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郧西天河,民间文化的宝藏

郧西天河,民间文化的宝藏

郧西天河,民间文化的宝藏
郧西天河,民间文化的宝藏

郧西天河,民间文化的宝藏

民间文学大师钟敬文先生说过:“人民口头创作,是每个民族的珍贵文化财产,也是现代国民的精神滋补剂。”民间文学只能植根于民族生活的肥壤沃土之中,凌驾于一切民族之上的民间文学实际是不存在的.然而,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它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征。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歌谣、民风民俗是民间文学的生力军,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传播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它只能是口传的历史、民间的艺术创作,并不等同于历史。但是,只有这种“口传的历史”,才能显示出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风貌,人民在聆听这种传统的教诲中会受到莫大的精神启迪,这种潜移墨化的教育作用是任何枯燥的说教所不能取代的。

郧西的历史文化渊远流长,它地处鄂陕交界,吸秦风楚韵之精华,纳秦岭汉江之灵气,创造了古往今来的辉煌文明。早在一百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打造石器、刀耕火种,创造了“郧西猿人之家”的古文化先河。郧西黄龙洞猿人遗址填补了智人时代的古文化空缺。屈原《离骚》、《楚辞》、《诗经》的《国风》里的“关关睢鸠”篇就诞生在这片热土上。汉民族史诗的《创世歌》发源于古老的郧西。远古先祖“女娲补天”将余石寄存于悬鼓观,“盘古战雾神”、“五龙斗法”等开天僻地的故事就演绎在五龙河畔,闻太师战死绝龙岭,姜太公大战金鸡岭,黄天化战死何家井等“封神文化”至今在五龙河流域广为传颂,天河口牛朗织女的传说故事和歌谣给人民留下了美丽的诗篇。

一、天河流域的民间传说故事

优秀的历史传说故事,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主要是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的史学价值和反映生活的真实的文学价值,而且二者往往是紧密结合着的。中国远古的“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僻地”、“斩将封神”等神话传说都在郧西留下印痕,中国最著名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其中的“牛郎织女”的相会地就在我们的天河流域,在这条天河中到处留下了印证的痕迹。郧西山城天河两岸山头的“石公公”与“石婆婆”就是牛郎织女的化身,他们隔着天河水,相望数千年,每年的七月七日“七巧会”才能相会顷诉衷肠。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郧西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据不完全统计,郧西有民歌手三千余人就有二千五百人会唱《山伯访友》、《英台读书》、《英台闹五更》等民歌。由此可见,郧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不仅是“郧西猿人之家”,而是诞生古代文明的摇篮,

(一)天河民间传说故事的历史渊源

1.古人类流下的痕迹

距今约五十至一百万年的“白龙洞猿人之家”比北京“山顶洞人”还早,考古专家们在洞里发现了猿人的牙齿和动物化石以及人工打造石器的痕迹,被称为“郧西猿人文化”,且“白龙洞”座落在神雾岭上,天坑密布,云雾盈绕,盘古战雾神,五龙斗法等神话传说这诞生在这里。“黄龙洞”里发掘的人类化石填补了五万至八万年以前的智人时代的空缺。金银山发掘的恐龙蛋化石群,足以说明在这块热土上以至生活着远古人类,居住着人类祖先。近年发掘整理出版的《创世歌》里传唱的开天僻地、女娲炼石补天、牛郎织女、美女河等神话传说就是郧西远古人类创造的远古文明。

2、“古文化驿道”传播的文明

郧西地处鄂西北边陲之巅,古为麋、商、绞国所治,介乎秦楚之间,秦岭阻西北,汉水贯西南,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成化年间置县迄今500多年,且据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仅300公里,据中原楚文化名城武汉450公里。西安是唐代都城,是当时世界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从西安至襄樊、武汉等地,郧西上津乃必经之地。古代陆路不发达,必走水路,汉水流域就成为水上黄金通道。据专家考证,从西安至商南至漫川至上津至景阳兰滩渡口,是一条古文化驿道。当年杨贵妃要吃荔枝就是从这里一站一亭地送去的。近年来在景阳兰滩渡口发掘的古籍图书,如《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全唐诗》、《大八义》、《蜜蜂记》、《龙马奇案》、‘牛郎织女’手抄本等一百多部文化典籍,充分证明了这条古文化驿道的历史功绩。

早在唐代时,兰滩渡口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小镇,商铺林立,驿站印刷都具特色。我国伟大的圣僧陈玄奘的父亲陈光蕊考取状元,携妻去江洲赴任,行至兰滩渡口刘洪寨时,突遭强人刘洪袭击,刘洪冒官上任,陈妻阿娇忍辱生下陈玄奘放至江上,倒流三十里至百佛寺,被方丈救起,后来,殷小姐认子,陈玄奘报仇立志西天取经。这个故事在景阳家喻户晓,且刘洪寨山顶上至今还保留着一人多高的寨墙,山顶古寨遗址至今还在向人们叙说当年“刘洪滚鼓”胡敬德火牛攻山的传说故事。

西安至景阳的古文化驿道,演驿了多少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那些从西安出发到江南的游人,达官贵族,流放犯人,商旅过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创造了多许多美丽的传说。

3、“移民文化”的结晶

翻开郧西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移民发展史。一百万年前的郧西猿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演绎进化,后来形成了独立的氏族部落。据专家考古发现,郧西最早的祖先是三苗部落联盟一部分,他们是鄂西北的土著居民,三苗被夏灭掉以后,整个鄂西北先后历经先秦、魏晋南北朝宋金元、明清和现代五次移民高潮。郧西移民的祖先大多是宋代移民。现在到民间查访,他们大多数都说祖先是陕西大槐树人,是经宋代移民至武昌,后又经武昌移民至此地。郧西最早的古国麋国,被楚国打败后流散于秦岭汉江一带,后代又建立绞国,据考古专家在汉江肖家河、天河口一带发掘的春秋古墓考证,这里的居民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铜器、玉器都有篆体铭文,记载了绞国姜姓的远古文化传说。

人,是社会文化与经济生产的承载体,个体或群众居住地与生产区域的变化,对于社会文化与经济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移民改变了文化的时空分布。长期积累的文化传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就形成了现有的文化传说。如“女娲补天”寄余石于悬鼓观的传说,“盘古战雾神”、“五龙斗法”、“封神文化”传说等都在这里形成了新的风貌,注入了新的活力。从都城长安移来的居民带来了《创世歌》传说故事,从河南移来的居民带来了“封神文化”,从武昌移来的居民带来“牛郎织女”的传说,从洛阳移来的居民带来了“杨家将”的传说故事。但是,这些故事都在当地找到了历史的印证,好象远嫁的姑娘回到娘家,真是历史的巧合、文化传说的佳话。“女娲补天”有余石为证;“封神文化传说”有闻太师墓、绝龙岭、金鸡洞、黄天化墓碑、练兵场、跑马川为证;《创世歌》的传说有“古文化驿道”为证;唐僧出世的故事有刘洪寨古寨墙为证;杨家将的传说有六郎关、焦赞孟良寨为证;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古老的天河口、“石公公”、“石婆婆”为证。所以说,郧西的民间传说故事渊源流长,是移民

文化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丰硕成果。

(二)、天河民间传说故事的类说

高尔基指出:“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从劳动和社会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的总汇—这是牧人、猎人、农人、铁匠、养蜂人、陶匠、木匠、渔人及其他古代全人类文化奠基者们的知识”。它同鲁迅把民间文学称为“生产者的艺术”,并且指出其与“高等有闲者的艺术对立”的卓越见解是完全一致的。古老的郧西,古老的天河,地处秦楚交界,其远古至今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是秦楚文化的精英。秦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而楚文化且发源于长江汉水流域,其主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祝融部落,干流是夏文化,支流是荆楚文化,巴楚文化、秦楚文化、房陵文化、蛮夷文化、移民文化等,繁衍于秦楚交汇的郧西天河民间故事是秦楚文化和移民文化的结合物。它种类繁多,且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郧西民间故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显示其劳动人民歌颂美德,劝喻世人,鞭挞丑恶,寄托理想的主题情怀。

1、神话故事类:

郧西的神话故事大多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许多开天僻地、人们战胜自然、人神之恋、神龙斗法之类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艰苦奋斗的勤劳智慧。如:《女娲补天寄悬石》,《盘古战雾神》,《五龙斗法》、《赵老送灯台》、牛郎织女、封神传说、《白龙洞的故事》等。

2、传说故事类:

传说与历史的关系极为密切,但又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既有真实史实的传述,又有与特定的历史有关联的,附合捏合上去的人物或事象,还有较多地属于艺术虚构的成分。它不同于神话,它有其独特的历史性、地域性和艺术性。郧西民间传说故事大致可分为三类:

①、历史传说(包括人物,史事等)如《王聪儿就义莲花台》《杨八姐大战较肠关》,《活捉艾光清》《清官翁太爷》等。

②、风物传说(包括地方,风学,物产等)如:《火车岭的传说》《龙潭湾传奇》《刘洪寨传说》《奇景双龙吐雾》等。

③.习俗传说:(包括风俗和节日)如:《翁太爷斩龙求雨》《门神的事历》《彭法官的故事》《湖北口回民的风俗习惯》等。

郧西民间传说故事其中不少是优秀的历史传说,不但具有重要的史观意义,体现了人民群众进步的历史观,而且还有宝贵的史科价值。如:王聪儿传说故事,杨家将传说故事等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反映了一定历史的时代风貌。

3、生活故事类

郧西民间生活故事赋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它是秦岭汉江流域劳动人民最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生活类故事题材比较广泛,常见的有: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爱情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这类故事讴歌劳动生活的欢乐、风趣,表现对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热爱、深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有表现人们鞭挞丑恶的观念。如《苕婿

气岳丈》痛斥嫌贫爱富,《才女巧责负心郎》反映农村少妇的机智才华;《渔翁应对》表现渔翁机敏;《聪明媳妇》中巧媳妇形象;《梁启超智答张之洞》中的神童形象;《宰相肚子能撑船》中生活现象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精神佳酿,有的读了让人启智,有的读了让人成才,有的读了是一种艺术享受。

4、幽默笑话类:

笑话是一种蕴含嘲讽训戒于谈笑娱乐之中的口头故事,具有浓烈的喜剧性和幽默讽刺意味。在很早以前,郧西的民间就流传着一本宋代的《笑林广记》。里面记载着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笑话故事。郧西人民继承了《笑林广记》的衣钵,创造了数以万记的幽默笑话故事。如《阿Q讳秃》,故事讲叙道:阿Q在街上买了一只猫,高兴抱回土谷祠里。谁知猫饿了,跳到地上对着他叫道:“没毛儿,没毛儿”。阿Q一听,整个头皮都气红了,骂道:“你也嘲笑我没毛”。心一气拿起夜壶朝猫打去,猫吓得跳窗逃走,谁知夜壶被甩进后面水塘里,沉下去时发出“吐、吐、吐”的陷水声。阿Q一听更加气愤,夜壶也笑我是秃子。气愤地跑到后面将夜壶捞起朝石凸上惯去,夜壶被摔时发生“咣铛”的响声,粉身碎骨了。阿Q自言自语地说道:“倒也是条硬汉,临死也不低头,还说我是一个光蛋”这则故事听了真让人捧腹大笑,从中受到生活的启迪。不要秃子怕见光,不让别人说坏话。

5、童话寓言类:

苏联民间文学家纳吉什金指出:“童话是把许多寻常的,司空见惯的人物、现象、概念综合为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性的形象”。童话借助幻想的彩翼,让美丽艺术形象在太空自由飞翔。郧西的童话寓言不多,但件件都是艺术珍品,如《宝石与珍珠》、《骄傲的孔雀》、《红老鹰》、《皇帝封鼠》、《猎和狗的故事》等都是值得欣赏的好作品。

(三)郧西天河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

1、秉承秦风,显露楚韵,彪炳汉族传统的郧西天河民间故事

郧西天河民间故事凝聚秦楚山水之精华,秉承汉族日月之遗风,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文化遗产。如《盘古战雾神》、《女娲补天寄余石》、《牛郎织女的故乡——天河口》、《封神的故事》、《姜子牙大战金鸡岭》、《杨家将的故事》、《王聪儿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与其它地区的历史传说故事相媲美,形成了独领风骚的秦风楚韵格调,她并存于秦巴文化、巴楚文化、荆楚文化、房陵文化之间,形成了自己传统的风骨。显示出不凡的艺术魅力。

2、史学与文学的高度统一,传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郭沫若曾说:“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过去的读书人只读一部二十四史,只读一些官家或准官家的史料。但我们知道民间文学才是研究历史的最真实、最可贵的第一手材料”。翻开郧西民间故事,收录眼底的故事大都是最珍贵的史料,如《封神传说故事》中黄天化战死何家井,确有碑石为记,闻太师战死绝龙岭、也有古墓为证。《王

聪儿就义莲花台》王聪儿确实是在郧西槐树两岔河阎王扁跳崖就义,石崖下面有碑文,有万人坑,王聪儿墓为证,这是在其它史书中无法考证的。仔细品读郧西民间故事,你就会发现,故事结构简洁,线索单一,运用传统手法,语言朴素、简练、口语化,富有乡土色彩,毫无雕作痕迹。这说明是来自民间的原汁原味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口传的作品,不是史书流传下来的作品。这种传说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郧西民间故事的独特风韵。

3、奇特的想象,浓郁的乐趣,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

郧西民间故事里有许多带有原始色彩的动植物故事。如《森林墓》、《我儿错端》、《猫和狗的故事》、《皇帝封鼠》等。也有富有哲理的民间寓言。如《宝石与珍珠》、《骄傲的孔雀》等,还有充满生活情趣的生活故事。这类故事最多,占郧西民间故事的百分之四十。如《苕女婿的故事》、《渔翁应对》、《巧媳妇》、《曹法官传奇》等。这些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突出,情节奇特而且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把人事世情历练的富有诗意,使作品具有一种特殊的山花的芬芳。

二、天河流域的民间歌谣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祖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辉煌灿烂的区域文化激起的层层巨浪,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更加绚丽多姿。“楚文化无疑是众多的区域文化中最具实力最有独特风格的一支”。(王生铁《发掘荆楚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而郧西天河民歌又是楚文化中历史最悠久、风格最独特、主题最鲜明、内容最繁多的侥侥者,她是楚文化的精英,最能代表体现楚文化的风貌。

(一)郧西天河民歌的历史渊源

楚文化是在长江汉水流域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楚人在与中原诸候争霸中,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创造了与希腊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最早的青铜工艺在楚国,最早的铁器在楚国,最早的丝绸出自楚墓,最早的编钟出自楚墓,老、庄哲学发源于楚国,《诗经》、《楚辞》、《离骚》出自楚国,楚文化几乎集中了华夏文化的大半精华。郧西天河民歌涎生在秦楚交界之地,她广泛地吸收了房陵文化、巴楚文化和秦楚文化的精髓,使之发展为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秦风楚韵的优秀民歌。

1、郧西天河民歌是《诗经》《楚辞》创作的源头?

楚地有“楚舞之邦”的美称,自古就有“唯楚有才”、“楚人好歌”之说,高雅的有《阳春》、《白雪》,通俗的有《下里》、《巴人》。早在大禹治水时,楚地就有了民歌。禹的妻子涂山氏思念丈夫,作歌日“猴子兮猗”(《楚文化丛谈》),表现了妻子思念丈夫的相思之苦。《诗经》的首篇《关睢》,就是来源于楚歌。《郧西民歌集》第一集,“城区卷”中收集的民歌《杜季兰哭监》中就有“关关睢鸠鸟,在河洲上游,窈窕天仙女,君子梦寐逑……”的唱词,这首民歌与《诗经》里唱词大致相同,说明同出一源。此外,楚地还有许多民歌与《诗经》同出一源。例如:“关关睢鸠在两旁,在河之洲陪新娘,窈窕淑女生贵子,君子好逑状元郎。”还有《请媒人》中这样唱道:?

“关关雎鸠去看亲,?

在河之洲看不成,?

窈宛淑女看成了,?

君子好逑请媒人,?

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些,足以说明郧西民歌是《诗经》、《楚辞》的创作源头。?

2、郧西天河民间歌带着丰厚的宫廷文化的烙印

秦朝建都在咸阳,唐朝建都在长安。从宫廷出游江南或者是犯罪人流放江南,都要经过郧西汉江,朝廷出游的官员或是遭流放的文人骚客,都在这一带流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有些落第的举人为了发泄心中的悲苦,都要编撰一些民歌小曲,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从《郧西民歌集》中的《刁龙扇》、《二度梅》、《牛郎织女》、《杜季兰哭监》、《玉堂春》、《十里亭》这些民歌经典中就印记着宫廷文化的烙印,有些歌词决非民间歌手而为。

3、郧西天河民间歌谣起源于唐代

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杀戮无数,他病倒在床几天不起,巫师们就说是那些孤魂野鬼们要来找他算帐,谋臣袁天罡献计,找来些民间歌手拿着锣鼓,一边打乐器一边围着李世民转动唱歌,以便驱赶恶魔,李世民的病果然好了。后来长安城里又出现了瘟疫,死人无数,李世民就下令全城百姓扎些花灯、龙灯打唱游玩,赶跑瘟神。从那时起,民间就兴起了唱丧鼓和闹花灯的习俗。从朝廷里流放到鄂西北地区的文官武将们,也将他们的诗歌作品带到这里。尤其是薛刚闹花灯,犯下滔天大罪后,逃往鄂西北一带避难,后来这里的闹花灯风俗就更加浓烈。《薛刚反唐》、《罗成传》、《罗通扫北》都在天河流域广泛流传。以至从这里漫延发展到全国各地。至此,带着秦楚风韵的民歌发展到高潮,出现了许多惊世之作。郧西天河民歌作为楚文化民间文学的精英起着推波助澜作用。宫廷文化同当地习俗,“阳春白雪”同“下里巴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雅俗共赏、风格独特的郧西民歌。民歌瑰宝《创世歌》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诞生发展起来的。她是代表汉民族最高智慧的创世史诗,她是历史发展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她的诞生和问世,打破西方学者们的“汉族无史诗”的断言,填补了汉民族创世立说的空白,是汉民族先进文化的最好体现。

(二)郧西天河民歌的主题思想内涵?

民歌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是人们生活的忠实伴侣,那清新的口语,谐美的音韵,饱含质朴的思想感情,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人民群众丰富的思想内涵。郧西民歌可以从八个方面充分揭示人民歌颂美德,劝喻世人,鞭挞丑恶的主题思想。?

1、劳动生活类: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一边打击锣鼓,一边唱歌,一边激起劳动干劲的歌,称为薅草锣鼓。例如:?

太阳出来照山岗,?

肩扛钉耙下田庄,?

姐下田庄打田埂,?

我下田庄插谷秧,?

我和姐儿比高强。?

人们在一片热闹的锣鼓声中欢天喜地干着活路,召示出太平盛世的详和气象。 ?

2、神话故事类:郧西的神话故事歌传唱的大多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如《刁龙扇》、《封神榜》、《四游记》、《张四姐大闹东京》、《牛郎织女》、《大闹天宫》等,歌里通过对神话人物的歌颂召示出人们战胜自然、战胜邪恶的自强信念和拼搏精神。?

3、历史战歌类:在郧西民歌里,我们不仅可以聆听到历史长河中的风萧声,还可以听到刀光剑影般激烈战斗拼杀声。例如:?

九华山前古战场,?

牧童拾得旧刀枪,?

乌江流水哗哗响,?

仿佛虞姬哭霸王。?

人们可以从这些歌词里听到春秋列国争霸,听到秦皇汉武夺取江山,听到《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火烧战船、三气周瑜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从而激发人们忠君报国的侠义心肠。?

4、故事类: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有好多社会事件发生就会有好多生活故事。俗话说,“有好多本书,就有好多歌”。郧西民歌里故事类占大多数。并且是长篇故事歌繁多。有许多长篇故事歌是孤本绝本,非其它地方所有。?

斜阳古柳照村庄,?

负鼓盲书正作场,?

妇孺老幼皆合声,?

满村听唱蔡中郎。?

郧西民歌手们一到农闲节日,一走进玩灯歌场,一浪进锣鼓丧场,就象鱼儿游入了池塘似地活跃起来。那些歌师们各显神通,各唱本头,把个乡村闹腾的热火朝天。当人们听到《贾

金莲回河南》、《乌金记》、《玉堂春》、《张百春拜年》《刘全进瓜》、《卖花记》、《乾隆下江南》等故事歌时,人们就会沉浸于热闹的故事之中。身心得以娱悦,从而得到美满的精神享受。?

5、民间风情类:郧西民歌中民间风情类要占很大比例,尤其是民间情歌独具风骚。天下的有情人,谁不希望以自己真诚而优美的歌声呼唤知音,赢得美好的爱情呢?情歌好听,情人相会的场面也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例如:?

姐郎坐在杨树上,?

萤火飞来闻姐香,?

北斗又在三更起,?

天河慢慢翻银浪,?

一对天鹅在乘凉。?

这里一句一景,人在景中坐,景伴人而生,大地仿佛一幅恬静甜美的绝世画卷。又例如《摘黄瓜》中这样唱道:

“姐在后园摘黄瓜,?

郎在园外撤土巴,?

打掉我黄瓜花,?

打掉公花犹事可,?

打掉母花不结瓜,?

惹得我爹娘骂!”?

听到这里,一对青年恋人逗情骂俏的嬉闹场面油然地浮现在你的面前,你会由衷地感到生活美丽如画。民间风情歌里除了情歌之外,还包涵着许多民间风土人情之类的歌。如仪式歌、开歌路、烧更纸、还阳歌、哭嫁歌、闹房歌、上梁歌、笑话歌、赞歌、盘歌、祝礼歌等。这类民歌最能反映人们生活的基本风貌。如《王婆骂鸡》就塑造了一个风野泼辣的泼妇形象;《打小秃》就反映了夫妻日常生活的侧影;《崔金扇》就展示出一个巧媳妇的美好倩影;《小放牛》就为人们勾画出一幅青年男女生活的美丽动人的画面。让人们听了如坠云端、如醉如痴。?

6、忠孝节义类:楚文化的精髓就是忠君爱民。秉承秦风楚骨的郧西民歌更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风格。从屈原的《楚辞》开始,到今天的郧西天河民歌,篇篇歌词里充满了忠君爱民,洋溢着忠孝节义。如:《关爷辞曹》、《火烧战船》里就把关云长这个千古伟丈夫的形象耸立在人们面前。再如:《张孝打凤》里兄弟为救母争着去死的孝子形象;《杜季

兰哭监》里为丈夫保存血脉忍辱负重的贞妇形象;《朱氏割肝》里朱氏为救母割下自己的肝子的孝妇形象;《二十四孝》里的众孝子形象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一座座忠孝节义的丰碑。让人们通过这些形象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从而达到匡正时弊的作用。?

7、喻世类: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建树中,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那些从朝廷流放的文人们和落第的举子们把他们的这种“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自然而然地带到秦楚交界之地,在这里繁衍开来。至此,郧西民歌中的“喻世类”特别多,并且在质量上、风格上都远远超过全国其它各地。据初步统计,郧西县发现喻世类歌谣有五千多篇首。其中大多是民歌精品。如《劝世文》、《赌博记》、《南柯梦》、《劝人叹》、《老来难》、《和气歌》、《血盆报母恩》、《人生如梦》、《酒色财气》、《反腐倡廉歌》等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

8、时政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指示,文艺创作要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郧西民歌在传统民歌的发展基础上完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时政类民歌创造。并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唱出了不同的格调。在反抚抗压迫时。郧西民歌是冲锋的号角:?

“新竹笋,嫩又鲜,?

岩石缝里冒出尖,?

红军来了迎风长,?

有党撑腰力无边,?

革命就敢戳破天。”?

在政通人和喜庆之时,郧西民歌是进军的战鼓:?

“腊月里来整一年,?

家家户户乐团圆,?

太平文明新世纪,?

人人爱岗作贡献。”

这些时政类民歌通过对太平盛世的歌颂,能更加激发人们为创造未来作出新奉献。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让人们更加激情满怀。?

(三)郧西天河民歌的艺术风格?

孙犁先生曾经说过,艺术是不胫而走的,不分东西南北的。宫墙限制不住它,城墙也限制不住它,它又可以衣锦还乡,重新进入荒山辟野,为那里人民所喜爱,并改变着那里人民的艺术爱好、艺术趣味。(孙犁《书林秋草》)郧西民歌起源于秦楚交界,被那些宫廷文人们加工取用之后又带回到她的故乡。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秦岭汉水之间闪烁光芒。郧

西民歌从她诞生的那时起就充满着睿智。带着楚骨秦风,飘溢着汉族的传统芳香。她不仅粗犷豪放、形势活泼多样,且语言优美动听、雅俗共赏。深为群众所喜爱,堪称艺海之奇花。 ?

1、带着楚骨秦风、汉族历史传统的郧西民歌?

郧西民歌吸秦楚之精华,秉承汉代之遗风。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文化遗产。如盘古开天辟地,神农尝百草,女娲炼石补天,牛郎织女,天仙配,白蛇传等神话歌,堪与世界文化遗产相提并论。近来发掘整理完成的《创世歌》和《农民道德组歌》与《黑暗传》和兄弟民族的《格萨尔》、《玛纳斯》等名篇相媲美。郧西民歌正是继承了这种汉族历史传统文化才形成了这种独领风骚的秦楚风韵格调。她并存于秦巴文化、巴楚文化,荆楚文化、房陵文化之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2、形势活泼多样、情调粗犷豪放的郧西天河民歌?

郧西民歌广泛吸取了其它地区民歌的特点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唱腔和形式。郧西民歌中的山歌既有秦腔的高亢,又带有巴楚的圆润。唱起来高亢入云,响遏八方。这类山歌分布在汉水流域的观音、羊尾、夹河、景阳、上津、店子、关防、湖北口一带。郧西民歌的阳凋、阴调可分为:花鼓穗、八岔子、朴灯娥、十绣、十爱、纺棉花、打小秃、卖饺子、四季景、摘黄瓜、剪剪花、山伯访友、十里亭、双探妹、单探妹等五十多种曲调。十里不同风,十歌九不同。有的一首民歌就有几种不同的唱法,听起来让人扑朔迷离,读起来让人眼花缭乱。郧西民歌的曲调优美、词锋直截了当。那些民歌手们在歌场上唱要唱个够,疯要疯过赢,大胆泼辣、毫不遮遮躲躲。例如:? 想姐想得没奈何,

一身长起疙瘩多。?

神仙下凡医不到,?

只望乖姐摸一摸,?

十个疙瘩好九个。?

听到这里,一对青年男女的大胆追求爱情的形象就浮现在你的面前。让人感到心底畅快。?

3、语句优美动听、韵味雅俗共赏的郧西民歌?

纪伯伦曾说过:“撒下一粒种子,大地会给你一朵花。向天祝愿一个梦想,天空会给你一个情人。”(纪伯伦《纱与沫》)当你打开《郧西民歌集》时,那字里行间都会向你展示一个美丽的天空。无数童话、史诗、美女象天女散花似地向你飞来。到处是美妙的语句,随处是鲜花的世界。例如《牛郎织女》中牛郎遇见织女时这样唱道:?

牛郎抬头看分明,仙女打扮真齐整,?

头上乌云蟠龙篡,篡心横别白玉簪,?

簪压云鬓飞彩凤,凤凰袄衬百花衫,?

衫袖半露描花腕,腕戴钏镯是法蓝,?

蓝锻宫裙捏百褶,褶下微露小金莲,?

莲花裤腿鸳鸯袋,袋佩香珠颜色鲜,?

仙人长就芙蓉面,面似桃花柳眉弯,?

弯弯柳眉衬杏眼,口内银牙糯米含,?

飘飘荡荡到面前,牛郎吓得腿打颤。?

……

听到这里,一个天仙女子展示在你面前让你神色痴迷。这种传统的顶针描写手法真正是千古绝唱,无与伦比。堪称雅俗共赏的绝美画卷。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的主要曲源就是取材于郧西民歌中的《王大娘钉缸》、《杨家将》。这充分说明了郧西民歌的典型性和广泛性。她能够孕育出绝色的美丽民歌花环。

三、天河流域的民风民俗

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是处于中下层社会地位的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和主体之一,它沟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传统与现实,反映民众群体意愿,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世代沿袭和传承。民俗起源最基本的动力是生存和生活的需要。

天河是汉江的支流,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原始农耕生产的发达地区。神雾岭白龙洞“郧西猿人”的人类遗址出土了旧石器时代石器可以佐证,说明郧西远古人类的农业文明,已跨进早期人类先进的“手斧文化区”。 1973年郧西城关窑凸子春秋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铜锄、铜犁铧及陶器,说明郧西先民自春秋战国始已开始使用农耕工具和井灌技术。郧西的矿产采掘技术历时久远。汉水矿金的开采,两郧民谣:“金走一条线,河转金也转”,“有金无金,一天三分”等。《郧西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开采绿松石。郧西的手工制作历史久远。其中以纸伞、油篓最负盛名。纵观郧西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说明建立在这样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文明,孕育了民俗文化的许多重要特征。如对生殖、自然力的崇拜;对天时节气、风调雨顺的赞祝;对安宁平和环境的追求;对忠厚务实精神的崇尚等等。人们在生存、繁衍和劳动过程中,对各种发现和创新反复传播和积累,进而进行交流和选择,最后形成了人们的共同认识和约定俗西的社会形态和华夏氏族的整体一致了,在以家庭、宗族为主体的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是孕育民俗文化的重要基础和土壤。

郧西作为华夏民族统一的大家庭一员,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父系血缘为中心,全面继承了华夏文明。民俗文化的形成,也是在华夏文化的孕育和发展中进行传承和流变。

天河流域的民风民俗,历史悠久、淳朴厚实,创造了历史进化的社会文明

(一)节庆习俗。

①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俗称“三天年”叫过年,

也称春节。初一早起,朝当年吉利方向,燃放鞭炮,焚纸钱,向喜神叩拜,叫“出天行”,也叫“开春”。尔后回家,主妇多拾柴禾进门,意在“进财”,然后,合家穿上新衣服,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表示去邪、健康成长之意,街坊邻里互拜。早上吃“元宝”意在“招财进宝”,因“饺子”与“绞死”谐音,“扁食”与“板死”谐音,故忌言。初二拜岳母和舅家及其它亲戚;初三亲朋之间互拜;初一至初三不能往门外泼水,倒垃圾,以免“失财”。忌用刀、剪、针以避“凶气”。正月初五称“破五”,要吃饺子,有“破五大似年”一说。

②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这天全家吃汤圆,有“合家圆满”

之意,晚上红烛花灯通宵燃照,人们赶灯会,观花灯,猜灯谜。农村多玩“满架灯”:一对狮子、十二节龙灯、十二盏花灯;如果是“半架灯”则以狮子、花灯为主。城镇还有凤凰、高跷、抬妆(高台故事)等,多在白天玩。正月十六这天一般不从事劳动,俗称“十五没有十六大,牛马驴骡都歇驾”,人们大多超庙会,走亲戚,有的全家出走叫“游百病”,过了“十六”表示劳动生活进入正常化。

③中和节。农历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农民轮做“土地会”。与会者交原粮二升,会首上午将土地神捧回家,香火供奉,下午送回庙中。中午会首设宴执行民众。

④上巳节。农历三月三,人们三五成群外出“踏青”,学校祭扫烈士,文人吟诗助兴。

⑤三月十五“龙花会”。观音、羊尾、天河举行赶集、唱戏,14、15、16三天。

⑥清明节。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鬼节”之一,家家户户上坟、扫墓、祭奠先祖亡人。上坟时插“清明吊”,又称“引路牌”,即打开进入冥府的通道。高门望族届时做“清明会”。

⑦四月初八尊师日。“四月八,鸡蛋花”,这天家长让孩子给老师送鸡蛋,以示敬意。四月八也是佛祖的生日。

⑧端阳节。王月初五,沿河码头开展“龙舟赛”,内地家家门口插艾蒿,夏枯草、水灯草、菖蒲、鱼腥草等,每家吃大蒜煮鸡蛋、馓子、粽子、饮雄黄酒,接已嫁姑娘回娘家。

⑨乞巧节。农历七月七日,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会面的日子。姑娘,媳妇大都相约一起比赛织绣,祈求织女传授技艺。男女青年们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情人们相约在河里放船灯,祈求美好的愿望实现。

⑩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又称“鬼节”,农村又称“七月半”,是日,请风水先生念经作斋,对死去祖宗焚纸、烧香,以示追吊。“鬼节”相传七月初一为鬼门关开放,十五孤魂野鬼都出来找东西吃,因此,“七月半”为普渡孤魂野鬼之日,我县为初十至十五最盛。普渡有“公普”和“私普”两种,“公普”是贫困乡民“凑份子”;私普”乃富裕之户独办。有放施舍,做赈祭、放路灯、放河灯,打孤魂代施,置舍宴,化钱纸等多种形式。

(11)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此日月夜之时摆月饼、青果、望空祭月。各家设酒宴合家团圆。

(12)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又称“登高节”,沿江用米酿菊花酒。农村多以此日为婚娶吉日,取“九九长久”之意,城中文人多登高观景赋诗饮酒。

(13)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户户以五谷杂粮煮“腊八粥“,有八样以上食物品种放在一起煮,以告慰上苍今年民间“五谷丰登”。

(14)小年。祖籍属秦晋者,多在腊月二十三过;祖籍江南者多在腊月二十四过。是日晚烙灶饼祭记东厨司命。晚餐后,洗净锅灶,扫净灶门,主妇以食油点灯,放入锅内,请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司命爷上天,好话多说”,腊月二十四又是老鼠嫁娶之日,民间以此日为嫁娶吉日。

(15)除夕。农历大月为三十过,小月二十九过,除祖籍为黄州半夜团年外,其它中午“团年”开饭前,敬家神爷、土地爷。门外张灯,帖好对联。全家入席,始放爆竹,然后关门“团年”曰“关财”。吃饭忌汤,以免来年出门遇雨;天黑祭祖坟并燃烛于坟前;晚间家家户户悬挂彩灯,生火取暖守岁。生火柴疙瘩越大越吉利,预兆来年养大猪,火要烧旺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一说。入睡前向长辈“辞年”,半夜子时放鞭炮迎接新年。

(二)寿诞习俗:

(1)坐月。孕妇分娩称“坐月子”,产妇叫“月母子”,分娩不能在娘家。“月母子”一个月内不准四处串门到别人家,也忌生人入产房,生人入内会阻断奶汁,被称为“踩奶”。“月母子”在月子里要小心调养,不能生病,俗称“月子里得的病月子里治”。

(2)报喜。婴儿降生后,丈夫要到岳家报喜,男孩称“弄璋之喜”,女孩称“弄瓦之喜”,农家亦称“放牛娃”或“添柴灶的”。报喜时要提备一、二样礼物,生男孩要有一只雄鸡,生女孩要有一只母鸡,丈母娘要回礼,给婴儿带点尿布、衣裳、围裙之类。

(3)洗三。三天洗涤婴儿谓之“洗三”,以艾蒿、槐叶、大蒜杆等熬汤。给产妇和婴儿洗澡,以防细菌感染。

(4)送粥米。也叫“送月礼”,在一个月内都可以送。送“祝米”礼品大多为米、面条、烙饼、棉花、鞋帽衣服、抱裙等,娘家要送摇窝、米酒、被褥。

(5)做满月。也叫吃“满月面”,指婴儿满月那天,主人家设宴款待亲戚朋友。主食为面条,面条象征为“长命”,吃满月面是为祝福产妇和婴儿月前月后安然无恙,娘舅家要来祝贺。

(6)百日。孩子出生100天,俗称“百岁”。要置酒菜招待亲友,供奉王母、寿星、给孩子理发,叫“剃胎毛”合家庆贺孩子长命百岁。

(7)抓周。也叫抓岁,孩子满周岁那天,亲友送周岁礼,以示祝贺。周岁那天,大堂上置一方桌,在上面陈列着各种玩具、生活用品、文房四宝、秤、尺、针线、书籍、钱币、葱等,抱孩子让其抓,以孩子抓取的物件预示长大后从事何种职业和意趣志向。

(8)拜干爹、干妈。是一种迷信,婴儿生辰与其父母相克,就属相与之相生的拜为干爹、干妈,使小孩不致早夭。

(9)拜寿。年满五十岁,家人要给老人祝寿,也叫拜寿、贺寿、“做生”。在老人生日的前一天送贺礼。忌父母在不祝寿。

(10)三十六。认为三十六岁是人生的的转折期,又合“暗九”,亲友登门祝贺,表达“咬灾星”,“翻铁门槛”的祝福意愿,男虚女实。

(三)婚娶习俗

(1)送定准。也叫“看家儿”,男女两家同意后,男方要备一些礼品或衣料,随同媒人到女方家走一趟,叫“送定准”,或叫“作定准揖”,女方随同媒人和家人到男方家叫“看家儿”。女方接受了男方的礼物之后,就算是应允了亲事。

(2)纳八字。解放前叫“纳八字”,解放后叫“定婚”。将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时,用天干地支拼揍成八个字,写在红纸贴上,待男方择吉日纳取,然后将男女双方八字请阴阳先生推测,看命相合不合,若“八字”合,婚事可成。

(3)送期单。男方择定结婚良辰吉日,用大红纸写成通知结婚的“期单”,由女婿亲自送往女家。

(4)娶亲。娶亲之日,男方备花轿一顶,灯笼火把各一对,彩旗4面或8面,挑着礼担,富有之户抬着食盒,配龙凤旗、万民伞、唢呐队随行,参加娶亲者叫“行人”。

(5)投柬。娶亲花轿至女方家门,多数鸣炮相迎,少数闭门待礼。迎亲队伍多数在双套喇叭,双套锣鼓齐鸣的情况下,客头事先备好的启、请、拜、谢四方柬贴,依次投入,一般投入一道柬贴后即开门迎接,很少将四道投完再开门。

(6)新娘上轿。上轿前,面对神龛焚香烧纸,行辞祖礼,后由兄长背出门外,背出门后换上新鞋,将旧鞋拿回娘家,此俗忌讳将娘家富贵带到了婆家。

(7)新娘下轿。花轿至男方家门,新郎要面对花轿门作辑,名曰“拜红煞”,如不对轿作揖,新娘便不下轿,男尊女卑,新娘一生就只受此一拜。拜后陪娘才将新娘搀扶下轿。

(8)拜花堂。堂上烛光生辉,按男左女右立于堂中,上香焚纸,鞭炮鼓乐齐鸣,由伴娘牵引,先拜天地,再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对拜只作揖不叩头,新娘如遇经期可不跪叩,因忌讳“骑马拜堂,家破人亡”。

(9)洞房茶。也叫交杯茶。先递一杯茶,再递一杯糖水,最后端出一碗荷包蛋,荷包蛋新娘食之甚少,只是用筷子将蛋捣破,使蛋黄裸出,意在先苦后甜,清白一生,享受有余。也可将蛋拨给丈夫,表示婚后处处体贴丈夫。

(10)闹房。左邻右舍同辈份的人(也可爷孙辈参闹),公婆和娘家送亲者回避,言行无

忌,调笑取闹,使新娘难堪为乐,有“三天之内无大小”一说。闹房者说骚话,或四字八句,让仙郎新娘说。例如“纸糊顶棚麻绳绑,我在娘家把你想,想你咋不来呀,怕的爹妈嚷”。闹房者以饮酒为条件,酒醉如泥,在席间呕吐,主人以呕吐为吉兆(叫下猪娃),来年新娘就能生个胖娃娃。

(11)撒床。也叫“撒帐”或“铺床”,宴毕入洞房,床上撒红枣、花生、桂枝、筷子等物,谐音取“早生贵子”之意。

(12)参厨。送亲进屋洗毕,即前往慰问厨师和茶童,并赠以“红包”,收者甚少,主要争礼。否则受到凉菜、生饭、温水“待

(13)回门。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妻同去祖坟瞻拜,认亲拜祖,然后,备上礼品到女方家拜见父母,称“回门”,新娘不能在娘家过夜,回门后,婚礼全部结束。

(四)丧葬习俗。

(1)送终。老人在弥留之际,儿女都要等候榻前,呼吸停止后,置一瓦盆于床前,烧“落气纸”,然后给亡者男性剃头,女性扎髻、洗澡、穿寿衣。寿衣一般7件,也有9、11、13件不等,给亡者口中衔一铜钱,称“噙口钱”。手腕串7张小面饼,称“打狗饼”,意为阴间路上一路好走,少受恶狗阻拦。同时给亲友报丧,亲友奔丧,人死后入殓前,以纸掩面,纸曰“蒙面纸”,也称“盖脸纸”。

(2)下榻入殓。在棺材旁地上置一木板,将亡者置木板上安放片刻叫下榻,然后装进棺材入殓,也叫“进材(财)”,待亲属到齐与遗体告别后,再大殓,也叫“封梓口”,棺材下放一碗内盛植物油,以棉花点燃,叫“点水灯”,安葬后将此碗倒置坟上,棺内铺黄色、盖白色,叫“铺金盖银”。入殓后,堂屋设灵堂,棺前立灵牌,摆祭桌,点白腊香烛,烧香炉焚香,烧化纸钱,儿女披麻戴孝,立于棺前两侧哭丧。

(3)打待尸。每叫“打鼓闹丧”。先“开歌路”,一人手执引魂幡,孝子捧着遗像(或灵牌)。距棺材十余丈,从门外开始,执幡者边道白边摆动引魂幡,伴以锣鼓,孝子连成一条线不断烧纸。进屋后迈八字步,绕棺材边唱边走边敲锣鼓。鸡鸣前,晚辈跪在灵柩前,歌鼓手坐在灵前,唱亡者过十殿,越十八层地狱的孝歌,孝子烧钱纸、哭丧,为死者免罪。叫“烧更纸”,唱毕继续绕棺材唱孝歌。唱还阳歌时,顺绕一周,反绕一周。意为亡者超度,返回人间。

(4)出殡。停丧3天,也有5、7天,出殡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测地,挖墓坑。出殡时,锣鼓锁呐鸣奏,阴阳先生在前摇铃开路。长子或长孙抱灵牌走在前,其它送葬亲友执哀杖随行,棺材16人台,棺材上有龙凤棺罩,沿途边放炮,边丢“买路钱”。棺材下井时,孝子跪拜,捧土洒棺,取一供香馍后直奔回家,把灵牌供神龛。第三天去圆坟或竖碑。

(5)七期。从亡故那天算起,每七天为一期,共七期四十九天,最后一天称“尽期”。每期最后一天到坟头烧纸,叫“报期”。头期,三期,七期尤为重要,儿女均要到场。人死一百天以后,要到坟头烧纸祭奠,叫“报百日”百天之后开始守孝,共三年,其间过年贴门联,第一年紫色,第二年黄色,第三年红色。第三年“卸孝”在亡人忌日,前半夜按丧事办,后半夜按喜事办,以后只在过年过节或有红白喜事时才去坟头祭奠。

(6)寄死窑。也称老人洞。现已灭迹。古时,不知哪一朝代,六十岁的老人都送到石洞中,送七天饭后就让老人等人,后来外国谋反,送来一怪物,老人破之,皇帝认为老人有用,就废除了寄死的法条,现羊尾、夹河一带存有遗址。

(五)宴饮交往习俗。

(1)乡民交往的使者——酒。“无酒不成席”,“怪酒不怪菜”;

客人来了多喝迎客酒;妇女分娩要喝“月子酒”;新婚嫁娶要喝“喜酒”;老人祝寿要喝“寿酒”;亲人亡故喝“祭酒”;岁时节庆要喝“迎神酒”,祭祀酒、雄黄酒、赏月酒、菊花酒、团圆酒;生产劳动中要喝“开秧酒、庆丰酒、上梁酒、乔迁酒、议事酒、结盟酒”等,我县酒有:黄酒、白酒、甜酒、果酒、地封酒(见风倒)“。

(2)酒席的礼仪和规距

入席,由主人推举一人为“酒令官”,第一杯共饮酒叫“门杯酒”;然后互陪叫“敬酒”,专请老人喝叫“特进”酒。平辈喝叫“请酒”违规喝叫“罚酒”;还有“特邀酒”;酒席有“主不饮,客不发”,“客不攀主”,“要得好,老敬小”;“转杯”,“跳杯”、“见面笑”等习俗。

(六)、生活饮居习俗。

(1)饮食。我县古时有“三大宝”:“玉米、红薯、龙须草”,所以原先以红薯为主食。民谣“早上梆梆梆,晌午靠山庄。晚上换个顿,还是红薯汤”。红薯的做法也很多:晒红薯干,磨红薯面,做红薯粉丝,红薯玉米糁。

以玉米为主食有:煮玉米砣,烤玉米砣,玉米糁、“浆巴膜”等。

以洋芋为主食有:民谣“烧的疙瘩火,吃的羊芋果”;土豆片,土豆粉,土豆粉丝。

另外黄豆做法有:黄豆磨浆,不滤渣,掺菜末制成“懒豆腐”。

冻豆腐,豆干,豆豉、豆油,豆皮,尤以板桥豆干为好。

所以郧西饮食现在由粗粮现转为大米,面粉细粮为主,有特色的吃法,也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放吃法,还有“八大件”、“十三花”传统吃法。

(2)衣着。郧西自古有自制土布的习俗。用土法染成深蓝色或浅蓝色。农村还有用打绞扎结的方法,在白布上划好图案,再沿图案缝引抽紧,然后浸入染缸,打结的地方由于染浆渗透不进或浸润较浅,把线拆开后就形成了各式花纹和图案。用它作花布、被面、衣裤、门帘。一般男人穿右衽大襟和对襟上衣。秋冬穿长衫、棉袍、肥裤无腰,小孩夏季多穿“兜肚”,农人多穿龙须草打的草鞋或布鞋。现在衣着随时代进步已产生巨大变化。

(3)居所。农村建房奠基,立门、竖柱、上梁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正梁选料考究,做工细,忌用槐树,槐树称“鬼木”大多采用杉、松,取“千年杉、万年松”稳固吉祥之意。柱梁上梁要选良辰吉日,梁系红布,以镇邪纳福;主人家放鞭炮,工匠唱颂歌,主人家要摆“上梁酒”、有“六腊不搬家”,主要人居正房、晚辈居厢房、杂工居下房。“门不离八,床不离七”,

“老大不离中堂,幺儿不离娘房”等习俗。

(4)出行。有“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十三日忌出远门”,十三谐音“失散”,“六十不留餐,七十不留宿”等习俗。

(七)、生产经营习俗

(1)打春牛。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标志日。腊月底或正月初,农家要举行隆重的祭春仪式。官府于立春前一日带士民抬上泥糊的春牛,芒神到郊外迎春神,先由官府鞭牛三下,然后由乡民抬上春牛、芒神到各乡里游乡,意在劝农劝耕。

(2)社日。社日祭祀分春社日、秋新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日,由乡民备上祭品、鼓乐拜祭土地神曰“春祈秋报”

(3)开秧、开种。春种季节,农家选择良辰吉日插秧,种包谷,要喝“开秧酒”“开种酒”,上午十时,下午四时,要“接腰”。

(4)手工匠习俗。拜祖爷。木匠、石匠、泥瓦匠拜鲁班;铁匠拜李老君,酒匠拜杜康、裁缝匠拜轩辕帝,屠匠拜张飞、陶匠拜范蠡,理发匠拜罗祖,织匠拜织女等。手工匠学艺传艺,古来都沿用拜师徒的方法,学徒要请人担保,举拜师礼,送上礼品、三拜九叩、磕头认师。学艺三年,不付工钱,还干家务活,有“师徒弟子,爷儿父子”,“要学会,跟师傅睡”之说。三年期满,徒弟要送“谢师礼”,办“谢师宴”。

(5)商业买卖习俗。旧时商铺为讨吉利发达,多用吉祥词语取名号,这如“周福顺”,“谢亿顺”等,将名号制成匾挂于店门上方。有“枰平斗满尺码足”,“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生意不成仁义在”等习俗。有很多“口彩”,赚钱叫“顺头”,折本叫“泼了”,摆摊叫“坐庄”,舌头叫“赚头”,耳朵叫“顺风”,鳖叫“团鱼”,棺材叫“寿木”,中药叫“补药”等等。

(八)、卜巫禁忌习俗。由于这些是迷信、陋俗,应当革除,故只点到不延伸:

(1)祈神求雨。(2)杠神、过阴。(3)算命。(4)叫魂(5)卜卦。(6)掐时。(7)叫吓。(8)缠足。(9)吸鸦片。(10)嫖赌。

郧西民俗文化、范围广、涉及面多、与日常生活不可分。民俗作为传统文化的基础,既扎根于民众之中,又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国学大师钱穆说:“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

综上所述,郧西天河流域的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歌谣以及民风民俗是楚文化的精华部分。天河流域是汉江的支流,而汉水文化是楚文化的中流砥柱,它发源最早,范围最广,历史悠久,文明灿烂,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汉水流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是华夏民族历史演变的一个缩影。陨西天河的七夕文化、牛郎织女相会地的文化遗址是汉水文化乃至华夏文化的瑰宝。郧西天河的民间文化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来源劳动创造之中,融合于华夏民族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发达,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民间文化必将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也必将在人们劳动创造中得到不断更新、升华,而更好地为人民的生活服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