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月度分析预测(1月份)

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月度分析预测(1月份)

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月度分析预测(1月份)
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月度分析预测(1月份)

2012年

2月1日 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竞争情报中心

顾 问:梁优彩

组 长:梁 韬

分析员:满 岩

E-mail :many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5d16047339.html,

联系电话:(010)68558552 近期报告: ? 财经专题报告:我国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情况分析 ? 财经专题报告: 近期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微调及展望 ? 财经专题报告: 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 国际财经数据(20111230) 内 容 提 要 1月份CPI 涨幅平稳,PPI 继续回落。预计1月份CPI 同比上涨4.1%;PPI 同比上涨1.5%。 1月份M2增速回升。预计1月末,M2、M1分别同比增长14.7%、10.6%,分别比2011年12月末高2.7和1.1个百分点。 1月份新增贷款激增。预计1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3%,比2011年12月末高1.5个百分点。新增贷款11493亿元,比2011年同期多增1193亿元。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把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放在了首

位,强调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金融监

管和系统性风险防范仍是今后的工作重点。本次金融工作会议

对2012年金融工作的影响体现在:1、2012年货币政策将优

先维稳,放松幅度将相对缓和。2、进一步推行逆周期审慎监

管政策。3、将具备影子银行特征的机构纳入到监管范畴之内。

央行2012年工作会议内容分析:2012年将继续实施好稳健

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继续加大金融改革力度,

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央行的改革内容更加偏重于利率市场

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人民币国际化铺

平道路。央行指出,2012年中国经济运行可能会面临地方平

台局部性违约,房地产价格局部性破灭、外部需求迅速萎缩以

及短期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等风险,需强化银行、证券、保险

业日常风险监测。

(1月份预测)

2012年1月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预测

一、主要指标

(一)经济指标

1、CPI涨幅平稳,PPI继续回落

预计1月份CPI同比上涨4.1%,涨幅与2011年12月份持平;P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2011年12月份低0.2个百分点;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1%,涨幅比2011年12月份低0.6个百分点。

图1:主要物价指数(上年同期=100)当月变化

2、1月份进、出口额相对稳定

预计1月份出口1562.2亿美元,同比增长3.6%,增幅比2011年1月份低34.1个百分点,比2011年12月份低9.8个百分点;进口1412.8亿美元,同比下降2%,比2011年1月低53个百分点,比2011年12月份低13.8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149.4亿美元。

图2:当月进出口额及同比增长率

(二)金融指标

1、M2增速回升

预计1月末,M2余额86.58万亿元,同比增长14.7%,比2011年12月末高1.1个百分点;M1余额29.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比2011年12月末高2.7个百分点;M0余额5.67万亿元,同比下降2.38%,比2011年12月末低16.2个百分点。

图3: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余额同比增速

2、人民币存款增速回升

预计1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1.6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比2011年12月高1个百分点。

图4:人民币存款余额及同比增速

3、新增贷款激增

预计1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5.94万亿元,同比增长17.3%,比2011年12月末高1.5个百分点。新增贷款11493亿元,比2011年同期多增1193亿元。

图5:当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及贷款余额同比增速

二、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内容和影响分析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1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系统总结近几年来的金融工作,分析当前金融改革开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对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做出部署。

(一)金融工作会议的方针及部署

在此次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下一个五年的金融工作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工作方针。其中,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被明确放在了首位,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金融改革要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导向。金融监管和系统性风险防范仍是工作重点,还提出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在部署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时提出了八点意见。

表1: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的工作方针及部署 工作方针 未来五年金融工作部署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1.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金融行业要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

2. 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

3. 优化信贷结构,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市场配置金融资源 1.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提高国有金融机构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2.政策性银行转型。将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进行分账核算,推动国家开发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3.加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渠道占比,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4. 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继续深化。

创新与监管相协调 1.既支持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也同时要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

2.要从西方国家吸取教训,不能过度的不切实际的发展金融衍生品。

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 1.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业要建立全面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证券业要完善市场制度,强化行为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保险业要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完善分类监管制度。

2.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地方债试点发行,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3.防范欧债危机产生的外部风险,防范民间借贷、房地产等内部风险,确保我国经济金融安全。

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对外开放 1.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金融安全保障水平。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水平。

2.深化内地与港澳台金融合作,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3.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

(二)金融工作会议对2012年金融工作的影响

1、货币政策将在特定领域“定向宽松”

2012年,货币政策将优先维稳,放松幅度将相对缓和,预计货币放松将更多依赖于数量型工具,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银行信贷窗口指导。这些放松措施将被运用于特定领域,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对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而地产及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等领域则将继续实行信贷紧缩。

2、构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有关10.7万亿地方政府性债务可能会通过公共财政承担、财产税(房产税)及市政债等多种方式解决。在推动地方政府债

市场化方面我国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将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预计2012年自行发债试点可能扩大。未来将分步骤、有区别地逐步推进,同时要适度发展。此外,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还将在信息披露、信用增进、信用评级等环节加大规范力度,以提高市场对地方政府发债的认可度。

总量控制是预防地方政府债务爆发新一轮风险的重要举措。如果在市政债发行的情况下,地方融资平台还在进行,那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将有可能面临新一轮问题贷款。未来将加强对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年度预算的监管,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加强地方财政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三)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控制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有了战略性的上升。但与此同时,系统性金融风险将是未来5至10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必须长期把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未来经济工作的底线。

1、进一步推行逆周期审慎监管政策

国内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来自于其经营的同质程度较高和国内经济中存在的资产价格过快上涨。这给整个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体系带来了潜在的顺周期性风险。

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就需要强化逆周期调控。监管机构可

以采用逆周期的资本要求、杠杆率限制、动态拨备制度等政策工具来缓解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风险。通过资本监管规则的设计促使银行在经济上行时期增加资本金,提高拨备计提,以缓冲经济下行期资本金要求的大幅提升以及急速上升的信用损失及拨备要求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2011年5月,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对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等指标进行了明确。此外,还新要求银行按照贷款总量来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新的监管标准将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

表2:逆周期监管指标及内容

逆周期监管指标 内容措施

逆周期资本要求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为1%,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需计提0-2.5%逆周期超额资本。

杠杆率限制 银行业金融机构杠杆率不得低于4%。即一级资本占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例不低于4%,弥补资本充足率的不足。

动态拨备制度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并根据经济周期、贷款质量和盈利状况,对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进行动态化和差异化调整,进一步缓解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

2、将具备影子银行特征的机构纳入到监管范畴之内

信贷收缩、监管严格、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难以满足的状况促使了大量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金融机构涌现出来。

根据央行的解析,社会融资总量涵盖了10个单项,银行占中国融资总额的58.3%,其余部分来自各种信托公司、金融公司

和租赁公司。但这仍无法覆盖全部的资金渠道,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均未计算入内,体量庞大的民间借贷也被排除在外。它们要么受到的监管不如银行那么严格,要么受到互相冲突的监管机构的监管,要么根本不受监管。未来将规范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及民间借贷的监管。

三、央行2012年工作会议

(一)认真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央行提出2012年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并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政策工具,合理运用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保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

随着2011年通货膨胀逐渐见顶回落,经济增长步伐日趋放缓,2012年的货币政策相对于前两年将会有所放松,但更多的仍是局部的放松和结构性的放松。

(二)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

在会议中,央行指出2012年要继续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深化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应市场需求,稳步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品种和范围,进一步做好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工作,做好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和监管工作,探索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加快银

行间市场产品创新和规范发展。

相比较银监会的“改革”,央行的改革内容更加偏重于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

1、择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再次重提的存款保险制度被视为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已经酝酿了十余年之久,多次被提上议程,但终因外部环境变化和争议太大而被搁置。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透露,将择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对银行进行第三方约束,使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将变为以法律形式为主的显性担保。但针对该制度,业内看法不一。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来看,存款保险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金融机构放开市场准入以及放开利率管制的基础之一,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有助于防范风险,为监管加码。

而从客观现状来看,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基础并不是完全商业的。在当前体制下,大型银行不可能出现倒闭的情况。但由于中资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净息差,因而对于存款量十分庞大的大型银行而言,存款保险制度会给其带来较大负担。同样,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尽管该制度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但短期内多缴纳保险金也会给其带来一定财务压力,导致其面临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

但从长远计划,利率要实现市场化,就必须保障储户的利益,因此存款保险制度应当是势在必行的。日前,央行研究局人士就曾向媒体透露,一旦该制度出台,或将会先在一部分小型银行、城商行等金融机构试点执行。此外也有专家指出,由于我国各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资产规模相差较大,为防止出现逆向选择,有必要在灵活使用差别费率的同时,实行强制性保险。

2、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让人民币汇率处于合理均衡水平。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也必须首先成为一个自由交易的货币。因此,自由浮动汇率机制将是未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方向。

表3: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

时间 汇率改革进程

1993年 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

1994年 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2005年 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以后,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此同时,深化外汇体制改革,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加快外汇市场培育,市场决定汇率形成的技术平台基本形成,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加。

2010年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三)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和处置,维护金融稳定

央行指出,2012年应当敏锐观察和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好应对预案,切实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强化银行、证券、保险业日常风险监测。依法规范开展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继续抓好产融结合型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深入研究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从外部而言,虽然2012年欧元区出现解体的可能性较小,但欧债危机短期内仍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负面影响恐将延续,国内金融机构需抵御外部风险输入。从内部而言,2012年中国经济运行可能会凸显诸多经年累积的问题,如地方平台局部性违约,房地产价格局部性破灭、外部需求迅速萎缩以及短期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等风险。

此次2012年工作会议上,央行与银监会均强调了对于风险的警惕性,也从侧面警告金融机构必须要做好风险防控措施。

(四)优化信贷结构,服务实体经济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很多教训,危机的产生从金融业开始,并拖累了实体经济。同时,在克服金融危机时,金融体系由于受到巨大冲击,给实体经济的复苏带来的支持不够,导致了实体经济疲软。

当前,中国一方面需要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另一方面由于正处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更需要金融体系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金融结构也需要转型。因此,央行

提出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着力改进和提升“三农”金融服务。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继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对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

这一点和银监会提出的方针基本一致,体现了监管层对于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视程度。

四、银监会2012年工作会议

(一)防控重点风险,守住风险底线

2012年银监会年度工作会议上,风险防控成为重中之重。未来,银监会将重点着力提高风险防范的针对性,着力加强风险防范的前瞻性。努力缓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点风险,指导银行开展动态压力测试。

1、大型银行坚持“五个抓手”,缓释三大风险

作为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在2012年要稳步缓释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风险。银监会对大型银行的监管将紧扣“五个抓手”。

表4:2012年大型银行风险防控的具体内容

五个方面为抓手 目的和具体措施

以现场检查为抓

手 努力缓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点风险。指导银行开展动态压力测试,

以执行国际监管要求为抓手 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将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国际要求融入“腕骨”指标体系,提高并表监管能力,做好危机管理预案。

以实施新资本协议为抓手 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督促银行制定风险评估达标规划和资本占补平衡管理办法。

以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为抓手 推动大型银行科学发展。督促银行制定风险评估达标规划和资本占补平衡管理办法。

以努力改善金融服务为抓手 督促银行更好支持实体经济。积极落实国家促进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严格规范服务收费行为,支持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提升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能力。

银监会此次强调大型银行缓释风险,其原因在于随着近几年的竞争加剧和国际金融形势逐渐恶劣,银行所面对的金融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

严抓风险防控,其实从2011年就已经稳步开展。2011年5月,银监会公布了《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并指出将在2012年起银行业将执行新资本监管标准。2011年10月,银监会又发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就再次要求商业银行建立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制度,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常规压力测试,分析银行承受压力事件的能力。而2012年年初,银监会也下发了《关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划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表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正在逐步推进。此番银监会提出的五个方面,均是继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后,承上启下的工作重点。因而,“稳中求进”将是监管层的在2012年的工作总基调,而只有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才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全面的推动银行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

2、持续加强信息科技风险防范,降低信息系统的脆弱性

此次,银监会还特别强调,要“持续加强信息科技风险防范,

着力降低信息系统的脆弱性。特别是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把数据搞准确、把各机构的风险点搞清楚”。

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信息科技已经能够直接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声誉信用、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2011年11月,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层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管委会由银监会和部分银行机构的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并邀请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领导、专家,以及行业知名专家作为顾问委员。

此次银监会着重强调防范信息科技风险,就是希望通过管委会的工作能够加强对银行业信息科技发展与风险管理的专业指导;深入传导、贯彻监管理念、要求,提升信息科技监管有效性;进一步促进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促进银行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

3、强调全面布控表外业务风险,着力减小风险的扩散性

银监会首次提出要全面布控表外业务的风险。经过几十年的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银行的表内业务都有着较为严格、细分的风险管控制度。而由于2011年银根收紧,逐渐催生了银行表外业务的滋长,如票据业务、理财业务、融资性担保业务等在2011年都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相对于表内业务,银行的表外业务风险监管并不到位。

未来,银监会仍将延续2011年的防风险力度,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票据信托等业务的严格监管,促进银行将表外业务转为表内业务,严控风险扩散。

4、加强对资产分类真实性监管核查

银监会关于风险防控,提出的最后一点即“加强对资产分类真实性监管核查,确保分类准确无误”。这一点被业内人士视作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因为这预示着银监会的监管目标已经从早期的不良贷款“双降”到后来的“双控”,逐步向提高分类的准确度和真实性方面转变,体现了银监会监管水平的一大进步。

(二)不断改进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科学发展

工作会议上,银监会强调的另一重点则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从具体内容来看,此处新意不多。银监会还是强调注意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等内容。同时,银监会也提及“要积极稳妥的推进金融创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贴近市场,贴近企业,敏锐把握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积极创新产品、改进服务、减少借款人财务负担,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对2012年的金融服务的具体举措做出了明确的指示。

表5:银监会提出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举措

四个方面 目的和具体措施

优化信贷结构方面 督促银行业机构自觉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完善优化信贷结构的体制机制,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切实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导出口结构升级。

有效信贷需求方面 努力避免重点项目出现“半拉子”工程。严控“两高一剩”等国家限制性行业的信贷投放,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防止盲目重复建设。鼓励银行业机构深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风险特点,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支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保持银行业援疆、援藏工作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小微企业金融方面 银监会将督促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主动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自觉性,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机构准入、存贷比考核、资本计量以及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的差异化监管政策“落地”。同时,督促派出机构根据各省的金融环境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政策推动措施。规范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严禁银行附加贷款条件、“捆绑销售”、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三农金融服务方面 在“三农”金融服务方面,银监会将强化涉农金融业务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鼓励完善涉农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增强持续支农能力。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小型金融机构,继续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三)改革重点是金融机构转型和新资本协议的实施。

此次银监会的年度工作安排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一个重点则是“改革”二字。和2011年的银监会年度工作会议相比,此次会议中关于“改革”的内容着墨明显增多。

会议中,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尤其要继续深化推进政策性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改革转型。

表6:金融机构转型方向

金融机构 改革方向

政策性银行 实现政策性目标和商业性目标的有机统一,即在实现政策性银行运作方式的市场化、商业化的基础上,为一定的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服务。

邮储银行 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信用社 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股份化、实现形式多样化、服务“三农”、产权清晰、治理健全的小型农村社区银行。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建立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目标责任制,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开展商业化收购和接受委托代理处置不良资产业务,走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

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近来一直备受争议的国际最新监管标准(巴塞尔协议Ⅲ)的“落地”。本次工作会议上,银监会提出要“充分借鉴国际最新监管标准,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等一揽子监管标准,并在扎实、细致、深入地做好有关测算、评估和沟通工作的基础上适时发布。”这一说法较2011年的银监会年度工作会议语气要审慎不少。

2011年5月,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制定了“中国版巴塞尔Ⅲ”新银行监管标准,并原计划于2012年起实施,但业内普遍反映新的监管标准过于严格。而现任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履新后也曾就此召开研讨会进行探讨。目前,“中国版巴塞尔Ⅲ”具体内容如何、将何时推出犹未可知,但此番着重提出新监管标准的“落地”实施,仍说明了银监会希望以实施新监管标准为契机,引导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转型。

此外,银监会此次还明确提出,要“推进完善公司治理,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这恰好与刚刚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相呼应,值得关注和期待。

附表:未来3个月主要经济及金融指标预测值

主要指标2012年2月份2012年3月份2012年4月份GDP累计额(亿元) -111,310 -

GDP累计增速(%) -8.50 -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额(亿元)21,198 47,355 74,891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21.50 19.90 19.40 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额(亿元)5,112 10,307 15,431 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20.30 16.50 15.60 当月CPI同比涨幅(%) 3.9 3.5 3.30 当月PPI同比涨幅(%) 1.53 1.52 1.50 当月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涨幅(%)0.87 0.87 0.8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额(亿元)34,759 50,772 66,86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19.70 18.30 18.20 当月进口额(亿美元)1,301 1,673 1,761 当月进口增速(%)25.00 10.00 22.00 当月出口额(亿美元)1,291 1,687 1,768 当月出口增速(%)33.50 10.80 13.50 当月贸易顺差(亿美元)140 14 8 进口累计额(亿美元)2,714 4,387 6,147 进口累计增速(%)9.20 9.40 12.80 出口累计额(亿美元)2,853 4,541 6,309 出口累计增速(%)15.30 13.60 13.60 累计贸易顺差(亿美元)140 154 161 M2同比增速(%)15.79 14.59 15.63 M1同比增速(%)10.34 10.17 10.48 M0同比增速(%)10.63 9.81 10.25 存款同比增速(%)14.89 14.18 15.19 贷款同比增速(%)17.16 16.84 16.38 新增人民币贷款(亿元)5,400 5,500 5,900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做出判断 在多重因素叠加的作用下,2012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呈现出加速性和逐步内生性等特点,迫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各类刺激政策开始重返。在现有政策框架和利益激励格局中,“稳增长”将演化为“扩投资”,“微调性”的政策调整将演化为“扩张性”的放松,地方政府将大幅度放大“扩投资”的刺激效应,从而带动投资和消费出现较为强劲的反弹,中国宏观经济将快速扭转2012 年1 —2 季度加速下滑的态势,并于 2 季度末出现触底反弹。但由于外部环境持续疲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以及深层次结构问题更为严峻等原因,这种反弹不会十分强劲并面临严重的不确定。2012年GDP 增速将呈现“前低后扬”运行态势。 2012年,政府主动把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的GDP增速为8.1%,创3年来新低。可以看出,中国将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产业结构,未来5—10年发展新兴能源产业,这与“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及的“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对于过去高耗能上市公司存在不好预期,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出现的问题不利于其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扬。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拉开序幕,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伴随着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开始陷入了一种四面楚歌的困境,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为此,政府制定出台了十大措施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而这一切逐渐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虽然4万亿元的计划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影响,但造成的通货膨胀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滞涨,不利于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扬 自2011年末开始至今,央行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央行仍会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刺激流动性,不过下调幅度有限。就货币供应量而言,2008年的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已然导致市场货币供应过剩,并进一步引发通货膨胀,可推断近期不会再度出台类似政策。因此,对于近期货币政策,投资者不宜过分乐观。 美国经济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并未全面开放,但我国的经济目前对外依存度百分比高达一半以上,而国内出口最大的地区就是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对外出口国家的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其需求也会大幅下降,因而势必影响到我国出口,而国内月度出口数据正说明了这一点。外国经济不景气,尤其影响了我国出口企业。由此,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价格的整体上扬 综上,未来几年,我们国家股市不具备整体上扬的条件。然而,我们应注意到,国家为了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及证券市场的稳定,是不会让证券价格进行大幅度的涨跌。同时,随着“十八大”这一里程碑的日益临近,最终将导致我国证券价格涨不了又不能跌,即在狭小空间振荡(2200点—2400点)。 意见建议:由于以上的若干陈述分析,笔者建议股市“中长线投资者”应该稍作休息,而“短线投资者”要活跃起来,因为未来几年很有可能会是“短线投资者”的“黄金时间”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 GDP 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 2010 年正好相反,增长 9.5%左右,比 2010 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CPI 增长在 4%左右,高于 2010年 0.7个百分点。 ●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稳增长”;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货币信贷回归常态。2010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 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性较快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明显增强。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 年世界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 2011 年我国 GDP 增长9.5%左右,比 2010年回落约 0.5个百分点;CPI 上涨 4%左右,高于2010 年 0.7个

百分点左右。在经济减速、通胀增压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强调审慎灵活,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利率和汇率调节。 一、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协调性显著增强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1.受政策效应衰减和基数两大因素的影响,GDP增长“前高后低”在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下,2010 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GDP 增长 10.6%,比上年同期加快了 2.5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 4.0%,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长 12.6%,比上年同期加快 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 9.5%,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经济增长则呈逐季放缓态势。第一、二、三季度 GDP 分别增长 11.9%、10.3%和 9.6%,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还将有所放缓。今年季度之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前高后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数不断抬高。去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对今年经济走势的影响明显。二是政策主动调控。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两次房地产“新政”、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加大节能减排等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 2010 年前 11个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

商业市场报告宏观经济环境简要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环境简要分析 经过二十五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好成绩。党的十六大又产生了新一届领导人,顺利完成了新老交替,绘就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入世以后,中国加速了开放的步伐。2002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长率达8%,进出口总额高达62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03年中国虽然遭受了SARS的影响,但投资与出口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内需也有稳步的增长,上半年经济仍然取得了百分之八点二的增长速度。据预测2003年中国GDP增长将超过百分之八点二的增长,2004年中国经济继续向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百分之八点四。中国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体现了政府立足长远、高起点、高规划的战略,为今后几年、几十年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广阔的空间。可以预见的是,2005年的探月计划,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更是方兴未艾。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支持,国内外各方面专业人才的不断汇聚,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资金的投入,使城市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消费市

场的巨大潜力得以不断地被挖掘,这进一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切实地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保证了社会生活的繁荣与稳定。 本项目地处上海这个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我们有必要对上海的经济发展程度、市场消费能力、商业与房地产发展等影响本项目未来运作的关键方面作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

一、上海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概述 在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借助邓小平南巡的改革之风,不仅引起全中国的注意,亦令全世界刮目相看,许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在上海登陆,外资的强力介入和国内企业内力的增强为上海高速稳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GDP增长率 据统计,上海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0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全年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3%;第二产业增长12.1%;第三产业增长10%。各大产业发展态势均呈上升趋势,上海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将不断提升。 自1992年以来上海已连续10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2002年人均GDP达5000美元,稳居全国各省级地区之首,综合经济实力已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预计未来几年,上海的经济将继续保持这一运行态势和速度。 至2010年,上海将可能成为国内人均GDP第一个突破1万美元的地区。健康的国民经济为房地产业和商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 2.外商投资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 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三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16.07,0.00,0.00%)产量。四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五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 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 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

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 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 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 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 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2019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建议word资料16页

2019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建议 加入日期 : 2019-12-10立刻打印 行业资讯正文: 有利条件环境改善和活力增强兼具 我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不断好转,体制机制改革有望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基本面良好、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好转等有利条件。 我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总体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较快增长阶段,且一些新的增长拉动因素正在形成,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一方面,内需增长仍有广阔空间。从消费方面看,对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和旅游等服务类需求增长迅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信息家电等已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住房汽车等消费持续增长。网购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则有力地促进消费潜能的释放。从投资看,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治理、城市排水、保障房(包括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着极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素供给质量明显提高。从人力资本积累看,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 万人以上,劳动力整体素质持续提高。从研发投入看,近年来中国研发投入增长较快,保持在20%左右,2019年研发投入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98%,绝对量为世界第二。从资本存量质量看,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装备、重要基础设施,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要素供给测算,2019年我国潜在增长率与2019年基本持平甚至略高,这为2019年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基础。 外部环境趋于改善。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在波动中逐步加强,美、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趋势得到进一步确认,发达经济体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预计在财政紧缩力度减小、货币条件仍然有利和私营部门活动增强等因素的带动下,2019年美国经济增长有可能达到2.5%。美国经济的好转将对其 他发达国家乃至全球经济产生较大带动作用。欧洲经济近期表现超出预期,随着政策措施逐步消除尾部风险和财政拖累减少,预计2019年欧洲经济增速可达1%左右,改变数年来持续衰退的局面。受提高消费税等财政巩固措施的影响,预计2019年日本经 济增速将有所回落,但仍可保持正增长。2019年,由于发达国 家经济增长仍低于潜在水平,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减速,预计全球通胀形势仍将保持稳定。 市场预期转好。今年以来,我国通胀压力持续缓解,价格总水平(CPI)处于调控目标3.5%以内,这为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二季度以来中央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增长的上限、下限和底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魏杰: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同方讲席教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 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 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

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建议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建议 一.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一)世界经济态势 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大国更是遭到世人的怀疑,是否经济从此一蹶不振。但是根据2014年的经济发展态势,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逐渐摆脱2008年经济危机的阴影。2014年美国经济一片向好,并且即将成为今年世界经济的发展主力军。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化季率增长3.9%,经济可谓强劲反弹,而且这一态势在近一年两年内有维持稳定的趋势,经济发展预期良好。另外,尽管在2014年年初欧洲遭遇乌克兰危机,欧洲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是这种复苏呈现一种不均衡状态。欧洲复苏的主动力是德国。法国的表现是经济衰退放缓。像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等欧债危机国家正在逐渐退出国际援助计划。虽然2014年世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新经济体呈现减速现象。例如中国2014年以来面临深层次结构性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由于金融风险和政治问题也放缓经济增长的步伐。总体来说,2014年世界经济发展良好,新兴经济体发展基本稳定,发达经济的复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短时期内这种良好势头有望继续保持。国际环境整体有利于中国经济稳步运行,但新兴经济体减速将对外需造成一定冲击。(二)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1)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情况 表一表二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上表可知2014年GDP增长速度和2013年相比有所放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城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doc

城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随着一揽子“调结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措施效果的显现,成都经济逐步步入回升通道,投资、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已基本恢复到地震及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世界经济虽已触底,但全球产业体系分工调整、新技术广泛应用并形成实际经济增长动力仍需一个过程,且生态保护已成为各国关注焦点,这些决定了此次世界经济复 苏的进程将十分缓慢。 同时,国内经济虽总体向好但回升基础仍不稳固,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结构性调整也将会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并结合成都的实际,我们认为:,成都的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内需增长将会有所减缓,对外贸易趋紧形势将有所缓解,物价水平保持小幅上扬。 一、金融危机以来的成都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但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自从“5·12”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来,成都市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在第二季度增速达到近几年的最低值(11.2%),然后连续3个季度保持约12%的增速。 但从第二季度开始连续三个季度经济增速达到14%以上,我市经济增速不断加快,经济出现企稳向好趋势,全市gdp同比增长14.7%,增速同比增加了 2.6个百分点,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

固。 (二)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再次强化,增长更为强劲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0%,同比增加了8.2个百分点。 在房产市场销售旺盛带动下,全市房地产投资945.14亿元,同比增长2.4%。 在多方位促进消费的政策作用下,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XXXX年的最高增速,较上年提高了0(来源:文秘114 ***).8个百分点。 旅游市场活跃,有效拉动了消费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同比增长34%、29.1%,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3.2%。 在出口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出口逆势增长15.5%。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企业经营效益出现较大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下降4和4.9个百分点,虽仍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但已为以来的最低。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保机制、实现征地农民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率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域结算、报销比例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应采取的财政政策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 (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 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 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达8729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8%;在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完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各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至今已达到7.9亿人,等等。从这些具体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积极财政政策在当前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 我们知道,政府采取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往往不会只采取财政政策一种手段,而是通常要结合适当的货币政策一起实施。因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也必须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方面。 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两个年度政府货币政策以适度宽松为主,同时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自2011年以来,经济运行中的通胀压力较大,因此货币政策转而以稳健为主,同时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事实上,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配合上的变化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势,是对经济基本面的应对性反应。 二、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政策实施中存在问题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但它毕竟不能取代私人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后金融危机时代,政府财政政策也只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加以使用,它不能也不应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最近几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收入逐年提高,相应的财政支出也有增加趋势。从不利的方面考虑,财政政策实施过速容易造成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减少,反而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此外,在具体实施方面,我国财政政策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从而限制了政策效果的有效发挥。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财政冲突 在实施中,中央政府出台的财政政策还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来具体落实。但是我

2011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2011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2011年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并向下游传导,企业融资、用工成本增加,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困难。 前三季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情况和特点:一是我国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二是价格调控总体有效,但仍存在通胀压力。到三季度末,受CPI翘尾因素下滑影响,CPI同比呈下降趋势。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房地产行业趋于低迷。前三季度各城市房价指数都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成交量有所下滑,大多数城市房价环比涨幅收窄。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信心都有所下滑。四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保持平稳增长。五是进出口额继续增长,顺差收窄10.6%。六是我国经济效益有小幅下降。财政支出快速增加及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导致财政赤字增加,工业生产增速呈现减缓的态势,企业景气指数及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都出现了下滑。但1-9月,PMI值都在50%以上,企业总体表现出良好的态势七是城镇就业人口稳步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 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放缓。 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放缓、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下滑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0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画出一条缓慢下行的曲线,打消了业界对所谓“硬着陆”的担忧。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34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54795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35557亿元,增长9.0%。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 9月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105.3,相比8月份下滑2.5%。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显示前三季度经济都处于稳定状态,但有微弱下滑的趋势。先行指数从7月份开始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一致指数和滞后指数还未显示出下滑的信号。 图1 2011年1—9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建议

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建议 加入日期 : 2013-12-10? 行业资讯正文: 有利条件环境改善和活力增强兼具 我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不断好转,体制机制改革有望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基本面良好、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好转等有利条件。 我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总体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较快增长阶段,且一些新的增长拉动因素正在形成,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一方面,内需增长仍有广阔空间。从消费方面看,对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和旅游等服务类需求增长迅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信息家电等已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住房汽车等消费持续增长。网购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则有力地促进消费潜能的释放。从投资看,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治理、城市排水、保障房(包括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着极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素供给质量明显提高。从人力资本积累看,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以上,劳动力整体素质持续提高。从研发投入看,近年来中国研发投入增长较快,保持在20%左右,2012年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绝对量为世界第二。从资本存量质量看,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装备、重要基础设施,为长期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要素供给测算,2014年我国潜在增长率与2013年基本持平甚至略高,这为2014年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基础。 外部环境趋于改善。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在波动中逐步加强,美、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趋势得到进一步确认,发达经济体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预计在财政紧缩力度减小、货币条件仍然有利和私营部门活动增强等因素的带动下,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有可能达到%。美国经济的好转将对其他发达国家乃至全球经济产生较大带动作用。欧洲经济近期表现超出预期,随着政策措施逐步消除尾部风险和财政拖累减少,预计2014年欧洲经济增速可达1%左右,改变数年来持续衰退的局面。受提高消费税等财政巩固措施的影响,预计2014年日本经济增速将有所回落,但仍可保持正增长。2014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仍低于潜在水平,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减速,预计全球通胀形势仍将保持稳定。 市场预期转好。今年以来,我国通胀压力持续缓解,价格总水平(CPI)处于调控目标%以内,这为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二季度以来中央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增长的上限、下限和底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对稳定市场预期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市场主体投资意愿的回升,这一趋势有望延续,并有助于继续改善市场预期。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企业家信心普遍回升,投资意愿上升,采购活动加快。 体制机制改革有望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今年以来已经推出简化和下放行政审批权等多项改革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势必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企业家对改革均寄予厚望,不少企业愿意借改革先行先试政策,创新企业投资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