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思路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思路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思路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思路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思路

刘亚双高启山

关于“高年级阅读教学基本思路”这一话题,相信,我们每一位高年级教师都非常熟悉,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实际操作着这样的思路,老师们是最有发言权的。

其实,就一篇高年级课文的教学来讲,能突出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就可以了:(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熟悉生词,把课文读正确,读后有初步感受,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包括内容方面的、词句方面的、表达方面的……;(2)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分析、概括能力;(3)疏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设计中的预设,确定教学重难点;(4)以问题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针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理解、品读,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与效果,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可以侧重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方面的学习方法;(5)回归整体,对课文赏读、积累语言、进行写法迁移的小练笔。思路大体就是这样一个思路。

实际教学中,“教无定法”,也使得我们更多的一线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因文定教”。这样说来,有些老师可能认为我们拿出专门时间来谈这个话题似乎没有必要。但基于对高年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基于新的《课程标准》将在2012年9月开始实施,我们觉得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高段教学思路,以保证我们能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

我们先来看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

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以上8条就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与上一版本的11条标准相比变化不大。新版将过去的第2条“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与第8条的“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合在了一起。第4条“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改为了“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第5条是在原来的第6条,第7条合并的基础上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7条是在原来第10条的基础上,将声调改为了语调、韵律、节奏。第8条是在原来的第11条的基础上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式阅读。”合在一起。

从内容上来看,新的课程标准对高段的阅读教学的要求几乎没有变,只是表达上更加精炼、更具条理性,要求上更贴近孩子的身心特点了。

当然,每一条课程标准并不需要我们教师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都要落实,但是,我们心里必须时时刻刻装着这些教学目标,敏感地抓住每一个典型文本、从篇章结构到具体表达,从句子到词语、标点,细致而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培养。

如何在一篇课文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这需要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的相互联系中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

基于高年级的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更强,教学任务也更加繁重,我们姑且将教学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部分来谈。

课前预习

为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前我们要安排学生预习。养成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目的

高年级段的预习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从长期来看,做好预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短期来看,预习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对话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于预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教师要专门拿出一段时间做集中训练。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如果学生在中年级就有了很好的预习意识和习惯,我们高年级的教师就可以把训练重点放在对学生提出高段预习的具体要求,讲清要做哪些方面的预习,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如果在中年级段学生的预习习惯缺失,学生进入高年级,教师则要在预习习惯的培养上做好重点的训练,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这一环节做得充分,将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但有的教师常常忽略预习环节,致使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教师只能和学生一起简单地反复通读文章,学习生字,纠正易错读音,理解一些词语,解答一些课后问题,做一些本来学生自己也可以基本解决的问题,最终失去了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品读、感悟、欣赏、积累、迁移的大好时机,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久而久之,学生的基础知识自然得不到扎实训练,基本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最终,老师为了应对学生期中期末的考试,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的课外阅读。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我们教师一定要减少大量的重复抄写作业,备课时做好学生预习的安排。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做好课前预习,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逐步提高要求。中年级预习的主要任务是反复读几遍课文,勾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力争能够读正确;练习查字典,解决字义和词义上的疑难困惑;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尝试着找出自己读不懂的词语和句子等。高年级则要根据学习文本的实际需要搜集相关信息,并且在老师的反复引导培养下,基本掌握各种类型的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收集资料。在反复自读课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并依据自己的实际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依据课后学习提示,独立思考相关问题,提出自己在预习课文时的困惑。能依据文本的内容主动地拓展相关课外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在预习之后,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了解。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基础。

当然,高年级段的两年时间里,为了保证预习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教师要通过反复的引导、检查督促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通过不断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预习习惯。这样做,开始可能会多费一些功夫,但这种意识和习惯一旦形成,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使学生受益一生。

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学文。

情境,是引发阅读期待,产生探究动机的必备环节。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是情境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预习基础,在预习的基础上创设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情境。

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同样讲究情境的创设,问题是情境引入的情形,好似学生没有接触过课本,没读过一遍课文,完全从学生的“零”认知开始。如:一位教师在引入《二泉映月》一文的

教学时,问:《二泉映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泉映月》。其实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了解到这篇文章写的是阿炳的故事,阿炳是个盲人,身世很悲惨,他的二胡拉得很好。所以这位老师的导入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耽误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王崧舟老师在《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就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上的课叫《二泉映月》,大家回去都读了,是吧?其实啊,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是,还有一点,如果我不说,可能你不一定知道,《二泉映月》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这个可能我们不一定清楚,是吧?除非你去过无锡,去过惠山,你才知道:哦,“二泉映月”是一个风景点,非常著名。但是实际上在咱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自己大声地朗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完了,做一件事情,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行吗?”(参考:王崧舟课堂教学实录)这样的导入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直接将孩子们引入了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期待,孩子们带着这样的问题,一下就会进入对文本的深度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是情境内容要与文本学习密切相关,情境能够直接带领或者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研读文本。

时下的课堂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情境的创设脱离文本或者与文本内容关系不大。

如:有的教师这样导入六年级下册的《风筝》一课的教学: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是自己做的还是买的?是什么形状的?教师这一连串的引入,看起来很是热闹,似乎也很贴近学生生活,在孩子们热热闹闹的一阵交流后,教师继续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风筝”的文章。

其实,对于六年级将近毕业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引入不仅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同时也分散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对学习本文意义不大。我们完全可以在学生基本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这样导入:孩子们,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到:“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风筝”到底带给了作者怎样的回忆?又是什么让作者感到悲哀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

我们说这样的导入就更加符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紧密联系了课文内容,也可以直接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之中。

三是情境要能够营造学生的认知冲突。

无论哪种类型情境的创设使用,都应该注意通过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所要学习内容与原有知识经验基础的矛盾,而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解决这个矛盾。其中,语言形式的认知冲突过去不多见,而语言形式认知冲突的建立,恰恰是培养学生语言学习兴趣的重要契机。如:《再见了,亲人》《大自然,你好》这样的文章,我们就可以从对文章题目的认知冲突中寻找突破口来引导:以往我们见到的文章标题很少有标点符号,今天是个特例。“大自然,你好”读了这样的标题,再联系标题中的标点,反复读几遍,你有什么感觉?待学生简单交流后,师继续引导:这是发自作者内心的问候,通过预习,你都了解作者的什么感受?弄懂了什么?这样就引出了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以及对文本思想基调的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创设一定为激发学生对整个文本的教学而创设,切不可偏离文本主旨,造成哗众取宠的现象。

环节二:预习检查。

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认读,课文是否读通,对课文有了哪些初步的感受,是否对课文的脉络、主要内容以及情感基调有了个性化的感知。

一般教师都是先检查生字词的认读,课文是否读通。值得强调的是在检查读文的时候,有的教师出于责任,经常不顾及学生的感受,提倡由一个学生读书,其他学生边听边纠正错误读音,致使课堂上常常出现打破文本整体内容的现状,不仅对于被纠正的人不够尊重,而且对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有害无利。为了使学生能够在通读课文时尽量少出错误,我们教师可以充分预设,将学生通读课文时容易出现误读的字词事先准备好,在读文之前先集中检查易错重点词语的读音,然后再检查读文情况,这样就减少或避免了学生因读错读音而带来的尴尬场面,维护了读文学生的自尊,同时也扫清了阅读中的字词障碍。

对于生字,我们强调课前让学生自我认知,尝试临写,但课堂上我们仍然要有针对性地对生字的关键笔画的书写进行指导,保证书写质量。当然,这一过程可以在检查预习时顺带强调读音有重点的进行提示,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后加以指导。需要强调的是:小学高年级段是错别字出现的高峰期。原因:一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越来越多,识字总量越来越大,字形、字音混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二是学生运用字、词的作业增加,同音、形近的字词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混淆,有的学生可能在使用时编造一些错字、别字。所以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这都属于正常现象。教师不应该批评、指责,而是要让学生在造句、作文等过程中注意区别,反复使用。还可以注重整合,编写一些字串,顺口溜等给学生提供语境,帮助学生识记和区分。如:区分“巳、已、己”时,用“满口巳,半口已,一点不堵是自己”这样的顺口溜,既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又能提高识字效率。

检查学生“是否对课文的脉络、主要内容以及情感基调有了个性化的的感知”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按年级有所侧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课标中提出的“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本身就是概括的要求。但是,概括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度的要求。我们认为,到了小学六年级,学生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应该达到“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事物的主要特征、说明问题的基本要点。”

学生读文之后,如果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或者事物的主要特点,文章大概内容就基本上算了解了。所以,在检查学生是否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阅读叙事性的文章,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往往在“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用简单的话来表达”方面存在问题。

比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第一自然段时,要求学生阅读并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学生的回答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概括为“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而这段话主要是写“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发现”是全文事件的中心词,“宣布”是第一段所写事件的中心词。回答“发现”的学生就没能抓住第一段所写事件的中心词,也就是说没有抓住这段话所写的主要事件。

再如:要求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来用简单的话概括主要内容。结果,学生出现了如下问题:“概括——主要讲了作者双腿瘫痪后不想活了,后来在妹妹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和勇气。”“作者最后战胜了病魔,但是他的母亲却死了”“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她生病了。”“一个男孩双腿瘫痪了,一个女孩还没成年,一个母亲得了肝病,后来母亲去世了。”,从学生的答案看,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这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抓不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母亲在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细心地呵护照料残疾的儿子和没有成年的女儿,即使到临死之前,还在念叨要让儿女好好活下去。”

怎么概括才算是表达出了事物、人物、事件的主要特征呢?

一是要引导学生去判定文章所写各个部分的主次关系,然后,针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主要事物),去分析文章介绍了它的哪些主要的特征,把“主要特征”用明白、简练的话表达出来。

以《有个孩子叫咪咪乔》为例:

《有个孩子叫咪咪乔》这篇课文,作者写了如下材料:首先写女儿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把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在她眼里,咪咪乔是有生命和人权的;然后,作者介绍了丈夫和自己不经意间对咪咪乔的严重伤害,女儿对我们这种作法的强烈抗议;接下来,写了作者带女儿和咪咪乔出门,不小心将咪咪乔掉在地上,咪咪乔面临被汽车碾压的灾难,一位交通警察果断采取措施抢救了咪咪乔。其中,写女儿对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占用了大量笔墨,所以,我们判定作者这里是把女儿对咪咪乔的爱作为了重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概括主要内容时就要把“女儿对咪咪乔的态度”作为主要内容来梳理概括:

女儿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把布娃娃“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我和丈夫不经意间弄断了咪咪乔的手指头,女儿大哭大闹,并把断了的手指包好藏在咪咪乔的衣兜;过马路时咪咪乔掉在十字路口险些被汽车碾轧,女儿拼命要跳下车去捡,最终,女儿的爱心感动了我们。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是“在整体联系中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升华认识”的基础,“概括能力”也是日常阅读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的语文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拿出时间,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拿出一点时间,扎扎实实地训练。

环节三:结合检查预习情况,梳理学生问题,结合预设,调整并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中心话题(主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品读重点段落,体会语句含义,感受语言表达特点。具体方法就是学生根据中心话题品读重点段落或语句,写出自己个性化的感悟。

教师主问题的设计过程实际是引导学生将文本读薄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策略》中提出了11种策略:(东方市感城中心学校●梁珍)(1).从题目中提炼主问

题。(2).从文眼、关键句提炼主问题。(3).从过渡处提炼主问题。(4).从情节提炼主问题。(5).从课后习题提炼主问题。(6).从提纲提炼主问题。(7).从主旨提炼主问题。(8).从“比较”中提炼主问题。(9).从“反复”提炼主问题。(10).从课文的情节发展线索提炼主问题。11.从言语表达提炼主问题。文中11种策略中也都列举了相关的例子,这里不再占用老师们的时间,有时间的话老师们可以百度一下(参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策略》东方市感城中心学校●梁珍))认真学习领会。

环节四:抓住关键词语,在整体的练习中体会这些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深入体会文本主旨(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了解与感悟文章的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

关键词句的教学,目标包括: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的理解和写法的体会;关键词句的感情色彩的体会。

什么是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就是在文章当中,有一些特别的用意,借以准确地表达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情感和思想的词句。(具体到小学阶段都有哪些类型的关键词句,我们在“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的培训资料上已经一一列举,这里不再展开,有时间的老师可以参照教研室教材博客中的《中年级阅读教学基本思路》一文来学习。)

这里重点提醒大家:关键词句怎么讲?

环节1:感悟语言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和情感。

感悟语言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和情感,其实就是读书,实现“语言文字”向“形象、意义和思想”的转化。学生自己能够实现转化的,交给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完成;学生有困难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完成那些“比较复杂”的转化。也就是抓住关键的语言现象,指导学生深入体会事物的典型特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产生预期的、积极的情感变化,最终实现与作者共鸣。

环节2:指导学生品味典型语言形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语言形式在表情达意方面是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的。作者为了突出表现事物的特征、突出表达的思想感情,总要采用一些“蕴含了语言表达基本规律”的典型的语言形式。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言”体会事物特征、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的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针对“典型”的语言形式,去品味: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强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这样的语言形式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这样写就能够突出特点、强调表达感情?

环节3:赏析作者表达出来的美妙情境和美妙的语言。

赏析的基本手段就是朗读:读出典型语言所强调的意思、强调表达出来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练习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有针对性的相互倾听和评议——倾听:朗读人是否读出了作者突出的事物的特征,是否读出了作者在这里要强调表达的情感态度;评议:朗读人是否读出了事物的特征和作者强调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是怎么读出来的,如有问题,该怎么修正。

这里,朗读是实现对语言,包括语言形式的结构、音韵、句式特点等方面的进一步的深刻的感悟,也是强化积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语言形式知识体系最终形成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举例:以下是高主任教学《秋天的怀念》中的片段:

高主任从学生对词义把握有问题的“暴躁无常”切入,在学生准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自己的表现的作用。

课堂实况:

师:刚才,大家一起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写了几个人物?

生:我、母亲(板书)

师: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双腿瘫痪

师:母亲呢?

生:肝癌

师:我得病以后的表现是什么样的?

生:暴躁无常

师:母亲呢?

生:忍

师:注意,这是你们说的,忍。

师:我双腿瘫痪以后,脾气暴躁无常。你们说,暴躁无常是什么意思?

生:脾气非常恶劣

师:还有吗?

生:很凶

师:好,下面我把这个词语换一下(擦掉“无常”前面加“非常”)我双腿瘫痪以后,改成:我的脾气非常暴躁。你们说,我这样写,可不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

生:(小声地):可以

师:那作者在这里用“暴躁无常”,跟“暴躁”一样吗?“暴躁”是什么意思?

生:脾气非常坏

师:那“暴躁无常”呢?

生:有的时候很生气。

师:好,我们看看暴躁无常到底是什么意思。你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的脾气暴躁无常?

生:(读句子)看着窗外,我会突然…..

师:这里怎么写出了我的脾气暴躁无常?

生:平常人看着天上的雁阵,不会生气,他跟平常人不一样。

生:他是看着雁阵就把玻璃打碎吗?

生:因为大眼在天上飞,想到了自己的腿不能动了,就发脾气了。

师:他是看到(强调“看到”)雁阵就把玻璃打碎了吗?你看看书上那个词语表现出了无常?

生:想着想着,就——突然

师:为什么从突然能够看出他暴躁无常?

生:一开始还没发怒,是看着看着,突然就发怒了,非常突然。

师:还有哪里看出我暴躁无常?

生:听着录音机里美妙的歌声,猛的……

师:哪里让你感觉到了“无常”?

生:猛的

师:“猛的”是跟哪个词语联系起来,表达他的“无常”的?

生:甜美。甜美的歌声是让人愉快的,他一开始也可能是感觉到美,可是,突然情绪又变化了,猛的及说明了突然,又写出了脾气大。

这说明他的脾气——暴躁

师:还有哪里写出了暴躁无常?

生:(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跟母亲的对话,找到了“烦不烦呢”)母亲说着准备准备的时候,他的脾气突然就来了,说母亲“烦不烦”呢。

师:这怎么就说明他暴躁无常呢?

生:人家平常人会和气的对母亲说,不用准备了,路很近的。

师:“烦不烦”,这是脾气暴躁的表现呢。怎么能说明无常呢?我们看看课文,一开始作者是不是暴躁?

生:不是,脾气突然变化了

师:你们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出这种突然的脾气变化

生:(读书,读出无常的意味。)

师:好了,现在,暴躁无常还能仅仅解释为脾气恶劣吗?

生:不能,暴躁无常是指脾气常常很坏。

师:是“常常”吗?

生:是让你摸不着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发脾气,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很大的脾气。

教学一开始,学生片面的将“暴躁无常”理解为“脾气不好”,教师抓住了这个教学的切入点: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暴躁无常”与“暴躁”的区别,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这是语言形式教学的目标。

理解这个词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了文中三处写作者的“暴躁无常”,让学生从作者的情绪无常变化的细节中体会“暴躁无常“这一特点,理解这些细节描写时,还注意抓住一些有特殊用意的词语与句子、与上下文联系来体会,达到对作者当时的脾气状态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是在上下文的联系中读懂语言,这是一个在整体的联系中读懂语言、体会形象,学习感悟作者“写具体”的过程。

课标还提出,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感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了解,是知道的意思。为什么要知道?仅仅是要感受顺序方法和基本的表达方

法吗?

不是。我们认为,应该是在学生读懂文章基本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借助对表达顺序、表达方式的了解,体会这样的表达对突出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可以体会表达方式的精妙,感悟如何表达,从而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

同样,高主任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就抓住“悄悄的”,与我的“暴怒无常”对比,引领学生深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师:如果你在这样的人身边,你能够忍受吗?

生:不能,要是我会离他远点。

生:最好别跟他一块

生:干脆避理他,你搞不清楚什么时候跟你来一通。

师:但是,作者的母亲呢?

生:忍

师: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忍”?

生:肝病。

师:这不是一般的肝病,是肝癌。一个将死的老母亲,你们说他忍,这个忍,就是忍受吗?我们来看课文里面有这样一个词:悄悄地。这个词用了几次?找到这个词所在的三句话,勾出来,给这三个词加上点。

生:(在已经勾画出来的三句话中,将“悄悄的”加上点)

师:请你们读第一句和第二句。

生:读书。

师:第一次是悄悄的躲出去。一般的人看到自己的儿子这样砸东西,一般的人会怎么样?生:制止他。

师:制止,是不是对儿子的忍?(生点头)为什么母亲这个时候为什么会躲出去而且悄悄地躲出去?

生:如果动静很大,儿子会更加暴躁

生:她是用这种忍来来化解儿子心中的怒气

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你跟他据理力争,告诉他如何如何不对,他可能会怎样?

生:可能脾气会更暴躁。

师:母亲悄悄地躲出去,为什么?是不是还仅仅是忍?

生:想用躲来缓解

师:躲出去了是不是就不理了儿子了?

生:不是,还在一边偷偷地看。

生:躲出去,还在一边偷偷地看,说明母亲关注着儿子,说明内心还在关心

师:注意:你们说了一个词:关心,然后又悄悄的过来。为什么又悄悄的过来啊?干脆直接走进来,对儿子说:你看你看,你没事了吧?

生:知道儿子脾气暴躁,怕儿子再发脾气

生:其实母亲就是怕动静大。

师:好,我们来看第三次悄悄地——(学生读书对于……比我还敏感…..又悄悄)敏感是什么意思?

生:对一种事物有戒心

师:对什么有戒心?

生:跑跳一类的字眼。

师:平常人的跑跳,母亲为什么有戒心?

生:在这里,更多的是母亲对这些词语的机会,怕这类字眼引起儿子内心的不良反应,让他发脾气。

师:母亲又悄悄地走了,这时候的内心是怎样的?

生:自责

师:想象一下母亲当时的内心状态,他会想什么?

生:哎呀看我这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了?这不是叫儿子难看吗?

生:坏了,怎么说这样的话?儿子会受不了的啊,我怎么这样啊!

师: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你们说这还是一般的关心吗?

生:爱

师:你们说了一个字,爱,爱到了什么程度?就像你们说的,伟大的,可以吗?

生:可以。

生:无私。

师:还是笼统了一些。你看,母亲连平时说话用词都注意到了,这说明爱的怎么样?

生:周到。

生:无微不至

师:比较一下,谈到母亲的爱,使用无私、无微不至,哪个更好?

为什么:

生:用无微不至好!对他儿子的爱已经想到了非常细微的地方

师:现在,你们将“忍”改成了爱。……

如此引导的用意:作者在这里,用的衬托的方式,就是用“我”的表现来反衬母亲的形象。我是暴躁无常、不顾及别人感受的;母亲是温柔的、无微不至、从不放弃任何机会来关爱着我的;特别是母亲自己也患了病。反衬,使的母亲的形象更加高大感人。

从一般人对“我”的态度来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对母亲行为做法“不一般”的注意,将三个“悄悄地”纳入全文的联系中,体会母亲表面“忍”的背后深藏的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针对学生对母亲形象“忍”的认识,帮助他们从初步的“忍受”,体会到母亲无微不至的挚爱,努力训练学生的准确表达。这也是语言运用训练目标之一。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品读重点段落,体会语句含义,感受语言表达特点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

中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切不可泾渭分明的处理,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的训练要尽量做到无痕。

这里,我们也给大家提供了《少年闰土》的设计范例,教学就是直接从文章的基本思路、表达方式来切入的。大家有时间可以自己学习。

教学思路建议: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把握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二)、读文章,思考:这些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的。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先介绍了一个勇敢少年月下瓜地刺猹的画面,然后,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介绍了闰土来我家的原因、闰土的外貌、闰土向我介绍‘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看条鱼儿’,闰土离去我很想念”。

(三)、研讨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月下看瓜刺猹”。

1、读课文中“闰土给我和我的朋友介绍稀奇的事儿”一部分,想一想:闰土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作者对闰土的介绍,理解比较难懂的句子,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重点句子:课后给出的两句话。

2、体会文章“都有青蛙是的两只脚……”句子中省略号所起的作用。

3、结合省略号作用的体会,思考:文章写了闰土向我介绍的几件事情?那件事情写的比较详细?

理解:都是新鲜的事情,作者为什么将这件事情写的这么详细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心理特征,推想作者当时听闰土介绍这几件事情的时候的心理状态,认识到:这是最刺激、对于我们这些城里的少爷有挑战性的)。——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先悬着,转而分析这部分。

作者在写闰土介绍“看瓜刺猹”这件事情的时候,在写法上,与“雪地捕鸟”、“海边看条鱼儿”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第三件事情的介绍,都是用一个段落等闰土把话说完,而写看瓜刺猹的时候,闰土的话被作者打断了好几次,作者打断他都是在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者用这样的方式来表明:听的非常专注,内心被闰土深深的吸引了。)

作者分了三个自然段来写“闰土看瓜刺猹”,每一次分别介绍了这件事情的的哪些内容?(时间和地点;猹来了,闰土捏叉轻轻走去,向猹刺去;猹将身一扭从胯下逃走了。)

作者听闰土介绍的时候,每次提问,都关注了什么?

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听闰土介绍时候的心情和态度来。

好,现在说一说:结合刚才对三件事情写法不同的分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详细写这件事情?

4、要求学生将这三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你就是作者,听了闰土的介绍,你想象出了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下来。

5、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读一自然段——这是多少年来作者头脑中始终闪烁着的一个画面。读这段文字这个画面是怎么得出来的,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这个画面是怎么得出来的?——闰土的话,想象出来的。

听了闰土的话,做这想象出来的画面的哪些部分?画面中的少年外貌,是根据哪里的内容想象出来的?画面中为什么还要有闰土的外貌呢?

——结合文章第二自然段的背景介绍、结合作者的实际来思考。

引导学生总结:闰土的外貌与我这样的少爷打扮是不同的,作者写人物,就注意突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

总结:作者头脑中的画面,是作者在与人物接触的时候,将人物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让人永远也不能忘怀的形象。——我们读文章,要善于深入体会文章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部分,并将这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头脑中想象出一幅画面来;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善于将生活中任务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有特点的部分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动人的画面,然后才写。

6、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对闰土的赞扬、对这样生活的向往!

(四)、拓展练习:

让学生选择一个给谁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在头脑里面画一幅类似“闰土看瓜刺猹”这样的画面,用文字在纸上“画”下来。

环节五:回归整体,对课文进行赏读、积累背诵或局部写法迁移。

每篇课文学习完毕,应该安排赏读环节。赏读的目的在于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赏读的过程

也是利用文本规范语言,改造自己日常语言的过程,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纳文本的新鲜语汇和巧妙句式,接受带有文学色彩的优美语言的熏陶。赏书是模仿,练笔是创造。从语言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语言形式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咀嚼文本的语言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则能更有效地引领学生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

学生学完一个单元后,建议老师们借鉴一下人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对冀教版进行改编使用。如:人教版高年级教材安排了《回顾与拓展》,也就是对本单元的一些典型的阅读、表达的方法策略等进行整理,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和应用。

课后

如果说“课堂教学”讲究的是一个“精”字,那么“课外阅读”讲究的就是一个“博”字。“精”与“博”密不可分。教学不可无“精”,无“精”则不得要领;教学也不可无“博”,无“博”则不深不固。“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就像一个人用两条腿走路,缺少了“课外阅读”,“课堂教学”肯定会显得“底气不足”。

课后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本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养成基本能力。其次,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拓展阅读的习惯。

课标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关于课外阅读内容和如何检查督促。

1、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以教材中某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拓展。同类可以是同题材、同文体,也可以是写作方法相同。

(2)以节选课文为基点,向整部作品延伸。由于教材容量有限,有些课文只能节选中外名著的一小部分,可能会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原著不失为一条课外阅读的良策。

(3)以某一篇课文为重点,向相关联的内容延伸,其目的是让学生多读、多识、多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4)以某一作家的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性故事扩展,或以某位作家的成长故事为基点,向介绍作家的作品扩展。

2、在检查督促的问题上,教师要做到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切不可有布置没检查。具体

检查时间可长可短,有时就可以利用课前课后或早午自习的一点时间,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感悟,或者朗读一些课外读物的精彩片段,总之要形成制度并持之以恒,起到增加学生知识厚度的目的,形成阅读教学的良性循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有法”,是要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要启发、诱导、点拨甚至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无定法”,指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以上就是我们高年级段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安排更合适的教学思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最后真诚地和大家说一句,在我们想办法教会学生阅读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阅读。作为文本的诠释者,教师的阅读量与阅读效率决定着教师的底蕴,教师的底蕴决定着教师课堂上每一句话的分量。

老师们,既然我们一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就让我们带领我们的学生一起畅游在能给予我们精神力量的文字之间,沐人文之芬芳,展工具之羽翼,实实在在地教好语文,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享受语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无论在什么学段,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策略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不可否认,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不能做到合理高效。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学生备学的作用。学生备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我认为学生的备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容和情感。 无论哪个学科,无论什么学段,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预习的这种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老师无意之中就忽视了对学生预习文章的要求和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有好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说感悟。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由此看来“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高效课堂

现在地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地状况.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地感染力,削弱了语文地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地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课堂是教学地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地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地,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地.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地知识,更多地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地学习习惯,让学生地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地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地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地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潜心会文本”——构建务实高效课堂地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地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地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地“文本”指地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地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地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地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地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地身份,和字面上地文本及文本后面地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地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地语言文字.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地课,他们地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地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地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地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地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地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地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地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地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地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地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地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地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地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地内容,确定课文教学地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地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地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地问题.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地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地话吧.联系我们地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地“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地看法,不“先把自己地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地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地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现状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容量大、亮点多、节奏快、追求新异。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在促进学生言语发展上下功夫、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不少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将一篇课文演绎成一个展示教师才华的课堂表演剧,以教师本身的优良素质掩盖了语文教学学理上的贫乏。这表明语文教学的现有形态与应有形态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剪刀差。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变味的阅读教学依然顽固地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表现在: “例子”并未当例子用,“听说读写”顾此失彼,人文就是爱国,活动就是探究;此外,还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关系问题,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积累、感悟和分析、训练的关系问题,教师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对语文教育目标认识的不适应,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教学评价上的不适应,“单元教学”并未单元化,“目标教学”目标分散,整合就是叠加等问题,造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让教师和学生背上本不应该背负的罪恶,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少年的生机和灵气! 二、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推进,语文教学必然会发生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死亡之谷。就阅读教学而言,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语文教学的理论正处于新旧更替时期,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大都是一些抽象的上位概念和理论,如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综合实践、创新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等等。这些理论是各门学科普适的共性理论,有的并不十分切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却不成文地演绎成直接指导语文教学的主流观点,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母语教学本位目标,陷入了新的误区。 二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和教学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上世纪的语文教学尚有许多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新课程改革后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探索新问题,就难免出现一些暂时的混乱现象。 三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思想性、人文性等形象易感的外显特征,使语文教学不自觉地演变成了得意忘形式的一般性阅读行为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未能有效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加上滥用多媒体技术,以外在的视觉画面刺激替代了文本阅读,使阅读教学变得内涵空泛,华而不实。 四是教学空间的封闭。学习语文不应只局限于小课堂内,封闭的教学空间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新课程理念要求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 会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梅塘中心小学曾光仕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深深地体会到: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我认为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因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最佳的角度切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整堂课的教学设下很好的铺垫。 比如《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学生对草原非常陌生,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了解得就更少了。如何让课堂上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呢?我是这样做的: 上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草原的印象,然后出示一幅草原风光图,同时播放了跟草原相关的歌曲。图画、音乐以及师生生

动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了,学生们都陶醉在美好的想象当中……这时,我充满激情地问道“:草原这么美,你们想到草原去看看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想!”学生已经完全被引入课堂的情境当中,在无意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参与学习。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诱发学习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我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阅读。

专题讲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一、什么是阅读 吸收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叶圣陶) 筛选与思考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章熊) 领会—获取—认识论:“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朱绍禹) 构建意义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上述不同的说法反映了对阅读的不同认识。显然按现代解读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解释,在读者、文本、作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应该处在中心位置。 我个人理解,所谓阅读,指的是从书面文字数据采集意义的过程,

阅读教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阅读各类书面文字数据的实践中,逐步发展阅读能力的过程与活动。 二、阅读行为的描述 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读者通常在开始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看法,然后搜索自己关注的信息。按照这种最初的看法,读者与文本发生逐级递增的互动,包括理解、解释和评价他们所读的文本。他们借助以前的阅读体验和以前的知识,对文本将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假设,随着阅读的继续,他们修正最初的看法并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基础。读者不断取得新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入到正在进行的理解建构过程当中。好的读者会注意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规程,认识到文本中不合理的东西,利用一系列策略增进理解。好的读者还能对文本的优劣做出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影响自己对文本各层面内容的“吸收”,决定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是否受到影响。根据阅读的目的(兴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应用性阅读)和情境(阅读的环境、时间、阅读者的状态等),好的读者能够利用从文本中学到的思想和信息,扩展他们对主旨的思考,从事特殊的任务,或者从读过的内容得出某种结论或进行总结。 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等重要。学生习得了阅读的策略和技巧,对巩固他们的阅读习惯进而发展成一生的阅读兴趣是有关键性的影响的。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张玉会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

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阅读教学,同时也是六年小学语文教学时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于阅读缺乏基本的兴趣、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教学目标把握存在偏差、小学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和运用存在不当等问题。此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承担着知识、思想以及情感等多项教学任务,所以绝对不可以采用机械的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只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进行阅读所需要的最根本的能力就是理解,如果只是在阅读而没有进行理解,那么这样的阅读是无效的。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片面性和随意性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儿童阶段的阅读对于儿童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童年时代所读的书可以让孩子一生铭记,从而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所以想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同时良好的阅读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果与学生语文的水平高低成正比,并且具有直接的关系。 二、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全体师生严格遵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领导,共同努力,使得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上一层楼。但是语文教学的新的发展只是相对的,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具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传统的知识管理和教育观念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该问题我们应当深刻反省自己。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目标把握有偏差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被称作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基础教育定的,能否完成教学目标以及完成教学目标的质量如何都是检验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的标准。适当的教学目标对日常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作用。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明确新课程改革对于当前自己所教授的阅读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改革已提了多年,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改变了语文教学观念,改革了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而作为教师,最实在的变化应是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把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向40分钟要质量,更应该注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严重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确凿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严重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严重,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严重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详尽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盛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采用扶放结合式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严重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严重一环。扶放结合式是语文课堂中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扶”,采用引导和指点的方式,如提示重点、提供范例、提出问题、点明规律、指导方法、帮助总结等。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策略 推荐阅读是语文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现在如何按照课改精神、课程理念、课标要求上好阅读课,也就成了我们广大基层教师研究的重点。人民教育出版社孟令全老师曾经:“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那么一个儿童在他初学语文的起始阶段,怎样帮助他们学习阅读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采取以下操作进行。 一、教会孩子预习课文 新课程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新规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作为教师应该学会解放自己,但更应该充分指导孩子的自由空间。低段孩子自主预习的难度相当大,我们主要是依靠家长的参与,因为一、二年级的家长对孩子希望和热情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一开始就召开家长会,明确预习指导的要求:1、能从课文中找出生字,并用符号标出;2、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识生字;3、标出自然段序号,尽可能的多读几遍课文;4、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教师的检查则采用抽查,看家长是否签字。但现在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监管。面对此类学生,抱怨和放弃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自己,住得比较近的孩子可以一起预习,相互监督,教师则重点帮扶不主动的学生。同时教师要适时教会学生查字典,这样帮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就这样长期坚持,到一定的时间,我们所面临的预习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教师自己也相对轻松一些。 二、指导孩子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朗读教学。这是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应按照以下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习阅读。1、借助于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3、在正确、流利基础上再有感情朗读 因面向的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在这三个层面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每一个环节都要交代明白,阅读落实。例: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不会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你们已经能正确读课文了,现在提一个新要求,把课文的每句话读通顺,读流畅。 ●同学们真行,把课文读得那么正确、流利,下面提个更高的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这样一步一步要求清楚,朗读的三个层面才得以实施、落实。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有助于思想情感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对篇章样式的积累。 三、帮助孩子不断加深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 书是读懂,而不是讲懂的。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其感受与体验是不同的。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又离不开读文的。前面提到三个层面阅读,要在不同层面的阅读中,不断地帮助学生提升对阅读认识的水平,就要注意: (一)、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教材所选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很多优美的意境,课文中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技巧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技巧 华凤学校陈华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 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 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教学效益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朗读是 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培养语感、 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低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实践 使我体会到,要切实加强朗读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朗读训练。 一、读前有要求,读中重技巧 阅读教学中设计朗读训练,总是有一定的目的。为了促进阅读教学、加强朗读训练,读前必 须提出明确的要求,读中重视朗读技巧的指导。对抒情性、欣赏性和理解性等不同类型的读,应有不同的要求。 抒情性的读重在“情”。就是通过读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如指导学生朗读《凡卡》一文时, 要读出作者对沙俄统治的痛恨和对凡卡同情的感情。这就是读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 首先抓住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落。如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凡卡如何挨打受折磨,请 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读前可提出一些帮助理解、体会感情的要求。(1)在文中用“[]”划出描写凡卡受苦的语句来;(2)用“()”划出描写凡卡很可怜,迫切请求爷爷接他回家 的语句。接着让学生自读体会,初次明白凡卡在鞋店里老板摧残折磨他,伙计们捉弄他,吃 不饱、睡不好,过着非人的学徒生活。使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然而,理解是认识,朗读是 技能。如何把理解了的东西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知道语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等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渗透理解, 提高朗读的表现力,这就是一种朗读技巧。仍以《凡卡》一文中第八自然段为例来谈。如:“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读这些语句时语气要悲伤,语调要低, 语音要轻,语速可慢些。对描写老板摧残折磨凡卡的动词“挨、揪、拖、揍”等要重读。这样 有感情地朗读,就会进一步再现了老板的狠毒和伙计对他的捉弄。又如“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要不,我就要死了!……”读时则要用迫切请求的语气读。语调要高一些,语速稍快,逗号停顿的时间比一般停顿短一些,而且语速由慢变快,声音由强变弱,最后几乎只用气流而不出声。这样就可读出小凡卡 哭泣着向爷爷诉说受苦的情景和迫切请求爷爷接他回家的心情。更能激起学生对凡卡的同情 和对沙俄黑暗统治的痛恨。最后达到了读的要求,同时又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二、欣赏性的读和理解性的读的技巧 1、欣赏性的读重在“赏”。就是写景状物的文章,通过读欣赏所描绘的优美景物、秀丽风光。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品味、欣赏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语句 和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特点的语句。如写漓江水特点的语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 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如何教学生品味欣赏这段话达到赏的目的。首先,注意三个“啊” 发生音变后的不同读法。前两个“啊”应受前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发生音变后应读[nga](汉字写作啊)。第三个“啊”发生音变可读作[ya](汉字写作呀)。其次,注意朗读技巧 的指导。读这组排比句时,语调要低,声音要轻,逗号和分号停顿的时间比一般稍长,语速 稍慢。对“静、清、绿”可重音轻读,并适当拖长字音。最后,分析作者在语法上的妙用。文

【阅读理解】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方法和技巧教学教材

【阅读理解】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方法和技巧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七、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八、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九、标点符号的作用 1、——的作用 ①解释说明; ②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④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更多的是在课堂中完成,课前活动较少,课后以练习为例,阅读活动不多,很多学生都不喜欢阅读,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加强阅读教学,不仅要把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机地整合起来,还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参与,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有效阅读教学研究 就小学高段学生(这里指的高段学生为五、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经过之前的学习,能初步借助工具书而解决基本的生字词,在文本阅读中也能尝试根据上下文去了解内容,分析文本的内涵,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方法上还较为欠缺。结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不高,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是较为单调,课后阅读实践活动不够丰富,这些都是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提升小学高段阅读教学效率,还得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出发而思考相应的对策。 一、阅读前:培养学生兴趣,注重指导自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不注重课前阅读指导,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而对课前活动和课后活动较为忽视。尤其是课前,更多的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读读所要阅读的文章,或是就布置一些生字词的书写任务,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不熟悉,课堂中也就难以跟上教师的步伐,阅读活动难以顺利开展。提倡加强课前阅读活动指导,就是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熟悉文本。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进入文本阅读前,教师除了要根据所要阅读的文本材料而布置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认读等,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而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保证学生主动阅读的基础,教学中不能忽视了阅读兴趣的培养。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时,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看到过草原,如果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总结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总结 其实学好语文是要靠不断的语言积累,大量的阅读,不断的创作练习,学好语文需要不断的总结,才能获得实质性提高.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总结,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 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总结篇一 根据学校和班级制定的阅读教学计划,我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讨,经过一学期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总结如下:一、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为此,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读书笔记展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

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中的一首诗。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研究论文10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开设是丰富学生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设计;但是在考试的压力之下,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教授等方面都存在需要加以改善的部分。本文主要立足于常年的阅读教学实践经验,简要分析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操作策略。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实践分析表明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设计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主要体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程本身没有明确的内容安排,学校对于该课程的讲授也没有明文规定,教师职员本身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也没有设定个人的计划目标,所以我国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1.2教学方法的单调,模式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普遍采用集体教学的常规方法,主要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学生统一阅读同一本教材,以写

观后感或者在课堂上主动表达个人想法的方式检测阅读效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阅读过程基本上处于无指导的随意状态,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性差异,难以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准。 1.3学生的学习兴趣薄弱。阅读教学是一种需要建立自主学习氛围的课程,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操作中,由于阅读教材的单一性,教师教学方式的模式性以及教学目标的模糊不定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甚至部分学生会对阅读产生抗拒心理。面对这一教学挑战,需要老师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重新确定阅读教学的角色定位,设定准确而且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个性。 2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操作方法 2.1注重老师素养的积累与优质阅读教材的开发:老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所以老师自身的知识积累与教学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实际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老师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对阅读教学所提出的新的教学挑战,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提升课程内容的教学效率,学校也可以定期提供教师进修以及获得教学培训的机会,更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在最大限

如何高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高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只有让学生大量地阅读,才可能和人类最优秀的同时又是最优美的心灵和头脑对话,并接受那些高尚情感的滋润与启迪;也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中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标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1.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一直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演得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练得少”。一节课40分钟,学生读书活动的时间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讲解、提问等活动所占用。这种满堂讲、满堂问的教学模式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语文这一母语课程的学习特点,明确地认识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教师问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从长期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的。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变“三多三少”为“三少三多”。“三少”即教师少问、少讲、少演。“三多”即学生多读、多思、多写。“三少三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根据编者意图,根据课文特点,根据学生实际,综合设计默读、背读、速读、精读、品读等读书活动,引导学生知形悟神,发现句子表达形式、感悟语言内涵和美感,学习写作方法。例如,在教学《花钟》一课时,我抓住花的形状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让学生要像吹小喇叭一样响亮地读出来;“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让学生微笑着去读。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才能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阅读的乐趣。 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其语感的形成。朗读得越多,积累的词语、语句就越多,对词语、句子以及篇章的理解就会越好,就会使学习者具备出口成章的基本能力。学生结合朗读过程中获得的体会,联系实际场景,利用已经积累的语言知识,就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 3.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络,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他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

小学语文提高质量措施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徐家湾中心小学张凤鸽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落脚点,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必须要坚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爱好兴趣、价值观、情感态度、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语文学习能为小学生的发展开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影响着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 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 开学初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要因班制宜采用适合班级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某些薄弱的语文能力,应加强培养。阅读分析能力较弱,针对他们,就注重对他们进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除上课多让他们说自己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之外,还让他们在课外多阅读书报、课外书,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课文中的听说训练,结合学生的日记、作文,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辅导中,对优生则提高要求,拓展其思维,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使他们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对个别后进生,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改变他们的学习现状。同时,利用好语文组的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教研课,听取各个教师的评价,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二、精心设计和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想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境;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教师是 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三、分层次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适应能力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小学时期正是开阔思维的起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采用伙伴教学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