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两种实践哲学之异同_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葛兰西实践哲学之比较_张艳玲

两种实践哲学之异同_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葛兰西实践哲学之比较_张艳玲

两种实践哲学之异同_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葛兰西实践哲学之比较_张艳玲
两种实践哲学之异同_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葛兰西实践哲学之比较_张艳玲

 

 * 本文为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项目编号:09KBSO 42)和2008年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以人为本'思想研究”(项目编号:W2008B10)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0-12-23

 [作者简介]张艳玲,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两种实践哲学之异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葛兰西实践哲学之比较*

张艳玲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葛兰西;实践哲学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葛兰西实践哲学都强调哲学的实践本质,都主张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世界、历史和人的认识,都可以称之为实践哲学。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

义,它强调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实践对认识检验标准的唯一性,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是实践的唯心主义,它常常以意志活动代替实践活动、以是否被群众普遍接受作为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中图分类号]B0-0;B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1)06-0065-05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性为其最本质的特征,强调实践的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意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建构其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实践哲学。葛兰西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意大利著名哲学家,他在《狱中札记》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就称之为“实践哲学”,也是他所主张的一种世界观。对于葛兰西的实践哲学,长期以来,理论界更多的是强调他的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质的高扬,对他的实践哲学中的“实践本体论”、“绝对的历史主义”、“文化霸权”、“知识分子”、“市民社会”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可以说褒多贬少。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实践在世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性、批判性和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性,主张从实践角度理解物质、理解辩证法、理解人,高扬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创造性,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质是有裨益的。但就此抹煞葛兰西实践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界限,把两者等同起来,说葛兰西坚持的实践第一原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说葛兰西从实践意义上理解物质的思想完全符合马克思思想等等说法,是不准确的。结合葛兰西对实践哲学的相关论述,比较两种实践哲学的异同,搞清楚哪些是应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对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重要意义。本文试着从世界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三个方面对两种实践哲学的异同进行梳理。

一、世界观

两种哲学都强调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都主张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物质、理解辩证法,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是实践的唯心主义。葛兰西高扬实践的地位和作用,看到人的实践活动对世界的巨大改造作用,主张从实践角度理解物质、理解辩证法,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主张对世界、对物质,不仅应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也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实践上去理解。因为,正是实践造成了人生活其中的世界的巨大变化,物质世界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辩证地发展。这一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中早已明确表述。然而,在传统的理论研究和哲学教学中,许多人却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实质,只讲物质第一性,而把实践仅仅看作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没有提到世界观的角度加以认识,从而模糊了新旧唯物主义的界线。在我国国内,自从198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改革以来,实践的观点被提到了作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高度,得到了学术界应有的重视。新的哲学原理体系以实践为主线,强调了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历史观意义、认识论意义,高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准确地把握了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葛兰西对实践观点的关注,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的论述,无疑对克服理论界长期只重物质、不重实践的传统做法起了积极的启示作用。然而,葛兰西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把实践无限抬高,得出实践是第一的原则,并进而认为世界不是统一于物质而是统一于实践的实践本体论。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它主张世界的本体是实践,物质是实践的从属,没有脱离了实践的物质,只有与人的实践相关并进入人的实践成为人的实践的一个要素的物质。葛兰西说:“对实践哲学来说,`物质'既不能按照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等)的概念去理解(因为这些概念是根据这些学科的历史发展来加以解释和研究的),也不能按照各种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概念去理解。应该理解为各种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等)物质属性加在一起构成物质本身(除非你回到康德的本体论),但这只是就它们成为一种生产的`经济要素'而言的。因此,物质本身并不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而是要研究怎样社会和历史地把物质组织起来投入生产,同时应该相应地把自然科学看作基本上是一种历史范畴,一种人类关系。”[1](P538)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在高扬人的实践的同时否定了外部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他甚至把确信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当做是一种宗教迷信。他讲到,用“`外部世界的客观现实'这样`吓人'的题目来反对主观主义的概念的辩论,通篇结构很成问题,论述则更糟,基本上是可有可无之作。……民众根本不会想到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外部世界是否客观地存在着,要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能让人笑痛肚皮。……这一信念实际上来自宗教”。[1](P515)葛兰西还引用罗素的例子来说明客观世界离不开人,他认为,如果地球上没有人的存在,就不会有伦敦和爱丁堡,但我们可以设想空间中的两点的存在,一南一北,可是,如果没有人也就没有南北和东西可言,地球上的每一点既可以是东也可以是西,东西是人约定俗成的。

与此相应,葛兰西不同意卢卡奇、柯尔施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指责,主张把自然辩证法视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辩证法,视为历史辩证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说“如果人类的历史也应被看作自然史(也依靠科学史来理解),那怎么能把辩证法同自然分离呢?”[1](P522)葛兰西坚持从实践理解物质、理解辩证法是有道理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致的。但葛兰西把物质纳入实践中、把自然辩证法纳入历史辩证法中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唱了反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强调对物质要从主体、实践去理解的同时,没有忘记从客体理解这个前提,没有忘记“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2](P7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作为人的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从属于物质的,由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的历史辩证法又将作为“人化”的辩证法纳入自然辩证法当中,而不是相反。

否认独立于人的实践之外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否认自然辩证法,这就使葛兰西的哲学成为一种只讲实践而不讲唯物主义的哲学。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话,那么,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则是一种实践的唯心主义,尽管他一再声称自己的哲学既不是唯物主义的,也不是唯心主义的,而是两者的综合,是“实践一元论”。他说:“一元论这一术语将表达什么意义呢?当然不是唯物主义的,也不是唯心主义的。这一术语将标明在具体的历史行为中的对立面的同一性,也就是与某一种被组织起来的(历史化了的)`物质'与人所改

造的自然不可分地联系着的具有具体性的人的活动(历史—精神)。”[3](P58)也就是把客观的物质和自然同主观的精神和意识这两种要素都统一在人的实践之中,客观的物质世界只是实践的一个要素。

的确,实践作为连接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桥梁,它一方面具有物质的特征,一方面具有精神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践把物质和精神包含于自身之中。物质作为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存在,它既存在于实践之内,也存在于实践之外,并作为前提而制约着实践;实践虽然有人的主观精神贯穿其中,但实践和人的主观精神不同,它毕竟走出了主观精神世界的范围,直接走向了客观物质世界,它是一种能够使客观物质世界发生某种改变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一样具有客观物质性。马克思常常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并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感性活动,认为就其现实展开的存在形态和历史发展的运动形态来说,感性世界和感性活动具有休戚与共的相关性和等值性,因此,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从属于物质的。实践具有物质性,但实践代替不了物质成为世界的本体,物质作为客观实在的标志,它不仅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它是世界上多种多样物质形态共同本质的最高抽象,而实践不具有这种最高抽象性。

二、历史观

两种哲学都强调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都主张从实践角度理解历史、理解人,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最基本的是物质生产活动;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则常常以意志活动代替实践活动,更注重对意识形态的研究。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是一种“绝对的历史主义”,是“历史的绝对的人道主义”。在他看来,人是实践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也是“我们自己的制造者,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命运的制造者”。[4](P263)葛兰西通过分析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确立了人所处的两种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了人的现实性。人必须从自然中获取食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存,这是人类得以存在的第一个前提,但是决定人的本质的并不是自然物。二是人与他人的关系,规定了人的社会性。葛兰西认为,“`人的本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最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它包含生成的观念(人`生成着',他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不断地改变),而且也因为它否定有`一般的人'”。[5](P40)葛兰西认为无论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不是由外在的自然规律或历史必然性确定的,而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并且都随着人不断地改造物的世界和人类社会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人的实践活动既变革现实,也改变了人自身,既创造世界也自我创造。这些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都是基本一致的。

然而,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并没有科学地解释实践,在他看来,实践活动即意志活动,他常常以意志来代替实践,并强调意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某种决定作用。在谈到“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他强调哲学是一种“绝对的创造性的活动”,哲学的基础是意志(符合历史必然性的意志),是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他说:“为了一方面避免唯物论,而另一方面避免已经包含在把思想理解为感受的或整理的活动本身中的机械论的观点,必须`历史地'考察问题,同时把`意志'(而归根结底是实践的或政治的活动)作为哲学的基础。”[3](P29)他还指出:“人与物质(自然—物质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通过辩证的发展达到统一。在经济学中,统一的中心是价值。在哲学中[统一的中心]是实践,即人的意志(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1](P478)把哲学看作创造性活动,把哲学的基础———意志等同于实践活动,实践的创造性作用自然成了意志的创造性作用。因此,葛兰西说到,历史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没有人的主观意志的活动,改变客观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哲学之所以是“创造性的”,即“外部世界是由思想创造的”,乃是因为“并不存在本身的、自在的和自为的`现实',`现实'却始终存在于同那些改变它的人们的历史的相互关系中”。[3](P29)实践活动作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自然是有意志包含在其中的,但实践活动不是单纯的意志活动,而是包含意志又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活动,特别是指物质生产活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物质生产活动或重经济基础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相反,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更强调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的作用。他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意识形态革命”的主张以及“有机知识分子”理论等都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对意识形态的高度重视。这些思想是他在对庸俗唯物主义把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把

历史唯物主义扭曲为机械决定论、历史宿命论的批判中阐发的。尽管葛兰西看到了在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各自的作用不同,但是,葛兰西还是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他片面夸大了意志的作用,只重“历史”不重“唯物”了。他说:“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词的重音应落在“历史”上而不是“唯物”上。

葛兰西和大多数西方人本主义学者一样,看到人及其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中的巨大作用,认为没有人及其实践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历史,社会历史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的历史。但是葛兰西和大多数西方人本主义学者一样不理解人的创造性来自何方,他们看到了实践活动中的人的意志或精神的巨大能动作用,但不理解人的意志或精神的能动作用正是来自实践活动这一客观物质基础,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意志或精神是什么也实现不了的。

三、认识论

两种哲学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要被群众所掌握,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一种理论是否正确,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检验,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则以是否被群众普遍接受作为检验标准。葛兰西批评了机械决定论的“理论是实践的补充、附加和婢女”的观点,主张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认为只有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才能发挥实践的巨大作用,理论才能成为真正的理论。“如果要提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问题,那么,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做,就是说,人们可以在特定的实践的基础上去建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由于和实践本身的决定性要素相一致和统一,所以能够加速正在进行的历史过程,使得实践在其一切要素上都更为同质、更为融贯、更加有效,从而把它的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5](P50-51)葛兰西把实践哲学看作是一种“绝对的现世主义和世俗思想”,[1](P538)即实践哲学不是空谈真理的经院哲学,不是某一狭隘阶层的常识,它是同实际生活保持紧密联系的哲学,是能够在群众中普及的哲学。实践哲学如何在群众中普及呢?葛兰西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那就是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作为从概念上和哲学上专门研究思想的集团,是理论与实践关系中的理论方面,而群众则代表了实践方面,虽然他们的实践也总是包含有对世界的理解,但群众的积极性意义首先在于实践。知识分子与群众的结合就意味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知识分子和群众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把群众的认识水平从原始的常识哲学水平提高到更高水平。“实践哲学倾向于不把`普通人'留在常识的原始哲学水平上,相反地,倒是把他们导向更高的生活概念”。[5](P14)“人民群众要是不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把自己组织起来,就不能同它本身`区别开来',就不能变成真正独立的;而要是没有知识分子,那就是说没有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没有组织的。”[5](P150)他指出,实践哲学的任务就是教育人民群众。“不要把哲学活动看成只是`个人'对于系统的融贯的概念的研究,而且也要并首先把它看成是改变群众的`心态',传播哲学方面的新鲜事物的一场文化上的战斗。”[5](P31)他认为,如果仅仅把实践哲学看成是一种高于民众平均水平的文化,是不足以战胜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必须把它和普通群众结合在一起,使之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世界观和思想武器,才能有效地指导革命的行动。实践哲学只有通过知识分子的广泛传播,为普通群众所接受时,知识分子才能成为有机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和群众才能组成文化的和社会的集团,才能战胜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取得文化上的领导权。他说:“无论如何,只有在知识分子和普通人之间存在着与应当存在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同样的统一的时候,人们才有文化上的稳定性和思想上的有机性。那就是说,只有在知识分子成为那些群众的有机的知识分子,只有在知识分子把群众在其实践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研究和整理成融贯的原则的时候,他们才和群众组成为———文化的和社会的集团。”[5](P11)这里,葛兰西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具体途径或中介,看到了知识分子在传播理论、使之与大众相结合方面的巨大作用。尽管其中也不乏把知识分子和群众割裂,片面抬高知识分子的作用,看不到群众的智慧,把知识分子与群众的结合等同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错误认识,但葛兰西的这些思想还是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内容,对注重发挥知识分子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启示。

然而,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在论述一个理论的正确性时却没有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合理、真实、正确,在于它是否被群众普遍接受。“群众信奉或不信奉一种意识形态是对思维方式的合理性或真实性的真正的批判的检验”。[6](P216-217)就是说,判断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取决于群众是否对该理论达成共识。如果群众对该理论达成一致意见,普遍接受

它,那么它就是合理的正确的;如果群众对此普遍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那么它就是不合理的、是错误的。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或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思想是相矛盾的,而与葛兰西实践哲学在世界观上所主张的“客观的总是指`人类的客观',它意味着正好同`历史的主观'相符合,这就是说,`客观的'意味着`普遍地主观的'”[5](P139)相呼应。事实上,无论“主观的”有多“普遍”,仍然是主观的,把群众普遍接受当成检验理论的真理性标准,是一种主观标准。

参考文献:

[1] 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 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

出版社,1983.

[4] 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 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

出版社,1990.

[6] 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天津:天津出版

社,198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Types of Practice Philosophy:

Marxist Philosophy and Gramsci's Practice Philosophy

Z HANG Yan-lin g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H ebei No rm al University,Shijiazh uang,H ebei050024,Chin a)

[Key words] Mar xist philoso phy;Gramsci;practice philoso phy

[Abstract] Bo th M arxist philoso phy and Gramsci's practice philo sophy emphasize the practical nature o f philo sophy,and adv oc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w o rld,history and people's cog nitio n through practice.Therefo re,bo th can be called practice philoso phy.But M arxist philosophy be-longs to practical materialism.It em phasizes the material o bjectivity of practice and co nsiders practice the unique criterion fo r testing co gnitio n.In contrast,G ram sci's practice philosophy is g uided by practical idealism.It often replaces practical activity w ith that of the w ill,and resorts to the g eneral acceptance of the masses as the criterion for judgment.

[责任编辑 孔 伟]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 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 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 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 的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 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这里我想谈一下实践的生产力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

略论葛兰西的实践观

略论葛兰西的实践观 摘要:葛兰西的整个哲学理论中最具有争议的就是他的实践论的一部分,本文就对于对于葛兰西的最富有争议的实践哲学做一个简要的讨论与分析,说明实践一元论并非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离,而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伟大的发展。 关键字:葛兰西实践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葛兰西以实践哲学为核心的包括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理论、社会进步与文化批判理论等在整个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树则得益于他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深入解读和创造性发展。但是,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包括陶里亚蒂、不破哲三、霍夫曼、希曼、丁伯纳罗和前苏联哲学家们等对葛兰西实践哲学只作作定性研究,还是当下对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本溯源,并没能抓住葛兰西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内在关系这一根本。人们在对葛兰西的上述理论评价时往往忽

视其理论与马克思哲学的关联,致使葛兰西与马克思在实践哲学上的内在关系被淡化或被遗忘。事实上,葛兰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少有的真正深刻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理论真谛的哲学家,他能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解读马克思哲学思想并在哲学范式转换基础上创造性地诠释马克思哲学思想,因此,葛兰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符合马克思基本原则、立场的理论则是顺理成章和符合逻辑的。 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在上世纪30年代末发表以后,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葛兰西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实践哲学部分,后人称之为实践一元论。这是,葛兰西就对苏联的官方哲学和政治体制进行过分析和批判的结果,同时也是他?回归马克思?的一次伟大尝试。 葛兰西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了实践哲学,在这一点上他着意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照应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所提出的?哲学家的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同时他认为马克思是新的世界观的创造者,这种世界观独特而完整,它代表一个历史时代的精神。只要这个时代没有完结,只要还没有在全世界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他写道:?实践哲学认为自己也是历史性的,也就把自己看作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暂时阶段?,?如果实践哲学在理论上断言,任何认作永恒和绝对的真理都具有实践的来源,并代表着暂时的价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特点和理论品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是贯穿于其始终的一条中心线索。马克思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实践在人类自身和社会存在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实践。人类认知了之前并不知道的东西,认知了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先用实践认识世界,然后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主要强调的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把人和自然界相联系起来的就是社会实践,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认识世界,然后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认知了世界以后,然后通过自己的认知,再改变世界,把世界改变成自己理想的世界,所以说实践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416111998.html,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李飞菲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而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特质。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备的当代性,使其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232-02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反倒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当代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像其他学科一样,在社会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①,自从工业革命以后,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知识以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在时间的洪流中褪色,反倒更加熠熠夺目,这都是与它的当代性息息相关。 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简单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及时地创新自己的内涵从而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乃至走在时代的前列指导时代的发展。从理论层面上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自己的理论内容,从而能够更好地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也不再仅仅只是对于时代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相关问题的反思,它也更多地包含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展开,从而为社会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充分了解并且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的发展,真正的探查到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哲学都是那个时代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社会背景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充斥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才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的记录可知早在19世纪的时候,英法等国家都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英国、法国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之上为资产阶级建立了相关政权,从而开始明确要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工人一直被资本家所压榨,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工人日渐不满这样的生存状态,也就导致了資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战争如箭在弦上。这个时候就必须号召广大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去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务员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四个部分: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和依靠群众。 一、唯物论 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万物皆在吾心中”“吾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我一起同归于寂”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叔本华“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 2、客观唯心主义 老子的“道” 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 上帝、真主、玉皇大帝等宗教 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金木水火土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为世界的本源。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注定

了,人没有主观能动性。 3、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人能认知世界;人能改造世界。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存在根本形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二、辩证法 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全面。 1、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两点论)。 2、发展: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状态:量变到一定阶段发生质变。坚持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 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不平衡性: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论和两点论) 三、认识论 1、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认识:认识的两个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 识到实践 真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内容简介: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重要缔造者。他从"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入手,把"实践哲学"看作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葛兰西以此为基石,一方面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物质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哲学观“精神一元论”;另一方面,批判了对马克思思想起源和组成部分做僵化的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是一种总体的知识。同时,葛兰西也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葛兰西认为"实践哲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哲学不是一种理论教条,而是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实践。哲学不仅描述了这个世界,而在于推翻非人的旧世界,并建立合理化的新世界。 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谈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葛兰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政治哲学。传统的学术研究在指涉到这一内容时,常常是从分析其市民社会理论、国家理论、领导权理论等入手的。在直观的意义上,这并无不妥,因为葛兰西论述过的这些理论问题,本就系于政治哲学的范式。但如果从葛兰西与他的思想先驱马克思之链接来看,他的政治哲学之构造的根本支点却是作为其重磅理论组件的“实践哲学”。人们往往以为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在葛兰西理论结构中是互为他者、彼此外在的,但我们发现在实践哲学中却也包藏着一种政治哲学的理论逻辑,这种逻辑又因为葛兰西与马克思的关联而通向了后者的思想之躯体。如果忽视了这一信息,进而不能使葛兰西不同理论节点内在打通,无论对其政治哲学还是实践哲学的研究,都会是褊狭的、不完整的。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重要缔造者。在1926-1937年11年间残酷的牢狱生活中,他写作了享有盛誉的《狱中札记》,留下了令后人肃然起敬的理论思考和精神创造。这些理论思考和精神创造以“实践哲学”为主旨,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发展史上,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发展史上,起到了上承卢卡奇、柯尔施的反思,下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重要作用。葛兰西反思并批判了在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居于“正统”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和以知识分子为主体夺取文化领导权两个转向。这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重要过渡和转向,是葛兰西超越卢卡奇、柯尔施从当时革命的具体条件与决策等方面分析无产阶级革命挫败的主要原因即革命意识和革命理论的缺失,进一步深入到作为这一主要原因即革命意识和革命理论缺失的根源的思考结果。 一、葛兰西的物质观 物质观是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对物质观作过系统的阐述,但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物质、认识、实践等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他反对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客观、客体,主张从人的感性活动、人的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客观,客体。恩格斯、列宁对物质观作过系统、深入的分析,但主要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批判唯心主义的物质观,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则强调得不够。尽管恩格斯晚年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中对这种倾向有所察觉,并有一些新的补充。列宁也在哲学笔记中对实践、物质、意识进行了全新的阐述,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未引起马克思主义者足够的重视。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布哈林等人完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独创性本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混同于旧唯物主义。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论述出发,批判布哈林等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把物质结构与物质本身等同起来,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 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吻合起来,指出哲学应关注现存世界,人类世界,把人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已身上(马恩全集161页—162页),现实的世界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实践着的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是自然与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现存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转变的契机所在就是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世界。实践把自然与社会溶为一体,社会在自然中贯注了自己的目的,同时,自然又进入社会,从而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自然成为社会的自然。 2: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唯物主义所唯之“物”有很大的不同,据此可分为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传统观点把唯物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旧唯物主义相比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都以自在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朴素唯物主义看世界是一个直观混纯的整体,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看成孤立存在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理解为联系发展和整体,但这些都是客体哲学,只是对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40 分) 1. 哲学基本问题是(B)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这是一种 ( B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C)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5.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6.科学证明,人脑是(C)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B)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 )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10.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C)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D.激变论的错误 11."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B)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

实践与历史唯物主义 从目前的许多书目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实践思想,而较少深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才形成的。马克思吧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上克服了旧的唯物主义哲学缺陷。这是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而建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思想体系。所以,实践观点跟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实践观?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并不是“实践”的这种观点的第一个提出者,在马克思之前,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但是,是马克思第一个真正把实践跟唯物主义结合起来的。实践,从词义上看,就是实行或者行动。他指的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指的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带有人类自主性的一种活动,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实践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实践指的就是人类的生产实践,即是我们所说的“劳动”,而人类的历史指的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而我们要了解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联系实践的观点。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使得我们不断地迎合自身所需,并且为之做出改变。而人自身也在不停地往前迈进。 历史唯物主义 从字面上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一词就规定了它所属的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当中的。“历史”可以泛指人类的历史,而人类的历史是从“劳动”出现的时候就正式与动物划清界限。在人还是“猿类”的时候,就能够使用简单的一些外物帮助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称其为原始的劳动。而后,劳动是猿类的思维等逐步发生变化,最终使猿类变成了人类。劳动是人最初始的实践形式。劳动,即我们所说的实践,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人类得以成为人类社会。我们可以在一个范围内说,是实践塑造了历史。因而,我们可以知道,实践跟历史,或者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我个人认为,当我们把实践观点跟历史唯物主义摆一起讨论的时候,我们应该强调的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观点,而不应该单纯地考察实践的观点。社会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概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根本的标志,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的重要创造,他看到了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所具有的极其丰富的内容,赋予了实践以本体论的意义。本文借鉴前辈观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以及发展历程,总结了其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这实践活动的进程。咋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给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理论的作用只有掌握群众、最终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的作用。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它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最终都依赖于实践。对于实践来说,它依然是第二位的东西。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范畴的内涵可概括为人的自觉自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对对象化扬弃的活动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 实践概念最先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构建了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实践哲学体系,开创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活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着必需的,为着他物而被选择的”工具性活动,即创制,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另一类是“以其白身而被选择的”白由活动,即实践和思辨,这种活动的目的在活动中,人在这种活动中就能够得到快乐。此后至今,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各不相

浅析葛兰西实践哲学

浅析葛兰西实践哲学 摘要:葛兰西结合意大利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提出了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把实践当作基础,将实践作为本体看成是研究的对象,这与以往哲学家有所不同。哲学不再是形而上的纯理论问题,而是将其融入到社会历史领域,并解决现世问题。本文拟从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形成,理论内涵以及评价三部分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葛兰西;实践哲学;历史主义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不仅摆脱了二元论的限制,而且也给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一种思考自身学说的全新方式。而且葛兰西结合当时一战后意大利的社会历史状况,将哲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提出了自己的实践哲学的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 一、实践哲学的形成 (一)实践哲学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深刻的社会危机。 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经济迅猛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以往的模式无法继续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出现了股份制的集资方式,股份制使得更多大型企业筹集到来自多方面的投资,但是规模小的

便无法与其竞争,导致许多企业不断倒闭,还有许多被兼并合并,这样使资金不断集中。资本家为了扩大资产,不断的剥削劳动者,使得劳动者与资本家的矛盾不断加大,阶级差距不断增加,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随着经济差距的拉大,发达的国家为了继续促使本国经济不断发展,开始了向外掠夺之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亚非拉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被列强瓜分完后,新一轮的瓜分世界的狂潮就会开始。随着战争的结束,虽然意大利是战胜国,但是他政治、经济却受到极大破坏,由于战争的结束,生产军工的企业不断缩减,许多企业面临倒闭,出现了一战后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不断转化成政治危机,为了镇压这场危机,意大利政府走向了法西斯道路,他们不断镇压社会主义,实行专制,使得民不聊生。所以诸多国家与共产国际的首要任务就是与法西斯主义作斗争。 2.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尝试。 虽然一战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一战使得人们不断认识到资产阶级是产生苦难的根源,所以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不断壮大,其中包括俄国与法国,1917年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就是由列宁领导的,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这是对当时许多国家无产阶级的鼓励,如:芬兰、德国、匈牙利等国家,他们也开始了暴力革命的诸多尝试,但是由于很多原因,他们的尝试惨遭失败。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北京大学教授《生活与哲学》主编孙熙国在《生活哲学》教材中,我们把“物质”、“意识”、“实践”三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单元来讲。如何理解教材的这一安排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概括: 没有实践,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的人学观;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句话,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自然界 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承认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决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的特点。但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他之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则有原则的区别。这一区别,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的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了明确的阐述。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开宗明义地说: “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是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是说,同样讲物质世界,但马克思和旧唯物主义不同,这个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物质世界。 从实践和主体出发,将物质世界作为人类实践所指向的进入了主体视域的世界,没有进入主体视域和实践领域的存在只是抽象的存在,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并非真正的不存在。马克思说: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世界,因而对费尔巴哈来说也是‘无’。”他又说: “抽象地孤立地理解为与人分离的存在,对人来说也是‘无’。”这个“无”不是没有,而是无意义,对人来说,没有价值。联系康德。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今中国发展(马哲)

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中国发展 如果说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那么中国的发展,就应该是我们自己应该要完成的责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去看它,我有话要说。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贸易保护主义 现今,中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继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的第二次对外开放,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使我们明白,既要对外开放市场又要保护民族工业。开放型适度贸易政策是建立在对外开放基础上的有目的、有选择的保护,并不是什么肚缶龋护,更不可以保护落后的产业或企业。故而,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其特点是: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利用WTO规则实行贸易保护,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制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这种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因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而被各国政府所青睐。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尚有待于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新贸易保护主义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末路,不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面对共同的危机,需要的是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任何试图独善其身、走出困境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幼稚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着;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因此,任何单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以靠单边的贸易保护发展自己。 当今世界的经济是一个联系的有机体,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存在。我国的贸易是世界贸易的一部分,会对世界贸易起作用,同时,世界贸易的形式也会影响中国的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WTO)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体制要帮求、以贸易自由化为原则,任何单个国家的贸易保护都会带来双重伤害——不仅伤害了出口国的利益,也会伤害那些本想保护自己的进口国的利益。美国国会通过的新经济刺激方案,被世人认为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其做法不仅难解当前美国的就业困境,并且对外贸易必将受到严重打击,并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形势的全球蔓延。但美国假如放弃贸易保护主义,低价的进口产品不仅使国民大受其益维持旺盛内需,并且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可以弥补国内储蓄率低下之不足。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中,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比任何时候都显得 更为迫切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和范围,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逐步开放市场,把中国的市场纳入到整个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而不可以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并应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