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2]Kapp N,Borga tta L,Stubblefield P.M ifepr istone in second-trimes-

ter medical abor tion:a random ized controlled tr ial[J].Obstet Gy-

necol,2007,110(6):1304-1310.

[3]S pitz IM,Bardin CW.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RU486—an a nti-

progestin and antiglucocor ticoid[J].Contraception,1993,48(5):

403-444.

[4]杨亚洲,曹泽毅,韩字研,等.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细胞增殖

和凋亡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3(5):265.

[5]楼湘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胎盘绒毛的影响[D].暨南:暨南

大学,2008.

[6]张秋实,李继俊,赵兴波.米非司酮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体外

增殖的作用[J].肿瘤防治研究,2007,34(10):750-752.

[7]Li A,Felix J C,Minoo P,et al.E ffect of mifepr istone on prolifer a-

tion and a poptosis of Ishikawa endometr ia l adenocar cinoma cells

[J].Fer til Ster il,2005,84(1):202-211.

[8]杨丽君,张秋实,李敏清,等.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

抑制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9):2640-2642. [9]孙颖,郑晓静,李明江,等.米非司酮对卵巢癌细胞系S KOV3

增殖和CE ACAM6表达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48(5):54-57.

[10]邢盈,王立英.米非司酮配伍顺铂对卵巢癌耐药细胞株C AOV3/

DDP细胞凋亡和性激素受体的影响[J].河北医药,2008,30

(10):1461-1463.

[11]Rocer eto TF,Saul H M,Aikins J A,et al.PhaseⅡstudy of mife-

pristone(RU486)inrefr actory ovaria n ca ncer[J].Gynecol Oncol,

2000,77(3):429-432.

[12]Pater A,B ayatpour M,Pater M M.Oncogenic tr ansfor mation by hu-

ma n pa pillomavir us type16deoxyribonucleic a cid in the presence

of progester one or progestins from oral contra ceptives[J].Am J

Obstet Gynecol,1990,162(4):1099-1103.

[13]Webster K,Taylor A,Gaston K.Oestrog en and progester one in-

cr ease the levels of a poptosis induced by the human pa pillomavir us

type16E2and E7pr oteins[J].J Gen Virol,2001,82(Pt1):201-

213.

[14]张蕾,陈忠东,付晨星.米非司酮对宫颈癌C aski细胞增殖的影

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0):1393-1395.

[15]Lee TH,Avraham H,Lee SH,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 owth

fa ctor modulates neutr ophil tr ansendothelial migration via up-r egu-

lation of inter leukin-8in human br ain microva 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J B iol Chem,2002,277(12):10445-10451.

[16]王振国,任力,吕秋兰,等.米非司酮对葡萄胎组织增殖细胞核

抗原表达影响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0):

3058-3060.

[17]周霞平,黄健,巫世娟,等.米非司酮对人胎盘绒毛滋养层细胞

周期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

(4):227-229.

[18]初萍.PVMM方案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26例临床分析[D].

济南:山东大学,2008.

[19]Lichtenber g ES.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tumor after medical abor-

tion[J].Obstet Gynecol,2003,101(5Pt2):1137-1139.

[20]金力,范光升,杨秀玉.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发生恶性滋养细

胞肿瘤四例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2):

733-735.

[21]曾菲,陈涤瑕,李志凌.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发生恶性滋养细

胞肿瘤四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2,19(2):83-85.

[22]孙漫蓉.米非司酮流产后再次妊娠为葡萄胎2例[J].实用妇

产科杂志,2001,17(4):226.

[23]Sun L,Zheng Y,Wang C.Effects of mifepristone on chor iocar cino-

ma cell line J AR in v itr o[J].Zhuanghua Fu Chan Ke Za Zhi,

1999,34(9):555-557.

[24]Higuchi T,Fujiwar a H,Eg awa H,et al.Cyclic AM P enhances the

expr ession of an extra villous tr ophoblast ma rker,melanoma cell ad-

hesion m olecule,in choriocarcinoma cell J EG3and hum an chor ian-

ic villous explant cultures[J].Mol Hum Repr od,2003,9((6):

359-366.

收稿日期:2011-06-28 修回日期:2011-12-21 编辑:楼立理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普小菲△(综述),彭芳※(审校)

(大理学院药学与化学学院,云南大理671000)

中图分类号:R978.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84(2012)06-0914-03

摘要: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传染病,现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公众健康问题。目前临床上应用和正在临床研究中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分为免疫调节剂、核苷类和非核苷类药物,但免疫调节剂的不良反应和核苷类药物耐药性病毒株的出现使得新颖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现对近年来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与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阐述,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以推动新型高效药物的研发。

关键词: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治疗

Research Advance in Anti-HBV Drugs and Treat me nt s PU Xiao-fei,PENG Fang.(School of Phar macy and Chemis try,Dali College,Dali671000,C hina)

Abst rac t:Chronic hepatitis B caused by the hepatitis B v ir us is a comm unica ble disease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high mortality,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 oblem of public health.Curr ent anti-HBV dr ugs in clini-cal resear ch a nd a pplica tion include immunomodulator s,nucleoside and non-nucleoside drugs.However,the use of im munomodulator has many side effects w hile that of nucleoside dr ugs can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resistant v iruses.Hence,trea tm ent of chr onic hepatitis B needs new anti-HBV drugs.Here is to introduce the r esearch ad-vance in dr ugs and treatments of anti-HBV and forecasts the tendency to promote the resear ching and developing of new efficient dr ugs.

Key words:Anti-hepatitis B virus;Drug s;Treatment

近年来,病毒性感染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尤其是

20世纪80年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出现以及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病毒的感染仍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CHB 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后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免疫调节紊乱,导致肝细胞损伤、肝功能损害及肝纤维化,其主要危险因素是传染[1]。据统计,当今世界约有3亿人

感染过HBV,每年因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2]。而在我国约有1.2亿HBV携带者,每年

有30万~50万人死于HBV引起的肝硬化或肝癌[3]。目前的抗HBV药物都有其缺点,单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上把各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作为治疗CHB的重点,但其仍存在众多问题。因此,抗HBV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1 抗HBV药物的研究

1.1 干扰素类干扰素(inter feron,IFN)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第一个抗肝炎病毒药,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同时也是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一种细胞因子。IFN类药物可分为两种:普通IFN-α和聚乙二醇化IFN-α。该类药物的优点是有固定疗程,不产生病毒耐药,HBeAg和HBsAg血清转换率高且应答持久,具有调节免疫和抗病毒双重功效。然而,普通IFN-α会引发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及类感冒症状等[4]。因其不良反应较严重,疗效不完全及价格较贵,使其推广应用受到了限制。

I FN类药物抗HBV的主要机制:①诱导感染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并能使正常细胞形成抗病毒状态。②促进感染细胞Ⅰ类抗原的表达,从而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作用,通过清除感染细胞或调动细胞内免疫而清除病毒。

1.2 核苷类药物核苷类药物是近年来抗病毒药物研究的热点,进展很快。该类药物的优点是有效性、易行性、安全性。目前已经在国内上市并用于CHB治疗的核苷类药物有拉米夫定(lam ivudine, LVD)、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而替诺福韦在国内还尚未使用,仅在国外上市[5]。核苷类药物在人体内是通过磷酸化成为三磷酸核苷类似物后,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病毒的DN A多聚酶和反转录酶活性;并与核苷竞争性掺入病毒的DN A 链,终止DN A链的延长和合成,使病毒的复制受到抑制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1.2.1 LVD LVD是目前临床应用中疗效较好且具代表性的核苷类似物[6]。它可有效竞争性抑制HBV DNA聚合酶和反转录酶活性,并使血清HBV-D NA阴转,延长失代偿期患者的生存期[7]。LVD长期治疗可以减轻炎症,降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率[8]。并且还可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9]。然而,CHB患者如果长期服用LVD会产生耐药性,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耐药比例也会随着增加。一旦病毒产生耐药,CHB患者的病情很可能会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1.2.2 阿德福韦酯阿德福韦酯为核苷类病毒反转录酶抑制剂,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它用于CHB 治疗的优点是对野生HBV和LVD耐药的HBV变异病毒株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0]。然而,阿德福韦酯应用于抗HBV的治疗还存在缺点,使HBV-D NA转阴速度缓慢且周期长,长期使用发现其对肾脏有潜在的毒性,因此还必须检查患者的肾功能[11]。

1.2.3 恩替卡韦恩替卡韦是一种环戊基鸟呤核苷类似物,具有很强的抗HBV作用。它的不良反应较小,耐药性好且长期应用耐药的发生率也较低。恩替卡韦还具有疗效、安全性和性价比较高等特点,因此它可作为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12]。然而,恩替卡韦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昂贵,而且它是一个抑制病毒的药物,并不能清除HBV。

1.2.4 替比夫定替比夫定是一种新的左旋核苷类抗HBV药物,具有抗HBV特异性,抑制病毒能力强,耐药性产生概率低,安全性良好及使用方便等特点,因此它可作为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一线选择[13]。然而,替比夫定具有使HBV变异率高及有肌酸激酶升高等缺点。

1.3 非核苷类抗HBV药物的研究目前,临床上应用的I FN和核苷类抗HBV药物虽然在治疗CHB 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是由于I FN的应答率低,不良反应大及核苷类药物耐药性病毒株的出现和停药反弹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近年来,非核苷类抗HBV药物的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非核苷类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结构不同,抗HBV的作用机制也不同于核苷类药物,而且有许多都具有较好的抗HBV活性。

1.3.1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目前,开发廉价、不良反应小的抗HBV天然药物也已成为治疗CHB药物的一大热点,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如苦参素(即氧化苦参碱),它是从中药苦豆子中提取的生物碱。目前认为它可以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和免疫介质在肝细胞的表达,阻断肝细胞凋亡和坏死,且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增强Th淋巴细胞功能,改善和纠正免疫紊乱状态,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HBV的能力增强[14],从而达到根治HBV感染及减少复发的目的。

1.3.2 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西药用于CHB的治疗,疗效虽已确定,但不良反应多,易复发,易反弹。而中医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单从抗病毒方面考虑,并不是它的最佳优势[15-17]。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弥补西药的不足,又可提高中医药的疗效,最终可提高CHB治疗的总体疗效。

2 抗HBV的治疗

现阶段HBV感染仍是一个难以治愈的疾病。CHB的最终治疗目标是将HBV从体内彻底清除,因此研制新的、高效低毒的抗HBV药物势在必行。

2.1 RNA干扰(RNAi)技术RNAi技术的出现为抗HBV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18]。RNAi技术是目前

最有效的基因沉默技术,它能够特异性地降低目的基因的表达,体内外研究均证实RNAi在抗HBV感染中的作用[19]。M or rissey等[20]经过试验证明了修饰后的siRN A(short interfering RNA)在体内产生强力且持久的抗HBV效应。RNAi不仅能有效抑制活跃复制的HBV,还能抑制非活跃复制的HBV,这一点不同于核苷类似物,因此它有可能发展成为与核苷类似物作用机制和位点不同的抗HBV药物联合用药[21]。

2.2 治疗性疫苗治疗性疫苗是用疫苗对HBV感染者进行接种以增强体内已经存在的特异性免疫,从而达到消除HBV的目的[22]。目前治疗性CHB疫苗有蛋白疫苗、DN A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及新型佐剂疫苗等[23]。其中,DNA疫苗能够特异但短暂地活化某些对当前抗病毒药物治疗无应答的慢性HBV 携带者的T细胞应答[24]。治疗性CHB疫苗具有费用低、安全、疗效好等优点,从发展趋势来看,它将成为21世纪对HBV携带者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25]。治疗性CHB疫苗与抗HBV药物联合应用也有望成为CHB治疗的新方法。

2.3 多靶点药物的研究目前,单靶点药物在治疗多因素引起的复杂性疾病时疗效欠佳或毒性较大,多靶点药物却可对各靶点产生协同效应[26]。随着结构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及多靶点药物的设计和筛选技术的不断成熟,已有越来越多的多靶点药物进入临床应用。因此,以多个学科之间的技术合作为基础,根据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筛选出毒性较轻、药理活性较强且作用机制明确的多靶点活性化合物,也有望成为今后抗HBV药物发展的方向。

3 问题与展望

现有的抗HBV药物仍然不能清除细胞内的HBV,对于无症状的HBV携带者采用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也仍然不佳。就目前CHB患者单药治疗的现状是病毒学应答未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即使是最强效的抗病毒药物,也不能完全实现HBV DNA阴转,且复发率高,血清学应答率低,抗感染治疗过程中普遍出现耐药现象[16];有的药物还存在毒性较大和价格昂贵等问题。由于单药治疗存在着局限性,使得联合用药成为CHB治疗的一种新方法。然而,联合用药虽在CHB的治疗上有一定优势,但是临床上抗HBV药物的种类有限。而且,CHB联合治疗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无论是单一治疗还是联合治疗,仍急需高效、作用机制新颖的抗HBV药物[17]。

虽然目前CHB的抗病毒治疗现状并不乐观,但是通过降低病毒载量,对控制病情的进展和演变是有积极意义的。CHB无时无刻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我国是CHB的高发区,因此更需要寻求有效的抗HBV药物。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彻底治疗CHB将成为一种可能,抗病毒治疗一定会取得新的突破。参考文献

[1]Yan YX,Gao YQ,S un X,et al.Prevalence of hepatitis C vir us and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s in HIV-positive Chinese patients[J].

Epidemiol Infect,2011,139(3):354-360.

[2]翁水旺,沈诗景.治疗乙肝新药物的研究进展与评价[J].海峡

药学,2010,22(12):101-102.

[3]农朝赞,王丽.中医药抗乙肝病毒的研究进展[J].右江民族医

学院学报,2010,32(5):769-770.

[4]刘世敬.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首选哪些药物[J].求医问药,

2010(5):10-11.

[5]朱浩翔,张继明.抗HB V药物———替诺福韦[J].肝脏,2011,

16(2):145-147.

[6]Roussos A,Koilakou S,Kalafatas I,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16156454.html, mivudine trea tm ent for

acute sever e hepatitis B:report of a case and r 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Acta Gastr oenter ol Belg,2008,71(1):30-32.

[7]Shin SR,Koh KC,Gwak GY,et al.A low viral load predicts a

higher initial virologic r esponse to adefovir in pa tients w ith Lamivu-

dine-r esisita nt chr onic hepatitis B[J].Gut Liver,2010,4(4):530-

536.

[8]Chen CY,Ni YH,Chen HL,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16156454.html,miv udine tr eatment in infan-

tile fulmina nt hepatitis B[J].Pediatr Int,2010,52(4):672-674.

[9]Ikeda F,Kobashi H,Yam amoto K.Tr eatment of patients w ith lami-

vudine-r esistant chr onic hepatitis B[J].Nippon Shokakiby o Gak-

kai Zasshi,2011,108(2):196-201.

[10]张传海,王海燕.阿德福韦酯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06,

28(5):415-416.

[11]朱洁东,马葵芬,徐卓云,等.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

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0,29(10):1318-1320.

[12]刘士敬.恩替卡韦是治疗乙肝的首选药物[J].求医问药,2010

(11):18-19.

[13]韩蓓,汪荣生,张军.替比夫定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线

治疗[J].哈尔滨医药,2008,28(2):18-19.

[14]葛罡,潘尚萍.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2):84.

[15]叶永安.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

合杂志,2008,28(1):8-9.

[16]赵连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进展(二)[J].中国社区医师,

2009,(23):16.

[17]夏广强,赵国明,郑志兵.非核苷类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研

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7,34(3):161-163.

[18]Chen Y,C heng G,Mahato RI.RNAi for treating hepatitis B viral

infection[J].Pharm Res,2008,25(1):72-86.

[19]孔令波,佟立新,王锡育.RNA干扰技术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感

染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13):

1324-1328.

[20]Mor rissey DV,Lockridge J A,Shaw L,et al.Potent and persistent in

vivo anti-HB V activ ity of chemically modified siRNAs[J].Nat

Biotechnol,2005,23(8):1002-1007.

[21]刘红娥,周金凤.RNA干扰技术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相关研

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8):198-200.

[22]李铤,尹文.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J].第四军

医大学学报,2009,30(5):477-479.

[23]金宇.慢性乙肝的非核苷类药物治疗初探[J].中国当代医药,

2011,18(6):147.

[24]Mancini-Bourgine M,Fonta ine H,Brchot C,et al.Immunog enicity

of a hepatitis B DNA va ccine administered to chr onic HBV car riers

[J].Va ccine,2006,24(21):4482-4489.

[25]李嫱,董晓萍.乙肝治疗性疫苗的研究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

志,2009(15):1981-1982.

[26]刘文虎,王仕宝,阴新强.多靶点药物及其研发[J].药学进展,

2011,35(2):49-57.

收稿日期:2011-09-22 修回日期:2011-11-17 编辑:伊姗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11-18. [5] Depoortere I,Thijs T,van Assche G,et al.D ose2depen2 dent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11on con2 tractile properties in rabbit2,4,62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 colitis[J].J Pharmacol Exp Ther,2000,294(3): 983-990. [6] Thielemans L,Depoortere I,Assche G V,et al.Dem on2 stration of a functional m otilin receptor in TE671cells from human cerebellum[J].Brain Res,2001,895(1/2): 119-128. [7] Alcalde AI,Plaza M A,Marco R,et al.S tudy of the bind2 ing of m otilin to the membranes of enterocytes from rabbit jejunum[J].Peptides,1996,17(7):1237-1241. [8] P oitras P,M iller P,Dickner M,et al.Heterogeneity of m otilin receptor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the rabbit [J].Peptides,1996,17(4):701-707. [9] Satoh M,Sakai T,Sano I,et al.E M574,an erythromycin derivative,is a potent m otilin receptor ag onist in human gastric antrum[J].J Pharmacol Exp Ther,1994,271 (1):574-579. [10] Depoortere I,Peeters T L,Vantrappen G,et al.Develop2 ment of m otilin receptors and of m otilin2and erythromycin2 induced contractility in rabbits[J].Gastroenterology, 1990,99(3):652-658. [11] Lebenthal A,Lebenthal E.The ontogeny of the small in2 testinal epithelium[J].J Parenter Enteral Nutr,1999,23 (5Suppl):S3-S6. [12] Depoortere I,Peeters T L.T ransduction mechanism of m otilin and m otilides in rabbit duodenal sm ooth muscle[J]. Regul Pept,1995,55(3):227-235. [13] He X D,G oyal RK.Inhibitory junction potentials in the m ouse pyloric sphincter:roles of ATP,VIP and NO[J]. Gastroenterology,1995,108(4):A975. [14] P orter A J,Wattchow DA,Brookers S J,et al.The neuro2 chemical coding and projections of circular muscle m otor neurons in the human colon[J].Gastroenterology,1997, 113(6):1916-1923. [15] Clark M J,Wright T,Bertrand PP,et al.Erythromycin derivatives ABT229and G M611act on m otilin receptors in the rabbit duodenum[J].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 1999,26(3):242-245. [16] Pasricha P.Identifying the m otilin receptor:science,seren2 dipity,or sim ply business[J]?Gastroenterology,1999, 117(6):1502-1504.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盛春泉,季海涛综述 张万年审校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摘要: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主要是发现了一些新的作用靶点和新的先导化合物。本文综述了作用于真菌细胞壁、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抑制鞘脂生物合成和电子转移抑制剂四类新型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 关键词:抗真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971(2001)0620347205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近年来临床上广谱抗生素、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艾滋病的流行以及放射治疗和器官移植的广泛进行,真菌病尤其是深部真菌病发病率大幅上升[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两大类:干扰真菌细胞膜脂质合成的药物(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和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52氟胞嘧啶)。然而,两性霉素B由于具有肾毒性而大大限制其应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虽然毒性较小,但  收稿日期:2001205208是它们易产生耐药性而使治疗指数大为降低;52氟胞嘧啶也存在着抗菌谱窄、复发率高等问题;而特比萘芬对深部真菌感染无效。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开发出高效、低毒、广谱的新型抗真菌药物。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一些新的作用途径、作用靶点被发现,并有数个具有开发前景的化合物进入了临床研究。本文就新型的抗真菌药物作一综述。 1 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 以真菌细胞壁为靶点的新型抗真菌药物研究是

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综 述 文章编号:100128689(2005)0420250204 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Trends and advances i n an tituberculosis agen ts 陆宇 段连山 L u Yu and D uan L ian 2shan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北京101149) (Beijing T uberculo sis and T ho racic T umo r R esearch Institute , Beijing 101149) 摘要: 结核病是除A I D S 外引起死亡最高的感染性疾病,严峻的结核病回升形势要求加速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开发。缩短疗程,提高M DR 2TB 疗效及对结核潜伏感染(L TB I )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是开发新抗结核药物要实现的目标。口恶唑烷酮类、硝基咪唑并吡喃类等药物是近年发现的新药,利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加速药物筛选、有效传递药物至靶位的药物载体、联合抗结核药物的免疫辅助治疗剂等也是抗结核病药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结核; 抗结核药物; 药物筛选; 载体中图分类号:R 978.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207227 作者简介:陆宇,女,生于1971年,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抗结核药物药理学研究。 结核病是除A I D S 外引起死亡最高的感染性疾 病,是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基础,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结核病化疗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控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为核心的短程化疗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人类迈入新世纪的今天,现有的抗结核治疗方案还远远不够理想,严峻的结核病回升形势要求加速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开发。目前,结核病治疗的两大难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持留性和耐药性,人们对结核分枝杆菌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入及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抗结核药物的研究提供条件。现将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情况介绍如下。1 开发新抗结核药物要实现的目标[1]1.1 缩短疗程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在感染性疾病中结核病的治疗的一大特点是疗程过长。标准短程化疗的前2个月的强化期使患者的菌负荷量大大降低,转为非传染状态,4~6个月的巩固期主要是消除持留状态的细菌以减少复发的危险,至少6~8个月的疗程使患者的依从性难以保证,进而易导致耐药性的发生。在现有抗结核药物基础上进行超短化研究难以达到满意的治愈率和复发率。如果高效的抗菌剂和 或灭菌剂能将疗程缩短到2个月或更短,将大大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当然,一种能缩短总疗程并减 少服药次数,服药数量的化合物将是最好的选择。1.2 提高多耐药结核病(M DR 2TB )的疗效 M DR 2TB 的发生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M DR 2TB 患者的治疗药物选择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是,抗结核新药开发跟不上M DR 2TB 发生速度。目前M DR 2TB 患者的治疗只能应用异烟肼、利福平以外的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多的二线药物。改进M DR 2TB 的治疗急需新的药物。 1.3 对结核潜伏感染(L TB I )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估计全世界约有20亿的人口感染结核菌,1000~2000万人在一生中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病。在北美及一些L TB I 发生率低的地区,异烟肼是预防L TB I 的药物,异烟肼也是W HO 推荐的结核病和H I V 双重感染人群的有效药物,但却存在严重的限制性,L TB I 的治疗有待开发新的药物,以利显著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2 抗结核药物开发的困难 在过去的20年,有1200种新药批准上市,但在发展中国家发现用于抗感染的不足1%,至于结核病,在制药工业中的积极性更是与需要不成比例[2]。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实验室,对抗结核新药的研究,已从过去的基本静止状态发展到一个活力相当大的时期,但是自利福平问世至今的30年没有一个新型化合物用于抗结核治疗。除缺少商业利益外,开发有活性的新化合物并发展为临床有希望的抗结核药物还有困难。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 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 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 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 1 EGFR-TK 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 EGFR-TK 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EGFR家族成员包括 EGFR、 ErbB2、 ErbB3、 ErbB4 等,其家 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 胞内区 3 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 2 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 有典型的 ATP 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 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多个 EGFR-TK 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 期。 1. 1. 1 代表品种 1. 1. 1. 1 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 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_刘正印

文章编号:1001-8689(2006)02-0069-03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Advances in antifungal agents 刘正印 王爱霞 Liu Zheng -y in and Wang Ai-x ia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100730) (P eking U nio n M edical Co llege Ho spit al,Chinese A cademy of M 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0) 摘要: 近20多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和脏器的移植、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各种导管的介入和真菌检测技术的提高,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感染逐渐增多。北京协和医院报道在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血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发生率为8.1%;2000年为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已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 的曲霉存在。因此需要新的抗真菌药物。目前即将推出和已上市的新药有:多烯类的制霉菌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 脂质体剂型A mBisome 、两性霉素B 脂质体复合物A belect 、两性霉素B 胶样分散体Amphot ec 、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剂、伏立康唑注射剂和口服片剂以及卡泊芬净注射剂。各种新药均有其特点与不良反应,但总的是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将会对侵性真菌感染提供有力的治疗措施,真菌感染的治疗前景将会有进一步的改观。 关键词: 抗真菌药; 多烯类; 三唑类; 棘白菌素类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A 第十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大会报告。 作者简介:刘正印,男,生于1966年,硕士,副主任医师。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器官移植的开展、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病等系统性真菌感染逐渐增多。资料显示,上述人群中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约为11%~40%,病死率为40%[1~3] 。北京协和医院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高达8.1%[4];2000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达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5]。去氧胆酸两性霉素B(AMB)作为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广谱抗真菌药已成为治疗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临床上已经发现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 的曲霉存在,因此近年来一些新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三唑类、棘白菌素类以及毒性较小的两性霉素B 衍生制剂不断出现,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6] 。 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药物现共有多烯类(两性霉素B 及其衍生物)、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嘧啶类(如氟胞嘧啶)、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等。第一个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由于毒性大而逐渐被停用;1959年两性霉素B 产生,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和80年代分别研究出氟胞嘧啶和酮康唑,随着氟胞嘧啶的 临床应用很快出现对氟胞嘧啶耐药现象,而酮康唑的毒性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由于疗效确定且不良反应较少,迅速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自1990年至今的14年中,先后上市并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的不同剂型[包括两性霉素B 脂质体(L -AM B )、两性霉素B 胶体分散体(ABCD)、两性霉素B 脂质复合物(ABLC)],卡泊芬净(caspo fungin)及伏立康唑等。不久还有其它更多的药物将应用于临床如普沙康唑(po saco nazo le)、拉夫康唑(r av uconazole )、制霉菌素脂质体(lipo som al nystatin ,nystatin LF,商品名:Nyotran)以及micafung in (FK-463)这些药物不但毒副作用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两性霉素B 效果还好[6]。1 多烯类药物 (1)制霉菌素脂质体 制霉菌素属多烯类抗真菌药,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新型隐球菌、念珠菌属、曲霉等均有良好作用,经皮肤黏膜用药不吸收,口服几乎全部自粪便排出对深部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注射用药肾毒性大。临床上仅限于局部治疗口咽部、胃肠道及阴道真菌感染。Aronex 公司将游离制霉菌素包裹在多层脂质中,研制出注射用制霉菌素脂质体(lipo som alny statin ,Ny s- ? 69?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2月第31卷第2期

抗结核药市场分析报

抗结核药市场分析 19-20世纪初,结核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之后,随着医学的进步,结核病的发病率已降到较低水平。然而进入20世纪后期,结核病疫情卷土重来:耐多种药物结核菌株的出现、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并发症的传播,导致了医院内病原菌的滋生,成为威胁力极高的慢性传染病。 结核病疫情死灰复燃 进入21世纪后,区域性结核病疫情的死灰复燃,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据资料介绍:全球每年新发现结核病患者约1000万人,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的国家之一,由于人口众多,其感染者居世界第2位,在现阶段,有3/4的患者来自农村及贫困地区。据2000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受结核杆菌感染者较多,结核病患者约占了总人口的0.4%左右,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近200万人,年病死率约为3%。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政府对结核病予以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抗结核药物市场也吸引了业内商家的目光。 全球抗结核病常用药物市场约占抗感染药物市场的12%,2000年抗结核药物市场为4.7亿美元,并且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安万特、诺华、

惠氏、法莫西和Lupin公司占据了抗结核药物市场份额的59%,此外印度生产商占12%,剩余的29%由较小的厂商拥有。 近两年,国内抗结核常用药物市场呈现出上升趋势,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时每医药信息公司研究数据表明,2002年,抗结核药物在国内大城市重点医院的用量比上一年增长了18%,估计全国抗结核类药物市场销售额为2亿-2.5亿元左右。 常规品种仍占一定份额 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品由杭生素、合成药和中药三大类组成,其中有20多种西药为国家基本治疗用药,一线治疗药物主要是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霉素类等。近几年,氟喹诺酮类也被用于抗结核菌的治疗,在联合治疗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链霉素链霉素是1944年由美国瓦克斯曼发现的第一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是最先使用的抗结核菌药物。由于链霉素和其他抗菌药物或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在抗结核联合疗法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目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作为抗结核的基础药物,也是结核化疗史上的里程碑药物。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几种

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几种? 1.异烟肼(INH):对结核菌具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其价格低廉,是治疗结核病必不可少的药物。2.链霉素(SM):是初治肺结核强化期〈开始两个月〉治疗化疗方案组成药物之一,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杀菌作用。该药对颅神经有损害,可引起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口唇麻木等副作用,故孕妇、儿童及老人应禁用或慎用。3.利福平(RFP):对结核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是继异烟脚之后最为有效的抗结核药,也是初治肺结核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药物。4.乙氨丁醇(EMB):对结核菌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已耐异烟肼、链霉素的结核菌仍有抑制作用,用药期间应注意视力变化。5。吡嗪酰胺(PZA):对细胞内或静止状态下的结核杆菌具有特殊杀灭作用。上述五种药物是当前治疗结核病最常用或最有效的药物,医生可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组成合理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十、治疗肺结核的原则是什么? 1. 早期:已经确诊的排菌肺结核,应及早进行治疗,这样除有利于病变修复,更重要的是可减轻对亲属和周围健康人群的传染。 2. 联用:选择两种以上抗结核药物组成化疗方案,联合治疗可保证治疗效果,并延缓和防止结核菌产生耐药而导致化疗失败。 3. 适量: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杀灭细菌且易产生耐药性,但剂量过大则易发生毒副作用而中断治疗。因此,必须遵照医嘱坚持服用规定剂量药物才能完成预定疗程,确保疗效。 4. 规律:在规定疗程内严格按照化疗方案规定的用药次数相同隔时间用药,尽量避免漏服或中断服药。5.全程:按要求完成规定疗程.若疗程未满停药,会使治疗失败或造成复发。但超过疗程无限期用药,不但不能提高疗效,且易产生毒副作用并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十一、什么是初治肺结核? 初治肺结核是指初次发现,并未接受任何抗结核药物治疗,或发现肺结核后虽经不规则、不合理抗结核治疗,但疗程不超过1个月的病人。初治排菌肺结核的病人在未治疗时,对其家属和周围健康人群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是造成结核病流行的传染源,但是只要病人积极配合防痨医生、坚持有效、合理、全程化疗,传染性可在2-4周内很快消失,其治愈率可达95%以上.关键在于遵从医嘱、服从管理、完成疗程,争取一次彻底治愈。 十二、什么是复治肺结核? 复治肺结核是指初治失败或治疗的病人再次复发。或查出肺结核后接受不规则、不合理化疗已经超过1个月者.在临床实践中,复治肺结核的病情大多比较复杂,往往具有病情重,体质差的特点,多是因为不规则或不合理化疗〈没有按医生的要求坚持治疗或在非结核病专业机构,甚至是野医治疗,还有不正规的药店购药等〉引起的。此时结核菌已经形成耐药性,因此治疗起来较初治肺结核困难的多。复治肺结核治疗的关键在于,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结核药物组成的化疗方案,坚持完成治疗。 十三、结核病开始治疗后病人应注意什么?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和信心: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肺结核是不治之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患肺结核便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甚至讳疾忌医,拒绝检查和治疗,采取了不合作态度,这样做的结果是贻误治疗时机,失去治愈的机会。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复习进程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 专科生毕业论文(设 计) 中文题目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何建梅专业药学 层次年级 1003高起专学号 201105982102 指导教师宋冬梅职称医师 学习中心山西公路系统奥鹏学习中心成绩 2013 年 3 月 9 日

摘要: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新进展。包括新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络铂类化合物、激素类药以及针对关键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 ,如肿瘤新生血管 (TA) 抑制剂、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以及最具研究热点的基因疗法,大量的临床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这一系列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成功,为人类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 肿瘤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

目录: 一细胞毒性药物 (3) 1 . 1 烷化剂 (3) 1 . 2 抗代谢药 (3) 1 . 3 有丝分裂抑制剂 (3) 1 . 4 抗肿瘤抗生素 (4) 二络铂类化合 物 (4) 三激素 类 (4) 四拓扑异构酶I 抑制剂 (5) 五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 (5) 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TA) 抑制剂 (5) 七抗癌中草药 (6) 八基因疗法 (6) 九小结 (7) 八参考文献 (8) 九致谢 (9)

引言:肿瘤仍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现有肿瘤患者约7600 万,每年新增700 万,因癌症死亡的达60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 % ; 在我国,肿瘤在前十名主要疾病排名中列第二位,死亡率为8 . 58/ 10 万,占死亡总人数的21 . 58 %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尤其是在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方面。但仍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尤其是在致命性最强的实体瘤方面。20 世纪初以来,随着人们利用动物模型实验开展对包括生物化学、免疫学、治疗学等领域在内的学科研究,以及对肿瘤基因水平的认识和在生物学领域与技术方面的新进展,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才能提高疗效,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将抗肿瘤药物目前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一细胞毒性药物 1 . 1 烷化剂 这类药有一个或多个活跃的烷化基,能与机体细胞的核酸结合而使癌细胞受到抑制破坏。临床目前常用的仍以传统的烷化剂为主, 如盐酸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噻替哌等。我国自行研制的烷化剂有N -甲酰溶肉瘤素、甲氧芬芥、抗瘤新芥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分别对睾丸精原细胞癌、卵巢无性细胞瘤、多发性骨瘤、乳腺癌、肺癌、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肝细胞癌、鼻咽癌等有较好的疗效,有效率分别达到41 %、52 %、48 %等。但这些传统烷化剂的缺点是:对实体瘤的疗效差,不良反应严重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目前正在开发更好的同系物,如开发直接用于缺氧细胞的选择性细胞杀伤剂、可生物降解的亚硝脲氮芥聚合物制剂。用于脑癌手术后在肿瘤附近滞留并持续发挥疗效的药物, 如: adozelesin和carze2lesin等。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的大量应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等,使真菌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大,其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倍。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研究者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化学及药理研究,至今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研究范围从单味中药发展到复方,研究和探索抗真菌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为发现和研制抗真菌药物提供有利的线索和理论依据。目前中药抗真菌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有水煎剂,乙醇、乙醚、稀醋酸等的浸出制剂。另外研究中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试验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管碟法、固体培养基法、纸片抑菌法、平皿稀释法以及平板打孔扩散法等,它们通常只用于对中药的抑菌活性作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常用二倍稀释法。本文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字中草药抗真菌研究 1、不同形式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 1.1单味中草药的抗真菌作用 近百年来,人们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王理达等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MTT法测定了黄柏等13种生药醇提物的抗真菌作用,发现黄柏、丁香、乌梅等有强烈抑制真菌活性。宫毓静等采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对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进行筛选,发现牡丹皮、土槿皮等22种中药对一种或几种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纪丽莲[证明野菊花、艾叶等8种菊科中草药有抗霉菌活性。王昊、付爱

华[5~6]发现茵陈、黄精、白头翁等中药对浅部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尹秀芝报道苍术浸出液致真菌细胞壁及细胞内部结构破坏。屠鹏飞测定龙血竭对多种真菌的MIC在18.8~750μg/ml,其作用靶位是真菌的细胞壁。刘小琴等发现紫苏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侯幼红等[10]发现飞龙掌血等药性苦寒的中药表现出类似几丁质酶和刀豆蛋白A的作用,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体外粘附作用.何进测定了大蒜油的抗真菌活性(MIC为6.25~50μg/ml),认为其作用机理为延长真菌生长的迟缓期。付爱华等发现东北刺人参挥发油、藿香精油等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对常见皮肤癣菌及烟曲霉等18种深部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杜青云报道姜黄挥发油对动物皮肤藓菌感染模型的有效率达87.5%。夏忠弟、方芳等]采用同位素标记和电镜证实山苍籽油乳剂干扰白色念珠菌蛋白质和细胞壁的合成。 1.2中草药复方的抗真菌作用 中草药抗真菌的机理复杂,有些方剂中的单味药并无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复方却呈现一定疗效。邱莹等在对中药祛屑洗药抗马拉色菌体外药敏试验研究中发现,中药复方制剂(桑白皮、鱼腥草、川椒、皂角、硼砂、红花及其混合液体)的MIC值最低为312.5ms/L,而其他单味中药制剂的MIC值除鱼腥草外均在 600ms/L以上。纳猛等用藿香、香薷、茵陈、土槿皮和石榴皮5味中药组成复方洗剂,该复方水煎剂稀释到40%(v/v),10%(v/v)和5%(v/v)时能够完全杀灭不同的表皮真菌。隋芝芹等取足癣患者损伤处皮屑培养,加入苦甘洗剂(由苦参、当归各30g,白藓皮、枯矾各20g,甘草40g组成),絮状表皮癣菌菌落明显减少或不出现。郭建辉Ⅲ1发现癣净散(地肤子、土荆皮、白藓皮、苦参、金银花、夏枯草、丁香)对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具有较强的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抗结核病药物研究

抗结核病药物研究 09化教张丽秀 20090611123 摘要:文章综述了近几年来抗结核病药物的种类,包括氟喹诺酮类药物,利福霉索类,氨基糖苷类药物,新大环内酯类药物,氨硫脲衍生物类药物以及其他一些重要药物。 主题词:抗结核病;新药研究 随着人们对结核分枝杆菌本质认识的逐步深人及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抗结核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条件。以下介绍抗结核病药物的主要种类。 1 氟喹诺酮类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生素,但其具有较强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耐药结核病例。这类药物抗分枝杆菌作用有以下共同点:①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对氟喹诺酮产生白发突变率很低,与常用的抗结核药之间无交叉耐药,目前这类药已成为耐药结核病的主要选择对象。②这类药物胃肠道易吸收,毒副作用较小,适合于长程给药。③有良好的亲脂性和适度的亲水性,易渗入巨噬细胞内,对细胞内分枝杆菌也有作用。④对非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强。近lO多年来,研究较多的主要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氟沙星、司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1)氧氟沙星(oflaxacin,OFLX):该药口服吸收好,分布于组织巨噬细胞、胎盘、乳汁中的浓度比血中高,与其他抗结核药物无交叉耐药,并有协同作用。(2)环丙沙星(cipmfloxacin,CPLX,CIP):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由于有人认为该药在试管内和RFP一起应用有拮抗作用,所以临床应用的报道还不多。 (3)左氧氟沙星(1evolfloxacin):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也是0FLx 的2倍。该药的副反应发生率只有2.77%。LVFX良好的抗菌活性、优良的药物动力学和较高的安全性以及与其他抗结核药间的协同作用,使LVFX正逐步替代0FLX而成为MDR.TB的主要治疗药物?。 (4)司帕沙星(spaffloxacin,SPX):司帕沙星为90年代早期由日本学者首先研制,是目前临床应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抗结核菌活性最高的一种。SPX的突出的副反应为光毒性(光过敏性皮炎),从而影响其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华西药学杂志 W C J P S  2008,23(3):364~366 蒙、抗原疫苗等[8] 。中国在从事口服胰岛素方面的研究己有些成果。全球己核准临床使用的近一万多种药物中,生物大分子药物不到 120种。作者实验室提出的“ATTE MPTS ”生物大分子药物 传送系统己证实可以将溶血栓的t -P A 酶类药物的功能限制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但不产生因药物而引起内出血的不良反应[9,10]。 212 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需克服的困难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使用及高效化面临着数项困难。对作用物的靶向选择性低,导致严重的附带性不良反应;多种生物大分子药物(特别是蛋白质存在强免疫原性)可引发宿主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大多数蛋白质或基因药物易被体内酶类所降解,需要频繁给药;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形态学复杂,具有多晶型、多构象和多尺度,且不同尺度的晶体准晶的不同型态结构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传送系统的实施有着极重要的影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多依靠次级键维系,稳定性低,且易形成超分子组装的聚合体,可增加净化、分离与复制的困难。因此,从事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研究,除了致力于传送系统的设计与建立外,还需考虑其在传送系统制备过程中维持药物最佳结晶形态、最高结构稳定性和活性,以及在组织和器官上的分配特性。 3 展望 中国在蛋白质药物、纳米载体药物传送系统、创新口服剂型及透皮释药、抗体研究、药物结晶学和形态学以及给药系统的药代和药动研究的技术平台等方面均具有深厚的基础。基于此,期盼国家能将发展前沿性、创新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尖端技术及传送系统的基础研究列入国家在药物方面的重点研究与突破的领域之一,使国内外专家对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研究方向达成 共识,成功地组织一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梯队,促进中国药剂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药物市场的竞争力。参考文献: [1] 李婧.浅谈研究开发医药制剂的重要性[J ].中国药事, 2000,14(5):302-303. [2] 徐铮奎.畅销世界的十大医药制剂及今后几年新药开发动向 [J ].中国制药信息,2003,19(12):33-34. [3] L anger R ,Lund D ,Leong K,et a l .Controlled release ofm acromol 2 ecules :B i o l ogi cal studies[J ].J Cont r ol R eleas,1985,2:331-341. [4] 杜光,刘东.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的研究概况[J ].中国药 师,2007,10(6):547-649. [5] YR Duan ,WS Liu,ZR Zhang,et a l .A st udy on PELGE nanop arti 2 cl es as con tr o lleddrug deli very s yste m s for intravenous [J ].Key EngM at er,2005,288,163-166. [6] Xun Sun,You -Rong Duan,Zhi -R ong Zhang,et a l .PE L GE nanoparticles as ne w Carriers for the delivery of plas mid DNA [J ].Che m Phar m B ull,2005,53(6):599-603. [7] Hai -Tao SH I ,Tao GONG,Zhi -Rong Zhang,et al .A ds orp ti on and des orp ti on of insulin on Po r ous Hydroxya p atite M i cros p heres [J ].J Cera m ic Soci J apan,2005,1321(9):579-583. [8] Yang VC ,Park YJ ,S ong H ,et al .App licati on of t he ATTEMPTS for del i very of macr omolecular drugs [J ].J Con tr o ll R el eas e, 2004,101:35-45. [9] Yang VC,Park YJ,Nai k S,et a l .ATTEMPTS :A hepari n /p r o t a 2 m ine -bas ed triggered release syste m for the delivery of enzyme drugs without ass ociat ed side effects [J ].Adv Drug Delivery Rev,2003,55:251-265. [10] Yang VC ,Park YJ .B i oconjugates f o r effective d rug target i ng[J ]. Adv D rug Delivery Revi ews,2003,55:169-170. 收稿日期:2007-10 作者简介刘娱,女,从事医院临床工作。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刘 娱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西昌615000) 提要:综述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关键词:肿瘤;药物;应用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103(2008)03-0364-03 60年来,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价格适中。文献[1] 统计了国内五省市肿瘤专科医院的 抗肿瘤药物中,植物类药、免疫调节剂、抗代谢类药分别居第 一、二、三位。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全球有组织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始于世纪5年代中 期。1955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NCL )成立了全国肿瘤化疗服务中心,负责协调全国抗肿瘤药的研究工作;随后欧共体联合组成了欧洲肿瘤治疗协作组织(E OR T C );日本的抗肿瘤药研发始于1973年;而中国抗肿瘤药的研究于1958年就已启动。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的研制是世纪5~6年代抗肿瘤药研制的第一个里程碑(表)。细胞毒性类、激素类 :12002000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