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导论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三要素:主体:国家;客体:剩余产品;目的:满足公共需求

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属性:历史的经济范畴

特征:国家主体性、强制性、无偿性

财政学概念:关于财政研究的学科。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规范与实证

定性与定量

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

“公共财政” 与传统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的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

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主要是通过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的税收征集收入;国家财政既可通过以

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国家财政的支出则可能提供(甚至主要提供)

私人商品。

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公共需求

公共需求含义: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

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特征:非排他性

第二特征:非竞争性

公共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所做出的决策或选择应达到社会整体效用的最大化或促使社会资

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

公共选择的规则:(一)一致性规则又称一直满意规则,是指在公共选择过程中,任何一项

提案在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获得所有投票者的赞成。

(二)投票的多数性规则,在一项提案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经过多数

投票者的赞成

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投票规则下,投票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获胜。

阿罗不可能定理:要寻找这样一种决策机制,即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程序的影响,同时又不限制投票人的偏好以及进行的独立决策,并能最终将所有个人的偏

好转换成一种社会的偏好,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效率与市场

资源配置含义: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的组合或选择。

资源配置机制:1.决策机制 2.信息机制 3.动力机制 4.协调机制

效率: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满足人类需要的状况。

配置效率:称帕累托效率,是指在既定的条件下,当资源配置使得一个人福利的改善必然使另一个人的福利受损时的资源配置状态。

帕累托改善:是指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时的

一种资源配置变动。

交换效率:指所进行的交换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新增加的交换都不可能在一方获益的同时不使交换的另一方受损。

实现的条件:交换效率的图示。

合同曲线。

生产效率:是指实现了这样一种生产组合,在这种组合下,不可能不减少一种产品的产出而增加另一种产品的产出。

综合效率:指在生产效率和交换效率同时实现的基础上实现的效率。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1)有足够多的卖者和买者(2)产品是同质的(3)能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4)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完全信息

市场失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

二、不能有效地解决外在性问题

三、市场竞争不完全性

四、市场信息不充分

五、收入分配不公平

六、宏观经济波动

第三章政府及其职能

政府的特征:第一,政府拥有(被赋予)私人机构所没有的政治权力。

第二,在民主社会,政府领导人是由选举产生的或经过政治程序任命的,从而使其合法性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公共选择过程。

第三,与私人组织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不同,政府不以营利为目的,其行为目标是对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追求。

第四,政府有义务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公共需求。

计划经济模式其资源配置特点是:

(1) 资源配置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由政府决定。

(2) 价格由政府确定;信息的内容主要是实物指标。

(3) 个人收入取决于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格局;经济运行的“动力”来自行政命令。

(4)微观行为和决策的协调主要通过政府计划实现。

政府失败及其表现:

(1)政治制度失灵。

(2)权力滥用、预算扩张明显。

(3)成本高,浪费多,寻租普遍。

(4)官僚主义严重,机构不断膨胀,效率却不断下降

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

1、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有限的信息。

(2)对私人市场反应控制的有限性。

(3)对官僚主义控制的有限性。

(4)政策决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2、政府行为越界。

财政职能含义:是指财政在一定经济模式下客观上固有的功能

政府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

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1、微观的资源配置2、宏观的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分配格

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1、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

2、通过转移支出进行调节。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4、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

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和功能。第二篇财政支出

第四章财政支出总论

第一节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内涵: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耗费的资金总和

外延: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制度外支出

?绝对指标:特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绝对额

?相对指标:特定时期的财政支出绝对额与其他相关经济变量的比值

?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比较:

–绝对指标比较直观,它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

–它不能反映财政支出与国民经济其他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在进行理论分析时,人们通常更注重相对指标。

二、财政支出增长宏观原因:

1,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

2,瓦格纳法则:一国经济规模越大,政府只开出越多

3,经济发展阶段论

4,梯度渐进增长论

5,公共选择增长论

瓦格纳的解释1,维持性支出:工业化-市场扩张-市场管理

2,经济性支出:工业化-外部性-政府干预

3,社会性支出:工业化-收入提高-需求的收入弹性

梯度渐进增长论:“皮-魏”

公共选择增长论:选民,政党、利益集团,官僚:

三、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1,需求:A 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B 对公共商品的偏好, (人口因素, 技术进步因素,公共选择的过程)

2,供给:A 服务环境,公共商品的质量,相对价格效应,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

对公共商品的偏好

B 公共商品的质量:A.人口因素:人口规模:拥挤函数-较低增长。

人口结构:城市化、教育、医疗、养老

B.技术进步:双刃剑,要求更多更好的公共品,排他技术进步

缩小公共品的范围

C,相对价格效应

相对价格效应:鲍莫尔--随着时间的推移,既定数量的公共商品相对于既定数量的私人商品之间的价格会上升。

第二节财政支出结构

一、按政府职能分类

?财政支出可以分为:

–维持性支出

–经济性支出

–社会性支出。

二、按支出是否获得等价补偿分类

购买支出(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政府部门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

三、按支出的用途分类

?国防支出

?国家管理支出

?科研、教育、文化、卫生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

?债务支出

四、按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

一般利益支出:指全体社会成员均可受益的支出,如国防、行政管理等纯公共商品支出。

特殊利益支出:指部分特定的社会成员受益的支出,如由文教支出、经济建设投资等形成的混合商品支出和转移支出。

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益

一、财政支出效益的概念及评估方法

?财政支出效益:是指一定的财政支出所获得的净收益。

?成本-收益分析: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投入与实现的收益进行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二、成本-收益计量范围

?实际的成本收益与货币的成本收益

–项目实际消耗的资源或产生的收益

–相对价格变化而引起各主体发生成本与收益

?有形的成本收益与无形的成本收益

–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成本收益

–不能以货币计量的成本收益

?内部的成本收益与外部的成本收益

–项目本身的成本收益

–项目以外的成本收益

三、收益与成本的估价

?如果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就应采用市场价格来计算成本收益;

?如果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就应根据市场价格计算出影子价格,并据此计算成本收益。?影子价格(shadow price),就是依据市场价格计算的资源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配置时的价格。

显然,影子价格反映的是社会机会成本。

四、贴现率的选择

?在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上,市场利率就是效率利率。

?但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不存在,现行的市场利率也不只一个,因此通常不能简单地选用市

场利率作为贴现率。

五、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其他方法

1,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在财政支出评价中的局限性

–目标设定上的问题(无形成本收益)

–难以准确界定成本收益的范围(外部成本收益)

–实施中存在的限制

3,财政支出效果评价的其他方法:计划—规划—预算制度

成本—效率分析

第五章购买支出:公共投资

第一节公共投资支出概述

公共投资:是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需的资产而花费的财政支出。

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社会投资可以分为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投资主体不同:投资目的不同:投资客体不同: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互补、互替和互动

公共投资支出的范围: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特点看,公共投资主要安排在基础产业部门、农

业部门以及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等领域。

三、公共投资的资金来源与投资方式

?投资方式:直接投资,间接投资

?资金来源:资本预算(建设预算)--税收、公债、国有资产收益、公共资源拍卖收益

民间资本:BOT、TOT、ABS

?财政投融资:政府为实现其特定政策目标以信用方式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投资和融资。

如政策性银行。

二、公共投资体制:是公共投资管理制度的总称

构成要素:项目决策体制--公共决策--资本预算。

项目建设体制--招投标

项目运营体制--企业化管理--公司治理结构

项目后评价体制--制度安排与指标体系

第二节基础产业投资

基础产业:是指能社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与基础工业

基础设施:交通、水利、通讯、城市公用事业

基础工业:能源、基本原材料、支柱产业

基础产业具有以下特征:基础性:作为共同条件的消费和投资环境

自然垄断性:长期平均成本递减

混合商品属性:具备排他性,但不完全满足非竞争性

政府投资的必要条件:市场失败,私人部门不愿、不能提供,导致已有的供给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私人投资导致基础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充分条件:效率与公平,政府预算约束

四、投资、经营方式:直接投资、无偿提供--普遍受益、非竞争性

直接投资、非商业性经营,普遍受益、竞争性

间接投资、商业经营---部分受益、竞争性,政府管制,民间经营---- 部分受益、竞争性

第三节农业投资

必要性: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1.农业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资料;

2.农业为工业提供了最重要、最基本的原材料;

3.农业又是工业生产的主要的市场之一。

?农业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前提。

为工业化提供了资本积累的源泉;

为工业化提供了剩余劳动力;

工业化又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前提和内容。

农业稳定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的特殊性:

?农业面临双重风险: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

农产品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发散型蛛网市场。

农业比较利益低。

政府投资的对象: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2,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资

稳定、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

?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

?稳定农产品价格。

–价格管制

–价格平准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

?增加农村公共品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本章小结

?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是一种互补、互替和互动的关系。

?公共投资的范围是市场失灵而政府有效的领域,但具体对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公共投资体制包括决策、建设、经营、绩效评价等要素,合理的投资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其绩效。

?基础产业由于其基础性、自然垄断性和混合商品属性,成为政府投资的主要领域;其投资规模是否适当,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为了提高效率,基础产业投资方式和投资来源应该多元化。

?农业的地位和特点决定政府投资农业的必要性。政府投资对象和重点应根据农业的特点来确定。

第六章购买支出:公共消费

公共消费支出概念:是指财政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用于提供公共消费性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它等于经常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

特点:公共消费支出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

就其本质来说,公共消费支出满足的是纯公共需求,这既是财政产生

和存在的主要依据,也是财政分配的主要内容。

国家管理支出概念:是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从事公共管理而安排的支出,通常也称行政管理支出。

内容:包括行政支出、治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按最终用途,可分为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两部分。

人员经费包括工资、补贴和职工福利费等;

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修缮费和业务费等。

特点:纯公共商品、消费性、低收入弹性、连续性

影响国家管理支出的因素:政府职能,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

国家管理支出的控制:A合理界定政府行政职能的范围

B控制财政支出的范围,

C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合理设置机构

健全内部管理与公务员制度

有效的外部监督

D 改善支出管理, 预算管理制度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的概念: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出。

内容:包括军队支出、后备役支出、国防科研事业费和防空经费等。

主要是直接用于军事建设的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和装备经费。

特点:需求的外生性与供给的内生性,资本密集型

国防支出的影响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经费使用效率,兵员制度,

国防支出的管理:国防支出的控制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两个方面:

宏观控制:是指预算控制,即控制国防预算的总体规模。

微观控制:是指国防支出的经费管理。

第三节社会性支出

社会性支出的概念: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教、文、卫、体、资源和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的事业性支出,也称事业支出。

意义:科、教、文、卫、体、资源和环境保护等直接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五个统筹的重要内涵。

事业支出的特点: 是对混合商品中的公共商品部分的成本补偿,

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

具有部分的投资性质,

教育市场失灵:表现

4,政府介入教育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教育是公共商品,而是因为教育市场的失灵

–正外部性:同代人之间、隔代人之间

–社会公平:收入差别产生教育机会不均等

–不确定性:投入与产出之间

–信息不对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

文教支出的对象: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托幼教育,文化宣传,

文教支出的方式:根据接受主体的不同,政府文教支出可以分为对文教机构的支出和对文教受益者的支出。

对文教机构的支出:经费拨款,专项拨款

对文教受益者的支出: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

科技支出:科技市场失灵,科技支出对象,科技支出方式,科学技术的市场失灵,

科技支出对象: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普及,应用科学技术的研发,科技市场的管理。

科技支出方式:经费拨款,专项拨款,政府贷款,政府奖励补助,

卫生医疗的市场失灵:

–不确定性:卫生医疗投入与健康效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信息不对称:医生与病患、投保人与承保人

–外部性:传染病

–垄断:报酬递增(自然垄断)、市场准入(社会垄断)

–社会公平:低收入者面临因疾病带来的生存问题

卫生支出的对象和方式:

–医疗机构及管理机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个人:作为社会福利的卫生保健支出和作为社会保险的医疗保险支出

环境、资源保护支出:

环境保护支出的对象和方式:

–管理成本:经费拨款(成本补偿:一般税收)

–治理成本:专项拨款(成本补偿:污染税、费)

资源保护支出的对象和方式:

–资源管理机构经费拨款

–资源保护、开发专项拨款

–开发、使用替代资源补助

本章小结

二、公共消费支出是财政为满足公共需求用于提供公共消费性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在中国,

它包括行政、国防和事业支出。

三、行政和国防支出是财政的最基本支出,也是财政支出控制的重点。

四、事业支出有较高的收入弹性,财政应确保其合理增长。

五、不同的事业有不同的特点,其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程度也各有不同。政府应据此选择恰当

的支出对象和支出方式,尽可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以实现效率和公平。第七章转移支出

第一节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的概念:是国家和社会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物质生活困难,依法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

内容: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社会救济概念:第一(最低)层次也称社会救助,是提供最低生存保障的制度体系内容:贫困救济自然灾害救济其他特殊救济:优怃、病残、鳏寡孤独等

特点:免费,受益人的选择性

社会保险概念:第二(核心)层次,按保险原则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体系。

内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

特点:强制性,权利义务对称性

社会福利概念: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三层次改善和提高人们(物质与非物质)生活质量的制度体系。又称“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内容:职工福利:劳保、工休、文娱老人福利:“ 养、乐、学、为、终” 儿童福利:抚养、教育妇女福利:生育、就业残疾人福利:就业、文

教、残疾人设施

调整措施:

–提高费率,广辟来源;

–削减项目、降低标准;

–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鼓励发展商业性保险;

–调整社会保险模式。

社会保障的社会经济功能

–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

–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经济发展的调节器

财政与社会保障

–以政府为主的社会救济;

–以政府为主的社会保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多层次社会福利:社会福利与国家财力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社会保障税(费)收入;各项社会福利基金收入;国内外捐赠收入;社

会保保障基金投资收益及利息收入;财政经常预算补充收入;国有

资产预算补充收入。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投资:社会保障预算:专款专用,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五、社会保险模式:现收现付制,隔代赡养、受益基准

完全基金制,自我赡养、供款基准

部分基金制,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结合

历史:雇主责任制

农村:公社养老、合作医疗

城市:单位养老、公费医疗

现状:改革和过渡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五项保险(总费率40.6%,其中个人11%)、

参差不齐:农村与城市、干部与职工、正式就业与非正式就业、下岗与在职

问题:覆盖率低、体制差异大、资金缺口、失业率高、老龄化

出路:完善制度、广辟来源、加强管理、循序渐进

第二节财政补贴支出

财政补贴的概念:国家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无偿地对经济组织和城乡居民所实施的财政补助支出。

分类: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居民生活补贴,财政贴息,税收补贴,

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对需求的影响

影响消费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对消费者补贴)

影响投资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对企业补贴)

对供给的影响: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对资本供给的影响

财政补贴的二重性:

财政补贴的必要性与积极作用

–促进具有外部经济的部门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价格管制,提高社会福利;

推行倾斜式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

–平抑产业和价格波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促进进出口贸易,增强民族工业竞争力。

财政补贴失控的消极影响:造成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价格扭曲,

预算软约束助长了经营管理低效,

造成分配不公,

合理确定补贴的范围和项目:正外部性项目

需要实行价格管制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产品

弱质产业、欠发达地区,高风险的高新产业

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的进口品和技术以及进口替代产品等

本章小结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对企业和居民的无偿支出,它具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社会保障是政府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制度体系。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个部分。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的安全网。

?社会救济是保障公民最低物质生活需要的制度。具有无偿性和选择性特点。

?社会保险是按保险原则设立的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具有强制性和权利义务对称性的特点。

?社会福利是提高公民生活质量的制度。其内容和标准取决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财政补贴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社会目标对企业和居民的无偿支出。它与价格相关。因而会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补贴的二重性,政府应选择恰当的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和补贴方式。

第八章财政收入总论

财政支出:政府提供公共商品,耗费或运用物质财富的过程,但这一过程是以政府占有一定的财力为前提的。

财政收入的分类:按财政收入的来源分类: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公共收费,其他形式按财政收入的管理要求分类:预算内,预算外收入

按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税收

非税收入:国有资产收益

公共收费

债务收入

其他收入:捐赠收入,罚没收入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经济技术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技术进步

–(二)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因素

–收入分配政策

–制度因素

–(三)其他因素

–价格因素

–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因素

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

–(一)税收

–(二)国有资产收益

–(三)公共收费

–(四)公债收入

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指标是财政总收入,相对指标反映政府对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社会产品价值总量的集中程度,又称财政集中率

第九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税收概述

税收的本质:税收是:国家为实现求职能,以政治权利为基础,按预定标准向经济组织和居

民无偿课征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税收存在的依据

?传统观念

?公需说

?交换说

?经济调节说

?现代税收存在的依据

?为公共商品的供给提供资金保障

?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宏观经济调节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型

二、税收要素

?(一)纳税人:纳税人,自然人;法人,负税人。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

(二)课税对象:课税对象,税源,计税依据,税目,解决征税的广度,解决对课税对象的归类,

(三)税率:税率是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税率种类,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定额税率,(四)减税免税:税基式减免,起征点,免征额,税率式减免,税额式减免,

三、税收分类

(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

(二)按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类直接税,税收负担不能转嫁或难以转嫁的税种,如所得税、财产税,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或易于转嫁的税种,如商品税,

(三)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四)按课税标准分类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值为计税标准,实行比例课税或累进课税,从量税,

以课税对象的实物量为计税标准,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

(五)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分类,

第二节税收原则

财政原则

?充分原则,合理选择主体税种。

?弹性原则:税制设计应具有较好的弹性

?税收弹性: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

公平原则

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符合公平标准,横向公平,纵向公平,税收公平的衡量标准,受益标准,能力标准,收入,财产,支出,

效率原则

第三节税收负担

二、合理的税负水平

?经济发展标准

?政府职能标准

三、税负转嫁与归宿

?(一)含义

?税负转嫁

?税负归宿

?商品交换是税负转嫁的基础

?税负转嫁与偷税的区别

?偷税是违法的行为

?偷税造成国家税收的损失

(二)税负转嫁的方式

?1.前转。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2.后转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购进价格将税负转嫁给供应者。

?3.税收资本化要素购买者将所购资本品的未来应纳税款,在购入价中预先扣除,由要素出售者实际承担税负。

(四)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1.税种因素。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的联系较为紧密的税种,其税负较容易转嫁

?2.商品的供求弹性。供给弹性大的商品课税,税负较易转嫁;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税,税负较易转嫁。

?3.课税范围课税范围广的商品税容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难以转嫁。

(五)研究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意义

?实现税收的效率,应考虑税负转嫁的影响。

?对一般商品同等课税,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征高税,对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征低税;

?体现税收的公平,应考虑税负转嫁的影响。

?控制商品课税的比重,提高所得课税的比重

?对生活必需品征低税,对奢侈品征高税

?加强税收征管,要考虑税负转嫁因素。

?税负转嫁易,纳税意识强,偷税行为少;

?税负转嫁难,纳税意识弱,偷税行为多;

第四节税收效应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由于征税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而对其商品购买和消费行为的影响。

?替代效应。国家实行选择性征税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就对商品比价关系的影响而言,税收的收入效应具有中性,而替代效应则是非中性的。

二、劳动供给效应

?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收入效应:表现为激励纳税人更多地工作

?替代效应:表现为减少劳动供给

三、储蓄效应

?税收对纳税人储蓄行为的影响

?收入效应:纳税人将减少当期消费而增加当期储蓄。

?替代效应:纳税人以扩大当期消费来替代储蓄。

四、投资效应

?税收对纳税人投资行为的影响

?对纳税人投资预期收益的影响

?收入效应:使纳税人为了实现既定的收益目标而增加投资

?替代效应:造成纳税人以消费替代投资。

第五节最优课税理论

?最优税收:是依据税收中性原则设置和征收的,不产生税收额外负担或不造成任何经济扭曲,且符合公平原则的税收。

?次优税收:是指在满足政府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课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的税收。

二、最优课税的基本目标

?内在优化目标

?按受益课税

?对需求和供给弹性小的商品和生产要素课税

?采用征税范围广的税种和单一税率

?外在优化目标

?矫正外部效应

?限制产业垄断

?鼓励风险投资

三、最优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直接税与间接税的相互配合

(三)最适所得课税理论

(四)最适税收征管

本章完

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比较

税收负担计算公式

拉弗曲线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商品的供求弹性与税负转嫁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第十章税收制度

第一节税制结构

税收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征纳行为的基本规范。

–形式——法律

–内容——税种

二、税制类型:指一个国家税收制度的基本形式结构特征。

(一)单一税制——理论抽象

(二)复合税制

三、主体税种:是在一国税制中经济影响最大,收入比重最高的税种。

影响税制结构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税收征管能力--征税成本

税收征管能力

课税对象

税收政策目标,直接税——收入分配——发达国家

间接税——资源配置——发展中国家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和传统

增值税的概念:

从理论上讲,增值额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即V+M

从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来看,增值额是该单位的商品销售收或劳务收入扣除外购商品额后的

余额。

增值税的特点

●征收范围广泛,税源充裕

●实行多环节课税,但不重复课税

●具有税收“中性”效应

●纳税人之间相互制约

●有利于出口退税。

增值税的计税方法

●加法:应纳税额=适用税率×(工资+利息+利润+其他增值项目)●减法:应纳税额=适用税率×(销售收入-法定扣除项目)

●扣税法:应纳税额=适用税率×销售收入-进项税金

二、消费税

●(一)消费税的概念和类型

●消费税的种类

–按征税领域不同,国内消费税,国境消费税。

–按征税项目多寡不同,综合消费税,单项消费税。

–按计税依据不同,直接消费税,间接消费税。

(二)消费税的特点

●征税项目的选择性较强。

●征税环节单一。

●按全部销售额或销售量计税。

●税率具有差别性。

●具有引导和调节经济行为的作用。

(三)消费税的计税方式

●从价计税--应纳税额=应税消费品销售额×适用税率

●从量计税--应纳税额=应税消费品销售数量×单位税额

三、营业税

●营业税的特点:

–以营业收入额为计税依据

–可按行业设计税率

–计算征收较为简便

●营业税的计算

应纳税额= 营业收入额×适用税率

第三节所得课税

●一、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特点:

–课税对象是税法规定范围内的企业净所得,计征较为复杂。

–既可采用累进税率,也可采用比例税率。

–体现国家的导向政策。

–实行按年计征、分期预缴的征收办法。

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类型

–综合所得税制

–分类所得税制

–混合所得税制

●应纳税所得扣除项目

–为取得所得所必需支付的费用

–生计费用

●个人所得税采取累进税率

三、社会保险税

●社会保险税是以劳动者的工资薪金为课税的一种税。

●特点

–专项税,专门预算管理

–没有费用扣除规定

–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

–采用比例税率

第四节国际税收

●国际税收定义:国家之间在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的税收管辖权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国际间的税务关系。

●国际税收的特殊性。

–国际税收不能离开一国的独立课税权;

–国际税收牵涉到国与国之间的税务关系。

二、税收管辖权

●税收管辖权是国家在征税方面拥有的权力。

●税收管辖权的类型:

–地域管辖权(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

●国家有权对来源于本国的收入征税,无论这种收入归谁所有;

–公民或居民税收管辖权

●国家有权对本国公民或居民征税,无论其收入从何处取得。

三、国际重复课税

●国际重复课税定义

●国际重复课税对国际经济合作与交往产生不利影响

–加重了人事国际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的税收负担

●有违税收公平原则

–限制和阻碍了要素的国际流动

●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四、避免国际重复课税的措施

●避免国际重复课税的基本途径

–各国统一实施相同的税收管辖权

–地域税收管辖权优先

●避免国际重复课税的方法

–抵免法

–免税法

–低税法

–扣税法

五、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一)国际避税的含义:跨国纳税人在税收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通过课税主体或课税跨越

税境的流动和非流动。

●形成国际避税的原因

–纳税人有减轻税负的倾向

–各国之间在税收制度上存在差异

(二)国际避税的方式

●课税主体的流动

●课税主体的非流动

●课税客体的流动

●课税客体的非流动

(三)国际反避税

●实行单边反避税

●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

●多边协商与合作

六、国际税收协定

●一般税收协定

–避免重复课税问题

–保证税收无差别待遇

–减少和消除国家逃税

●特定税收协定

●国际税收协定范本

–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

本章完

增值税的特点

●某商品(高压锅)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经营环节的增值额之和,等于该商品最终销售时的销售价格。假定税率都是10%

抵免法

●抵免法指一国政府允许本国纳税人用在国外缴纳的税款,冲抵应汇总缴纳的本国税收的方法。

–直接抵免

–间接抵免

●税收饶让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获得的税收减免优待,视同实际已纳税款而准予抵免的一项措施。

免税法

●免税法指一国政府放弃对本国纳税人来自国外收入的征税权,以消除国际重复课税的方法。

●免税法有两种具体核算方式

–全额免税

–累进免税

第十一章公共收费

公共收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公用设施或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向受益或管理对象所收取的费用

公共收费与税收在属性上的共同点1、执收主体都代表国家或授权机构

2、本质上都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托来筹集财政收入

3、收入都用于满足公共部门履行职能的物质需要。

公共收费的原则:非营利性,效率性,受益性,自愿性

公共收费的功能

?筹集财政收入

?管理社会事务和公共资源

?提高公共商品供给效率

公共收费的划分:

按照收费资金的管理渠道划分

?(一)财政预算内管理的收费

?(二)财政预算外专储性收费

?(三)执收单位自收自用的收费

按收费的实体划分

?(一)行政性收费

?(二)事业性收费

–事业性收费是实行事业管理的单位按规定标准向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

–如医疗卫生收费、教育收费、文化艺术收费、气象服务收费等。

?(三)经营性收费

–经营性收费是国有经营单位向社会提供私人商品时按市场原则所收取的费用。

–如交通运输费、房屋租赁费、文化娱乐费等。

按公共收费的目的划分

?(一)一般目的收费

?(二)特殊目的收费

–限制自然垄断的收费

–市场准入性收费

–校正外部不经济收费

宏观调控篇

第十二章财政预算管理

一、财政预算的概念: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政府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状况

的计划。

三、财政预算的基本特征(预算原则) 1.法定性。2.精细性。3.完整性。4.时效性。5.公开性。

四、财政预算体系和基本程序

●财政预算体系:中国的《预算法》明确规定,一级政府设一级预算。

●五级政府:中央、省、市、县、乡

●财政预算基本程序:编制审批执行决算

一、财政预算的编制形式

(一)单式预算将政府的全部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

优点:完整性强;体现国库统一和会计统一的原则要求;便于立法机关的审议批准和社会公众对财政预算的了解。

(二)复式预算: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通常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经常预算是指财政经常性收支计划。收入主要来源于税费,支出主要用于公共消费

资本预算是财政投资性收支计划,由政府投资性支出和各种专门收入来源组成。在资本预算中,经常预算结余和债务收入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

复式预算制的优缺点

优点:(1)便于考核预算资金的来源和用途;(2)有利于分析预算收支对社会供求的影响;

(3)有助于使预算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杠杆,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

缺点:(1)容易导致债务规模过大;(2)给预算编制带来一些困难。

二、财政预算的编制方法

●绩效预算

–就是政府首先制定有关的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再依据政府职能和施政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费用,来编制预算。

●计划项目预算

–依据国家确定的目标,着重按项目用途和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编制预算。

●零基预算

–是指预算方案的一切安排从实际需要而不是以往支出基数出发,综合确定支出总体方案。

三、部门预算制

●部门预算制是以编制部门预算为依托的一种预算资金管理制度。所谓“部门”是指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单位。

●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立法机关审议通过的、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它以部门为单位,一个部门编制一本预算。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和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组成。

(一)传统的“功能预算”

●传统的预算是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的汇总预算。

●这种“功能预算”不分组织单位和开支对象、按照政府的职能对开支加以分类,便于了解政府所行使的职能。

●从预算管理的角度上看,其缺陷非常突出,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残”、“粗”、“散”、“软”。“功能预算”的缺陷

●“残”是指预算残缺不全,一个部门没有一本完整的预算。

●“粗”是指预算编制粗糙,没有将预算指标细化到部门和单位。

●“散”是指预算资金分配权分散。

●“软”是指预算机动权力过大,预算约束软化。

(二)部门预算的特点1、完整性。部门预算内容由预算内扩展到预算外。

2、细化性。部门预算的内容细化到部门及下属单位。

3、综合性部门预算采用综合预算,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类资金。(三)部门预算的编制

●部门预算包括部门收入预算和部门支出预算。

●收入预算要按收入类别逐项核定。

●部门支出预算,包括基本支出预算和专项支出预算。

●基本支出预算:部门根据经费政策和规定,测算本部门的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专项支出预算按项目编制。主要包括专项公用经费、事业发展项目支出和建设性专项支出。第三节财政预算的执行

一、预算执行的基本任务:(一)组织预算收入(二)拨付预算支出(三)预算调整:局部

调整、全面调整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一)国库集中收付,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

的代理行,所有的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拨付。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主要内容

●财政集中开设账户,即国库单一账户,取消各预算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各种账户

●收入、支出集中管理,实现对财政预算收入、支出全过程的有效监督和控制,保证财政资金使用规范、合理、安全、高效。

●相关配套措施。这些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国库管理制度、预算编制方法、政府收支分类、政府采购、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等等。

(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优点

●1.有助于加大预算管理力度。

●2.有助于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3.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4.有利于防止腐败行为的滋生,加强廉政建设。

三、政府采购

●(一)政府采购与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行为,即财政购买性支出的一种行为。

●政府采购制度是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章和办法。

●传统政府采购的特点:

–同质性

–直接性

–自主性

–分散性

●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

–规范性

–集中性

–计划性

–公开性

(二)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

1、按是否具备招标性质分类

?招标性采购方式。

?非招标性采购方式。

2、按招标范围分类

?公开招标采购。

?选择性招标采购。

?限制性招标。

3、按招标阶段分类

?单阶段招标采购。

?两阶段招标采购。

(三)政府采购的基本程序

●1、确定采购需求。

●2、选择采购方式。

●3、执行采购方式和签订采购合同。

财政学的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纯粹是个人整理,准确与否自行定夺) 1、财政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要条件是经济条件(剩余产品),必要条件是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根源是公共需求。 2、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调节控制和监督管理的活动等。 3、三种财政各自的特点: ①家计财政(自然经济):作为私人性质的财政,基本上是不干预经济的,追求财政年度平衡,通过实物和力役的征调使用来开展活动。 ②国家财政(计划经济):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 ③公共财政(市场经济):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服务;非市场营利性;法制化的财政。 4、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1)生产决定财政分配:①生产为财政分配提供对象;②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③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④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财政分配的特定形式。 (2)财政分配制约生产:①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首先,财政资金的积累和投资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其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正常进行;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结构;③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和发展。 5、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 (1)区别: 财政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具有强制性、无偿性、长期使用性特点的分配,除债务收入外,都是以无偿的方式取得的,因而在资金使用上可以不受资金来源的限制,主要供无偿使用,也可以要求有偿,主要供长期占用,也可以短期占用,因此可以用于满足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需要。 信贷分配是以银行为主体,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周转性的特点的分配。银行与货币资金的供应方或需求方处于同等地位,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信贷分配让渡的使用权必然以有偿为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起征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税点”,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免税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指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增加同量的税收。即政府税收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增加量时叫预算平衡。平衡预算乘数指政

财政学_陈共_第六版_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

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

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

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讲解学习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

1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 2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6消费的排他性:指产品一旦被供给,不能将任何人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 7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或界定不当 8庇古税:通过使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9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整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0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1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12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单方面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常财政拨款,不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作为补偿,受益者得到财政的转移资金后也不需要返还给政府 13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14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15现收现付制:是指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当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受益人开支的制度 16财政补贴: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财政分配,向特定的企业或私人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17支付能力原则: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18税收收入效应:对消费者表现为国家征税之后会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对生产者表现为政府课税之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因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而处于较低的生产水平。 19税收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20次优税收:是指在满足政府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课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 21宏观税收负担:亦称总体税负,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集中的收入总额。 22公平定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23债务负担率:是指当年国债累积余额占GDP的比例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1.为什么市场会存在缺陷和失灵? 1)市场缺陷:现实中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四个基本假设条件都是不充分的,或难以具 备,因而,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本身出现低效率状态. 2)市场失灵:由于每个人只追求自我利益,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却无人 提供,由此必然使社会处于难以运转的状态. 2.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矫正其固有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某种不同于自利主体的公共主体执行这一社会职能.这种公共主体就是国家及其政府. 3.为什么把市场失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 1)通过市场实验或试错来验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由此确定政府和公共部门进入领 域的合理范围. 2)通过市场失灵方法,证明某些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推向市场,政府应从该” 越位”领域退出,而某些服务则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否则,其公益性就会丧失.例如,医 疗体制改革. 4.财政模式与财政体制有怎样的关系? 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而我们在认识某一国家的财政时,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可以根据财政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指出其属于哪种财 政模式. 5.你怎样理解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特征? 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 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 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 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 6.什么是财政伦理?应怎样认识公共财政的伦理价值标准? 1)财政伦理即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 道德标准. 2)公共财政的伦理从总原则上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全体纳税人将全部税收委托给政 府以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换言之,凡是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支出活动都是符合公 共财政的伦理的. 1.简析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 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职能是事物固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系事物本身的质所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财政本 质是决定财政职能最重要的因素.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一、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提供公共物品财政分配目的:弥补市场缺陷分配主体: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分配对象:剩余产品 二、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公共产品问题混合产品和外溢性问题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失衡偏好不合理分配不公平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领域几个方面:提供司法制度商品与服务行政管理调节经济运行管理金融市场调节收入分配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的困惑公关经济政策的失效政府行为职能作用失效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资源配置作用范围作用层次(宏观微观) 公共与效率准则的实现(政府致力于公平,市场于效率)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资源配置职能含义: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分配,直接或间接引导资源流量、流向,从而引起资源最优分配的功能。内容:涉及社会总资源的划分比例(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合理,则政府分配资源的份额也就比较合理)涉及政府内部资源配置(提高政府部门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是财政投资结构)涉及非政府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运用间接方式如税收、补贴)手段:支出和税收 分配职能含义: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分配状态的功能。手段:制定公平的财富制度合理运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对低收入者能够获益的项目提供资金或进行补贴 经济稳定含义: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功能。手段:既定的预算杠杆影响总需求预算政策上的变化影响总需求财政制度的内在适应性影响总需求(收入和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适应性) 四、公共支出:1按用途分: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国债利息支出其他2按经济性质: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商品或劳务流通资源配置,挤出效应,拉动效用)转移性支出(实质在国民收入分配基础上再次分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西方关于公增摸增长:1,瓦格纳:政府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公共收入增长引致3,马斯格雷夫:公支增长发展模型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 公共支出结构:1,正确界定支出范围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保证国家实现基本职能需要确保社会实现公共性开支需要(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重视基础产业领域投资(工业社会公共建设基础,农业)支持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当资源量一定时,要完成某个项目在多种方案中,根据一定方法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后选择方案。 费用最低选择法公共劳务定价法 五、科教文卫支出性质:静: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不能对当年物质生产发挥作用动:具有部分生产性支出性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技术革新,生产率提高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所占比例会增高 分析发展科教文卫管理:明确指出范围,完善财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方式,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多方式发展,筹集资金 六、政府投资:政府为实现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特点:微观上可以是不赢利和低利项目,资金来源无常,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项目,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 原则:弥补市场失效原则,维持市场配置功能,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原则 领域:(竞争性,基础性,公益性)1,社会公共性公益性领域2,基础性投资领域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

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两种含义: ?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特别注意,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而应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税收中性强调税收对经济不发生额外的影响,经济体系仅仅承受税收负担,不再给纳税人和社会造成其他额外损失或额外收益。其实质是,国家征税不应对市场机制产生影响,课税时,市场机制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决策的主要力量,税收不应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 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移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表现两个方面: –1、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 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2、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税收超额负担是由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是获得净福利的多少,如图示: 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答:税收效率涉及税收中性问题。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会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一般是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了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理

东财《财政学》知识点框架期末考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财政的概念(主体、对象、目的)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1.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 ★2.一般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 节约、量入为主;税收方面,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四个原 则;反对公债发行;“廉价政府、夜警国家“ (2)第二个时期:凯恩斯学派 代表人物:凯恩斯 关键词:“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需对经济进行干预,措施是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系统论证了财政赤字和公债发行的经济合理性

(3)第三个时期:新自由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1.货币学派:弗里德曼;2.供给学派:阿瑟.拉弗; 3.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 四、研究方法 时政研究: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 规范研究:应该是什么 第二章市场、政府与财政 一、市场失灵 (1)定义:经济学上把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的方面成为市场失灵 (2)主要表现: 1.资源配置失效:a.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b.竞争失灵;c.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科斯定理);d.偏好不合理 外部性:是指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正外部性:积极影响;负 外部性:消极影响) 2.收入分配不公平 3.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 二、政府干预和政府失败(原因) (1)手段: 1.行政法律手段; 2.由政府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3.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财政手段 (2)失败的原因: 1.政府决策失误; 2.政府行为失误; 3.政府职能失效; 4.政府作用失效 ★三、公共产品 概念: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财政学整理2.0

财政学复习提纲 前言:财政学的理论渊源 重商主义财政理论盛行时期的基本思想:(1+5) 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也就是一国的国力通过金银数量来衡量。主张扩大商品出口,限制商口进口,通过贸易顺差换回大量金银货币。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主张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 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 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古典政治经济学财政理论盛行时期的基本思路(1+5) 斯密的财政理论基本理论主张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在市场自发调节下能保持理想的秩序,每个人在追求最大私利的同时,社会利益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 关于政府问题,主张小政府,廉价政府。国家的职能就是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抵御外敌入侵,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等一些对社会有益而又不可缺少的活动,充当守夜人的作用。 关于财政收入问题,提出以受益者负担为中心的收入理论,即按享受国家经费开支利益的大小和方向来筹集经费。 关于税收问题,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和征税费用最小的税收原则 关于公债问题,提出公债有害论,不主张发行公债。 关于财政支出问题,主张严格限制、量入为出的理论。财政支出必须严格限制在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建设和维护公共机关的需要。 大卫李嘉图的财政理论基本理论主张(3) 第一,同意斯密关于国家职能、公债和财政收支方面的观点。 第二,提出自己赋税理论。包括赋税总论和赋税论 关于赋税总论:认为任何形式的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和其它形式的收入,都会减少资本积累。为了减轻赋税对生产的破坏,主张尽量减少对最终由资本来承担的赋税,认为最好的赋税就是最轻的赋税。 关于赋税论:他研究了地租税、利润税、工资税、农产品税和黄金税等当时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重点考点: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2

结合财政支出增长的若干理论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 1、对于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 作,其中尤以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最为著名,他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瓦格纳法 则”(Wagner’s Law)。 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两方面: 政治因素:随工业化发展,经济中人们的交往增多,关系更复杂,需要政府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方面。 经济因素: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口居住密集化,由此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要求政府进行调节。 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公共物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 2、皮科克与瓦埃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分析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规模。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 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 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 策。 3.社会性因素 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 镇化等因素。 物价上涨。 政府职能增加,政府机构扩大。 公共工程和国防费用。 2、 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福利经济学对财政支出增长的分析主要是从微观角度进行 的,它采用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将市场有效供给原理运 用到政府公共物品的供应中,通过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变 量。 如公共物品的需求、成本和价格、质量、生产组织形式等,来分析和研究财政支出 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的变化特征。 根据瓦格纳法则等对财政支出规模的一般性描述,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学重点知识汇总

名词解释: 影子价格:对那些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值的产品 和投入品,衡量的办法是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 国有资产收入:就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全社 会产品价格的集中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 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 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利分流:是国家在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过程中,开征一道所得税而后用以 适当方式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财政管理: 简答题 资本运营及其特征:资本运营是把企业所拥有的有形与无形的资本存量变为增值的互动资本,通过优化配置的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租凭等运作形式进行有效运营,使企业具有资本运营,置换的能力,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特征:增值性,流动性,风险性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关系: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2)经济结构决定财政收入的结构3)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表现为财政财力大小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充足的财力能够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财政体制内容:确立财政管理机构体系,划分财政管理权责,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物价水平下降带来哪些效应:财富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 乘数效应:即政府购买支出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挤出效用指由于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开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的现象 新中国的税收改革历程:主要包括三大时期,五个重要事件 一、计划经济时期税收制度的建立和简化 1)1950年税收制度的建立 2)1958年税收制度的首次简化 3)1973年税收制度的再次简化 二、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税收制度的重建 1)80年代初涉外税的建立 2)1983年利改税的第一次改革 3)1984年利改税的第二次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税收制度的创新 1)1994年税收制度的全面改革,以及相继以后税收制度的部分优化改革 1、市场的有效运作需要以法治位基础,同时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诸多缺陷,以致在某些场合,某些领域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或经济的稳定运行,为此需要政府的干预和介入,这种关于市场的缺陷及其补救措施的分析思路,很容易使人们对政府产生乐观的看法,政府一边课税,一边支出,其目的是矫正市场机

财政学选择整理

C.体制转轨时期 D.发展中国家 2、发展中国家财政的共同特征是( ABCD )。 财政学作业(选择、判断题) 导论 、单项选择题 般认为,英国杰出的古典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所著 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分析》是财政学产生的起点。 亚当-斯密关于财政支出方面提出的原则是 (量入为出)。 8、( 弗里德曼 )主张“货币最重要” 府)在一定时期内的主导地位。 、多项选择题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经济二元结构1、 2、 现代财政学之父是( 马斯格雷夫 )。 3、 4、 凯恩斯关于财政支出方面提出的原则是 量出为入 )。 5、 我国最早提出量入为出原则的理财家是 周公 )。 6、 我国最早提出量出为入原则的理财家是 杨炎) 7、( 凯恩斯 )主张“财政最重要 ”。 9、因为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由此决定了我国 ( 政 1、下列属于中国实际的是( ABCD )。

A.购买支出比重大 B.间接税为主体 C.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D.财政法规不健全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单项选择题1、(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2、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V+M )。 3、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 4、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产品(国防)。 5、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是(共有资源)。 、多项选择题 1、公共产品区别于私人产品的主要标准是(AB )。 A.非排他性 B.非竞争性 2、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准公共产品(BCD )。 B.花园C教育 D.桥梁3、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 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 ABCD )。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 C.收入分配不公 D.经济波动

财政学基础知识归纳2.0

支出篇 一、名词解释: 财政: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已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消费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而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阻止任何人消费这种物品,要么代价非常大,要么不可能。)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财政立法:指国家权力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依据法定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财政法律法规的活动。 财政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财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发生争议时,财政执法主体的上一级财政机关或者制定法律、法规的具体其他机关,根据相对方的申请,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行政法律制度,他是财政机关内部自行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赎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与投资拨款等。体现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转移。不存在交换问题。如补助、捐赠和债务利息等。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开支的制度。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学对象 1.财政学的本义: 2.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第二节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其中的机制与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 (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 2.收入分配职能 机制与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机制与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 (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4.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 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核心问题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

财政学考试整理笔记

导论 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社会公共需要: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财政的一般概念:1.财政的分配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和私人个别需要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 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需要和微观主体需要而言的。特征为一是总体性,是就社会总体而言的,为了维持一定政治经济生活,必须满足由社会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二是共同性,是向社会公众提供的,而不是向某个人或集团服务,是社会共同享有的。三是不对称性,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少量的费用 简述西方财政学说的形成于发展: 第一个时期:古典学派的财政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国富论》。 第二个时期: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1929年—19933年爆发经济危机,凯恩斯的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得出“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一结论。 第三个时期: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财政理论 1.货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2.供给学派:阿瑟拉弗 3.公共选择学派:以坎南和塔洛克为首的公共选择学者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 第一章 1,市场失灵:经济调节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本身固有的缺陷和不足,经济学上称之为市场失灵。 2,公共产品: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与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征相对应,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3,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 4,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的经济职能中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的分配目标。 5,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实现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经济持续增长等政策目标。 6,免费搭车(补!!):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他的需要或消费是公共的或集体的,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就不会自愿掏钱去买,而是等着他人去购买自 己顺便享用它所带来的利益,这就是经济学中的免费搭车现象。 7,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果社会上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需求不足,则可以采取使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办法,即相对增加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收入。 8,紧缩性财政政策:如果社会上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则可以采取使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办法,即相对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 简答题

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