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走茶马古道,发扬马帮文化,宣传中国形象

重走茶马古道,发扬马帮文化,宣传中国形象

重走茶马古道,发扬马帮文化,宣传中国形象
重走茶马古道,发扬马帮文化,宣传中国形象

社会实践计划

2016年6月13日

队长:

Tea-horse Ancient Road 茶马古道 (中英双语散文)

Tea-horse Ancient Road 茶马古道中英双语散文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是西南的“丝绸之路”。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nly humans and horses treaded the mountains of So uthwest China as they followed an ancient pathway through the Chinese hinterland s an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long the unpaved and rugged pathway that was formed, commodities like tea, salt and sugar flowed into Tibet. Meanwhile, horses, cows, furs, musk and other l ocal products made their way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road was called the tea-ho rse ancient road, and it stretched across more than 4,000 kilometers, mainly throug h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and the Tibetan Autonomous Region. The ancient commercial passage first appeared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It also experienced the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or a period o f more than 1,200 years. The road promoted exchanges in culture and religion, an d saw ethnic migration that closely resembled what was experienced on the well-kn own Silk Road. Along the ancient road lived more than 20 minorities. Concentrations of beautif ul and mysterious natural landscap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developed in various s ites, including Dali old city, Lijiang old city, Shangrila, Yarlung Zangbo River Grand Canyon, Potala Palace. The road features temples, rock paintings, post houses, a ncient bridges and plank roads. It is also home to many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he ir dances and folk customs. Two major routes Roughly speak- ing, there were two main routes: Route One: Begins in Ya’an in Sichuan Province to Qamdo via Luding, Kangd-ing, Litang and Batang before mer- ging with Route One into Lhasa. Route Two: Begins in Xishuangbanna and S imao, home of Pu’er tea (via Dali, Lijiang, Zhongdian, Benzilan and Deqeng) in Yunnan Province to Zugong, Bamda, Rewoqe, Zayu or Qamdo, Lholung, Benba, Jiali, Gongbogyangda, Lhasa, Gyangze and Yadong in Tibet, before continuing into Myanmar, Nepal and India. Tens of thousands of traveling horses and yaks created a definite pathway wit h their hooves on the once-indiscernible road. Today, although even such traces of the ancient road are fading away, its cultural and historic values remain.

从神话中神的形象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d6971348.html, 从神话中神的形象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张吴迪 来源:《启迪·下旬刊》2019年第07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在2001年加入了WTO,并且在2008年举办了奥运会,这意味着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合作更加频繁。因此,对我们中国人 来说,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一些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适应世界。研究神话总是了解这些差异的好方法。从很久以前到现在,有大量著名的和流行的神话,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特色。它们可以反映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等。他们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具体的故事,直观地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篇文章试图通过总结一些不同的神的象征和形象,让读者全面了解中西方神話的文化差异。 一、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 在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基本上是善良的、温暖的,例如,佛教的观音菩萨,总是微笑着对每个人。其他的神,如伏羲、女娲、炎帝、大禹等,他们都是中国神的代表。他们帮助普通人消灭敌人,为每一个人祈祷,教人们如何耕作等等。 从很多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神是高尚的,他们无私奉献,所以他们是英雄。我们会问他们为什么如此神圣,这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中,中国人尊重神,但并不完全惧怕神,因为他们认为神与他们同在,如果他们信仰神,神就会帮助他们。与其说他们尊重神灵,不如说中国人尊重一种伦理道德标准。事实上,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出中国人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总是相信,虽然神死了,他们的崇高精神会永远存在,坏人最终会被消灭。 二、西方神话中神的形象 希腊神话与《圣经》相比,有着大量的神与女神,无论外表还是人格都是不同的。以宙斯为例,他是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也是奥林匹斯山众神的统治者。一方面,他是一个英雄,非常勇敢,他和他的父亲战斗,因为每当一个孩子出生,他的父亲就会吃他的孩子。他最终赢得了比赛,成为众神之王。另一方面,从他的行为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普通人的影子和缺点。宙斯是一个贪欲的人,他迷恋着美丽的少女和享受。有一次,他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孩叫伊娥,她是一个公主,于是他打扮成一个男人,他采取了各种方式,然而,女孩很害怕想要逃跑。宙斯充分发挥了他的神力,使整个地区笼罩在一片黑暗和浓雾之中,最终这个可怜的女孩落入了宙斯的手中。然而,宙斯为了不让他的妻子赫拉靠近,把伊俄变成了一只小白牛。赫拉是一个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她不能忍受丈夫背叛,最终她让牛虻咬了小白牛。

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越来越 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要进行道德教育就无法离开中华传统 文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要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坏自然, 去“人定胜天”。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感 恩大自然赋予了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万物。有了这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人类长久生存的金钥匙。1988年,75位 诺贝尓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21世纪的人 类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懂得我们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 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我们更应感念祖恩,以中华文化之精神,重视我们的地球,重视我们的家园。 念及恩情,大莫过于父母的生养之恩。“大爱无疆”、“大道至简”、“大恩不言谢”;要真知和践行感恩,莫过于孝。如果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那么很难 相信他能对别人真诚。没有真诚就谈不上信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告诉人们要从真诚开始,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践行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 至善。孝,要有一体的观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体的观念落实到生活、言行中 就是孝道。我们从对父母开始尽孝心,然后推广开来,对兄弟姐妹、对所有的亲人也有这 样的爱心;对老师同学、对领导同事、对社会大众,不管到哪里,都用这种爱心对待所有 的人。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孝是感恩,孝是仁爱。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怀,就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续,不仅爱现在的大众,还要爱未来的大众。我们要关照未来,不能因为眼前 的享受而把子孙未来的资源糟蹋了。如果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大 自然的资源被破坏,将来吞咽这些苦果的必然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 长久发展,就要对自然有恭敬心、感恩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心存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感恩父母、亲人,感恩社会。孔子 的门人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何谓“忠恕”?尽已之为忠,就是要竭尽自己 之力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善待同学、同事、亲朋好友;“恕”寓意“如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忠恕”之心,就能认真对待工作,处理好各种 关系,就能够“团结干事”。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 我非常之荣幸的参加了宁海县的首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弘 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讲堂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盛世”。

阿来小说创作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阿来小说创作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摘要】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是阿来等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中的鲜明特色。毫无疑问,这是民族作家文化身份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是生命意识的觉醒。阿来的小说创作既坚持不懈地把艺术触角深入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茫茫的历史迷雾中寻找民族文化的踪迹;又在不断地寻找中为民族文化的当代转换和重构探寻着超越之路。 【关键词】阿来小说文化身份认同超越 阿来,当代著名的藏族作家,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俗称“四土”,即四个土司统辖之地。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尘埃落定》,1988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引起了评论界对阿来文学创作更多的关注。阿来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其小说创作成果,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的最高成就,阿来也成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作品的评论,往往绕不开对“民族文学”这一范畴的解读和阐释。那么什么事民族文学那?“从广义上来说,作为生命个体的创作,所有的文学,都是民族文学,都是由具有独特文化身份的生命个体创作的。每一个作家,都是以一定的文化身份进行创作的,也必然地要进行他所选择的文化表达,也就是说,任何一部作品,在作家进行创作的时候,就自然的获得了某种文化意义,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换句话说,任何作家的创作,都是民族文学的创作,任何作品,都是民族文学的作品。”[1]但在中国以汉族为绝对主体、各民族共存的多民族背景下,民族文学又有了特别的意义,一般指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文学,即少数民族文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作家是少数民族,二是作品具有民族特色或者反映了民族生活。阿来的小说创作具有以上鲜明的特点。他从本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中汲取养分,通过文学话语,来建构自我作为藏民族个体的文化观。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并没有陷入“民粹主义”偏执的狭隘视角。在对汉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比较中,使作者对自我的民族身份和本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反思。 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是阿来等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中的鲜明特色。毫无疑问,这是民

对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三个传播断层的探讨和反思

对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三个传播断层的探讨和反思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存在三个传播断层时期,分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80年代)。这三个时期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中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对这三个传播断层的分析研究,可以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反面的教训,对于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播;传播断层 文化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个国家、民族,任何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体系。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纽带,具有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的功能。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坚定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播必不可少。近百年来,中国发生了三次大的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否定,分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80年代),这三个时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断层。传统文化传播的衰减甚至中断,会直接影响到国民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三个时期传播断层的研究,就有了现实和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传播断层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始于《新青年》创刊,终于1927年中国社会史的问题论战的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1]。这场文化运动的鲜明特点就是全盘反对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的价值体系。新文化倡导者汪叔潜在《新旧问题》一文中将中国固有文化看做是“旧”文化,西洋文化是“新”文化,“二者根本相违,绝无调和折中之余地”[2]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由对传统伦理纲常的批判走向对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这场文化运动迅速在全国广泛而深入地传播,事实上撼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千年来的传承体系与传播体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原因之一在于舆论领袖对西洋文化的鼓吹和崇拜。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最早在美国学者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与人合著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3]。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都是知识界的精英,很多还是著名的报人或者社会活动家。他们掌握着大众传播的话语权,在“新文化运动”中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对受众的行为选择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来自于这一精英群体的“断言”式的口号与大众传媒的传播功能相结合,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冲击了旧的文化观念,它在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同时也异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基调,使西方文化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中具有了较大的优势地位。

茶马古道的文化

“茶马古道”参考资料 【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渊源】 一、茶马古道的起源 茶马古道起始于秦汉时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唐朝后期饮茶的风气盛行,制茶业具有相当的规模。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等地区则出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二、茶马古道的发展和历史作用 茶马古道发展繁荣于唐宋以后,发展繁荣的原因在于以茶叶为载体的边地商贸的兴起与发展。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人大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沿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横断山脉走向青藏高原,走向印度以及更远的西亚、东非。到了清朝,由于清政府力图控制西藏这样的政治背景,就开设了官驿的方式,使茶马贸易规范和制度化,使这条古道得到又一次的重视与发展。茶马古道是一条政治、经济纽带,促进了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和藏汉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茶马古道带动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日本法西斯控制了中国所有的海上交通,又截了滇缅公路运输后,国际援华物资便只剩下这条通道进入中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茶马古道也进入了一个最辉煌鼎盛的时期。 【丽江古城的兴起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丽江古城,始建于唐末宋初,它的兴起与茶马古道有着必然的直接的关系,它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茶马古道里的主体——马帮展开的,因此与茶马古道互生互补形如孪生兄弟。

西方的中国形象 形象学

西方的中国形象 摘要:随着历史的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交通科学的进步都成为不可逆行的潮流。在这过程中各国间的交融交往编织了整个地球村。古往今来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在不同时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本文中以1250年作为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的起点、1750年作为重要转折点,20世纪后的毁誉参半来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西方;中国形象; 一、中国形象的起点 首先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历史起点。西方的中国形象出现于1250年前后。这一时期,西方对中国属于朦胧的探索阶段,比较多的是着眼于中国的整体感知。对中国的形象也是属于积极的,正面的。可以分为“契丹传奇”,“大中华帝国”,“孔教乌托邦”三个阶段。 1245年,《柏朗嘉宾蒙古行记》与《鲁布鲁克东行记》中出现有关“契丹”的介绍,将最初的中国形象带入中世纪晚期的西方文化视野,而且确定了这种东方情调的传奇的意义:大汗统治下的契丹,是财富与秩序的世俗天堂。接着是《马可·波罗游记》与《曼德维尔游记》。这两部书是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人拥有的东方知识百科全书。这些书用几乎程式化的套语称赞大汗统治下的“契丹与蛮子”地大物博、商贸发达、君权强盛、国富民强……创造了西方集体记忆中的“契丹传奇” [1]。所谓“契丹传奇”是关于东方世俗乐园、关于财富与君权的传奇。它不仅具有清晰的形象,还有确定的类型化的意义与价值。欧洲中世纪晚期的契丹传奇将中国塑造成财富与君权的象征,表达了资本主义早期萌生的世俗精神。他们对中国的羡慕和崇拜的同时,也在遗憾自身的缺憾、压抑对宗教的不满,并表达自己的欲望与向往。 “大中华帝国”时期是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门多萨神父的《大中华帝国志》出版,标志着契丹传奇时代的终结。中华帝国第一次在西方文本与文化中获得了历史化的清晰完整的形象。它塑造了一个完美的、优越的中华帝国形象,它的意义不是提供了某一方面的真实的信息,而是总结性地在西方文化视野中树立了一个全面、权威或者说是价值标准化的中国形象。为此后两个世纪间欧洲的“中国崇拜”提供了一个知识与价值的起点。 中国以“孔教乌托邦”的形象出现在早期启蒙哲学家的社会理想中,标志着欧洲的中国形象进入了哲学时代。“孔教乌托邦”中的性善论和道德理想通过政治权威达成社会公正与幸福,这两个基本观念使启蒙哲学家把对乌托邦的现实性与历史性的信念渡入历史。只有哲人政治,才是最完美、最开明的政治。这是中国形象的意义,同时也是一些启蒙主义者尊崇

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标语

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标语 导读:本文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标语,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1、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4、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6、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1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1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2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2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2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2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2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传统鬼怪文化与东亚电影的身份认同——以中国、日本、韩国鬼怪类型片为核心

传统鬼怪文化与东亚电影的身份认同——以中国、日本、韩 国鬼怪类型片为核心 从现代的人性观说,以鬼怪片为代表的非性类型电影,在用超越现实的术想象映照现实人性缺陷一方面上有着显著优点。对此,胡克归结得好:“果没有非现实电影类型的开拓,至还会造成几方面的不足。首先是对人性的理解会造成偏差,难以分展示人性恶的方面。其难以表现人的深层欲望,反化因素也就缺少更的表现机会。再有就是在术形式方面难以更大地冲破视禁忌,造成视觉冲击力使观众在精神上和艺术上多地获得解放。”②在目前国内电影创中,这三方面都是匮乏的。确地说,由于鬼神文化与现文明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传鬼神因广泛的崇拜基础而备较为完整的文化识体系,到了今天只能龟缩在藏污纳垢的民间,这在当程度上致使鬼神型电影的发挥空间日益狭窄;以判迷信弘扬文明为己任的启蒙潮彻底解构了鬼神的精神意义,同也导致传统文化的面目日模糊。这种情形在当下大的鬼神片中比比皆是。 一、中国鬼怪的尴尬:何处是家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陆鬼怪类型片是缺席的。中原因在于,鬼怪文化中国现代社会中难以获存在的合法性。即便在目前的受情境中,唯物论仍成了鬼怪电影的创作障碍。鬼在失去了传统文化所造就精神家园后,只能是一种处告白的尴尬;国鬼怪片摇摆于诸多型,在凶杀、吸毒、枪战、情等等类型元素中,鬼怪总是退居席,仅是刺激感官的视听元素而与深层次的文化统无关。如上所说,鬼怪类型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在当社会中分崩离析的鬼怪文化已经失了精神崇拜

的意义。从五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中国统文化,尤其是被之封建迷信的鬼神文化遭受了多次击。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播撒了主与科学,在知识分子群体广驱除了作为文化存的鬼神阴影,从知识产生与传播的层面上截断了鬼神文化承扩散的可能;那么文化大革命极端粗暴的非理形式则在观念形态画上一条巨大的伤痕,严重亵渎具有精神崇拜意味的鬼神文化,而影响到当下社会的集体心理。当们每每赞美高扬西式的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或者沉痛控诉给民族来巨大灾难的文化大命,往往疏漏了标志民身份的文化传统被迫散落民间角落的事实。而很快,鬼怪们寄身的民间这文化空间又遭致商业文化的吞蚕食。伴随着90年代市场济迅猛兴起,西方快餐式的大文化进一步争夺瓜分文市场,这导致本已独木难的民间文化空间雪上加霜,毋讳言,同质化的全球想象严重威胁传统鬼怪本已日渐迫的存身之地。 在这种情况,大陆鬼怪类型片呈现的文症候是复杂的。国内怪类型片处于幼稚不熟状态,这不能简单归因于电审查的体制问题。年出现的如《闪灵猛》、《凶宅幽灵》、《七夜、《午夜惊魂》等鬼片在恐怖气氛、血腥场面的营造,并不逊色于亚洲他国家的鬼怪片,但是难以叙述一具备文化意义的鬼故事,就不得不令人深思。鬼怪类型片作一种文化工业产品,所对标准化的观众群在性别意识、知识结构、道德念等等,与鬼神文化所寄身民间俗众已较大的区别。与热传统鬼怪的香港恐怖片比,大陆的鬼怪片显然有所不。专门研究恐怖片的阿甘曾这说:“我是一个神秘主义者,相信不可以科学解释的,但我不喜欢缺乏根据的

中国的四个大国形象定义文化软实力

中国的四个大国形象定义文化软实力 2014-01-03 09:15 来源:联合早报作者:韩方明 字号: 去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央视的重头新闻,是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当时,他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希望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创造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以此来加强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虽然这已经不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强调文化的作用,但是在政治局层面的学习中强调文化软实力,并将此与全面深化改革联系起来,是否会意味着“文化软实力”将成为新的一年中国全面改革的进程中的又一个新关键词呢? 根据笔者的理解,提高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最直接的意涵莫过于从国际向度来理解这一概念。在这个层面上提高软实力可以有效地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传播中国好声音,以世界听得懂的话语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接纳中国,增进对中国的认知。同时,可以藉此让优秀的中华文明为全球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从而为构建更加多元繁荣的世界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亦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之义。提高文化软实力同时必然有其国内向度的意义。这就要求要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全面繁荣和快速发展,从而提升全民道德水准。这是当前全面改革进程的重要助推力,因为文化不仅是精神的力量,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近年来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越来越重视和认可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同层面的行为体诸如国家框架下的政府、民间层面的非官方组织乃至个人等都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当事人。中国以往的对外传播是僵化而单向的“外宣”模式,这种单向大喇叭式的形式忽视了行为体之间的互动。随着国家对外传播理念的转变,中国新一届领导因应网络时代信息化的特征,通过改革外交理念、拓展公共外交等多种形式,已经逐渐摆脱以往的单一模式,以更加多元多样的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正向而丰满的中国国家形象。 今年出台的全面改革战略就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以此来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典型案例就是孔子学院的开办,这已经让汉语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入寻常百姓家,开始成为一门有着世界影响力的语言;2013年《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政普片不仅让外国人耳目一新,就是对中国人来说也是首次以如此亲民的方式近距离地感知领导人与普通人的关系,这种全新的国际传播形式一改世界对中国国家领导人形象的认知,更显亲民风;再比如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国人用自己的言行从微观层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美好,让世界增进了对中国的认知,不仅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 当然负面的形象也是存在的,比如部分中国游客在海外乱涂乱画,不讲礼貌没有公德,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等行为;一些企业在走出去以后不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文化以及风俗传统,甚至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较差造成中国企业口碑下降等问题;再比如一些官方考察团到国外以后竟然以游玩为主、考察为辅,也让世界看不懂。所有这些都大大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让外国公众和政府对中国有了另一层的看法。

茶马古道的历史

今日我们所谓“茶马古道”,实为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马道”或“古道”。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也是我国古代西部地区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汉藏民族间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之道。这种贸易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唐朝就已有文献可考。中唐以后,茶不但在内地有广大的市场,而且运销塞外。据史籍记载,早在唐中期,“世界屋脊”上就盛行饮茶之风,汉地物产在藏族地区惟茶叶一项最为人民所喜爱。当时输入藏区的茶种应有尽有。如李肇《国史补》下卷中说: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薪门者,此昌明者,此琶湖者”。足见唐代已有各种茶叶从内地输进藏区。 宋时内地茶叶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茶马互市”也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贸易。政府明文规定以茶易马。元丰“四年(1081年),群牧判官郭茂询言:`承诏议专以茶市马,以物帛市谷,而并茶马为一司。臣闻顷时以茶易马,兼用金帛,亦听其便。近岁事局既分,专用银绢、钱钞,非蕃部所欲。且茶马二者,事实相须, 请如诏便’。奏可。仍诏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自是蕃马至者稍众。”(《宋史》《兵十二·马政》)。 宋朝统治阶级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南宋人张展曾指出“内以给公上,外以羁诸戎,国之所之,民恃为命”(见《宋会要·食货)))。几句话是否回答了这个问题?具体地讲,“茶马互市”除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茶马贸易,既维护了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安全,又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契丹、西夏和女真等的崛起,及其对两宋政权的严重威胁,迫使朝廷保持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维持西南地区的和平安宁,不致腹背受敌,能够腾出手来集中力童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同西部的藏族搞好关系,对两宋政权的防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没有藏族人民的重视和支持,“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也就无法形成。那么,藏族为什么重视“茶马互市”呢?首先藏族人民对饮茶的爱好是任何其他的爱好都无法与之比拟的。有人形容藏族人民爱茶“倚为性命”。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无论任何时候,藏族人民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送的礼物第一项就是茶叶加哈达,购买东西首先要买的就是茶,出外旅行必带的也是茶,家务繁多,最重要的是煮茶。总之,藏族人民的生活中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饮茶。他们渴了喝一点茶比什么都甜蜜;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提起精神;冷了喝一碗油茶(碎骨熬的茶)立刻暖遍全身,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难怪唐代皮日休为陆羽的《茶经》写的序中说:“命其煮饮者,除瘩而病去,虽疾医之不若也。”藏族用茶,确实是煮饮。有些地方,也像古代汉族人民那样把茶当药物服用。在藏族牧区,用煮过的茶喂牲畜,马吃茶长膘快,牛吃茶增加奶量。尤其藏族人民平时食用肉食乳汗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因此,对于长期以来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的藏族人民来说,虽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的东西,但是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正如南宋人阎苍舒所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续文献通考》卷二二)。对于这一点,历代的中原统治者最清楚不过了。因此,茶叶自宋以来不但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西南地区藏族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而且也成为与藏族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力量和进行政治控制的经济手段。 四川是全国著名的产茶区。其中名山的蒙山以夏禹足迹所至而有“禹贡蒙山”之称,以入贡“仙茶”久负盛名并列诸经史。早在蜀国望帝以前,四川先民就发现了茶叶,经过药用、食用,发展成为重要饮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厉史。到了唐代,蒙山之茶列为贡茶之首,于是有了大诗人白居易:“茶中故旧是蒙山”之说。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严道县(汉代设荣经,唐代雅安”南十里有蒙山,今岁贡茶蜀之最”。到了宋代,茶叶生产已遍布川西各地,名茶四起,品名众多,其中一部分“用于博马,实行官营”。据文献记载宋代熙宁十年(1077年)前设置的二十个买茶场,都在成都府辖区的眉、蜀、彭、绵、汉、嘉、邓、雅等州境内(《宋会要·食货》),

[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口号标语]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口号标语] 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那么在宣传保护传统文化的时候,宣传标语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文化宣传标语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 传统文化宣传标语【精选篇】 1.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2. 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3. 保护古迹,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4. 提高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增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 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6. 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 7.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 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9. 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10. 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传统文化宣传标语【热门篇】 1. 继承中华优良传统,发扬伟大民族精神。 2.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4. 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5.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6.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7.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新。 8.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9. 继承中华文明传统,挖掘优秀文化精髓。 10.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繁荣。 11. 传播东方智慧,点睛中国商战。 12. 发扬优良传统,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改革创新。 13. 传承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14. 学传统文化,做当代圣贤。 15. 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传统文化宣传标语【经典篇】 1. 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2. 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 3. 传播东方智慧,辉映卓越人生。 4.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5. 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6.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 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传统文化。 8. 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创造先进灿烂中华文化。 9.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10. 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11. 弘扬优良传统,感悟优秀文化,创建魅力家园。 12. 继承中华优良传统,发扬伟大民族精神。 13.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1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作者:贾虹生 国家认同 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首先应体现在国家认同上。当今世界仍然是以国家为实体组成的,现实中没有人生活在国家之外,不管你是身在祖国,还是侨居他乡。我们13亿之众的中国人,99%以上就只能生活在祖先留下的这片国土上。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国家,既是社会统治的机器,也是世界各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载体和基本形态。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国古代先贤两千多年前概括的这一点,至今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那么,各国人民的福祉必然和他的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点也没有根本改变。国家利益至上仍是现今世界必然的行事逻辑,爱国主义也就成为各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家国情怀自然就被纳入到人们的道德标准和根本利益范围。这一串的关系绝不是道德说教,而是影响每一个人的活生生的现实课题。 笔者曾经两次去过美国,令我颇感震撼的不是那里的先进发达,而是两件小事。一次是代表团参加一个大型活动,成千上万人聚集在广场,生性自由活泼的美国人,看似无拘无束地嬉笑打闹。但当三名海军陆战队士兵护卫着星条旗正步走入广场时,人们立刻安静下来,右手按在左胸前,表情庄严地注目他们的国旗,偌大广场只听见三名战士的脚步声。可畏的是并没有人提醒,大家都是自觉的。另一次是在饭馆吃饭,当电视里响起“星条旗高高飘扬”的国歌声时,所有正在用餐的美国人,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表情严肃地按住心口,直到国歌声结束。我当时就想,美国人的爱国情怀,绝不输于任何国家,美国人的国家认同感与美国的强大有着必然关系。 国家认同,离不开对国家基本状况和发展道路的认同。我们的国家,是从一盘散沙、外强瓜分、军阀割据、战火频仍的状况下重新站立起来的。无论说它是“睡着的狮子”,还是说它“东亚的病夫”,都是任人宰割、欺辱的对象。除了掠夺你的资源财富,没人关心你的人民疾苦,国民也变得越来越愚昧和麻木,就像鲁迅先生无情鞭挞的那

从_功夫熊猫_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周苏萍 (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漳州363000) 摘 要:“功夫”与“熊猫”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也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形象大使”。《功夫熊猫》中诸多中国元素的展现以及影片在全球放映的成功,不仅再一次证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人们看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融合的新趋势,这部电影带给中国的启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中华儿女有“文化自觉”意识,其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自身调节并吸收国外经典的文化元素“为我所用”,同时依靠对外宣传来推动其国际传播的进程。 关键词:功夫熊猫; 中国文化; 文化传播; 文化自觉; 文化更新 中图分类号:G 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8)12-0069-03 The I 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mbodied in K ung Fu P anda ZH OU Su -p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Zhangzhou Normal Univer 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As tw o typically Chinese symbols ,kung fu and the panda are usually regarded as “Image Ambassadors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As the m ovie K ung Fu Panda un folds ,the w orld as well as China learns m ore about the essence and the appe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Besides ,the m ovie prom otes the cultural blend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When it com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the Chinese should first be aware of the value of their culture ,and then regenerate their culture with selective adoption of foreign cultures ,s o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n be publicized throughout the w orld by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 ey w ords :K ung Fu Panda ; Chinese culture ; culture communication ; cultural awareness ; cultural regeneration 收稿日期:2008-10-10 作者简介:周苏萍(1979-),女,福建漳州人,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从事英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 引 子 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是今年暑期国内外各大影院热播的功夫喜剧。“据新华网报道,影片上映十天,国内票房收入已经过亿。这个成绩足以傲视所有进口和国产的动画影片。该片在海外备受青睐,截至6月29日,北美票房 已逼近1亿8千万美元。” [1](P 1) 《功夫熊猫》的故事发生在古代中国一个叫“和平谷”(the Valley of Peace )的地方,这也是一个武林高手云集之地。从小就对虎、蛇、鹤、猴、螳螂等五大惊世护法高手(the Furious Five )崇拜得五体投地的熊猫阿波(P o ),天天都做着“功夫皇帝”的美梦。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他只是一个在父亲的小面馆里帮忙的学徒,体型肥胖但很善良。有一天,武林圣殿(the Jade Palace )传来了年事已高的龟仙人(Master O og way )挑选神龙斗士(the Drag on Warrior )的消息,整个和平谷的居民,包括阿波在内,都前往目睹这一盛事。比赛在五大护法高手之间展开,而阿波却意外地卷入了这场竞争,并阴差阳错地被指认为神龙斗士,并肩负起打败成功越狱的雪豹太郎(T ai Lung )、拯救和平谷的使命。虽然对这一结果,五大护法高手与他们的浣熊师傅(Shifu )都极度失望,但为了尽快能把阿波培养成新一代的功夫大师,浣熊师傅强忍着失望与愤懑,最终对症下药地找到了训练阿波的方法———“食诱法”。阿波果然不负众望,不仅很快领悟到了“内心”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而且打败了太郎,把和平宁静重新带回了和平谷,并得到了所有和平谷居民,包括浣熊师傅和五 大护法高手的尊敬。 一、《功夫熊猫》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这样一批熟悉的动物形象,加上好莱坞众多明星幽默、完美的配音以及梦工厂精湛、逼真的动画制作水平,给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的盛宴。当然,真正让广大海内外观众拍手叫绝的还应属影片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好莱坞式的幽默和煽情手法的完美融 合”[2]。 有媒体评论,这部历时两年半有余的《功夫熊猫》是梦 工厂有史以来最具中国风味的一部动画大片。[2](P 70) 该片中浓郁的中国元素贯穿了影片始末:建筑方面,阿波的家、挑选神龙斗士的比武场地、神龙宝典(the Drag on Scroll )所在的玉石殿以及曲折的长廊石桥正是中国古典江南民居、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宫殿建筑以及中国江南水乡古桥的再现;服饰方面的汉服与斗笠,饮食方面的面条、豆腐、包子,民俗方面的鞭炮、轿子、瓷器、庙会、书法、乐器、高跷,体育方面的武术(虎、鹤、猴、蛇、螳螂是中国“象形拳”的 化身[1](P 1) ),医学方面的中医针灸,宗教方面的道教太极阴阳、佛教禅宗的坐禅、龟仙人“作为智者所吟咏的‘没有什么是偶然的’的佛教宿命理念、并最终在羽化成仙中完成的 道家至高理想”[3] ……这些场景、这些画面,在充分展现好莱坞大气的影像视觉效果之余也让观众多角度地感受到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第27卷第12期 怀化学院学报 V ol 1271N o 1122008年12月 J OURNA L OF HUAIHUA UNI VERSITY   Dec .200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