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目标统筹与有效实施设计方案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目标统筹与有效实施设计方案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目标统筹与有效实施设计方案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目标统筹与有效实施设计方案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目标统筹与有效实施设计方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一部分: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课时分解与统筹实施和评价建议

第二部分:基于单元目标整体设计实施与统筹实施的分课时教学建议

一、课时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本课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要提前实验,在水中的沉浮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不要拘泥于课本上所提供的材料。

2.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时,学生先把预测和理由填完以后,再发材料进行实验验证,这样可保证前面过程的实效性。

3.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提前嘱咐学生用小刀要注意安全,并想办法不要在桌子上解留下划痕。过程中让学生仿照课本自行操作,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出结论。(其实看似是同种材料,因为所含成分在所不一样,它们的沉浮可能也会有所不同)

第2课《沉浮与什么有关系》

1.本课所需材料较多,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充分。

2.学生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通过按体积和轻重的排列方法,学生会发现看不出沉浮与它们的体积和重量的关系,从而引发思考。

3.让学生思考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实验,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讨论课本上所聚集的问题,最后学生能总结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4.用小瓶子继续研究活动,让学生自行操作就可以,然后一起讨论推导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5.先让学生对于潜艇的原理进行解释,再利用资料进行补充,然后学生自行操作小潜艇。布置学生课后自制小潜艇,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为了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课前一定要选择不容易在水中化掉的橡皮泥。

2.本课是学生一定喜欢操作的实验,教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想各种方法,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观察它在水中的沉浮,引发思考。

3.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其实这个实验五种情况要一起来做,进行现场对比,这样学生才能够看出有所不同,因为相差较小。

4.引导学生分析出为什么空心的橡皮泥能够浮在水面上,进而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船能浮在水面上。

第4课《造一艘小船》

1.为了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充足的材料,要选择在水中不容易化掉的橡皮泥。

2.在利用橡皮泥做小船装载货物时,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在观察、讨论、实验过程中,可不断的进行改进方案,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3.在利用其他材料造船时,让学生依据方案有序进行操作,同时通过学生交流、参观,找出不足并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5课《浮力》

1.在上课初,教师一定要找能在水上浮的材料,让每一位同学都来感受一下浮力,进而会对浮力有更深的理解。

2.鼓励学生思考想办法,怎样来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这个活动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观测数据时视线要与刻度相持平,所用烧杯尽量刻度规划较精细。

3.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三种不同大小的泡沫大小的对比要明显一下,这样数据的对比度更清晰一些。

3.本课的实验中,一定要注意数据的记录、分析,从数据中得出结论。

第6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1.教师课前一定下功夫来搜集大小合适的石块。

2.有了上一节课的经验,本课的实验学生可自行操作完成,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根据数据的推算来得出问题的结果。

3.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示意图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更体现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同时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1.教师课前要选择大小合适的马铃薯。

2.验证不知名的液体时,提醒学生不能用尝的方法,要选用合适的方式来操作。

3.使用酒精灯操作时,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4.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时,可让不同的小组来调制不同的液体,例如盐水、糖水、味精水等。

5.在调制液体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一份一份的加,等一份充分溶解以后,放入马铃薯看是否能上浮,拿出马铃薯后再加另一份,直到马铃薯能浮在水面上。

6.学生所制液体要保留着,以备下节课使用。

第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本课为了操作的方便性,利用钩码来代替马铃薯,来验证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2.学生想办法测量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3.判断塑料块的沉浮实验,因为材料的特殊性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这个实验可进行演示。

4.在单元总结环节,教师一定要注意问题梳理的层次性,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

二、课时学习质量监测建议

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监测方式:观察、展示、检测

观察:1.观察学生小组合作分工是否合理,配合是否默契。2.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及使用小刀时的安全性。3.观察学生的材料整理可否到位。展示:学生展示实验记录表。

检测:口头问题检测: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有什么规律?

第2课《沉浮与什么有关系》

监测方式:观察、展示、检测

观察:1.观察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2.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的正确性。3.观察学生的材料整理可否到位。4.观察学生对于制作潜水艇的态度。

展示:学生展示潜水艇作品。

检测:口头问题检测: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监测方式:观察、展示、检测

观察:1.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的正确性。2.观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认真程度。(数据差较小,学生的数据整理会有误差。)3.观察学生的材料整理可否到位。

展示: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记录表

检测:口头问题检测:钢铁造的大轮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

第4课《造一艘小船》

监测方式:观察、展示

观察:1.观察学生小组合作的分工,是否积极动手动脑不断在修改、完善橡皮泥小船,使其达到理想的效果。3..观察学生的材料整理可否到位。

展示:1.橡皮泥小船的装载量。2.用其他材料的造船计划。3.其他材料制作的小船作品。4.船的发展史资料。

第5课《浮力》

监测方式:观察、展示、检测

观察:1.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的正确性。(正确使用测力计,正确观察数据。)2.观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认真程度。(数据差较小,学生的数据整理会有误差。)3.观察学生的材料整理可否到位。

展示: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检测:口头问题检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会上浮?

第6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监测方式:观察、展示、检测

观察:1.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的正确性。(正确使用测力计,正确观察数据)2.观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认真程度。(数据差较小,学生的数据整理会有误差。)3.观察学生的材料整理可否到位。

展示:1.下沉的物体浮力记录表。2.用图画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检测:口头问题检测:我们能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吗?

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监测方式:观察、展示、检测

观察:1.观察学生对问题的态度。(马铃为什么能沉也能浮)2.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等一份溶解完成后再放入下一份,并正确搅拌。)3.观察学生的材料整理可否到位。

展示:1.马铃薯在自己调制的液体中浮起来。2.实验记录表。

第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监测方式:观察、展示、检测

观察:1.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的正确性。(正确使用测力计,正确观察数据)2.观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认真程度。(数据差较小,学生的数据整理会有误差。)3.观察学生的材料整理可否到位。

展示:1.实验记录表。

检测:口头问题检测: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三部分:单元学业质量检测与学期科学素养发展监测建议

一、单元质量监测建议

1.单元试题书面检测:注重要包含科学概念、实验操作、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实验操作检测:注重要选择本单元中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操作时一定要关注学生操作的正确性及习惯性的培养。

3.教师记录: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亮点及学生近期的表现。

4.实践:包括了学生的作品展示及所学内容的实践应用。

老师们可以根据以上四方面的监测来划分一个分值,给学生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相对较均衡的评价。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一部分: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课时分解与统筹实施和评价建议

基于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16229184.html, 基于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作者:胡涛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8年第10期 摘要:201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几个要点:一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各学段各学科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二是“学生核心素养”是各学段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三是保证质量是各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和核心概念,质量提升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太原市在近十年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从培养“核心素养”和“质量提升”的改革要求出发,提出了“基于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引领提升课堂质量的行动研究”,是对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延续与深化,着力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由形式改革走向根本变革。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设计解读 (一)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二)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三)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领,设计课堂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效果、课后教学反思及学生课后反馈,来不断完善教学目标的设计,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背景:西苑小学作为太原市小学科学学科基地校,在科学教学中具备一定的教师研究资源。在教学中对科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但由于习惯依赖于既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去以科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去设计教学目标,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学科素养。 意义:旨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结合科学学科的特色,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从而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科学课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进而实现太原市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胡卫平 (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2)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在国际上简称科学,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它分解成物理、化学、生物等分支。在科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统一制定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围绕核心概念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内容,基于学习进阶确定小学、初中、高中的内容分布。制定一个统一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不论对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的课程改革,还是对小学科学、初中科学(或者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课程改革,以及推进STEAM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合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考虑到不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1],我们将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内化的带有科学学科特性的品质,是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科学学科的本质,系统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总结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建构了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科学观念及应用 “科学观念与应用”是学生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不仅要重视科学观念的深度理解,还要重视这些观念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能力。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等几种方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特别重视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很多学校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原理学习,而素养强调知识和原理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2019年教育文档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颁布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英语课程目标由过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向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对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目标起着导学、导教、导评价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目标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瞄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教学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思维发展、轻视品格培养”的教育偏失。 一、转变“一个观念”,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素养本位时代,一线英语教师要找准教学的“方向标”,就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从以往的“五维目标”走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可对比分析两者异同,抓住“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超越“五维目标”的部分着重强化研究。比如教学中要更加注重阅读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挖掘文化意识目标,引导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关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等。 以培?B学生思维品质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更加注重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来表达观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故事教学中,让学生预测故事内容,梳理故事脉络,复述、表演故事等,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创造性和开放性。 二、立足“三个依据”,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对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目标,可在现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找到依据,老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学和学情,准确、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避免教学设计时存在的目标意识薄弱、存在偏差等问题。 1.依据课标备课。课标中规定了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级目标,是教师制订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弄清楚课标中的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准确定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 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根本: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每一位教师对于培养什么人要有明确的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即不只是考虑学生一时的利益如考试成绩,而是立 足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把握好一时与一世的关系,为孩子的一生一世 负责。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确定 1、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 2、学科教学目标要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4、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概念是思维的单位。 5、学科核心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育教学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课堂上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三大主题,是改变学生 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的一种途径。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和作业设计 “评价”要回答“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问题,是指依据学习目标,为 学生的学习活动持续地提供清晰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过程。 评价和反馈意见需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反馈意见要详细、具体,应能根据每 个操作给予持续性的辅导。 评价内容和方式指向学生的理解和思维,因此应制定并运用学习活动的 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过程表现与方法,使不同的学习个体都能够获得成功感。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反思) (一)“活动型课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行之有效的好模式。打造“活动型课堂”,要求学校变革政治学科课程结构,变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以往的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要求一线政治教师成为“活动型课程”的科学设计者、正确引导者、智慧组织者、坚定实施者。这是一个挑战。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与议题相关的实践问题,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感悟、发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选取的教学活动内容应更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选择的活动内容既可以是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处理、食品安全、道路安全、居民搬迁、环境治理等话题,又可以是学生身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在校园穿校服、校园建设及学生关心的其他学校管理制度等。 (四)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全程要周密考虑。对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问题能够有效应对、机智灵活,从而增强活动型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政治学科活动设计要遵循什么原则?我认为,学科活动一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重构知识;二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三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四要体现教育性,精心设计活动,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五)注重课内外活动的一体化、系列化,使课内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今天,课程专家共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就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动手实践、亲身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课堂上闭门造车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行在“做中学”。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学生社会活动将首次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课程,课时上占三分之一,这是一个亮点。 (六)形式可以更多样更丰富。围绕议题的课内活动可以采取表演小品、观看微电影、分析微课、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课外活动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发表时间:2018-04-24T10:25:21.34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4期作者:胡仕君 [导读] 小学科学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兴趣则是培养过程中的良师。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尤为重要。 胡仕君(凤鸣镇中心校四川合江 646200) 摘要:小学科学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兴趣则是培养过程中的良师。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尤为重要。从优化实验器材和身边的事物入手,提供课外探究的机会和开放的课堂,搭建发明创造的平台和推动科普阅读,这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4-0061-01 科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促进小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在我国新课程的改革下,学科教师逐渐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这里所提到的核心素养主要是课程实施的综合性。核心素养与各个学科教学具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才能实现科学教学的创新与教育思想的转变,优化科学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1真正重视科学课程的开设和利用 在小学阶段多数科学课教师均为科学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缺乏,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造成低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学的科学课程不属于学生与学校认定的主要课程,在思想上没有很重视这门课程,就造成教师在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等,不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科学课的质量。要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要先从教师的思想上改变科学课不重要的观念,只有真正认识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课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实行。只有在思想上转变的教师才会精心地准备课堂。 2以教材为载体,灵活运用教材,全身心投入教学 干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方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教学更是如此。在上课前,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重组教学材料,把握教材的内容,对教材充分理解,全方位认识,明确大纲要求,大胆地根据教育对象改动教材顺序,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如何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焦点问题,果断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3多样化教学方式 3.1情境问题策略 3.1.1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现场。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也可以是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教材实际或资源实际创设简易场景,实现触景生问。 3.1.2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始。既可以老师引导提问、也可由学生独立提问。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聚焦、导向。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而实在,可探、可做。 3.2探究发现策略 3.2.1教师是探究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调控者。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和整合。从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角度,对调查、观察、实验、操作提出建议;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教师要调控探究节奏,随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调节,实现“活”而有“序”,准时高效。 3.2.2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独立地去探究、去发现,去记录。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同学面前描述探究过程,展示思维方法,介绍新的发现。对个人探究有难度的问题,可以组建小组探讨或全班集体探究、或师生共同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3.3交流分享策略 3.3.1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以后,启发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探究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3.2当学生收集的“事实”出现偏差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必要时可再次探究,分析并找出原因所在。 4建构评价策略 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和群体建构统一的过程。学生个体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得到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听课、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群体建构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新”知识是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协商的结果。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探究新知、实践运用等)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过程,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对现象、数据的分析比较,加深理解。通过归纳概括,寻找规律,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师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与劣。教师评价,言简意赅,扶正抑误。 5教师的学科素养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 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起码要有一桶水。所以不管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语言规范,还是每一次实验的操作规范,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够得到提升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潜移默化下逐渐提升的。如何更好得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呢?首先就是要提升我们教师自己的学科素养,上课时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话是否科学、规范。自己每一次实验的演示操作是否科学、规范。其次要更加精细化地去备课,去研究学生在课堂的每个阶段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的需要和教学目标一致起来,如何将满足学生课堂需要的过程转变为教学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总之,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我国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单一化知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与学生进步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的改革与创新。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小学科学教学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

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 1、“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便指向“学”,不能引发“学”的“教”是无意义的。 2、“学”可以离开“教”而独立存在。 3、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是学习者的活动,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4、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说、学习过程说、学习结果说深度学习包含高水平或者主动的认知加工,对应的浅层学习则采用低水平认知加工。 深度学习需要连接真实世界的、有意义的、面向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教师需要设计这样的学习环境以支持深度学习的发生。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掌握非结构化的深层知识并进行批判性的高阶思维、主动的知识建构、有效的迁移应用及真实问题的解决,进而实现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元认知能力等高阶能力的发展。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 深度学习的主要环节:内容、深度学习、评价。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 生活:目标有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和努力;目标指明了需要完成的使命。 教学: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根本: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每一位教师对于培养什么人要有明确的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即不只是考虑学生一时的利益如考试成绩,而是立足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的培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小学荣志华 摘要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兴趣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得到了大力的响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活泼好动且好奇心较强。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该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需求入手,促使学生在对科学探究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

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具备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参与到教 师的教学过程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发展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前提。?比如:以《有趣的浮沉现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准备两个烧杯,烧杯里装着半杯水,把鸡蛋放进一个烧杯,鸡蛋下沉,而把鸡蛋放进第二个烧杯,鸡蛋却浮起来了。在此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学生对这一小魔术产生好奇心,然后带领学生共同来探宄下这个魔术背后的秘密。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素养的培养或者发展更多依赖的是个体的实际操作,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主动探究既是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所以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可用的资源探究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校往往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相当有限,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设计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中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小学生科学 素养或者说是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过程。 同时,目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教学内容,而没有从学生日常中引入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和日常生活又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融入一些学生日常中的相关内容,要积极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只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解决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业表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2.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合欢树》是作者史铁生抒写母爱的散文,每个学生在解读时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课标在选修课程“诗歌散文”中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本课来说,“以小见大”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变革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变革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它可以实现学生真实参与课堂。 二、教学背景分析 《合欢树》这篇文章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合欢树》是写母爱的文章,文章前六段写作者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时与母亲的事情,根本没写合欢树,直到作者获奖后回想母亲时才开始写合欢树。作者一直不愿意去母亲住过的小院,直到邻居偶然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这才开始写合欢树。这里隐含着一个心理学现象: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卫机制中的转移。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当年母亲去世时,作者悲痛至极,从此以后不愿再去触碰到这段感情,因为无法面对,再次面对时必须要找一个感情替代物,这个替代物应该是双方共有的,这样,作者选择了合欢树,把对母亲最深切的思念、转移到合欢树上。而且由此得出了人类普通的情感体验“悲伤也成享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极大。 2.学生情况 (1)学生之前也学过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文章,如莫怀戚的《散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背影》,但学生对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的写法在文章中怎么呈现,“小”与“大”之间如何建立起联系,怎么在自己的写作中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全都不清楚。也正因为不清楚,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不能走人作者的话语体系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母爱。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高毓鸿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1、学习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整体性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问题解决策略,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碎片化学习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支离破碎和零敲碎打的状态,如同走迷宫,效益低下。 从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转向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重知轻人的观念,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目中有人”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前提。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问题化学习方式 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同时,

小学科学教学中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中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确定 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总体核心,文化是基础,学生自主发展中社会参与是辅助,综合方面以激发学生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基本素养。小学科学是基础性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起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为学生未来发展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探究热情。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热情主要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激发起对学科的热情还有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推动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还需要教师兼顾各种学科知识,关注学生的社会发展,认知学生的基本需求,从科学本质还有科学思想以及科学学习方法方面见证科学主题和中心,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好奇心理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不断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增强课程学习的意义,感知到科学本身的趣味性。 其次,认知能力科学态度。小学科学教学,教师要充分的让学生感知科学技术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此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还有创新实践等等都可以在科学学科当中完成。科学性的教育主要是学生具备科学的态度,有好奇心理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尊重事实,

在学习的基础上,知识搜集获取的基础上开阔思路,主动思考更多的科学现象,有判定思维、观察态度体积对事物进行灵活性分析的能力,尊重事实尊重生命。 二.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基本策略 1.情境问题的策略分析 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标准之下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培养也作出了分析,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升學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小学生可以在教师完善性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改革评价,过程中感知到教师的指导思想。在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情境由此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情境当中学生了解生活材料,带着科学问题创建实践活动,并且教师还可以按照教材的具体情况创设一些场景,给学生带去不同的感悟。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始,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进行独立性的提问,教师对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必须做好归纳、分析、导向和交流等工作,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探究还可以自己动手作出一些科学实验。 例如,学生在学习关于(热胀冷缩)的相关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探究情境,准备好实验用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身体会,让学生去感知和实践,其他探究性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填充,作好记录。 2.交流分享与评价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引领的阶段小结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任务引领” 让孩子个性飞扬的课改阶段性小结 实验小学王美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任务学习单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走进文本,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

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问学生:“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核心素养的内涵:1个核心、3个维度、6大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活动,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持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必须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层次的探究任务,发挥出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和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经过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知道了证据的重要性,运用科学的思维解决了自己的发现的问题。在批判自己的方法的和质疑同伴的过程中,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不断深入探究。 其次,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 学习内容相对抽象,不便于开展证实的探究活动,需要借助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让学生适当采用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乐学善学和勤于反思的习惯,并且形成信息意识。 桌后,在课内外科技活动中进行实践创新。 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周围的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尝试将创意转化为有形物品,并且以科学小论文、科学小动画、科学小发明等形式呈现。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项素质,这就需要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巧妙利用自主学习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拓展活动。当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其他素质也可以在科学教学中有所渗透。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初中英语教学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初中英语教学目标 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单元目标设计 ――以冀教版九年级Unit2 Great People为例 单元目标设计是以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相互结合为基础的。可由师生共同设计目标,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具有指导性、概括性、科学性。 1.语言知识目标: (1)重要词汇:life、meaning、dialogue、successful、survey、neighbour、mind、century、lifetime、solve、anyone、death等。 (2)掌握重要短语:think of、be different from、succeed in、have success in、write down、be famous for、be famous as、make a mistake、give up、come up with、in the 1960s、It is said that等。 (3)功能句型:What’s the meaning of life?Why are great people so successful?I’m not sure how to answer them,but I think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live a good and happy life.What makes us happy?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It is said that Professor Yuan is one of the richest

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素养终版.docx

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小学科学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1.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 2.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3.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 4.使学习目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5.提供有结构的研究材料,为学生探究活动创造条件 6.利用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二、科学的核心素养具体表现: 1.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2.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

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科学家的探索研究经历告诉我们,探究的过程是艰苦的,往往一个课题要经历千百次不懈的努力,最后才能获得成功。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他发明电灯就进行了一千六百多次的实验。大科学家尚且如此,小学生探究活动,我们绝不要担心失败,经历失败后获得的成功,对学生的影响更强烈。他们在发展智能的同时情商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晓科学学科的科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图文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江油市重兴学校 核心素养是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界所提出来的一个新名词。但是,我们却必须承认,核心素养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切入点,概要介绍了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便可以切实提高我国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现状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探究能力。正如新课改中指出的要“细心呵护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等。但是,通过分析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采取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同时,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也是以课本上的内容为主,而没有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一定的联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及实践创新的能力等的培养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最终就会影响到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核心素养符合小学科学新课标的要求。 小学科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

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从新课标的相关内容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完全符合小学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的,因此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二,核心素养能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从教育部印发的有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我们可以知道:核心素养主要可以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大主要内容。而其中的每一项内容都会对促进个体综合能力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小学科学课程而言,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使得他们学会科学的探究问题,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等,从而有助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第三,核心素养能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小学科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小学生科学精神或者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而通过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能得到一定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一,想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就要注重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一些更能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的教学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进行

(完整版)5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载体与体现,学科核心素养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只有深入理解了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为即将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提供充分的准备。 从基础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其重点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基础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核心素养应该与该学科的基础性学习密切关联,从一个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中,落实对学习者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所以,素养关注的不应该是以题海战术为基础所形成的应试经验,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回避与逍遥。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成长历程、学科的教学推进,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关注的正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可以得到培育和塑造的素质和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者通过学习实现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要将学习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是关心他们记住了多少固化了的条目。这种目标的设计,应该是基础性的,面向学习者成长的全过程,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其持续产生影响的。从独特贡献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其重点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学科意义。核心素养体系繁杂,教育课程门类繁多。如何将这么多素养,通过这么多课程,整合到学生身上,成为一种具有整体性的学生素养表现?有的研究者就曾经提出这样的担心:每个学科都要有自己的核心素养,汇总到学生那里,会不会成为负担?这是在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关系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才能做到既能体现学科价值,

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我认为,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各个学科必须从自己的特性中提取本学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最有价值的东西,将这些东西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核心素养突出的应该是学科价值的个性与学生专业成长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可以从素养和学科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素养的角度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性作用在学科意义上的呈现;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与学科价值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科的沃土,也不能抛弃基础性的育人价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