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

这里共有三个中央有关部门下达的文件我整理了一下你先看看

一.李长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解决》的说明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有关问题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基本考虑

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作出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中央政治局认为,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召开一次全会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重大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当代中

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未来5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们要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形势很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总体上讲,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中央政治局认为,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北京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08年1月20日在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北京市代市长郭金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五年工作的回顾

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全市人民在中共北京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抓住机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展顺利。

——首都经济迈上新台阶。初步统计,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4330.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9006.2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由534亿元增长到1492.6亿元,增长1.8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以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下降,节能减排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农村、国有企业和投资、金融、财税、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3.6亿美元,是前五年的1.8倍;2007年地区进出口总额1929.5亿美元,是2002年的3.7倍。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交通建设跨越式发展,公交出行比例达到34.5%,比2002年提高6.5个百分点。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67.4%,比2002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城八区和郊区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2%和4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9%和76%;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1.6%。

——奥运筹备顺利推进。26个比赛场馆、44个独立训练场馆竣工。“好运北京”系列赛事成功举办,各项保障工作有序展开。城市环境质量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教育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首都公共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更加繁荣,

体育蓬勃发展。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989元和9559元,年均实际增长11.5%和9.1%。五年全市增加就业263万人,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超过20平方米。

三: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关于印发《关于金融支持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辖内各银行:

为有效支持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联合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并遵照执行。

二○○九年七月三日

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第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均GDP已经接近2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这样的水平,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的精神文化支出就会越来越超过物质方面的支出。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就城市来说,市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眼界的不断开阔、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告别了昔日文化生活相对单调乏味的局面,他们急切盼望“文化下乡”,希望有更多的好书、好戏、好电影和科技知识进村到户。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主动参与文化活动,并创造出许多引人注目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因此,光是依靠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文化产品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供多样性多层次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这种不断高涨的文化需求。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经济生活的推动作用,认识到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本世纪核心的话题之一。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高品位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经济中的新型产业形态,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承担着民族文化的创新功能,是应对现实展示文化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发达国家都积极主动地把高科技应用于文化产业,以其通过科技在文化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我国虽然在文化产业方面起步较晚,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然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万亿元以上,尚有大量潜在需求没有得到开发。我们一定要从整个世界大背景的层面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解放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有力举措,千方百计地将我国的文化产业搞上去。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是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不仅是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其独特的智慧不断积淀,并创造出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传统文化中的极其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加以弘扬和传播,让越来越多的当代中国人了解、感知,进而热爱中华文化。只有使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只有借助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技术,才可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创造。 第四,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全面协调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起到重要作用。在21世纪知识产业将领导产业经济的新浪潮,并成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运作得法的话,效益还相当显著。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影视剧的发行、放映和贴片广告;再比如杂技、魔术、话剧、歌舞等的商业演出;还有图书的出版发行(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参展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当天就签订了10项原创图书的版权输出合同,金额达到100万美元);还有动漫作品的发行上映和品牌运作(这方面比如三辰集团在制作发行《蓝猫淘气3000问》的基础上,弘扬“蓝猫”品牌,开展衍生品生产,每年盈利数千万元),等等。文化产业属于无烟工业,同样也可以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也越来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广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电视机、手机、计算机日益进入家庭,相关的服务项目开发与生产也日益跟进,就使得更大范围的群众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权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扬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要更好地实现这些,单靠发展文化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生活中。例如,美国通过把多部“大片”输入到中国,我们就了解到好莱坞电影的运作,了解到美国人那种前瞻未来、探索创新的文

安徽文化产业升级发动转型发展新引擎

安徽:文化产业升级发动转型发展新引擎 在第七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三家皖企榜上有名,我省入选数与北京、浙江、江苏并列全国第一位;8部徽派精品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并列全国第三位;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59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7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6%,占GDP比重由3.86%上升为4.65%,提前1年实现“十二五”目标……一组数据充分反映了安徽文艺的繁荣生态和强劲势头,被业内人士誉为“安徽文艺现象”。在日新月异的江淮大地上,文化建设的“交响”激昂跃动,文化生活的乐章愈发动听。我省以服务群众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出了一条徽风皖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发展之路。 “八个强”开启文化强省新境界 建设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是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任务之一。加快打造与经济强省、生态强省相适应的文化强省被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细化了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目标、建设路径、重大行动和保障措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2014年年初,对照既定的《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文化系统围绕实现2016年阶段性目标,将“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的宏伟愿景细化为理论社科强、思想道德强、新闻出版强、广电影视强、网络舆论强、文化演艺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开放强八个方面。“八个强,要从根本上解决到底强不强和究竟怎么强的问题。”在安徽宣传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对文化强省建设成绩与差距的解析,引发与会者强烈的共鸣。 我省提出构建文化强省“八个强”,是以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十强乃至更高位次为标杆,逐个“强”制定推进方案,细化定量评价体系,明确在全国争先进位的“落实路线图”和“任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臵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

丽,物产丰饶。 在远古时期,长江以北的绝大多数省域,属于淮阳古陆地质板块,江南的省域,则属于江南古陆地质板块,这两大古陆板块,都是在前震旦纪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在皖西,大别山脉以“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与众不同的南北走向,巍然峙立,成为江淮分水岭和暖温、亚热两个气候带分界的标识。山脉东南麓的薛家岗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一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在其活动范围内春秋时出现过皖国、皖城、皖山、皖河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古皖文化,是整个安徽文化体系中一支较早的亚文化,这也是安徽简称为“皖”的由来。 在皖南,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山下的古徽州,一府六邑,即是徽文化的发源地,青山绿水,阡陌纵横,白墙黛瓦,书声朗朗,“虽十户之家,不废诵读”。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于世道人心风俗礼仪的浸润,于此可见一斑。徽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这份文化遗产所做的研究——徽学,已经成为与藏学、敦煌学并立的中国地方学“三大显学”之一。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特别报道 经济日报/2005年/02月/05日/第005版/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 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基本属于 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具体体现 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是否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就看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必须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强调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时,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期后,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是国家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深刻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必然性,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人均收入在3000美元以上的约占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有1. 3亿人口、大约4000多万个家庭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从国外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将会大大高于物质消费支出的增长。正是这种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2000年GDP的3%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继续发展,那么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调查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调查与思考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文化产业指的又是什么呢?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得以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上半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000万元,占GDP比重为1.5%,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8000余人,约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2%,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24%左右。我市文化产业呈现以下特点: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步完善。

“十五”时期以来,我市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陆续新建了音乐喷泉广场、体育场、博物馆、二卡红色旅游展馆、拓拔鲜卑历史生态陈列馆等一批基础文化设施。作为全市30项重点工程之一的俄罗斯艺术博物馆,占地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建筑。为展现我市文化和城市特色所建的满洲里市套娃广场,规划面积达54万平方米,主体广场6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是一个由三个侧面组成的巨型套娃雕塑,高达30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套娃,已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目前,我市正在筹建和建设的还有欧式旅游观光婚礼宫、现代歌舞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外观为哥特式建筑造型的欧式旅游观光婚礼宫将成为我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进一步体现我市新时期的文化特色。 2、我市文化产业体系已初步建立。 近年来,随着我市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文化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产业规模正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文化娱乐业和文化旅游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娱乐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已经成为我市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2007年上半年,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00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KTV量贩22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38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67家,电子游戏37家,演艺场所5家,台球厅29家,综合性娱乐场所2家。

文化旅游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研究——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The Industrial Study 产业研究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51 人资格,享受进项税额抵扣的权利。反之,对于美容美发服务等类型的企业,它们的经营成本中劳务成本占比高,无法进行抵扣的费用多,即进项税额较少,这类企业选择小规模纳税身份人更加有利。 3.考虑劳务外包降低税负。“营改增”后许多企业选择劳务外包,打通抵扣链条,有效地降低企业税负,有利于生活服务业进行专业分工,进一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生活服务业企业可以把非核心业务进行劳务外包,在获取劳务服务时取得发票进行进项抵扣,不仅能够最大限度有效地降低企业税负,还能降低员工管理的风险。 4.充分利用优惠政策,降低税负。在“营改增”的大环境下,生活服务业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在各个环节给予的优惠政策,实现降低税负。例如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对部分困难的行业和企业也有相应的扶持政策。生活服务业企业应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申请国家的扶助补贴,解决部分资金困难的问题,并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新动态,做出及时最优的调整。 (三)规范自身管理,防范涉税风险 生活服务业企业应该规范管理,做到准确区分销售行为以及加强据实开具发票的管理,特别是有兼营行为的企业,要依法遵照相关政策,准确区分企业在发生业务时分别适用的不同税率,进一步规范账务处理和加强财务核算,避免因为核算不清楚造成视同销售等行为被税务部门查处,给企业带来不该有的风险。另外,企业为了更好地降低税务风险,一定要重视发票的管理,做到发票据实开具,发票保管严格遵照有关规定执行,而且要 敢于接受国家税务部门的检查以及监督,做到决不虚开发票,杜绝伪造发票的行为,拒绝通过非正常渠道购买发票。 (四)灵活调整经营决策,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营改增”给部分生活服务业企业的经营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原经营决策实施的效益性。因此,企业应该认真研究相关税收政策,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调整经营范围,选择最佳的经营模式,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当然不能为了降税 负而避长扬短。 参考文献: [1]郭月.“营改增”对生活服务业的税负影响及应对策略[J].全国商情.2016,(36):80-81. [2]赵研.营改增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以生活服务业为例[J].当代会计.2017,(1):38-39. [3]生活服务业营改增政策要点及重点问题提示[J ].中国财政,2016,(18):19-23. 作者简介: 李才昌,男,1975年3月出生,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带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税法、审计和电算化等教学科研工作。 文化旅游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研究 ——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史心怡 陈泠璇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蚌埠 233000 摘要:本项目研究文化旅游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系。选取金寨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调查。分析发展金寨县旅游业所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 探讨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让金寨县居民从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得到真正实惠,实现脱贫致富。关键词:产业结构; 文化旅游 ;结构调整;金寨县 一、研究背景 十九大报告指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于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旅游产业作为我国的一大综合性产业,其自身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对其产业结构的及时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人民的生活已经从以前的“温饱型”转而为 “小康型”,同时更有一批人已经达到了“宽裕型”的消费结构,旅游产业如果仍是以前的观光型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因而只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培育新商业模式,构建新体系,才能来实现供给模式的转变以适应当前的需求变化。 旅游业是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的重要消费项目,旅游结构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方式,江、浙、沪等地区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越来越青睐于深层次的旅游方式,对文化的需求也愈发的高。因此相比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其他地区则依靠文化来实现产业改革,我国各个地区都把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改革的重点,将文化融入产业结构调整中更是改革的一大重中之重。 二、研究现状 截至2017年9月底,全县共接待游客645.36万人次,创综合收入24.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07%和20.09%。据统计,2017年金寨县权限旅行社总数达到100多家,旅行社质量、规模、效益均有大幅提升(2017年3月由7家旅行社联合成立安徽天瑞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酒店业是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中的一项支柱型产业,酒店业在旅游经济中为游客提供住宿,饮食、休闲、娱乐等多项基本服务。目前,金寨县五星级酒店1个,四星级酒店4个(2个位于景点),3星级酒店18个,以及其他未被评级的宾馆、招待所若干。酒店业除硬件设施要求过硬外,服务质量同样是一项重要指标。当【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17年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编号:201710378062)研究成果。

对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对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解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省统计局在省委宣传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并确定了《安徽省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及《安徽省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实施细则》,于今年上半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了文化产业统计调查。通过这次全面调查,初步摸清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理清了发展的思路。现根据调查资料,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做如下初步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包括范围 文化产业活动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它是涉及多行业、跨部门的一个交叉集合体。目前,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还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状态,国内专家、学者对此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文化产业的范畴之所以存在不确定因素,是由于文化的辐射力和市场的互渗性、共生性所决定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渗透,文化消费拉动物质消费,物质消费包含文化消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致使文化产业范畴的界定困难,给文化产业的统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文化产业范围的界定现存在着三种观点。一是传统概念上的文化事业,即各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活动单位的集合,包括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体育等,称之为“窄派”,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小文化”概念;二是在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的基础上,增加教育,称之为“中派”;三是既包括传统概念上的文化事业,还包括教育、文化、娱乐、博览、摄影、广告装潢设计、园林绿化等以及与此相关的物质性生产活动的集合,称之为“宽派”,也即通常意义上的“大文化”的概念。 我省此次文化产业调查,其内涵是按“大文化”的概念来界定的,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其特征是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但在文化服务业中不包括作为政府部门的生产活动,如文化厅、出版局、宣传部等。具体包括范围见附后说明。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文化在人们的认识中一直是事业性质,只有社会属性,而没有商品属性,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是近几年的事。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6年以来,多次召开文化产业工作会议,组织文化产业调研,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2011-2015年安徽文化产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研究报告

2011-2015年安徽文化产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 展研究报告 中 国 研 究 报 告 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16524828.html,

详 细 介 绍 【报告名称】:2011-2015年安徽文化产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编号】:7837A2 下载《订购协议》 【报告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16524828.html,/2011-08/2011_2015niananhuiwenhuachanyeshicha.html 【优惠信息】:订购报告电子版,可享受9折优惠! 【完成日期】:2011年8月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或快递纸质版 【报告价格】:请咨询客服! 【特别提示】:以上价格为报告中文版的报价;如需购买报告英文、日文等版本,请向客服咨询。 【报告介绍】: 目录 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环境 第一章 安徽文化行业概述 第一节 安徽文化行业定义 第二节 安徽文化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 安徽文化行业分类情况 第四节 安徽文化产业链分析 第二章 2009-2011年安徽文化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09-2011年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运行 二、固定资产投资 2011-2015年安徽文化产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研究报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16524828.html,)

2011-2015年安徽文化产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研究报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16524828.html,) 第二节 2009-2011年安徽文化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政策影响分析 二、相关行业标准分析 第三节 2009-2011年安徽文化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二部分 行业运行分析 第三章 2009-2011年安徽文化行业总体发展状况 第一节 安徽文化行业规模情况分析 一、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 二、行业人员规模状况分析 三、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 四、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 第二节 安徽文化行业财务能力分析 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与预测 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与预测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与预测 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与预测 第四章 安徽文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全国安徽文化行业发展分析 一、全国安徽文化行业发展历程 二、全国安徽文化行业发展现状 三、全国安徽文化行业发展预测 第二节 安徽文化行业发展分析 一、2009-2011年安徽文化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二、2009-2011年安徽文化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三、2009-2011年安徽文化行业市场供需分析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安徽17县级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安徽篇) 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包括企业、园区等),梳理各县的主导产业、文化资源,重点文化产业相关规划项目等。 区位基本简介基础设施经济 一、肥西县 基本情况 肥西县是安徽省经济强县之一,位于安徽中部,江淮流域之间,东临巢湖,西接六安,南望舒城、庐江,北邻长丰、寿县。总面积1961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为90万亩。全县共有14个乡镇、2个管委会,共辖村295个,居委会29个,社区10个,总计334个基层自治组织,总人口88.9万人。肥西县辖10个镇、4个乡: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花岗镇、高刘镇、官亭镇、小庙镇、山南镇、丰乐镇、紫蓬镇、高店乡、铭传乡、柿树岗乡、严店乡。 历史悠久,商、周为“淮夷”之地,战国时为楚国地,汉为九江郡合肥、成德二县地,东晋后全属合肥县,1948年12月建县。人杰地灵,是全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祥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省苗木花卉生产和家禽养殖第一大县,全省蚕桑生产十强县。2010.10.26日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我省肥西、霍山、繁昌、南陵、怀宁、入围“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肥西是淮军的发祥地,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两广总督张树声的故里。 主导产业与文化 工业 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6亿元,是05年的3.1倍,比上年增长21.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68.1亿元,是05年的4.75倍,比上年增长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4.5亿元,是05年的8.14倍,比上年增长47.6%;财政收入20.2亿元,是05年的2.78倍,比上年增长27.5%;地方财政收入10.2亿元,是05年的3.14倍,比上年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是05年的2.33倍,比上年增长23.3%;农民人均纯收入6047元,是05年的1.88倍,比上年增长11.7%;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分别由05年的35%和35.7%,提高到51.1%和44.3%;三次产业比重由05年的22:44:34,调整到15:60:25。全县综合实力已连续7年位居全省十强、连续6年跻身中部百强,并于2008、2009连续两年荣获安徽省科学发展先进县一类县的第一名。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千亿大桃花”工业板块已现雏形。以桃花、小庙、紫蓬为节点的“金三角”园区、新港工业园和新型工业示范园建设加快;桃花工业园税收突破10亿元大关,国家级合肥出口加工区获省政府批准,已上报国家部委待批;乡镇工业聚集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工业平台6平方公里,全县园区建成面积达57.6平方公里。完成新桥临空产业园发展规划、新型工业示范园总体规划。园区合作加快推进,柏堰科技园二期10平方公里启动规划建设,新港工业园二期56平方公里签订合作协议。全年新开工项目110个;净增规上工业企业87家,总数达287家;完成规上工业产值366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94亿元,分别增长60.7%、52.2%。 农业

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根据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产发[2003]38号)和省、市政府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建设文化强市的工作目标,就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在“两个率先”中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条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对全面建设文化强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二条进一步明确发展苏州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围绕苏州“两个率先”,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与贯彻

发展先进文化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紧密结合。从苏州文化的实际出发,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探索把握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苏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现代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总结推广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开拓创新,逐步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第三条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全面贯彻实施《苏州市2001-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步伐,努力使我市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十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市GDP的增长速度保持同步增长;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体现苏州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互动,体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成果融合,体现科技进步与文化创新协调统一的文化强市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有影响的苏州文化品牌,建立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网络,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通过努力,使苏州文化产业逐步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基本形成优势明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文化产业体系,基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来源:中央政府网发布时间:2012-2-7 9:18:50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对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创造出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并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决策 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部署,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中央这一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一)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要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我们党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把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部署。2006年,中办、国办下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系统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扶持政策,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标志着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发展文化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2010年3月,中办、国办转发《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强调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要在继续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2010年7月,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专题进行了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家“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_以安徽省为例_程惠英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May.2016 Gen.550No.05 2016年5月 总第550期第05期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高端、新型服务产业与制造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安徽作为制造业大省,正面临着“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和动力更新期”,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安徽制造”向“安徽智造”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安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科大讯飞、芜湖奇瑞等企业越来越注重文化创意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但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安徽尚未突破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不够,广度不足。 (一)思维认识角度不清,融合发展缺乏引力 目前,安徽大多数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制造企业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生产和营销上,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关注不够,缺乏把创意转化为多元产品、实现多次价值增值的意识。中小型制造企业对创意设计的认识仅停留在产品的外形包装等方面,而对创意设计提升产品性能、结构和附加值的功能认识不足。即使一些已意识到文化创意重要性的制造企业对设计、咨询等创意的投入也较少。重技术轻创意、重功能轻设计,使得安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创新能力不足,融合发展缺乏动力1.产业创新能力弱。安徽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缺乏3D制作和图形处理等核心技术,缺乏内涵深刻、技术先进的精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品牌,文化产业的总体技术含量不高。2013年,安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专利授权量占全省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仅为8.2%,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授权量仅占0.7%。中小企业资金、信息、业务渠道等要素匮乏,难以在研发上投入较多的资金,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2.产品缺乏创意。工业产品只有赋予了文化的内涵才能让消费者体验出差异性产品的魅力。安徽文化创意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题材、功能、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创新开发;对优秀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还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利用和创新;对文化的创意尚停留于简单的复制与模仿,浮躁的、表面化的形象设计对产品进行包装推广,文化产品创意不足,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不鲜明,缺乏竞争力。 (三)聚集程度不高,融合发展缺乏拉力 目前,安徽制造业集中度较低、龙头企业较少,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长期以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 ——以安徽省为例 文/程惠英 【摘要】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和成功 经验。文章以安徽为例,全面剖析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提出以观念革新引领融合,以 集聚发展支撑融合,以市场主体深化融合,以平台载体促进融合,以财税政策支持融合,以人才优化助推 融合,以政策环境保障融合,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创意;制造业;融合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A2015039)“安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惠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 ·27

大力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促进消费稳增长是今年经济工作重中之重。今年上半年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继续超过第一产业,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 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消费稳增长、促进服务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新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发展空间很大。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广西跨越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首先要着力改变文化资源的存量构成和比例 关系,充分利用现代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高新技术,促进传统文化生产模式和消费传播模式的改变。一是坚持正确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业各门类创意设计水平及文化内涵,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二是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延伸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发展新型业态,强化和规范新型网络文化业态和服务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三是优化文化产业组织结构,鼓励创办小微型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和协作配套体系。四是鼓励和吸引社会民间资本投资文

化产业,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做大做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形成战略投资者和文化服务集成商。五是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促进艺术衍生产品、艺术授权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发展新的艺术样式和款式。六是优化文化产业的规划布局,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子,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研发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2融合相关产业拓展延伸发展空间 产业融合是文化产业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文化产业不仅内部存在融合发展的态势,而且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只有加快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存储、传播和消费形态,才能快速发展。一是推动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要重点开发文化特色鲜明、两个效益显著的产品。大力发展康体养生、运动娱乐等多样化、综合性、参与式、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文化休闲街区、特色文化村镇,加强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推出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和商品。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二是推动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大力促进文化与科技双向深度融合,依托高新技术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强化文化对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持和创意提升,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应用,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化,鼓励开发适合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数字文化产品,加快多媒体、

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03〕10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各地、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重大意义的认识,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强化措施,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决策,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地推进?规划纲要?的实施。要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分解细化,保证重点工作的落实,努力把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双重属性。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我省已进入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阶段,进一步加强我省文化建设,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是提升文化服务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需要,是扩大

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省重要产业之一,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文化产业是跨行业、跨地区、关联度很高的产业群体,其涵盖的范围十分宽泛,涉及的内容和门类有着不同的划分。从有利于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评价出发,结合政府五年任期目标,本规划着重选择文化、广播影视、体育、新闻出版等门类为重点进行编制。鉴于科技、旅游业等已形成专项规划并批准实施,在本规划的发展任务中不再单独描述。教育产业规划将另行编制,本规划纲要在指标上包括了教育产业增加值,但不列出具体发展任务。为了和政府五年任期目标以及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相衔接,规划分为2003—2007年和2008—2010年两个规划阶段。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相互承接,构成本规划纲要的整体内容。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全省文化体育出版产业工作会议和2001年省政府?批转〖安徽省文化体育出版产业十五计划(摘要)〗的通知?(皖政〔2001〕35号)后,我省文化产业在积极探索中逐步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基础,为进一步发展积蓄了力量。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是: ——总量形成一定规模,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 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3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8%;其中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等四大门类增加值52亿元,约占1.5%。教育产业增加值74亿元,占2.1%,文化旅游业等其他增加值亿元,占 .3%。四大门类从业人员14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1.5%。 ——产业领域不断扩大,但结构层次不高。到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已经广泛涉及到文化用品制造业、文化用品贸易业和文化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四大门类的机构数达万个,其中各类企业数2万个。文化产业中,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比重较大,缺乏进一步更新和开拓市场的能力;现代文化产业和产品的比重偏低,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民营企业规模较小,发展不快,进入领域较窄。 ——初步培育了一批企业集团,但总体上竞争力不强。目前,我省文化产业已经组建了安徽广电信息网络公司、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新华书店发行集团等大型企业或集团。我省文化产业在某些领域里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2002年,安徽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居全国第8位。但从总体上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