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初探

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初探

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初探
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初探

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初探

2009-12-28

摘要:中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全盘西化的基础上实行以欧盟为依托,主要依靠外资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对促进它们经济增长是有成效的。但金融危机凸现了其弊端及对中东欧国家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中东欧国家,发展模式

中东欧国家是特殊的转型国家。过去20年来,它们既要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过渡,也要按照欧盟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改造本国经济制度,从而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这种双重转轨给中东欧国家带来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推动改革的动力。经过近20年的努力,这些国家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制度,成功加入欧盟,保持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并形成对外具有较强依赖性的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及其原因

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是冷战结束后广泛的后社会主义转轨过程的一部分。它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私有化、市场化及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具有“改革目标的极端性、改革内容的片面性和改革进程的激进性”等特点。

中东欧国家的后社会主义转型期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转型经济休克期,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激进改革造成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和经济严重滑坡,转轨的社会代价高昂,各国相继出现贫困人口急剧增加、就业率大幅下降、社会福利显著恶化等现象。中东欧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直到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才大体上与1990年持平(见表1)。

第二个时期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东欧国家在经历了政治经济体制转换的动荡时期后,先后从转轨初期的经济严重下滑的趋势中恢复过来,实现了经济相对较快增长,并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一个集团。

据欧委会统计,1997-2005年间,欧盟新成员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

3.75%,而欧盟15国则只有2.5%。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较,中东欧诸国经济增速也较可观。以人均GDP作为衡量标准,1995年中东欧国家人均GDP为美国人均GDP的29%,2007年,这一比例达到了41%。中东欧国家的整体表现好于拉丁美洲国家。在欧盟新成员国内部又可分为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传统中东欧国家两个集团。其中波罗的海三国发展速度尤其迅速,自2000年以来年均增速居于所有新兴经济体中的前5位。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等中东欧5国的表现在所有新兴经济体中居于较快的一半。(见表2)

中东欧国家近10年来经济实现较强劲增长,主要原因是经过前10年的转轨“阵痛”,基本走出了大体适合它们国情的发展模式。其主要内涵是在推行自由化、私有化的基础上实行国内低储蓄率、较高的经常账户赤字、适当的外贸逆差和对外资严重依赖的经济政策。这种模式具有两大比较优势。一是必须也能够取得外部资金来支撑经济增长。他们政治上的彻底西化改制和经济上的全盘西化转型,为其获得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量资金投入铺平了道路。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中东欧各国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加入欧盟的预期,更多的外来直接投资涌入该地区。从1994年至2003年间,中东欧国家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增加了近10倍,从200亿美元增加至1970亿美元,外来直接投资(FDI)与GDP 的比率由6.9%增加至33.2%。2000年以来,FDI流入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年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外资对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5%。

二是能够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由于经济转轨而实现私有化、市场竞争的增强、采纳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以及从转轨初期的产出下滑中的反弹等因素都使得各国产业内效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外来直接投资在中东欧国家生产率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有助于促进生产的国际化,提高经济体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增强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刺激技术与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二、经济一体化在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与其他转型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东欧国家具有一个独特的外部因素,即加入欧盟对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经济活动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作为回归欧洲政策的一部分,中东欧国家都先后提出了加入欧盟的申请。欧盟出于经济、政治、安全和战略上的考虑,也决定在条件成熟时吸纳这些国家入盟,并通过提供财政援助、贸易优惠等措施,逐步将中东欧国家纳入欧盟的经济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中东欧国家从许多方面获益。例如2000-2006年预算期间,中东欧各国所获得的欧盟财政援助达到各国GDP的2%-3%。新成员国在从2007年开始的未来7年内可以从欧盟结构基金中获得1550亿欧元的经济改革拨款。此外,欧盟对这些国家的法律指导、人才培训、经济援助等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制度改革和市场结构重建起了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入盟过程也是欧盟中的发达国家对新成员国进行经济整合、渗透和控制的过程,它直接决定了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欧盟内部贸易占中东欧国家外贸的比重上升

早在准备入盟的过程中,西欧国家即通过与中东欧国家签署联系协定、给予其联系国地位等,实现双方贸易自由化,欧盟随即成为中东欧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入盟之后,随着中东欧国家进入完全开放的统一大市场,东西欧之间贸易额进一步扩大。过去5年间,以美元计价,中东欧地区所有欧盟新成员国的出口都至少翻了一番。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80%-90%,波兰为40%。它们出口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对欧盟的出口中。对欧盟其他国家的出口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中东欧国家对外贸易开始体现欧盟贸易的一般特征,即欧盟内部贸易成为各成员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各国间的贸易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贸易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等。

加入欧盟还有助于改善和增强中东欧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和地位。首先,中东欧国家外贸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增加较快,已经超过其GDP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2000年,中东欧国家外贸占世界总贸易量的比重为2%,2008年增至3.8%;而同一时期中东欧国家GDP占世界GDP的总量的比率仅由略低于2%增加至略高于2%。其次,各国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也有显著的提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各国贸易开放程度(进出口总和与GDP之比)大幅提高,由

接近100%提高到大大超过100%。第三,入盟之后中东欧国家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增加,这表明各国已较快融入欧盟经济链条,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迅速提高,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各国在汽车、机械、电子和制药等行业的优势尤其突出。

(二)来自欧盟老成员国的外来直接投资对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东欧国家具有毗邻西欧的地缘优势,交通十分便捷,与西欧国家之间的运输成本较低。同时,中东欧国家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而工资水平只有西欧国家的20%-40%,成本优势明显。这就为近年来西欧国家到东欧投资设厂、将部分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附加值行业转移到中东欧国家创造了条件。中东欧国家所获得的巨额外资绝大部分来自于西欧国家。

大规模吸收欧盟老成员国直接投资的结果,促使中东欧国家进一步拆除贸易和投资壁垒,加快采纳欧盟统一大市场规则,更快更深地契合于欧盟的一体化进程。现在中东欧国家已经成为泛欧洲供应链条的一部分,更紧密地融入欧盟内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体系中去。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两个部门是家用电器和汽车制造。2000-2007年间,随着大众、菲亚特、标致等汽车制造商将工厂转移到该地区,中东欧地区的汽车产量翻了一番。截至2008年,运输设备占中东欧国家对外出口的50%,及增加值的10%。

(三)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还有赖于与欧盟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各国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西欧国家引进金融资本及技能。

在中东欧国家的私有化改革中,银行业的私有化改革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按照欧盟入盟的要求,这些国家也必须逐步放开银行业市场。这就为外部金融业特别是欧盟老成员国的银行业进入创造了条件。此外,由于新入盟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较高,而银行业发展程度较低,因此其银行业增长的潜力和利润空间也较大,加之相互之间的直接投资和贸易不断扩大,新入盟国家银行业市场成为原欧盟银行业实行对外扩张、追逐高额利润以及经营分散化的重要拓展目标。截至2003年,中东欧国家银行业的私有化基本上完成。根据欧央行的统计,新入盟国家外资占银行业资产比例平均达到75%。其中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捷克和立陶宛等国超过90%。在银行业跨国并购中最为活跃的是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的银行。外资银行主要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根据中东欧转型国家不同《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第6期同的政策,选择设立代表机构、分支机构或独立子公司等不同的进入模式。

进入中东欧国家后,外资银行开始迅速扩张各项银行业务,尤其是信贷业务,包括向非金融机构借贷、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以及房屋抵押贷款等。其中既有所在国货币的业务,也有相当大比例的外币业务。这些外资银行从经营活动中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例如2003年,奥地利银行设在中东欧国家的支行所获得的营业利润占其母行营业利润的38%。与此同时,他们也为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信贷支持,同时对于保持当地金融市场稳定、提高银行业服务水平、加强银行业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做出了贡献。如此高水平的外来金融企业控制对中东欧国家经济运行也构成一定的监管风险,特别是如何控制信贷盲目扩张给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的风险。

三、经济危机的冲击、影响及前景展望

中东欧国家在加入欧盟之后,经济一体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经紧密融入欧盟统一大市场内部的劳动分工,成为整个欧洲制造业价值链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私有化改革的完成、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加入欧盟后政治经济条件的总体稳定推动了它们经济的较快发展。总体上说,中东欧国家融入欧洲经济一体化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中东欧经济发展模式也存在缺陷和不稳定性,特别是过分依赖外部资本,银行业受到外资控制所具有的潜在风险,以及在贸易、投资等方面与欧盟老成员国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所造成的脆弱性不容忽视。这一点在欧洲央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中早就已经指出,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东欧国家经济运行实施监控的重点内容。例如欧央行在2005年1月份的一份报告中就指出,投资接受国和输出国经济情况的恶化都有可能导致外资银行削减在中东欧国家的营业规模,从而导致信贷紧缩,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平稳运行。

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是在所谓华盛顿共识指导和欧盟老成员国的压力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国家的确最终实现了私有化,但是却往往不是本国主导的私有化,而是由外国资本对其本国国有资产的私有化。例如西欧银行对中东欧国家银行业的控制就是显著的例子。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外国资本在本国经济转轨和经济增长过程中获得较多的投资回报,而本国只是通过劳动就业、工资以及承接产业转移及相应的对外贸易机会而获得相对较少的收益。据统计,中东欧最具盈利能力的25家公司中,就有19家的总部设在西欧国家。牺牲经济主权,换取在西欧资本支持下的高速增长,从而尽早赶上欧盟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这似乎就是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在通常情况下,这种“交易式”的路

子对推动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路子不是始终安全可靠的。当西欧国家金融和经济一旦发生动荡和危机,其对中东欧国家的潜在风险就立刻显现出来。

这次严重波及西欧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中东欧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凸现了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中过分对外依赖的困境。这主要表现在这些国家财政收支严重失衡,特别是发展经济所需的外资与能获取的外资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中东欧国家的经常账户赤字在整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当中是最高的。这一赤字一直靠外国资本的注入来弥补。2007年,匈、罗、保三国经常账户赤字分别占到该三国GDP的6%、14%、23%。这是很不寻常的,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赤字达到GDP的5%就是令人担忧的。在平常年份,源源不断涌入的外资能补足它们经常账户高赤字造成的资金亏空,促进其经济较快增长。其中欧盟老成员国是中东欧国家外资的主要来源。据估计,奥地利、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的银行对中东欧地区拥有的债权金额高达1.5万亿美元,相当于外国银行对这一地区拥有债权总额的90%左右。其中奥地利银行在中东欧国家的资产相当于奥地利GDP的60%,瑞典、比利时相当于本国GDP的20%,意大利、希腊相当于本国GDP的10%。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欧国家尤其是西欧大国是危机的“重灾区”,本身“救市”尚自顾不暇,更难“眷顾”其东欧伙伴。且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中东欧的外资银行严重受困于流动性不足;西欧经济衰退导致中东欧国家出口锐减,其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中东欧国家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外资银行在各国投放的外币信贷出现还贷困难。这些使得在中东欧国家的外资银行和外企负债经营,难以为继。高盛经济学家曾经对金融危机下在中东欧国家的外资银行的损失进行了估算。如救援行动不力,则奥地利银行的损失将有可能达到其GDP的1.6%-5.5%;比利时和瑞典银行的损失则有可能达到它们GDP的0.6%-2%。

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国家为自保,开始从中东欧撤资撤厂,甚至变相驱赶中东欧国家的务工人员,引起中东欧国家的强烈不满。有的中东欧国家领导人甚至指责西欧国家这样做是在欧洲竖起“新铁幕”。金融危机从而中断了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的步伐,2008年其经济增长率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2009年将出现-5.0%的负增长。

然而,欧盟新老成员国之间在金融、贸易、投资、物流、人员流动等领域已实现日益紧密的一体化。它们相互之间业已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关系。这促使它们必须同舟共济,以克时艰,力争双赢。正是意识到一旦中东欧国家资金链条出现断裂势必波及整个欧盟,欧盟对这些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救助措施,并且致力于促使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于各国金融援助的资金增至5000亿欧元,以便帮助遭遇信贷紧缩的东欧国家应对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2008年11月以来先后为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部分中东欧国家提供了紧急援助,其中分别向匈牙利、拉脱维亚和罗马尼亚提供了救助贷款157亿美元、23.5亿美元和175亿美元,向波兰提供了205亿美元的灵活信贷额度。

经过自身努力,以欧盟为依托,并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下,中东欧国家有望在2010年走出危机,实现经济温和复苏。鉴于中东欧国家尚未完成经济转型全过程,经济发展水平同欧盟老成员国差距仍大,如按照金融危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即使其中经济最发达的斯洛文尼亚要想赶上欧盟平均水平尚需要12年,波兰则需要70年,它们仍将维持主要依靠西欧国家资金支撑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子。除此之外,别无他途。此次危机显示出欧元区在帮助小国抵御外部金融和汇率风险方面的作用,因而增加了中东欧国家加入欧元区的紧迫感。波兰等国已经表示要加快加入欧元区的步伐。欧元区的经济复苏也是中东欧国家稳定出口、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中东欧国家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与欧盟老成员国特别是欧元区的经济一体化,才能维持其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继续稳定发展。

经济一体化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一体化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对发达国家来说可以使全球资本更快流通,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弊 1.经济一体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2.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产业的转移是非常明显的,发达国家首先要将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达国家,还会将一些层次较低的技术密集行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当然也会有一些高新技术的转移,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改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加强。 4.促进了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以获得更大利益。 5.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 6.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7.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很多。 8.另外,国际资本的进入还带来了不良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使引进国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扭曲。 经济一体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1.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发达国家可以利用由其主导的世贸规则,打开别国的金融市场,服务市场等,将竞争力引向其优势领域,从而获得更大收益。推动了人才引进。 2.人才引进。经济全球化为高技能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条件,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资源和各国争夺的焦点。吸引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的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凭借其优越的生活条件、先进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高技术企业集群等优势,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海外人才,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3.减缓了工资增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发达国家,通过将生产流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实现了效益增长。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很多跨国集团通过雇用海外工资水平较低的工人来取代本土高工资的雇员。这个现象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任何显著增长的一个原因。 4.扩大贫富差距。 小结 经济全球化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它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如能加以正确引导

第4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

第四讲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三世界崛起的过程和第三世界在世界的地位与作用,吸取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掌握不同时期南北关系的发展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南北矛盾的演变及其解决的途径。 4.1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4.11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殖民体系瓦解和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是以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从此走上国际政治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战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1945—1955年,一场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风暴首先在亚洲东部大规模兴起,继而席卷了整个亚洲,并带动了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地区的反帝反殖运动。 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1951年3月伊朗争取石油国有化为中心内容的反帝运动,在这次运动的推动和鼓舞下,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等国也相继爆发了石油国有化运动,形成了50年代初期西亚地区石油斗争的第一次高潮。 在非洲,反帝反殖的战火首先在非洲北部燃起。6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几乎席卷了整个非洲大陆,共有32个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以至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在拉丁美洲,50年代初期各国各阶层人民纷纷投入到反帝斗争中,坚决推翻帝国主义的反动独裁统治。古巴、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都爆发了武装斗争,一个新的反帝反独裁浪潮迅速席卷了整个拉美。加勒比海地区13个国家相继宣布独立。 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斗争日趋激烈,第三世界成为霸权斗争的主要受害者,但也是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主力军,这一时期独立的国家已达到132个。 战后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体系,沉重地打击了霸权主义,广大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大标志 1、亚非会议的召开 亚非拉国家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亚非拉国家要获取和维持国家独立和民族发展,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在这样的斗争意识觉醒下,在1955年4月18—24日,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0名代表参加的第一届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首

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同步转轨的困境

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同步转轨的困境 迪特尔·塞格尔特著 李姿姿译 1989年以后,中东欧国家的制度转轨至少在三个层面进行。首先,经济上实行根本的非国有化;其次,获取政治统治的机会多元化;最后,第三个层面的转轨是在社会政策领域,继国家退出经济领域之后,晚期国家社会主义的权威主义福利国家无法再获得融资,为另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所取代。 不过,激进的制度重构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在这当中,既有赢家也有输家。社会科学学者开始密切关注这种“精英转换”。 经济结构调整过程、政治制度转型和福利制度转型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克劳斯·奥费和乔恩·埃尔斯特预测,他们称之为“同步性困境”的制度转型将会开始:在西欧,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议会民主的过渡是缓慢和连贯的。然而在东欧,一个领域变化的结果会妨碍其他领域的变化。经济改革的输家在选举中利用他们的公民政治权利,将那些实施经济改革的精英推倒下台。换句话说,奥费预测制度的输家将会发起暴动。发生过这样的暴动吗?曾有国家退回旧秩序或改革受到阻碍吗?如果没有,那又是什么原因? 在1989年后近20年的今天,中东欧国家的多层次变革与制度转轨终于完成,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国家2004年加入欧盟就标志着三个层面的制度转轨已经结束。 加入欧盟不久后,匈牙利、捷克、波兰、斯洛伐克四个中东欧国家就开始出现未曾预料的严重问题。政治纷争不断,政府不断更迭,出现未预料的不稳定。根据对东欧政党发展的分析,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论

点,即这种政治不稳定是基于这些国家的政治阶层和人民大众之间的逐渐疏远之上的,这反过来削弱了代议制民主的运转。主要有三个理由: 1.在这些国家,政党的信任水平相当低。在这些国家,对制度的信任相对较低。政党的信任在地区平均水平最底端的7%徘徊(比如,有82%的人不信任政党)。将这和欧盟15国的情况作一个比较是有益的。例如,2003年,欧盟15国有15%的人信任政党,这一数字是东欧的两倍。如果详细考察这四个国家,波兰2004年初的情况尤为突出。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只有3%的人信任政党,8%的人信任议会。这反映了严重的政府危机:2004年,执政的后共产主义民主左翼联盟(SLD)分崩离析,影响力受到巨大的损失。2001年它赢得41%的选票,而2005年大选只获得11%的选票。不过,其他几个国家的代议制民主的情况好不了多少:在捷克共和国,对政党和议会的信任分别为10%和18%。在斯洛伐克,分别为9%和19%。仅匈牙利的情况较为乐观(分别为13%和29%)。可是,与此同时,面对持续不断的政治危机,匈牙利的信任度也在下降,现在已接近“中东欧的标准”。 2.公众的参与意愿非常低。这可以通过政党的党员人数和选举参与率来测量。除了少数例外,这些政党的党员人数通常非常少,尤其是仍然存在的继承党(successor parties)和少数“带有历史性质 的”(quasi historic)政党(它们很大程度上来自国家社会主义政党集团)。就选民参与而言,参与率相对较低。这方面波兰也很突出。之所以2007年上次议会选举54%的选民参与率备受关注,是因为之前的选举仅有41%的投票率。同样在斯洛伐克,2006年只有55%的选民投票。在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国,投票率仍然为大约65%。 3.所有这些国家都有越来越强的民粹政治倾向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及增长的障碍分析

论文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障碍论文摘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存在着很多障碍。国内障碍: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国际障碍: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贸易条件的恶化、发达国家设置的种种障碍等。在上述诸多障碍因素中,制度障碍应是最根本的约束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与此同时,亚洲和拉美的一些新兴工业国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经济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整个发展中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什么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一、政治障碍1.政府稳定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国内政局的不稳定、战乱、政府更迭频繁,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2.政治独立。发展中国家即使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但在殖民时期,大多数殖民地政府只投入极为有限的资金,用于培训当地人民、开发电力资源或推动工业发展,殖民地的大众却从中受益甚微。3.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本身,尤其在早期阶段,会造成社会与政治的高度紧张,从而削弱增长所必需的稳定基础。政治与政策揉在一起,这是为什么某些国家能够有历史长久的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国家却不能的主要原因。二、经济障碍1.贫困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很低,生活贫困,教育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机器设备短缺,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循环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在供给方面,形成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循环的需求方面来讲,形成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2.低水平均衡陷阱。(1)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又在于资本形成不足,由此可见,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它实际上处于一种低水平均衡阶段。(2)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许多方面是产生低收入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稀缺,资本形成不足,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不平等。低产出导致低收入,低收入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贫困,使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与贫困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3)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单一的经济结构,缺乏人力资源和适宜的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3.社会和历史因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较长的殖民统治,使它们具有相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种族、部落和宗教冲突和紧张局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总是存在,一国在民族和宗教方面的差异越大,它的内部冲突和政治不稳定也就越激烈,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普遍较高,赡养负担沉重。[!--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 4.国际障碍。关于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国际因素,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有关。(1)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在贸易产品的数量和品种方面,发达国家不断加以限制,实行逐步升级的贸易保护主义。发达国家还利用不同环境标准,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发达国家运用关税和其它贸易政策,使发展中国家无法摆脱作为原料出口国的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价格“剪刀差”继续扩大,使发展中国家很难得到自由贸易的实际利益。(2)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它们的自然资源收益不是用于自身的发展,而是用于偿付利息。(3)先进技术往往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手中,为获得竞争优势和最大利润,它们一般并不愿意与发展中国家分享。 三、制度障碍上面所述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种种因素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制度障碍才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更大的程度上由少数有权势的上层人物统治着。因此,收入分配制度就会极端不平等,对特权阶层的保护就会严重阻碍其经济发展。一国如没有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相应变革,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往

发展中国家特征

发展中国家特征 虽然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这些国家却拥有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1)低下的生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生活水平的低下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其次,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穷人与少数富人生活水平的鸿沟也较发达国家大。最后,大范围的贫困。所谓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下。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23。 (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同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传染病的控制,两类国家在死亡率上的差别要小得多,这便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结果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较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未得其用。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公开失业,指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甚至接近于0。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从生产结构看,低收入国家(中国和印度除外)农业在GDP中份额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从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多达50%~70%左右;从城市化水平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要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贸易的类型,决定着国际关系的规则和形势。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低,国内储蓄不足,经济建设只能靠出口初级产品取得外汇。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引进必要的技术、外援和外资,而这些资源的国际转移条件也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支配,依附于发达国家。 (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独立后政府干预不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概念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指原来经济落后,正处在由传统的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过渡的发展过程中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数过去都是受帝国主义直接统治或控制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后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当前正在为实现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努力。 ?广义上发展中国家是指除经济发达国家之外的世界上其余一切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大部分成员国。OECD是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国际组织。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一般又通称为南方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加入联合国。 发展中国家的分组

2020年(财务知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评析

(财务知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评析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评析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壹。尽管随着日本和欧洲的崛起,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着下降的趋势,但“瘦了的骆驼比马大”,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199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达54.458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4.5%;同年,美国对外贸易额达9,311亿美元,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13.1%,均排列于世界首位。美国是世界经济的壹只“带头羊”,美国的经济情况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由于于世界经济中居于如此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对世界各国具有壹种示范效应,人们壹方面密切注意美国市场的动向,试图于这个容量最大的市场上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份额,另壹方面,人们研究美国市场经济的运柠机制和政府于其中的作用,希望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作法,用于加速本国、本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壹个发展中国家,正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中的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学习和借鉴。本章拟于前面各章分门别类加以介绍和研究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对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作壹评价分析。 第壹节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从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大厅那不断变化的股市行情的显示屏幕,到洛杉矶迪斯尼乐园观见米老鼠唐老鸭表演的欢乐的人群,美国的市场经济显示出壹种色彩斑斓的景象;从阿波罗登月旅行,航天飞机翱翔太空,到遍及世界各地可口可乐饮料和麦克唐纳快餐,美国的市场经济表现出巨大的能量和活力。是怎样壹种市场经济模式,使美国经济具有这样的景象、能量和活力呢?概括地说,美国市场经济模式具有以下八个基本特征。 壹、实行自由企业制度 作为美国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是众多的企业,这些企业以单人业主制、合伙制、X公司制等组织形式,独立而自由地从事多种行业的生产运营活动,为整个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商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背景及现实意义,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的经贸往来的发展和现状,并在贸易投资承包工程等领域总结了相应的特点,并提出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经贸往来的一些问题。最后,本文依据当下双边扩大经贸合作的共识和“一带一路”计划的背景,从基建工程、服务外包、商品贸易和产业合作四个方面阐述了双方经贸往来的前景。 双方在经贸合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加强双方的经贸往来合作对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产生产业协同效应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空间

摘要 (2) 一、引言 (4) 二、文献综述 (4) 三、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发展及现状 (5) (一)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发展及现状 (5) (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发展及现状 (9) (三)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承包工程发展及现状 (10) 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问题 (11) 五、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前景 (14) 六、总结 (16) 参考文献 (17)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贸易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合作日益紧密。中东欧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剧变之后纷纷进行经济转型,在经历了转型衰退期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稳定发展。欧盟东扩之后,捷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多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享受到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各项便利和经贸优惠政策。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双边贸易在这时期发展迅速。 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的中国-中东欧经贸论坛上发表演讲,提出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三愿景:一是五年内与该地区国家双边贸易翻一番。二是宣布2014年为中国-中东欧经贸促进年,举办系列活动、合作建设基础设施并探索灵活的金融服务。三是扩大企业双向投资,互创就业机会并提供市场准入。 这三项愿景的提出充分表明了我国愈发重视并加强同中东欧国家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建设、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尤其是五年内与该地区国家双边贸易翻一番的目标,及2014年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线深入中东欧地区,在长远规划上对带动双方经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更要求我们对中东欧国家的经济特点及目前的双边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有良好的了解和分析,有利于基于现实基础和意义更好地规划双方的经贸往来,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双边经贸合作自进入21世纪来稳步发展但贸易总量等指标仍旧不足,目前对二者间的双边经贸的研究多集中在双边贸易这方面。 侯跃(2001)研究了中东欧国家在积极融入欧洲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经济转轨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中东欧国家和我国的贸易总额不大、商品结构存在一定问题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并提出扩大双边经贸合作的建议。尚宇红(2012)利用实证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货物贸易的特点并建议二者提高合作,促进直接投资减缓贸易失衡。

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 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扶持本国国有经济的发展这对于维护其经济独立、推动其工业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国有经济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也许多弊端。因此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针对本国具体情况采用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国有经济进行整顿和改造并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之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一、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振兴民族经济推动本国工业化掀起了两次国有化高潮。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它是紧随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出现的主要矛头对着殖民企业和殖民地的经济管理企业包括海关、银行、税务机构以及原殖民者拥有的足以垄断或操纵国计民生的大企业。这次国有化高潮实际上是民族解放运动在经济领域的继续。第二次在20世纪70年代这是在中东产油国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的斗争取得胜利的鼓舞下发展中国家掀起了收回自然资源主权的潮流。在这一潮流中一些国家把实际操纵本国经济关键部门的外资企业收归国有并使一些矿山资源和农渔业资源回到本国手中。除了通过国有化没收、征收、赎买外资企业使之变为国有企业外更主要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由政府投资兴建了一大批重点企业和重要基础设施并逐渐使其成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在拉美一些独立比较早、工业化起步也比较早的发展中国家战前国有经济就有了一定基础。

战后这些国家再度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使国家资本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例如在战后不到10年的时间内阿根廷工业部门的国有企业就从466家猛增到1478家。国内资本很快就在交通运输、金融、战略物资和基础工业等重要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到了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国有企业的营业额占全国营业总额的比重钢铁工业为37%造船业为45%石油化工业为82%电力、煤气、电话为95%。(注:肖海泉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61)巴西在独立以后也大力发展国家资本特别是把国有经济的经营重点主要放在投资大、建设时间长、收益慢而私人无力经营的重工业和农业部门以及公用事业、交通运输业。据巴西《视野》杂志公布的调查材料1984年巴西最大的200家企业中国有企业为81家其总资产占200家大企业全部资产的74.2%其纯收入占200家大企业全部纯收入的56.3%。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度、韩国的国有经济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很突出的。早在印度独立之初印度国家计划委员会就提出了一个全国性的经济计划。该计划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应强调自力更生和实行以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混合经济国家应当拥有和控制所有关键工业、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用事业同时也适当扶植私营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已垄断了铁路、航空运输、港口设施、邮电、军工、保险、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部门并在钢铁、有色金属、基础化工、机床、重型机械银行等部门居于主导地位。国有资本在全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60年代初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其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至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体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此种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它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相对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这一模式的特点是:①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一般在10%以下,美国国有经济仅占国家经济比重的2%,国家所有制企业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仅为10%;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显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局次要地位。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经济活动中,有75~85%的行业依赖市场竞争的力量生存和发展。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其他国家是弱的。因为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的:一是充当市场活动的“裁判员”,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公

平和秩序。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三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科技人才,注入巨额科研经费。 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从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网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其特点是:①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②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③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引导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化的经济模式,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和秩序,社会发展与公平。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一个是带来经济效益市场,另一个是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域。它是“市场效率和活动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之间的结合。” 3.”政府主导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都很大,并且与法国的经济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都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协调经济。因此,一些研究日本经济的西方学者将日本的经济归结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无论在精神上还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今世界,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利用好当前世界格局来发展自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围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说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冲击同在、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骤、速度和深度,采取有利的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完善其应对策略。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它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表现,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探讨与之应对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围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现代化进程。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竞争优势 简介 由于对发达国家的市场、资金和技术的依赖, 同时还面临着民族问题的困扰、社会结构变革中的调控失衡、引进技术受限和人才外流严重等方面的难题, 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发展中国家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要努 力发展经济, 壮大国家的经济力量和综合实力, 积极而稳妥地进行社会制度变革, 尽量减少国外经济波动的不良影响, 提高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 才能行之有效地保障其国家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家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和时代特征, 积极参与, 才能够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会。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拥有自己的主权,从根本上改变了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从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中可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依赖性。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仍处于依附从属地位。在现存的国际分工中,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仍然处在原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最有利的投资场所的地位。发达国家通过多边或双边的援助、官方或私人机构的贷款、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国际贸易、技术控制和技术转让等渠道,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仍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当今的各个国际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有关机构,都操纵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多少发言权。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重视工矿业,忽视农业,不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忽视合理收入分配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过度依赖外部资金和国外市场,忽视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脱离本国实际,盲目举借外债,进行长期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使外债的投资效益低下,造成大量浪费。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大部分发展中的国家,由于人口增加过快,社会负担过重。增加的国民收入大部分被用作新增人口消耗,影响了生产的积累,难以在教育上更多的投入以用于国民素质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缓慢,影响人民的自信和引起人民对本国政府的不满和政治上的不信任,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投资不足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使本国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下总是处于下风。由于资本的不足和技术上的落后,本国出口只能主要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生产,这意味着过渡开发而导致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所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往往也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知识经济的到来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差别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是保证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也是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基本手段。目前,全球化的进程虽然没有促使整体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高层次管理人员和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动大大增强。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智力外流。这种“自由流动”使发达国家受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非洲这样的落后地区受损。自1990年以来,非洲每年流往发达国家的各类人才达2万人。目前,一方面非洲国家急需的人才十分短缺,聘用了约10万名外国专业技术人才在非洲工作,另一方面,有150多万非洲人才在发达国家工作。为此,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各种措施留住本国的技术人才,阻止人才继续外流,也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另一难题。 这样, 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同一时代, 共同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但发达国

WTO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

WTO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 WTO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概述 1995年,取代了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这是当今世界上成立时间最短的国际机构组织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确保国际贸易进行时能够顺利、自由且可预测。国际贸易通过协商进行规则的确定,进行贸易时必须遵守这些规则。WTO的规则是通过WTO 全体成员国的协商制定出的各种协定。现在我们使用的规则是在1986-1994年间通过乌拉圭回合谈判制定出来的。在这些协议的保护下,保障了每个成员国的权益,如在别国市场上出口受到的待遇是公平的;每个成员国对待不同进口商品必须遵守一致性原则。 二、WTO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影响 1.WTO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WTO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提供给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条件及机会,更好的去吸引外商投资。有数据显示,WTO成立一年后,发展中国家吸引的外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5个百分点,超过2.85千亿美元。同时,从1990到1996年之间,国际私人资本向发展中国家的投入涨了6倍。国际私人资本占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的80%以上。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2)WTO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发展中国家在1983年到1987年四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平均在42亿美

元每年,1994年增至386亿美元,两年后到达510亿美元。(3)WTO 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在带动本文由收集整理世界范围内促进了多种形式的自由经济区的发展。这些经济区数量超过230个,分布在全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其中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它们不但有利于吸引外资,同时,还有助于这些国家就业问题的解决。(4)WTO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深化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这个机会,在以实际出发并展望未来的基础上,将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国内产业升级进行协调统一。不但要将发达国家具有先进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来,降低国内就业压力,努力增加出口总量,实现工业化进程;同时,通过经济全球化,增强引进及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培养,加大力度学习研究,推进国内现代化发展进程。(5)WTO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对有些跨国公司来说,经济全球化促使其迅速发展,涉足领域也不仅仅在贸易活动中,已进入国际生产及高科技领域,竞争力的增强使得这些跨国公司开始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出挑战。 2.WTO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WTO体制是通过GATT体制不断演化而形成的。一开始,GATT 就被叫做“富人俱乐部”,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进行协调,进而实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矛盾的解决,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受重视。与此同时,战后的发展中国家采取的一般都是长期无视国际经济关系,也不大关注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浅析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浅析 梁军 摘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逐渐受到关注, 不论发展本身的意义还是发展取得的成就, 越来越受到世界 的瞩目。但是, 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发 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之后, 进一步阐述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若干要素。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 金融自由化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 重新审视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一度被认为是国际金融发展的潮流。但人们往往看到其利 益和好处, 而对其风险认识不足。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许多发展中国家一直努力把金融市场自由倒置于 经济政策议程的首位。但结果却使金融系统问题凸现出米, 自由化的结果使金融系统更加脆弱了。当然, 影响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因素还包括: 宏观经济的不协调发展, 有害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应付国际收支的能 力低。但是即使排除这些因素, 金融过度自由化仍对银行业的稳定有特别消极的影响。国际金融自由化虽曾经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但这种趋势也破坏了那些实施固定汇率的国家的货币主权。当私人银行和企业能以任意数量、任意期限和任意币种借款时, 就会增加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外汇储备的压力。金融过于自由就会使金融市场失灵加重。传统发展经济理论以完全信息为基础, 但现实是信息不完全, 因而市场也是不完全的, 经济系统也就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因此只有有效的政府干预才可使经济优化。金融市场是经济运行的中枢神经系统, 只有成功的金融市场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为此需要有强有力的宏观经济管理。鉴于金融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实施金融市场改革之前需要建立强大的机构, 加强金融监管, 只有当制度完善时, 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消极作用才会减弱。有法可依、严格执法、消除腐败和信守合同对保证经济稳定运行是特别重要的。在制度没有充 分建立的国家, 通向金融市场自由化之路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甚至应该是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之后 再搞金融市场自由化。一般来说, 在经济自由化初期应致力于制度与组织的建设, 不能盲目认为自由化 就是灵丹妙药, 自由化只有在法律和制度完善的国家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第二,再认识竞争与规则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对经济进行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 的基础性作用。而市场的作用机制是靠竞争发动的, 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极力强调竞争, 而忽视了竞争 的有序性。但东亚危机表明, 只强调竞争而没有制定健全的游戏规则往往适得其反。只有完善规则体系内的竞争才会使得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理论上可以这样解释: 完全竞争的前提条件是完全信息, 但是信息不完全是一个普遍现象, 因此, 完全竞争是不现实的。结论是经济发展必须有政府的干预, 这就需要首先制定游戏的规则。只依靠竞争不能克服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障碍: 无效率的税收和 金融系统, 贫乏的教育和科技知识, 缺乏可信赖的政府、政客和官僚集团对国家的控制。在一些部门, 特别是在金融部门, 规则对于增强竞争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具备强有力的规章制度, 自由化才能安全实施。缺乏宏观调控能力的国家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订者必须认识到, 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和竞争应相互配合。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宏观调节组织, 则私有化将会破坏经济有效运行, 而且在调控软 弱的情况下,过度竞争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后果。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制度构架与促进有效竞争对经济发展是同样重要的。制度建立的指导原则应是透明性、独立性和专家监督性。这些制度必须在改革初期而 不是后期建立, 应当包括有效的管理机构, 合适的管理目标, 管理者定位明确, 投资者拥有可信赖的环境。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进程战略选择与政策调整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进程:战略选择与政策调 整 寉宏伟、姚勤华 [内容提要]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战略不仅意味着制度的模式选择,而且也意味着国家现代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选择。目前,中东欧10国已经开始了加入欧盟谈判的进程,并按照欧盟设计的政治经济制度范本和法律框架进行整合和政策调整。为加入欧盟所做的准备,一方面加快了中东欧国家市场机制建设和与国际经济法律、惯例接轨的步伐,促进了经济开放和结构改革,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大都以经济问题直接反映出来,却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矛盾。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与中东欧国家不完全相同,但都要面对和解决许多相同的问题,研究并吸取中东欧国家与欧盟一体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如何应对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极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东欧;欧盟;一体化;政策调整;战略选择 [作者简介]崔宏伟,1964年生,上海社科院欧亚所副研究员;姚勤华,1957年生,上海社科院欧亚所副研究员。(上海200020)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战略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冷战后欧洲地缘结构的改变,而且也意味着制度和发展模式的竞争。这种战略选择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首先是与战后中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遭受重大挫折相关。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反映客观的经济规律,因此,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在计划体制的大框架下引入市场机制的经济改革,然而改革成效并不明显,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欧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1989年政治剧变后,面对经济制度的选择,中东欧国家否定了计划体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改革战略,认为这种改革方式会强化经济中已存在的严重的结构问题,他们接受

世界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的演变与启示

世界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的演变与启示 摘要: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历史性转变,即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步转向以 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这种转变有其重要成因,对我国 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产业关系;演变;原因;启示 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阶段 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发展阶段关注的重点迥异。世界各国 经验显示,当一国经济处于低收入发展中阶段,一、二产业 的关系相对重要;而当一国经济进入高收入的发达阶段,由 于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依次增大,二、三产业关系则上升为重要的产业关系。我国虽然仍 是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但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 展时期,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中二、三产 业关系的演变过程、特点及成因,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 自英国工业革命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 工业化历程。到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开始

发生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步转 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从70年代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稳定,经济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二、三次产业内部。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 家和地区的二、三产业关系也出现一些新变化。总体看,呈 现如下特征: (一)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主导型 经济。战后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 续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约占2%左右,2001年仅占 1.8%;第二产业的比重在50至60年代有所扩大,到70年代中期 后趋于平稳或下降,从1980年至90年代末其比重由33%~43%下降到26%~28%左右,2001年为26.9%;而第三产 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1980年至1998年,其比重约上升4到10个百分点,2001年所占比重达71.3%。其中,美国、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分别为75.3%、72.4%、72.8%、69.4%、69.5%和68.3%。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三次产业中也最大 (日本例外)。据2000年统计,一、二、三产业对GDP拉动率,美国分别为0.12%、0.74%、3.70%;英国分别为-0.01%、-0.45%、2.94%;法国分别为-0.06%、1.07%、2.52%;德国分别为-0.01%、0.74%、2 20%;意大利分别为-0.08%、0.65%、2.15%;日本分别为0.02%、1.42%、1.38%。第三产业也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