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大自然主义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大自然主义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大自然主义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大自然主义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大自然主义

韩民青

(摘自《东岳论丛》2010年第6期)

《新华文摘》201017

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价值关系。在工业时代。人们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工业化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形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从而使工业化生产无法持续,亟需人类转变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以,随着工业危机的到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也受到了严峻挑战。我们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新型物质生产方式?人类与自然究竟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这就出现了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大自然主义的价值大变革。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随着工业化资源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反恩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于是发生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认为只有人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在人类中心主义看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永远是主体,自然永远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根本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

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主要有强人类中心主义和弱人类中心主义。强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由于是一种自觉目的性的最高级存在物,因而人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人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因果必然性。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自然存在物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上才具有价值。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而是由入主观给予的。弱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应该对人的需要作某些限制,在承认人的利益的同时也应肯定自然存在物

有内在价值:人类根据理性来调节感性的意愿,有选择性满足自身的需要,对人的利益和需要进行理性的把握和权衡,反对将人的利益和需要绝对化;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们能够满足人的利益,自然物也有内在价值,人类有义务关心它们。

在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逐渐产生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潮和价值观。在非人类中心主义者看来,并非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界也同样具有内在价值。例如。利奥波德将价值赋予整个大地,而不是只属于作为其中一个子系统的人类,共同体的利益才是确定其构成部分的相对价值的标准。罗尔斯顿进一步提倡“自然价值论”,强调自然价值的客观性与创造性。从客观性角度来看,罗尔斯顿把价值当作事物的某种属性来理解。反对将价值完全归结为人的主观偏好;从创造性的角度来看,创造性使得大自然本身的复杂性得到增加,使得生命朝着多样化和精致化的方向进化,价值是进化的产物。在人类产生之前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有价值的产生与存在。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工业文明背后的价值观是人类中心主义,它把人看成绝对的主体,自然界只是用于为人所开发和攫取的客体,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危机。

二、人类中心主义体现的是自然的价值

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人类作为最高级的物质形态具有自然界其他物质形态所不具备的作用功能,因此处于十分能动的地位。在工业时代,人类的力量达到了空前的发展,使人们逐步形成了人类至高无上的观念,而无限的自然界只成了为人类服务的资源和环境,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在这样的价值观的支配下,自然的价值是无所谓的。而人类的价值则是至高无上的。自然必须无条件的为人类服务,那么,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地位是否显示了人类至高无上的价值呢?这需要我们认真进行深入的思考。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上。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中,人类是能动的作用主体,但作为客体的自然对人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自然对人类的作用方式,可以按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方式来划分,因为自然的作用恰好是反作用。总体上讲,对于人类而言,自然的作用归根结底是一个大环境作用。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最基本作用,是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资源。马克思根据自然资源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天然资源。另一类是提供生活资料的天然资源。在早期人类阶段,自然资源是天然的“衣食仓库”,是“土地(在经济学上,也包括水)最初以食物,现成

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直到今天。人类还是要依赖自然环境去建立自己的食物生产体系。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金属、煤炭、石油、木材、水利、太阳能、风力等等。没有自然界提供的各类资源,人类生产就失去了作用对象。什么也生产不出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本质上是更深层次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脱离自然资源,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具有永恒性,改变的只是利用的方式、范围和效益。

人类把自然作为环境的依赖关系以及作为生产生活资源的利用关系。归根结底体现的是自然对于人类的价值。价值是两件事物之间的关系范畴,是一事物对彼事物的正面作用。从表面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实践体现了人类的能动性。但是,这种认识和实践作用本质上是从自然界获取人类生活必需的资源和条件,是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价值作用。在这里,人类对于自然的作用,不是付出的价值作用,而是索取的吸收价值的作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还未体现出人类对于自然的价值作用,而只是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价值作用。换句话说,自然对于人类而言是不可缺少的,而人类对于自然而言则是没有用处的。这就是迄今为止人类在与自然之间关系中的价值缺失。显然,人类的发展决不能停止在这种价值缺失的状态中,人类应该在自然面前有所作为。这就需要人类在保护自然、促进自然发展方面,体现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关键在于,人类的立足点要高,不是仅仅站在自己物类的立场上,而是站在大自然总体的立场上,从物质世界要实现质的飞跃出发去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原则是:以爱护和持续利用自然为基础,以促进人类不断提高为主导,最终实现大自然向更高层次的飞跃——这就是包含人类价值在内的大自然主义。

三、人类的负价值:工业化的反自然性

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至今人类对自然展开的不断认识和改造的作用,体现的不过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利用关系,这种关系表现的并不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价值而是自然对于人类的价值。不仅如此。在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利用过程中,还造成了对自然的日益严重的破坏,这是人类对于自然的负价值。我们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称之为“反自然性”。人类的“反自然性”突出地表现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人类历史已经发生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工业化的物质生产活动具有巨大的反自然性,或者说工业化对自然的破坏最为突出和严重。目前,世界性的工业危机已经来临,这也正是由于工业化的反自然性使然。所以,我们为了避免陷入

严重的工业危机和积极开拓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深入认识工业化的反自然本性及其表现。

任何物质生产方式都是有限的,它的生产能力及其创造的财富的边界都是存在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也不能例外。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本质决定了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决定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生产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另一个是可供利用的技术,地球上的矿物资源不能给工业化生产提供无限的生产可能性,还在于工业化生产方式本身。这是因为,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和工艺主要包括采掘、冶炼、加工、制造等,这些技术手段主要用于对矿物资源的宏观采掘、冶炼、加工和制造,从物质层次看是矿物质分子的宏观聚集物体。而不能对这些物质进行深层次的无限循环利用。对石油的利用就是把这些碳氢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而利用释放出来的化学能,而被分解出来的小分子物质就不再有用了。所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就是分解利用地球矿物资源的物质生产,在这样的生产方式面前。地球上可以利用的资源必然是有限的。

此外,环境空间和容量也是工业化生产的有限资源。工业化生产和生活会大批量地把矿物质分解成小的不再能进人工业化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质,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各种废弃物质。废弃物质本来是在自然物质循环中不断再生成矿物质的。但是,当工业化生产的步伐快于自然循环之后,废弃物质就难以被自然环境所分解和循环合成,而是被遗弃和堆积在陆地、江河湖海以及天空中,形成了从陆地到天空的严重污染。环境污染破坏了土壤、水域和空气,造成地球气温上升、物种灭绝、疾病蔓延,使工业化生产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和延续下去。

工业化生产的本质决定了工业化生产资源有限、环境有限和技术有限,这形成了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边界,造成了工业化生产的局限性。在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框架之内,人们不可能突破工业化生产的边界,而要突破工业化生产的边界就必然要突破工业化生产方式,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本质所决定的工业化生产的局限性会不断加重,最终形成工业化生产的危机。

由此可见,工业化生产是在无度地破坏大自然亿万年形成的极其复杂丰富的物质形态和大干世界的条件下层开的,具有突出的反自然本性。这种本性不仅造成了对自然的无可挽回的破坏,而且使工业化本身成为不可持续的物质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会走向毁灭。人类不可能也不应该挽救工业化生产方式,而应大力开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促进自然的新型物质生产方式。

四、人类与自然的主导价值转型

如果只看到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树立环境主义的价值观。同样,如果只顾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则可以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但当我们历史全面地把握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时,我们就会突破单方面地强调自然或人类的作用和价值,全面深刻地摆正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既看到自然在人类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也看到人类在大自然发展中的不可逾越的历史地位,这样我们就会把自然和人类的发展统一起来,形成既包含自然价值又包含人类价值的大自然价值观——大自然主义。大自然主义坚持如下原则:第一,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的物质形态的总和。作为大自然发展的基础阶段和组成部分,它们拥有自身的地位和价值,人类没有权力破坏它们的存在和演化,必须尊重和爱护它们的存在和演化;第二,自然界也是人类赖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自然界人类根本无处藏身,为了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保护自然而决不能破坏自然;第三,人类是大自然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有旧宇宙的果实和新宇宙的种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大自然发展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人类自身生存的角度看待人类的意义,必须全力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第四,不论是保护自然还是保护人类,最终是为了保护和实现大自然的安全存在和不断发展。因此,人类应该在保护自身和自然的安全存在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大自然的发展,包括维护和促进自然界的不断优化和发展。

在人类的早期发展中,人类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适当突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完全正确的。但当人类逐步发展起来从而具有巨大力量之后,人类就应该把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和不断促进自然优化发展的历史责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现在,我们已进人工业危机和新工业革命的时代,在这个历史时期,人类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走出人类主义并牢牢树立大自然主义的时候了。否则,不仅会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安全,还将直接影响乃至扼杀人类自身的继续存在和发展。总之,工业时代是一个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价值观的旧时代,随着工业危机的到来。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危机,人类不能在这种陈旧的价值观的主导下生存,而必须开拓一个以大自然主义为主导价值观的新时代。

总之,工业时代是一个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价值观的旧时代,而新工业时代则应该是一个以大自然主义为主导价值观的新时代,新工业革命就是一场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大自然主义的价值大革命。

五、以类为本和以创造为本

大自然主义是包含自然与人类在内的二者相统一的价值观,在特定的意义上讲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相和谐并凸现人类保护自然、促进自然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以类为本”、“创造为本”的价值理念。

“以类为本”就是以人类为本,那么这不是又退回人类(中心)主义了吗?不是的,这里的“以类为本”是相对于以往的“以个人为本”来讲的。在工业时代,人们崇尚的是个体至上即“以个人为本”,在经济学上人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新工业化价值观在工业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了一场大革命,从崇尚个体走向崇尚人类的整体。人类整体也就是人类的族群、物类,以人类的整体为本也就是“以类为本”。在新工业时代首先应该实现的价值转型就是从个人为本走向以类为本。以类为本的价值观还包含着两层其他底蕴,其一是以类为本包含着崇尚人类的整体化发展,其二是以类为本包含着崇尚人类的全球化发展,整体化和全球化使地球上的全人类终于走向了全球人类解放的境地。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就不会只顾少数人的利益,也不会只顾眼前的利益,从人类作为大自然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和形态出发,把人类利益置于大自然发展的总过程中,实现人类的本真价值和使命。

“创造为本”是相对于过去的“享乐为本”而言的新价值观。从“享乐为本”为轴心的传统价值观转向“创造为本”的新价值观,这是新工业时代所实现的价值革命。2l世纪的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创新意识,牢牢树立创造为本、以人类为本的价值观。要不断加大科技教育艺术事业的投入,不断发展壮大科技教育事业。科技教育艺术活动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它们要向物质生产领域延伸,使之成为物质性的创造活动,而这种非生活意义的物质创造不再只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自然和促进自然的发展。所以,创造为本更具体更深刻地体现了大自然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占支配地位时,价值主体是人类。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时体现的是自然的价值而非人类的价值,人类的类价值和创造价值都处于缺失的状态。当进入工业化生产方式后,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从生命物质和化学物质两个层次上层开,同时也在这两个层次上形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致使自然界的生命物质层次和化学物质层次遭受破坏而不能维护自然的平衡。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这时体现的是人类的负价值和反自然性。新工业革命以及新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建立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带到了新境界,新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能够以人工生产的方式实现物质在化学和生命的层次上的循环持续发展,形成了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促进,尤其以对自然的巨大创造作用体现了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物质形态的类价值。这时,才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的本真价值——这是人类价值的生成和体现的时代,是人类与自然价值关系的大转型时代。

由此可见,积极贯彻“以类为本”和“创造为本”的价值观,才能进一步推进从人类中心主义向大自然主义的转变。新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主导价值的大革命,也是一场新产业革命、新社会革命和新文明形态大革命。

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共同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和谐。 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 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认识和正确認識與自然的關係:和諧統一,尊重自然,愛護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問題表現 環境污染嚴重(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 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人類過度索取,人與環境關係緊張 無止休的破壞(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 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 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環境容載量不斷減少,但人口數量在不斷上升 人類的不協調發展,只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忽慮了客觀規律 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 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 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辦法措施 從實際出發, ?按科學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出現的問題, ?一路發展,一路解決環境問題 ?大家攜手努力,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問題 ?需要法律的規範 ?個人的素質(愛護環境),從自己看做起

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

全球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其中,关于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问题的反省和追问,在20世纪后半叶引起了一场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大争论。随着争论的深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观点--生态中心主义逐渐占了上风,从而取代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们在判断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要的伦理准则。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理论界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人们一般在以下几种意义上来使用"人类中心主义"一词。第一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它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认为人类在本体这个层次上处于宇宙的中心,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围绕着人类这个中心而展开,人类与宇宙万事万物的关系是中心与从属、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1]第二种是认识论(事实描述)意义上的。即主张人类的认识总是以人类固有的内在尺度进行的,总是以人类特有的视角、方式和需要来认识自然客体的,是严格地受人与自然特有的相互关系制约的。第三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生物,他必然要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生物逻辑的限制内,老鼠是以老鼠为中心,狮子以狮子为中心,因此,人也以人为中心。第四种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它的核心观念是:(1)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唯一相关因素。在设计和选择一项道德原则时,我们只看它能否使人的需要和利益得到满足和实现。其暗含的理论前提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他的利益才能推动他的行为。(2)人是唯一的道德代理人,也是唯一的道德顾客。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3)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感情投射的产物。 从历史上看,人类中心主义并不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不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学派。它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思考而产生并不断变化着的文化观念。随着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状况的跃迁,它也经历了由古代人类中心主义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 1.古代人类中心主义 古代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最初摆脱因生产力低下而受到大自然困扰后逐渐产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又称为自然目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其核心观念就是,人"天生"就是其他存在物的目的。在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最早表述可追溯到普罗泰戈拉,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表明能否为人所用也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随后,柏拉图以人的理念为出发点构造了整个世界,把普罗泰戈拉的思想进一步具体化、体系化。但自然目的论观点最有名的代表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大自然不可能毫无目的毫无用处的创造任何事物,因此,所有的动物肯定都是大自然为了人类而创造的。"按照这种说法,动物(更不用说植物和没有生命的自然客体)是为了人而存在的,它们只是人的工具,因而人对他们不负有任何道德义务。 中世纪的神学又进一步把"人类中心主义"建立在托勒密"地心说"的基础上,认为人类不仅在空间方位上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在"目的"的意义上也处于宇宙的中心,因为上帝创造人类就是为了让人类代表上帝来统治地球上的万物。因此,所有的造物都是上帝创造来为人类服务的,是为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人对大自然的统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且地球只不过是人类通往天国的旅途中的一个暂时的居所,一个考验人死后能否得到救赎的地方。所以,它只是一个毫无神圣性可言、最终会被上帝毁灭、被人类抛弃的"物体"而已。这种观点构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第二种历史形态,即神学目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其核心是:人类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目的。它也是一种作为本体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它对天文学界乃至思想界的统治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之后。科学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是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安徽大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姓名李文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态学 年级硕士一年级 学号 D1******* 任课教师李明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李文博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对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并生存下来,以此开创“骨器时代”[1]。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来于自然环境,这就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破坏的程度逐步加深,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是全世界的热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二者关系作简要叙述,并讨论如何正确、客观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破坏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Qian Lifu Anhui Univers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bstract: the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n old topic, Hemudu ancestors, which created a "bone age", transformed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survived, 7,000 years ago.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nevitably cause some damage.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the extent of the damage gradually deepened, especially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pitalism, the pursuit of greater economic benefits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a hot issue of the world, need to be addressed immediately. In this paper, a brief descrip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iscuss how to properly and objective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Keyword: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ssue; Destroy

马克思主义之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之人与自然的关系 10级经法系经济学2班邓连强10040204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的问题。人能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且改造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以达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一、人与自然是对立的 人不是上帝创造的,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一方面作为主体的人有了主管的精神活动,它不仅可以反映大自然的存在,赋予大自然以客观存在的意义,使之改变了以往那种孤立的五意义的存在的孤立的属性,而且可以反映人体自身这个客观存在,从而区别精神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自然物的特殊存在。另一方面,作为主体的精神又可以支配自己生命活动与大自然相互作用,改造自然的固有面貌与体性,把主观意图在自然界中复制出来,从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精神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说,自然将诶通过人类精神确证它的客观性,而人的精神则通过自然界确证自己的客观性。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之前,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所以说,自然是先在的,人只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的现先进性与社会的派生性是不可颠倒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一旦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必须会导致人类胜春的危机。 二、人与自然是统一的 人与自然界是密切联系的。人首先依赖于自然,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衣食住行用等必备的生活资料都是从自然界获得的,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了先在的物质前提。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存在于自然。” 另一方面,人队自然的能动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存在物……正象人的对象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对象一样,直接地客观地存在着敌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自然界、无论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地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也就是说,人既有受自然界客观规律制约的一面,也有自己能动地改造和认识自然的一面。”因为任何客体都只能是被人类认识了的客体,这个客体是产生人这个主体的基础。所以说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实质上是自然界达到了对自身认识的阶段。诚然,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也是存在的,但只是一种自为的独立存在,只有到了自然界衍化出人类以后,才有了主客体的分别。就是人的一切思想活动,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特有的属性。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存在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关系,而且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首先,人与自

人类和大自然

人类和大自然 人类和大自然一、材料分析题( 80 分)材料一: 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 SARS 病毒、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症等重大疫情都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而滥食野生动物是人感染病毒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人说,在卫生健康领域,有研究表明超过 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尽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尚未确定,但源于野生动物的致病风险始终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确凿无疑的。 材料二: 2020 年 2 月 24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对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范围、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健全执法管理体制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请回答: 1.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 2.结合材料说明人类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0 分)说明: 资料为 2020 春期国开专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卷三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 2020 年 5 月 18 日 0 时至 2020 年 6 月 21 日 24 时。 参考答案: (一 )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

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但无论人如何进化,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 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有意志、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并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生活,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人类本身也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但是,人对自然的改造也有两面性,即人类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等问题。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也与日俱增: 水源、空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大量的动物和植物濒危乃至灭绝,土地荒漠化,森林和湿地迅速减少,可利用资源日益短缺甚至面临枯竭,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人类正饱尝着因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和索取而造成的恶果。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在于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但事与愿违,大自然早已在无情地报复人类。人类如果再不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必将遭受更大的灾难。因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衰。”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16798314.html,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 作者:苏元庆 来源:《师道·教研》2016年第01期 近几年来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出现的雾霾天气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种局面之下,基于 人类功利主义的技术改良手段和家园生存危机教育,其肤浅的治标不治本的弊端日益显现,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功利主义的环保教育理念亟待树立和传播。 一、误入歧途的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唯一相关因素;人是唯一的道德代理人,也是唯一的道德顾问,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它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情感产物。 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中世纪封建神学统治之下解放出来,获得自由的人类从此以自身作 为衡量万物的生存价值的尺度,以人类利益为中心,把大自然当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对自然实行了不讲伦理道德的无情掠夺。其实质是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是唯一的道德代理人,其道德地位优越于其它物种。其它所有存在物都不具备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人之外的客观存在物,只能存在于人类道德共同体之外。 二、价值重建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西方工业文明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突飞猛进之后,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掠夺所造成 的环境压力日益显现,有识之士的批评反思之声也渐渐增加。 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本性在于它们的自由自立,在于它们是天—地—神— 人四元的聚集,每一物都有不可侵犯的尊严。人对物的保存和保护并不是人对物的恩赐,而是物对人的要求。人只有在进入敬畏万物的境界时才能充分实现人性。这不是解决人类困境的权宜之计,而是彻底的拯救之路。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经历了不断发展的几个阶段。首先是动物权利解放主义,它 基于动物与人类一样有痛苦和快乐的感受能力,它们的苦乐也有内在的道德意义,动物的生命也具有内在的道德价值。它把道德关怀的对象由人扩大到动物,把道德关心及权利主体的范围由人扩展至动物,迈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的第一步。接下来出现的观点是生物中心论。它认为地球上各种生物(包括植物)都有其利益和内在价值,不管他们是否对人类有价值,都应受到人们尊重,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平等的,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利以及争取幸福的权利。其思想把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扩展至所有存在物,无疑又是环境伦理观的又一次提升。更高层次的生态中心论把整个自然界纳入道德关怀的视野。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相互联系的,都应作为道德关怀的对象,既包括有生命的物质也

科技发展与自然的关系 经典

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要:人类发展至今科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地副作用,地球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严峻的挑战,因此了解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之前的关系,并寻找破解二者相互掣肘的方法与途径成为了我们人类的当务之急,本文将为我们带来这方面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科技发展生态环境自然 从人类诞生以来直至2000年之前,人类科技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人们利用科技进行生产也仅仅能够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因此人类对于自然未能施加更多的影响,人们对于自然知之甚少,甚至对未知的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在自然中人类一直属于从属的地位。 然而自然天生就是一个耐心而循序善诱的导师,人类通过在自然中的活动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劳动技能,促进了自己身心与智力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科技的升级换代,从远古的蒙昧时代到一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从石器时代到古代的青铜时代,再到充斥着铁器的冷兵器时代,无一不是人类科技与环境的交融产生的结果,尤其是冷兵器结束之后的近现代,人类科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也正是这一段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深度,而自然也从以前的纯粹的客观自然慢慢转化成了客观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综合体,并且人化自然的范围和程度都逐渐扩大,所有的这一切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问题,人类的科技的发展与自然及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近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保障了人们在自然中的生存安全,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的生活内容,因此人们一般认为科技对于无论是人类生活还是自然生态都起到的是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事情不能想当然,不能只看一面,当我们翻开人类发展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我们会发现科技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人类一方面利用科技的发展成果,有意或无意的破坏者自然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当人类发现生态环境的失衡以后,又会利用科技来对生态进行修复,并由此发展出了许多生态科技。 下面我们首先介绍一下科技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的影响。 在人口问题上,医疗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使得人口出生率和成活率迅速提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引起全球人口急剧增长。人口爆炸问题在全球生态问题体系中处于轴心地位,医

人与自然名言警句及论点论据

1、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2、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3、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甘哈曼 4、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 垃圾。——惠特曼 5、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埃斯库曼斯 6、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 7、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 五要日光充足。——南丁格尔 8、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 9、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10、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拜伦 11、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卢梭 12、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每一声 清·张维屏 13、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14、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亚里士多德 1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16、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埃斯库罗斯 17、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叔本华 18、这自然法规我认为是最高的法规,一切法规中最具有强制性的法规。 ——马克·吐温 19、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黑格尔 20、我们已经背弃了大自然,她曾经那样准确地为我们指路,而我们却想用她的教导来 教训她。——佚名 21、自然不掺杂半丝人情。谁抵抗它,谁就被一脚踢开;谁顺从它,谁就承受其恩典。 ——佚名 22、人不给自然留后路,自然也不给人留后路。——佚名

大自然与人类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就如同孩子与母亲一样,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大自然这位伟大而神奇的母亲,用她高超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世间万物,而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人类的孩童时代,是生活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中的。享受着大自然母亲赋予他们的一切,那时的人类,是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大自然母亲的精心呵护下健康快乐的成长。人类有时也会向大自然母亲撒娇,不经意间犯些错误,不过大自然母亲丝毫不会怪罪他们,毕竟人类是孩子,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撒娇,犯错误是常有的事。大自然总是能够容忍人类一切的不是,因为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渐渐的,人类已经长大,他们已经厌倦了生活在这寂寞无聊的环境中,这时的人类,已经可以独立生活了,他们不再需要大自然母亲的呵护,因为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不甘寂寞,他们想让这个寂寞的世界变的热闹起来,他们想要建立一个属自己的王国。他们让大自然母亲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想在大自然母亲的见证下完成自己改造世界的使命。 孝顺的孩子都知道该怎样报答对自己恩重如山的母亲,而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成器,这样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报答。而这些善良孝顺人类此时也在想方设法的报答自己的大自然母亲。 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策划,聪明非凡的人类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建立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他们在这些寂寞了万年的大地上建立起了钢铁森林,那就是他们的家。工业时代的来临使世界焕然一新,这些聪明的人类发明制造了一台又一台的高科技机器,并用它们去生产制作出人类想要和需要的东西。人类为了满足自己那永无休止的需求,毫无节制的去砍伐森林,开采石油煤矿&&破坏生态环境,这就是人类对大自然母亲那所谓的报答。 人类真是太伟大,太了不起了,几万年甚至十几万年进化成的生命物种,人类可以让它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灭绝,上千年才长成的森林,人类可以让它们在几年的时间内从地球上消失&&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些人类曾经最喜欢的,像天堂般的地方,现在也被人类变成了人间地狱。大自然母亲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被人类挥霍的所剩无几,赐给赖以生存的家园,也被人类给糟踏了。大自然母亲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会以这样的方式来报答自己,人类丝毫没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反而对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人类仿佛在向大自然母亲炫耀:瞧,您的孩子有有多么聪明,多么了不起!看看我们发明的东西吧,它们改变了这个世界!&& 然而,这一次,人类真的错了,已经伤痕累累大自然母亲再也不堪重负了,她不能任由自己的孩子再这样胡作非为下去了,她要给人类一点惩罚,要人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在人类为自己的成就洋洋得意,沾沾自喜的时候,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已经开始了,台风,沙尘暴,龙卷风,洪灾,旱灾,地震&&这些自然灾害突然降临到人类身上,让人类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每一次灾难的降临,都会给人类带来不小损失,龙卷风,地震等每一次的来临都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我见 摘要: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是自环境伦理学成立以来一直被学界议论和谈论的的话题,并且目前对该争论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二者出现的历史背景,原因,综合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各自的基本观点并给予了相关的评价。最后,又提出了解决该争议的几点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解决措施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同时也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造成一系列的诸如人与环境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关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讨论中,学术界目前比较认同的观点有二类: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二者出现的背景原因,历史渊源。 可以说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思想源远流长。自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的尺度”以及苏格拉底将哲学研究的视野领域从本体论引向认识论,从天堂引向人间以来,在人们的潜意思中,人们一直都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这一潜意思可以在亚里斯多德以及中世纪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那里找到论证。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自然是为了人而造的万物,植物是为了动物而活着,动物是为了人类而活着。在阿奎那那里,更是以上帝的名义对人驾驭动物,奴役动物,甚至随心所欲地杀死野兽进行辩护。若这一理论渊源还不明确的话,那么,我们更是能从近代哲学那里找到确凿的根据。到了近代,尤其在笛卡尔哲学和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建立之后,这种强调主客之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分离,强调要征服自然越演越烈,终于在17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得到了实现。17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使人类社会找到了对待自然的突破口。在向自然征战的过程中,人类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成为人类的奴仆。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原材料成为共识。人类在利益需求的驱使之下,越发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一再无休止地向自然界索取。在虚荣心,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的无限膨胀,使得人们以往对待自然的那种虔诚、敬畏的态度荡然无存。

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之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与自然的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带来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给自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接受自然的惩罚。人们深刻反省自身的行为,重新科学理性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探索和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日渐深入,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认识的综合,它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建构现代生产力范畴提供了观念导向,适应当前人类发展需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回顾人类和自然的发展史,很容易就能看到这种关系存在和发展[1]。 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获得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而存在。自从机器大工业出现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源的数量急剧扩大,大片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引起了大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工业“三废”的无控制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空气,一些物种灭绝,而另一些物种又泛滥成灾,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非自愿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的广泛关注。尽管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加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失衡加剧,环保问题异常严峻。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普遍化、深化和尖锐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源于生态学,单一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1713年德国的卡洛维茨(Carfowitz)提出了森林永续利用理论,1867年哈根(Hartig)提出了森林多效永续经营理论。这两个理论认为木材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实际上就是木材采伐单一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此后,人们为寻求一种建立在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基础上的长期发展模式,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先后提出过“有机增长”、“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等各种构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当代可持续发展观:1)经济发展观,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关系概述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人类与自然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又影响改变着自然,而自然反过来又通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耗竭等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从原始的和谐状态,到农业社会的、局部的、阶段性的不和谐,再到工业社会的严重失衡。今天,人类社会表面上的繁荣进步背后,人与自然的矛盾正在日益积累: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消费迅猛增长,而自然资源正在迅速减少以致枯竭,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污染物质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环境容量,有限的生物圈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已经不堪重负。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大面积的酸雨沉降,一些地区洪水肆虐,另一些地区干旱成灾,华夏席卷沙尘暴……这一切都昭示着以往作为被征服对象的大自然开始向人类宣战,开始显示其被动地制约人类发展的一面。而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走上新的和谐状态;继续对自然肆无忌惮地改造和征服,使之服务于人们眼前的利益,人与自然的矛盾将迅速激化,进而大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3。电鱼与伏特电池;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8。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1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1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牢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一切事情上。 2、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 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我们因该保护大自然,不能丢垃圾、吐啖、砍树.接着,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村,他不爱保护大自然就砍树,拿树做成椅子和桌子,不久,哪个村里人觉的房子旧了该换新的。人们都去砍木做房,房子做好了,那里村字的人都高兴的叫了起来,有的骄傲到比谁的房子美就这样子人们天天都砍树。 不久洪水来了,洪水把村庄全毁了,越漂亮的房子都给凶猛的洪水冲走了因为没有数的阻挡下着些房子都被冲走了,这里都变成废区,这个故事给大家不要乱采地。 大自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有人破坏呢?让我说吧!因为有人没地方丢,没办法就丢到地下,有的人以为丢垃圾就这么一丢多没家教,还有在我们的班里有人把苹果不吃在上面画画多可恶,还有的吃香口绞吃了吐在地下让值日生添麻烦,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学习听,那一群一群的蚂蚁帮的小骨头是教我们团结,那蜜蜂去采蜜是教我们勤劳,你看大自然多么美好,去破坏它舍得吗? 大自然的启示 古人有过一句极为深刻的话:师法自然。说得真棒!大自然给我们上过的课的确很多很多,且一节比一节美妙。先请听一个故事。 故事之二:有人为了晒衣服,曾在相距不远的两棵树上拴了铁丝,久而久之,铁丝形成了铁箍也就牢牢地勒进了树干,硬是在树上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沟。两年后,铁箍更是深深地勒进了树里,可怜的树看来是必死无疑了,但奇迹偏偏因此而发生,那坚强的树非但没有勒死,反而站得稳稳当当的,硬是把那可怕的铁箍活活地吞了进去!而这一切恰好被一位绝望之极的老人看到,也就得到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老人得的是癌症!他战胜病痛活了下来。多活了好几年,临去世时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感谢那棵树! 瞧!大自然多深刻,虽然不声不响,却能给人超常的力量。 是的,类似的故事还很多。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穿梭,那是教我们勤劳。含差草默默收拢叶片,那是告诉我们切莫过分张场。 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收获。 大自然的启示王智成 仙人掌、蚂蚁,这些自然的事物随处可见,因此它们并不稀奇,但你可别小看它们。 你是否看过一群小小的蚂蚁,在墙壁爬动著?它们时时抬著像沙子一般小的食物,成群结队的走动。那细小的身材,生命十分柔弱,只要被人一压,它的一生,可能就这样结束。蚂蚁虽然渺小,但非常团结。一只蚂蚁找到食物,由於食物的体积太大,自己无法搬运,它便立刻回巢,通知夥伴,大家一起团结起来,就能成功了。我们也是一样,如果不能团结,像一盘散沙一样,一点力量都没有;如果能合作,在做人处世上就能屹立不摇。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地区,那里酷热无比,还有许多恶毒的猛兽,处境十分危险。但是仙人掌生活在那里许久,却不见它绝种,这是因为它为了适应险恶的环境,长出了尖锐的刺,使动物们无可奈何。这似乎告诉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外在艰苦的环境,要靠自己坚强的毅力去解决。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就是这个道理。 大自然中,给我们的启示实在太多了,只要用心体会,都能让我们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体认,像仙人掌、蚂蚁,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 在这里说说关于大自然一些反常现象对人类的启示吧. 譬如,夏季的温度一年比一年的高,冬天一年比一年的暖和,北京的雪一年比一年的小.

高中作文题目预测人类发展与自然

高中作文题目预测:人类发展与自然 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作文题目预测:人类发展与自然,供大家参考。 高中作文题目预测:人类发展与自然 一、理由: 雾霾、沙尘暴、飓风、海啸、干旱、暴雨,自然界已经违反常规,如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可跨越必须直面的问题。 二、立意角度 1、绿色生活 2、尊重自然和谐相处 三、素材积累: 1 的最伟大的人。 2 她是一个有敏锐发现力的海洋生物学家,又是一个热情饱满的生态作家,美国前总统阿尔戈尔说,蕾切尔卡逊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寂静的春天》中所关心的那些事情,她将我们带回如下在现代文明中丧失了令人震惊的地步的基本观念: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她是一位伟大的划时代的学者,她把绿色的种子撒播到每个人心中,让世上开满绿色的环保之花。 宾夕法尼亚那个农庄给了她充满绿色的童年,那浩瀚的海洋又洗刷了她本就纯洁的心灵。她不仅热爱绿色,研究环保事业,更完成了把科普论文转化为大众读物的壮举,她笔下的海洋、森林都是那么美好,令人神往,她代替这种生命的绿色向人们呐喊,呼唤人们对环境的爱,对绿色的希望。她像一个摆渡人,在急流中把绿色的梦渡向彼岸。

她有限的生命唤起了无限的绿色,她自己渺小的身躯,爆发出了无与伦比的绿色能量,她是一个行动者,也是一个,只要大自然还存在,她那绿色的信念将会给人们以无限希望,帮我们建设一个更美丽的地球。 3、岁月无情,人生有意。从上古的在河之洲,至明人的绿色河畔,再到今日的绿色生活的构想。每一年的春天,当那河畔的植物繁衍,它不仅带来春天的丰盛,更是大地初萌,人间新生,是一片交织着绿色的和谐世界。 绿色生活,把自己交给绿色,在对绿色的热爱中我们实现了内心的和谐。 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疯狂地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在追求的过程中,往往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绿色。感悟自然中的天地造化,感悟绿色最本真的意义。 1845年,28 ”的书,一 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 4、袁学顺,一位普通的农民,一位被誉为“天鹅卫士” “绿色 爸爸””,他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天鹅卫士“绿色”,并 敢于承担“绿色“绿色爸爸”。 5 林徽因之子。 褪去辉煌身世的外衣,他以瘦弱之躯行走在呼唤绿色的道路上,哪怕前路黑夜漫漫,哪怕放眼望“微斯人,吾谁 与归”,哪怕远方悬崖峭壁寸步难行,哪怕看到的都是无尽的遗憾,也要以一己之身奔赴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去唤 醒糊涂的人类,去呼唤绿色的回归。6000多米可可西里之上,近百张藏羚羊皮在烈火中发出爆裂的声音,泪眼婆娑中,他看到了藏羚羊最后的挣扎,恐惧,听到了它们的哀嚎和悲鸣。这泪,是一个67岁老人的心疼与无奈,为惨遭 杀害的羚羊,为人类的麻木愚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逝去,为绿色的不再。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庄子的绿色宣言,也是梁从诫先生一生所追求的。如今,先生的身影已然逝去,但他呼唤绿色的声音依然在我们耳畔回响。 四、例文导引 尊重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环境有 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这些条件的异常改变,如果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破 坏人的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对立统一而生病。如《内经》说:“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日:高下之理,地势使然,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 者先天,阴胜者后失,此地理之常也,生化之道也。高者 其气寿,下者其气天,地之大小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性,所患疾病 及防治方法也不同。这种不同,正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适应 性表现。 由于环境与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所以古代养生家很 重视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造。据传古代名医孙思邈晚年选 择山青水秀之乡造屋植木种花修池,独自在那里养老。清 代养生家曹慈山也“辟园林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 松数十株,风涛倾耳,如置身岩壑,至九十余乃终”。这 和今天提倡美化环境和绿化环境意义相同。不同的是,在 工业不发达的古代,不存在象今天这样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要进行自身的新陈代谢,一个成 年人平均每天要呼吸二十六斤空气,进食三斤食物,饮入 五斤水。生命所必需的氧气、水和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 源于自然界。并且,人类在生命发展和新陈代谢过程中, 也与自然环境形成了某种物质交换的平衡关系,从而适应 了地球的环境条件。近些年来研究发现,在人体的背部器 官和组织中,含有地壳中所存的六十多种化学元素;将人 体血液和地壳岩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比较,除了构成血液 原生质的主要成分(碳C,氢H,氧0,氮N)和岩石的主 要成分(硅Si)以外,其它许多元素平均含量所占的比重 极其相似。这是人类与周围环境长期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果。自然界中,大气、水、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