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同根血脉情浓 共叙支派衍播

同根血脉情浓 共叙支派衍播

同根血脉情浓 共叙支派衍播
同根血脉情浓 共叙支派衍播

必化公裔孙欢聚普宁莲溪

《高明·莲溪邱氏族谱》编修工作会议召开

邱镇沪

同根血脉情浓,共叙支派衍播。11月9日,广东普宁市麒麟镇

莲溪村邱氏理事会在知尊园(会址)召开《高明·莲溪邱氏族谱》

编修工作会议。参加(应邀)人员有:邱氏潮汕联谊会常务副秘书

长邱镇沪,普宁分会基金会常务副会长邱辉标、副会长邱益廷、副

秘书长邱刘波,饶平县汫洲镇港西村《港西邱氏族谱》主编邱创仕、常务编委邱春林等一行7人,普宁池尾街道新寮村宗贤邱垂锋、邱

慈忠、邱才进、邱少民、邱常茂,高明村(大房)邱国平、邱春成、邱创茂,二房邱木坚、邱松江、邱利光、邱惜龙、邱辉潮、邱良平、邱坚儿、邱妙雄、邱喜鸿,三房邱巧林、邱如得、邱贵和、邱彭龙、邱辉斌、邱明顺,以及《高明·莲溪邱氏族谱》主编邱瑜忠等共近

60人。会议就《高明·莲溪邱氏族谱》编修工作做研讨。

研讨会由邱木坚主持。邱瑜忠在发言中欢迎汫洲镇港西村、池

尾街道新寮村、麒麟镇高明村等宗亲的到来,对《高明·莲溪邱氏

族谱》的编辑工作做介绍。

大家手捧600多页的《高明·莲溪邱氏族谱》打印稿,进行了

传阅。

按照普宁分会布置,编辑各村族谱,莲溪村编委会人员从2016

年着手工作,编辑《高明·莲溪邱氏族谱》。就祖居地及迁徙进行了

寻根问祖之旅,组织人员先后到福建诏安、大埔高彼、饶平乌石、

饶平港西(二次)等探访、交流,经过校对,研究,编委会人员认

为始祖顺川公,是港西必化公之裔孙(比较可靠)。

必化公,淑敏公七子,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年),咸淳间进士,官拜治礼郎。卒于宋末1272年前(必明公修谱前),

寿约49岁。元配氏生长子:惟祉;庶妣氏生次子惟袒。惟

祉20岁亡故(估1241-1260年),遗一子玄辅(约1258年生),母

林氏矢志守孀。化公委孤托寡于汫洲玄辅外祖家,玄辅随母而居。

惟袒约于咸淳初(1266年)迁于海阳苏寨(今潮安官塘),并携回

侄玄辅(9岁)同住。后化公辞官随袒居官塘苏寨,玄辅又于1272

年(必明公修谱前)赴汫洲随母暂居,后避世海滨居汫洲港西,为

汫洲港西开基祖。化公二子分派两处也。(此总记是按必明公谱记及1996年港西重修明德堂宗祠碑记理清情节整理而成)港西一处,有

分衍于浮山之黄岐山(今联饶镇)等地者;苏寨一处则有分衍于意

溪等处者。

会上,大家通过了莲溪村邱氏始祖顺川公是从饶平县汫洲镇港

西村迁徙而来。

莲溪村原村名:普宁县戒水都莲池村。村位于潮揭普三地交界,

大尖山脚东龙峰水库南面,东与樟岗村接连,西至后山村,北至高

明村。莲溪村始祖顺川公(穆公96世),妣温氏,葬于高明山蛇地。二世祖华朝公,妣蔡氏,葬于樟岗山崩岗。三世祖希天公,妣赖氏,葬于高明村寨后(大稻埕)。四世祖怀东公,妣林氏,葬于高明村寨

后(大稻埕)。五世祖显韬公,妣黄氏,葬于高美山狮头。六世祖生

四子:良翁、良玉、良才、良壁。

始祖原于普宁县麒麟镇高明村居住,后往莲溪村置创至六世。

大房良翁原迁高明村居住,至今几百人口。莲溪村至今繁衍约17代,现有600户,人口3000多人。

《港西邱氏族谱》主编邱创仕在发言中说,广东普宁市麒麟镇

莲溪村邱氏理事会认真编修《高明·莲溪邱氏族谱》,我代表必化公

裔孙原头(出生地)的饶平县汫洲镇港西村、《港西邱氏族谱》编委

会表示感谢。旧谱中的“乌鸦地”、“乌鸦落洋”,根据祭祖地及

时间推断,莲溪村始祖顺川公(穆公96世),有可能是港西“德裕”公(穆公88世)的后裔。就理顺代数辈序世系问题,邱创仕提了意见,并补充更改,如:《普宁池尾新寮族谱》的“凌汉公1641年生,1703年殁”、“赞姫公卒于1690年”等。

当天,参会者在普宁分会副会长邱益廷等陪同下,参观了乡、

房祠(二房“立品堂”、三房“笃庆堂”),普宁分会基金会常务副

会长邱辉标的住宅,和村容村貌,赞叹着变化及进步。

当天,三地(必化公裔孙)宗亲家人相见,东道主早早等候,

精神饱满,热情迎接。握手、问候,脉通情浓,大家对目相视,暖意融融,心仪款款,影留心田。

思祖寻宗,承载孝善。《高明·莲溪邱氏族谱》编修工作会议的召开,是必化公裔孙的一次团聚,其中意义之深远,值得其他房系之效仿。会议前后,潮汕联谊会会长邱钊忠、普宁分会常务副会长邱少明作不同程度上的跟踪和指导。

中国人的文化属性问题

中国人的文化属性问题 首先,先解释一下关于文化属性的自我认识。 要搞清楚什么是文化属性,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一个群体在诞生之日起的所作所为中产生的思想认识,文化属性就是某一个群体在思想认识上的特性。 中国人的文化属性就是中国人在民族诞生开始,围绕在这个群体中每个个体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 文化属性对群体外来说是个性,是独特的,对于群体内部来说,是有共同性的。 文化属性是一个群体的灵魂,中国人的文化属性便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文化与物质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变化的剧烈程度丝毫不亚于物质变化的程度,而且变化更为灵活,影响也更为深远。 文化属性的产生和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影响群体的生活习惯,细化一些包括生产习惯,饮食习惯,穿衣习惯,出 行习惯,社交习惯进而影响到政治习惯。例如农耕民族的文化和游牧民族的文化。 二.诞生时间长短 群体存活的时间越长,文化属性越根深蒂固,难以变动,给群体中个体带来的影响 也越大,反之亦然。 三.与外界交流是否频繁 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群体与外界的交流越是频繁,这个群体的 文化就越年轻,越先进,对群体内部的影响也就越积极,越正面。 四.人为固化 文化相对于物质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滞后的,当一个新的事物出现的时候会带来人 们生活习惯的变化,这种变化进而影响到文化,然后这种文化在改良之后会有自我 保存功能,并继续影响到物质。 对于人来说,接受一样文化需要时间去适应;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文化既得利益者得 妥协也需要一段时间。 文化是现实生活的影子。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利益 分成的问题,会有阶级。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利益分成不一样。对于既得利益较大者, 会保护自己的利益并去扩大;既得利益小的阶级也想扩大自己的利益,阶级之间就 会有较量,这会反映在文化方面。既得利益较大者掌握较大控制权,他们会利用控 制权挟持文化,使得文化为自己服务。这比如,西方中世纪的神学文化,中国封建 社会的忠君文化,美国建国开始的种族文化,等等。 五.新事物的出现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断的有新事物的出现,新事物的出现经过一连串连锁反映 后最终将影响到文化。 新事物的出现将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 值观,进而在改变文化。 那么中国的文化又有哪些特性呢? 一.农耕民族特有的保守性。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性,不同的民族的大小不一样,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以汉族产生的影响最大。 汉族以农耕文化为主,汉族人民的生存系于农耕,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人民的思想 方式,继而决定了文化。 对于农民来说,农耕需要固定在一个地方,在这个稳定的地方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仅

祖国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

祖国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统一是各 民族的最高利益。 追求祖国统一,热爱和平,团结互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已经意识到,分裂会给各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空前的灾难。追求祖国统一与和平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古代春秋战国,天下大乱,生灵涂炭;近代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中华儿女,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光明的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指导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政治协商,让少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让人民当家作主。始终如一珍视民族团结,相互尊重各民族和宗教习惯。表现出“天下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情怀;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所特有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紧密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各民族在共创中华过程中的贡献,主要通过族体上的相互吸纳、对中国边疆的共同开拓、经济上的开发和相互促进、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出来;在近代历史上,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更是在反对侵略、保卫中华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革命的各历史阶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精神,正是随着我国各民族共创中华伟大事业的发展深入而日益发展和逐渐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伟大实践在各民族精神生活中的集中反映。 中华民族精神是由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渗透在其血脉、贯穿其悠久历史、熔铸在灿烂文化及光荣革命传统之中的性格特征和意志品质,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爱国团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等等,都是贯穿民族精神的基本精神,主要集中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为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国各民族都无限热爱自己的家园,向往与自己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原地区。历史上,各民族所反映出的对中原地区的向心力,经过各族人民长期对中原地区以及广大边疆地区的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形成了中华民

传承红色精神演讲稿

传承红色精神演讲稿 “我志愿加入少年先锋队组织…….”从我入队在队旗下宣誓那天起,我就懂得队旗上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是从那天起在我幼小的心里就有了“共产党”这个响亮的名字。 “妈妈,您是共产党员吗?”“现在不是,妈妈一定会争取加入党组织,总有一天会成为一名令你为之骄傲的党员妈妈”。妈妈深情的对我说道。“啊,您还不是党员,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入党?入了党又该怎么做呢?”妈妈看着天真幼稚的我,“怎么跟你说呢,你现在还小,和你说你也听不懂,用你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你看到咱们学校的校长了吗,他就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哦,校长就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我陷入了沉思 记得开学第一天,当妈妈带着好奇的我早早的来到学校,在校门口迎接我的就是李校长。当时他慈祥的抚摸我的头,微笑着说:欢迎你,小朋友。妈妈告诉我:欣怡,这是校长。我羞怯的说了声:校长好。从那一天起,我便认识了他--------校长。也就是从那天起,校长便常常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早晨他在校门口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师生;操场上,他和学生一起出操、跑步;楼道里他慈爱地叮咛一个个奔跑的顽童:慢慢走,小心摔着;他还常常独自一人,搬着凳子,悄悄地走进课堂。走进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这就是校长吗?我不明白:“校长不是学校里最大的官吗?全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归他管吧?您说他多累呀!”我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问妈妈,妈妈却亲切的说:“谁说不是呢,你看到的只是他工作的一小部分,你不知道的事还多着呢,八小建校那年寒暑假、双休日他一天都没休过,眼看着他累瘦了,晒黑了,憔悴了许多。老师们心疼呀,可他从没喊过苦叫过累。在他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共同奋斗,学校才有了现在的模样。”哦,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难怪学校这么美丽,难怪好多老师都来我校参观;难怪我们学校的诚信教育远近闻名;难怪……… 这么多的难怪其实不足为怪,因为我们有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老师,一切为了学校,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好校长,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学校才会有今天的辉煌!

文化属性和命运的因果关系

中国人的文化属性和命运的因果关系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首先搞清楚中国人的文化属性。当前中国人的文化属性是以中国封建文化延续为主,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潮为辅的综合文化特性。 中国现在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思想的延续,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封建文化归结为两个字,一个是忠字,一个是孝字。 忠是忠于君王,或是领袖,或是某个组织。孝是孝于长辈,长辈有教育晚辈的 权利,有责罚晚辈的权利,也有支配晚辈的权利。对于中国人来说,要想出头,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熬成君王,一种是熬成长辈。表现在现实中的例子是中国 公务员热和中国长辈对晚辈的控制。君王代表权利,长辈代表尊严和真理。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君王就是长辈,长辈就是君王。 二.大众看问题看表象不看实质。 大家之所以看问题看表象不看实质是因为大家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是约定俗 成的,自认为没什么争辩。这种约定俗成就是传统思想一种终端表现。大家对 于某些现象往往是简单直接的定位,但是没有一个思考过程。每个人都有思辨 的能力,但是要有思辨的过程,才会有思辨的结果。例如:对于官员的贪污问 题,就说是官员自身素质,但是不去深入想,官员为什么会腐败;对于教育, 大家偶读知道读书好,但不知道读书为什么好;对于改革,大家很少去想为什 么要改革,怎么改革,要改到什么程度,为了什么目的,只是简单的因为对现 状不满,气愤的喊一个口号。 三.民众喜欢靠。 这种靠在现实中的表现为: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反贪靠皇帝,教学靠老 师,人生靠命运。为什么大家喜欢靠,原因有以下几点:1.人从出生到成年再 到死亡,都不断有人来规划你的所作所为,人是懒惰的,既然有人管,自己就 懒的去想如何做,按照指定的路走就对了。2.这种靠是带强制性的,你就是想 不靠,承受的代价非常大。政府有规章制度,社会有舆论影响,父母有打孩子 屁股的权利。3.人有惯性和从众心理,一开始什么样,以后就什么样,别人怎 么样,我就怎么样。 四.民众喜欢小概率事件。 中国人普遍感性,缺乏理性,中国人的理性是简单对利益的权衡,是对胡萝卜 和大棒效果的简单比较,缺乏长远眼光。中国人喜欢的小概率事件包括某个不 贪的清官,以少胜多的战争,喜欢买概率小的大奖彩票等等。喜欢小概率的人 往往是对现实不满,渴望改变但又无力改变的集中反映。 五.民众不会思考。 集中表现:1.民众缺乏思考的技巧,思考的时候思路少,视野窄,少深度。2. 民众缺少思考的习惯,培养思考的习惯很难,保持不思考的习惯很容易。3. 缺乏思考的条件:消息的缺乏,对思想有意的压制。 六.重经验轻真理。 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变化的东西部一定对,不变的东西肯定错。 经验是前人的处事宝典,适合前人未必适合现在。 真理就是客观规律,就是潮流。真理永远隐藏在事件背后,而且是人生命运和 趋势的导向,所以需要发现,需要探索。不管是否愿意,众人早晚会发现真理。 较早发现客观规律的人将有准备迎接趋势或及早融入趋势,将会及早受益,晚 发现客观规律的人将失去机会,而且一步迟,步步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学传承的作用愈加凸显,我们有责任拾起自己的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信息收集整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于后人。 经常有人言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想来即是自我玉成的最佳前提。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充分地体现了自宋代读书已经是很重要的事,至今也影响了我们1000多年。 世界上有两门课:一门人文,一门科学,那些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大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就是书,我们要想了解、传承和发扬就必须读书。而读书的方法,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自学和读书习惯的养成。中国是文明古国,了解、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用“扬弃”的态度、“拿来主义”的精神对待祖先留下的文化资源,既是对传统的尊重,又是对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 庄子曾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意思是:油脂在柴火上燃烧,油脂烧完了,柴火也燃尽了,但火却可以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庄子解读了中华文化延续的玄机,在于薪火相传。传承的主要途径在于阅读,因为书本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积累。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孔子主张多读书,并注意兴趣培养,还发现了一个规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一点不如喜欢,喜欢不如以之为乐。喜欢一个事即使再累也沉浸在享受中。 人类之所以是万物的灵长,区别于草木禽兽,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有语言文字,书籍则是文字的载体,翔实记录着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 在我看来,读书首先是一种灵魂生活,也是调养心性独观众妙的一种悟道方式,同时还是通向学问渊薮的唯一门径。人类的精神谱系及文化气脉需要爝火相续的传承,一个不读书的人侈谈什么开宗立派显然是“野狐禅”,妄自立说,断非正确、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国学热”,如穿汉服、行跪拜礼、让孩子背“三字经”等,这说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斩不断的,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国学热”也体现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需要。但国学是什么,它的传承之路在哪里,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说起读书,我经常想起:“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这句话说得真好。 就“国学传承”而言,我个人分了三个角度。在学术角度,加深对它的研究,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行业角度,提炼东方智慧,将国学思想融进企业管理之中,提高企业的凝聚创新力;在社会角度,从社会生活入手,以文化和艺术的形式开展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活动,进而提升民众的民族认同感、自信心和归属感,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 现在,图书市场琳琅满目,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但我认为,读书重要的是思考,不仅要思考书里的内容,还要思考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正面的能量。书,对人的精神引导很重要,读书万不能跟着流行趋势走,对于那些可以帮助、指导我们的书要看,培养良好的道德和独立的人格才是读书的目的和重中之重。 读书,不仅是一件高贵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人类最优美的姿态,那么,读者就是一个最美好的身份。作为一个知识青年,读书是我们的职业要求,是为人师表的立身之本,同时一个人读书的境界决定他人生的高度。

心-中医五脏

心-中医五脏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一)心的解剖形态 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中医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称之为“脉诊”。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脏的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机能正常,则脉搏节律调匀,和缓有力。否则,脉搏便会出现异常改变。 心要完成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心之形质无损与心之阳气充沛。心气与心血、。心阳与心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心脏自身的矛盾运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作用。心阳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其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脉道的滑利通畅。所以,心阳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可改变血液循行状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心中有棵树,那是民族之树,它的名字叫“华夏”! 心中有棵树,那是精神之树,它的名字叫“炎黄”! 心中有棵树,那是团结之树,它的名字叫“九州”! 心中有棵树,那是长青之树,长盛之树,长寿之树,它的名字叫“中华”! 这棵树,早在5000年前就栽种在东方一片神奇的沃土上,畅饮着黄河的甘甜,沐浴着长江的清凉;经历过刀耕火种,孕育过四大发明;创造出辉煌的文明,饱受过深重的劫难,终于成长为今天的一棵枝繁叶茂顶天立地的参天古树! 这棵树,有56个枝桠,56朵花,——56种语言,56种文化。但它们都是从“炎黄”这棵幼苗发展而来,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浇灌下茁壮长大,都奔腾不息地流淌着东方巨龙的血液!这56个枝桠鲜花啊,这56种语言文化啊,精诚的团结奋进,铸就了今天的枝繁叶茂、灿烂繁华! “中华民族之树是同根同源、同心同德之树。” 中华民族在不断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棵亲密和睦、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人心相聚、精神相依的团结之树。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是各民族血脉相连的融合史;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是各民族并肩御辱的斗争史;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是各民族同舟共济的发展史。 炎帝、黄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雏形,在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华夏族”——“汉族”祖先。秦始皇统一中

国后,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汉承秦制,加强了民族和亲政策,推行了汉化政策,规定讲汉语,统一用汉字,形成了今天的“汉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南迁,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促使汉族与少数民族进一步融合。唐朝时期,推行民族平等政策,外族可以在朝中担任要职,可以与汉族通婚,加速了外族汉化的速度。辽宋金时期,中原百姓几次南下大迁移,开发了闽粤地区,中国的人口重心开始由北方向南移动,到北宋后期重心已经越过长江进入南方。从此以后,汉族姓氏在南方得到飞速的发展,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大姓望族。清代时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更是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实现了满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大融合! 因此,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都相互离不开。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内部斗争、出现过分裂,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人心所向,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抗击非典,抗洪抢险就是“人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明证。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美国一著名军事专家更是赞不绝口:“中国人一瞬间由一盘散沙凝聚成钢板一块,真是太可怕了!东方雄狮现在不仅已经睡醒站了起来,而且已经奔跑了起来!自从5.12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开始,所有的中国人空前的团结了起来。上到政府,下到每一个普通的民众,都自发地行动起来。人民解放军更是展现出了惊人的一致和速度,

心 肝 脾 肺 肾 各主什么

心肝脾肺肾各主什么? 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主神明 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藏神。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藏魄。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藏意。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肝藏魂。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生殖。肾藏志。 1,【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2,【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主宣发肃降】,【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主皮毛)】【在窍为鼻】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4,【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主骨生髓通脑】【在窍为耳及二阴】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

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

------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千百年来新疆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只有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新疆才能繁荣发展进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符合全新疆人民的根本利益。新疆各民族同胞之间的感情容不得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挑拨,新疆社会安定团结、群众安居乐业的局面容不得破坏。 加强民族团结是新疆繁荣发展、新疆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也是兵团屯垦戍边的重要使命和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兵团成立以来,始终把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判断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把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兵团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加强民族团结、兵地团结,有力地推进了兵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兵团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艰苦创业,始终坚持自觉服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坚持把兵团工作放到自治区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始终坚持“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不与民争利”,形成了与新疆各族群众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大好局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兵团要更好地发挥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实践证明,兵团的历史,是一部与新疆各族人民相互支持、携手并进、融合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维护新疆稳定、巩固祖国边防的历史。 在当先严峻的形势面前,兵团高举民族团结的大旗,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旗帜鲜明地增强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地维护社会稳定,为确保新疆社会政治大局和谐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凝聚各方面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形成加快兵团发展、维护新疆稳定的强大合力,努力实现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演讲稿十篇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演讲稿十篇 红色,是一种信仰,然而他和其他的信仰不同,他不是少数人的信仰,不是个别 国家或者民族的信仰。一般的信仰,更多的是教人为自己谋利,讲究的是个人的生前死后、因果宿命。只有红色,从不让人去为自己谋私,从不让人去沉迷于飘渺的虚无。 是十月的一场燎原大火烧出了天空的第一片红,是1921至1949整整28 年的抛头颅洒热血染成了神州大地的红,因此,这种红色的信仰绝不是虚无的,而是有无数的前辈用生命去检验、践行的,并且,在一代代的不懈努力中,他成为我们世代相承之意志,只要人们还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我们就决不停止追逐。所以,红色更是我们的基因,我们不能放弃,要好好地传承下去。失去这种基因,我们就会掉进资本主义的陷阱,被历史淘汰,苏联就是这样的例子。 为什么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 这不是上级要求,也不是政府要求,而是这个时代的要求,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代人能否实现中国梦。当我们沉浸在缤纷繁复的物质世界,徜徉在灯红酒绿之边缘,我们会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迷失。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我们要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那就要让红色血液在全身流通,让头脑清醒,让行动坚定。这种血液的来源靠输送是不行的,要自己长出来才可靠。 近来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十送红军》表现的就是十位最普通的红军战士经过长征 的跋涉、战斗与牺牲,以自己的生命,熔铸和诠释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信念 的历程。它生动地展示了我党我军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艰苦奋斗、不惧牺牲、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凝结一体,就是红色基因。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和发扬这种传统,将之融入血脉中随着生命的延续而延续下去。当然,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

传承红色基因演讲稿

传承红色基因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中午好! 每当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的耳边就会回响起这首歌:“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每每听到这首充满激情的歌曲,我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我骄傲,为生长在这个朝气蓬勃、不屈不挠的民族而骄傲;我自豪,为浴血奋战、换取和平的那些可亲可敬的人而自豪。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用鲜血扭转乾坤,用生命铸造新中国的共和国卫士。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奋起抵御日寇的八年抗战,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抗洪抢险中奋不顾身的感人场面,这是一部又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一次又一次的光荣壮举,他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骄人业绩,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诗篇。 而红色基因,就是这种革命精神的传承。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先锋,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钱学森到吴孟超,从李大钊到刘志丹……他们用奋斗与牺牲,书写着对真理和信仰的执著,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其事迹令人叹服,其品格光彩照人,其精神感天动地。

在中国革命史上,我县的南梁就是一道流星,划过旧中国西北的长空,产生了一种光华四射的革命精神。1934年11月,为了发展陕甘边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习仲勋亲自发动群众在南梁荔园堡的转咀子办起了陕甘边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派张景文、高敏珍和霍建德等担任列宁小学教师。 当时,列宁小学的条件极其艰苦,只有两栋房子和一孔窑洞做教室。张景文带领60多名学生,自己动手垒土台,支木板,解决没有桌凳的困难。并亲自编写教材。在南梁山区,入学的大都是一些十三、四岁的孩子。张景文对这些孩子非常关心,衣裳破了她亲手一针一线给补好,手脸脏了她一把一把给孩子们洗净,甚至孩子们身上有了虱子,她坐在油灯下一个一个给抓掉,孩子们都很喜欢她,敬重她。这便是“南红色基因”。身为华池这片红色热土上的一名教师,我深深懂得在教育工作中应该传承这种红色基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要弘扬高尚师德,淡泊名利、言传身教,真正做到自尊、自强、自省、自律,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结合起来,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要有仁爱之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爱护、尊重、宽容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好教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1008090080 叶挺敏 摘要:文化是传承的,中国现代的民族性格也是由中国人的祖先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要改变现代中国人的性格,必须先发掘其性格特点。 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知识文化教化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的。虽然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然而人的生物性心理、行为自身还不是文化现象,而是一种生物有机体的表现方式。只有当个体心里、行为成为文化载体时,或者说成为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已是和共同规范时,它才能在社会互动中构成文化现象。 我们要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就要落实到人的社会化上。人们对社会现代化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教养有关。即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文化上也仍然会有文明扫地、野蛮复归的危险。 我们中国人常常对外炫耀说,我们国家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明。但现在反思一下,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的文化,是否被我们继承?那优秀的文化沉淀在咱身上究竟有多少呢?想让咱们民族复兴起来,想让中华民族把华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为之崇拜,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必先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人性格中的体现,并加以提倡,这样能让我们的思想真正强大起来,精神强大的民族能不让人感到畏惧吗? 那我们该怎么研究我们的民族性格呢? 一个民族长期在某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会养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古代中国,我们的统治者崇尚儒家文化,然后,儒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如此一来,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升华,经过社会的文化熏陶,我们的祖先就成了学富五车、气质不凡、忠义礼廉的谦谦君子。 鲁迅先生说:“英国沉着,德国粗豪,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这种概括虽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它却说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长期共享一种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对文化的独特功能做出的形象概括。的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调整,文化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升国家软实力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为此,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确立了以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目标,循序渐进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奠定基础。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世界文化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影响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非道德化的倾向。从芭蕾舞剧《金瓶梅》的“大尺度”上演,到假冒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天价拍卖,再到各种文学经典的“重口味”影视改编,诸如此类文化事件的一再发生表明,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忽视了文化的道德内涵追求,远离了文化的真善美的精神实质。因此,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道德坐标已经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 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建设应当注重道德内涵 文化是因人而产生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而不断更新,并最终形成了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逐渐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所以,鲁迅在谈到文艺与国民精神的关系时这样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文化的道德力量是文化的精神力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表现为文化能够促人向善,对人的精神品格具有内在的提升功能。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各种社会关系的网络中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人。同样,人也是一切文化关系的总和,只有在各种文化关系的规范中人才能成为文化的人。一个没有接受文化熏陶的人只是自然的人,文化对人的熏染过程其实就是人的道德提升过程。 文化产业虽然具有商品属性,但是,它又与人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呈现。发展文化产业其实是在市场规律的规范下,通过文化事业的转企改制、文化管理机构的转变职能等方式转换文化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只是文化产品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变化,而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文化的道德力量必然会浸润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注重自身的道德规范建设,无形之中也引导当前社会形成共同的道德规范,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遵循道德规范,牢固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然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多样文化的难度增加。在当前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

传承红色基因演讲稿

传承红色基因演讲稿 高坝镇阳春小学三年级尤佳佳 真正的共产党人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深蕴着忠诚坚定、不畏牺牲、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凝练成为共产党人血脉中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艰苦创业的建设时期,直至今天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向前。 多次寄语广大党员干部,“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每一名共产党员,自面向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应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焕发生机,润养精神源泉。 坚守忠诚刚毅的理想信念。“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回顾党领导的革命史,无论是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还是漫漫长征路,抑或是八年艰苦抗战,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夺取革命胜利,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党、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忠诚坚定。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毅的信念,也就有了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对共产主义执着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传承和坚守的,这是政治灵魂,更是不朽的精神支柱。 弘扬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独有的标识。自建党伊始,无以数计的革命先烈为党、为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与

牺牲,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是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视死如归、牺牲拼搏的壮丽凯歌。如今,新中国行进在崛起复兴之路,更需要传承这种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情怀和气魄,继承革命先辈遗志的信念,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讲到,“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既是党的作风,也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者的作风。”在革命年代,缺吃少衣少药,武器落后,物质条件极为困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靠着艰苦奋斗精神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克服各种困难艰险,赢得胜利。在新的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就是我们事业的原动力,更要传承和发扬,将其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在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去坚守奉行。 紧密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我们党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困境下坚持下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一步步走向胜利,所依赖的就是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建立了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倾其所有的支持。直到今天,我们在新形势下完成新任务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目标,制胜的法宝仍旧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只有各项工作符合基层实际和党员群众意愿,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大的支持,各项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根基、精神之源,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必须传承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焕发出战斗的精神、拼搏的劲头,夺取事业新的胜利。

文化属性

文化属性 文化属性,就是指一个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的习惯的定性(基本的文化素质表现)。这是一种思想程序,不以意志为转移;可以形象地说:“你的衣、食、住、行、言,处处都在从侧面折射出你的基本层次”,通俗的说法就是:通过你的 行为表现,一眼就能看透你骨子里的东西,你不需要刻意的去掩饰什么,因为这毫无意义!文化属性对个人来讲,是透视一个人的受教育情况及生存环境情况的理想工具。 文化属性- 基本信息 文化,是一个广义词,它的概括面相当的广泛,它不仅包含我们所学到的书本文化,还包括饮食文化、政治文化、民间习俗文化等等,由这些文化共同组成了社会生产生活文化。 属性,是对一件事物的性质定型的概述(例如火的属性,就是发热,能够产生很高的热量;铁的属性具有延展性、韧性,到达X度熔点温度时会融化,这种表现状态就是它们的属性)。 文化属性- 详细释义 在电视剧《天道》(改编自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主人翁“丁元英”对文化属性的描述如下: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文化属性-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然而客观规律的变化也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规律是由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由历史的变迁而改变。什么是客观规律?归根到底也是一句话: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不墨守成规,其精髓讲的是创新! 而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而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其本质讲的是依靠和跟随!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弱势文化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个规则下公平竞争,所以,从本质上讲弱势文化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学! 然而于一个社会而言,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这是必然的,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无强,社会的进步何在?所以强势文化是引领一个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而强势文化的代表应该是具有强势文化的特性,才能正确引导其所在社会环境的进步与发展!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产生的强势文化的代表,例如领导人,官吏,教师,商人等等一系列的人物的思想是弱势文化的文化特性,那么由其所引导的国家民族的兴衰,地方的社会的和谐,人才的基本素质,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血脉 主,有主持、管理之意。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脉,指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称为“血府”。所谓心主血脉,即指心脏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 心脏位于胸中,有经脉与之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系统。心脏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通过经脉把血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人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到脉搏的跳动。例如在颈侧部(人迎脉)、腕部(寸口脉)、足背部(趺阳脉)均可触及脉跳。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称之为“诊脉”。 心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里”。触摸虚里跳动,有助于对心病的诊断。 人体面部的气血比较丰富,心脏气血的盛衰亦常通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显现于外,故称心“其华在面”。望色,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学认为,心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气血的运行,均依赖于心气的作用。 在生理情况下,人的心气强健,推动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生理机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气不足:即心的精气虚少,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低。可见心慌心跳,面色无华,脉虚无力等。 2.心血瘀阻:若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导致心脏血液瘀阻。可见心悸,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灰暗,口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3.心血亏虚: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以心气强健、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考试大网站收集如果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心悸、面色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1.神的概念: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常指事理的玄妙、神奇。如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在中医学中,神的基本含义有二,即广义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渭水河渭源人 渭河水渭源人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隶属于定西市,是定西市所辖七县

区之一。总面积2065平方千米。渭源县因地处黄河最大支流——古老渭河的发源地而得名。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大量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是三大古文化的融汇之地。 它是中国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丝绸南路由汉代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经渭源,最终入河西走廊。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右,就是沿这条路段到达张掖的。 县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诸多手迹。 总人口3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清源镇,邮编:748200。代码:621123。区号:0932。 渭源县辖8个镇、8个乡:清源镇、会川镇、莲峰镇、五竹镇、路园镇、北寨镇、新寨镇、麻家集镇、锹峪乡、大安乡、秦祁乡、庆坪乡、祁家庙乡、上湾乡、峡城乡、田家河乡。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名首阳县,归属陇西郡,公元551年改名渭源县。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灿烂。同时,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风光奇丽秀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6处,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且渭源县气候凉爽宜人,是避暑旅游的理想之地。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五脏之心

心位于胸腔,形似倒垂的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在五行中属火,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主,主宰;血脉,指血液和脉管。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心、血、脉三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与心脏的搏动密切相关。心脏正常搏动的动力来源于心气,只有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的搏动是否有力,脉道通利与否,血液的功能是否健全,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运行。所以说,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畅是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心的气血充足,脉道通利,则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若心的气血亏虚,脉道不充,则面色苍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或瘀血阻滞,脉道不畅,则面色青紫、心前区闷痛或刺痛、脉象细涩或结代。由此可以看出,心主血脉的功能可以从面色、脉搏、胸部的感觉等方面反映出来。(2)主神志:即主神明,亦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人的面色、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气”;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记忆、灵性、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用,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且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又不否认大脑的作用。 心主神志的功能,可表现于精神、意识、思维、睡眠等方面。其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如功能异常,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昏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关系密切: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心主血脉”为“心主神志”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心又具有接受外来信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对“心主血脉”的功能的发挥起着促进的作用。心的气血充足,运行顺畅,神有所养,神思敏捷。若心的气血衰少,心神失养,则精神萎靡、心慌心悸、失眠多梦;若热入血分,心神被扰,则烦躁不安。 2.心的生理连属 (1)心在志为喜:志,指情志而言。喜,是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良性反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心之气血充盈,则心情愉悦,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若喜乐无度,则心气涣散,神志不宁,甚至累及五脏。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血脉。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华,即光彩、光华之义。其华在面,是指从面部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出心之气血的盛衰。这是由于面部的血脉比较丰富,临床更易于观察,以了解心的功能。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而有光泽。若心之气血不足,则面色苍白无华;若心血瘀滞,则面色晦暗或青紫。 (3)开窍于舌:开窍,是指内脏与体表官窍之间所构成的特定联系。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别络上系于舌,心之气血上注于舌,使舌能正常发挥其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的功能,故舌为心之外候。舌的生理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心的功能正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则舌体红润、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又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或口舌糜烂生疮;心血瘀滞,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4)汗为心液:汗是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并由汗孔排出来的液体。津液为血液的主要组成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