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98例肺错构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98例肺错构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98例肺错构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98例肺错构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浅析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经CT与传统X线诊断的效果

浅析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经CT与传统X线诊断的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阻肺(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经CT与传统X线诊断 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180 例慢慢阻肺合并肺间质性纤维化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随机平 行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通过CT、传统X 线诊断。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11%(82/90)、86.67% (78/90),观察组诊断符合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OPD合并肺间质性纤维化经CT、X线诊断,均可达到诊断效果,但应结合患者 病情、恢复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诊断方式,以防止滥用CT检查诊断,导致患 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并对身体健康构成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慢阻肺;肺间质纤维化;CT;X线诊断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CT and traditional X-ray diagnosis 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combined with 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 Method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select 180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2 to June 2015,and to mak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9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diagnosed by CT and conventional X ray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91.11%(82/90)and 86.67%(78/90)respectively. 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COPD combined with 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 can be diagnosed by CT and X - ray diagnosis,but the diagnosis should be select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atient's condition,recovery and physical condition,so as to prevent the misuse of CT,cause the patient to have greater psychological and economic pressure,and to have a bad influence on body health. Key words: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CT;X-ray diagnosis 慢阻肺(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属于中年、老年多发的病症,为不可逆性病变。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所以易于诊断且不需多次 实行CT检查[1]。然而,当前人们过度使用X线检查,这也使得CT诊断发生滥用的现象,无 疑促使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同时容易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为此,应规范X线的检查范围,合理的使用CT诊断,以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80例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9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X线胸片、胸部CT检查。观察组男56例,女34例;年龄50~88岁,平均(69.6±6.7)岁。对照组男59例,女31例;年龄52~90岁,平均 (71.4±6.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通过CT诊断,CT通过GE双排/GE16排螺旋CT扫描设备,层厚和层距分别 为5mm、5mm。 1.2.2对照组采取传统X线诊断,X线实行DR胸部正侧位,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均通过

表面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_方向前

·骨骼肌肉系统放射学· 作者单位:310016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方向前、范顺武),放射科(章士正);浙江省余杭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胡丰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杨迪生) 表面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 方向前 范顺武 胡丰根 章士正 杨迪生 【摘要】 目的 结合临床病理表现,重点探讨表面骨肉瘤各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表面骨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典型皮质旁骨肉瘤8例,去分化皮质旁骨肉瘤1例,骨膜骨肉瘤5例和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4例。重点描述各亚型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8例经典型皮质旁骨肉瘤均未见骨膜反应,其中5例X 线呈均一致密的骨性肿块,6例肿瘤围绕骨表面生长,肿瘤与骨皮质间形成2~3mm 透亮的间隙;7例CT 扫描示肿瘤呈高密度肿块。1例去分化皮质旁骨肉瘤X 线示其内密度不均。5例骨膜骨肉瘤X 线表现为放射状透亮软组织肿块,CT 见肿瘤内骨小梁呈放射状垂直于骨皮质排列。4例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X 线呈密度不均一的团块状影,CT 示肿瘤内有散在不同程度的骨化;2例血管造影示区域性血管增多。结论 表面骨肉瘤4种亚型的各自鲜明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尤其是血管造影可以反映去分化皮质旁骨肉瘤和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的高度恶性特征。 【关键词】 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The distinct roentgenographic features of surface osteosarcom as FANG Xiangqian *,FA N Shunwu ,H U Fenggen ,et al . *Dep artment o f Or tho paedics ,The A ffiliated Sir Run Run Sha w Hos pital ,The Medical Center of Zhejiang Univers ity ,Hangzhou 310016,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distinct roentgenographic features of four subtypes of osteosarcoma arising on the surface of bon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performed on 18patients of osteosarcoma aris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bone confirm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Th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8cases of conventional parosteal osteosarcoma (c -POS ),1case of dedifferentiated parosteal osteosarcoma (dd -POS ),5periosteal osteosarcoma (PERI )and 4high -grade surface osteosarcoma (HGS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s ystem developed at the Mayo Clinic .Results Periosteal new bone formation was noticeably absent in all 8patients of c -POS .On plain roentgenogram ,5of 8c -POS presented as an uniformly dense mass .Six cases had a peculiar tendency to encircle the involved bone with a thin (2~3mm )lucent zone between the tumor and the underlying cortex .The CT of 7c -POS showed high density osteoid mass .There was largely radioopaque mass with frequent areas of radiolucency on conventional film and CT scan in 1patient of dd -POS .The roentgenographic features of 5PERI were mixed radiolucent mass on the cortical .The sunburst appearance of radiating spicules of mineralized tumor osteoid at right angles to the cortical bone was seen with CT in all 5cases of PERI .Four HGS appeared as inhomogeneous mass on roentgenogram .CT detected scattering calcification in the 4masses and angiography found focal hypervascularity in 2H GS .Conclusion Four subtypes of surface osteosarcomas have distinct roentgenographic features respectively ,which is helpful for diagnosing ,treating and predictin g outcome of the lesion . 【Key words 】 Osteosarcoma ; Tomography ,X -ray computed ; Radiography 表面骨肉瘤(surface osteosarcoma ,简称SO )特指起源于骨膜组织和骨表面、临床和病理表现迥异、预后相差甚远的1组骨肉瘤,其发病率较低,仅占所有 类型骨肉瘤的4%[1] 。有关SO 的命名和分类迄今 已基本达成共识,多数学者采用Mayo 肿瘤中心提出的4种亚型分类法 [2] 。国内不乏皮质旁骨肉瘤的报 道[3],但缺少其他亚型的报道。笔者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SO 病例,着重探讨各亚型的影像学特征。 材料与方法 1988年至1999年期间,笔者采用Mayo 肿瘤中心提出的分类法[2],即在确立SO 的前提下,再根据其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和生物学的特点分为经典型皮质旁骨肉瘤(conventional parosteal osteosarcoma ,简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

(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 基因融合等1,2。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同步并辅助化疗,已成为成人新诊断GBM的标准治疗方案。 脑胶质瘤治疗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神经肿瘤科、病理科和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提高生存质量。为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综合治疗,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影像学复查,兼顾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和家庭活动、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康复治疗和心理调控等诸多问题。 二、影像学诊断

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经CT与传统X线诊断的效果比较

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经CT与传统X线诊断的效果比较 发表时间:2020-01-10T13:45:33.8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9期作者:王亚平 [导读] 目的研究分析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经CT与传统X线诊断的效果。 绥化市妇幼保健院 15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经CT与传统X线诊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1例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患者进行CT与传统X线诊断,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CT诊断率为98.04%,明显高于X线诊断率82.35%(P<0.05)。51例患者中,重度肺气肿占60.78%,中度肺气肿占39.22%。51例患者CT表现主要为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变细、小叶间质增厚。51例患者治疗1年后,20例患者的肺气肿征象无明显变化,蜂窝范围变大7例,小叶间质隔显著增厚18例,小叶内间质进一步增厚4例。结论 CT对于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率较高,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关键词:慢阻肺;肺间质纤维化;CT;X线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CT and traditional X-ray diagnosis of COPD with pulmonary fibrosis Methods 51 patients with COPD and 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8,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CT and traditional X-ray diagnosis were carried out respectively 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effect of the two methods Results the diagnostic rate of CT was 98.04%,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X-ray(82.35%)(P < 0.05).Among 51 patients,60.78% were severe emphysema and 39.22% were moderate emphysema.The CT manifestations of 51 patients were mainly thickening of interlobular septum,thinning of bronchovascular bundle and thickening of interlobular interstitium.One year after treatment,the signs of emphysema in 20 patien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change.7 patients had enlarged honeycomb area,18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thickened interlobular septum,and 4 patients had further thickened interlobular interstitium Conclusion CT has a high diagnostic rate for COPD with pulmonary fibrosis,which can provide a reliabl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COPD;pulmonary fibrosis;CT;X-ray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是以氣流阻塞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肺气肿或(和)慢性支气管炎,会影响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1]。肺间质纤维化为慢性进行性肺炎,胸部CT和组织学检查特征共存,常常互为鉴别诊断。研究显示[2],对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早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进一步对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现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1例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1例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44~73岁,平均(57.9±4.1)岁;烟龄为18~52年,平均(38.4±5.1)年;其中呼气型困难11例,混合型呼吸困难20例。 1.2诊断方法 以SOMATOMD Emotion 16-silce configuration CT扫描机(西门子公司生产)进行检查,参数设置如下:110 mA,120 kV,层厚10 mm,层间隔10 mm。扫描范围自肺底到肺尖,以软组织计算法进行重建,对全肺病变进行细致观察,在扫描检查过程中,嘱患者保持平静呼吸状态屏息。于患者隆突、距隆突上下各5 cm处进行过分辨率CT扫描检查,层厚2 mm,视野35 cm,以骨算法进行重建。行肺窗观察,窗位为700~900 HU,窗宽为1600 HU。以双盲法分析图像,评估图像质量,对比CT与传统X线片表现。 1.3观察指标 ①对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CT检查,以检查结果作为依据,对比X线及CT的诊断率。②对患者的病理表现、肺气肿程度、肺间质纤维化的CT与高分辨CT表现。肺气肿程度判断[3]:以病变组织占全肺1%~5%为极轻度;以病变组织占全肺6%~25%为轻度;以病变组织占全肺26%~50%为中度;以病变组织占50%以上为重度。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率比较 CT诊断率为98.04%(50/51),X线诊断率为82.35%(42/5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51例患者肺气肿程度与病理表现 51例患者中,重度肺气肿31例,占60.78%,中度肺气肿20例,占39.22%;病理表现:所有患者均为全小叶型肺气肿,合并双肺小叶中心型肺气肿患者10例,占19.61%,合并间隔旁型肺气肿5例,占9.80%,合并肺大疱8例,占15.69%。 2.3 51例患者的X线表现 51例患者均存在肺部纹理增强、紊乱,其中42例患者肺部纹理呈现弥漫性分布、蜂窝状、网状,占82.35%,37例患者网织状阴影中混有边缘不清晰、大小不一的小片状、结节状、点状致密阴影,占72.55%,40例患者出现普遍性或局限性透亮度增加,占78.43%,16例患者有肺大疱形成,占31.37%,10例患者伴有支气管扩张,占19.61%,15例患者存在毛玻璃样的高密度影,占29.41%,3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肺门阴影加深、增大、结构紊乱,占70.59%。 2.4 51例患者CT表现 51例患者的CT表现: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变细、小叶间质增厚,且病灶一般分布于双肺下野外带与中下野外带。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12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原发性肺癌等18个肿瘤诊疗规范的通知》,其中的《脑胶质瘤诊疗规范》的全文如下: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

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 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等。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胶质

骨肉瘤的比较影像学

骨肉瘤的比较影像学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在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骨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2例行X线平片检查患者中有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膜反应,其中5例可见Codman三角。8例行CT检查患者均发现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形成,软组织内见弧线样钙化、骨化影。6例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患者中均可见信号各异的骨质破坏,T1WI病变区骨松质内呈低、等混杂信号,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高信号都有。结论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并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利于早期诊断,X线平片加MRI检查应该是“黄金搭档”。 关键词骨肉瘤;影像学;价值 骨肉瘤又称成骨肉瘤,是一种恶性骨肿瘤,绝大部分为原发,也可以继发于骨纤维结构不良、畸形性骨炎、受射线辐射的骨、成骨不全等,绝大部分为单发灶。病变好发于青少年,恶性度高,发展快。多见于四肢长骨,病变起源于未分化的骨的间叶组织,肿瘤组织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它可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也能形成纤维组织和软组织,这就是影像表现上肿瘤内可同时出现骨、软骨、纤维组织的病理学基础。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对骨肉瘤的影像学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2016年诊治的12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穿刺活检或随访证实。本研究中患者皆为原发、单发病灶,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6~62岁,平均年龄23.6岁;病程2周~6个月。患者多以疼痛或软组织肿胀来院就诊。 1. 2 方法12例患者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12例患者均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查。CT检查常规行5 mm薄层扫描后分别用骨窗和软组织窗重建图像,并行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观察。MRI检查常规行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加做抑脂序列,多采用5 mm层厚及间隔,必要时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2. 1 X线平片表现12例患者中1例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肌间隙模糊,1例仅见少许骨膜反应及相邻部位的软组织肿胀,1例为成骨型骨肉瘤,见有不规则形致密影,伴放射樣骨膜反应,2例为溶骨型骨肉瘤,见不规则形骨密度减低区,境界不清,7例为混合型骨肉瘤,以骨质不破坏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瘤骨形成,有棉絮状,象牙质样、针样。12例中有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膜反应,其中5例可见Codman

原发性骨干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2000 Vol.20 No.1 P.40-43 原发性骨干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姚健孙鼎元王林森 【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骨干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有关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1980~1998年14例原发性骨干骨肉瘤患者,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男6例,女8例,平均年龄23.5岁。其中股骨干9例,腓骨干2例,肱骨干2例,胫骨干1例。回顾性分析14例原发性骨干骨肉瘤的X线、CT和MRI的表现及相对应的病理学表现。结果原发性骨干骨肉瘤影像学表现包括广泛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部分病例可见肿瘤骨和瘤样钙化。病理证实影像学确定病变范围不准确。同时原发性骨干骨肉瘤具有发病年龄大、病变范围广泛的临床特点。X 线的诊断最佳,CT检查和MRI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原发性骨干骨肉瘤是一种特殊部位的骨肉瘤,发病率低,骨破坏范围大,无病理性骨折。成骨型骨干骨肉瘤较易诊断,溶骨型应与Ewing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关键词】骨肉瘤;骨干;诊断显像;病理学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primary diaphysial osteosarcoma YAO Jian SUN Dingyuan WANG Linse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ianjin Hospital, Tianjin 30021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the primary diaphysial osteosarcoma, and discuss its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Methods From 1980 to 1998, fourteen cases of osteosarcoma prov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were reviewed; there are six males and eight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23.5 years. The pathological types of these lesions were classic in 6, telangiectatic in 2, small cell in 1, parosteal in 1, and osteoblastic in 2. Nine tumors were located in the femur, two fibula, two humerus and one tibia. All of the patients had roentgenography, five were evaluated by computer tomography, and one had MRI examination.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including X ray,CT scan and MRI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imaging features with the pathological types of primary diaphysial osteosarcoma was also observed. Results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primary diaphysial osteosarcoma were

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最新资料推荐------------------------------------------------------ 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医学检验工工口日口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徐光勇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普洱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表现, 探讨有关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 方法搜集年本院例经病理及手术证实原发性骨肉瘤。 回顾分析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表现。 结果原发性骨肉瘤影像学表现包括广泛骨质破坏、骨膜反应, 软组织肿块、肿瘤骨和肿瘤钙化。 线平片诊断最佳, 扫描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结论原发骨肉瘤骨质破坏范围大, 应与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关键词骨肉瘤; 影像学诊断【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一骨肉瘤是骨原发性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 好发于青少年延, 骺软骨板及关节软骨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肿瘤的发展。 长管状骨的干骺端 , 。 搜集本院年经手术及病理证 . . 骨质破坏骨肉瘤的肿瘤性骨样组织为透线的组织, 故实的例骨肉瘤, 回顾分析其影像学资料, 以提高对骨肉瘤的影像肿瘤的线基本象是溶骨性改变。 表现为筛孑状、斑片状、虫学认识。 1 / 4

蚀状或大片状不规则破坏。 但在肿瘤发展过程中骨破坏和肿瘤骨形成是相互交替进行的, 瘤细胞可以在原有骨质结构间形成肿瘤临床资料骨, 也可以破坏原有骨结构之后形成肿瘤骨。 已形成的肿瘤骨又可例骨肉瘤, 男例, 女例, 年龄 ~ 岁, 平均 . 岁。 其巾股被周围新生的瘤细胞破坏。 骨例, 胫骨例, 肱骨例。 均行线平片及检查。 . . 瘤骨瘤骨是肿瘤组织形成的骨组织, 表现为针状骨刺、结果棉絮状、象牙质样瘤骨。 针状骨刺与骨皮质相垂直生长, 基底与 . 线表现骨皮质相衔接, 是肿瘤组织直接向软组织生长的肿瘤性成骨部骨质破坏: 溶骨性破坏表现为筛孑状、斑片状、虫蚀状或大片不规则骨质破坏, 常并发病理性骨折。 成骨性破坏线平片表现为份。 棉絮状瘤骨呈棉絮状, 密度高于正常骨密度, 分布于软组织肿块内。 象牙质样瘤骨密度高呈象牙质样, 边清楚分布于髓腔内或团块状或棉絮状致密影图、、。 肿瘤的中央部位。 少数软组织肿块及肿瘤内可见钙化。

肺错构瘤的影像学分析

肺错构瘤的影像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27T11:39:38.90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5期作者:于东升 [导读] 过度生长或异常排列形成的瘤样畸形。在临床上国内文献报告较少,本文收集我院经X线,CT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错构瘤,从临床和影像学上进行了分析,以总结经验,减少误诊。 于东升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中心卫生院放射科 261000 【中图分类号】RQ5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363-01 肺错构瘤并不是一种真性肿瘤而是支气管和肺的某些正常组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过度生长或异常排列形成的瘤样畸形。在临床上国内文献报告较少,本文收集我院经X线,CT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错构瘤,从临床和影像学上进行了分析,以总结经验,减少误诊。 临床资料 性别:男9例,女11例,男:女约1:1.2. 年龄:20-45岁12例,45岁以上8例,平均年龄41.5岁。 临床表现:无症状健康查体发现4例,胸闷,咳嗽,呼吸不畅10例,咳嗽,痰血3例,发烧,胸闷3例。 化验检查:血象正常者17例,3例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白细胞增高。 病程:最长5年,最短一周,平均9个月。 影像学表现 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从影像学上可分为两型:1,周围型(肺内型);2中心型(气管内型)。发病部位:右肺12例,其中上叶1例,中叶1例,下叶10例。左肺8例,其中上叶5例,下叶3例。 一、周围型:18例,占90%,影像学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球形病灶,最小者1X1cm,最大为4X7cm。边缘清晰锐利,密度不均匀,内有斑点状钙化和典型“爆米花”样钙化者6例,占30%。边缘清晰,有浅分叶征,密度欠均匀,周围无毛刺,无钙化者12例,占70%。 二、中心型:2例,占10%,普通X线表现为阻塞性肺炎,肺脓肿和肺不张,反复发作,病史较长,抗炎治疗效果不佳,CT检查发现气管内结节样病灶,密度不均匀,内有沙粒样钙化。 影像学诊断:20例中,有6例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匀,内有钙化,术前诊断为错构瘤,术后病理证实,诊断符合率为30%。误诊为支气管腺瘤3例,误诊为结核球3例,误诊为肺癌8例,误诊率为70%。 讨论 本文20例错构瘤,内有6例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匀,有斑点或“爆米花”样钙化。文献报道错构瘤的钙化率占20%-40%,本文6例占30%,与文献报道相符。“爆米花”样钙化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人们认识较深,所以诊断无误。 本文有8例误诊为肺癌,3例误诊为结核球,3例误诊为支气管腺瘤,误诊率为70%。分析其误诊原因:1.忽视了错构瘤中有60%-80%无斑点状钙化,无典型“爆米花”样钙化的特征性表现;2有些错构瘤可呈浅分叶状或边缘凹凸不平,其内密度不均,可含有脂肪组织,但是由于容积效应,CT值测定往往不准确,而与周围型肺癌的空泡征相混淆;3.肺内发现孤立性病灶,内有钙化者,往往认为是结核球,主要是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一般来说,结核球的邻近肺野可见卫星病灶,而错构瘤的周围肺野是清晰的,由于本组3例球形病灶附近可见散在钙化点颇似结核球周围卫星灶;4.本文中有2例有阻塞性肺炎,肺脓肿和肺不张,这本是中心型肺癌的间接X线征象,而忽视了本病在X线分型上存在中心型即气管内型,更应该提到的是本型在病理上多为软骨型错构瘤,密度不均匀,发生钙化者较常见,在CT片上显示气管内结节样病灶,内有沙粒样钙化,这是错构瘤在气管内的特征性表现,而肺癌是难以见到的。本文中有1例中心型错构瘤,X线表现为左肺下叶背段肺脓肿,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反复发作,最后经CT检查,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左下叶中心型错构瘤。 本病的诊断还应该密切结合临床:1.本文中有8例病史较长但病情轻微,很少痰血。2.发病年龄小,平均为41.5岁,这与发病年龄是不相符的(指一般规律)。 小结 本文通过对20例错构瘤的影像学分析提出:孤立性球形病灶的定位估价和诊断,仅根据常规X线有明显的局限性,而通过合理的CT扫描技术,证实散在沙粒样钙化和锐利边界在良性肺球形病灶中经常出现,典型的“爆米花”样钙化是肺错构瘤的特征性表现。70%无钙化的错构瘤应该与周围型肺癌,结核球,支气管腺瘤,炎性假瘤等加以鉴别,在CT诊断中有如下指征有利于肺球形病灶的鉴别:1.密度不均匀,局部有脂肪组织,囊肿形成,软组织及钙化组织共同存在,首先应考虑错构瘤;2.CT值>160Hu为结核球,或错构瘤,钙化肉芽肿,有时小点状钙化也能出现在支气管肺癌中;3.恶性肿瘤证实有中央坏死;4.临床资料(年龄,病史),病灶边缘对鉴别无钙化,不含脂肪,无囊变的良恶性球形病灶,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5,较小的病变(除明显钙化灶)不能得到可靠的CT值导致鉴别困难。

肺错构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肺错构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瑞安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罗坤高源统王晓阳 【摘要】目的:进一步分析肺错构瘤的CT表现,并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材料与方法:25例由病理证实的肺错构瘤患者均经16层螺旋CT胸部平扫与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肿瘤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及强化特征,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患者均为单发。位于肺周围12例。CT上有浅分叶者5例,有毛刺征1例。病灶均小于3cm。发现为均匀的软组织密度者(既无脂肪有无钙化)4例;结节内含有脂肪密度(无钙化)者3例;既有脂肪又有钙化者3例;只有钙化者2例。所有错构瘤病灶均表现为轻度强化(强化值小于30 HU)。结论:肺错构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边缘光滑、结节内含有脂肪和爆米花样钙化有助于诊断,动态CT增强扫描及HRCT有助于其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关键词】肺错构瘤;HRCT;增强;病理 肺错构瘤(pulmonaryhamartoma)是肺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至2013年经HR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肺错构瘤,HRCT征象对HRCT,总结其特征性表现,提高对其诊断水平。肺错构瘤是肺内常见的肿瘤之一,在所有肺内孤立结节中发生率占第3位,部分错构瘤在CT上能被检测到含有脂肪而具有特征性,部分在平扫上与其他孤立结节鉴别困难。本文分析了15例经我院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内错构瘤的平扫和增强CT表现,以期提高对肺内错构瘤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7~65岁,平均50.5岁,9例无明显临床症状经体检发现,3例仅有咳嗽、胸闷等轻微胸部症状。 1.2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Siemens公司16排螺旋CT扫描仪检查,均行常规平扫,扫描范围肺尖至肺底,并对病灶进行薄层扫描(HRCT),均行增强扫描。常规扫描层厚5mm, 层距5mm,病灶部HRCT扫描层厚2mm,层距2mm,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Ultravist),剂量约80~120ml或按1.5ml/kg体重计算,采用高压注射经肘静脉以3.0ml/s速度注入,分别于30s、90s分期扫描,并记录增强前后病灶内CT值差异。所有患者均应嘱其深吸气后屏气进行扫描。 2 结果 2.1 CT表现

骨肉瘤(osteosarcoma)的影像学诊断(综述)

骨肉瘤(osteosarcoma)的影像学诊断(综述) 时间:2009-12-06 来源:影像园作者:admin 骨肉瘤(osteosarcoma)亦称为成骨肉瘤(csteogenic sarcoma)或骨生肉瘤,是一种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骨肉瘤恶性程度高,发展快,多早期发生肺转移。 [病理] 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少数起源于骨干部向周围扩展,常经骨皮质的哈氏系统达骨膜下方,再侵入周围软组织。骺板和关节软骨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肿瘤扩展。干骺骨骺闭合后,骨破坏可直达关节软骨下方,极少数可破坏关节软骨,侵入关节内,亦可经关节囊附着处侵入关节相对的骨骼。 骨肉瘤主要成分为瘤性成骨细胞、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部分肿瘤,尚可见多少不等的瘤性软骨组织和纤维肉瘤样结构。肿瘤细胞大小不一,染色质丰富,常见核分裂像,但均较正常骨母细胞大。肿瘤细胞分泌的基质将其包埋并连接起来,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片状结构,即瘤性骨样组织。后者如有较多钙盐沉积即为瘤骨。肿瘤细胞分化愈成熟,分泌的骨基质则愈多。肿瘤大体形态因瘤性成骨细胞的多寡、分化程度及瘤体内有无出血、坏死而不同。分化成熟、成骨显著者,肿瘤骨多呈浅黄色、质硬如象牙,称为成骨型骨肉瘤;成骨少者,分化较原始,瘤骨稀少,宛如肉芽,易出血、质地软,其中仅搀杂以少量砂砾样骨板,呈灰白色,称为溶骨型骨肉瘤。介于上述两型之间者,为混合型骨肉瘤。大多数骨肉瘤血供丰富,故常呈紫红色。生长迅速、体积较大的肿瘤,因血循环不良,可发生坏死或液化,形成棕色或含有血性液体的囊腔,成骨组织极少。 骨肉瘤的组织学分型复杂多样。除根据瘤骨多少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外,也可依照肿瘤性骨样组织、肿瘤性软骨组织、肉瘤样纤维组织和血腔的有无及多少分为五型: (1)骨母细胞型,以异型骨母细胞为主,瘤骨丰富,少有溶骨性破坏。 (2)软骨母细胞型,软骨肉瘤样组织占半数以上,并由此化生为肿瘤骨质。病理诊断必须发现直接形成瘤骨的梭形瘤样成骨细胞,以与软骨肉瘤相区分。 (3)纤维母细胞型,大部分肿瘤组织呈纤维肉瘤样结构。瘤细胞间常见局灶性分布的少量瘤骨。(4)混合型,以上三型中,两型主要万分较为等量地混杂在一起。 (5)毛细血管扩张型,十分少见。肿瘤由多个大的血腔和少量实质成分构成,后者位于血腔间隔内。 [临床表现] 骨肉瘤发病率占全部恶性骨肿瘤的首位(44.6%),占原发骨肿瘤的确良5.5%,约为软骨肉瘤的3倍,纤维肉瘤的7倍。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3:1。发病年龄4~60岁,以15~25岁最多,占3/4以上。通常,30岁以下好发于长管骨,50岁以上多见于扁骨。在四肢长管骨,以股骨下端(50%以上)和胫骨上端,即膝关节附近最为常见,占68%~80%以上,次为肱骨和股骨近端。扁骨和不规则骨中以髂骨最多,其次为骶骨、胸骨、肋骨、脊椎和颅骨。手足短管骨最少。在长管骨,干骺端为最好发部位,少数发生于骨干。 骨肉瘤一般都具有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三大主要症状,以疼痛最为常见。初为间歇性隐痛,随后间歇时间变短并逐渐变为持续性剧痛,以夜间为甚。压痛开始于病变早期,并随即可出现肿块。局部皮温可稍增高,并隐约可见曲张的静脉及充血毛细血管。肿瘤质地因含瘤骨的多少不同。成骨型多坚硬,高度溶骨型则有松软或囊性感,质韧者多为混合型。约有5%因病理骨折而就诊,多见于生长较快而瘤骨较少的病人。 早期全身症状不明显,以后随病变的进展而逐渐出现轻度发热、疲乏、进行性消瘦和贫血,最后呈现恶病质。当出现咳嗽、咳血、胸部疼痛和闷气时,常提示有肺转移。 化验检查以血清碱性磷酸酶最为重要。溶骨型瘤细胞高度活跃,产生丰富碱性磷酸酶并大量入血,因而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极为显著;成骨型生长比较缓慢,所产生的碱性磷酸酶虽很丰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