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析

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析

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析
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析

2011年第07期(总第257期)

吉 林 农 业

JILIN AGRICULTURE

NO.07,2011(CumulativetyNO.257)

22 JILIN AGRICULTURE

1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1.1 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2006年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自2002年以来连续第五个年头的较高速增长,达到3641元,共增加了1327元,增长了57.3%。从环比增长速度看,2004年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了18.58%,2006年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为11.55%。2006年比2005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95元,增长10.8%,增幅提高2.7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10位,而2002年我省则在全国排第16位。2006年与2002年相比增长幅度居全国各省(区、市)第6位,增长率为58.2%,超出全国水平13.3个百分点。2004年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47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14元,吉林省增量高于全国平均增量156元,主要原因是政策性增收比全国多182元。如果没有国家对吉林省在内的几个粮食主产省份的特殊优惠政策,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可能会低于全国水平。

1.2 工资性收入强劲增长,对人均收入的贡献率逐年增加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相继出台了劳动力转移培训、清理拖欠民工工资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由于农民工工资兑现力度大大改善,实际工资水平上升,外出务工环境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积极性提高,外出务工人数和务工时间有所增加等原因,吉林省农民劳务收入增长较快,为全年增收贡献90元左右,工资性收入金额出现了逐年大幅增长,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成为2006年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为605元,比上年增加94元,增长18.4%;比2002年增长了55.5%,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24.9%,另几年的贡献率仅为17%、7%、19%,可见2006年是五年来最高水平;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15.7%提高到16.6%。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份额的升高,反映了农民收入多元化的趋势,表明农村劳动者在获取经济收入过程中,对农村以外的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同时,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率的增长,表明农民在

企业从事劳动和外出打工不但开拓了视野,掌握了技能,增长了才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也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矛盾,成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快捷而现实的致富途径,是现阶段广大农民实现增收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1.3 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加,在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

吉林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002年为1881元,2006年达到2557元,增加了676元,年均增加了169元。五年间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是2004年,增长15.1%。期间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却逐年下降,由2002 年的81.2%下降到2006年的70.2%,下降了11%,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每年以3%的速度递减,到2006年下降到七成左右。这表明农民收入不仅渠道扩大了,而且家庭经营能力也在增强。

农产品生产等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主要来源。从收入结构上看,2006年吉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仍然保持“以农为主”,人均农产品生产等家庭经营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70%左右。同时,因2006年粮食、水果、蔬菜产量和价格都有一定的涨幅,所以种植业为全年增收贡献148元。

2002-2006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额占全部纯收入增加额的51%,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仍居主要地位。根据2006年吉林统计年鉴,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为2424.6元,增长6.5%,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为248.57元,增长7.32%。在第一产业收入中,人均种植业生产收入为2061.65元,增长8.1%;人均牧业生产收入和渔业收入均有所减少,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1.4 财产和转移性收入高速增长,政策性补贴收入稳定增加

2006年,吉林省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88元,比上年增长27%,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92元,增长39.7%。财产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种植综合补贴、其他农作物补贴等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2006年,吉林省农民人均政策性补贴(包括粮食直补、种植综合补贴、农机等补贴)增加140多元。2002年以来,吉林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迅速增长,2006年增速高达563.6%,是四中收入类型中增幅最高的,转移性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是2004年,收

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析

赵华礼1,钱红文2

(1. 长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2. 建行吉林省分行会计部,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任务之一。自十六大以来,吉林省不断深入开展各项改革并扎实推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给广大农牧民带来了更多实惠,农民收入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五年来吉林省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较大,人均收入结构有所改变,通过对这五年农民收入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透视出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特点,促使农民增收的原因等,从而找出农民增收的潜力所在,具体分析如下。

关键词:吉林省;农民;人均收入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22-2

入金额是上一年的3.6倍。同时随着城市职工工资的增加,离退休金、养老金的提高,在外人口寄回带回收入、城市亲友赠送等再分配收入明显增加。

2 农民收入增加的几个原因

2.1 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农民增收渠道拓宽。2006年,在吉林省农民收入的增量中,工资性收入占到25%,家庭经营收入占到42.7%,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占到32.6%,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增长是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工资性收入中,非企业组织劳动得到的收入、本乡地域内得到的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呈现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农民获取收入的渠道进一步宽泛。特别是农民在省外从事劳动得到的收入同比增长了21.4%,这充分表明我省农民传统的守业顾家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改观,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家门、走出土地,走向大城市、走进中心城市,拓展新的增收渠道。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在我省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突破了三成,达到了32.6%,这意味着在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再分配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逐步加大,这是2006年吉林省农民收入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的一个重要标志。

2.2 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惠农政策深入人心。2004年以来,吉林省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和特产税,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到农机购置补贴,这些直接对农民进行的补贴,四年累计达到83.8亿元,使农民切实得到实惠,2005年增加了“三奖一补”资金,2006年又增加了农资综合补贴。开创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新纪元,使农民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喜悦,对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发挥了威力

流动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政府部门加强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在农民就业、城市定居和职业培训等方面放宽限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以确保农民转移的顺利进行。

2.4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政策发挥了作用

开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渠道。目前,我省农民收入主要靠家庭经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比较少。要增加财产性收入,首先得有财产。城里居民的财产收入比重相对较高,主要靠房租。对农民来说,普遍都有的财产主要是土地(承包权),因此要让土地成为新形势下“以工补农”的纽带和桥梁,给农民带来可持续的财产收入。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普遍地运用租地而非征地的方式取得工业等其他产业用地。另外鼓励农民将闲置的房屋租给外地民工的,也是增加财产性收入的一种途径。

3 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是主要农产品已基本成为买方市场,单纯依靠提高销售价格增加收入困难;二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结构适应性、战略性调整难;三是家庭经营规模不断缩小,适应现代化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难;四是城镇化建设滞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缓慢,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难;五是农村金融改革滞后,资金严重短缺,提高综合发展能力难;六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水平较低,产业、产品升级换代难;七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处于初创阶段,与市场对接、形成新型的利益机制难;八是新世纪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农民稳步脱贫致富难;九是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实现科技创收难;十是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日趋恶劣,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难。

4 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4.1 扩大水浇地面积,增加粮食生产

吉林省西部地区以嫩江平原为主,有着丰富的耕地资源,是东北第二大粮食增产潜力区和吉林省农业最具潜力的地区,但由于缺水,这里的易旱田占耕地比重很大,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如在本年度大抵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干旱过程,造成我省的粮食大幅减产,农民纯收入减少较大。因此加快水利工程开发建设,实现基本农田水利化,打造高产、稳产田,将会极大的提高我省西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土地占补平衡作出贡献,将会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将会明显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4.2 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省农民纯收入中粮食生产所占的比重过大,在稳定和逐步提高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农民行之有效的增收方式。还应当完善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机制,当前应重点做好农村各产业关系的调整,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化关系的调整,把农产品粗加工的大部分产业让给农民。

4.3 面向农村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之计,也是我国农民家庭经营组织内在性创新的必然结果。强化对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完成专业化培训,提高农民的种养技术水平,特别是农民的离田经营水平和离田创收的能力。

4.4 提供社会服务与社会保护,改善流动农民的生活状况

政府应在农民工定居条件、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使雇佣关系长期化、稳定化,从而使农民工的利益得到根本保障。农民在城市中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在教育、居住等方面有时会受到不公平待遇。因此,政府应在法律咨询、就业服务、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帮助,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避免农民因病致贫因病反贫;同时要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使贫困农民尽快脱贫,减小两极分化。

发表在我刊2011年6期237页的文章《草坪绿化效益浅析》(作者:王卫星),在编辑过

程中将目录中的题目“草坪绿化效益浅析”误

写为“草坪绿化效益”,特此更正。

更 正 声 明

吉林农业编辑部

2011年7月

JILIN AGRICULTURE 23

吉林省省情省貌_事业单位考试必备

省省情 一、概况 省简称“吉”,位于中华人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地处北温带,在东经121°38~131°19、北纬40°52~46°18之间。全境东西最长约750公里,南北最宽约600公里,总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居全国第14位。 省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主义人民国相望,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中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南连省,西接自治区,北邻省。 东部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距日本海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特湾仅4公里。省会市位于东北亚十字交通线的交汇点上。 二、地理气候 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貌区。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地貌类型种类主要由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洪积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构成。主要山脉有大黑山、广才岭、哈达岭、老岭、牡丹岭等。主要平原以松辽分水岭为界,以北为松嫩平原,以南为辽河平原。省地貌形成的外应力以冰川、流水、风和其他气候气象因素的作用为主。第四纪冰川在长白山的冰川剥蚀遗迹至今仍然可见。现代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很广泛,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盆地、谷地多受侵蚀、剥蚀、堆积、冲积等综合作用,形成了各种流水地貌,如河漫滩、冲积洪积平原、冲沟等。火山地貌占省总面积的8.6%,流水地貌占83.5%,湖成地貌占2.6%,风沙地貌约占5.2% 。 1.气候特征 省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欧亚大陆的东部,相当于我国温带的最北部,接近亚寒带。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远离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全省形成了显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6℃,全年日照2200~3000小时,年活动积温平均在2700~3200℃,可以满足一季作物生长的需要。全省年降水量一般在400~900毫米,自东部向西部有明显的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差异。全省无霜期中部以西150天左右,东部山区130天左右。初霜期一般在9月下旬,终霜在4 月下旬至5月中旬。 2.气候特点

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经济体制,以及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重大历史贡献,是中国工业的发源地。但是,1990年以来,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同时老工业基地的技术下降的越来越明显。企业设备老化,下降的竞争力,就业的矛盾,资源性城市如大庆等盛产石油的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愈演愈烈,同沿海发达城市的差距愈来愈明显,地区差距逐渐扩大。为了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党中央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复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决策。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作为中国“一五”期间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东南沿海等地区由于地缘的优势,政策扶持的优势等迅速崛起。然而由于制度因素,吉林省在经济建设中渐渐丧失了它原有的优势。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以及党中央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议,吉林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其中包括国有企业的改制、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等等。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吉林省的经济正书写着新的篇章。众所周知,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一直是经济学上的一个难题。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吉林,正是国内不发达省份的代表之一。研究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探讨分析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寻找影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通过分析主要因素寻找解决吉林省经济发展缓慢的对策,正是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与此同时,这些对策不仅仅可以给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建议意见,也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提供宝贵建议,作为不发达省份的代表之一,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同时也为了全国其他不发达省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本文以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吉林省为例去分析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根据分析来寻找影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用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第一产业占比,人才技术等指标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并对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使吉林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复兴经济的伟大梦想。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刘树成,张连成,张平.(2007)所谓“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它指经济在稳定增长和轻微波动的情况下,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中等增长区间。这将经济周期从过去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起伏轨迹变为波动起伏,峰谷差距小。轨

公司数据统计分析人员报表管理制度

1.总则 ●明确报表接口人员与相关职责,保持统计分析的稳定性。 ●确定报表数据种类,统一报表统计口径,保证报表数据统一性。 ●制定报表开发与作业流程,保证报表工作有序性。 ●规范报表周边信息以及报表归档工作,确保报表数据的可查性和追溯性。 2.细则 2.1 统计分析人员职责要求 2.1.1统计分析人员职责描述 ●负责与市场部、财务部等部门共同确定报表统计口径与固定报表体系。 ●负责制作财务报表、集团报表、经营分析报表等固定报表。 ●负责提取统计分析类临时数据。 ●负责统计分析类报表数据的稽核、报送及归档工作。 ●负责就统计分析类报表相关事宜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 ●负责统计分析类报表问题的核查与处理。

2.1.2 统计分析人员职责分工 ●需设立统计分析岗与统计分析稽核岗,即填表人与审核人。 ●填表人负责报表的制作与报送工作,审核人负责报表的稽核与归档工作。 ●填表人与审核人不能为同一个人,可采取交叉复核的方式,即此报表的填表 人可作为另一份报表的审核人。 ●填表人和审核人均确认后方可报送,由填表人和审核人共同承担责任。 2.1.3 对统计分析报表接口的规定 ●对于各业务部门需要省公司或分公司定期提供的数据,业务部门把已审批的 《统计数据需求登记表》报表需求给信息部,由支撑共享中心负责人审批后交统计分析岗处理。 ●对于业务需求,若不需系统开发的,转由统计分析岗处理,对于需系统开发 的,则由需求管理员安排厂家开发。 ●财务部在统计数据中若有程序开发或改动的需求,在办公软件中向信息部需 求管理员提出需求,由需求管理员安排厂家处理。 ●各业务部门须指定统计分析报表接口人。统计分析人员直接向报表接口人提 供报表和有关信息,由报表接口人向对应分公司或部门发布。 2.2 相关报表规范 2.2.1 统一报表统计口径 ●报表统计口径由集团信息中心与相关业务部门共同确定,一般在一年内不作

吉林省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

吉林省省情 一、概况 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地处北温带,在东经121°38~131°19、北纬40°52~46°18之间。全境东西最长约750公里,南北最宽约600公里,总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居全国第14位。 吉林省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中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南连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邻黑龙江省。 东部珲春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距日本海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省会长春市位于东北亚十字交通线的交汇点上。 二、地理气候 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地貌类型种类主要由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洪积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构成。主要山脉有大黑山、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老岭、牡丹岭等。主要平原以松辽分水岭为界,以北为松嫩平原,以南为辽河平原。吉林省地貌形成的外应力以冰川、流水、风和其他气候气象因素的作用为主。第四纪冰川在长白山的冰川剥蚀遗迹至今仍然可见。现代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很广泛,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盆地、谷地多受侵蚀、剥蚀、堆积、冲积等综合作用,形成了各种流水地貌,如河漫滩、冲积洪积平原、冲沟等。火山地貌占吉林省总面积的8.6%,流水地貌占83.5%,湖成地貌占2.6%,风沙地貌约占5.2% 。 1.气候特征 吉林省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欧亚大陆的东部,相当于我国温带的最北部,接近亚寒带。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远离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全省形成了显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6℃,全年日照2200~3000小时,年活动积温平均在2700~3200℃,可以满足一季作物生长的需要。全省年降水量一般在400~900毫米,自东部向西部有明显的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差异。全省无霜期中部以西150天左右,东部山区130天左右。初霜期一般在9月下旬,终霜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 2.气候特点

2018年吉林省经济运行简况

2018年吉林省经济运行简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逐季回升 全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074.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3个、2.0个和0.5个百分点,逐季稳步回升。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2.0%,第二产业增长4.0%,第三产业增长5.5%。 二、农业生产小幅回落 全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落1.1个、1.0个和0.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农业增长3.2%,林业下降8.4%,畜牧业增长2.5%,渔业下降4.2%。粮食产量达到726.6亿斤,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的较高水平。牛、家禽出栏量分别增长6.8%和5.2%,生猪、羊出栏量分别下降7.2%和5.8%。 三、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 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3.8个和3.0个百分点,与前三季度持平。 八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1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医药、能源、纺织行业分别增长14.5%、13.2%、20.7%、12.2%;石油化工、食品、信息、冶金建材产业分别下降0.7%、0.8%、2.5%、0.2%。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原油、中成药、化学纤维、钢材产量分别增长1.4%、9.3%、1.7%、36.7%。

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9%;主营业务利润率为5.99%,比上年同期提高0.37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5%,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加快2.1个、1.9个和1.3个百分点,快于地区生产总值1.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8%,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拉动全省GDP增长2.3个百分点。 从主要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3.3%,房地产业增长4.8%,金融业比上年下降1.4%。 五、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略有收窄 全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8%,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落0.2个、0.4个和0.4个百分点。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增长4.6%,餐饮收入额增长6.5%。 六、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 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6%,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10.2个、3.1个和0.7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2.5%;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6%,其中工业投资下降3.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4%。从主要领域看,制造业投资比上年下降3.8%,基础设施投资下降9.2%,房地产投资增长29.2%。

吉林省经济发展分析

吉林省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吉林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分析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立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并根据吉林省自身的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提高吉林省的综合经济实力。 关键字:吉林省经济发展区位条件限制因素十二五规划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广阔的平原。 近年来,吉林省的经济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相比较而言,发展仍可以说是滞后的,我国的东北三省中,吉林省经济综合指标相对较低,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较多。据网络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各省份GDP排名如下表: 2009年全国各省份GDP排名

据资料显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全国各省份的GDP综合排名中仅高于甘肃、云南、宁夏等少数省份。GDP综合指标相对较低,在全国的经济排名中相对落后,经济综合实力相对落后。 区位条件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优越的区位条件可以有利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区位条件相对较差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我看来,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地理条件的诸多限制性因素:吉林省的西部为半干旱半草原区,中部为吉林

省中部平原区,东部多为山地丘陵地带。近年来,西部半干旱半草原地区致力于生态恢复和生态的可持续建设;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较大;因而,吉林省的农业发展的重任就落在了中部平原地区。吉林省是中国商品粮供给基地,农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在提及商品粮供应基地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吉林省玉米产量的惊人成绩,但是,国家限制玉米出口政策使得吉林省的玉米优势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所有这些原因使得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不能依赖于农业,要从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入手,寻求经济发展的出路。 (二)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区位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就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区位来看,并没有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 首先,从交通方面考虑,吉林省的交通体系并不是十分发达,并没有形成交通网络,附近的铁路多以普通铁路为主,高速铁路匮乏。省内的区际城市之间并没有形成高速公路网络。从吉林省整体来看,交通是不完整的,是不成体系的。交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交通体系的欠发达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其次,从区际的边际条件考虑,吉林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我国的内陆省份。虽然它与俄罗斯接壤,与朝鲜隔江相望,但是区际条件并不优越,俄罗斯尚还可以,但是我们的焦点较多的还是落到了朝鲜的身上,朝鲜的政局不稳对于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吉林省不像东部沿海地区有着优越的临海区位优势,吉林省暂时还没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出海口,这对于经济来说,无疑又是一大障碍。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发展对外贸易,缺乏出海口便是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一大障碍。 再次,从吸引外来投资方面考虑,吉林省整体上来说,吸引外资的能力较差。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可以增加经济发展的周转资金,减少资本阻力,可以带动该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吉林省没有像东部沿海或深圳等经济特区有着优越的招商引资条件。从整个省份来看,能够吸引外资的项目并不多,并且政府在对待外资方面的优惠政策也不是很多,这就为吸引外资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市场体系不完善: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市场体系完善,可以

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变迁分析

延 边 大 学 ( 二 〇 一四 年 4月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本科毕业设计 题 目:吉林省经济与环境变迁 学生姓名:马洪达 学 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经济学 班 级:经济系 指导教师:李升哲 副教授 学校代码: 10184 学 号:2104030852

目录 第一章引言---------------------------------------------------------3 第二章对于两大问题的分析和情况概述---------------------------------3 2.1贫富差距的概述与分析------------------------------------------------------4 2.2吉林省贫富差距现状的分析--------------------------------------------------4 2.3国家对于贫富差距的应对方式------------------------------------------------------------------------5 2.4吉林省吉林市的环境变迁分析------------------------------------------------5 第三章如何解决两大瓶颈---------------------------------------------6 3.1 如何解决贫富差距过大------------------------------------------------------6 3.1.1劳动者素质提高----------------------------------------------------------6 3.1.2农业配置----------------------------------------------------------------6 3.2 如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7 3.2.1农村污染问题现况--------------------------------------------------------7 3.2.2城市治理方法------------------------------------------------------------7 第四章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带给的启示-----------------------------------8 第五章总结--------------------------------------------------------10 第六章参考文献注释附录与谢辞--------------------------------------10

当前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报告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形势和重点工作 很高兴有机会向-------------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汇报一下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形势和重点工作,下面准备从三方面介绍一些情况,谈一点初步认识和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为标志,我们大体可以把改革开放后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成两个阶段。振兴战略实施前,我省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省份相比,发展速度不够快,一段时期甚至出现了主要指标的位次后移。从2003年开始启动实施振兴战略后,我省经济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崭新时期,一系列制约吉林改革发展的难题逐步得以破解,老工业基地举步维艰的困难局面得以扭转,很多指标位次开始前移。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省经济是东北三省中发展变化最大的,也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2008年全省GDP实现6424亿元(人均GDP跨越3000美元大关),是2003年的2.4倍,连续四年跃上了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四个新台阶,五年年均增长14.2%,增速居全国前三位。GDP总量已超过了多年排在我省前面的天津,位居全国第21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有望不长时间超过挨排在我省前面的“四西”(分列第17-20位的广西、山

西、陕西、江西四省)。 2008年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22.8亿元和45.2亿元,是2003年的2.7倍和2.9倍,年均增长20%以上,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说明我们的发展质量在不断提高,增长是有效益的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08亿元,是2003年的5.8倍,年均增幅连续四年居全国前列,人均投资突破2万元,达到发达省份水平。 经过几年的调整,我省的经济结构逐步趋于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14.3:47.7:38,二产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农业生产在全国具有突出优势,2008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68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商品化率始终居全国首位。工业主导地位继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3年增加了近2倍,培育形成了具有我省鲜明特色的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以及医药、电子两大优势产业,产值已占到全省工业产值的近70%。 对外贸易和利用域外资进势头较好,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33.4亿美元,增长29.5%。其中实现进出口总值47.7亿美元,增长23.7%;实现进口总值85.7亿美元,增长33.0%。在出口总值中,机电产品出口11.4亿美元,增长26.3%,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23.9%。全省实际利用外资30.1亿美元,增长32.5%;引进外省资金1200亿元,增长60%。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吉林监管局关于开展小额人身保险有关事项的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吉林监管局关于开展小额人身保险 有关事项的通知 【法规类别】保险监管 【发文字号】吉保监办发[2013]47号 【发布部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吉林监管局 【发布日期】2013.11.28 【实施日期】2013.11.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吉林监管局关于开展小额人身保险有关事项的通知 (吉保监办发〔2013〕47号) 各人身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保监会《关于印发〈全面推广小额人身保险方案〉的通知》(保监发[2012]53号,以下简称《通知》)的有关要求,持续推进小额人身保险在我省的发展,让保险保障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公司要充分认识小额人身保险在提高中低收入群体保险保障水平、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通知》中的支持政策等有利条件,加强对小额人身保险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二、各公司在推广小额人身保险工作中,要进一步提高优农、惠农、支农认识,结合

省情、民情、业情,积极探索创新保险产品和经营服务模式,因地制宜、稳妥推进。 三、拟开办小额人身保险的公司在总公司取得开办资格后,应向我局提交开办方案。 四、开办小额人身保险业务的公司应符合《通知》规定的监管要求,并就具体开办地区与我局进行沟通,由我局根据辖内保险业发展和开办公司实际情况,与开办公司共同商定具体开办地点。 五、各公司要从组织体系、产品设计、服务网点、风险管控、核保理赔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符合《通知》相关要求,切实维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确保我省小额人身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六、开展小额人身保险业务的公司要加强经验总结,加大宣传力度,尤其要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的沟通汇报工作,努力形成有利于小额人身保险推广的良好舆论氛围。 七、根据《通知》规定,我局将在同等条件下对开展小额人身保险成绩突出的公司在各类创新和试点中优先给予支持。 八、开办公司要密切跟踪小额人身保险进展情况,切实防范潜在风险,同时每半年统计一次开办情况,分别于每年二季度和四季度结束后15日内向我局报送《小额人身保险统计表》(见附件)。 九、为了解当前我省小额人身保险开展的实际情况,各开办公司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10日内将本公司小额人身保险2012年、2013年的开办情况报送至我局。具体内容包括:小额人身保险的开办模式、主要特点以及与当地政府沟通情况;符合《通知》的在售产品种类、数量、名称及保费收入、保险金额、覆盖人数、赔付人次、赔款数额统计;当前小额人身保险推广中的经验做法以及存在的主要困难;对于推广小额人身保险的工作意见和建议等。 2013年11月28日

统计学数据分析报告记录

统计学数据分析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统计学数据分析报告 一、调查研究方案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一)调查目的 (1)描述和反映本校商学院14级金融系学生对于毕业去向的意向,分析并 研究各意向的分布情况; (2)在专业,性别,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对毕业意向的分布进行研 究,探究这些因素对于毕业意向分布的影响。 (3)分析和解释形成毕业意向分布差异的因素和原因; (二)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本次调查的基本调查对象是本校商学院金融类的部分同学。 调查单位为此范围内的每一个同学。 在此基础上,在每个专业内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抽样调查,进而对整体进行推断。 (三)调查的组织和实施方法获取资料的方法:问卷法、文献法 本小组采用的基本方法为问卷法,发放问卷60份,收回问卷54份。 辅助方法为文献法,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获取相关背景资料,对研究素材进行丰富和补充。 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抽样方法:分层抽样 将调查对象按专业分为金融工程、金融学和信用管理三个类别,然后从各个类别中随机抽取组成样本,用于对整体进行推断。 数据资料整理结果如下:

在全部被调查对象中,男生23人,占43%,女生31人,占57%,金融学18人,占总体1/3,信用管理18人,占总体1/3,金融工程18人,占总体 1/3。选择考研的有14人,占总体的26%。选择出国深造的有1人,占总体的2%。选择自主创业的有3人,占总体6%。选择直接就业的有29人,占总体54%。选择考公务员的有7人,占总体12% 。 (四)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调查时间:2016年5月9日 调查期限:2016年5月9日―2016年5月14日 (五)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调查项目:性别年级专业毕业意向家庭收入情况性格特点就业优势 调查表如下: 毕业意向 专业性别 考研出国深造自主创业直接就业考公务员金融工程男7 0 0 0 6 1 女11 2 0 0 8 1 金融学男8 2 1 0 4 1 女10 6 0 1 2 1 信用管理男8 1 0 1 5 1 女10 3 0 1 4 2 合计54 14 1 3 29 7 二、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2017年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①230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29.4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24.3亿元,增长0.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49.1亿元,增长4.5%。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9.8:43:47.2调整为10:35.8:54.2,第三产业比重提升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496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8448.9美元。

财政收支 全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94.6亿元,下降8.4%;一般预算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105.0亿元,下降22.6%;一般预算财政支出401.2亿元,增长5.5%。 民营经济 全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66.2亿元,比上年增长8.6%;实 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093.8亿元,占GDP比重为47.5%;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119.8万人,同比下降2.9%。民营经济单位迅速增加,截至2017年末,民营企业户数达4.1万户,同比增长23.2%;工商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19.1万户,同比增长13.3%;民营“四上”企业达到2897户,同比增长2.4%,其中,新增民 营规上工业企业66户。 市场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其中,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8.7%, 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3.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2.0%,生活用品及 服务类价格上涨1.7%,衣着类价格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1.3%,居住类价格上涨0.2%,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1.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1.7%。

2018年一季度吉林省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2018年一季度吉林省经济运行总体情况今年以来吉林省处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全省上下积极应对砥砺前行,宏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态势。一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59.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1.1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232.69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1285.46亿元,增长3.4%。三次产业比重为5.3:46.4:48.3。 一、农业生产稳定 一季度,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2.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其中,实现牧业增加值121.72亿元,同比增长5.0%。生猪出栏量同比下降4.0%,牛出栏量增长8.7%。 二、工业生产喜忧参半 一季度,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1194.78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9%。 从重点产业看,全省八大重点产业六升二降。其中,汽车制造业、食品产业、医药产业、冶金建材产业、能源工业和纺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1.4%、0.4%、4.7%、3.6%和1.8%;石油化工产业和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1%和7.9%。

从企业效益情况看,1—2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0.84亿元,同比增长0.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38.01亿元,同比下降1.9%。 三、服务业发展对全省经济贡献提高 一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2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3%,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62.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79.59亿元,增长2.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1.96亿元,增长2.6%;房地产业增加值145.47亿元,增长4.9%;金融业增加值161.47亿元,下降3.7%。 四、固定资产投资下降,房地产市场销售旺盛 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受气候影响同比下降8.6%。其中,民间投资下降14.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6.6%;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5.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6%。 一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8.2%,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0.8%。商品房销售面积250.56万平方米,增长8.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2.4%。 五、消费增速有所放缓 一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9.21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0%,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增长6.0%,商品零售增长4.9%。 六、对外贸易相对稳定

公司数据统计分析人员报表管理制度(20210214190453)

1. 总则 明确报表接口人员与相关职责,保持统计分析的稳定性。 确定报表数据种类,统一报表统计口径,保证报表数据统一性。 制定报表开发与作业流程,保证报表工作有序性。 规范报表周边信息以及报表归档工作,确保报表数据的可查性和追溯性。 2. 细则 2.1 统计分析人员职责要求 2.1.1 统计分析人员职责描述 负责与市场部、财务部等部门共同确定报表统计口径与固定报表体系 负责制作财务报表、集团报表、经营分析报表等固定报表。负责提取统计分析类临时数据。 负责统计分析类报表数据的稽核、报送及归档工作。 负责就统计分析类报表相关事宜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 负责统计分析类报表问题的核查与处理。

2.1.2 统计分析人员职责分工 需设立统计分析岗与统计分析稽核岗,即填表人与审核人。填表人负责报表的制作与报送工作,审核人负责报表的稽核与归档工作。填表人与审核人不能为同一个人,可采取交叉复核的方式,即此报表的填表人可作为另一份报表的审核人。 填表人和审核人均确认后方可报送,由填表人和审核人共同承担责任。 2.1.3 对统计分析报表接口的规定 对于各业务部门需要省公司或分公司定期提供的数据,业务部门把已审批的《统计数据需求登记表》报表需求给信息部,由支撑共享中心负责人审批后交统计分析岗处理。 对于业务需求,若不需系统开发的,转由统计分析岗处理,对于需系统开发的,则由需求管理员安排厂家开发。 财务部在统计数据中若有程序开发或改动的需求,在办公软件中向信息部需求管理员提出需求,由需求管理员安排厂家处理。 各业务部门须指定统计分析报表接口人。统计分析人员直接向报表接口人提供报表和有关信息,由报表接口人向对应分公司或部门发布。 2.2 相关报表规范 2.2.1 统一报表统计口径 报表统计口径由集团信息中心与相关业务部门共同确定,一般在一年内不作 改动。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如何调查计算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如何调查计算 目前,部分群众对统计部门每年公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出质疑,特别是不少农民认为自己的收入没有那么多,统计数字高于实际。这是由于部分群众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统计指标的定义不够熟悉,他们的直观感觉不等同于统计数据。为正确理解这一指标,结合我市实际,现对其专业定义、构成、数据来源、计算方法等作一解释和说明。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调查方法和构成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通过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获得的。根据国家统计制度统一要求,目前,我市采用的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方法是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以辖区内所有行政村人均纯收入近三年平均值为标识,从低到高排队,建立抽样框,以村人口为辅助指标,采取随机起点对称等距抽样方法,抽取调查村,每村抽取10户居民作为调查点。接受调查的农户按照制度要求,在国家统一格式的现金收支帐和实物收支帐上,逐笔记录发生的现金和实物收支情况;统计部门通过录入汇总这些原始数据,来获得一定时期内农民生产、生活、收入、消费等方面的详细数据。 农民收入资料来源: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在全市抽选确定了560户农村居民家庭调查户(18个乡镇街道各30户,凤城街道20户,鹏泉街道暂时没有),调查户每天记录家庭收支流水账,各乡镇(街道)对记账本逐笔编码后,按月录入计算机处理汇总计算而得。 农民人均纯收入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1)工资性收入:指农村住户或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包括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在本地劳动得到的收入、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三个部分。(2)家庭经营纯收入: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相应地扣除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费用后的收入总和。(3)财产性收入: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

SPSS简单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SPSS简单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目录 一、数据样本描述 (4) 二、要解决的问题描述 (4) 1 数据管理与软件入门部分 (4) 1.1 分类汇总 (5) 1.2 个案排秩 (5) 1.3 连续变量变分组变量 (5) 2 统计描述与统计图表部分 (5) 2.1 频数分析 (5)

2.2 描述统计分析 (5) 3 假设检验方法部分 (5) 3.1 分布类型检验 (5) 3.1.1 正态分布 (6) 3.1.2 二项分布 (6) 3.1.3 游程检验 (6) 3.2 单因素方差分析 (6) 3.3 卡方检验 (6) 3.4 相关与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 (6) 3.4.1 相关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 (6) 3.4.2 线性回归模型 (6) 4 高级阶段方法部分 (6) 三、具体步骤描述 (7) 1 数据管理与软件入门部分 (7) 1.1 分类汇总 (7) 1.2 个案排秩 (8) 1.3 连续变量变分组变量 (10) 2 统计描述与统计图表部分 (11) 2.1 频数分析 (11) 2.2 描述统计分析 (14) 3 假设检验方法部分 (16) 3.1 分布类型检验 (16)

3.1.1 正态分布 (16) 3.1.2 二项分布 (17) 3.1.3 游程检验 (18) 3.2 单因素方差分析 (22) 3.3 卡方检验 (24) 3.4 相关与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 (26) 3.4.1 相关分析 (26) 3.4.2 线性回归模型 (28) 4 高级阶段方法部分 (32) 4.1 信度 (32) 一、数据样本描述 本次分析的数据为某公司474名职工状况统计表,其中共包含11个变量,分别是:id(职工编号),gender(性别),bdate(出生日期),edcu(受教育水平程度),jobcat(职务等级),salbegin(起始工资),salary(现工资),jobtime(本单位工作经历<月>),prevexp(以前工作经历<月>),minority(民族类型),age(年龄)。通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该公司职工总体状况,并分析职工受教育程度、起始工资、现工资的分布特点及相互间的关系。 二、要解决的问题描述 1 数据管理与软件入门部分

吉林省省情概述

吉林省省情概述 自然状况 吉林省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长白山脉连绵千里,素有“长白林海”之称。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82.8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2.03%,列全国第12位;其中林地面积788.2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0.19%,列全国第8位。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为8.18亿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林木年均生长量2324.36万立方米,生产率2.88%;森林覆盖率为42.1%。全省最高点为长白山白云峰,海拔2691米。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的矿藏136种。已探明有储量的矿产78种。有2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储量也很丰富。吉林省山地资源丰富,尤以长白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最。吉林省是闻名中外的“东北三宝”-- 人参、貂皮、鹿茸的故乡。灵芝、天麻、不老草、北芪及松茸、猴头蘑、田鸡油等都在国内外很有影响。松辽平原平均海拔在110米-200米之间。吉林省土质肥沃,气候条件优越,平均年降水500-600毫米,日照2200-3000小时,无霜期120?160天,具有雨热同季特点,对各种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特别适宜种植粮豆、油料、甜菜、烟、麻、薯类、人参、药材、水果等各种作物。播种面积为395.9万公顷。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吉林省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盛产玉米,大豆,水稻等。西部地处松嫩草原中心,是我国著名的草原之一,以盛产羊草而驰名中外,生长以多年生根茎禾草和丛生禾草占优势,覆盖率达50%?70%,属平原草甸草场类。也是国家北方商品牛、细毛羊主要产地之一。吉林省草原可利用面积达437.9万公顷,主要集中于西部和东部地区。 地理位置 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地处北温带,在东经121°~131°、北纬41°~46°之间。全境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总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与黑龙江省为邻。吉林省是边疆近海省,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中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东部珲春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距日本海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省会长春市位于东北亚十字交通线的交汇点上。全省总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为2727.99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2465.87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262.12万人,增长10.63%,平均每年增加25.3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98%。全省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481.63万人,占90.9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46.36万人,占9.03%。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67.52万人,增长了12.08%;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了5.40万人,下降了2.14%。全省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134.38万人,占4.93%;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411.26万人,占15.08%;接受初中教育的973.54万人,占35.69%;接受小学教育的916.55万人,占33.60%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154人上升为492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2701人上升为1507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6308人上升为35687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5327人下降为33598人。全省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124.76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0.49%下降为4.57%,下降了5.92个百分点。城乡总人口全省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355.2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372.72万人,占总人口的50.32%据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次公布的是初步汇总数据,其中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城乡人口是按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计算的。 气候 气候特征 吉林省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欧亚大陆的东部,相当于我国温带的最北部,接近亚寒带。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远离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全省形成了显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6℃,全年日照

吉林省gdp数据概览

总结安徽经济结构的特点。(①2001-2013年安徽经济总体增长趋势明显,保持了年均约13.7%的增长率。②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经济中的构成看,2008年以前居民消费占有较大比重,而2008年内以后,投资转强,成为经济结构中的主要成分。说明安徽省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完成了由消费主导型向投资主导型的转变;此外,对外贸易始终保持着收支基本平衡的状态,可以说运行基本稳定。③安徽省经济中的消费结构符合恩格尔定理。) 4.同一小组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换数据,对同一地区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结构进行比较,并找出各自的不同特点。(学生独立完成,小组长负责协调) 5.小组之间互换资料,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差异,经济结构各有什么特点。(学生独立完成,小组长负责协调) 6.撰写分析报告,各省份的分析报告每人一份,同一地区和不同地区经济结构差异和特点的分析报告各小组一份。(小组长负责) 1. 2000年到2006年经济增长较为平缓。2006年到2014年经济增长趋势较为明显。 2.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经济中的构成看,资本形成总额2006年后超过消费支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排头兵而与此相反的货物和

服务净流出则一路下滑出现了负增长。说明吉林省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完成了由消费主导型向投资主导型的转变;此外,对外贸易在06年之后打破收支平衡的状态以进口商品引进服务为主,可以说运行不是太理想。。 从2000年到2014年CPI指数基本维持在100以上而且波动幅度较小说明吉林省的消费结构符合恩格尔定理。

通过计算得到贡献率计算表,分析贡献率表可知: 1. 吉林地区2000年以来资本对于该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影响较大,其中资本形成总额,该地区经济属于资本主导型经济增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