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练习(覃柳松)

21《与朱元思书》

(一)文学常识:《与朱元思书》一文的作者是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朝代)文学家。课文选自《艺文类聚》。

(二)重点字词:

1.风烟俱净

2.从流飘荡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俱:全,都从:随着缥碧:青白色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6.蝉则千转不穷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负:凭依“转”同“啭”叫戾:道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横柯上蔽

经纶:筹划“反”同“返”返回柯:树干

(三)《与朱元思书》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富春江山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五)赏析:

(1)富春江的山水“奇”在哪?“异”在哪?

“山”奇在峻峭,有活力;“水”异在清,急。

(2)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六)选择题(共11小题,请用2B铅笔把方框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8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D ]

1.下面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 D.从流飘荡(随着)

2.对下面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

A.天山共色共色:同样的颜色。

B.水皆缥碧缥碧:青白色。

C.急湍甚箭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D.皆生寒树寒树:寒冷中依然葱郁的树。

3.下列加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

B.猛浪若奔/永之人争奔走焉

C.望峰息心/北山愚公长息曰

D.急湍甚箭/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选出加线词表示数量词“一百”的意思的一项是( A )(A的“百”是实指,指数目一百,B.C.D项的“百”是虚指,表“很多”之意)

A.一百许里

B.百千人大呼

C.千百成峰

D.赏赐百千强

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

A.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千百只蝉儿叫个不停,千百只猿猴叫个不断。

6.对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B.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如诗一般押韵。

C.经纶世务:治理社会事务。

D.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7.与“窥谷忘反”加点字“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余幼时即嗜学 D.才美不外见

8.下列句中加点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C)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9.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

A.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千百只蝉儿叫个不停,千百只猿猴叫个不断。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22《五柳先生传》

(一)文学常识:《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朝代)。课文选自《陶渊明集》,体裁是传记。

(二)重点字词:

1.造饮辄尽

2.箪瓢屡空,宴如也

3.兹若人之俦乎

造:一来如:若俦:辈,同类

4.不戚戚于贫贱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6.每有会意

戚戚:忧愁的样子许:地方会:体会,领会

(三)《五柳先生传》主题思想:本文通过介绍五柳先生身份,称号,生活,性格特点等,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四)翻译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

5.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一来就要把酒喝尽,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从不在意该走该留。

(五)赏析:

(1)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常著文章自娯。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什么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3)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

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我认为不过时。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4) “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却“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率真随性,读书只为获得知识,获得精神的快乐;他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

(5)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形象:率真随性、淡泊名利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六)选择题(共11小题,请用2B 铅笔把方框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什么地方)

B.亲旧知其如此(亲戚朋友)

C.箪瓢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D.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环顾周围)

2.选出下列加线的词语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A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B .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C .因以为号焉/且焉置土石

D .以此自终/以乐其志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B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哪里

B .或置酒而招之 或:或许

C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辄:就

D .曾不吝情去留 曾:曾经

5.下列句中加线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B )

A .亦不详其姓字

B .其如土石何

C .亲旧知其如此

D .食之不能尽其材

6.对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A.好读书,不求甚解:h ào 喜欢 B .性嗜酒:s ì爱好

C.常著文章自娱:zhu ó 通“着” D .箪瓢屡空,晏如也:ān 悠闲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便/欣然/忘食

B 、家贫/不能/常得

C 、曾不吝/情/去留

D 、常著/文章/自娱

8.下面句子中加线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 )。

A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

A. 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B. 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 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D. 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10.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

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相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

1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点出五柳先生隐者心境的句子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B.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C.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D.“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23《马说》

(一)文学常识:《马说》的作者是韩愈,字退之,唐代(朝代)文学家。课文选自《韩愈文选》,体裁是说。

(二)重点字词:

1.策之不以其道.

2.执策而临之

3.其真无马邪

4.其真不知马也

策:鞭打策:鞭子其:难道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餐“食”同“饲”喂材:才能是:这样虽:即使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9.才美不外见.10.故虽.有名马11.安.求其能千里

..也

且:尚且等:一样、等同“见”同“现”表现虽:即使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

(三)《马说》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四)翻译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却不采用正确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4.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人的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中,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出来。

(五)赏析:

(1) 《马说》是一篇_说__(体裁),作者是唐朝(朝代)韩愈(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托物寓意手法。文中的“伯乐”是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是比喻人才;“食马者”是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

(2)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3)本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到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5)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言之成理即可)

(六)选择题(共11小题,请用2B铅笔把方框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7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9 [ A ][ B ] [ C ] [ D ]

1、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虽有千里之能(日行千里)

B.策之不以其道(驾驭)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D.故虽有名马(本来)

2、下列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不以千里而称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

D.安求其能千里也/衣食所安

3、下列加线的“而”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学而时习之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委而去之

4、对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不以千里而称也(扬名,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马鞭子)

5、下列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C)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故时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下列加线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虽有千里之能D.策之不以其道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本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言志)。

C.第二段从正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简短而中心突出。

8、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

9、下面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言志)。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简短而中心突出。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马。

C.第2段从正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D.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11、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B)

A、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B、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C、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不得重用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知人善任的人。

D、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呼吁社会能有更多的像伯乐那样的人,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

24《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代(朝代)文学家。课文选自《宋学士文集》,文体是赠序。

(二)重点字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援疑质理

3.益慕圣贤之道

4.俟其欣悦

致:买援:提出质:询问幕:仰慕俟: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汤:热水覆:蒙盖再:第二次走:跑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9.同舍生皆被绮绣

支:通“肢”。被:通“披”,穿。

(三)《送东阳马生序》主题思想:本文作者通过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介绍给马生,目的是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四)翻译句子:

1.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5.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对答。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我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7.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8.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

9.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求学时)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五)赏析:

(1)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2)作者在写自己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

我的概括: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1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4)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5)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

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六)选择题(共11小题,请用2B 铅笔把方框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 )

A .录毕,走送之 (走:走路)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手:用手)

C .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D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2.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B )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 .当余之从师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 .无从致书以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C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忧患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叩头

C.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D.腰白玉之环 腰:腰上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D )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当余之从师也 时人莫之许也

C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足肤皲裂而不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B.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稍微)

C.腰白玉之环(腰部)

D.益慕圣贤之道(更加仰慕)

6.选出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战于长勺

B.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足肤皲裂而不知 气可以养而致

D.以衾拥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步行

B.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质:询问

C.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

8.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 .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余幼时即嗜学”中的“嗜学”是文章的中心词,全文围绕它层层展开。

B.宋濂写自己求学的艰苦是想用自己的例子来训斥马生学习不用功。

C.选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

经历,勉励后辈努力学习,读来情感恳切,语重心长。

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无书、无师的困难,他自己创造条件克服了这些困难,获得了知

识。

1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练习

26《小石潭记》

(一)文学常识:《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选自《柳河东集》,体裁是游记。

(二)重点字词:

1.水尤清冽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佁然不动

尤:格外道:道路见:出现可:大约佁然:呆呆的样子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6.隶而从者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8.下见小潭

清:凄清居:停留隶:跟从、跟随、跟着西:向西下:在下面

9.日光下澈 10.皆若空游无所依 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2.其岸势犬牙差互

下:往下空:在空中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犬牙:像狗的牙子

13.似与游者相乐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5.记之而去

乐:逗乐凄、寒: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去:离开

(三)《小石潭记》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四)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五)赏析: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按游览的顺序,抓住幽静的特点。

(2)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下句:。

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

1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

可百许头”表面写 鱼 ,实为写 水 ,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如:“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描写游鱼,动静结合,显示出游鱼的情趣,间接表现水清澈。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画一处即可)。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六)选择题(共11小题,请用2B 铅笔把方框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下列加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 .永州之野产异蛇 / 斗折蛇行

B .伐竹取道 / 齐师伐我

C .明灭可见 / 庭下如积水空明

D .不可知其源 / 临近水源,便得一山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

A .记 乃记之而 岳阳楼记

B .见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 .以 以其境过清 扶苏以数谏故

D .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下列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 C )

A .之:如镜之新开 暮寝而思之

B .其:不可知其源 其如土石何

C .者:似与游者相乐 得道者多助

D .为:山峦为睛雪所洗 子墨子解带为城

4.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 )

A .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 .不见曦月(x ī)

B .素湍绿潭(t u ān )

C .其岸势犬牙差互(c h ā)

D .怡然不动(y í)

6.下面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 ③以其境过清 ④乃记之而去

A .探求 稍微 冷清 离开

B .探求 没有 冷清 离开

C .请教 没有 清白 走了

D .请求 一点点 冷清 离开

7.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A .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不可久居

B .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 问今是何世

C .去 乃记之而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

D .异 或异二者之为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或异二者之为 译:不同于以上两种行为。

B .处江湖之远 译:住在很远的江湖上。

C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D .以其境过清 译: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草。

9.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 .《岳阳楼记》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两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 .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11.选出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 C )

A.泠泠作响:写泉水发出哗哗的很大的声响。

B.波色乍明:写水波一闪一闪的动态之美。

C.往来翕忽:写游鱼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

D.娟然如拭:写雪水洗过的山峦就像美丽的少女。

27《岳阳楼记》

(一)文学常识:《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代)文学家。课文选自《范文正公集》。

(二)重点字词: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越明年

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谪:降职或远调越:到了乃:于是制:规模于:在其:它的

5.属予作文以记之

6.予观夫巴陵胜状

7.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属”同“瞩”嘱托胜状:胜景。涯:边。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9.前人之述备矣10.然则北通巫峡11.春和景明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述:描述。备:详尽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景:日光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3.薄暮冥冥;去国怀乡14.连月不开1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6.或异两者之为

薄:迫近。去:离开开:放晴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或:或许

16.微斯人,吾谁与归 1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斯:这以:因为。

(三)《岳阳楼记》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

(四)翻译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五)赏析:

(1)“微斯人,吾谁与归、”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又含蓄地表达作者的自勉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2)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它在今天有何教育意义?

这句话表现了范仲淹的远大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他要超越个人的忧乐观,以利国利民的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无论身处何境,都不动摇心中的信念,因而深受人们景仰。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

(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线词语使用的妙处。

①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②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六)选择题(共11小题,请用2B铅笔把方框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10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11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D ] 6 [ A ] [ B ] [ C ] [ D ]9 [ A ] [ B ] [ C ][ D ]

1.下面一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人持汤抚灌(《送东阳马生序》 )

B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

C .前人之述备矣属予作文以记之

D .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

2.下列各组中加线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

A.哀转久绝消失/群响毕绝消失

B.属引凄异延续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类

C.至若春和景明和暖/地利不如人和和顺

D.把酒临风面对 /临溪而渔靠近

3.加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C )

A.谪守zhé霪雨yín 朝晖夕阴 huī

B.皓月hào 霏霏fēi 岸芷汀兰 zhǐtīng

C.骚人 sāo 潜形qiǎn 薄暮冥冥 mǐng

D.怒号 háo 舟楫 jí心旷神怡 yí

4.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B )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下列句子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C )

A.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这时迁客骚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而十分悲伤.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而高兴,不因自己(得失)而悲伤.

D.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这是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6.下列句子加点的“则”字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则”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入则无法家拂士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也

C. 然则北通巫峡

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复见

C、不以物喜/而乐亦无穷也 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感极/而悲/者矣 B.而/或长烟/一空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先/天下之忧/而忧

9.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C)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10.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不认为物质丰富就高兴,不认为个人有所失就悲伤。

B.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C.不把事物好当作高兴的事,不把个人不顺利当作悲哀的事。

1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D .不因为物质丰富而高兴,不因为个人不顺就悲哀。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文章第一段叙事,目的在于歌颂滕子京的功绩。

B .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文章第三、四段的最后一句,描写了登楼者睹物生情悲喜不同的两种心情。

D .与“进亦忧”照应的语句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8《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作者是 柳宗元 ,字 子厚 , 唐代 (朝代),唐宋 八大家之一。课文

选自 《柳河东集 》 ,体裁是 游记 。 (二)重点字词: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4.翼然临于泉上者 5.饮少辄醉

环:环绕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翼: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辄:就。

6.醉翁之意不在酒

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意:情趣。 寓:寄托。 芳:香花。秀:发荣滋长

9.非丝非竹 10.觥筹交错 11.颓然.

乎其间者 12.树林阴翳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觥:酒杯。筹:酒筹。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翳:遮盖

(三)《醉翁亭记》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

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娯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四)翻译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

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7.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望那长满茂盛树木的山峰和显得幽深秀丽的山谷,就是琅琊山。

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五)赏析:

(1)欧阳修为何而“乐”?

三个方面: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2)欧阳修为何而“醉”?

因百姓和乐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百姓安乐富足,说明太守政治清明,政绩昭著,因而醉之

(3)从欧阳修身上我们应得什么启示?

无论是处于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沉溺于个人得失,应积极乐观向上,胸怀宽广,做到“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选择题(共11小题,请用2B 铅笔把方框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下面加线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在乎山水之间也

2.下列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夏见

C.不以物喜以天下之所顺 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C)

A.山之僧智仙也吾/欲之南海,何如

B.名之者谁/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C.朝而往,暮而归/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晦明变化者/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4.下列词语中“回”字与“峰回路转”中“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妙手回春 B.蓦然回首 C.回复短信 D.回环往复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

A.①云归而岩穴暝②人不知而不愠

B.①山间之四时也②夫战,勇气也

C.①负者歌于途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D.①禽鸟知山林之乐②辍耕之垄上

6.下面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行者休于树

A.告之于帝

B.苛政猛于虎

C.躬耕于南阳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7.下列句子语气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若夫/霪雨霏霏

B.佳木秀而/繁阴

C.而/乐亦无穷也

D.四时之景/不同

8. 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C)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9.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①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②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10.下列加线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11.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29《满井游记》

(一)文学常识:《满井游记》的作者是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朝代)文学家。

1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课文选自 《袁中郎笺集》 ,体裁是游记。

(二)重点字词:

1.冻风时作

2.局促一室之内

3.波色乍明

4.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作:起 局促:拘束 乍:初 乍:突然

(三)《满井游记》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写北京近郊满井一帯的初春美好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于山石草木的情怀。

(四)翻译句子:

1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只好躲在房子里面,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

2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3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冰层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

4.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都)不知道

5.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山峦被溶化的雪水洗过后,美好的样子好像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刚梳好环形的发髻一样。

(五)赏析:

1.鱼鸟的特点是什么?(用原句)悠然自得,皆有喜气

2.请你猜游人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喜悦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拟人)

3.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余寒”,第二段却写暖?欲扬先抑 赞美大好春光

4.作者说“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对城居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5.本文开头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六)选择题(共11小题,请用2B 铅笔把方框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C )

A.之:如镜之新开 暮寝而思之

B.其:不可知其源 其如土石何

C.者:似与游者相乐 得道者多助

D.为:山峦为晴雪所洗 子墨子解带为城

2.与“呷浪之鳞”中的“鳞”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锦鳞游泳

B 鳞浪层层

C 毛羽鳞

D 鳞次栉比

3.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 .廿二日天稍和(ɡān)

B .燕地寒(yān)

C .若脱笼之鹄(hú)

D .恶能无纪?(wū)

4.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 )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髻鬟之始掠也(梳掠)

B .风力虽尚劲(猛,强有力)

C .得数十人而已(得到)

D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于时冰皮始解 告之于帝

B .罍而歌者 一人缓拍而歌

C.竟以歌喉相斗属予作文以记之D.郊田之外齐国之美丽者也

7.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

例: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A.一男附书至

B.一鼓作气

C.长烟一空

D.在洞庭一湖

8.“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中的两个“之”字的正确义项是(D )

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助词,的,两个“之”一样。

C.两个“之”都是代词,它。

D.两个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9.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D )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10.与“鳞浪层层”修辞手法不相同的项是( A )

A.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C.麦田浅鬣寸许。 D.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11.与“呷浪之鳞”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 C )

A.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9.桃花源记 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

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小石潭记 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 第一单元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第一课情感的抒发与理念的表达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本课为“欣赏·评述”领域,教材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类代表性美术作品的介绍和解析,力求使学生认识到优秀的美术作品需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来塑造视觉艺术形象,它们大都以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在的深层意蕴和理念。美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表现手段创造的视觉形象,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还会蕴涵某种情感和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作品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聊表达在深层次意蕴。 过程与方法:知道美术创作是某种理念和情感的表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作品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聊表达在深层次意蕴,学会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这个作品的理念表达。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欣赏这些美术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第一单元美术作品的意蕴 第二课弘扬真善美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

艺术的功能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美术具有审美、实用、教育、认识和传播交流等社会功能。美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来感染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审美能力。真善美是人类精神世界追求的永恒主题,为此,美术作品应当坚持倡导和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功能。 过程与方法:知道美术作品在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方面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增强弘扬真善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教学难点:理解作品说要表达的意思,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时数: 1课时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练习

八下第六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共39分) 1.根据汉字写拼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12分) 篁()竹泉而茗()者布衾() 谪()守岸芷汀()兰廿()二日 呷()浪之鳞飞沙走lì()浩浩shāngshāng( ) 投zhù() pù()沙之鸟悄怆幽suì( ) 2.根据要求填空(15分) ⑴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 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⑵欲渡黄河冰塞川,___ ______。《行路难》 ⑶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 , 。”,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 嚣入境无“喧嚣”之感。 ⑷《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 句是: , 。 ⑸范仲淹在《苏幕遮》中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的两句是, 。 ⑹《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醉翁亭记》中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己亥杂诗》中,作者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 , 。 (9)《无题》中,形象表达坚贞爱情而成为千古名句的两句是: , 。 3.指出下列各项中运用的修辞方法。(4分) 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⑵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⑷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平阔,若脱笼之鹄。() 4.文学常识(4分) (1)山水名胜,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文。醉翁亭因一文化名人而名满 天下,请指出这一文化名人是谁。(2分)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田园诗派开创者的诗风,请说出 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2分) 5、成语积累(4分)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是写景游记的古代散文名篇。文字精练优美,许多 有生命力的语言沿用至今成为成语,请写出四条这样的成语。 二、古诗文文阅读 (61分)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7分)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请你描绘出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意境。(2分) 7、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 _ ,_____ ____ ___。”(2分) 8、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__ __。(填 2个字)(1分) 9、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二)《小石潭记》(共18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全)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柯: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答案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

新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欣赏与评述(活动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欣赏,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来发现和认识在各种美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深层所蕴涵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并可以进行初步的表述与交流。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来发现和认识在各种美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深层所蕴涵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并可以进行初步的表述与交流。 教法选择: 借助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 一组织教学 二启发引导阶段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的,通过什么形式? (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三新授 油画棒砂纸画是用油画棒在打磨用的砂纸(砂布)的磨面所作的画。油画棒色彩鲜艳,颗粒细腻,质地柔软:砂纸的磨面较为粗糙,有利于油画棒色附着在画面上,而且砂纸较深的底色更能衬托出油画棒的色彩。因此,油画棒砂纸画色彩明快,

画面统一,工具简单,是孩子们易学乐学的一种儿童画,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中国画的传统绘画充分地发挥了线描的表现力,不仅可以精确描绘具有空间深度和透视变形的物象,而且可以达到状物抒情、生动传神的境界。 物质材料形式构成作品中的物象文化意义 2主要教学手段 根据艺术作品的意蕴四个层次学生讨论、竞说课本中的美术作品,教师共同和学生进行。 3几种美术表现语言形式 建筑、雕塑、绘画、园林 四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欣赏与评述(活动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欣赏活画,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审美感受为基础并结合理性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欣赏,以加深对美术作品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与体验领悟。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审美感受为基础并结合理性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欣赏,以加深对美术作品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与体验领悟。 教法选择: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八上文言阅读测试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8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4.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5.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三、三峡(郦道元) (9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良.多趣味(2) 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 作品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i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与奇异的水,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与细沙碎石,一直瞧下去,可以瞧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树木,使人瞧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借着山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与远处伸展。(群山)都在互相竞争高低,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与鸣,鸣声嘤嘤,与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

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瞧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瞧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就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不知道就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她的姓与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她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她;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与喝水用的瓢里常常就是空空如也,但她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完整word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练习题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练习 一.阅读《岳阳楼记》,完成1—10题 1.本文作者是我国代的政治家、文学家。(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①前人之述备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3.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山岳潜形()(2)薄暮冥冥()..(3)把酒临风()(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5)谪守巴陵郡 ( ) (6)百废具兴 ( ) ..(7)朝晖夕阴 ( ) (8)去国怀乡 (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6.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退” 指的是;“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 是。 7.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2分) 8.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2分) 9.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 10.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分) 1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17题。 【甲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③昃(zè),太阳偏西。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或异二者之为()②去之南都入学舍()..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 表达方式。(3分) 17.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3分) 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后面的问题。 1.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出了自己

人美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一节是春

人美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一节是春术教案 第一课文艺复兴的颂歌——《春》 教学类别:欣赏课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在认识作品的形式美感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和多元文化的态度,养成珍惜生命价值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人文精神。培养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品与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的关系及作品的形式美。难点:了解作品中神话人物的象征与寓意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第一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波提切利的一幅蛋彩画:文艺复兴的颂歌——《春》、学习新内容 谁能告诉我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呢?作品的主题思想 这幅作品,通过对罗马神话中唤醒春天诸神的富于想

象力的描绘,表现了人于自然和谐相处的寓意。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趣味和审美理想。 这是一副蛋彩画,哪位同学再说说,什么是蛋彩画好吗?什么是蛋彩画 学生乙:蛋彩画是15世纪欧洲油画正式形成以前的两种最常用的画法之一。因它是用鸡蛋黄或鸡蛋清调和颜料作画而得名。欧洲油画材料和技法得到完善后,蛋彩画逐渐被油画所取代。 关于作者你们又知道多少呢? 画家简介学生丙:桑德罗.波提切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最著名的画家之一。现存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他的两件最有力的代表作品。 课本中还提到了“文艺复兴”的词汇,大家知道什么是“文艺复兴”吗?文艺复兴学生丁:“文艺复兴”一词源于意大利,它的原意是“再生”,是指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艺术在14——16世纪的欧洲得到了再生,意即复兴。实际上,这一时期并非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简单的复兴,而是由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引发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对于破除近千年基督教的神学世界观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欧洲的科学、文化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一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就是意大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精读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精读文言文阅读练习 《与朱元思书》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缥()碧轩邈()泠()嘤()戾()天横柯()鸢()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5.猿则百叫无绝:() 6.经纶世务者:() 7.千转不穷:() 8.窥谷忘反:() 9.水皆缥碧:() 10.横柯上蔽:() 三、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书信) 吴钧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______和_____的特点。 3、写山奇,分别从____觉和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 4、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六、阅读拓展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加线的词语。 良多趣味()属引凄异()泠泠作响()2、甲文先写山,后写水,层次井然。写水是按(顺序)写的。乙文则是按(结构)来写的。 3、两文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4、甲文总写三峡的特点是什么?乙文总写富阳到桐庐的山水特点是什么?分别用原文语句回答。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全)

与朱元思书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 9、横柯上蔽柯:树干奔:飞奔的马 息:平息 反:通“返” 返回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答案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 “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专题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学生试题 (文言文、古诗专题) 文言文专题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 问衡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 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 、益.慕圣贤之道 益. 多弊少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 、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 A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 、不以. 物喜,不以. 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 .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 .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2分) 13.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4.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习题(整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 __②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 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 4.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视觉: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 7.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9.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10.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11.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分别代表什么?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汇总

超级资源(共8套)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汇总 1桃花源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 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C.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7·海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前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8·武威]从本文看, 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6·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 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 但终“不复得路”, 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 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 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 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带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篇章一《与朱元思书》 (一)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设: 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①猿则百叫无绝 B. ②月景尤为清绝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 ②皆在朝日始出 ①梅花为寒所勒 D. ②歌吹为风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最新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色彩风景画》教案

《色彩风景画》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色彩冷暖变化,通过色彩表达自我情感,提高审美认知水平。 2、了解体验色彩带给生活的乐趣,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创作,学会自我表达,自我欣赏,培养学生擅于交流,健康乐观的态度。 教学重点: 学生能掌握色彩冷暖变化规律,色彩传达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色彩冷暖变化规律,体验色彩传达带来的不同感受,并能运用到课堂绘画实验中。 教具学具: 教学设备及软件:多媒体教具,教学视频。 基本材料与工具:色彩卡片、胶带。 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开始今天新课之前呢,我们先来一起玩一个游戏(贴着色彩卡片的黑板)在黑板上有十二张不同颜色的卡片,大家根据自己对每一张卡片的冷暖感受,请把它们分为暖色卡片一组和冷色卡片一组。 生:参与 师:大家做的很好,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几张风景作品。谁能告诉我,哪一张属于暖色风景色调?哪一张属于冷色风景色调? 生:欣赏回答 2、认定目标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和作品欣赏,大家请告诉我,色彩可以分哪两大类色调?生:暖色和冷色。 师:对!这节课呢,我们就要通过学习色彩冷暖变化规律,体验不同色彩带给我们的不同感觉,运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出自己的独特色彩感受。 3、理解概念(讨论)

师:大家观察一下四季图片,四季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生:讨论回答 师:观察后我们发现,正是四季时间的变化,使得不同季节的景色有着不同色彩倾向。好,那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印象时期大师的作品,这三幅描绘的是同一座鲁昂大教堂。大家思考为什么同一个景物,在画家的笔下是不同的景色呢? 生:思考回答 师:恩,正是不同的天气环境影响使得同一景物有着不同的变化。这样,我们可以总结出,色彩冷暖变化是受季节时间和环境影响的。 师:现在,我给大家拿出一些独立的颜色,大家可以告诉我你对每种颜色的感受吗? 生:回答。 师:每种颜色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我们不仅可以把这些知识运用的绘画创作中,通过丰富的色彩来表现我们自己独特的感受,而且,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知识运用的生活中,在生活中感受色彩带给我们的变化,去发现美,体验美。 师:那么在了解这些知识后,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呢?为此我们先来赏析一下大师们的作品,体会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吧! 4、观察写生 师:在看过大师的作品后,你想亲自动手实践一下吗?我给大家安排了两种练习要求,大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其一。 (1)发挥想象,将风景图片的某一局部进行扩展,描绘成一幅完整的风景画。 (2)自选一幅风景图片或作品,发挥创造力,可以改变原有画面色调,表达自我感受。师:那么在动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范画展示。 5、交流总结 师:大家画的怎么样了?我们把自己作业相互展示一下,谈谈对自己对其他同学作业的看法。 生:交流。 师:好了,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吧。 师:风景画就是用来表现人们对大自然审美感受的一种良好的艺术形式,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学会欣赏风景,理解色彩,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 6、课后小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