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化学 第一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分子结构的鉴定课后作业(含解析)新

高中化学 第一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分子结构的鉴定课后作业(含解析)新

高中化学 第一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分子结构的鉴定课后作业(含解析)新
高中化学 第一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分子结构的鉴定课后作业(含解析)新

第2课时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分子结构的鉴定

目标要求 1.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2.知道现代物理方法在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一、研究有机物的基本步骤

―→元素定量分析

确定

―→

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确定

―→

波谱分析确

二、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元素分析

将一定量有机物燃烧后转化为简单无机物,并定量测定各产物的质量,从而推算出有机物分子中所含元素原子个数的______________,即________。

2.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

(1)质荷比:指分子离子、碎片离子的__________与其______的比值。

(2)原理

质谱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样品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三、有机物分子结构的鉴定

1.红外光谱

(1)作用:初步判断某有机物中含有何种________或________。

(2)原理:不同的官能团或化学键________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中处于不同的位置。

2.核磁共振氢谱

(1)作用:测定有机物分子中氢原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原理:处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的氢原子在谱图上出现的______不同,而且吸收峰的面积与__________成正比。

(3)分析:吸收峰数目——氢原子种类,吸收峰面积比等于不同类型的氢原子数之比。

知识点1 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某化合物6.4 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8.8 g CO2和7.2 g 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化合物仅含碳、氢两种元素

B.该化合物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8

C.无法确定该化合物是否含有氧元素

D.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2.能够快速、微量、精确的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物理方法是( )

A.质谱法 B.红外光谱法

C.紫外光谱法 D.核磁共振氢谱法

知识点2 有机物分子结构的鉴定

3.某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红外光谱图只有C—H键、O—H键、C—O 键的振动吸收,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 A.CH3CH2OCH3 B.CH3CH(OH)CH3

C.CH3CH2CH2CH2OH D.CH3COOH

4.核磁共振氢谱是指有机物分子中的氢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即其附近的基团)不同,表现出的核磁性就不同,代表核磁性特征的峰在核磁共振图中坐标的位置(化学位移,符号为δ)也就不同。现有一物质的核磁共振氢谱如下图所示。则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5.二甲醚和乙醇是同分异构体,其鉴别可采用化学方法及物理方法,下列鉴别方法中不能对二者进行鉴别的是( )

A.利用金属钠或金属钾

B.利用质谱法

C.利用红外光谱法

D.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法

练基础落实

1.有机物的天然提取和人工合成往往得到的是混合物,假设给你一种这样的有机混合物让你研究,一般要采取的几个步骤是( )

A.分离、提纯→确定化学式→确定实验式→确定结构式

B.分离、提纯→确定实验式→确定化学式→确定结构式

C.分离、提纯→确定结构式→确定实验式→确定化学式

D.确定化学式→确定实验式→确定结构式→分离、提纯

2.某有机物样品的质荷比如图所示(假设离子均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信号强度与该离子的多少有关),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

A.甲醇

B.甲烷

C.丙烷

D.乙烯

3.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了两项成果,其中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的“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在化学上经常使用的是氢核磁共振谱,它是根据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在氢核磁共振谱中给出的信号不同来确定有机物分子中的不同的氢原子。下列有机物分子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只给出一种信号的是( ) A.HCHO B.CH3OH

C.HCOOH D.CH3COOCH3

4.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可以推知(CH3)2CHCH2CH2OH有多少种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 A.6 B.5 C.4 D.3

练方法技巧

燃烧法确定分子式

5.一定量有机物完全燃烧后,将燃烧产物通过足量的石灰水,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10 g,但称量滤液时只减少2.9 g,则此有机物不可能是( )

A.C2H5OH B.C4H8O2

C.C2H6 D.C2H6O2

练高考真题

对称法确定氢原子的类型

6.(2008·海南,18)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两组峰,且其面积之比为3∶2的化合物是( )

7.(2009·海南,18—1)下列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三组峰的是( )

A.2,2,3,3-四甲基丁烷 B.2,3,4-三甲基戊烷

C.3,4-二甲基己烷 D.2,5-二甲基己烷

练综合拓展

8.1 mol某烃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消耗氧气179.2 L(标准状况下)。它在光照的条件下与氯气反应能生成3种不同的一氯取代物。该烃的结构简式是( )

9.为测定某有机化合物A的结构,进行如下实验:

(一)分子式的确定:

(1)将有机物A置于氧气流中充分燃烧,实验测得:生成5.4 g H2O和8.8 g CO2,消耗氧气6.72 L(标准状况下),则该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_。

(2)用质谱仪测定该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得到如图①所示质谱图,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该物质的分子式是________。

(3)根据价键理论,预测A的可能结构并写出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结构式的确定:

(4)核磁共振氢谱能对有机物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给出不同的峰值(信号),根据峰值(信号)可以确定分子中氢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例如:甲基氯甲基醚(ClCH2OCH3)有两种氢原子如图②。经测定,有机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示意图如图③,则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第2课时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分子结构的鉴定知识清单

一、分离提纯实验式分子式结构式

二、1.最简单整数比实验式

2.(1)相对质量电荷(2)最右边的分子离子峰

三、1.(1)化学键官能团(2)吸收频率

2.(1)种类数目(2)位置氢原子数

对点训练

1.D [由题可知生成的CO2为0.2 mol,H2O为0.4 mol,其中碳和氢原子的质量之和为0.2 mol×12 g/mol+0.4 mol×2×1 g/mol=3.2 g<6.4 g,故该化合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2.A

3.B [由题意,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只有羟基,A项中没有羟基,D中还存在C===O键,C相对分子质量不是60,均不符合要求。]

4.B [由核磁共振氢谱的定义可知,在氢谱图中从峰的个数即可推知有几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从上图中可知有4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分析选项可得A项是2种,B 项是4种,C项是2种,D项是3种。]

5.B [二甲醚(CH3OCH3)和乙醇(CH3CH2OH)互为同分异构体,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故在质谱图中分子离子吸引峰相同,故不能用质谱法区分二者。]

课后作业

1.B [分离提纯后的有机物经过纯度鉴定后,再用元素组成的分析确定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确定分子式,波谱分析确定结构式。]

2.B [从图中可看出其最右边峰质荷比为16,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为甲烷。]

3.A [HCHO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完全相同,所以核磁共振氢谱中只有一种信号。] 4.B [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两个甲基上的氢等效,故共有五类氢原子。]

5.B [n(CO2)=n(CaCO3)=

10 g

100 g/mol

=0.1 mol,则通入石灰水中的CO2的质量应是4.4

g,而产生的CaCO3的质量是10 g,若无其他物质进入,则石灰水质量应减少5.6 g,题目中只减少2.9 g,故A燃烧时应同时生成2.7 g水,有机物中所含H元素的物质的量为n(H)

2.7 g

18 g/mol

×2=0.3 mol,所以此有机物中C、H元素物质的量之比是1∶3与含氧多少无关,

故选项A、C、D均有可能,B选项符合题意。]

6.D [A项中有两类氢原子,峰面积之比为3∶1;B项中有

三类氢原子,峰面积之比为1∶1∶3;C项中有三类氢原子,峰面积之比

为3∶1∶4;D项中,有两类氢原子,峰面积之比为3∶2,综上分析答案为D。]

7.D [2,2,3,3-四甲基丁烷的结构简式为

,该分子中只有一类氢原子,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一组峰;2,3,4-三甲基戊烷的结构简式为:,该分子中有四类氢原子,核磁共振氢谱

中出现四组峰;3,4-二甲基己烷的结构简式为:,该分子中有四类氢原子,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四组峰;2,5-二甲基己烷的结构简式为:

,该分子中有三类氢原子,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三组峰。] 8.B [按题设条件“能生成3种一氯取代物”的要求,挑选分子结构中有处于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H原子:

1 mol此烃完全燃烧需8 mol氧气则其碳原子个数为5。]

9.(1)2∶6∶1(2)46 C2H6O (3)CH3CH2OH、CH3OCH3(4)CH3CH2OH

解析(1)据题意有:n(H2O)=0.3 mol,则有n(H)=0.6 mol,n(CO2)=0.2 mol,则有n(C)=0.2 mol,据氧原子守恒有n(O)=n(H2O)+2n(CO2)-2n(O2)=0.3 mol+2×0.2 mol

-2×

6.72 L

22.4 L/mol

=0.1 mol,则N(C)∶N(H)∶N(O)=n(C)∶n(H)∶n(O)=2∶6∶1。(2)据

(1)可知该有机物的实验式为C2H6O,假设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2H6O)m,由质谱图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6,由46m=46,即m=1,故其分子式为C2H6O。(3)由A的分子式为C2H6O可知A为饱和化合物,可推测其结构为CH3CH2OH或CH3OCH3。(4)分析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可知:A 有三种不同类型的H原子,CH3OCH3只有一种类型的H原子,故A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

高三化学试卷分析

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甘肃省第一次诊断考试化学分析报告 一、 二、试卷综述 1.试卷结构 (1)选择题部分:共7小题,每题6分,共42分,在形式上采取文字、图像、表格相结合的方式考查了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共存、平衡移动、实验装备、电解-的相关反应等知识池、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以及AlO2点。分,1526题各58填空题部分:共四大题,分。25、2()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等与分。其中,25、28题各1427题为无机推断,27之相关知识,26题为有机推断题,题为实验题。 28 2.试题特点 试题以高考大纲为准,题目覆盖面较广,但大部分题 目力求达到课本知识的再现,以基础题为主,从而能检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表现三、 精品文档. 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1.总体情况 答题得分情况(抽样20人)

最低题号最高平均分分分10.5 7 25题13 11 7 4 26题 8 6 27题5 10 7.5 题28 4 优势1.由试卷的得分来看,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离子检验、常

见的实验操作、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平衡的移动以及简单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已然较为熟悉并能掌握其要点,例如425题正确率均较高,填空题11题,第题的第2、1、9第题的实验操作正确率27小题,第题的32、1、28小题,第精品 文档. 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也较高。 2.不足 选择题部分的第8、10、12题错误率较高,其中第8题很多学生将此题误认为水的电离受到抑制,认为溶液可能呈酸性或碱性。第10题很多学生误选D,没有考虑到氯气的密度比空气的要大。12题考查的是溶液酸碱性问题以及溶液中微粒之间的浓度三大守恒问题,学生对其中的有些概念模糊甚至弄混淆。填空题第26题为有机推断题,因为有机化学才开始复习,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忘记了有机反应,致使此题得分率很低,27题(4)(6)以及28题的(1)为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3.原因分析 针对此次考试,得分率较高的也是平常复习中反复提醒的知识点,也是用PPT复习的内容,由此可见,对于我校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反复复习抑或运用新的手段复习,才能获得较好效果。得分率较低的也正是学生难以明白甚至不去了解的知识点,学生懒得问。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学案(20200915091648)

学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 2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二、预习内容 (一) 1.钠、镁、铝的性质比较: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咼考总复习同步训练 导学案 初步了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 (二)元素周期律 1. 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渐 _______ O 2.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渐 _______ O 3. 元素周期律 ( 从Na 从左 ? C1,金属性逐渐 ■?右,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 ,非金属性逐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能够理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 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4?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过程 (一)Na、Mg、Al和水的反应 (二)、和盐酸的反应 (三)()2的性质 (四) 3 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元素周期律有什么新的认识?说说看。 四、当堂检测 7. 用元素符号回答原子序数 11?18号的元素的有关问题 (1) 除稀有气体外,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2)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 (3)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呈两性的是 (4)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形成气态氢化物且最稳定的是 U 8. 用廉子结构剂观点说明元素性质随.总干序数的递増而呈同期性变化的回因 答: 1.从原子序数11依次增加到 17,下列所叙递变关系错误的是 () A.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B. .原子半径逐渐增人 C. 最高正价数值逐渐增大 D. 从硅到氯负价从-4-1 2. 已知X 、丫、Z 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 弱是:HXO >HYO > HZO.则卜列说法正硝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X> HY > ZH B.非金属活泼性:Y v X V Z C.原子半径:X > Y > Z D.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的关系: Y=-(X+Z) 2 3. 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A. 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核电荷数逐渐增大 C. 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4. 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2 元素X 的原子核外M 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元素Y 一的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则这 两种元素可形成的化合物为 A. XW B . X 2Y 3 5. A 、B 均为原子序数1?20的元素,已知 A 的原子序数为 2 + 2 n , A 离子比B 离子少 8个电子,则B 的原子序数为 A. n + 4 B .■□+ 6 n + 8 D .n + 10 6. X 、丫 Z 是3种短周期元素,其中 X 、Y 位于同一族, Z 处于同一周期。X 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 3倍。Z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 丫原子少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素非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 Z V Y V X B. Y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HYO C. 3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 Z 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 D. 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Z > Y > X

近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报告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化 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的背景依然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中考模式以毕业、升学两考合一为主,命题形式为化学、物理合堂分卷,2011、2012年满分为75分,2013年满分为70分。可以看出,这几年的中考模式是基本稳定的,这有利于初中的化学教学,有利于稳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考试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体现了化学关注科学探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风格,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现将2011-2013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总结如下: 一、试题特点 (一)、试题分析 1、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1)2011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2012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3)2013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以基本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为框架的特点,符合简化纯化学计算的要求。 3、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试题易、中、难的比例基本符合7:2:1的要求。可以说试题容广泛,重点突出,精选得当,难易适中。 (二)、试题评价 1、立足教材,侧重学以致用。试题特别注重考查了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容,而且从应用入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试题为学生体验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情境,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功能。如2012年试题2关于“锌合金”的认识,试题12关于食物以及烧烤的知识,2013年试题3关于“微量元素”的知识,试题14中关于抗旱以及漂白粉的作用等等。 2、紧扣双基,着重化学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必要载体。试题容考查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少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学生对问

高中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二) 教学目的: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掌握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 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1、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2、金属性强弱判定依据? 3、非金属性强弱判定依据? 练习:画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引入: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结合其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推测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趋势。 板书:元素周期律 一、Na、Mg、Al的金属性比较 学生活动一: 探究实验: 取一小块镁带,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2mL 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象。 结论:钠与水的反应比镁与水的反应容易。 2、比较镁和铝与盐酸的反应难易程度: 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在各加入2mL1mol/L盐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结论:镁与盐酸的反应比铝与盐酸的反应容易。 3、比较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强弱: NaOH > Mg(OH)2> Al(OH)3 总结:Na Mg Al 金属性逐渐增强 判定依据: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越容易,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则元素金属性越强。 板书:二、Si、P、S、Cl的非金属性比较 学生活动二: 阅读学案资料:

总结:Si P S Cl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判定依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或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越容易,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课堂小结: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板书: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规律随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知识整合:(多媒体展示) 布置作业:《学案》素能培养部分。

高中化学 1.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3.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及实质。 4.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想。 要点元素周期律 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1)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 电子数 达到稳定结构时的 最外层电子数 1~2 1 1→22 3~10 2 1→88 11~18 3 1→8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3~10号元素Li Be B C N O F Ne 原子半径/pm 152 89 82 77 75 74 71 —— 11~18号元素Na Mg Al Si P S Cl Ar 原子半径/pm 186 160 143 117 110 102 99 —— 变化趋势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序数主要化合价的变化 1~2 +1―→0 3~10 +1―→+5

2.探究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从左往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元素周期律。 (1)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由于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引起了元素性质上的周期性变化,这体现了结构

决定性质的规律。 【应用思考】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C、N、O、F的最高正化合价也递增吗? 提示:不是,因为F无正价,O无最高正化合价。 2.请结合原子结构解释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的递变性。 提示:因同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但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能力依次增强,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故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 1.下列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B) A.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总是从1到8重复出现 B.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C.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价从+1到+7,负价从-7到-1重复出现D.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及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解析:A项错,第一周期和副族元素除外;C项错,金属无负价,O、F无正价;D项错,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2.能说明钠的金属性比镁强的事实是(B) A.钠的硬度比镁小 B.NaOH的碱性比Mg(OH)2强 C.钠的熔点比镁低 D.Na2O的熔点比MgO低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B.Ⅳ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好的是CH4 C.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D.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解析:A项错,H元素是第ⅠA元素,但是它没有金属性;C项错,没有强调最高价非金属氧化物;D项错,同一周期,后面非金属的阴离子的半径比前面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层数多,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备课人李国超学科化学年级高一时间2015.3.30 课题元素周期律第( 2 )课时课型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了解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的周期性变化。 3.理解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4.了解比较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分析p14表格,得出电子核外排布的简单规律 2.通过实验视频,比较钠、镁、铝的金属性 3.通过实验视频和分析资料卡片,比较Si、P、S、Cl的非金属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归纳总结、演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认识科学发展历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克服困难、完 善问题的科学精神。 教 学 重 难 点 元素周期表的涵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比较方法。 学 具 准 备 PPT、实验视频。 教学过程(双边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 所谓元素周期律,顾名思义就是元素周期表中体现的规律,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 我带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历史。 ①问题的产生.门捷列夫在编写教材中的碱土金属时,不知Mg应该和Ca,Sr,Ba 为伍,还是应该和Zn,Cu,Hg 为伍,认为化学元素缺少严整体系 ②存在的困难.对已发现的63 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种种基本性质编制卡片、试排.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得不准确,从而遇到了很多困难 ③崭新的论点.1869 年发表了题为《元素的性质和原子量的关系》的论文,阐述了有关基本论点,并且设计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④理论的完善.改变周期表的形式,将同一周期的元素排在一行,同类元素排在一列,每经过7 种或17 种元素,碱金属或卤素重复出现,周期表趋于完善. 从这段元素周期律发展的历史中,同学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咱们书后这种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主要是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在这节课之间大家已经学习这部分内容,现在请大家完成学案。。。。部每一门学科或者某一个知识的 发展都是曲折前进,螺旋式上升 的,通过不断的修正,逐步接近 自然真实。我相信咱们书后面的 元素周期表也一定有可以完善 的地方。 完成相应学案。 引入新课 让学生认识科学发 展历史,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克服困难、 完善问题的科学精 神。 回顾上节课知识。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教案

前言 我们分析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北京考生的成绩,发现能够考上清北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先开始我们认为,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化学一定学得好。可是在分析没有考上清北的学生的成绩的时候发现,很多与清北失之交臂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要略低,数学物理的分数却不相上下。我们仔细讨论其中的缘由,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更容易在理综上考得高分! 这是因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能够用更快的速度在理综考试中解决100分的分值,之后孩子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没有见过的物理难题。物理的难题在充分的时间中得到更多考虑的空间,使得考生在理综总分上能够有所突破。所以想上好大学,化学必须学好,化学的使命就是在高考当中帮助考生提速提分。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连汇贯通,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密切关系,周期表为发展过度元素结构、镧系和锕系结构理论,甚至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都是重要工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周期表特别是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整体上难度不大,学生能够掌握。所以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进而学生会了解并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元素的性质(简称“性”)。 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word复习教案

【志鸿优秀教案】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 素周期律复习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从容说课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部分知识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复习的目的是:不仅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迁移知识的能力。本节课所选的例题、练习及参考练习,均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以利于学生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理去挖掘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 2.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 和ⅡA 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从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去叙述元素周期表的意义、组成结构、元素递变规律与组成元素的粒子结构的联系。 2.初步具有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能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组成元素的粒子结构联系起来,并能较熟练地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位置、结构、性质”三者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创新的精神。 2.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要点提示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本节课我们来复习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板 书: 复习课 推进新课 [师] 从我们前面研究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可知,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由于元素的性质是由组成它的原子的结构所决定的,因此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呈周期性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归纳出了元素周期律,并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板 书: 一、元素周期表 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决定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归纳元素周期律――→编制元素周期表 [师]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板 书: 实质 [师] 元素周期律包括哪些内容? [生]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1.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2或1~8呈周期性变化。

高三化学试卷分析1

高三化学试卷分析 榆林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次模拟测试 绥德中学化学备课组(执笔人:马建雄) 一、试题特点 本次试题是以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1、化学2、化学选修教材为依据,参照高考化学试题特点,以化学平衡以前知识为背景。全面检测我市高三学生现有化学水平,真实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为高三一轮复习调整教学计划、优化复习策略、改进复习方法、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和参考。 三、试卷的整体分析 试卷基本体现了高考的特点, 着重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达到了阶段检测的作用。试题试卷的设置,其目的是尽可能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基础提取、加工、理解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形成知识、发展知识,能达到考查学、识、才三者统一的目的。试题导向基本正确,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化学的基础知识,能注重基础和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性、解题的规律性、思维的灵活性。试题既较好的检测了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对学生高三复习起到了一定的诊断、指导和激励作用。 四、试卷特点 1.坚持了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1)考试的内容所选的知识点始终围绕着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它包括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氧化与还原、电化学基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实验设计与评价等。 (2)学科特色浓郁,知识层次鲜明,既有描述性知识又有迁移性和创新性知识,各层次的考生都有一定发挥的空间。 2.强化了对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

五、答题情况及错误分析 第Ⅰ卷答题情况及错误分析 第I卷的14个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到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常用计量及用语、电解池的基本知识、化学平衡的移动、电解质溶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设计大多对传统试题加以推陈出新,引导考生重视基础。 第Ⅱ卷答题情况及错误分析 第II卷主要涉及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元素的推断、化学原理与元素化合物、元素周期表结合的推断,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化学实验结合,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等问题。现逐题分析如下: 15、考查要点:

元素位构性的线性关系--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元素位构性的线性关系--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图文引入】你所不知道的元素周期表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崇尚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及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发学生思考现有元素周期表元素排列的准则依据是什么?过渡引出本节课时的重难点: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学生活动】 (1)填写教材P14-15中表格所缺的内容; (2)对表中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填表,让学生获取感性知识,一方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原子结构有关知识,也为元素周期律的探究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 (3)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的直方图 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由1到8的周期性变化(第一周期除外)。 (4)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的折线图(稀有气体除外) 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学以致用】 1.已知下列原子的半径: 原子N S O Si 半径r/10-10 m 0.75 1.02 0.74 1.17 根据以上数据,磷原子的半径可能是( ) A.1.10×10-10 m B.0.80×10-10 m C.1.20×10-10 m D.0.70×10-10 m (5)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化合价为纵坐标的变化图(稀有气体除外)

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即每周期:最高正价:+1→+7(O、F无正价),负价:-4→-1。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表示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相互合作的意识,也让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为归纳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 【规律生成】 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和元素的原子半径(除稀有气体外)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而元素的性质又与原子半径有关,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 今用以第三周期的11~17 元素为例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学生活动】 思考:1、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定义?金属性即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金属性越强,越易失电子。非金属性即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非金属性越强,越容易得电子。 2、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有哪些?①可以从它的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②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 3、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的方法有哪些?①可以从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判断,②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回顾,为接下来的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探究奠定理论基础。 今用以第三周期的11~17 元素为例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学生活动】 1.试验探究元素的金属性(Na、Mg、Al)强弱。观看视频,完成表格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必修2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⑴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 性变化的规律。 ⑵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 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 周期律的实质。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3) 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4)培养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5)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6)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⑴元素周期律的实质⑵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 化规律 2、难点: ⑴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⑵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⑶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 【复习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 2、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随原子 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怎样变化的? 【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结构决定 的。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将随元素原子序数的 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呢? 【知识回忆】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据? 【实验方案讨论】 以第三周期元素为研究对象,如何通过实验来比较元素(钠、镁、 铝)的金属性强弱呢?(提示:从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入手来 设计实验。可选用提供的药品与仪器。实验药品:镁条、铝条、 酚酞溶液、蒸馏水、稀盐酸(2mol/L)。实验仪器:试管、试管 夹、酒精灯、砂纸、火柴、滴管) 设计实验比较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方案1 方案2 【板书】3、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高二化学试卷分析精选.

高二化学试卷分析 一、总体评价 扬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二化学选修试卷总体难度较大,全市均分相对较低,但却不失为一份质量较高的化学试卷。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㈠、知识点覆盖全面。本次考试主要内容为物质结构与性质及化学反应原理部分,在有限的卷面和题量内,试卷的命制者充分地考虑了知识点的覆盖面,本试卷涵盖了这两个模块的大部分知识点,较好地检验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㈡、有一定难度,区分度好。本试卷总体难度较大,均分较低,但试卷有一定梯度,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仍占较大比重,较难题主要是16、18、21这三题,正是由于有了这三个较难的题目,才使整个试卷有了良好的区分度,拉开了不同学习层次同学之间的差距。 ㈢、题量适中,思维容量大。这份试卷的总题量为21题,考试时间为100分钟,题量不大,时间也较为充裕。虽然题量不大,但题目的思维容量却不容小视。选择题的选支考点不交叉,每一个选支均不相同,这无疑增大了思维的容量。大题所给信息较隐蔽,难以挖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审题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这一特点在18和21两题中体现特别明显。 ㈣、原创题多,题目新颖。纵观此份试卷,陈题几乎没有,大部分为原创题或改编题,命题者在试卷的命制上确实是下了一翻苦功,这也是本次试卷较难的原因之一。 ㈤、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江苏是经济强省,工农业发达,在试题中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这也在情理之中。19、21两题联系了电解工业,20联系了合成氨工业。这也能够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化学确实是一门十分实用的科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良好的动机。

㈥、与高考较好地接轨。本份试卷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一种高考试卷的风格,试题的质量、试题的新颖度、对考点的要求、对学生能力点的要求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等做的均比较到位。 二、错误情况分析 第一大项、本题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为:3、5、8。均分约为16分。 第二大项、本题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为:9、13、14。均分约为18分。 第三大项、15.①错选A、C、D的同学较多。②错选成B、C的同学较多。15题总分为6分,均分约为3.5分,及格率60%,优秀率10%。 16.主要错误有:①原电池画成电解池装置,很多同学漏标注正、负极或选错电极材料。②不少同学正、负极得失电子写反了,错写成Fe3+-e-=Fe2+ Cu+2e-=Cu2+,也有同学正极写成Fe3++3e-=Fe。③很多同学选用NaOH溶液或氨水调pH。④大多数同学“洗涤”写成了“干燥”或“蒸发”。⑤许多同学加HCl的目的写成使Cu(OH)2转化为CuCl2,而未答到关键词防止Cu2+水解。⑥由于加NaClO的目的不明确,实验目的不明确,NaClO改加成氨水、CuO、Cu(OH)2、HNO3等。16题均分约为8-9分,及格率67%,优秀率10%。 第四大项、17.①分子构型不清楚,电子排布式掌握不牢。②第一电离能大小比较不清楚,配位数认识不明确。 18.①影响电离平衡移动条件判断错误。②热化学方程式,△H的正负搞不清楚。 平均分约为17分,正确率约为70%,优秀率28%。

湖北省宜昌市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2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应用时间:20分钟实用时间:分钟 一、选择题 ( ) 1.碱性强弱介于KOH和Mg(OH)2之间的氢氧化物是 A、NaOH B、Al(OH)3 C、Ca(OH)2 D、RbOH ( )2.右表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下列有关R、W、X、Y、Z五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常压下五种元素的单质中,Z单质的沸点最高 B、Y、Z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都与R原子的相同 C、W的氢化物的沸点比X的氢化物的沸点高 D、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W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 )3.还原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的是 A、 Na、Mg、Al B、 Li、Na、K C、 I-、Br-、Cl- D、 P3-、S2-、Cl- ( )4.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A、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 B、I2、Br2、Cl2氧化性依次增强 C、C、N、O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 )5.砷(As)为第4周期第ⅤA族元素,根据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砷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砷在通常情况下是固体 B、可以存在-3、+3、+5等化合价 C、As2O5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H3PO4弱 D、砷的还原性比磷弱 ( )6.氟、氯、溴、碘四种元素,它们的下列性质的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A、单质密度依次增大 B、单质的熔沸点依次升高 C、Cl2可以从KBr溶液置换出Br2 D、F2可以从NaCl溶液中还原出Cl2 ( )7.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对应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ZO4H2YO4H3XO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顺序增强 B、单质的氧化性按X、Y、Z顺序增强 C、元素的原子半径按X、Y、Z顺序增大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减弱 ( )8.HF、H2O、CH4、SiH4四种气态氢化物按稳定性由弱到强排列正确的是 A、CH4<H2O<HF<SiH4 B、SiH4<HF<CH4<H2O C、SiH4<CH4<H2O<HF D、H2O<CH4<HF<SiH4 二、填空简答题 9.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的递增,而呈性变化的规律,这里元素的性质主要是指和;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10 .短周期中置换H能力最强的是元素(符号),化学性质最稳定的元素符号是,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分子式为,碱性最强的分子式为,显两性的分子式为,原子半径最大的金属元素的符号是,离子半径最小的金属离子结构示意图。 11.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ⅣA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长武中学陈宝凤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三化学和化学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钠、镁、铝、硅、硫、氯,但对这些元素性质的了解是零散的。已经掌握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会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备了学习这节内容的知识基础,为周期律的学习奠定基础。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的是普通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泼,但不够严谨,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虽然学生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但是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从大量科学事实中抽象出科学本质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加强。而“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完整)高一化学试卷分析

高一化学试卷分析 徐双泉 一、试卷总体评价 试卷有一定的区分度,试卷总体难度稍偏难,抽样分析难度系数在0.6左右。试卷能结合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偏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运用的考查,较好体现在新课标的三维能力考查的要求。但试卷中基础偏易题相对较少,试卷适合对将来选修化学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不太适合将来不选修化学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的培养。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得分率较低的题目:试卷中第二大题得分率0.37,第五大题得分率0.42,得分率相对较低。另外第一大题中4、5、8,第二大题中14、15、16、20,第三大题中21(Ⅱ),22题(3)、(4),第四大题25小题,第五大题26题都是得分较低的题目。 学生答题主要错误: 1、概念理解不透,学习方法停留在接收知识的层次上。如4小题,大多学生选的是B、溶液,对分散系中胶体实质掌握不牢。14小题,四种基本反应相互关系理解不清。 2、审题不细心,答题不严密。如第8小题,对“浓度”没有能注意,24小题Ⅱ(1)忽略电子转移和方向的表示,22题(4)忽视“灼烧”两字,出现了 A、试管的错误答案。 3、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运用能力不强。如20题,不能判断酸和金属的过量,21题Ⅱ,离子方程的书写,22题(3)溴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23题,物质的量的有关换算。26题,对反应的过程不能完全理解,造成无法计算。 三、教学反思与建议、 1、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由知识传授变为学习方法的传授。对概念的分析产生要分析到位,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分析,少包办对概念的讲授;对重点知识如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相互换算,课堂上要以练代讲。本次考查中反馈出很多学生的“双基”功夫较差,教师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教师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板书、语言是否就一定是很规范的?规范性的表达只有依靠规范性的训练才能达到目的。 2、要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教师要克服本校实验条件差,课时紧等困难,多让学生实验。重视研究学生,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但事实上,部分教师的教学观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根据教师自己来决定教学的起点、难度、进度。教学的标高是高考考纲,教学的起点、难度、进度、内容等一切都要由学生的现状决定。 3、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大对教材中基础知识强化和落实力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的培养。对待双基,要一个一个地进行过手训练,只有双基抓好了,才能谈得上能力提升,两者顺序不能颠倒。 4、平时教学中要多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善于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重视学习新课标和新教教材,课本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资料,但从阅卷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我们认为每位教师都有必要再一次对新课标和教材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有些问题反映出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对教材、对大纲的研究不够深入。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探究教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连汇贯通,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密切关系,周期表为发展过度元素结构、镧系和锕系结构理论,甚至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都是重要工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周期表特别是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整体上难度不大,学生能够掌握。所以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进而学生会了解并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元素的性质(简称“性”)。因此,我们只要知道

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五、教学方法:启发——归纳——应用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新课导入]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师: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着元素的性质(称简“性”)。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师:请同学们打开周期表观察:用绿色、淡绿表示的元素分别是哪种元素?如果沿着硼(B)、铝(A1);硅(Si)、锗(Ge);砷(As)、锑(Sb);碲(Te)钋(Po)画一折线,则位于折线左侧的是什么元素?折线右侧的又是什么元素? [板书]1、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例题剖析】 【例1】X.Y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A、X原子的电子层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X的氢化物的沸点性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太氢化物稳定 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教师精讲】本题考查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要熟记并理解判断标准,不能随意变换标准。 [知识拓展]元素金属性,金属活动性区别(优化设计)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必修Ⅱ第1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2、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重点难点】 1、从原子结构角度预测和解释元素的某些性质 2、形成依据“位-构-性”关系研究元素周期律的方法 【基础知识】 一、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二、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实验一] Mg、Al和水的反应: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两支小试管中,加入2~3 ml水,并滴入两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分别用酒精灯给两试 [实验二]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 [总结]1、第三周期元素Na Mg Al Si P S Cl,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2、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也越。 三、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四、元素周期律 (1)定义:。 (2)实质:。 【自我测试】 1.下列各组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 )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P、S、C1元素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Na、K、Rb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2.某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则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A.4 B.5 C .6 D.7 ( ) 3.某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X,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 B.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O3 C.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XO3 4.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量变引起质变 B.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5.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 A.O、S、Na、K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B.Na、Mg、A1、Si的还原性依次增强 C.HF、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KOH、Ca(OH)2、Mg(OH)2、A1(OH)3的碱性依次增强 6.下列叙述中,能肯定A金属比B金属活泼性强的是 ( )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H2,而B不能. D.1 mol A从酸中置换出的H2比1 mol B从酸中置换出的H2多 7.超重元素“稳定岛”的预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着原子序数为114的元素的稳定同位素x。请根 据原子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预测: (1)它在周期表的哪一周期?哪一族?是金属还是非金属? (2)写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氢氧化物(或含氧酸)的化学式,并估计后者的酸碱性。 (3)它与氯元素能生成几种化合物?哪种较为稳定? 8. 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同期元素,W、X是金属元素,Y、Z是非金属元素。 (1)W、X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盐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与Y 可形成化合物W2Y,该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Y的低价氧化物通入Z单质的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比较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用分子式表示) (5)W、X、Y、Z四种元素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1-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