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以下谈谈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其思维方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进行适度的调控,针对教材要求,把矛盾集中,使学生散落在教材不同“角落”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来,产生疑问,展开讨论。陶行知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提问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为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善于质疑的能力。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我们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质疑。

二、课前预习,布置提问

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学生必须在熟悉课文内容,钻研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提出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有疑……”预习中布置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考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长此以往,学生好问的良好预习习惯就会养成,进而提高质疑能力。

三、注重讲评,提高质量

通过对学生问题的讲评,引导他们深入学习课文,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教学相长,在引导学生质疑解惑的同时,我感到自己也在不断摸索和提高,对教材也有了进一步的钻研和理解,学生的问题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及设想。

在讲评学生疑问的同时,我还注意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分类,有的属于对词语质疑,有的属于对课文内容质疑,还有的属于对题目、语句、标点等进行质疑。通过讲评,让学生逐步感悟怎样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鼓励质疑,激发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多赞扬、肯定和勉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起提问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这样才不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再努力,就一定能促进学生个性良好发展,从而提高整个课堂

如何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如何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反思,我的理解就是:回过头来分析自己言行的对错以及做事的成败得失。通俗地说,反思就是在思想上照镜子,检点自己的言行与做事,即古人所说的“鉴”。众所周知,照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美和丑,高和矮,胖和瘦,还有洁净和肮脏等等。同样道理,反思也有与之相同的功能。古语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说的就是反思的作用吧。普通人反思自己,可以促进个体事业的发展;领导者反思自己,则可以促进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既然反思蕴涵着这么巨大的能量,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呢? 还是让我们从刚才的那句古语谈起。 首先,我们要“以铜为鉴”去“正衣冠”。“以铜为鉴”就是要自己观照自己,“正衣冠”就是要纠正自己灵魂的“衣冠”——言行,也就是要“吾日三省吾身”。如何才能做到这点?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静”。而要“静”,就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没有鸢飞唳天之心,没有经纶世务的虚荣。只有做到“静”,我们才能心如止水,体察暗流涌动而辨别方向;只有做到“静”,我们才能如清风浮云,拥抱自然山水而看清前途;只有做到“静”,我们才能洞明世事万物而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否则,利欲熏心,幻想一夜暴富平步青云,狂狂然如饿狼癫犬,森森然如地府幽冥,就会铤而走险,不择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其良知已泯,哪里还会扪心自问?所以,“静”是反思的第一要著。 第二,我们要“以古为鉴”去探究成败的原因。所为“古”,过去是也。相对而言,一切事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为过去。比如我现在所说的东西,一说出来就意味着成为过去。所谓话一说出便难以收回,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写出的书,以及人类社会的大小事件,大千世界,哪一样东西既已存在,就是过去,都可作“古”。这些东西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去学习研究,以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大凡“古”的,都是知识,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我们掌握的知识多了,就可以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就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审时度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指导我们的工作,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这个过程,就是运用知识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反思的过程。如果说“静”是反思的主观意识基础,那么“知识”就是反思的客观物质基础。没有知识,反思便成了没有子弹的大炮,打不响的。社会上,有人就是因为没有法律知识而直至押赴刑场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历史上,历代农民起义就是因为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指导,找不出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屡战屡败。没有知识的人仿如蛮牛,蛮牛又怎会知道对错呢?知识面越广,反思的面就越广,知识越多,反思得就越深。 第三,我们要“以人为鉴”而“明得失”。人,最难认识的莫过于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难能可贵啊。怎样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作比较。“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与别人一比,便知自己是优是劣了。比较得越多,对自己的认识就越丰满。所以,我们应该多见多闻。从事本专业的,要多接触其他专业的人。身居高位的,要多接触劳动百姓。不要自以为是,要虚怀若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不是什么都去学,好人接触坏人,清官接触贪官,目的是为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好地认识自己,求取进步而已。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语文的,可以去听数学课,音乐课,英语课,体育课……揣摩别人的成败得失,引以为戒。横向比较,是自我反思的最有效方法。 反思,是一种智慧,一门学问。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反思的历史,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反思之中自我完善的一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是反思的真正要义。让我们解放思想,继往开来,去创造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吧!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钟燕 “未来的文盲,并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现代教学论也认为:学校教育科学家的任务之一:主要在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会学习就是要有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高层的综合能力,一般包括一些要素:自学态度的形式、自学方法与技能的掌握、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与自学习惯的形式等等。 简单地说:自学能力是指一个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战略眼光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特别是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这种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除学生学习的思想漳碍,启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我们现代化教育年代,同时也面向我们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重任。可是,不少小学生却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视不够,他们认为,现在可以不考试升学,我们也不必那么辛苦地学习了,有的则认为:学的东西、考的东西太多了,因而产生了各种思想负担和厌烦情绪。由此可见,扫除学生的思想障碍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因此,就要努力上好第一节课----“政治课”。上“政治课”时着重以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来阐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对未来社会的竞争。还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有些人认为学习和不学习都一样,只要我爸妈有钱,啥都不怕,不必学什么习”等等。通过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然后针对上述错误思想,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逐一进行批驳,为学生学习各科扫除了思想障碍,这样也就使他们学习的动机激发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跟着调动起来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分发挥教学对培养学生能力的示范性,给予自学提示 扫除了学生学习的思想障碍,启发了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但并不是等于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仅仅是解决了自学能力的学习态度问题。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就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导和带,教师的导和带的重要方式就是帮助学生设立自学提示。自学提示就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例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课,请学生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8和2、3和9、5和10、4和8”,老师首先提出:“它们两个数之间各是什么关系?而找到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又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在自学中找到答案,帮助学生设立的自学提示要有弹性,有针对性,甚至是合作探究以后才能解决的问题。否则,就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立自学,学生学会自我反馈信息 独立自主学习,这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自学提示”主动地感知,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学习活动。独立自学要有三个保证:一是时间保证。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探索“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二是参与保证。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自学,积极地参与在探索之中,从探索中获取知识,发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辅导保证。虽然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了,但学生在自学时,教师也要有针对性地巡回检查指导,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让他们及时调整过来,这就是所谓的学生自我反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思考练习,新教材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问质疑、独立思考、培养思考习惯。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导读和练习中占有一定的训练比例。那么,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一、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怎样问”上下功夫。具体说来,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基本形式。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让学生纷纷发言:“鱼怎

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 这个新课导入,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形式。 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个学生而言,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划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求,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我爱故乡的杨柳》、《诚实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脉络清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反思)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反思) 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课文内容和思想的重要方法,也是增强学生体验加深感悟的重要的训练方式。通过朗读训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1、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有感情的朗读是理解课文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背诵课文的基础,要达到背诵就必须反复诵读。2、抓好范读,以自己精彩的朗读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和兴趣。3、朗读过程中,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原则,学生每有一点进步,就及时鼓励,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加分激励法,抓住学生在有感情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之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继续好好书的愿望。4、适时开展朗读小比赛活动。 二、引导正确朗读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丢字、加字、读破句子、前后不连贯,停顿不恰当等情况经常发生。那么,如何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呢?在教学中,我严格要求,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做到“四不两要”:不丢字,不加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一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读准字音正确区分平翘舌,不读错音;二要注意恰当的停顿重音,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训练过程中我循序渐进从一点一滴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只有这样才能读正确读流利;才能读出感情,真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其次,教给朗读技巧,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语气词的音变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反复引导学生注意“啊”的音变,并体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变,使学生在朗读时更加顺畅。 三、朗读方式灵活恰当 在朗读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学生差异,所以朗读的组织形式要灵活恰当。 第一,想方设法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地给全班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可采用个人自由读、同座轮流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促进学生全体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与展示的机会。 第二,朗读要求要有层次,步步提高。初读课文时,要求做到读音正确,不读错字不加字,不丢字,一字一句读准确,再读时要求读流利,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就有了保证。 第三、抓好范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通过精彩的范读,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注意抓好三种形式的范读。 一种是讲前范读。对于情境性的文章以及较难读的课文,我一般放在课前进行全篇的范读。第二种是讲中范读,在讲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时进行范读。通过范读指导,达到了深入理解体会句子含义的目的。第三种是讲后范读。通过讲后范读,对全篇课文进行再欣赏品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感受能力,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四、抓好配合,赢得家长的支持 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单靠在学校里的几节课的指导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抓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在家里做好初读课文活动。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指导孩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做好签字工作。这样在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俗话说:书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小学生常见行为问题原因与对策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小学生常见行为问题原 因与对策 课堂上的小故事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关心。故事中的角色是班里的孩子们,但不是特定的某一个孩子。孩子通过聆听故事,用第三人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行为,“另一个我”提醒“我”改掉问题行为。除此以外,针对班里经常发生的行为,我和孩子们事先做了一些约定,与大家分享。 行为一: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孩子们,习惯把课堂当成活动,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约定一:口号约定 师:“6-7-8”。生:“闭嘴巴”。 师:“1-2-3”。生:“坐端正”。 优点:有点节奏,有点押韵,口号不用多,好用就好。 行为二:分组讨论进行得热火朝天,孩子们在电脑上的练习还没完成,老师却不得不打断孩子们的行动。

约定二:节奏约定 无论你在做什么,当听到“哒哒,哒哒哒……”拍手的节奏时,请停下手里所有的事情,跟着老师一起做。 优点:前两下慢,后三下快,既是一种节奏,也是一种游戏,这个约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自身正在进行的活动转移到全体同学要一起进行的活动中;节奏拍手是一种动静的调节,甚至得到惊喜,全体同学都拍在同一个节奏点时,团体的力量体现了。 行为三: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高,越来越多的孩子害怕回答问题,怕回答错,怕同学嘲笑。 约定三:奖励约定 以星星为奖励,回答问题,错了也有—颗星,对了星更多。 优点:允许孩子犯错,鼓励孩子提“白开水”问题,提问的过程就是孩子思考的过程。只要孩子愿意思考,老师就应肯定。肯定的是结果,也是过程。 行为四:个别孩子的问题行为,不适合占用课堂时间处理

约定四:提醒约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的时间是大家的,个别孩子的问题行为不能占用大家的时间。提醒约定分为四个层次:(1)原地起立。第一次问题行为时,孩子起立后,只要自己认识到错误,自己随时坐下;(2)站到教室前方。多次同样错误时采用孩子站到指定位置,即使认识到错误,也必须站够3分钟以上才可 __回座位;(3)写反思日记。对影响比较大的问题行为,需要孩子写反思日记,“为什么会发生问题行为”,不限字数;(4)写检查。严重的一种惩罚,限定字数,字数是所在年级数的一百倍,比如五年级需要写够五百字,所写检查会占用课堂时间读给全班同学听,由同学们判断是否诚恳。 优点:提醒约定的重点在于提醒,在认可学生都是好孩子的前提下,通过团体监督,让孩子自我修正,并对进步及时奖励。 约定是老师和孩子共同建立的,是老师和同学的共同约定,约定是一种承诺,也是孩子行为的准则。孩子在约定的互相监督中自我管理,进而守纪律,守法则。 (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民小学)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是借助学校这个教育平台来习得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也是学生适应社会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直指教育的本真——育人。因此,学校要立足核心素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也为应对社会当前的改变与未来变化的需要。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推进新型化课堂 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启蒙期”。核心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素质教育道路漫长、任重道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发展,学校层面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一)改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教师的责任是使每位学生的个性都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即“因材施教”,让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所谓的“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教师教学已逐渐转型,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更注重“开放性、多元化、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增强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发展能力 学校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俗话所“学以致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向社会大课堂,强调“学生参与,

老师辅导,自治管理,突出个性”等特点。 二、学校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个人认为学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涉及“道德”“情感”“能力”三个领域。 (一)学会做人 作为一名小学生,学校要教导学生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从小确立远大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做人,对于学校来说,非一时一事之功,而是教学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面对的课题和考验。活到老,学到老,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学校是教导学生做人的“小型社会”,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陪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德,让学生努力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学会感恩 让学生学会感恩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会感恩是指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身边的小事,从教师的教导,从切身的体会,都是学会感恩的教学内容。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学会感恩,它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情怀。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能力反思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能力反思 贾海英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 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 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 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 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 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 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 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 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 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 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 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 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 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 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 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 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 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 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 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 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 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 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 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 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 好得多。 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进行了分类。奎伊(H.C.Quay)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人格型问题行为带有神经质特征,常常表现为退缩行为。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忧心忡忡,不信任教师,害怕教师提问和批评;有的学生不信任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和兴趣;有的学生在教室里焦虑不安,心神不定,常常手足无措,答非所问。行为型问题行为主要具有对抗性、攻击性或破坏性等特征。例如,有的学生缺少耐心,容易冲动,不能安静;有的学生多嘴多舌,交头接耳。情绪型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学生过度焦虑、紧张和情绪多变而导致社会障碍的问题行为。例如,有的学生漫不经心,冷淡漠视,态度忸怩;有的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同学,不敢自作决定,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我国也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行为不足主要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和从不发生,如沉默寡言等;行为过度主要是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如经常侵犯他人;行为不适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但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如上课时放声大笑等。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而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综合起来,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的教育失策会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观念指导、管理失范和教学水平低下。 (1)教师错误的观念(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的教师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学的指导方向,把分数作为唯一的目标,这样教师会重智轻德,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灌输,造成学生丧

培养四种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素质

培养四种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人说,中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这种评论虽不全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二十一世纪人才观,要求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张扬人的个性;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新的、突出的课题。本人总结10余年的小学工作实践经验,认为应着重培训学生的四种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总体素质。具体为: 一、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给予孩子一个相当宽松的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让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并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1 、读一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要重视引导儿童进行读书训练,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品味语言,克服摒弃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式的讲读方法。2 、说一说。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白事物的经过。如《乌鸦和狐狸》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讲述“狐狸骗到肉”的经过。这样的说话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学习态度。3 、演一演。组织儿童分角色表演。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当自己化身为课文中“人物”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的特点。如《负荆请罪》这一课,通过廉颇和蔺相如的对话,使我们体会到蔺相如的宽容大度、深明大义和廉颇的知错就改。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按小组分别扮演“廉颇”和“蔺相如”,表演他们对话的情景。比一比,谁能把“廉颇”和“蔺相如”对话时的神态、语言表达地准确、充分。学生便在这样愉快的学习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受到了教育。4 、议一议。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他们的各自智慧火花相碰撞,达成共识。如教《乌鸦喝水》一文,有个学生反驳说:“乌鸦想的方法不好,乌鸦可以用吸管吸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争先发言,连平时胆小的学生也不甘寂寞,跃跃欲试,气氛十分活跃。5 、画一画。教师要紧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画一画关键的词语,唤起合理的想象,加深对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为了突出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高大、粗壮的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画出“两合抱粗”“浓密”“粗实而坚硬”“百十余平方米”“巍巍然”“撑立”等词语,体会这株柳树的高大、粗壮和生命力顽强。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教学中既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思维材料,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又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展示思维过程,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使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1、提供思维材料,激发思维活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以无意识注意为主,而无意识注意又直接受兴趣影响,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根据知识的特征,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对于培养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火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草原》这一课中的“墨线勾勒”和“绿色渲染”概念是抽象的,我利用网络收集了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和渲染的中国画的图片,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从而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索,以至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尝到“摘苹果”的甜头,学生积极性上来了,兴趣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2、教授思维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先通过具体的实例,做出个别的结论,然后从几个个别的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的事物有许多部分、要素和特性,其中有的是重要的、本质的。随着年级的增高,除了教给学生归纳推理的方法外,还要逐渐教给学生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方法,使学生会根据几个例子归纳出一般的法则和规律,再通过演绎推理把一般规律应用到解题和思考中去,为加快理解和掌握知识提供条件。同时,也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思考方法。3、展示思维过程,发展思维品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思维的关键。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积极性,更多地参与思考,给学生创造展示思维过程的条件,抓住时机,注意反馈信息。可以通过口头言语展示,用口头言语表达思维过程,判断依据,分析应用题等。不同年级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同,高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提高,说话比较连贯,注意有条理。 三、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摆在我们素质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1、创造创新机遇。课堂教学中的"双主"道理,每个教师都明白,可在实际操作中,主导往往

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我校实施课堂改革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为加快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我想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差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质疑求异是探索新知识的不竭之源。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学生只有沿着教师所展示的思路解答问题,根本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质疑问难的愿望。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弄清学生质疑能力低下的原因 现在许多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1.学生没有认真预习自学,知识掌握不牢。 2.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 3.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 4.师生关系紧张不融洽,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5.课堂气氛不活跃、沉闷,导致学生没有质疑求异的兴趣。 以上种种原因,严重制约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成为学生质疑能力养成的瓶颈。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摆脱以上的束缚呢? 二、提高学生数学课堂质疑能力的应对策略 1.学生预习、自主学习要做实。 学生课前对教材及导学案的自学要认真及时完成,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及教师指导,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当引起的。长期以来,教师多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压抑了孩子好问的天性,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因而,在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今天,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能。 3.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市九原区沙河第六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本课题2017年5月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美荣老师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7年5月举行开题仪式,2018年1月到3月举行课题中期交流活动,九原区教研室王伟老师到场指导。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投入资金3000余元,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以及开展县校级教研活动等。现将课题实施以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2、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 首先,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其次,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 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

是:全体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为什么这样上,一名老师作中心评课,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省、市、县学习、取经,尤其是优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参加,这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组老师的一种激励吧。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我们与东河区公园路小学进行了手拉手校际联手共促发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每周我校派出两名教师去参加公园路小学的教研活动。同时每学期我校总会安排至少一次的讲座,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 第四,课题组沙龙活动。 为了进一步探讨数学练习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开发研究,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切实有效,我们除了每学期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研究课和理论学习外,这学期还举行了一次课题沙龙活动。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交流了自己研究的重点和收获,同时也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困惑,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的成效分析 1、学生方面 (1)、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你在课堂上质疑过别人的结论吗?

探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及成因

探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及成因 摘要: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令教师困扰的可能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行为。本文从低年段小学生在课堂中外显的具体问题行为出发,尝试从学生心理、生理及环境等角度重新审视剖析这些问题行为,并提出处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成因 正文: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上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正常教学活动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在课堂上问题行为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冲突,课堂纪律无法维持,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还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压力,因此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确保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类 要恰当处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必须首先了解问题行为的类型及其表现。由于人们对课堂问题的认识不尽相同,因而对问题行为的分类也就不相同。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分

类。 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和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教学活动的外显行为,这些行为容易被察觉,具体表现主要有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和交头接耳、大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做滑稽表演、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走动等抗拒行为等。 内向性问题行为是不容易被察觉,对课堂教学行为不构成直接威胁的行为,表现为漫不经心、胡思乱想、发呆、做白日梦等退缩性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烦躁不安、频繁活动、乱涂乱画等不负责行为。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 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主要是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并且问题行为主要是以轻度行为为主。 首先,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调查发现,不仅仅是差生、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生也有问题行为,只是他们在数量多少、发生频率和轻重程度等方面不同而已。目前国内外关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较多,调查结果均显示学生问题行为在课堂中是经常发生的,涉及的学生比较广泛,具有一定普遍性。例如早期西方有些学者对

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

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 靖边县东坑镇毛窑小学:詹军军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实际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把握住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收集信息,抓住条件,分析数量关系等方面,帮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关键词: 生活解决培养信息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 1、实际教学的需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也处于一种核心地位。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但我们的许多教师往往会忽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的生搬硬套某种“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没有很好的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的信息更准确的理解,从而导致学生解题能力不强,正确率低下,很难实现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目标。 2、新课改的需要。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的解决问题”不仅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又是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二、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课标中指出,“解决问题”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把握信息 无论何时,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都是数学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养,是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所在。《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面对我们的学生,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的注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处理显得很粗糙,很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不能找准学习起点。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在有些教师往往想当然,将成人的生活经验误认为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把握住学生对生活信息的理解,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熟悉来自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小学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

学贵有疑疑则进——小学生数学质疑 能力的培养 【摘要】:正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质疑,应当界定为人们在 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按常规推理或原有思维定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提出疑问的心理过程。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们怀着渴望求知的心情,对某个问题探个究竟,促使人的智力 活动日渐丰富。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敢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想从以下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鲁河中心小学; 【关键词】:质疑能力小学生培养学生学生学习创新精神提出问题数学课堂引导学生 发现问题教师 【正文快照】: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质疑,应当界定为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按常规推理或原有思维定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提出疑问的心理过程。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们怀着渴望求知的心情,对某个问题探个究竟,促使人的智力活动日渐丰富。在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激活思维。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质毫无疑问是问号。”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必须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突出“思”字,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上来。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并 靠“疑”来推动。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当然就不“进”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最佳开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我们 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什么是质疑能力 所谓质疑,应当界定为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按常规推理或原有思维定式无法解决 的问题,从而产生、提出疑问的心理过程。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们怀着渴望求知的心情,对某

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模板

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靠教师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从而“消化知识”。教师不能只以“学会知识”作为学习目的,只关注学生眼前成绩;而应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学生的眼前成绩又关注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反思性学习以追习反思的成就感为动力。学习中学生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学习方式,这实质是向更合理的学习实践努力。我们研究反思性学习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学生学习与学校教育的好的和合理的方面,而学生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学生。”“当学生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证观念与行动, 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学生反思性体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就是以“学会学习”为目的。它要生通过反思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解释,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通过反思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反思性”、“体验性”学习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在学习中,教师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没有自我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纠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培养学生反思学习习惯化,必须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浓,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验: 图文结合,激趣唤起 要想培养学生的反思智慧,明确反思的内容是实践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反思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反思的质量。但我们实施的对象是低年级儿童,如果用成人化的语言表述,用成人化的方式呈现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达不到反思的目的。例如,最初我让学生反思自己课上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什么时,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学习方式”,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仍不能完全理解:再如,我请学生反思“信息来源的渠道”,而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渠道,孩子理解起来也十分困难。 怎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选择低年级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