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大特色民居介绍及图片

十大特色民居介绍及图片

十大特色民居介绍及图片
十大特色民居介绍及图片

NO.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NO.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

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雕楼类型及艺术特点】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

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某种建筑风格之中。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碉楼中和谐共处,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它在建筑结构上则充分体现了防卫功能,其共同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钢窗、铁门,墙身厚,顶层四面都有枪眼,楼顶还有瞭望台、探照灯、警报器、****等,在历史上对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极大贡献。

【开平碉楼历史作用】

(一)避盗防涝

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开平县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其赤坎乡一带旧称驼驮,过去是一片湿地,芦苇丛生,水凫成群,最初到这里来定居的人是芦庵公。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二)抗日据点

开平碉楼,在抗日战争后期,为阻止日寇开辟四邑直通两阳之捷径——由新会、江门出广州,连结成一条由南路向广州撤退之交通线,起过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镇腾蛟村的南楼最为出名。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南临潭江,北靠东龙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陆交通之要冲,地势险要。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此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1945年7月1 6日,日寇为了打通南路干线以便撤退,从三埠分兵三路直扑赤坎镇,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司徒氏四乡自卫队的勇士们凭据南楼抗击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7日赤坎沦陷。是日晚,日军从陆路包围南楼。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无援军,自卫队部分队员在激战中突围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炳等7名队员坚守南楼,战斗7天7夜,重?日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勇士把****砸毁,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日军久攻不下,调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进行轰击,但因楼房坚固,不能奏效。最后,灭绝人性的日寇向南楼施放了毒气弹,七壮士昏厥后被捕,敌人把他们押赴赤坎司徒氏图书馆的日军大本营,施以酷刑后残暴杀害,并将烈士遗体斩成数段抛入江中。抗战胜利后,开平人民在赤坎镇召开追悼大会,开、恩、台、新四邑3万多人参加了大会,足见烈士的英勇事迹深得人心。

(三)共产党地下活动场所

开平境内不少碉楼在各个革命阶段,党开展的革命活动中起过积极的作用。1937年8月18日,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在塘口区以敬乡庆民里谢创家的碉楼“中山楼”开会宣告成立。谢创被推选为特支书记,会上,确定以抗日救亡为中心,领导开平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开平革命斗争进入新的阶段。

“中山楼”是谢创同志的父亲谢永珩先生于1912年兴建,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山楼”一度是开平党组织的重要活动中心,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区工委、县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广东省西南特委等领导机关均曾在“中山楼”设立,各种革命活动的研究、布置,都在这个碉楼里进行。因此,这个碉楼成为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指挥中心,在开平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NO.3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NO.4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NO.5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国家AAAA级景区)RoyalPrimeMinister'spalace(stateAAAALevelseceneryspot),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

【地理环境】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北留镇境内,东与河南省焦作市毗邻,南与古都洛阳接壤,西与山西省的临汾市、侯马市相交,北与山西省长治市紧连,目前亚洲最大的坑口火力发电站——阳城电厂近在咫尺,通讯网络覆盖全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晋阳高速公路擦肩而过,交通条件便利。

皇城村居住着234户,680余口人家,耕种着480亩土地,全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地下有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地上有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故里“皇城相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创办了煤炭开采,轻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多种产业。皇城相府2001年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新十大旅游景点之一。目前,皇城相府每日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

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皇城独具魅力的风采。

皇城相府已成为太行山上一朵绚丽的奇葩,黄河流域一颗璀灿的明珠。

NO.6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建于1958年10月,196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9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该馆建立四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藏品,内涵丰富。现有文物,藏品2万余件,规模宠大,保存完好的庄园建筑群,及庄园遗存的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加上独具特色的庄园陈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认识和研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文化建筑及中国四川军阀史、民俗学的重要场所和实物现场,是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断面。

1965年,在原庄园主刘文彩的收租现场,雕塑家们将中国的传统雕塑技法和西方的现代雕塑艺术结合起来,运用典型化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中外闻名,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超级现实主义雕塑杰作《收租院》,对外展出后,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该馆内的川西民俗博物馆,新开的“小姐楼”等内容丰富多彩,建筑风格独特,是认识旧中国国情和民风民俗的重要场所。

该馆馆藏文物2700多件,内有一级品15件,包括一套清代紫檀木镶大理石桌椅,其中8把坐椅通高108厘米、宽99厘米、坐深60厘米,嵌有各色宝珠27颗,四周有螺钿装饰的花草图形。

老庄园呈不规则多边形,四周由6米多高的风火砖墙围绕,7道大门耸立,大门两侧墙壁均有枪眼;内有27个天井,180余间房屋,3个花园。老公馆是刘文彩先后霸占23户农民的屋基和田地,于1932年营建起来的。刘文彩每撵走一户或几户农民就砌一堵墙,开一道门,修一座房屋。庄园内重墙夹巷,厚门铁锁,秘室复道,布局零乱,阴森恐怖,整座庄园宛若黑沉沉的迷宫建筑

老公馆为主要展出区。基本陈列由序馆、雇工院、刘文彩生活现场、大型泥塑《收租院》4个相联系的部分组成。新公馆布置有川西民俗陈列。

NO.7宏村

名称:宏村

地理位置:黟县东北部,距黟县县城11km

地理坐标:东经117°38′,北纬30°11′

面积:9.17公顷(300多亩)

宏村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联合国专家称赞它为“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因为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四周山色与粉墙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

水在宏村的选址中作用重大。相传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后在歙县唐模、黟县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灾。后来汪氏举家迁到雷岗山下,最初建十三楼,取名弘村,取弘广发达之意。鉴于以往教训,宏村在

规划时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提高预防火灾的能力,后历经400余年、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汪思齐请风水先生勘定环境,对建筑重新布局,宏村的设计、构造最终实现。

在村落的科学布局中,水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个村落采用仿生学的“牛”形布局,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蜿蜒的水圳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脚,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形状惟妙惟肖,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NO.8西递村

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坐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

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NO.9姜氏庄园

姜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16公里桥河岔乡,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姜氏庄园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前后用时十三年。姜氏庄园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建筑。

庄园占地40余亩,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整个庄园由山脚至山顶分3部分:第一层是下院,前以块石垒砌高达9.5米的寨墙,上部筑女墙,犹若城垣。沿第一层西南侧道路穿洞门达二层,即中院。院西南又耸立高约8米,长10余米的寨墙,将庄园围住,并留有通后山的门洞,正中建门楼。沿石级踏步到第三层上院,是全建筑的主宅,座东北向西南,正面一线5孔石窑,两侧分置对称双院,东西两端分设拱形小门洞,西去厕所,东侧下书院。整个庄院后设寨城一道,中有寨门可通后山。

NO.10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3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196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牟二黑)之一,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2005年被授予国家AAAA旅游景区。所谓“康百万”是由于当时的庄园主康应魁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的金字招牌,土地商铺遍及山东、陕西、河南三省八县,而被称为“百万富翁”。后来,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又向清延捐赠白银100万两,慈禧说不知此地还有一个康百万富翁。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栈房区等十余部分,庭院建筑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以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展室摆放的有名人画和古玩珍宝,其中《留余》匾被选为《中国名匾》之一,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匾,有清朝翰林牛暄撰写。

其中一张楠木顶子床,耗工1700多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采用各种雕刻形成,共雕有“麒麟送子”、“双猩舞绳”等三十六幅图案,有十七个部分组成,拆开可以搬运,结合在一起可以使用,不仅有供主人休息的地方,也有供丫环伺候主人的地方,是顶子床中的精品。

康百万庄园为我们提供了研穷封建社会地产阶级的发家史料,也给我们提供了古代建筑的实物资料,它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倍受各界朋友青睐。目前,各级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在保持原有风貌、不改变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对庄园的主要建筑进行了修葺布展,现有展室36个,每年接待游客16万人次,门票收入400多万元。康百万庄园这座与外界隔绝的砖石结构的城堡型建筑,地处离巩义市城3公里处,是明清时期的一处大型地主宅院。

大班美术欣赏-中国民居建筑

大班美术欣赏-中国民居建筑 XX课件大班美术欣赏:中国民居建筑活动目标:欣赏各地区的民居建筑,感受中国民居建筑的多样性。 了解民居与当地地理气候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能有序地观察各地的民居,并在比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民居的建筑风格。 活动重点:欣赏各地区的民居建筑,感受中国民居建筑的多样性。 活动难点:了解民居与当地地理气候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世界各地的民居图片。 请幼儿事先手机民居图片。 幼儿用书:《中国民居建筑》。 活动过程:一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 师:你家住在哪儿?(幼:住在老街的小区里/楼房里面/自己家里面宅基地的小院子里面,等)你家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幼:我的家住在楼/我家的房子是楼和楼的,楼有个小花园很漂亮,等)你见过什么样的房屋?(幼:我见过北京的故宫/我见过海南的用草做的屋子,等)二教师出示不同地域特色的民居图片(幼儿用书里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 播放,图,师:这里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师:这是江南水乡的民居,民居就是老百姓住的的地方。 那这些民居的房顶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上面有什么颜色?窗户

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上面有什么颜色?门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上面有什么颜色?播放,师:这里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师:这是徽州民居,请小朋友们两个两个来讨论一下这些民居的房顶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上面有什么颜色?窗户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上面有什么颜色?门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上面有什么颜色?播放图,师:请小朋友们看一下这个北京四合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播放图,老师介绍厦门的客家土楼,让孩子们来说说自己听到的感兴趣的地方。 师: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广东梅州的大埔县广东潮州饶平县。 客家永定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 有的人叫他们客家围屋,距离厦门有多公里,车程是二个半小时左右。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人世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民居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 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直到年成为世界遗产,土楼才慢慢的被世人知晓。 播放图,师:你知道这个房子是用什么做成的吗?师:这就是傣族竹楼。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 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 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 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

四合院 Siheyuan: Traditional Chinese courtyard house Siheyuan is Beijing's traditional courtyard-style residence. It is called siheyuan because the houses in it are construct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 main house, the wing house and the house facing the main house are connected with walls and the whole complex creates an enclosed square courtyard. It has been served hundred years since this kind of architectural form first took shape. 窑洞 Yaodong:Cave dwellings on Loess Plateau Cave dwellings are found all over Northern China including Shanxi, Gansu, Shaanxi and Henan provinces along the Loess Plateau. Having selected a good place, local people would dig a large pit and dig caves at the four sides, a tunnel leading to the ground at one side and a well in the center of the pit and build low walls at the four sides. The courtyard cave dwelling is warm in winter, cool in summer along with being both rain and fireproof. The pits of different families sit close to each other. 土楼 Tulou: Ancient earthen castles of China Centuries ago, waves of Han emigrants fled south to avoid natural disasters and social unrest in northern China. They settled in the mountains of Fujian and parts of Jiangxi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They called themselves "Kejia,” or guests, and built fortress-like tulou for protection. Within their sturdy walls, the people became self-sufficient and somewhat isolated. If enemies come, the tulou will be strong fortress once the gate is locked. A tulou can accommodate as many as 200 to 800 people. 船型屋 Boat-shaped house: Residential dwellings of the Li people in Hainan province Boat-shaped homes, also called "boat-shaped thatched cottages" are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dwellings of the Li people in Hainan province. Although the decor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houses may be different, their general shape is that of an inverted boat. With fences woven with coconut, bamboo and mango leaves and roofs made of thatches, coconut and sunflower leaves, the crude materials needed for the boat-shaped houses were readily available. The houses provide shelter from rain and wind, and protect its inhabitants from wild animals. The structure and shape of the houses can withstand the powerful sun, typhoons and storms. 蒙古包 Mongolian Yurt: Portable house of nomads The Mongolian Yurt, called "a vaulted tent" or "felt tent" in ancient times, is a domed pealed tent. The frame of the yurt is a supporting ring, formed by some wooden poles. The yurt's frame is covered with thick felt fastened from outside with ropes. Every yurt has an opening on the top, which provides both light and ventilation, and a wooden door facing south or southeast. The convenient design suits the mobility of the Mongolian people who live on grazing. As more and more Mongolians settle down, yurts are decreasing in number. 碉楼 Diaolou: Castle-like tower

中国著名特色民居欣赏

中国著名特色民居欣赏 中国著名特色民居欣赏中国各地的居住建 筑,又称民居。 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 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现将我国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较为著名的十大民居建筑介绍大家。 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 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 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 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 世纪80 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 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 多平方 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中国“福建土楼” 20年087 月 6 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精选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 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 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 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 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 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 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 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 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 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 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 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 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 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 恬静舒适的北京四合院最具有北方住宅的代表性 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规整式住宅是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以采取中轴对称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四合院,是华北、东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式建筑,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四合院的走向一般是坐北向南,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安静的日子,享受着家庭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感觉。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已经出现。但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于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筑,现在仍然在沿用。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因地制宜、冬暖夏凉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位于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等多种,靠山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

幼儿园中班美术欣赏教案:中国古民居建筑欣赏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中班美术欣赏教案:中国古民居建筑欣赏 撰写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建筑是指固定地理位置上造就的生活环境的艺术,它与绘画,雕塑被称为三大空间艺术,它的形式美感,使人产生审美愉悦,造成一定的情绪氛围,可以陶冶人的品格,它具有“坚固、实用,美观”等特点。我国的民间建筑丰富多样,其造型功能也各不相同,由于生活习俗不同,民居住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有所不同,各俱特色,因此,我觉得引导幼儿有系统地感受这种艺术形式,有利于增长幼儿的见识和审美情趣,于是,我决定通过引导幼儿欣赏我国几种典型的民居形式,感受不同建筑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了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体验立体造型的美感。 活动一:闽南土楼 活动目标: 1、充分感受土楼的建筑风格,领会这种建筑形式带给人们的感觉 2、通过了解土楼的内部结构,从中体会这种结构报表现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 活动准备: 1、高楼大厦、别墅、平房图片各一张、土楼图片若干。 2、操作材料:纸球、橡皮泥、乳胶、编织席、水彩笔等活动过 程: 一、出示不同房子图片出示高楼、别墅、平房等三张图片,引导幼儿认识这三种不同结构的房子。

二、出示土楼的图片 出示土楼的图片,请幼儿从外形欣赏土楼的造型,领会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1、“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座很特别的房子,这座房子和我们刚才看过的房子有什么不同?”“它是样子像什么形状?”(圆形和正方形)“这种形状的房子给你什么感觉?”“看到这种房子你想到了什么?”“它看起来像什么?” 外国人也觉得这种房子真是神奇的房子,他们说它就像“天外飞来的飞碟,地上昌出来的蘑菇。”这种既像飞碟又像蘑菇的房子叫“土楼”。 2、这土楼里到底住着什么人呢? 三、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土楼的建筑结构, 1、“住在这座土楼里的人,他们是从哪里进到里面去的?”(门)“门在哪里呢?” 2、出示图片让幼儿仔细观察土楼的门:“这么大的一座土楼只有一个门,为什么只建一个门呢?”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土楼的窗户,土楼的窗户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窗户有什么不同?(窗户开得很高很高)为什么把窗户开得这么高?(防御敌人)我们进去看看。 4、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土楼的内部结构,了解其建筑结构的功用。 (1)土楼里面有什么?(原来它是由二座楼组成的,外圈和里圈),土楼里的房间是用什么建成的?(木头)你觉得人应该是住在第几层?第三层和第四层是用来住人的,第二层是用来储藏东西的,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目录 前言----------------------------------------------------1 一、乌镇古建筑概貌--------------------------------------1 1.1乌镇概况--------------------------------------------1 1.2乌镇街道和建筑--------------------------------------2 二、乌镇街道的空间艺术---------------------------------3 2.1巷街----------------------------------------------4 2.2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5 2.3街道空间艺术----------------------------------------6 三、乌镇街道空间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启示--------------------6 3.1“因势利导”“、因地制宜”---------------------------6 3.2继承古镇街道空间艺术的设计手法---“回归街道”-------7 3.3和谐的建筑景观设计理念------------------------------8 四、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9 4.1公共活动空间----------------------------------------9 4.2半公共空间----------------------------------------10 4.3披檐,临水敞廊--------------------------------------11 五、案列分析----尊重传统的和谐“乌镇剧院”--------------11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中国最美十大民居建筑(图文)

中国最美十大民居建筑(图文) 2014-08-27东南中心华元手绘 中国建筑文化由古至今衍生出了许多美丽的建筑,对比今日的建筑,似乎美感更强,钢筋水泥难免生硬,最美民居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深沉。 韩城党家村(陕西)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测,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俗称“党圪崂”。韩城市境内民居四合院遍布城乡,党家村是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国内外专家称赞为“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村东北高地建寨堡,使村寨相通,连为一体。现存四合院达成院123院,321座。党家村民居历史悠久,选址恰当,建筑精良,内涵丰富,有村有寨,群体保护完整,公用设施齐全,避难防御安全。村中有宝塔、祠堂、私塾、节孝碑、看家楼、暗道、哨门城楼、神庙、老池、古井、火药库等公共建筑和独特建筑。村中20多条巷道综合纵横贯通,主次分明,全部条石或卵石墁铺,古色古香,别具一格。

米脂姜氏庄园(陕西) 姜氏庄园,位于榆林市米脂县城东15公里米佳公路沿线的桥河岔乡刘家峁村,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光绪十三年动土,光绪十二年竣工,前后用了十三年时间。 庄园占地40余亩,由下院、中院、上院和寨墙、井楼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姜氏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巧,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中华汉民族建筑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98年,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决定将姜氏庄园作为汉民族建筑典型以1:1比例仿制收入中华民族园。姜氏庄园现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大院(山西)

中国典型民居简介

中国典型民居简介 一、江苏扬州民居特色 扬州民居以规整严谨的院落式为单元,组群布局,规模宏大,栋宇鳞次。不论房屋大小,间、厢、披、廊等配置适当,比例均整。不论室内外都有较好的空间组合,并因地制宜布置庭园,使之达到观之者畅、居之者适的雅致人居环境。外观青砖黛瓦,清水磨砖门楼,雄浑古朴,与江南粉墙黛瓦,黑白相间,简约明显区别。屋面坡度由峭到曲到翘,具有韵律美感。内观,房与房、房与天井、庭院、火巷之间纵横深邃、互联通透,虚实相生。空间组合情调,变幻意境灵活有度,讲究效能。装修雕琢洗练大气、排列讲究对称和谐。在砌房造屋意识上讲究中轴贯穿,两厢对称,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房屋构架取三、五、七架,进深为三、五、七进单数组合,体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风水意识。 二、安徽徽派民居特色 ①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②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之的杭州,金华,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全年都是徽式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集团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

中国建筑赏析

中国建筑赏析 结课论文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中国建筑赏析---北京四合院 这学期选修课是《中国古代建筑欣赏》,柳肃教授带我们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探究欣赏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古代建筑,尤其是北京四合院,让身为外地人的我燃起了对古老的四合

院的热爱和迷恋。而通过的这门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学习,老师的讲解使我初步涉足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的冰山一角。 一个时代的建筑特色是其文化的反映,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土化的意蕴,建筑艺术也不会例外,北京四合院作为中国庭院式住宅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不仅是物化了的北京人的传统居住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一部中国人居住生活的历史,把四合院放到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及北京本身特有的文化背景中来,研究它们对四合院审美外观的影响,挖掘四合院本身蕴涵的审美意蕴和建筑特色。 所谓的四合院,就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四合院的居住方式是一个院落组合成一个家族,有纵向连接与横向连接两种形式,主要是纵向连接,即一进、二进、三进院落,体现出一个“深”字的意蕴。 传统四合院院落宽敞,四面房屋各自独立,以游廊相接,起居极为方便。对外,四合院呈封闭状,只有一个街门,具有很强的私密性。 四合院关上门则自成天地,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合合美美,其乐融融,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家居

特点,体现了四合院之“合”的精髓。 其历史之悠久,分布之广泛,在中国民居中占据首位,堪称我国汉族居民传统住宅的正宗典型,具有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一.“坎宅巽门”的方位追求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正房门与宅门的方向一致。这是元代建大都时的城市规划所框定的,与传统的建筑风水学有关,也符合华北地区冬夏季风向的规律。北京的房子以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最好,其次为坐西朝东的西房,人们建宅时,一般都要将主房定在坐北朝南的位置,再按次序安排厢房和倒座房。 二.房房相离、宽敞舒适的院落布局 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四合式民居的代表,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民族的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其院落的围合以四面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接,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建筑材料和宅基地。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院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都拉开一定的距离,

民居鉴赏

民居风情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远,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因而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在世界建筑史也较为鲜见。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和幅员广大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的经验,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水平比较落后,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中国民居的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中国的丰富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现今各式各样的特色名居。民居如花,争奇斗艳;民居如诗,美妙流畅;民居如女子,风情万种。下面是我旅游时所见过的特色名居。 1.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古称“鹊渚”,地处肥西县境内,位于巢湖之滨,距合肥40公里,是安徽著名大镇之一。古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由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交汇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公元前537年吴楚之争的“鹊岸之战”和1858年太平天国大败湘军的“三河大捷”均发生于此。明清时期,已发展到“五里古街”,成为“皖中商品走廊”、“庐郡南一大都会”,极其繁荣兴旺。沦桑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古迹,尤以古巷、古街、古桥、古城墙、古庙、古炮台、古民宅、古茶楼等“八古”景点著称。风格独特的徽派建筑群,粉墙黛瓦,小青瓦敷盖的双坡屋顶,古朴典雅;梁檩椽柱雕花彩绘,再加黑漆鎏金的店招匾额,悬挂于门楣上的八角玲珑的挂灯,深幽的一人巷长满的青苔,无不透溢浓郁的古风神韵。关于赵匡胤、赵匡义兄弟逃难至此后相继做了北宋皇帝的神奇传说,两广总督刘秉璋、巡抚潘鼎新及李鸿章在此均有置产,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也曾在此就读等等典故,给今天的游客增添了访古探幽的雅兴。这里还有踩高跷、赛龙舟、玩龙灯等传统民间娱乐,备受游客欢迎。 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镇内河环水绕,五里长街,镇外河网纵横,圩堤交错,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州”的独特地貌,历来以其古老、秀丽、繁华而闻名遐迩,是镶嵌在巢湖岸边的一颗明珠。历史上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贾云集之地。有“装不完的三河”,“皖中商品走廊”之美誉。 三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名人辈出。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三河一战击败清军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至今仍留有当时的大本营、古城墙、古炮台等遗迹。李鸿章家粮仓、杨振宁客居地等保存完好;还有宋太祖寄宿地“二龙街”庐剧“小辞店”等传说。 2.开封 开封又叫东京。由于七朝古都的背景,使得当地人颇有京城遗风。 一个地方的民俗太多了,一言难尽。汴梁最繁华的时候是在唐宋,现在很多古迹名胜都

十大特色民居介绍及图片

NO.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NO.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 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特色》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要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筑规则和设计应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适应当地地理、气候、人文、生态,保证节地、节能、减排,防止各种污染,保护环境,创造出舒适、安全、卫生、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传统民居则是借鉴之师。 在村落选址、空间布局、建筑组合等方面,传统民居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协调统一的生态理念,集中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的追求。民居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表现在:顺应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形态,巧妙利用地势特点相地构屋,因山就势、因势随形、因地制宜;为了避免一些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满足建筑功能上的需要,在村落整体布局上结合地理结构,因势利导,与当地山势、水系、道路等相结合,形成各种各样不同形态特色的规划布局。例如广西龙州县上金乡中山村,建于清道光年间,村寨位置选择在一船形山岗上,为了顺应自然地形条件,保护周围林木植被资源,村寨总体布局也采用了船形,船形的当中为街道广场,中间最宽处有20米,两端最窄处宽8米,广场的东西总长为150米,用作集市节日活动,南北两侧沿船形的两边排列着整齐的民居商店,每户开间约5-8米,进深约20米,前高后低,不破坏原山岗植被,尽量保留周边林木,东面有庙宇和古榕树,是陆地交通的入口,西面与丽江码头相连,是水路交通的关口,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相映生辉。 广西民居大部分居于山林之中,选址随意,结合地形、地貌依山就势,灵活多变,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来建筑。为保护地质构造和林木植被,采用占天不占地手法,随势而建、筑台架空、依附山岩、错层跌落,适应各种复杂地形,不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顺应自然、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远望是一片林海,近看则屋在林中,别有意趣。在单体建筑结构上多为前堂后寝,以厅院为核心布置,在房屋的朝向、造型形式、空间开合、主次分隔等各方面都与天地变化、自然规律相协调。 山与水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造化,山的雄浑壮丽、水的灵动清秀,给人以美的享受,水更能创造出既恬静开阔、又动中有静的自然空间。我国南方许多地区的传统民居都善于保护和利用水源,如安徽省南部地区的徽州山明水秀,风景如画,这里的徽派民居建筑则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当地的山水特色。徽州的村落注重整体规划,选址合理巧妙,讲求风水布局,结构体系完整。建筑讲究负阴抱阳,依山就势,利用水源,因地制宜,有平地则聚,无平地则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黟县宏村。黟县地处黄山西南,崇山峻岭间的河流溪涧纵横密布,构成当地景致的一大特色。宏村则位于黟县北部,北负雷岗,南抱羊栈河,符合风水所说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村中水系大规模建设则在明初永乐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宏村人工水系由水口、水圳、月沼、南湖及每家水院构成。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居民生产、生活、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调节了气温,而且贯穿全村的水系与石板路、院落、门楼、广场等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既统一完整,又变化丰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态景观。 (节选自马佳《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特色》)1.下列关于传统民居规划布局“生态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筑规划和设计维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出了舒适、安全、卫生、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B.村落布局结合地理结构,与当地山势、水系、道路等相结合,使民居建筑与环境结合非常和谐,特色明显。 C.善于保护和利用水源,把山的雄浑壮丽和水的灵动清秀完美结合,形成既恬静开阔、又动中有静的自然空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