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富论》(Adam Smith);马歇尔冲突(Marshall);《垄断竞争理论》(Chamberlin);《不完全竞争经济学》(Robbison)

二、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1938年:梅森(E·S·Mason)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对市场竞争过程组织结构、竞争行为、竞争结果进行研究;1939年:Mason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同年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和一批关于产业集中度的资料;1940年:克拉克(J·M·Clark)发表了《论有效竞争的概念》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竞争的基本概念和标准。

三、70年代后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研究SCP范式继续前行的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它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穆塞茨等。

产业组织理论只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

1、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

Harvard School

1、SCP范式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Market Structure→Market Conduct→Market performance

●Market concentration;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Barriers to entry

?Business goals

?Business strategy

?Competitive practice

?Efficiency

?Profitability

?Technical progress

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1、主张维护企业间的竞争活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技术进步。2、制定严格的反垄断政策,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体系。法规包括禁止卡特尔、禁止垄断行为、限制横向企业间合并与兼并、取消歧视性价格等内容。3、其理论主张对美国司法部兼并准则和发垄断内容的出台起了重要作用,这类准则对各类兼并采取了严厉的制裁措施。

2、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1968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准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信奉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过多干预;

?绩效起决定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如果一个企业出现高效率的话,完全可能是该企业高效率的结果,而不是垄断势力的作用;

?反垄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率,即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保护竞争,而不是单纯保护竞争者,维持竞争者的数量。主张消极的反托拉斯政策。

3、新奥地利学派

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认为必须对市场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在“过程”中认识竞争和企业家的作用;

?分析了可能形成垄断的因素。认为除了对天然资源的垄断外,其它因素都不能形成长期垄断;

?在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所导致的集中度上升,不是形成垄断的直接原因,政府以利用规模经济的名义对产业进入的限制才是垄断的原因所在。

新奥地利学派的政策主张:

?新奥地利学派是市场万能主义者,信赖市场的自组织能力,主张市场可以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对各种发托拉斯的法规和制裁措施持否决态度;

?政府作为管理社会公共资源的机构,不必去关心企业是否垄断了稀缺资源,而要重视的是企业是否拥有支配潜在的竞争者的权力,尤其是借助法律和制度形成的权力。不要让被政府管制的垄断成为被政府保护的垄断;

?政府应把供给交给市场机制。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分析框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重点

?改变了单向和静态的研究模式,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和市场运行状况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广泛吸取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修正了正统产业组织理论基于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假设;

?引进博弈论、计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推动了产业经济学的新发展;

?从产业组织分析的结构主义转向厂商主义,即从最重视市场结构转向最重视企业行为分析。

产业组织理论

1、产业组织理论的定义及其理论渊源

2、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框架

1)市场结构分析

2)市场行为分析

3)市场绩效分析

3、产业组织与博弈论

第一节产业组织的定义及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1、什么是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通常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企业之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2、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比较现实的市场状况与严格竞争的市场之间的差距分析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类经济问题。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本世纪初马歇尔的著作《经济学原理》

1、马歇尔的贡献

1)首次把“组织”列为一个独立生产要素(第四要素),并分析了工业组织的经济性,探讨了适应工业组织管理的企业家才能。

2)触及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问题: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他认为,规模经济可带来巨大经济收益,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往往引致垄断,而垄断往往阻碍竞争,使经济失去活力。二者的矛盾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

2、为什么称马歇尔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受时代背景的局限,他对产业组织理论的阐述还是简单的、初步的。

1)提出了工业组织的概念,但对这一概念的运用却含混不清。在七著作中,工业组织既可以指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指产业内部各个不同组织的关系,还可指企业内的组织关系。

2)触及了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这一产业组织的核心问题,但其论述大都散落在庞大经济学体系中,并未做出专题阐释。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最初形成

1、罗伯逊和张伯伦的贡献

1)时代背景:1929~1932年大危机,是传统经济理论矛盾暴露。1933年英国经济学家罗伯逊总结有关研究成果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的经济学》一书,对垄断和竞争的理论进行了修改、补充。同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撰写了《垄断竞争理论》,否定了纯粹竞争的假设,提出了与罗伯逊相近的观点。

2)主要贡献

?否定了纯粹竞争存在条件,引出垄断竞争概念。

?提出了企业集团问题,引出集团内部企业之间、集团企业与非集团企业之间纵横交错的竞争关系。

?提出了企业的进入与推出问题,支出企业进入和某一行业的难易程度对企业的成本、收益有重要影响。

?对垄断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突破了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框框,提出了完全竞争、纯粹垄断和垄断竞争三类市场结构,并分析了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不同产业的联系方式和价格、利润、效率等问题。

2、克拉克(Clark)的有效竞争理论

1940年克拉克《有效竞争理论》一书出版,提出了有效竞争理论(workable compettion)概念。

1)有效竞争的含义——有效竞争是一种兼顾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理想状态,其实质是最求较高的经济效率。Clark认为,政府份额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2)Clark的局限性

Clark提出有效竞争概念的意义深远。但他在理论上尚未解决有效竞争的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问题。

3、梅森对有效竞争理论的补充

梅森在1939年出版的《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中作出了两大贡献:

1)将有效竞争的条件归纳为两类标准: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标准;二是从市场绩效角度判断竞争有效性的市场绩效标准。

2)设计了产业组织研究的三个基本范畴: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框架。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最终形成

1、贝恩的贡献(产业组织一书1959年出版)

1)在梅森SCP分析框架基础上,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了系统框架。2)对垄断指标进行了新的设计,提出了“贝恩指数”,并证明:垄断与产品需求弹性的导数相等。

3)提出了“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将美国制造业42个门类分为两组,分析两个不同集中度的产业群之间的利润率差异。前者利润率为11.8%,后者平均只有7.5%。证明,垄断与利润率高低密切相关。

2、贝恩的不足:

1)贝恩的研究没有找到企业扩大规模的真正动力,即为什么在一个由价格机制决定配置资源的国家中,厂商会不断地扩张。对此做出科学答案的是科斯和威廉姆逊。

2)贝恩对市场行为研究不够重视,他的方法过于结构化,对此加以调整的是席勒。席勒针对这一局限性,深入研究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效果”的框架理论,使产业组织理论所包容的研究内容更为丰富。

(四)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1、芝加哥学派的理论特点和政策主张

1)方法论特点

芝加哥学派1960年代后期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他们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强调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普适性,力图重新把价格理论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概念。

认为,只要取消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能形成。

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的,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2)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基础

坚信为由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的效率性、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

认为,现实中并不存在哈佛学派所讲的严重垄断问题,生产集中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大公司利润完全可能是经营活动高效率的结果而与市场垄断无关。

3)芝加哥学派的政策主张

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干预,反对哈佛学派主张的对集中的大企业采取分割政策和严控兼并行为的做法,主张放松发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

2、新制度学派的理论特点

以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也称之为“新制度产业经济学”。

其理论特点是: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组织之间关系的研究;新制度经济学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从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以及它们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例如,他们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说明产业组织的效率来自交易费用的节约;运用产权理论,说明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误在于产权配置的失误;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两权分离对企业动力结构的影响以及建立约束机制的途径。

第二节市场结构

一、市场的概念

市场是从事商品买卖或交易的场所和领域。或厂商集合和消费者集合的场所。

二、市场结构的概念

市场结构是指卖着之间、买者之间,以及卖着和买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或相互竞争的厂商之间的规模分布状态。

市场结构核心内容是竞争与垄断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厂商的规模分布上。

三、市场结构的类型

1、完全竞争的市场类型(厂商无数……)

2、完全垄断的市场类型(厂商单一……)

3、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厂商较多……)

4、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厂商很少……)

四、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

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市场进入和退出的壁垒、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等。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前3项。

产业组织理论

名词解释 1、垄断的无谓损失(垄断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名词解释)P28 由于垄断企业实行高于边际成本定价,均衡产量水平下降到低于完全竞争时的均衡产量水平,使得社会总剩余减少,这种减少或者福利损失叫做―垄断的社会福利性净损失‖,也叫做―垄断的无谓损失‖,它反映的是资源无效配置的成本。 2、何谓消费者剩余(名词解释)P20 消费者愿意为一个单位商品支付的最大金额与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3、何为范围经济,如何衡量企业的范围经济(名词解释)P38 范围经济说的是考虑生产k种产品,由一家企业生产这一系列的产品比由k家企业单独生产的成本低。 4、在一级价格歧视下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定价方式?(名称解释)P68-71 个人化定价、两部定价、集束定价 5、激励相容约束(名词解释)P85 任何给高需求消费者建议提供的商品数量,其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必须等于他们从专门为低需求消费者设计提供的商品数量中能够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6、何谓价格歧视(名词解释)P87 价格歧视是指同一个销售者将某一产品的两个亚种以不同的净价格出售给两个购买者,这里买方支付的净价格是经过对同产品差别化相关的成本差异进行调整后的价格。 7、何谓纳什均衡?如何求解纳什均衡?(名词解释)P115 在其他人不改变战略的情况下,一个参与者没有任何激励去改变其目前采用的战略组合。 8、何谓掠夺性定价,如何进行掠夺性定价(名词解释) 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9、何谓限制性定价,如何进行限制性定价(名词解释) 指一个厂商制定很低的价格以阻止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的行为。 10、何谓触发策略,企业如何使用触发策略(名词解释)P200 在卡特尔组织中,只要其他所有成员都一直遵守协议,那么参与者就按协议要求选择合作战略。如果有任何一个成员背叛协议,则参与成员永远不再选择合作战略,博弈转向非合作纳什均衡。 11、促使卡尔特维持的措施有哪些(名词、简答)P212-213 ①基点定价:选择一个或多个产地作为定价的基点,在选定基点之后,所有产品的运费都要报基点到销售地的价格,而不是报实际产地到销售地的价格。 ②最惠消费者条款:指卖方做出的承诺,它保证如果卖家将同一商品以更低的价格卖给其他后来的购买者,则之前的购买者将获得等同于两价格间差的退款。 ③相遇竞争条款:指某一卖家承诺如果同一产品的其他卖家价格更低,则自己也按照这一最低价格销售。 ④集中销售代理和行业协会。 简答 1、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简答)P43、P48-49 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倾向于增加市场集中度,范围经济也有相似的效应,它倾向于将不同的产品集中于一家企业生产。在产品差别的市场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存在会导致更加集中的市场结构。 ②市场规模。大规模市场的集中度要低于小规模市场。然而,当沉淀成本随着市场规模而上升时,市场规模的扩张不会导致市场集中度的下降。 ③网络效应和政府管制的存在也会影响市场结构。网络效应就是某种商品对任意使用者的价值会随着购买这一产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网络效应越大,企业就越是需要扩大规模以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此时市场就会变得更集中。政府可以通过限制进入(退出)、专利制度和保护竞争者等措施直接影响市场结构。 2、何为规模经济,如何衡量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简答)P34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_产业经济学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市场 2.结构主义 3.行为主义 4.可竞争性理论 5.进入壁垒 6.反垄断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产业组织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业组织理论是关于自由市场经济中垄断与竞争的理论 B.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C.具体分析研究厂商相互间竞争与垄断关系、厂商治理以及厂商内部组织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D.产业组织理念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2.马歇尔冲突是指()。 A.垄断与竞争的矛盾B.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 C.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D.寡头垄断企业之间的矛盾 3.下列哪一项不是市场行为的评价指标()。 A.广告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B.定价行为 C.资源配置效率D.产品质量

4.提出结构-行为-绩效框架(SCP分析范式)的是()的经济学家。A.哈佛学派B.芝加哥学派 C.可竞争市场理论D.新制度学派 5.可竞争市场理论强调的是()。 A.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行为的影响B.SCP分析范式 C.市场结构D.政府管制 三、多项选择题 1.产业组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有()。 A.产业案例研究B.产业实验室研究 C.博弈论D.产业间的比较研究 E. 产业计量经济学研究 2.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有()。 A.市场集中度指标B.产品差异程度 C.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D.厂商进入退出壁垒 E. 规模经济 3.在贝恩看来属于进入壁垒的因素有()。 A.规模经济B.政府管制 C.最低资本需求量D.产品差异 E. 所有权 4.迈克·E·波特提出的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包括()。 A.现有企业间的竞争B.新进入者的威胁 C.卖方侃价能力D.买方侃价能力 E.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通常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 提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 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 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组织”通常包括三种含义: 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

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 第二,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等; 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 提。 “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二)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 包括早期思想、萌芽阶段、奠基阶段、最终体系的形成阶段。 1、早期思想 ●亚当斯密(Adam Smith) 马克思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产业组织核心理论的发展进程概述 1.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的思想。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导致利益和谐与市场均衡的过程。自斯密之后,经济学界有关产业组织问题的先驱性研究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马歇尔被看做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即“马歇尔冲突”。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他们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对立的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这些早期的研究虽然开启了产业组织研究的大门也卓有成效,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2.哈佛学派研究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出版,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标志着哈佛学派形成。哈佛学派主要以经验性的分析为主,通过对跨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了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它强调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即S →C→P,因此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行为,最终保证良好的市场绩效成为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事务。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学者和决策者。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虽然统治了产业组织学界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分析范式,存在许多缺陷。 3.芝加哥学派研究范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理论界对哈佛学派最猛烈的批判来自于芝加哥学派。他们推翻了SCP范式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他们看来,市场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的基本因素,即P→S →C关系。而且通过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像SCP范式里面指出的那么高。芝加哥学派相信市场的力量,主张放松管理,对当时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以及随后众多学者的追随,哈佛学派的SCP研究范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肖殷洪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Main Schools of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所在院、系、所: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产业经济学 学生姓名:肖殷洪 主题词: 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日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包括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其次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Abstract】The article showed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the main schools,including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d made a brief evaluation; then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Key word】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是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大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可分为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1] (一)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1.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范式 20世纪30年代,梅森进一步对有效竞争进行了研究,将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一)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一) 产业组织理论(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不过,产业组织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相当理论化的学科。(注:参阅Tirole,J.,1988,The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Cambridge,MA:MITPress, pp.1~10。中译本参阅〔法〕J.泰勒尔着,张维迎校译,1997,《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p.1~20。)关于产业组织学的学科范围在主流经济学界意见也是基本一致的,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部由阿宁德亚·森(AnindyaSen)主编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汇集了19篇产业组织学领域的名作,森在导言中指出:“产业组织学(IO)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注:参见Sen,A.,1996,IntroductiontoIndustrialOrganization,1st]ed.,Delhi:OxfordUniv ersityPress。)简单地说,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而且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左宝琪1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外的发展过程,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哈佛学派(SCP理论)、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派。接着介绍了我国的产业组织现状,最后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SCP理论 正文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它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种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产业组织理论开始传人我国,如今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1.哈佛学派。哈佛学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贝恩。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贝恩编写的《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所谓的SCP理论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其巾,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企业问的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及竞争形式,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条件等;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对策,一般包括串谋、策略性行为、广告的研究与开发等;市场绩效指产业运营的效率,主要从利润率、效率、技术进步等方面来考察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优劣。 2.芝加哥学派。20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对SCP分析范式提出了批判,形成了所谓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勒。其编著的《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认为,反垄断行为或垄断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其观点和政策主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a. 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b. 绩效主义观点。芝加哥学派认为:垄断市场结构中产生的高额利润来自大企业的高效率。c. 政府管制俘虏理论。芝加哥学派认为,政府管制者有各种各样利己的动机,而企业作为一种利益集团对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或管制有特殊的影响力,这两者结合便为政府管制俘虏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d. 可 作者简介:姓名(19xx-),女,安徽六安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E-mail:310143645@https://www.wendangku.net/doc/5e2386559.html,

产业组织理论 io1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范围(Scope of the IO)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范围很广。广义地讲,产业组织研究在产业的框架下企业的所有活动及其后果。例如,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定价与产出行为,企业营销、研发活动,企业的融资、投资,并购活动,以及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等。 狭义地说,产业组织理论是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market structure and firm behavior)。主要讨论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行为。例如定价行为(pricing),营销策略(marketing strategies)。以及这些行为的后果(outcome of these activities)。这些后果往往从两个方面看:企业的营利情况(profit of the firm)以及社会福利状况(social welfare)。产业组织理论也研究政府行为对企业的影响,例如法律与政府管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及其后果。 市场结构:竞争(competition)、垄断(monopoly)、寡头(oligopoly)、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行为是不同的。政府政策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所导致的后果也是不同的。 本课程主要从狭义的角度探讨产业组织理论。有关企业理论不在本课程重点讨论范围之内。 1.2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的学派与研究方法(school of the thought and the methodology) 主要的学派有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分别使用的研究方法是:结构—行为—绩效方法(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价格理论分析方法(Price Theory)。70年代以后发展了新的方法:即博弈论(Game Theory)。 产业组织理论产生的历史比较短。起源于本世纪30年代。与现代企业理论(1937年源于科斯)大致同时产生。该理论始于哈佛大学的梅森。Edward S. Mason,“Price and Production Policies of Large-Scale Enterprise”(AER,1939, supp. 29: pp61—74)。他本人与他的学生(Joe S.Bain)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哈佛学派。 该学派使用的是结构—行为—绩效方法(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认为大企

产业组织理论考试复习题

产业组织理论考试复习题 1、试分析一个企业兼并案例(提示:兼并类型、兼并特点以及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P21-P22) 答:兼并,即一个企业或多个企业的资产融入一个新企业的交易。 兼并类型:①纵向兼并:一个企业和它的供应商合并; ②横向兼并:在同一市场内竞争的企业合并; ③混合合并: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合并。 优势:①优化规模:企业合并会由于规模的增加而减少重复开销获得到其他收益; ②产生协同:通过协同或范围经济,生产互补产品的企业可以从兼并中获利; ③改善管理:收购经验不善的企业而后改善其管理可以创造利益; ④约束管制者:别人收购足够多的股权就可以获得公司控制权的威胁会使得在位企 业的管理者高效地工作以免品尝失业的苦果。 ⑤减少交易成本:企业内部生产优于市场生产时,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劣势:①降低效率:如果一个产业中有足够多的企业兼并,由此产生的企业会面临较小的压力,获得更多的市场势力,从而价格高于竞争性水平,产出将会减少,生产无效率; ②降低盈利性:由兼并引起的竞争者的减少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的价格。 举例: 2、评述独立董事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的作用与影响(记几个就差不多了!) 答:优势:1、保护股东权益。独立董事的重要作用就是保护公司和股东的财产不受侵犯或滥用,防止内部人控制导致侵害广大投资者利益,保证公司的投融资决策是经过客观详细的论证后做出的,保证公司的所有活动都以增加股东利益或避免公司资产贬值为目的。 2、监督企业经营管理。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查公司的重要决策,保证公司的财务及其他控制系统有效运作,保证公司的运作不违反有关的监管要求和标准。 3、促进信息披露。发挥独立董事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作用,防止经理层在信息披露中的隐瞒和欺诈,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以有效地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4.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由于独立董事以其独立性、客观的观察报告和良好的市场形象,可以给投资者信心,更有利于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管理层的绩效水平以及公司的发展前景等。同时,独立董事的引进可以促进公司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5.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引进独立董事,将形成对大股东的有力制约,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越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就越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就越好。独立董事的设立,对公司的日常经营和资金运作都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可以防止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促进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 6、填补监事会监督的缺陷,强化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监事会缺乏实权和具体的制度保障,监事会成员的素质和经验不足,兼职人员和企业内部人员占其中的大部分,导致实践中监督不力,监事会流于形式。可以说监事会对公司的管理层有很大的依赖性,监事会的独立性因此而大打折扣。再加上,监事会只能进行事后监督,在董事会只有列席的权利,在重大决策的决定阶段并没有发言权。而独立董事则是在董事会有独立的发言权,享有对重大关联交易的认可权,加强了对董事会和高管层的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有效弥补监事会监督的不足。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富论》(Adam Smith);马歇尔冲突(Marshall);《垄断竞争理论》(Chamberlin);《不完全竞争经济学》(Robbison) 二、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1938年:梅森(E·S·Mason)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对市场竞争过程组织结构、竞争行为、竞争结果进行研究;1939年:Mason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同年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和一批关于产业集中度的资料;1940年:克拉克(J·M·Clark)发表了《论有效竞争的概念》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竞争的基本概念和标准。 三、70年代后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研究SCP范式继续前行的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它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穆塞茨等。 产业组织理论只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 1、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 Harvard School 1、SCP范式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Market Structure→Market Conduct→Market performance ●Market concentration;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Barriers to entry ?Business goals ?Business strategy ?Competitive practice ?Efficiency ?Profitability ?Technical progress 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1、主张维护企业间的竞争活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技术进步。2、制定严格的反垄断政策,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体系。法规包括禁止卡特尔、禁止垄断行为、限制横向企业间合并与兼并、取消歧视性价格等内容。3、其理论主张对美国司法部兼并准则和发垄断内容的出台起了重要作用,这类准则对各类兼并采取了严厉的制裁措施。 2、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1968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准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信奉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过多干预; ?绩效起决定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如果一个企业出现高效率的话,完全可能是该企业高效率的结果,而不是垄断势力的作用; ?反垄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率,即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保护竞争,而不是单纯保护竞争者,维持竞争者的数量。主张消极的反托拉斯政策。 3、新奥地利学派

文化产业管理第五章文化产业组织理论

? 文化产业 管理 ?第五章文化产业组织理论 第一节文化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一、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研究在垄断与竞争不同组合的市场结构中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主要研究同一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并扩展到企业内部和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二、文化产业组织理论与两个学派之争 ?文化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文化产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企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理论。 ? 1.哈佛学派的SCP框架: ?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经济绩效(performance) ? 2.芝加哥学派的自由主义思想 ?以亨利·西蒙、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为主要代表的一群经济学家。他们相信没有政府干预的竞争市场能使经济最有效地运行。垄断来源于政府对市场有目的或者愚蠢的的干预。因此,最好的政策是自由放任的政策。 ?三大范畴的内在联系 ?共同构成现代产业组织的主体框架和分析系统 ? 1.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 ? 2.企业行为是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的中介,受到经济绩效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市场结构; ? 3.经济绩效受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共同制约,是市场资源配置状况的最终成果。 经济绩效状况和未来趋势,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 ?第二节文化产业市场结构 ?一、文化产业市场结构概述 ? 1.概念:在文化产业内,文化企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市场竞争或垄断的程度。 ? 2.文化市场结构的类别 ?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 ? 3.反映市场结构的因素 ?(1)市场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e) :指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销售额、产量、资产额)之和占整个市场总值的比重。 ?注:长尾理论与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也叫帕累托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明的。 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与公共政策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作者:克拉克森米勒 译者的话 产业组织理论也可理解为产业竞争组织学。按照施马伦西(Sohmalensee)的解释,产业组织是“难以用标准教科书或竞争模型分析的市场的经济学。在该领域中,主要研究各种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实证和规范含义,政府反托拉斯活动的组织及其后果,以及旨在提高市场绩效的各种管制政策。” 产业组织的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斯密认为,竞争的结果总是使价格与成本一致。这一论断提出后100多年一直无人挑战。到了本世纪初的马歇尔那里,这个假定便成了“一般可以通过竞争使市场价格与单位生产成本相等。”本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现代厂商理论第一次对这个假定提出了挑战。斯拉法(1926)、琼·罗宾逊(1933年)、E·张伯仑(1933)相继提出了不完全(或垄断)竞争理论,由于这一贡献,他们就成为产业组织的直接理论先驱。他们认为,由于许多行业存在产品差异,因此即使这些行业是高度竞争性的,其个别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也可能是向下倾斜的,即在定价上具有“垄断性”,他们不再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这样,每个行业的平均成本线和收益曲线就不再一致,而且,长期中只有相同的正常利润的假定也就站不住脚了。30年代,梅森(Mason)开始在哈佛大学开设真正的产业组织课程,他被公认为是产业组织的开创者。由他指导的该领域最早的博士生贝恩(J.Bain)日后成为这一领域的主要权威。当时的哈佛人才济济,包括张伯仑、梅森和贝恩这样的大家都 在那时,早期(40年代至60年代)产业组织的研究中心在哈佛大学也就毫不奇怪了。 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贝恩提出了著名的“结构-绩效”范式,以后由谢勒(Scherer)发展成“结构-行为-绩效”三段范式,它至今仍是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贝恩范式是从垄断竞争模型中推导出来的。据认为,竞争是结构问题,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具有竞争性,不能只看市场行为(如定价行为)或市场绩效(如是否存在超额利润),而应看该行业市场结构是否高度集中,是否实际上由一个或数个寡头控制,此外还要看进入该行业的壁垒是否很高,以致扼制了新厂商加入竞争。这就是从市场结构推断竞争结果的“结构-绩效”范式。贝恩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被公认为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作。他在书中说:“如果存在着集中的市场结构,厂商就能成功地限制产出、把价格提高到正常收益以上的水平。”由于贝恩等人十分强调结构对行为和绩效的决定性作用,故人们又称哈佛学派为结构主义学派。结构主义理论的提出,是产业组织对厂商理论的重大发展,它向人们提供了验证各种竞争模型的手段。谢勒深受这一传统的影响,他于1970年出版的《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集该思想之大成,折衷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提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将贝恩范式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认为,市场结构首先决定了市场行为,继而决定了市场绩效。与贝恩不同,他更重视市场行为理论。 除哈佛学派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对产业组织的早期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张伯仑虽提出垄断竞争是产品差异造成的,但他没有去比较、检验不同行业的产品差异。霍特林(Hote-llilg,1929)提出了空间竞争理论,把产品差异划分为空间中直线段上的不同点,从而使产品差异具有可检验的经验含意。兰开斯特(Lancaster,1966)又进一步提出了特征空间理论,把消费者偏好序定义为特征向量,由此推导出了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这些成就使传统厂商理论中的市场结构四分法(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扩展成连续序列分析,并为产业组织中的广告推销、销售合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美国是一个有着浓厚的经验主义研究传统的国家。从上个世纪起就有许多美国经济学家研究产业问题,方法基本上都是经验观察和个案考证,缺乏理论支持。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使传统的产业研究与理论验证结合起来了。50年代起,就制造业样本进行横截面的统计研究已经司空见惯。而且,产业组织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其政策含意,其理论研究一直与当时的反托拉斯活动和政府管制密切相关。经济学家在这方面的热情到60年代中期达到了高潮,许多人加入了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反托拉斯局,直接参与对反竞争商业活动的司法、执法限制的实践。他们对于国会尼尔(Neal)委员会报告的形成以及1968年司法部《兼并准则》的首次出台起了很大作用。该准则严厉限制兼并活动的态度恰好与哈佛“结构主义”观点相似,这自然不是巧合。 当时,有许多经济学家热衷于论证集中与反竞争性市场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幸的是,这些经验验证并不成功。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芝加哥大学的布罗曾(Brozen)总结道:“现在我们知道,1935-1970年间这方面研究作用的数据不够严格;行业和厂商的样本没有代表性;把所得到的统计关系的意义理解错了;所用方法也不全面;行业分类又是主观的……其原因可归结为研究者先入为主地认为集中是反竞争的。这种见解还披上了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外衣。”后来,经济学家用更好的数据和统计技术重新检验了以前提到的结论,发现在集中与盈利性或价格之间并无简单的联系。年届退休的科斯(R.H.Coase)严厉批评了这些学者急功近利的反科学态度。他说,当时许多人急于找到限制反竞争活动的根据,“导致该领域许多有才华的学者放松要求,容忍本来应该拒绝的证据和分析标准。反托拉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e2386559.html,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作者:杨倩 来源:《财讯》2016年第30期 产业组织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本文就是在综述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产业组织理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国化综述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30~1970年。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贝恩在1959年出版了《产业组织》,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贝恩从此被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继贝恩之后,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合作出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谢勒在《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SCP范式, 将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向前推进了一步。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经济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第二阶段:1970年至今。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一些经济学家在不放弃SCP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对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形成新产业组织理论。新的产业组织理论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更重视企业行为的分析。其代表学派有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这些行为主义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和经济绩效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之为“后SCP时代”。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视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研究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今后产业经济发展和政策实践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最主要的产业组织理论观点集中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向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产生市场绩效。SCP范式构成了哈佛学派产

产业组织理论文献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摘要: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深刻的思想渊源及产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包括柏拉图的劳动分工思想、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思想“马歇尔冲突理论”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等。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后形成了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和“后SCP”流派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20世纪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些中国化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产业组织理论的中国化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引进和学习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对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第二阶段:在研究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形成新的理论观点;第三阶段: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对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产业组织产业经济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应用型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西方学者对产业经济学的探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其中,产业组织理论被认为西方产业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上世纪80年代,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人中国大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产业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产业组织理论思想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久远。柏拉图(前427—347年)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是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柏拉图认为专业化会增加生产的思想可以被认为是产业组织理论思想的一粒种子。 17—18世纪,由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为经济学的研究创造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各种经济学理论学说和经济学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他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由竞争机制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如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他同时指出了企业的市场行为:“商人们的利益,在商业或制造业的任何特定的分支机构里都总是在某些方面不同于、甚至对立于公共利益。拓宽市场和减少竞争,总是商人们的利益所在”。可以说,亚当·斯密是最早认识到产业组织核心研究问题的经济学家。 但是,亚当·斯密在关注竞争机制的作用及分工协作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填补这一空缺的是产业经济学的先驱马歇尔。在他的成本分析理论中,他分析到企业在成本递减的条件下运营,就会趋向于无限增长,最后变成垄断。追求规模经济和由此引起的垄断扼杀竞争活力构成了一对难分难解的矛盾,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后来,马歇尔在《产业贸易》中指出,几乎所有的竞争性市场都有垄断性因素,并根据市场的不确定性而起作用。这一观点影响到了哈佛的张伯伦和剑桥的罗宾逊夫人等人。张伯伦在1933年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他书中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同年,罗宾逊夫人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她探讨了垄断市场需求特征、垄断企业的成本、垄断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多厂垄断和双边垄断等。 罗宾逊和张伯伦为分析产业组织提供了实践模拟基础,直接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尤其是张伯伦在其上述著作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观点,成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他本人也因此被认为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二、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发展与主要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

一、定义及发展脉络 定义: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 市场构造,是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组织。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发展:马歇尔对微观经济进行了经典的解释后,市场理论的讨论便一直成为 经济理论的主要重点。在罗宾逊夫妇、张伯伦等早期经济学家开创性的努力下,市场中竞争和垄断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经济领域的微观部分的认识大大加深了。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不断汲取前人的营养下逐渐从微观经济学分离出来,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一种进一步解释微观市场的主流理论。 近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无论在研究方法、对象和解释的问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市场本身在许多方面已经出现了许多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来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研究方向。 产业组织出现在20世纪开始现代制造业企业兴起后,早期学者将“产业”和“制造业”等同,把产业视为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的企业集合。马歇尔首先提出了产业组织概念。在他看来,产业和生物组织体一样,是一个伴随着组织体中各部分的机能分化(企业内的分工和社会分工)和组织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系和联合(企业的兼并和准兼并)的社会组织体。 他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讨论了产业组织中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工厂规模和经济规模。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以此为基础构架了整个产业组织的主要问题,更加强调了产业组织中的厂商结构和行为。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以贝恩为代表,出现在1960s,该理论主要涉及到厂商之间经济行为和关系,强调市场结构在对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作用,被视为“结构主义”。新产业组织理论则出现在1970s后期,该理论大量引入了新的分析方法,包括可竞争市场理论、博弈论、新制度理论(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理论,通过整合厂商内部组织和外部关系,进一步考察了厂商行为的多重复杂关系。但从研究对象、方法和假定上,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解释,产业组织理论都与微观经济学有密切的联系,从一般意义上可以视为微观经济学进一步的扩展。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研究假定 产业组织理论保持了主流理论的“理性人”的假定。稳定性偏好、约束和自利性最大化行为体现了“理性”的特征,主流理论强调了“厂商”作为“理性人”的假定,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也将这一假定贯穿于厂商之间的经济行为分析中。 在厂商理性中,关键的线索是“利润最大化”假定,企业如同“厂商”一样具有“完全”的理性偏好。这是产业组织理论中最有争论的领域之一,大量的分

1-专题-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张维迎1998)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兼评吉恩〃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 张维迎 (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7期) 本文认为: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发端于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在70年代之前处于案例研究和经验研究的阶段,在许多情况下,该理论更多的是充当解释统计结果或支持价值判断的一种方法;从70年代开始,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使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打破了产业经济学领域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单方向关系;到80年代后期,产业经济学家认识到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不平衡,包括计量经济学分析、案例研究和实验经济学在内的新一轮经验研究开始出现;吉恩〃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成功地将产业组织的讨论放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把产业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传统理论融为一体,并以其文字叙述和数学推导的完美结合,成为西方大学最具权威性的经典教科书。 一 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是国外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要给产业组织理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容易。大致来说,产业组织理论是有关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和组织制度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企业内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为什么存在企业,企业的最优规模和范围由什么决定,什么是企业的目标函数,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内部的科层结构,等等,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称之为企业理论"的东西。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漫溢到劳动经济学、公司融资、公司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等领域。 二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与企业行为的关系,特别是寡头市场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企业如何制定价格、产量、投资、广告、研究开发、兼并等方面的决策,这些决策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作用,等等。后者也就是狭义的产业组织理论。这方面的模型已被引入到国际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领域,并被企业用来指导商业战略的制定。 三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规范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最优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反托拉斯政策(或竞争政策)、对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