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心理学课后感想

环境心理学课后感想

环境心理学课后感想
环境心理学课后感想

环境心理学课后感想

在学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以为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之间一些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什么作用。可是当老师来讲解这门课时,却把我们带到一个“奇异”的世界,这里不仅有我们现实中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还有一些你学他之前以为是“迷信”的东西。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心理学家在街头做实验,他在自动取款机前,随意选中一名要取钱的人,请求他们配合做实验,如果有同意的,他要求取款的人插入银行卡,心里默想这银行卡的密码,而他只通过手的接触,就能正确的说出他们的银行卡密码,令取钱的人大吃一惊,纷纷不敢相信是真实的,也使我们非常震惊,进而非常好奇想要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老师说:这就是人的潜意识说出的。进而给我们讲了“弗洛伊德以及荣格的心理学”。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派”。他认为人的潜意识远远比人正常的意识强大的多,但一般显示不出,只有通过精神分析才能够将潜意识浮现到精神层面我们才能意识到。而荣格对弗洛伊德心理学进行了继承和创新。所以他们仅凭借一些小动作给接受实验的人一些暗示以及接受实验的人的一些动作,就能大致了解人的潜意识里在想什么,并非是一些“迷信”行为。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有时偶尔发生了一件事,你总感觉以前发生过,甚至还能预测一点将要发生的事。还有

比如你做的一些小动作就能显示出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如两手抱在胸前,说明你自我保护感较强,两手抱拳驮着下巴,说明你自己充分相信自己,有点权威的感觉。

还有马斯洛需求说,他把人类需求分为七类: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我认为对我们在建筑设计方面很有帮助,因为只有了解人们对建筑物有什么需求,我们才能根据这种需求来设计出符合我们要求的建筑。例如:最简单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就要求我们设计的建筑物,坚固实用,并且能满足我们日常的饮食,休息等。

另外就是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古代称之为堪舆),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你不要以为它只是一些江湖术士骗钱的东西,或者是一些迷信,传承了这么久,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阔,比如:周易,五行,八卦,等。一些东西现在都在沿用,例如:大门绝对不可有大树,因为大树在门前不但阻扰阳气进入屋内,也会使屋内阴气出不来,就从实际生活来说也对家人出入不便,如下雨打雷也会招雷电的危险,如秋天树叶易落入室内也无法保持请洁。一些也符合自然科学的道理,例如:在《鬼吹灯》中有这么一段:

见马真人正对着山下指画方向,琢点穴道,对那些人说道:“西北山平,东山稍凹,有屏挡遮护,有龙脉环绕,咱们庄的学校要是盖在这里,必多出状元。”

这时有个背着包裹的中年山民,长得其貌不扬,看样子是路经此地,无意中听到马真人的言论,便对众人说道:“看各位的举动,难道是要在此地建房?此山乃白蚁停聚之处,万万不可建造阳宅,否则容易出事故伤人。”马真人一向受惯了众星捧月,相形度势百不失一,何曾有人敢出言反驳,看那山民十分面生,不是本乡本土的,心中不禁有气,便问他一个外地人,怎么会知道这山里有白蚁。那路过的山民说道:“东山凹,西山平,凹伏之处为西北屏挡,复折而南,回绕此山,虽有藏风之形,却无藏风之势,风凝而气结,风生虫,所以最早的繁体字“風”字,里面是个虫,风与山遇,则生白蚁,此地在青乌术或易经中,当为山风蛊,建楼楼倒,盖房房塌。”马真人问到:“这里山清水秀,怎么会有蛊象?虽有山有风,但没听说过山风蛊,你既如此说,请问蛊从何来?”山民指着山下说:“白蚁没有一只单独行动的,凡白蚁出没必成群结队,“蠱”字上面是三个虫,三者为众象,众就是多,下面的皿字,形象损器,好似蚁巢,此地表层虽然完好。奈何下边已被蚁穴纵横噬空,我乃过路闲人,是非得失与我毫不相干,只是不忍房屋倒塌伤及无辜,故此

出言提醒,言语莽撞,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海涵,这就告辞了。

”那山民说罢转身欲行。马真人却一把将他拉住:“且慢,话没说明白别想走,你说此山中有蚁穴,此亦未可知,但以蛊字解蚁,却实属杜撰,此种江湖伎俩,安能瞒的过我。”山民只好解释道:“自古风水与易数不分家,所以才有阴阳风水之说。这里地处据马河畔,河水环西山而走,白蚁行处也必有水,所以,《易经》中的蛊卦,也有利涉大川之语,山风蛊便应利涉大川。”这就是风水结合一些自然知识从而推导出一些结论。

而建筑学上的风水,是随逐自然,力求将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使整体环境美化。并且,根据自然的情况安排建筑布局,包括采光、通风、取景,使得居住者可以更为舒适,追求将人居回归自然的状态。例如: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窑洞位多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人可长寿,鸡多下蛋。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栏式竹楼居住。楼下空着或养家畜,楼上住人。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徙。贵州山区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华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这

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创立的。

所以不论是西方心理学还是中国的风水学,只要我们运用的得当,都会使我们的建筑设计更符合人的一些需求,给人带来便利。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环境心理学论文郑州人民公园调研总结报告

是解放后兴建的第一个综合性公园,也是郑州市最大的综合性 ,他们的存在使公园多了一份

为了避免交通拥堵,公园设三个出入口,且都向内退让很大空间,也使公园与周围建筑、道路有所分割,因此周边交通还算便利。 公园周围建筑大多是商业建筑,一般都比较的高大、宏伟,因此建筑的高度也会对游客的心理造成影响。据调查和统计得知,大多数游客对周围建筑的高度对自己休息时的心情都会造成影响。周围建筑如若太高,会使得周围空间显得逼仄,对在此游玩和休息的人们造成一种压抑感,使人们不能得到想要的舒适度。另外一方面,由于来自高层建筑的高楼风有时会对行人造成不适和伤害,那么被高层建筑包围的公园也会在一些时候受到高层建筑的影响。而且建筑密度比较大,与公园相挨紧密,分割不太明显,从视觉与感官上不能达到人们理想的舒适效果。 二、公园景观环境和道路分析 人民公园作为郑州市一个标志性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其园内的景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为周围人们的生活带去了绿色,带去了清新的空气,为园内的行人带去了视觉上的享受和感觉上的放松,而且,在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公园,景观也起着分隔空间,引导和暗示游客的作用。比如,参天大树的种植,就告诉游客,这里是供大家遮阳、休闲的公共空间,大面积的绿地和铺地也传递着同样的信息;然而,小乔木,整形树,假山,石壁,土山等景观则可作为障景处理,不仅可以造成先抑后扬的效果,而且有助于保持区域的私密和安静;同样,在较小尺度的外部空间,较小的灌木,绿篱,树丛等自然元素以及矮墙,小品等人工元素也会造成视觉遮挡,进一步满足空间的私

密性要求。 草坪,铺地,小品,花坛,喷泉水景和景观灯,常常被视为现代广场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存在往往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理行为上的引导,会使得行人,游客感觉理所当然的去走近欣赏,去探索,去休憩。郑州人民公园绿化主要是以苍松翠柏做基调,各种花色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乔、灌、花、草搭配栽植,构造出大面积的树林、草地园林景观。其在景观上就为游客的游玩或者休息起到了一种暗示,指引的象征性作用,一些景观小品也给游客带去了精神上和视觉上的享受。 郑州市人民公园总的来说比 较重视自然资源,显山露水,公园 内的树木虽年久却不失其魅力。集 树成林,不仅使环境充满活力,同 样为百鸟提供了栖息的家园,也为 郑州市绿地引来了天然卫士。这些 树木不仅是宝贵的生态资源,也是宝贵的风景资源。 该公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在人多时,这些景观有利于不同人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试论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院系:工学院建筑系 专业:城市规划 年级:07级 学号: 姓名: 2011 年5月 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结合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中的研究及应

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建筑学人的感受 正文: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它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与人的行为关系。而我们探索的则是人与周围建筑及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和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所以说,它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心理学的交集。 建筑——不仅是用来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专门组织起来的空间,不仅是结构、材料和技术,也是符号系统。因此假如承认建筑学是一种语言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懂得如何去理解每一幢建筑,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实体与整个环境构成综合的环境景观 ,研究其单体或组合形态的含义与环境间的关系,对我国现代环境景观的构筑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其研究的程序应首先建立在它与感觉它的人之间存在着认知关系上 ,进而再研究它与周边环境间的配置关系. 因此 ,鉴于人-建筑-环境间的这种渗透性与认同感 ,有必要肯定建筑形态发展在环境中的心理属性与环境语义 ,并包括它们之间由此产生的非因果关系. 建筑环境心理学,即人与建筑,环境所发生的某种复杂关系。引用一位日本专家的专业阐释是“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相互作用的边

校园认知地图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学院:****学院班级:******班姓名:****** 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校园认知地图研究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老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湖南农业大学校园认知地图研究 学生:******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校园认知地图调研结果的分析,得出学校环境的公共意象范围、意象空间结构、同一性、一般意象元素和特殊意象元素。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校园内的可意象性强与弱的环境并对这些环境从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找到环境建设中成功的和优待改善的方面,成功的方面在以后的环境建设中予以支持,对有待改善的方面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且调查主要是通过开放性的问卷调查。 关键词:认知环境、校园内、意象、问卷调查、认知地图 正文: 一. 对研究对象的概述 本项研究的对象为校园环境及其使用者,重点在于环境特征。 校园环境:****大学 被试者: 被试人员上选择了10级刚入校半年的新生和09级已入校一年半的学生,在校园认知上具有不同的代表性。且被试者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园林专业和非园林专业的被试,使校园认知的被试者更加全面,使调查内容也比较准确。研究采用认知地图法:要求被试者根据记忆迅速画出校园的平面草图并填写问卷,其内容包括识别特征,结构特征和校园评价,将为校园规划和设计提供原则性的建议。

二、范围、结构、同一性和意向元素 (一)公共意向范围 表一:学校的主要活动区域(同意率%) 以上调查表统计说明:公共意向范围主要集中在: 1.宿舍,食堂各个教学楼区域(80%以上) 2.图书馆和红旗市场(60%~80%) 3.车站(51.3%) 而**广场,**和运动场的同意率仅10%~30%,说明这三个地方对09级和10级的学生来说,使用率不高。 (二)意向空间结构 1. 方向 本校以南北为主导,东西略弱,以**路,**广场,图书馆和在建的**广场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前沿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前沿 从地理信息系统到地理信息科学,在1992年是个标志,1996年国际杂志IJGISystem改名为IJGIScience,同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从1997年2月到2000年2月资助了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Varenius研究项目。关于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这几年比较活跃,例如,地理信息科学国际会议系列,每两年一次,是比较严的,侧重于理论方面研究;还有空间信息理论国际会议系列,也是关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方面比较好的会议。 近年NATURE杂志发表了两篇关于GIS的论文。2004年1月“NATURE”刊登了的文章"Map Opportunities”提出,地学技术(Geotechnology)与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一起成为当今最为重要的新兴和最具发展前景的三大技术领域。在Google Earth推出以后,2006年2月“NA TURE”刊登了文章"The Web-Wide World”讨论Google Earth以及GIS的未来发展。这样的一个国际顶尖杂志发表这样的文章,在相关的领域影响很大。在Google Earth 的影响下,微软公司正在研发Virtual Earth。2006年10月份在武汉大学召开的Geoinformatics国际会议上,陶闯博士报告Virtual Earth已经作为微软2006年确定的两大重点研发项目。IT界两个巨头Google以及微软公司,加入关于GIS研发与应用的竞争,相信对于GIS发展会有深远的影响。 另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是,在中国863“十一五”专题领域中设立了“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并且大家一致认识到“目前空间信息技术处于应用大爆发的前期”。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方向 Goodchild在1999年讨论了地理信息科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地理信息科学有三大部分:个人、系统以及社会。其中个人部分包括认知科学、环境心理学、语言学等;系统部分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社会部分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地理学、政治学等。美国的NCGIA从1998一直到现在,启动了很多项目,影响很大,目前好多理论研究都顺着这个项目设立的方向在做。后来美国的几个大学联合成立了UCGIS,在1996年专门阐述了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方向,包括空间数据获取与集成、分布式计算、地理表达扩展、地理信息认知、地理信息互操作、尺度、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未来、地理数据不确定性与基于GIS的分析、GIS与社会。 国内李德仁院士在2000年认为:地球空间信息学包括7个理论问题,即①地球空间信息的基准,包括几何、物理和时间基准;②地球空间信息标准;③地球空间信息的时空变化理论;④地球空间信息的认知;⑤地球空间信息的不确性;⑥地球空间信息的解译与反演;⑦地球空间信息的表达与可视化。 GIS发展与研究前沿 GIS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后来到网络的发展,一直到数字地球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林珲教授说GIS包括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可视化三大功能,后来把模型库和虚拟环境加进来,还包括一个网络支撑环境。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是地理学语言的演变,这是从虚拟现实这个角度看GIS的发展。 Goodchild提出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GIS作为地理学者的研究助手;第二个阶段GIS作为交流工具;第三个阶段,GIS作为扩展人类感觉地理现实的手段,这个阶段才刚刚浮现。 武汉大学朱庆教授总结了GIS技术的发展动态,认为GIS向多维、动态、一体化方向发展;GIS系统体系结构向开放式、网络化、信息栅格发展;软件实现向组件化、中间件、智能体方向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和通信进一步融合;数据获取向“3S集成”方向发展,尤其是Sensor

#环境心理学在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2)

课程论文 环境心理学在绿地景观设计中的使用分析 ——以神女湖公园为例 姓名:沈才梅 学号:2 学科专业:园林景观设计 年级: 2010级(1)班 任课教师:葛现玲 重庆 永川 2013年1 月 摘要 环境心理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实质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相互关系。介绍了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及概念,论述了其和公园设计相结合的必要性,并从功能分区、园路、植物配置、设施等方面说明了环境心理学在公园设计中的使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公园设计;使用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s the emerging overlapping domai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which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senti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behavior. The origin and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the necessity of combining with park design we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n park design were elaborated,including function division,park road,plant allocation,facility,etc.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sychology;;park design;application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姓名: 学号:

一、引言 日本俳句的简洁性常会将人们对于材料和细部的体验和感知的那种“自在状态”给分离出来。 建筑的触感领域是靠着触感限定的。当构成一处建筑空间的细部材料性凸现出来时,我们就打开了触感领域,我们也就强化了感受体验,投入到了心理的维度。 今天,左右着建筑“产品”的工业和商业力量倾向于使用合成材料;木窗框上要套上防水的乙烯塑料套子,金属要电镀,或者是涂上一层人工合成涂料,瓦也要用人工合成的色彩层覆盖一遍,石头上面则被弄得就像有木头肌理一般。由于使用了这些工业或是商业方法,触感就被消除或是降低了,因为材料和细部的肌理和本质被掩盖了。 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整体性感知有赖于触感领域里的材料和细部,就像一道大餐里的味道有赖于真实食料的口感一样。想象一下,人们只能吃人造味道食物的感觉。所以,建筑中,如果失去触感,人造合成环境的幽灵就会占据上风。 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的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嗓声增多.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的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类似这样的问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但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 当熟悉空间的环境心理以后,就可分析人们的生活空间,推断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个人空间与他人空间的交叉.空间的开敞感和封闭感等。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之际,就可以恰当地组织空间,慎重地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调整它们的面积、高度和距离,充分考虑和处理人和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经过这样处理的设计,不仅具有环境心理的学术依据,而且开阔了设计视野,能从环境心理的龙度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心理方而的要求。庭院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住宅庭院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住宅群庭院的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的需求。所谓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和循环本质。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实体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形成“环境压力”.住宅庭院空间作为一种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空间。 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古人在家中围墙的内侧常常种植芭蕉,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展柔软,人不易攀爬上去,种在围墙边上,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可防止小偷爬墙而入;又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在园林绿地中,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定也是一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 文章摘要: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 关键字:建筑研究节点标志 一、城市意象概念 1、城市意象 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 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其周围环境有一个感应、观察和认知的过程。地理学在研究人们的这一认识过程、形成机制、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称为感应地理学[1]。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罗文索就提出了感知研究的方法[2]。此后,地理学家、规划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对感知环境的研究迅速展开。城市意象空间(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

环境心理学历年真题

责 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 环境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即时的需要与公众长远利益的冲突被John Platt称为() A. 社会矛盾 B. 社会问题 C. 社会两难 D. 个人两难 2. 据对美国中产阶级白人观察的结果,划分出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四种距离() A. Hall B. Altman C. Seott D. Dean 3. 香与臭是一种() A. 客观评价 B. 一般评价 C. 主观评价 D. 适应 4. 座位排列方式适用于师生交往比较多的活动() A. 矩形 B. 马蹄形 C. 圆形 D. 秧田形 5. 办公室设计的核心问题是() A. 保护个体私密性 B. 成本低 C. 有利于员工相互监督 D. 方便沟通 二、多项选择题 1. 技术灾难的特点为() A. 持续时间不一定 B. 有最低点 C. 无法预测 D. 会增加社会凝聚力 2. 冒险式操场通常会提供给儿童() A. 泥土山 B. 单杠 C. 喷泉 D. 画笔和颜料 3. 是设计沟通中使用较多的方法,因为它们可以直接明了的说明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 A. 参与 B. 模型 C. 草图 D. 交流 4. 颜色的心理特征是() A. 波长 B. 色调 C. 饱和度 D. 明度 5. 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收集数据的手段包括() A. 观察 B. 自我报告

责 C. 档案检查 D. 描述 三、填空题 1. 环境心理学中研究攻击的实验范式叫。 2. 一般认为,唤醒是影响行为的和。 3. 认知地图的成分和维度包括、、、结点和标志。 4. 光环境的设计应具有、和三个层次。 5. 现代环境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切设计都要。 6. 根据泄露的场所区分,有两种有毒泄露,一种发生在,另一种发生在。 7. 环境美学的反应模型指出有四个因素决定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它们是:、、和。 8. 严重的空气污染至少影响三种社会行为:、。 四、名词解释 1. 环境心理学: 2. 环境负荷: 3. 危机效应: 4. 个人空间: 5. 先行策略: 五、简答题 1. 简述拥挤和密度的区别。 2. 简述如何治疗季节性情感障碍? 3. 简述认知地图与指路地图的异同。 六、论述题 1. 什么是博物馆疲劳?试举例说明在设计中怎样避免? 2. 什么是噪音?哪些变量决定了噪音对人行为的影响。 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 环境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作为中介变量的() A. 拥挤 B. 情绪 C. 噪音 D. 空气污染

浙江理工大学2014级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

浙江理工大学2014级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环境设计专业代码:130503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具备扎实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创新素质,具有较强的文献检索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系统整体的大环境设计观、创新创业意识、专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人才。能胜任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环境设计实践和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三、培养规格及基本要求 1.具有一定国际视野、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的综合素质。 2.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环境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设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具有较强的设计表达、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在专业设计和管理方向具备综合运用艺术方法与工程技术的实战能力。 5.具备检索、阅读学术研究文献,运用外语的基本能力。 四、主干学科:设计学、建筑学、艺术学 五、核心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英语、计算机基础概论、构成基础、画法几何、环艺表现技法、建筑设计初步、建筑材料与构造、环境心理学、概念设计、小住宅设计 六、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经典广告欣赏、当代西方建筑流派 研究型课程:环境心理学、概念设计 创新创业课程:快题设计、市场研究 七、学习年限:3-6年最低毕业学分:174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课内总学时:2437 独立实践教学:30周+32学时 八、培养方案的学分分配比例

九、专业特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融多学科、多领域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新型学科。专业架构以建筑学的基础理论与相关知识为学科核心,艺术学、设计学、数字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领域为专业基础大平台,将相关学科的先进技术与理论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之中。建立景观设计、室内与展示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为特色方向的课程体系。本专业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特点,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敏锐市场观念的培养,注重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十、说明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计划的总体安排是在大一时进行基础平台课的教学,建立学生对艺术设计的认知,并对本专业形成基本的理解;二年级开展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后面专业设计打实基础;三年级进行专业设计类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对专业的认知和爱好,有所侧重地进行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两个模块的学习,做到学有所专。四年级开展跨专业学习模块,在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巩固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职业素养。在毕业设计及实习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可选择不同模块的学习与实践,也可同时对几个模块进行学习,这对毕业后从事设计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建筑环境心理学作业

建筑环境心理学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 政府办公建筑设计 班级建筑xxxx 学号xx 姓名xxx

研究标题:不同建筑功能布局对人群的流线及心理的影响摘要:通过对一幢政府办公建筑的调查分析,指出在改造设计中应用环境心理分析法,以适应老百姓的环境行为要求,并在今后的设计中有意识地应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环境设计,以人为本 引言 办公楼作为21世纪城市中“信息的集散、加工与再创造的场所”,是城市 社会、科技、财政、经济活力的显著索引,城市的核心“象征”。纽约曼哈顿 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办公楼的大量集聚以及形成的景观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办公 楼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权力”中心场所。世界贸易中心办公大楼的被攻击,是对这一经济权力场所的反抗,从另一侧面也反应了办公楼在当代城市中的地位。 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出现了聚集起来办公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在 逐步的深化,办公建筑的设计也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办公建筑的建设规模和 数量都在日益扩大,现今在办公空间设计上要求多元化和个性化,注重塑造出 公司的精神,有文化气息的融入,富于企业文化内涵与精神层次,以及强调高 科技等不同特点的个性化风格设计,使企业特点更鲜明,更有品味,也更具凝 聚力及亲和力。 如今我国的中小企业几乎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办公空间设计缺乏创新,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而每一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却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在办 公空间的设计上要有创新意识,使办公空间成为企业竞争和成长的不可或缺的 优势。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主要是 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 件下的心里发生发展的规律。环境心理学是对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个人空间、拥挤和 人类的关系、城市和城市设计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各体是如何和环 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 环境心理学将环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有较其他心理学分支 更侧重于应用研究,这两个特征使环境心理学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多样性、灵活 性和首创性。环境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相 关法、实验法、现场研究等。作为一门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具有 多学科性的特点,它要从许多其他学科中汲取某些知识。 二、研究对象及目的 专业课程设计中的政府办公楼设计,将我设计的办公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 它的解剖分析,功能布局与人群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及如何处理建筑空间设计与人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对办公建筑有一个大的了解,对办公建筑设计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空间设计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 摘要: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户外环境与人群 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异与联系,探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寻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也就是说 对于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对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必须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规划当中。 关键词:环境心理;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年龄层次;行为模式;公共空间;行为心理;空间形态;健康住宅 引言 随着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居住区空间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重要的卖点之一。因此建筑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设计师充分考虑人的各方面需求,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达到设计的目的,从而做出成功的环境设计。本文通过对南京蓝山国际公寓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一、环境心理学的内涵及其有关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它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 环境感知理论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2. 私密性需求

环境心理学 总结

绪论 第一章感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 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七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第八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第九章环境设计(居住、学习、工作、公共环境) 第十章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5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环境:是指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是围绕着某种物体(主体)并对这一物体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一、环境心理学的术语 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人-环境关系研究、环境设计研究、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 总之,范围大,边界不清且发展中。核心是在各个不同学科中追求人与物质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环境心理学的重点在于人类的行为、感受和身为人类的知觉如何受到物理环境的互动影响,以及人们对人为与自然环境危害的反应。 二、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近代环境心理学家普罗尚司基(Proshansky,1990)定义“环境心理学” (徐磊青,杨公侠,2002)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 《环境心理学》第5版(美)保罗·贝尔等著 (John Zeisel,1984):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 Behavior Research,简称E-B Research) “环境是指一个地方实质的、管理的及社会的特性,在其中人们生活、工作及玩耍。行为是指人们做的事情,包括思想、感觉、看、彼此说话和来来去去。” E-B Research就是将人类的行为及相应的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三、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60年代(二十世纪)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 70年代开始发展形成(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 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三、国际著名研究团体 四、我国研究情况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安全心理学论文

《安全心理学》论文 班级 专业安全工程 论文题目安全行为的激励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指导教师 学号 姓名 二○一二年五月

安全行为的激励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时期朝向所期望的目标行进的心理活动过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是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用以调动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积极性的基本激励原则。 物质激励主要指满足职工物质利益方面需要所采取的激励,例如,奖金、奖品、增加工资、提高福利标准等;精神激励主要指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所采取的激励,例如,表扬、评先进、委以重任、提升等。企业对职工在安全生产中贡献的肯定程度,可激发职工的成就感。以评选安全先进个人(集体)而论,它是一种精神激励的方式,通过评选活动不仅对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绩效或贡献,以社会承认的形式予以肯定,从而满足了人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先进工作者(或集体),由于获得先进称号而产生荣誉感,这种荣誉感会导致积极的心理不平衡,从而形成内在“压力”,激发人的积极性。虽然,精神激励的表现形式上可有物质利益的内容,但并非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如能通报表扬并不一定发奖品)。 企业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适时地应用多种形式的奖励方法,以丰富激励的内容,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以使职工处于最佳激励状态,从而达到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效果。 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对职工进行激励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过程,其目的在于激发职工的安全动机,调动职工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如何将激励行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选择最佳的激励时间,恰当的决定激励的最佳程度,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交替利用。 做好员工的激励工作,必须掌握激励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激励理论有 一.在所有的激励理论中,最早的、也是最受人瞩目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人的需要按重要性程度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衣着、住所、睡眠及其他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包括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及保护职业、财产、食物和住所不受丧失威胁的需要。 3.归属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和接纳方面的需要。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需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力、地位、威望等方面的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包括发挥自身潜能、实现心中理想的需要。追求个人能力之极限。

(汇总)环境心理学.doc

第一章 一,感觉的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内容的统一 4,对同一对象,每个人的感觉不尽相同。 二,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 1,刺激作用与相应的感受器 2,感觉阈限(下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上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最大刺激量。从下阈限到上阈限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产生感觉的刺激范围) 3,注意(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4,要一定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客观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取决于人的自身状态。 三,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相互加强或相互削减 2,联觉(指一种感觉会引发一种感觉的现象) 3,不同感觉的补偿 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五,知觉定势(个人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据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之为知觉定势) 六,习惯化——适应(如果感知到的刺激不随时间发生变化,人对这种刺激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甚至感觉不到,习惯了环境的刺激而变得适应) 七.认知,指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他的核心。 1,图示—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即固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之为图示(图示的形成是一个以时间作为代价的内化过程,一旦形成,便在个人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形成一种顽固的定势,成为一种直觉的思维方式或习惯的行为。) --------同化是图式量的改变,顺化是图式质的改变 八.在声景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因人而异2,因地而异3,因时而异4,因文化和亚文化而异 九,其他知觉1嗅觉2触觉3动觉4温度和气流 第二章 一,环境知觉,研究人(群体)对来自真实环境的刺激所产生的即时而又直接的反应。即时(时间),在场(空间)和直接和三个必要的充分条件。 二,格式塔心理学简介(历史背景):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惠太海默,考夫卡和科勒。格式塔心理学以现象作为他的哲学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格式塔基本观点:1,知觉的整体性2,同型论3,场作用力 三,格式塔的基本原则:现实生活中,人总是企图在知觉范围内对感知对象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体验,理解和适应。由于人对环境刺激的组织与思维过程本身就是进化和对环境适应的结果,所以与客观环境刺激的特征存在着同构性,看惯了环境刺激的特性也直接影响着人的知觉效果、 四,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1,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

环境心理学论文__郑州人民公园调研报告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开发与建设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向外拓展。然而在一个个国际化、现代化的都市美梦中人们对精神与心灵上的需求就显得更为之重要。 为此,我们对城市的外部公共空间以及人们在公共空间的行为习性进行了研究。我们小组以郑州市人民公园为例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结果主要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公园简介及周围环境分析 南至西太康路,北至金水河。1951 年辟为公园,1952年8月1日正式 开放。公园面积30.14公顷,其中 水面积3.37公顷,绿化面积25. 公顷,是解放后兴建的第一个综合性公园,也是郑州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园内有“彭公祠”、“胡公祠”,他们的存在使公园多了一份内涵。它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公共场所,娱乐设施有摩天轮、过山车、海盗船、旋转木马、流星锤、碰碰车、蹦极、水上乐园等。整个公园有参天的大树,有茵茵的绿地,有荡漾的湖水,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郑州人民公园位于市中心,是繁华城市的一个安静之地。周围的主要干道有金水路、二七路等等。因为公园位于二七塔附近,是郑州最繁华的地段,也是通往市中心的必经之路,所以交通流量也很大,

为了避免交通拥堵,公园设三个出入口,且都向内退让很大空间,也使公园与周围建筑、道路有所分割,因此周边交通还算便利。 公园周围建筑大多是商业建筑,一般都比较的高大、宏伟,因此建筑的高度也会对游客的心理造成影响。据调查和统计得知,大多数游客对周围建筑的高度对自己休息时的心情都会造成影响。周围建筑如若太高,会使得周围空间显得逼仄,对在此游玩和休息的人们造成一种压抑感,使人们不能得到想要的舒适度。另外一方面,由于来自高层建筑的高楼风有时会对行人造成不适和伤害,那么被高层建筑包围的公园也会在一些时候受到高层建筑的影响。而且建筑密度比较大,与公园相挨紧密,分割不太明显,从视觉与感官上不能达到人们理想的舒适效果。 二、公园景观环境和道路分析 人民公园作为郑州市一个标志性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其园内的景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为周围人们的生活带去了绿色,带去了清新的空气,为园内的行人带去了视觉上的享受和感觉上的放松,而且,在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公园,景观也起着分隔空间,引导和暗示游客的作用。比如,参天大树的种植,就告诉游客,这里是供大家遮阳、休闲的公共空间,大面积的绿地和铺地也传递着同样的信息;然而,小乔木,整形树,假山,石壁,土山等景观则可作为障景处理,不仅可以造成先抑后扬的效果,而且有助于保持区域的私密和安静;同样,在较小尺度的外部空间,较小的灌木,绿篱,树丛等自然元素以及矮墙,小品等人工元素也会造成视觉遮挡,进一步满足空间的私

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

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2卷第6期 2007年6月Vol.62,No.6June,2007 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 唐文跃1,2,张捷1,罗浩1,杨效忠1,3,李东和1,4 (1.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南京210093; 2.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南昌330013; 3.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0; 4.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合肥230039) 摘要:地方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是人们感知和认识 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旅游者地方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构建旅 游者地方感模型,以九寨沟为案例研究发现,①九寨沟旅游者的地方感在自然风景维度、社 会人文维度、旅游功能维度和情感依恋维度等四个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②九寨沟的自然风 景与环境得到了旅游者较高的感知评价和普遍认同,是旅游者对九寨沟产生情感依恋的主要 因素;③旅游者对九寨沟的社会人文环境的感知评价相对较低,并影响到对九寨沟旅游环境 与功能的感知评价;④旅游者赋予九寨沟更多的是自然观光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九寨沟蕴涵 的民俗文化体验的意义和历史价值并未能被旅游者所充分感知和认识,“藏族村寨”的地方 特质没有得到旅游者的足够认同;⑤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的感知评价差异集中在九寨沟的藏 族风情、地方文化、旅游服务、游览秩序和旅游氛围等方面。旅游者地方感研究为自然资源 和旅游地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四川九寨沟 1引言 人文主义地理学运用主观的、非经验的和直接感受描述的方法研究空间(Space)和地 方(Place)的意义和价值,对“ 人—地”关系作人文主义的阐释,为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地方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较为深入的领域,尤其在地方的主导意义和地理体验质量的探索等方面[1]。Steele认为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地方产生的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创造了地方,地方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2]。Hummon提出了4种地方感:根植性(Rootedness)、异地性(Alienation)、亲缘性(Relativity)、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和三个层次的社区情 感:依恋(Attachment)、满意(Satisfaction)、认同(Identification)[3]。Prohansky等探讨了“ 地方认同”的概念,认为人通过对地理意义上的“ 地方”的依恋而获得一种归属感[4]。人与地方相互作用产生的情感联结关系———地方依恋(Placeattachment)是地方感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十多年来一直是国外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点。Williams等最先提出了地方依恋的理论框架,指出地方依恋由地方认同(Placeidentity)和地方依赖(Placedependence)两个维度构成,并设计了地方依恋量表用于测量个人与户外游憩地的情感联结关系[5]。随后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地方依恋的维度[6]、研究方法[7]、影响因素[8]等方面。现象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重要哲学基础,认为现象环境的每个要素由个人经过意识作用而赋予意义,不能脱离意义而存在。现象学把地方看作是一种基于景观、活动及其意收稿日期:2006-12-04;修订日期:2007-02-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1030)[Foundation: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40371030]作者简介:唐文跃(1973-),男,江西安远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E-mail:twy@263.net 599-608页

小区环境心理学分析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景观设计 学院:建筑学院 姓名:申超 学号:201005806 指导老师:程麟

【摘要】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户外环境与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异与联系,探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寻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心理;年龄层次;行为模式;公共空间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近年来,景观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景观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普罗旺世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 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 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其中的次级领域与我们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感。故在景观设计中应包括增进领域感和设计可防卫空间等多种设计手法。 1.4 个人空间尺度理论 个人空间是人们周围看不见的界限范围内的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5m)、个人距离(0.45~1.20m)、社交距离(1.20~3.60m)和公共距离(3.6m以上)。在景观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不同空间功能下的舒适距离。 1.5 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根据生物学的交叉圆理论,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相互交往的场所,即活动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