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文学经典鉴赏笔记

西方文学经典鉴赏笔记

1.1课程介绍

00:01:25邹康丽:目的: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奋进的人生观 拓展学生的外国文学知识领域,丰富审美趣味,增强对西方文学的理解,提高文学的鉴赏水平
2016-03-26 19:53:32
(4)(1)(4)
00:00:02刘惠君: 本课程从古希腊时代到19世纪末2000余年西方文学史中,精选出成就突出、内容健康且有代表性的10部经典作品,进行深入讲解,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奋进的人生观,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领域,丰富审美趣味,增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并掌握一些鉴赏、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1.2荷马史诗作者介绍

00:01:37王丽宁: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神话与英雄。 荷马:史诗作品两部:《伊利亚特》《奥德赛》。 出生在小亚细亚半岛沿海一带希腊人的一个移民区基俄斯,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荷马史诗作者群的代表。
2016-03-05 16:38:39
(13)(0)(6)
00:00:00闫梦云:荷马是一名盲吟诗人,出生在一个叫做基俄斯的移民区。荷马史诗的作者是一群人,荷马只是作者群的代表
2016-03-25 23:53:04
(3)(0)(4)
00:00:22刘惠君:荷马希腊盲诗人,相传荷马史诗作者,其实不是,他只是作者群的代表。《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





1.3故事《伊利亚特》介绍

00:09:25王丽宁:他在特洛伊城外与赫克托耳两位主将进行了对决,把赫克托耳给杀死。希腊联军为帕克洛克罗斯举行葬礼,并且用竞技比赛来庆祝胜利。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深夜独自来到了阿基琉斯营帐,哀求他吧他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还给他。阿基琉斯动了怜悯之心交还给了他,这部史诗是在特洛伊人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之中结束的。
2016-03-05 18:34:11
(14)(0)(13)
00:10:54邹康丽:《伊利亚特》共有24卷,15693行,描写特洛伊战争故事.特洛伊战争是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末期的一场部落战争 特洛伊战争有两个版本 :历史版本 和 神话版本 。历史版本 就是 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里注写的。 特洛伊在小亚细亚西岸的一个城邦 繁荣富庶。19世纪70年代,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1822-1890)发现了这座古城的遗址 史诗中:战争的起因源于神话传说中的金苹果故事.爱神阿芙洛滴忒帮助特洛伊王子帕丽斯拐走斯巴达王的妻子海伦,引发十年战争。 史诗《伊利亚特》没有表现特洛伊战争全过程,只是写第十年中51天的故事和相关活动,围绕着阿基琉斯的的愤怒展开叙述。出现的主要人物还有阿伽门农、帕里斯、墨涅拉奥斯、帕特洛克罗斯、赫克托耳、普里阿摩斯等。 《伊丽塔特》反映了古希腊时代广泛的社会现实,是古希腊人生活的百科全书。
2016-03-26 20:24:00
(4)(0)(2)
00:00:00刘惠君:《伊利亚特》相

传是由盲诗人荷马所作。是重要的古希腊文学作品,也是整个西方的经典之一。 《伊利亚特》全诗共15,693行,分为24卷,主要内容是叙述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的故事。它通过对特洛伊战争的描写,歌颂英勇善战、维护集体利益、为集体建立功勋的英雄。






1.4伊利亚特中的神话

00:01:46尚强强: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1)古希腊人按照自身形象来创造神,即神是人之美质的集中体现。 2)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人和神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反映。
2016-03-07 10:48:37
(13)(0)(12)
00:12:23张玮佳:《伊利亚特》中的神话 这一讲的重点围绕神话和英雄来展开,《伊利亚特》中的战事,是由诸神和英雄共同谱写的,同学们对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他们住在奥林匹斯山上,主要的一些神,有众神之王宙斯、天后赫拉、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冥王哈得斯、智慧之神兼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爱神阿芙洛狄忒、战神阿瑞斯、文艺女神缪斯等,他们都在史诗中出现。他们的名字和故事,现在已经是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已不限于希腊。 我们经常将古希腊神话,但是古希腊神话它并不是一部完整独立的作品,而是保存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典籍当中,而其中最早用文字记载古希腊神话的,就是这一讲讲的《伊利亚特》,而且其中的神话情节也是最为生动丰富的。 从《伊利亚特》可以看到,诸神全方位的参与了特洛伊战争。 首先神是特洛伊战争的肇事者。 试想如果没有金苹果,怎会有三位女神来争这个金苹果,也不会有接下来的海伦被诱拐,也就不会有希腊联军前来征讨,就不会有特洛伊的陷落,是一环扣一环。 其次,神是战争进程的推动者。 史诗中的故事是起因于阿基琉斯的愤怒,他为什么愤怒,是因为希腊人俘获了阿波罗神庙的祭司的女儿,祭司带了很多的黄金来赎人,结果遭到了联军统帅阿伽门农的拒绝,此举让阿波罗神大为震怒,连续9天用死亡之箭给希腊联军带来惩罚,后来阿基琉斯因为女俘被阿伽门农夺走,愤然退出战斗,跑到同为神的母亲那里哭诉,母亲就跑到奥林匹斯山上恳求宙斯替儿子报仇,于是宙斯设法让希腊人连吃败仗,因为得罪了两位神,所以希腊一开始就连遭败绩。在《伊利亚特》里,这类神干预人间战争进程的事情,可以说比比皆是。 第三,神直接参加战斗。 他们分为两派。一派是赫拉、雅典娜、波塞冬还有赫尔墨斯等等,这一派支持希腊人。另一派有阿波罗、阿芙洛狄忒、阿瑞斯、阿尔忒弥斯等等,他们帮助特洛伊人。诸神之间还因为立场不同还互相厮杀。也就是说,史诗里边既有人界的

战斗也有神界的战斗。这种战斗当然主要是刀枪相见,贴身肉搏,但是也包括种种韬略计谋的应用,甚至包括性引诱。在史诗的第五章,战神阿瑞斯帮助特洛伊人追杀希腊人,当他看到希腊将领狄俄墨得斯的时候,就抓起投枪想射杀狄俄墨得斯,但是被雅典娜发现了,破坏了他的企图,而与此同时,狄俄墨得斯向阿瑞斯投出了铜枪,雅典娜就顺势加强投枪的力量,使投枪深深地扎入了阿瑞斯的肚腹之中,结果阿瑞斯疼得大喊大叫推出了战斗,神受伤了。这是一点。 第四,主神宙斯是双方的仲裁者。 但它的仲裁是远远不公正的,这个主神喜欢玩平衡术,时而偏袒着一方时而偏袒另一方,有时候又超然于两派之上,有时候还会出于某种事由,指令神界的两派之间大打出手,搅得天昏地暗,这是宙斯的作用。 最后,是命运之神的作用。 古希腊人相信人和神都是有命运的,这个命运不只对人,也对神,都是有定数的。谁都逃脱不了命运之神的安排,包括众神之王宙斯。史诗里边所写的阿基琉斯和赫克托耳,在最后决战的时候,阿基琉斯追着赫克托耳绕城三匝,却不能伤赫克托耳毫毛。阿基琉斯有一个绰号叫捷足的,也就是说他跑得很快,但他为什么追不上赫克托耳,原因就是阿波罗在暗中帮助赫克托耳,到了第四圈的时候,天上的宙斯拿出了一杆秤,他要看看命运要让谁取胜,这个命运之神让赫克托耳去向冥王哈得斯报道,宙斯顺势就抛弃了他,阿波罗也就不再帮助赫克托耳,随即赫克托耳被阿基琉斯杀死。这就是命运之神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以上种种,是诸神参与特洛伊战争的情形。有不同的形式。那么从这个神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古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诸神除了长生不老,拥有超凡的力量之外,他们在体型、性别和品性。情感等方面,都与人无异。而在某些方面,神的世俗气,甚至更重。他们任性,他们爱享乐,他们虚荣心、报复心、嫉妒心很强,他们好争权夺利,还时不时的溜下山来和人间的美貌男女偷情,这就是诸神。古希腊神话的特点是非常突出的,这一点就是神人同形同性的这个特点,与比较发达的宗教中的这个神袛,他是不同的。 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处在生产力发展极度低下的时期,对宇宙自然万物的一种理解方式。这就是所谓的神话思维。我们现在看待这些神话,大可不必去追究他们的道德瑕疵,而可以怀着一颗审美之心,去欣赏人类童年时代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所创造出来的这些充满奇思妙想和清新朴质气息的艺术范本(这句话是马克思所说,马克思对古希腊神话有很高的评价)。去欣

赏人类初民时代的天真、率性、恣肆的状态,从中获得莫大的精神愉悦和享受。我们看神话要这样看。
2016-03-20 16:07:51
(8)(0)(7)
00:10:43刘惠君:阿喀琉斯的母亲西提斯是希腊神话的重要人物,荷马的《伊利亚特》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西提斯是海中女神,她嫁给了凡人珀琉斯,诞生了半人半神的阿喀琉斯。他们的婚礼宴会上,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愤恨的厄里斯不请自来,并留下一个金苹果,刻着“献给最美丽的女神”:为了争夺这个金苹果,三个地位显赫的女神赫拉,雅典娜和维纳斯之间发生纷争,最终引发了特洛伊战争。神是特洛伊战争的肇事者 战争进程的推动者 神直接参加战斗 主神宙斯是交战双方的仲裁者 命运之神的作用。



1.5《伊利亚特》中的英雄

00:01:51周芳:史诗的重点是塑造英雄形象,歌颂英雄的丰功伟绩。
2016-03-07 20:20:48
(11)(0)(9)
00:01:51周芳:史诗中的英雄有三个特点: 1、有高贵不凡的出身 2、相貌英俊、身材高大魁梧、器宇轩昂 3、有拔山之力,盖世战技,勇猛无常
2016-03-07 20:24:24
(10)(0)(9)
00:01:42刘惠君: 史诗主要塑造英雄形象 歌颂英雄的丰功伟绩 史诗中的英雄有三个重要特点: 一、都有高贵不凡的出身 二、相貌俊美、身材高大魁梧、器宇轩昂 三、都有拔山之力,盖世战技且勇猛异常 阿基琉斯形象 希腊色萨利国王裴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英俊魁梧 武艺高强 英勇无畏 能征善战 为希腊军队几下汗马功劳 阿基硫斯性格暴烈 意气用事 有极强的个人荣誉感但最终把部族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阿基硫斯也重亲情友谊有怜悯之心 赫克托耳形象 特洛伊军队的统帅和主将 身先士卒 勇猛顽强 他对部落有极强的责任感 有自我牺牲精神 有很强的自制力 誓与城邦共存亡与命运抗争。


1.5史诗《伊利亚特》的积极意义

00:00:45王爽:史诗表达的价值观 1.表彰了集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精神。2.展现了人的自由意志。 3.表现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1但丁生平与思想背景

00:04:25王爽:弗洛伦萨是城邦国家和文艺复兴发祥地之一;同事政治上分裂为支持罗马帝国皇帝的吉柏林党和支持教皇的归尔甫党。在13世纪90年代,归尔甫党分裂为白党和黑党,白党掌权。但丁属于白党。
00:01:16张金丽:但丁是意大利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 《神曲》是寓意十分难解的作品。 但丁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1.中世纪语境 “中世纪”从指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开始之前这段历史时期,时间长达1000多年,基督教教会是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统治力量,一切文化思想学说,只能在宗教的语境中进行。 2.政治与文学生涯 但丁生活的

时代,意大利城邦林立,四分五裂。佛罗伦萨是城邦国家,商业发达,经济发达,经济繁荣,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同时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分裂为支持神圣罗马皇帝的吉伯林党和支持教皇的归尔甫党。
2016-03-29 13:25:39
(3)(0)(3)
00:00:00刘惠君:但丁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之一。

2.2《神曲》中的幻游历程

00:11:48邹茂蕊:七宗罪 1.贪色 2.饕餮 3.贪婪 4.怠惰 5.愤怒 6.嫉妒 7.骄傲
2016-03-22 13:31:12
(6)(0)(5)
00:01:21李方方:但丁由于缺席教会开始过上13年的流亡生涯 神曲:一部长诗,分《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每篇33歌,连同序幕一共100歌。
2016-03-27 23:11:14
(2)(0)(3)
00:05:00仇宝婷: 但丁的作品《神曲》是一部长诗,总共有14233行,比《伊利亚特》略短。可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三篇,每篇33歌,连同作为全书序幕的第一歌共100歌。 《神曲》采取梦幻文学形式,写诗人但丁如何穿越生死界限,游历地狱、炼狱、天堂的故事。


2.3《神曲》的精神诉求

00:00:58尚强强:维吉尔象征理性,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
2016-03-08 10:03:12
(5)(1)(5)
00:08:36李斯琳:但丁在《神曲》中还认为,“理性”只能帮助人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却不能使人上天堂,上天堂需要坚定不移的“信仰”。《天堂篇》的价值在于,作者通过这个部分告诉读者: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灵魂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如果不能升华,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是没有意义的。而人的精神要升华,就需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有些学者将此看成是但丁的局限,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个人有怀疑精神,也不乏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但是总是处在怀疑中,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那么这种怀疑只能是就事论事的怀疑。因为理性认识的都是具体的东西,只有当它升华了的时候,个人的认识才能变成人类的认识,个人的认识价值才能变成人类价值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深刻地揭示了信仰在人的精神和灵魂升华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换言之,没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信仰,而没有信仰的理性是不完整的理性。人要想得救,就必须要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其次,但丁的《神曲》表现了中世纪特定时期对人自身的认识程度
2016-03-08 12:12:33
(9)(0)(10)
00:02:32李琴:2、但丁在《神曲》中认为,“理性”只能帮助人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却不能使人上天堂,上天堂需要坚定不移的“信仰”。《天堂篇》的价值在于,作者通过这个部分告诉读者: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灵魂提升和精

神世界的升华。如果不能升华,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是没有意义的。而人的精神要升华,就需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有些学者将此看成是但丁的局限,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个人有怀疑精神,也不乏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但是总是处在怀疑中,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那么这种怀疑只能是就事论事的怀疑。因为理性认识的都是具体的东西,只有当它升华了的时候,个人的认识才能变成人类的认识,个人的认识价值才能变成人类价值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深刻地揭示了信仰在人的精神和灵魂升华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换言之,没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 ,而没有信仰的理性是不完整的理性。人要想得救,就必须要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其次,但丁的《神曲》表现了中世纪特定时期对人自身的认识程度。



3.1塞万提斯生平

00:04:07张金丽: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塞维德拉(1547~1616)是西班牙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西班牙作家当中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出生在马德里附近的阿尔卡拉-埃纳雷斯,生活在西班牙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2016-04-02 21:26:54
(4)(0)(5)
00:00:01刘惠君:塞万提斯的主要作品有:《堂基柯德》、《奴曼西亚》《训诫小说集》。
2016-04-04 19:13:02
(3)(0)(2)
00:05:58张玮佳:3.1塞万提斯生平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赛维德拉(1547-1616)是西班牙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西班牙作家当中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出生在马德里附近的阿尔卡拉-埃纳雷斯,生活在西班牙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生平非常坎坷,当过士兵、侍从、军需官、税务官,做过各种各样的职业,为了从社会的底层能够最后上升到社会的上层。但是塞万提斯在这方面是不顺利的,他比一般人还多了一些经历,尤其是他还做过俘虏,他还被捕入狱过,可以说生活非常的坎坷,一生颠沛流离,最后也是贫病交加而死。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1602年开始创作的,这一年他52岁。1605年,小说的上卷出版,一经出版大获成功,一年的时间就再版了5次,这样的销量即使在今天也是令人惊讶的,更不用说在那个时代。在1614年,由于上卷出版了以后,大受欢迎,所以出现了伪作和续作,那就是因为他的这个书销量非常好,有人冒《堂吉诃德》的名出版了它的续作。这件事呢,对塞万提斯本人触动很大,由此加快了写作的速度。在1615年出版了下卷,出版以后的第二年,塞万提斯就去世了,这是塞万提斯的出生地阿尔卡拉和他在巴拉多利德住过的房子,都是今天的照片。 塞万提斯除了《堂吉诃德》以外,还创作过不少重要的作品,

其中有一部经常被人提起的诗体悲剧,叫《努曼西亚》。这部诗体悲剧描写的是:古代西班牙努曼西亚城人民英勇抵抗罗马侵略者的故事,写得慷慨悲壮,富有爱国主义热情。塞万提斯写的小说集《训诫小说集》(1613)包括12个短篇小说,爱情和冒险题材居多,有独特的写实性。在文艺复兴时期,一部小说具有写实性,是一种新的现象,是一个优点。广泛地反映了和揭露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日趋败落的社会现实。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对美德的歌颂。它的题材,它的主题,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3.2《堂吉诃德》情节梗概

00:00:57尚强强:《堂·吉诃德》原名《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作者在序言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但实际上,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它是一部“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 作品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不朽的典型人物。书中写道,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驽骍难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像为他的女主人,给她取了名字叫杜尔西内亚。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他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把老板当做城堡的主人,硬要老板封他为骑士。店老板乐得捉弄他一番,拿记马料账的本子当《圣经》,用堂吉诃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着实打了两下,然后叫一个补鞋匠的女儿替他挂刀。受了封的骑士堂·吉诃德走出客店把旋转的风车当做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他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面,打落了牙齿。桑丘·潘沙一再纠正他,他总不信。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做武士,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做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他把一群罪犯当做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找女恩主去道谢,结果反被他们打成重伤。他的朋友想了许多办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继续去冒险,又吃了许多苦头,弄得一身病。他

的一位朋友参孙·卡拉斯科假装成骑士把他打翻了,罚他停止游侠一年。堂吉诃德永远爱对着臆想中的敌人猛冲过去,乱战一阵,但是由于他的美好愿望不切实际,战术荒诞可笑,因而处处碰壁,好心不得好报,甚至险些丧命。当他和桑丘吃尽苦头,辗转回到家乡时,他已一病已不起。但经过一翻游历,他已认识到自己从前是个疯子,那些骑士小说都是胡说八道,只恨后悔得太晚了。
2016-03-08 10:32:58
(9)(0)(5)
00:00:00谢尚金:故事梗概 西班牙,拉曼却 穷乡绅,吉哈达读骑士小说入迷,想学游侠 改名堂吉诃德 三次经历 1,商队 2,邻居→侍从 3,打败镜子骑士,挑战狮子 邻居,治病,打败 一病不起




3.3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00:01:22李方方: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想恢复骑士道,通过行侠仗义拯救世界,即是对骑士小说的讽刺,又是对西班牙现实统治的讽刺
2016-03-28 23:15:06
(5)(0)(6)
00:23:09邹康丽:堂吉诃德性格的两重性还触及到人类面临的最深刻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016-03-30 15:26:58
(1)(0)(5)
00:26:27邹康丽: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1860)一文,认为他是“一位效忠理想的人”,“堂吉诃德全身浸透着对理想的忠诚,为了理想他准备承受种种艰难困苦,准备牺牲自己的性命”




3.4桑丘潘沙人物形象分析

00:05:22周芳:桑丘形象对堂吉诃德形象起到了烘托和映衬的作用,增加了小说的喜剧性。
2016-03-07 20:36:19
(1)(0)(4)
00:00:45尚强强:桑丘。潘莎形象:封建宗法制度下小户农民的形象,胆小怕事、目光短浅,贪小便宜,但也朴实善良、忠心耿耿,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有应对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4.1莎士比亚生平


00:01:20尚强强: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小镇,在伦敦开始戏剧生涯,是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
2016-03-08 11:37:50
(3)(0)(3)
00:04:29李琴:1、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小镇,在伦敦开始戏剧生涯,是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
2016-03-30 13:52:30
(2)(0)(2)
00:04:29张玮佳:4.1莎士比亚生平 第四讲,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哈姆雷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是出自歌德之口。这句话是在赞扬莎士比亚,赞扬他的伟大和丰富,以及常说常新。将这句话套在《哈姆雷特》上边,也有同样的意思,也同样是适用的。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在距今四百多年前,具体地说,是在16世纪80年代的后期,从英格兰中部的一个小镇——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出生,在伦敦开始戏剧生涯。他以38部剧作,征服了伦敦,又走向了世界,是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成为人类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这是他的家乡以及故居

。很多的伟人、名人都对莎士比亚有过评价。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对他的赞誉:“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马克思称赞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中国杰出的剧作家曹禺赞叹莎士比亚“一位是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威尼斯商人》(1596),以及合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雷特》(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5)、《麦克白》(1606)等,其中“四大悲剧”更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高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莎士比亚戏剧是丰富的人生宝库、浩瀚的知识海洋、挖掘不尽的思想金矿,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一般把它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从1590年至1600年,这是早期,主要创作历史剧和戏剧作品;第二个时期从1601年至1608年,主要创作悲剧;第三个时期从1609年至1612年,是传奇剧时期。三个时期阶段性较为明显。




4.2《哈姆莱特》剧情简介

00:03:05周芳:《哈姆莱特》这部莎士比亚主要悲剧作品,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德国读书时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了哈姆莱特母亲哈姆莱特回国通过父亲鬼魂叙说自己致死原因遵照鬼魂嘱咐决定父报仇时叔父国王克劳狄斯开始对哈姆莱特产生了怀疑大臣波洛涅斯策划下利用其女哈姆莱特情人奥菲利娅去试探又指使哈姆莱特两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前去打探都被哈姆莱特识破哈姆莱特利用剧团宫廷演戏机会准备杀死国王 结误杀了情人奥非利娅父亲奥菲利娅因父亲被哈姆莱特杀死疯癫自尽国王乘机挑拨波洛涅斯儿子雷欧提斯比剑名设计用毒剑刺死了哈姆莱特
2016-03-09 19:39:17
(4)(0)(2)
00:00:18李琴:1、《哈姆莱特》这部莎士比亚主要悲剧作品,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德国读书时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了哈姆莱特母亲哈姆莱特回国通过父亲鬼魂叙说自己致死原因遵照鬼魂嘱咐决定父报仇时叔父国王克劳狄斯开始对哈姆莱特产生了怀疑大臣波洛涅斯策划下利用其女哈姆莱特情人奥菲利娅去试探又指使哈姆莱特两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前去打探都被哈姆莱特识破哈姆莱特利用剧团宫廷演戏机会准备杀死国王 结误杀了情人奥非利娅父亲奥菲利娅因父亲被哈姆莱特杀死疯癫自尽国王乘机挑拨波洛涅斯儿子雷欧提斯比剑名设计用毒剑刺死了哈姆莱特,哈姆雷特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2016-03-30 13:47:40
(2)(0)(2)
00:06:30张金丽:《哈母莱特》剧情: 古代丹麦。克劳狄斯 谋权 篡位,

王子哈姆莱特替父报仇。 人物:哈姆莱特. 克劳狄斯.福丁布拉斯.波洛涅斯.霍拉旭.雷欧提斯.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乔特鲁德.奥菲利亚。





4.3哈姆莱特性格特点分析

00:05:12周芳:哈姆雷特替父报仇合乎天道,客观上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历史进步性
2016-03-09 20:42:42
(3)(0)(3)
00:15:34张玮佳:4.3哈姆莱特性格特点分析 《哈姆莱特》中的故事是一个老故事,早在12世纪末丹麦的编年史家,叫萨克索,他撰写的一部史书叫《丹麦史》,这个史书记载了这段故事。结果意大利有个作家叫班戴洛,他把哈姆莱特的素材写成了小说;后来又有一个法国作家,贝尔弗雷,把班戴洛的小说翻译成了法文。在1589年的时候,伦敦的舞台上,还上演过曲子这一题材的复仇剧。莎士比亚可能是通过这些途径了解了这个题材,具体是哪种途径已经很难去确切的考证了。他把这个题材,提炼升华为一出揭示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精神的伟大悲剧,创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悲剧《哈姆雷特》里边最引人注目的形象,当然就是王子哈姆雷特,他的主导动机就是替父报仇,这一点非常明确,合乎天道,客观上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历史进步性。在莎士比亚所处的年代,宇宙万物都有其等级秩序,而王位继承也是有秩序的,就是长幼秩序,这也是宇宙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样的一种宇宙秩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按王位继承法则,老王之后,王位应该由哈姆雷特来继承,克劳狄斯是谋权篡位,他违背了这样一个宇宙秩序,是不合法的,是背天逆理之举。因此,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推翻克劳狄斯,就有它的正当性,是合乎天道的,就是所谓的替天行道。 同样,在莎士比亚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它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推翻封建统治的这样的一个程度。他们需要一个开明的封建君主,能够维护国家的稳定、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哈姆雷特》里边,老哈姆雷特无疑是这样的一个好国王。而克劳狄斯谋权篡位之后,宫廷当中奸邪当道,阿谀背信成风,国家内忧外患。这个情形就像哈姆雷特所说的:“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you)草 ,世界是一座监狱,而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哈姆雷特的复仇虽然是在维护封建秩序,但客观上符合时代要求,有它的历史进步性。他的复仇是符合天道、符合正义原则的。同时,哈姆雷特有能力胜任复仇使命,他正直、高尚、机智,勤于思考,善于随机应变。在戏当中,奥菲利娅在第三幕的第一场,称赞哈姆雷特有着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是国家

所瞩目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因为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的情人,这个赞誉难免有过誉的成分,但不是毫无根据。哈姆雷特还深受民众的爱戴,在第四幕的第三场,克劳狄斯讲到为什么要把哈姆雷特派往英国假英国国王之手除掉他的时候,说:“哈姆雷特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这是他不敢直接加害哈姆雷特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戏剧的结尾,福丁布拉斯赞扬哈姆雷特,说:“要是哈姆雷特,要是他能够践登王位,一定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的”。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赞誉,也从侧面证实了哈姆雷特的能力和他的实力。 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很快的认识到整个时代颠倒混乱这样的问题。他的复仇不仅仅是杀死一个克劳狄斯给他父亲复仇的问题,还是一个解决时代混乱的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推翻一个篡位者,而是重整乾坤。这说明哈姆雷特有开阔的视野,和把握事件本质的能力。 但是问题来了,他在戏当中一再犹豫延宕(dang),处处被动,不断错过复仇良机。在行动上,他一开始就装疯,这个装疯本来是他精神状态的一种展示。同时,也是他决定复仇之后有的第一个念头。装疯尽管是他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但是它无疑有消极退守的成分,而且装疯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好友霍拉旭无意中提醒的。后来他用戏中戏证明了鬼魂的话,而戏班子不是他请来的,是他偶然碰到的。克劳狄斯在独自祈祷的时候,哈姆雷特本来是有机会杀死他的,但是他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认为这个时候杀死他等于把他送进了天堂,而他是要他下地狱的。就把他给放过去了。克劳狄斯假英国国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发现阴谋中途折回,让他的两个爪牙去送命。他回来以后,按理来说两个人之间已经短兵相接了,明确了对手是谁,等于摊牌了。但是哈姆雷特回来后,见到克劳狄斯就像什么事儿都没发生过似的。回来后正好赶上奥菲利娅的葬礼,他不去和克劳狄斯算账,反而和雷欧提斯两个人跳到墓穴里边争执起来。再后来,克劳狄斯利用比剑,借刀杀人,哈姆雷特简直就是迫不及待的投入到陷阱之中,最后他杀死了克劳狄斯,是偶然的机遇促成,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果。剧中多处著名的独白都和内心矛盾无从纾解有关。延宕是和他被动的接受命运的安排以及消极的应战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他的延宕甚至是他自己都感觉到痛苦,剧中有几句内心独白,就揭示了这种痛苦。第一次是在第二幕,他希望这个戏班子晚上演出《捕鼠机》这部戏里边的一场叫《贡扎古之死》,跟戏班子交代了一些事情之后,戏班子走

了,舞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就开始诅咒自己的延宕,他说:“啊,我是一个多么不中用的蠢材,可是我,一个糊涂颟顸的家伙,垂头丧气,一天到晚像是在做梦似的,忘记了杀父的大仇”,这是他的自责。自责的勇气很大,但是结果呢,他依然延宕。另一次自责是在第四幕,就是福丁布拉斯率领着挪威的军队借道,从丹麦借道去进攻波兰,为争夺一块弹丸之地,不惜兵戎相见。这件事情,给哈姆雷特以极大的刺激,他就又开始痛斥自己过于的审慎以至于懦怯,迟迟不能动手,他决心从这一刻起,“让我摒除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我的脑际”,好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那么结果仍然没有实际行动。最重要的反映他延宕的这个独白是在第三幕的第一场,就是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更是表现哈姆雷特延宕的经典。“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清扫,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就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劳烦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这段的独白非常有名,这个时候哈姆雷特已经预感克劳狄斯就是杀父凶手,他意识到自己的复仇的责任重大而艰巨,甚至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同时,在一系列的变故之后,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变,他看到这个世界,远不是自己曾经以为的美丽和谐,而是充满了欺诈、虚伪、奸诈和血腥,绝望和痛苦之中,哈姆雷特想到了自杀,但无论是为复仇而死,还是自杀身死,死后的世界如何?

灵魂会不会遭到更大的痛苦?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宗教的问题,哈姆雷特不得不认真考虑。生存还是毁灭,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两项选择,其实哈姆雷特并没有打算放弃他的复仇大任,并没有要接受现实、苟活于世,他只是对未知的来世感到不安。随即,哈姆雷特又认识到,过于审慎的思维,会阻碍他采取果断的行动,于是他又为自己的延宕而感到不安了。那么这段独白,就反映了他这样复杂的思绪。莎士比亚在表现哈姆雷特的延宕的性格的时候,采用的这段独白,采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等修辞的手法,长短句交错、气韵流畅、气势磅礴,具有丰富的心理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意味。




4.4哈姆莱特延宕的原因

00:14:08赖亚玲:哈姆莱特是个思想家,不是个行动家,审慎有余,行动不足。哈姆莱特从一个乐观人文主义者变成一个怀疑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错植时代,将哈姆莱特置于人文主义时代。哈姆莱特复仇使他心绪迷茫、忧郁、焦灼。
2016-03-23 14:55:25
(3)(0)(6)
00:00:00张金丽:对哈姆莱特延宕原因的其他解释: 宗教解释 政治解释 心理学解释 文化人类学解释





5.1歌德简介

(略)


5.2《浮士德》故事梗概

00:05:54周舟:浮士德的人生历程经历了五个阶段:①追求知识的阶段;②追求爱情的阶段;③追求权势的阶段;④追求艺术之美的阶段;⑤追求事业的阶段-双目失明-领悟到人生真理: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5.3《浮士德》的艺术形态
00:00:00牛木爱: 《浮士德》以欧洲近代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成的。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每一种尝试,都是生命货真价实的充满激情体验,但在浮士德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心中,的确发现没有什么过程是让他满意到觉得生命完满不再有欠缺的。 (1)显著特点是现实因素和幻想因素互相交织,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结合。 (2)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诗歌艺术手段。 (3)善于运用矛盾对比的方法来配置人物,安排场面。 (4)浮士德与靡非斯特之间的辩证关系贯穿全剧。各种场面中,崇高与卑劣,和谐与混乱,进步与反动等常常是交替进行,互相映衬。使美好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2016-03-29 19:37:30
(4)(0)(2)
00:04:15周舟:《浮士德》这部诗体悲剧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幻游故事,追求的不是摹写现实生活层面的真,而是精神、观念的真,是对事物本质高度概括的真。其中的现实场景遵从生活逻辑。《浮士德》在艺术上是抽象性、幻想性与具象描写的有机统一。






5.4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

00:00:00周芳:浮士德被看做为一部悲剧
2016-03-10 19:38:21
(3)(0)(2)
00:15:17周舟: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 1.体现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的深刻洞察,对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 2.浮士德形象概括和总结了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三百多年欧洲近代西方人的精神发展历程:走出中世纪-经历人文主义思想洗礼-依附封建王权-通过艺术塑造人生、改良社会-改造自然。 3.浮士德性格具有二重性,摇摆于神性与魔性之间。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精神境界就会不断提升。如果他贪图享乐,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走向堕落。
2016-04-03 13:12:24
(1)(0)(1)
00:01:13王爽:浮士德人物分析:1.体现歌德对人性,人的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






5.5魔鬼梅非斯托人物形象分析

00:00:00张金丽:魔鬼梅菲斯托形象分析: 全名叫梅菲斯托斐勒,简称梅菲斯托。其形体.本事是北欧传说的魔鬼和《圣经》中的撒旦的混合物。
2016-04-01 12:02:01
(1)(0)(1)
00:00:55林萍:魔鬼梅菲斯托形象分析: 全名叫梅非斯托斐勒,简称梅非斯托,其形体,本事是北欧传说中的魔鬼和《圣经》中的撒旦的混合物。





5.6浮士德形象的局限性


00:00:00牛木爱:一是阶级的局限性,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冷酷自私”;二是历史观的局限性,即宣扬了“回避社会革命,仅把社会发展的过程归结为个性完善”的唯心史观。
2016-03-29 19:47:03
(5)(0)(5)
00:06:34宋鹏:一是阶级的局限性,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冷酷自私”;二是历史观的局限性,即宣扬了“回避社会革命,仅把社会发展的过程归结为个性完善”的唯心史观。




6.1斯丹达尔生平

00:07:39张金丽:《红与黑》自问世以来赢得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中国翻译成的就有二十多本。





6.2《红与黑》情节梗概

00:04:03王佳丽:《红与黑》的历史背景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红”代表拿破仑军队的红色军服。“黑”代表教士穿的黑袍




6.3于连人生奋斗的三个阶段

00:09:31程静:于连奋斗第一阶段:在维利业的德.雷纳市长家里担任家庭教师-与德.雷纳夫人相爱-担任迎接国王仪仗队队员。第二阶段:在省城贝藏松神学院学习-得到了比拉院长的赏识和重用。第三阶段:到巴黎德.拉摩尔侯爵府任私人秘书,得到赏识-参与侯爵秘密政治活动-与侯爵的女儿私恋-于连获赠田产和贵族头衔,当上军官。
2016-03-17 22:58:00
(4)(0)(3)
00:00:00张金丽:于连刚出场的时候是18岁的翩翩少年,死的时候才二十三岁,人生短暂啊。 于连的奋斗的准备: 1.出身下层社会,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

望 2.导师一:退伍的老军医,教于连拉丁文,灌输对拿破仑的崇拜。 导师二:谢朗神甫,指导于连学习神学。
2016-04-02 21:07:51
(1)(0)(1)
00:01:43王路路:《红与黑》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全面地展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到省城至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贫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作者司汤达赋予了主人公于连十分丰富的性格,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他既充满激情而又冷静,既要确立自主,有时又表现出屈从和依附。





6.4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00:03:53班勇苗:于连人物分析:来自平民,报复心强,具有浪漫性格和英雄情结。他喜欢把生活戏剧化,喜欢飞升的感觉,追求冒险追求荣誉,渴望贵妇人的青睐,渴望站在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受万众瞩目和欢呼。自尊心极强。
2016-03-27 14:41:47
(3)(1)(2)
00:04:45蓝春柔:于连所有的行为,他的行动都有内在逻辑的,首要的原因是他的出身,这点是至关重要的。他出身平民, 受到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信奉自由平等观念,遵从个人价值和幸福,非常崇拜拿破仑,因为拿破仑打破了以门第、等级制度为基础的封建秩序,为他这样的年轻人,通过个人的勇气和才智,以获得财富地位和声誉,在社会上出人头地提供了机会。这样的出身和教育,就使得他对封建等级制度抱敌视态度。他的自尊心、征服欲和报复心极强。他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把个人的尊严看得高于一切
2016-03-30 12:41:02
(3)(0)(2)
00:00:51王路路:在阶级社会中金钱门第的至高无上,于连是一个才华横仪的知识青年,如给他一个舞台,他会锋芒比露的,为社会作出贡献,可是那个社会如同一个染缸漫漫的熏染他,使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得不同流合污,然而,他的地位,家族使他不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等待他的只有被排挤直至死于阶级的血枪中,他真爱的雷德那夫人,然而为了事业,他不得不选择放弃




7.1夏洛蒂·勃朗特生平

00:00:00王佳丽:夏洛蒂·勃郎特,19世纪英国女作家,创作有《简·爱》、《维莱特》、《教师》、《雪莉》四部小说。《简·爱》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7.2《简·爱》情节梗概

00:04:46程静:《简爱》情节梗概:1.在舅妈里德太太家,2.在洛伍德学校读书、教学,认识坦普尔小姐、海伦,3.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爱上罗切斯特,4.在约翰兄妹家-拒绝约翰求婚-平分遗产,5.于罗切斯特团聚、结婚。





7.3简·爱婚姻幸福的密码

00:00:02王佳丽:简·爱追求的爱情婚姻是建立在经济独立、精神平等、两情相爱的基础之上的。这

样的爱情婚姻,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都是值得肯定的。
2016-03-20 17:44:16
(0)(0)(3)
00:10:42程文军:简?爱倔强、勇敢、正直、真诚、富于独立意志和斗争精神的性格品质是她从逆境走向顺境,由寄人篱下到缔结理想婚姻的关键所在。
2016-04-06 08:30:43
(3)(0)(2)
00:02:09王路路: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非常独特。她身材瘦小,相貌平常,无金钱,无地位,但却有不平凡的气质和丰富的感情世界。简爱始终在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坚持着个人的独立,纵使在爱情与此发生冲突的时候也是如此。她强烈的独立意识使她坚守一个信念:要追求平等基础上的爱情与婚姻。





7.4《简·爱》的艺术特点

00:07:04程文军:《简?爱》采取第一人称倒叙形式。作者采用叙事时间上的变化带来的叙述角度的变化,用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消除了由于时间间隔造成的叙述人与往事之间的疏离感,增强了叙事的直接性、可信性和现场感。
2016-04-06 08:43:49
(1)(0)(2)
00:00:00魏槐:5、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6、能被你的同伴们所爱,并感觉到自己的到来能给他们增添一份愉悦,再没有什么快乐能与此相比了。 7、那些无论我做什么去讨他们的欢心都始终厌恶我的人,我也应该厌恶他们;对那些不公平的惩罚我的人,我就应该反抗。她不久就要超脱于尘世风雨之外了,精神已挣扎着要脱离它物质的居所,而当它终于解脱出来之后,将会飞到哪里去呢? 8、被命运所抛弃的人,总是被他的朋友们遗忘。




8.1托尔斯泰生平

00:12:00赖亚玲:写有《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童年》,《少年》,《青年》,《哥萨克》,史诗小说《战争与和平》。心灵辩证法是列夫托尔斯泰独有的心理描写方法。






8.2《安娜·卡列宁娜》情节梗概

00:00:00魏槐: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英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吉提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
2016-04-11 18:15:22
(0)(0)(1)
00:00:02魏槐:而深爱着吉提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吉提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吉提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黝黑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

、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他的整个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





8.3安娜人物形象分析

00:02:41吴登泽: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2016-03-11 13:32:10
(2)(0)(1)
00:00:01魏槐:安娜以感情为第一生命,是个内心世界丰富崇高的女性,有着极其崇高的人格追求,浑身焕发着美丽的生命元气和青春活力。她极其珍视自己的爱情,不愿意像其他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当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在观看军官赛马的时候,她一旦看到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立刻泪流如雨,整个胸部都在颤抖着抽泣,因而大受上流社会小姐太太们的指责。在回家的途中,她公开承认自己与渥伦斯基同居,可卡列宁的回答却是:“严格地遵守外表的体面”,不要把渥伦斯基带到家里来。卡列宁的残酷自私使得安娜浑身发冷,她再也无法在这个家庭里生存,而她同渥伦斯基的公开结合却又把自己置于同上流社会对立的地位。于是,这个弱女子同上流社会之间,便展开了力量悬殊的殊死斗争。




8.4列文精神探索的意义

00:00:00王佳丽:列文精神探索的重要意义:通过自我完善,使自己所属的贵族阶级适应时代,进而脱胎换骨。他的探索在两个地方展开:进行农业改革,道德完善以及求得精神的解脱和平静。
2016-03-23 15:09:16
(1)(0)(3)
00:06:22班勇苗:托尔斯泰主义的内容是他的著名的两个命题:“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9.1易卜生简介

00:03:17蓝春柔:易卜生的四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
2016-03-02 14:13:14
(0)(0)(3)
00:03:17蓝春柔:挪威的






9.2《玩偶之家》情节梗概及社会背景分析

00:10:37班勇苗:《玩偶之家》是一部三幕剧 19世纪欧洲主流女性价值观:最大的幸福是婚姻,而这婚姻是建立在夫权至上和明确分工基础上的。娜拉出走,意味着与这样的价值观决裂。
2016-03-29 17:41:37
(1)(0)(1)
00:00:07魏槐:海尔茂律师刚谋到银行经理一职,正欲大展鸿图。他的妻子娜拉请他帮助老同学林丹太太找份工作,于是海尔茂解雇了手下的小职员柯洛克斯泰,准备让林丹太太接替空出的位置。娜拉前些年为给丈夫治病而借债

,无意中犯了伪造字据罪,柯洛克斯泰拿着字据要挟娜拉。海尔茂看了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后勃然大怒,骂娜拉是“坏东西”、“罪犯”、“下贱女人”,说自己的前程全被毁了。待柯洛克斯泰被林丹太太说动,退回字据时,海尔茂快活地叫道:“娜拉,我没事了,我饶恕你了。”但娜拉却不饶恕他,因为她已看清,丈夫关心的只是他的地位和名誉,所谓“爱”、“关心”,只是拿她当玩偶。于是她断然出走了。
2016-04-11 18:18:36
(0)(0)(1)
00:10:35程文军: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





9.3海尔茂人物形象分析

00:11:59班勇苗:海尔茂形象分析:1、优点:海尔茂是一个称职的劳动者,一个模范丈夫。2、缺点:海尔茂是男权至上时代的范本。他控制家庭经济权,把娜拉当宠物对待,不尊重娜拉。 海尔茂心胸狭窄、自私虚伪、没有担当。 海尔茂搬出道德、宗教、法律来压娜拉,更暴露出他作为资产阶级卫道士的真面目。
2016-03-29 17:55:28
(5)(0)(4)
00:00:00牛木爱:海尔茂 他是作为男权社会的典型人物出现的。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位无可挑剔的人。他既不酗酒,也不赌博,更无寻花问柳的恶习,在家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在外是个奉公守法的公民、一个颇为“敬业”的职员。然而,撇开起形式上易于迷惑他人的举动,他的自私、卑劣的品行无论在重大考验面前还是面对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人都毫无遗漏地暴露出来。林丹太太多次来到他家,他便露出不耐烦的神色;与他们一家过从甚密的阮克医生病入膏肓,并未引起他丝毫怜悯,他却以尽快打发掉他以便与妻子独享温情为满足;对妻子的态度前后不一致。生活安定时,他说:“我常常盼望有桩危险事情威胁你,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但一旦妻子的所作所为对他的名誉、地位、利益构成威胁时,他便翻脸无情,根本不顾及妻子的行为完全是为了他。他的虚伪、自私、卑劣的市侩面目暴露无遗。





9.4娜拉人物形象分析

00:00:00秦婷:娜拉的性格起初表现为无忧无虑、单纯任性。从剧作开始她瞒着丈夫偷吃杏仁饼干的细节中,就体现出她十足的孩子气。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娜拉的形象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位性格坚定、意志坚强、吃苦耐劳的女性。在借债为丈夫治病,伪造保人签字、靠自己的努力按期偿还债务,在债权人的要挟和丈夫的管制夹缝中周旋的过程中,她表现得镇定、有主见,在还债过程中,她能够吃苦受罪,这些显然才是娜拉真正的性格。 从品行方面看,娜拉是一个善良、诚恳的女

性。她伪造保人签字是为了拯救丈夫的性命,对处于困境的林丹太太,她竭尽全力给予帮助;即使是佣人和保姆,她也以平等关系相待。善良的心地使娜拉行为做事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而这个标准又与无情的律法产生冲突,“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他省去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办法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样不讲理的法律。”而这种法律却是她的丈夫那一流人竭力维护的,是他所在的社会阶层得以安定、平稳存在的保障。
2016-04-06 21:03:23
(0)(0)(1)
00:02:17叶鑫::娜拉的性格起初表现为无忧无虑、单纯任性。从剧作开始她瞒着丈夫偷吃杏仁饼干的细节中,就体现出她十足的孩子气。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娜拉的形象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位性格坚定、意志坚强、吃苦耐劳的女性。在借债为丈夫治病,伪造保人签字、靠自己的努力按期偿还债务,在债权人的要挟和丈夫的管制夹缝中周旋的过程中,她表现得镇定、有主见,在还债过程中,她能够吃苦受罪,这些显然才是娜拉真正的性格。 从品行方面看,娜拉是一个善良、诚恳的女性。她伪造保人签字是为了拯救丈夫的性命,对处于困境的林丹太太,她竭尽全力给予帮助;即使是佣人和保姆,她也以平等关系相待。善良的心地使娜拉行为做事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而这个标准又与无情的律法产生冲突,“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他省去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办法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样不讲理的法律。”而这种法律却是她的丈夫那一流人竭力维护的,是他所在的社会阶层得以安定、平稳存在的保障。






9.5关于“娜拉走后怎样”的讨论

00:17:01班勇苗:1.胡适:走不走都无任何意义了,只要精神崛起。
鲁迅:要能在经济上具有独立权就要战斗。
矛盾:《<娜拉>的纠纷》有了经济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郭沫若的见解:《娜拉的答案》.
2016-04-05 16:32:48
(2)(0)(1)
00:14:17张梦竹:胡适:娜拉出走象征她精神的觉醒,即有了个人意志,并懂得为自己负责。如果精神觉醒了,走与不走,就无关紧要了。 鲁迅:怀疑娜拉的精神觉醒没有实际意义,认为离开经济支撑,一切精神追求都难以成功,因而要为获得经济权而战斗。 茅盾:以南京磨风社演员易卜生《娜拉》受到责罚为例,说明要真正提高女性地位,还有比纯粹的经济问题更中心的问题在那边呢。




10.1哈代生平

00:06:41庞小童:欧石楠开什么颜色的花? 紫色
2016-03-19 22:14:42
(0)(1)(2)
00:13:51班勇苗:哈代把自己的小说题材划分为三大类:“罗曼史与幻想

”、“爱情与阴谋”、“性格与环境”。其中以“性格与环境”类的成就最高,又称“威塞克斯小说”。





10.2《德伯家的苔丝》情节梗概

00:00:02魏槐:女主人公苔丝出生于一个贫苦小贩的家庭,他的父亲约翰·德比有一天被人告知是古代贵族德伯的后代,他便得意忘形起来。约翰和他的老婆决定让女儿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以期在经济上得到帮助。
2016-04-11 18:21:07
(0)(0)(1)
00:00:02魏槐:苔丝去了以后被老太婆的儿子亚雷诱奸,她怀孕回家,孩子一生下即夭折。过了几年,苔丝离家来到陶勃赛乳牛场干挤奶的活儿,在这里他与牧师的儿子安吉尔·克莱恋爱并订婚。苔丝对文质彬彬、颇有知识的克莱十分崇拜和热爱,几次想把自己曾被亚雷奸污的事告诉他,但都因种种缘故而没有办到。结婚前数日她曾写了一封长信将往事告知克莱,她把信从房门下边塞进克莱的屋子却塞到了地毯下面。新婚之夜她把自己昔日的这一不幸事件向丈夫坦白,但是克莱没能原谅她。这以后他们两人分居,克莱去巴西发展他的事业,苔丝仍在一些农场打工糊口。





10.3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

《威塞克斯小说》是哈代的系列小说总题名,包括14部小说。威塞克斯是哈代家乡的古地名,哈代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多部小说联成一体。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期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他这些小说展示了英国农村的恬静景象。





10.4 苔丝悲剧的成因及意义

经济力量从根本上决定着苔丝的悲剧。因此,社会中的人,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在特定的阶级集团中形成他们的性格。苔丝本人和与她产生关系的资产阶级人物身上都带有本阶级的印记,这种由社会所决定的性格在苔丝的悲剧中起到了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法律制度都是以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承认剥削阶级压迫人民的权力为前提,是为维护其反动统治服务的。亚雷在乡野称霸,为非作歹,却受到法律的保护,而苔丝却被判处死刑。这正说明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反动性,表明下层阶级的小人物在社会中是不可能得到公正待遇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