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考试题型:

1、单选(10)

2、多选(10)

3、判断题(10,错的要改过来)

4、名词解释(4)

5、简答题(4)

6、分析题(1)

1、社会保障的特征社会性(社会保障的普遍性;以全体公民为保障对象、社会保障基金的社会性、社会保障运作的社会化)、福利性、互济性(具有统筹互济、分担风险的特征)、强制性(强制参加、强制缴费)

2、社会保障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在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这种效能和作用表现在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1)经济功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促进资金市场发展;(2)社会功能: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3、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英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包括收入性福利和实物性福利:(1)收入性福利:涵盖国民保险和非缴费性福利两部分。(2)实物性福利涵盖医疗服务、住房福利、教育和社会福利服务等方面内容。

4、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保障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成员中的劳动者群体。社会保险的基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筹集。社会保险制度包括职工养老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对象是社会中最困难的群体。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或社会捐赠。)、社会福利、优抚安置

5、家庭保障方式的性质与特征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代际交换方式2、以土地保障为基础,自然就业和土地的稳定产出是经济支撑3、自然村落和族群社区是基本社会结构4、传统家庭伦理和社会规范是文化背景

6、社会保障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条件1)工业化的冲击:以家庭为基

本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趋于瓦解。封建土地制度日趋瓦解、圈地运动合法化、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雇佣劳动者。工厂企业间竞争加剧、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相对剩余人口。竞争和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两极分化。2)家庭功能变迁:家庭的经济功能受到了削弱;家庭的人口规模日益缩小;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家庭失去了土地保障;强调国家责任的社会保障思想的兴起。

7、伊丽莎白《济贫法》的背景:1492年新大陆发现以后迎来大航海时代;1498年亨利7世19号法令禁止拆毁20英亩以上土地的农民房屋;1514年伦敦近郊反圈地运动暴动;1530年乞食许可证的法律制度;1531年《乞丐和流浪者处罚法》

8、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内容(1)要求全国普遍设立收容贫民的济贫院,强调对贫民实施救济是每个济贫区的责任,并通过委任贫民救济官的方式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地方济贫行政体系;(2)建立征税机构以满足济贫资金筹集所需,并确定了从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方(3)对有劳动能力的强健贫民通过提供劳动场所的方式促其自立;(4)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者,通过院内收容和院外救助两种方式进行救助;(5)对失依儿童,以孤儿院收养、家庭补助、家庭寄养等方式进行抚养。特点:兼有强迫劳动与福利救济双重性质。旧《济贫法》的基础是社会权利的不平等。旧《济贫法》在客观上促进了贫困救济形式的重大变化。

9、“斯宾汉姆兰德制”18世纪下半叶英国部分地区实行的“斯宾汉姆兰德制”被视为就得保障形式土崩瓦解的前兆,是一种家庭津贴法,最早在伯克郡实行,其口号是公平收人,体现了社会平等、互助互济的思想。手段不是强迫而是恩惠。局限: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抬头,自由竞争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主流,“斯宾汉姆兰德制”不鼓励竞争,不鼓励劳动力流动的作法,遏制了自由经济,注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10、新《济贫法》及其历史作用(1834年)面对农民的暴动,资本家也加大了抑压的力度,1834年斯宾汉姆兰德制被废除,同时济贫法被大幅度修改,出台了新《济贫法》。新《济贫法》出于减轻财政税收负担压力的目的,对接受救济条件的规定仍然十分严格苛刻,取消了院外救济,强迫需要救济的贫民重新回到贫民艺习所,接受残酷的苦役制度。全国统一原则、劳役场检验制度、劣等待遇原则等三原则成了新济贫法的特征。作用意义:承认要求社会保护是公民的合法权利;将济贫权力集中为国家干预和政府介入对社会弱势人群的救助提供了组织保证;所确立的社会保障是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的原则,却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1、德国社会保险三法1883年:《疾病保险法》(世界第一部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与残疾强制保险法》。

俾斯麦政府颁布的三种关于劳工的社会保险法,均由雇主与劳工联合组成的自治机构予以办理,由政府予以监督。均只以工厂和矿山的劳动者为对象,利用当时的共济组合,劳动者三分之二,雇主三分之一,国家不予负担。灾害保险的保险费,全由雇主负担。老年残疾的保险费,雇主与劳工各自承担一半,再由政府对每一个人的年金进行一小部分补贴。此外,还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劳工星期日休息的权利,并限制童工、女工的最长工作时间。

12、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背景1863年德国劳动者协会成立;1868年德国民主劳动党;1871年德国的统一;劳动运动的高涨和社会主义劳动党的建立;《社会主义者取缔法》:1878年;1881年11月德皇威廉一世《致国会的文告》;德意志帝国统一,国力增强,工业发展;俾斯麦谋求欧洲霸主地位的野心;工人斗争日益高涨。

意义:(1)是人类历史上关于社会保险的最早的、较完备的制度性安排。标志人类历史上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此产生。(开启了社会保障的制度化历史:不确定性、临时性→稳定性、经常性;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共同分担的社会保障机制:雇员缴费+雇主缴费+国家资助;成为公民的法定权利:受保障者不必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罚为受益条件)

13、美国《社会保障法》的意义该法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保障”的概念,第一次在一部法律中规定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的内容,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制度朝着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跨了一大步,因而标志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框架趋于成型。以《社会保障法》为起点,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基本的法律制度不仅越出了欧洲的范围开始在北美大陆生根,而且进入了在全球各国普遍建立并实施的新的发展阶段。

14、美国社会保障法充分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一系列思想和原则。这些思想和原则主要是:(1)社会保障是机器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取代已不适应形式的家庭保障的新的社会政策;(2)报以普通福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建国策略,以消除人们对生活中旦夕祸福和兴衰变迁的恐惧;实行强制性多层次的老年社会保险;(3)实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实业社会保险;(5)社会保障必须促进劳动者自我保障意识的建立,保障基金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6)社会保障项目必须逐渐展开,防止一哄而上,等等。

15、社会保障模式的区分(1)从国家对社会进行干预的角度出发,分为社会服务模型、通过减税等方式对个人进行鼓励的模型、公共服务和市政建设模型等。(2)从社会政策学的角度出发分为:剩余模式和机制模式。(3)从保障范围出发,分为普遍保障模式、就业保障模式和救助型保障模式等三种。(4)从实施方式出发,现代社会保障又

分为现收现付式、部分积累式和完全积累式三种。(5)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出发,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保险型保障模式、强制性自我储蓄型保障模式和国家保险模式四种。1)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以英国、瑞典为代表,多见于北欧和西欧国家。其基本特征是:全民保障;社会保障范围由生到死,几乎无所不包;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实行广泛而优厚的公共津贴制度,津贴与个人收入及缴费之间缺乏联系;财政负担沉重。2)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以德国、美国为代表。基本特征是:社会保障网络以各种社会保险制度为中心,再补充以其他救助或福利性政策;在政府、社会、雇主与劳动者个人之间建立起责任共担的机制,实现风险保障的互济性;强调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实现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协调。3)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以新加坡、智利为代表,其基本特征是:法律强制受保人必须按一定的比例缴纳基金;建立个人账户,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全部记人雇员的账户;个人账户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雇员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完全取决于其个人账户积累额。(新加坡模式:由政府集中管理和运营基金。智利模式:由私营基金管理公司运营基金)4)国家保险模式:是指苏联、东欧以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强调国家责任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社会保障事务完全由国家(或通过单位)包办,政府对社会保障资源进行直接分配,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较低;保障基金由国家或企业承担,采用从劳动成本中预先扣除的方式筹集,个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在保障目标上以追求社会公平为主,在保障范围上几乎是全体国民,但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16、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困境日益增多的福利支出使得赤字攀升、债台高筑,许多西方国家出现了巨大的财政“黑洞”。日益增多的福利服务使一部分人只想索取、不想贡献,社会保障制度违背了追求社会公平的初衷。沉重的福利负担使西方国家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沉重社会福利负担造成的压力,促发西方国家社会危机和冲突加剧。

17、造成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困境的原因1)经济:近20年西方经济的滞胀是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2)社会: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使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更加难以维持;3)政治: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受内外政治斗争形势的压力,朝着日益膨胀的方向发展

18、西方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和改革1)对于福利补贴的申领者规定一些附加条件,改变过去无条件自动享受的做法;2)重新调整福利标准,改变过去那种过多、过滥、过宽发放补贴的做法,以使现有的保险制度变得有支付能力和能够正常运转;3)加强福利服务

管理,对享受福利者的经济情况进行严格的调查核实,以保证把福利发给确实需要的人们;4)通过福利服务私营化来缓解政府沉重福利赤字的压力福利政策改革和调整措施的推行,使得过去一切福利由政府提供的“福利国家”,出现了一个由私人和由政府同时提供服务的“福利混合模式”

19、现代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及其标志1)萌芽阶段,以19初英国新济贫法的建立和德国工人互助组织的广泛发展为标志。2)建立阶段,以德国颁布《社会保险法》和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为标志。3)全面发展,以二战后英国福利国家和多种模式社会保障的形成为标志。

20、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创建阶段(1949-1956):企业劳动者保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保险、农村集体农民生活保障、城镇社会救济与福利等制度的创立。主要做了:发布一系列法规文件开展济贫救灾。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国家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2)调整与完善阶段(1957-1966):建立企业职工和国家公务人员统一的退休制度。制定了民族工商业者以及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方面的政策法规。落实了精简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并解决保险待遇异地支付问题。对医疗制度进行改革。3)动乱干扰阶段:即倒退阶段(1966-1976):职工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方面出现了倒退现象。职工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出现了倒退现象。企业用工制度方面出现了倒退现象。4)恢复与重建阶段(1976-1985):恢复职工退休、退职制度。整顿和恢复企业劳动保险管理工作。开展国营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试点工作。社会救济工作得到恢复重建。

2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内容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开发。建立城镇失业保险制度。开始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障法的特征:广泛的社会性、明显的强制性、严格的专用性、特定的技术性、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

22、社会保障法制系统的层次宪法层次。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社会保障领域的综合性或单项性法律。国家行政机关颁行的行政法规。地方立法机关或地方行政机关制定的适用于本区域范围的社会保障法规23、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结构总则部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和享受资格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法律责任;争议处理;附则。

24、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和选择性相互兼顾的原则。生存权与发展权相结合的原则保障待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互适应的原则。公平和效率相互促进的原则

25、中国社会保障法规体系建设:1)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回顾: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保障立法实践。《共同纲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社会保障立法。2)当前中国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的问题:(1)社会保障立法严重滞后:社会保障在宪法中仅有原则性的规定,而且只是针对传统的社会保险制度,而像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受灾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连宪法性原则都未能规定。(2)社会保障现行法律的立法层次太低:社会保障法是法律体系中的独立法律部门,应当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来制定相关的法律。但是在中国的社会保障实践中,社会保障政策代替社会保障法律的现象十分严重。(3)社会保障立法不统一。由于立法层次低,使目前社会保障立法多属于部门立法和地方立法,因受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制约,造成各部门各地方之间立法的矛盾,最终导致各种社会保障的规定难以统一。(4)社会保障法规的实施和监督机制相对薄弱。社会保障立法层次不高,加之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制约,导致社会保障法规的实施缺乏有效的实施和监督机制,存在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3)中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构建:目前中国尚处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阶段的初期,当务之急是在国家立法的层面上尽快就社会保障的各个具体制度单独立法。

26、中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应有以下部分构成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保障管理监督法、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法、社会保障争议解决程序法、社会保障管理

27、当前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变化发展总趋势是社会保障的政策决策趋于统一,而在社会保障的业务管理上则趋于分散,接近群众。当前,一些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另一个带倾向性的变化是私营化。

28、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管理的(改革现状)主要问题与对策(1)中央政府部门管理职能的调整缺乏有效的法律管理和监督机制——政策管理与法制管理相结合,法治管理为主(2)政事分开,政监分开机制的建构统筹层次偏低,集中管理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国民的社保权利(3)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局面的初步形成资金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够,资金运作缺乏长期预备机制——建立健全社保预算,加强社保基金管理

29、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政府拨款、企业(雇主)交纳、社会成员个人缴纳、社会及居民个人捐助、国际捐助、社会保障基金自身增值。

30、社会基金的分类(1)以基金来源进行分类,可分为财政性社会保障基金,缴费性社会保障基金,捐助性社会保障基金和运营盈利性社会保障基金。(2)以基金存储和支付期限进行分类,可分为积累性(中,长期支付)社会保障基金喝非积累性(即时支付)社会保障基

金。(3)以基金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可分为社会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等),社会福利基金(公共卫生基金、教育福利基金、住房公积金、优抚安置基金、残疾人福利基金等),社会救济基金(农村扶贫基金、城镇低保基金、灾害救济基金等)

31、社会保障基金的功能1)提供收入补偿: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补偿功能,就是保障劳动者在遭遇社会经济风险事故,暂时或永久失去经济收入时,能从社会保障计划、项目中得到保险金以补偿收入损失。2)均衡社会消费:均衡消费功能就是通过居民收入的转移支付或延期支付,使用于消费的居民收入在每一时期保持大体的均衡,从而维持社会消费品供求关系的平衡。3)激活资金市场:为满足未来的、长期的支付需求而积累起来的庞大的社会保障基金,可能形成国家的建设资金,对金融市场的繁荣起积极作用。4)规避社会风险:社会保障基金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基金的积累和调剂余缺,达到规避社会经济风险的目的。5)体现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和支付,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之所以要进行再分配,是因为市场机制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32、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原则、收支平衡、依法筹集

33、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及其比较:1)完全积累式:适用于养老保险计划、住房公积金计划、教育投资计划等。要求以远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筹集基金。2)现收现付式:适用于大部分社会保障计划,要求以近期内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筹集基金。3)部分积累模式:是一种把近期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相结合的筹资模式,比较适用于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计划。其特点是不同主体间的转移支付与自身收入延期支付并存。因为筹集的资金的一部分用作现时支付,一部分沉淀形成基金,所以这种筹资模式也称作部分基金模式。

34、社会保障基金的形态(1)以个人消费基金形态表现的,返还或分配给保障对象的社会保障金;(2)以社会消费基金形态表现的,社会服务设施保障基金;(3)以后备基金形态表现的,被储存积累起来以应付将来支付所需的社会保障基金

35、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基本原则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多样性

36、社会保障基金有效投资运营的条件投资的多样性、资本的流动性、管理的规范性

37、可供投资运营选择的诸种金融工具银行存款、购买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购买公司股票、委托投资、抵押贷款、不动产投资。

38、社会保险的特点立法强制性、社会互济性、经济福利性、贫困的预防性、对象的特定性

39、社会保险的功能(1)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2)经济功能:保证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和调控经济的发展;(3)福利功能:通过互助互济性的制度安排进行收入补偿,预防贫困并保障基本生活

40、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政府责任主体性原则、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基本生活保障性原则

41、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1)商业保险及其特点:商业保险是按照保险的一般原则,以集中起来的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根据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签订的合同,由保险人对被保险人遭遇到的合同范围内的风险,按合同规定实施经济补偿的一种商业经营活动。其特点表现为: (1)权利与义务的契约性。(2)产品的灵活性。(3)目的的营利性。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同:(1)对可能的风险、事故进行保险,并提供事后的经济补偿。(2)对可能的风险实行社会共同分担方式。(3)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都属于保险学的范畴,因此都具有保险学的一般共性。异:(1)两者的保险性质、保险目的不同;(2)两者的保险依据、实施方式、作用和对象不同;(3)两者的管理体制、资金来源和保障水平不同

42、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基本生活保障原则;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特点:政府立法,强制实行;养老保险费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专门机构的专业化管理。功能:经济保障的功能、劳动力供给的保障功能、收入再分配的功能、稳定经济的功能

43、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筹集方式包含三个要素(1)资金筹集的主体,即由谁来筹集;(2)资金筹集的客体,即由谁来出资;(3)资金筹集的对象和比例,即以什么作为筹集基金的基本依据。

44、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1)征税制:是指通过税收形式(如开征社会保险税)获取资金并形成保险基金。其特点是标准统一、强制征收、统收统用,而且其收入、支付和管理都有很强的法律约束。(2)缴费制:是按照统一的保险费率交纳社会保险费,或按照社会保险项目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费率进行缴纳,从而形成社会保险基金。(3)自由筹资

45、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1)现收现付制;(2)基金积累制;(3)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的混合模式。

46、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1)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期(1950年—1957年)2)养老保险制度的扩充、发展期(1958年—

1966年)3)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倒退期(1967年—1977年)4)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期(1978年—1986年)5)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期(1986年—至今)——1986年7月12日《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真正从体制上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革命的标志);1991年6月26日《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为扩大传统养老保险的缴费基础);1997年7月16日《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8年3月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7月《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9年1月22日《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2000年12月25日《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

47、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48、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坚持低保障标准,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2)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必须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3)坚持自助为主、互济为辅、储备积累的做法;(4)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

49、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1)资金筹集(2)交费方式(3)个人账户的管理(4)实施范围(5)投保和享受年龄(6)制度的管理方式

50、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个人账户的“空帐”运作问题。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增加缴费问题。养老保险的基金筹集模式问题。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问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51、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特点(1)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形成。(2)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3)医疗社会保险占据主导地位。(4)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是综合化。

52、医疗社会保险的特点(1)医疗保险的普遍性。(2)医疗保险的复杂性。(3)医疗保险的短期性与经常性。(4)医疗保险采取以医疗费用为准则实施给付的补偿形式。(5)医疗费用难以预测和控制。

53、医疗社会保险基金和商业医疗保险基金的不同:形成的根据:缴纳主体;运行的基本原则:支付原则

54、筹集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的基本原则:医疗社会保险是一种公益性、福利性的制度,因此,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与商业医疗保险不同,具有自身特有的原则。(1)多元主体分担的原则(2)按实际情

况确定收支,并略有节余的原则。(3)适时调整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水平,确立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水平是不断变化的观念。

55、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分类1)根据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对象分类(2)根据医疗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分类(3)根据医疗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方式分类

56、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模式:第一,福利型合作医疗保险。第二,风险型合作医疗保险。第三,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

57、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因地制宜是合作医疗的重要特点。单一的医疗保险形式很难适应农民的各种医疗需求。改变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加强农村医疗保险的制度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

58、国外医疗保险的发展趋势第一,强化医疗费用的控制机制。第二,重视和建立基础的初级医疗服务。第三,重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第四,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提高医疗及其服务效率。

59、失业保险的类型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失业补助制度、复合式失业保险制度。特点:针对的社会经济风险不同;间接目的不同;享受条件不同;属于短期保险项目。

60、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要素覆盖范围、给付标准、给付期限、基金筹集、管理机构

61、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功能有利于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有利于促进失业者的再就业;有利于企业完善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建立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实现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的目标

62、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经验失业保险逐步向多重保障发展,建立了复式保障结构。普遍强调失业保险的给付条件。给付标准方面。把促进就业作为失业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

63、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失业保险的范围、失业保险资金来源、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保险金的领取期限、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失业保险金支付项目、失业保险待遇的停止发放8.失业保险的管理。

64、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财政补贴;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65、目前失业保险制度的局限:(1)失业保险制度规定中对失业概念的界定过于狭窄。(2)失业保险基金来源渠道单一、金额偏少、保障水平低。(3)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4)失业保险对于保障和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的功能发挥不明显。

66、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1)树立全民的失业保险意识,提高全民参加失业保险的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2)失业保险基金要多渠道筹集,加强管理监督,合理有效使用。(3)要坚持就业优先和就业保障的取向。(4)要明确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主要可以通过突出就业导向、完善培训体系、建设就业信息网、合理扩大适用范围等措施,使失业者获得政府支持下就业保障,实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与世界的接轨。

67、工伤保险的特征:最具有强制性。实行“无过失赔偿”制。不受年龄的限制。保障项目完备,待遇优厚。劳动者个人不缴纳保险费,经费全部由雇主承担。发展趋势:工伤保险的受保范围不断扩大。重视预防工作。强调康复和重返工作岗位。

68、工伤保险基金的特征:一是强制性。即工伤保险费是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向规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征收的一种社会保险费。具有缴费义务的单位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缴费义务,否则就是一种违法行为,用人单位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共济性。即用人单位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后,不管该单位是否发生工伤,发生多大程度和范围的工伤,都应按照法律的规定由基金支付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缴费单位不能因为没有发生工伤,没花费工伤保险基金而要求返还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也不应因单位发生的工伤多、支付的基金数额大而要求该单位追加缴纳工伤保险费,而只能在确定用人单位下一轮费率时适当考虑其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情况。三是固定性。即国家根据社会保险事业的需要,事先规定工伤保险费的缴费对象、缴费基数和费率的基本原则。在征收时,不因缴费义务人的具体情况而随意调整。固定性还体现在工伤保险基金的使用上,实行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挪用。

69、生育保险的特征:(1)享受生育保险的对象(2)生育活动所引起的收入损失(3)许多国家都把生育保险和疾病保险合并为生育和疾病社会保险项目(4)生育保险的待遇给付期从生育活动前延续到生育活动开始之后。

70、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规定生育妇女在享受生育保险补助金时,必须已经投保,并且缴纳保费达到规定的最低期限。规定被保险人在分娩前必须投保满200小时。规定具体的投保条件,凡符合国家公民及财产调查手续,一律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71、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1)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立法(2)覆盖范围较广(3)待遇标准较高

72、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1)生育保险待遇的变化。(2)收入补偿形式的调整。(3)医药费用分担形式发生了变化

73、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不足:生育保险制度覆盖面较低。生育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呈多样性。生育保险统筹各地差异较大。生育保险金不足额发放,待遇给付出现空缺。生育保险收大于支问题突出。生育保险立法滞后。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尚在探索中。

74、贫困的量度标准:(1)恩格尔系数法:是按照一个家庭用于饮食支出的比例来大体测定该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测定方法。(2)标准预算法(市场菜篮法):根据维持家庭或个人所需要的最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物品种类和数量,依据市场价格计算出这些物品相应的货币金额,以此为贫困线。是最传统的确定贫困线的方法。(3)国际贫困标准法:(4)最低百分比法。

75、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意义: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权益的需要。为改革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需要。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维持社会公平的需要。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转换机制的需要。

76、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原则:保障基本生活,坚持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中央统一规划,地方分散决策的原则。政府、集体、社会共同责任的原则。

77、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内容:保障对象;救助标准;实施程序

78、我国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79、救灾工作的方式:灾中紧急救助。灾后生产自救。长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措施:实物救助、现金救助、服务救助。救灾工作的程序步骤:报灾、计灾、查灾、核灾、救灾。

80、社会优抚安置的特征:保障对象的特殊性(对象包括: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等);保障手段的综合性(优抚保障是借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手段来实现其保障功能的,是一种综合性的保障);保障标准的优待性(国家和社会为优抚对象提供了较高水平的保障,保障标准体现着待遇从优的原则);精神与物质保障并重(优抚保障既强调物质保障,又重视精神激励和抚慰。物质保障是优抚保障的基本内容,主要向优抚对象提供保障基本生活的资金和服务设施。精神激励和抚慰是优抚保障的重要内容。)

81、抚恤制度是我国优抚安置保障制度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和病逝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及家属所实行的一种物质抚慰保障。我国优抚保障中的抚恤主要包括死亡抚恤和伤残抚恤两类。伤残抚恤是国家对按规定取得革命伤残人员身份(包括伤残军人、伤残机关工作人员、伤残人民警察、伤残民兵民工)的

人员,根据其伤残性质和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以现金津贴形式给予的抚慰保障。分为:伤残抚恤金和伤残保健金。82、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有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目的: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依据:国家立法;责任主体:国家和社会;获益主体:全体公民;内容: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83、★★社会保障体系:指由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功能的社会保障制度(或计划、项目)连接而成的“社会安全网”。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一)众多制度、计划、项目结合而成;(二)相互联系、功能互补的结构性特征;(三)宗旨是为国民和社会提供安全保障。

84、优抚指的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伤残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

85、安置是指国家民政部门对复员退伍军人进行生活和工作安排。

86、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对鳏寡孤病残等社会弱势人群提供的福利性质的服务与保障措施。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所举办的福利项目。

87、社会保障立法: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是指在社会保障活动中,依法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政府,社会和公民。88、社会保障关系指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和公民在社会保障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包括:(1)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2)政府与社会保障实施机构之间的关系(3)社会保障实施机构与公民之间的关系(4)不同社会保障实施机构之间的关(5)政府和社会保障实施机构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

89、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社会保障关系同时具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双重属性(2)社会保障关系是一种不同主体之间的连带社会责任关系(3)社会保障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具有非对等性。

90、社会保障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机构与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各种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的过程。包括(1)管理机构:分层、职责;(2)管理内容:行政、基金、对象;(3)管理方式:直接、自治、市场。

9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施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所确立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社会保障机构,管理原则、管理机制

以及主管机构、分管部门、隶属关系等一系列制度的总和。

92、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是建立社会保障合理的管理体制的基本依据,也是管理系统正常、有效运行的准则与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除了要遵循管理的一般原则外,还要遵循社会保障制度所要求的特殊规则。主要包括:(1)集中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原则(2)政事分开、政监分开原则(3)立法先行、依法管理原则(4)社会化管理原则

93、社会保障基金: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国家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计划、项目而预先建立起来的,用以保障社会成员在遭遇社会经济风险事故时所需的、专款专用的资金。

94、社会保障给付标准,也称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是指社会保障各个项目按照规定向受益人支付金额、实物和服务的数额。给付形式包括:(1)以给付的次数作为标准,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可以分为一次性给付和多次性给付两种形式;(2)以给付的时间作为标准,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可以分为长期性给付和阶段性给付两种形式;(3)以社会保障项目作为标准,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可以分为社会救济待遇给付、社会保险待遇给付、社会福利待遇给付等。

95、社会保险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共同筹资,为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够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以保障社会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

96、养老保险是政府通过立法的制度性安排,以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为原则,在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后,为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97、基本养老保险是按国家统一的法规政策强制建立和实施的社会保险制度。企业和职工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在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因其他原因而退出劳动岗位并办理退休手续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退休职工支付基本养老保险金。

98、医疗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方式强制性地向社会成员征缴医疗保险金,在劳动者(或公民)因患病、负伤、年老、生育、失业或因其他原因收入中断需要医疗费用时,由国家或企业提供医疗和物质保障的制度。从运作机制看,可以把医疗保险分为医疗社会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从保障范围看,可以把医疗保险分为广义医疗保险和狭义医疗保险。

99、医疗社会保险基金是由国家立法向劳动者个人及其所在单位强

制征集,必要时由国家资助,由专门机构组织、管理的货币形态的后备资金。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者面对疾病风险的能力,在劳动者遭遇疾病风险时能够获得必需的医疗费用。

100、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在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以农村居民为对象,在自愿和互助共济的原则下,通过集体和个人共同筹资,按一定比例补偿农民医疗费用的初级医疗保险形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府支持与倡导,自愿互利。第二,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第三,因地制宜。

101、失业保险的含义:是指依据国家法规,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渠道筹资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失业时给予失业金支付,以保障其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暂时失去工作,致使工资收入中断而失去维持生计来源,并在重新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时,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02、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之一,是向法定范围的劳动者补偿其因职业病或工伤而导致的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由国家或企业单位对其生活给予一定物质补偿的保障制度。

103、无责任补偿原则,又称无过失补偿原则,是指工伤事故发生后,无论事故责任在谁,都应及时对受伤者进行无条件的一定经济补偿。因工受伤是劳动者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的牺牲。非因工受伤并不属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的牺牲。直接经济损失指因工受伤者的第一职业的劳动报酬。

104、生育保险是指国家针对女性生育行为的生理特点,通过社会保险立法为怀孕和分娩的职业妇女及时提供物质帮助和产假,以保障受保母子的基本生活,保持、恢复或增进受保妇女的身体健康及工作能力的一项社会保险计划。

105、工伤保险基金是指为了建立工伤保险制度,使工伤职工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而筹集的资金。

106、农村贫困户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为了保障农村贫困户基本生活,为其提供物质和服务等援助的一项社会保障措施。目的是为了保障农村贫困户的基本生活,使他们通过综合生活救助,逐步摆脱贫困。农村贫困户救助的对象是农村的贫困户。救助的形式:定期救助、临时救助。

107、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界发生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现象所引起的灾害,其主要特点是人力不能支配并造成物质财富的损坏和人身伤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5种类型:(1)气象灾害(2)地质灾害(3)地貌灾害(4)水文灾害(5)生物灾害。

108、社会优抚安置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优抚安置保障是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其次,优抚安置保障是通过各种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政策来保证实施的。其三,优抚安置保障的目的是,要使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军人、烈士及其家属,受到社会应有的优待、保障和崇敬。

109、社会救助通常称为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向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人提供满足其最低生活需要的资金、实物或者服务的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具有下列特征:(一)社会救助的主体是国家和社会(二)社会救助是最低标准的社会保障(三)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特定的。我国的社会救助主要包括灾难救助法律制度、扶贫法律制度、农村五保供养法律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

本微信号长期服务于教育考试是大家学习成长的必备工具赶紧告诉还没添加关注的朋友

微信→通讯录→添加→搜号→输入yinlu1698

或者

通讯录→添加→查找公众号输入引陆/yinlu1698

有更多科目内容和你分享

110、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一、单选题 1. (4分)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 A. “感物”说 ? B. “养气”说 ? C. “胸有成竹”说 ? D. “镜子”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2. (4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 A. 白居易 ? B. 柳宗元 ? C. 周敦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3. (4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 A. 创造性 ? B. 真实性 ? C. 倾向性

? D. 艺术性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4. (4分)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 情感体验 ? B. 声音节奏 ? C. 语词形式 ? D. 逻辑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5. (4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 A. 艺术直觉 ? B. 艺术灵感 ? C. 艺术想象 ? D. 艺术情感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6. (4分)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 A.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 B.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 C. 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 D.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7. (4分)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 A. 电影文学 ? B. 电视文学 ? C. 戏剧 ? D. 小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8. (4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 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 C. 古典主义 ? D. 现代主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9.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1)目的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强制实行的以保证社会安全为目的的保险制度,不以营利为目的。商业保险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活动。 (2)保障对象不同。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为对象。商业保险是以全体国民为对象。 (3)权力与义务对等内涵不同。社会保险首先强调劳动者必须履行为社会贡献劳动的义务,并由此获得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权利。商业人身保险强调投保人员所缴保险费的多少决定保险金的多少,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表现为一种“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的等价交换关系。 (4)管理体制不同。社会保险由中央或地方政府集中领导,有社会保险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属于行政领导体制。商业保险机构——保险公司是自主经营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属于金融体制。 (5)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是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为标准,保障水平要考虑劳动者原有生活水平和社会平均的消费水平,并随生产的发展不断提高。商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完全以投保人所缴保险费的多少为标准,不考虑其他因素。 (6)立法范畴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规定的劳动者享受的基本权利,属于劳动立法范畴。商业保险是企业的金融活动,合同双方权益受经济合同法保护,属于经济立法范畴。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 2.社会基础:工人阶级长期斗争和争取的结果。 思想理论依据:(1)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社会是个人的总和,社会的职责就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其个人利益,使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得到最大的幸福,从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全社会的稳定与繁荣。(2)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收入均等化,即认为一个人的收入越多,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小;反之,收入越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大。(3)凯恩斯主义理论:提出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建立累进税制和最低工资制等观点。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德国: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俾斯麦,1883《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2.英国:最早社会保障立法《济贫法》;1911《国民保险法》。 3.美国:1935罗斯福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1.“投保资助”型(传统型):美国、德国、日本。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费用由多方承担、实行自治管理。 2.“福利国家”型(全民福利):英国、瑞典(福利国家橱窗)。使公民普遍的享受福利,让国家担负起保障公民福利的职责。 3.“国家保险”型(国家保障):苏联。受保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社会保险待遇高、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而与工龄挂钩、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 4.“强制储蓄”型(强制自保):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智利。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所有雇主、雇员依法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公积金局缴纳公积金,由中央公积金局加上每月应付的利息,一并计入每个公积金会员的账户,专户储存。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 1.社会保障: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生活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险: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力,或有劳动能力却因失去工作而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 3.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或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补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4.社会救助的对象:(1)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2)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但因意外灾害降临,遭受重大财产损失、人身损伤,一时生活困难的人;(3)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标准的个人或家庭。 5.社会福利: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6.社会福利的内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劳动者。 7.社会保障的功能: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矛盾的调节器、社会政治的稳定剂、对社会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章. 1.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社会救济的法律地位。 2.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了国家政府承担最终责任的原则。 3.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贝弗里奇报告)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4.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投保资助型(德美日)、福利国家型(英国北欧)、国家保险型(前苏联东欧中国)、强制储蓄型(新加坡智利)。 第四章. 1.社会保障基金: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 2.按基金运营管理方式分类:财政拨款(救助福利保障)、强制性征缴(保险)、多元组合(福利)。 3.社会保险基金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区别? 答:社会保险基金是指用于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时的基本需要的基金。主要是应对当前的社会养老、就医、失业等问题,安全第一,保值即可,增值次之。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具体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险基金。这部分资金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由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筹集的专项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直接关系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因此要严格管理社会保险积累基金,除按规定预留必要的支付费用外,全部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在国家做出新的规定之前,一律不得进行其他投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也称“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是应对将来的社会养老、就医、失业等问题,安全也是第一,但保值增值的任务更重一些。是在社会保险基金和社会救助基金出现财务危机时,充当着补充、调剂基金的作用。其筹集途径是中央财政直接拨款、彩票公益金、上市公司国有股转持、资本市场投资收益等。社会保障储备基金不是用于当前的即期社会保障支出,而是未雨绸缪,为我国将来的人口老龄化做战略准备。 4.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原则:保障受保障着基本生活、随物价变动调整待遇水平、共享经济增长成果。 5.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安全性、收益性、分散化、流动性。 第五章. 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政府直接管理(国务院:人力资源部、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城建部、卫生部)、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管理、以私营机构为主的管理。 第六章. 2.社会保障水平: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考试及答案

《社会保障概论》 期末考试试卷 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考试时间90分钟。 3.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得主要劳动形式就是( ) A、体力劳动 B、脑力劳动?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2、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劳动得主要形式就是( ) A、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个体劳动D、共同劳动 3、在劳动力市场体系中,劳动力市场运行得反馈系统就是( ) A、企业管理系统 B、市场管理系统 C、国家调控系统 D、信息传递系统 4、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上实行得就业政策就是( ) A、多渠道就业制 B、统包统配制 C、自主就业制 D、市场就业制?5、当前,我国政府在扩大就业方面制定政策得主要方向就是发展(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 D、第四产业?6、目前,我国城 乡结构调整得突破口就是( ) A、发展第三产业 B、扶持中小企业 C、鼓励非正规就业D、加速城镇化 7、劳动者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与合理组织劳动得基础上,完成某项工作消耗劳动量得标准,称为()?A、劳动定额B、工时定额 C、产量定额D、人员定额 8、在每一专业或者工种内部按照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高低进行得分工,称为() A、职能分工 B、专业分工 C、技术分工D、社会分工?9、在劳动分工与协作中起着双重得量得规定性作用得就是() A、劳动定额 B、劳动定员? C、劳动定时 D、劳动定岗? 10、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得等级工资制,基本上属于( )?A、绩效工资制度 B、能力工资制度?C、资历工资制度 D、岗位工资制度 11、通常在企业管理中制定合理得工资制度与政策,并进行有效实施得活动称为() A、工资管理 B、工资理论?C、工资制度 D、工资级差 12、在我国,工资总额得统计时间一般以() A、日为单位 B、月为单位?C、季为单位D、年为单位? 13、劳动关系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而形成得权利与义务关系就是()?A、劳动法律关系 B、劳动经济关系?C、劳动生产关系 D、劳动工资关系 14、劳动合同以合同期限为标准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 )?A、1类 B、2类?C、3类D、4类15、劳动合同得试用期,一般不超过() A、4个月 B、5个月?C、6个月D、7个月? 16、社会保障就是保障公民得( ) A、优越生活水平B、较高生活水平 C、平均生活水平D、基本生活水平 17、在我国,属于社会保障体系最低层次得项目就是()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l8、下列选项中,需要个人提出申请,有关机构审核、确定标准得项目就是( )?A、社会救助B、社会福利?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19、我国规定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得起始年龄为( )?A、男职工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B、男职工60周岁、女工人50周岁 C、男职工65周岁、女工人55周岁? D、男职工65周岁、女工人60周岁 20、社会保险待遇申请得审核机构就是( )?A、用人单位 B、用人单位行业机构?C、司法部门D、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21、我国社会保障管理涉及三方面得内容,即行政管理、业务管理与( )?A、司法管理 B、监督管理?C、人事管理 D、商业管理?22、社会保险中最重要得险种就是()?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C、失业保险 D、生育保险 23、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得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大约为( ) A、40% B、50%?C、60% D、70%? 24、下列选项中,属于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得第三层次得就是( )?A、基本养老保险 B、企业补充养老保险?C、企业年金 D、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25、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在40%~50%之间被认为就是( ) A、勉强度日 B、小康水平?C、富裕 D、最富裕?26、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救助特征得就是( ) A、义务得单向性B、基金得有偿性 C、手段得单一性 D、目标得高层次性? 27、按照国际惯例,衡量贫困状况得标准一般就是( ) A、恩格尔系数 B、国际贫困标准?C、基尼系数 D、最低生活保障线 28、我国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得养老保险模式得时间就是()?A、1995年 B、1996年?C、1997年 D、1998年 29、企业职工退休后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得条件就是,其养老保险必须缴费满() A、10年 B、15年 C、20年 D、30年 30、我国政府开始进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得时间就是( ) A、1997年 B、1999年?C、2001年 D 、2003年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工资理论: 2、社会保障基金: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一个完善得劳动力市场体系得构成内容.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得指导思想.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试论述面对严峻得就业形势,我国实施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得发展战略得原因。 社会保障概论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得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得主要劳动形式就是(B ) A、体力劳动 B、脑力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2、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劳动得主要形式就是(C ) A、简单劳动B、复杂劳动?C、个体劳动D、共同劳动

青科成人教育《社会保障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10: B、C、A、C、C、A、D、B、B、A 1.泰国的社会保障机构特点为 ( ) A.由两个政府机构统管B.由一个政府机构统管 C.由政府和民间组织统管D.由群众和工会自发形成 2.结构性失业是指 ( ) A.摩擦性失业 B.周期性失业 C.技术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3.以社会保险作为基本纲领的是 ( ) A.社会保障 B.社会福利 C.社会救助 D.社会优抚 4.我国对福利事业实行 ( ) A.以居委会为中心的责任制 B.以政府为中心的行政责任制 C.以承包为中心的责任制管理 D.以股东会为中心的股东负责制 5.社会保障的对象在总体上具有 ( ) A.差异性 B.区域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6.我国社会基金的统一管理单位为 ( ) A.县级 B.镇级 C.市级 D.省级 7.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对象为 ( ) A.城镇户口,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人口采集者退散 B.非城镇户口,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人口 C.非城镇户口,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特殊群体 D.非城镇户口,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人口 8.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方法除薪金比例制外,还有 ( ) A.相对金额制 B.均一制 C.薪金对照制 D.浮动率制 9.现代社会救助的目标,在于 ( ) A.保障公民享有一般生活水平 B.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 C.保障公民享有优越生活水平 D.保障公民享有较好生活水平 10.恩格尔定律是 ( ) A.食物支出与家庭收支成逆相关 B.食物支出与家庭收支成正相关 C.住房支出与家庭收支成逆相关 D.住房支出与家庭收支成正相关 二、填空题 1. 美国 2. 所有已婚生育子女的女性劳动者 3. 高社会保险费 4. 社会安定 5. 10 6. 30% 7. 部分积累式 8. 银行存款 9. 民政部门10. 社会保险 1.社会保障制度由政府机构,地方当局和非政府组织分工管理的国家是 ( ) 2.生育保险包括 ( ) 3.在用人单位投保费率较高的国家,促使企业家用机器代替工人劳动进行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 ( ) 4.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 ( ) 5.日本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必备的条件为一般被保险人必须在失业前一年里至少有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社会保障概论标准预测试卷

社会保障概论标准预测试卷(一)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实施对象是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的社会保障项目是(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险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 2.社会保险的实施对象是( ) A.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B.社会劳动者(一般是挣工资的劳动者)C.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D.社会上一部分倍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 3.社会保险费的确定方式有( ) A.累进保险费制和均等保险费制B.累退保险费制和均等保险费制 C.比例保险费制和均等保险费制D.均等保险费制和累退保险费制 4.社会优抚中抚恤对象是指( ) A.现役军人家属和在乡老红军、老复员退伍军人等B.退出现役的军人 C. 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和残废军人等D.革命烈士家属和现役军人5.日本雇佣保险制的基本结构分为( ) A.预防措施和巩固措施B.失业保险措施和善后措施 C.失业保险措施和预防措施D.善后措施和预防措施 6.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宗旨是( ) A.保障全体劳动者生活福利B.保障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 C.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D.维持社会稳定,健全社会福利 7.多数国家失业保险的给付期限为( ) A.36~40周B.8~36周C.32~40周D.28~40周 8.于1935年制定了《社会保障法》,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原则的国家是( ) A.英国B.美国C.德国D.瑞典 9.实施对失业保险基金管理的指导和监督的失业保险金委员会是由人民政府设立的,属于( ) A.县级以上B.乡级以上C.省级以上D.镇级以上 10.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费( ) A.只能预交五年B.可以预交也可以补交 C.可以预交但不可以补交D.可以补交五年以内的 11. 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者,被认为是( ) A.富裕B.勉强度日C小康水平D.绝对贫困 12. 1883年12月1日《疾病保险法》正式实施的国家是( ) A.德国B.法国C.英国D.中国 13.负担养老费的实际就业的社会劳动人数中不包括( ) A.参加社会保险的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B.不参加社会保险的实际参加劳动的人数C.标准劳动年龄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D.标准劳动年龄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14.不属于世界各国享受生育保险的三种规定的有( ) A.规定被保险人在享受生育保险补助金时必须已到本国规定的结婚年龄 B.不规定具体的投保条件,凡符合国家公民及财产调查手续者一律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C.规定被保险人在分娩前必须已经参加生育保险达到一定时期,并且实际参加工作达到一定时期D.规定被保险人在享受生育保险补助金时必须已交纳保险费达到规定的最低限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复习重点 范围

社保概论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医疗保险:专指社会医疗保险,它是由国家立法规范并运用了强制手段,向法定范围的劳动者及其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疾病医疗服务和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化保险机制。 2、失业:广义上,劳动者与生查资料相分离的状态,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无法发挥。 3.社会保险: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利与义务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这个人的共同筹资,为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够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以保证社会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 4、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5、社会救济:又称为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那些因自然、经济、社会、个人生理和心理等原因而造成生活困难,以至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6、社会福利:国家以及各种社会团体通过各种公共福利设施、津贴、补助、社会服务,以及举办各种集体福利事业来增进群体福利,以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一种社会保障模式。 7、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权力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使其生活水平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社会救助制度。 二、简答论述 1、新剑桥学派主张的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实行累进的税收制度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状况;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增值税;政府拨款对失业者培训;制定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进出口管理;政府用财政预算盈余购买私人公司的股票。 2、社保章法的特征:国家干预法的特征明显;强制性与给付型;具有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性;富有广泛的社会性;据有特定的立法技术;保障内容的低保性。 3、国外社保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应结合本国国情;坚持集中统一和分散管理相结合;搞好各向社保基金管理。 4、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和危机:社保支出增长过快;巨额社保费用造成财政赤字不断增加;雇主和劳动者的负担不断增加;管理不善、效率低下。 5、社会保险基金功能:稳定社会的减震器——保证劳动力在生产;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6、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福利津贴、社会服务、医疗保健等方向。 特征:实施范围的全民性、具体内容的全面性;资金筹集的先收现付制度;政策操作上的劫贫济富与多缴多得相结合;个人账户仅作为能够享受条件的资格条件。 7、香港社保制度的内容:(1)社会救助:公共援助、特殊社保援助、失业津贴与长期服务金(2)社会福利:主要包裹儿童福利、家庭福利、伤残、弱能康复服务、老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妇女服务、罪犯感化、住房服务、医疗卫生服务。(3)公务员保障:公务员津贴制度、公务员福利制度、退休抚恤制度。(4)雇主责任制:香港实行强制性的雇主责任保险、疾病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5)强基金制度:凡是年满十八周岁以上、六十五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受雇于同一雇主满六十天都必须参加强基金制度。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模拟样卷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试题 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是() A.《医疗保险法》B.《工伤保险法》 C.《养老保险法》D.《社会保障法》 2.标志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开始建立的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3.根据1988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的产假为() A.75天B.84天 C.90天D.98天 4.根据1988年6月国务院通过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 A.10天B.15天 C.30天D.45天 5.下列属于自愿失业的情形是() A.失业者不接受对家庭产生不利影响的工作 B.失业者不接受劳资纠纷空缺出来的工作 C.失业者不接受工作地点远离居民地的工作 D.失业者不接受信心不足的工作 6.我国劳动力工作的法定最低年龄是() A.14岁B.16岁 C.18岁D.20岁 7.我国失业职工工龄为5年以上者,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 A.21个月B.16个月 C.18个月D.24个月 8.目前,世界各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大多遵循() A.有过失补偿原则B.雇主责任补偿原则 C.无过失补偿原则D.雇主过失补偿原则 9.下列人员中属于劳保医疗的人群是() A.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B.复员回乡的二等以上的残废军人 C.企业离退休职工D.事业单位职工 10.首创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 A.德国B.英国 C.美国D.日本 11.下列国家中属于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A.德国B.英国 C.瑞典D.新加坡 12.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对失业者一律按同一金额给付失业保险金的制度是() A.工资比例制B.均一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