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在全市汉江水质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8年在全市汉江水质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8年在全市汉江水质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汉江水质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 年10 月24 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汉江水质保护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今后汉江水质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汉江水质的重要性首先,保护汉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汉江是我市人民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我市水资源丰富,年均降雨800-1200 毫米,共有大小河流1037条,汉江在我市境内流长340 公里,占汉江全长1577 公里的22%,常年流量257 亿立方米,占丹江口入库水量的66%;汉江干流7座梯级水电站6 座在我市,已建成4 座,包括支流电站总装机197 万千瓦;另有地下水17.5 亿立方米。我市水资源占全省的61% ,人均水资源量居全省首位,是全国人均的1.6 倍。汉江安康段的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二类水质,经常规净化处理即可供生活饮用。汉江从古到今哺育两岸人民。我市设郡有2400 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16 年,秦在西城设汉中郡,西晋太康元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XX丰乐、安宁康泰”之意设安康县。历史上汉江就是黄金水道,安康汉江航运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明代以前主要用于军事和漕运,明清至民国时期则转为客货运输,上达汉中,下抵武汉,汉江航道为南北交通畅行奉献了两千多年,水运发达,通江达海,商埠繁华,形成了紫阳、恒口、蜀河、白河等几个繁华的码头,现在还残存一些老铺商号和船帮会馆遗迹。清朝时“湖广填四川”,部分移民顺汉江而上来到安康,因此安康也是一个移民城市,十家九客,三秦、巴蜀、荆楚、湖广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汉水流域文化。汉江哺育了两岸人民、孕育了汉水文化,不仅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更是我们自己的水源地,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保护汉江就是保护母亲河,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由于长期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汉江仍是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2012 年1 月18 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原省委书记赵乐际在安康视察时指出,生态对安康来说,是宝贝、是生命,是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安康要是没有生态了,还有啥?一定要保护好青山绿水。省委书记赵正永

强调,维护汉江水质安全,是陕南循环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全省长远发展和国家水资源战略安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长娄勤俭也指出,要保证水的清洁就必须按照国家要求,生态保护要跟上,水质要安全,成为持续稳定的水源地。水是安康最大的资源,如果安康没有水了,还有什么。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600 多座城市中有400 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有2.32 亿人年均用水量严重不足,全国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水资源供给的稳定性和需求的不断增长,使水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此,2012 年1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格控制用水总量过快增长、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我省水资源也十分匮乏,全省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全省每年排入河道的废污水超过10 亿吨,1/3 以上的河段水质处于三类以下,关中和陕北一些地区几乎到了有河皆污的地步;全省年供水缺口超过20 亿立方米,特别是关中和陕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国际最低需求线的30%和70%。昨天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划定各级行政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农业用水效率、重要江河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力争到18年全省用水效率保持国内先进水平,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2%以上,城镇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其次,保护汉江水质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因为南水北调,汉江把安康和XX联系到了一起,明年就要向京津塘北方地区供水,保护好汉江水质既是责任,也是使命。李克强总理指出,治污和环保关系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要强化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确保一池清水入库、一泓清水北上。为了保护汉江水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施了汉江综合整治、两厂建设、丹治二期、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措施,加强工业点源和农村面源治理,推进移民搬迁,使汉江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标准。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质保护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点的角度看,分散污染源多;从线的角度看,管网覆盖率低;从面的角度看,虽然新建了县城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厂,但管理运营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方面历史工程欠帐还比较多,特别是沿江集镇和企业排污设施建设还需加大力度;

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给水环境造成更大压力,污染排放总量仍居高不下,稍有不慎都可能引发环境污染事件,容不得丝毫马虎和懈怠。所以,保护好汉江水质既是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保障一江清水供北方的责任使命所在,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汉江水质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要进一步加大汉江水质保护工作力度要坚持“源头控制、岸上治理”,加强生态建设,实施综合整治。工作重点:一要加强源头控制。一是要按照循环发展的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新型工业;加快清洁能源项目实施,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型产业;围绕“三区两园”,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污染集中控制。二是要严把环境准入关口。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保规划和环境标准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建设;把循环、集约、环保作为招商引资的先决条件,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和产能过剩项目。三要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上半年我市污染减排四项指标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两项进度过半,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项分别完成41%和40%。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年度任务完成。要强化对污染减排的监测、预警、核查、考核力度,加强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二要加大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力度。要认真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加快实施汉江综合整治、瀛湖湖泊治理、水土保持、造林绿化等生态项目,推进重点水利、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水污染防治等工程建设。要重视加强瀛湖水质保护,强化污水处理,规范网箱养殖,合理确定规模布局,做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要制定严格的船舶准入制度,对现有运营船舶进行改造提升。要积极争取中省项目资金,加快汉江沿线集镇、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已建成的县城“两厂”要加强管理,执行中省污水处理费用补贴政策,尽快投入运行。要组织对沿江沿河重点排污口进行综合整治;加强对各类水电站生态环境的监管,保证正常生态流量,今后汉江支流严禁审批建设小水电。三要开展汉江污染综合治理。一是要防治工业点源污染。重点对23 家重金属企业、32 座尾矿库、17 家化工企业逐一建档,评估风险等

级,落实监管责任;对重点污染企业限期治理,整治不达标的予以关停。实施清洁生产激励机制,把鼓励和强制措施结合起来,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二是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整治面源污染。积极争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因地制宜地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提高农村、农业的环境保护监管水平。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加快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集中治理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发挥示范作用。四要强化执法监管。要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作为重点,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监管和处罚力度,保持环境执法监管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要采取多元化的监管手段,除加强日常巡查、监测外,要建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立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大力开展饮用水源保护执法行动,定期专项清理整顿工业、生活、养殖和餐饮等污染源,对造成严重污染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三、要建立汉江水质保护的长效机制重点是要建立汉江水质保护的责任、制度、监管、执法和公众参与机制,形成保护汉江水质的合力。一要建立守水有责的责任机制。各县区政府是辖区汉江水质保护的责任主体,县区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树立守水有责、守水有方、守水有效的意识,加强领导,定期部署,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要将汉江水质保护纳入县区和相关部门考核体系中,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问责制。随着群众对环境质量需求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和群众非常关心的话题,成为新闻媒体高度关注的问题,要注重发挥新闻媒体在汉江水质保护中的监督和促进作用。二要建立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要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完善市级、健全县级、探索乡镇环保机构,充实人员力量,形成完善的水质保护执法体系。要严格环保执法,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公开曝光,提升环保执法的公信力和威慑力。要进一步提高环境违法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企业也要加快转型升级、落实减排责任、强化污染防治,为保护汉江作出应有贡献。三要建立促进保护的激励机制。运用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深化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差别电价等方面的改革,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发挥政策的激励约束作用,激发企业保护环境的内生动力,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生态建设领域。四要建立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保护母亲河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绿色创建活动。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教育、高校要组织青年、学生广泛开展“保护母亲河”活

动,动员包括青少年在内最广大的社会力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倡导绿色文明、生态环境意识,形成良好的氛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