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创】文言文全解全析八年级下册书稿

【原创】文言文全解全析八年级下册书稿

【原创】文言文全解全析八年级下册书稿
【原创】文言文全解全析八年级下册书稿

|与朱元思书

【知·作者与作品】

1.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年),又作吴德,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诗文自成一家,长于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二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失。现存诗《行路难》《从军行》等。

2.作品透视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吴均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便通过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给。“朱元思”,吴均的好朋友。“书”,信函。《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本文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客套的问候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讲述行旅所见的写景的小品文。文章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寓情于景。【赏·主旨与亮点】

1.文章主旨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也反映出当时一部分的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2.文章亮点

①形声兼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啁啾之声,宛见群鸟相欢之景。文章形中闻声,声中有形,形声兼备。

②虚实相生。如果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的则是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中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给人以广阔的想象天地,又使人觉得合情合理。

③动静结合。“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此句以蝉、猿的叫声来反衬山林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随水前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4骈散结合。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句穿插其中,别有一番参差错落的风韵。骈,○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本文既不艰深晦涩,又无华丽辞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也做到了隽逸谐婉,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风之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品·译注与评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

烟雾全,都消散,散净相同,一样颜色顺,随江流(副词)(形作动)(介)(省略主语“船”)(江面上)烟雾都消散尽净了,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

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漂浮移动向东向西从到上下,左右奇特的山水

(名作状)(介)(附在整数词后,表约数)

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里左右,奇特的山水,

天下独绝。

天下独一无二

(名词)

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评析]第一部分:总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引出下文。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江水全,都青白色看见水底游动的鱼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副词)

江水全都呈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江底)游动的小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毫无障碍急流的水甚(于)箭好像飞奔的马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于:比)(动作名)

毫无阻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评析]写“异水”,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表现水之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两岸都生长形容树密而绿凭借地势,山势争着向上

(副词)(名作状)两岸的高山,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木,(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

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向高处和远处延伸争相比高笔直向上形成山峰冲击

(形作动)

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泠(líng)泠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则千

形容水声的清越发出声响美丽的鸟互相和鸣鸟鸣声和谐的声音表示多(拟声词) (名)

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和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

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通“啭”,鸟叫声不绝一种凶猛的鸟,到

(通假)(定语后臵)

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那些像鸢鸟一样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使……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筹划、治理政务……的人看

(动词使动)

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

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通“返”,返回树木的枝干在上边遮蔽白天好像稀疏的枝条(通假)(名作状)

(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映,有时见日。

相互掩映看见太阳,阳光

(动词)

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评析]具体描绘了山之“奇”。

第二部分:分写了水之“异”,山之“奇”。

【积·梳理与巩固】

1.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1)“转”通“啭”,鸟叫声。(2)“反”通“返”,返回的意思。

2.古今异义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猛浪若奔.()。

(3)经纶

..()世务者。

(4)鸢飞戾.()天者。

[答案](1)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2)古义:指飞奔的马;今义:奔跑,飞奔。(3)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整理过的蚕丝,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4)古义:至;今义:罪恶。

3.一词多义

(1)绝:①绝美,绝妙;②断,停,消失。

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猿则百叫无绝.()。

[答案]①绝美,绝妙。②断,停,消失。

(2)上:①在上边;②向上。

①负势竞上.()。

②横柯上.()蔽。

[答案]①向上。②在上边。

(3)无:①没有;②不。

①直视无.()碍。

②猿则百叫无.()绝。

[答案]①没有。②不。

(4)百:①极言其多;②十的倍数。

①一百.()许里。

②猿则百.()叫无绝。

[答案]①十的倍数。②极言其多。

(5)直:①笔直;②一直。

①直.()视无碍。

②争高直.()指。

[答案]①一直。②笔直。

4.重要实词

(1)自富阳至.()桐庐。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4)好鸟

..()相鸣,嘤嘤成韵。

[答案](1)到。(2)凭借。(3)独一无二。独:独特。绝:妙到极处。

(4)美丽的鸟。

5.重要虚词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答案](1)全;都。(2)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

6.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

..()。

(2)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

(4)互相轩邈

..()。

(5)望峰息.()心。

(6)横柯上.()蔽。

(7)风烟俱净.()。

[答案](1)东西

..: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2)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3)上:名词作状语,向上。(4)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5)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6)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7)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

7.特殊句式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于)箭。

(3)鸢飞戾天者。

[答案](1)省略句,省略主语“船”。(2)省略句,“甚”后省略介词“于”。(3)定语后置句,即:飞戾天之鸢者。

8.重点语句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文: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译文:

(4)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答案](1)(江面上)烟雾都消散尽净了,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3)那些像鸢鸟一样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4)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思·课后练习解答】

一、背诵课文

[点拨]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通过背诵,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本文语言优美,而且多用骈偶句式,应该比较容易成诵。

二、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点拨:学生通过熟读课文,结合文中语句,适当进行提炼和概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答案](1)山奇:高耸、陡峭、群峰相聚。山间景色优美,各种鸣声和谐成韵。

(2)水异:清澈见底。

三、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点拨]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动手改写,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的语言特点,与口头表达的练习相得益彰。改写时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犹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拓·文体文化常识】

1.书信的别称:

古代的书信有许多别称:(1)简:造纸发明前,以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便称为书简。(2)牍:古时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文字时规定,诏书律令不能宽过三尺,民间写书信不能超过一尺,故有“尺牍”之说,代称书信。(3)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的统称。(4)素:古代称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尺素”,后成为书信的代称。(5)笺:原指精美的小竹片,供题诗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6)函:原指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就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7)

札:古指书信,公私文书。

2.骈体文:

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句,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zhì gù,脚镣和手铐,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链·中考接轨体验】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译文: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译文: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译文:

3.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参考答案]

1.(1)向(2)穷尽(3)被(4)发语词

2.(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3.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参考译文]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

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五柳先生传

【知·作者与作品】

1.作者简介

2.作品透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很多杰出的诗歌都是归隐田园以后的作品。他赞美劳动生活和大自然的优美恬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迫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辞藻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赏·主旨与亮点】

1.文章主旨

本文实为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文中言“不”,其实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作者用凝练的笔法,以他人的视角,勾勒了一位隐士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自己对超凡脱俗的、高尚的精神境界的坚守,用一种特殊的形式(自传)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抗争。

2.文章亮点

①语言质朴自然,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例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好读书,不求甚解”写他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表现了他的安贫乐道;“忘怀得失”描述了他的自得其乐、淡泊名利。通过对平淡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叙述,生动地刻画了在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他卓然不群的人格和高洁的品行。

②刻画人物虚实结合,重在写意传神。文章开头有意隐去五柳先生的真实姓名,以虚写实。下面又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几个侧面,用写意的笔法,描绘其神情风貌,寥寥数笔就描绘出五柳先生高雅脱俗、率真豪放、安贫乐道的神韵。

【品·译注与评析】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何处,哪里表判断也详细地知道姓名和表字于是,因此(疑问代词)(……也,判断句)(形作动)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和表字。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以(之)为了安闲沉静很少说话羡慕功名利禄喜欢

(省略句,省略宾语“之”)(语气助词)

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

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深入,过分体会,领会高兴的样子吃饭生性,本性(省略句,省略主语)(“然”,形容词词尾)

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生性

嗜(shì) 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

特别喜欢,酷爱喝酒得到亲戚旧交、旧友他有时摆酒(省略句,省略主语)(名作动)(形作名)(形作名)(代)

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

而招之;造饮辄(zh?)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来招待他往,到就尽兴期望一定喝醉……之后就

(连)(代)(副)(顺承连词)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

曾不吝(lìn)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竟不舍不得去,离开周围都是土墙空寂遮蔽太阳(“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竟没有留恋之情。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

短褐(ha)穿结,箪(dān)瓢(piáo) 屡(lǚ)空,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衣服上有洞和补丁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饮水用具经常

(副)

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丁,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

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 示己志。忘怀得失,安然自若的样子写自娱自乐很志趣忘记(“如”,形容词词尾)(副)

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充分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

以此自终。

用过完自己的一生

(介)

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评析]本段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刻画了一个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赞曰:黔娄(qián l?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战国时齐国的隐士忧虑的样子由于、因为

(介词结构后臵)赞赏他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

(介词结构后臵)

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衔(xián)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

含着酒杯使……快乐心意,志向跟下文“葛天氏”都是传说中上古帝王

(形容词使动)

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期

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的人民,百姓呢的

(结构助词)(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

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呢?

[评析]仿史家笔法,引用黔娄妻子之言,点出五柳先生最大的优点,再度赞扬他的高洁人格。

【积·梳理与巩固】

1.古今异义

(1))因以为

..()号焉。

(2)好读书,不求甚解

....()。

(3)每有会意

..()。

(4)亲旧.()知其如此。

(5)或.()置酒而招之。

(6造.()饮辄尽。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答案](1)古义:以之为,把;今义:认为,作……当作。(2)古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义: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3)古义: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今义: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4)古义:旧交,旧友;今义:过去的,过时的。(5)古义:有时;今义:或许,或者。(6)古义:到,往;今义:制造。(7)古义: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今义:夸奖,夸赞。

2.一词多义

(1)以:①用;②介词,把。

①因以.()为号焉。

②以.()此自终。

[答案]①介词,把。②用。

(2)之:①代词,他;②助词,的。

①或置酒而招之.()。.

②葛天氏之.()民欤?

[答案]①代词,他。②助词,的。

(3)言:①名词,言语,话;②动词,说,说话。

①闲静少言.()。

②黔娄之妻有言.()。.

[答案]①动词,说,说话。②名词,言语,话。

(4)如: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像。

①亲旧知其如.()此。

②晏如.()也。

[答案]①像。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许:①处所,地方;②表示约数,左右。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

[答案]①处所,地方。②表示约数,左右。

(6)其:①句首语气词,表推测;②代词,他。

①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②亲旧知其.()如此。

[答案]①句首语气词,表推测。②代词,他。

3.重要实词

(1)闲静

..()少言。

(2)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

(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造饮

..()辄尽。

[答案](1)闲适安静。(2)高兴的样子。(3)特别爱好。(4)去喝酒。

4.重要虚词

(1)因.()以为号焉。

(2)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4)既醉而.()退。

(5)之

①或置酒而招之.()。

②黔娄之.()妻有言。

③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答案](1)于是,因此。(2)已经,……之后。(3)很。(4)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就。(5)

①代词,他,指五柳先生。②结构助词,的。③结构助词,的。

5.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

(2)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3)亲旧

..()知其如此。

(4)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答案](1)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2)名词用作动词,喝酒。(3)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6.特殊句式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因以为号焉。

(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答案](1)判断句。(2)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3)省略句,省略主语。(4)省略句,省略主语。(5)介词结构后置句。

7.重点语句翻译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译文:

(3)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译文: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答案](1)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2)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3)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丁,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4)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思·课后练习解答】

一、背诵课文,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

[答案]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等等。

事例一:不喜欢。五柳先生的志向太过消极,而我们应当推崇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当时的政治是很腐败,但他应该以一种积极地态度面对它、改变它。一味的避世,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所以,不应该学习他的种生活态度。

事例二:喜欢。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甘于贫困而不慕荣华富贵,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等等。这都反映出他是一个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抱朴守真的高尚人士。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

1.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

..也。

5.不戚戚

..于富贵。

..于贫贱,不汲汲

[答案]1.会意: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会,体会、领会。意,指书中的旨意。2.辄:就。期:期望。3.萧然:冷清的样子。4.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5.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三、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点拨]这是一道拓展性练习题,意在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沟通本课与同学们以前读过的陶渊明诗作的联系。此题没有统一的答案,意在引导同学们课外查找有关资料,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主动性。

四、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点拨]这是一道要求同学们动手写的练习。翻译的过程,事实上也是要求同学们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过程。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同学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动手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让同学们在写的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同时也能认识到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的语言特点,从而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译文参考“译注与评析”。

【拓·文体文化常识】

1.关于古人的称谓:

(1)称号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2)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杜甫为杜子美等。

(3)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欧阳修为“文忠”。

(4)称斋号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人。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5)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6)称郡望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轼是赵郡的望族。

2.课外补充:

(1)传记是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所以与此相关的内容都要写清楚。

(2)《五柳先生传》写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姓、字、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等情况。

(3)除此之外,还应有家庭状况、生卒年代、主要经历和事迹等。

(4)写传记最重要的是内容要真实。

关于作者

学生已经学过《桃花源记》,对作者的名字和大体事迹是比较熟悉的,不用再作介绍。下面摘录两条有关陶渊明家庭

生活状况和嗜酒的材料,供参考。

①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宋移晋祚(420年)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②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

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5)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6)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链·中考接轨体验】

《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将何欲?

译文: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译文: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来(2)在(3)失去(4)通“背”,违背(5)答应

2.(1)你想干什么?(2)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3.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

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不可。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它。”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马说

【知·作者与作品】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等,都是很著名的文章。

2.作品透视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就是“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点明写作议论的对象和文体。本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赏·主旨与亮点】

1.文章主旨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作者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人材,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

2.文章亮点

①托物寓意,中心明确。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能激起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有才能的人的悲愤。又如“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效果。

②结构精巧,脉络清晰。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文章虽短,但中心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知其能千里而食”、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品·译注与评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春秋时时人,擅长相马经常可是因此即使

(连)(连)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

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通“只”,只是屈辱,辱没在的并列而死在喂牲口用的槽

(介词结构后臵)(介)

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称颂,称道

(介)

里,不能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评析]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定语后臵标志吃一顿有时吃尽,吃完泛指粮食十斗为石(定语后臵)(形作动)(定语后臵)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

通“饲”,喂指千里马行千里来喂养这即使

(代)(数作动)(指示代词)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

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日行千里的才能吃力气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在外面通“现”,表现(结构助词)(名作状)

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犹,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一样不可能怎么,哪里要求它能够

(疑问代词)(代)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评析]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

用鞭子打马指千里马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指千里马使……尽,竭尽(名作动)(代)(代)(形容词使动)鞭打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

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它的通“才”,才能凑足音节却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它

(连)(代)

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

表示惊叹,唉表反问语气,难道没有千里马通“耶”,吗

(语气助词)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其实,恐怕

(语气助词)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评析]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积·梳理与巩固】

1.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呜呼!其真无马邪.()?

[答案](1)“祗”通“只”,只是。(2)“见”通“现”,表现(3)“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4)“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答案](1)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古义:有时;今义:或许。(3)古义:相同,一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3.一词多义

(1)策:①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②马鞭。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而临之。

[答案]①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②马鞭。

(2)食:①吃;②通“饲”,喂养,饲养。

①食.()不饱,力不足。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答案]①吃。②通“饲”,喂养,饲养。

(3)能:①能力,才能;②能够。

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①能力,才能。②能够。

4.重要实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才美

..()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之不能尽其材。

[答案](1)辱没。(2)相同,一样。(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4)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5)“食”通“饲”,喂。

5.重要虚词

(1)之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马之.()千里者。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③用在动词或表示时间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兼表停顿,无实义。④代词,它。

(2)其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

③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①代词,它,代指千里马。②表反问语气,难道。③表推测,其实,恐怕。

6.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之不能尽.()其材。

[答案](1)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吃完。(2)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3)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4)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5)尽: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7.特殊句式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马之千里者。()

(3)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1)介词结构后置句。(2)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3)定语后置句。

8.重点语句翻译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2)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3)鞭打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4)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认得千里马啊。【思·课后练习解答】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

..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译文:鞭打它,不能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策之:鞭打马;之,代词,千里马。其:代词,千里马。其:代词,千里马。之:无意义,起补足音节的作用。策:名词,马鞭子。其:难道,表反问语气。其:恐怕,表推测语气。

三、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事例:富有创造性:要有创新精神,能创造性地发挥,有发现新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潜力,以及找到实现最终目标的最佳途径的能力。

有很好的团队精神:一个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才,应能领导一个集体取得最佳成果,懂得如何激发周围人的热情,令他们团结一心、协同合作,在工作中最好地发挥个人及集体的作用。

具有正直的人格:优秀的人才不贪婪、不狡诈、不存私心,能有为所从事的工作或所服务的单位竭尽全力的思想,在每项工作中都努力遵循诚实和正直的原则。

善于学习的能力,积极乐观的心态等等。

充分利用和发挥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为每个人提供合适的发挥才能的舞台、机会和条件,培养人才、重视人才、正确使用人才,才能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拓·文体文化常识】

1.文化常识:

(1)石(shí,又读dàn)古代的容量或重量单位。作容量单位,始于南宋,以2斛即10斗为1石。作为重量单位,秦、汉时已用,120斤为1石。《汉书?律例志》:“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2)斗古代的容量单位。自秦始,历代皆以10升为1斗。南宋以前以10斗为1斛,宋以后皆以5斗为1斛,10斗为1石。

2.课外延伸: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链·中考接轨体验】

工之侨献琴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弦而鼓.之()②作断纹.焉()

③易.之以百金()④莫不然.矣()

2.下面句中的“之”指代什么。

①弦而鼓之()②还之()

③易之以百金()④工之侨闻之()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译文: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

[参考答案]

1.①弹②花纹③交换、买④这样2.①琴②工之侨③琴④这件事3.可悲啊,这个世道!难道只是一张琴的遭遇如此吗?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4.揭露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崇古非今的不良风气,寄喻了盲目守旧,势必摧残人才、阻碍改革的道路。

[参考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送东阳马生序

【知·作者与作品】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浦江(现浙江义乌)人,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谥号文宪,祖居浙江金华。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

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雍容典雅,或质朴简洁,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作品透视

本文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丛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东阳”,地名,现在浙江东阳。“马生”,姓马的后辈,指马君则,是宋濂的同乡。“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文题名,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代,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做“序”但它和“序言”不同。标题意为:写给东阳县晚辈君则的一篇赠序。

【赏·主旨与亮点】

1.文章主旨

本文所强调的主旨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德业双修,以期有所成就。

2.文章亮点

①结构严谨,以记叙为主,记叙、描写、议论三者有机结合。本文中心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②对比手法,突出中心。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文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品·译注与评析】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

我就特别爱好没有办法得到来常常借向

(连)

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办法买书回来读,时常向

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的人家用笔抄写而归还非常寒冷

(名作状)

有藏书的人家借来书,自己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在非常寒冷的冬天,砚台里的墨汁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能够弯曲伸直不代抄书懈怠抄完跑代所借之书稍微

(完整版)部编新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2017年新编)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执教八年级(1)(2)两个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两个班在语文学习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语文总体成绩较升学时有了较大的提高,经典诵读再次获得了县一等奖,科普剧的创作和表演获得了市二等奖,期中和期末考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基本功也越来越扎实。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为本,运用新课改先进的教育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正确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也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正确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关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倡导有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一>总目标: 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相关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了解描写方法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生字词的音、形、义,背诵重点课文和重点段落。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目标: 领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能分析理解文章结构,并能运用描写、比喻等修辞手法。 掌握阅读现代文和古文的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与写日记的好习惯。 <三>人文素质目标: 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学习课文中先进的人和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如文学修养、品德修养,阅读优美的中外名著、读书看报做笔记的习惯等。 <四>具体目标: 1.新课标对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要求:听、说、读、写。

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集语文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 2011年2月26日 1. 藤野先生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三教时?? ??????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 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 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 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 绯(fēi)红:鲜红。????? 2 宛如:好像。?? 3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 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 陌(mò)生:不熟悉。?????? 7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 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 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9.桃花源记 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

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小石潭记 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速速收藏!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英,花。6.缤纷:繁多样子。7.复:再。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黄发:指老人。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 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21.云: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24.语(yù):告诉。25.扶:沿,顺着。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目录[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目录 阅读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鲁迅) 2、我的母亲(胡适)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 第二单元 6、雪(鲁迅) 7、雷电颂(郭沫若) 8、短文两篇(巴金)日月 9、海燕(高尔基) 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寻觅春天的踪迹 第三单元 11、敬畏自然(严春友)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刚) 13、旅鼠之谜(位梦华) 14、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15、喂——出来(星期一)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17、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18、吆喝(萧乾) 19、春酒(琦君) 20、俗世奇人(冯骥才)刷子李泥人张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背起行囊走四方课外古诗词: 赠从弟(其二)(刘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无题(李商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登飞来峰(王安石)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名著导读: 《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附录: 欣赏唐人狂草 短语结构类型表 句子成分简表 标点符号用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 作品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i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与奇异的水,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与细沙碎石,一直瞧下去,可以瞧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树木,使人瞧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借着山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与远处伸展。(群山)都在互相竞争高低,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与鸣,鸣声嘤嘤,与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

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瞧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瞧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就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不知道就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她的姓与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她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她;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与喝水用的瓢里常常就是空空如也,但她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专题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学生试题 (文言文、古诗专题) 文言文专题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 问衡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 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 、益.慕圣贤之道 益. 多弊少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 、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 A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 、不以. 物喜,不以. 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 .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 .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2分) 13.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4.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入党申请书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当今的文化可谓一脉相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传承。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文言文及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完整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编排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分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另部分课文后面附有课外知识,包括语法知识,口语表达,以及一些人物资料介绍等。 下面按五个板块加以说明: (一)阅读: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二单元,散文诗;三单元,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文艺作品;四单元,关于节日风俗,民间艺人轶事的文章;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六单元,文言文单元,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共有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3篇。 本册教材沿袭上册教材安排将文言文单独收编在两个单元中集中学习。根据以往经验,最好是将两个文言文单元分开教学。上半期教授1、2、5单元,后半期教授3、4、6单元,使学生有更充足的识记的时间。 在有些课文的后面,还有与课文相应的语文知识短文,特别是语法知识是一个难点,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这种模式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 第一单元:献给母亲的歌。在口语交流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并能写成感人的文字;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收集资料,出墙报或写成文章。第三单元:科海泛舟。收集资料,动手实践。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第五单元:古诗苑漫步。古诗朗诵比赛。第六单元:背起行囊走四方。 (三)课外古诗词背诵 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四)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本册教材推荐两部名著:《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寒假背诵预科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quǎn)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jīn)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自学导学案 包头市固阳县第二中学刘喜平 2017/6/12 学习目标:1.能够利用课下注释,依靠小组的力量完成对课文文义的疏通 2.能够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认识部分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部分自己能够认识的文言句式等) 3.理解文章内容,认识文中的人物形象、经文章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1.能够掌握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自学自探 阅读材料: 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新序》) ◎梁君:魏国国君。◎彀弓:“彀”读“gòu”拉满弓弩。 ◎骇:害怕。◎御:驾车的人。 ◎抚:按。◎忿然作色:气愤得变了脸色。◎与:助。◎卜:占卜,古时迷信话。 ◎必以人祠:必须用人来祭祀,即杀人做祭品。祠,祭祀。 ◎寡人:自己。◎援:拉。◎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本文选自:《新序》,由西汉刘向撰。

一、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对课文文义的疏通。把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来解决 二、请将重要词语的解释及你所发现的文言现象写在下面 1.文中重要词语的解释:‘必以人祠,乃雨.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 今.必使吾以人祠 ..求雨者 ...吾所以 ...,乃且雨 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 ...虎狼 2.文中的文言现象及其他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三、读完文章,你觉得文中的梁君和公孙袭各是怎样的人?能够从文中的什么地方看出来? 四、“无描写不人物”,这是很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方法。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如果你觉得文章当中的描写方法有些单一,请发挥自己的想象还可以在文中加入怎样的描写方法呢? 五、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我们该怎样确立文章的主人公? 六、学了本文,你觉得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又怎样的指导意义呢?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3 安塞腰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一、导入新课 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视频。(见光盘)刚刚欣赏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 腰鼓。这节课,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的场面和磅礴的力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7段 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 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 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 表现腰鼓场面的豪放、火烈、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 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第25、26、27段 明确: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升华!”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 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 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 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 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 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 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 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目标导学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风和烟雾都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也看得到底。游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一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处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还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作为自己的号。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安静静地,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喜欢读书,却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生性嗜好喝酒,但因家穷不能常常喝到。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去喝酒就要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离开,说走就走。 6、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依然安然自若。 7、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常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9、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他)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吧?或者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23、马说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下受到屈辱,与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生字词(完整版)【2020最新】

八年级下册生字词 1社戏(shèxì) 钳(qián) 撮(cuō) 偏僻(piānpì) 行辈(hángbèi) 照例(zhàolì) 欺侮(qīwǔ) 宽慰(kuānwèi) 嘱咐(zhǔfù) 怠慢(dàimàn) 礼数(lǐshù)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shuǐ) 潺潺(chánchán) 踊跃(yǒngyuè) 屹立(yìlì) 家眷(jiājuàn) 皎洁(jiǎojié) 好歹(hǎodǎi) *归省(guīxǐng) 秩秩斯干(zhìzh ìsīgān) 橹(lǔ) 蕴藻(yùnzǎo) 叉港(chàgǎng) 漂渺(piāomiǎo)[缥缈(piāomiǎo)]P9 桕树(jiùshù) 棹(zhào) 楫(jí) 2回延安(huíyán’ān) 盏(zhǎn) 登时(dēngshí) 糜子(méizi) 油馍(yóumó) 脑畔(nǎop àn) 眼眶(yǎnkuàng)P15 3安塞腰鼓(ānsàiyāogǔ) 瞳仁(tóngrén) 恬静(tiánjìng) 亢奋(kàngfèn) 晦暗(huìàn) 束缚(shùfù) 羁绊(jībàn) 闭塞(bìsè) 冗杂(rǒngzá) 严峻(yánjùn) 震撼(zh ènhàn) 磅礴(pángbó) 辐射(fúshè) 渺远(miǎoyuǎn) 大彻大悟(dàchèdàwù) 叹为观止(tànwéiguānzhǐ) 戛然而止(jiáránérzh ǐ)P18 *蓦然(mòrán) 落日照大旗(luòrìzhàodàqí),马鸣风萧萧(mǎmíngfēngxiāoxiāo)P16 4灯笼(dēnglong) 争讼(zhēngsòng) 领域(lǐngyù) 斡旋(wòxuán) 静穆(jìngmù) 思慕(sīmù) 怅惘(chàngwǎng) 锵然(qiāngrán) 褪色(tuìshǎi) 燎原(liáoyu án) 熙熙然(xīxīrán) 暖融融(nuǎnróngróng) 马前卒(mǎqiánz ú) 人情世故(rénqíngshìgù)P22 *幽悄(yōuqiǎo) 骠(piào) 裴公(p éigōng) 5大自然的语言(dàzìrándeyǔyán) 萌发(méngfā) 次第(cìdì) 翩然(piānrán) 孕育(yùnyù) 农谚(n óngyàn) 海棠(hǎitáng) 悬殊(xuánshū) 销声匿迹(xiāoshēngnìjì) 周而复始(zhōuérfùshǐ) 花香鸟语(huāxiāngniǎoyǔ) 草长莺飞(cǎozhǎngyīngfēi)P32 *载途(zàitú) 连翘(liánqiào)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āxīmòfūduǎnwénliǎngpiān) 臀(tún) 骨骼(gǔgé) 漂移(piāoyí) 流逝(liúshì) 褶皱(zhězhòu) 携带(xiédài) 两栖(liǎngqī) 彗星(huìxīng) 潮汐(cháoxī) 劫难(jiénàn) 致密(zhìmì) 陨石(yǔnshí) 追溯(zhuīsù) 天衣无缝(tiānyīwúfèng) P38 *铱(yī) 7大雁归(dàyànguīlái) 雾霭(wùǎi) 缄默(jiānmò) 迁徙(qiānxǐ) 赌注(dǔzhù) 沼泽(zh ǎozé) 瞄准(miáozhǔn) 狩猎(shòuliè) 盘旋(pánxuán) 喧嚷(xuānrǎng) 邀请(yāoqǐng) 凋零(diāolíng) 枯燥(kūzào) 稀疏(xīshū) 弥漫(mímàn) 目空一切(mùkōngyíqiè) 偷偷摸摸(t ōutōumōmō) p42 *环颈雉(huánjǐngzhì) 沙锥鸟(shāzhuīniǎo) 半蹼鹬(bànpǔyù) P41 8时间的脚印(shíjiāndejiǎoyìn) 掸(dǎn) 踪迹(zōngjì) 装置(zhuāngzhì) 烘烤(hōngkǎo) 腐蚀(fǔshí) 沙砾(shālì) 山麓(shānlù) 沟壑(gōuhè) 龟裂(jūnli è) 帷幕(wéimù) 海枯石烂(hǎikūshílàn)P46 *猛犸象(měngmǎxi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西东。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

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 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和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