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凯文.林奇()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意义的特征。在人们的经验中经常会获得这样的感知:你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城市作为一种结构性存

在,必然要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正因为有不同的功能,区域性的存在一项就是人们对城市感知的重要源泉。当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会感受到强烈的“场域效应”,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城市节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及主要要素的联结点,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城市意象的汇聚点、浓缩点,有的节点更有可能是城市与区域的中心及意义上的核心。节点往往成为城市占主导地位的特征,林奇把节点视为不同结构的连接处于转换处,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的连接点和某些特征的集中点。比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相对较广泛的概念,节点可能是一个广场,也可能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城市节点是作为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

城市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照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无知元素”。它作为一种地标,在人们对城市意象的形成经常用作确定身份和结构的线索,当一个城市的某一人工物体被公认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时,这个标志就已成为一个空间结构系统,它与其他要素“在有规律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中构成一个集合体”。另外城市标志物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

城市意象是一种城市特色,虽然它不是城市特色的唯一指标,但它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意象差异性的研究,分析城市中不同群体形成不同城市意象的原因,能够对城市特色建设提出建议和主张。城市特色作为城市长期积淀的结果,充分的反映在人们的城市意象中,因此我们可以从城市发展中人们所反映的城市意象内容对城市特色进行研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塑造城市环境特色。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感知中的城市意象 [摘要]本文介绍了凯文.林奇的著作《城市意象》的背景和概要,对书中提及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指出了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词]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城市设计 -----王梆,《映城志》 1 概要 “至少在过去20多年中,林奇关于城市设计思想的影响力一如柯布西耶对现代建筑的影响。”[1]著名学者夏铸九如是评价凯文.林奇,由此林奇对城市设计理论的贡献可窥见一斑。凯文.林奇——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凯文·林奇的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城市设计产生很大影响,他的著作被译成各种文字。他撰写过不少著作,如《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好的城市形态》(The Good City Form)等。此外他还有大量城市设计实践。 其中《城市意象》是林奇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该书也是后现代时期一部的传世名作。《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 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环境心理学引进城市设计。林奇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群众调查,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3座城市作了分析,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path)、边缘(edge)、地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志(landmark)五大组成因素。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identity)。在分析这五大因素时,他又引入空间(space)、结构(structure )、连续性(continuity)、可见性(visibility)、渗透性(penetration)、主导性(dominance)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doc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浅析《城市意象》 1.书籍简介 《城市意象》是一部影响了世界各国城市设计的理论著作,它的作者凯文.林奇是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林奇的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 《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 ,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 ,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凯文·林奇在这本书中首次将环境心理学引入其中,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以上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2.内容概述 书中所说的城市意象,可理解为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 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林奇对这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感知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这种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的功能,是城市迈向内在意蕴表达的重要的第一步,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基于这种观点,林奇进一步将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的提出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也是我们在目前城市设计中关注的基本要素。 林奇将五要素称之为充当城市设计的标准元件,在详细分析这五种元素时,他又引入空间、结构、连续性、可见性、渗透性、主导性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使每座城市都有其本身的可意象性。 3.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在城市意象中,林奇关注的是城市的视觉品质。在组成这些视觉品质的环境意象中,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元素尤为重要。提高城市的可意象性就是使它在形象上更易于辨别和组织。城市区域组成,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

城市意象视角下城市符号探析

城市意象视角下城市符号探析 摘要:城市符号代表城市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可,城市符号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够认识并了解这座城市,是促进城市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从城市意象的角度进行城市符号的分析,分析了城市意象与城市符号的关系,并研究了边界、节点、标志物、道路和区域与城市符号的相关联,这些理论对城市符号构建有很强针对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城市;城市意象;城市符号 引言 在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互相促进、互相融合的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之间竞争的缩影。一个旗帜性的城市符号,能反映出城市本身的个性,更能很好的带动城市的发展。以城市内涵为核心,以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为主体,所构成的城市符号往往是以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城市意象的五大要素为载体。 一、城市符号与城市意象的关系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对城市认知的研究具有启发性。书中分析了他对美国的三座城市所开展的意象方面的详细研究。在对城市意象分析的基础上,不但提出完整的城市意象调查方法,还建议人们从城市意象的五种要素进行意象感知,即:边界、节点、标志物、道路和区域,指出居民

主要以空间与路径的主导型两种方式构造他们脑海中的城 市意象地图[1]。 城市意象是城市符号的一种显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符号作为城市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为城市的稳定性奠定基础。 二、城市意象视角下的城市符号 在对构建城市符号的方式进行分析时,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城市符号是由什么要素构成的,必须清楚市民对什么样的城市符号元素感兴趣。在此基础上,分析出那些有代表性的要素最能提炼成城市符号。 总结起来,我们能够这样认为:有特色,又有空间结构性关系并且具有特殊意义三方面的特征,是构成城市意象的重要“因子”[2]。下面主要从林奇的《城市意象》中的五个要素从多层面多角度分析出要素的特色、关联与意义,从而从各要素中解读城市符号。 1. 城市街道与城市符号 有特色、有意蕴的道路是构成城市符号的元素之一。道路是一种空间关系,通过产生的空间构成新的视觉关系,进而丰富城市轮廓,增添城市特色,成为城市符号。 如北京的长安大街(图1.1),它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街道,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条街道,它建设于明代,是营建北京紫禁城、皇城以及内外城时最重要的道路,到目前为止,

城市设计五要素

城市设计五要素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 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

或关注。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大多数人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他们心目中的城市的。对于他们而言,个体差异比道路与区域都更加重要——这不仅 取决于个人,还要看具体给定的城市。 4. 节点节点就是标识点,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是他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它们主要是一些联结枢纽、运输线上的停靠点、道路岔口或会合点,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换的关键环节。节点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汇聚点,只因为是某种功能或物质特性的中心而显得举足轻重,比如街角空间或是围合的广场。某些中心节点是一个地区辐射影响力的焦点,并作为整个地区的缩影,成为一种象征标志,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核心”。当然,有许多节点,既是交接点,有时汇聚点。节点的概念与道路有关,因为汇聚点通常就是道路枢纽,

建筑环境心理学 南京城市意象

南京城市意象——足下的记忆 足下的南京 南京二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一个上千万市民和无数房屋的集合;或是法国梧桐下斑驳的树影;又或是夫子庙五花八门的小吃........ 城市是由人和物的各种关系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一个真实的可以被称之为城市的集合需要上述的这种可识别性(identity),这种可识别性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特点和标识,更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提供归属感的源泉。各式各样的事物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城市集合,正如各种不同的要素促生了南京的城市意象。 我们小组沿着中山东路,这条可以称得上是南京城主要干道的道路,来寻找大家意识形态中的南京。 城市意象的形成 自然因素:无形因素气候条件 有形因素地理区位,地形地貌,山体河湖,植被树种 人文因素:物化因素:城市结构,凯文林奇城市五要素(道路,边界,节点,标志,区域) 非物化因素:心理结构,制度,历史,语言,宗教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决定了南京城的可识别性。 a.气候因素 b.地理区位 c.历史及心理结构

d.道路系统 道路。这是一种渠道。观察者习惯地、偶然地或潜在地沿着它移动。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这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其他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与它 相联系。---------------------------------------------by 凯文林奇 同样是由古城发展而成的城市,中山东路作为南京道路的代表并不像是北京的道路那样夸张的尺度,也不想苏州老城区那样狭小,因为城市空间结构成组团式跳跃分布,因而城市具有宜人的尺度和出行距离,自行车作为南京的日常交通工具,自行车道随处可见。最令人影响深刻的是南京道路旁的法国梧桐。不仅仅是因为那南京的气候地理条件适于法国梧桐的生长,更是因为民国时期南京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都是法国梧桐。这些法国梧桐使人与历史,人与城市,城市与人发生关系,提醒人们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市民对南京这座城市产生归属感。例如南京老城最早的主干道中山路,它联系着明故宫,总统府,中山门,新街口等重要的城市标志或区域,各种要素沿着它布置或与它相联系。 e.边界 边沿。这是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 是两个面的界线,连续中的线状突变。如:河岸、 路堑、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这是横向的而不是 纵向的坐标。也许是一种屏障,当然多少会有些贯 通,但使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分隔了。它或者是 一条缝,或者是一条线,两个区域以此为联系。虽 然边沿不如道路的控制性强,但对多数人来说仍不 失为一种重要的构成特征。尤其是在把一般化的区 域联系起来时,它具有水道和城墙构成城市轮廓线 所起的同样作用。 ---------------------------------------------by凯文林奇 说到边界,即会想到内外,轮廓,隔离。而说到南京的边界,即会想到南京的古城墙。南京的古城墙修筑于明朝,当时作为古代军事的防御设施,历代的都城都在城墙之内,由于年代久远和早期的规划方略,南京古城墙保存的并不完整,如今,宫城、皇城、外郭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依然屹立。所以,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当然,如今的城墙早已不是为了作抵御外敌只用,而是作为一种历史遗迹和文化符号而存在,甚至是城市象征。 f.区域 主要指的是城市中中等或较大的部分,是两度 范围的。它在观察者心理中产生进入“内部”的感 受。它拥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一般是从内 部观察的,如能在外部可看到,也可作为外部的参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按:《城市意象》这本书的一个简单介绍,更多关于此书的介绍与读书笔记请使用本站的建筑专业搜索! 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胡诌了一句“空间的时间过程”和“时间的空间记忆(录)”来描述这种过程)。 作者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环境意象被认为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作者在第一章用来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时,为此书增加了一个附录“关于定位的参考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这是非常有趣味的附录,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章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可以摘记,例如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可以用这样一句:“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元素自身,尽管(有时是因为)它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面上它们常常缺乏特征。” 第三章标题为《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详细介绍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城市意象的。在介绍元素时候十分细致,给我触动的是在“标志物”里谈到它很容易被识别而且被当作重要事物,这涉及到作者谈过的意象性包含的“象征”意味,因此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高楼的摧毁,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而且是象征的消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从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一方面可以以“城市意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纽约以及美国人在911后产生的更为深层次 的失落,而且也可以为“重建世贸”增加理由——一个新的标志物的出现,不仅仅会相对摸平创伤,而且在填补空白的同时让建筑蕴涵很多的意味,坚韧?强大?或者其它。 作者在这章用了大量篇幅对各个元素进行分析,但是也始终没有忘记,做这种细节的分析是基于经验,同时为了给讨论带来助益,然后在城市设计中需要整体考虑,同样,“城市意象”也是落在人们心里的整体素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第四章很认真的讨论城市设计中如何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因此专业性较强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但是更为精彩的还是他在第一节里面给我们的城市形态的分析,因为充满了人的存在。一开始就有吸引我的内容:“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本功能,即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一、城市意象概念 1、城市意象 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 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其周围环境有一个感应、观察和认知的过程。地理学在研究人们的这一认识过程、形成机制、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称为感应地理学[1]。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罗文索就提出了感知研究的方法[2]。此后,地理学家、规划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对感知环境的研究迅速展开。城市意象空间(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也就成为人们研究感知环境的新切入点,是城市地理学,尤其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城市意象的应用 1、初步调查获知城市意象 意象调查一般是基于林奇的五要素分析研究来进行的,也即对某一具体城市的通道、边缘、区域、节点、标志一一划分,进而分析各要素在该城市中的作用及城市未来发展应加强的因素,可以为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城市意象提供基础,作为城市设计的参考。 (1)通道(path)。是观察者习惯性地或偶然地沿着它移动的路线,如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等。 (2)边缘(edge)。是不作为通道或不视为通道的线性要素。如河岸线、铁路路基、围墙、开发区的边界等。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这个书名第一次看到就有一种莫名的好奇感,今天终于把它阅读了一遍,虽然有些地方我还是不能理解,但是还是有那么点自己的小看法,希望与前人所留下的资料更好的结合,不仅用以增添自己的见识,还可以领略其他人对于这本书的见解。 凯文·林奇在书中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的城市意象做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他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林奇在研究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物,这些元素在城市研究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的读书笔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对书中主要着墨的城市意象中的五个元素进行简单阐述,也就是大致的记录下书中对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理解;第二部分是选取别人根据这本书的分析方法对苏州进行城市意象的分析与研究,希望与书中内容可以相结合,更好地帮助我对于这本书的理解。 城市意象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是观察着习惯、偶然或者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者是铁路线,其他的环境元素也都是沿着道路而展开布局。道路作为重要的城市意象,具有可识别性、连续性、方向性、可度量性的特性。道路的连续性是因为道路的可识别性,包括流线通常、宽度连续和景观的连续。道路的方向性就是在某一方向上累计的规律渐变,沿线的两个方向可以快速区分;延伸的曲线也是一种渐变,是在运动方向上的稳定变化;起点和终点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够将城市连接为一个整体。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如山、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城市边界让人产生新的感觉,城市边界表现着文化的分野。边界的特点有:可见性、连续性和方向性;它的作用主要是分隔作用和景观作用。 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意义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在一定意义上,大多数人都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把道路还是把区域放在主导地位,这一点似乎因人而异,而且与特定的城市有关。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1主题的连续性,可能包括多种多样的组成部分,如空间、标志、建筑形式、使用、功能等;2社会意义对社区构造也十分重要。区域的边界:边界限定区域,增强其特性,但他们无法构成区域。区域的外向和内向:外向的区域向外与周边的元素连接在一起;内向的区域,只是自身存在,很少与外部城市发生联系。

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空间和意象元素分析研究

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空间和意象元素分析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兰州城市特色,将林奇(Lynch,K)的5 类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细分,并转换为地点场所意象元素,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照片辨别以及认知地图对兰州市民进行城市意象的调查,得出兰州市的公众意象图:以南北向天水路、皋兰路-金昌路-城关黄河大桥-大桥北路,东西向东岗路-庆阳路-西津路-西固路等道路及黄河为骨架形成的网格状城市空间意象图。功能分区、行政区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总体城市意象空间结构,黄河、白塔山和五泉山却起到了边缘要素的功能。总的来看兰州市存在着较为清晰的群体意象即“公众意象”。关键词: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认知地图;意象因子;意向元素 1 理论基础 在城市意象研究中,美国凯文·林奇(Lynch,K)开创性的把意象拓展到城市研究领域当中,在城市规划人性化方面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1960 年林奇(Lynch,K)的《都市意象(The Im- age of the City)》一书是城市环境意象研究的里程碑。林奇认为,所谓城市意象,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1 ]。他成功把环境心理学的观念运用到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中,提出城市具有可意象性,并存在一个公共的意象——“公众意象”,通过室内录音访谈、选择照片、绘制草图、室外验证等手段,探测出人们心目中的城市意象,通过分析、归纳、证明城市的可意象性及公众意象的存在,进而总结出城市意象的各个元素,归纳为区域(district)、道路(road)、边界(edge)、节点(node)、标志物(landmark)五种意象元素。并通过对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三个城市的调查研究,以及不同城市的居民对不同城市的意象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的居民关心共同的主题,进而说明城市意象五元素对居民意象的影响。 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在林奇之后,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1970 年Appleyard D 对城市居民意象地图类型进行实证研究,他将路径主导型地图分为段、链、支环和网 4 种子类型,将空间主导型地图分为散点、马赛克、连接和格局 4 种子类型[2];1978 年Golledge R G(1978)对城市居民感知阶段的研究,认为城市感知地图随时间变化分为3 个阶段,即联接发展阶段、邻里描绘阶段和等级秩序阶段[3]等。 目前国内对城市意象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大多是以凯文·林奇(Lynch,K)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依据进行研究。1993 年李郇、许学强对广州市意象空间分析研究提出了规划建议[4];2001 年,顾朝林,宋国臣对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5];2003 年徐苗提出了城市规划师在营造城市意象时,应从区域性的群体意象需求出发,创造出鲜明有活力的可读的现代城市意象[6];2006 年冯维波,黄光宇基于重庆主城区居民感知的城市意象元素进行了分析评价,解读并评估重庆市景观的优劣、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的高低[7];2008 年费一鸣,叶梦对苏州城市意象解析研究,以时间的纵向轴解析苏州的意象元素[8]等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256 份认知地图调查及396 份调查问卷,对兰州市城市意象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重点分析城市意象空间构成要素,并概括了兰州市城市意象的空间结构。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 Kevin Lynch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Kevin Lynch/凯文林奇 Lynch, Kevin, 凯文林奇, 意象, 要素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 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大多数人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他们心目中的城市的。对于他们而言,个体差异比道路与区域都更加重要——这不仅取决于个人,还要看具体给定的城市。 4. 节点节点就是标识点,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是他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它们主要是一些联结枢纽、运输线上的停靠点、道路岔口或会合点,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换的关键环节。节点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汇聚点,只因为是某种功能或物质特性的中心而显得举足轻重,比如街角空间或是围合的广场。某些中心节点是一个地区辐射影响力的焦点,并作为整个地区的缩影,成为一种象征标志,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核心”。当然,有许多节点,既是交接点,有时汇聚点。节点的概念与道路有关,因为汇聚点通常就是道路枢纽,是旅途上各种故事集中发生的地方,类似地,节点也与区域的概念有关,因为核心点通常就是地区的焦点,是它们的磁力中心。无论何种情况,几乎任何一幅意象图中都会有节点标志,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们可以就是主宰全局的特征。 5.地标地标是另一类型的参照点,只是观察者身处它们外部,而并不进入其中。它们通常是一些简单定义的实物:建筑、标识牌、商店或山峰。它们的作用是从一大堆可能对象中挑选,突显处一个单独的元素。有些地标离我们非常遥远,我们通常可以越过较小的元素,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处看见它们,这就是中心辐射的参照物。它们也许就在城市内部,也可能远得足以成为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种活动恒久的指示符,譬如奇特的孤塔,金色的穹顶,或是巍峨的山峰。即便是运动的点,比如太阳,只要运动足够慢,并有一定的规律,也可以用来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docx

精品文档《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浅析《城市意象》 1.书籍简介 《城市意象》是一部影响了世界各国城市设计的理论著作 ,它的作者凯文.林奇是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林奇的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 ,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 《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 ,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 ,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 ,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 ,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 ,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 ,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觉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 ,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 ,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凯文·林奇在这本书中首次将环境心理学引入其中 ,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以上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 ,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 ,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2.内容概述 书中所说的城市意象 ,可理解为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 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林奇对这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感知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一个可读的城市 ,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 ,应该容易认明 ,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这种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 ,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的功能 ,是城市迈向内在意蕴表达的重要的第一步 ,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 ,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基于这种观点 ,林奇进一步将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这五个要素的提出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也是我们在目前城市设计中关注的基本要素。 林奇将五要素称之为充当城市设计的标准元件 ,在详细分析这五种元素时 ,他又引入空间、结构、连续性、可见性、渗透性、主导性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 ,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 ,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 ,并加以组织发挥 ,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 ,使每座城市都有其本身的可意象性。 3.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在城市意象中 ,林奇关注的是城市的视觉品质。在组成这些视觉品质的环境意象中 ,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元素尤为重要。提高城市的可意象性就是使它在形象上更易于辨别和组织。城市区域组成 ,区域由节点组成 ,由边界限定范围 ,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 ,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 ,元素之间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凯文.林奇()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意义的特征。在人们的经验中经常会获得这样的感知:你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城市作为一种结构性存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 --Kevin Lynch/凯文林奇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 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 1. 道路 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

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 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 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大多数人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他们心目中的城市的。对于他们而言,个体差异比道路与区域都更加重要——这不仅取决于个人,还要看具体给定的城市。 4. 节点 节点就是标识点,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是他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它们主要是一些联结枢纽、运输线上的停靠点、道路岔口或会合点,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换的关

对凯文_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收稿日期:2009203211 作者简介:陈 倩(19832),男,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麻广睿(19822),女,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陈 倩 麻广睿 摘 要:指出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广泛应用于实践中,就城市意象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在实践中能够引发的问题作了论述,并提出城市意象的社会文化差异,以使人们构造一种城市设计的新方法。关键词:城市意象,文化,意识形态,差异中图分类号:TU 286文献标识码:A 凯文?林奇教授《城市意象》一书清晰地构造了一种城市设计 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要领会其中深藏的知识非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意象研究方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及其在实践中能够引发的问题。 1 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 城市意象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的质疑与批判。 在人类认识环境的过程中,环境记忆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人 对环境的心理意象即心智图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记忆方式的方法。当林奇将心智图运用于城市研究后,心智图研究才被逐渐了解并 得到广泛运用。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林奇所关注的是美国城市的视觉品 质。要在传统城市里不再使人产生疏离感,就必须着重对地域重 新做好具体而实际的把握,将一种可予以操作的信号系统重新组 织起来,让他们在人们的记忆中生根,使个体能够依据新的信号 系统在变动不定的环境中重新寻找到自我。这正如美国哲学家 詹明信所总结:“所谓疏离的城市就是当人处于诺大的空间中无 法在脑海中将自己定位,无法将自己在城市整体中的位置标示出来,从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而迷失自我。”林奇对城市意象和城市识别性的研究也可看作是对早期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尽管这种研究激发了对人的行为模式和城市认知地图的广泛研究,对形态研究和设计标准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凯文?林奇将人对城市环境的理解仅仅看作是物质形态的知觉认识,这与分析动物在迷津中的行为极其相似,即觅路和适应环境。在对城市环境的创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城市人所扮演的角色显然比动物更积极和主动。有研究显示,人们对日常物质环境的记忆是从整体进行的,而不会局限于一些细小的设计因素。人对某一环境的回忆首先是在环境中做了什么,其次在哪里,最后才会回忆环境的外观。更进一步说,人们似乎更容易通过文字形式而不是建筑形态和细部的图解来记住环境中的物体。其次,由于林奇的五要素方法对于形成局部的区域概念特别有效,而且易于操作,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城市设计当中。这实际上是在城市中契入各种想象的秩序形式,因此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同时这种方法还形成了对城市空间的进一步划分。这不仅与城市的整体性相悖,而且极易产生新的空间障碍,无法在居民与陌生人之间形成一种交流界面,从而滋生新的社会问题。林奇方法的局限从根本上反映了心智图在研究范围上的缺陷。心智图强调城市居民对其环境的感知,然而人对城市环境的概念是一种功能要素和符号要素的组合。环境的意义是一种社 会的建构,是一种以意识形态为特征的社会过程的表征。林奇将心智图的分析仅仅局限于城市客观世界的日常生活而已。虽然心智图使个体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掌握再现,但心智图显然忽略了意识形态的根本特性,并且拒绝承认其基本的研究数据本身以及对城市秩序形式的强行切入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再现。因此,林奇所研究的更像是生活于真空中人的行为活动,而忽视了人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忽视了形成这种真实存在的环境约束和社会约束。2 城市意象的社会文化差异为了修正和深化林奇的研究,许多学者在不同的方向上作了 努力。在心智图基础上,后续研究更为侧重的是社会和文化差异对环境认知的影响。琼?兰曾对城市意象研究进行过总结,他指出:“可以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视觉组织规律来解释城市意象中的组成要素;区域 体现了良好完形的轮廓之内各个组成要素的接近性和类似性;标志物是周围环境背景中的图形,其组成元素与周围明显不同;至于节点,则难以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加以解释。实际上节点并不是单纯的视觉要素,它体现了社会、文化和物质等各种环境属性的总和,包含了特定的存在者、存在方式和精神意义,在形态上则体现为交汇和辐射并存,带有强烈的地方属性。”其实他只说对了一部分,就拿地标来说,林奇将它们的作用更多的局限于物理和生理上的识别,而忽略其社会文化意义,这显 The application of sculpture in urban environment YANG Sheng 2li Abstract :Based on some experiences of engaged in planning and building environmental design recently ,by referencing classical creative expe 2rience of predecessor artists ,how to design and apply sculpture well in practice work was discussed from several aspects ,and it pointed out that sculpture was applied in creative fields of urban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as a building language of showing urban culture. K ey w ords :sculpture ,art ,urban environment ,building environment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