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

,第一章导论

案例1

政府雇员制——一种新的政府用人制度

2006年3月,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中国内地年薪最高的政府雇员颜兵面临下岗的命运。两年前,颜兵受聘为无锡市对日招商首席代表,其税后年薪50万元。然而,在第二日期即将结束之际,他因未能完成5000万美元的招商任务,可能无法与无锡市政府继续签约。这一报道让人想起了政府雇员制缘起的背景和推广进程。

2002年6月,吉林省出台《吉林省人民政府雇员管理试行办法》,成为国内首个“吃螃蟹”的地区,开始了政府雇员的探索。随后,上海,武汉,无锡,长沙,珠海,青岛,芜湖,深圳,广州等地纷纷效仿,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政府雇员制在海外比较流行,德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推行政府雇员制,随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都广泛推行,目前这些国家的政府雇员在政府工作人员中的比例占到20%-40%。因此,中国推行的这种用人制度可以说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目前我国政府雇员制的适用范围主要在专业技术领域。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许多国家和地区原来的公务员难以胜任相应的技术支持工作。但由于公务员的公务员的薪酬刚性强,政府不能随意给他们加薪,而一些技术性人才在社会上有比较吃香他们很容易在社会上找到待遇比较好的工作。如果仅仅囿于传统的公务员制度,就有可能难以吸引这一部分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因此需要打破公务员的框框,以较高的报酬吸引他们,这就是政府雇员制施行的初衷。

政府雇员制没有全国性的统一部署,各地采取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有相同之处,是作为现行公务员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政府雇员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有别于公务员:第一,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同。国家公务员受公务员法的调整,而政府雇员则是依照劳动法合同来规范其与政府之间的权利和业务的关系,即按照劳动法约束双方的行为。第二,用人房是不一样。无论是选任的公务员还是委任的公务员,其任用方式都是刚性的,一般来讲,公务员身份具有“终身性”。而政府雇员制的用人模式与企业一样,是市场化的,其任期按照合同的规定,都有一定的期限。第三,管理方式不一样。对公务员的管理,如录用,考核,惩罚等都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而雇员则完全按照合同进行管理,是一种企业化的管理模式。第四,薪酬待遇不一样。公务员制度有一条完整的工资体系,按照职务级别的不同,享有不同的工资,是刚性的薪酬体系。政府雇员制则是按岗定酬,薪酬标准参照市场薪酬行情和职业风险程度上下波动。在我国,政府雇员的收入是公务员的2-15倍。第五,法律地位不同。公务员行驶共公权力,占行政编制。而这功夫雇员不行使公共权力,也不占行政编制,主要从事一些专业性和技术性工作。

在各地政府雇员制实践中,深圳市的做法与其他地方的做法不太一样。深圳市把政府雇员分为高级雇员和普通雇员两类。其中,高级雇员可以担任行政领导职位,行使行政管理权力,占行政编制,而普通雇员和吉林等地的做法是一样的。另外,深圳市政府雇员的服务范围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其他政府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政府雇员的工作范围也覆盖一般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与公务员在分工上有交叉。

有人认为,政府雇员的推广,会对公务员的队伍产生“鲶鱼效应”,即一条鲶鱼一旦进入到一群沙丁鱼中,经过鲶鱼的一番搅动,整个船舱的沙丁鱼都被激活,传统公务员制度的一大弊端就是缺乏竞争,容易导致公务员满与现状,工作得过且过,混日子。熬年头,进而导致官僚主义的低效性。而政府雇员制引入竞争机制会对正式的公务员形成一种压力,至少是心理上的压力。他们会担心一旦政府尝到这种用人机制的甜头,会逐步将其在其他岗位上

推广进来,使“自己”受到“牵连”。而深圳模式更是直接对公务员制度形成冲击,原来由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担任的服务性,管理学工作,被拿出来竞争,公务员也面临竞争后被淘汰的困境。压力之下,公务员的工作作风也会随之改变,另外,政府雇员本来就没有公务员的那种色彩,他们的加入,有利于淡化政府机关的的衙门作风。政府雇员这种“泥饭碗”正在向公务员的“铁饭碗”发起挑战。

目前,我国没有关于政府雇员制的法律法规,相关法律如劳动法等的有关规定也很不完善,政府雇员的聘用,考核,晋升等环节,都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标准和程序,存在着对政府雇员的评价由领导说了算,各地不顾实际盲目跟风,通过推行政府雇员制变相提高公务员的待遇,扩大政府机关人员的编制等方面的风险。此外,政府雇员制如何实现与公务员的衔接,政府雇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如何神话政府雇员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任然任重而道远。

讨论题:

1,传统的公务员制度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实行政府雇员制?

2与传统的公务员制度相比,政府雇员制有什么优点?

3根据你对政府雇员制的理解,你认为应该克服它的弊端,增大其制度效应吗?

案例2

“39岁现象”

近几年,一些地区纪检部门查出的违法乱纪案件中,有一个现象特别引人注意。受查处的县,乡两级领导干部中30-40岁的成了“主力军”,越接近40岁,“买官卖官”等违法违纪现象相对越集中。与人们常说的“59岁现象”对应,这些群众把这种称为“39岁现象”。

1999年10月,福建省查处了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买官卖官案。丁建宁在这个福建省出名的“特困县”任职三年,“卖官”受贿及非法所得100多万元,人称“丁百万”。“丁案”涉及该县大小官员246人,大多数都不到四十岁。其中,丁仰宁1996年到任时38岁,已经处理的14个副处级以上干部中,38-40之间的9人;9个乡政党委书记,乡镇长中,8个年龄在35-40岁,其中钟昌瑞在1996粘7岁时刚当上县教育局局长,就开始向丁仰宁等人送钱,在1998年底终于如愿的当上副县长。钟昌瑞等人为何如此急不可耐,不断铤而走险想“上”送钱?一位知情的干部道出其中的道理,钟就是想赶在40岁之前当上“副县级”干部,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30多岁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为何一些干部在这一年段里老栽跟头,走上了违法违纪的道路。这和一些年轻干部忽视党性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一些地方在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片面理解“年轻化”,甚至搞“一刀切”,也是造成“39岁现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一些地方在选拔配备县乡两级党政班子时有这样一个原则,35岁以上的不再进入乡镇党班分子;40岁以上的基本不在提拔进入县级党政班子;一些基层干部抱怨:35岁到不了科级,40岁到不了县处级,就没有什么“奔头”了。一些年轻的乡镇干部发牢骚:“这辈子算完了”,问为什么,回答是“都30岁了,连个股级干部都不是”。

透视“39岁现象”,基层组织部门的同志算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大学毕业生到乡镇了,至少需要4-5年转为“股级”,在两年转副科,再三年转正科,在三年转副县级,这一个流

程下来,最顺利的也要12年时间。一个环节“跟不上”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一些干部采取倒推法,就可以推算自己是否还有戏,一些基层干部被感到政治生命已经结束,就开始混日子,甚至吊儿郎当。“自己本身有思想包袱,哪还有心思心思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这也恶化了农村干群工作。

“39岁现象”的另一个危害,是诱使一些基层干部大搞所谓的“政绩工程”,虚报浮夸,真正把一个地方的经济搞上去,没有几年时间是很难完成的。而将干部提拔的年龄“压缩”在特定几年内,在某种程度上组断了一些干部“从容”干实事的机会,“逼”着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出“成绩”。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不顾客观实际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出现了许多“空壳乡”。“空壳县”,一些乡镇在负债百万元以上。一些领导干部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群众工作和经济工作上,“平时不上去,下去就罚钱”,被老百姓称为要钱,要粮要命的“三要”干部。致使干部群众关系十分紧张。政和县澄源乡党委书记张余帅,是这个县买官者中最“下力”的人物之一。张余帅年仅35岁,而他之所以少年得志,拿群众的话说是因为“此人最敢吹牛,也最敢送”。

讨论题

1试分析“39岁现象”的制度性原因。

2如何避免“39岁现象”?试提出你的对策。

案例3

广州实行公务员职位双向选择

2005年9月,适逢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之际,广州市在公务员职务调整上施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举措,即借鉴人才市场的竞争机制,对拟调整的公务员职位进行双向选择,原东山,越秀,芳村,荔湾4区数千名公务员,不管你是处长还是普通科员,都要向内部的人才市场上自己寻找工作,有点像大学毕业生参加招聘会一样。

虽然是公务员的内部双向选择,现场的紧张气氛并不亚于应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公务员们同样要递简历,现场面试,有的单位还要当场进行一些常识小测试。广州市人事局油关负责人表示,人事部门并不会硬性规定各单位的用人标准,主要是单位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但大多数单位都要求应聘者要有本科以上学历,市属单位的要求尤为高,要求英语达到六级以上,有的甚至还对性别身高设限。萝岗,南沙等新区对公务员的门槛相对较低,但有关人士称,由于有意入职的公务员很多,一些职位投档与录用的比例甚至搞大6:1,所以也会从经历,经验等方面择优选取。

这次可供公务员选择的,包括市属单位和新区政府各部门所提供的职位约为350个,上至处级领导下至普通科员。但按规定有资格进行选择的公务员有千名,仅仅原越秀区就发了超过千张入场券,而现场剧集的公务员更有数千名之多。在招聘现场,一些记者对求职人员进行了采访。“哎,我的年龄超过了两岁。”“我的英语只有四级水平。”“生平第一次这样找工作,感觉还真紧张,有点不适应。”原越秀区某局的办公室主任感叹道。

第一次面对这种竞争,大部分公务员认为是好事。

“有能力就有好工作,这应该的!”以为硕士毕业的原芳村区公务员说。他就在短短20分钟内与一家市属机关达成初步意向。不过,也有一部分年纪大的公务员选择留在原区,听从分配。“我们年纪大。学历低没办法和年轻人在新区竞争”,一位47岁的公务员说。

为了参加“双选”,四区的公务员要提前将填好的《意向表》交到各区的组织,人事部

门,表明选调新区或者留在本区意见。此次双选会,正好给公务员和用人单位创造了直接沟通的机会。双选会后,将由各个单位确定人员,如果上方达成意向,就由单位直接和“应聘者”联系。在此次双向选择后没有选定新岗位的公务员由原区尽享调配,也有部分公务员将会提前退休,自主创业等。

讨论题

1广州公务员职位双向选择与传统的委任制有什么不同?

2广州市这种在公务员系统内部引入人才市场机制选择任职者的尝试有哪些利弊?

3公务员的职位双向选择的做法有没有推广价值?

第二章公共部门工作分析与职位分类管理

案例1

修改职位说明书

会计主管王一辉十分恼火的来找人事部主管魏林力,说:“魏主管,你发的这份文件要求我在两周之内修改财务部全部10项工作的职位说明书。”

“对,有问题吗?”魏林力问。

王一辉说:“这是在浪费时间,尤其是我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至少要花去我30个小时的时间。我们还有两周的内部审计检查工作未完成。你想让我放下这些去写职位说明书?我办不到。我们几乎都没有检查这些职位说明书了。他们需要做大修改。而且当他们发到员工手里时,我还会听到各种意见。”

“职位说明书修改后怎么会还有各种意见呢?”魏林力问道。王一辉回答:“这整个事件就很复杂。让人们注意职位说明书的存在,可能会使一些人认为职位说明书中未规定的工作就不必做。而且我敢打赌,如果把我部门里的人实际正做的工作写进职位说明书里,无形中强调了一些工作的现实强迫切性,他是也就忽略了另外一些工作。我现在可承担不起士气低落和工作混乱的后果。”

魏林力又问道,“你的建议是什么呢,王主管?上面已命令我两星期内完成这项任务”。“我一点也不想做这工作,”王一辉说,“而且在审计工作期间绝对不做。难道你不能像上面反映一下,让他推迟到下个月?”

讨论题

1在修改职位说明书以前,魏林力和王一辉忘了做什么?那个步骤为什么会重要?

2评析王一辉的这句话“让人们注意职位说明书的存在,可能会使一些认为职位说明书中未规定的工作就不必做了。”

案例2

小榄国税分局的机构改革

中山市小榄镇是中山市的工业重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毗邻港澳,交通便利,借改革开放的春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榄人民拼搏努力,辛勤创造开拓出今天经济发

展欣欣向荣的景象。2005年,小榄工农业产值土坡300亿元,当年国内工商税收15亿元,约占中山市税收是凉的5分之一强,在这片充满生机,兴旺发达的热土上,小榄国税分局担负着对一万多户企业包括近两千户规模企业的税收征管重任。但是随着征管任务的日益繁重,分局的内部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是人与工作量的矛盾,分局现有正式编制人员37人,合同编制人员20人,人员压力十分突出。其次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是老龄化趋势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是高学历,年轻化的人才队伍发展缓慢,这加剧了分局整体的工作压力。此外,部门间缺乏畅通的工作沟通机制,信息流通不畅,往往出现对同一户企业的同一个税收问题多头处理或对同一户企业施行不同的税收管理要求的情形,造成分局的资源不必要内耗,而且十分局对外形象受损。

2005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所谓税收管理员制度,就是落实税收工作责任制,使税务机关从“管户”变成“管事”,加强税源监控力度,完成对辖区企业税管的包干到底,从而提升税务机关的管理和监控水平。这意味着税收管理更趋向精细化,严密化,同时更需要高素质的,具备相当管理水平的税收专业人才。面对这一轮税收征管的新格局带来的更高的工作要求,小榄分局在人力资源安排,统筹上更显得捉襟见肘,机构如何设置,人员如何协调分工作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议程。

小榄分局原有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情况如下:

(1)局长一名,副局长两名;

(2)综合股,负责日常办公,行政和后勤类事务,设正,副股长各一名,年龄35岁左右,本科毕业

(3)征收股,负责前台窗口性的受理申报,征收工作,有正,副股长各一名,股长年龄45岁。大学专科学历,副股长年龄35岁,大学本科毕业;

(4)管理股,负责业务审核审批,纳税评估工作,股长一名,年龄45岁,大专学历(5)稽查队,负责违章纳税人的查处工作,股长一名,年龄50岁,大专学历。

按照新的体制要求,改革后的机构设置要求如下:税源管理一股,负责税源管理,监控工作;税源管理两股,负责税源管理,监控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办公,行政,后勤类的工作;法规股,负责违章纳税人的补税,处罚工作;征收股,负责窗口性的申报,售票,稽核工作。

讨论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设计一套人事调整方案,在落实机构改革的同时,化解原有人事方面的矛盾。

案例三

郑副镇长的人事难题

郑副镇长到小岭镇走马上任刚满一个月,分管镇内的经济,贸易。第三产业,招商引资,科技,产品质量等工作,并兼任镇经贸办主任。镇经贸办和外经办是具体负责上述事务的部门,其中经贸办负责经济规划和发展,国内贸易,第三产业,科技,产品质量工作,并设有一家外贸公司,外经办则具体负责随外招商引资和进出口贸易工作。按照市里的要求,经贸办和外经办合署办公,外经办名义上隶属于经贸办,实际操作中两部门各有各的办公地点,在人事,财务,业务各方面都各自独立,分别对镇政府以及分管镇领导负责。

郑经贸办在编制上虽然仅仅是个股级单位,但由于涵盖的工作比较广泛,因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下设了综合办,资产管理办,招商办,投资服务中心,第三产业办公室,科技办,质量办等五花八门的办事机构。

外经办的办事机构虽然经贸办多,但是也毫不逊色,有综合办,招商办,加工装配公司,代理报关及报检公司四个机构或经营实体。

与其他庞大的政府机构比起来,小岭镇的上述两个机构的人员配置也不矮三分。两机构所有人员加起来接近70人,其中领导职务近30人,仅仅经贸办证,副主任就有6人,外经办正,副主任也有4人,外经贸办主任还兼任经贸办的副主任。两机构下属机构的主任,经历就更不用多说了啊,真可谓“兵多将广”,甚至有些部门“将比兵多”,挂着主任头衔的人比一般办事人员还多。这两个机构不仅人员繁多,而且属性复杂。在编的国家公务员或工勤人员,连郑副镇长在内也只有6个人,其余的包括镇办职工,合同工,临时工等多种性质的人员。工资待遇也是各出其门,有跟随镇政府的,有两机构自定的,也有两机构下属经营实体是大专以下学历,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领域工作需要。

在工作的安排上,资历越浅,越是底层的工作人员工作量越大,收入也越低,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部分资历老的人员,工作能力不强,业务知识缺乏,但是又对自我学习相当抗拒,不能与时俱进,一部分人员存在干好干坏,干多干少,干与不干都一样和“当一天的手机撞一天的钟”的思想。一些年富力强的骨干虽然劲头十足,但是身兼数职,长此以往,很难保证他们还能安心工作,。

经贸办和外经办,虽然名义上是隶属关系,但两机构之间经常互不买账,为了部门利益而互相争夺,对过错则互相推诿。

小岭镇经贸办和外经办存在的问题,给刚到任的郑副镇长带来很大的困扰,如何解决上述一连串的问题,不仅关系到量和机构今后的发展,而且对小岭镇今后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讨论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替郑副镇长设计一套人事方案,以解决两大机构存在问题。

第三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

案例1

深圳市海事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深圳市海事局成立于1996年,是部署一级行政单位,正局(厅)级机构,实行交通部和深圳市政府双重领导,以交通部为主的管理体制。该局是对深圳沿海水域和内河通航水域总长度2.4万米码头岸线船舶交通安全和船舶污染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主管机关,同时承担深圳分中心日常事务,下辖蛇口,盐田,大亚湾,南山,宝安五个港区。深圳港是世界上第四大集装箱港口。

深圳市海事局内设13个部门,下辖基层单位6个,另有附属单位1个。各处室可划分成三块,分别是机关综合处室,机关业务处室,基层业务部门。

机关综合处室主要包括局办公室,党组办公室,纪检监察处,服务中心及中心实体。这些处室的人事特征与其他政府机构有相似之处,人力资源配置主要受制于政治,行政的需要。

机关业务处室主要包括5个处室:危管防污处,通航管理处,船员管理处,船舶管理处,法规规范处。这些处室人员配置与海事业务增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如基层业务部门与业务量联系那么紧密。

基层业务部门主要包括6个基层单位和1个附属机构:大亚湾海事处,盐田海事处,蛇口海事处,南山海事处,宝安海事处5个海事处和1个快速反应基地,另有附属机构一个。各机关业务处与各基层业务部门属于业务指导关系。6个基层业务部门4是深圳海事局对深圳辖区水域和船舶实施安全监督管理的对外执法部门,肩负着水上交通安全和海域环境保护两大重任,人员配置具有较高的事务性特征,人员需求量大致与辖区水运业务的增长有密切的关系。

随着深证海事局所承担的业务量的快速增长,人员数量经历了有急剧增长到逐渐趋于平缓增长的过程,某人员变化见下表。

深证市海事局1998年以来人员数量变化表

对海事局基层业务部门人员数量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海上交通流量。5年来,海上交通流量以年占13·7%的速度增长见下表。

2001-2001年深圳市海事局辖区海上交通流量数据表

单位:艘次

假定海事局基层业务部门的人员数量占海事局总人员数量的52%,如果2006年海上交通流量增加到49000艘次,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请计算深圳市海事局基层业务部门的人员需求量。

案例2

广东省某市“十一五”人才规划

一,人才发展基本概况

近年来,广东省某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培养,引进,使用好人才当做战略任务来抓,注重人才队伍素质建设,使全市素质人才队伍在逐年壮大的同时,整体素质得到进一

步提高,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密度持续增长

2000-2003年,某市人才资源总量从30.73万人增加到35.83万人,年均增长5.5%,全是每万人中各类人才拥有量从2453人提高到2802人,年均增长4.75%(注:2000年的数据是根据年均增长5.5%推算得出)。2003年某市人才总量构成如下:党政人才0.83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2.45万人,技能型人才11.9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0.61万人(详见下表)。从人才构成的总量情况来看,非公有经济,社会组织管理人员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主要构成部分,占了经营管理人才的96.6%。

2.党政人才队伍呈现年轻化,知识化趋势

2003年,在全市机关党政人才队伍中,36岁及以下的占26.23%,比2001年提高了4.06个百分点;55岁及以上的占10.39%,比2001年像下降了10.16个百分点。根据今年来党政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的分析,2003年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才占28.8%,比2001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年轻化和知识化发展趋势体现出党政人才队伍更具有朝气活力和创新精神。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大。高级人才比例增大

通过引进和培养,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迅速增加,到2003年达到124521人,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的62872人净增了61649人,三年年均增长25.6%(注:2000年的数据是按年均增长5.5%推算得出)。在全市14473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高级职称的占8.26%,比2001年增加了0.86个百分点;中级职称的占37.16%,比2001年增加了5.26个百分点。高级人才逐渐增大,不仅显示人才素质的提高,更意味着为事业的未来发展孕育着更大的潜力(数据由该市人事局提供)。

4.经营,技能,实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该市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所占的比例从2003年的30.7%上升到2004年的36.1%;大专学历的增长,2004年比2003年净增768人,达到14733人;在全市技能人才数量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净增834人,职称水平和学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随着农村机械化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也得到进一步提高,2003年,农村村级基层组织的管理人员有1045人,农民技术人员969人,农村其他实用人才4115人。

二.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该市虽然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并积累了一些先进的经验,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人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1.人才发展与该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不完全适应

据统计,2000-2004年,该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3.9%(数据根据该市统计年

鉴计算),而人才总量年均递增只有5.5%,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低8.4个百

分点。人才分布不均衡——从区域分布来看,市区人才多,西部地区人少,部分

偏远地区由于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行业分布来看,,

信息产业人才,生物技术,高技能等人才比较短缺。人才分布不合理,2003年事

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占56.1%),卫生(占20.8%)

系统,而农业,金融和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所占的比例很低,仅占

2.3%,0.3%和0.13%(数据根据该市人事局统计资料计算)。全市农村人口有22.4

万人,农村实用人才仅为5084人,占农村人口的2.3%(数据来源于该市人力资源

开发管理服务中心)。农村人才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直接限制着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人才培训的力度不够

政府在人才培训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对在职人才的继续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

尤其是对重点行业,高新科技方面的人才培训基金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培养面不广,受培训人数占全人员人数的比例比较低;培训方式比绞单一和枯燥,创新性方式少;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多样性。培训的效果不明显,流于形式,实质性技能水平提高不显著,培训成效没有与个人职业发展和经济责任以及经济利益挂钩;新获得的知识得不到及时发挥,直接影响人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创新型人才不足

全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缓慢,搞成次人才总量不足,据统计,全市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例严重偏低,特别是缺乏懂管理,懂技术,懂外语,懂经营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全市总人口的0.3%,占全市从业人口的0.4%,高级农民技术人员占全市农业人口的0.002%,占全国农村人才的0,1%(数据资料来源于该市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服务中心)。在全市11.93万的技能型人员中,47%以上是高中及以下学历,高级技师仅有345人,仅占全是技能型人员的0.028%(数据根据该市人事局统计资料计算)。

4,人才吸引力弱化,人才流动呈现新特点

由于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报酬水平与其他较发达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术氛围不浓厚,创业环境还有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为此,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一些高层次或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愿到该市落户创业,而原来已引进的人才,由于才能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其中的一部分向外流失,人才流动呈现如下特点:其一,人才流动趋向年轻化,高学历;其二,集中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人才价值的定位与外部市场价格相差较远,人才成长和展才所需的舆论环境,制度环境,创业环境,服务环境,学习环境,市场环境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人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良好的机遇

1,国际背景

当前,世界经济正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转向以人力资本,信息化维特真的知识经济时代,这是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该市人才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国际背景。在这一背景下,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将受到普遍重视。这为该市大力培养,引进和使用这类人才提供了动力和条件;同时也为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该市建立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尤其是高新科技产业分工的人才队伍提供了机遇,为该市人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技能创造了机会。

2,国内背景

中国进入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牵引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这是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该市人才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国内背景。在这样

的国内背景下,国内人才培养机构学科专业的调整力度加大,速度加快,与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先进制造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人才以及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供需将会不断增加,这为该市快速组建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带来了契机,创造了可能。

3,区缘背景

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的经济贸易关系的建立,“9+2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和珠三角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的加速,是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该市人才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区缘背景。在这样的区缘背景下,信息流,人才流往往与物流,资金流结伴而行。把握并善于利用这种机遇,该市就能真正按照“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思路,在更大的空间获取自身所需的人才信息,在更广的区域实现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共享,用哟偶广义的人才资源,进行高层次的人才载体建设。

4,市情背景

步入新型工业化“快车道”,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和营造和谐社会,这是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该市人才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市情背景。在这样的市情背景下,不断增强地缘优势,产业基础,综合经济实力和不断优化的重组,人才资源的整合,人才载体的建设以及人才管理体制的完善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形成有力的社会环境。5,科技背景

新的科学发展,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这是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该市人才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和科技背景。在这样的科技背景下,呈现着学科交融,群体突破的态势,科技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这为该市利用大舞台,跨越式地培养和建设高新科技人才队伍带来了希望,也为该市通过国际人才市场寻觅,利用优秀人才资源带来了希望。

(二)严峻的挑战

1,经济发展对人才资源的更高要求

目前全市人才总量仅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8%,占全市产业人口的40.4%,人才总量不足,是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该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关键时刻,对人才资源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是未来五年科技进步和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新型工业化和国名经济信息化进程加快,要求全市人才的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必须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2,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该市建设历史较短,加上目前城市人才规模不大和经济实力,文化底蕴不厚,学术氛围不浓,各种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不容易展开,一些人才政策尚未落到实处等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如何有效低控制人才资源的流失,从感情上,待遇上,事业上留住人才,稳定现有的人才队伍,这对于该市来说是一个严峻又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3面对国内其他城市的激烈人才竞争

该市曾是国内外人才向往的地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精英分子参与该市的建设,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全方面展开,该市的政策优势逐渐消失,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削弱。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在华投资出现珠三角想长三角的“北移”或“北扩”趋势,珠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降低,出台什么样的优惠政策措施,以吸引,招揽更多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来落户创业,较大幅度地增加人才资源总量,这对于该市来说同样是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4,面临人才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的问题

目前,广州,深圳,东莞等市已经或正在形成各自的优势产业及特色产业集群,对于该

市未来的发展来说,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人才资源配置都是不得不正式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与之同构竞争还是避免与之同构?

对于该市人才人事工作来说,这是随着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一个新问题。另外,面对该市区际,镇际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面对该市产业,企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如何在该市产业,企业,区际,镇际之间合理的安排人才资源,如何使人才配置向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倾斜,如何正确处理高技术人才与一般技术人才关系等,是市情现状所引发的现实挑战。

三,人才需求预测

(一)人才需求预测的依据

1,发展定位和区域特色

(1)城市发展定位

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基于该市的发展基础,比较优势以及面临的困难与机遇,为该市明确了“三基地一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即把该市建设成为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又较强吸引的产学研就地,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和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近年来,该市政府按照“三基地一中心”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实业旺市环境强市,文化盛市”四大战略,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2)区域经济发展特色

园区经济发展是该市经济发展特色之一,其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园区,海洋开发试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这些园区的特点都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通过广揽各类人才,高起点大规模低进行研发,成果转化,外向内联等办法,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对地方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辐射作用,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

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根据《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总体思路研究》,该市经济总量和行业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1)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十五”时期头四年,我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0-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3.86%,到2004年,达到546.3亿元,人均GDP由1995年的2100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4474美元(2000到2004年全市经济发展状况详见下表)。据该市经济发展规划。“十一五”规划期间全市GDP将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1021亿元,人均GDP达到7250美元。

“十五”时期头四年,该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机构调整步伐有所加快,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旅游业,商贸,物流业,会展业等服务业稳步发展。三次产业的比重,从1998年的4.8:52.3:42.9转变为3.4:57.0:39.6,正在形成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各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快提升。未来五年,该市将加快产业集聚,扩张产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预计到2010年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1.5:50:48.5(注:资料来源于该市发改局)。

(3)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经济带初步形成

“十五”时期头四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表现突出,以电力资源,石化为代表的种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电子及通讯,电器机械,化工,电力能源,软件,医药六大优势产业,其产值2003年达到699.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7.5%,未来将实施“三大经济带”战略:东部沿海经济带,发展成为以科技教育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部经济带,发展成为以通讯设备制造业,精密机械制造业,电器制造业为代表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沿海经济带,发展成为以石化产业,能源产业为主的中华工业基地。

该市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发展势头迅猛,将对人才提出大量而质优的需求。

(二)人才需求特点及其趋势

1,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趋势

未来该市产业发展中,第三产业发展加快,随着信息技术向第三产业的渗透,在移

动通信,数字化视通网络,计算机软件,硬件,集成电路设计,咨询服务,旅游业,物流业,智能化交通等方面将有较大的人才需要;第二产业以“三大经济带”为龙

头,在港口经济带动下的石化,能源,造船,冶金,电器制造,通讯设备业,数控

机床,汽车零配件,环保设备,海洋生物制品,医药等方面将对各类该机专业人才

有大量的需求;第一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蔬菜,水果,花卉,水产,海洋渔业,城

市生态植物,畜牧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其人才需求将增加。

2,城市化发展的人才需求战略

“十一五”规划期间,随着“工业西进,城市西拓”,“双城带动”战略的实施,工

业化京城加快,将对该市城市化发展有较大的促进。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71%上

升到2010年的90%以上,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城建,规划,法律,医疗,卫生,保

健,文化,体育,社会科学等方面对人才将有较大的需求。

3,人才类型的需求趋势

随着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拓展,将大量需要以下几方面的人才:(1)中,高

级企业管理人才——需要熟悉大型企业管理,具有一定国际经营运做知识和市场敏

感度的管理人才。(2)创业型人才——需要大量具有创业精神,创业特质,具有一

定商海搏击能力的实业型人才。(3)技能型人才——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制造业

方面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4)复合型人才——需要既有一定专业

知识和技能,有对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有一定了解,对国际社会和国际市场又比较

熟悉的复合型人才。

(三)人才需要预测方法

1,人才去求弹性系数预测方法

规划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预测未来五年该市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预测范围涵盖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

人才五个类别。鉴于目前人类统计口径变化大,历史性可延续性比照材料欠缺的具

体情况,主要采用人才需求弹性系数法进行该市的人才需求预测。

人才去求的弹性系数是人才需求的发展速度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值。人才需求弹性系数反应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在宏观

上代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迫切程度。

2,人才需求弹性系数的选择

世界银行发表的年度世界发展报告等有关资料显示,低收入与中等收入的国家或地区人才弹性系数介于0.5-0.8之间,该市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27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6069元。属于中等水平。通过对广东多个城市的人才发展弹性系数分析,人才弹性系数一般也在0.5-0.8之间,通过对该市与广东其他城市以及国内一些重点市的纵横向对比,综合考虑该市重点发展高新科技产业,软件产业等现代产业的发展特点,取用0.6的弹性系数进行人才需求预测。

3,人才需求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e=[(x2-x1)/x1]/[(y2-y1)/y1]

其中,e——人才弹性系数;(x2-x1)——人才增量;x——人才数量;(y2-y1)——GDP 增量;y——GDP

(四)人才需求预测结果

1,人才总量预测

按弹性系数法,预测近两年的GDP平均增长为12%;

2004年-2005年人才年均递增率=人才弹性系数乘以GDP年均增长率

=0.6乘以12%=7.2%;

2005年人才需求总量=35.83乘以(1+7.2%)的平方=41.18(万人)

2006年-2010年的GDP年均增长11%

2010年人才需求总量=0.6乘以(1+6.6%)的平方=56.68(万人)

预测结果:某市2010年人才需求总量预测值为56.68万人。

根据此预测,从2004年起,某市每年约需增加人才3万人,其中,公务员人才增长比例将随政府改革略有下降,国有企业人才将因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转变为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人才,非国有企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将有较快的的增长需求。

2,分类预测

(1)五支人才队伍预测

通过预测,2005年,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将达到41.18万人和56.68万人,分析其目前五支人才队伍构成情况,并与广东省珠三角有关城市的人才队伍进行比较,对五支人才队伍的构成进行预测:到2010年,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略有下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型人才比重有较大的增加。预测出2010年党政人才比例为1.7%,比2003年下降了0.63个百分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比例占23.2%,下降了4.7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才比例31%,下降了3.7个百分点;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分别从2003年的33.3%和1.7%提高到41.1%和3%。

(2)人才学历结构预测

通过分析该市目前人才队伍学历构成情况,并与广东省珠三角有关城市的人才队伍进行比较,预测2010年该市人才学历构成如下: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从2003年的0.74%上升到3%,大学本科从18.03上升到32%,大专学历的从20.57%提高到25%,中专及以下学

历的从60.65%下降到40%。

(2)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构成预测

通过分析该市目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职称构成状况,并与广东省珠三角有关城市的专业技术仁慈啊队伍进行比较,预测该市2010年职称构成为: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比例从2003年的3.36%上升到4%,中级职称从23.83%上升到28%,初级职称也从40.71%提高到45%,其他的则从32.15%下降为23%。

五人才发展目标

根据该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和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科技强市,教育强市和人才强市的决定》的要求,通过营造具有良好居住,成长,创业环境的“人才家园”,2006——2010年人才总体目标要实现“三个明显,一个提高,一个突破”,即人才总量明显增大,人才结构明显改善,人才布局明显优化,人才队伍总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人才发展机制有新的突破,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发展局面,努力建设一支与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人才队伍。

(一)人才发展总量目标

2006——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平均增长6.6%,高于同期市人口总量5%的年均增长速度;到2010年,全市人才发展的总量目标为56.6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7.6万人。(二)人才发展分类目标

1,物质人才队伍发展目标

到2010年,预计该是人才总量净增20.85万人,达到56.68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5%。人才密度比2003年提高7个百分点(见下表)。

专业技术人才17.51万人,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数量有较大增加,分别达到23.3万人和1.71万人(见下表)。

全市五支人才队伍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该市人才队伍要实现质和量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快本市高学历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才学历结构的有话题先在满足“能力,适用”要求的基础

上向高层次转换,到2010年,全市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比例将大幅度提高,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比例将有较大的下降。2010年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数量达到1.7万人,占3%左右,具有大学本科的才打到18.14万人,占32%,具有大专学历的人才达到14.17万人,占25%;具有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人才为22.67万人,占40%(见下表)。

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针对不同特点,实行分类培养和引进。到2010

年,争取从事高新技术研发以及其产业化的专门人才占全市专门人才的20%,主要分

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环保。新能源与节能,

先进制造,海洋工程,等支柱产业群。为此,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五个一”技术与管

理明日工程,即几句100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100

名左右电子信息与光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工程与生物医药领域的拔尖人才;拥

有1000名高级管理人才;引进10000名该市急需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和优秀

人才;由市委,市政府这几张我联系的科技骨干重点人才达到1000名左右,形成一支

较大规模的高层次人才群体。

5,产业结构与重点行业人才发展规模

在产业结构人才发展目标方面,按照该市“十一五”计划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目

标,进一步调整,优化人才在三大产业间的分布,使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规

划期间,第一产业的实用性人才及第二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明显增加,到2010年,

三大产业人才的分步调整为3.4:36.6:60.

在重点行业人才发展目标方面,按照“以加速工业化为核心,已发展旅游商贸为重点,已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的要求,着力引进和培养该市支柱产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力争到2010年是这些重点产业部门拥有的人才占全社会人才总量的70%以上。各类厂长经理队伍保持相对稳定略有增加。人才素质明显提高。

讨论题

1,该市的人才规划由哪些特点

2,该市的人才规划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让改进?

第四章公共部门与招聘与选拔

案例1

调整中层干部的困扰

原来在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担任副处长的李维华最近调往由局主管的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担任主任职务。由于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因,原属政府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从政府系统中分离出去,但其职能并没有什么变化,任然代表政府管理着社会公共事务,级别也依旧是正处级事业单位,编制内工作人员基本工资也依旧接受财政拨款,人事任免权属于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中心正副主任均有局里委托,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越来越少地干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但政府还是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以使其向神会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和服务,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就是一种必然的制度安排。虽然中心从政府系统内分离出来了,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其可以完全不管了,从职业准入标准到证书的发放,政府还保留着关键性的权利,中心只是代表政府管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而已。但他又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机构,政府如果离开了他,这一领域的很多工作就无法展开,仅仅管理众多的鉴定站和鉴定所就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如果管理不到位,政府制定的哪些规定就将形同虚设,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因此,他是落实政策宏观调控的重要一环。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决定把年富力强的李维华派去主持中心工作。目的就是通过其卓有成效的努力,,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新的发展,落实政府的管理意图。

李主任是一个务实的干部,到任后首先花精力熟悉各方面的情况。从业务看,中心的工作并不太复杂。中心正式编制人员有25人,此外还有10个聘用人员。中心的组织机构图和各部门职责见附件一和附件二。除了做好内部管理工作外,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来说,比较复杂的工作是指导和管理30多个下属机构,及职业技能鉴定站(或所),注入美容美发鉴定站,烹调技能鉴定站。摩托车维修鉴定站,车床技术鉴定站,汽车维修鉴定站等。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李主任认为要做好中心的工作,必须对中层干部做好人事调整。因为他发现中心的一些规章制度没有得到认真地执行,有的干部对业务不太熟悉,有的缺乏领导团队的能力,或者部门之间的协调很困难,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不高,有点得过且过的样子。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层干部的配置存在问题。因此,李主任决定在自己上任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进行人事方面的调整,当然,不能仓促行事,李主任在机关呆了不少年头,明白首先要稳定军心,否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他一方面继续摸底,保持低姿态,另一方面认真思考采用什么办法才能顺利进行人事调整工作。三个月过去了,李主任对各方面的

情况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自己的威信也树立起来,他认为时机成熟了,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于是李主任找到两个副主任老张和老何,谈了自己的想法,两位副主任均表示支持。在一次中心办公会议上,李主任把中心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摆了出来,并谈了自己对人事安排的想法。这明显是一次吹风会,让大家心中有数。但至于如何调整,李主任没有一套先成的方案。

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次会议后。综合部的邵主任便放出风声,说自己要到知道管理部去了。谁都知道,在各个部门中救赎之道管理部的“权利”最大,因为它管理着30多个鉴定站(所),工作时间相对来说更有弹性,而且可以经常在各个站(所)之间巡查,社会联系面广,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明白还有一些灰色地带。这是让李主任很气恼,组织没人任何的正式安排,就拿自己的主观愿望说出来,明显是在想组织要挟,欲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上级。其实,几个月下来,李主任对邵主任的工作能力和作风是有很大看法的。他能力不强,但自我感觉却良好,经常在同事中吹嘘自己,而且还喜欢为自己争功劳。他对待不下则盛气凌人,动辄指责。很多时候,同事们对他是敬而远之。多次年终考核同事们都对他有较大意见,而他自己却总想争先进。当然,有一点他明显比别人强,就是口头能力表达好。刚与他接触的人往往会认为他人才难得。正因为这点。她于市劳保局主管职业技能工作的培训处关系比较好,胡处长好多次在李主任面前表扬他,并暗示要多发挥其作用,所以他才如此有恃无恐,公开表示要到指导管理部去。而李主任这次要调整中层干部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要把一些年富力强的人调整到关键岗位上去,对一些能力平平的人则强调离原岗位。对邵主任,不仅李主任有意将其实质,另两位副主任也有同样的意思。但面对其咄咄逼人的姿态和上级的压力,李主任感到还真有些棘手呢。

案例2

无领导小组讨论演练

一,考生须知

(1)讨论时间为30分钟。

(2)考生接到讨论题后,可以用三分钟时间拟写讨论提纲。请不要在试题

纸上写任何内容。

(3)3分钟准备时间过后,按考号顺序每人限两分钟依次发言阐明自己的

基本观点。

(4)依次发言结束后,考生之间可进行自有交叉辩论;在辩论过程中考生

可更改自己的原始观点,但对新观点必须明确说明;

(5)请大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拿出小组的意见来。

(6)讨论一旦开始,考官将不再回答你们提出的任何问题,也不会干预你们的讨论。

(7)辩论结束后,考生讲拟写的发言提纲,草稿纸和小组最终意见放在桌上。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试题:海上遇险

情境:你们正乘一艘科学考察船航行在大西洋的某个海域,考察船突然触礁并迅速下沉,队长下令全队立即上橡胶救生筏。据统计,离你们出事地点最近的陆地在整的方向1000海里处。救生筏上备有15件物品,除了这些物品以外,有些成员身上还有一些香烟,火柴气体打火机等。

问题:现在队长要求你们每一个人将救生筏上备有的15件物品按在其求生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排列,把最重要的物品放在第一位,次重要的放在第二位,直至第15件物品。请你们一起讨论,在25分钟内定出一个统一方案。

附:排序用物品

指南针,小收音机(一台),剃须镜,航海图(一套),饮用水,巧克力(二斤),蚊帐,二锅头酒(一箱),机油,钓鱼工具(一套),救生圈,驱鲨剂(一箱),压缩饼干(一箱),15米细缆绳,30平方尺雨布一块。

三,考官须知

(1)考生依考号落座后,主考官核对考生考号与姓名,此间各考官可根据核对的结果,在评分表中一次填好考生考号与姓名。

(2)主考官向考生宣布纪律和要求:一是考生间不准相互商议,交头接耳;

二是强调该项讨论对考生的考试成绩很重要,鼓励并暗示积极发言。(3)给每位考生讨论时提及草稿纸。

(4)(4)给考生3分钟时间拟写发言提纲或为下一步讨论发言做准备;三分钟后宣布讨论开始,考生依考号一次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要依

据,限时2分钟;

(5)轮流发言结束,主考官宣布自由交叉辩论开始,直至讨论结束。最后要求各组考生拿出小组的意见来。

(6)各考官根据讨论计分表中所列各项对考生打分。考官在考前须认真阅

读各维度详细说明,充分理解每个考察维度的内容。

(7)主考官手绘美味考官手中的评分表,交给记分员,然后得出平均分,为每位考生的最后得分。

(8)主考官在最后评分成绩单上签字。

无领导小组讨论计分表

第五章公共部门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管理

案例1

175万名干部培训的四川模式

川西一位县委书记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5年前,在他当县委书记时,有幸参加了省委党校的培训。“课听下来浑浑噩噩,怎么说呢?一套套都是理论,有些与实际情况差太远。”

在5年后,作为县委书记再次到了省委党校,还是五年前上课的老师,培训

内容大同小异,他找了机会跑上讲台斗胆翻了下老师的备课本,除了纸张稍微发黄外,备课本还是原来那本。

怎样培训干部,培训什么,干部没有选择权,连建议权也谈不上,没有互动,又谈何学习积极性呢?王雪他们决定从培训管理干部自身入手。2003年11月,四川21个市州(委)组织部分管培训的干部和市州党校的常务副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及省委组织部干训处的人员共105人,参加了中组部培训中心的培训。干训处10个人就去了9个,其中就包括王雪。与其说这是一次培训,还不如说是一次集体反思。

王雪告诉记者在培训课堂上,“一帮平时培训管理别人的人,有的连提问都不敢,更别说回答问题了”。结合四川实际,省委组织部总结了“四个滞后”:培训观念滞后,培训内容滞后,培训方式滞后,机制建设滞后。

按照党校系统的分工,省委党校的培训,轮训对象主要是市厅级或县处级领导干部。2005年1月,省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省委党校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该《意见》把省委党校的主体班次分为培训和轮训两大类,培训类班次有半年制,两月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轮训类班次中有每年举办一期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进修班,每年举办四期的市厅级干部进修班等。除此之外,省委组织部还要参加省委党校培训的干部们做到“三个带来三个带去”——带来执政期间处理的“最得意”的一件事情和苦无良策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一件事情,以及如何办好培训班提出建议。一个培训班一般四五十人,就有50件处理的最得意的事情,50个很难解决的问题,群某群策,资源共享。

四川干部培训的真正“特色”,是把传统的组织调训制度——以五年为一个培训周期,要求干部在党校学习三个月——进行了因地制宜的分解,党校培训两个月,还有一个月的培训,则分解在五年之内。每年五天,搞社会化选学及其他培训。社会化选学,就是整合高校资源,在省级部门干部中开展每人每年5天的培训。

“四川模式”在悄然之间打破了官办培训学校的“一统天下”的格局,,官办培训学校包括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以及各类干部学院,培训中心等。

四川大学行政系的一位教授认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培训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干部培训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对此,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选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库 1.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 2.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 3.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 4. 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 5. 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 6. 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 7. 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 8.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 9.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10. 当代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 11. 中国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的特色问题研究12.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贡献 1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分析 14. 政治理念与行政体制改革 15.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16.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17.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18.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19.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20.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2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22.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23.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24.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25.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26. 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27.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28. 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29. 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30.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31.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32.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33. 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34. 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35.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36. 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37. 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38. 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39.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40.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现状及设计研究__毕业设计正稿

毕业论文

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生:Mary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班级:141219061 指导教师:王** 二○一六年五月

目录 摘要 (Ⅰ) A b e t r a c t (Ⅱ) 引言 (1) 第一章公共事业相关概述 (2) 一、什么是公共事业 (2)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史 (2) 第二章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现状 (4)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概况 (4)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5) (一)忽略市场的调控作用 (5) (二)改革目标不明确 (6) (三)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6) (四)缺乏规范性管理力度 (6) 第三章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建议 (8) 一、更新管理观念 (8)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发展 (8) 三、加快管理手段的改革 (9) 四、规范公共事业管理职能 (9) 五、重视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 (10) 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研究的展望 (11) 一、结构转型中的政府职能 (11)

二、社会治理创新的努力方向 (12) 三、“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支持研究 (13) 四、区域一体化战略中的政府引导 (15) 参考文献 (18)

摘要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对公共事业管理提出了更高期许,对传统公共事业管理提出挑战。公共事业管理是我国社会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是为了维护公众的基本生活质量和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凭借公共权力,采取一定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公共事业是以政府社会事务管理为基本内容,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为。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是社会管理机制改革与发展、公共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和专业设置与人才小区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的复杂性,公共事业管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在新的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与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与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241 总学时:64(其中,讲课:64;实验:0) 学分:4 实践教学:0周 修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大纲文本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公共事业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界定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相关管理的关系 第四节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意义 本章案例 案例一: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案例二: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环境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 第四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关系环境和国际环境 本章案例 案例一:社会转型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挑战 案例二:经济全球化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挑战 案例三:信息技术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挑战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系统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政府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事业单位 本章案例 案例一:公共事业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案例二:企业不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案例三:公共事业组织的局限及其克服 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 本章案例 案例一:“垃圾费”的尴尬 案例二:浙江江山巧为公共事业的无米之炊 案例三:公共事业应体现公益性不能发个通知就涨价 第五章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 第一节公共决策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执行 第三节控制与调整

第四节公共政策的终结 本章案例 案例一:湖南嘉禾拆迁事件 案例二:艰难复杂的“三峡”论证工作 第六章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的价值和特点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过程和原则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规划 本章案例 案例一:广州禁行电动自行车 案例二: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 第七章公共事业管理责任和伦理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伦理 第三节建立和完善公共事业管理监控机制 本章案例 案例一:公共事业道德建设 案例二:公共事业品德的价值 案例三:从道德驱动的自律到制度化自律 第八章: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西方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节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及其改革 第三节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章案例: 案例一:公益型机构的现状和问题 案例二: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案例三:现代事业制度设计 第九章:社区管理 第一节社区管理的意义、内容和特征 第二节社区管理体制与社区管理组织 第三节社区管理人员及其素质 第四节社区管理模式 第五节社区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本章案例 案例一:社区法律与道德建设 案例二:社区民主 案例三:社区文化 第十章公共事业的绩效管理与外部评价 第一节公共事业绩效管理(上) 第二节公共事业绩效管理(下)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外部评价 本章案例 案例一:美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案例二:厦门市思明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践 案例三:贵州省黔东南州国税系统绩效评估实践 第十一章公共事业分类管理概述(上) 第一节教育事业管理 第二节科技事业管理 第三节卫生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国是个舶来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都很短。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我们把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放在改革的高度去思考,把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当作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或“新公共行政”时代的到来,公共管理职业化的发展,对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研究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视点。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管理观念管理内容公共管理学 正文: 1.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外的起源 早在20 世纪,美国就提出了公共事业管理,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将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管理中,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此形成了公共管理,其主要的理论说明来自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虽然前期的公共管理带有官僚制的发展本色,但其发展速度快,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管理的深入,公共事业管理范围也逐渐扩大。在上世纪的70 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政府不断面临着财政危机,还面临着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从而各国开始着手改革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试图用市场管理替代政府管理;政府设法控制财政开支,鼓励人民投资;精简政府人员;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并逐渐实现公共管理市场化。这次改革促进了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生成,而这股潮流也持续到了今天,它所提出的企业化政府、学习型政府的改革理念与现实发展环境相符,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的完善带来新景象。事实上,这次改革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公共事务:发展经济、维护社会正义、提供社会保障、增加国民福利、充分就业、改善环境、制止犯罪等,如今,公共事业管理越来越复杂,如果增加政府职能,又会削弱市场的能力,带来官僚制的异化,各种矛盾的出现,需要我们积极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化。这种想法一经提出,公共事业管理就开始了新的发展,它不再受制于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建立起与时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制度。在即将步入21 世纪的几年中,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建立,经济贸易实现全球化,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例如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电子政务管理等,但这也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2.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内的发展 教育部根据1997年,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申请,于1998年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其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年,全国57所高校招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doc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拥有极强的综合性,科学基础十分扎实,其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这个专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下面将深入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极其出路。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危机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在学科这个视角去看,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有关其专业培养目的,有关部门高校专业目的作出了一下的定位: 培养拥有公共事物管理理念以及实践能力,可以达到我国文体卫这些事业单位公共管理条件的复合型以及实践型人才。这个培养目的看上去,不存在问题。但是其发展途径不是很宽阔,并且我国有关单位在用人方面封闭性较强,同时事业单位名额不多,所以,很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定会导致人才需要和供给之间产生冲突,对于专业发展十分不利。 (二)课程安排不科学 课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存在的重点问题,很多高校在课程安排方面都觉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际上就是政治和经济以及管理等学科的融合,必须要把其有关的专业课程吸收进去,才可以凸显这个课程的特点。例如,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一共安排了十二门课程,其中包含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同时还包含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有着必要的联系,但是都是将理论当作核心的课程,学科缺少

必要的相容性,不是十分有价值,没有办法凸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出路 (一)明确定位加快发展 明确定位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长时间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求教育部必须要具体提出该专业发展标准和条件,同时针对我国国情和事业单位具体情况,预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方面的需要。之后将其当作根本的依据,科学的调整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规模以及专业的分布。每个高校必须要合理掌控办学规模,合理招生。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教育主要负责部门还要强化该专业评估工作,针对评估得到的结果,让高校去合理地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掌控该专业办学的规模,改变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进而确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改善专业课程体系 若想完全解决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方面不合理的情况,在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必须要重视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个,将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学当作必修内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把新的公共管理知识以及有效的管理方式等均添加到课程体系当中。 第二个,针对专业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强化专业必修课程和课程方面的建设,见专业口径和前提下实施深入的专研,凸显出专业的特点。 第三点,把教学的内容分别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能力培养这三个模块,合理的划分每个模块占用的课

简论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

简论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动用各种资源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与过程。它的理论建立和教育模式都源于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的演变与运作。随着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要想扫清这些障碍,重新理顺改革思路,不但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更要从理论深度上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指导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实施。本文将基于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绩效评估解决方法 正文: 一、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简单概述 “公共事业”主要是涉及到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供给的行业和部门。纯公共物品一般与政府的公共行政密切相关,如消防、司法等公共服务,必须遵循社会性目标而非经济性目标,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有重大意义,应该由政府作为此类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①。所谓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动用各种资源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与过程。追溯历史,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的公共生活,因而也就有了原始的、经验的公共管理。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起源于二十世纪早期的美国,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把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到政府的公共部门,形成了公共管理,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公共管理的发展是迅速和曲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的规模也日益地扩张起来。例如,在1870-1970年的100年里,特别是二战以后,英国的公共部门文职人员从5万发展到80万,增长了16倍②,随之带来的是政府作用的无处不在,最终造成了我们现代文化中的一致性、呆板、商业化、不平等及个人自由和尊严的丧失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球石油危机以后,公众对政府官员和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更高,政府面临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于是,英国撒切尔政府“私有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政府机构改革潮流,其主要目标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撒切尔主义公共管理新思维的特征可以归结为:以市场机制逐渐取代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开支、鼓励私人投资;缩小文官队伍的规模;鼓励公司竞争及公共事务向私营部门的转移。这场运动也称“新公共管理运动”。它集中体现了政府退却、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特点。这股潮流一直持续到今天,它所倡导的企业化政府、学习性政府的改革理念极富现实意义,它要求政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库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库(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 试题类型及分值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 (计10 分,每题1分) 二、填空题 (计30 分,每空1分) 三、名词解释题 (计10分,每题2分) 四、简答题 (计30分,每题6分) 五、论述题 (计20分,每题10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准公共物品:是指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 2.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 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 3.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B 二、填空选择 1. 公共事业管理最突出的特征是公共性或公益性。(选)* 三、简要说明 1.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在内容和管理主体等方面有交叉,原因是前者是从管理对象和范围进行学科建构的,而后者则是从管理主体入手形成学科的;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在管理主体、目标和对象上有本质的不同,因而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2.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答:1跨学科和专业化的统一;2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统一;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3.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公共事业管理有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学科体系。公共事业管理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验法。 4.当前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有什么意义?A1 答:当前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开展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和学习,能直接促进我国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并极大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的原则通过组织设计,使得相关资源有 机组合,并以特定结构运行的结合体。 2.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或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以独立、公正为原则, 并凭借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A1 3.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 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B1 4.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拥有极强的综合性,科学基础十分扎实,其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这个专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下面将深入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极其出路。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危机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在学科这个视角去看,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有关其专业培养目的,有关部门高校专业目的作出了一下的定位: 培养拥有公共事物管理理念以及实践能力,可以达到我国文体卫这些事业单位公共管理条件的复合型以及实践型人才。这个培养目的看上去,不存在问题。但是其发展途径不是很宽阔,并且我国有关单位在用人方面封闭性较强,同时事业单位名额不多,所以,很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定会导致人才需要和供给之间产生冲突,对于专业发展十分不利。 (二)课程安排不科学 课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存在的重点问题,很多高校在课程安排方面都觉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际上就是政治和经济以及管理等学科的融合,必须要把其有关的专业课程吸收进去,才可以凸显这个课程的特点。例如,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一共安排了十二门课程,其中包含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同时还包含社

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有着必要的联系,但是都是将理论当作核心的课程,学科缺少必要的相容性,不是十分有价值,没有办法凸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出路 (一)明确定位加快发展 明确定位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长时间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求教育部必须要具体提出该专业发展标准和条件,同时针对我国国情和事业单位具体情况,预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方面的需要。之后将其当作根本的依据,科学的调整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规模以及专业的分布。每个高校必须要合理掌控办学规模,合理招生。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教育主要负责部门还要强化该专业评估工作,针对评估得到的结果,让高校去合理地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掌控该专业办学的规模,改变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进而确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改善专业课程体系 若想完全解决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方面不合理的情况,在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必须要重视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个,将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学当作必修内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把新的公共管理知识以及有效的管理方式等均添加到课程体系当中。 第二个,针对专业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强化专业必修课程和课程方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李冠一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和社会需要的呼唤下诞生的。近10年来,从 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的专家学者在认真研究考察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公共事业 管理专业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等进行着积极研究和大胆探索。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较有影响力的北派南派之论争,对于增强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尽快完善该专业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南派;北派 中图分类号: C9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 - 3192 (2008) 03 - 0098 - 05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他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韦伯的“官僚科层制”理论运用到政府的管理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行业的不断出现,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政府的规模日益扩张起来,政府机构臃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西方国家不断进行着政府机构改革,私有化、市场化、社会化、地方化成为西方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政府机构和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体系,尽快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迫在眉睫。在加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中,不仅能够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压缩政府的规模,而且能够较好地发挥社会非营利机构的作用,使我国的公共事业发展能够不断满足公众的需要。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背景与过程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是新兴的管理领域,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是我国新兴的学科,且被予以国家重点扶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业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变化与调整,引起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一场旨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的政府管理改革运动逐渐开展起来。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在此过程中逐渐改变重组,渐渐形成了新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这就需要加强对新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认识和探讨,积极培养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适应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根据目前所见材料,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正式提出源于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在1997年向国家教委高教司上报的《关于在我国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可行性报告》。在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和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国家教委1998年修改了高等教育本科生教育指导目录,目录中新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规定了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据此,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作为首批试办院校,于1999年开始招生。以此为开端,我国院校开设了该专业, 2001年增加到107所, 2003年为224所, 2004年更增至327所[ 1 ] 。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范围界定的不断认识以及管理方法的不断革新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进一步完善,培养的人才方能更加符合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方能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成为高等院校一个迅速发展的实用型社会科学的热门专业。高等院校目前建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原有的相关师资或专业开设的,其建立途径有 二:一是一些学校(如综合类大学)以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师资为基础而建立,属于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案例分析报告

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实习案例分析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零六级一中队 学号:06035005 姓名:金鸽 指导教师:盖庆书 实习单位:亚太集团 时间:2010年5月7日 年月日

实习专业案例分析 2010年3月,我到亚太集团实习,担任行政助理一直。两个月的实习期间,看到、学到了很多。下面学生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就工作中自己遇到和处理的几件事,做一下简要的专业分析。 案例一:“人”往低处走,“水”往高处流。 中国有句名言叫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学生不是要在这里论证这句话的对与错,只是通过改用这句名言,来表达一下自己对做人、做事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和见解。学生所说的“人往低处走,水往高处流”,不是什么追逐地位、职位的高低之意,而是告诉自己:做人要低调,水平要提高。在我国这个讲究“中庸之道”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是简单,其实十分复杂。嫉贤妒能是国人“劣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枪打出头鸟”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工作中处处争强好胜,处处风头出尽,对自己没有好出。以我们办公室的小邹为例,小邹毕业于,拥有国家三级人力资源师资格证书,在公司已经两年多,依旧是一个人力资源专员,能力也不用说,但就升不上去。因为,小邹为人过于扬、天生不知谦虚为何物,每次公司考评,公司其他员工几乎没有人替他说好话,他怎么可能升上去。我感觉,作为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要低调做人,努力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水平。头两年对我们来说,就是学东西的时候,不是争其它东西的时候。头两年工资低于2000不是我们的错,两年后工资在低2000那就是我们的错了。

案例二:永远不要让自己的嘴运行的比脑快 刚到公司的第三周,就遇见这样一件事:刚到公司一个多月小被公司辞退了。原本我也都很纳闷,我对小的感觉就是,此人能力很不错,人品也不错,就是平时话多了点。我暗自想不至于因为这就辞退人家吧。后来领导开会时提到了这点,专门解释了辞退小的原因,原来,小因能力突出,专业对口,但是专科毕业,学历补助只有100元,公司为了留住他,就给了他本科的学历补助,每月300元,公司领导多次暗示他,不要声,不然对其他员工不好解释。但小非但不听,而且还四处给人炫耀,搞的其他员工怨声载道,纷纷找领导要说法,搞的领导很被动。于是,公司领导下决心辞退小。这让我想到了管理学课上,老师给我们讲的一句话: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自己的嘴运行的比脑快!现在在想想这句话,体会颇深! 案例三:“忍”者无敌 我应聘的是行政,公司领导考虑到我在广告公司做过平面设计师,就交给我一分工作——设计和制作公司的展板,我没有说什么,爽快的答应了,毕竟这也是我喜欢的工作。但是,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我这搞设计的竟然没有自己的思路,做什么、怎么做,我说了不算。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更要命的是,当你辛辛苦苦花了几个小时按照某个领导的指示做出来图时,某个领导一句话,没有理由的一句话,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国是个舶来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都很短。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我们把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放在改革的高度去思考,把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当作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或“新公共行政”时代的到来,公共管理职业化的发展,对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研究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视点。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管理观念管理内容公共管理学 正文: 1.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外的起源 早在20 世纪,美国就提出了公共事业管理,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将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管理中,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此形成了公共管理,其主要的理论说明来自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虽然前期的公共管理带有官僚制的发展本色,但其发展速度快,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管理的深入,公共事业管理范围也逐渐扩大。在上世纪的70 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政府不断面临着财政危机,还面临着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从而各国开始着手改革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试图用市场管理替代政府管理;政府设法控制财政开支,鼓励人民投资;精简政府人员;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并逐渐实现公共管理市场化。这次改革促进了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生成,而这股潮流也持续到了今天,它所提出的企业化政府、学习型政府的改革理念与现实发展环境相符,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的完善带来新景象。事实上,这次改革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公共事务:发展经济、维护社会正义、提供社会保障、增加国民福利、充分就业、改善环境、制止犯罪等,如今,公共事业管理越来越复杂,如果增加政府职能,又会削弱市场的能力,带来官僚制的异化,各种矛盾的出现,需要我们积极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化。这种想法一经提出,公共事业管理就开始了新的发展,它不再受制于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建立起与时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制度。在即将步入21 世纪的几年中,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建立,经济贸易实现全球化,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例如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电子政务管理等,但这也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2.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内的发展 教育部根据1997年,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申请,于1998年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其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年,全国57所高校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围绕现状的一些思考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围绕现状的一些思考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动用各种资源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与过程。它的理论建立和教育模式都源于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的演变与运作。随着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张,公共事业管理人员专业化成为必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12年,开办该专业的院校近400所,但该专业整体上依然面临着定位难、发展难的状况。今后必须确定好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发展方向,找准发展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就业专业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事业组织活动和管理过程极其规律的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项国家重点扶持的学科,它应该是以管理、经济、法律为基础,以公共事业的管理要求为框架形成完整体系。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公共事业组织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还要研究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的历史时期,公共事业如何培育和健全自己的特殊职能,即准确的市场定位;如何实现公共事业和政府社会目标、企业经济目标的一致性等问题。那么,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现状怎样呢?我们先来做一些回顾。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催生了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的产生,与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的经济体

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国际新公共理论运动的进程分不开。国际经济一体化迫使中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许多原来由政府统一计划、安排、调度、支配的决策、生产、经营事务都转由企业与市场承担。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意味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职能转变牵动着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都指向同一个公共管理目标——“小政府、大社会”,即政府把应该由企业和社会承担的事务和职能交还给企业和社会。在中国,生产、经营等营利性事务与职能由企业和市场承担,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保和社会保障等非营利性公共事务则由相应的事业单位来承担。其中“政企改革”进程较快,成效较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因此越办越热;“政事改革”起步相对较 晚,首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办,较之工商管理专业的开办整整晚了十六年。这恰恰反映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艰难与迟缓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二、公共管理事业专业的办学现状 (一)专业发展过程与就业形势 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从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回国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大学生。到2000年全国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一、慈善的面子:网传合肥儿童福利院掷巨购奔驰 今年9月,一条《合肥福利院购豪华奔驰旅行车究竟为谁服务?》的网帖被传得沸沸扬扬。 发帖人称,去年,合肥市儿童福利院花费四、五十万社会捐款购买了一辆奔驰车,入户上牌近一年,始终闲置在车库中。“皖AOD062豪华车偶尔也用两次:不是厅机关就是局领导使用.” 专家:福利院购豪车与慈善理念相悖(答案可参照专家) 政府部门应将有限资金用于社会建设、关注弱势群体上,而不应该如此挥霍。 慈善机构,应向社会展示一种爱心与精神,所有的钱应该用在改善孩子们的生活、教育以及机构的软硬件方面,让孩子健康成长。 程序合法不等于实质合法 差别对待国人和外国人 澳门明爱总会是澳门最大的慈善机构,每次专家过去考察,他们的负责人、总干事长都是骑着摩托车来接。虽然当地很多机构也给他们捐赠了不少好车,但这些车都是给孩子们用,工作人员从来不用. 二、“搭便车”问题 有一个国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信,决定在自己生日那天让全部子民同一时刻高呼:“陛下万岁”.他把时间定在了正午时刻。子民们也十分期望这一刻的到来,因为他们就能听到世界最大的声音。有一位智者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也呼喊的话,听到别人声音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于是他决定在呼喊的时候保持沉默,只是静静的听别人呼喊.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自己最亲密的人,想让他也能享受到此种乐趣。结果,不到半天时间,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国家。正午时刻到了,大家翘首盼望着最大声音的到来,但是回应的却是比平时更安静的沉默。 答案:搭便车问题是指某些个人(搭便车者)虽然参与了公共产品的消费,但却不愿意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完全依赖于他人对公共产品生产成本的支付。 搭便车问题或生产的外部经济导致私人不愿意提供这种物品,即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发产生公共物品的供给。 政府特征是具有强制性权力,因而有可能超越“搭便车”问题。向社会有效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公共部门的一个基本职责。 三、公地悲剧 定义:公共资源被过度开发和使用的现象。 对共有资源而言,“公共地悲剧"意味着人们对于共有资源的使用总是会大于合意(最佳效率)水平,从而使得这种资源日益趋于减少和枯竭。 场景:一群牧羊人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草场是公共的,而羊群是牧民私有的,因而放羊的收益也归牧羊人私人所有。 答:这个牧场是不具有排他性的,但却具有竞争性,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羊人都如此行动时,最终会使草场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而日益退化。 案例:在整个历史上,许多动物的特种都遭受了灭绝的威胁。当欧洲人第一次到达北美州时,这个大陆上野牛的数量超过6000万头。但在19世纪期间猎杀野牛如此普遍,以至于1900年在政府开始保护动物之前,这种动物只剩下400头左右了.在现在的一些非州国家,由于偷猎者为取得象牙而捕杀,大象面临类似的困境。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商业价值的动物都面临这种威胁.例如:黄牛是一种有价值的食物来源,但没有一个人担心黄牛将很快绝种。实际上,对牛内的大量需求看来保证了这种动物延续的繁衍。 为什么象牙的商业价值威胁到大象,而牛肉的商业价值是黄牛的护身符呢? 原因是大象是共有资源,而黄牛是私人物品。大象自由自在漫步而不属于任何人。每个偷猎者都有尽可能多地猎杀他们所能找到的大象的激励。由于偷猎者人数众多,每个偷猎者很少有保存大象种群的激励。与此相比,黄牛生活在私人的牧场上。每个牧场主都尽极大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牧场上的牛群。因为他能从这种努力中得到收益.解决措施:管制、税收、明晰产权 四、当火车驶过麦田—外部性与市场失灵案例 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他边欣赏风光,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查看文章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2008年04月03日星期四17:14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非师范)专业号:435 序号论文方向论文题目 1 公共事业管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2 公共事业管理中国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问题 3 公共事业管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 4 公共事业管理中国私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5 公共事业管理试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6 公共事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7 公共事业管理加入WTO与中国企业管理创新 8 公共事业管理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9 公共事业管理加入WTO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10 公共事业管理中国证券业的发展与风险问题研究 页脚内容1

11 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2 公共事业管理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研究 13 公共事业管理中国财税改革问题研究 14 公共事业管理金融风险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15 公共事业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16 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策略的比较研究 17 公共事业管理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18 公共事业管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比较 19 公共事业管理中国市场机制问题研究 20 公共事业管理中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问题 21 公共事业管理试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研究 22 公共事业管理浅谈影响领导者成功的关键因素 23 公共事业管理浅谈入世后我国管理实践的机遇与挑战 24 公共事业管理试论高科技企业的员工压力管理 25 公共事业管理论虚拟企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6 公共事业管理谈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页脚内容2

27 公共事业管理我国劳动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28 公共事业管理试论员工招聘手段的信度与效度的比较研究 29 公共事业管理论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0 公共事业管理浅谈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立法规范 31 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与方法研究 32 公共事业管理试论团队管理中的人员激励问题 33 公共事业管理如何建立组织的整体激励计划 34 公共事业管理试论伦理的管理本质 35 公共事业管理浅析非伦理化管理的依据及其局限性 36 公共事业管理论企业道德品质管理的基本要求 37 公共事业管理试述市场营销环境的关系 38 公共事业管理试述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及其启示 39 公共事业管理简谈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40 公共事业管理秘密工资制的利弊及适用条件 41 公共事业管理以工作为核心去激励人 42 公共事业管理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 页脚内容3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学生: Mary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141219061 指导教师:王** 二○一六年五月

目录 摘要 (Ⅰ) Abetract (Ⅱ) 引言 (1) 第一章公共事业相关概述 (2) 一、什么是公共事业 (2)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史 (2) 第二章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现状 (4)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概况 (4)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5) (一)忽略市场的调控作用 (5) (二)改革目标不明确 (6) (三)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6) (四)缺乏规范性管理力度 (6) 第三章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建议 (8) 一、更新管理观念 (8)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发展 (8) 三、加快管理手段的改革 (9) 四、规范公共事业管理职能 (9) 五、重视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 (10) 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研究的展望 (11) 一、结构转型中的政府职能 (11)

二、社会治理创新的努力方向 (12) 三、“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支持研究 (13) 四、区域一体化战略中的政府引导 (15) 参考文献 (18)

摘要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对公共事业管理提出了更高期许,对传统公共事业管理提出挑战。公共事业管理是我国社会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是为了维护公众的基本生活质量和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凭借公共权力,采取一定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公共事业是以政府社会事务管理为基本内容,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为。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是社会管理机制改革与发展、公共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和专业设置与人才小区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的复杂性,公共事业管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在新的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

省管县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报告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名称:省管县 2015年 5月 15日

一、案例简介: “十一五”规划提出,“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实际上,这是对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进行相关改革的积极回应和肯定。 所谓“省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县”二级体制,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 对于这个问题,各省都在探索者扩权强县,改市管县为省管县的发展模式。比较成功的有安徽,浙江等地的强县模式。但目前来说改市管县为省管县仍然具有很大困难。 二、研究的问题: A、当前推进省直管县面临的主要困难(障碍)?解决对策? B、各省当前省直管县改革的主要模式(详细讲解模式的具体内容)?取得的效果? C、省直管县改革所需条件?省直管县体制的利弊分析?如何完善该体制?省直管县会完全取代省市县模式吗,为什么? D、当前中国省、市、县管理体制形成的历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E、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回顾、民国省市县管理体制回顾、国外做法介绍,可借鉴之处。 三、研究现状: 1.《我国“强权扩县”改革研究综述》本文选取了近年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部分文献作为参考,对“强县扩权”改革从内容,实施效果上做了分析综述。 2.《我国省管县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其中省县管理体制成了改革的一个热点。我国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已经不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机构臃肿,人员众多,关系复杂,责任不明,管理效率低下。要克服这些缺点,适应省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推行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3.《海南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论文回顾了海南1988年建省以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重点同顾了海南行政建制的历史沿革、海南建省初期的“小政府、大社会”体制和省直管市县体制的基本情况。 论文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现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行政组织理论、现代西方行政改革理论和实践、当代世界行政区划的三大模式及其影响、行政区划的依据、国内省管县的理论和实践等。 4.《中国市管县体制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所谓的市管县体制,简而言之,就是由市管辖若干县,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核心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共同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涉及到二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从层级治理角度看,市管县体制就是省县间的中间层政府——地级市以上级政府的身份对下级地方行政单位——县进行管辖。二是从功能作用角度看,市管县体制就是由经济发达的城市政府带动经济相对落后的周围农村地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种体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