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史教学案

世界史教学案

世界史教学案
世界史教学案

第五单元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一、单元阶段特征:

本单元叙述的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1929年经济大危机前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基本特

征(总特征)是:(1)世界革命的高潮;(2)资本主义由动荡到相对稳定。

主要表现(分特征):

(1)一战中,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沙俄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

导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

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2)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解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

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维持和平共处的局面。帝国主义国家和苏联也维持着和平共处的状态,

国际局势相对稳定。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恢复了经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政局相对稳定的局面。但稳定是相对的,稳定中潜伏着危机,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中的矛盾必然会冲破这种相对稳定的局面。

二、知识体系构建:

清单一:社会主义国家: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客观条件 ⑷

主观条件⑶

(二)准备 ⑷ 结果:

《四月提纲》提出

结果:

⑴、政治方面:

(四)措施 1 对内 ⑵、经济方面:

(3)军事方面:

2、对外:

3、结果:

4、 (二)时间、会议: 1、农业方面: 2、工业方面: (三)内容: 3、流通方面: 4、分配方式: (四)特点: (五)实质: 4、 政治:苏联的成立 一) 十月

命的

胜利

1、

(三)问题:2、

3、

1、目的:

2、时间:会议:

3、内容 ⑶政治基础: 4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原因 大清洗运动 后果 (一)原因: 特征 1、政治上: 2、经济上: (三)评价:积极

消极:

清单二:资本主义国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要求处理战败国

(一)背景 美国:

英国:

各国意图 法国: 日本: 意大利:

1.领土问题: 苏联新宪法

(三)《凡尔赛和约》 2.殖民地问题: 3.军备问题: 4. 赔款问题:

、形成: 1.

2.

1. 、评价

2.

3. ① ② 、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国际联盟 1.建议者和操纵者: 2.时间和地点: 3.宗旨: (二)目的: 1. 2. 3. 三、重点难点: 重点:1、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2、十月革命的特点 3、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4、《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难点:1、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2、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评价 3、对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两个历史概念的理解 四、课堂思考与讨论: 1、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有何不同?为什么有这些不同?从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2、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1978年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请从前提、目的、结果等方面分析二者有哪些相同点? 3、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特点是什么?试分析形成这种特点体制的原因?简要评价凡尔

这一体制。

4、自十月革命到30年代中期,苏联(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各有什么结果?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秩序。请回答:

(1)该体系对国际关系及欧美各国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2)这一体系引起或加剧了哪些矛盾?这些矛盾在以后的历史发展只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3)为什么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走向崩溃?

五、高考经典题回顾:

(一)高考命题规律:

1、本单元内容较多,是世界近现代史的分界线,高考试题年年都有涉及。对苏联而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命题几率较高,特别是新经济政策,命题的题型多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为主,2004年突出体现了苏联农业政策的变化和十月革命;对资本主义各国而言,命题分布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建立和影响方面,命题的题型多以单项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

1、苏联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这一时期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这一时期苏联经济探索和建设的三阶段,是一个很具有反思和借鉴意义的问题,在学习中都应该有足够的注意。这部分可以和中国在1949-1956年阶段相比较,学科内综合将显得非常重要。

2、一战后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以前多次出题,但多以选择题为主,以后要把它和战争联系起来,和前后的世界格局变化联系起来,注意把握和当今世界的联系。

3、从命题的题型来看,这一部分是世界历史的连接点,所以以小专题形式出现的选择题,和以材料题形式出现的非选择题将成为我们以后突破的重点。

(三)经典题回顾:

一)单项选择题:

1.(1996年.全国卷.25)1921年苏联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2.(1997.上海卷.26)在以下各项措施中,不属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玫策”主要内容的是

()

A.所有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取消自由贸易,国家统一配给粮食和日用品

D.实行土地改革,把土地无偿分给贫苦农民

3.(1998.全国卷.29)《和平法令》在向一切交战国提出和平建议的同时,还特别向曾经对社

会主义运动贡献最多的三大参战国的觉悟工人发出呼吁。这三国是()

A.英、美、法 B.法、德、俄 c.美、俄、英 D.英、法、德

4.(1998.上海卷.21)二月革命后,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的文献是( )

A.《四月提纲》和《国家与革命》

B.《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C.《国家与革命》和《和平法令》

D.《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5.(1999.全国卷.32.广东卷3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原奥匈帝国获得领土的新成立的国家是

()

A.捷克斯洛伐克

B.罗马尼亚

C.波兰

D.保加利亚

6.(1999.全国卷.33.广东卷.33)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共同点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革命都是在世界大战中爆发的

B.首都工人和士兵都在推翻旧政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都推翻了专制政权

D.都建立了新的全国性政权

7.(1999.上海卷.21)1922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党夺取政权的社会背景是 ( )

A.共产党力量对垄断资本家的威胁

B. 英.法对意的领土许诺未完全兑现

C.意大利缺乏民主共和政治的传统 D.经济危机、政治混乱和社会的动荡

8.(2000.全国卷.33.2001.天津.江西春季卷.3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

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9.(2000.全国文综卷.18)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

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

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

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

10.(2000.上海卷.23)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娇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11.(2000年.广东卷.3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12.(2001.全国卷.27)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都()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为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13. (2001.全国卷.28)下列关于二战后几个大国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向德国提供贷款和进行投资

B.德国向美国支付赔款

C.英国向德国提供贷款

D.英国向美国偿还战时贷款

14.(2002.上海卷.1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生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15.(2002.上海卷.26)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个国家的矛盾焦点是()

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

16.(2002.广东卷.26)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

B.德国一度成为成员国

C.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D没有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

17.(2003.江苏卷.22)下列事件发生于1917年至1918年的俄国,其先后顺序是()

①《四月一提纲》的发表②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一的形成

③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④布列斯特和约签订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2003.上海卷.1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19.(2004.北京.21)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内容有“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取消一切经济障碍和确立贸易条件的平等”,“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其最终目的是()

A.争当海上霸主

B.争夺贸易霸权

C.建立国际联盟

D.攫取世界霸权

20.(2004.天津.23)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建立国际联盟

B.调整欧洲国家边界

C.签订对德和约

D.分配德国战争赔款

二)材料题:

21.(04.广东卷.28)(12分)阅读以下材料

在是否参加国际联盟的问题上,美国各界看法不一。《国际联盟盟约》地十条规定,国联成员国有尊重并保护其他所有成员国领土完整及独立、防御外来侵犯的义务。围绕这一条款,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一些参议员之间争论激烈。

参议员们认为,如果美国参加国联后,出现了不容争辩的侵略事实,美国将面临法律上的义务。这最终将使美国陷入与欧洲事务相关与环境之中。因此他们反对参加国联。

威尔逊总统认为,这个义务是道义上的,不是法律上的,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而且(美国国会)有绝对自由,对要求采取行动的所有情况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他也承认,如果出现了不容争辩的侵略事实,毫无疑问,美国将履行盟约中的自动惩罚的法律义务。

回答:

(1)概括指出在美国是否参加国联的问题上,威尔逊和参议员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6分)

(2)概括争论双方的基本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争论的最后结果。(6分)

(3)参议员们在美欧关系上的基本主张是什么?说明这种主张影响下的美国外交政策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中的表现及作用。(4分)

三)问答题:

22.(2001.春季高考.36) 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决定巩固农民经济,对中

农、力量单薄的农民以及扩大种植面积的农民减免税收。如按余粮收集制,1921-1922年应征收粮食4.23亿普特(1普特约为16.38公斤),改行粮食税后实际征收2.4亿普特。试分析粮食税较余粮收集制的进步之处和历史意义。(10分)

23.(2004.江苏卷.31)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俄)农业政策的重

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15分)

24.(1997.全国卷.48)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

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

六、单元训练检测:

(一)选择题:

1、俄国十月革命前,已具备帝国主义各种基本特征,与其他国家相比,它是一个:

A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内的资本主义国家B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的帝国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D拥有广大海外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国家

2、促成俄国十月革命条件成熟的客观因素是:

A列宁《四月提纲》的指导作用B、布尔什维克取得苏维埃的多数

C人民群众掀起新的革命浪潮D、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世界大战

3、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采取的哪项措施最能反映出当时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A由工人对一切企业生产实行监督B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

C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耕种D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推出世界大战

4、苏维埃政权实行的下列政策中,最能体现无产阶级性质的有:

①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②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③没收地主、皇室、寺院土地,分给农民耕种④取消商品贸易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5、对1918年苏维埃政府与德国政府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评价正确的是:

A维护了俄国的领土完整 B抗击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

C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准备条件 D争取时间巩固新生的政权

6、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新经济政策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和新中国过渡时期实施的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

A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并进而战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是两国发展社会主义的长期经济政策

C恢复和扩大了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秩序

D是人民政府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标志

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②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产品单调、质量低劣③

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④个人崇拜之风成为一种政治思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苏联制定1936年新宪法的目的是:

A为落实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B为落实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C为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D为了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10、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11、巴黎和会上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

A成立了联合国B武装干涉苏俄C维护欧洲的和平D处置战败的德国

12、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出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是

A国际联盟盟约B德国疆界问题C德国海外殖民地的处置D赔款问题

13、下列条约涉及到中国主权的是

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③《四国条约》④《五国条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14、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不同之处是

A惩办战败国的会议B英法美三大国都参加的会议

C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组成部分D都是为了猎取更多财物

15、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是①本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②由少数国家操纵,充满矛盾斗争③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间的矛盾④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6、一战后,帝国主义各国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是

A英德矛盾B英美矛盾C美日矛盾D英法矛盾

17、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为英美法三国政府首脑所操纵,这突出的表明

A美、英、法三国综合国力最强B巴黎和会参加国在地位上完全不平等

C三国对德作战中贡献最大D美、英、法三国共同领导着世界

18、英、法、美三国在巴黎和会上争夺的焦点问题是

A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B掌握德国赔款问题德主动权

C地区和世界霸权问题D国际联盟的领导权问题

19、下列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德国疆界问题的表述正确是

A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 B 莱茵河东岸50公里以内由协约国占领15年

C莱茵河西岸50公里以内德国不得设防D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20、一战后领土面积比战前扩大的国家有

①法国②意大利③丹麦④土耳其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④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保留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约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因此,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他国家统治。

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四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的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以前的边界归还。这样我们就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的国家。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各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已被剥夺或将被剥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种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

克里孟梭《对劳合.乔治先生3月25日照会的总意见》回答:

(1)依据有关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有关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法国的主张和英国有什么分歧?说明原因和理由?

(三)问答题:

22、.对华盛顿会议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华盛顿会议是一次失败的会议,它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灾难;第二种观点认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收回了许多主权,应肯定这次会议的积极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简要说明。

世界历史知识点(人教版)

世界古代史、近代史部分 (八年级下四、五单元及九年级上) 一、上古人类文明 【考试说明】 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北:八下P90 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 2.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北:八下P91《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3.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北:八下P92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人为地制造了极不平等的社会等级。 4.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北八下P90:第17课课题: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5.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 北:八下P95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在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 6.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八:下P94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发源地。 二、中古亚欧文明 1.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北:八下P101 公元646年,日本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制度,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2.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创立伊斯兰教,建立第一个阿拉伯国家 八:下P102 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一面团结阿拉伯人的旗帜,穆罕默德率领信徒,打败了麦加贵族,建成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国家。 三、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1.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 北:八下P120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随叔父来到中国元朝的上都,在中国当了17年的官,马可·波罗把他在中国的见闻口述成一本书,叫作《东方见闻录》(又译《马可·波罗行记》) 北:八下P120 阿拉伯数字原本是印度人发明的,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世界上人们共同使用的数字。 2.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文明交往的方式。

世界史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世界史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世界史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更新:2018-12-03 13:37:23 开设课程: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要课程: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世界文明史、史学概论、西方史学史、中国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专业外语、中外历史文献以及史学名著选读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世界历史学术交流等,一般安排15周左右。 授课方式除常规教学环节外,本专业适当安排了一些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学生辩论、演讲比赛、各项体育比赛等活动,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世界历史学术交流等,一般安排15周左右,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编辑本段培养目标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

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专题概述:在世界历史上,5—14 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形成律令制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 本课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观点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原理 【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使学生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历史解释】小组讨论,就“基辅罗斯”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进程制作年表,并科学评价伊凡四世政治举措(特别是特辖领地制)在其中的作用,增强自身自主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

初中世界历史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

初中世界历史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 孙楠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一、什么是教学难点 1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或难以达到的认识。 ●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不等同于教学重点,但有些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 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并且为以后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的可以定为教学难点。 2 .确定难点的意义 增加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行为,只有了解教学的难点,才能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二、怎样确定教学难点 1 .确定教学难点的依据 确定教学难点的主要依据是学生,通过分析学情来确定教学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确定教学难点,就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等。 ●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初中学生对中外历史并不陌生,在小学的课本中,从各种媒体的宣传中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但他们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比较零散,认识也比较片面,往往停留在历史的表面,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把握不清。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由于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等因素,使得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教师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学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有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仍然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片面的零碎的史实还缺乏一定的概括归纳能力。 2 .确定教学难点的方法 ●教师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生活经历,思维特点等。 ●学习之前的调查:问卷的方式,交谈的方式,课上提问等。 三、教学难点的类型 课序 课题名称 教学难点 九年级上册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配套题库-第一次世界大战【圣才出品】

第2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初欧洲列强之间的最主要矛盾是()。 A.法德矛盾 B.英德矛盾 C.俄奥矛盾 D.英法矛盾 【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抛弃了“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随着德国经济迅速增长,它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英国虽在世界贸易中仍占首位,伦敦仍是世界金融中心,但英国已经丧失了“世界工场”的地位。面对德国强烈的经济竞争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英国深感恐惧。英德矛盾遂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B.列强之间的关系是以自身利益为转移的 C.意大利帮助埃塞俄比亚完成民族解放任务 D.意大利背信弃义导致三国同盟的分裂 【答案】B 【解析】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

制定外交、合战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转移的,并非一成不变。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基于自身利益和战争局势转入协约国对德作战。 3.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战胜同盟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A.同盟国首先挑起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 B.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C.协约国的总体实力强于同盟国 D.同盟国的主要国家都是帝制,生产方式总体也落后于协约国 【答案】C 【解析】一战主要交战国都是欧洲资本主义强国。虽然德国在工业上超过英国,但总体而言协约国总体实力强于同盟国。因而,协约国的胜利依赖于强大的英国海军、法俄陆军实力以及协约国的殖民地优势。战争的性质本质上来讲,一战对欧洲列强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4.1895年,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要成为世界帝国。在遥远的地方,到处都是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A.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B.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欲控制全世界 C.与英国进行商业竞争 D.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答案】B

世界历史知识点解读

世界历史知识点解读 单元1 史前时期的人类 1.识记:人类起源的时间和地区。大约三百万年前,在非洲南部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 2.识记:世界三大主要人种。在自然环境的长期作用下,人类形成了在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有明显区别的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通常热带地区以黑种人为主、温带地区以黄种人为主、寒带地区以白种人为主。 3.识记: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区别 氏族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两个阶段。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形成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集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中,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形成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集体。 单元2 上古人类文明 1.识记:亚非大河流域出现的文明古国;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图);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亚非大河流域出现的上古文明有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金字塔(图)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其文明成果《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在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出现(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其实质是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佛教的诞生,是古印度进入文明时代的反映;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识记: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罗马共和国建立及被罗马帝国取代的时间。 (1)古代希腊(位于地中海,属海洋文明,与亚非大河文明不同)是西方(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文明中心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伯利克里执政时期达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顶峰。 (2)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开始进入帝国时代。 单元3 中古亚欧文明 1.识记: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新规定:一切土地收归国家所有;按一定面积划分,授予农民,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每六年按户籍、田亩变化调整一次。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田租和贡物,并服徭役。 2.识记: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3.识记: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进行采邑改革,形成了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4.识记:基督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与教皇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5.理解: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内部:封闭保守,不肯吸收先进文明成果;频频用兵,导致民穷财尽、国力日衰。外部:外敌入侵,实力严重受损。 单元4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1.识记: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征战的结果 前5世纪,波斯先后三次对希腊发动战争,希腊最终取得胜利,称霸地中海,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马拉松长跑源于马拉松战役)。 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最远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一种混合着希腊与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了。 布匿(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战争后,即前3世纪时,罗马称霸地中海,到2世纪,成为地跨亚、欧、

浅谈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及现状 教育文档

浅谈《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及现状 一、《世界史》重要的社会功能性 我国的历史学传统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把自己的历 史完整地记录几千年而从不间断的国家。中国文化传统从来就重视发挥历史的作用,认为历史有两重意义:一是可以了解过去,二 是训诫现实。中国历来把历史学看作具有社会功能的学科之一, 几千年一向如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学者都主张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社会功能,他们都强调史学应服务社会。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康 尼尔?李德民是重视发挥历史学社会功能的代表人物,他在谈到 历史教学问题时指出:“从长远看,历史教学必须以社会方式,也 就是说,以对一般公民显然有意义的方式来进行”。他强调历史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民。 但在我国最近若干年中,人们对历史的作用看不清楚了,急功 近利的经济意识,冲击了历史学的现实意义,“历史有什么用?” 之类的论调,不绝于耳。但历史的功用总是在那里,戏弄历史的人最终会戏弄自己。 在学好中国史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学好世界史。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要开放,就必须看世界,就应该懂得世界的历史。但学习世界史的意义还不仅于此,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只从自 己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已经远远不够了,中国毕竟是现代化不 注意,别国的经验教训能对我们又直接的启示作用,的后起者.

别人的经历,不研究别人的成功失败,无异于澳洲的鸵鸟,把头埋在沙丘里。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外国历史不仅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常有人问: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回答是:历史给人以智慧。因为历史记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教训。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后人有可能成功。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听懂历史是一个巨大的才智,但是要想听历史,懂历史,首先就必须学历史,读历史,在历史的知识中聆听历史的教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并不封闭,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古代民族的兼收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奠定了东方最灿烂的古代文明。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伟大的现代化事业之中。对于中国来说,现代化是前所未有的事业,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中国又有许多前车之鉴。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世界的历史有特别的意义:别国的历史,无论是先发展国家还是后发展国家,是隐含着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中国来讲是巨大的无形财富。近数十年中,我们已经把历史的作用太“边缘化”了,外国的历史尤其被忽视。有些人喊总结经验教训,但却放着世界历史上那些最宏大的经验教训不去总结。 二、目前《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现状

高中历史 世界史

古代希腊、罗马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有利于航海和文化交流,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②经济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海外贸易及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商品贸易需要自由、平等的环境,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③文化因素:靠近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丰富营养; ④政治因素:希腊半岛重峦叠嶂,多山多丘陵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有利于城邦体制,城邦的狭小使公 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治; ⑤人文条件:城邦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是民主政治得以实行的人文条件。 2、城邦政治 ⑴城邦含义: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奴隶制小国。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史称城邦、城市国家,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⑵城邦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彼此分立,联系密切;拥有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共同参加奥林匹亚竞技会。 ⑶城邦影响: ①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在小国寡民的形势下,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十分 珍视自身的政治权利,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 ②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城邦既是商品集散地,也是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 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3、希腊的公民 ⑴地位: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⑵构成:通常由成年男子构成(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斥于公民之外),有权参与城邦事务。 ⑵特征:①城邦大多重视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②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③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将城邦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4、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萌芽。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⑴背景:①雅典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一切大权; ②新兴工商业阶层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 ⑵内容:①颁布“解负令”,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②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 ③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 ④组成“四百人会议”,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和参加“四百人会议”; ⑤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⑶特点:实行“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章节题库(东欧封建诸国)

第5章东欧封建诸国 一、单项选择题 1.基辅罗斯早期实行的税收政策称() A.相地而衰征 B.什一税 C.索贡巡行 D.柴明达尔制 【答案】C 【解析】索贡巡行是公元9世纪末基辅罗斯国家初期大公向人民征收贡物的一种方式。每年冬初,大公就率领亲兵在其辖区内向居民征收毛皮、蜂蜡、粮食等贡物,甚至掠夺人口。索取来的贡物一部分被用来赏给亲兵以维系主从关系,大部分则主要在翌年春天运往拜占庭和东方用来换取其所需的必需品和奢侈品,以维系大公与其臣属的关系。索贡巡行是一种原始的剥削形式。由于索取的贡物没有规定的数量,大公及其亲兵往往对人民一征再征,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1世纪被地租制所取代。 2.圣像破坏运动的发起者是()。 A.希拉克略 B.立奥三世 C.查士丁尼

D.查理大帝 【答案】B 【解析】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军事贵族出身的皇帝利奥三世(717~741在位)在基本解除阿拉伯人侵袭的威胁后,着手推行内政改革。为赢得民心,控制教会,并没收部分教产以充裕国库、安置军士,乃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 3.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率领臣民接受了()。 A.天主教 B.东正教 C.路德教 D.卡尔文教 【答案】B 【解析】弗拉基米尔大公在尝试多神教信仰失败后,转而寄望于通过一神教来建立属于罗斯民族的统一信仰,他派人到罗斯各地考察,结果形式富丽堂皇、宗教礼仪隆重华美的东派基督教深深吸引了大公。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宣布东正教为“国教”,并率领全体军民集体跳入第聂伯河受洗归向上帝。这就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罗斯受洗事件。俄罗斯由此开始,从一个“多神信仰”和“宗教虚无”的民族迅速转变为了全民接受基督教的民族,东正教的引入促进了斯拉夫民族的统一,增进了其民族的凝聚力。皈依东正教成为俄罗斯文化历史的起点。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 第1课、人类的形成 1、起源:人类形成于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的一支。 2、人种产生:长时期自然条件影响的结果。人类学者按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分为黄种人、 黑种人和白种人三大人种。 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居于支配地位。(该亚女神) 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居于支配地位,财产由父系继承。(厄瑞斯特)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尼罗河),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印度(印度河和恒河),古中国(黄河、长江)。 A古埃及:约公元前3100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主要文明象征:金字塔象形文字 B古巴比伦: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C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1、婆罗门(祭祀贵族) 2、刹帝利(国王、官吏、武士) 3、吠舍 4首陀罗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海洋 1、古希腊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 最高机构:公民大会 表现: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文化昌盛,重视教育。 2、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公元前 8 世纪)罗马城→(公元前 509 年)罗马共和国→(公元前 2 世纪)称霸地中海→(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罗马帝国→(公元 395 年)帝国分裂→(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布匿战争腓尼基---罗马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大化改新:646年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 人物:孝德天皇 政治上:建立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废除贵族的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家所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意义: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穆罕默德创造伊斯兰教:时间:7世纪,地点:麦加(圣地) (2)阿拉伯统一过程: 622 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其政教合一的国家; 630 年,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32 年,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1) 715年查理马特的采邑制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土地成为领主与附庸的纽带: (3)基督教会: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概况:10世纪,伦敦、巴黎意大利等 2、代表:琅城自治运动 3、意义:瓦解了西欧封建经济;城市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资产阶级的前身;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希波战争 1、时间:公元前 492 年到公元前 449 年

大学世界史教案

大学世界史教案 世界近代史(下) 教案 《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历史行政学院 2011级世界史 李亚男 11060108004 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使同学们对民族主义有更深的了解认识,重点关注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讲述法 教具:多媒体、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民族主义概念及形成 民族主义产生于18、19世纪之交,它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利保持和发扬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且在政治上建立统一的民族主权国家。直到中世纪晚期一些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才使民族意识逐渐有所强化。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民族主义真正产生。大革命中“国民”概念的提出,鲁索“人民主权”学说在某种程度上的实践,逐渐形成了民

族自决的观念。在全体法国人民都卷入政治斗争的环境中,开始懂得了决定自己民族命运的道理。拿破仑以战争的方式将法国这种“民族国家”的形象传给了欧洲,唤醒或激起了各地区的民族意识。而拿破仑的扩张主义和军事占领又使民族独立的意识强烈发展起来。于是,既有保守主义因素,又有自由主义成分的民族主义学说形成了。 二、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谈到民族主义,马上浮现在脑海中的往往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雅各宾党人“祖国在危机中”的号召和《马赛曲》,以及费希特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这时民族主义起到了凝聚民族意识,集中民族力量的作用。对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的确立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极大作用。放眼东方,从中国的戊戌诸君子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土耳其的“青年土耳其党”到凯末尔主义;从埃及的阿拉比起义到纳赛尔政变。还有印度的甘地主义,尼赫鲁主义和印度尼西亚苏加诺的“纳沙贡”。东方的革命者将发端于欧美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本民族精神传统相结合,发起了反抗殖民统治和掠夺的民族主义运动,同时将民族主义传向全世界。但是民族主义自他产生之日起就有其内在结构上的对世界和谐,和平发展的潜在破坏性。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课内容,讲述了新航路开辟至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西方国家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概况和影响,共分为四目,第一目:“拉丁美洲殖民化”,主要介绍了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拉丁美洲殖民扩张结果和对其进行的长期殖民统治、殖民掠夺、屠杀罪行和危害;第二目,“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介绍了葡萄牙英荷法日特别是英荷法三国在17世纪~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概况。第三目,“西方列强瓜分非洲”,介绍了新航路开辟至第二次工业革命间西方国家在非洲殖民扩张及势力范围划分,以致到19世纪晚期侵占整个非洲。第四目,“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及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本课学习要点主要是:1)讲述16-20世纪西方列强凭借先进技术和强大经济军事实力进行殖民扩张,逐步将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本过程。2)理解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 重点: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原因及过程。 难点: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 从课程角度看,课程基本理念是课程设计的导向和目标,是课程编制、课标制订和教学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本课内容是教学过程中落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三个基本理念“立德树人”“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要内容依据。从世界历史角度看,本课内容上承“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下启“近代殖民地的社会变迁(以中国为例,上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所以基于以上两个角度考虑,学习本课:1)概括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原因,需要学生回顾世界近代史初期“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史实的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范围和唯物史观多角度(如政治制度、物质基础、经济特点、思想理念、外交政策和技术条件等)分析理解概括“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在“时空观念(水平2-4)”“唯物史观(水平2-4)”“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水平2-3)”方面得到培养。2)了解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过程,需要学生在课文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绘制表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按时空观(水平1)梳理基础知识的能力。3)理解概述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需要借助相关史料和所学来完成,有利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水平2)和历史理解历史解释能力(水平2-3)。 4)结合以上所学,谈谈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认识。既可以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也可通过历史事实本身蕴含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多样性,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开放国际意识,以积极态度应对机遇和挑战,培养“家国情怀(水平3-4)”。 学习本课需要已有知识构建铺垫,加上本课内容时间空间跨度大,横向纵向联系多,学习难度有些大。准确把握该课,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学科功底,也要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的有效指导,需时至少2-3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到第五单元分别学习了“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近代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在初中九年级上册中有涉及,所以在学习本课内容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课内容时间空间跨度大,横向纵向联系多,准确把握该课,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学科功底,也要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的有效指导,

世界史中教史料教学浅谈

世界史中教史料教学浅谈-教育论文 世界史中教史料教学浅谈 祝凯歌,陈素娟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在当前世界史学科史料意识亟待加强的背景下,作为世界史工作者,应当借鉴中国史学科史料学的研究成果,构建世界史史料学体系,在世界史史料学课程中通过史料来源讲述、史料可靠性分析、史料价值分析、史料思想性分析、史料利用方法传授等践行世界史史料学的基本任务,从而为世界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关键词:世界史;史料学;教学实际;史料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53—03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史料研读与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编号:800604#。 陈素娟(1979—),女,安徽铜陵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西欧中古史。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学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研究史料概念、史料源流、史料分类、史料价值和史料应用方法的一门学科。其中,史料概念和史料分类是基础,也是史料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只有掌握了这个前提,才能为史料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拟就世界史史料分类问题谈一些浅显的看法,并对世界史史料学课程的构建提出建议。 一、世界史学科史料意识亟待加强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学术的传播,中国世界史研究开始兴起。但真正的学科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具体体现在研究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世界史研究机构的建立、世界史学科规范的建立等方面。虽然成果丰硕,但是,在史料学建设方面却一直滞后于其他学科,其主要原因在于世界史学科属于新兴学科。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就史料而言,世界史学科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原始档案与基本文献的严重不足,在国别史(尤其是非大国)、专题史研究中表现得更加突出;第二,对史料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注意收集和利用史料;第三,因受外语水平或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对史料解读能力差,或者缺乏基本的判断、甄别与选择;第四,基本史料尚未掌握便贸然得出一些结论,尤其是一些猜测性的、夸大性的结论。”[1]概括来说,因原始文献积累不足、史料学意识不强造成中国世界史史料学建设严重滞后于整体的学术研究。 研究领域如此,高校世界史教学中也存在忽视史料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世界史史料学研究成果较少。在国内,中国史学科已有大量史料学专著出版,如翦伯赞的《史料与史学》、陈高华、陈智超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张宪文的《中国现代史史料学》、冯尔康的《清史史料学初稿》、荣孟源的《史料与历史学科》、张注洪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史料学》、黄永年的《唐史史料学》、冯尔康的《清史史料学》、何忠礼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严昌洪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等。以上著作涵盖了中国史研究的主要领域。而就笔者所见,还没有专门的世界史史料学著作出版。可以说,世界史史料学在学科著作出版方面明显滞后。 其二,世界史学科教学中,缺乏相应课程作为支撑。国内高校普遍开设专业英语、外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等课程,或偏重于选文翻译,或注重于史学名著介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汇总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汇总》的内容,具体内容: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把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考试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历史这门科目,只有总结好每一个相关的知识点,才能下面是我收集整理以供大家学习参考,欢迎阅读。 1、文艺... 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把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考试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历史这门科目,只有总结好每一个相关的知识点,才能下面是我收集整理以供大家学习参考,欢迎阅读。 1、文艺复兴的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b.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扩张与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和影响: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①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5、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掌握政权后,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制定和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他所进行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但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掠夺了各国人民的财富,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最终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7、工业革命影响: ①生活方面:出现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生产力: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关于高校世界古代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世界古代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世界古代史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应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要做到:在教学理念上,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历史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将知识化繁为简,使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手段上,合理使用影像资料以及历史地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标签:教学改革;世界古代史;人文素质;历史比较 世界古代史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相对于其他历史专业课程,这门课程所述内容距离当今的时代遥远,且是国外地区的历史,学生更加不熟悉,因而教学难度大。此外,随着当今高校教学改革的开展,高校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理念、目标、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才能达成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改革目标。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对世界古代史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心得。 一、教材的选用 当前出版的世界古代史教材种类众多,其中公认的最权威的当属吴于廑、齐世荣教授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中的《世界史·古代史编》上下卷,这也是当前高校教师在世界古代史课程上选用最多的教材,这部教材在整体史观理念的指导下编撰而成,将世界各地区、各文明连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时段阐述,其优点是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但这也同时带来一个问题,即对某一特定地区或文明的历史的阐释上,显得较为分散,让学习者对其历史发展脉络较难理解与把握。而世界古代史课程一般都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吴、齐版的世界史教材的编写方法对刚进入校园,历史阅读和理解能力十分欠缺的大一新生而言很难适应。 有鉴于此,笔者选用了朱寰教授主编的《世界上古中古史》作为教材,这部教材分为世界上古史和世界中古史两部分,其中在世界上古史部分对世界古代的除中国之外的几个主要文明的兴起、发展、衰亡的历程分别进行了阐释,线索十分清晰,尤其是,它在每章内容前都有一个学习提示,其中把要讲述的某一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明扼要地梳理,并罗列了本章学习的重点,这都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以及对学习重点的把握。 此外,这部教材还有一个吴、齐版教材不具备的优点——对所讲解的许多内容附有地图。比如,在讲上古埃及的地理环境时附有埃及的地理环境图,在讲希波战争时附有希波战争主要战役的地形图,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抽象的叙述有更为直观地理解。但是,由于这部教材出版年代为1997年,许多观点显得较为陈旧。为弥补这种不足,笔者在教学中并没有把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这部教材,而是将学术界对某些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其中。例如,在讲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章节题库(新兴伊斯兰教诸国)

第8章新兴伊斯兰教诸国 一、单项选择题 1.奥斯曼土耳其人属于()。 A.西突厥 B.东突厥 C.东斯拉夫人 D.伦巴德人 【答案】A 【解析】突厥人是匈奴的一个旁支,在匈奴衰落后脱离匈奴而自立,但后被柔然汗国控制,后灭柔然,于550年建立突厥汗国,强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583年,突厥汗国在与隋朝的战争中失败后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东突厥与隋朝的屡次战争中失败而走向衰落,最终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被灭;而到了唐高宗显庆五年(657年)时,在唐将苏定方持续打击下西突厥也灭亡。大约在八世纪初,阿拉伯帝国攻占中亚各地,西突厥也被纳入其统治。13世纪末突厥人建立奥斯曼帝国。 2.阿拉伯的阿维森那被誉为“医中之王”,其名著是()。 A.《医学集成》 B.《本草纲目》 C.《药草集》

D.《医典》 【答案】D 【解析】《医典》是中世纪阿拉伯医学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由著名医学家阿维森纳约于1011~1013年间在里海边的戈尔丹地方写成。 3.奥斯曼土耳其的国家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 A.行政与经济 B.行政与军事 C.行政与司法 D.行政与穆斯林 【答案】D 【解析】奥斯曼土耳其的国家机构分为行政和穆斯林两个系统。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佐苏丹处理国家事务,下设大法官、财政官、欧洲和亚洲驻军司令、海军大臣、近卫军首领、掌玺大臣。地方行政,全国分设31个省、250个县。穆斯林机构分为宗教、教育和法律三个部分,伊斯兰教经典被当作国家基本法典,法官根据自己对法典的解释进行审判。 4.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赏赐给伊斯兰清真寺的土地称为()。 A.哈斯 B.提马尔 C.扎米特 D.瓦克夫 【答案】D

九年历史下册世界史知识点总结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历史下册世界史知识点总结人教新课标版

(2中心措施:对工业调整;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 5、主要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意大利:1922 年墨索里尼执政建立最早的法西斯政权 日本: 1936 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6、绥靖政策的顶峰:慕尼黑阴谋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二战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二战扩大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8、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 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9、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决定成立联合国。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11、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4年6月,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 (注:第一战场是苏德战争 12、 1945、5、8,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1945、9、2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3、战后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九十年代以来——信息化、全球化 14、欧盟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内部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 性质:欧洲国家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联盟 15、战后日本的崛起(考选择: 原因:战后初推行民主化改革,推行非军事化国策; 美国的扶持; 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与不安。 16、苏联的解体 1991年底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17、 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称“非洲独立年” 18、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与奴役非洲约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19、巴以冲突(巴勒斯坦与以色列----- 中东问题的关键: 原因:①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

观看《大国崛起》 反思世界史教学

观看《大国崛起》反思世界史教学 2006年央视第二套推出大型政论片《大国崛起》,这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从此引发了不同视角的解读,给不同领域善于思考的人们以启迪。这个绝好的教学素材对于当历史教师的我来说真是如获珍宝,我将这部片子作为重要线索和资料补充贯穿于整个九年级世界史的教学中。为向学生宣传此片,当年我制定的口号是:“央视二套,历史频道”。 学习《大国崛起》,学生学会了反思与感悟;“学而不思则罔”,要学好历史就必须勤于思考,并由勤于思考走向善于思考,世界历史空间广阔,发人深思的问题很多。利用《大国崛起》参与世界史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例如结合世界近代史教学,学生们从《大国崛起》里就归纳和罗列出了大国崛起应具备的条件:(1)美国的崛起史证明制度创新是经济富强、持续发展的动力;(2)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崛起,说明了只有去探索才能走出新的道路,荷兰的启示是守信赢得声誉,更赢得发展(3)德国的崛起告诉人们维护国家统一、和平的国际关系是发展的重要保障;(4)英法美的长久不衰告诉我们;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才能维护社会长治久安;(5)俄国的崛起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虚心,什么叫谦卑,英国、苏联给我们的启示是精神的力量;(6)日本崛起的启示是创新、领先的科技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7)充足与一流的人才资源使国家永葆活力。这样的反思是有益的,我深信它的效果和作用将会在今后更长的时间里得到体现和验证。 学习《大国崛起》使我不断反思世界史教学。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教的好,更要“博览群书”,不断更新知识信息。 传统的以备教材、备学生为主的备课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新课改之后应树立全新的备课观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及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内容特点,备课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便是历史课堂全部的局面必须改变。因为这种一言堂式的教学,难以再现宏大的历史场景、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鲜活的历史人物,也很难形成师生互动的大课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