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后现代Postmodern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后现代Postmodern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后现代Postmodern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后现代Postmodern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后现代(Post-modern)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作者:未知发布时间:2007-7-23

-

后现代(Post-modern)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后现代"这个词如今已经过时了。"后现代"在中国建筑界的影响最大时是80年代中期。建筑界同仁们引进"后现代"概念,比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中引进它要早一些。中国的建筑理论家在这个问题上赶了一个早班车。

我今天不想深入讨论"后现代"这个概念本身的内涵,也不会介绍关于它在中国传播的详细情况,只是想通过回顾近二十年中国建筑界的发展过程中对"后现代"选择性使用,说明"后现代"这个概念是如何被"误读"、"误用"的。首先应该申明,说"误读"、"误用",并非批评中国建筑界没有把握住"后现代"这个概念的本质,因为其一,"后现代"拒斥"本质";其二,文化传播几乎总是一个"误解"的过程,我们只须稍为弄明白,产生于一种语境、一种历史条件下的概念,在另一种语境、另一种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何种变化和影响。

一、中国建筑界通过谁认识"后现代"?

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美国建筑师和理论家、耶鲁教授罗伯特。凡丘里的两本书《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它们是六七十年代出台的。

《纽约时报》专栏女作家。赫克斯苔布尔,《现代建筑向何处去?》(或称《现代建筑在十字路口》)。

英国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的《后现代建筑语言》。尤其是,詹克斯危言耸听,在该书第一部分即宣告"现代建筑于1972年某月某日下午死去",因为美国圣路易城几座公寓楼房被市政当局认为不适合居住、易滋生犯罪,因而炸毁重建,于是这个炸毁的时刻就被他称作现代建筑死亡的时刻。其实,那几座楼房的标准和样式与深圳的园岭住宅区差不多,在中国尚属于中等档次。因为在美国属于低收入阶层居住区,住宅区的死角成为黑人孩子干坏事的地方,治安较差。詹克斯1977年作出的这个宣言,在以后的七八年中,几乎传遍了国际建筑界。

为后现代建筑出台推波助澜的人物中,有很多专事建筑评论的人,如彼得。布莱克,他针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名言:形式跟随功能,写出了一部《形式跟随惨败》,副标题为"现代建筑何以行不通".另一位建筑评论家和文学家美国人汤姆。沃尔夫,写了一本《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以一种乡土美国的立场,大肆抨击由德国人和法国人传入美国的现代主义建筑。因为正是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大量欧洲建筑界的精英人物流向美国,使得美国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大本营。

作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实践者,年轻时热衷于跟随现代主义大师的美国建筑师菲力浦。约翰逊可谓一个非常显眼的代表。他可以代表一种玩世不恭的"商人十贵族公子哥儿"的典型。他的"后现代"名作,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高层办公楼,由于设立了一个怪异的顶部有弧形凹口的屋顶而成为"后现代"建筑以噱头代替以平屋顶为代表的理性和几何性的一个绝妙注解。

二、"后现代"建筑的大致意思

1、现代主义建筑的大致意思

现代主义建筑的首要原则是建筑应该重视功能,并根据实用功能的要求作出理性设计。

顺便要说一句,说一个公司办公楼为了突出某形象,搞装饰性的或复古性的噱头,其"突出形象"的动机不能算是建筑的功能。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概念,是指更基本的东西,比如空间能容纳多少人,作什么用途,开会还是聚餐还是睡觉等。审美和玄学的目的要求,不在建筑的所谓"功能"之列。由于以功能作为首要原则,十九世纪那些折衷主义的装饰线条,就被认定为没有价值。简洁的平面,简洁的立面,流动而开阔的空间,良好的视野、通风和采光,等等,这些建筑的基本要求,正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带给人类的幸运。这些我们今天己经习以为常。可是在古典建筑中,厚重的立面、封闭而晦暗的空间比比皆是,因为古典建筑造成那种端庄威严的效果,窗户开得小,柱子大,墙体厚,因而牺牲了建筑的许多使用功能方面的条件。

现代建筑的发展与技术的改进。审美趣味的抽象化有很大关系。当然也跟这个世界更加注重效率、速度和精度的整体趋势相吻合。古典的或古代的建筑施工周期长,历时数年、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当然就有很多时间去精雕细刻。而现代社会,人口急剧膨胀,无论居住建筑还是公共建筑的需求量都大幅度增长,需要高效地解决人类的居住问题。简洁的、适合于机器生产的建筑,自然是最适宜的。

但是,现代建筑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人类居住的基本功能需要,却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片白色恐怖的方盒子景观。恰恰到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居住的基本要求已经满足,人口出现负增长,住者有其屋达到了,人们就要求居住的精神满足。

"居住"这个词,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了内涵的变化。比如,对于人均6m2居住面积的北京市民来说,居住,首先是解决四代同堂的问题,而对于人均60m2的美国人或欧洲人来说,居住,可就大可琢磨了。其琢磨的深度,甚至可以如海德格尔说的:生存就是居住,即所谓诗意地栖居。

简单地交待一下建筑与居住的内涵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引出"后现代"这个词。但是,无论是建筑界还是文学批评界,对于"后现代"的理解,总是易于把握它的浅薄、玩世的一方面,尤其在建筑界,当后现代这一页被匆匆翻过了之后,建筑师们才转而在海德格尔的深刻意境中徘徊不己。

2、中国建筑界所理解的"后现代"的大致意思

"后现代"是无法定义、也匆须定义的。在建筑界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后现代主义是自六十年代以来一切修正或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和流派的总称。

由于现代主义的含意是如此之广,要举出"后现代"如何修正或背离现代主义的方方面面也几乎难以做到。我下面只是说说,对于中国建筑界来说,"后现代"意味着什么?

①首先,是"后现代"的代表人物表达的玩世不恭。这是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建筑学生玩建筑、玩人生、蔑视老派人物的精神力量之一。在清华建筑系,当政治的条条框框有所松驰之后,掌握意识形态的权威就从学术倾向上来识别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于是,在一个时期内,谁要是青睐"后现代",一定是属于不可重用的一类。而坚持现代主义原则,在课堂上和党的生活会上大谈现代主义建筑的责任感的人,正是后来被任命到重要岗位的人。

②"后现代"建筑对于古典片断、古典装饰线条的引用。现代主义建筑是反对任何装饰的,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师阿道夫。卢斯甚至说,"装饰即罪恶".但是中国的建筑师们几乎从未中止过采用装饰,这也是中国几个真正的现代主义者对中国建筑界的中庸与奴性表示深恶痛绝的现象之一。从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建造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到50年代毛泽东的北京十大建筑,到八十年代的北京"夺回古都风貌"运动,中国明清式大屋顶,就一直压得建筑艺术的创新出不了台。颇为矛盾的是,在中国建筑界那些矫情地想通过现代主义建筑来宣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的正统权威,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拼贴古

典装饰却情有独钟。

八十年代中期的西单商场改造,几个有名的持中庸观点的建筑大师搞出了几个所谓中国的"后现代"典范,即把经过简化的牌楼贴到建筑的立面上。到后来,其中一位中庸大师做了清华大学新图书馆设计,风格和材料几乎与旧馆做成一模一样。但这时他老先生不把这种做法称为后现代主义。因为后现代主义还是太花哨,易给人浅薄的印象。于是乎,在做完设计和施工之后,他称之为文脉主义。在语言学上,叫做Contextualism,上下文主义。即下文要接上文,似乎可以作为他把新馆做得跟旧馆一模一样的理论根据。

以上简述可以看出,中国建筑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还是为我所用。平时骂它浅薄不负责,自己用完之后,又拿另外一个招牌做掩护。

更有甚者,因为后现代主义公开主张拼贴、组装、改写,并且反对天才、独创,因而成为许多平庸的建筑师的绝妙遁辞。

[1] [2] 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建筑传播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 ——以鸟巢、水立方和央视新大楼为例 梁爽祁嘉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Post-modernism Architecture in China - The Bird's Nest, Water Cube and the CCTV's new building as an example Liang Shuang Qi Jiahua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摘要:作为一种标志性建筑,奥运场馆的文化意义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露出来。面对那些花费巨资兴建起来的各种建筑,我们既可以透过材料、造型、工艺等外观去进行美学审视,也可以超越这些建筑的物质属性,从周边环境、当时国情、设计理念等角度进行关注,解读其中潜藏着的文化内涵。本文力图将这两个方面进行整合,对“鸟巢”、“水立方”、央视新大楼这几个代表性的建筑逐一展开分析,在归纳美学效果的同时揭示其中的文化意义,对这些将载入史册的建筑进行比较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代表性建筑;审美文化解读 Abstract: As a landmark building,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Olympic venues are being over time, but revealed. Those who spend huge sums of money to build up the face of a variety of buildings, we not only through material, shape, technology, etc. to carry out aesthetic appearance of look, you can also go beyo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buildings, from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hen the conditions, the angle of design ideas be concerned abou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lat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article seeks to integrate these two aspects, the "Bird's Nest", "water cube," CCTV new building construction each of these representative to analyze, In sum, while aesthetic results reveal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buildings will go down in history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post-modernism; representation of architecture; aesthetic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2008年8月,中国奥运,惊艳世界,与此同时,中国的奥运建筑也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瞩目。自申奥成功以来,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掀起的奥运建筑热,在社会上引起过不少的议论。北京作家曾哲在完成长篇纪实文学《觉建筑?奥运2008》后,曾专门撰文指出:“中国的建筑业正处在一个急剧动荡急剧变化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世界建筑观念,在成熟发展变化了数百年后,差不多在一夜之间,涌进了中国。被北京奥运建筑的这一机会,推演到了极至。”【1】北京这座有着数

(邓鹏)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建筑学1班邓鹏学号:110350132 一..简介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环境。我们以为,人类城市化过程的这种尴尬局面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背景之一。 三.建筑设计特点分析 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后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

————————————————————————————————作者: ————————————————————————————————日期: ?

内容简介 《后现代建筑的N个幻想》通过后现代理论和相关著述的年表方式,列举了20世纪的重要建筑事件和经典作品,讲述了法国视觉、意大利蜕变和前卫西班牙等后现代建筑事件背后的故事,同时精选了后现代大师帕达斯克和鲍威尔等人的著名短文,强调了“自由”在后现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共9本,丛书分为人物事件、建筑作品和理论文献三个阅读序列。丛书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阐释了后现代的思想和精神,是国内首次集中系统地介绍后现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全书。本套丛书既是建筑读物,又是一般普及性文化读物,适合于建筑界、设计界、建筑院校、房地产业界、城市规划机构及普通建筑爱好者等相关人士阅读参考。《后现代建筑的N个幻想》是该丛书之一的《后现代建筑的N个幻想》。 编辑推荐 《后现代建筑的N个幻想》汇集建筑学经典案例,阐释后现代思想精髓。 书中配有大量图片,为读者提供了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的阅读空间。 整套丛书资料全面丰富、观点精练有趣、视角新奇独特,颇具可读性。 目录 1 一份有关后现代建筑著述的年表?一、后现代主义建筑 二、传统建筑?三、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四、新现代主义建筑?五、安德斯·帕帕达斯克和肯尼斯·鲍威尔《建筑中的自由精神》 2 场所精神?一、场所精神:从诺伯格·舒尔茨到罗伯特·文丘里?二、地域美学:作为传承的符号?三、空间意识形态:双重译码和秩序的消解 3 20世纪重要建筑事件、作品和理论?一、20世纪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二、世纪之新大师新作 三、五本有影响的书 ? 4 矛盾性与复杂性之一,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设计大师 一、罗伯特·文丘里 二、路易·康?三、马塞尔·布劳耶?四、尼迈耶 五、诺依特拉 六、皮埃尔·奈尔维?七、雅马萨基?八、理查德·迈耶 九、伍重?十、埃罗·沙里宁?十一、德华·斯通 十二、保罗·鲁道夫?十三、贝聿铭 十四、丹下健三?十五、黑川纪章 十六、汉斯·夏隆?十七、荣久庵宪司 十八、福田繁雄 十九、乔治阿罗?二十、伊斯戈尼斯?二十一、戴森 二十二、伊维?二十三、科伦波?二十四、尼佐里 二十五、平尼法尼那?二十六、威尔德 二十七、维纳 二十八、沙逊?二十九、雅各布森?三十、彦森 三十一、潘顿?三十二、阿尔托?三十三、威卡拉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建筑事业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 建筑师仍持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观点。这是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等 门类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丰富了,房荒问题相对解决了。然而,人们感受到工业高度发展带 来的负面效果。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等,反倒使人们 在物质丰裕时期产生了新的危机感,社会文化心理随之发生新的重大转变。在 建筑艺术方面,人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观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此外, 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 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社会根 源和思想根源。 出现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 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 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 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勒·柯布西耶 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

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导读] 不仅将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积极运用在建筑设计中,更引领了后现代主义风格在其他设计领域的发展。 牛云华 摘要: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在欧美国家产生并发展,此繁荣状态一直持续到20 世纪50年代晚期,建筑界被其垄断。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这种单调冷漠、毫无个性的现代 主义风格已经让市场和设计师们感到疲倦,后现代主义也就应运而生。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 义只是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设计风格的变换和替代,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否定,其实不然,后现代主义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延续和继承、发展和补充。这种设计理念的 进步完善和发展,推动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全面发展,对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也产生很深远的 影响。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的发展及影响的介绍,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对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影响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词开始被社会学家使用。后现代主义认为, 对于一个给定的文本、符号和表征,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它被广泛地用于批评理论、 哲学、文学、建筑及其设计领域中。所谓的后现代不是指在时间上现代主义先于后现代主义, 而是说他的艺术风格和理念是继现代主义发展演变而来。后现代主义设计对各方面领域的影 响首选体现在建筑设计领域,而后才拓展到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下文将对后现代主义对当代 中国的建筑设计的影响做了简要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概述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与现代主义 建筑相对的一套建筑理念,在世界性的建筑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时对年轻的建筑师 和建筑专业学生的影响更是可谓巨大。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种相悖于现代主义的建筑 理念在建筑界的影响更加深远,建筑行业的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这种建筑设计理念。这就是 后来被人们称为“后现代主义”的理念,被设计师们无限推崇的建筑设计理念。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本源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浅论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

浅论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 摘要:本文意在阐述用空间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从其产生到发展,再到其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的不同,看空间的不同和空间给人感知上的不同。阐述在建筑风格,建筑形式的改变与空间的改变之间的影响以及联系,并以一些建筑实例加以说明。 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及其发展 现代主义建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

浅谈建筑艺术中的后现代文化

浅谈建筑艺术中的后现代文化 时间:2010年2月20日09:06 建筑的历史与人类的发展历史同样悠久,从早期的洞穴到简易的茅草屋,再到现代的复杂多功能的建筑,期间的每一步发展都与人的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从这种意义上说建筑艺术是一种凝固的人类文化,它指涉了人的主体性的张扬,纵观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文化发展脉络是相当清晰的:为了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我们得返回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建筑艺术中来。 一.包豪斯与现代哲学文化的关系 包豪斯是德文“Bauhaus”的译音,它最初由Hausbau(房屋建造)一词颠倒而成,“它既是一种建筑设计哲学,又是一个建筑哲学流派,是盛行于1919―1933年德国的一种哲学观念。”纵观近百年世界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可以发现包豪斯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影响了好几代建筑师,甚至就是今天也仍能发现它的踪迹,对它的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包豪斯产生的特点与背景 1919年4月德国建筑――设计师格罗皮乌斯(W.Gropius,1883_1969)在德国魏玛筹建国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Bauhaus),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三个基本观点: (1)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 (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非产品本身; (3)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包豪斯的风格是“把艺术和手工艺的重点用在各种日常生活品的设计上,其产品适用而少装饰,适于批量生产。”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经过一战后,欧美工业迅速发展、人口激增、经济快速上升时期,与大工业对应的各种技术和材料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代建筑技术要求的各种条件都已具备; 另一方面,人口经过一战后也开始迅速回升,而住房就成为此时社会需求中急切要求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再者,包豪斯出现的文化准备在本世纪初也已经具备了:自从19世纪末,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传统哲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尼采只达到了破的作用,而远未完成立的任

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

目录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 (2)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概念 (5)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流派 (6) 四、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作品 (7)

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 摘要:后现代建筑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意思。广义的后现代建筑是指20世纪世界上出现的各种风格的建筑流派的作品,狭义的后现代建筑常常专指在20世纪20年代世界各地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风格、流派、代表作品 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和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大变革,后现代建筑的产生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类型用途不断增多,以生产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建筑蓬勃发展。如博览会场馆、展览馆、医院、园林综合体、博物馆等其次是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并广泛使用。工业革命以后,铁开始用于建筑当中。到世纪后期,钢材代替了铁材。并且水泥也开始渐渐用于房屋建筑中。世纪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材和水泥的应用使房屋建筑出现飞跃的变化再次,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型建筑结构及形式不断出现。对数学和力学提出新问题并使之发展,到世纪后期形成系统的结构科学。这样就可以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预先计算出建筑结构的受力程度及状态,作出合理、经济而坚固的楼房结构设计。1889年巴黎建造的高300米的埃菲尔铁塔(图1)就体现现代 建筑结构方面的综合成就。 二十世纪以来的这些变化 ,无论深度还是广度 ,在 建筑史上都是空前的 ,也正是这段时期建筑历史上空前 的建筑革命催生了20世纪的后现代建筑。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 其主要背景是欧洲工业革命导致了现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审美趣味,新的材料不断发明和应用,在这一条件下,传统建筑在结构和形式审美等方面逐步显出与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不同步的现象。现代主义建筑正是在新的历史需求和条件下, 也就是为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的需要而产图1:埃菲尔铁塔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一..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

现代主义建筑的变异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的变异后 现代主义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现代主义建筑的变异-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文丘里认为,建筑师应当是保持传统的专家。他提出了保持传统的做法:“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说:“甚至搞老一套也能获得新的意义。”以非传统的、异化的手法引用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以及古埃及、古代印度等等传统建筑的片断或部件,并将其同各种现代的片断或部件进行拼接,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波特兰大厦》、《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筑波中心》等8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种特征。在《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的设计中,斯特林将古罗马斗兽场、古埃及神庙等古代元素同构成主义的雨篷、高技派的玻璃墙和管道、大众商业化的室内顶棚等现代元素并置为一体,各种元素不和谐地相互碰撞,制造出一种富有魅力的“杂乱无章”的感觉。《筑波中心》的创作则体现了一种“虚的意象”,建筑师矶崎新将米开朗基罗、帕拉第奥、鲁道夫等人的古典片断同现代的霍莱因等人的结构形式一古脑地引用到设计之中,并且进行了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反向和变异处理:米开朗基罗的罗马市政厅广场原本建在山上,这里变成下沉的;铺地图案的骨式是相同的,但黑白关系却被完全颠倒,等等。“古典而又不纯,又有相反的一面”。(文丘里语)

“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由建筑艺术领域扩展到了西方整个文化系统。在绘画领域,它包涵了各种各样的思潮和倾向,几乎是80年代以来所有具象回归绘画的统称。以各种异化方式同前现代的绘画发生联系,是其中引人注目的倾向之一,其观念和手法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有很大的相似性。 意大利的卡尔塔绘画运动被史密斯等人看成是建筑艺术的后现代主义在绘画领域的翻版。马里亚尼是这一运动有影响的艺术家之一。他推崇拉斐尔、提香、奎多·列尼及达维特等人的古典艺术,力求创造既博学,又浪漫优美的作品。他的画具有古典式的高雅和细腻之感,同时,又显示出一种令人费解、暧昧模糊的神秘意味。古代和现代、理性和反理性矛盾地结合在一体。古典的感觉被一种与之不同的“句法”所展现,从而获得一种新的异质化的效果。马里亚尼力图向观众证明,在后现代的社会中,古典艺术的传统能同观念艺术和谐共存。 居住在法国的匈牙利画家瑟尔纳斯的作品明显地汲取了卡拉瓦乔的风格。强烈的明暗光影的对照、简朴单纯的色彩、情绪化的环境等手法,均出自于卡拉瓦乔的绘画。但是瑟尔纳斯又表现出与他人的区别。其许多作品没有特定的标题,也没有卡拉瓦乔作品的叙事性,画中的人物相互间缺乏联系,似乎是由于某种“偶然”而相遇在一起,动作和姿势也显得令人费解。此外,在一些作品中,他还有意将人的头部处理得模糊不清。他的画显示出一种富有当代特征的、对传统绘画元素“挑挑捡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之迈克尔.格雷夫斯 (1)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之迈克尔.格雷夫斯 迈克尔·格雷夫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里达天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主要事迹: 1934年生于印第安纳波利斯。在辛辛那提大学毕业后,又在哈佛大学获硕迈克尔·格雷夫斯士学位。1960年获罗马奖后又在罗马美国艺术学院留学,1962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64年在该地开设事务所,1972年成为该大学教授,此外还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格雷夫斯首先以一种色彩斑驳、构图稚拙的建筑绘画,而不是以其建筑设计作品在公众中获得了最初的声誉。有人认为,他的建筑创作是他的绘画作品的继续与发展,充满着色块的堆砌,犹如大笔涂抹的舞台布景。迈克尔·格雷夫斯的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里达天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格雷夫斯是个全才,除了建筑,他还热衷于家具陈设,涉足用品、首饰、钟迈克尔·格雷夫斯作品 表及至餐具设计,范围十分广泛。在美国,尤其在东海岸诸州,在钟表或服装店中,很容易看到格雷夫斯设计的物品出售,从耳环乃至电话机,或是皮钱夹,都可能标明设计者是格雷夫斯。在迪斯尼乐园中,几万平方米的旅馆以及旅馆中的一切,几乎全是格氏的作品。除了大炮,坦克,潜水艇之外,大部分的产品格氏都愿涉足。 格雷夫斯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后现代特色的金属餐具,如1985年设计的水壶实用美观,获得了最大的成功,被认为是一件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这把水壶具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在壶嘴处有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鸟形象,当壶里的水烧开时,小鸟会发出口哨声,非常形象。会吹口哨的水壶最先是在1922年芝加哥家用产品交易会上展出的,是一位退休的纽约厨具销售商约瑟夫·布洛克,在参观一家德国茶壶工厂时得到灵感设计的。格雷夫斯设计的水壶上,有一条蓝色的拱形垫料,能够保护手不被金属把的热量烫伤;它的底

论后现代建筑的特征及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论后现代建筑的特征及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3-01-07T15:20:41.6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10月Under供稿作者:杨檬,龙明东[导读] 历史证明,找回自己的文化坐标,恢复民族的审美自信,是一件比建筑本身更加重要的事情。 ———以奥运建筑央视大楼为例杨檬,龙明东 中南大学建筑艺术学院,410075 【摘要】:三十年前,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中国打开了自己的国门,迎来了世界的文化。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及后现代建筑理论也随之传入中国。然而,随着中国GDP不断腾飞的同时,后现代建筑在中国也越来越“妖魔化”。只注重形体,外观,不注重低碳,环保等等已经成为后现代建筑在中国的诟病。本文在阐述后现代建筑以及特征的同时,以后现代建筑在中国的代表——央视大楼为例,论述其设计特点以及对于中国的影响。【关键词】:央视大楼;环保人性化;后现代主义;文化缺失On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a -- with Olympic building CCTV building as an example Yang Meng, Long Mingdo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410075 [ Abstract ]: thirty years ago,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pen, China open his door, greeted the world culture. Theory of postmodernism and postmodern architectural theory was also introduced to china. However, along with Chinese GDP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mod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 demonized ". Focus only on the shape, appearance,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low-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 on have become modern building in Chinese criticism. In this paper,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and features at the same time,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the representatives in China -- CCTV building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desig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to china. [ Key words ]: CCTV building; environmental humanization; postmodernism; the cultural loss 1.概述 1.1 研究背景 自申奥成功以来,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掀起的奥运建筑热,在社会上引起过不少的议论。北京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都城,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出现了一批“后现代”建筑,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也隐隐显示着中国建筑的走向。与此同时,建筑界代表性的学术刊物上也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可以说,社会各界对建筑的关注,从来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后现代建筑对于我们现在生活影响深远。 1.2 研究目的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而后现代建筑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切背离现代主义建筑的总称。中国建筑教育界对国外后现代建筑思潮和相关作品的接触较晚,在相关理论研究上比较滞后。由于理论研究工作没有跟上,目前中国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整体研究水平还较低,这也是中国本土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出现混杂、模仿、错位和拼贴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央视大楼为例论述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希望能加深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 2. 后现代主义兴起与发展 2.1后现代主义背景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奥塔和美国的詹姆逊。后现代美学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美学流派,《后现代理论》中有经典的总结:“艺术形式已经扩散到了一切商品和客体之中,以至于从现在起所有的东西都成了一种美学符号。所有的美学符号共存于一个互不相干的情景中,审美判断已不再可能。” 与传统美学比较,后现代美学反对美对生活的依赖,反对理性,鼓吹本能,更加看重审美的作用。它主要采取拼贴,隐喻的艺术手法对各种美学符号进行重组,达到丧失主体,解构结构,耗散意义,冲淡历史的目的,使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不再依靠思维的坐标,完全沉浸在感官的视听刺激上,从而使艺术审美走向多样化。 2.2后现代建筑特征 在建筑领域,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人们更关心于日常生活的思想特点。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在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中,建筑师杂糅了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体现出了后现代的设计理念。 3.案例介绍: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央视大楼 (CCTV Building) 3.1央视大楼简介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约59万平方米,该方案由世界著名建筑设师、荷兰人雷姆?库哈斯担任主建筑师,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 主要由主楼(CCTV Building)、电视文化中心电视文化中心(TVCC Building)及附属配套设施组成。主楼屋顶最高处标高234米。从外观上看,央视大楼由两栋倾斜的大楼作为支柱,在悬空约180米处分别向外横挑数十米“空中对接”,形成“侧面S正面O”的特异造型。该中心在2008年奥运会时主要用于转播。 3.2后现代建筑式的设计手法 要对央视大楼这样超大尺度的建筑进行解读,我们必须了解设计者的理论背景,首先库哈斯不是传统的现代主义的建筑师。相反,他对传统观念上建筑始终持有批判的观点。库哈斯对于超大建筑的理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存在着矛盾,在((S,M,L,XL))中他曾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大”不属于任何城市的肌理,它只是存在,最多是共存。 在央视大楼的设计中,库哈斯和他的都会建筑事务所更大的兴趣是在于城市、城市现象、城市行为以及建筑在各种城市条件下的表现,对于建筑他们更多的是把它看成是具有城市意义的个体。 4.央视大楼的设计缺陷

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

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 在20世纪中叶,现代居室基本上是大众化的,不管它是在公寓还是在私宅中,居室都是朴素自然,没有纯粹装饰性的建筑细部,从而使其他装饰风格失去了施展的空间。在当时,由建筑师设计的住宅各有独到之处,建筑材料的使用引人注目,但绝不滥用,例如:抛光的木护墙板,用粗焅的石材砌护的壁炉,闪亮的水磨石地面。这样的住宅也利用了具有当时时代特征的建筑特点,如高侧窗、宽大的观景窗、玻璃推拉门以及精巧的壁炉。但是总的来说,20纪中叶典型的居室通常总是以建筑材料、陈设以及窗外的自然世界为主,而不是炫耀复杂的建筑特点。 20世纪中叶的现代住宅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几何布局,而这种几何布局被前人视为天经地义。含蓄的门厅是过时的东西,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空间的大部分可以从前门看到。厨房缩在角落里,与早餐一隅合并;起居室延伸进餐厅,而且因为有了通高落地窗看起来还在不停地延伸;至于娱乐室和书斋,则行踪不定,完全按活动内容决定区域的面积和位置,这些活动可以从缝纫到打乒乓球,再到看电视。只有卧室和浴室还和以前一样---还是那么小,那么简单,就位于住宅的后半部,或者娱乐室的楼上。 家庭的主要起居区域有了很大的变化。面向大街的观景窗,装饰墙壁的多层装饰线,用华贵的炉台半点的壁炉,以及高大、庄严的门口都已成为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起居室和餐厅之间通常都是互通的,它们之间没有用来限定各自区域的恐怖。另外,这些区域通常朝向后院,以便能够保证窗外景致优美。在这些聚会的区域里也会有天然材料的装饰。例如,平常的做法是用砖或石头砌一整面墙。 厨房的设计也经过了改造,由“一台笨重的重负荷机器”变成了整洁的环境,把效率和优雅的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有些厨房是独立的,但也有一小块吃早饭的地方,而另一些则是开放式的,与家庭活动室或者非正式的进餐区相通。这两种情况下,通常厨房都有一个“活动隔板”,它的作用就是简化的屏风,用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厨房里的橱柜和用具的外形更

后现代建筑大师

后现代建筑大师 理查德〃罗杰斯: 理查德〃罗杰斯,英国著名建筑师,高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于1933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先后在伦敦建筑学会和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建筑。1963年与诺曼〃福斯特等人成立“四人小组”,1977年成立了罗杰斯事务所。 罗杰斯早期曾受路易斯〃康的影响,尤其是在空间的处理方法上。同时他还运用高技术手段,大量运用外露的钢铁、玻璃和管道设施。没有屋顶和地板,也没有连接部分和入口,而这些都是先驱建筑师们包括罗杰斯所着重表现的建筑元素。此外,他还运用一种装饰的手法来使用技术和结构,使他的建筑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与福斯特合作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与意大利建筑师皮亚诺共同设计的巴黎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是罗杰斯的得意之作,也堪称高技派的代表作。他的其他代表作品有:伦敦劳埃德大厦、洛伊德保险公司总部、欧洲人权法院、伦敦第四频道电视台总部。

诺曼〃福斯特: 诺曼〃福斯特于1935年出生在曼彻斯特,1961年自曼彻斯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福斯特青年时,在他的教师切马耶夫那里学习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主义建筑,后来又研究“高技派”之父拜明斯特〃富勒的轻质金属悬吊结构、密斯〃凡〃德〃罗以及其他高技派建筑师的作品,为他成为高技派领军人物奠定了基础。1967年,福斯特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并将美国的新技术带入自己的设计当中,如著名的香港汇丰银行建筑、、新德国国会大厦等。自1991年以来,诺曼〃福斯特获得了大量的奖项,如密斯〃凡〃德〃罗奖的欧洲建筑大奖、法国建筑师协会金奖、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阿诺德〃W.布伦纳纪念奖、美国建筑师协会1994年建筑金奖等。1999年荣获第21届普利兹克建筑大奖。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一..简介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环境。我们以为,人类城市化过程的这种尴尬局面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背景之一。 三.建筑设计特点分析 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注重人性化、自由化、 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谈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得不说起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批量化生产的大背景之下,建筑亦出现了统一模式:讲求功能和理性;只强调新技术、材料和结构的模子一般的建筑形式。这种被人冠名为现代主义的建筑,一度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人们很快对它发出了批评和攻击,声称在这种生硬外壳的建筑中,缺少人文关怀,对它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也愈感乏味。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公开发表,正式拉开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序幕。它的起点就意味着另一个的终点,所以现代主义建筑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就宣告了它的死亡。20世纪60-70年代,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大肆兴起的时代,它是激进的折中主义,讲求建筑的复杂性、矛盾性。 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当时被看作是一种对设计新标准的探索,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改良、补充与发展,在设计上都是基于形式主义的探索。反叛惯常的审美方式,对艺术语言新颖化的追求和不可重复性的认定,是后现代主义设计观的主要特征。 由于后现代主义设计标榜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其设计强调的是感官愉悦,随心所欲,漫不经心。它们运用重叠、折射、片段、导向、调整矛盾、矛盾共存等一系列设计手法来呈现作品的生动和多样变化。 罗伯特.文丘里的主要代表作“母亲住宅”为他奠定了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中坚实的基础,也是他理论的直接体 现。母亲住宅在建造手法上汲取了民间建筑的精华:采用传 统坡屋顶;立面应用古典神庙的山花造型;材料也传统而朴 实。但又在其中揉合了复杂的片段,他恰当地处理了简单和 复杂的矛盾关系,成为了这个作品的巨大成功。 他的做法也证明了他是一位“符号性古典主义”的 干将,他既反对光秃秃的明确利落的建筑形式,也批评 只强调回收历史的复旧。他认为要将古典的元素当作“符 号”和“装饰”,符号就成为联系历史,传承文脉的要 素。如文丘里1995年设计的哈佛大学纪念堂,从建筑外 形到材料运用都来自传统,向世人施展了独特的古典魅 力。 与此同时,另外一些设计师则开始寻找如何处理现代和古典之间的“间接”关系,而不是像文丘里那样运用符号的语言。瑞士设计师博塔就是这种“潜伏古典主义”的一位,他是从历史风格中抽取相应的色彩、材质、原料以及结构等方面的构思,再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中寻找她们的内在联 系,并建立出新的建筑。斯塔比奥罗通达独立住宅是 他的代表作。住宅中实体墙和玻璃格子的形式来源于 当地传统的“干粮仓”,中间有饰面线条,顶部是玻 璃坡顶采光窗的形式,这是他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 博塔在的其它设计中,仍然惯用了几何形式以及对古 典传统形式的重新诠释。 此外,没有隐喻的建筑在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