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

徐汇区发挥综合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来源: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更新时间:2010-12-26 11:20:35

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在上海加紧建设两个中心的进程中,发展总部经济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作着力点。2008年下半年,上海市政府先后发布了《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及若干实施意见,进一步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扩大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范围,对于上海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截至2009年一季度,上海已累计吸引跨国公司管理型地区总部235家、投资性公司181家[1]。

一徐汇区总部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徐汇区作为上海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其经济发展与上海全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近几年来,徐汇区的财税收入在上海中心城区中一直保持领先,这与徐汇区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徐汇区正努力探索实现现代服务业从“先导”到“主导”的转变。徐汇区委、区政府把“总部经济”作为促进徐汇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截至2009年3月,徐汇区共有跨国公司管理型地区总部23家、投资性公司20家。徐汇区总部经济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总部经济数量在上海市中心城区靠前

2008年以来,徐汇区拥有的跨国公司管理型地区总部和投资性公司数量均在上海市9个中心城区中保持第一。截至2009年一季度,徐汇区跨国公司管理型地区总部和投资性公司的总数占中心城区总数的26.88%,占上海全市总数的10.35%。2009年一季度徐汇区新增3家跨国公司管理型地区总部,超过上海全市新成立管理型地区总部的三分之一;此外,徐汇区还新引进了1家投资性公司。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徐汇区总部经济也呈现出增势不减的势头。

(二)近几年引进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

按照徐汇区委、区政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工作部署,近几年徐汇区在引进总部经济方面的力度明显加大,新成立及迁入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明显增多。落户徐汇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2004年以后新成立或迁入的有19家,占全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的82.61%,其中16家管理型地区总部全部是2004年以后新成立或迁入的,这充分体现了近几年徐汇区区委、区政府集聚总部经济的战略思路。

(三)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与日俱增

随着《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的出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功能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除传统的投资、管理和研发等项目外,跨国公司已开始设立具有销售、研发、人员管理、资金管理、支持服务等各种综合功能的营运中心,给徐汇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总部经济的税收贡献逐年递增。2008年,徐汇区外资总部经济机构上缴税收5.71亿元,是2005年上缴税收9540万元的6倍。尤其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徐汇区总部经济体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逆势上扬,保持了

良好的发展势头,2008年全年税收同比增幅达到82%。

(四)企业自身的成长性有较大提高

在对区域经济贡献度不断提升的同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徐汇区也有良好的发展。例如,2004年底引进的麒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落户后几乎每年增资,2007年增资两次,目前公司注册资本已超过1亿美元;2006年引进的捷普投资(中国)有限公司,2008年增资达1.6亿美元。上述这两家公司都具备了申请成为国家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基本条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徐汇区取得了地方经济与企业发展双赢的效果。

二徐汇区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分析

(一)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布局选址的主要因素

良禽择木而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选址布局都经过了严格筛选和周密分析。总部经济的集聚发展,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这也是跨国公司在为地区总部选址时首要考虑的一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位优势。地区总部的主要使命是管理域内子公司,因此在选址时格外重视地区的中心性。良好的地理位置、优越的人居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等所构成的地缘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等,成为决定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重要因素。

二是相关产业的集聚水平。总部经济业务的顺利开展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大力支持。待选区域内的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广告、市场调查、会计、法律事务以及信息服务等的发展状况,均为跨国公司所关注。

三是城市基础设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硬环境,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智能化的商务楼宇和园区等办公场所。

四是政策与制度环境。投资实体能否得到法律保护,地方政府是否有相关的扶持政策,都直接关系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待选地区的相关法律体系、政策环境及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等,都是总部经济选址十分注重的因素。

五是人力资源条件。地区总部的核心职能是促进公司各项经营资源之间的整合与创新,这必然要求地区总部拥有最出色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待选地区必须要有大量符合现代市场竞争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供应。

(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选址徐汇区的主要因素

通过向区域内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我们了解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选择落户徐汇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徐汇区在中心城区中具有一定的综合区位优势

徐汇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达。近几年,区财税收入在上海市中心城区中一直保持领先。徐汇区具

有繁华的商业商贸区、舒适的高级居住区、领先的科技密集区、一流的文教优势区等诸多城市功能。

——区域内轨道交通、高架道路和密集的公交线路构成便捷的立体交通网。根据2010年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图,除浦东新区外,徐汇区将是拥有轨道线路数、车站数最多的区域。新建成的铁路上海南站是上海中心城市的南门户,也是联系长江、珠江三角洲及中国南方其他城市包括港澳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繁华的徐家汇商业中心,集中了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港汇广场、汇金百货、市百六店、百思买等一批知名商厦,商品琳琅满目,业态错位竞争,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繁荣繁华的标志性区域。

——区域内有各式花园洋房、公寓2000余幢,名列上海市之最,是上海著名的高级居住区。丁香花园、宋庆龄故居等历史建筑蜚声海内外。

——区域内有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等科研院所118所,国家级新兴技术开发区——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座落区内,科技研发人才资源丰富。

——区域内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枫林校区、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10余所。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实力均十分雄厚,汇聚了一大批名校和名师,整体教育水平居全市前列。

——区域内集中了中山医院、儿科医院、肿瘤医院、五官科医院、胸科医院等著名医疗机构,全区三级甲等医院共有11家,每千人病床数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徐汇区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徐汇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2008年,徐汇区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达到21.4:78.6,现代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00.2亿元,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000亿元。

徐汇区把大力推进总部经济发展作为推动现代服务业从“先导”到“主导”转变的重要抓手。总部经济在资源集聚和优化配置、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经济凝聚力和辐射力。发展总部经济,是徐汇区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举措。徐汇区积极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国际服务运营中心,尤其是设立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技术、产品研发等领域的专业性服务公司;积极吸引跨国商贸企业和跨国制造公司的采购和销售企业落户扎根徐汇区,使之成为亚太地区的区域总部。

3.专业高效的招商工作团队可以与跨国公司无障碍沟通

徐汇区牵头负责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招商与服务工作的区商务委员会,上至部门领导,下至一般招商工作人员都具备了用英语和外商进行直接沟通的能力。徐汇区区委、区政府全力支持总部经济发展,为招商和企业服务各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工作便利。在徐汇全区压缩出国经费的情况下,招商工作人员只要有项目需要,可以快速走出国门,直接与境外跨国公司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宣传徐汇区的综合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这一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以来,通过“走出去”的招商方式,徐汇区直接引进了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4.全方位的企业服务为企业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徐汇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带领相关职能部门到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建立了区领导和企业定期联系走访的机制,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动态。2009年以来,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与企业共克时艰,徐汇区设立了周四“基层会商日”工作制度,徐汇区各级领导和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深入企业一线办公,帮助企业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如针对近一两年商务楼宇内企业租约到期较为普遍这一情况,徐汇区商务委员会排摸梳理楼宇内重点企业情况,主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就数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租约事宜进行多方协调,成功为企业解决了问题。同时,徐汇区商务委员会主动加强与相关审批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2008年积极与上海市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帮助某投资性公司解决了进口设备免税问题,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5.总部经济政策的激励和推动作用逐步显现

2008年11月,《徐汇区关于发展总部经济的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相继出台。徐汇区的总部经济政策主要涵盖了四个方面:一是积极吸引总部经济落户徐汇;二是大力支持总部经济在徐汇区长期发展;三是积极鼓励总部经济高端人才集聚徐汇;四是形成徐汇区内合力,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这些政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出台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已有多家跨国公司主动接洽,表示出较强的兴趣和意向。近期落户徐汇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包括:位列世界500强的美国联合技术、日本富士电机、美国雅芳,美国500强之一美德维实伟克、世界领先的汽车部件供应商法国佛吉亚公司、全球最大电机制造商美国雷勃电气以及全球最大广告传播集团之一英国WPP集团,国际知名卫浴品牌美标在徐汇区新成立亚太区总部的同时,还将一家投资性公司——美标(中国)有限公司迁入徐汇区。

三徐汇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亚洲特别是中国,率先出现了经济复苏的迹象。随着危机的逐渐消退,未来几年中国可能再次成为FDI的热土,许多跨国公司调整中国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并加大在华投资规模,不断加快其在华产业的升级。因此,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有意在中国上海设立地区总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0家选择在中国建立总部(或地区总部),其中有45%选择上海[2]。上海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尤其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而总部经济特别是外资总部经济的发展,可以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起到全方位、综合性的推动作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向世人展现一个生机勃勃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硬指标,还是人文综合素养的软环境,上海都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吸引跨国公司、做大做强总部经济方面,作为“世博门户”的徐汇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9年,徐汇区制定了新成立及引进8-1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工作目标,同时有3家已落户的地区总部条件基本成熟,准备申报国家级地区总部。为此,徐汇区商务委员会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和拓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相关政策

2008年新修订的《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相比较原来的总部经济政策,主要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放宽准入,弱化审批;二是突出导向,拓展功能;三是优化环境,提供便利;四是降低成本,奖励升级。新规定的出台对于上海进一步“筑巢引凤”,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加快实现总部经济集聚,徐汇区巧打“政策牌”,仅仅数月的时间,《徐汇区关于发展总部经济的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便相继出台,这不仅是对上海市总部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更是结合徐

汇区实际对政策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后,我们将继续利用各种渠道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效应。此外,还将探索以下两个方面的新举措:一是在不断引进新的总部经济机构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现有总部经济机构整合业务,切实提高总部经济的效益;二是尝试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政策的适用范围进行拓展,积极探索吸引国资和民营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知名企业总部的政策措施。

(二)加强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聚集发展,需要众多现代服务业的支持与支撑,包括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组成的专业服务业,以及旅游会展、教育培训等行业。因此,一个城市和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同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设立,可以带动一批配套企业,甚至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金融、保险、物流、会计、法律、咨询、会展、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向国际产业链高端环节拓展和升级。

信息服务业与专业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生命健康服务业、旅游会展服务业和教育培训服务业,正是徐汇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1+6”行业,也是徐汇区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要使总部经济在徐汇区发展壮大,就要更好地发挥和利用这些产业优势,首当其充是要强化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布局与相关产业发展的研究,加强对已落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发展情况和税收效益的综合分析。在提高总部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总部经济这一产业经济助推器产生更大的推动力,推动徐汇区现代服务业实现从“先导”向“主导”的转变。

(三)营造有利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的良好环境

发展总部经济,归根结底是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大局服务。总部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能简单以数量来评判,而要以对区域经济的综合贡献度来衡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培育一家企业做大做强远比引进一家企业难度要大得多。近年来,徐汇区在服务政府建设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举措,不少企业因为区位优势选择徐汇区,又因为投资环境而留在徐汇区长期发展。从2005年初开始,入驻徐汇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到2008年办公楼宇租约陆续到期,结果无一“换巢”,全都选择留在徐汇区继续发展,这与徐汇区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许多跨国公司效益下滑,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的企业服务工作做得更细、做得更实。金融危机之下,徐汇区政府将在企业服务中尝试专人对口联系制度,对重点企业指派专人负责。联系企业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企业需要帮助时及时出现,平时不打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从实际出发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多为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同时,徐汇区将一如既往地保持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尝试服务企业的新形式,组织开展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例如,邀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负责人座谈交流,听取他们对徐汇区经济发展的建议;组织部分总部经济机构高层管理人员互动,在企业之间搭建法律、政策、经营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平台,增进感情联络,促进以商引商。

(四)加强高品质商务楼宇和园区的建设和利用

商务中心区(简称CBD)是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从国内外总部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

来看,高品质的商务楼宇和特色园区往往成为总部经济集聚发展的沃土。目前,徐汇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同样也有较高的集聚度。在内环线以内的区域,特别是徐家汇CBD和淮海路CBD的部分楼宇,汇聚了徐汇全区大部分跨国公司管理型地区总部和投资性公司。此外,区域内的漕河泾开发区是全国高新技术产业最为密集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可同时享受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的三种优惠政策,集聚了十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这些商务楼宇和特色园区是徐汇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载体,也是产业格局调整的重要阵地。

为了将总部经济这块“蛋糕”进一步做大,徐汇区还将在载体上继续做文章。一方面,增量载体资源将为总部经济发展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和地区这方面较为成熟的经验,要在土地规划之初就为未来的总部经济发展作出相应的考虑。积极建设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适合现代服务业集聚的高品质商务楼宇和特色园区,并在一定区域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存量载体资源将优先为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徐汇区独特的人文和地理优势,对于跨国公司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一些现有的花园洋房是发展总部经济的理想载体。要对现有的载体资源加以整合和综合利用,将区域特色转化为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

未来几年,徐汇区将进一步发挥区位综合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努力实现现代服务业从“先导”向“主导”的转变,以此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建设。

越秀区发挥总部带动效应加快现代服务业核心功能区建设

来源: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更新时间:2010-12-19 11:23:58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不仅是广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全国省会城市中心城区中有名的经济大区、教育强区和文化名区。新世纪以来,越秀区秉持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理念;实施了“总部带动”的发展战略;坚持走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做优做强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道路。2005年12月,越秀区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认定为“总部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基地”,标志着总部经济已成为越秀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品牌。依托自身优越的区位条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现代化等优势,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越秀区在广州市各区中率先确立并始终保持着第三产业的主体地位,推动着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越秀区现二、三产业比例为2.87:97.13,已成为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成熟度最高、贡献最突出的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使越秀城区经济在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面前表现出了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2008年,越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4.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以下简称同比增长)10.1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销售总额分别为620.05亿元和4568.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07%和24.91%;实现税收收入347.41亿元,同比增长18.74%。越秀区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广州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三大效应”彰显总部经济发展引擎作用

(一)经济总量呈现规模增长效应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越秀区总部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引擎,呈现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带动效益显著的特点。2008年,越秀区有经认定的总部企业[1]318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分支机构75家,中国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49家。2008年全年越秀区实现营业收入3444.0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61.77%;实现增加值774.90亿元,占全区的56.37%,高于全区地区生

产总值增速1.01个百分点。总部企业在越秀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经济质量、主导企业经营模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越秀区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总数达到331家,上半年总部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14.74亿元,同比增长7.50%,占全区总额的57.91%;实现增加值341.23亿元,同比增长8.10%,占全区GDP的53.55%,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45个百分点。

(二)行业发展呈现龙头效应

从各行业的税收贡献与营业收入来看,越秀区内的总部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领域。2007年越秀区以上行业在广州市的区位商[2]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1.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45)、金融业(3.2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50)、建筑业(0.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3)。可见,总部企业的集聚发展,使现代服务业与商贸业成为越秀区的支柱产业,并在广州全市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位置,充分体现了越秀区作为中心城区的现代服务功能的特色。

(三)总部企业呈现聚集发展效应

在政府的引导与市场的调节下,越秀区内总部企业在地理空间上主要集聚在环市东中央商务区、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和中山路商贸带、东风路智力服务带和沿江路商务休闲带等区域,呈现出了“两区三带”的聚集发展格局。越秀辖区内的电信广场、电子大厦、越秀城市广场、中华国际中心、健力宝大厦等原有或近年新落成的甲级写字楼宇作为越秀区的“总部经济发展基地”,也积极响应越秀区总部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培育优质企业,形成了一个个总部企业的集聚据点,在全区总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二“四大态势”凸显总部经济现代服务功能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

在总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越秀区现代服务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如今,现代服务业已成为越秀区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发展势头明显快于传统行业,而近年来逐步崛起的创意产业也方兴未艾。2008年,越秀区内有各类现代服务业企业近9000家,实现营业收入2862.90亿元,同比增长11.50%,占全区营业收入的51.34%;实现增加值972.82亿元,增长10.20%,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70.7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72.86%。商务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迅速,四个行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达到50.62%、19.48%、11.11%和6.09%。以信息服务业、创意产业、健康医药产业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服务业集群效应显著

目前,越秀区内初步形成了流花服饰国际采购区、环市东—东风路中央商务区、黄花岗科技(信息)园区创意及网络经济区、中山大学北校区健康产业园、沿江物流运营区、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等六个特色产业集群。越秀区汇集了除农业银行外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地区总部,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的一半以上,占据了广州全市的主导地位;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以动漫为主的创意企业及其产业链企业集聚地,以及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意产业交易消费市场、传播网络平台以及专业服务体系,成为了在广州市以及华南地区具有比较完整的创意产业链体系和相当影响力的以动漫为特色的创意产业发

展核心区域。结合城区特色与发展优势,越秀区把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

现代物流、健康产业、商贸旅游业等七大现代服务业列为区重点产业。

(三)自主创新实力增强

越秀区在充分发挥黄花岗科技(信息)园在技术创新中基地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总部企业自主创新的宣传示范效应,特别是强化本土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和完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完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落实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带动性强的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抓紧推进创意产业研究院、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创意大道核心区项目、广州市知识产权越秀分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越秀区及辖区内的黄花岗科技园已先后被国家和广东省授予“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广州示范区”、“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国家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和“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等称号。2008年越秀区内各大科研单位共荣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励87项,同比增长36%,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67项,市级19项,创新型企业群体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城市核心服务区特征彰显

作为广州市落实“中调”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建设“首善之区”的典范,越秀区承担了广州市现代服务业核心功能区的产业定位,以及建设“服务全广州、面向珠三角、吸引全世界”的中心城区的发展新定位,以总部经济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区对周边地区的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和辐射功能。2008年越秀区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为12.92万元/人,是广州市平均水平的2.71倍;服务密度为39.51 亿元/平方公里,是广州市平均水平的60.78倍,充分彰显了越秀区在广州市核心功能服务区的地位。

三“五大保障”护航总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以产业规划保障发展空间

越秀区十分重视发挥产业规划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和对社会力量的引导作用,先后编制了越秀区发展战略规划、越秀区商贸服务业“十一五”专项规划、越秀区商贸旅游发展规划、广州市国际中央商务区环市东片区发展规划、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发展规划、文德路文化街区发展规划和越秀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等;并通过“总部基地”专题调研的开展,为进一步盘活土地、楼宇资源,提供更多总部经济载体以及建设创意产业的地标性项目提供了决策依据。在产业规划的引导下,越秀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区,以东风路、中山路和沿江路三大特色商务带为支撑的总部企业聚集发展的空间格局。

(二)以政策措施保障扶持发展

越秀区通过《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越字【2006】11号)及其配套的若干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的出台,率先提出了总部企业的认定标准及统计体系,为总部经济的发展和规范管理作出了积极探索。在实际工作中,越秀区每年召开一次优秀总部企业表彰大会,表彰奖励贡献突出的总部企业,为优秀总部企业提供政府服务的绿色通道、区属省或市一级中小学优质学位等。2008年,越秀区共表彰奖励了25家贡献突出的总部企业,为164家总部企业开辟

了绿色通道服务,提供中、小学优质学位18个。近年来,越秀区累计对贡献突出的64家总部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为总部企业提供省、市一级中小学优质学位近60个,享受绿色通道服务的总部企业达464家。

(三)以总部基地保障空间载体

越秀区在没有自己建商务楼宇的情况下,通过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打造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占地1.5平方公里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黄花岗科技园(信息园),该园区从初时的一栋大楼发展到现在的10个各类园区,吸引了信息服务、创意产业、健康医药为主的一批总部企业。黄花岗科技园已先后被授予“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此外,越秀区还积极整合辖区内新建的甲级写字楼,发展了一批区域“总部经济发展基地”。

(四)以完善配套建设保障发展环境

一直以来,越秀区从区一级职能出发,大力推进城区环境建设与社区综合整治,大力打好环境“牌”、教育“牌”、治安“牌”、文化“牌”,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空间更新,率先实施“城中村”的都市化转制,处置和盘活城区用地,建设精品城区,为总部企业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大对专业市场环境综合整治和产业提升的力度,带动周边商业环境的升级改造;鼓励引导商务楼宇等总部经济发展载体积极进行改造和升级,完善功能和设施配套,增强其对总部企业的集聚力、承载力。

(五)以优质服务保障稳定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总部经济的发展环境,越秀区积极开拓创新,做了大量先导性的工作,推出了多项新举措:如建立经济联席会议和区领导联系总部企业制度,完善领导协调机制;发展区域级的“总部经济发展基地”;成立了现代服务业商会,加强现代服务业产业配套,引导产业链的完善与延伸,推进总部经济向纵深发展;越秀区还专门成立了区选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区财政划拨选商引资专项资金,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四“六大举措”再推总部核心功能区建设

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越秀区总部经济虽然经受了考验,但仍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区内总部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城区配套设施陈旧、空间载体不足等的制约,为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越秀区更坚定地确立了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越秀区充分发挥相对优势,继续实施“总部带动”战略,开展“选商引资”,加快推进区域总部基地的规划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清晰、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的总部经济核心区和现代服务业核心功能区。

(一)以总部经济带动全区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抓好《越秀区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越秀区关于贯彻落实“三促进一保持”的工作意见》、《越秀区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意见的出台与落实,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及时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2009年,越秀区财政安排总部经济发展资金600

万元,招商引资资金150万元,专项支持区内总部经济和总部企业的发展。针对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政银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解决培育区内中小企业的瓶颈问题。为谋划越

秀总部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越秀区还开展了对区内北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通过总部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城区空间的更新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二)优化各类服务业布局,形成与总部企业相衔接的专业化服务配套体系

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越秀区将发挥中心城区人才密集、环境优良及聚集辐射能力较强的优势,大力推进适宜在中心城区成长发展的都市型产业,重点发展具有区位优势、产业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走城区特色化发展之路。重点发展金融、信息、文化、创意、会展、旅游、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为总部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经营方式,引导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壮大发展。

(三)以国际化的眼光,推动招商引资工作

积极利用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快的机遇,瞄准定位一些跨国企业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打造东风路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增强对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大型现代服务业总部企业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各国商会、国际知名中介机构等招商引资的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各类国际交流活动为平台,促进投资合作。

(四)抓好现代产业体系六大特色集聚区建设,优化区域综合环境

继续推动“总部带动”战略,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带动全区综合环境建设,优化市政配套服务。通过以20个示范项目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为带动,提升选商引资水平,建设以流花地区为核心的国际采购区、以环市东—东风路为核心的国际商务区、以黄花岗科技(信息)园区及创意大道为核心的创意及网络经济区、以中山大学北校区周边区域为核心的健康产业区、以沿江—白云路为核心的物流运营产业区、以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区等六大特色产业集聚区。

(五)挖掘优势资源,加快培育一批特色行业总部

根据新一轮广州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抓住《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契机,全面规划建设国际采购、国际商务、创意及网络经济、健康产业、物流运营、文化旅游等6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特色区域吸引总部企业的聚集。利用区内知名专业市场聚集的优势,以永福汽车用品及配件专业市场园区、流花-矿泉服装专业市场园区为试点,通过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吸引品牌、代理商的结算中心、企业总部进驻;充分发挥黄花岗科技园(信息园)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产业方面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经营规模化、市场前景好、示范带动强的信息技术、科技型总部企业或研发中心。

(六)创新工作机制,提供优质的政府服务

完善和落实扶持总部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与服务措施;加大对发展总部经济政策的有效宣传,扩大政策影响力;探索实施优质服务再升级工程,进一步缩短行政审批时限,构筑政府、职能部门和各街道三级服务网络,同步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保持总部企业绿色通道服务的畅通,打造“服务无缝隙”的政务形象。加强吸引人才措施的研究,降低总部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获得成本;巩固治安管理的成果,进一步构筑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使企业真正感受进驻“城市核心”、“总部基地”所独具的优质营商环境。

随着珠江三角地区城市分工合作的日益增强,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广州市的现代服务功能已日益凸现。越秀区作为广州现代服务核心功能区,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富含“特色、时尚、高档”的千年商业文化内涵的越秀古城,正在以广州市“中调”战略为契机,以建设广州“首善之区”典范为目标,以发展总部经济为导向,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加快自身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继续呈现“千年商都”的绚丽和辉煌!

成都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探索和启示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践行科学发展观 ——成都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探索和启示 长信联经济发展研究院李霞潘方勇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中心城市战略资源优势,规避常规资源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等压力,促进并带动服务业发展,实现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转型,成为推动中心城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成都凭借科教、人才、信息等在中西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吸引了包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等聚集蓉城,据北京社科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2008—2009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位居全国第八,在中西部地区中排名第一。回顾这些年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总部经济在成都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范式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从资源型向效益型转变,成为成都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佳注解。 发展模式多样化 总结近些年成都总部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成都企业总部发展模式主要有外地企业迁入总部、本土企业扩张形成总部、跨国公司拓展设立总部和国家战略布局促成总部四大类,不论哪一种模式,其着眼点均在于推进资源的跨区域配置,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一是跨国公司拓展设立总部。成都作为国务院确立的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总部经济发展条件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为跨国公司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拓展业务或更好地整合资源,进而在成都设立全国性总

部、区域性总部和各类职能型总部提供良好条件。目前,来自美、日、德、香港、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24家在成都设立了分公司或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如花旗银行、渣打银行、香港汇丰银行、加拿大宏利保险等知名金融机构在成都设立区域性总部,全球游戏联盟、法国安盟保险公司更是将中国区总部设在成都,英特尔、摩托罗拉、爱立信、联想、中芯国际、华为、新疆鑫泰投资集团等都已在成都设立研发中心。 二是外地企业迁入总部。成都作为四川省会城市,是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在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上具有相当优势。为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部分外地企业尤其是川内其他地市企业将总部向成都迁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实际看,成都主要承接泸州、眉山、德阳、攀枝花等地区企业及出于企业战略考虑的其他省市企业的转移。如眉山的通威集团,泸州的四川宝光药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攀枝花的攀钢研发总部,上海的家乐福中西区总部,上海的五粮液系列品牌锦上添花酒营销总部,重庆的朝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等均已移师成都。 三是本土企业扩张形成总部。近年来,成都市部分重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抓住机遇积极抢占市场,企业规模不断扩张,成长为跨区域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构成了总部在成都,子公司或生产制造基地不断向市外、省外乃至国外延伸的典型的总部经济形态。如康宏药业集团、地奥集团、新希望集团、成都万贯(集团)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蓝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仁和集团等本土企业总部已经成为成都总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国家战略布局促成总部。这些总部发展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物,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搬迁或成立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东电集团、中国五冶集团、成飞集团等;二是当前一些国家垄断性行业(企业),

发展总部经济要做到四个

发展总部经济要做到四个“要”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其具有的某些生产力要素和资源优势而吸引企业将总部设置于此,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其他地区,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并由此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亮点。进一步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做到四个“要”。 一、要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 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的空间结构,将总部迁移到中心城市,利用中心城市的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生产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形成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一般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如,蓝星集团,总部于1996年从兰州迁入北京时,资产5亿元。2004年,集团资产达到200亿元,9年扩张了40倍。众多企业的发展实例证明,面临同样发展困境、同样发展形势的企业之间联合起来,加入一个总部汇集的资源最化配套大平台,凭借群体的力量去寻求合作机会,合理利用资金和资源,一起去抢占市场,远比单个企业孤军奋战强得多。此外,总部集聚区入驻企业还可以相互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资源最优化,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信息、技术、渠道、企业形象等一系列问题。 在企业迁入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企业有最大的自主权。企业

决定着迁与不迁,决定着迁到哪里这个重大决策。然而企业行使权力时,并不能随心所欲,它必须考虑一些重要因素。首先,受到行业性质的约束。高新科技行业的企业受人才、资金、市场信息、教育培训等的影响较大。这些行业的企业总部迁入中心城市的迫切性较大;而那些劳动密集性、产品品种单一的行业受人才、资金、市场信息、教育培训等的影响较小,这些行业的企业总部迁入中心城市的迫切性较小。对这些行业的企业而言,如能在原地保持企业的发展势头,则不必迁入中心城市。其次,受到企业规模大小的约束。规模较大的企业,产品往往销往国内外,面临的市场竞争较激烈。因此,受人才、资金、市场信息、教育培训等的影响较大,迁入中心城市的必要性较强。相反,规模较小的企业,受人才、资金、市场信息、教育培训等的影响较小,迁入中心城市的必要性不明显。企业要根据企业自已的情况,在分析市场、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权衡利弊得失,慎重决策。 二、要有利于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将长期存在,而且随着国际技术竞争的加剧,知识要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往往通过将总部迁到中心城市以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知识要素、人力资本和信息要素等战略资源来获得更快的发展。有些地区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一必然规律,认识到与其让企业在本地区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小老树”,还不如让企业自主选择总部所在地,以寻求更好更快地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有些地

上海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上海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上海继续保持“总部经济”的增速稳定。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总部经济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7月,又有日立物流(中国)有限公司、铂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福伊特驱动技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美太投资(中国)有限公司4家企业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认定;科德宝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升级为亚太区总部。新设新丰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家投资性公司。2015年1-7月,上海市共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28家(其中管理性总部24家),投资性公司8家、研发中心7家。截至2015年7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18家,其中亚太区总部35家;投资性公司305家,研发中心388家。 2015年以来,上海“总部经济”的增长既保持常态,又有新亮点。从投资国别看,以美、欧、日企业为主,欧洲企业总部增速加快。美国企业设立地区总部148家,占28.8%;欧洲企业139家,占27%;日本企业116家,占22.6%。2015年上半年,欧洲企业设立地区总部10家,占41.7%;美国、日本企业各5家,各占20.8%;其他亚洲企业4家,占16.7%;从行业分布看,上海的总部经济仍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制造业企业设立地区总部384家,占74.7%,服务业企业130家,占25.3%。2015年1-6月,制造业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18家,占75%; 服务业企业6家,占25%。同时,数据显示,在沪95%以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具有两种以上的功能,82%的地区总部具有投资决策功能、61%的地区总部具有资金管理功能、54%的地区总部具有研发功能、35%的地区总部具有采购销售功能。 从落户区域看,浦东特别是自贸试验区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吸引力较大。落户浦东的地区总部231家,占55.7%,其中落户在自贸试验区的地区总部181家,其余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2015年上半年,落户浦东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家,其中6家落户在自贸试验区。 作为上海“总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各级政府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海市的外商投资便利化度向自贸区看齐,2014年6月起,上海在静安、浦东、黄浦、徐汇等区开展了外资审批改革试点,静安区外资企业设立审批时间由原来平均9个工作日缩减至4个工作日,企业变更审批时间缩减至3.5个工作日。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研究-8页word资料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研究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经济形态。作为产业分工高端环节,总部经济是城市从提高产业竞争力转向增强功能竞争力的必然趋势,是经济中心城市一种快速高效发展的模式,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城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关键举措,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对于加快向现代化核心城区迈进的江东区来说,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题中之义。本课题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区基本经验基础上,紧密结合江东经济发展实际,阐明了江东区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江东区发展总部经济的总体目标、重点 领域及对策措施。 一、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作为新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的发展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符合城市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符合建设现代化新中心城区的目标要求。 (一)发展总部经济是助推宁波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现实举措。国务院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提出,宁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加快发展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的任务迫在眉睫。刚刚出台的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等“六个加快”的内容。服务全市是建设现代化核心城区的应有之义,

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颜福仁 【内容提要】总部经济逐渐得到各地政府重视,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泉州也明确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本文从分析泉州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具有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起步晚竞争压力大、中心城市弱、高层次人才缺乏、配套服务业不够发达等诸多劣势,进而提出优化制度环境,加强载体、交通网络建设,提升人才工作水平等方面对策建议。 【关键词】泉州总部经济优劣势分析对策建议 一、什么是总部经济 所谓“总部经济”是指一个城市由于各种要素优势而吸引企业总部扎堆集群布局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发展带来多种效应,比如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等。同时具有总部集聚效应,可以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臵。大批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可以提高区域知名度、信誉度,促进区域政府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务人居环境,提升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总部经济如今已经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诸多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国内

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发展总部经济。就省内而言,福州、厦门及泉州均明确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区域间的要素争夺愈演愈烈。 二、泉州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及现状 泉州较早进行了发展总部经济的理论探索,但规划建设相对滞后,错失了发展时机,目前厦门已经对泉州发展总部经济形成了客观挑战。这两年来,泉州紧抓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顺应经济发展趋势,适时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构想,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集约利用城市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泉州总部经济区基本完成第一期的规划: (一)东海总部经济集聚区。主要包括两个区域,一是浔埔总部区,选址于东海组团沿海大通道北侧,总用地面积约535.6亩,规划建设商业、办公、会议、休闲娱乐、配套公寓等设施。二是滨海总部区,选址于东海组团新的市行政中心东南角,总用地面积约340亩,其中,沿泉州湾的两个地块规划为企业总部功能区,总用地面积约164.3亩;西侧邻近东海行政轴线的地块将作为城市综合体建设。已有20家泉州名企已正式被认定为滨海总部区第一批总部企业,这20家企业于7月13日对11宗地块展开争夺,进入实质阶段。 (二)城东总部经济集聚区。位于城东组团东侧,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82亩,主要以高级商务办公为主,除美国迈克森饭

总部经济定义和优势

总部经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在国内首次提出总部经济理论。并对总部经济概念进行界定,他认为:“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的形成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发展总部经济符合中心城市资源禀赋特点,是中心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说,总部经济能够为中心城市带来五种效应: 一是“税收贡献效应”。总部对于中心城市的税收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税收贡献,企业无论采取那种组织方式,总部如果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都要向总部所在地方上缴一定的税收;另一方面是企业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其丰厚的个人收入,必然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二是“产业乘数效应”。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必然带动相关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为企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包括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等等。实

证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总部向一个区域迁移,会带动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与其有紧密业务关联的知识型服务公司随之迁移。与此同时,总部经济所带动的商务写字楼、房地产等城市投资对中心城市的增长贡献也是很大的。通过总部经济这种“乘数效应”可以扩大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结构水平和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是“消费带动效应”。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消费带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各种配套消费;第二方面是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购物等等,这种消费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劳动就业效应”。总部经济发展会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智力人才资源,带来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第三产业,包括知识型服务和一般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是“社会资本效应”。一个区域聚集了大批的企业总部,说明这个区域的商务环境、综合环境比较优越,无形之中提升了这个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地位,促使这个区域的地产升值。同时,总部经济加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聚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加快这个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基于上述分析,总部经济是我国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品位提升的动力引擎,也是政府推进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国内外CBD总部经济发展比较

国内外CBD总部经济发展比较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发展总部经济和CBD发展总部经济的国内外情况分析和比较,阐明了国内CBD作为商务中心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为国内重点城市CBD发展总部经济,壮大首都经济实力和实现经济国际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总部经济CBD总部经济比较 总部经济是基于企业价值链和比较优势理论,以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为基础,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等形式的“总部”,形成总部的集群布局,在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同时,通过向周边地区、全国乃至跨国界的地区实施资金、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国外总部经济发展情况 总部经济是跨国公司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内涵和突出标志。根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总部所做出的投资决策就占同期全球跨国投资额的1/3。此外,跨国公司还是国际资源要素的集约配置极、各类有形无形贸易的驱动极和高新技术的开发极。 从目前世界(财富)500强企业的情况来看,国外总部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是纽约、伦敦、东京,另外大阪、巴黎等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情况也不错。东京拥有世界(财富)500强的总部数量最多,达到69家,如果加上作为东京都市圈的大阪,共有90家世界(财富)500强的总部设在了这两个城市。纽约只有25家,这在几个国际中心城市中不算突出,从数量上看与美国入选世界500强最多(2001年世界(财富)500强中美国有185家入围,日本有104家)的地位并不相称。法国的巴黎和英国的伦敦分别有26家和23家世界(财富)500强总部。 从五城市拥有世界(财富)500强分行业的情况来看,考虑到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巨大作用,显然纽约、伦敦和东京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更为突出,而东京则无论是在制造业(38家)、金融业(16家)还是电信(2家)、零售(3家)以及作为总部经济城市辅助支持行业的印刷出版(2家)、广告(1家)、运输(5家,包括邮递包裹、铁路、航空)等行业的发展都更强大、更全面。因此,可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

附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 在全国布局建设若干国家中心城市,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举措。《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腹地市场广阔,人力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但经济发展体量、科技创新水平、辐射带动能力等仍需加快提升,迫切需要抢抓机遇、勇担使命,实现更大作为。为加快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郑州地处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交汇处,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但郑州经济首位度不高,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力不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推动郑州提升综合经济实力,补齐创新发展和高端功能短板,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 二是有利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带动中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郑州坐依中原经济区广阔腹地,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拥有郑东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郑州整合资源和政策,将人力资源、市场空间、功能平台等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积极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模式,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 三是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积极服务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郑州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是我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内陆进出口大市,具有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先天优势,但开放水平不高、窗口作用不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郑州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推动对内对外开放联动,不断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积极服务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二、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把握引领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以全面创新促转型,着力发展枢纽经济,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贡

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近年来,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热点,广州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并将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战略。自2007年起,广州市政府就把“总部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还将其提升至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战略高度。 广州高度市场化以及开放、自由的空间软环境优势,吸引一批像麦当劳、本田、丰田、美赞臣等世界500强企业和著名大企业纷纷在广州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为广州经济发展跟转型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进一步发展广州总部经济,2015年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提出到2017年力争认定总部企业超500家,500强企业超100家的发展目标。 2007年广州市政府把“总部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实施意见》提出经过5~10年的努力,把广州建设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总部经济之都”。 2014年8月,广州市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在琶洲集中全市力量尽快打造一个拉动辐射效应明显的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总部区。 2015年8月,广州市出台《加快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提出到2017年认定总部企业超500家,500强企业超100家的发展目标。 1、广州软环境最为企业看重 广州总部企业既有麦当劳这样的传统全球餐饮巨头,促传统餐饮行业转型升级;亦有本田、丰田等国际高端制造业代表,助广州制造业华丽转身;也不乏美赞臣、安利等将中国研发中心或者生产基地设立在广州的外资企业。当然,也少不了依托广州肥沃土壤成长起来的新兴的互联网总部企业,如YY语音、唯品会等等。 广州为何能吸引到这么多优秀企业落户呢?首先当然是经济活力,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经济一直比较活跃。而广州作为千年商都,整体的商业环境优越,包括政府对引进外资的积极态度和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包容,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另外,公平的环境、经济的活跃度,这些都是吸引外企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最为看重的因素。 广州营商环境对总部企业发展异常重要,“政府不会随意干预,让企业自主发展,这一点看似简单,却是不少地方未必能有的创业环境。”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总部经济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认为广州发展总部经济有如下优势:首先是广州经济市场化程度高,包容理念深入人心,开放程度高。其次,广州基础设施较优势凸显,而且集航空、港口、铁路、公路运输枢纽优势。从软环境来看,制度环境、人文基础好是广州发展总部经济的又一大优势。处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州,30多年来,在招商、营商等制度设计

中国四大总部经济城市

中国总部经济城市 黄永刚 北京 北京坐落于月牙形环渤海区域的中心。它在几个主要经济区域,或者领域,均处于总部经济城市的核心位置。这些区包括: 1.京津塘经济区域 2.京津冀经济区域 3.环渤海经济区域 4.华北经济区域 5.中国北方经济区域 6.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区域 7.全中国经济区域 8.东北亚洲经济区域 9.东亚经济区域 10.亚洲经济区域 11.欧亚大陆桥经济区域 12.亚洲太平洋经济区域 13.东半球经济区域 另外,在上述区域内的诸多领域中,它也同样具有核心地位: 1.政治领域 2.外交领域 3.军事领域 4.信息领域 5.金融领域 6.经济领域

7.高科技领域 8.高等教育领域 9.高端智能人才领域 10.东方文化概念体系领域 11.宫廷历史旅游领域 12.大型活动领域 13.大都市领域 等等…… 即便是以上所列举出来的26个区域核心和领域核心的地位,北京就已经有资格能够在自己的城市里建立起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总部。如果将未列入的所有名目进行数学N次排列组合,这种总部的形式将会更多。而实际上,北京在2000年以后,才真正开始建立自己的为数不多的国际总部机构。2001年末,世界500强中的32家企业以总公司名义在中国内地开办了各级代表处、办事处、事务所等501家,其中北京293家,占总数的58%;外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机构据不完全统计是120家,各种办公室有1000多家。此后,总部设在外地的国内大型企业也纷纷开始把总部或企业重心移向北京。 摩托罗拉,算是最早地入驻北京的跨国际区域总部之一。21世纪初,它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附近建立了自己的总部大楼。跟随其后的还有很多:爱立信、LG、摩根斯坦利、奔驰、美孚、NEC、花旗、戴尔、麦当劳、诺基亚……在美国《财富》杂志排名的世界500强企业当中,将近160多家已经在北京落户。目前统计,全球30多家跨国企业集团,在这里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区域总部或者领域总部。仅北京中央商务区一地,就集中了2080家企业,460家跨国公司,12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以及100万在上述企业总部工作的商务精英人群。北京两个主要总部经济区——中关村和国际贸易中心·CBD——区域的年产值,都在数千亿元之上。目前,北京的总部经济形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国际贸易中心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区·CBD形态 中关村总部经济——电子科技产业孵化器形态 西单金融街总部经济——金融决策形态 此外还有几个存有争议的所谓“总部经济试验新区”,包括:

鼓励总部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鼓励总部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鼓励总部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一、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发展总部经济的各项政策和《市关于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政发〔41号),鼓励和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总部企业,是指企业核心营运机构、职能机构或省级以上分支机构设在本市,且符合第五条规定的依法经营的企业。总部企业的投资主体、经济性质不限,但须按第二章总部认定的条件认定、授证,分为新设立总部企业和本市现有总部企业。 第三条市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是市政府负责全市总部经济发展的领导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全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及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有关政策,负责全市总部企业资格认定和奖励审核工作,负责全市总部经济发展考核、统计、评估工作,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统筹指导、协调、督促整体工作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日常工作。 第四条形成各类形态的总部企业达到200家,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区域总部基地。 二、总部认定 第五条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在市范围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统一核算,依法诚信经营; 第 2 页共 12 页

(二)符合市产业发展政策; (三)本市外全资或控股的分支机构不少于3个,且对其负有管理和服务职能,在我市统一开票或汇总(部分)缴纳税收;或者,与本企业隶属于同一实际控制人,并由本企业提供专属职能服务的关联企业不少于3个,且本企业营业收入的30%以上来自前述关联企业。 (四)到账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新设立企业正式营运后在本市年度入库税收(指企业在本地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形成的地方留成)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现有企业前两个年度在本市入库税收(口径同上)均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 对一些特定的总部类型或新兴业态的企业,或虽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实际履行地区总部职能、实行统一核算、作为纳税主体的分公司,在认定条件上可以一事一议。 第六条对新设立企业可实行总部企业预认定制度。新设立企业在尚无完整的年度纳税记录前,如要求申请总部企业认定的,可依据验资报告、企业设立批准文件或营业执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正式文件及投资方专项说明(阐述申请依据),预计企业正式运营后符合总部企业认定条件的,先预认定为总部企业。预认定总部企业需在两年内通过正式的总部企业认定,否则取消预认定资格,并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分为三类: (一)新设立A类总部企业:符合市产业鼓励政策,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的运营总部或营销总部; 第 3 页共 12 页

创新科技基地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17639016.html,/

创新科技基地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1.成功丰富的案例 我们的项目团队已完成多个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工作,为客户完满完成了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项目涉及行业达三十余个,为客户解决了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立项、银行贷款、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等需求。 2.专业撰写的团队 由行业资深专家、博士、高级工程师、注册会计师、造价师、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项目小组,为您编制专业、高水准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3.行业专家团队 我们拥有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业研究团队,我们的研究人员具有不同背景和资历,拥有多种专业学历背景: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营销,贸易,数学等,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具有相关行业的多年从业经验,研究员对市场趋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4.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相关规定,用于立项审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需要有具有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工程咨询资格的单位编写,本机构可提供国家发改委颁发的甲级工程咨询资质,保证项目顺利的通过发改委审核立项。主要专业资质范围(参考第六章)。

【报告目录】第一章创新科技基地项目基本情况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 二、拟建地点 三、建设必要性 四、建设方案 五、建设期 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七、环境影响 八、资源利用 九、征地搬迁及移民安置 十、社会环境概况 十一、投资及资金筹措 第二节、评估依据 第三节、评估主体 一、拟建项目的评估主体指定方 二、评估主体的组成及职责分工 第四节、评估过程和方法 第二章创新科技基地项目评估内容 第一节、风险调查评估及各方意见采纳情况

发展杭州总部经济研究_夏效鸿

发展杭州总部经济研究 □ 夏效鸿Ξ 摘 要:本课题立足杭州,通过综述国内外有关国际化城市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客观评价分析了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及杭州推进城市国际化的现实意义、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用E -S 模型构建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杭州城市国际化程度进行初步 评估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 国际化 评价 战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07)03-0041-06 总部经济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各大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城市高举“发展总部经济”的大旗,将其作为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功能提升、实现城市经济转型、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作为资源较缺乏、创业成本较高、高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较少的杭州,要使经济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走发展总部经济之路。 一、杭州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杭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招商引资工作的不断推进,各地尤其是中心城区纷纷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国内招商引资重要手段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借助长三角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和较为优越的投资环境,初步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几个总部聚集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总部集群现象。 (一)总体概况 目前,在杭注册的集团及以集团名字投资的公司达1477家。200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2.5亿美 元,累计有53家世界500强在杭投资举办了87家企业;实际利用内资325亿元。59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4年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全国500强企业在杭总部或分支机构100余家。目前,我市“总部经济”主要有存量资源激活型、重点企业扩张型和外地企业迁入型等3种类型。 (二)总部经济集聚区块分布及潜在优势分析 目前杭州的企业总部分布还较分散,比较有规模的主要集中在六个区块: 1、钱塘江两侧区域 该区域主要以江北的钱江新城和江南的高新区为主,主要集中了制造业、医药、高新等行业企业总部。 (1)钱江新城 目前正在建设之中,但已有圣奥、金基、万地等20多家企业已购置土地建造总部大楼。潜在优势: 随着行政中心的正式进驻,总部大楼群的建设将加快,大量写字楼将吸引更多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的进驻。 (2)滨江区集团总部园区 1 4Ξ作者:夏效鸿(1971—),杭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社会研究处副处长 310026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意见(摘要)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意见(摘要) 一、工作目标 围绕推进石化、建材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延伸,带动商贸、物流、金融、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引进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行业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及各类现代服务业企业在荆门设立企业总部,积极引导总部在外的荆门籍企业回归,培植一批本土企业总部。建立较为完善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力争在中心城区形成2—3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总部经济区。 二、企业认定 企业注册所在地政府对总部企业认定申请进行初审,符合条件的,报市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认定。经认定后,总部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复核一次,复核条件与认定条件相同。已认定为总部企业,因经营等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条件的,取消其资格,中止享受相关扶持政策。我市现有企业转产、更名等不享受总部经济发展相关扶持政策。总部企业认定条件: (一)综合型总部企业。综合型总部是指由国际性、全国性和大区域性企业设立的,能够履行跨地区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运营总部或子公司。应具备以下认定条件: 1.在我市工商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统一核算,并在我市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2.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拥有市外下属企业; 3.每年在我市缴纳“三税”(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不低于500万元; 4.承诺自认定之日起10年内不改变注册地。 (二)功能型总部企业。功能型总部是指由国内外大企业设立的能够履行跨地区研发、资金管理、采购、销售、物流、支持服务等职能的企业总部。应具备以下认定条件: 1.可无市外下属企业但必须代理市外区域性业务,且市外业务在我市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不低于300万元。 2.其他认定条件与综合型总部企业相同。 (三)跨区域营运且具有国家最高等级资质认证的检测鉴定、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产权交易、节能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参照功能型总部进行认定。 三、扶持政策

上海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上海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上海继续保持总部经济的增速稳定。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 年中国总部经济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统计数字显示,2015 年7 月,又有日立物流(中国)有限公司、铂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 公司、福伊特驱动技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美太投资(中国)有限公司 4 家企业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认定;科德宝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升 级为亚太区总部。新设新丰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 家投资性公司。2015 年1-7 月,上海市共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28 家(其中管理性总部24 家),投资性公司8 家、研发中心7 家。截至2015 年7 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18 家,其中亚太区总部35 家;投资性公司305 家,研发中心388 家。 2015 年以来,上海总部经济的增长既保持常态,又有新亮点。从投资国别看,以美、欧、日企业为主,欧洲企业总部增速加快。美国企业设立地区总部148 家,占28.8%;欧洲企业139 家,占27%;日本企业116 家,占22.6%。2015 年上半年,欧洲企业设立地区总部10 家,占41.7%;美国、日本企业各5 家,各占20.8%;其他亚洲企业4 家,占16.7%;从行业分布看,上海的总部经济仍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制造业企业设立地区总部384 家,占74.7%,服务业企业130 家,占25.3%。2015 年1-6 月,制造业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18 家,占75%;服务业企业6 家,占25%。同时,数据显示,在沪95%以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具有两种以上的功能,82%的地区总部具有投资决策功能、61%的地区总部具有资金管理功能、54%的地区总部具有研发功能、35%的地区总部具有采购销售功能。

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_现状及对策

■ 肖永芹 董路宁 摘?要:总部经济作为大企业总部集聚于一地后所产生的新经济现象,近年来引起许多关注。上海作为我国的大城市之一,凭借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总部经济的集聚地。本文首先探讨了上海在经济、交通、人才、专业化服务及体制政策等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进而分析了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市今后如何更好的发展总部经济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总部经济; 上海; 对策 所 谓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 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具有知识性、产业性、产业链、辐射性、供应性五大经济特征[1]。目前,总部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日新月异的阶段。据美国《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4万多家跨国公司92%以上的企业若干年内将考虑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另一方面,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为主的土生土长的企业,也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小城市迁往大都会。国内北京、上海、天津、青岛、厦门等城市纷纷提出自己发展总部经济的计划。 一、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在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造就了最适合总部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在2002年,美国《财富》杂志一项针对跨国企业的调查中,有88%的受访公司认为,他们在上海的运营将在未来变得更为重要。在该杂志的另一项调查中,有92%的跨国公司计划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其中40%首选上海浦东,考虑北京和广州的分别占14%和11% [2]。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优势。 (1)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就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制造业中心。自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以来,上海经济更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虽然上海市土 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现状及对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2015年修订)》--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

附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投资咨询 评估管理办法(2015年修订) 第一条 为加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高投资咨询评估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和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以下事项的咨询评估: (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或核报国务院审批的发展建设规划;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或核报国务院审批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或核报国务院核准的项目申请报告; (四)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的其他事项。 第三条 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确认的工程咨询机构(以下简称评估机构),可以承担第二条规定事项的咨询评估任务。 第四条 申请成为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咨询评估任务的评估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所申请专业的甲级评估咨询资格,连续3年执业检查合格;

(二)近3年开展所申请专业总投资2亿元以上项目的评估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不少于20项(特殊行业除外); (三)所申请专业专职从事工程咨询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经济职称的人员不少于50%,获得登记的咨询工程师(投资)人员不少于30%; 对于特殊事项的咨询评估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委托特定评估机构承担。 第五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对自愿提出申请并符合第四条规定条件的工程咨询机构进行审查,根据需要,择优确定评估机构名单。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投资管理需要,以及咨询评估工作年度总结、评估机构工作质量和监督检查等情况,对评估机构名单进行动态调整。 第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评估任务时,要认真核查评估机构与拟委托事项的编制单位之间、评估机构与承担行业(部门)审查任务的咨询机构之间、评估机构与项目业主之间的关联关系,切实做好回避,以保证公平、公正地开展评估工作。 承担某一事项编制任务、行业(部门)审查任务的评估

最新总部经济研究分析——以香港为例资料

总部经济研究分析----以香港为例 正文: 一、总部经济产生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所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加快,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使得企业组织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企业总部与企业加工制造基地在空间上实现分离,即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聚集、加工制造基地则向成本较低的区域集中,并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总部聚集对中心城市产生深刻影响,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即总部经济。 二、总部经济相关理论概述 (一)、总部经济形成机理 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会对土地、原材料、能源以及一般劳动力等基础资源产生大量的需求,而在研发、资本运作、营销等活动中会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技术、资金以及信息等高端资源。在欠发达地区,企业往往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上述基础资源,但若要在这些地区获得高端资源则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甚至即便付出很高的成本也无法获得;而在中心城市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企业获得高端资源需要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而获得如土地、能源等基础资源的成本会很

高。企业为了更经济有效地运营就会选择将不同职能的部门分布在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会出现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大量聚集的现象。 (二)、总部经济特征概述 首先,企业总部的活动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的参与。总部经济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在不同区域进行空间布局优化的一种经济表现形态。为了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成本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在空间上按照“总部一制造基地”的模式分离,将组装、加工等附加值低、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消耗大量能源的环节移出城市中心,留下管理、研发、营销等附加值高、所需处理的问题复杂多变且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环节,企业总部的职能直接决定了其必然对高层次人才有很强的依赖性。 其次,总部经济具备科技含量高的特点。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企业总部所承担的重要职能对于以知识、技术为核心的智力资本依赖度很高,企业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作为其总部的重要产出之一,是中心城市在将以消耗普通劳动力及能源等为主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剥离出去以后,其生产总值不降反增的重要原因。 再次,总部经济与金融资源、金融服务关系紧密,吸金能力较强,拥有大量的资金资源。企业总部作为执行企业财务运作职能的核心部门,一方面要负责为企业的正常运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