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越战1965》:德浪河谷的第一次接触

《越战1965》:德浪河谷的第一次接触

《越战1965》:德浪河谷的第一次接触
《越战1965》:德浪河谷的第一次接触

《越战1965》:德浪河谷的第一次接触《越战1965》(Vietnam ’65)是一部以1965年德浪河谷(Ia Drang valley)战役为背景的策略游戏,这是越南战争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斗,它是美军地面部队同越共游击队与越南人民军的首次接触,也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将直升机应用于战场。

之所以战略游戏中极少见到越战题材,主要是因为回合制游戏的“先天缺陷”所导致的。这种讲究直来直去,你来我往的游戏形态,很难表现出以越战为代表的不对称战争的特点。因为从账面实力来说,掌握压倒性空地火力优势的美军只需一回合齐射,即可全灭棋盘另一端那些主要靠轻武器作战的北越武装。那么在Steam平台上广受好评的这部作品,又是如何做到写实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呢?

大地图的图标设计没有针对移动设备进行优化,经常会漏掉关键信息

首次进入游戏,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德浪河谷地区的大地图,玩家扮演的是美军第一空中骑兵师第三骑兵旅的一名少校,你所带领的先头部队出现在地图的东南位置,剩下的村庄均为北越武装控制。玩家的任务是从当前位置的小地图开始推进,力争在45个回合之内荡平敌方的所有据点。

正如真实历史上所发生的那样,起初入侵行动相当顺利,美军只遇到了零星的抵抗。玩家在HQ(总部)中架起榴弹炮,派遣精锐的绿色贝雷帽进行侦察,步兵配合装甲车辆一路掩杀,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在战区上空盘旋,随时可以撕碎地面上出现的一切活物。工兵、工程车辆一边排除路障和陷阱,一边寻找下一个可以建设火力基地(Fire Base)的地点。还有指哪打哪的空中火力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支援等待玩家随时投放到前线的任何位置。偶尔从地图上冒出来的游击队,没等他们手中的AK47开火就要被彻底打残。然而等待美军的,真的是一次例行公事地屠杀吗?

合理利用工兵可以减少许多非战斗减员

在毫无悬念拿下第一个据点之后,你很快就会发现噩梦才刚刚开始。仅仅是从最基本的单位部署来说,这部游戏会让你每一次移动兵棋都会感到无力感。这不是一望无际的北非沙漠,或者是专为“坦克大决战”而生的中欧平原。茂密的原始丛林不仅限制了作战单位的机动能力(有时候每回合只能移动一两步),而且你会发现轮子和履带跑的比步兵还要慢。更加致命的是,大量无法涉足的险恶地形很快就会让部队被大自然分割,无法聚合成一股铁拳。

宝贵的紧急空降补给不要浪费,它们真的能救命

在PP点足够的情况下,玩家可以任性的购买军备,不过一旦国内政治风向转变之后,噩梦就开始了

越战之所以是属于一代美国人的创伤,是因为怀着解救越南人民的伟大理想的屌丝青年,在肮脏、泥泞与血腥的环境中很快变得竭斯底里,在内心中隐藏的魔鬼的操纵下滥杀无辜、自相

残杀、彻底崩溃。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之下,即便是超人也无法撑太久。为此,《越战1965》做出了一套相当“极端”的补给系统:当部队陷入弹尽粮绝境地之后,用不了几个回合就会在没有遭受任何打击的情况下从丛林中直接消失。为此,玩家的首要战略,就是维持本方补给线的完整。紧急空投和UH1直升机尽管可以做到随叫随到,但需要知道的是美国国内的政治倾向,尤其是反战力量左右着越南战争的全过程。

本作的“政治支持点”(Political Support Points)正是对应这一特点的设定,当玩家在战场上表现极佳的时候,PP点就会提升。反之则会造成急剧下降。没有PP点,玩家不仅没有钱来购买新单位,更重要的是无法对前线单位进行补给,最终会造成整个战役的彻底崩盘。PP点完美诠释出了美国政府乃至人民在越战早期对这场完全不属于自己的战争的心态:毕竟事情还没有发展

到1969年那种泥潭化的程度,观赏高科技屠杀敌人的场面,对于多数的美国人而言都是一件喜闻

乐见的事情,然而他们无法接受己方士兵的伤亡。不断上升的伤亡数字,自然会触痛美国人民的神经。因此玩家的作战部署,其首要目标并不是如何有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是严格控制交换比,否则产出(通过杀敌创造的的PP点)和投入(己方伤亡所造成的PP点扣除)将完全不成正比。

与PP点相对应的是“民心”(Hearts & Minds),这是用来代表越南民众对美军支持度的数值,数字越高,则玩家更容易得到周围游击队部署的详细情报;数字越低,则会给北越武装的士气带来更多加成。当一个村庄的民心低于40时,周围就会出现北越正规军,他们可不是随便打打就能消灭掉的。当总的H&M数据连续三回合下降之后,溪山战役时美军面临的巨大压力就会提前在德浪河谷地区提前上演,你会看到拥有苏制坦克的人民军从地图的西北位置发动总攻,此时游戏在实质意义上已经结束了。

尽管美军宣称自己是德浪河谷战役的胜利者,但真实的情况是如果他们不跑快点,恐怕已经在这场遭遇战中被全歼了。在反映这场战役的本作中,即便在最低难度之下,想在45回合内达成占领全部据点,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或许通过这部游戏,我们能够明白一点美军当年之所以在东南亚丛林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的原因吧。

优点

写实化的越战策略游戏,游戏系统反映出了越战的特点

缺点

UI仍然欠缺设计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五单元第2课 越南战争 教案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五单元第2课越南 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印度支那问题的由来;日内瓦会议;“特种战争”;局部战争;战争的结果;战争的影响。 2、理解:越南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3、运用:了解越南战争,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通过对越南战争过程的讲述,探究越南战争结束后对世界格局的。 2、综合分析:从两极格局形成的大背景下综合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对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3、历史比较:关于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印度支那问题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内容。 2、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发动对越南的侵略战争;越南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解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并得到了广泛的援助,最终取得胜利。 3、通过理解越南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联系现实对当今世界战争与和平进行思考 4、了解越南战争,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越南战争的背景。 难点:越南战争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越南战争的情况:“印度支那问题”、从“特种战争”到局部

战争、越南战争的结果和影响。由于这一时期关于越南战争的文字资料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进行适当的补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越南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教材引言导入: 教师在多媒体上打出图片,照片的内容是美国的 B—52 轰炸机,文字说明:“在这架美国飞机的下面,炸弹即将爆炸的地方,是一块曾经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土,这就是越南。” 教师: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这里展开,这是继朝鲜战争后,美国在亚洲发动的又一场热战。那么,美国人为什么千里迢迢跑到亚洲来打仗?这场战争又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导入新课学习。 一、“印度支那问题”: 1、印度支那问题的由来: 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于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 越南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则被日本占领。1945 年 9 月 2 日,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即后来的“越南共产党”,简称越共)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9 月23日,企图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地统治的法国,在美国支持下侵入越南。法国10月侵占柬埔寨,年底侵入老挝。1949 年6月,法国在越南南部扶植保大建立所谓“越南国”,妄图分裂越南。为了捍卫民族独立,自 1946 年12月开始,抗法战争爆发。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人民奋起反击,粉碎了敌人的速战速决计划。越南人民经过九年的艰苦抗战,1954 年5月7日全歼困守奠边府的1万名法军,取得了抗法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1954 年 7 月 21 日,在日内瓦会议上,法帝国主义不得不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保证尊重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日内瓦协议》即 1954 年 4 月 26 日至 7 月 21日举行的日内瓦会议有关印度支那的十个文件,其中包括三个军事协定、六个单方面声明和一个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柬埔寨、中国、法国、老挝、英国、美国、苏联、越盟(即北越)和越南国(即南越)。1954 年5 月8日开

13震撼人心的德天瀑布

震撼人心的德天瀑布 德天瀑布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我们早晨8点,乘大巴从南宁出发,驶向崇左市大新县。汽车驶出南宁城,经过隆安县古潭乡时看见大片的香蕉林,郁郁葱葱,这里是香蕉种植示范基地。路上有蕉农用三轮车载着收割的香蕉去批发市场,香蕉都是绿色的,一挂挂都担在竹竿上,竹竿排在车斗上,看上去很有意思的。经过一大片果园,这里种的都是大青枣,果实累累,压弯枝头。路边都是卖大青枣的小摊。这种清脆可口的大青枣完全不同于北方的枣子,滋味更像梨 进入山区,山的形状一如桂林的山,都是笋状小山,山色苍郁,间或有大片黛色,这是石灰岩长了苔藓的颜色;少许白色,这是石灰岩新近被雨水冲刷的颜色。越往山里走,山色山形越好看。路过黑水河景区,从车里往下看,峡谷幽深,河水深碧,山头倒映在水中,黑黝黝的,黑水河由此而得名。汽车在山间盘旋而行,时而在山腰,时而在峡谷,时而在山头,白色的雾气山岚萦绕在每一座山头和山腰,或浓或淡,丝缕成片,山上景物时隐时现,宛如仙境。 汽车驶入归春河畔,开始沿着中越两国的界河走,德天瀑布近在咫尺了。在崇左市大新县老桥头菜馆吃了午餐,大巴旅游车辆载着我们行驶约10分钟后,来到了德天景区。景区停车场整齐停放上百辆各种大巴旅游车和小轿车,景区

的宾馆建筑颇具现代的大气,却也不失水乡山寨古朴的遗风。游客络绎不绝。 在停车场的不远处,伫立着高高的木结构的牌楼,牌楼 身后是那郁郁葱葱,浓翠欲滴,独特的青山。牌楼上镶嵌着浅蓝色的“德天跨国大瀑布”七个大字,格外醒目。过了牌楼,沿着蜿蜒的山坡儿往上走一百多米,便来到了景区出入口儿。 来到山坡儿的一块大石头旁,只见石头上书写着红色的 隶书体“德天独厚”四个大字。石头两侧生长着翠竹、灌木和叫不上名字的树木,石头背后就是波浪滚滚,水雾接天的瀑布。我也在这里留个影。 德天瀑布位于中国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硕龙乡德天村,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国瀑布,它是归春河的一段。归春河在广西境内形成后,先是静静地、缓缓地流向越南,犹如草原上一群出生不久的小马驹。待绕回广西,最终在硕龙这个边陲小镇的德天,小马驹已经成长为“硕龙”似的壮马,积 聚已久的力量也需要释放了,于是瞬间爆发,形成了万马奔腾之势。其势如开闸泄洪般,浩浩荡荡奔涌而来,冲破重重阻力,冲出了高崖绿树的封锁,那怕千岩万壑,那怕粉身碎骨,向着五六十米深的悬崖,心无旁骛地冲撞咆哮怒吼跌坠而下,撞在坚石上,水花四溅,水雾迷朦,远望似缟绢垂天,近观如飞珠溅玉。形成了声势俱壮的德天大瀑布群。可惜的

直升机战例

《机械与文明》选修课大作业 2014026129 朱文奇 《武装直升机战例分析》***导语:二战结束后,随着直升机的实用化和军用化,陆军航空兵的装备面貌也在迅速发生变化,直升机成为这一兵种的主要技术装备(占装备编成的75-90%),各主要国家陆续组建了大型的陆军航空兵部队,而作战指挥与协同动作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 如果说陆军航空兵在问世后最初是作为辅助性、保障性力量来使用的,那么到上世纪60年代末,它已成为一支能独立完成某些任务(如,空降、火力打击、航空火力支援、空中侦察等)的战役战术力量。陆军航空兵的这些发展方向不可避免地在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得到了验证,并对其作战使用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影响。 朝鲜战争堪称“直升机时代”的开端,并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陆军航空兵在战役和战斗行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军在这场战争中广泛使用了列入陆、海、空军兵团与部队编成中的直升机。其直升机部队最早担负的任务包括搜索救援、伤病员后送和战术空降。例如,1951年9月9日,在歼击屏护队的掩护下,美军首次使用12架H-19直升机在仁川实施了战术空降,将由228名士兵组成的突击集团和8吨弹药空降到在地面难以机动的山区,由此在直升机作战使用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1954-1962年的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中,直升机首次作为火力打击手段出现。法军最初在CH-34直升机的货舱中安装了机枪,但其火力十分有限。后来又在SE-3160“云雀”直升机上加装了“毛瑟”20毫米机关炮,并在其机身下加装了非制导火箭,成为当时十分有效的对地杀伤兵器。 在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各国陆军航空兵积累了丰富的作战使用经验,这些经验是确定陆军航空兵建设方向、优化其结构、完善其作战使用理论、改进直升机及其武器以及干部训练体制的重要依据。 **越南战争 概论:越南战争美军使用直升机数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投入作战的多达4000多架,共出动3.6亿余架次,飞行约1,34亿小时。每个直升机飞行员日飞行强度达 13小时,每架直升机平均月飞行量达200多小时。这简直是一场“直升机战争”。 *空中机动得心应手 1961年12月11日.一艘美国航空母舰载着32架美陆军H一12直升机和400人停靠在南越的西贡码头。12天之后.这些直升机将大约1000名南越伞兵空运到距离其首都16千米被疑为越共总部的地方。伞兵仅遇到轻微的抵抗,缴获了越共隐蔽的地下无线电台.首战告捷这次战术级的行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越战中最著名的一战--德浪河谷战役

越战中最著名的一战-德浪河谷战役 《我们曾经是士兵》和历史上真实的德浪河谷战役 看到第一次攻击没有成功,Webb上尉下令暂时暂时退却,这样除了O'Malley那个班以外,I连其余的官兵退出村口在村前的稻田里挖掘工事,同时Web呼叫海军炮火和空军对An Cuong进行密集轰炸,当时I连中有两个对空联络军官,他们能够直接和天空中F-4和A-4的飞行员直接通话,在他们的准确地引导下,美机开始有系统地摧毁An Cuong中的每一座房屋,Web上尉于1000时再次命令发起攻击,这一次美军迅速突入村子,在村前被被摧毁的越军的工事里,到处是越共的尸体,有的已经被凝固汽油弹烧成了焦炭。但在进入村庄后,越军的抵抗增强了,在大多数已经成为废墟的房屋上,双方进行着残酷的近战,双方都大量地使用手榴弹,每一座房子,每一道战壕都要反复交手,Webb上尉战死,Richard Purnell 中尉接替了他的职位,到1130时,I连占领了An Cuong大部分,但越军仍然死守在村庄西南角不退,美军几次攻击都失败了。 O'Malley和他那个班的仍然守在那段工事里,为了不至于腹背受敌,越共集中火力向他们和那3辆M-48射击,不久其中一辆M-48被一发57毫米无后座力炮弹击中,退出了战场,O'Malley这时发现由于树篥的遮挡和战场上销烟的影响,那两辆M-48无法准确地发现越军的火力点,于是他离开工事,跳上其中一辆坦克,直接引导坦克射击,当然他自己也完全暴露在越军的火力之下,在他的指引下,美军坦克连续摧毁多个越军据点,O'Malley再一次负伤了,他也再一次拒绝后送,一直坚持到村子北面突入的I连主力与他们会合为止。 I连刚刚准备停下令,喘一口气,巩固一下阵地,但越共就在这时发动了一次反击,他们迅速夺回了部分村庄,在混战中,部分美军伤员被留在放弃的工事里,见此情形,O'Malley不顾自己的伤势,冒险冲了回去,抢救这些伤员,在前往抢救第三个伤员时,他再一次被击中,这次是肺部被击穿,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第三次拒绝后送,继续猛烈地向逐步逼近的越军射击,以掩护前来运走伤员的直升机安全起降,只是当得知连里所有伤员都被安全运走以后,他才同意搭乘下一架直升机,等到了飞机上,他立刻昏迷了过去。2个月后,伤愈的Robert O'Malley获得了国会荣誉勋章,这是越南战争中第一个获得如此殊荣的海军陆战队员。 在这次战斗中的勇士,不止一个,在O'Malley班里的上等兵Robert Rimpson,在战斗中脸部受伤,眼睛掉出了眼眶,他把眼睛塞进眼眶,继续战斗,一直坚持到最后和O'Malley 一起上最后一架直升机。等直升机降落在硫磺岛号航空母舰上后,接受完初步的治疗,当天夜里,Rimpson令人难以置信地认为自己的伤势并"不重",于是他瞒过医生,偷偷溜上一架直升机,回到了战场上,那个时候战斗已经基本结束了,Rimpson上等兵只获得了"紫心"奖章。 虽然I连在伤亡60余人后占据了大部分An Cuong,但这里的越军至少达到了一个目的,即阻止I连南下攻击Nan Yen,这样H连只有一切靠自己了。 在占领了43号高地后,Jekins中尉开始准备对Nam Yen的最后攻击,他首先要求对其进行猛烈的炮击和空袭,在炮火准备的时间里,H连的官兵们开始抓紧时间吃点东西,休息一会儿,同时直升机为他们运来了弹药,更重要的是登陆的装甲车辆全部赶到了,当Jekins 于1130时发起攻击的时候,他手头已经有了3辆M-48坦克,1辆M-67喷火坦克和3辆Onto,此外他还得到了约一个排南越Popular force的加强。不曾想到的时,越共趁H连全力攻打43号高地时,以部分兵力埋伏在高地和Nam Yen之间的道路两侧,美军一下高地,战斗就提前打响了。首先打响的是隐藏在路边一座独立小屋中的越军,当那3辆M-48经过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说到地雷,恐怕很多读者朋友对于它的认识都来自我国上世纪60年代所拍摄的电影《地雷战》。其实地雷的历史已经有数百年了,最早的地雷雏形诞生于宋朝,但真正实用化的地雷则出现在明朝,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有关于这种武器的记载:“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冲土起击”,其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与数百年后的现代地雷没有本质的区别,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地雷家族发展了近500年,其功能已经从最初简单的人员杀伤发展到毒气、燃烧、信号、反坦克等等多种多样。今天,笔者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地雷家族中一位独特的成员——美国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喜欢军事动作题材电影的读者恐怕对1996年香港拍摄的动作片《飞虎》不会陌生,影片中叛逃的海豹部队为逃脱飞虎队追击,在必经之路上埋设了地雷,造成多名飞虎队员伤亡,这种地雷就是M18A1。这种武器在美军中经常被称为“Claymore”,原意是指苏格兰阔剑——冷兵器时代苏格兰人曾经使用的一种带护手的双刃重剑,大概美军士兵期望这种武器能象苏格兰阔剑一样横扫一切敌人。 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埋设状态。其凸起的一面朝向目标可能出现的方向,为便于识别,此面带有突起的文字:“此面向敌”。

正在布设M18A1地雷的美军士兵 源起与发展 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武器专家休伯特·沙尔丁(Hubert Schardin)和匈牙利人米斯奈(Misznay)几乎同时发现,在一块带弧度的钢板后引爆炸药,炸药在起爆时大部分冲击力垂直作用于钢板上,爆炸过程中钢板凹面就会形成一个高速侵彻体,其破坏能力非常惊人。当时人们将这个发现命名为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Misznay-Schardin effect)。休伯特·沙尔丁利用该原理设计了一种定向地雷,不过还没等他的设计投入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伴随着纳粹德国的迅速崩溃,这项技术最终流入当时的同盟国手中,但战后相对和平的环境使得该技术暂时被束之高阁。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用这句话来形容休伯特·沙尔丁的设计也很贴切,因为数年后爆发了举世瞩目的朝鲜战争,使得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很快在战场上得到了应用。 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联合打击下丢城失地,节节败退,特别是志愿军的夜袭战和穿插包围,让美国士兵们惶惶不可终日,担心神出鬼没的志愿军战士会突然杀到他们的阵地上。为了固守阵地、挽回失败局面,“联合国军”阵营迫切希望能得到一种可由单兵携带并使用的有效武器,重量轻、结构简单的反步兵地雷因此成了各国武器设计师眼中的香饽饽,但传统地雷不能很好满足需要,于是有人想到了休伯特·沙尔丁设计的地雷,加拿大人手脚比较快,没多久就设计生产出一种名为“phoenix”的地雷,这种地雷成功地应用了“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结构也颇为简单,通过引爆装在钢板后的炸药,使其破碎产生破片,从而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但由于未采用预制破片技术,地雷爆炸后所产生的有效破片太少,只能在20-30米左右的距离杀伤敌人,而且这个家伙过于笨重,单兵携带有点勉为其难,因此没能满足设计要求,但饥不择食的加拿大军队还是采购了一些用于阵地防御。不久,与加拿大人蹲在同一战壕里的美国人也对这项技术发生了兴趣,从加拿大人手里弄了几个回去研究,希望通过改进原始设计,得到一种体积更小杀伤威力更大的反步兵定向地雷。数年后,美国人的努力才有了结果——虽然慢了半拍,但美国设计师诺曼麦·克劳德(Norman MacLeod)的成果显然更加实用,这种实验型号为T48的地雷以钢珠代替了钢板,使其有效杀伤破片大大增加,有效杀伤距离与加拿大的“phoenix”地雷相当,同时雷壳材料由钢改成了塑料,使其重量大大减轻了,只有1.1千克重,单兵就可以携带和布设。T48地

德浪河谷战役

德浪河谷战役 德浪河谷战役(Battle of IaDrang)是越南战争中美越第一次交锋,美军2个空骑营和1个炮兵营及空军,与北越人民军2个团交战,双方都认为取得了很大的战果,都认为己方是胜利者。美军在实战中大规模实践了直升机机降突击作战且有不错的表现,但与素质良好的对手交锋仅依靠其部队自身的装备显得较为脆弱。美军没有实现搜索并歼灭北越军的计划,这场战役使北越认识到火力上的巨大差距,从此决定避免与美军进行正面冲突,改而采取游击战的战术。 战役背景 1963年11月,南越政治军事局势恶化,并发生推翻及枪杀总统吴廷琰的军事政变。此后,南越的军事政变与反政变层出不穷,政局非常动荡。南越陆军已经不能与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抗衡。南越农村基本上被越共所控制。在此危局下,驻越美军司令官威廉·威斯特摩兰认为,南越陆军即使在美国顾问直接指挥、训练下,也难以对抗越共武装,必须投入美国正规地面部队去消灭越共游击武装。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于1965年批准了威斯特摩兰向南越战场投入30万美国正规地面部队的计划。1965年2月起,美国的正规部队开始进入南越。 美军自1950年代末期提出了地面作战部队的空中机动战术,即用直升机完成营级部队的部署、保障、撤离,并能得到攻击机、炮兵、直升机外挂武器系统的火力支援以及空中协同指挥、战术侦查等。美军为此组建了第11空中突击师来验证作战理论,把长期驻扎在韩国的原美国陆军第1骑兵师改称步兵第2师,而以第11空中突击师为班底加上第2步兵师统编命名为新的美国陆军第1骑兵师,从而两个师进行番号互换。因为是运用新的战术直升机运送所以在越战时又称空中骑兵或空中机动部队。1957年,加文中将担任美国陆军研究开发处处长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概念,美军于1963年初在本宁堡军事基地组建了实验性质的11空中突击师,由金纳德准将担任师长,本宁堡副司令诺顿罩着,一步一步开始了试验和训练,从单机的空中机动训练到连排规模,后来又补充了两个旅的兵力,炮兵和其他附属部队,开始了大规模训练。由于二战后美军的主力是参照欧洲平原的战斗而准备的,都是重型装甲和高度机械化部队,在朝鲜复杂的地形中已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离开公路就寸步难行,朝鲜战争以后美军高层觉得自己的士兵在朝鲜战争中是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徒步攻克,很显然士兵在长途奔袭

《越南战争》教案最全版

《越南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印度支那问题的由来;日内瓦会议;“特种战争”;局部战争;战争的结果;战争的影响。 2、理解:越南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3、运用:了解越南战争,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通过对越南战争过程的讲述,探究越南战争结束后对世界格局的。 2、综合分析:从两极格局形成的大背景下综合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对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3、历史比较:关于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印度支那问题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内容。 2、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发动对越南的侵略战争;越南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解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并得到了广泛的援助,最终取得胜利。 3、通过理解越南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联系现实对当今世界战争与和平进行思考 4、了解越南战争,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越南战争的背景。 难点:越南战争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越南战争的情况:“印度支那问题”、从“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越南战争的结果和影响。由于这一时期关于越南战争的文字资料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进行适当的补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越南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教材引言导入: 教师在多媒体上打出图片,照片的内容是美国的B—52 轰炸机,文字说明:“在这架美国飞机的下面,炸弹即将爆炸的地方,是一块曾经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土,这就是越南。” 教师: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这里展开,这是继朝鲜战争后,美国在亚洲发动的又一场热战。那么,美国人为什么千里迢迢跑到亚洲来打仗?这场战争又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导入新课学习。 一、“印度支那问题”: 1、印度支那问题的由来: 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

5篇广西德天瀑布的导游词--推荐.doc

2019年5篇广西德天瀑布的导游词 德天瀑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德天村,中国与越南边境处的归春河上游,瀑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与紧邻的越南板约瀑布("Bản Giốc & Đức Thiên")相连,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国瀑布,年均水流量约为贵州黄果树瀑布的三倍,为中国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20xx年5篇广西德天瀑布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20xx年5篇广西德天瀑布的导游词(一) 德天大瀑布横跨中国、越南两个国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跨国瀑布。它起源于广西靖西县归春河,终年有水,流入越南又流回广西,经过大新县德天村处遇断崖跌落而成瀑布。瀑布气势磅礴,一波三折,层层跌落,水势激荡,声闻数里。 瀑布河水时急时缓,时分时合,迂回曲折于参天古木间;更有花草掩映,百鸟低徊。江水忽遇断崖,飞泻而下,站在瀑布之下,水气蒸腾,上接云汉,其滚滚洪流,折而复聚,连冲三关。仰望瀑顶,群峰浮动,巨瀑如海倾;水沫飞溅,如万斛明珠。德天瀑布雄奇瑰丽,变幻多姿,碧水长流,永不涸歇,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雾,均各具情态。其魄力,其气势,其风采,震魂摄魄,摇动心旌。 德天大瀑布的美在于变幻多姿,早、午、晚各展现出一幅幅瑰丽生动的美景。中午艳阳高照时,百米来宽的断崖上,巨瀑如海倾,跌宕50米;冲撞声回荡于山涧,数里可闻。黄昏时,夕阳刚好挂在瀑布上方,暮

色中的瀑布如银帘高挂,似缟绢垂天,织上橘红偏暗的夕阳和晚霞,美得引人遐想。清晨,如果运气好,会见到彩虹银瀑同时展现的美景。瀑布猛撞河谷,激起水花飞溅,使雾气弥漫山间;朝阳东升时,瀑布前的雾气折射阳光便产生了彩虹。 20xx年5篇广西德天瀑布的导游词(二) 德天瀑布位于广西自治区西南山区,靠近中越边境的崇左市大新县境内,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跨国瀑布。 德天瀑布横跨中国越南两个国家,中方瀑布叫做德天瀑布,越方瀑布叫做板约瀑布。瀑布发育于归春河的上游,硕龙镇德天村,距首府南宁市140多公里,自北南流的归春河流入越南又流回广西,经大新县德天村处被峙在江心的浦汤岛所阻挡,使河水激石咆哮,夺路而下,遇断崖跌落而形成高达50余米的瀑布。 德天瀑布分三层。第一层河水沿笔直的山势,俯冲而落在百多米下的山潭中,银瀑飞泻,震魂摄魄的风采与魅力,摇动人之心旌。第二层比较低缓,山势在此造了一个几十米的台阶,让第一层瀑布猛冲而下后有一个喘息的机会,然后蓄势而发,形成了最为壮观的第三层。在第三层已汇聚了从源头流出的四散的河水,几乎是垂直流下的水幕,冲击着宽广的河面,流淌出一幅掩映在绿树怀抱中的天然画卷。 德天主体瀑布宽100米,纵深60米,落差70米,与越南的板约瀑布连为一体,瀑布总宽208米,是东南亚最大的天然瀑布,雄奇瑰丽,变幻多姿,碧水长流,永不涸歇,巨大的跌水分成数股飞泻直下,水花四溅,烟雾溟蒙,在阳光下,色彩缤纷,蔚为壮观。

《我们曾经是战士》美越基本作战模式

在整个越南战争大大小小的战事中,有一场发生在德浪河谷的小规模战斗,虽然只算很小的瞬间,却反映出了美越双方最基本的作战模式。《我们曾经是战士》这部自传体作品相对完整地记录了美国空中骑兵部队组建和参战的过程,在众多越战题材电影中具有独特价值。 新座驾,新骑兵 梅尔?吉布森饰演的摩尔中校属于典型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类型人物。作为研究型的职业军人,他在二战后期参军,在朝鲜指挥炮兵连,在西点军校任教,在北约部队挪威司令部做参谋,在伞兵部队跳伞,参加空中骑兵师改革。摩尔中校从美军在越南第一仗一直打到撤出越南,在战争结束后的裁军中以中将军衔退役。而他在西点的学生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后来却荣升联军总司令、四星上将,在1991年率领百万大军击败萨达姆解放科威特。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工业已经造出能登月的阿波罗飞船,能潜航九十天的战略核潜艇,发明了互联网的原型。作为美军地面力量的美国陆军,也酝酿着根本性的技术革新。摩尔中校承担了一支全新“骑着直升机出战的骑兵部队”的组建。在前期一些实验性部队扩编的基础上,这支部队以直升机为航空运输工具,能克服丛林、山地、河流等地面障碍,直接投入战场的任何一个交战区域,在足球场大小的空地上机降和撤离。新的空中骑兵部队沿袭了美军老牌骑兵第一师的番号,每天用战术电台收听几万公里外越南战场上的实况,枕戈待旦。 摩尔中校的王牌是UH-1型直升机,作为世界上第一款涡轮动力的直升机,它的功率和载重量更大,专门为运兵设计,恰好可以运输一个班十一名步兵或者吊运一门榴弹炮。简易的帆布座椅和舱门拆除之后,还能临时改装成炮艇机或者救护直升机。UH-1型直升机在越南投入了7000架,《阿甘正传》中小小的步兵排长都可以用直升机代步,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最独特的标志。 得益于这匹可靠的良驹,新的第一骑兵师不再装备坦克,完全靠空中机动进出战场,因而事先需要仔细侦察机降场地,在战斗中全力保证着陆区的安全不令其落入越军之手,乃至于用炸药炸掉树木,开辟新的着陆区。这是整个空中骑兵师的生命通道,有了他方能保证援兵和伤员顺利地后送。 2002 年 新锐遭遇老兵 随着北越南下策略的深入,南越局势显著恶化,美国仅仅派驻军事顾问的方式已经不足以令南越军队抵挡渗透,甚至连美军基地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在古巴危机、柏林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担心南越的失守导致多米诺效应,因此于1965年开始大规模增兵,由美军代替南越军队承担进攻任务。 毗邻老挝的德浪河谷位于越南中部高原狭长地带,在多年的武装冲突中一直是北越军队控制的运输走廊。武元甲大将指挥下打败过奠边府法军的第304师,以及大批即将经过胡志明小道派遣到南越的越盟干部集中于此,在美军进驻中央高原的波莱梅基地后,受挫后撤的北越步兵隐藏于植被茂盛水源充足的河谷休整。 北越有几方面的优势,首先在人数上有压倒性优势,在经验上大部分军官和士兵已经经过十年的战争,在装备上虽然从柬埔寨徒步行军而来,缺少大量重武器,但步兵枪械全部是大国援助的最新式AK-47突击步枪和SKS半自动步枪,美军在战斗结束后集中销毁了数百支之多。 一方是从头到脚武装的新锐空中突击师,一方则为经历了十年战争、擅长抓住敌人的腰带肉搏的老兵,在德浪河谷就这样偶然遭遇了。 现代武器威力展露无遗 为了追击溃散的北越游击队,第7骑兵团1营在摩尔中校指挥下,乘坐16架直升机降落到预先侦察好的德浪河谷X地区搜索和歼灭残敌,孰料此地恰好是德浪河谷越军师部所在地。由于第二排的冒进,战斗提前爆发,摩尔指挥的三个连不仅要在两千多敌军围攻下死守机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