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复习1

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复习1

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复习1
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复习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邵宪理

考纲课标解读: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

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使(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西汉中期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的进步: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苦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较为著名的是在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成效显著。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三)个体小农经济(也叫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也叫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或评价:A、消极性:①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③落后性:规模小、分散经营难以改进生产技术;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B、进步性:①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②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积极性:小农拥有一小块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井田制的性质:名义上为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直接原因),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瓦解表现: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开始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贵族之间掠夺土地的现象严重。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土地所有制形式:

(1)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2)战国以来的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影响: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2、土地公有制

(1)屯田制(三国)(2)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根本: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1)时间:东汉时期

(2)田庄的特点:①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②聚族而居③拥有私人武装④自给自足

2、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1)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

(2)发展①战国:产生②汉代:较普遍③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④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补充:

1、比较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

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唐朝以后,这种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者少地者为雇主作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为自由。

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从战国到两汉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高潮:两晋八王之乱、唐安史之乱后、宋靖康之乱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⑤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1)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夏商周)

(2)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

(3)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

2、钢铁冶炼技术

(1)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2)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

3、冶铁燃料

(1)春秋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2)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

(3)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纺织技术

1、丝织技术

(1)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2)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3)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4)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2、棉纺技术

(1)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

(3)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4)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技术演变

1、制陶技术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2、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西周时期

(2)特点:①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②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③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3)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4)不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时期

(2)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3)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4)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②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③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补充:

1、手工业的含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含义: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之后有了较大发展。

形态:(官营手工)、(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五、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产生、发展

1、原始商业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原因: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2、发展:

(1)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3)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4)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

(5)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6)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④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⑤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二)城市的繁荣:

1、周秦到唐代:

(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2)坊市分开(3)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

(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

(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手工业技术发达

(三)重农抑商

1、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2、产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演变:

(1)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

(2)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广州一口通商)4、实质:

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维护封建关系的一种手段。

5、评价:

(1)前期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后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补充:

1、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3)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4)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期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用货币流通制度;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群体活跃。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2、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要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归纳理解;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手工业的发展又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更多产品,交通则进一步促进商业繁荣,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发达、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3、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2)原因: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大等特点,与强调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了矛盾。

③可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以稳定社会秩序。

④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古代农业生产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同时直观的认为商业不能创造有形的物质财富。

六、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

1、农业:(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

(3)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重大变化)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商业:(1)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4、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条件:(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增殖财富

(3)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

2、特征:商品生产及自由雇佣劳动

3、概况:(1)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2)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3)农业生产领域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结果: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力量的对比迅速发生逆转。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补充: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

(1)概念:明朝中后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其实质是农耕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

(2)条件:手工业的进步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直接条件。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产生标志:拥有资本、生产资料的早期资本家和出卖劳动力的自由雇佣劳动者的市场结合。在形式上表现为手工工场的出现。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经济上及经济政策: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了国内市场的狭小;重农抑商抑制了商业、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市场。②政治上:皇权专制的空前强化,专制主义压制。③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形成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④文化上:例行专制主义,阻碍科技进步。⑤社会因素: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

2、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

(1)原因:①“海禁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根本原因)

②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

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直接原因)

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清统治者惧怕外国势力深入而引起人民思想变化甚至反抗,危及统治秩序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西方侵略的一种消极抵御。(客观原因)

③中国传统社会进入衰落期,统治者失去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以“天朝上国”自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

(2)后果:影响(即评价):

积极:延缓了西方殖民势力侵占、瓜分中国的进程,具有一定的民族自卫性质。

消极:

A、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B、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最终导致落后挨打。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马上就要来到的期中考试,大家要放松心态,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及时查漏补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甲、乙两湖分布图,完成1~3题。 1.甲、乙两湖所处的自然带分别是() ①温带荒漠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热带荒漠带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乙湖周围的地带性土壤是() A.黑土 B.荒漠土 C.红壤 D.紫色土 3.目前甲湖正不断萎缩,可能引起() A.农业生产条件优化 B.气候更加干旱 C.洪涝灾害加剧 D.水土流失加重 1~3.解析根据经纬网和湖的形状可以判断甲湖是位于中亚的咸海,乙湖是我国湖南的洞庭湖。咸海周围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洞庭湖周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A 2.C 3.B 如图表示的是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5.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4~5.解析先查看基带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在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明确基带的自然带属性。再按纬度地带性规律,由基带开始,从低纬向高纬更替的规律,变成由地势低处向高处依次更替的规律。图中基带为热带草原带,故处于低纬度区;①为5 000米以上,判定是积雪冰川带,③以下是森林草原过渡带,可判定③是高山草原带。 答案4.A 5.A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

历史必修一期中测试试题

历史必修一期中试题

————————————————————————————————作者:————————————————————————————————日期:

历史必修一期中试题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夏朝立国,开启了“家天下”局面。在政治制度上体现为( ) A.国家大事由占卜决定 B.分封制 C.实行禅让制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在今河南境内,古代曾有郑国、宋国等诸侯国存在,这与下列哪一选项有关( ) A.甲骨文的记载 B.西周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3.《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上述材料说明宗法制( ) A.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有利于保障平民的利益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D.有利于消除民族纷争 4.“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5.《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皇权至上 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D.独断性和随意性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7.省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其开端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8.“我要用奸臣去监视忠臣,用忠臣去威胁奸臣。”这是在电视剧《东方朔》中,汉武帝独特的“用人之术”。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封建专制皇权 B.显示用人不拘一格 C.鼓励大臣相互牵制 D.表明自己心胸豁达 9.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有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答题卷

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 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3.按唐制,中男(16至2l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 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 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4.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 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 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5.右图为古代雅典“通往公民大会会场路途交通禁 行标志”示意图,被这一“交通禁行标志”禁行 的人有①奴隶②妇女③外邦人④儿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假如穿越时空隧道,让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回到1875年, 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掌握行政权 B.是军队最高统帅 C.是国家元首 D.由民选产生,向议会负责 7.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 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 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最早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法律文件是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试题及答案

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姓名班级 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请认真书写班级﹑姓名,仔细审题,相信优秀的你必能成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3、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5、、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7、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9、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0、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_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 1.我国在西周时期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的方式是()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长子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④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程序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各地交通的发展 B.边疆地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梭伦改革为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划分了社会等级,划分依据是() A.身份地位 B.战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控制奴隶数目 6.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 A.提秀斯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7.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陪审法庭 C.公民大会 D.五百人会议 8.《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行为,是因为该法() A.是习惯法的汇编 B.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C.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 D.平民达到了公布法律的目的

9.罗马帝国时代重视法律制定的根本原因是() A.维系和稳定帝国的统治 B.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C.满足公民政治的需求 D.重视发展罗马文化 10.公民法适应于( ) A.全帝国公民 B.罗马公民 C.外邦自由民 D.全体罗马人 11.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平民的斗争 B.帝国皇帝的重视 C.罗马的不断扩张 D.法学家的努力 12.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 ) ①陪审制度②律师制度③诉讼原则④某些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经济前提是()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4.《权利法案》最重要的意义是() A.限制王权 B.选举自由 C.建立政府 D.国王统而不治 15.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总统 B.总理或首相 C.大法官 D.议会 16.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废除了奴隶制度 17.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但是并未引起 政局不稳,这主要是因为( ) A.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B.两党互相制约 C.美国法律健全 D.美国国民素质很高

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总计6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要求的) 1、《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B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C 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 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C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4、《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D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UO5、“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汉书8226;主父偃传》中的这一记载可以反映出汉初 C A.发展社会经济的尝试B.缓和阶级矛盾的举措 C.解决王国问题的努力D.解除边疆危机的设想 6、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C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7、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8、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的嫌疑,沽名钓誉,他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生前死后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实质是 B A.魏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B.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C.魏征生前在朝廷搞阴谋活动,人品不正,没有体现一个臣子应有的人格价值

高中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一必修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当太阳上的黑子和耀斑增多会直接扰乱() A.人们的日常生活B.电离层C.无线电长波通讯D.臭氧层 2.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 A.地转偏向力 B.盛行风 C.日、月引潮力 D.海水的密度差异 3.如图所示,A、B、C、D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的四等分点,地球绕日公转一周,途中用时最少的是经过:() A. AB段 B. BC段 C. CD段 D.DA段4.当地球位于B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及即将移动的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动B.北半球,向南移动C.南半球,向北移动 D.南半球,向南移动 5.当地球公转经过D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B.正是到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

C.正是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节D.我国长江水量达一年最高值 6.当地球位于A时,地球上两地甲(36゜N,128゜E)和乙(36゜S,128゜W)相比() A.自转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B.地方时和日出时间都相同 C.昼长不相等D.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7.某地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当地正午),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该地的经度是:() A.114°EB.120°EC.126°ED.109°E 8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地方是()A.南极和北极B.南、北极圈C.南、北回归线D.赤道上9.下列图示的四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陆地海洋 陆地 海洋 A B C D

读右边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受热,近地面形成高压 B.乙地受热,近地面形成低压 C.甲地冷却,高空形成高压 D.乙地冷却, 高空形成低压 11.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废气和废热(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热岛环流,若甲、乙两地分别代表城市和郊区,则( ) A .甲地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形成“热岛” B .乙地人口集中,工业发达 C .甲代表郊区,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 D .乙代表城市,近地面气温高,气压高 12.下列所表示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正确的是 ( )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读下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①与等压线垂直),完成 13--14 陆 海 陆 海 陆 海 陆 海 ① ② ③ ④

高一历史必修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期中考试 卷及答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铭选中学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卷(2008。1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分,共60分) 1、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2、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到推恩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5、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事实设计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6、伴随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A、维护国家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防御侵略 D、加强民族团结 8、分封制的主体是: A、殷商旧族 B、殷商降族 C、古老方国 D、同姓亲族 9、分封制与内外服联盟相比 ①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朝的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明确②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③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④各封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秦朝能够“一法度、衡、石、文,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国家的统一 C、秦推行法治 D、秦推行郡县制 11、《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 ..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历史必修一期末测试题人民版

永平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期终考试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图是一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 2.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A.树立了官场廉政之风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 3.有一座城市,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味杂陈的情怀,有繁华后一声叹息,有沉沦时的悲号长鸣。在这里,签订过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割地”“赔款”“关税协定”等字眼曾经多少回灼伤我们的心灵。这座城市是 A.北京 B.天津 C.南京 D.上海 4.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A.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B.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C.国民大革命 D.中华民族的奋起 5.有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太平天国 A.设立圣库制度 B.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C.创建拜上帝教 D.提倡平均分配土地 6.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这则日记应写于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晚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7.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既要消除国内的军阀统治,又要废除外国人特权的双重斗争。”这场“双重斗争”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废除了英美等国在华的特权 B.收回了外强在华的租界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8.“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一曲轻柔的《映山红》,唱出了劳苦大众在艰苦斗争岁月里的期盼。它描述的历史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9.图片一定程度上记载着历史。以下图片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战争留下的伤痕,其中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是 A.圆明园遗址 B.侵略者坐在皇帝宝座上 C.黄海海战 D.南京遇难者纪念墙 10.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测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历史必修一期末水平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门下省和尚书省 C.政事堂和门下省 D.中书省和尚书省 2.一名日本人在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3.《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B.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5.古希腊城邦中最流行的政体是() A.贵族制和制 B.贵族制和平民制 C.君主制和寡头制 D.寡头制和僭主制 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 A.中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 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主体,而美国却通过独立战争确立了政体,但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据此,请回答7、8题: 7.英国《权利法案》公布的意义在于() A.使议会得到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B.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C.宣告废除了封建制度D.宣告废除了君主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5.《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电影故事主要取材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A。北伐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十年内战 6.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杀害我同胞达 A。19多万人 B。20多万人 C。30多万人 D。40多万人 7.时代赋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B。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8.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 A。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9.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任务 B。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10.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是 A。1933年10月B。1934年10月 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11.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发动三大运动 D。渡江战役 1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①人民民主②民主集中③社会主义④民主协商 A。①③ B。②④ C。②③D。①④ 1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14.“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得到成功运用是在 A。台湾问题上 B。香港问题上 C。澳门问题上D。特区问题上 15.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 16.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其关键是 A。中日关系的改善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中苏关系的改善D。中美关系的缓和 2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发表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巴黎公社成立 D。第一国际成立 23.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内涵是 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革命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推动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 24.1967年3月,合并建立欧共体的机构不包括 A。欧洲煤钢联营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联营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5.进入21世纪后,世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卷2013.11.08.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 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 3. 中国封建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相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B.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为路、州、县 C.明朝废丞相制度 D.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 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5. “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 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6.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 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7. 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 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8.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 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 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曰,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 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A.王位世袭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 D.宗法制 10.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 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11. 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参知政事 12.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13.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4. 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A.辽阳行省 B.云南行省 C.江浙行省 D.福建行省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 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6.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 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7.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8. 据统计:1931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1937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不久上 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苏伊士运河开通,欧美与上海的距离缩短 D.列强在上海成立了“工部局”投资力度加大 19. 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 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 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1.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为求得“中国之自由解放,集余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 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的这种认识出现在下面哪一时期?() A、决定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时 B、1894创立兴中会时 C、1905年组织同盟会时 D、1911年武昌起义时 22. 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有() ①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3. 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目的是() A、北上抗日 B、将革命推向全国 C、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 D、实现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育才学校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_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 1.我国在西周时期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的方式是()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长子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④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程序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各地交通的发展 B.边疆地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梭伦改革为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划分了社会等级,划分依据是() A.身份地位 B.战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控制奴隶数目 6.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 A.提秀斯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7.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陪审法庭 C.公民大会 D.五百人会议 8.《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行为,是因为该法() A.是习惯法的汇编 B.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C.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 D.平民达到了公布法律的目的

9.罗马帝国时代重视法律制定的根本原因是() A.维系和稳定帝国的统治 B.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C.满足公民政治的需求 D.重视发展罗马文化 10.公民法适应于( ) A.全帝国公民 B.罗马公民 C.外邦自由民 D.全体罗马人 11.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平民的斗争 B.帝国皇帝的重视 C.罗马的不断扩张 D.法学家的努力 12.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 ) ①陪审制度②律师制度③诉讼原则④某些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经济前提是()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4.《权利法案》最重要的意义是() A.限制王权 B.选举自由 C.建立政府 D.国王统而不治 15.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总统 B.总理或首相 C.大法官 D.议会 16.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废除了奴隶制度 17.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但是并未引起 政局不稳,这主要是因为( ) A.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B.两党互相制约 C.美国法律健全 D.美国国民素质很高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期中考试用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后来,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这样王位开始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了进行有效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就是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4、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分封的对象①王族②功臣③古代帝王的后代。 7、诸侯的义务:①镇守疆土②随从作战③缴纳赋役④朝觐述职 8、分封制的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10、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宗法制。(概念:用父系血源关系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 11、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13、宗法制的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经不能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开始采用“皇帝”称号。 3、皇帝制度的特点:①皇权至上②皇位世袭③皇帝独尊 4、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下设九卿。 5、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 7、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1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必修1历史第四单元试题 1.(2011年湖南期末)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B.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 C.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 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2.美国一位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某可卡因(毒品)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毒品)合法化,还须向哥伦比亚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11年银川期中)如图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网站首页,页面设置了三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洪秀全 D.《天朝田亩制度》 4.下列关于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严惩外国侵略者 D.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5.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梁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6.(2011年徐州模拟)“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天京变乱 D.黄海海战 8.(2011年山东师大附中期中)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下图所示的文件,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历史】高一单元测试:专题一至二(人民版必修1)

高一历史单元测试:专题一至二 一、选择题 1.2007年冬至日(12月22日),凤阳县明皇陵景区将举办华夏朱氏源流研究成立大会和冬至日祭祀活动,有来自湖南、浙江、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云南等省的150多位朱氏后裔、明史研究学者,齐聚明皇陵祭祀、探讨朱氏宗亲源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有助于形成这种认祖归宗情结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丞相制 2.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3.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A.周王——卿——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4.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制B.父系家长制C.分封制 D.等级制 5.《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 分封制 D.郡国并行制 6.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A.实行分封制B.进行封建改革C.实行宗法制D.任人唯亲 7.一次考古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纪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这块刻石最早应出自() A.西周B.元代C.汉代D.秦代 8.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9.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10.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和创设行省制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和唐朝 B.秦朝和隋朝 C.秦朝和元朝 D.唐朝和元朝 1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 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