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辩证法)15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15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15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15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和其他类型的社会活动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思想文化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和关系。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案例与教学】

1、微软公司成功的奥秘

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是当今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他的成功、兴起与别人完全不同;微软的产品是软盘及其中包含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广泛推用,打开了电脑应用的大门。

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化产业。他的典范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一篇知识创新文章中说:美国高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则是自由地创新、设计新产品,并赋予新产品以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新功能、新特性;我们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新产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是我们能够保障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两个计算机奇才于1975年创立了微软公司。当时,前者还是哈佛大学的在校学生,不满20岁,后者也只有20岁出头;公司仅有3个人,而且还不都是正式职员,盖茨只能课余为公司效力;产品只有一种,年收入仅16000美元。20年后,微软公司已拥有大约200多种产品,17800多名员工,年收入近60亿美元;控制了个人电脑软件市场最重要的产品—操作系统的70%的市场份额。目前,微软公司的营业额为114亿美元,利润为34亿美元,已有2.2万名员工,年纳税近20亿美元。公司没有债务,而拥有闲置现金90亿美元。就公司股票市场价值而言,是全球最大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的3倍,已经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市场价值的总和。微软的产品也深入人心,全世界略知电脑的人,无不知晓其重要性。微软公司在过去近20年取得为全世界所瞩目的巨大业绩。其成功的奥秘何在!

1.抓住知识经营,选准产品方向盖茨在1975年创建微软公司时就开始不断思考:什么是稀缺的资源—什么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产品—什么是经济潜力最大的市场?他认为,这个资源、产品和市场将是电脑软件,尤其是个人电脑(PC)软件;个人电脑将如同电话、汽车和电视一样走进办公室和家庭,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电脑的发展离不开软件,电脑软件市场极为广阔。事实完全证明了他的预见。(1)今天,电脑软件有最广大的用户,已发展到1.7亿用户。(2)电脑软件技术更新速度快,每更新一次,就创造一次的新的需求,有无限发展的市场空间。(3)电脑软件的附加值很高,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因软件是智力产品,没有什么物质成本,主要成本是智能技术开发劳动。

2.实施超前战略,使后者追赶莫及微软公司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世界上最先大规模进入这个产业,在战略上获得了超前。等后来者再追赶时,已远远落在后面了。在盖茨大规模开发电脑软件时,美国当时还没有人预见到PC市场会有巨大增长。然而,盖茨当时却清楚地预见到PC软件的巨大经济潜力以及IBM与苹果机公司作为可以确定市场标准的硬件销售商的重要性。美国一位教授概括了微软成功的原因:“一位富有远见的总经理,一个绝佳的市场机会以及苹果公司与IBM犯错误的组合”10年时间的超前,跨越了一个年代,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变化迅速的今天,这会造成多大的差别!

3.保持知识优势,时时冲在前面从微软1975年推出BASIC语言以来,电脑软件已经

历了4次大的更新。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产品所没有的。盖茨明确地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在3年以后将不再有意义。对产品来说,未来5年人们拥有的计算能力将等于过去创造的一切计算能力之和。这一事实意味着你必须时时冲在别人前边。”为了使新开发的新产品能面向广大市场,微软公司设立了切实可行的产品标准。软件产品还具有产品开发期与生命周期相对较短的特点,因此,微软公司对新产品开发的要求是既要紧凑,又必须灵活而有弹性,开发过程必须尽可能往前赶。在软件技术更新的四大阶段,微软都及时开发出了自己的主导产品。第一阶段推出BASIC语言;第二阶段推出DOS操作系统,后发展为MS-DOS操作系统,共6个版本;第三阶段推出WINDOS应用软件,并由WINDOWS3.0发展到WIDOWS94;第四个阶段,即电脑网络系统阶段,推出Office网络软件。每一个阶段推出的主导产品,都在当时的软件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保持了竞争的主动权。

4.赢得市场,保持领先企业的成功最终体现为产品市场份额的占有。微软产品在美国和国际市场上享有30%~70% 的市场份额。这是任何一种其他产品都做不到的。微软把其他的软件制造商远远甩在了后面。这首先得益于其拥有一个庞大的营销网络。它由3个渠道组成。第一条渠道是与计算机硬件销售商配套销售。这一块占销售额30%左右,在早期曾达到过70%~80%,因为当时微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销售渠道,只能靠与计算机硬件销售商合作,“借船出海”。今天与微软公司配套销售软件的电脑公司更多,包括IBM、苹果、AST、DEC、DELL、康柏、富士、Gateway、NEC、好利获得、Packard、Bell、东芝、优利、Zenith 等大公司。第二条销售渠道是通过电脑软件商店和其他零售商店销售产品,发展代理商业务,占销售额50%~60%。微软软件系世界性产品,用户面广,不可能自己到处设立网点,只能大量发展代理商。第三条是自营零售渠道,集中在美国和世界一些大城市,占销售额的10%~20%。自营渠道能直接了解第一手市场信息,起到了很好的需求的反馈作用。大批量销售是微软拥有如此广大的市场份额的又一重要原因。他们把规模效应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微软对其专利权合作收费很低,一般每套在1美元至15美元之间,依套数而定。而零售价定得相当高,给硬件制造商和零售商留以可观的利润。在全国软件连锁店里MS-DOS6.22版本的最新售价为50美元。微软公司同样使用价格优惠、积极促销和转让许可权的策略来推销WINDOS。当1985年WINDOS的第一个版本问世时,微软把批发价定为每套90美元,但对其最大的消费者只收24美元。正是由于微软公司与计算机供应商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既保证了微软公司稳定的利润,同时也使其竞争者孤立无援。为占领市场,微软拥有一支庞大的销售队伍和机构。在公司17800名员工中,从事市场销售及其相关业务的人员4类:(1)消费者支持工程师2100人;(2)市场、销售咨询服务4000人;(3) 用户培训600人;海外销售人员4100人。合起来是10800人,占员工总数60%。销售和支持集团设有许多独立的部门,有国际营业部门、高级技术销售部门、战略企划部门(为一些大公司提供咨询及特定产品、北美销售部门以及欧洲销售部门。

5.强劲的宣传广告攻势销售与营销开支(包括广告费用) 构成了微软最大的开销,大约相当于1994年营业收入的30% 。而营业成本(包括产品支持)大约才相当于1994年营业收入的15%,研究与开发成本(视为当期发生的费用)为13%,一般管理费用为3%。追求广告特殊的效果是微软销售的秘诀。1985年,微软公司的“EXCEL”软件开发完毕后,面临的是如何推向市场的大问题。除了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参加电脑软件大展等策略外,还利用公关广告制造轰动效应。1985年10月1日早晨七时,纽约、芝加哥、洛杉矶、华盛顿、波士顿、费城等各大城市的听众,同时从广播里听到一段节奏鲜明有力、类似军乐旋律的乐曲,随之而来的是庄严的男中音:“微软公司隆重推出‘EXCEL’软件,每个得到它的人将变得威力无穷。”这时,出现了另一个声音:“真的吗?”“真的‘EXCEL’软件是个人电脑最杰出的电子表格软件。”“哦……”这则广告,以每天5次的频率,在各大城市电台的黄金时段播出,整整持续了1周。很快,几乎全美国的人都知道了“EXCEL”软件,知道了微软

公司。事隔1年,微软公司再次为“EXCEL”软件展开宣传攻势。这次是以电视台为媒介主体。广告以讲述一段有趣的短故事的新颖形式出现,在每晚的黄金时段播出,持续3个月之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走,买‘EXCEL’!”成了全美大大小小电脑迷的口头禅。微软公司的这种地毯式轰炸的广告宣传在“视窗95”的推销中又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几乎在纽约、华盛顿、日本长岛、英国伦敦、加拿大多伦多、新西兰惠灵顿、澳大利亚悉尼等地同时展开广告攻势,为了制造这次撼天动地的“视窗95”大风暴,微软公司耗资近5亿美元。

6.把住关口,严守秘密技术上严守秘密是制胜的保证,谁能守秘谁才能长期获得成功。微软技术保密工作抓住关键环节,从“人员守秘、资料归秘、档案和重要部门保密”3个方面进行。(1)人员守秘。微软聘用技术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守秘是首要条件。泄露技术秘密者将受重罚,严重的要起诉。外来人员访问,要经过一道道电子眼睛检验才能进来。

(2)资料归秘。微软公司每天开发工作结束时必须清理一切资料,按密级归档,废文件、废纸及时粉碎,不留垃圾。公司定期检查垃圾中有无文件,一经发现,重罚有关人员。(3)档案和重要部门保密。技术档案一经归档必须经过3道关才能取出。第一道是密码门锁,第二道是保险柜,第三道是主管部门的批准书。对磁盘档案室、研究开发部等重要部门,禁止外人进入,内部人员进入也有严格管理。

7.培养骨干队伍,确立人才保证一切工作都要靠人来做,人才是最根本的保证。微软成功地建立起3支人才队伍,保证了企业迅速发展。第一支队伍是管理者。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微软极力寻求既懂技术又善于经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有400名管理人员队伍,领导着公司的各个机构。微软在选拔经理人员时,把他们的技术知识和运用技术知识去赚钱的能力放在首位。第二支队伍是技术开发人员。微软公司筛选软件开发人员的条件特别苛刻。在挑选软件开发人员时,往往在所有应征者中只雇用2~3%。重视选拔那些既拥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又事理明智,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技术来为公司推出新产品的出色开发人才。第三支队伍是销售骨干人员。这支队伍最难引进和留住。微软公司采取挖墙脚的办法,到处网罗人才。不但有1万多名直接间接营销人员,还有几位关键领头人物。在争霸应用软件市场的大战中,这支骨干队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微软公司为了吸引人才,让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兴衰紧密结合。合理分配劳资双方的利益,确定普遍的公司股票分配方案,以股票期权方式让员工共享权益。员工获得公司期权股票的数量视业绩而定。随着微软股票上市,微软公司出现了一大批富翁。选好各级公司的一把手,是公司兴旺发达的最重要保证。微软要求各级公司一把手必须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和献身精神。

资料来源:葛长义:载《科技导报》,2001(8)。标题自拟

讨论题

1.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为保持知识优势,采取了哪些措施?

2.你认为微软公司成功的奥秘在哪里?

3.知识作为资本,作为各种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支配性要素,在微软公司中是如何体现的?

2、“经济霸主”的启示?

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综合国力遥遥领先与其他国家,保持了百年不败的历史。考察美国百年来的经济增长的历史,我们或许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美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

(一)“二战”前粗放型的经济高速增长期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内战结束后的60年间,美国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工业化,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进程,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美国工业化前期,生产要素的投入对国民生产净值增长的影响占主要地位。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换,以及科学技术和高效资本投入要素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提高,生产率的增长在美国经济增长中得到了加强。索洛利用1909~1949年美国有关数据进行的实际估算表明,在这一时期,美国的人均产出增长了1倍,其中87.5%的增长应归功于技术进步,只有12.5%的增长归功于资本使用量的增加。

(二)“二战”后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逐渐形成,这是因为以科技推动力为基础的集约化经济增长。根据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1950~1960年,美国GDP 的年平均增长率是3.3%。其中,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贡献度为47%,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度为53%。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40%和53%,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这些指标也都说明了美国经济的集约性。具体地,”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增长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1.以增加投入为主的高速增长期

1947~1969年是美国以增加投入为主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战后初期的1947~1953年和整个60年代是美国经济增长特别快的时期。1948~1973年间,美国的资本—劳动力比率平均每年递增3%,相应地,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也一直保持在3%左右的水平。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组合中,科学技术和资本的投入是主要的因素。

战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1953~1973年间,美国取得了65项突破性的发明创造。美国许多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部门,都是以这些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战后美国工业生产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40%~70%是因为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取得的,尤其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20世纪60年代增长最快。到了70年代,美国第三产业已在三次产业中占有支配性地位。在第二产业内部,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也成为物质生产部门的主导产业。因此,在这个期间,美国向高资本投入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已经完成。

2.调整产业结构与提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期

1970~1991年是美国调整产业结构与提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期。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伴随着1974~1975年的战后第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深渊。1973~1979年美国的平均产出增长率仅为2.12%,远低于50年代和60年代的水平,资本投入的贡献在经济增长中每年下降0.05%。与此同时,劳动投入的贡献实际增加了0.27%,生产率的增长幅度下降了1.38%。根据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1980~1993年间美国的GDP年均增长幅度为2.7%,从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上看,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素的投入不再采用集约化的大规模注入方式,而更强调科技发展基础上的高效率投入。

3.新经济增长期

1992年至现在是美国的新经济增长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以每年2.7%的速度稳步增长,而且没有任何衰退的迹象。据美国商务部1999年4月的报告,1998年美国GDP的年增长率为3.9%,失业率为4.5%,通货膨胀率维持在1.1%的超低水平。当今美国制造业的效率比日本高出10%~20%,服务行业的效率比日本高出30%~50%,而且这种差距还在扩大。从1994年至今,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已连年位居世界榜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用于计算机等信息处理及其相关设备的投资增长迅速,信息设备投资是其他工业设备投资的1.6倍。美国工业取得的增长中,约有45%是由计算机和半

导体创造的。美国90年代以来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是与美国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分不开的。信息技术(IT)产业虽只占美国经济总产出的8.3%,但其在1995~1999年间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在30%以上。信息产业的发展,即能带动投资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又能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电子商务等的发展,并最终带动美国劳动生产率提高。1973~1995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4%,而1995~1999年年均增长率为2.8%。正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美国经济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增长。

二、美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验

1.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归根到底都依赖或取决于科技进步。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美国政府把科学技术放在首要的地位。为此,美国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由正副总统任正副主任,加强国家对科技的领导作用。根据经济学家的测算,二战后的50年中,美国生产率增长的1/3应归功于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美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经验之一是伴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实现的,而技术含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保证。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得多。从美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和该比重的提高的速度看,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这是使这美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措施。

3.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美国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是通过资本积累和兼并收购的途径实现的。大公司集团的规模效益是显著的。美国大企业由国内寡头垄断发展为全球化的跨国公司之后,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与世界经济形势普遍趋好,行业竞争激烈,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使美国的规模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1)涉及面广,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2)规模庞大,如美国有史以来的11大兼并案中,有7项是在1996年完成并宣布的。(3)资金金额巨大,据统计,1994年前8个月企业兼并金额为171亿美元,1995年前8个月上升到2700亿美元,截至1996年11月初美国企业兼并的资产总额达到5370亿美元,创历史之最。(4)兼并质量提高,20世纪90年代的兼并更多的是利用现代科技,改变经营方式和方向,以提高竞争能力为目的。

资料来源:景跃军:载《人口学刊》,2004(3)。题目自拟

讨论题

1.美国经济增长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发展有什么共性?

2.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3、新型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唯一选择

世界上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英国的工业化大概用了100年时间,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完成。接着是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和美国,大体上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开始,也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到了20世纪初期,主要欧美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到20世纪末,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有60—70个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其人口不到全球总人口的20%。

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被称为传统的工业化。技术革命和机器大生产带动了工业部门的迅速扩张。工业生产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发达国家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衡量一国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掐指算来,新中国诞生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虽已大规模展开,1979年,在我国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8%和24%。到了2001年,这三个数字已变为15%、51%和34%。所以从产值指标看,我国在上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从更为重要的就业和城镇化指标看,我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了一半左右,实现工业化仍然是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65亿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仍然高达50%,没有达到20%以下这一国际标准;而到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7.66%,也没有达到60%以上的国际标准。这就是说,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分别占50%和62%左右,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我们相当的国家和地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工业化是国力强盛的象征,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继续推进中国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最终完成这一宏伟的历史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何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做了这样诠释,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可见,新型工业化这个“新”字,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业化来讲的。

新的跨越式发展观。中国经济在持续了20多年的高增长之后,在未来20年中,还要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长速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但是,仅凭经济规模的叠加,已不可能实现快速发展。唯有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事实上,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顺应新形势,新型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新的可持续发展观。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改变高能耗、高物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需要和资源供应的矛盾将日趋尖锐。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当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先发展、后治理”,代价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就应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

新的劳动就业发展观。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从目前的50%降低到30%。如何吸收在城镇化进程和结构调整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是重要的渠道。我们就是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充

分考虑到这个国情,既充分利用工业化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又要着眼于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重视发展传统的制造业,扩大就业,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任务。当前中国面临着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双重任务。只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有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这里,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又是一个工业化水平不高及特定国际环境下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实际上,我国现阶段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还是制造业,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给我们提供了很重要的一个机遇,可以使我们更快地引进新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加速我们的发展。工业化仍然在我们国家内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既是新型工业化的最大特点,又是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方式。

资料来源:张国云:载《企业研究》,2003(3)。

讨论题

1.为什么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何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包括哪些内容?

3.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式是什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新阶段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一、高技术产业群兴起

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2. 现代科技革命与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

现代科技革命是指20世纪40年代之后,以微电子学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要标志,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在内的科学技术革命。是现代科学革命和现代技术革命的合称,又称“新技术革命”、“第三次浪潮”、“第三次或第四次科技革命”及“智能技术革命”等。

二、新的社会思潮

随着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第三次浪潮”冲击着世界各个国家。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

拓展阅读:《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三次浪潮“大趋势”论

三、两类社会形态的划分

以马克思历史唯物论为基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层面上可以把社会形态区分为两种类型。

社会演变的方向,是社会系统在整体上朝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更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结构组织复杂性更高的形态发展,其理想目标是建立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经济富庶、社会公正、政治民主、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这将是技术社会形态和经济社会形态在更高发展层次上的统一体。

第二节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日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最为强劲的增长点,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影响着人类的命运与前途。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世纪初,科技进步对GNP增长率的贡献率仅占10%~15%左右;20世纪中叶,上升到40%以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上升到60%以上;20世纪80年代上升到60%~80%。

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二、当代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

1962年美国学者马克鲁普提出了“知识产业”和“信息经济”的概念,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

1976年美国学者波拉特在《信息经济概论》中进一步把信息经济分为一次信息部门和二次信息部门,深化了信息经济理论。

1985年日本学者堺屋太一提出了“知识价值社会”的说法。

1986年英国学者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社会》一书中提出了“高技术经济”的概念。

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出版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第一次提出了划分信息与知识的标准,提出了这种新型经济的观念、范围和指标体系,从而标志着知识经济概念的正式形成。

1997年联合国科学技术促进委员会在《知识社会中》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广泛借助信息技术来获取和利用知识促进可持续发展,迈向知识社会。

1998年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主题为“知识促进发展”,对如何采集、传播和运用知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论述。

广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一种经济活动。

狭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技术和智力的投入为主,对经济增长起第一位作用的一种经济形态。

三、全球化问题

全球化:发源于西方,20世纪60-70年代才出现“全球的”(global)、“全球性”等用语,到80年代中期才正式形成“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概念。

广义: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

有人据此把全球化划分为三个时期:1450-1815年,是全球化孕育和形成时期;1815-1917年,是巩固时期;1917年至今,是加强时期。

狭义: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向着一体化方向变化的趋势。

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日益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扩展至全球的范围。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脱离国家作用的纯自然过程。事实上,全球化的推进,既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日益社会化的客观产物,也主要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动的结果。

我国互联网迎来第三次发展浪潮,2005年网民将达1.2亿。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发展模式的选择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它对人类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当代后进国家和地区的追赶现代化,展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密切联系。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发展模式

发展由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组成,发展模式是对这诸多因素、过程、方面组成的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活动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是对真实历史过程或有意识活动的一种近似的反映。

历史上,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路线和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路线大体上是一致的,呈现出正相关,前者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后者是英国--德国---美国。

1.几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美国模式:又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这种模式源于英国,在美国发挥到了极致。一般认为,美国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公司依赖庞大、多变的股票市场生存。由于股东对公司管理层施压,竭力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也有人称之为“股东资本主义”。

德国模式:也叫“莱茵模式”或“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德国模式追求三

个目标:创造高利润、利益分配平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西欧的多数国家,与德国模式相近。

日本模式:侧重企业的利益,它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和获取尽可能多

的利润。

中国模式:经济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政策,趋利避害,与全球化潮流齐头并进;外交上,与邻为善、稳固周边;政治上,稳步推进适合国情的民主改革;军事上,在进行国防现代化的同时,将大量原本投入到军事领域的宝贵资源转为民用,极大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2.发展模式的新变化

现代科技革命本质上是生产力革命,导致生产关系的相应改变,体现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一,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化:从以土地、劳动力、资金为要素转向以知识为第一位的生产要素。

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化:知识成为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它最主要的资源(智力资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源。

第三,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知识劳动者越来越成为主要劳动力。

第四,高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变化的龙头。第三产业迅速壮大,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美国:坚持以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为中心。

日本:从“技术立国”战略转向“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知识产权战略立国”。

欧盟:提出了“将知识化放在优,地位”,强调全面推进科研、创新、教育、培训,建设知识化社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

拓展阅读: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影响

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力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主持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国家竞争力是国家创造一个使企业有竞争力的环境的能力。

评价指标: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和运行、金融环境、基础设

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

三、科学技术、知识与创新发展

在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具有突出的重要性。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差距首先表现为知识的差距。

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知识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银行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差异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只能解释这些差异的不到30%,其余的70%以上要直接或间接归因于构成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无形因素(Easterly,Levine,Prichehett,1999)。

世界银行:“以知识促发展”战略:

第一,知识鼓励创新,知识需要创新来开拓发展知识,但创新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又不能很好的控制。

第二,创新反对旧知识,建立新知识。创新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反对旧知识,创新的行动是建立新知识的开始,其结果则不一定是建立新知识。

第三,在“创新工程”中,人文知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节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中叶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和生态化的趋势。

中国正在大力推行的两个根本转变: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和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盲目的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种种弊端。推动社会发展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而科学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科技在各个不同的层次、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科技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 (一)科技进步改变了生产力要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劳动者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掌握科技,转化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而能够使其更好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职能。我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工作内容全部基于hr系统,这使得员工信息更加完善、系统化;办公流程的信息化让工作更加规范,责任到人,有据可查,提高效率。 2.科技进步创新了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这也是科学技术的产物。17、18世纪力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工具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世纪电磁学和电气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发电机和电机的发明,奠定了电气化基础;20世纪的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机等的发明,推动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的进程。 3.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创造出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二)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社会革命力量的发展。 纵观社会发展史,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使社会经济关系的相应变化,甚至产生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关系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科技进步提升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自然科学是人类思想解放和进步的强大精神武器,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使人类思维方式科学化,文化观念革命化、精神文化现代化。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2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

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古代中国鲜有数学成就,能登大雅之堂的就更少了。还有一个例子,汉代刘徽在修订《九章算术》时,发现了其中的多处错误,如计算弓形面积的公式、计算球体体积的公式等。这些公式被用来计算建筑用料已有100多年了,期间应当有很多人发现过实际用料与预期不同,却从来没人想过这些公式是对是错。 中国人匮乏的数学天份正是受自然观影响的一个结果。由于中国人对现有的自然界颇为满足,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思维方式蔓延开来,就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满足于问题在表面上得以解决,而对于隐藏于表象之下的事物内因缺乏兴趣,懒于对问题刨根追底。所以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始终都只停留在肤浅的客观观察阶段,极少有人把观察结果抽象总结成理论,更不要提用理论来指导改造自然了。数学作为一个最基础,最抽象的学科,受害也最深。 2、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般关系的学说 自然辩法诞生于l9世纪中叶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自然图景和思维方式,为其创立提供了客观基础。表现如下:一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人类生产活动的高度社会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旧有保守的、静止和孤立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二是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展现了自辩法发展的本性和规律,冲击着人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自然观的革命有了理论指导。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和诸多因素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一场伟大的理论革命。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等,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观点等,诸多体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 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重庆 400065) 摘要: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状况是现代人类把握当今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协同发展、与时俱进。许多科学观念启示我们,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都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同时,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都具有综合性质,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将进一步结合,以解决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相互关系 1.关于科学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是在两个层次上来使用科学技术这个概念的;其一,科学技术是人类有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知识体系,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知识等;其二,科学技术是人们为了扩大其知识储备及应用而进行的各种理论探索活动,包括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工艺设计等等。而在这两个方面,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都呈现出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迥然不同的特点,即综合化、一体化、体制化和全球化。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全球化是由其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因为科学技术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的特征,我们日常所说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国家的,即是指此而言。实际上,在一个越来越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能够长期保持在某一个国家手中,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依靠与其他国家的科学技术交流而长期保持其科技先进水平。 技术的引进绝不是随手买来就行的,一方面必须有合适的文化环境相配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技术。只有将它们很好的结合才能使引进技术生根开花,另一方面在技术引进中如果一味盲目引进外国的技术标准规范等内容,也可能导致本国的政治,经济权力为外国所垄断,以致本国的文化和社会发生异化,丧失自己的根基和传统,最终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科学技术与社会启示我们,科技认识的生成发展既有不可选择性,同时又具有选择性,是两者的统一。从社会条件的给定性来看,科技认识只能在历史给定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认识现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认识具有不可选择性。但同时社会条件、社会环境也是由人来创造和改变的,一定的社会制度、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是一定的社会的人们创造的产物,因而科技认识生成发展以及作用的发挥又具有选择性。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启示人们,科学技术认识永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认识,社会意识社会认识、社会文化、社会宗教等对人们的认识都有影响甚至制约,因而认识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应当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认识主体、认识手段,认识过程和认识结论。思辨性是哲学方法的关键,思辨性带来了歧义性和难以检验性,也带来了与实证方法不同的功能,之所以在对世界的认识中需要运用思辨方法,首先是因为这种方法对科学思想发展具有开拓作用。其次,科学理论中常常包含在一些无法用经验直接说明,也无法从理论本身推导出来的基本假设,在该理论范围内,这些基本假设是超验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在认识的过程中,需要确定认识的对象,对其特征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对对象的全面的认识。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作文范文(精选3篇)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作文范文(精选3 篇)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作文范文(精选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作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作文1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爱一人,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前的交通是有多么不方便。 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最开始是靠人来运输,有需要运的东西,便用手提肩扛,后来有人发明了轮子,汽车,然后到现在的,大巴火车,高特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使人类方便快捷不少,现在,在网上购物,路远的三四天也就可以运到。运输质量,大大提升不少,出门远行有急事也方便多了。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通讯工具,手机还没有在挨家挨户实行开来,短短数年过去,现在每个人手里有一个手机,

以前学习知识,疑难杂问要从书本上,老师,朋友,家人那里去了解,现在直接拿出手机问互联网,所有疑难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上课听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在手机上上网搜查。以前人们通信,使用书信,要很久很久才能送到,后来发明了电报,电话,现在要想联系亲朋好友,可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聊天,视频,发语音等。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力量也在不断的壮大。科技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重工业的发展破坏环境靠两个腿走遍天下的,现在又快捷的交通工具,火车,汽车,飞机,人们的身体素质就下降了。随着科技的发展药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细菌和病毒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出现了“超级细菌”。 我们要利用好科技,为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用科技造福生活,生活检验科技。科技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生活是科技最好的试验品,检验科技对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作文2科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向来就是一体化的。一方面科学技术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技给了人类社会无比强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也给了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必需与环境。若无人类社会的存在,若无人类社会在其它方面的发展,科技也将无用武之地。此外,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的标志、一种文明的象征。蒸汽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人类对精神追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对空气温度、湿度的限制,还对其居住环境有了进一步的关注。因而从舒适空调迈向健康空调将是空调工程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本次课题设计中,该建筑物内空气的温、湿度及清洁程度,有着一定的标准,比如在展览厅中,为妥善保存物品不受霉潮侵害,得以长期保存,必须加以相应的控制;在接待室、办公室、包间等,应及时排除污浊空气,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和卫生要求,提高人类的身体健康,以有利于人们工作、休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空气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 目前,太阳能空调能显著减低建筑能耗,实现太阳能利用装置与建筑一体化,还具有季节匹配性好及环保的优点。实现太阳能空调制冷具有多种技术方式,将太阳能辐射转化为较高温度的热能再转化为冷量是其中最有前途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利用方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多个科研院所追踪发展太阳能制冷技术,吸收式太阳能空调领域研究比较成功的有广州能源所、北京太阳能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及香港大学等科研单位;企业方面,北京天普、山东皇明、长沙远大和珠海兴业等企业都建立了太阳能空调示范系统,开始产业化尝试。其中长沙远大为槽式聚光系统;目前珠海兴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珠海总部和湖南分公司分别新建了70kW和500kW的智能太阳能空调系统,该系统由真空热管式集热器,热水吸收式制冷机组,蓄能系统,空调终端和控制电路组成,系统调试成功后,已经连续可靠的运行18个月,为目前国内运行最为成功的太阳能空调工程之一,除此之外兴业公司还努力开发光热幕墙等设备及相变蓄能材料,以期更好地与建筑一体化结合及提高太阳能空调的效率。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我国节能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筑耗能持续增长并占社会总耗能的30%左右,采暖、热水及电空调耗能又占建筑耗能的50%以上[1]。传统电空调多以氟氯碳化物为冷媒,而氟碳类物质被公认为是破坏臭氧层和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而且电能主要是通过燃烧化石能源达成发电过程,排放的酸性气体严重污染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损害。太阳能空调的优点是:直接且容易使用;利用可再生能源且在附加储能系统时具有连续性;维持相同的舒适性品质;安全;运行成本低,无技术专属性;绿色环保;电网削峰功能;良好的季节适应性,供热供冷一体化。因此,太阳能空调被认为是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温室效应的最佳方案。综上所述,国外太阳能空调研究已经是低碳建筑技术的重要开发方向其研究内容如下: 1.根据设计地点和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参数的选择 2. 各层冷负荷、热负荷、湿负荷的计算 冷负荷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传热负荷、太阳辐射负荷、工艺设备及照明设备散热负荷、人体散热负荷。逐时相加最大值为夏季所需的冷负荷 热负荷可采用《空气调节工程》第二版公式(3.24)。逐时相加最大值为冬季所需的热负荷 湿负荷包括人体散湿和工艺设备散湿。人体散湿根据单位人体散湿量,室内人数,群集系数决定;工艺设备散湿根据其功率决定 3.空气处理方案的选择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冷热负荷的要求及新风量的要求,合理的选择设计方案。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创新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创新 摘要: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技创新分不开的。马克思认为,科技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自然辩证法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性;科技创新精神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因此,自然辩证法对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技创新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学科,一方面,创新精神是其题中之义,因为它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创新的结晶,而且正处在不断的创新之中;另一方面,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创新精神也是自然辩证法之显著特征和突出功能的充分显现。因此,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 对于加强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由恩格斯创立,被马克思称为是“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1] 从某种意义上说, 自然哲学可以看作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或科学技术哲学的本体论。实际上, 人们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范畴里, 已经进行了自然哲学的研究和论述。 20 世纪是人类历史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利用科学技术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 科学和技术自从17 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 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充分显示造福功能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这也就是西方社会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产生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科学技术一旦失控时我们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1939 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合成的DDT(化学名称为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对生态的毁灭性影响;1978年被宣布处于紧急状态的建造在两万多吨化学有毒物质上的拉夫运河小区;1986年泄漏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5000多名救护人员死亡, 500万人因辐射而致病;1989年瓦尔迪兹号油轮上1100万加仑原油渗入水中, 造成20亿美元损失;2001年横扫英国的, 使畜牧业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口蹄疫, 损失高达300亿英镑;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等等一系列20世纪全球所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技术和工业灾难。[2]从某种意义上说, 自然哲学可以看作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或科学技术哲学的本体论。实际上, 人们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范畴里, 已经进行了自然哲学的研究和论述。 当今,人类社会已跨入21世纪。而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又是创新。因此,新时期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

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态的影响

科技发展对生态文明的影响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对社会生态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在21世纪这个现代文明时代,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强调控、限制和消除其不利影响,增大和利用其有利影响,保护社会生态。为此,人类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社会生态的这种二重性影响,并加以调控、限制和消除。这样,我们才可能在21世纪的现代文明时代,建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1.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社会生态既包括自然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形成的生态环境。而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突出体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他认为, 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也是不行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而且,它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人类只有依靠科技能力、科学精神和理性才能确保全球、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中,科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2 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化的关系 当今世界,尤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相应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使资源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两维拓展,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核能技术的进步,使原子潜能变为有效的能源。高科技的投入也使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太空技术的发展,使外空环境改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使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加先进、合理。 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都是人类活动不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 谈落实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绩效观,正确的绩效观核心是“发展”。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绩效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全力支持“三农”信贷作为根本目的;要把实现风险防控作为创造绩效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模式,从执政兴国谋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组织工作。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组织工作,必须改变封闭、落后和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顺应时代的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思维模式,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根据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从党执政兴国的战略高度审视和谋划组织工作。要把促进人的发展和依靠人谋发展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形成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用事业凝聚人心,用实践造就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着力构建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帮助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谋发展、促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创新工作思路,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进组织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组织工作,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用整体的、系统的、协调的观点,围绕可持续发展,科学确立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就组织工作服务大局而言,既要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要把规范化操作作为实现绩效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组织工作必须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思维模式、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样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 课程论文 题目: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2014年4月

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学习和领会自然辩证法,对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启示作用。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要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科技工作者要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培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科学发展观 (一)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中国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中国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学科内容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国科学技术观、中国科学技术方法论三部份组成。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界和中国科学技术。内容:自然观,科技观和科技研究方法论。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为哲学提供理论根据,从具体科学当中汲取养料,丰富发展哲学,为哲学的具体运用,指导科学研究提供桥梁,充当中介对科技研究,将哲学的抽象理论具体化,为科技研究提供认识原则,启发人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可以使还不成熟学科继续前进,自然辩证法还充当着逻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 首先,了解一下科学技术的概念。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性或精神性活动,属于意识形式范畴;技术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等。总之,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辩证学告诉我们,事务都具有两面性。无例外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 马克思曾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我们论古谈今,可以发现其引起的社会巨大进步。 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 其二,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

普通话考试说话题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普通话考试说话题谈谈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17、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评委老师好,我说话的题目是,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科技已经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就像电脑,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都离不开它。 我上大学的时候,参加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题目是,你会带什么东西去荒岛。我的同学大多数都选择了电脑和网络,或者手机。我当时也选了电脑。可以说,从我们睁开眼那一刻起,到我们闭上眼睛睡觉,我们都离不开电脑、网络。 首先,我们的学习,离不开电脑。我现在是一名教师,我的继续教育课程,很多是通过网络完成的。而且网络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还有教学视频、教案设计等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能力。我最近也是通过电脑和网络,学习普通话,这段时间我的收获很大,普通话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另外,我们不仅要自己会懂得用电脑学习,也要鼓励和帮助学生,通过电脑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我们的工作也离不开电脑,现在学校采取多媒体教学,每个老师备课,都要通过电脑写教案,制作ppt。而且我们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年至少要写一片论文,我们也是通过电脑搜集材料、写论文、发表论文。 除了学习和工作,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电脑,网络上有大量的影视资源,而且没有广告,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根本不用等,非常方便。所以,现在我家的电视机,基本上就闲置在那里了。另外,现在还很流行网络购物,网络购物有几个好处,一是,商品丰富,基本上你能想得到,都能在网络上买得到;二是,我们通过网络上的比价系统,找到最便宜的商品。我就比较喜欢上网买书,因为网络上的书比较便宜,而且还可以试读后再考虑要不要买,下单后不到两天就送货上门了。 不过,由于科技发展,我们可以一整天窝在家里不出门,这样大家也越来越不爱动了,而且还可能导致颈椎病和鼠标手,不利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在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健康。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专业:艺术设计学号:姓名:吴思繁 摘要: 本文是关于科学技术革命与实践发展之间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了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技术与产业革命史等多个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的龙头产业。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和精神财富。随着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影响力对人类影响 前言: 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它包含人造器物,科技活动的制度和体制、科技活动的行为规范和科技价值观念。尽管它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而当它一旦进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往往是分离开来,他们各自独立的发挥着作用。技术的进步往往是依靠传统技艺的提高和改进,只凭经验摸索前进。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及理论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速度之快、发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生存环境、精神文明等多方面的变革,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但由于科学本身的两面性和人类的利用失当,科学技术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灾难性的负面影响。 本文结合部分科技领域的例证,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两方面展开讨论,并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科技进步道路上的重要指导作用。 首先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包括改变社会生产力要素,改变社会经济、阶级结构;还有提高人类认知能力,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接着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包括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危害;对人类的思想、人格有一定的腐化作用。最后,本文指出,我们必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正确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尽量减少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实现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最终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正面促进;负面阻碍;可持续发展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因此,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实现科技进步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发展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科技发展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快捷和舒适。 想像一下,徒步到二十公里外,去参加一个在烛光中举行的盛大晚宴,会是什么样子?走路啊,到二十公里外的某地参加聚会,或许,你会说:那不行!腰酸腿痛且不说,这得浪费我多长的时间啊?对啊,时间就是生命!从卡尔本茨为我们发明的第一辆三轮车以来,汽车行业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到现在你可以乘坐公共汽车小轿车出租车等任一陆地交通工具,二十分钟之内一定到达。再想想烛光晚宴,也许,你会说:那一定是温馨的、甜蜜的、快乐的......把能用上的美好的词汇都用上吧!然后,想想,这需要多少支蜡烛?还有,多少个人去伺候蜡烛?蜡烛即将燃尽,又要换上新的蜡烛;风一吹,蜡烛很快会熄灭;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我们也得紧闭门窗——没有电风扇也没有空调,更不会有冰镇啤酒和西瓜......多么烦闷啊! 突然,来电了!爱迪生的灯泡点亮整个会场,漂亮的礼服、可爱的朋友、美味的佳肴、鲜花拥簇的会场,豁然亮丽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卡利尔为我们发明的空调迅速启动,阵阵凉爽的清风掠过每个人的脸庞;侍者变魔术似的从冰箱里取出新鲜的牛奶、清冽的啤酒、冰爽的水果......多么惬意的聚会啊!

紧张而忙碌地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打开热水器,舒舒服服地冲个凉;将换洗的衣服扔进全自动洗衣机;插上微波炉,加热饭菜;然后,是收看通过液晶电视为我们展现的新闻联播,还是在因特网上与国外的好友聊聊天儿,就随你而定了。节日或者是周末,拿起随身携带的手机,给好久不见的亲人、朋友打个电话、发个信息,道声问候,纵然相隔千里,也似近在咫尺! 享受着充满现代感的每一分钟,我们不得不从心底里感恩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 然而,科技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 接下来,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科技发展消耗了更多的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污染,正在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各种电磁辐射,正在侵扰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大量的能源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洪水、干旱、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纷至沓来;汽车数量日益增多,交通堵塞成了家常便饭,四处飘散的汽车尾气肆虐地污染空气,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被称谓“百年垃圾”的白色污染无处不在,不仅无声无情地吞噬着我们的健康,而且导致土壤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填埋和焚烧都无法消除它对人类的危害;各种电磁辐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 当今时代,人类正在走向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世纪。科学技术革命的进程,正以亘古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并给人类带来无可估量的价值。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论文发表篇1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而,社会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人类得到了实质的进步;但另一方而,人类社会在前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非线性关系 1.社会发展概念的现代诊释 社会发展是一个在理解上歧义颇多的概念。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往往使用着不同的标准。 在一般的理解中,社会发展通常指的是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也就是说,偏重于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在这里,用以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最高的标准,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这种理解中,生产力标准之所以是最高标准,是因为人们相信,它与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道德风尚、文化水准等标准相比,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它还是

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反思人类历史,我们发现,这种理解将社会发展与主体发展绝对对立起来,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富有、经济增长直接等同起来,必然忽视社会发展概念内含的生命内核和情感价值,使得社会发展概念成为没有主体、没有主体丰富实践内容的空壳,出现生体的空场,导致社会发展价值向度的偏离即重物的尺度重事实判断轻价值判断。为此,我们在阐明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这个论题之前,特别需要对传统的理解进行清理,对社会发展概念作出现代诊释。 2.科技进步的负而效应 历史上,许多学者往往形而上学地将社会发展理解为绝对地向文明、道德、理性、自由、平等迈进。这是一种机械的社会发展进化模式论,它回避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对抗性,对人类前景充满了盲目的乐观情绪,对社会发展问题缺少辩证态度。 黑格尔认为,历史进步是社会矛盾的内在发生及其解决,恶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否定性是肯定性固有的环节。他说:队不完美的东西进展到比较完美的东西,便是进步;但是不完美的东西绝不能被抽象地看做只是不完美的东西,而应该看做是牵连着或者包含着和它自身恰好相反的东西。这些思想家在社会发展问题上都表达了非凡的辩证智慧。只有从这种辩证智慧而不是机械论的观点出发,才能客观地去而对科技进步所导致的负而效应。 毫无疑问,科学技术具有多方而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是破除旧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实践作用 哲学是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科技工作者学习、研究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对我们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密切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社会关系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以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来研究自然科学的认知过程、认知方法、认知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科学在社会中的发展和作用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居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在总体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辩证法”,其内容植根于自然科学,但形式上超越了自然科学。它通过吸取和概括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并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着。它准确地勾画了自然哲学的基本框架,从而使得以哲学面目出现的自然辩证法成为真正的科学哲学;它作为关于自然界一种科学哲学,不仅大量的促进了边缘学科与交叉科学的发展,而且推动着现代横断学科和统一科学的发展;它以建立在人类社会科学知识和科技进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启迪着科技工作者们的智慧,加快了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二、科学技术的内涵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从起源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从骨针、石器到造纸、火药,从“奇技淫巧”到生产机器,从机械化大生产到飞行、航天等等,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大批体现生产力的具体技术,无不体现了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实现对社会调节的手段,是人类战胜迷信、愚昧,提高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加快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由于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辩证发展而形成了一个门类繁多、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彼此贯通的网络结合。可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科学,为各种科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包括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认识论、数学哲学、系统论等;第二层次是相互并列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科学;第三层次是各类应用基础理论把基础科学同工程技术联系起来的学科群,第四层次是工程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施的方法。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