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程少堂《荷花淀》教学实录

程少堂《荷花淀》教学实录

程少堂《荷花淀》教学实录
程少堂《荷花淀》教学实录

《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精华版)

执教: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

时间:2002年4月11日14:40—15:40

地点:深圳中学

班级:高一(11)班

记录、整理:邹玲(深圳市翠园中学高中部)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

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

生:Thankyou!

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她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在奥斯卡颁奖大会上,美国的演员,也是女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好的中国演员”,是谁呀?(有学生回答:刘晓庆)这句话被骂了20年,还在骂。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我小孩比你们大一点,她上高二。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说跟你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

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我说,不会是孙悟空。她说:“猪八戒!”我说,还不是。她说:“是沙僧哪?”我说,很可能是他。她问为什么,我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我也说不清楚。我解释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共性的文化,太个性化的人,哪怕你能力再强,不受欢迎。你说这种文化是不是不好?不能那么讲。讲究共性的文化有它的好处,讲究个性的文化也有它的好处。

那么,我们看孙犁的小说。孙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当然算不上伟大的作家,但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非常之大,由于他的作品的影响,五六十年代曾经诞生一个文学流派叫荷花淀派。中国的文学青年及文学界都很喜欢他的作品,觉得很雅,艺术品位很高。但是,很多在中国学习的西方留学生,不喜欢孙犁的小说,甚至觉得他描写的细节不可思议。

我也曾经调查过一个学校,问高二的学生,问他们学过《荷花淀》没有?他们说学过。问他们喜不喜欢?他们说:“不喜欢。”问为什么,他们说,老师讲《药》的时候就是买药、吃药、什么药什么药;讲《项链》就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讲《荷花淀》,就是夫妻话别,送夫

出征、助夫杀敌什么什么,老师还在上面读呢。有句话,丈夫和妻子分别的时候说:“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她说他们同学觉得很搞笑,我说有什么好笑的?她说男同学说:“男人都走了,女人还怎么生产?”(哄堂)我说这个小孩儿有点调皮哟!但他的语文还不错,他知道“生产”有两个意思。我说你们不喜欢还有一个原因:你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有时代的隔膜。所以我说,我今天就跟大家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讲《荷花淀》,我教给大家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读《荷花淀》,乃至来读其他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很浓郁的小说,我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就在这里。

(老师板书:“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师:中国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种文化,是世界几大文明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所以随便说这种文化不好,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我们刚才说了,孙犁的小说,西方人说读不懂或者不喜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

这篇小说,从情节来看,没有很复杂的情节,人物也不是很多,也没有很多悬念,但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作品。在2000年即上个世纪末《亚洲周刊》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长篇中篇放在一起)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铁是钢铁的铁,木是木头的木。写的是土地改革时期的一个铁匠和一个木匠。大家有兴趣,课外去买来看看,书店有卖。一个作家被选两篇作品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这是很不容易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课题,“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我们以前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眼光读得比较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过什么什么描写,刻画了什么什么人物,反映了什么什么现实,歌颂了什么什么主义或精神,鞭笞了什么什么丑恶现象等等;或者说,情节是怎么怎么样,人物形象是怎么怎么样等等。这些东西也是要的,但是我们今天将用另外一种眼光,把这些东西融合进去,在文化的视野的关照之下,来读这篇小说。我们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在以后读小说的时候,也要学会用这样一种眼光来读小说,既要钻进小说读小说,同时要跳出小说读小说。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第1段到第3段写自然风光的部分,齐读一下。“月亮升起来”,预备读。

生:(齐读1~3段。)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读得很好。因为我听了很多公开课,有的是著名特级教师上的,同学们都不肯读,叫读读不起来。深圳中学的同学是深圳最好的同学,读得很好。下面我请个朗读能力好的同学读一读第1段。昨天我了解了一下,有位叫张晶的同学读得不错。张晶,你来读一下第1段,老师用的教学参考资料,已经印给了大家,上面说这篇小说有诗情画意,是诗化小说。张晶,把诗的味道读出来。

(张晶音质柔美、充满深情地读第1段)

师:你的朗诵水平很高。你是哪里人啊?

张晶:祖籍天津,也算是深圳人吧。

师:但稍快了一点,如果你节奏稍慢一点,那就更好了。你再读一遍。

(张晶放慢节奏,充满深情地又读了一遍。听课师生鼓掌)

师:很好很好!听说前几年龙岗区教研员钱老师的女儿从深中考到北京广播学院去了。你的素质很好,可以考广播学院,当播音员或主持人。(笑声)

下面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1~3自然段,你们什么都不要思考,仔细体会一下它的韵味。不是说像诗一样的美吗?你们仔细品味它怎么样像诗,怎么样美。

生:(自由朗读)

师:好的,大部分同学读完了。昨天晚上,我在家把第一段编排了一下。不是说孙犁的语言像诗吗?我一个字也没有加,把它编排成诗的样子。(老师放投影,第1段被改写成了诗歌)张晶啊,你带领大家读一下,领读。

张晶:(带学生逐句读诗)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师:孙犁的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有名的,但是我读了大学以后还不知道它怎么好,别人说好,我也跟着说好,我怕我不说好,别人说我没水平。(笑声)后来慢慢慢慢地读多了,才知道它好在哪里。它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纯粹是白描,像铅笔画的素描,但有内在的诗情和韵味,要慢慢地品味,要多读才能体会,所以我就不讲它,你们多读它。有人说,前面这些景物描写没有必要写它,我认为是要的,不能不要的。这个等一下再说。这三段里集中写的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写的是两个大的问题。

(老师板书:“人与环境(风光)”)

写的什么呢?一个是人——水生嫂,再一个是自然风光,写得很美。我想写这种美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特点?读了半天以后,请大家简单地说一下。哪位同学?首先说他的用意何在?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违反现实的,他的用意何在?哪位同学说一下?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不想交流就不交流,自愿,不想交流,就思考一下。好,这位同学,你报一下姓名。

生:王一杰。我觉得作者把景色写得这么美好,突然让我联想起艾青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

师:(充满激情地衔接)“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嘿,很好!

生:(深受鼓舞)我觉得孙犁把这个土地写得这么美好,就会让人觉得这么美好的土地会有谁不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理所当然会对她有很深的感情。(老师插话:地灵人杰)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师:嗨!说得好,说得非常好!(充满激情地)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山河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践踏蹂躏?就是这个用意嘛!她说得太好了,所以作家一点都不违反现实,所以这几段不能不要!

那么,在这里,我再提个问题,这里写到这么美丽的环境,其中有水生嫂,这里人和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对高一的同学来说,深了一点。(学生议论纷纷)好,你说。

生1:和谐。

生2:融洽。

张晶:我觉得好像有很多种,有一种就是互相渗透,给人的感觉。它这里好像那种环境,很甜美,然后在里面也很平静的感觉;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很中国情调。还有,看张爱玲的文章中,说一个女孩子在那个社会,她说如果哪个人会来找她,她可能身体已经深深地嵌在她处的这个环境中,拔也拔不出来了。感觉环境应该是渗透吧,不只是人影响环境,这个环境会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气氛。.

师:这个张晶太优秀了!(笑声)我觉得一般的中学生答不出来。她说这几段写人和环境之间是渗透关系,渗透关系在中国古典哲学里面叫什么呢?(板书: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是什么呢?“天”是自然,“合一”就是她刚才说的渗透关系,她没有说到这个词,但意思说出来了。人和自然之间呢,有很复杂的关系,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刚才大家讲的融合渗透的关系,一种是对抗的关系。高尔基的《海燕》,哪位同学记得?来,给我背几句。(学生杂言背诵)海燕是俄国革命者的象征,它是写人的,谁来背?背一句也行,不会背乱背一句也可以。(笑声)好,你来背。

生: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笑声)

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在孙犁的小说中喊是喊不出来的。那个海燕和乌云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对立关系。在传统的中国文学当中,典型的中国意境当中,一般来说,

不出现这种意境,而是强调一种融合的关系,在人和自然之间。月亮升起来,他写的月白风清。我改一改,我随便改的,我这么改:“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忽然一声炸雷,女人慌慌张张跑到屋子里”,(笑声)或者这样,写女人很坚强也可以:“一声炸雷,几个雨点敲打在女人的脖子上,女人仍然在屋檐下编着她的席子,席子在闪电的照耀下就像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刺刀。”(哄堂)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急剧对立的环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什么关系呢?就是同学们讲的和谐。(老师板书: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现在西方还在学中国这个特点,包括成立环保局。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大自然的产儿,所以,污染了大自然,糟踏了大自然,就是污染糟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糟踏了人类自己。

这里,我穿插一下,写芦苇,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很典型的意象。大家知道,写杨柳,代表什么?

生:送别。

师:杨柳依依,随风起舞,好像缠绕着你,不让你走哇!写水的时候,那种水的柔情,是一种意象;另外,水也载舟,水也覆舟,势不可当,也是一种意象。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在古代叫蒹葭,《诗经》中有一首《蒹葭》——

生1(主动站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学生鼓掌,笑声)

师:哎呀,太好了,太好了!深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学生欢呼)后来琼瑶写了一本小说叫什么?

生:(齐答)《在水一方》。

师:《在水一方》的电视剧主题歌,琼瑶是根据《蒹葭》这个意境来改编的,有两句,我会唱,唱给你们听听。我唱得不好。(老师深情唱道:“绿草苍苍,白雾茫茫……”学生高兴,鼓掌,欢呼)

(充满激情的)从《诗经》到琼瑶,芦花在中国文化当中象征着爱情。芦花的圣洁,芦花的凄幽,在芦花荡,发生了多少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孙犁写了芦花荡,荷花淀,通过飘落在、跳动在女人怀中的洁白的苇眉子,飘落在发际之间的芦花,我们可以看见,它交织了多少当时中华民族的妇女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正义战争的支持,一一凝成了一曲回肠荡气的战火中的爱情。

我们这一部分用的时间是比较多了。

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那么,我们再看,这篇小说写了很多人,写了很多人际关系。那么,写了哪些人际关系呢?这个问题很简单。我来说。写了父子关系。水生回来说:“爹哪去了?”“爹已经睡了。”写了父子关系吧。写了夫妻关系吧,还写了那些女人之间的关系吧,也写了男人和男人即战士和战士之间的关系,对不对?也写了那些战士和他们妻子之间的关系。但是,我现在要同学们具体地通过语言的品味,来说一说这篇小说写人和人之间关系有什么特点。各种人和人之间关系有一个共性,我们要用具体地说。大家先看教材,看对话。

(学生翻阅教材)

师:首先我们看一下夫妻之间,水生和他的媳妇之间的关系。大家看第2页。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对话,特别是他媳妇和水生之间的对话,非常简洁,但是又情意绵绵。是吧?我们看第2页,“水生笑了,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么了,你?’”这句话很多资料上都有。我把它改一改,两种改法。一种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么了?”另一种是把主语“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么了?”它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一种夫妻之间的关怀,还有她对丈夫一种挂心的感觉。

师:比较焦急,是吧?所以她先把一种状态问出来,然后再问“你”怎么样。如果不要“你”呢——“怎么样?”“怎么了?”啊,张晶说挺陌生的,好象不是很亲切。这位同学说硬了一点,这样说比较温柔,而且比较急切,这个你们自己体会一下。大家去问老师问题的时候,有两种问

法。“老师,请问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这是一种问法,这比较好。还有一种问法是:“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老师。”这也可以,强调的是问题。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行不行?不大好。

再往下看,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笑声)这样可不可以?(学生答:不可以)那为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什么形象?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

我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笑声)可不可以?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

接下来我们再改一句:“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并没有哭。”我把它这么改:“女人的泪水直往下淌,她咬了咬牙。”可不可以?(笑声)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生说:忍!)忍,也是对的。孔子在编《诗经》时说了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学生齐答:“伤”)。”对,还是深中的同学知道。“乐而不淫”是“富贵不能淫”的“淫”,这里意思是乐而不过度,哀伤的时候也不过度,在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主要是表现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

再看第3页,“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句话,我把它这样改一改,看行不行?看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哄堂)这样也可以,也不是不可以。或者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哄堂)这行不行?不行。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这样。宁为——生(齐答):玉碎,

师:不为——

生(齐答):瓦全。

师:宁可站着死,

生(齐答):不可跪着生!

师:对了,说得很好!我再改一句,第3页,“全庄的男女老少出来给他送行”,改成“大部分人出来给他送行”行不行?全庄人出来说明什么?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历来如此。虽说中国人内部打,(笑声)但一旦有外敌打进来,我们是全力以赴,神州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还有好多,你看这些女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则幽默,女同学听了不要生气,是个笑话。有个老师说:“女同学喜欢说话,一个女同学等于500只鸭子。”第二天上课时,有位女同学报告:“老师,外面有1000只鸭子来找你。”会是谁?找他的是老师他妈和他妻子。(笑声)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有时候在一起容易闹矛盾。但是,我们小说中的女人闹矛盾没有?(学生答:没有)她们之间的关系,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和谐的关系。

师:还是和谐。(老师板书:和谐)

师:非常好,非常好!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再接着往后看。人和自然的关系很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但是,人有时和自己闹别扭。我们人,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时候,一味地征服大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和别人闹别扭,别人会害我们,去打我们的小报告。有的时候,我们会自己跟自己闹别扭,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没人跟他过不去,他自己还会喝药,拿刀片划自己——前段时间报上登的。这篇小说中,我们来看,人和自我心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老师板书:人和自我之间(心灵)的关系)

师: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有痛苦、有孤独、有彷徨、有空虚、有寂寞。有一本书叫做《向死而生》,是说人生下来就是往死那儿走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经常就是引用这半句,并且把它解释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要努力学习。其实庄子后面还有半句,是:“以有涯度无涯,殆矣!”就是说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太危险太蠢了的。(哄堂)庄子在这里有点消极。中华民族的文化,像所有的文化一样,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儒家是比较积极的,道家比较消极。人有时候需要一点阿Q精神,特别是在受挫折的时候。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的时候,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课文中妻子送丈夫上前线,丈夫不知是死是活,回来的时候可能缺条胳膊,断一条腿,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看不看得出来,他们内心痛苦得不得了?

生(齐答):看不出。

师:怎么看不出?举个例子说说看,在课文中找个例子证明一下。在课文中,看出她们有点舍不得,但还比较乐观。

生:第3页,最后一段,“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

师:还有很多例子,由于时间关系,不一一列举了吧。有痛苦,也有孤独,但是不是那种呼天抢地的苦。我不知道你们看电影电视时怎么样,我看电视,比较喜欢那种大悲大苦时欲哭无泪,我最不喜欢那种电视里一个人很痛苦的时候,大风大雨,在闪电之中跑啊跑啊,在天地间大喊:“天哪……”我觉得他不怎么痛苦,他还喊得出来。最大的痛苦是他喊不出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中国人对待自己内心痛苦,有一种特殊的方式,中华民族强调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华民族很会调节自己内心世界和情绪,很会找到心理平衡,他们很乐观的——小小日本帝国主义奈我何?八年打不走打十六年。(笑声)那么,我们实际上已经讲了,人和内心的关系,也是和谐。

我们再穿插说一个例子。这里面讲女人去找她们的丈夫的对话,有的比较忸怩,有的比较坦率,有的找借口,说是婆婆叫的,实际是她自己想看丈夫,很正常的,这是人之常情。要是丈夫走了妻子都不思念,那就不正常了,那就糟糕了,那丈夫就不消打仗了,那日本鬼子来了,来了就让他来吧!(笑声)正是由于日本鬼子破坏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才把他们赶走。但这些女人说得很含蓄,包括水生和他的妻子之间。为什么要含蓄?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我举个例子大家看一下。

(老师放投影:“世上狮子爱麒麟,阿哥阿妹结同心。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师:一个民歌。“世上狮子爱麒麟”,麒麟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美的动物,比喻小伙子追求漂亮姑娘。“阿哥阿妹结同心”就是俩人很好啦,“同心”就是要好,很可能已经同居了;“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这表示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嘛。我把它改一改。我把这四句改成:“我们两个下决心,马上登记去结婚。结婚以后不变心,哪个变心不是人。”(整个过程中听课师生笑声不断,全场沸腾)意思一样,味道呢,味道差些。是不是?含蓄、蕴藉,有味道,这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含蓄也是适中和谐。

好,那么我们大家再往黑板上看一看。我们通过这一篇小说的研读,大致上带领大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强调的也是和谐;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它也强调要注意调节,心理平和,没有大悲大喜。所以中国古典戏剧都是大团圆的结局比较多。悲剧,真正的悲剧,比较少见,即使是像《窦娥冤》那种悲剧,最后六月愿天下大雪,把那个坏人惩罚一下子。像《哈姆雷特》那样的西方式悲剧是很少见的。这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

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归结一下,什么叫文化,这个我来说。

(打出字幕:“文化的定义很多,简单地说,文化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即怎样想和怎样做”)

文化学里面讲文化的时候,定义是很多的。每个文化学家都有他的定义的。但是,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文化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说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是看他读多少书,拿什么学位,是看他怎么思考。会思考我们就说他有文化,比如说你们会思考,你们是深圳最好的中学生,你们是深圳最有文化的中学生。其实文凭是一样的,你是高中文凭,他也是高中文凭,是吧。行为方式,即怎么做事。我举个例子。你比如说,在西方,我们到澳大利亚去,那些外国人跟我们讲,那个翻译跟我们讲,他说,外国人中的那些老太太,他们是先花钱借贷款买房子。然后到退休,到老了她的贷款也还完了,她也住了一辈子房子了。而中国的老太太不一样,她先攒钱,攒攒攒攒攒……攒到最后,等她已经可以买房子了,她已经进医院了,快死了,她住不了了,结果不是她住房子,是房子住她。这是两种文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一样。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吃饭,吃饭本身不是文化,饮食本身不是文化,我们叫饮食文化是一种习惯的说法。其实吃饭本身不是文化,因为动物也吃饭。但是怎么样吃才是文化。你看中国人吃饭,我都经常跟年轻人讲,我说有些年轻人,一上菜,他就先夹一筷子。我说你干吗要先夹呢,我说我跟你讲,这个餐桌是转的,大家都有一筷子,少不了你一筷,我说你干吗要先夹?有领导,有长辈,还有,还有女士嘛(笑声),还有小孩,要他们先吃,然后你后吃,这就是文化,中国人特别讲这个,是不是啊!这就是行为方式,就是怎样想怎样做。

我们在这里讲这三个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都是讲的怎么样思考,怎么样做的问题,它都是文化的问题。

那么,我们把这节课小结一下。

(打出字幕:“小结:中和(适中和谐)精神与中和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即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我提出了一个哲学、美学的概念。刚才我们讲了“天人合一”,中和就是适中和谐,就是做什么事情做得恰如其分。感情也是这样子的,各种关系都要处理得恰如其分。这种精神,这种强调中和之美,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也就是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今天我带了本书来,叫《人,诗意地栖居》,是外国人海德格尔写的,书城就有。他是受了东方文化的影响,就是我们怎样活得像诗人一样——我也没做到,我也在学。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处理好,人和自我的关系处理好,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充满诗意。

我今天给大家提出一种新的视角读小说,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读小说:从孙犁的小说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的精神。

最后,给大家留一道题,研究性的,现在不是提到研究性学习吗?请大家记一下。这个题目完成以后,班长,你们送到对面,我们领导当主编,我当执行主编的《深圳教学研究》,有一个栏目,就叫《学生习作》,我在你们习作中挑,八百字左右。先给你们老师看,然后请老师写个评语,再送给我,我们来挑十来篇,到时我们来发表一下。什么题目呢?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看过吧?(学生回答:看过。)看过就好,没看过的就赶快去买。(打出字幕:“作业:《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这里头有一句话,我提供给大家。

(打出字幕:“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老人与海》”)

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我在20年前就背下来了,到现在还背得。我写文章用这一句,我女儿说:“你怎么就记得呢?”我说:“喜欢的话,就要记得。”(充满激情地朗诵):“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一种硬骨头精神!这句话是最有名的,它的主人公讲的。刚才题目记下来没有?《〈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一个小论文。研究性学习的。没有看过的要去看,没有的到图书馆借,最好是买一本。到书城去,一个月总要去逛一

下书城呀!不买,那去翻一翻,翻一上午也能看很多书啊。咱们同学的爸爸妈妈,买几本书都负担得起的,特别是深中的同学。对不对啊?你爸爸妈妈肯定会。

来,现在,同学们,一起站起来,跟我读读这几句话:

师(充满激情地领读):“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生(齐跟读):“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师(领读):“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

生(齐跟读):“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

师: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生:谢谢老师!

(全场热烈掌声)

附一: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关于“用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

淀》看中国文化”一课的几点说明

程少堂

一、本节课的定位

是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指引下的一节研究课,研究小说教学怎样教出“语文味儿”(本人在2001年提出“语文味儿”概念,并从2001年3月开始在深圳市中语界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文味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怎样教出新意。《荷花淀》是经典名篇,经典名篇在教学上不容易出新,原因之一是教得太熟,形成思维定势。“画到生时是熟时”。这节课希望在名著重读(“生”读)方面提供一种新的理念,一条全新的可资借鉴的“陌生化”(此处借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术语,指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要不断更新,要使熟悉的变得陌生,给人以新鲜的刺激)思路,并企图借此机会给既有的小说教学模式来一个建设性的冲击。不想把这节课讲成一节“规范”的课。

二、本节课的视角

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艺术就是知道什么可以不教的艺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握一种新视角,就能开拓出一片艺术的新天地。从新视角教,就意味着不从旧视角教。传统上我们习惯于从社会学或政治学(包括语言学)、广义文章学(包括语言学)等角度读小说。本课则企图让学生通过《荷花淀》的欣赏,学会用一种新的即文化学(包括语言学)的眼光读孙犁的小说。情节、环境、人物性格当然是要分析的,但是在文化的视野之下分析(当然仍然必须是文学分析)。尝试把文、史、哲真正打通。

三、本节课的追求

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其课堂上都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课堂教学的氛围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环境,它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文本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感情和信息的无(或少)障碍交流。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充满活力的游戏状态(亦即自娱娱人的审美状态),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庄周梦蝶”般的现象: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而不是五张皮)。此时此刻,如果把教师与学生当成是教

学过程中“人”的因素,而把教材、教法、教学环境当成是教学过程中“天”的因素(相对教师而言,也可把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的“天”的因素),那么,弥漫着“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就会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句)的优美意境,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教学中的最佳体现。在这里,语文教学也就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这样的教学不仅是自娱的(对教师而言),也是娱人的(对学生而言),也是“互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教学,而且也是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亦即使师生共同得到发展。这就是本节课的追求。

语文公开课大致可有四种境界:一种是讲完后听者都说好。这种课可能(但不一定)是真好,但少见。第二种是讲完后大家都说不好。这种课不少。第三种是讲完后无声无息。这最可悲。第四种是讲完后引起众人争论——我个人认为这最后一种境界最激动人心,这种课的价值一点都不比大家都说好的课的价值小,因为它激活了大家的思维。今天这节课追求第四种境界。

本节课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追求师生双方心理的共鸣与思维的活跃。

总之,本人的意图是找到一条新思路,并力求把这节课上出品位,上出启发性,上出冲击力的。如果听完这节课后,有60%的老师说:“《荷花淀》(或小说)还有这种教法啊!”那我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如果有80%的老师这么说,那我的目的达到的程度就大大超出我的预料之外了。

附二:但开风气不为师

——程少堂老师《荷花淀》公开课纪实

我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副教授的公开课“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于4月11日下午在深圳中学举行。我市全体高中语文教师、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以及深大师院部分师生共500多人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听课。市教育局唐海海副局长、深圳中学校领导也参加了听课。程少堂老师的公开课角度新颖,立意高远,大气磅礴,幽默生动,强烈震动了我市中语界。

《荷花淀》是经典名篇,也是建国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传统名篇如何教出新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全市中语学科的“总教头”,程老师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全课抓住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三重关系,从文化的视角来重新解读《荷花淀》。他先从中西文化的比较入手,一上课便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在学生列举了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后,程老师作了深入浅出的解释,引出课题——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听课师生当即被这个新颖的角度所吸引,因为这是大家从来没有想过的话题。之后,程老师让学生反复品读小说开头三段的景物描写,接下来用投影放出了根据第一段改写的诗行,并让一位很有朗读天赋的女生朗读诗句。在这诗情画意的品味中,老师让学生思索:这里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并引导学生与高尔基的《海燕》作比较,学生明白了: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立关系,中国文化则主张人和大自然和谐交融,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美。然后老师又旁征博引,从“芦苇”到诗经中的“蒹葭”,到琼瑶小说《在水一方》,老师甚至用深情的歌声告诉学生:跳动在女人怀中的芦苇正是中国女人的爱情的象征。至此,女人的贞洁美好的情感在荷花淀的诗意环境中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在这诗情画意的品味中,程老师引导学生思索:抗日战争如此残酷,为什么要写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学生的回答直指主题。这精彩的阐述让听课的师生叹服。接着,程老师又水到渠成地分析了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女人之间的关系、战士之间的关系,无不渗透着一种和谐美。更难得的是,程老师由小说中女人们的探夫不遇等情节,得出了中国人处理人与自

我(心灵)之间的关系仍是和谐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人生在世,有幸福,有欢乐,也有孤独,有彷徨,有无奈,但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中国文化的处理方式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中和——和谐适中。”中国人的表情方式是含蓄而内敛的。这种对心灵的探索,是大胆而深刻的。在课的结尾,程老师归结出了“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中和(适中和谐)”,中国文化是要人学会“诗意的生活”。学生的课后作业是研究性小论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西方文化精神。最后,在充满激情的“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的师生齐诵声中,圆满而有震撼力地结束这节课。

课后,由珠海市教研员容理成老师、我市两名语文特级教师及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点评了此课。市教育局唐海海副局长更作了精彩的总结。珠海市教研员容理成、新安中学特级教师吴泓、市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李凤平都对市教研员带头讲公开课给予了高度评价。李凤平老师还具体指出这节课的优点:(1)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来审视中国小说,高屋建瓴;(2)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注重文化熏陶、感染上做得很好;(3)讲析诗化小说含蓄性的特点,做到了旁征博引;(4)研究性课题设计得很好;(5)对学生评价——激励语做得非常好。美中不足:课堂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有的地方衔接过渡不足;引申扩展的不应过多,与课堂无关的不说;语言还应更精炼些,导语应再精炼些,短些;应让学生来提问题,挑起事端,再平息事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深大附中叶培祥老师说,这节课是语文教学新视野的成功实践,上出了冲击力、震撼力。执教者旁征博引,纵横开合,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唐海海副局长热情洋溢地指出:这节语文课是对旧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冲击,它以独特的视角激活了听众。课堂上老师灵活运用直接间接的比较,旁征博引,处处启发学生,可整节课却是形散而神不散。尤为难得的是,整节课表现出的水乳交融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启发学生表现的是其个性、思想,而不仅仅是知识;老师不断地把学生引向求知的不平衡,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老师在此不是知识的判官,倒成了智慧风趣的精彩点评人;本课注重的是非知识目标,小说不过是老师启发学生思维的一个载体。这节课上出了文化品位,上出了启发性,上出了冲击力,上出了老师的个性魅力。它打通了文史哲的界限,从大文化的角度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长期受此熏陶,学生定将受益匪浅,并可影响其终身。他还说:“从在座的各位对这堂课的关注和思考,我们看到了深圳语文教学的希望。”唐局长虽自称“外行”,可他对这节课的评点既高屋建瓴,具有辩证思维的高度,又独抒新见,入木三分,令在场所有老师深深折服,被老师们认为是最有水平的评点,是这堂公开课的另一个亮点。

这节课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全市500多名中学语文教师被这节课深深吸引,无一人中途离场。老师们的最大感受是受到震动。深圳市中语会副会长、深圳中学语文科组长薛安康老师说:“这节课很精彩,可以打90分。”市直中学语文中心组组长、外语学校语文课组长林海平老师也盛赞这节课“令人耳目一新,很成功。”深南中学语文科组长柏华老师听课后仿古诗赋诗一首:“听君新唱杨柳枝,如闻仙乐耳渐明。此曲只应程师有,别处能得几回闻。”翠园中学邹玲老师评价道:“这节课非常成功,从多方面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是‘语文味’的典范,值得专门研究。”梅林中学张汇汇老师说:“以前从没听过这么有冲击力的课。”原南昌一中语文科组长、退休后在深圳执教的曹雄飞老师说:“这节课是老师的教学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典范,厚积薄发,很成功。”东湖中学杜舟平老师(曾获湖北省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课后给程老师发了一个电子邮件:“今天在深中听了一节《荷花淀》,感受颇深:无论是执教者的钻研教材还是设计教法、课堂引导,程老师都达到了一种‘不胜寒’的高度,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中西方美学的滋养,是攀不到这个高度的。如此看来,这堂课是给了听课者‘一个高度’。”杜舟平老师还评出“课堂最佳”;“最佳导演:程老师;最佳学生:张晶晶;最佳设计:将原文改一改,换一换;最佳评课:唐局长、学科带头人叶培祥。”深圳中学徐亚芬老师(山西大学文学

硕士)说:“这节课亮点太多,高潮迭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教师的个性魅力,令人激动。执教者、学生与听众忘情投入,现场效果非常好,可谓盛况空前。一堂课气氛这么好是很少见的。”

面对好评,程少堂老师谦虚地说:“这节课不是一节规范课,我的本意也不在上一节中规中矩的的课。‘但开风气不为师’,目的已经达到。本人将吸收老师们的建设性意见,把这节课打磨成经典。另外,在此基础上搞出一系列研究,比如写出长篇论文《重读孙犁:孙犁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文艺理论界还没有人用这种眼光论孙犁的作品。这节课在深圳不再讲了。诗歌教学是一个难题,下次我想讲诗歌鉴赏,希望那节课不比《荷花淀》差得太远。”

(2002年4月,小舟供稿)

原载《深圳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附三:慢慢走,欣赏啊

——程少堂老师《荷花淀》公开课观后

深圳市翠园中学邹玲

听完程少堂老师的《荷花淀》公开课,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上得如此从容不迫,上得如此兴味盎然,上得如此诗情画意。

由这节课引出了我对语文课,对语文味儿的一些思考。这节课之所以这么让我们觉得震撼,觉得耳目一新,就因为它是一节体现了语文味儿精神实质的实践课,它让我们对语文味儿的理论有了更加直观的感性的认识。通过这节课,我觉得对语文味儿可以作以下的解读:

一、对文本个性化的感悟

语文味儿强调对文本要有个性化的感悟,这一点在《荷花淀》这节课上体现得很充分。程老师讲《荷花淀》,并没有从传统的社会学和广义的文章学(如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角度去讲,因为这是大家所熟悉的套路,这种讲法不具有个性特色,他是从中外文化比较的角度来讲的,而这个角度却是大家陌生的。这样处理教材,迄今为止,是我们未曾领略过的。这样的教材处理,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整个课堂始终处于一种新鲜状态,一种欲知根底的期望状态,这样的课堂,是不会沉闷的。

程老师之所以能做出这种别具一格的个性化处理,我想是与他深厚的专业功底和长期的文化积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嗜书如命,不懈的阅读和思索产生的文化积淀使得他对问题有独到的认识和体会。他可以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居高临下、独辟蹊径地做出自己对教材的处理和解读。当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程老师这个高度,但由此,我感到对文本做个性化的感悟就是要对其作文化关照、情感关照。语文教师不但应当在课堂上讲出自己对文本的个性感悟——来自于教师内心的、出自于个体生命体验和个性品味的感悟,甚至还要有点批判精神,这种感悟绝不是照抄教材和教参,而是在其基础上内化出的具有教师鲜明主体色彩的“我这一个”,即人们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出你的哈姆雷特,才是读出了你的个性。有了出自于心灵的感悟,才能去感染和打动学生;有了你的批判精神,才会有学生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人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不辞冒昧在此续上一句:个性的才是有魅力的。你有你独特的体验,它又是发自于内心的,是真切而鲜活的,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吸引学生呢?讲出教材中最震撼心灵的篇章段落,讲出心中最温柔最敏感的感受,讲出读书的思考,讲出生命的困惑,这些才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也许,你没有对课文作出面面俱到的分析,但那又有多大关系呢?既然你已经用你的心智开启了学生的心扉,用你的感悟触发了他们的感情,你就已经给学生们留下

了广阔的探索空间。“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人存此心,事循此理,教师有了出自于性灵的个性化感悟,才能藉此洞开学生心灵,赋予语文课灵动的语文味儿。

二、诗意人生的追求

语文味儿的追求应该是一种浪漫人生的追求,一种诗意的追求;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精神自由舒卷之地,是我们在现实的疲惫和无奈之中抚慰精神的一方家园,正如程老师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所描绘的,应该是一个奠基人的精神根基的幸福之所在。当你面朝人生的大海时,沐浴的是和煦的春风,看到的是灿烂的春花。这种灿烂是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充足的精神底气带来的一种气定神闲,一种优雅,一种诗情画意。

诗意是什么?正如风景优美的阿尔卑斯山急转弯处那道著名的广告牌:慢慢走,欣赏啊!它不崇尚追逐名利的急切和匆忙,而是追求一种唯美的自由舒展的精神生活,一种生活的情调和韵味,一种对自然的欣赏和品味,以至于对自然的参与和融合。徐志摩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就是在这种与自然的交融中体现生命的自由的生存状态。

程老师这节《荷花淀》的文化追求和文化品位,实际上体现的是诗意人生的追求。课的题目是“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他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面对自身痛苦的“哀而不伤”,这三方面关系体现出来的都是和谐美,这种和谐美正是一种诗意。程老师借助这篇小说充分揭示出了这种诗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程老师这节课强调的是生命本真状态的和谐美:月光如诗,女人如诗,芦苇如诗。诗意的芦苇象征贞洁的爱情。诗意也体现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照上。中国人表现情感的方式是含蓄的,这种含蓄是需要花时间去品味,用心灵来感受的,其中更有诸多难以言说的朦胧情愫,正是这些朦胧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哀而不伤”的节制,具有一种中和之美,即使悲伤也是掩泣,而不是号啕,因为后者是缺乏诗意的。诗意还是对现实人生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执着和信念。这节课讲到的爱情的坚贞,人情的善良和美好,无不体现了这种追求。耐人寻味的是,这儿的诗意并不回避人间的苦难和不幸,战争正是对诗意的生活的破坏,反战则是要维护美好生活的诗情画意。可见,诗意并不见得非要靠讴歌真善美来体现,对假恶丑的鞭挞仍然可以展示诗意,只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它,以对人类的爱为根底去“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些善的情感同样也是诗意的,因为它体现了对人类的关怀和悲悯意识,同样指向人的精神家园。

讲出语文课的诗意,面向人的精神——对自然的感悟,对人世的思考,对心灵的探索,这样的语文课当然充盈着语文味儿。

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读《论语》,作为教师而言,我最喜欢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论语·先进》),其中四名弟子各自申述自己的人生理想,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老师微笑鼓励,他与学生之间的那种平等交流,积极鼓励,适时点评,真是其乐融融,如沐春风。孔子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赞赏,不就是注重精神享受的诗意人生吗?

程老师执教的《荷花淀》,再现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他在课堂上谦和、平易、风趣、幽默,他对学生的尊重、肯定、激励使得学生充满自信;他的启发使学生思维活跃,笑口常开。要与学生情意相通,水乳交融,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人生的智慧,更要有激情的投入。当学生诵出艾青的诗“我的眼睛为什么时常蓄满着泪水”时,程老师能够充满激情地应接“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当学生朗诵出《诗经·蒹葭》时,他便深情地吟唱出《在水一方》的歌曲……这里,老师放下了自己的架子,学生忘却了老师的威严,师生的情感双向交流,智慧的火花相互

撞击,教师迸发激情,学生体验激情,课堂成为展示心灵的舞台,成为师生情感激荡,心灵交融的文学殿堂。这种交融性及情感性,正是语文味儿所追求的境界。

整节课中,程老师的教法是灵活多样而非刻板既定的,是根据学生情况不断调整和变化的。为了让学生理解中外文化这样一个陌生的话题,程老师多处运用比较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积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他把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改写成诗歌的形式;用现代理念来改编小说的对话,让学生在幽默睿智的笑语欢声中理解原著简洁含蓄的话语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的韵味。当学生感觉到环境与人是一种渗透关系时,他能马上给予肯定,引申为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千法万法,教无定法,所以,语文味儿其实是最不受具体模式、固定步骤限制的,它更多地渗透在一种情感交融、品味欣赏的浓浓的文学氛围的营造中。

作家毕淑敏说,“爱好文学的人,是比较不容易犯罪的”,因为他“比较地多一些宣泄情感的渠道,比如可以在阅读名著中受到精神的净化,在欣赏作品中体验高尚的情感,在写作中倾诉对人生的感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到创造的喜悦”。(《喜欢文学,比较地不容易犯罪》)我们的语文味儿所追求的,也应该是这样一种“高尚的情感”和“净化的精神”,对于语文味儿的咀嚼,我们的态度实在应该是朱光潜大师所提倡的:“慢慢走,欣赏啊。”

荷花淀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等奖)71374

荷花淀教学设计 阿健 执教班级:高2011级6班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 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教学方法:阅读鉴赏法、引导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

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导入二:以歌曲《十五的月亮》导入。 二、作者介绍(略) 三、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板书: 候夫编席 夫妻话别(助夫参战) 荷送夫参军白洋淀妇女在 花马庄寻夫 探夫遇敌(感受战争)战斗中不断成长淀遇敌巧脱 助夫杀敌 助夫杀敌(投身抗战) 成立队伍 四、赏析本文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略) 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完美统一。

五、赏析小说中的人物语言。 (一)夫妻话别部分水生嫂与水生之间的对话。 1、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站起来要去端饭也体现了水生嫂的贤惠)。 2、她问:“他们几个呢?” 小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3、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他爱丈夫更恨鬼子,对有这样的丈夫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4、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首先表明不反对丈夫参军,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表明她对丈夫的依恋。)5、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丈夫这一去,有可能会牺牲,表明水生嫂已经能够比较平静的面对这场离别,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通过以上人物语言的赏析概括出水生嫂具有体贴、温柔、机敏、

2020荷花淀读书笔记

2020荷花淀读书笔记 《荷花淀》是孙犁短篇小说。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下面是精心为大家的2020荷花淀,希望大家喜欢! 孙犁小说中的故乡场景描写不仅充满生活实感,还在于作者对故乡充满感情的诗意描绘上。例如在《荷花淀》的开头,作者是这样写的: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啊!皎洁的月光、凉爽的庭院、雪白的苇眉子、年轻的女人……短短的几十个字,作者给人们呈现了一幅美轮美灸的水乡农家场景。 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几乎让人们感觉不到战争带来的沉重压迫感。“作者敢于打破现实生活的既定框架,将残酷的现实斗争点染了无数新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正是其故乡情结的特别彰显。孙犁就是用这样充满诗意的画笔,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故乡风情的美妙画卷,展现了冀中平原与白洋水淀上优美的富有诗意的故乡场景。 作为一个本质上的农民,孙犁深深地眷恋着冀中平原这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的土地,这里是他的根,只有深深的扎根在去故乡的土地上,才能创作更为辉煌的作品。作为一个农民 __作家,孙犁将自己创作的触角伸展到广大的冀中农村的每一个角落,用自己充满感情

的彩笔,深情地记录着冀中农村在那个时代所发生的风云变幻,生动地书写着冀中农民在那片土地上所进行的战争。孙犁就像艾青一样,眼里饱含着感激的泪水,写下了对故乡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咏唱着故乡美丽广阔的平原水淀,礼赞着故乡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 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仅如此,这幅画还隐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夜这么深了,丈夫还没回来,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见水生夫妇的笃深情意和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随风飘来的乐

《蒲柳人家》课堂实录

《蒲柳人家》课堂实录 一、阐释课题,走近作者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 生齐:蒲柳人家。 师:它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小说会写些什么? 生:蒲柳人家指普通贫苦农家。小说会写一个普通的农家,几个普通人。 生:我有补充。小说反映了中国农民质朴的人情美。 师:同学们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注释和前言。 师:不错。能运用课文信息。让我们先看看作家情况。 生齐读: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多媒体展示) 师:1952年,刘绍棠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了小说《青枝绿叶》。次年,该小说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当时,刘绍棠也读高中。他的老师不好意思讲课,就请坐在下面的刘绍棠讲。同学们说,神不神? 生齐:神! 师:他的文章具有鲜明的特色。请哪位同学念念。 生:他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多媒体展示) 师:关键词:柔刚结合,乡土文学。 二、抓住文眼,以点带面

师:课文《蒲柳人家》是小说的前两节,但它相对独立完整。请同学们找出能串起全文的一句话,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是这一句: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贱扣儿。因为出现在第一部分的首尾和第二部分的结尾,友韦围绕它展开。 齐读: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多媒体展示) 师:注意读音。系jì。读了这句话,请你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提几个问题。先说说小说三要素。 生:人物、情节、环境。 师:人物的角度。 生:何满子是个怎样的人?爷爷何大学问是个怎样的人? 师:板书:何满子、何大学问。还有吗? 生:这件事还和谁有关?也就是说,一丈青大娘是个怎样的人? 师:很好。引出了另一位人物。板书:一丈青大娘。再看情节的角度。 生:何满子为什么会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 师:对,事出必定有因。那么环境的角度呢? 生:这件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是什么?社会环境如何? 师:你能自己回答吗? 单一舟:这件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是“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 。社会环境是八年抗战。 师:是吗? 生:不对。八年抗战是1937年到1945年。这件事发生在1936年,也就是抗战前夕。还可以从42页的“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看出来。

《荷花淀》教案 (1)

《荷花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2.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3.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珍惜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 1.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2.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含蓄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1.感悟本文诗情画意美和人物的形象美。 2.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对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作用。【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 2.体会如诗如画的景物之美。 二、教学过程 1.以影视资料导入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影片及你了解的战争场景特点。(影视导入构成强力冲击,场景与文章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归纳:提起战争,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总是流血漂橹,伏尸百万;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枪炮轰鸣,悲声一片…… 在小说《荷花淀》中描述了一场怎样的战争呢? 2.把握小说情节 (1)根据预习完成下表(用多媒体显示)。(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段落1~45~2930~3132~3839~47标题编席待夫与夫话别送别亲人马庄探夫探夫不遇段落48~6061~7475~8384标题与敌相遇助夫杀敌漫谈感受迅速成长 (2)根据小标题复述课文内容。(复述能够从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 孙犁的小说并不是以情节见长,但他精选了几个生活片断:开头写话别,交代故事背景,村里七人参军公推水生为代表回家告别,这为妇女们去马庄探夫设下伏笔。探夫不遇,不遇而归,归而遇敌,摆脱敌人,隐入荷花淀助夫杀敌,目睹激战,则是一个转机。情节发展一波三折,错落有致,足见作者在情节上也是匠心独运的。 孙犁笔下的战争和我们想像的战争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感受孙犁笔下的战争) 归纳概括:景美人美情美 3.体会景物之美 (1)赏析月下编席一节 ①引传说激趣。(引传说创设意境)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

《荷花淀》教学实录

《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 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 生:Thank you! 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他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在奥斯卡发奖大会上,美国的演员,也是女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好的中国演员”,是谁呀?(有学生回答:刘晓庆)这句话被骂了20年,还在骂。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我小孩比你们大一点,她上高二。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说跟你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 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我说,不是;她说:“猪八戒”,我说,还不是;她说:“是沙僧哪?”我说,很可能是他。她问为什么,我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我也说不清楚。我解释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共性的文化,太个性化的人,哪怕你能力再强,不受欢迎。你说这种文化是不是不好?不能那么讲。讲究共性的文化有它的好处,讲究个性的文化也有它的好处。 那么,我们看孙犁的小说。孙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当然算不上伟大的作家,但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非常大,五六十年代曾经有一个流派叫荷花淀派。中国的文学青年及文学界都很喜欢他的作品,觉得很雅,艺术品位很高。但是,很多在中国学习的西方留学生,不喜欢孙犁的小说,甚至觉得他描写的细节不可思议。

《荷花淀》...

《荷花淀》...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

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 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提问):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三、整体阅读,理清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内容: 注意: 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

《荷花淀》教学设计1

《荷花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三、教学时数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惦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 *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丝还连着。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 解题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构桥事迹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新颖 1.淀:浅浅的湖泊美丽 2.荷花淀: 湖泊名,是白洋淀的一部分提挈 3.歼灭鬼子的伏击战在这里发生 荷花淀 4.用亭亭玉立的荷花象征年轻可爱的抗日战士(铜墙铁壁、哨兵、荷花变成了人),?象征年轻美丽的寓意 抗日妇女深刻 5.荷花是美的,预示了作品轻松、优美的基调,对抗日群众寓有赞颂之意作者简介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七·七”事迹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这时还只有二十多岁。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解放后,在天津从事编辑工作,他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文学短论》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

《荷花淀》公开课实录程少堂(必修课堂实录)

《荷花淀》公开课实录程少堂(必修课堂 实录)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 时间:2002年4月11日14:40-15:40 地点:深圳中学 班级:高一(11)班 记录、整理:邹玲(深圳市翠园中学高中部)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 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

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 生:Thankyou! 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 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她说:“小姐,你 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 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 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在奥斯卡颁奖大会上,美国 的演员,也是女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 好的中国演员”,是谁呀?(有学生回答:刘晓庆)这句话 被骂了20年,还在骂。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 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我小孩比你们大一点,她上高二。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 说跟你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 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 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我说,不会 是孙悟空。她说:“猪八戒!”我说,还不是。她说:“是

荷花淀有感

读《荷花淀》有感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创作于1945年。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冀中地区的广大军民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敌。随着抗日武装的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的广大群众纷纷拿起枪,投身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崇高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抗战的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小说就是以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通情达理而又勇敢机智、开朗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表现了根椐地军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 作者并没有选取轰轰烈烈、壮观惨烈的战争场面作为小说的主场景,而是在激烈残酷的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通过表现农村妇女温柔多情的同时,又透露出她们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仿佛就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小说对农村妇女的刻画最为传神,其中最突出的人物是水生嫂。她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又具有解放区妇女进步的特点。她勤劳、善良:她织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能干与勤快;丈夫是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

担。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育护孩子,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型的妇女。她温柔、体贴: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和众伙伴去看望丈夫,对丈夫一往情深。她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的。丈夫去别人家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丈夫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体现了她的忠贞。 小说也深情地流露出人物间的夫妻之情以及人物的家国之爱。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通过描写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表现出人性的光辉,来表现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 小说中,水生等参军的人对家庭的眷顾,他们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地流露出对丈夫们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反顾地为丈夫们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们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

高三语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实录)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三语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 和实(教学实录)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高三语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 实录) 邓浩 教学目的 一、了解我国古代艺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运用课文的观点阐明一些文学现象。 教学设想 课文里有两段引文十分重要。作者通过引述并分析《谈龙录》里一段话阐明全和粹、虚和实的辩证统一关系,确立了基本观点。引用《画筌》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处理空间的一般表现方法,舞蹈精神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教学中应围绕这两段话,讲清重要的概念,把握作者的观点。 既粹且全,虚实相生,舞蹈精神,这些观点是全文精粹。引导

学生运用这些观点,透视课文举出的绘画、戏曲、舞蹈、建筑等种种艺术现象,并且进一步观察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搞好迁移训练。 在教学中可把握课文精要,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阅读准备 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文。 补充注释 ①哂:dhě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lì乖张,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程少堂(深圳市教研室) 时间:2019年4月11日14:40——13:40 地点:深圳中学 班级:高一(11)班 记录、整理:邹玲(翠园中学)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 时候。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我认为中国人久别重逢或再次见面时一定会哭得唏哩哗啦的,认为这是挺难过的感觉。如果是美国人再次见面时首先会拥抱,然后再互相询问一番;在离别时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说走就走。感觉美国人比较豁达,但中国人就比较含蓄。师:你后面概括得太好了!文化方式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同。要是在美国,在西方大街上,一位男士看见前面有一位小姐很漂亮,他会直接对小姐说:Beautiful!(笑声)这位小姐往往会怎么说?

生:Thank you! 师:但是你要是在中国大街上,比如在深圳大街上,你看见一个小姐很漂亮,你要是走上前去对他说:“小姐,你很漂亮!”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是碰到胆子大一点的,她可能会反手给你一耳光;如果是文雅一点的小姐,会怎么样呢?(学生说:跑了)不是跑。她会对你说:“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叫警察的!”(笑声)在奥斯卡发奖大会上,美国的演员,也是女演员,她拿到金像奖后说:“我是最好的!”台下掌声雷动。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演员,曾经说过“我是最好的中国演员”,是谁呀?(有学生回答:刘晓庆)这句话被骂了20年,还在骂。这是为什么呢?文化不同。有些话在美国可以说,在中国不能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大家读过《西游记》吧?我小孩比你们大一点,她上高二。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说跟你讨论一下《西游记》,唐僧带领几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假设唐僧在路途上得了重病,病治不好,因为没有什么药,你说他会选谁当接班人,去完成西天取经的重任? 生:(众说纷纭,说沙僧,孙悟空的都有。) 师:我女儿跟你一样也是说:“孙悟空”,我说,不是;她说:“猪八戒”,我说,还不是;她说:“是沙僧哪?”我说,很可能是他。她问为什么,我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我也说不清楚。我解释说:中国文化是讲究共性的文化,太个性化的人,

荷花淀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等奖) (1)

荷花淀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难点: 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教学方法:阅读鉴赏法、引导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导入二:以歌曲《十五的月亮》导入。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

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主要有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三、关于荷花淀和小说的创作背景介绍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

荷花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荷花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荷花女人竞风流 ----《荷花淀》教案 崇阳一中胡洁 文本解读 《荷花淀》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优秀小说。小说写的是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小苇庄 的七个青年参了军,妇女们探夫未遇,归途中无意中帮助男 人们打了一场胜仗的故事。作为孙犁的代表作,小说虽然以 抗战为大的背景,但主要表现了农村妇女依恋丈夫的浓浓的 夫妻之爱和在抗战形势影响下,开始觉醒并最终成长成熟的 巾帼战士对家对国的深深的热爱之情。 这篇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是语言描写。文 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体味语言的能力 有较高的要求,从某种角度来说,体味语言水平的高低,决 定一篇文学作品阅读的成功与否。在阅读过程中,应该从不 同角度来体会、琢磨和分析语言。本文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让我们欣赏到了人情、人性的纯美,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 教学设想 单元知识提示到,学习这个单元,要注重欣赏小说的人 物形象和语言。欣赏小说语言,要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作 者语言运用的技巧,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

《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景物美、细节美、情节美,作品中质朴简明又内涵丰富的人物语言是最大的亮点。品味人物语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因此本课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和情感构筑起来的美妙的语文世界。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尊重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把握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理解对话描写对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朗读个性化的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品味含蓄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 教法学法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细心体会小说中对话描写的好

荷花淀名师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姓名。指着课题中的淀”字]这个字怎么念?什么意思? 生:淀”念di nn。浅水湖泊,多用于地名。 师:对。荷花淀是白洋淀的一部分。白洋淀,在河北省中部,是当地著名的浅水大湖。抗日战争期间,在白洋淀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 [简介作者] 《荷花淀》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孙犁。他生于1913年,是河北省安平县人。1936年到 白洋淀附近的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清晨黄昏,漫步白洋淀边,孙犁 熟悉了这一带的风土和人民的劳动、生活。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这个地区,他切身体验了农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在抗日的旗帜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虽然热土难离,但是各个村庄的青年农民都自愿地走上抗日前线。至于那些青年妇女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更使他衷心敬佩。1937年冬天参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 工作,后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1945年5月,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写成了《荷花淀》等短篇小说,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据老作家方纪回忆:那里我正在延安《解放日报》当副刊编辑,读到 《荷花淀》原稿时,我差不多跳起来了,还记得当时在编辑部里的议论一一大家把它看成一个将要产生好作品的信号。”《荷花淀》的出现,就像是从冀中平原上,从水淀里,刮来一 阵清凉的风,带着乡音,带着水土气息,使人头脑清醒。” 解放后,中国青年出版社把他的小说和散文结集为《白洋淀纪事》,《荷花淀》就是这纪事”之一。 孙犁的小说,以及天津、北京、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中青年作家的小说,风格相近,乡土特色很浓,语言朴素清新,被一些评论家称为荷花淀派”。以荷花淀”为名,可见这篇小 说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介绍作者,突出同课文《荷花淀》有关的情况] [边听录音边默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标上段序,共85段。请一边听录音,一边默读课文,学习、 欣赏作家的这篇佳作。按往常的习惯,在课文上圈点勾画;体味语言的特点;领会洋溢在全文中的诗情画意。 [在录音带放到上船走了”、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之后,分别按暂停”键,并提示学生注意,以上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写得确实好啊!谁能用最简短的几个字,概括这篇小说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结并板书] 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或:话别、送行一一探夫、遇敌一一歼敌、参战 [初读时先要求抓住最基本的情节] [深入理解、思考] 师:请大家继续钻研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把这十几个字的基本情节,适当扩大,写一篇三四百字的故事梗概”,要求是:让没读过《荷花淀》原作的人也能大致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同时思考下边几个问题,准备下一节课研讨、交流。 1 ?这篇小说的对话描写、景物描写很精彩,你能各举一个例子,说说它在小说中起的作用吗? 2.你认为这篇小说的语言主要有什么特点?

荷花淀读后感200字

荷花淀读后感200字 荷花淀读后感200字(一) 人们永远充斥着战争,因为他带来的只有悲痛与泪水,愤怒与哀鸣。可是,当我们把侵略者赶走时,那种喜悦安抚了战争带来的创伤。 故事讲了一位叫水生的汉子,因为会上成立了一个地区队,要各位踊跃参加,而水生又很积极,就第一个举手报了名,回去与老婆一说,就匆匆走了。丈夫在外打仗,哪有媳妇不担心?水生的老婆与其他战士的老婆一商议,决定去看看水生他们。她们哗哗摇着船去了淀的对岸,才知道水生他们刚走。她们不得不失望的往回走。这时,一艘日本军船,紧紧地跟上了她们。幸亏她们在白洋淀长大,不船摇得飞快,她们打算把鬼子引进荷花淀,因为那里水浅,大船开不进,当她们驶进荷花堆中时,枪声响起了,她们想,陷在敌人埋伏里了,

准要死了,就一齐翻身跳入水中,当她们不得不上来换气时,看到开枪的并不是鬼子,而是水生他们,最后,鬼子被逼无奈逃的逃,死的死,而水生老婆却如愿与水生见面了。 和平如大海般稳健,如蓝天般深邃,如草原般令人向往,而战争永远只能活在人们的唾沫腥子下。《荷花淀》写出了人们多么希望抗战早日结束,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要是因为战争而牺牲,那未来的美好年华岂不如被海啸噬没一般。我们只需要细腻精致的人生,不需要污秽漫长的战争。我们只愿赶走侵略者,永保和平。 荷花淀读后感200字(二) 孙犁的《荷花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婉约派”文本。作者以高度柔情化的叙述语调,描写了一大群冀中水乡的妇女形象。无论是严酷的现实,还是激烈的战斗;无论是凄凄惨惨的分别。还是死亡的冷酷无情都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的诗意氛围之中,那月光下柔情修长

的苇眉子,女人缠绵绯恻的情意,体贴得无微不至的话语,含蓄婉转的内心波澜,像静静流淌的水,让月光冲刷得皎而洁,纯而圣……全没有“乱石蹦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和雄奇气魄,也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怀激烈,也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只味一地“戏斟低吟”或“倚门口首”,留一个“拢抱琵琶半遮面”的浅笑让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地捉摸。 《荷花淀》的环境描写可谓充满了讲情画意,细节的点染强化了文章“柔情”的一面,语言的描写,更值得回味。栩栩如生的画意生动的细节传神的对话,其风神流美之致,虽诗之《蒹葭》《西厢》之拜月,《红楼》之葬花,也大致不过如此。 《荷花淀》看似无技巧,其实是技巧之极致。这种诗化的技巧把枯燥而残酷的战斗场面描绘成一场诗情画意的游戏,甚至是一次蜜意柔情的浪漫故事。 荷花淀读后感200字(三)

《荷花》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荷花》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教学目标: 1、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了解有关描写荷花、荷叶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 师: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画面? 生:听了刚才的音乐,我好象看见一个仙女在亭子里弹琴,亭子旁边是满池的荷花! 生:我好象看见有一大池荷花在随风飘舞! 生:我仿佛就在荷花池里采荷花!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21、荷花,齐读课题) 师:想看看荷花吗? 生:(齐答)想! 师: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你身边的伙伴交流、议论。 (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观看时指指点点,交流议论,当不同的荷花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惊喜地叫起来,都急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与老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给你们带来美的享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好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生:亭亭玉立的荷花! 生:千姿百态的荷花! 生:洁白无暇的荷花! 生:冰清玉洁的荷花! 生:含苞欲放的荷花! 生:翩翩起舞的荷花! 生:争奇斗妍的荷花! 生:相看两不厌的荷花! 师:你说得太好了,相看两不厌,只有白荷花!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叶老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我为你们认真的态度而鼓掌!这么多人想说呀,我

最新人教版高中荷花淀教案3篇

最新人教版高中荷花淀教案3篇 】《荷花淀》的语言质朴简明,内涵丰富.小说中有不少人物对话,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个性色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荷花淀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荷花淀教案一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荷花淀》这篇小说来说, 却是文中有画,又文中有诗,这实在是一幅被作者充分诗化了的如同人间仙境般的有着无限开阔境界的荷花图. 这正是作品的真正的魅力所在.不能清晰地从作品的描写中还原出几个面目真切的水乡人物, 更不会对其中的战斗场面有什么深刻印象, 甚至作品所讲述的一部故事都显得那么朦朦胧胧,似有若无;但你却绝不会忘记那无边无际的生长着茂密芦苇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

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 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这所有的文字中,哪里有一点点战争的味道?又哪里有一点点尘世的纷扰?作者正是要通过这种绝美的画面, 把读者带入一种纯美的境界.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 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 近景远景层次井然, 线条分明. 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副副美丽的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

《荷花淀》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荷花淀》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荷花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语言,领会水生嫂及其他荷花淀妇女形象。 2.通过赏析人物,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心灵。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话题是我们不愿意提及的但是又 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战争。大家知道,战争意味着分离,战 争意味着残酷,战争意味着悲剧。战争是残忍的,是恐怖的。从古至今,战争似乎永远是男人的大舞台,战争让女人走开,而女人一旦介入战争,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和我 一起走进孙犁的《荷花淀》 二、作者简介,渗透学法。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安平县人,2002 年7月在天津去世。在他去世后,曾经有这样的评价:二十 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 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 他诗化的一生。昨天,我让大家预习了文章,对文章有了整 体的把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浮光掠影”法。那我们今

天用第三种方法“蜻蜓点水”法,即撷取文章中某些重点片段、章节,作仔细的鉴赏和研究。 三.朗读品味夫妻话别中对话,探究把握水生嫂形象 师:请同桌两人分角色读,从“女人抬头笑着问”读到“女人留着眼泪答应了他。” 师:读完这段对话你对水生嫂的印象如何?你认为这些 语言反映出水生嫂怎样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找一句你认 为最简洁,最传神,最动人的话,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认为是“你走,我不拦你。”表明水生嫂支持丈 夫参军杀敌。 师:好,你把原句中“家里怎么办?”给落下了,那么 加上以后是否就表明水生嫂不支持丈夫了呢?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还是支持的。只不过提出实际困难,真实地反映出 矛盾心理。 师:是啊,水生嫂是人而不是神,丈夫走了,生产任务、生活重担、服侍老人、照顾孩子,这一副副担子全都得压到 自己的肩上,没有顾虑是不现实的。不过,经过了一番思想 斗争,水生嫂还是毅然决定挑起家庭的重担。同学们能在文 中找出这个句子来吗? 生:“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师:对。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

荷花淀的教案参考

荷花淀的教案参考 荷花淀的教案参考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