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原高寒地带工程车辆启动难的原因及解决

高原高寒地带工程车辆启动难的原因及解决

高原高寒地带工程车辆启动难的原因及解决
高原高寒地带工程车辆启动难的原因及解决

高原高寒地带工程车辆启动难的原因及解决

工程车辆在高原高寒地带使用时,由于缺氧等特殊的气候条件的影响,存在着启动困难的问题。为了启动车辆,人们通常采用火烤油底壳和进气管、给发动机灌热水以及推车、拖车、溜坡等落后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费力费时、费燃料,而且一旦操作不当,极易发生火灾,很不安全。本文将介绍高原、高寒环境下工程机械难于启动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1 柴油机启动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1)启动转速必须超过一定转数(一般>80 r/min)。

(2)压缩终了时气缸内混合气体必须有足够的压力。

(3)压缩终了时气缸内混合气体要具备足够的温度。

(4)压缩气体氧气含量应超过一定的浓度。

2 高原低温环境下柴油机难于启动的原因

(1)高原地区冬季极限温度在-40℃左右,柴油机进气温度相应地要比常温下低30℃~60℃,因此,柴油机气缸内压缩终了时的空气温度达不到启动时的必需温度,且气缸内压缩空气的压力也明显低于正常启动时所要求的压力,柴油机难以启动。

(2)蓄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在20℃~40℃范围,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蓄电池的输出能力也相应地下降,表1列出不同环境温度下,蓄电池20 h放电率(%)输出情况。从表1可看出,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蓄电池输出能力在-30℃时,只有额定输出的34%左右。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柴油机启动系统功率下降,使柴油机启动转速低于启动必需的最低转速。

(3)低温时,润滑机油粘度加大,各摩擦副之间的阻力加大,使柴油机启动转速下降。

(4)高原地带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海拔高度每升高1 000 m,大气压力下降9%,空气密度下降梯度为6%~10%,含氧量下降10%,可见海拔高度越高,空气含氧量越少,柴油机越难启动。

(5)低温条件下,柴油粘度增加,表面张力加大,导致喷油的雾化质量变差,延长了着火滞后期。

3 提高柴油机启动能力的主要措施

(1)采用低温性能好,结构形式与普通启动型不同的蓄电池。此类蓄电池采用了单元螺旋卷绕技术,其极板与极板之间的间隙极小,采用固态酸,并能被玻璃纤维网所吸附,整个结构紧密,极板面积大大高于普通平板式蓄电池的铅面积,低温时,更无液态酸冰冻现象,可在-40℃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冷启动功率、充电速度等指标与在同等条件下的普通蓄电池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2)对蓄电池进行加热保温,保证蓄电池低温条件下正常充电且具有足够的电流输出,从而提高柴油机低温启动性能,而且还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3)降低柴油机压缩终了时的混合燃气的燃点,采用乙醚冷启动。柴油机压缩终了时气缸内的气体温度一般要求大于200℃,而柴油在压缩终了压力为3.2 MPa时,着火温度在180℃~200℃左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点火。在环境温度很低时,启动前,在柴油机进气歧管中喷入一定比例的乙醚,可有效改善启动性能,这是因为乙醚的燃点低,在3.2 MPa压力下乙醚的燃点仅为57℃

左右,所以柴油机不须达到原最低启动转速的要求,就能点火启动。

(4)选用低温性能好的润滑机油。这类润滑机油低温时,粘度小,启动时,各摩擦副之间润滑好,启动阻力小,利于启动。另外,还可采用加热润滑机油,以降低机油粘度,减小启动阻力方法。

(5)加热柴油机的进气温度,提高柴油机在压缩终了时气缸内的气体温度。常用办法是采用机器内或外电能对安装在进气道内的电阻丝通电,加热柴油机的进气温度;第二种方法是采用火焰进气预热方法。该方法是在启动前,接通预热塞(燃烧器),十几秒钟后,预热塞炽热,丝温达到900℃左右(该温度足以点燃柴油),启动柴油机时,由输油泵泵出柴油,经控制电磁阀进入喷头雾化,雾状柴油与空气混合后,形成易燃混合气,易燃混合气与炽热塞接触,立即燃烧,在进气管内,形成对进气的预热。

(6)加热柴油机的冷却介质。冷却介质的加热方式有交流220 V强制循环式电加热,但限于施工现场条件,有时施工现场无220V交流电,此种方案应用较少,更多的是采用外置强制循环式燃油加热器。该加热器利用随机燃料,通过燃烧,将柴油机的冷却介质从柴油机体内吸入,经过加热器辐射加热,再将加热器加热后的冷却介质送入柴油机体内,然后再将机体内的冷却介质吸入加热器加热送出,这样不断循环往复,大约20~30 min后,柴油机机体可被预热到40℃以上。此时气缸、活塞、活塞环以及其它摩擦副之间的机油温度随之升高,机油粘度下降,降低了启动阻力矩。当机油温度达到40℃以上后,缸体、进气歧管套温度都有升高,启动时空气在进气歧管内被加热,压缩终了时,由于气缸壁、活塞杆、气缸盖的温度高,压缩空气向这些件散的热量减少,因此也提高了压缩终了时压缩空气的温度。同时,压缩空气终了时的压力也有所提高,极大地改善了柴油机的启动性能,该方法热效率高,产热量大,适用于大、中型工程机械。

4 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为达到最佳启动效果,前述几种方式往往同时使用。但是,乙醚与进气火焰预热、乙醚与进气电阻加热不能同时使用,否则,火焰将点燃启动液混合气而发生爆炸,引起严重后果。

(2)高寒地区,采用进气火焰预热方式效果很好;高原缺氧地区,采用进气火焰预热要消耗一定量的氧气,这样一来,会剥分柴油机爆燃时所需氧的含量。因此,建议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不要采用进气火焰预热方式。

(3)用乙醚启动液,在柴油机转动时喷射,效果最佳,启动液容器应远离高温热源,安装于阴凉通风处,禁止明火靠近,以防爆炸伤人。

(4)对蓄电池保温加热时,蓄电池技术状态要完好,且蓄电池电解液面高度,应控制在规定范围,过低会造成加热失控,特别强调,温度传感器不能拔出,否则也会造成加热失控。

(5)采用进气火焰预热系统时,电磁阀应安装在靠近预热塞处,以免着火滞后。预热时间也不能太长,以免损坏预热塞。

(6)采用外置强制循环式燃油加热器时,绝不能使用汽油作燃料,应根据机器使用的环境温度,选用适当牌号的轻柴油(或煤油),当与柴油机使用相同牌号柴油时,应保证在使用环境温度下,柴油不结冰、不结蜡,防止供油回路堵塞。

高海拔常识及施工注意事项

高海拔常识及施工注意事项 一、高海拔不可怕(一)什么是高海拔按照国际通行的海拔划分标准: ——1500-3500米为高海拔,在这个高度,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大多数人都可以适应;——3500-5500米为超高海拔,在这个高度,个体的差异决定能否适应;(二)什么是高原反应是指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带来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变化,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生理反应。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高山反应不是很明显。 少数人高山反应在3000公尺以上。 高原反应一般发生在到达高海拔6-12小时后,少数在1-3天后发生,一般3-7天内恢复,情况严重的恢复时间可达2周以上。 高原反应较为普遍的表现有: 胸闷、气短、干咳、头痛、头昏、乏力、厌食、恶心、呕吐、嗜睡、失眠、微烧等;多数人会因缺氧而嘴唇和指甲根发紫,有的人还会因空气干燥而出现皮肤粗糙、嘴唇干裂、鼻孔出血等;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也可能发生浮肿、休克或痉挛等现象。 高原反应视个体情况不同,症状和程度会有所差异。 有的只出现上述单个或少数几个症状,有的则多一些;有的反映敏感、强烈,有的则较轻,甚至几乎没有。 (三)哪些人不适宜上高海拔一般来说,凡有明显心、肺、脑、肝、肾等疾病,严重贫血、高血压病和视网膜疾病患者,以及孕妇,均不宜进入高海拔地区。 正患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烧,体温在38度以上,或者虽在38度以下,但呼吸道及全身症状明显者,应暂缓进入高海拔地区。

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综合抵抗能力较差,对高原低氧环境十分敏感,缺氧后比成人更容易引发高原病,而且后果较为严重、持久。 根据有关研究和经验,建议尽量别带10岁以下孩子去高海拔。 比较安全的年龄是在十几岁以上,1本人一般按照14岁左右的标准掌握。 年龄过大且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也同样不适合到高海拔。 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全面退化,免疫力和应对特殊环境的能力下降,容易感冒或患上肠胃病,更容易发生急性高原病。 二、高海拔活动注意事项(一)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坚强的自信心,对于减弱高原反应带来的身心不适十分重要。 要有一副平常心,既不要过于紧张。 如果过于紧张,无谓地忧心忡忡、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慌乱起来,给自己负面心理暗示,反而会使身体不适加剧,延长缓解时间。 其实,许多高原反应症状都跟心理作用有关。 (二)足量饮水之所以把“饮水”提在这个位置,目的是要大家认识到在它高原适应中的重要性。 不少人在高原对饮水并不太在意。 这对保持健康、克服高反是十分有害的。 说一说为什么在高海拔要足量饮水的原因吧: 人到达高海拔后,脊髓会很快产生大量新红血球,以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这些新红血球使血液变得粘稠;同时,由于空气干燥稀薄,呼吸加速,使体内水分丧失比平原快,这种脱水更加剧了血液粘稠。 另外,在缺氧状态下,人体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加大。 引起二氧化碳超量排出,造成身体体液环境偏碱性,出现“碱中毒”现象。

浅论对高原高寒地区公路设计的思考

浅论对高原高寒地区公路设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9-04-16T15:17:12.33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作者:吴志明 [导读]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在不断深入,不仅内陆地区的交通质量得到了改善,高原高寒地区的交通问题也在日益环节。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650000 摘要:在我国交通建设的过程中,公路设计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高原高寒地区的公路设计存在一定难度,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确保公路的质量,还要保障公路施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所以,要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提升高寒高原地区公路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其满足现代交通需求,从而促进我国西藏等高原高寒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高原高寒;公路设计;思考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在不断深入,不仅内陆地区的交通质量得到了改善,高原高寒地区的交通问题也在日益环节。在高原高寒地区修建公路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公路建设任务,其受到地质、环境、水文等条件的影响,公路设计存在一定的难度。与内陆地区相比,高原高寒地区不论是在公路规模上,还是在设施、宽度等方面其等级水平都相对较高。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要合理把握各项技术标准,做好线位的布设,将安全、环保等现代公路的修建理念融入到公路设计之中。 一、高原高寒地区公路路线设计 (一)规避不良地质 在高原高寒地区修建公路很容易遇到不良地质情况,所以在设计时,要尽可能规避不良地质,减少地质问题对公路质量的影响。可以利用遥感、GPS、地质勘查等技术手段来分析路段情况,正确评估地质灾害等级,避免其对公路建设造成影响。对比不同的路线方案,要坚持回避原则,如果无法完全规避不良地质,可以采用一定的处理措施。如果存在泥石流、滑坡、冻土等比较恶劣的地质问题,可以重新选择修建路线或绕开修建,降低不良地质造成的危害影响。在公路修建项目中,如果地质条件相同,要优先选择阳坡修建,从而减少冻融滑坡、融陷破坏等问题的出现。阳坡光照时间较长,可以提升路面温度,避免过大的早晚温差,进而对上述问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二)规避大长纵坡 高原高寒地区经常会出现积雪、冰冻等情况,导致大长纵坡路段行车危险性较大,所以在设计时要多加注意。研究显示,隧道方案能够降低大长纵坡的危险性,所以可以对隧道方案进行合理利用,从安全、环保、成本造价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比较不同的方案方法,确保路线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避免小半径曲线的使用;第二,提升高行车视野距离;第三,设置避险车道,其入口视距要符合要求;第四,设置紧急停车带,方便检修和调整。 (三)科学选取超高值 在选取曲线超高值时,要从多个方面着手考虑,其中包括车速、气候、路面类型等等。如果在路段位于积雪冰冻区域范围内,则在设计时要对最低车速进行考虑,避免冰雪天气出现车辆打滑等问题。此外,要以我国货车为标准,将最大超高设定为6%。 二、高原高寒地区公路路基设计 (一)路侧净空 通常,积雪冰冻地区容易出现车辆打滑等情况,其路面摩擦系数相对较低,所以容易引发事故危险,转弯路段的危险系数最高。所以,要准确计算路侧净空,平曲线半径越大越好。为了避免车辆在道路外围再次发生呢危险,如果用地面积足够,可以额降低路基边坡坡率,可以选用两种边沟形式,一种是暗埋边沟,另一种是碟形边沟,其能够增加路侧净空,进而使道路使用更加安全。 (二)横断面 高原高寒地区降雪频繁,所以路面积雪较多,针对这个特征,路基横断面不仅要设计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等位置,还要尽可能进行路基加快,设置更多可停靠空间,进而确保初雪设备的自由出入。 (三)排水 高原高寒地区的路基时常会出现冻胀、翻浆两种病害问题,这两种病害问题具有独特性,需要采取有效的路基排水措施进行防治缓解。针对此类地区较强的冻融循环情况以及冬季需要撒盐除雪的特点,在排水工程设计时,首先要选择恰当的设施材料。可以将圬工材料作为首选,也就是尽可能采用浆砌片石,或预制/现浇混凝土材料,合理设计混凝土排水结构。由于此类路段时常需要撒盐除雪,所以还要选择有效的防腐手段和提升混凝土抗冻能力的对应措施。 三、高原高寒地区公路路面设计 路面需要长时间暴露在外部,其会直接受到低温、降雪、紫外线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路面设计时,要优化设计思路,对路面抗高寒、抗裂缝、抗滑三种性能加以考虑。裂缝较多的路面在高温软化后会出现许多车辙印记,等到寒冷季节的到来,这些车辙会使裂缝问题更进一步恶化。而后,雨水会从裂缝中进入路基,影响路基稳定性,进而导致路面质量降低,影响路面的正常使用。在高原高寒地区,时常会出现积雪和冰冻现象,与正常路面相比,其摩擦系数较小,进而导致路面没有足够的抗滑性能。所以,要对其抗寒、抗滑、抗裂三种性能进行强化,着重进行路面材料的考虑和筛选,才有合理的层间处理措施。优质的层间处理能够减少半刚性基层干缩裂缝反射问题。要尽可能选择摩擦阻力系数较高的材料,这种材料的防滑性能较好。 四、高原高寒地区公路桥梁设计 在高原高寒地区建设桥梁具有条件差、形式多等特点,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气候条件,要着重做好安全性能设计。其主要包括桥身强度、稳定性、桥梁耐久性、全寿命周期等多个方面。 (一)结构形式选择 由于环境恶劣,不具备良好的施工条件,所以现场技术和质量管理都无法充分发挥效用,桥梁结构最好以预制拼装结构为主,统一孔跨布置,避免预制结构产生尺寸变化,确保其具有一定的可更换性,使其能够大批量生产。采用化零为整的方式尽量在预制场内实现桥梁结构的批量生产,从而有效控制生产质量,提升其对抗恶劣天气的能力。针对现浇施工,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和方案的筛选,从

高原高寒地区影像判读中若干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高原高寒地区影像判读中若干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研究调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技术手段。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调查时遥感影像判读是整个调查工作的重点,尤其是高原高寒地区遥感影像的判读。本文中,我们结合某一高原高寒地区的地貌特征、植被、水系以及地面基础设施等情况,分析了高原高寒地区遥感影像判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标签:高原高寒地区遥感影像判读问题分析处理 高原高寒地区遥感影像判读与普通地区遥感影像判读不同,由于高原高寒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高寒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因此高寒地区的遥感影像判读更容易出现错误。本文中,我们对高原高寒地区遥感影像判读容易出现错误的冰川判读、道路判读、居民区判读进行详细的分析。 1高原高寒地区的遥感影像 我们之所以能够通过遥感影像分析地质特征,原因就在于地面不同物体在遥感影像中的表现形式不一样,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分析遥感影像时会重点分析地面地形地貌、植被、水系以及其他基础设施。 1.1不同地貌特征在遥感图像中的表示 一般我们在分析地形时要重点分析遥感影像的色彩、阴影、图案等特征,然后再结合各种已知的所观测地区的地形资料,判断影像是哪一种地形地貌。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地貌分布比较复杂,平原、山地、丘陵等地形交错分布,从而给影像判读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我们在判断地形时要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进行判断。例如,若某一地形中阴阳坡阴影面积不大,且地形起伏不高,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这种地形是丘陵。某一地形起伏很大,且地形中植被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这种地形为山地。 1.2植被在遥感影像中的分布 由于植被分为很多种,因此在分析植被的遥感影像时我们要结合一定的方法以及不同植被的特征进行分析。 通常我们所使用的分析植被影像的方法有检索法以及综合判断法两种。检索法是我们分析航空影像植被分布的主要方法,其原理是根据不同植被有不同影像特征,对影像中植被的颜色、大小等特征进行逐一分析,从而确定植被种类的方法。综合判断法主要应用在遥感卫星植被影像的判读工作中,由于卫星影像的分辨率较低因此在影像判读时无法采用检索法,所以我们要根据地区内的季节气候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结合不同植被的生长条件分析该地区是否有某种植被分布。

高原施工

高原地区施工 本项目施工地点位于玻利维亚的拉巴斯市,平局海拔3600m,属于高原地区。从医学角度看,“高原”系指海拔3000m以上的广阔地域。在此高度上可以使大多数人在静息状态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而超过此高度时,其生理、生化、病理和临床方面的改变则明显加剧。因此,要考虑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由此导致的施工效率降低的情况,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措施来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3.2.1.1劳动力的选派 (1)选择身体素质好的施工人员,经医院体检,能适应高原地区低气压、缺氧的特殊自然环境。 (2)政治思想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勤奋,遵纪守法。 (3)业务能力强,施工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并经过高原地区卫生、保健及施工技术培训过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4)进入高原地区工作的人员必须建立健康档案,要严格执行工前、工作期间和工后三个阶段的健康体检,实行全程动态健康监护。工前健康体检,主要针对高原反应的程度,对不适应高原环境的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工作期间实行季度体检制度。 (5)根据本工程海拔高的特点,本工程在施工中尽量采用机械化作业,减少劳动强度,提高施工的劳动生产率。在施工条件和要求许可的前提下,尽量雇用当地劳动力补充非熟练工种岗位用工。 3.2.1.2建立针对高原的应急救援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项目部对高原常见、特发性疾病的防控管理,以及当发生高原疾病时,做出应急响应。 (1)防控措施 1)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功能测定;对心、肺听诊和肝、脾、肾等主要脏器进行检查,并对心肺X 透视、心电图检测。通过全面体格检查,剔除高原病“易患者”,筛选出适应进驻高原的人员。同时,应保留检查记录,以供查阅。

非洲地区国家边界的确定

非洲地区国家边界的确定 在教学中,讲解非洲历史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非洲国家在地图上看,边境线那么平直,而不是像其他地区蜿蜒曲折的。我想这正是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好机会。于是和同学们一起确定了非洲国家边界研究的课题。我与同学们,分工协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首先,我们要知道相邻国家边界是如何确定的。国家边界的确定在世界上大致有以下几种边界类型,一是自然边界,所谓自然边界是指以自然要素作为划分边界的依据。这是最早的边界形式。一般以独特的地貌特征为根据,如高山、海洋、河流、湖泊、沙漠、森林等。二是人为边界。与自然边界相对应,人为边界是指以民族、宗教信仰、语言、意识形态、心理习惯等因素作为依据划分的边界。三是几何边界。几何国界是指以经度或纬度等数理位置作为划分国界的根据而划分的国界,不考虑地表上的人文和自然状况,又称数理国界。非洲地区国家边界的确定我们归纳总结为两个方面因素。 1.自然地理状况因素 非洲自然地理多以高原、沙漠为主,高原有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有“高原大陆”之称。沙漠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三分之一。如著名的撒哈拉沙漠、纳米布沙漠、卡拉哈迪沙漠。非洲地区地面缺乏山脉、河流等自然边界标志,地形测量资料不足,所以边界很难划定。非洲国家大多根据经纬度人为确定的几何边界。 另外,非洲地区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石油、黄金、铝土、铜、金刚石、铀等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占很大比重。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最为落后的非洲正好拥有这些东西,又因其落后,没有反抗的实力。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来到非洲殖民。 2.非洲近代殖民统治因素 在殖民主义各族入侵和瓜分之前,非洲是没有国界的,这是因为非洲地广人稀,主要是游牧民族,部落经常迁移,任何边界对他们来说都显得多余。非洲地区国界并非由当事国自主划分的,而是由不同的殖民国家根据各自的国家利益拍拍脑袋在地图上画出来的。1884年11月15日,柏林会议正式开幕。与会的法国、德国、英国和葡萄牙等国家用笔和尺主导瓜分了非洲。殖民大国在谈判桌上,用红铅笔肢解了非洲躯体。笔直界无情地穿过许多部族的聚居区,他们根本未考虑非洲众多部族、宗教、语言、传统习惯及复杂的部族矛盾。殖民主义者大多是按经、纬线划分非洲边界(例如:埃及和苏丹边界的一部分就是沿着北纬22划定的,而南纬22度线则成了纳米比亚与博茨瓦纳之间700千米的边界线),也有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非洲边界的,还有以河流、山脉等自然标志划分的。据统计:非洲国家边界的44%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分的;30%的边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的;仅有26%的边界是由河流、山脉等构成的自然边界线。

高原高寒地带工程车辆启动难的原因及解决

高原高寒地带工程车辆启动难的原因及解决 工程车辆在高原高寒地带使用时,由于缺氧等特殊的气候条件的影响,存在着启动困难的问题。为了启动车辆,人们通常采用火烤油底壳和进气管、给发动机灌热水以及推车、拖车、溜坡等落后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费力费时、费燃料,而且一旦操作不当,极易发生火灾,很不安全。本文将介绍高原、高寒环境下工程机械难于启动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1 柴油机启动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1)启动转速必须超过一定转数(一般>80 r/min)。 (2)压缩终了时气缸内混合气体必须有足够的压力。 (3)压缩终了时气缸内混合气体要具备足够的温度。 (4)压缩气体氧气含量应超过一定的浓度。 2 高原低温环境下柴油机难于启动的原因 (1)高原地区冬季极限温度在-40℃左右,柴油机进气温度相应地要比常温下低30℃~60℃,因此,柴油机气缸内压缩终了时的空气温度达不到启动时的必需温度,且气缸内压缩空气的压力也明显低于正常启动时所要求的压力,柴油机难以启动。 (2)蓄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在20℃~40℃范围,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蓄电池的输出能力也相应地下降,表1列出不同环境温度下,蓄电池20 h放电率(%)输出情况。从表1可看出,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蓄电池输出能力在-30℃时,只有额定输出的34%左右。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柴油机启动系统功率下降,使柴油机启动转速低于启动必需的最低转速。 (3)低温时,润滑机油粘度加大,各摩擦副之间的阻力加大,使柴油机启动转速下降。 (4)高原地带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海拔高度每升高1 000 m,大气压力下降9%,空气密度下降梯度为6%~10%,含氧量下降10%,可见海拔高度越高,空气含氧量越少,柴油机越难启动。 (5)低温条件下,柴油粘度增加,表面张力加大,导致喷油的雾化质量变差,延长了着火滞后期。 3 提高柴油机启动能力的主要措施 (1)采用低温性能好,结构形式与普通启动型不同的蓄电池。此类蓄电池采用了单元螺旋卷绕技术,其极板与极板之间的间隙极小,采用固态酸,并能被玻璃纤维网所吸附,整个结构紧密,极板面积大大高于普通平板式蓄电池的铅面积,低温时,更无液态酸冰冻现象,可在-40℃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冷启动功率、充电速度等指标与在同等条件下的普通蓄电池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2)对蓄电池进行加热保温,保证蓄电池低温条件下正常充电且具有足够的电流输出,从而提高柴油机低温启动性能,而且还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3)降低柴油机压缩终了时的混合燃气的燃点,采用乙醚冷启动。柴油机压缩终了时气缸内的气体温度一般要求大于200℃,而柴油在压缩终了压力为3.2 MPa时,着火温度在180℃~200℃左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点火。在环境温度很低时,启动前,在柴油机进气歧管中喷入一定比例的乙醚,可有效改善启动性能,这是因为乙醚的燃点低,在3.2 MPa压力下乙醚的燃点仅为57℃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标准版)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标准版)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标准版)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一、高原地区主要有害因素 高原地区地理特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对机体功能影响很大,如不注意加以防范,往往会造成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导致急慢性高原病的发生。高原环境性低氧、强紫外线辐射、干燥是对人体有害的主要因素。 (一)低氧:低氧是高原损害的根本原因,海拔增高、大气压降低,空气逐渐变的越来越稀薄,氧气的浓度也就相应减少,海拔3000米氧含量为平原的69%,海拔4000米为52%。人体氧气供给不足而产生低氧血症,出现一系列因环境性缺氧引起的不适症状: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气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失眠等,称之谓“高原反应”,反应的程度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少数反应较重,甚至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山昏迷、高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等而危及生命。长期在低氧环境下工作、生活,可能会造成组织器官功能变化,罹患高原性心脏病、高原血压异常、高原红细胞增多病、指甲凹陷症等高原特发

西藏那曲高原高寒地区砼路面道路的设计和施工技术

西藏那曲高原高寒地区砼路面道路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摘要:本文在研究了西藏那曲海拔4600米的高原高寒地区的路基、砼路面破损的机理后,提出了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换填老路基土以保证路基体填料的天然含水量小于起始冻胀含水量、在最大冻结深度以下设置路基纵横向盲沟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体内的地下 水位低于最大冻结深度、取消常规砼路面施工中的真空吸水工序以保证砼路面表面不因过早失水收缩而产生表面裂缝及采用抗冻砼 配合比和加强对砼路面的保温养护等防止该地区路基、砼路面破损的设计技术,再将该设计技术应用于该地区的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高原高寒;换填土;纵横向盲沟;抗冻砼配比;保温养护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in naqu of tibet plateau 46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in subgrade, pavement breakage mechanism, put forward with gravel and other porous materials for filling road foundation soil road base filler to ensure the natural moisture content of less than the initial water content of frost heaving, the maximum frozen depth is arranged below the subgrade vertical blind drainage system to ensure embankment in the underground water level is lower than the maximum frozen depth, cancel the conventional concrete pavement construction of vacuum suction process to ensure the

高原高寒地区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高原高寒地区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姓名:曹红彬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 指导教师:王建华;冯卫星 20061101

高原高寒地区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 高原高寒地区,隧道施工处于低气温、低气压的施工环境中,比之一般地区,混凝土在施工中和运营期间的冻融破坏、内燃动力设备的效率降低、施工中的通风排烟等均需采取特殊的施工措施。我国已建成的隧道工程在高原高寒条件下的施工中,最冷月都停止了混凝土的施工。我国近五年内即将开工建设的高原隧道总长达50公里以上,研究高原高寒地区的隧道施工技术具有广阔的运用和推广前景,对我国西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目前国内公路隧道最长海拔最高的隧道工程鹧鸪山隧道项目为依托,结合工程实际,对高原高寒地区隧道施工机械化配套、施工通风、隧道混凝土施工和运营期间防治冻融破坏等施工技术措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通过对混凝土冬季施工的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验证,形成了混凝土抗冻融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完善了冬季混凝土防冻及抗冻融的配合比设计及外加剂的选用;总结了冬季混凝土施工防寒技术措施和抗冻融施工工艺;形成了高原高寒地区长大隧道平行双洞施工通风模式,完成了高原通风机性能研究和提高供风能力的技术改造;完成了对内燃装载机的功率恢复改造,形成了高原高寒地区隧道施工设备配套模式。 关键词:高原高寒地区隧道施工混凝土抗冻融施工通风设备配套 - I -

Study on tunnel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in cold plateau regions ABSTRACT Tunneling in Cold Plateau is subjected to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 of the low temperature and low atmospheric pressure. Compared with ordinary regions, special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should be adopted to deal with problems induced by Cold Plateau such as freeze-thaw damage, Combustion power equipment efficiency decrease, and Waste Gas Discharging and Ventilation. In the coming five years, more than 50 kilometers tunnel will be constructed in the Cold plateau of western China. However, special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in cold plateau have not been well studied to ensure the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in these regions. This thesis present a systematic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in Cold plateau based on a case history of the Zhehushan tunnel construction. In this study, based on field test data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winter construction, concrete anti-freez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is developed; the component design and use of Chemical Admixtures are improved; research on plateau ventilation equipment efficiency is conducted to enhance the ventilation ability; combustion power equipment is upgraded to recover efficiency; a new integrated pattern for construction equipment in cold plateaus is developed. Keywords: cold plateaus regions, tunnel construction, anti-freeze techniques, ventilation, construction equipment integration - II -

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探讨

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探讨 发表时间:2019-02-25T16:50:21.65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2期作者:李海山 [导读]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由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环境千差万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混凝土工程施工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高原高寒地区,要想确保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就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一些适宜的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 河南县水保站 811500 摘要: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由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环境千差万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混凝土工程施工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高原高寒地区,要想确保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就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一些适宜的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本文也会结合实际案例,针对高原高寒地区的环境特点以及施工现状,对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行着重的分析,并对应的提出一些有效的技术控制措施,以便相关人士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我国高原高寒地区,气候十分恶劣,不仅环境湿度有限,而且早晚温差也是十分明显。相对,这就会影响到混凝土的施工强度以及耐久性,长此以往,甚至还会导致混凝土构件出现冻害反应,进而严重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构成较大的威胁。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结合高原高寒地区的环境特点以及施工难度,对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加大创新力度,并采取一些相应的技术控制措施,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施工目的,提高当地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能。 1.我国高原高寒地区的环境特点以及混凝土施工难度分析 1.1环境特点分析 与平原地区和盆地相比,我国高原高寒地区的气候环境要恶劣许多,如: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年平均气温仅处在-4℃-8℃之间,且全年仅有6个月份的平均气温可达到0℃以上,这就导致建筑工程冬季施工的周期约达7个月之久。这种明显的低温环境对于混凝土施工强度以及耐久性的影响十分之大,稍有不慎,就会致使混凝土构件产生冻害反应。据相关实践证明,位于这些高原高寒地区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以及安全稳定性能都较其他地区的建筑物低很多。所以,必须结合实际,寻找一条便捷有效的技术控制途径,才能改善这种现状,提高当地建筑物的施工质量。 1.2混凝土施工难度分析 高原高寒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较低,混凝土在浇筑完毕后,无论是水化反应,还是强度上升都会大大延长,这样就会容易出现冻害反应。另外,较低的气温环境,还会给混凝土的拌合带来较大的影响。因为低温下,外加剂的活性及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都会大幅降低,这样就会增加混凝土的浇筑难度,使其构件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如:麻面、蜂窝、气泡、露筋等问题。同时,较低的气温使得混凝土拌合的均匀性以及气密性也会大受影响,这样就会增加混凝土工程的养护难度,使其水分过早的凝结,内部体积增大,从而出现大面积裂缝问题。基于这些施工难题,相关技术人员应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根据当地的实际气温温度,制定一些相应的保温措施,这样才能减少冻害、裂缝问题的产生,提高整体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 2.强化高原高寒地区冬季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的技术控制措施 2.1工程案例 以青海省玉树市某住宅建筑工程为例,其于2017年5月开始动工建设,根据总工期要求,不可避免会在冬季进行施工,但因该工程项目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最东部,境内平均海拔为4493.4米,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所以昼夜温差较大,冻土深度可达到1.5米以上。这种条件下就会给冬季混凝土施工带来较大的困境,使其面临负温施工、冻土、高寒缺氧以及环境保护等多种难题。因此,为了确保整体工程建设能够在如期内保质保量的完工。相关施工单位就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以及工程总设计需求等,采用一些高科技的施工设备和管理模式,并对现有的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的改进,使其形成一套符合当地冬季区域环境的混凝土施工工艺,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建筑物出现冻害反应。保证整体工程的建设质量。 2.2技术控制措施 2.2.1原材料控制措施 基于高原高寒地区的环境特点,在开展混凝土工程施工工作时,相关施工人员就要将原材料的合理选择作为首要施工技术控制要点,因为只有保证原材料质量,才能提升混凝土的整体施工强度以及耐久性。首先,在选择水泥材料时,应以强度在32.5 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为最佳选择目标;其次,骨料的选择要达到级配良好、质地坚硬,并且不掺加任何杂质;最后,外加剂的选择应以高效减水剂或矿物掺合料为主,这样才能有效增强混凝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此外,为了确保混凝土在冬季施工的拌制质量,相关施工技术人员还要在拌合前,对这些原材料进行适当的加热,可采取水加热法,具体水温也要根据实际的外界环境温度以及骨料温度来进行科学设置,尽量不超过60℃,以免混凝土出现假凝现象,影响到最终的施工质量。同时,也可在原材料存储库内设置暖气片进行保温,以免气温较低,骨料出现结冰现象,给后续混凝土施工带来较大的难度。 2.2配合比设计控制措施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合理与否,与其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高原高寒地区开展混凝土冬季施工工程,就要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加以全面的监督和控制。首先,水灰比设计要处在0.45-0.6之间,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以及施工强度;其次,水泥用量要高于300kg/m3,并且还要掺加适量的引气剂和防冻剂,以便可以最大化提升混凝土的抗冻能力,规避冻害情况的发生;最后,还要充分考虑混凝土的受冻临界强度,若是外界环境温度在-15℃以下,则其临界强度应以4N/mm2为基准;相对,若是外界环境温度 为-30℃以下,则临界强度应以5N/mm2为基准。 2.3混凝土拌合技术控制措施 在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冬季施工工程中,混凝土的拌合质量必须达到相应的施工标准,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的施工目标。首先,相关施工人员应在拌合前用热水对搅拌机进行全面的冲洗;其次,要适当延长拌和时间,可在基准范围内增加15-30s;再次,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使其能够满足工程施工要求;最后,要尽量在施工现场设置混凝土搅拌站,并设置相应的保温措施,这样既可以缩短运输时

高原冻土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高原冻土施工技术措施 二、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基施工的主要特点: 多年冻土区现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是地质历史时期的产物,是由古代和近代地质地貌过程和气候条件所决定的。 特点一:在不破坏多年冻土区现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前题下,多年冻土是稳定的,但如果多年冻土被破坏,地基多年冻土将产生衰退,甚至融化,路基地基将受到严重影响。 特点二:多年冻土区路基受施工季节影响较大,应尽量减少季节对多年冻土的热干扰。 特点三:水对路基地基影响较普通地区大。水携带的热量较空气要大得多,水在路基工程附近的聚集,对路基地基多年冻土的热干扰很大,甚至引起多年冻土大量融化。 特点四:多年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不大的范围内,各种工程类型的多年冻土可能均有分布。

特点五:本工程地处青藏高原,冻结期较长,最长达七个月。 特点六: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受不均匀冻胀和热融下沉影响较大。 四、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基施工技术措施: 根据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特点,总结相关工程施工的经验和教训,对多年冻土路基必须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一:路基施工中,为减小路基热融下沉,应注意减少填料蓄热对地基多年冻土的影响;路堤较高时,宜分两次填筑;高温多年冻土地段路堤宜在暖季时期填筑。路堑开挖后,基底换填层下的卵碎石土工作垫层对减少路基冻胀和融沉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施工中应认真作好工作垫层。基于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的特殊性,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必须满足在抗冻胀、抗融沉方面的特殊要求。 技术措施二:多年冻土区路基施工应充分重视多年冻土环境保护和环境保护工程的施工,严格按环保要求组织施工。为满足环境和路基稳定要求,防止因周围环境的冻土被破坏,致使热融发生扩散而危及铁路路基稳定,要求青藏铁路取土场应离开路基500m以上,且必须由环保部门指定。施工时尽量采用移挖作填的办法解决填料,充分利用弃碴和路堑挖方。 技术措施三:针对路基不同的施工部位,宜选择合适的施工季节。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分布地区,路堑开挖将高含冰量多年冻土直接暴露在大气中和阳光下,多年冻土的热状态受到严重干扰,高含冰量冻土的融化,甚至可使施工无法进行,所以高含冰量多年冻土路堑的开挖选择在寒冷季节,暴露的多年冻土不会融化,相反,多年冻土的温度还会下降,有利于多年冻土的稳定。 基底和边坡的换填应在暖季初期完成,这时填料的畜热较少,对边坡和基底多年冻土的热干扰较小。 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地段路堤的填筑宜在暖季早期进行,这时多年冻土上的活动层尚未完全融化,而填料的蓄热又较少,地基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可得到有效的保护,对路堤的稳定是十分有利的。 技术措施四:由于水对路基地基多年冻土的热干扰很大,甚至引起多年冻土大量融化。防止地表水、地下水与地基多年冻土接触是维护地基多年冻土稳定的关键。路基施工前必须预先做好临时排水系统,并将临时排水和永久性排水系统统筹考虑,以减少对施工地段地表的破坏,保护好多年冻土环境。 技术措施五:针对多年冻土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在路基工程开工前,应做好冻土工程地质资料的核对工作。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分布以及不良冻土现象分布地段,采取利用通风路基技术,加设保温盲沟,加设防水保温护道,铺设土工格栅等措施来保障路基稳定。 通风路基是采取在路堤基底用重型压路机压实后,直接在基底面上埋设钢筋混凝土通风管或码砌1m厚无风化片石,最后在钢筋混凝土通风管或码砌片石顶上封一层过

三、青藏高寒区

三、青藏高寒区 (一)、自然环境特征——高、寒。生态脆弱。 1、地理位置范围 1)、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川西地区。 2)地理位置 经度位置:80oE——100oE多 纬度位置:30oN——40oN之间 2、地貌 1)、地貌特征:地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高(4400m), 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高原上地形相对 高度小(低山宽谷) 真实写照——“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2)、主要地形区: 高原:请藏高原; 盆地:柴达木盆地 山地: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喀喇昆

仑山,喜玛拉雅山,横断山(位置) 3)地形成因:内力作用——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隆起,褶皱山脉) 解释该区地热资源丰富的原因? 3、气候类型——高寒气候(海拔高) 特点——冬寒夏凉,空气稀薄,其压低;晴天多,年太阳辐射量大(紫外线强),天气复杂多变。 景观——干湿季节明显,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垂直地带性明显 4、水文——高原湖区,湖泊众多,大江源头(三江源) 湖泊:青海湖,纳木错 河流:雅鲁藏布江 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湿地 5、植被——雪山连绵,山岳冰川广布,草原荒漠广布。 生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野牦牛,藏羚羊 东南部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

(二)、人文地理特征(社会经济状况) 1、农业发展: (1)、高原畜牧业为主——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分布在青海、西藏,为我国两大高原牧区(2)河谷农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农作物是青稞、小麦、豌豆。 2、自然资源与工业: (1)、自然资源 能源——太阳能(拉萨号称日光城),地热能(羊八井)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一、二级阶梯交界处)矿产——柴达木盆地“聚宝盆”

帕米尔高原边境山区村落规划方法探索——以塔什库尔干县大同乡阿依克日克村为例

帕米尔高原边境山区村落规划方法探索——以塔什库尔干县 大同乡阿依克日克村为例 摘要:随着塔什库尔干县旅游强县战略的实施,县域村庄如何利用山区的自然 优势,以旅游为突破口,深入挖掘潜在特色,突出各自亮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通过研究实际项目,对这类村庄规划方法做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塔是库尔干县高原边境山区村规划方法 根据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5年内全面完成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城乡规划 全覆盖;2年内完成所有村镇规划编制任务”的部署要求,为加快编制完善村镇规划,科学指导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治区决定 自2012年起用两年时间完成所有建制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行政村建设规划编 制工作。占据全疆国土面积44%的山区富民安居、定居兴牧工程建设设成为新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 一、塔什库尔干县山区村庄特点 从地理环境上来讲,塔什库尔干县位于“万山之祖、万水之源”的帕米尔高原,辖区面积2.5万平方公里,全县44村中仅4个村位于岳普湖县境内的平原地带。其余均位于帕米尔高原腹地,属于典型的山区村,山区村占居民点总量的90.9%。尽管随着县域经济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出行条件已有了较大改善,产业结构调 整初显成效,村民生活有所改观,但与相邻县市平原村庄相比,仍存在着巨大差距。村庄在发展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具体特点如下: 1、地理环境特点——地处万山之祖帕米尔高原,地理区位特殊,且生态本底脆弱。 塔是库尔干县境内冰山矗立,沟壑纵横,丘陵起伏,是山峰与谷地交错的山 地性高原。 塔是库尔干县位于祖国西南部的帕米尔高原,地处喀喇昆仑山脉。紧靠西藏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自治县地处欧亚腹地,远离海洋,属高原高寒干旱气候,全年日照时数达4434.7小时,平均日照2849.2小时;气温低,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平均日较差14.7℃。 因生存条件较恶劣,塔什库尔干县的人均寿命较短,为50岁。 2、资源特色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自然景观奇特,气候生态多样,冰峰与草原共存, 民族风情独具特色,自古以来就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尤以“慕士塔格冰川奇景”、“丝绸之路”享誉世界。县境内冰山耸峙,峪谷纵横,南有海拔 8611 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格里峰,北有海拔 7546 米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海拔 7649 米的 公格尔峰。奇山怪石、奇花异草遍布全境;喷泉、温泉、湖泊、牧场点缀雪岭; 杏花村,花果乡散布于巍峨冰峰之间,在县境内可看到五千年至一万年的古文化 遗址;古石头城遗址是丝绸之路经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的最大驿站。还有保护 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香宝宝古墓群;盛唐建筑——公主堡,一直保 持完整的独特的塔吉克民族风情。可以欣赏到一天多次日出日落的美景,听到塔 吉克人优美的“鹰”与“冰山”的传说。 3、民族特点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

高原施工人员安全措施 一、高原地区主要有害因素 高原地区地理特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对机体功能影响很大,如不注意加以防范,往往会造成机体组织器官得损伤,导致急慢性高原病得发生。高原环境性低氧、强紫外线辐射、干燥就是对人体有害得主要因素。 (一)低氧:低氧就是高原损害得根本原因,海拔增高、大气压降低,空气逐渐变得越来越稀薄,氧气得浓度也就相应减少,海拔3000米氧含量为平原得69%,海拔4000米为52%。人体氧气供给不足而产生低氧血症,出现一系列因环境性缺氧引起得不适症状: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气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失眠等,称之谓“高原反应”,反应得程度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少数反应较重,甚至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山昏迷、高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等而危及生命。长期在低氧环境下工作、生活,可能会造成组织器官功能变化,罹患高原性心脏病、高原血压异常、高原红细胞增多病、指甲凹陷症等高原特发性疾病。 (二)强辐射:高原地区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干燥少云、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加,紫外线辐射强度大,特别就是对人体损害较大得中波紫外线,在海拔4000米高度,300纳米紫外线就是平原地区2、5倍,人体接受辐射量强度更明显,致使暴露部位粘膜、皮肤遭受损伤,发生日光性皮炎、眼球结膜炎等。

(三)干燥:高原大气水分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在海拔3000米高度大气得水分只相当于平原地区得34%,海拔6000米仅为平原得5%。机体水分含量减少与海拔高度呈正比,干燥、缺氧等使皮肤水分散失,致使呼吸道粘膜与全身皮肤干燥,易促发咽炎、鼻炎、干咳与手足皲裂等。 二、进驻高原得准备 (一)学习高原防护知识 熟习进驻地区得地理特征、自然环境与气候变化特点,了解对身体引起危害得因素,掌握自我防护、自我保健与自我监测得常识。 (二)心理适应性煅炼 明确在进驻高原中将可能遇得各种困难与不利因素,作好思想准备,树立战胜困难得信心,消除紧张情绪与恐惧心理,以平与心态对待困难与不利因素,去主动适应高原、战胜高原。 (三)全面身体检查 进驻高原前体格检查应详细、全面,经检查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对能否到高原,怎样去适应高原非常重要,体格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1、详细询问生活史、既往史、家族史、曾上高原反应史。 2、一般检查:测体重、血压、呼吸、脉搏、肺活量与胸腹、心肺、肝脾、四肢脊柱等全身物理检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