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高级会计师考试锦囊(2006版)(仅供参考文库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高级会计师考试锦囊(2006版)(仅供参考文库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高级会计师考试锦囊(2006版)(仅供参考文库.txt我爸说过的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孩子,好好学习吧,爸以前玩麻将都玩儿10块的,现在为了供你念书,改玩儿1块的了。” 本文由aephahcaa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高级会计师考试锦囊(2006 版) (仅供参考) 高级会计师考试锦囊(2006 版) (仅供参考) (一)企业会计(40 分) 1.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涉及存货减值、金融资产减值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减值,新的知识点非常 多,应作为考试重点,单独出大题的可能性非常大。 对于存货减值,首先应掌握存货减值的迹象,如果出现减值的迹象,再计算存货可变现 净值,将其与存货成本作比较,确定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在确定可变现净值时,应分别 外售存货和自用存货两种情形分别计算。 对于金融资产减值,应先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然后计算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 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将该现值与其账面价值比较, 确定应计提减值准备金额。 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也是在资产出现减值迹象后,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然后 将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确定应计提的减值准备。应注意的是,应掌握可 收回金额的计算 (可收回金额是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 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 ;同时考虑资产组的减值和存在总部资产和存在商誉情况下,资 产减值准备如何计提。 2.收入 本部分内容包括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和建造合同收入,因变 化不大, 可作一般掌握, 单独出大题的可能性不大。 主要掌握商品销售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 特殊商品销售的处理(现金折扣、销售折让、销售退回)以及完工百分比法在劳务收入、建 造合同收入中的运用。 3.或有事项 本部分内容包括或有事项的确认与计量、或有事项的披露。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是重 点, 尤其是今年新增加的待执行合同和企业重组形成的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 应多加注意。 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 3 个条件,企业应将其确认为预计负债: (1)该 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该义务 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在或有事项计量中应掌握最佳估计数的确定和预期可获得的补偿的处理。 4.所得税 本部分包括资产、 负债的计税基础; 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

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计量;所得税费用的计量等内容。作为全新的知识点,很可能独 立出大题。 所得税的核算应分为两条线: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按照税法的规定确定, 作为负债核算;所得税费用是按照会计的规定确认的,作为费用核算。所得税会计是在当期 应交所得税的基础上,考虑暂时性差异的影响,计算本期所得税费用。在新准则对所得税采 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情况下,关键是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将其与资产、负债的账面 价值比较,计算出暂时性差异,并相应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的计税基础, 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 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如果这些经济利益不需要纳税, 那么该资产的计税基础 即为其账面价值。 负债的计税基础, 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暂时性差异, 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此外, 某些不符合资产、 负债的确认条件,未作为财务会计报告中资产、负债列示的项目,如果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 定其计税基础, 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 根据暂时性差额对 未来期间应税金额影响的不同,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将导致产 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是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 基础时,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将导致产 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 基础时,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企业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能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 应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 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减少所得税费用。 除明确规定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以外, 企业应当确认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 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并计入所得税费用。 企业在利润表中确认的所得税费用或收益由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部分组成。 5.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是新准则中很有分量的一个准则,作为一个新的知识点,应作为重点掌握,很 可能独立出大题。 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

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对于合并日取得的被合并方资产、负债应按照其在 被合并方的原账面价值确认, 并且合并方所确认的资产、 负债仅限于被合并方原已确认的资 产和负债,合并中不产生新的资产和负债。 合并方对于合并中取得的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 包括为进行企业合并支付的审计费用、 评 估费用、法律服务费用等,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合并中, 如果属于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 合并后只能编制个别会计报表; 对于控股合并, 形成了母子公司关系, 应在合并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被合并方的各项资 产、负债,应当按其原账面价值计量;合并利润表应当包括参与合并各方自合并当期期初至 合并日所发生的收入、费用和利润。 (2)非同一控制下通过一次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为取得对被购买方 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 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购买方为进 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审计费用、评估费用等直接相关费用也应计入企业合并成本。 购买方支付的企业合并成本大于所确认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差额部分 为合并中取得的商誉;企业合并成本小于所确认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应对企业合并成本及所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 负债的价值进行复核, 经复核后合并成本仍 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计入合并当期损益。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自购买日开始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 在企业合并形 成母子公司关系的情况下, 母公司在编制购买日的合并财务报表时, 仅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 反映其于购买日开始能够控制的资产、负债。 6.财务会计报告 本部分围绕财务会计报告讲了六个内容: (1)财务报表列报。这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30 号——财务报表列报》来写的,对比原
会计制度变化很大, 但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没有发布, 只是将基本要求和附注列入考 核范围,在考试中按一般要求掌握。 (2)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这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28 号——会计 政策、 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来写的, 对比原准则变化不大 (盘盈按会计差错处理, 强调舞弊属于重大看见差错,按追溯重述法处理) ,在考试中应

重点掌握。 (3)关联方披露。这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36 号——关联方披露》来写的,对比原准则, 关联方关系的范围扩大了,披露要求提高了,在考试中应作为重点掌握。 (4)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这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29 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来 写的,对比原准则变化不大,应作为重点掌握。 (5)外币折算。这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19 号——外币折算》来写的,对比原会计制度 变化不大,可作一般掌握。 (6)合并财务报表。这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33 号——合并财务报表》来写的,对比原 准则变化较大,由原会计制度的主要采用“母公司理论” 编制改为主要采用“实体理论”编制, 应作重点掌握。 下面提供企业会计部分的模拟题: [案例分析一]考核主题:资产减值 胜利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胜利公司”) 是生产日用电器产品的上市企业, 该公司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2007 年 12 月 31 日有关交易和资产状况如下: 1.2007 年 12 月 31 日,甲产品有库存 400 台,每台单位成本 5 万元,账面余额为 2000 万元。甲产品市场销售价格为每台 5.8 万元。胜利公司已经与某企业签订一份不可撤销的销 售合同,约定在 2008 年 1 月 20 日向该企业销售甲产品 300 台,合同价格为每台 5.1 万元。 甲 产品预计销售费用及税金为每台 0.2 万元。胜利公司按单项存货、按年计提跌价准备,年末 计提跌价准备前,甲产品没有存货跌价准备余额。 胜利公司按照市场销售价格高于成本的事实,没有对甲产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2007 年 6 月,胜利公司购入某公司发行的 5 年期债券一批,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2007 年末计提减值准备前该债券的账面价值为 700 万元。 该公司发行债券后,因市场行情不好,上年已连续发生亏损,2007 年 12 月又发布了预亏公 告。2007 年 12 月 31 日,胜利公司预计该项持有至到期投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 690 万元。 胜利公司对该债券计提了 10 万元减值准备,将计提的减值准备冲减了所有者权益。 3.2007 年 12 月 31 日,胜利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 3000 万元,其账龄和预计坏账率如 下: 项目 金额(万元) 预计坏账率 1 年以内 2200 2% 1-2 年 800 10% 合计 3000 胜利公司在 2007 年初应收账款已计提坏账准备 180 万元,2007 年度发生坏账 15 万元,收 回以前年度已转销的坏账 40 万元。2007 年末胜利公司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 124 万 元,并计入当期资产减值损失 124 万元。 假设胜利公司按账龄分析法, 按年计提坏账准备; 对应收款项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进行折现。 4.2002 年 4 月购入的一台

设备,2007 年 12 月 31 日账面原值 900 万元,累计折旧 750 万 元,已提取减值准备 50 万元,该设备生产的产品中有大量的不合格品,准备终止使用。胜 利公司对其全额计提了减值准备,并将计提的减值准备 100 万元计入了当期损益。 5.2007 年 7 月 1 日胜利公司以 590 万元的价格收购了突进公司 90%股权,已知胜利公司
与突进公司为两个独立的企业,两者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 在购买日,突进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 600 万元,没有负债和或有负债。胜利公 司将突进公司所有资产认定为一个资产组。在 2007 年末,胜利公司确定该资产组的可收回 金额为 610 万元,突进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 630 万元。 要求: 1.分析判断胜利公司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计算应计提 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 2.分析判断胜利公司计提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分析判断胜利公司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4.分析判断胜利公司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分析判断胜利公司收购突进公司,属于何种合并,是否应确认商誉,并说明理由;如果 确认商誉,2007 年末是否需进行商誉的减值测试?请说明对商誉的减值如何进行处理。 [分析提示] 1.胜利公司根据市价高于成本,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不正确。理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 定, 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 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为基础计算; 如持有存货的数量多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 超出部分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一般销售价 格为基础计算。胜利公司对甲产品有合同部分也采取一般市价作为确定可变现净值的基础, 是不正确的。应计提的跌价准备: (1)签订合同部分 可变现净值=300×(5.1-0.2)=1470(万元) ,其成本=300×5=1500(万元) ,则签订合同 部分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30 万元(1500-1470) 。 (2)未签订合同部分 可变现净值=100×(5.8-0.2)=560(万元) ,其成本=100×5=500(万元) ,因可变现净值 高于成本,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胜利公司计提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正确,但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根据《企业会计 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 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 有客观证据表明 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分析判断持有至到期投资是否发生减值, 首先, 应当判断是否存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 的迹

象。其次,计算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最后,比较持有至到期投资 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账面价值,计提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胜利公司购入的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 在上年已发生亏损, 本年也发布了预亏公告, 这些情况表明,该持有至到期投资很可能发生减值。2007 年末,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 价值为 700 万元,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 690 万元,因此,该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 应计提减值准备 10 万元,计提的减值计入当期损益,不能冲减所有者权益。 3.胜利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不正确。理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 与计量》的规定,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 计未来现金流量 (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 现值,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短期应收款项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与其现值相差很小的, 在确定相关减值损 失时,可不对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胜利公司 2007 年末应保留的坏账准备余额=2200×2%+800×10%=44+80=124(万元) , 计提坏账准备前,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余额=年初坏账准备余额 180 万元—发生坏账 15 万 元+收回以前年度已转销的坏账 40 万元=205 万元, 故应冲回坏账准备 81 万元 (205-124) , 应冲减资产减值损失 81 万元,因此,胜利公司原计入当期减值损失 124 万元是不正确的。
4.胜利公司对于该设备全额计提减值准备正确。理由:当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使用而产生 大量不合格品的,企业应当全额计提减值准备。该设备的固定资产原值 900 万元,已提累 计折旧 750 万元,已提取减值准备 50 万元,在全额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胜利公司应补提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00 万元[(900-750-50)-0],计入当期损益。 5.胜利公司收购突进公司,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理由: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 并,是指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情况。 在非同一控制合并情况下,如果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 值,其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即商誉=合并成本 590—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 公允价值 540(600×90%)=50(万元) 。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对于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 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因此, 2007 年末胜利公司应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在减值 测试并对商誉减值进行处理时,应经过下面三个步骤: (1)应确定突进公司这一资产组的账面价值。由于

合并商誉是在购买突进公司时发生的, 可以将其全部分配给突进公司这一资产组。故突进公司这一资产组的账面价值 =630+50=680(万元) 。 (2)进行减值测试。由于突进公司可收回金额为 610 万元,突进账面价值为 680 万元,故 发生了资产减值 70 万元。 (3)将资产减值损失冲减商誉 50 万元,其余部分 20 万元分配给突进公司可辨认净资产。
【案例分析二】考核主题:所得税 北海股份有限公司为境内上市公司,所得税税率为 33%。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按照财政 部“财会[2006]3 号” 文件的要求,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假定北海公司 2007 年度实现会计利 润 2300 万元,以前年度不存在未弥补的亏损,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以 后年度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2007 年发生了如下与所得 税有关的事项: 1.2007 年 12 月 31 日,北海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13 号——或有事项》的规定,确 认了已售商品产品保修费用 200 万元,作为预计负债。按照税法规定,产品保修费用在实 际支付时可以在税前抵扣。 北海公司对此在年末资产负债表中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200 万元。 2.2007 年 12 月北海公司销售一批货物给丁公司,含税收入 1170 万元,款项未收,形成一 项应收账款。由于该笔应收账款很可能全部收回,北海公司未计提坏账准备。 3.北海公司 2007 年 6 月从母公司购入一台大型设备作为固定资产,其入账价值为 1550 万元,母公司中该设备的成本为 1200 万元。北海公司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年 限为 5 年,预计净残值为 50 万元。假定税法规定,该设备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可以在所得 税前扣除。 北海公司对此事项在年末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 15 万元。 4.2007 年 12 月 31 日,北海公司库存商品 1000 万元中,有部分存货价值发生严重减损, 北海公司对该存货计提了 250 万元存货跌价准备。 按照税法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税前扣除,但在实际发生损失时可税前扣除。 5.2007 年 10 月 15 日, 北海公司购入股票 600 万元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2007 年 12 月 31 日,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 640 万元。北海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 认和计量》的规定,将该股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将其变动计入了当期损益。按照税法规定, 成本在持有期间保持不变。
6.2007 年 12 月 31 日北海公司对其联营企业丙公司按照权益法核算,确认投资收益 160 万元。按照税法规定,可在税前抵扣的是初始投资成本。假设北海公司能够控制该项暂时性 差异转回的时间,且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

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 要求: 1.分析判断北海公司计提产品保修费产生的预计负债是否形成暂时性差异,并说明理由; 并指出北海公司对此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200 万元是否正确。 2.分析判断北海公司上述应收账款是否形成暂时性差异,并指出对资产负债表中递延所得 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影响额。 3.分析判断北海公司对上述固定资产事项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4.分析判断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是否形成暂时性差异;请说明是否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 递延所得税负债。 5.分析判断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否形成暂时性差异,并说明其对所得税的影响。 6. 分析判断对联营企业投资按权益法确认权益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影响。 [分析提示] 1. 计提产品保修费产生的预计负债属于暂时性差异。 理由: 《企业会计准则第 18 号—— 按照 所得税》的规定,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2007 年末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为 200 万元,计税基础为 0,从而产生暂时性差异 200 万元。同 时,新准则规定,根据暂时性差额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影响的不同,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 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 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 础或是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 性差异。 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 会产生可抵 扣暂时性差异。因此,上述预计负债所形成的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北海公司对该预计负债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200 万元不正确。因为对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 并且以后年度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 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下,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该事项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 资产=200×33%=66(万元) 。 2.2007 年末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为 1170 万元,相关的收入已包括在应税利润中,将来收 回应收款时不需再交税,因此该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是 1170 万元。由于资产的账面价值等 于资产的计税基础,两者没有差异,不形成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 税负债。 3.北海公司对该固定资产事项对所得税的影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15 万元不正确。理由: (1)计算 20

07 年 12 月 31 日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2007 年应计提折旧=(1550-50)×(5/15)÷2=500÷2=250(万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550-250=1300(万元) 固定资产计税基础=1550-[(1550-50)÷5÷2]=1550-150=1400(万元) 由于资产账面价值 1300 万元, 资产计税价格 1400 万元, 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00 万元。 (2)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00×33%=33(万元) 4.存货账面价值为 750 万元(1000-250) ,存货计税基础为 1000 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 差异 250 万元。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50×33%=82.5(万元) 。 5.该股票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价,其账面价值为 640 万元,而其计税 基础为 600 万元,两者的差额形成暂时性差异。由于此项暂时性差异将使得北海公司在确 定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产生应纳税金额,因此,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
所得税负债=40×33%=13.2(万元) 。 6.北海公司对联营企业确认权益,使资产增加,但其计税基础是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因 此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18 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对与子公 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当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但是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条件的除外: 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 该暂时性差 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 故北海公司对其联营企业丙公司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 性差异,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案例分析三】 考核主题: 会计差错更正+会计政策变更+或有事项+收入+外币折算+合 并范围 黄山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从 2007 年起执行财政部于 2006 年 2 月发布的《企业会计 准则》 。黄山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 33%,按净利润的 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不计提 任意盈余公积。 黄山公司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均在次年 4 月 30 日经董事会批准报出,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均 在次年 4 月 1 日完成。 在对 2007 年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发现如下会计事项: (1)黄山公司所得税的核算在 2006 年前采用应付税款法,2007 年 1 月 1 日起执行《企业 会计准则第 18 号——所得税》所规定的方法。对于这一变更,黄山公司采用未来适用法进 行处理,对 2007 年末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形成的暂时性差异按照规定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 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2)2007 年 1 月 27 日,A 公司诉黄山公司产品质量案判决,法院一审判决黄山公司赔偿 A 公司 200 万元的经济损失。黄山公司和 A 公司均表示不再上诉。2 月 1 日,黄山公司向 A 公司支付上述赔偿款。 该诉讼案系黄山公司 2006

年 9 月销售给 A 公司的 X 电子设备在使用 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财产损失所引起的。A 公司通过法律程序要求黄山公司赔偿部分损失。 2006 年 12 月 31 日,该诉讼案件尚未作出判决。黄山公司估计很可能赔偿 A 公司 150 万元 的损失,并据此在 2006 年 12 月 31 日确认 150 万元的预计负债。 黄山公司将未确认的损失 50 万元,计入了 2007 年 2 月的损益中。 (3)2007 年 12 月 3 日,黄山公司向 B 公司销售 X 电子产品 10 台,销售价格为每台 100 万元,成本为每台 80 万元。黄山公司于当日发货 10 台,同时收到 B 公司支付的部分货款 150 万元。2008 年 2 月 2 日,黄山公司因 X 电子产品的质量问题同意给予 B 公司每台 2 万 元的销售折让。黄山公司于 2008 年 2 月 28 日收到税务部门开具的索取折让证明单,并向 B 公司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 黄山公司将销售折让调整了 2008 年 2 月的销售收入 20 万元。 (4)2007 年 12 月 3 日,黄山公司与一家境外公司签订合同,向该境外公司销售 2 台大型 电子设备,销售价格为每台 60 万美元。12 月 20 日,黄山公司发运该电子设备,并取得铁 路发运单和海运单。至 12 月 31 日,黄山公司尚未收到该境外公司汇来的货款。假定该电 子设备出口时免征增值税,也不退回增值税。 黄山公司该电子设备的成本为每台 410 万元。黄山公司对外币业务采用业务发生时的市场 汇率进行折算。2007 年 12 月 20 日的市场汇率为 1 美元=7.8 元人民币,12 月 31 日的市场 汇率为 1 美元=7.7 元人民币。 黄山公司对该笔销售产生的应收账款在年末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了 936 万元人民币。 (5)黄山公司为 M 公司的子公司,M 公司总裁张某的儿子创办了甲企业,生产黄山公司所 需的一种主要材料。2007 年 8 月在张总裁的介绍下,黄山公司所需的该种主要材料全部从 甲公司购入,本年度共进货 3000 万元,黄山公司已将货款全部付清。 黄山公司对于此项交易,未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任何披露。
(6)2007 年 8 月 1 日,黄山公司支付 1650 万元购买了丁公司的全部股权。丁公司与黄山 公司同属一个企业集团,从事与黄山公司相同的业务。集团公司为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 业管理水平,决定由黄山公司收购其全部股权,收购后作为黄山公司的一个业务分部。本次 收购以合并日经注册会计师审定的丁公司净资产为基础,上浮 10%作为收购对价。经审计 后的丁公司账面净资产为 1500 万元,黄山公司支付了 1650 万元,并于当日完成了合并有 关手续。此外,黄山公司支付了 8 万元与本次收购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费用。 黄山公司将支付的对价 1650 万元与丁公司账面净资

产 1500 万元之间的差额,以及审计费 用计入了当期损益。 (7) 黄山公司拥有乙公司 30%的表决权资本。 2007 年 10 月, 黄山公司与 B 公司签订协议, 准备支付 300 万元购买 B 公司持有的 B 公司 40%的表决权资本。协议约定,在黄山公司和 B 公司股东大会批准并办妥相关手续后,黄山公司获得 B 公司拥有的 B 公司 40%的表决权 资本。11 月 5 日,黄山公司和乙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批准了股权转让协议,12 月 10 日黄山公司支付了全部收购对价 3000 万元,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黄山公司尚未完成股 权交接手续 在编制 2007 年度合并财务报表时,黄山公司未将 B 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 要求: 1.分析判断事项(1)中,黄山公司将所得税核算方法的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是 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请说明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 2.分析判断事项(2)中,黄山公司将该诉讼中未确认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是否正确;如 不正确,请说明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 3.分析判断事项(3)中,黄山公司将销售折让冲减当期收入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 明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 4.分析判断事项(4)中,黄山公司将外币债权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是否正确;如 不正确,请说明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 5.分析判断事项(5)中,黄山公司对此项交易未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任何披露是否正确; 如不正确,请说明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 6.分析判断事项(6)中,黄山公司收购丁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 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 7.分析判断事项(7)中,黄山公司未将 B 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是否正确;如 不正确,请说明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 [分析提示] 1.黄山公司对所得税核算方法的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不正确。 理由:所得税核算方法的变更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 正确处理方法:黄山公司应调整 2007 年年初留存收益,并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 税负债。 2.黄山公司将该诉讼中未确认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不正确。 理由: 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 法院判决证实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现时义 务, 需要调整原先确认的与该诉讼案件相关的预计负债, 应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 事项。 正确处理方法:黄山公司应调增 2006 年营业外支出 50 万元,其他相关项目应一并调整。 3.黄山公司将上述销售折让冲减当期收入不正确。 理由: 资产负债表日后进一步确定了资产负债表日前售出资产的收入, 应作为资产负债表日 后事项的调整事项进行处理。 正确

处理方法:黄山公司应调减 2007 年度营业收入 20 万元,不调整成本。
4.黄山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外币债权的金额不正确。 理由:应收账款金额人民币 936 万元,仅是业务发生时应收账款按照当日汇率折算的金额, 即 2007 年 12 月 31 日未按照期末汇率进行折算。按照规定,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应该是期 末汇率折算的金额。 正确处理方法:按照 2007 年 12 月 31 日汇率折算,应收账款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为 924 万元人民币(120 万美元×7.7) ,同时确认汇兑损失 12 万元人民币(936-924) 。 5.黄山公司对此项交易未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任何披露不正确。 理由: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36 号——关联方披露》的规定: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 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 成关联方。由于黄山公司和甲企业同受张总裁控制或重大影响,据此判断,黄山公司与甲公 司存在关联关系,同时存在关联交易,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关系和关联方交易。 正确处理方法: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交易要 素至少应当包括: (1)交易的金额; (2)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条款和条件,以及有关提供 或取得担保的信息; (3)未结算应收项目的坏账准备金额; (4)定价政策。 6.黄山公司收购丁公司的会计处理不完全正确,其中将支付的对价与丁公司账面净资产之 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正确;将审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正确。 理由: 先判断黄山公司收购丁公司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 根据 企业合并》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 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 因黄山公司与丁公司同属一家集团公司控制, 故 本次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在同一控制合并中, 合并方在合并日取得资产和负债的入账价值, 应当按照被合并方的原账 面价值确认。 合并方对于合并中取得的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 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同时规定, 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 包括为进行企业合并而支付的 审计费用、评估费用、法律服务费用等,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正确处理方法:黄山公司应将支付的对价 1650 万元与丁公司账面净资产 1500 万元之间的 差额 150 万元,首先冲减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时,冲减盈余公积。 7.黄山公司未将 B 公

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正确。 理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33 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 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控 制, 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 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 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 表 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 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 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 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 本次收购完成后,黄山公司将拥有乙公司 70%的表决权资本,能够控制乙公司,应纳入合 并范围。 但黄山公司虽然支付了全部价款, 直到 2007 年 12 月 31 日尚未完成股权交接手续, 表明黄山公司并不能控制乙公司,因此,不能将乙公司纳入 2007 年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 围。 【案例分析四】考核主题:资产组减值 佳佳公司拥有企业总部和三条独立生产线(第一、第二和第三生产线) ,被认定为三个资产 组。2007 年末总部资产额和三个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分别为 200 万元、300 万元、400 万元 和 500 万元。三个资产组的使用寿命分别为 5 年、10 年和 20 年。 由于三条生产线所生产的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同类产品价优物美,而导致产品滞销,开工严 重不足,产能大大过剩,使生产线出现减值的迹象,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在测试过程中,一
直办公楼的账面价值可以在合理和一致的基础上分摊至各资产组, 其分摊标准是各资产组的 账面价值和剩余使用寿命加权平均计算的账面价值作为分摊的依据。 经调查研究得到的三个资产组(第一、第二和第三生产线)的可收回金额分别为 280 万元、 500 万元和 550 万元。 要求:对三个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应计提减值的金额。 [分析与提示] 进行减值测试,首先要将总部资产采用合理的方法分配至各资产组,然后比较各资产组的可 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最后将各资产组的资产减值额在总部资产和各资产组之间分配。 1.将总部资产分配至各资产组 将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 应当首先根据各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和剩余使用寿命加权平均计算的 账面价值分摊比例进行分摊,具体如下: 第一生产线 (万元) 第二生产线 (万元) 第三生产线 (万元) 合计 (万元) 各资产组账面价值 300 400 500 1200 各资产组剩余使用寿命 5 10 20 按使用寿命计算的权重 1 2 4 加权计算后的账面价值 300 800 2000 3100 总部资产分摊比例 9.68% 25.81% 64.51% 100% 总部资产账面价值分摊到各

资产组的金额 19.36 51.62 129.02 200 包括分摊的总部资产账面价值部分的各资产组账面价值 319.36 451.62 629.02 1400 2.将分摊总部资产后的资产组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确定计提减值金额 减值准备计算表 单位:万元 资产组合 分摊总部资产 后账面价值 可收回金额 应计提减值准备金额 第一生产线 319.36 280 39.36 第二生产线 451.62 500 0 第三生产线 629.02 550 79.02 3.将各资产组的减值额在总部资产和各资产组之间分配 第一生产线减值额分配给总部资产的数额=39.36×(19.36/319.36)=2.39(万元) ,分配给 第一生产线本身的数额=39.36×(300/319.36)=36.97(万元) 第三生产线减值额分配给总部资产的数额=79.02×(129.02/629.02)=16.21(万元) ,分 配给第三生产线本身的数额=79.02×(500/629.02)=62.81(万元) 【案例分析五】考核主题: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中意公司为境内上市公司,主要从事机械设备的生产、设计和安装业务。该公司系增值 税一般纳税企业, 适用的增值税率为 17%。 注册会计师在对该公司 2003 年度会计报表进行 审计过程中,发现以下事项: (1)2003 年 8 月 12 日,该公司与 A 企业签订产品委托代销合同。合同规定,采用视同买 断方式进行代销,A 企业代销甲设备 80 台,每台销售价格为(不含增值税价格,以下同) 40 万元。
至 2003 年 12 月 31 日,该公司向甲企业发出 50 台甲设备,收到 A 企业寄来的代销清单上 注明已销售 30 台甲设备。 该公司在 2003 年度确认销售 50 台甲设备的销售收入,并结转了相应的成本。 (2)11 月 15 日,该公司与 E 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合同规定,该公司向 E 企业销售丁设备 30 台,每台销售价格为 280 万元。 11 月 18 日,该公司又与 E 企业就该丁设备签订补充合同。该补充合同规定,该公司应在 2004 年 4 月 15 日前以每台 288 万元的价格,将丁设备全部购回。 该公司已于 11 月 20 日收到丁设备的销售价款; 2003 年度已按每台 280 万元的销售价格 在 确认相应的销售收入,并相应结转成本。 (3)2003 年 10 月 10 日,该公司与 C 企业签订销售安装丙设备一台的合同,合同总价款 为 720 万元。合同规定,该公司向 C 企业销售丙设备一台,并承担安装调试任务;丙企业 在合同签订的次日预付价款 600 万元;丙设备安装调试并试运行正常,且经 C 企业验收合 格后,C 企业一次性支付余款 120 万元。 至 2003 年 12 月 31 日,该公司已将丙设备运抵 C 企业,安装工作尚未开始。丙设备的销售 成本为每台 450 万元。 该公司在 2003 年度按 720 万元确认丙设备的销售收入,并按 450 万元结转销售成本。 (4) 2003

年 10 月 20 日, 该公司与 D 企业签订一项数控机床设计合同, 合同总价款为 320 万元。该公司自 11 月 1 日起开始该电子设备的设计工作,至 12 月 31 日已完成设计工作量 的 20%,发生设计费用 40 万元;按当时的进度估计,2004 年 4 月 30 日将全部完工,预计 将再发生费用 80 万元。 企业按合同已于 2003 年 12 月 10 日一次性支付全部设计费用 320 D 万元。 该公司在 2003 年将收到的 320 万元全部确认为收入,并将已发生的设计费用结转为成本。 【要求】分析判断中意公司上述有关的收入确认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分析提示】 本案例(1)属于代销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对于代销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应当以收到的 代销清单上注明的销售数量及销售价格确认代销商品的销售收入。本案例(1)中,该公司 向 A 企业发出甲设备 50 台,但收到 A 企业寄来的代销清单上注明的销售数量为 30 台,只 能按 30 台确认收入,企业按发生商品 50 台确认收入是错误的。 本案例(2) ,首先要对该交易的性质进行判断。本案例中,对于同一商品在签订销售合同之 后,又签订了回购合同。如果仅从签订的销售合同来看,该交易应属于商品销售业务,但该 公司又与 E 企业就丁设备签订了补充合同,并且规定该公司在今后的一定期间内必须按照 规定的价格购回该丁设备的义务。 在对该交易的性质进行判断时, 必须将销售合同与补充合 同联系起来进行考虑。 其次, 按照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 判断本业务属于融资业务, 应按融资业务相关的规定处理,不应确认收入,中意公司确认收入 280 万元是错误的。 本案例(3)属于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商品销售的确认。在确认收入时,必须考虑该交易需要 安装和检验。在本案例(3)中,在本期虽然已经将商品运至对方,但安装工作尚未开始, 不应确认收入,中意公司在发出商品,未进行安装和检验就确认收入,是错误的。 本案例(4)属于提供劳务合同相关的收入确认。对于提供劳务合同收入的确认,首先,应 当判断该合同是否属于当期内完成的合同, 如果不属于当期内完成的合同, 则要考虑采用完 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其次,在确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时,还应当确定本年应当确 认收入的金额。本案例中,该公司只完成合同规定的设计工作量的 20%,80%的工作量将 在第二年完成,应按照已完成的 20%的工作量确认劳务合同收入,即确认收入 64 万元;按 预收款 320 万元全部确认为收入是错误的。
【案例分析六】考核主题:或有事项的确认与计量、或有事项的披露 紫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紫竹公司”)在 2006 年发生了如下事项: 1.紫竹公司于 2005 年 9 月对子公司甲公司的贷款本息提供担保,甲公司的贷款在 2006 年 9 月到期,贷款本金 1 000 万元,甲公司尚未支付的贷款利息为 60 万元。甲公司因财务 困难,无法偿付到期债务。债权银行已于 2006 年 12 月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 及紫竹公司偿付所欠款项。至年末诉讼尚在进行中。 紫竹公司的律师认为,根据担保合同的规定,紫竹公司应承担连带还款责任,本诉讼很可能 要败诉,代甲公司偿还贷款本息共计 1060 万元。代为偿还贷款后,紫竹公司有权对甲公司 进行追偿。紫竹公司考虑到本诉讼尚未判决,其结果尚未确定,因而未对本事项进行账务处 理,也未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等到法院判决后再进行会计处理。 2. 紫竹公司于 2006 年 10 月收到不带息的商业承兑汇票一张, 面值 500 万元, 个月期限。 6 紫竹公司因资金周转的需要,在 12 月 18 日贴现了此商业汇票。紫竹公司认为,承兑企业 信誉很好,本公司发生连带还款的可能性极小,因而未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这一事项。 3.紫竹公司对其合营企业乙公司的长期借款本息提供担保。本笔贷款乙公司于 2003 年 7 月 1 日借入,本金 2500 万元,年利率 5%,借期 3 年。乙公司按期归还了利息,但 2006 年 7 月 1 日本金到期后,因财务困难无法归还。银行将紫竹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偿还本金 2500 万元。2006 年 12 月,法院判决,要求紫竹公司在 30 日内向债权银行支付上述全部 2500 万元。紫竹公司于 2006 年 12 月 15 日还清了本金。 对于上述债务担保,按照合同约定,在紫竹公司代乙公司偿付了有关贷款后,紫竹公司有权 向乙公司追偿,乙公司对紫竹公司代为偿付的款项具有偿付责任。2006 年 12 月 31 日,紫 竹公司根据乙公司的经营情况,无法确定何时能取得已代乙公司支付的 2500 万元本金。但 紫竹公司认为, 鉴于其与乙公司签订的合同中明确规定乙公司对紫竹公司代为支付的贷款本 金有偿付责任,紫竹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成立,为此,紫竹公司在其 2006 年的会计报表中,确认了应收乙公司 2500 万元的款项。 4.2004 年 10 月 1 日,紫竹公司的联营企业丙公司从建设银行取得 2 年期贷款 800 万元用 于工程建设,紫竹公司为其提供了担保,担保合同规定: ①紫竹公司作为保证人, 担保的范围包括丙公司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项下的贷款本金、 利 息、罚息及诉讼费、律师费等债权人实现债权的一切费用; ②保证方式为连带责任保证; ③紫竹公司提供保证的期间为自贷款到期日算起的两年之内。在贷款到

期日算起的两年之 内,贷款银行有权向紫竹公司提起诉讼,要求其承担连带责任。如贷款银行在贷款到期日以 后的两年期间未提起诉讼,则紫竹公司自动免除担保责任。 丙公司在贷款期间,由于财务困难,未归还利息;贷款到期后,也未归还本金,丙公司累计 所欠本息合计为 880 万元。 贷款到期后,债权银行通知紫竹公司,由于丙公司无力偿还到期贷款,要求紫竹公司代为归 还,否则将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追偿。至 2006 年 12 月 31 日,该银行尚未向法院提起诉讼。 紫竹公司的法律顾问提供的意见认为, 对于该笔债务担保, 债权银行很可能向法院提起诉讼, 而且一旦银行提起诉讼,紫竹公司按照担保合同规定,必将承担连带责任,支付全部本息 880 万元。 紫竹公司认为,由于债权银行尚未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尚未提起诉讼的事项,不符合会计 制度中关于确认负债的有关条件,对于上述债务担保可能产生的损失未在其 2006 年度会计 报表中确认任何预计负债。 5.紫竹公司欠丁股份有限公司货款 300 万元,按合同规定,紫竹公司应在 2006 年 11 月 5 日前归还,但紫竹公司以丁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产品不合格为由,未按期付款。丁公司向法
院提起诉讼,2006 年 12 月 12 日,法院一审判决紫竹公司应向丁公司全额支付货款,同时 还应承担诉讼费 2 万元。紫竹公司不服,以丁公司提供的产品不合格为由,反诉丁公司,提 出索赔要求,金额为 50 万元,截止 2006 年 12 月 31 日,该诉讼尚在进行中。 紫竹公司律师认为,由于对产品质量存在纠纷,本公司胜诉的可能性在 50%以下,形势 不容乐观。因此,紫竹公司在附注中未披露任何有关这一诉讼的信息。 6.2004 年 11 月 20 日,紫竹公司与丁公司签订了托管合同,合同约定: (1)从 2005 年 1 月 1 日起 3 年内,由紫竹公司派出管理人员管理丁公司。 (2)紫竹公司每年应保证丁公司实现净利润 500 万元,净利润超过 500 万元部分由紫竹公 司享有,净利润低于 500 万元的部分应由紫竹公司补足。 2005 年丁公司实现净利润 800 万元;2006 年丁公司实现净利润 400 万元,紫竹公司补了 100 万元。2006 年末,鉴于丁公司所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的局面, 预计 2007 年很可能发生亏损在 60—100 万元之间。为此,紫竹公司计提了预计负债 80 万 元,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了披露。 要求: 分析判断紫竹公司对上述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分析提示] 1.紫竹公司对甲公司的担保,未进行账务处理,也未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是不正 确的。紫竹公司对甲公司的贷款提供了担保

,因甲公司财务困难,紫竹公司负有代为清偿的 责任,因此,现时义务已经发生;本诉讼很可能败诉,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清偿的 金额将是担保的本息,因此,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能够合理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应确认预 计负债,同时,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2.紫竹公司未对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事项进行披露是正确的。根据规定,对已贴现的商业承 兑汇票,只有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才应披露。 3.紫竹公司代乙公司偿付本金,已将担保损失确认到账内,同时紫竹公司认为,紫竹公司 有追偿的权利,与乙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成立,确认了应收款项。 在判断紫竹公司是否能在 2006 年年报中确认一项应收款项时,应注意分析从乙公司得到补 偿的可能性。 根据规定, 紫竹公司将其为乙公司偿付的贷款本金确认为资产时, 必须满足“基 本确定”这一确认条件。因此,紫竹公司虽有权向乙公司索取代为偿付的款项,且乙公司对 紫竹公司代为偿付的款项具有赔偿责任;但在 2006 年底,基于乙公司的财务状况,紫竹公 司获得乙公司赔偿的可能性并未达到基本确定的程度, 不符合确认补偿的条件, 因此不能予 以确认,紫竹公司确认补偿金额是不正确的。 4.紫竹公司未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预计负债是不正确的。根据担保合同规定,紫竹公司负 有连带清偿责任。虽然至 2006 年资产负债表日,债权单位尚未提起诉讼,但律师认为,银 行提起诉讼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一旦提起诉讼,按照保证合同,紫竹公司将会被要求代丙公 司支付全部本息 880 万元。在这种情况下,是否确认由担保事项产生的预计负债,应以是 否满足负债的确认条件作为判断基础,而不应以债权单位是否提起诉讼为依据。因此,紫竹 公司在提供 2006 年会计报表时,应根据预计的赔偿金额确认有关的预计负债。 5.紫竹公司在与丁公司的诉讼中,虽然一审已经判决,但紫竹公司不服,提起反诉,因而 仍是或有事项。一审判决表明,紫竹公司因诉讼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 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并且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根据规定,紫竹公司应确认预 计负债 2 万元,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紫竹公司对此或有事项不确认,也不披露, 是不正确的。 对于紫竹公司反诉丁公司,由于胜诉的可能性在 50%以下,不应对相关的或有资产作出披 露,紫竹公司的会计处理是正确的。
6.紫竹公司确认预计负债 80 万元不正确。紫竹公司托管丁公司,要求取得固定回报,如 果利润高于 500 万元,则取得收益;如果利润低于 500 万元

,则发生损失,因而属于或有 事项。在 2006 年末,紫竹公司应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的规定,确认预计负债的金额为 580 万 元(500+80) ,而不是 80 万元(因为要补到 500 万元) 。 【案例分析七】考核主题: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 天时股份有限公司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税率 33%。2007 年度有关所 得税会计处理的资料如下: (1)2007 年度实现税前会计利润 110 万元。 (2)2007 年 11 月,天时公司购入交易性证券,入账价值为 40 万元;年末按公允价值计 价为 55 万元。按照税法规定,成本在持有期间保持不变。 (3)2007 年 12 月末,天时公司将应计产品保修成本 5 万元确认为一项负债,按税法规定, 产品保修费可以在实际支付时在税前抵扣。 (4)假设 2007 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负债的金额为 0。除上述事项外,天时公司不 存在其他与所得税计算缴纳相关的事项, 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 而且以后 年度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 【要求】计算 2007 年应交所得税、确认 2007 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计 算 2007 年所得税费用。 【分析提示】 (1)计算应交所得税 本年应交所得税= (税前会计利润 110— 交易性证券收益 15 +预计保修费用 5 ) ×33%=33 (万元) (2)确认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①交易性证券项目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年末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15×33%=4.95(万元) ②预计负债项目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5×33%=1.65 (万元) (3)计算所得税费用 2007 年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 —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33+(4.95 —0)—(1.65—0)=36.3 (万 元) 【案例分析八】考核主题:同一控制、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东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公司)是一家隶属于大地国有控股集团公司的工业企 业。根据未来市场竞争情况,东方公司将 2006 年进行战略调整,全面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 综合实力。为此,东方公司 2006 年发生如下事项并进行了会计处理: 1.经大地集团公司批准,2006 年 1 月,东方公司以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大量资金购并了大 地集团下属的建材原料生产企业甲公司。 甲公司生产的建材原料是东方公司产品生产的主要 原材料, 其供给的稳定情况直接决定东方公司生产经营的连续性。 并购甲公司以实施对其控 制,有助于优化东方公司的上游产业链。东方公司的会计师对在合并中取得的资

产和负债, 按照合并日在甲公司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 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并且为并购甲公司而发行的企业债券发生的 30 万 元的相关手续费计入了当期损益。 2.东方公司为取得稳定的持续的发展, 决定投资基础产业。 2006 年 8 月, 东方公司斥资 5000 万元购买了外省某市的一家自来水公司 100%股份,使其成为东方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东方
公司的会计师对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 按照合并日在自来水公司的账面价值计量; 合并 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 调整了资本公积; 不足冲减的 部分,调整留存收益。 【要求】请分别判断东方公司的上述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分析提示】 (1)东方公司并购甲公司交易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是: ①《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企业合并》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 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 由此判断, 东方公 司和甲公司同属大地集团公司控制, 因此东方公司并购甲公司的交易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 合并。 ②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企业合并》第六条的规定,东方公司在合并中取得的资产 和负债, 应当按照合并日在甲公司的账面价值计量; 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 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③《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企业合并》第八条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为企业合 并发行的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支付的手续费、 佣金等, 应当计入所发行债券及其他债务的初 始计量金额。”因此,题中东方公司为并购甲公司而发行的企业债券发生的 30 万元手续费, 不能计入当期损益,而应予以资本化,计入所发行债券的初始计量金额。 (2)东方公司并购自来水公司交易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是: ①《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企业合并》规定,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 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 由此判断, 自来水公司是外省某市 的一家独立企业, 显然与甲公司不存在此类关系, 因此对自来水公司的并购属于非同一控制 下的企业合并。 ②按照 《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 , 入账价值确定的基础区分以下几种不同情况: a.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除无形资产以外的其他各项资产 (不仅限于被购买方原已确认的资 产)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