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学原理答案(臧有良、暴丽艳主编)

管理学原理答案(臧有良、暴丽艳主编)

管理学原理答案(臧有良、暴丽艳主编)
管理学原理答案(臧有良、暴丽艳主编)

第一章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C

5.D

二、多项选择题

1.C

2.BCDE

3.BCE

4.ACDE

5.ABCDE

三、判断题

1.×

2. ×

3.√

4.×

5. ×

四、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组织是具有既定目标和正式结构的社会实体。“社会实体”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既定目标”指组织要获得的预期效果;“正式结构”指组织任务是由组织成员分工协作完成的。

按照组织的社会功能划分,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和群众组织。

按组织的基本性质划分,可分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

2.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含义:

(1)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资源。

(5)管理是一个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

3.简述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个职能构建起来的。管理是一个围绕实现组织目标而展开的复杂过程。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这个过程以计划为起点,制定好计划后,就要对组织内各构成素和活动进行组织,继而实施领导,然后对计划执行情况和组织运行情况进行控制,最后实现计划目标,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管理过程。之后再提出新的计划目标,开始新的循环。管理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地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4.为什么环境研究对于管理十分重要?

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要受到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个组织要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了解其所处的环境,并及时掌握环境的变化,分析、确定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针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对策,采取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管理形式和方法。管理者只有提高自己对环境变化的分析、判断与预见能力,才能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及时性和稳定性。

5.简述管理环境的分类。

管理环境通常将其归纳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类。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组织内部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管理的外部环境可分为特定环境和一般环境。

6.简要说明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反映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管理者如果掌握了系统的管理知识与方法,就有可能对管理中存在

的问题提出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管理的艺术性,指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当具有创造性。由于管理工作所处的环境和要处理的许多问题常常是复杂多变的,管理科学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仅凭书本上的管理理论和公式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成功的。在实践中,管理者应用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必须与具体的管理环境和管理对象相结合,发挥创造性,灵活运用,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7.如何识别一个人是不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指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即在组织中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但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并不都是管理者。管理者区别于其他管理人员的显著特征是管理者拥有直接下属,负有直接指挥下属开展工作的职责。

8.高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高层管理者是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制订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沟通组织与外界的交往联系,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他们在与外界交往中,往往代表组织以“官方”的身份出现。

9.中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中层管理者是一个组织中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做出的决策,把任务落实到基层单位,并检查、督促、协调基层管理者的工作,保证任务的完成。与高层管理者相比,中层管理者更注意日常的管理事务,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0.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基层管理者是组织中最低层次的管理者,亦称第一线的管理者。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基层管理者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11.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方法。

管理学研究内容的主线是从管理者出发研究管理过程,从总体上看,也顾及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和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12.管理学有哪些特点?

管理学具有一般性、综合性、历史性、实践性等特点。

13.简述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学习管理学是提高管理者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管理。14.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主要有唯物辩证法、系统方法、观察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试验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等。

五、论述题

1.试论管理二重性原理

管理,从它最基本的意义来看,是在社会化生产过程中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使它既与生产力相联系又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这就使管理具有二重性。

管理的根本属性在于管理具有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管理的二重性,就是管理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也称为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它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任何社会,只要有共同劳动,就需要管理。所谓共同劳动,就是许多劳动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劳动。凡是共同劳动的结果必然要产生分工协作。有了分工协作,要保证劳动过

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在各个分工环节合理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使各个环节之间在工作上保持均衡性和连续性。这种由共同劳动、分工协作而引起的管理职能,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管理的共同性即自然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称为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它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反应一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表现为维护和发展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管理的个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企业管理是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进行的管理,国家管理则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管理。在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必须为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服务。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有机统一于管理过程中的。

2.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主要包括品德、知识、实际能力、身体心理四个方面。

(1)品德

管理者应有的品德,主要指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管理者的品德不仅是管理者威信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其知识、能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管理者应当具备的基本品德是:

①强烈的事业心。管理者应当有为人民造福、为祖国富强、为组织发展作贡献的强烈责任感及成就需要,刻苦钻研,不断攀登,兢兢业业,为事业鞠躬尽瘁。

②不断开拓和创新的精神。勇于开拓、立志改革、不断创新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管理者不可缺少的品质。面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管理者要努力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引进新技术、启用新人、采用新的管理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管理者应当永不满足,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开创新局面敢于冒风险。

③有全局观念,不谋私利。管理者应当胸襟宽大,能兼顾国家、组织、职工三者利益,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不搞歪门邪道,能够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谋私利、不搞特权。

④有良好的民主作风。管理者应当有群众观点,遇事找群众商量,能容纳不同意见,团结群众,能与人合作共事,善于授权。

(2)知识

知识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和源泉。管理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广。一般来说,管理者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政治、法律方面的知识。管理者要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掌握国家的有关法令、条例和规定,以便正确把握组织的发展方向。

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懂得按经济规律办事,了解当今管理理论的发展情况,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而人是生理的、心理的人,又是社会的、历史的人。学习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助于管理者了解管理对象,从而有效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如计算机及其应用、本行业科研及技术发展情况等。无论管理什么行业,都要有一定的本专业的科技基础知识,否则就难以根据行业的技术特性进行有效的管理。

(3)实际能力

实际能力是指管理者把管理理论与业务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行具体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能力与知识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的,理论与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有助于潜能的开发与实际才能的提高,而实际能力的增长与发展,又能促进管理者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具体运用。

(4)身体心理素质

管理活动既是一种脑力劳动,又是一种体力劳动。特别是处于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时,管理劳动通常要耗费大量的脑力与体力,是一种很艰苦的实践活动。管理者应当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就是说要有好的体力和脑力,这是保证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健康是生活和工作持续之本。管理者要注意劳逸结合,锻炼身体,注意预防和及时检查、医治各种疾病,这样才能很好的应对繁重的管理工作。

同时,管理者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方面表现出来的持久而稳定的基本特点。管理者除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之外,应该乐观、自信,有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工作充满自信;遇到困难不气馁,取得成绩不自满;紧要关头沉着冷静,果敢坚决;尊重下属,工作上出了问题,敢于承担责任;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对反对过自己的同志,甚至后来被实践证明是反对错了的同志,不计前嫌;不妒忌才能高于自己的人,敢于任用有才能的人。

3.试述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系统方法。

现代管理把管理对象看成是一个系统,就是说任何一个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目的性。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明确目的,系统地运转是为目的服务的。

(2)整体性和相关性。一个系统是由若干个从属它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整体之间都存在有机联系。

(3)有序性。就是系统要具有有序的结构。如组织内各管理层次之间的隶属关系清楚、权责明确,各部门之间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明确,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和能力相适应,这样组织的活动就会脉络清楚、有条不紊地进行。

(4)协调性。就是系统的各构成部分配合得恰当,活动协调同步。

(5)环境适应性。就是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性。

研究管理学就要把管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研究系统的构成,分析系统的功能,分析影响系统发展的各种因素,研究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系统的历史等,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管理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

1、郭宁当上公司总裁后,他的管理责任与过去作为副总裁相比主要有三点变化:一是管理责任层次高。过去是助手,现在是总裁;过去要围绕全局,现在要统筹全局;过去为局部负责,现在为全局负责。二是管理责任范围广。总裁要对公司的各个方面负总责,既有人的管理,也有事的管理;既有内部的管理,也有外部的管理;既有程序性工作的管理,也有非程序性工作的管理。三是管理责任风险大。作为总裁,任何决策都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的决策失误都会对公司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郭宁应该迅速完成角色转换,一是加强学习,尽快熟悉全局工作;二是深入调查,尽快理清公司面临的突出问题;三是集思广益,尽快建立自己的决策智囊团队;四是选择方向,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概念技能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能够进行理论和战略思维,引领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郭宁在公司的成长发展过程来看,他经过了从助理监督、装配部经理到负责规划、生产工作的副总裁岗位的锻炼,而且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够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顾全大局,快速适应,应该说初步具备了高层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一些重要技能。比如:全局观念、善于授权、规划能力、敢担责任、协调能力等。

3、一是战略思维能力;二是统筹规划能力;三是驾御全局能力;四是决策能力等。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B

5.D

6.D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

3.ABC

4.ABC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四、简答题

1.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要点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2)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

(4) 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5) 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6) 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7) 实行“职能工长制”。

(8)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简述梅奥的“社会人”假说。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作为复杂社会系统成员,金钱并非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所形成的动力,对效率有更大影响。

3.简述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权变理论主要观点有:

(1)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即权变关系。这里所说的环境变量,既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也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而管理变量则指管理者在管理中所选择和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

(2)在一般情况下环境是自变量,管理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因此,如果环境条件一定,为了更快地达到目标,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

(3)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有所变革,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管理模式。

4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是什么?

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是利用有关的数学工具,为企业寻得一个有效的数量解,着重于定量研究。管理科学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5.何谓企业再造?

所谓企业再造,是指为了获取可以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绩效进行衡量的显著的成就,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关键性的再设计。

6.简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方面的管理思想

周公编的《周礼》一书,是为周朝制定的一套官僚组织和制度。春秋时代孙武所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他在该书中曾提到军、旅、卒、伍的军队编制。这种观点类似现代管理中所谈到的“要按一定的管理层次和幅度建立组织机构”的管理思想。(2)经营方面的管理思想

①待乏原则②积著之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要奇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大事,人是第一位的。

(4)生产劳动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生产劳动管理方面的思想,突出地体现在农业生产,劳动分工及大规模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方面。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注重农业生产结构管理,以粮为主,多业发展;根据气候和地理条件进行农业生产;注重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工具的作用。(5)重视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

7.中国近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运用招股、入股、借贷等方式集资,并注意行业和企业的联营,力求扩大生产规模。

②开辟多种购销渠道,搞活经营。

③推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④注重资金积累并灵活有效的运用资金,建立财会制度。

⑤制定和实施严格有效的规章制度。

⑥通过自办工商中学、专科学校,选派人员出国等形式,加强人才培养。

(2)在管理思想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品牌意识。②质量意识。③成本意识。④市场意识。⑤服务意识。⑥科学和人才意识。

⑦制度建设。⑧企业精神。

8.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解放前革命根据地的企业管理。

(2)解放后社会主义企业管理

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

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1965年)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 ~1976年)

9.简述我国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1)企业模式由国家统负盈亏的单纯产品生产者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方向转变。

(2)企业管理模式由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

(3)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企业经营思想由片面追求产值和速度、单纯抓生产、不重视经营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转变。

(5)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由党委一元化领导向厂长负责制和现代企业领导制度转

变。

(6)企业领导人由行政官员型向企业家转变。

(7)企业经营机制由缺乏生机向增强活力转变。

(8)企业管理重点由“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

(9)企业管理观念从不讲效率、不重视时间、信息落后向注重信息的获取、注重时间和效率转变。

(10)企业的管理方法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型转变。

(11)企业管理手段由传统工具向现代化工具转变。

六、论述题

1.试述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要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作为复杂社会系统成员,金钱并非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所形成的动力,对效率有更大影响。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古典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这是很不够的。非正式组织不仅存在,而且同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3)新型的领导在通过增加职工的满足度来提高其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即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协作精神,而士气的高低,则取决于社会因素特别是人群关系对工人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士气也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所以,新型领导的职责在于提高士气,善于倾听和与下属职工进行沟通,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2、说明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管理理论的贡献。

(1)劳动分工。法约尔认为劳动分工不只限于技术工作,而且也适用于管理工作,适用于职能的专业化和权限的划分。

(2)权力与责任。法约尔将管理人员的权力分为正式权力和个人权力。正式权力是由于管理人员的职务或地位而产生的;个人权力则是因管理人员的智慧、经验、道德品质、劳动能力、以往的功绩等所构成的。好的管理人员能够以他的个人权力来补充他的正式权力,权力和责任互为因果,有权力就必然有责任。

(3)纪律。纪律是以企业同员工之间的协定为依据的服从、勤勉、积极、规矩和尊重的表示。没有纪律,任何企业都不能顺利发展。纪律应以尊重而不是以恐惧为基础。纪律状况取决于劳动者的道德状况。

(4)统一指挥。法约尔认为,无论哪件工作,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领导者的命令,这是一条普遍的、永久必要的原则。没有统一指挥,纪律、权力、秩序、稳定等都将受到威胁,混乱也会加剧。

(5)统一领导。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织中只能有一个领导者和一项计划。统一领导取决于健全的组织。而统一指挥取决于人员如何发挥作用。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或部门的利益不能置于企业利益之上,国家利益应高于一个公民或某些公民的利益。为此,就要克服愚昧、野心、自私、懒惰、软弱和一切企图把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置于组织整体利益之上而导致冲突的个人感情。

(7)人员报酬。人员报酬的方式可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尽量使雇主和雇员双方都满意。

(8)集中。法约尔认为,集中就像劳动分工一样,是一种必然规律。集中是职权的集中。集中的程度应该根据管理人员的性格、下级的可靠性和公司的情况而定。

(9)等级链。指管理机构中,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该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这既是执行权力的线路,也是信息传递的渠道。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地违反它。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克服由于统一指挥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延误。

(10)秩序。秩序是指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事先很好地选择其恰当的位置。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有良好的组织和合适的选拔工作,确定企业顺利发展所必需的职位并为这些职位选拔任职的人,使每个人都在能发挥出自己最大能力的岗位上任职。

(11)公平。公平是由公道和善意产生的。企业领导应特别注意员工希望公道、平等的愿望,并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级人员。

(12)人员的稳定。如果人员不断变动,工作将得不到良好地效果。要鼓励管理人员长期为企业服务。

(13)首创精神。发明创造是首创精神,建议与发挥主动性同样是首创精神,经营成功的企业来源于企业领导和全体成员的首创精神。领导者要有勇气激发和支持大家的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法约尔指出,团结就是力量。一个企业中,全体人员的和谐与团结是这个企业的巨大的力量。所以应该尽力做到团结。

3.试述建立学习型组织需要进行五项修炼的内容。

建立学习型组织,需要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开展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其中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中的核心。

(1)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只有能够超越自我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全身心地投入、不断创造、不断超越,这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

(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指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影响人如何认识周围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和印象。人们要学习如何改变自己多年来养成的思维习惯,摒弃陋习,强制和约束自己,并进入新的心智模式,破旧立新。

(3)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能鼓舞组织成员共同努力的愿望和远景,或者说是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共同愿景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愿景”强调的是大家共同愿意去做的远景。因此组织需要建立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使命,能使员工看到组织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共同愿景深入人心后,每个员工都会受到共同愿景的感召和鼓舞,从而使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组织形成一种不断进步的合力。

(4)开展团队学习:团队学习就是组织化的学习或交互式的学习。团队学习是适应环境突变的最佳方法。通过团队学习,可以实现高于个人智力总和的团队智力,形成高于个人力量之和的团队力量,达到运作上的默契并形成团队意识。唯有团队成员一起学习、成长、超越和进步,才能让组织创造持续佳绩。

(5)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将组织成员的智慧和活动融为一体。系统思考能引导人们由看事件的局部到纵观整体,由看事件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由孤立地分析各种因素到认识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动态平衡关系。因此系统思考是要让人与组织形成系统观察、系统思考的能力,并以此来观察世界,从而决定我们正确地行动。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

1、有些员工积极性不是很高,工作节奏较慢;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迟到早退、生产不合格产品、材料损失浪费等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工人好像是在同厂里作对;公司的管理机构庞大,管理费用高;原材料进价偏高,产品生产成本普遍高于同行等。

最主要的原因是员工积极性不高。

2、行为科学原理更有效。

3、(1)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手段和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培养员工对组织的向心力;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满足度,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4)精简管理机构,降低管理费用;

(5)严把原材料进货关,规范原材料进货渠道;

(6)加强企业管理,努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等。

第三章计划职能与计划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C

5.C

二、多项选择题

1.BDE

2.ABCDE

3.DE

4.ABC

5.BD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四、简答题

1、说明计划职能和计划的含义。

计划职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职能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具体来说,广义的计划职能包括调查研究、预测、决策、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狭义的计划职能则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事先安排。或者说是预先确定的行动方案。计划是计划职能中制定计划的成果,是执行和监督检查的对象。

2、简述计划职能的性质。

计划职能的性质可以概括为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创新性等五个方面。

3、简述计划的分类。

按计划的形式分类

(1)宗旨(2)目标(3)战略(4)政策(5)程序(6)规则(7)规划(8)规划(9)预算。

按计划的期限分类

(1)长期计划(2)中期计划(3)短期计划

按计划的职能分类

业务计划(2)人力资源计划(3)财务计划

按计划的内容分类

综合性计划(2)专业性计划

按计划制定者的层次分类

(1)战略计划(2)战术计划(3)作业计划

按计划的明确性分类

(1)指令性计划(2)指导性计划

4、简述计划的内容。

(1)明确制定计划的依据和目的。

(2)明确计划期组织的总目标、具体任务和主要计划指标以及采取的战略。

(3)明确计划期限。在计划中要规定各项工作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对组织的资源进行平衡。

(4)明确在何处实施计划。

(5)明确由谁来实施计划。

(6)对组织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搞好综合平衡,并对投入与产出进行预算。

(7)明确如何完成计划。

5、什么是计划指标?它是怎样分类的?

计划指标是用数字表示的、计划期内组织在各个方面预期所要达到的水平。一个完整的计划指标通常是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计量单位组成的,每一项计划指标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意义。

按计划指标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大类。

按计划指标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6、简述计划编制的程序。

(1)对环境进行调查研究、预测

(2)确定目标和分解目标

(3)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4)评价各种备选方案

(5)选择方案

(6)拟订支持计划

(7)计划的实施与反馈

7、评价方案时要考虑哪些问题?

(1)分析和认识每个方案的限制性因素,也就是妨碍达成目标的因素。

(2)全面掌握每个方案的实效,对每个方案可能取得的效果作全面的衡量。

(3)要用总体的效益观点来衡量方案。

8、什么是综合平衡法?

综合平衡法就是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为实现计划目标,做到计划期的有关方面或有关指标之间的比例适当,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利用平衡表的形式,经过反复平衡分析计算来确定计划指标。

9、什么是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是根据一定时期计划的执行情况,考虑组织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计划,并相应地将计划期顺延一个时期,把近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编制计划的方法。

五、论述题

1、试论计划的作用。

(1)计划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

组织的计划要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直至基层单位,各级管理者依据计划组织、指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使组织中的全体成员的行动保持同一方向,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

(2)计划是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

计划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计划是预见这种变化并且设法消除变化对组织造成不良影响的有效手段。计划作为对组织未来活动的安排,必然促使管理者对未来的各种情况进行预测,及时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机会或威胁,考虑未来环境变化的冲击,

制定适应变化的最佳方案,消除或降低组织未来活动的风险。

(3)计划是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方法

计划能从多条实现目标的途径中,通过技术经济论证和可行性分析,选择最佳方案,避免无计划的重复性、浪费性活动,使组织的各项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组织的目标。

(4)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控制的基础

计划和控制是管理的一对孪生子,没有计划的活动是无法控制的,因为通过计划管理者设立了组织目标,而在控制过程中,管理者就可以将计划的执行情况与组织目标进行比较,以发现可能出现的偏差,通过纠正脱离计划的偏差,使活动保持既定的方向。可见,没有计划,任何控制活动都毫无意义;没有计划确定的目标作为测定的标准,管理者就无法检查其下属完成工作的情况,控制也就无法进行。所以说,计划为控制提供标准。

2、试述计划编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我们所制定的计划,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有理由要求各个层次、各部门按照计划办事。相反,如果计划不够科学甚至从根本上违背客观规律,那么,这样的计划就很难被接受,即使通过某些强制的办法贯彻下去,也难以实现计划的目标。因此,这就要求计划编制人员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客观规律,使每一项计划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2)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就是指在制定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到计划对象系统中所有的各个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而且还要考虑到计划对象和相关系统的关系,按照它们的必然联系,进行统一筹划。这是因为,计划的目的是通过系统整体的优化实现决策目标,而系统整体优化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和合理,在于对象的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的协调。

(3)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是指计划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的适应性、应变能力和与动态的管理对象相一致的性质。应当看到,任何计划都只是预测性的,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某些人们事先预想不到或者无法控制的事件,如气候的突变、自然灾害、科技的重大突破等,这都将会影响到计划的实现。因此,必须使计划具有灵活性,以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为做到这一点,通常的做法:一是编制备用计划;二是作计划时留有余地,切忌满打满算。

(4)群众性原则

计划工作的群众性原则,是指在制定和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讲形势、交任务、摆问题、指关键;要放手发动群众,揭矛盾、找差距、挖潜力、订措施。只有依靠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制定出科学、可行的计划,也才能激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地为实现计划目标而努力。

案例分析答案提示

在《某公司生产计划方案的确定》案例中,生产计划制定的依据是通过调查研究、预测所掌握内外部环境状况。从公司的外部环境看,市场变化迅速,竞争激烈,新产品不断出现,用户的需求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从企业的内部环境来看,生产能力不足,新产品开发困难,近二年产值增长幅度小,利润呈下降趋势,明年需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根据公司内、外部环境,确定生产目标和分解目标,公司拟定三个可供选择的计划方案。方案一产量低,产值、利润、品种、工时居中,它是一个介于方案二和三之间的折中方案;方案二强调销售

保证程度;方案三只考虑效益,对市场销售考虑不足。公司要通过对这三个方案的评价,从中选择一个较优化的方案,然后拟定所选方案的各种支持计划,保证生产计划的完成,计划经审批后,进入实施与反馈阶段。

如果你是王经理,将选择哪种方案作为计划,为什么?请同学各抒己见。

第四章目标与目标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C

5、C

二、多选题

1、ABCE

2、BCE

3、ABC

4、ABCE

5、ABD

三、判断题

1、×

2、×

3、√

四、简答题

1、目标的性质有哪些方面?

(1)目标的层次性

(2)目标的网络化

(3)目标的多样性

(4)目标的可考核性

(5)目标的可接受性

(6)目标的挑战性

(7)目标的伴随信息反馈性

2、目标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1)目标管理是管理中的管理。

(2)目标管理能增强组织的活力。

(3)目标管理有利于职工自我控制、自我纠正、自我完善和自我加强。

(4)目标管理能增进组织内部的协调。

(5)目标管理能够促进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3、实施目标管理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整体效能原则

(2)目标、责任、权力、利益统一原则

(3)及时反馈的原则

(4)目标责任与考核、奖惩相结合的原则

4、目标管理有哪些优点和局限性

答:目标管理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

(2)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

(3)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目标管理表现出良好的整体性,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锁链和目标体系,将企业的所有任务和目标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偏重操作,对目标管理的原理阐述不够。

(2)给予目标设置者的指导准则不够。

(3)设置系统的、合理的、可考核的目标体系比较困难。

(4)过分强调短期目标。

(5)目标管理有可能使计划缺乏灵活性。

(6)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存在。

三、论述题

1、试述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程序

(1)目标管理又称成果管理,或标的管理。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以泰罗的

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目标管理是一个程序和过程,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将组织的整体目标转换为组织单位和成员的目标,通过层层落实和采取保证措施,有效而又高效地实现目标。目标管理能够很好地体现员工参与管理,由德鲁克提出,逐步成为西方许多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系统地制定目标并进行管理的有效方法。目标管理的特点: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强调自我控制;促使外放权力;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

(2)目标管理的实施,可以分为目标制定、目标实施、成果评价三个阶段。具体如下:①目标的制定。这是第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阶段。目标定得合理、明确,后两个阶段才能顺利进行。该阶段可以细分为四个步骤:

A.确定总目标。总目标可以由下级和职工提出、上级批准,也可由上级部门提出,再同下级一起讨论决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点:第一,必须由领导会同各级管理人员及职工共同商量决定,尤其是要听取职工意见。第二,领导必须根据企业的长远规划和面临的客观环境,对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目标有一个清醒的估计,并在确定总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不能简单地对下级目标进行汇总来作为企业的总目标。

B.重新审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目标管理要求每一个目标和分目标都有确定的人对其负责,在预定目标之后,往往需要重新审查现有的组织结构并做出必要变动,尽可能做到一个目标只属于一个主管、一个部门;对需要跨部门配合的目标也应明确谁主谁从。这样,就有利于各司其职,发挥主观能动性。

C进行目标展开,确立各级的分目标。这是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层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注意:目标必须有重点、有顺序,不能太多,几项即可,多则易于顾此失彼;目标必须具体化,尽可能定量化,以便于评估;目标要有“挑战性”,又要有实现的可能性,目标太低,不能鼓舞士气,就失去了目标管理的意义,目标太高,通过努力还完不成,也会挫伤士气;最后,目标确定的结果应该是下级目标支持上级目标,分目标支持总目标,每个人员、每个部门的目标都要和其他人员、其他部门的目标协调一致,不能损害本单位和整个组织的长远利益和长远目标。

D.逐级授权。上一级就要本着权责相称的原则,根据目标的要求,授予下属部门或个人以相应的权力,让他们有权有责,在职责和权限范围内自主地开展业务活动,自行决定完成目标的方法、手段,实行自主管理。上下级之间还要就实现目标后的奖惩事宜达成协议。

②目标的实施

目标的实施过程主要依靠目标的执行者进行自主的管理,即由执行人主动地、创造性地工作,并以目标为依据,不断检查对比,反馈回来,分析问题,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实行自我控制。但这不是说领导可以放手不管。由于组成了目标锁链和目标系统,目标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过程,一环失误,则可能牵动全局。在此过程中,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深入基层,对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一方面检查应由上级保证的目标执行者的工作条件是否得到了正常的保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另一方面,当好目标执行者的参谋和顾问,以商议、劝告的方式帮助下级解决问题。在必要时,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续,修改原定

的目标。但从本质上来看,目标管理在过程控制上是十分宽松的,夸张一点讲就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因此,领导者对执行者的监督和控制应采用“内紧外松”的方式。

③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预示着一个目标管理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该阶段主要应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对目标执行者的工作成果进行考核,并决定奖惩;二是总结经验教训,把成功的经验,好的做法固定下来,并加以完善,使之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制度化,对不足之处则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

2、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如何理解和评价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凭借这种制度,可以使组织的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实现“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

(1)对目标管理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①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由上级与下级在一起共同确定目标。首先确定出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逐级展开,通过上下协商,制定出企业各部门、各车间直至每个员工的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形成一个“目标——手段”链。

②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这种自我控制可以成为更强烈的动力,推动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做好,而不仅仅是“过得去”就行了。

③目标管理促使下放权力。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是组织的基本矛盾之一,唯恐失去控制是阻碍大胆授权的主要原因之一。推行目标管理有助于协调这一对矛盾,促使权力下放,有助于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把局面搞得更有生气一些。

④目标管理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评价员工的表现,往往容易根据印象、本人的思想和对某些问题的态度等定性因素来评价。实行目标管理后,由于有了一套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从而能够按员工的实际贡献大小如实地评价一个人。

另外,目标管理还力求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员工在工作中的满足感。这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所谓目标管理就是指:组织的最高领导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的一种管理方法。

(2)对目标管理的评价。

①目标管理的优点。目标管理中,由于员工参与目标的设置,并有充分的自主权,下属更愿意投入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去。其优点主要体现在:

Ⅰ.目标管理使员工知道他们所期望的结果;

Ⅱ.目标管理通过使管理人员制定目标及其完成目标的时间帮助计划工作的开展;

Ⅲ.目标管理改善了上下级的沟通;

Ⅳ.目标管理使员工更加清楚和明白组织的目标;

Ⅴ.通过注意对具体业绩的评价,目标管理使评价过程更为公正合理;

Ⅵ.目标管理使员工了解到他们的工作完成,直接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尽管目标管理有许多优点,在实践中普遍受到重视,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目标管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Ⅰ.目标管理看起来简单,实施起来难。在目标管理中,管理者必须向下级详细解释和说明目标管理的理念、制定目标的程序和目标管理的好处等,而且要反复对目标进行讨论,甚至

还要对奖惩标准进行争论。没有大量甚至反复的工作,目标管理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特别是在目标的设置上,真正可考核的目标是很难确定的;一些目标会随年度不同而变化,一些目标难以量化,制定上、下级都能够满意的目标往往很难;在制定目标时,也经常出现讨价还价现象。

Ⅱ.易强调短期目标,不利于长期目标的完成。在多数实行目标管理的组织中,管理人员为了便于明确目标,一般都愿意设置短期目标,很少超过一年以上。这就导致了员工看重眼前利益的行为,甚至还会产生急功近利的行为,对组织长期目标的实现不利。

Ⅲ.目标停滞的危险。在目标管理中,一旦进入目标的实施阶段,目标的改变非常困难。因为改变目标易打乱目标体系,管理人员需重新征求有关部门和员工的意见才能进行;而目标的高低又与奖惩挂钩,涉及部门、下属的切身利益。所以,此时调整目标,困难往往比较大。为了避免纠缠,尽量不作目标调整,以求目标稳定,员工情绪稳定。

鉴于上述分析,在实际中推行目标管理时,除了掌握具体的方法外,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工作的性质,分析其分解和量化的可能;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合作精神,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意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使目标管理的推行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和科学管理基础上;要逐步推行,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从而使目标管理发挥预期的作用。

案例分析

问题:请你用目标管理理论对邯钢的目标成本管理进行剖析。

目标管理简称“MBO”,是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该方法的实质是员工参与制定目标,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邯郸钢铁公司是我国采取目标管理较为成功的代表。

邯钢式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如下:

(1)模拟市场核算。模拟市场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变化为依据,进行动态调整。一是进行调查预测,充分考虑煤炭、电费、运费等各方面的调价信息。二是对自制半成品价格,从原料开始按成本逐步结转分步计算方法逐步推算,对其与市场价的差额进行调整。三是对直接面对市场的物资处室进行两头价格控制,即对进料物资部门下达最高价,对销售处下达最低销售基价。

(2)确定目标成本和分解目标成本。一是在确保企业获得一定的目标利润的前提下,通过市场预测和企业内部挖潜来确定目标成本。其测算步骤:第一步,确定盈利或亏损产品的单位盈利或亏损额;第二步,测算通过计划年度压缩管理费用,节约可控费用支出和可降低的单位成本;第三步,测算保证盈利或扭亏的目标成本。二是为确保目标成本和利润的实现,邯钢通过目标成本分解使之细化,实现自我控制。在目标成本分解中,横向从总厂及各二级分厂职能处室到边,纵向从总厂到二级分厂、车间、工段、班组到底,这样在全厂形成由上而下层层分解,由下而上逐级保证的纵横交叉条块结合,逐级管理的有效运转的成本管理网络。

(3)实行成本否决。其基本点:一是不讲客观,不搞分析,严格考核;二是实行彻底的成本否决权,即如果成本指标完不成,其他指标完成得再好,所有的奖金将被否决,同时与职工升级挂钩。

邯钢式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特点是:

(1)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把脱离实际的、一年一度不变的、以国家指令性价格核算固定不变的“内部计划价格”,转变为动态的“内部结算价格”,把引入市场机制作为新型经营机制的实现条件。

(2)改变了核算方式。通过实行模拟市场核算,将H级厂使用的原燃材料、劳务产品、自制半成品和出厂产品价格均以市场价格为依据来核算,以此核算各厂产品成本和计算各厂内部利润,为采取“倒推法”测算分厂产品目标成本,实施成本否决制度提供了基础条件。

(3)改变了目标成本确定方式。实行“倒推法”,从产品市场认可的价格开始,从亏损产品入手确定目标成本,并且自己把握原燃料项目的差异,推算出上一步骤产品的目标成本水平,即以生产流程的逆方向从后向前,依次推算出材→坯→钢→铁→烧→焦等各步骤的产成品及半成品的目标成本和进厂原燃料目标采购成本以及辅助生产各厂劳务产品目标成本。

(4)加大了成本考核力度。通过实施成本否决制度,规定了所有出厂产品成本加各项费用与市场价格比起码要相等,决不能亏损,使广大职工与企业真正形成了责、权、利相统一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目标成本责任网络体系。

第五章决策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BC

3.AD

三、判断题

1. √

2. ×

3. ×

四、简答题

1.简述决策的分类

(1)按决策是否具有重复性划分

①程序化决策

②非程序化决策

(2)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划分

①战略决策

②战术决策

③业务决策

(3)按决策影响时间的长短划分

①长期决策

②短期决策

(4)按决策问题所处的条件划分

①确定型决策

②风险型决策

③不确定型决策

2.何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有何区别?

(1)确定型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只有一种自然状态(是指决策问题未来发生的各种可能情况)时的决策,即一个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只要比较各个方案的结果,就可以做出选择的决策。

(2)风险型决策是各种备选方案都存在着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不能肯定那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可以确定各种自然状态发生概率(对自然状态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估计)的决策。

(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各种备选方案都存在两种以上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而且不能确定每中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的决策。这种决策,方案的最终选择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态度、经验及其所持的决策原则。

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的影响因素和结果都是明确的、肯定的。因此,对于此类问题一

般可根据已知条件,直接计算出各个方案的损益值,通过比较,选出比较满意的方案。在风险型决策中,决策者对未来可能出现何种自然状态不能确定,但其出现的概率可以大致估计出来。不确定型决策是在对未来自然状态完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决策主要靠决策者的经验、智慧和风格,便产生不同的评选标准,因而形成了多种具体的决策方法。

3.使用决策树的步骤有哪些?

第一步,绘制决策树。首先从左端决策点(用“□”表示)出发,按备选方案引出相应的方案枝(用“—”表示),每条方案枝上注明所代表的方案;然后,每条方案枝到达一个方案的结点(用“○”表示),再由各方案结点引出各个状态枝(也称概率枝,用“—”表示),并在每个状态枝上注明状态内容及其概率;最后,在状态枝末端(用“△”表示)注明不同状态下的损益值。

第二步,计算期望损益值。

第三步,剪枝决策。将各方案的期望值标在各个方案的结点上;然后比较各方案的期望值,从中选择期望值最大的作为最佳方案,并把最佳方案的期望值写在决策点方框的上边,同时剪去(用“∥”表示)其他方案枝。此例中,大批量生产期望值最大,所以选择该方案。

4.如何利用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进行决策?

这是由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为大企业确定和平衡其各项经营业务发展方向和资源分配而提出的战略决策方法。其前提假设是,大部分企业都经营有两项以上的业务,这些业务扩展、维持还是收缩,应该立足于企业全局的角度来加以确定,以便使各项经营业务能在现金需要和来源方面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

这种决策方法主张,在确定各经营业务发展方向的时候,企业应综合考虑到该项经营业务的市场增长情况以及企业在该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地位。相对竞争地位是通过企业在该项业务经营中所拥有的市场占有率与该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的比值(即相对市场份额)来表示的,它决定了企业在该项业务经营中获得现金回笼的能力及速度,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带来较大的销售量和销售利润额,从而能使企业得到较多的现金流量。而该项业务的市场增长情况则反映该项业务所属市场的吸引力,它主要用该市场领域最近两年平均的销售增长率来表示,并且将平均市场销售增长率在10%以上的划定为高增长业务,10%以下的则为低增长业务。

根据市场增长率和企业相对竞争地位这两项标准,可以把企业所有的经营业务区分为四种类型,如图所示。

(1)

位强,能从经营中获得高额利润和高额现金回笼,但该项业务的市场增长率低,前景并不好,因而不宜投入很多资金盲目追求发展,而应该将其当前市场份额的维护和增加作为经营的主要方向。其目的是使“金牛”类业务成为企业发展其他业务的重要资金来源。

(2)“明星”业务。这类经营业务的市场增长率和企业相对竞争地位都较高,将来能

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但同时也需企业增加投资,以便跟上总体市场的增长速度,巩固和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因而,“明星”业务的基本特点是,无论其所回笼的现金还是所需要的现金投入,数量都非常大,两者相抵后的现金流可能出现零或者负值状态。

(3)“幼童”业务。这类经营业务的市场增长率较高,但企业目前拥有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其原因很可能是企业刚进入该项相当有前途的经营领域。由于高增长速度要求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较低的市场占有率又只能带来很少量的现金回笼。因此,企业需要将由其他渠道获得的大量现金投入到该项“幼童”业务中,使其尽快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份额。采取这种策略的目的,就是使“幼童”业务尽快转变成“明星”业务。但是如果决策者认为某些刚开发的业务并不可能转成为“明星”,应及时采取放弃策略,因为这类业务如果勉强维持下去,企业可能要投入相当的资金,其投资量甚至还会超过它们提供的现金量,这样,企业就很容易出现现金的短缺。

(4)“瘦狗”业务。这是指市场销售增长率比较低,而企业在该市场上也不拥有相对有利的竞争地位的经营业务。由于销售前景和市场份额都比较小,经营这类业务只能给企业带来极微小甚至负值的利润。对这种不景气的“瘦狗”类经营业务,企业应及时缩小规模或者清算、放弃的策略。

经营业务组合分析法所以被认为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一种有用工具,是因为它通过将企业所有的经营业务综合到一个平面矩阵图中,使决策者可以简单明了地看出现有业务中哪些是产生企业资源的单位,哪些是企业资源的最佳使用单位,依此可以判断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比较理想的经营业务组合情况应该是:企业有较多的“明星”类和“金牛”类业务,同时有一定数量的“幼童”类业务和极少量的“瘦狗”类业务,这样企业在当前和未来都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现金流量平衡。不然的话,如果产生现金的业务少,而需要投资的业务过多,企业发展就易陷入现金不足的状况中;或者相反,企业目前并不拥有需要重点投入资金予以发展的业务,则企业就面临发展潜力不足的战略性问题。

五、计算题

1、设备等无法改变的短期内,平均总成本中包括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包括玩一局应分摊的房租、设备折旧、管理人员工资等费用。固定成本是无论是否经营都要支出的费用。平均可变成本是每一局所需的支出(如所耗电力的费用、服务人员增加工时的工资等),有人玩就要支出,没人玩就可以不支出。这就是说,在午夜时保龄球馆关门所节省的仅仅是可变成本,而固定成本无论是否经营都是要支出的。我们假设小刘所经营的这个保龄球馆的平均总成本10元中,平均固定成本为6元,平均可变成本为4元(在保龄球馆这种固定支出大的企业中平均固定成本大于平均可变成本)。这样,在价格为7元时经营就仍然是有利的,因为在用4元弥补了平均可变成本后,仍可剩下3元弥补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无论是否经营都已支出了,能弥补3元当然比一分钱都弥补不了好。就小刘的这个保龄球馆而言,只要价格高于4元,经营就比不经营好。固定成本属于已经支出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支出,在作出短期经营决策时可以不予考虑。

2、

第一步,绘制决策树。首先从左端决策点(用“□”表示)出发,按备选方案引出相应的方案枝(用“—”表示),每条方案枝上注明所代表的方案;然后,每条方案枝到达一个方案的结点(用“○”表示),再由各方案结点引出各个状态枝(也称概率枝,用“—”表示),并在每个状态枝上注明状态内容及其概率;最后,在状态枝末端(用“△”表示)注明不同状态下的损益值。

第二步,计算期望损益值。

引进生产线期望值=【150×0.6+(-30)×0.4】×10-500=780-500=280(万元)

技术改造期望值=(60×0.6+30×0.4)×10-300=480-300=180(万元)

第三步,剪枝决策。将各方案的期望值标在各个方案的结点上;然后比较各方案的期望值,从中选择期望值最大的作为最佳方案,并把最佳方案的期望值写在决策点方框的上边,同时剪去(用“∥”表示)其他方案枝。此例中,引进生产线期望值最大,所以选择该方案。

六、论述题

1. 试述决策的特点?

决策并非主观武断或盲目选择。科学的决策应当在科学、认真、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住事物变化的规律,从而作出合理、可行的决断。正确的决策具有以下的特点:

(1)目标性。这是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决策是理性行动的基础,行动是决策的延续。无目标或目标不合理的行动是盲目的、错误的行动。任何决策都必须根据一定的目标来做出。没有目标,人们就难以拟定未来的活动方案,评价和比较这些方案也就没有了标准,对未来活动效果的检查就失去了依据。

(2)可行性。组织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组织未来的活动。组织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资源。缺少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条件的支持,理论上非常完善的决策方案也只会是空中楼阁。因此,决策方案的拟定和选择,不仅要考察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性,而且要注意实施条件的限制。组织决策应该在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结合研究和寻求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来制定。

(3)选择性。决策的实质是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而要能有所选择,就必须提供可以相互替代的多种方案。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但只能采用其中一个。而如果只有一种方案,无选择的余地,也就无所谓的决策。事实上,为了实现同一目标,总是存在多条途径的,而每一条途径在资源需求、可能结果及风险程度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决

60 30

策时不仅要提出多种备选方案,而且还要有选择的依据,即提供选择的标准和准则。从本质上说,决策目标与决策方案两者都是经由“选择”而确定的。为实现组织某一特定目标,必须从多个可行方案中,通过分析、比较和判断,进行选择。如果只有一个方案,则别无选择;或虽有多个备选方案,但无限制,可随意选取,也就无需分析、判断,这都不符合决策的要求。

(4)满意性。传统的决策理论中,是以决策标准最优化为准则的,如力图寻找最大的利润、最大的市场份额、最优的价格、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等。而现代决策理论认为,最优化决策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只是一种理想而已。因为,最优化决策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决策者了解与组织活动有关的全部信息;决策者能正确地辨识全部信息的有用性,了解其价值,并能据此制定出所有可能的、没有疏漏的行动方案;决策者能够准确地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上述这些条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组织的一切环境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订数量有限的方案;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未来的实际情况有出入。客观存在的上述状况决定了决策者难以作出最优决策,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5)过程性。决策是一个过程,而非瞬间行动。决策的过程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首先,组织决策不是一项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通过决策,组织不仅要选择业务活动的内容和方向,还要决定如何具体地展开组织的业务活动,同时还要决定资源如何筹措,组织结构如何调整,人事如何安排等。只有当这一系列的具体决策已经制定,相互协调,并与组织目标相一致时,才能认为组织的决策已经形成。其次,这一系列决策中的每一项决策,从明确问题、确定目标、收集资料、拟订备选方案、评价和选择方案以及决策方案的实施与反馈,这些步骤就构成了科学的决策过程。因此,决策是一个过程,即管理过程就是决策过程。

(6)动态性。决策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如在拟定方案时,可能会发现确定的某个目标过高,就要修订该目标;在选择方案时,可能发现拟定的备选方案有不足,需要补充新的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组织外部环境不断变化,通过信息反馈,可能发现方案某个局部与环境不相适应,就要对方案进行局部调整等等。因此,决策是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正确的决策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决策过程是“决策—实施—再决策—再实施”这样一个不断调整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保证了决策过程科学地进行,把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中,减少了决策出现巨大偏差的危险。

2. 试述决策的过程。

(1)明确问题。

决策是为了解决一定问题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所以,决策必须围绕一定的问题来展开。问题(偏差)=应有现象-实际现象。管理者必须明确究竟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起因如何,它与其他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偏差,必须将事情的现状和某些标准进行比较。当发现问题与要求之间存在的偏差已经达到不能令人满意的程度时,就有必要付出代价去消除或者缩小这一偏差,这就提出了需要作出某种决策的问题。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要对问题进行分析,以明确问题的性质。弄清楚是涉及组织全局的战略性问题还是局部问题;是属于非程序性问题,还是程序性问题。由此确定解决问题的决策层次,避免高层决策者被众多的一般性问题所缠绕而影响对重大问题的决策。

提出问题,并不是说决策者就只有坐等问题发生,等下级将发生的问题呈报在自己的面前。对决策者特别是高层决策者来说,清楚地认识到潜在的问题,对事物的发展做出超前的、正确的预计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主动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问题,明确

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业及答案3

管理学原理作业3 单项选择题 第1题霍桑试验表明 A、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是有害的 B、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C、企业应采取一切措施来取缔非正式组织 D、企业应该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答案:D 第2题假设你召集下属开会,研究解决领导所布置的一项紧急任务,结果其中有位比较罗嗦的人大讲特讲与主题无关的教条理论,耽误很多时间。你认为如何应付这种情况为好? A、任其讲下去,让其他与会者群起而攻之 B、不客气地打断其讲话,让别人发言 C、有策略地打断其讲话,指出时间很宝贵 D、允许其畅所欲言以表示广开言路 答案:C 第3题某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每月均对工程师们的工作进行分等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报酬挂钩。这样做最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什么? A、获得高等级的优秀工程师们会再接再励,而等级低的则会努力改进工作以求题高 B、优秀工程师由于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而产生跳槽思想,差一些的则仍会留在企业 C、对这种严格控制,工程师们很有意见,致使今后工作难以分配 D、差一些的工程师,由于面子过不去而另谋职业出走,结果只留下优秀的工程师 答案:B 第4题进行控制时,首先要建立标准。关于建立标准,下列四种说法中哪一种有问题? A、标准应该越高越好 B、标准应考虑实施成本 C、标准应考虑实际可能 D、标准应考虑顾客需求 答案:A

第5题按控制的时机分类,可把控制方法分为 A、预先控制、持续控制、现场控制 B、预先控制、持续控制、结果控制 C、预先控制、现场控制、结果控制 D、持续控制、现场控制、结果控制 答案:C 第6题控制活动应该() A、与计划工作同时进行 B、先于计划工作进行 C、在计划工作之后进行 D、与计划工作结合进行 答案:D 第7题最重要又最困难的反馈控制方法是 A、财务报告分析 B、标准成本分析 C、质量控制分析 D、工作人员成绩评定 答案:D 第8题从某种意上说,既是计划工作的基础,又是控制的基本标准的是() A、实物标准 B、费用标准 C、收入标准 D、成本标准 答案:A 第9题()也叫做标准、查询信息。 A、系统化信息 B、外源信息

管理学原理 第2次

A型题: 1. 在下述组织中,哪一种处于相对简单而稳定的组织环境中?错误:正确答案为:A A.牙科诊所 B.果树农场 C.唱片公司 D.外贸公司 2. ()是指主攻某个特殊的细分市场或某一种特殊的产品。错误:正确答案为:C A.总成本领先战略 B.产品差别化战略 C.重点集中战略 D.低成本战略 3. SWOT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技术。SWOT分析是()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A.复杂、简单、稳定、不稳定 B.内部、外部、复杂、简单 C.机会、威胁、优势、劣势 D.内部、外部、机会、威胁 4. ()原理表明,主管人员在制定计划时,必须全力找出限定因素,或抓主要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问题就迎刃而解。 A.限定因素 B.权变 C.许诺 D.改变航道 5. 按照波特的(),要求坚决建立起大规模的高效生产设施,利用经验曲线全力以赴降低成本,尽量压缩各项管理费用。 A.总成本领先战略 B.产品差别化战略 C.重点集中战略 D.低成本战略 6.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竞争格局。参与该领域竞争的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波音飞机制造公司、空中客车飞机制造公司、航空油料供应公司以及国内其他航空公司,其中的国内其他航空公司不仅在国内航线、而且在国际航线上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展开竞争。此外,还有许多省份也看中该领域,想开展民航运输业务。根据这一情况,你认为以下哪一说法正确? 错误:正确答案为:A A.同行竞争者是国内其他航空公司;潜在竞争者是其他想从事航空运输业务的省份;代替品生产者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供应者是航油公司、波音公司、空中客车公司。 B. 同行竞争者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潜在竞争者是其他想从事航空运输业务的省份;替代品生产者是波音公司、空中客车公司;供应者是航油公司、国内其他航空公司。 C.同行竞争

管理学原理题库考试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题库考试试题及答案
(*题库均为研究生院出,答案为历年学长提供,仅供学员参考*)
一、名词解释 A 类 MA1 差别化 在满足顾客全部需求过程中,确定在哪些环节形成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形成竞争优势。 MA2 动机 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引起和维持着个人行为,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机制。 MA3 多种经营战略 多种经营又叫多角化经营战略,就是指把新产品开发经营与市场开拓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战略。 在经营战略中与市场渗透、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同属产品----市场战略,即与企业从事经营 的产品领域的配合有关的经营战略。多种经营是新产品和新市场相配合,即增加新产品和增 加新市场两者同时并进的战略。多种经营的理论基础是范围经济和分散风险。 MA4 非正式组织 所谓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地体系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 MA5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识别,适应和处置。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风险或使损失减至最小。 MA6 风险识别 即在损失风险刚出现或出现之前,就予以识别,一准确把握各种风险信号及其产生原因。 MA7 负强化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即利用强化物抑制不良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包括批评、惩罚、降 职降薪等。 MA8 个人惯性 个人惯性是指个人在长期的组织生活中形成的固定观念、准则和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等。 MA9 管理
管理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管理行为是一种分解和综合、 协调其他行为的一般职能,是组织的一部分职能,是组织的特殊器官,离开组织或协作行为,
不存在管理。管理的实质是协调,围绕共同目标,解决矛盾、协调力量,形成一致。 MA10 管理制度 是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管理制度是比企业基本 制度层次略低的制度规范。它是用来约束集体性行为的成体系的活动和行为规范,主要针对 集体而非个人。 MA11 激励 所谓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激发和加强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 向预定目标的作用。一般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一欲求、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 人的激励。激励与人的行为呈正相关关系。激励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有助 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将职工的个人目标导向现实企业目的轨道;有助于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MA12 计划 计划是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做的规范和安排。计划工作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 MA13 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是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规定。它反映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客观事物的内在 技术要求、科学性和规律性,是经济活动中心须予以尊重的。P163
第 1 页

2017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2017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2017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同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保健因素 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人们对诸如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等等,如果得到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他把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3、反馈控制: 这类控制主要是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发生或防止其今后再度发生。 4、命令一致 原理命令一致原理,是指主管人员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是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也就越大。 5、商议式的管理方 法利克特的四种管理方法中的一种。主管人员在做决策时征求、接受和采用下属建议;试图去酌情利用下属的想法

与意见,运用奖赏并偶尔兼作处罚的办法让职工参与管理。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原理中,属于人员配备工作原理的是(c ) A、许诺原理 B、目标统一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D、命令一致原理 2、20世纪初,提出图表系统法的人是(A ) A、甘特 B、泰罗 C、维纳 D、穆登 3、管理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A ) A、维持现状 B、打破现状 C、改变现状 D、实现创新 4、管理的主体是(D ) A、企业家 B、全体员工 C、高层管理者 D、管理者 5、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是(B ) A、因果法 B、外推法 C、德尔菲法 D、头脑风暴法 6、一般认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D )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德鲁克 7、下列哪种组织结构又称为”斯隆模型”( D) A、多维立体结构 B、矩阵结构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

A, 题型: 一、 单项或多项选择题 二、 判断题 三、 名词解释 四、 简答题 五、 论述 / 案例分析 B,复习内容 一、选择 1. 中层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 )。 A 、战略管理; B 、现场管理; C 、组织协调; D 、开拓创新; E 、组织实施 2. 之于管理,最形象的描述是( )。 A 、艺术; B 、科学; C 、知识; D 、能力; E 、以上都不是 3. 下面几项,能够被列入技术技能范畴的是( )。 A.生产技能 B.财务技能 C.营销技能 D.协调技能 E.激励技能 4. 下列属于在整个组织的管理活动中,领导者发挥的主要作用的有( )。 A.协调作用 B.指挥作用 C.打击作用 D.激励作用 E.宽容作用 5. 根据“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的缺失将导致员工( )。 A.满意 B.没有满意 C.不满 D.很不满 6. 决策过程中,不能只是着眼于需要,而不考虑可能性,这一观点体现 装 订 线

了决策的()。 A. 可行性的原则 B. 系统性的原则 C.对比择优原则 D. 风险性 D、下属部门工作非管理特征明显; E、以上皆是 7.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是()。 A.动机激励理论 B.组织与冲突理论 C.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 D.领导方式的理论 8.培训和发展项目是否有效的检验标准是( )。 A、培训是否影响生产工期; B、培训者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C、被培训者的工作绩效在培训后是否得到了提高; D、被培训者实际工作能力提升; E、被培训者是否乐于参加培训 9.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 A.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 B.个人权力与技术技能 C.人际关系技能与技 术技能D.沟通技能与人际关系技能E.规划能力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了许多组织变革举措。下列属于这些举措的 有()。 A.组织文化多样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组织运行柔性化 D.组织协作团队化 E.大企业内部的“小企业化经营” 11.为了强调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由此而 提出的 论断是____ 。

管理学原理作业(2016.9)[1]

2016年第二学期《管理学原理》作业(2016.09-2016.12)第一大题:简答题 1.简述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答:管理者的素质主要包括品德、知识、实际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一)品德 品德是摾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 (二)知识 知识是人类认识包括自身在内的客观世界的成果,它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和源泉。 (三)实际能力 实际能力,顾名意义,就是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管理者,其实际能力主要体现在把管理理论与业务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行具体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四)身体心理素质 管理活动既是一种脑力劳动,又是一种体力劳动。特别是处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管理劳动通常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是一种艰苦的实践活动。 2、简述泰勒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 答:一、工作定额原理。 二、标准化原理。 三、能力与工作相适应的原理。 四、实行刺激性的报酬制度。 五、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六、实行职能工长制。 七、例外原则。 八、心理革命。 3、简述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 答:两种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分别是古典观(纯经济观)和社会经济观。古典观(纯经济观)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们认为:企业只能参加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活动,承担社会责任会违反了利润最大化原则;企业的权力已经很大,再承担社会责任会导致权力更大,且企业管理者不具备承担社会职能的专门技能;在缺乏大众一致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背景下,贸然行动会导致失败。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能力决定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回应社会诉求,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目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并可以增加长期的利润。 4、简述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的异同点。 答:头脑风暴法是由“风暴思考之父”奥斯本提出的,其由5-10人的专业相关的专家聚在一起,在1-2小时内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言时要求:明确限定范围,明确具体要求;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提出怀疑和批评;发言精练;即席发言;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自由发言。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有控制的反馈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20世纪50年代提出。其要求背对背地征求专家的意见。他对组织者的要求很高,必须做到问题明确;问题独立;回答方法统一。

管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2015年第一学期《管理学原理》第一次大作业 第一大题:简答题 1、简述管理环境的分类。 答:管理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一般有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内部环境有人力资源环境、物力资源环境、财力资源环境以及内部文化环境。 2、简述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权变理论主要观点有: (1)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即权变关系。这里所说的环境变量,既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也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而管理变量则指管理者在管理中所选择和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 (2)在一般情况下环境是自变量,管理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因此,如果环境条件一定,为了更快地达到目标,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原理、方法和技; (3)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有所变革,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管理模式。 3、简述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 答:(1)在古典观下,企业在实现利润目标的过程中就在承担着社会责任,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2)在社会经济观下,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表明,与不承担社会责任相比,承担社会责任或许会使企业的短期利益受到损害(承担社会责任通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换来的却是比所损害的短期利益多得多的长期利益,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其利润取向相容。 4、简述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的异同点。

答: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的异同点: 第一、应用不同:德尔菲法主要用于技术预测、政策制订、经营管理、方案评估等;而头脑风暴法一般用于对战略性问题的探索。 第二、专家选择的代表、人数不同:头脑风暴法专家选择缺乏代表性,易受权威、会 议气氛和潮流等因素影响。所选专家人数为5~15人;而德尔菲法专家选择相对广泛, 采用匿名征询的方式征求专家意见消除了专家会议调查法中专家易受权威、会议气氛 和潮流等因素影响的缺陷。所选专家人数在15~50人。 第三、获取专家意见的工具不同:德尔菲法运用编制调查表的方法,把调查表分发给 受邀参加预测的专家。专家之间互不见面和联系,不受任何干扰独立地对调查表所提 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头脑风暴法的会议一般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进行即兴 发言。 第四、专家对问题的回答不同:运用德尔菲法的专家对调查表的提问有充分时间作出 充分的 论证、详细的说明或提出充足的依据;而头脑风暴法因为是即兴发言,因而普遍存在 逻辑不严密、意见不全面、论证不充分等问题,同时易受表达能力的限制。 第五、所用时间不同:德尔菲法要进行四轮的征询调查,所用时间通常比较长;而头脑风暴法的会议讨论的是时间一般为20~60分钟,如果讨论的问题较多,可以多召集几次会议。 5、简述计划编制的程序。 答:计划编制的程序: 1、确定目标; 2、认清现在; 3、研究过去; 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重要前提条件; 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6、制定主要计划; 7、制定派生计划; 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6、简述扁平式组织结构和锥形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缺点。 答:扁平结构优缺点:指组织规模已定,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 构形态;

行政管理《管理学原理》第二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处于需要最高层次的是:( D ) A.生理的需要 B.感情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2.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的学者是: ( A ) A.赫伯特·A·西蒙 B.小詹姆斯·H·唐纳利 C.弗里蒙特·E·卡斯特 D.托尼·布洛克特 3.管理者的层次划分是指: ( B ) A.表层、里层 B.上层、中层、基层 C.内层、外层 D.深层、浅层 4.著名的“搬运生铁块”和“铁锹实验”是()做的。 ( C ) A.法约尔 B.甘特 C.泰罗 D.萨伊 5.控制活动应该: ( C ) A.与计划工作同时进行 B.先于计划工作进行 C.在计划工作之后进行 D.与计划工作结合进行 6.在管理控制中,主管人员对即将出现的偏差有所察觉并及时采取某些纠正措施所进 行的有效控制是: ( B ) A.事后控制 B.事前控制 C.间接控制 D.直接控制 7.在下列有关个体行为的理论中,属于“激励内容”理论的是: ( C ) A.期望理论 B.波特一劳勒模型理论 C.双因素理论 D.x理论一Y理论 8.当一个人的消极行为发生后,使之受到经济上或名誉上的损失,从而减少这种行为, 这是强化类型中的: ( C )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惩罚 D.消失

9.职工的工作效率随着上司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此假设属于: ( B )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我实现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10.一个组织若需要创造出一种高昂士气来实现组织目标时,下述何种沟通方式是一种 行之有效的措施: ( D ) A.链式沟通 B.Y式沟通 C.轮式沟通 D.环式沟通 11.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如果在空间距离太远、接触机会少,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属 于: ( B ) A.主观障碍 B.客观障碍 C.沟通方式上的障碍 D.信息扭曲 12.团队成员对团队成功机会的态度动荡不定,协作依然没有成为规范,这属于团队生 命周期的: ( B ) A.形成阶段 B.震荡阶段 C.规范阶段 D.执行阶段 13.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使新来的人员认清形势,这项工作更应该由()来做。 ( B ) A.人事部门 B.顶头上司 C.行政部门 D.最高层的主管人员 14.传统组织内最主要的沟通流向是: ( B ) A.上向沟通 B.下向沟通 C.横向沟通 D.纵向沟通 15.使科学、技巧、艺术和人的属性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的是: ( A ) A.领导工作 B.组织工作 C.控制工作 D.计划工作 16.下列选项中,属于集权制组织特点的是: ( A ) A.中下层可以有日常的决策权限 B.中下层在统一规划下可独立经营 C.中下层有一定的财务支配权 D.上级的控制以完成规定的目标为限 17.授权后,授权者对被授权者有: ( B )

2016华东理工网院管理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答案 正确使用搜索(用Ctrl+f,用关键词查找可以快速搜到答案,注意不要用整段文字,只需部分关键词,而且不要带任何标点符号,没有搜索到答案的可以换用其他关键词在试试,) 一、选择题 1、( B、韦伯)提出了“官僚制”,并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2、组织中较低层次作出决策涉及的费用越多而且事关重大,涉及面较广,则分权程度越( A、高)。 3、管理者能够熟练地运用管理知识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立达到某种效果,这是管理的( A、艺术性)。 4、( A、剥削式的集权领导)采用恐惧和处罚的激励方式。 5、( D、管理者)是管理创新的中坚力量。 6、( C、强制权力)是一种惩罚或提出惩罚建议的权力。 7、高级管理人员把例行的一般日常事务授权下级管理人员去做,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定和监督权,这叫做( D、例外原则)。

8、处于低增长——强竞争地位的业务称为( C、金牛业务)。 9、下列哪些不属于激励因素( A、监督的力度)。 10、消费者能满足其欲望之产品形式的竞争称为( C、形式竞争者)。 11、关于激励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A、激励来自于内部 B、激励不限于个体对象 C、激励不限于物质形象 12、下列哪些是职能型组织结构的缺点(BCD)。 B、部门之间横向联系较差 C、多头领导 D、不利于培养上层管理者 13、按企业职能划分,可将计划分为(ABC)。 A、业务计划 B、财务计划 C、人事计划 14、决策要素包括(ABCD)。 A、决策主体 B、决策目标

C、自然状态 D、备选方案 15、组织的外部环境有两个变动特性,分别是(BD) B、简单性 D、复杂性 1、组织活动分析中常用的比率分为财务比率和( C、经营比率)。 2、有效的计划要以( A、目标)为中心。 3、下列哪个不是在质量管理活动中频繁地应用的管理过程( D、质量反馈)。 4、在日常的工作日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而采取的部门划分方法叫做( B、时间部门化)。 5、下列哪些属于管理者的信息传递角色(: BCD) B、监听者 C、传播者 D、发言人 6、组织运行中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任务 B、结构

《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答案

()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A.效益 B.效果 C.效率 D.效用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针对当前形形色色的管理现象,某公司的一位老处长深有感触他说:"有的人拥有磨盘大的权力拣不起一粒芝麻,而有的人仅有芝麻大的权力却能推动磨盘。"这句话反映的情况表明:() A.个人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有时会大于职务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 B.个人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并不比职务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小 C.非正式组织越来越盛行,并且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D.这里所描述的只是一种偶然的管理现象,并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 A.战略决策 B.战术决策 C.管理决策 D.业务决策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者,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以下顺序排列() A.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管理者 B.被管理者 C.各种管理活动 D.普遍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某公司有员工64人,假设管理幅度为8人,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应为多少人?管理层次有多少层?()。 A.10人 4层 B.9人 3层 C.9人 4层 D.8人 3层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确立目标是()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A.计划 B.人员配备 C.领导 D.控制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以正在进行的计划实施过程为控制重点的控制工作是() A.前馈控制 B.反馈控制 C.现场控制 D.计划控制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 A.泰罗

川大《管理学原理(Ⅰ)》第二次作业答案

欢迎阅读《管理学原理(Ⅰ)》第二次作业答案 你的得分: 93.0 完成日期:2014年01月09日 17点16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而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4.目标管理指导思想是以()为基础的。 ( B ) A.X理论 B.Y理论 C.双因素理论 D.Z理论 5.组织设计的四个主要依据不包括()。

( A ) A.产业状况 B.组织环境 C.组织战略 D.规模与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 6.政策指导矩阵是由下列哪个单位创立的() () C..排他性 D.一贯性 10.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可以把控制分为三类。下列哪个不属于预 算的类型() ( B ) A.前馈控制 B.风险控制

C.同期控制 D.反馈控制 11.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假设提出来的 ( D ) A.社会人 B.能动人 C.理性人 D.经济人 ( B ) A.组织结构 B.特殊环境 C.组织文化 D.宏观环境 16.()对一个组织来说,是各类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A.信息资源 B.物质资源 C.财政资源 D.人力资源 17.设立和变革组织结构的工作叫做()。 ( B ) B.组织对晋升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 C.会造成同事之间的紧张关系 D.会引起同事的不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组织中,分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管理 目标管理 预测 决策 人员配备 激励 控制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管理的性质不包括() A.二重性 B.科学性 C.理论性 D.艺术性 2.人们常说,身体是“三分治七分养”,对于这件事() A.反馈控制比前馈控制更重要B.现场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 C.反馈控制比现场控制更重要D.前馈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 3.打电话请供应商来换一台同目前用坏的机器一样的设备,这是设备的简单替换问题,需要的管理技能主要是() A. 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 C.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4.差别计件工资制是()的内容之一。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C.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D.现代管理理论 5.没有一个固定的信息中心,成员之间总是互相传递信息的是() A.园型沟通B.Y型沟通 C.全通道型沟通D.轮型沟通 6. 根据计划的明确性,可以将计划分为() A.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7.()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 A.经营预算B.投资预算 C.财务预算D.成本预算 8.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这体现了目标的() A. 差异性B.层次性 C. 时间性D.先进性 9.某企业制造并销售单一成品,固定成本总额为60万元,产品售价为每件3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元,该企业的盈亏平衡时的产量为() A. 3000 B.2000 C. 30000 D.20000 10.按照决策的主体,可以将决策分为() A. 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B.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 C. 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D.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11.下列关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共同决定组织规模 B. 为了保证管理效果,管理幅度越大越好 C.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规模成正比关系 D.管理幅度越窄,管理层次就越多,组织结构就呈扁平型 12.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才的流失、发挥人才优势,这体现的是领导艺术中的() A.授权艺术B.决策艺术 C.用人艺术D.创新艺术 13.对应试者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考察,避免以偏概全,这是指人员招聘和选拔原则中的() A.全面考核原则B.公开招聘原则 C.择优录取原则D.公平竞争原则 14.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指() A.厂容厂貌B.职工风貌 C.沉淀于企业职工心里的意识形态D.产品形象 15.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的典型代表 A.领导特质理论B.领导行为理论

最新《管理学原理》作业1(全部答案)分析

《管理学原理》作业 第1章绪论 1、简述题 1)管理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2、管理具有普遍性与目的性;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5、管理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2)举例说明管理的重要性。 1、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 2、管理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3、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个组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4、管理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5、管理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3)简述管理者的职责。 1、管理者是目标的提出者; 2、管理者是计划者; 3、管理者是组织者; 4、管理者是指挥者; 5、管理者是协调者。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管理的两重性的理解。 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发挥作用,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发生也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 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相互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发生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产生关系与其相适应,同样,管理的社会发生也必然对管理的科学技术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或制约作用。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理解。 1、管理具有科学性,也就是说管理是一门科学工作者,这是因为管理学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真理性及发展性等科学的特点; 2、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这就是说,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 3、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林性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运用管理知识,又要发挥创造性,谋划出一种有用的解

川大《管理学原理》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总分数:100.0分 本次作业你最多可以做三次,作业的最后分数以三次中最高那次为准。目前是你第1次做本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被后人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 A.欧文 B.泰罗 C.法约尔 D.韦伯 2.下列不属于“学习型组织”组成部分的是:( ) A. 系统的思考 B. 超越自我 C. 建立共同愿望 D. 个人学习 3.计划对将来承诺得越多,主管人员定期的检查现状和预计前景,以及为保 证实现所要达到得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等工作越就重要,这体现了计划的哪项原则:( ) A.

灵活性原则 B. 承诺原则 C. 改变航道原则 D. 综合平衡原则 4.对某一管理活动的具体方案作出选择,往往与中短期计划相联系的决策类 型是:( ) A. 战略决策 B. 战术决策 C. 常规决策 D. 经验决策 5.在组织中,每个人只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和指挥,并对他负责,这一内容 体现了组织设计的哪项原则:( ) A. 目标一致原则

B. 统一指挥原则 C. 分工明晰原则 D. 责权一致原则 6.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是:( ) A. 形式简单、权力集中、命令统一、责任与权限分明 B. 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适应管理分工较细的特点 C. 组织的高层领导者摆脱了具体的日常管理事务,从而能够集中精力 做出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 D.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7.属于按领导者的控制程度划分的组织变革类型是:( ) A. 以人为中心 B.

主动变革 C. 以技术为中心 D. 以组织为中心 8.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是带领和指挥 组织的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执行组织的计划,实施组织目标的管理过程是:( ) A. 计划 B. 控制 C. 领导 D. 创新 9.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越是有效地、准确地、及时地沟通联络,整个组织就越 是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这体现了领导的哪项原则:( ) A. 协调目标原则 B. 直接管理原则

管理学原理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05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 A.人与物的关系 B.财与物的关系 C.物与物的关系 D.人际关系 2.人口密度、年龄结构属于下列哪种宏观环境因素? A.社会文化环境 B.政治法律环境 C.经济环境 D.科技环境 3.一般而言,长期计划往往是 A.战术性计划 B.战略性计划 C.年度计划 D.作业计划 4.甲玩具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发现某种儿童玩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公司又有能力研发和生产该产品,决定进军该市场。这体现了计划工作的哪一步? A.估量机会 B.确定目标 C.选择方案 D.确定前提条件 5.随着数码相机的广泛应用,某胶卷生产企业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压缩生产规模,逐渐从胶卷市场撤离。该做法属于 A.内部增长战略 B.多元化战略 C.收缩战略 D.稳定战略 6.对程序化决策描述正确的是 A.重复出现的、例行性决策 B.非重复性的、例外决策 C.非重复性的、例行性决策 D.重复出现的、例外决策 7.通过对追加的支出与收入进行对比分析的决策方法是 A.期望值法 B.效用法 C.概率法 D.边际分析法

管理学原理作业[1]

2016 年第二学期《管理学原理》作业() 第一大题:简答题 1.简述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答:管理者的素质主要包括品德、知识、实际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一)品德 品德是摾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 (二)知识 知识是人类认识包括自身在内的客观世界的成果,它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和源泉。 (三)实际能力 实际能力,顾名意义,就是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管理者,其实际能力主要体现在把管理理论与业务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行具体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四)身体心理素质 管理活动既是一种脑力劳动,又是一种体力劳动。特别是处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管理劳动通常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是一种艰苦的实践活动。 2、简述泰勒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 答:一、工作定额原理。 二、标准化原理。 三、能力与工作相适应的原理。 四、实行刺激性的报酬制度。 五、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六、实行职能工长制。 七、例外原则。 八、心理革命。 3、简述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 答:两种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分别是古典观(纯经济观)和社会经济观。古典观(纯经济观)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们认为:企业只能参加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活动,承担社会责任会违反了利润最大化原则;企业的权力已经很大,再承担社会责任会导致权力更大,且企业管理者不具备承担社会职能的专门技能;在缺乏大众一致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背景下,贸然行动会导致失败。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能力决定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回应社会诉求,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目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并可以增加长期的利润。 4、简述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的异同点。 答:头脑风暴法是由“风暴思考之父”奥斯本提出的,其由5-10人的专业相关的专家聚在一起,在1-2小时内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言时要求:明确限定范围,明确具体要求;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提出怀疑和批评;发言精练;即席发言;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自由发言。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有控制的反馈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20世纪50年代提出。其要求背对背地征求专家的意见。他对组织者的要求很高,必须做到问题明确;问题独立;回答方法统一。

管理学原理考试作业和答案

管理学原理考试作业1 14秋及以后 一、判断题(每题5分,共50分) 1、中庸之道型领导方式认为,只要职工心情舒畅,生产自然会好。(×) 2、专权型领导要求下属绝对服从,认为决策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3、费德勒认为领导环境处于一般状态下,应以人际关系型领导方式较好。(√) 4、在与下属交谈时,一经开始就要让对方把话说完,不要随意插话。(√) 5、领导和管理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6、双向沟通的缺点是费时较多,速度慢,易于干扰。(√) 7、下行沟通比上行沟通更有意义。(×) 8、要发送的信息只有经过编码才会有准确的信息沟通。(√) 9、当谈判进入僵局时,应暂停、冷处理后再谈。(√) 10、口中讲训斥别人的话,面部却带微笑,这是领导艺术,有利于沟通。(√) 二、问答与计算题(每题10分,共50分) 1、什么是沟通?为什么要沟通?沟通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答案: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沟通的重要性1: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2: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经。3:沟通是企业与外部建立联系的桥梁。沟通步骤1:发送者必须向接受者传达信息或者需要接受者提供信息。2:发送者将这些信息翻译成接受者可以理解的一系列符号3:将上述符号传递给接受者4:接受者接受这些符号5:接受者将这些符号翻译成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6: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内容7:发送者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接受。 2、论述领导艺术的内容。

答案:所谓领导艺术:是指领导在行使领导职能所表现出来的技巧,包括:(一)待人艺术①对待下级的艺术:1.知人善任的艺术2.批评教育的艺术3.关心。爱护的艺术4.助人发展的艺术5上下沟通的艺术②对待同级的艺术:1.积极配合而不越位擅权2.明辨是非而不斤斤计较3.见贤思齐而不嫉妒忌能4.相互沟通而不怨恨猜忌5支持帮助而不揽功推过③对待上级领导的艺术:1.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到出力而不越位2.善于领会领导的意图3.适应上级的特点和习惯开展工作4.在上级面前规矩而不拘谨5.运用“等距外交”,避免交往过密或亲疏不一6.处理好与上级关系的着眼点就放在努力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好(二)提高工作效率的艺术,要想提高领导的工作效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领导者必须干领导的事2.任何工作都要向三个“能不能”3.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4.提高会议效率5.善于运筹时间6.要精兵简政。 3、试述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对管理工作的启示。 答案: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来的,全名叫“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通过在匹兹堡地区11个工商业机构对200多位工程师、会计师调查征询,赫兹伯格发现,受访人员举出的不满的项目,大都同他们的工作环境有关,而感到满意的因素,则一般都与工作本身有关。据此,他提出了双因素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而据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因此,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 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它们主要有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它们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 (1).提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传统的观念却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这是质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差别,因而是不正确的。 (2).能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如工作进展、工作成就、领导赏识、提升、个人前途等,可称为激励因素。没有激励因素,员工将没有满意。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制度、工作条件、报酬福利、人际关系等,可称为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不好,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如保健因素好,职工幷不会因此感到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

《管理学原理实践》第二次作业答案

《管理学原理实践》第二次作业答案你的得分:100.0 完成日期:2018年07月18日10点36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 4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管理是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客观规律和必 须遵守的相应法则,这是指管理的是()。 A.社会属性 B.自然属性 C.艺术性 D.科学性 2.科学管理理论开创者及中心人物是()。 A.泰勒 B.韦伯 C.法约尔 D.西蒙 3. 1952年起源于美国,1979年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全面采 用的编制预算方法是指()。

A.滚动计划法 B.零基预算法 C.网络计划技术 D.吹毛求疵法 4.组织在制定目标之后,在为实现目标而制定一系列的方案 中,对指导具体行动的备选方案进行选择的过程 ()° A.决策 € B.计划 C.组织 D.领导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目标性质的是()° A.可接受性 B.目的性 C.挑战性 D.反馈性 6.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其结构特征是扁而平的 组织结构类型是()。

A.高耸化组织 B.直线组织 C.职能组织 D.扁平化组织 7.管理者把由其全权负责的一项任务及相应的权力委托 给下属,是指()。 A.集权 B.授权 * C.分权 D.职权 8.满足员工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是激发他们奋力进 取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表彰、奖状、荣誉称号、晋升职务等属于精神激励中的()。 A.荣誉激励 B.榜样激励 C.情感激励 D.目标激励 9?信息交流是指(

A.沟通 B.激励 C.培训 D.招聘 10.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公函来往、组织内部的文件传达、 召开会议、上下级之间的定期情报交换属于()。 A.非正式沟通 B.正式沟通 € C.有效沟通 D.链式沟通 11.非正式沟通的具体形式中,发布独家新闻属于() A.单串型 B.饶舌型 C.集合型 D.随机型 12.寻求事物的本质,这是管理创新原则之()。 A.还原原则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篇一: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管理 目标管理 预测 决策 人员配备 激励 控制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管理的性质不包括() A.二重性 B.科学性 C.理论性 D.艺术性 2.人们常说,身体是“三分治七分养”,对于这件事() A.反馈控制比前馈控制更重要B.现场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 C.反馈控制比现场控制更重要 D.前馈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

3.打电话请供应商来换一台同目前用坏的机器一样的设备,这是设备的简单替换问题,需要的管理技能主要是() A. 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 C.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4.差别计件工资制是()的内容之一。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B.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C.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D.现代管理理论 5.没有一个固定的信息中心,成员之间总是互相传递信息的是() A.园型沟通B.Y型沟通 C.全通道型沟通 D.轮型沟通 6. 根据计划的明确性,可以将计划分为() A.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7.()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 A.经营预算B.投资预算 C.财务预算D.成本预算 8.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这体现了目标的() A. 差异性 B.层次性 C. 时间性 D.先进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