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

李暠

李歆

李重耳

李熙宣皇帝

李天锡光皇帝

李虎太祖景皇帝(永康陵)-8子

儿子:长子李延柏(南阳公)

次子李真(谯王)

三子李昞(世祖)-4子

四子李璋(毕王)-2子

长子李韶(东平王)

子李道宗(江夏郡王)

子李景恒(卢国公)

子李道兴(广宁郡王)

子李道立(高平王)

曾孙李涵

子李鰅

次子李孝基(永安壮王)

五子李绘(雍王)

子李贽(河南王)

子李道玄(淮阳壮王)

子李道明

六世孙李汉

子李德裕

六子李祎(郇王)-3子

长子李叔良(长平肃王)

子李孝协

子李孝斌

子李思训

子李思诲

子李林甫

次子李德良(新兴郡王)

孙李晋

三子李幼良(长乐郡王)

七子李蔚(蔡烈王)-2子

长子李安(西平怀王)-4子

长子李琛(襄武郡王)

子李俭

次子李孝恭(河间元王)

子李崇义(谯国公)

子李晦

子李荣

三子李瑊(济北郡王)

四子李瑰(汉阳郡王)

次子李哲(济南郡王)

子李瑗(庐江郡王)

八子李亮(郑孝王)-2子

长子李神通(淮安靖王)-11子

长子李道彦(胶东郡王)

次子李孝詧(高密王)

三子李孝同(淄川王)

孙李广业

子李国贞

子李锜

四子李孝慈(广平王)

五子李孝友(河间王)

六子李孝节(清河王)

曾孙李昇

曾孙李暠

曾孙李晕

子李进

七子李孝义(胶西王)

八子李孝逸

九子李孝锐

次子李神符(襄邑恭王)-7子

子李德懋

五世孙李从晦

子李文暕

子李挺

曾孙李程

子李捷

曾孙李石李昞世祖元皇帝(兴宁陵)-4子

儿子:长子李澄(梁王)

次子李湛(蜀王)-2子

长子李博义(陇西恭王)

次子李奉慈(渤海靖王)

七世孙李戡

三子李洪

四子李渊(高祖)-22子

李渊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献陵)-22子

生于566年,父为世祖元皇帝李昞,母为独孤氏。于618年称帝,年52岁,年号武德,于627年退居太上皇,年62岁。卒于635年,享年70岁,在位9年,太上皇8年。

皇后:太穆顺圣皇后[窦氏](献陵)

长子李建成(废太子息隐王)-6子

长子李承宗(太原王)

次子李承道(安陆王)

三子李承德(河东王)

四子李承训(武安王)

五子李承明(汝南王)

六子李承义(巨鹿王)

次子李世民(太宗)-14子

三子李玄霸(卫怀王)

四子李元吉(巢刺王)-5子

长子李承业(梁郡王)

次子李承鸾(渔阳王)

三子李承奖(普安王)

四子李承裕(江夏王)

五子李承度(义阳王)

五子李智云(楚哀王)

六子李元景(荆王)

七子李元昌(汉王)

八子李元亨(酆悼王)

九子李元方(周王)

十子李元礼(徐康王)-3子

子李茂(淮南王)

子李璀

子李延年

十一子李元嘉(韩王)-6子

长子李训(颍川王)

次子李谊(武陵王)

三子李谌(上党公)

四子李譔(黄公)

五子李钠

子李叔璩

子李炜

十二子李元则(彭思王)

十三子李元懿(郑惠王)-10子

子李璥

子李希言

子李察言-2子

长子李自仙

子李夷简

次子李×(陈留公)

子李宗闵

子李琳(安德郡公)

子李择言

子李勉

十四子李元轨(霍王)-6子

子李绪(江都王)

孙李晖

子李纯(安定王)

十五子李凤(虢庄王)-7子

长子李翼(平阳王)

子李寓

次子李茂融

子李邕

子李巨

子李则之

十六子李元庆(道孝王)-9子

长子李诱

次子李询

子李微

子李炼

十七子李元裕(邓康王)

十八子李元名(舒王)

子李亶(豫章王)

子李津

子李万

子李藻

子李昭(鄅国公)

十九子李灵夔(鲁王)

子李诜(清河王)

子李蔼(范阳王)

子李道坚

子李宇

子李道邃(戴国公)

二十子李元详(江安王)-7子

子李×(永嘉王)

子李皎(武阳王)

子李从

子李钦

二十一子李元晓(密贞王)

子李颖(南安王)

子李勖

子李亮

二十二子李元婴(滕王)-18子

子李修琦(长乐王)

子李修信

子李涉

子李湛然

李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昭陵)-14子

生于598年,父为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母为太穆顺圣皇后窦氏。于627年继帝位,年30岁,年号为贞观。卒于649年,享年53岁,在位23年。

皇后: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昭陵)皇子长子李承乾(隐太子常山愍王)

子李象

子李适之

次子李宽(楚王)

三子李恪(郁林王)-4子

长子李仁

次子李玮(朗陵王)

子李袨

三子李琨(吴王)

子李祎

子李峘

子李峄

子李岘

子李祗

子李巘

四子李璄

四子李泰(濮恭王)-2子

长子李欣

子李峤

次子李徽(新安郡王)

五子李祐

六子李愔(蜀悼王)

子李璠

七子李恽(蒋王)-3子

长子李炜(汝南郡王)

孙李绍宗

子李钦福

次子李煌(蔡国公)

孙李之芳

三子李休道

子李琚(中山王)八子李贞(越王)-3子

长子李冲

次子李茜(常山公)

三子李温

九子李治(高宗)-8子

十子李慎(纪王)-7子

长子李续(东平王)

次子李琮(义阳王)-3子

长子李行远

次子李行芳

三子李行休

三子李睿(楚国公)

四子李秀(襄阳郡公)

五子李献(广化郡公)

六子李钦(建平郡公)

七子李证

子李行同

十一子李嚣(江殇王)

十二子李简(代王)

十三子李福(赵王)

十四子李明(曹王)-3子

长子李俊

次子李杰

子李胤

子李戢

子李皋

子李象古

子李道古

三子李备

李治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乾陵)-8子生于628年,父为太宗文武大

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于650年继帝位,年23岁,卒于683年,享年56岁,在位34年。

皇后: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乾陵)

皇子长子李忠(燕王)

次子李孝(原悼王)

三子李上金(泽王)

子李义珣

子李潓

四子李素节(许王)

子李瑛

子李琳(越王)

子李随(夔国公)

子李瓘

子李解

子李需

子李璆(郢国公)

子李益

子李谦(郢国公)

子李巽(汝南郡公)

子李钦古(巳国公)

子李贲

五子李弘(义宗孝敬皇帝)

六子李贤(章怀太子)-3子

长子李光顺(乐安王)

次子李守礼(顺莒王)

子李承宏

子李承宁(邠王)

子李承寀(煌王)

三子李守义(毕王)

七子李显<李哲>(中宗)-4子

八子李旦(睿宗)-6子

李显<李哲>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定陵)

-4子

生于656年,父为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母为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于684年继帝位,年28岁,年号嗣圣,因于当年被废,皇弟李旦继帝位,是为睿宗皇帝,当年亦被废,皇太后则天皇后武氏自立为帝,于699年被复立为皇太子,于705年复帝位,年49岁,改国号唐,改年号神龙、景龙。卒于710年,享年55岁,在位6年。

皇后:和思皇后[赵氏](定陵)

皇子:长子李重润<李重照>(懿德太子)

次子李重福(谯王)

三子李重俊(节愍太子)

子李宗晖(湖阳郡王)

四子李重茂

李旦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桥陵)-6子

生于662年,父为高宗天皇大皇帝李治,母为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于684年继帝位,年22岁,年号文明,因于当年被废,皇太后则天皇后武氏自立为帝,皇兄李显<李哲>于705年继帝位,是为中宗皇帝,于710年复帝位,年49岁,改年号景云、太极、延和,于712年退居太上皇,年50岁。卒于716年,享年55岁,在位3年,太上皇4年。

皇后:肃明顺圣皇后[刘氏](桥陵)

昭成顺圣皇后[窦氏](桥陵)

皇子长子李宪<李成器>(让皇帝)-19子

子李璡

子李嗣庄(济阴王)

子李琳

子李瑀

孙李景俭

次子李捴(惠庄太子)

三子李隆基(玄宗)-30子

四子李范<李隆范>(惠文太子)

子李瑾

五子李业<李隆业>(惠宣太子)-11子

子李瑗(乐安王)

子李瑒(荥阳王)

子李肙(薛王)

子李珍(岐王)

六子李隆悌(隋王)

武瞾则天顺圣皇后(乾陵)-4子2女

生于624年,父为应国公武士皞,母为杨氏。于684年废中宗、睿宗自立为帝,年60岁,改国号周,改年号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寿、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于705年让位于皇太子李显<李哲>,年80岁。卒于705年,享年83岁,在位22年。

李隆基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泰陵)-30

生于685年,父为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母为昭成顺圣皇后窦氏。于712年继帝位,年28岁,年号先天、开元、天宝,于756年退居太上皇,年72岁。卒于762年,享年78岁,在位45年,太上皇6年。

皇后:皇后[王氏](无相寺)

贞顺皇后[武氏](敬陵)

元献皇后[杨氏](泰陵)

皇子长子李琮<李嗣直>(奉天皇帝)

次子李瑛<李嗣谦>(废太子徐国公)-6子

长子李俨(新平郡王)

次子李伸(平原郡王)

三子李倩

四子李俅(庆王)

五子李备

六子李儆

三子李亨(肃宗)-14子

四子李琰<李嗣真>(隶王)-55子

子李僎(汝南郡王)

子李侨(宜都王)

子李俊(济南王)

子李侒(顺化王)

五子李瑶<李嗣初>(鄂王)

六子李琬<李嗣玄>(靖恭太子)

子李俯(济阴王)

子李偕(北平王)

子李傆

八子李琚(光王)

九子李一(夏悼王)

十二子李璲(仪王)

子李侁(钟陵郡王)

子李僆(广陵王)

十三子李璬(颍王)

子李伸(萤阳郡王)

子李僝(高邑郡王)

子李伣(楚国公)

子李僔(夔国公)

十五子李敏(怀哀王)

十六子李璘(永王)

子李儹(余姚王)

子李侦(莒国公)

子李伶

子李仪

十八子李瑁<李清>(寿王)

子李僾(德阳郡王)

子李伓(济阳郡王)

子李偡(广阳郡王)

二十子李玢<李洄>(延王)

子李倬(彭城郡王)

子李侹(平阳郡王)

子李倞 (鲁国公)

子李偃 (荆国公)

二十一子李琦<李沐>(盛王)

子李偿(真定郡王)

子李佩(武都郡王)

子李俗(徐国公)

子李系(许国公)

二十二子李环<李溢>(济王)

子李傃(永嘉郡王)

子李俛(平乐郡王)

二十三子李瑝<李沔>(信王)

子李佟(新安郡王)

子李倜(晋陵郡王)

二十四子李玭<李漼>(义王)

子李仪(舞阳王)

子李僇(高密王)

二十五子李珪<涣>(陈王)-21子

子李伦(安南郡王)

子李佗(临淮郡王)

子李佼(安阳郡王)

二十六子李珙(丰王)

子李佻(齐安王)

二十七子李瑱<李潓>(恆王)

二十九子李璿<李漎>

子李仂(泸阳郡王)

三十子李璥(汴哀王)

李亨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建陵)-14子

生于711年,父为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母为元献皇后杨氏。于756年继帝位,年46岁,年号至德、乾元、上元。卒于762年,享年52岁,在位6年。

皇后:皇后[张氏]

章敬皇后[吴氏](建陵)

皇子长子李豫(代宗)-20子

次子李係<李儋>(越王)

子李建(武威郡王)

子李逌(兴道郡王)

子李逾(齐国公)

三子李倓(承天皇帝)

四子李佖(卫王)

五子李仅(彭王)

子李镇(常山郡王)

六子李僴(兗王)

七子李侹(泾王)

八子李荣(郓王)

九子李僙(襄王)

十子李倕(杞王)

十一子李偲(召王)

十二子李佋(恭懿太子)

十三子李侗(定王)

十四子李僖(宋王)

李豫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元陵)-20子

生于726年,父为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母为章敬皇后吴氏。于762年继帝位,年37岁,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卒于779年,享年53岁,在位18年。

皇后:睿真皇后[沈氏](元陵)

贞懿皇后[独孤氏](元陵)

皇子长子李适(德宗)-11子

次子李邈(昭靖太子)

三子李遐(均王)

四子李述(睦王)

五子李逾(丹王)

六子李连(恩王)

七子李迥(韩王)

八子李遘(简王)

九子李乃(益王)

十子李迅(隋王)

十一子李选(荆王)

十二子李溯(蜀王)

十三子李造(忻王)

十四子李暹(韶王)

十五子李运(嘉王)

十六子李遇(端王)

十七子李遹(徇王)

十八子李通(恭王)

十九子李逵(原王)

二十子李逸(雅王)

李适德宗神武孝文皇帝(崇陵)-11子

生于742年,父为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母为睿真皇后沈氏。于780年继帝位,年39岁,年号建中、兴元、贞元。卒于805年,享年63岁,在位26年。

皇后:昭德皇后[王氏](崇陵)

皇子长子李诵(顺宗)-23子

嗣子李谊<李谟>(舒王)

三子李谌(通王)

四子李谅(虔王)

五子李详(肃王)

嗣子李謜(文敬太子)

七子李谦(资王)

八子李諲(代王)

九子李诫(昭王)

十子李谔(钦王)

十一资李諴(珍王)

李诵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丘皇帝(丰陵)

-23子

生于761年,父为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母为昭德皇后王氏。于805年继帝位,年45岁,年号永贞。卒于806年,享年45岁,在位1年。

皇后:庄宪皇后[王氏](丰陵)

皇子长子李纯(宪宗)-20子

次子李经<李涣>(郯王)

三子李纬<李沔>(均王)

四子李纵<李洵>(溆王)

五子李纾<李浼>(莒王)

六子李绸<李泳>(密王)

七子李综<李湜>(郇王)

八子李约<李溆>(邵王)

九子李结<李滋>(宋王)

十子李缃(集王)

十一子李絿<李淮>(冀王)

十二子李绮<李湑>(和王)

十三子李绚(衡王)

十四子李绩(钦王)

十五子李纁(会王)

十六子李绾<李浥>(福王)

十七子李缮<李况>(洛交郡王)

十八子李昽(抚王)

十九子李绲(岳王)

二十子李绅(袁王)

二十一子李纶(桂王)

二十二子李绰(翼王)

二十三子李缉(蕲王)

李纯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景陵)-20子

生于778年,父为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丘皇帝李诵,母为庄宪皇后王氏。于806年继帝位,年28岁,年号元和。卒于820年,享年43岁,在位15年。

皇后:懿安皇后[郭氏](景陵)

孝明皇后[郑氏](景陵)

皇子长子李宁(惠昭太子)

次子李恽<李宽>(澧王)

长子李汉(东阳郡王)

次子李源(安陆郡王)

三子李演(临安郡王)

三子李恒(穆宗)-8子

四子李悰<李察>(深王)

长子李潭(河内郡王)

次子李淑(吴兴郡王)

五子李忻<李寰>(洋王)

长子李沛(颍川郡王)

六子李悟<李寮>(绛王)

长子李洙(新安郡王)

次子李滂(高平郡王)

七子李憬(鄜王)

长子李溥(平阳郡王)

次子李津(河间郡王)

八子李悦(琼王)

九子李恂(沔王)

长子李瀛(晋陵郡王)

十子李恪<李审>(建王)

十一子李怿(婺王)

长子李清(新平郡王)

十二子李愔(茂王)

长子李潓(武功郡王)

十三子李忱(宣宗)12子

十四子李憺(衡王)

长子李涉(晋平郡王)

十五子李协(淄王)

长子李浣(许昌郡王)

三子李涣(冯翊郡王)

十六子李充(澶王)

长子李泞(雁门郡王)

十七子李惴(棣王)

十八子李惕(彭王)

十九子李憻(信王)

二十子李责(荣王)

李恒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光陵)-8子

生于795年,父为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母为懿安皇后郭氏。于820继帝位,年26岁,年号长庆。卒于824年,享年30岁,在位5年。

皇后:恭僖皇后[王氏](光陵)

贞献皇后[萧氏](光陵)

宣懿皇后[韦氏](光陵)

皇子长子李湛(敬宗)-5子

次子李昂(文宗)-2子

三子 <未命名>

四子 <未命名>

五子李炎(武宗)-5子

六子李凑(怀懿太子)

七子 <未命名>

八子李溶(安王)

李湛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庄陵)-5子

生于809年,父为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母为恭僖皇后王氏。于824年继帝位,年15岁,年号宝历。卒于826年,享年18岁,在位3年。

皇后:贵妃[郭氏](庄陵)

皇子:长子李普(悼怀太子)

次子李休复(梁王)

三子李执中(襄王)

三子李寀(乐平郡王)

四子李言扬(纪王)

五子李成美(陈王)

十九子李俨(宣城郡王)

李昂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章陵)-2子

生于809年,父为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母为贞献皇后萧氏。于827年继帝位,年18岁,年号大(太)和、开成。卒于840年,享年32岁,在位14年。

皇子长子李永(庄恪太子)

次子李宗俭(蒋王)

李炎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端陵)-5子

岁,年号会昌。卒于846年,享年33岁,在位7年。

皇后:贤妃[王氏](端陵)

皇子长子李峻(杞王)

次子李岘(益王)

三子李岐(兗王)

四子李峄(德王)

五子李嵯(昌王)

李忱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

懿道大孝皇帝(贞陵)-12子

生于810年,父为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母为孝明皇后郑氏。于846年继帝位,年37岁,年号大中。卒于859年,享年50岁,在位14年。

皇后:元昭皇后[晁氏](贞陵)

皇子:长子李漼(懿宗)-8子

次子李泾(雅王)

三子李滋(夔王)

四子李沂(庆王)

五子李泽(濮王)

六子李润(鄂王)

七子李洽(怀王)

八子李汭(昭王)

九子李渼(靖怀太子)

十子李灌(卫王)

十一子李汶(康王)

十二子李澭(广王)

李漼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简陵)-8子

生于833年,父为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母为元昭皇后晁氏。于859年继帝位,年27岁,年号咸通。卒于873年,享年41岁,在位15年。

皇后:惠安皇后[王氏](简陵)

恭宪皇后[王氏](简陵)

皇子:长子李佾(魏王)

次子李健(凉王)

三子李佶(蜀王)

四子李侃(咸王)

五子李儇(僖宗)-2子

六子李保(吉王)

七子李晔(昭宗)-17子

八子李倚(睦王)

李儇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靖陵)-2子

岁,年号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卒于888年,享年27岁,在位16年。

皇子:长子李震(建王)

次子李升(益王)

李晔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和陵)-17子

生于867年,父为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母为恭宪皇后王氏。于888年继帝位,年22岁,年号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祐。卒于904年,享年38岁,在位17年。

皇后:积善皇后[何氏](和陵)

皇子长子李裕(德王)

次子李祤(棣王)

三子李禊(虔王)

四子李禋(沂王)

五子李祎(遂王)

六子李袐(景王)

七子李祺(祁王)

八子李禛(雅王)

九子李柷(哀帝)

十子李祥(琼王)

十一子李祯(端王)

十二子李祁(丰王)

十三子李福(和王)

十四子李禧(登王)

十五子李祜(嘉王)

十六子李禔(颍王)

十七子李祐(蔡王)

李柷哀帝昭宣光烈孝皇帝-无子

生于892年,父为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母为积善皇后何氏。于904年继帝位,年13岁,年号天祐(未改年号),于904年退位,唐朝灭亡。卒于908年,享年17岁,在位1年。

明蜀王世系表(包括郡王)

明蜀王世系表 1.蜀献王朱椿,太祖庶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永乐二十一年薨。(1378~1423) 2.蜀庄王朱悦熑,献嫡一子,洪武年封世子。永乐七年薨,谥悼庄。追封 3.蜀靖王朱友堉,悼庄嫡一子,永乐二十二年袭封。宣德六年薨。无子。(1424~1431) 4.蜀僖王朱友[土党],悼庄嫡三子,初封罗江王。宣德七年进封,九年薨。无子,叔悦菼立。1432~1434 5.蜀和王朱悦菼,献庶五子,初封保宁王。以僖王无嗣,宣德十年进封。天顺五年薨。1435~1461 6.蜀定王朱友垓,和嫡一子,天顺七年袭封,本年薨。1462 7.蜀怀王朱申鈘,定嫡一子,天顺八年袭封。成化七年薨。无子。1464~1471 8.蜀惠王朱申凿,定庶三子,初封通江王。成化八年进封。弘治六年薨。1472~1493 9.蜀昭王朱宾瀚,惠嫡一子,弘治七年袭封。正德三年薨。1494~1508 10.蜀成王朱让栩,昭嫡一子,正德五年袭封。在任期间,尊好儒雅,不近声妓女乐,又创设义学,兴修水利,振济灾荒。嘉靖二十六年薨。1510~1547 11.蜀康王朱承爚,成庶三子,嘉靖二十八年袭封。三十七年薨。

1549~1558 12.蜀端王朱宣圻,康庶一子,嘉靖四十年袭封,万历四十年薨。1561~1612 13.蜀恭王朱奉铨,端嫡一子,万历六年封世子。四十三年袭封,本年薨。1615 14.蜀王朱至澍,恭嫡一子,万历三十二年封世孙。四十四年改封世子,既而袭封。张献忠攻陷成都,至澍率妃妾投井自杀,全宗皆被害。1616~1643 华阳 悼隐王悦耀,献庶二子,永乐二年封。洪熙元年别城武冈州,寻迁澧州。宣德八年薨。 康简王友●,悼隐庶一子,正统二年袭封。成化九年薨。 悼康王申鍷,康简嫡一子,成化十二年袭封。二十年薨。 恭顺王宾●,悼康庶一子,弘治五年袭封。嘉靖七年薨。 康僖王让核,恭顺嫡一子,正德五年封长子,卒。以子承爝袭封。追封王,谥康僖。 庄靖王承爝,康僖嫡一子,嘉靖十四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温懿王宣墡,庄靖嫡一子,万历十三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安惠王奉鈗,温懿庶一子,万历十五年封长子。二十八年袭封。四十年薨。 王至潓,安惠嫡一子,万历二十二年封长孙。三十年改封长子。

《宋史·沈括传》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宋史·沈括传》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导读:原文: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

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取材于《宋史·沈括传》) [注]解:解州,地名。 译文: 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职。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体的现象、图象以及观象的器械几乎全然不知。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以后这些都被使用。 淮南发生了饥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视调查。他到达淮南后,便下令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同时组织修通河渠,整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困难。随后他又升任集贤校理,奉命巡视调查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当时,朝廷大量征用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认为是对他们财物的夺取而忧虑;又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

《宋史·虞奕传》文言文原文及全文详细翻译

《宋史·虞奕传》文言文原文及全文详细翻译原文: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擢监察御史。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入为开封少尹。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从之。迁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秩。还为户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即自劾不称职。诏徙奕工部。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节选自《宋史·虞奕传》) 译文:

虞奕字纯臣。进士及第。崇宁时期,为河北西路常平提举,洺、相地区发生饥荒,他被调往河北东路。入宫对答,徽宗问他出发日期,回答道:“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皇帝很高兴。不久西部出现盗贼,他又调任提点刑狱。当时朝廷准备派兵追捕,虞奕逐条呈上策略,请求不要用兵,而要自己设定计谋讨伐盗贼,认为不过一个月就可平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行,宰相同意张抟的策略,但好几个月没有成效,最终采用了虞奕的建议,全部降服了盗贼。被提拔为监察御史。皇帝亲自去北郊祭祀,燕人赵良嗣担任秘书丞陪同祭祀,虞奕禀报自己的长官:“如今亲近卫兵不用三路人,而赵良嗣以外国降臣的身份,反而得以参预郊祠的事情,可以吗?”长官采纳了他的建议,详尽地把这个情况向朝廷请示,没有得到回复。阳武有个平民在一个富豪家做佣工,这个平民的妻子貌美,富家的儿子想占有她,没有得逞,恼羞成怒地杀了她,又贿赂她的丈夫让他不要说出去。事情被发觉后,府县长官以及大理寺官员又在审理案件时受贿,虞奕接受诏命再审案件,涉案的人员都伏罪了。自何承矩首创在边地设立池沟,国境有了定界。宦官主管边防后,就以屯田开荒邀功,肆意侵占民田,百姓上诉,朝廷多次派出使者调查处治,这些使者都不敢据实处理。虞奕把事情的曲折经过向朝廷汇报,上疏说明五条反对意见,朝廷下令取消屯田。加官为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朝廷召他回京担任开封少尹。过去大理寺、开封府审理案件,能够凭实证判罪,后来就都听凭私情而不依法律,法律更加被抛弃不用。虞奕进言说:“廷尉维持天下的公平,京师是国家的表率,法律尚且不能执行,凭什么做万国的示范。请求从现在起禁止任情,如果判罪跟证据不相符的,不得立即上报。”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迁任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出现叛乱,虞奕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镇江知府。贼寇平定后,论功劳升官两级。还京后担任户部侍郎。内侍官总领宫内库房,予取予夺专执己见,把户部视如僚属。虞奕禀告宰相:“考虑到臣下没有才能,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人侵占了这个职守。”就自我弹劾不称职。诏命把虞奕调任工部。袭庆太守张漴派郡里的人到皇宫来请求皇帝登山封禅,东平太守王靓上谏,认为京东荒年多盗,不应当请求封禅。当权的人不高兴,准备治罪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祖和世孙的计算方法 在世界各国都有记载家族渊源的家谱,或类似家谱的谱牒。家谱编排血脉延续顺序常用“世祖”和“世孙”等词汇。世,指宗系。 一、世祖和世孙的概念 1、世祖。指祖先,一般有两种含义。 (1)是相对“始祖”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认定概念。如果认定甲某人是某一族的始祖,那么他就这一族的始祖,称为第一世祖,简称“一世”;一世祖之子为二世祖,一世祖之孙为三世祖,以此类推。如华夏民族认定炎帝黄帝为始祖,所以炎帝、黄帝皆为一世祖,他们的后代为二世祖、三世祖……这种方法只要认定始祖,就可向下顺序编号,不存在计算的问题。 (2)是相对“父亲”而言的先祖称谓,属于推定概念。如果乙某人要寻找自己的先祖,那么他的祖先根据相隔的代数被称为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但是这里世祖的计算有从谁开始算,算到那一代的问题,也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2、世孙。指宗系之孙,也有两种含义。 (1)世袭祖爵之孙(孙子)辈。如)《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康三年》:“四月,庚午,充薨,世子黎民早卒,无嗣,妻郭槐欲以充外孙韩謐为世孙。”胡三省注:“世孙,谓嫡孙承祖父之世者。”这里的“世孙”是一种称谓,不存在计算问题。 (2)辨别辈分的用词。指后代的意思,并非孙子的意思。既然是后代,就存在着计算的问题。 二、世祖的计算方法 关于世祖的计算都是从甲某人往下数,数到哪一代却有不同观点。 1、数到本身上一代。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的上一代,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如唐代开国功臣长孙无忌(594~659)的世系:长孙道生(370~451)——长孙抗——长孙观——长孙稚(?~535)——长孙子裕——长孙兕——长孙晟(551~609)——长孙无忌。从长孙道生数到长孙无忌的上一代长孙晟,共7代。《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正作:“(长孙无忌)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 2、数到本身这一代。从甲某人往下数到乙某人本人,数出多少代,甲某人便是乙某人的几世祖。同样是唐代史书,《新唐书》就没有用《旧唐书》的计算方法,其《新唐书·赵宗儒传》载:“(赵宗儒)八代祖彤,后魏征南将军”。赵宗儒(746~832)是中唐宰相,他的世系为:赵彤——赵鉴——赵荣——赵德言——赵景——赵敬先——赵骅(?~783)——赵宗儒,从赵彤数到赵宗儒本人,共8代。

087《唐宗室世系表》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618-907 (李氏) 2007年初制

李暠 李歆 李重耳 李熙宣皇帝 李天锡光皇帝 李虎太祖景皇帝(永康陵)-8子儿子:长子李延柏(南阳公) 次子李真(谯王) 三子李昞(世祖)-4子 四子李璋(毕王)-2子 长子李韶(东平王) 子李道宗(江夏郡王) 子李景恒(卢国公) 子李道兴(广宁郡王) 子李道立(高平王) 曾孙李涵 子李鰅 次子李孝基(永安壮王) 五子李绘(雍王) 子李贽(河南王) 子李道玄(淮阳壮王) 子李道明

六世孙李汉 子李德裕 六子李祎(郇王)-3子 长子李叔良(长平肃王) 子李孝协 子李孝斌 子李思训 子李思诲 子李林甫 次子李德良(新兴郡王) 孙李晋 三子李幼良(长乐郡王) 七子李蔚(蔡烈王)-2子 长子李安(西平怀王)-4子 长子李琛(襄武郡王) 子李俭 次子李孝恭(河间元王) 子李崇义(谯国公) 子李晦 子李荣 三子李瑊(济北郡王) 四子李瑰(汉阳郡王)

次子李哲(济南郡王) 子李瑗(庐江郡王) 八子李亮(郑孝王)-2子 长子李神通(淮安靖王)-11子 长子李道彦(胶东郡王) 次子李孝詧(高密王) 三子李孝同(淄川王) 孙李广业 子李国贞 子李锜 四子李孝慈(广平王) 五子李孝友(河间王) 六子李孝节(清河王) 曾孙李昇 曾孙李暠 曾孙李晕 子李进 七子李孝义(胶西王) 八子李孝逸 九子李孝锐 次子李神符(襄邑恭王)-7子 子李德懋

五世孙李从晦 子李文暕 子李挺 曾孙李程 子李捷 曾孙李石 李昞世祖元皇帝(兴宁陵)-4子儿子:长子李澄(梁王) 次子李湛(蜀王)-2子 长子李博义(陇西恭王) 次子李奉慈(渤海靖王) 七世孙李戡 三子李洪 四子李渊(高祖)-22子

《宋史文天祥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文天祥传》文言文翻译 导读:宋史 【原文】: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v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改动。) 【译文】: 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

选拔为第一。德v元年,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有万余人。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向北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

欧阳修《新唐书

欧阳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的考证 湖北阳新李锦 欧阳修是著名的史学家,其主编的《新唐书》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中《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对李氏历史渊源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全国各地的李氏在编纂族谱时无一例外的都会把这篇文章列入进去。总体来说,这篇文章对李氏历史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他所掌握资料的有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对李崇以前世系的记载上,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错误之处。本文通过引证历代文献史料,考证其中错误的地方,抛砖引玉,以求对李氏世系,正本清源,效绵薄之力。 1、《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的记载有误。 对于这段历史,《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黄帝部落)之子,日女华,生子大费(伯益)”。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女修,颛顼之裔女,吞乙子而生大业,其父不着。而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这两段记载的意思是:女修是帝颛顼的裔孙女,生子大业(大业父亲不知姓名),大业娶黄帝部落的女华为妻,生子大费(伯益)。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的记载明显误解了《史记》的本意,主要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 (1)、《史记》记载颛顼在世系上是大业和伯益的母祖,而不是父祖;《新唐书》记载颛顼是大业的父亲。 (2)、《史记》记载女修是大业的母亲,女华是大业的妻子、伯益的母亲;《新唐书》记载大业是女华的父亲。 (3)、《史记》记载大业是伯益父亲,《新唐书》记载大业是伯益的曾祖,多了两代人。 (4)、《史记》没有记载皋陶,《新唐书》记载皋陶是伯益父亲。 (5)、《史记》记载“颛顼—佚名—女修—大业(女华为大业妻子)—伯益”的世系,《新唐书》记载“颛顼—大业—女华—皋陶—伯益”的世系。 正因为这段历史无法定论,著名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介绍李氏历史时只说“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

《宋史·徐处仁传》文言文原文及全文详细翻译

《宋史·徐处仁传》文言文原文及全文详细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宋史·徐处仁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徐处仁,字择之,应天府谷熟县人。中进士甲科,为永州东安县令。蛮人叛,处仁入峒,开示恩信,蛮感泣,誓不复反。知济州金乡县。以荐者召见,徽宗问京东岁事,处仁以旱蝗对。问:“邑有盗贼乎?”曰:“有之。”上谓处仁不欺,除宗正寺丞、太常博士。摄开封府,裁决如流,囚系常空。丁母忧,免丧,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徙知永兴军。童贯使陕西,欲平物价,处仁议不合,曰:“此令一传,则商贾弗行,而积藏者弗出,名为平价,适以增之。”转运使阿贯意,

劾其格德音,倡异论,侵辱使者。诏处仁赴阙。久之,以显谟阁直学士知颍昌府。民有得罪宫掖者,虽赦不原,处仁为奏上。童贯乘是挤之,夺职,提举鸿庆宫。徽宗访以天下事,处仁对曰:“天下大势在兵与民,今水旱之余,赋役繁重,公私凋弊,兵民皆困,不及今谋之,后将有不胜图者。”上曰:“非卿不闻此言。”明日,除侍读。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上称善,诏置裕民局讨论振兵裕民之法。钦宗即位,金人犯京师,处仁储粮列备,合锐兵万人勤王;奏乞下诏亲征,以张国威。奏至,朝廷适下亲征诏书,以李纲为行营使。即移书纲,言备御方略。金人请和而归,处仁奏宜伏兵浚、滑,击其半济。召为中书侍郎。入见,钦宗问割三镇,处仁言:“国不竞亦陵,且定武陛下之潜藩,不当弃。”吴敏荐处仁可相,拜太宰兼门下侍郎。高宗即位,为大名尹、北道都总管,卒于

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二李氏源流三上古世系表分析

二李氏源流 (一) 李姓由来 姓氏:李 祖籍:陇西 祖宗:利贞 郡望:陇西郡 堂号:陇西堂 分类:以官为氏 李姓占大陆汉族人口的7.9%,人口超过9203万人,在海外华人中占七分之一,海内外总人口超过1亿,是世界第一大姓,中华第一大姓(引自百度、百科、寮东村)。 李姓在国内分布极广,以北方居多,不仅是国内大姓,也遍及全世界,在韩国、朝鲜、越南、东南亚、加拿大、欧美,李姓也是常见姓氏。 据历史资料记载:李姓是嬴(yíng)姓颛顼(zhuān xū)的后裔,最初为“理”姓。 颛顼帝高阳氏后裔皋陶的儿子被赐姓嬴之后,子孙三代担任理官(掌管邢狱之官)之职,遂以官名理为姓。至殷商末年,当时理氏家族后裔理徵因执法不阿,得罪了商纣王而遭受迫害。他的妻子契和氏与儿子利贞逃亡在外,途中饥饿不堪,时值春夏之交,沿途有李树,果实累累,只好采食李子充饥,保住性命。为了纪念这段蒙难的历史,也因理、李同音之故,自利贞开始,将理氏改为李氏。 李姓后代从商末到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河南。 李利贞的十世孙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为老子,生于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周平王时做过管理图书的官员,著有《道德经》留传于世。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及<<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生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生同,为赵大将军。生兑,为赵相。生跻,为赵阳安君。二子:曰云、曰恪。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生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生四子:崇、辨、昭、玑。长子崇,字伯佑,陇西(今甘肃境内)守、南郑公,为陇西房,陇西房后又分为39房;四子玑为赵郡(今河北境内)房,赵郡房后又分为东、南、西三组。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成纪李氏

成纪李氏 成纪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又是中国第一大姓李氏的发祥地。 成纪李氏的代表人物首推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汉书·李广传》写道:“李广,陇西成纪人也。”其次要数李渊、李世民父子。《新唐书·高祖本纪》载:李渊,“陇西成纪人也。”再次是大诗人李白。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其(李白)现陇西成纪人”。这样说来,成纪李氏的代表人物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郑樵于《通志》中指出:“唐家有天下,必欲世系详明,然自成纪令之后,信以传信,自成纪令之前,疑以传疑。盖谱牒之家疑信相半。尚为成纪令,因局之,其后遂为陇西成纪人,故言李者称陇西。”因此,历史上所称的陇西李氏,实指李广、李世民为代表的陇西郡成纪县李氏。 根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从汉李广到唐李渊,成纪李氏共繁衍了二十四代,先后有数十房分支迁居他州他郡,这便有了新居地一支李氏的氏族和后裔。如范阳房、顿丘房、渤海房、申公房、丹阳房、安邑房、平凉房、镇远房、姑臧房、敦煌房等。李唐王朝统治中国290年,其宗室王前后有41房形成41个盛大的分支。这样,唐以后成纪李氏的分支就遍布全国各地,在中国姓氏中,形成一支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枝叶繁茂的氏族。 重望族,轻寒门,是南北朝已经形成的社会风气。当时,选拔官吏非常注重门第,几乎达到了任人唯家世之程度,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势族即望族,有声望的大家势族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影响不断扩大,人们不仅敬仰其人,而且仰慕其居住郡,这样就形成了郡望。唐朝人仍十分重视郡望,成纪李氏从李广到李渊,经过八百年的奋力拼搏,成为陇西郡第一的名门望族。自李渊始,成纪李氏后裔登上九五之尊,问鼎神器,一统天下几乎三百年,其名与望均为他人不可企及。因此,不论从成纪分出去很早的李氏后裔,还是分出去较迟的,都把陇西郡作为自己宗族的郡望就是自然的事。李白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

《宋史·汪澈传》文言文原文及全文详细翻译

《宋史·汪澈传》文言文原文及全文详细翻译 《宋史·汪澈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汪澈,字明远,自新安徙居饶州浮梁。第进士,教授衡州、沅州。用万俟卨荐,为秘书正字、校书郎。轮对,乞令帅臣、监司、侍从、台谏各举将帅,高宗善之,行其言。除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特赐鞍马。时和戎岁久,边防浸弛,澈陈养民养兵、自治豫备之说,累数千言。 叶义问使金还,颇知犯边谋,澈言:“不素备,事至仓卒,靖康之变可鉴。今将骄卒惰,宜加搜阅,使有斗心。文武职事务选实才,不限资格。“除侍御史。左相汤思退不协人望,澈同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劾罢,又论镇江大将刘宝十罪,诏夺节予祠。 三十一年,上元前一夕,风雷雨雪交作,澈言《春秋》鲁隐公时大雷震电,继以雨雪,孔子以八日之间再有大变,谨而书之。今一夕间二异交至,此阴盛之证,殆为金人。今荆、襄无统督,江海乏备御,因陈修攘十二事。殿帅杨存中久握兵权,内结阉寺,王十朋、陈俊卿等继论其罪,高宗欲存护使去,澈与俊卿同具奏,存中始罢。 孝宗即位,锐意恢复,首用张浚使江、淮,澈以参豫督军荆、襄,将分道进讨。赵撙守唐,王宣守邓,招皇甫倜于蔡。襄、汉沃壤,荆棘弥望,澈请因古长渠筑堰,募闲民、汰冗卒杂耕,为度三十八屯,给种与牛,授庐舍,岁可登谷七十余万斛,民偿种,私其余,官以钱市之,功绪略就。 孝宗访边事,澈奏:“向者我有唐、邓为藩篱,又皇甫倜控扼陈、蔡,敌不敢窥襄。既失两郡,倜复内徙,敌屯新野,相距百里尔。臣令赵撙、王宣筑城储粮,分备要害,有以待敌。至于机会之来,难以豫料。“孝宗善之。时议废江州军,澈言不可。知宁国府,改福州、福建安抚使,复请祠。寻致仕。卒,年六十三。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庄敏。 澈为殿中日,荐陈俊卿、王十朋、陈之茂为台官,高宗曰:“名士也,次第用之矣。”在枢府,孝宗密访人材,荐百有十八人。尝奏言:“臣起寒远,所以报国惟无私不欺尔。“其自奉清约,虽贵犹布衣时。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四十三》) 译文: 汪澈字明远,他家从新安迁居饶州浮梁。汪澈考中进士后,被授职为衡州、沅州教授。轮到他进宫回答皇上的提问,汪澈请求皇上令帅臣、监司、侍从、台谏各自推举将帅,高宗认为很好,按他的意见办了。汪澈拜官监察御史,提为殿中侍御史,皇上特别赐给他一匹带鞍的马。当时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很多年了,边防的警戒慢慢松弛,汪澈向皇上陈述了养民养兵、自我治理、预备战事的意见,其奏章累积达数千字。 叶义问出使金国回朝,对敌人侵边的计谋颇有了解,汪澈说:“平时没有做好准备,事情发生后仓卒应付,靖康之祸可作为借鉴。今天将骄兵惰,应加强检阅,使他们有战斗的信心。文武官员务必选出有实际才能的人充任,不必拘限于资格。”汪澈拜官侍御史。左相汤思退有负众望,汪澈同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弹劾罢免他,又论述镇江大将刘宝的十条罪状,皇上诏令夺取他的权力,让他主管一祠观。 绍兴三十一年(1161),上元节的前一天,风雷雨雪交替出现,汪澈说《春秋》载鲁隐公时天上雷鸣电闪,又雨雪交加,孔子认为八天内还有大变化,便仔细地记下来了。今天一夕之间二种异象交替发生,这是阴盛的征兆,大概是指金人要南侵。现在荆、襄二州没有统督,江海缺乏防备抵御力量,汪澈于是陈述了修明朝政、抵御外敌的十二件事。殿帅杨存中久握兵权,在宫中勾结宦官,王十朋、陈俊卿等相继论述他的罪行,高宗想庇护他让他离朝,汪澈与陈俊卿一起上奏,杨存中才被罢职。

赵普宋史文言文翻译

赵普宋史文言文翻译 导读:赵普宋史文言文原文: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有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

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赵普宋史文言文翻译: 赵普,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太祖率兵征伐北汉到了陈桥驿,喝酒后醉卧在军帐里,将士们要拥戴他做皇帝,赵普和太宗推门进来禀告。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拥到军旗下面。等到太祖接受禅让做了皇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 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趁机与赵普策划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当初,太祖地位卑贱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贱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世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

《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 沈括字存中, 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擢进士第, 编校昭文书籍。 迁提举司天监, 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 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 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 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 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 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 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 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 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 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 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 留馆不肯辞, 曰: “必得请而后反。 ”帝遣括往聘。 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 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 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 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 “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 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 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 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取 材于《宋史·沈括传》) [注]解:解州,地名。 译文 : 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 职。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 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 对于天体的现象、 图象以及观象的器 械几乎全然不知。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以后这些都被使用。
1/6

明朝藩王世系表

明朝藩王世系表 明朝藩王世系表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推翻了 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王朝,为了加强对各地人民的统治,有力地监督地方官吏效忠于朝廷,同时防止发生争权夺位的争斗,维系并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朱元璋从洪武三年至洪武十八年(公元1370-1385年),先后分封诸子为王,分镇各地,使皇权不陷于孤立。朱元璋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除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皇二十六 子朱楠出生刚满月就殇亡外,其余24人均封为亲王(一字王)。其中皇八子朱梓,洪武三年封潭王。十八年就藩长沙。朱梓“英敏好学”,善作文章。在长沙时,他常召集王府儒臣 饮酒赋诗,亲自评品其高下。他温文儒雅,“有恩于民”。其时,朱元璋大兴党狱,法网森严。,谭王妃的父亲都督於显,哥哥宁夏指挥於琥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杀,朱梓惶恐不安。朱元璋派了使者安慰,并召他进宫,朱梓非常害怕,就和王妃於氏一道自焚而死,没有儿子,撤消了封地。朱元璋的儿子们大多数不是野心勃勃便是残暴荒淫,好不容易有这麽一个温文儒雅,安分守己的,却不得其死。很多后人都为他抱屈,如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元老名臣夏元吉,公安派的创始人袁家三兄弟中的老三袁中道都写有悼

念的诗篇。皇九子朱杞,洪武三年受封赵王,第二年去世,年仅三岁。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有后代的23个儿子,从孙子辈算起各拟定了20个字的后代世系,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以下依此类推。在朱元璋为23房子孙所取派语分别是:太子房: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秦王房: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晋王房: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燕王房: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周王房: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楚王房: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齐王房: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鲁王房: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蜀王房: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湘王房: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代王房: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肃王房:瞻禄贡真

《宋史·梅执礼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宋史·梅执礼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 梅执礼,字和胜。大司成强渊明贤其人,为宰相言,相以未尝识面为慊。执 礼闻之曰:“以人言而得,必以人言而失,吾求在我者而已。”卒不往谒。历比 部员外郎, 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 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孟昌龄居郓质人屋,当赎 不肯与, 而请中旨夺之; 内侍张佑董葺太庙, 僭求赏: 皆驳奏弗行。 迁礼部侍郎。 素与王黼善, 黼尝置酒其第, 夸示园池妓妾之盛, 有骄色。 执礼曰: “公为宰相, 当与天下同忧乐。今方腊流毒吴地,疮痍未息,是岂歌舞宴乐时乎?”退又戒之 以诗。黼愧怒。明年,徙滁州,时赋盐亏额,滁亦苦抑配。执礼曰:“郡不能当 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请于朝,诏损二十万,滁人德之。 钦宗立,改户部。方军兴,调度不足,执礼请以禁内钱隶有司,凡六宫廪给,皆 由度支乃得下。 尝有小黄门持中批诣部取钱, 而封识不用玺, 既悟其失, 复取之。 执礼奏审, 诏责典宝夫人而杖黄门。 金人围京都, 执礼劝帝亲征, 而请太上帝后、 皇后、太子皆出避,用事者沮之。洎失守,金人质天子,邀金帛以数百千万计, 曰:“和议已定,但所需满数,则奉天子还阙。”执礼与同列哀民力已困,相与 谋曰:“金人所欲无艺极,虽铜铁亦不能给。”而宦者挟宿怨语金帅曰:“城中 七百万户,所取未百一,但许民持金银换粟麦,当有出者。”已而果然。酋怒, 责之,对曰:“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顾比屋 枵空, 亡以塞命耳。 ”酋益怒, 取其副杖之百。 执礼犹为之请, 俄遣还, 将及门, 呼下马挝杀之,而枭其首,时靖康二年二月也。是日,天宇昼冥,士庶皆陨涕愤 叹。死时,年四十九。高宗即位,诏赠通奉大夫、端明殿学士。议者以为薄,复 加资政殿学士。(节选自《宋史梅执礼传》,略有删改) 译文 : 梅执礼, 字和胜。 大司成强渊明觉得他这个人很贤能, 就向宰相进言推举他, 宰相把没有和他见过面作为不满意推荐的理由。 梅执礼听说了这件事说: 因为别 人的言论而有所得, 一定因为别人的言论而有所失去, 我只要追求通过我自身的 的完善而有所收获就够了。最终也不去拜谒宰相。历任比部员外郎,有位宫苑官 吏把高达三百万钱的茶券拿来,声称是杨戬的旨意要急需领取。梅执礼一看,就 知道是假的,想揭发,比部长官副长官犹豫不敢,他就独自上奏,果然是诈骗。
1/5

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 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 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 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 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唐朝皇帝世系表

唐朝皇帝世系表 唐朝皇帝世系表唐朝和武周618年—907年武周之前的唐朝618年—690年 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年-626年武德618年-626年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627年-649年贞观627年-649年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650年-683年永徽650年-655年 显庆656年-661年 龙朔661年-663年 麟德664年-665年 干封666年-668年 总章668年-670年 咸亨670年-674年 上元674年-676年 仪凤676年-679年 调露679年-680年 永隆680年-681年 开耀681年-682年 永淳682年-683年 弘道683年 中宗 (为武后所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684年,(以及705年-710年) 嗣圣684年睿宗 (为武后所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684年,(以及710年-712年) 文明684年 则天顺圣皇后武曌684年-705年 光宅684年 垂拱685年-688年 永昌689年 载初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武曌684年-705年 天授690年-692年 如意692年 长寿692年-694年 延载694年 证圣695年 天册万岁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696年 万岁通天696年-697年 神功697年

圣历698年-700年 久视700年 大足701年 长安701年-704年 唐朝复辟705年—907年 中宗(重祚)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见684年,) 705年-710年神龙705年-707年 景龙707年-710年 少帝李重茂710年唐隆710年 睿宗(重祚)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见684年,) 710年-712年景云710年-711年 太极712年 延和712年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712年-756年先天712年-713年开元713年-741年 天宝742年-756年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756年-762年至德756年-758年干元758年-760年 上元760年-761年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762年-779年宝应762年-763年 广德763年-764年 永泰765年-766年 大历766年-779年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780年-805年建中780年-783年 兴元784年 贞元785年-805年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805年永贞805年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李纯806年-820年元和806年-820年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821年-824年长庆821年-824年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824年-826年宝历824年-826年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826年-840年宝历826年 大和827年-835年 开成836年-840年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840年-846年会昌841年-846年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846年-859年大中847年-859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