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_痰瘀_辨证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从_痰瘀_辨证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从_痰瘀_辨证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从_痰瘀_辨证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综述与进展

从 痰瘀 辨证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刘 鹏,张 鹏

中图分类号:R541.4 R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349(2010)02 0210 04

冠心病(CH 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CH D属中医 胸痹 心痛 范畴。近年来,许多学者运用现代医学技术着手探讨CH D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在本质,试图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些可靠的客观依据,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现在许多结果证实了 痰瘀 在CHD发病中有重要意义,以痰瘀为突破口探讨CH D中医辨证分型取得了一些成果,现综述如下。

1 CHD 痰瘀 辨证的渊源

痰瘀学说肇始于 黄帝内经 ,在生理上,阐明了津血同源的相互关系,如 灵枢 痈疽 云: 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在病理上,体现了痰浊与瘀血的相关性。秦景明在 证因脉治 中云: 心痹之因 痰凝血滞 。杨士瀛在 仁斋直指方附遗 方论 中指出: 真心痛,也可由气血痰水所犯而起 。清代龚信在 古今医鉴 心痛 中提出: 心痹痛者 素有顽痰死血 。曹仁伯在 继志堂医案 痹气门 中则明确提出: 胸痛彻背,是名胸痹 此痛不唯痰浊,且有瘀血,交阻膈间。方用全瓜蒌、薤白、桃仁、红花 。不仅认识到胸痹与痰瘀密切相关,而且采用了痰瘀同治的方法。 血证论 阴阳水火气血论 曰: 瘀血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

脾为生痰之源,历来为中医所共识,但心脉瘀阻,瘀血生痰,在临床中也屡见不鲜。因瘀生于血,痰生于津,而津血同源,故血瘀可导致津变,这是瘀血生痰的关键病机。历代医家临床中也证实,瘀血内阻可影响津液输布,而出现津凝为痰之患。胸痹的发生是由痰致瘀,最终发生痰瘀互结证所致。痰瘀与冠心病发病关系密切[1]。冠心病患者常以饮食失节为重要病因,而饮食失节主要损伤脾胃的健运功能,从而聚津生痰、壅热生痰。长期劳逸失度、养尊处优、好逸少动者,易导致肥胖,形成痰浊体质,其血液往往处于 黏浓凝聚 状态,而血黏和肥胖均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2]。七情过激也是产生痰浊的主因,这类人群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其发病率可增加2倍以上。

2 CHD 痰瘀 辨证对其病因、病机、治则的探讨

本病乃是心阳亏虚,心阴受损,以致 心痹者,脉不通 ,痰瘀痹阻心络而成 冠心病 ,为标实本虚之证。实,主要是痰和血瘀。气虚生痰,血滞成瘀。

现代血流动力学认为,血液的推动力对流速、流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与中医所说的气的作用很相似[3]。联系到胆固醇在血管壁内膜下的沉积,似可相当于痰的病证;血管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发展,便会影响血液的流通,产生中医的所谓 瘀 。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根据中医 痰 瘀 理论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结论来看,冠心病痰瘀证可能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实证型之一[2]。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空气环境的日渐污染,使冠心病的中医证候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证类已较少见,而痰浊闭塞证类却大量增加。因此,应当大力提倡冠心病 痰瘀同治 。

大部分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治疗方剂是以祛瘀为主[4]。但在冠心病早、中期以痰证为常见,而中、后期则以瘀证为多。从广东的病例来看,心气虚(阳虚)兼痰浊者为多见,特别是早、中期患者,其后期则兼痰瘀者为多。而心肌梗死患者则以瘀闭为主,亦有痰瘀相兼者。临床运用活血祛痰方法治疗冠心病已取得一定的疗效,以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温胆汤为代表方剂。

3 CHD从 痰瘀 辨证的客观基础

痰瘀互结(痰浊致瘀,瘀血生痰)、痰和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由于人们对动物和高脂肪类食品的过量摄取和生活起居的好逸少动、气候环境的恶化等,使冠心病痰浊证的比例日渐增加。沈绍功[1]对1260例冠心病进行中医证候研究发现瘀血证类占17%,而痰浊证类占63%。李凤文[5]发现冠心病血瘀、痰浊证均为血栓素B2(T XB2)升高为主,对气滞血瘀模型研究表明,形成气滞血瘀与血管内皮细胞代谢障碍有关,前列环素(PG I2)分泌较少,血栓素A2(T XA2)增多,导致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加速致血瘀证。而周群等[6]认为,高脂血症是典型的痰证,其形成与自由基损伤相关。自由基损伤又可能是痰浊和瘀血产生的共同缘由之一[7]。李小兵等[8]通过对177例痰证病例、101例瘀证病例及129例痰瘀相兼证病例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等指标的比较研究,发现痰证、痰瘀相兼证、瘀证均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反映血液黏滞性、浓稠性、凝固性及聚集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痰证更突出地表现在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的异常升高,反映血液的高凝、高黏状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迅猛发展年来关于瘀血、痰浊等 内生五邪 与病理代谢产物刺激因异常表达,诱导原癌基因表达,促使基因调控失常等机制的研究,揭示了此类化痰祛瘀中药的干预基因调控,抑制癌基因表达等分子机制。痰浊瘀血状态与病性代谢产物积聚有关,继而分泌某些细胞或体液因子刺激因异常表达,引起细胞异常增殖[9]。

4 CHD从 痰瘀 辨证的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研究

4.1 气虚血瘀,痰浊阻滞 邓铁涛认为,脾胃损伤使气血津液生化乏源,致中气衰弱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运,脉道迟滞不畅,气虚不能自护则心悸动,久则脉络瘀阻;脾胃损伤,运化迟滞,内蕴生湿,上蒙胸阳致胸阳不展,湿浊凝聚为痰,阻滞胸阳,闭涩心脉则胸痹疼痛[9,10]。

4.2 气阴两虚,痰瘀痹阻 黄柳向等[11]根据中医传统理论 人年四十,阴气自半 八八以后肾气衰 ,认为肾虚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和滋养五脏之阴,导致心气阴两虚,心气虚运血无力加之阴

血不足,脉道失满,血脉运行失畅则瘀血阻络;心气不足,胸阳失展,津液失布,凝而成痰,痰瘀交搏,痹阻于心脉则发为本病。4.3 心阳亏虚,痰瘀同病 姜淑琴[12]认为人至老年,脏腑日衰,五脏俱虚,以致气血津液输布失调而致痰瘀同病。虚能致实,肾为人身元阳之根,贮藏命门之火,主司水液,老年人肾气渐衰,肾阳虚,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胸中阳气不足,鼓动血脉无力,心脉不通,变生瘀血,而致心脉瘀阻,故见心悸、心痛等表现;然胸阳不振,津液不得宣散亦可聚成痰浊,而成本病。

4.4 痰热瘀血,阻滞心脉 如张治祥[13]认为肾阴亏虚,不能上承滋养心阴,心阴不足,心火偏旺,灼津为痰,痹阻心脉。

4.5 诸脏腑功能失调,痰瘀互结 如吴焕林等[14]认为本病多由饮食失节、精神紧张、肥胖体质或年近衰老等因素影响脏腑功能,脾肾气化输布功能失调,肝胆疏泄调畅失司所致,病位在心脉,虚则在肾,涉及肝脾,实则痰浊、瘀血,不论何脏功能失调都可形成痰瘀互结状态,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王晓峰[15]参照沈宝藩的经验,把痰瘀同病分为血瘀偏重、痰湿偏重、痰热偏重和痰瘀交阻、久致气虚四型。王效菊等[16]主张分为寒痰瘀血、热痰瘀血两型。李洁等[17]则主张分为四型,气虚血瘀、痰浊阻滞型;气阴两虚、痰瘀痹阻型;心阳亏虚、痰瘀同病型;痰热瘀血、阻滞心脉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冠心病辨证标准[18],将冠心病患者分8个基本证型:本虚证包括气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标实证包括血瘀、气滞、痰浊、寒凝。在分型治疗方面,根据文献[18,19]的标准和林钟香教授的临床经验,又将冠心病标实证(痰瘀辨证)分为下列3个复合证型: 痰浊血瘀型:胸痛有定处,或胸脘闷塞,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脉滑或滑数或细涩或结代; 气滞血瘀型:胸闷痛,憋气,遇怒则胸痛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脉弦细或涩; 寒凝血瘀型:胸痛甚,遇寒常发,舌质紫暗,脉细涩。凡具备各型中的3项以上症状可诊断。

总之,虽然各医家对CHD辨证分型的标准不统一,但是 痰瘀 辨证是多数医家的共识。

5 CHD 痰瘀 辨证现代学研究

5.1 痰瘀互结证与脂质代谢紊乱及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 高脂血症是痰浊的生化物质基础,引起细胞膜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脂质堆积,可谓 痰致瘀 。痰瘀同治可明显降低患者总胆固醇(T C)、三酰甘油(T G)、低密度脂蛋白(L DH C)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 DL C),同时亦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原含量,改善血液流变性[21,22]。

5.2 痰瘀互结证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 D)活性和丙二醛(M DA)的相关性 动脉粥样硬化(A S)的发生亦与过氧化脂质(L PO)、SO D变化有关。当机体自由基动态平衡受损时,大量自由基通过氧化修饰L DL C,最终形成AS斑块病变。此时明显增高的L PO又损伤动脉内皮细胞,加剧了A S的形成[23]。痰瘀同治方明显降低实验性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家兔血M D A,升高SOD含量,对冠心病心绞痛的防治有积极作用[20]。

5.3 痰瘀互结证与血管活性物质的相关性 冠心病痰瘀证亦与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有关[23]。心血管组织分泌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4]。血液黏稠度显著增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25]。N O、内皮素(ET)之间平衡是衡量内皮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引起和加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重要因素[26]。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 RP)是与ET效应相反的血管活性物质,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27 29]。随着现代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发展,活血、祛痰中药所具有的改善心肌缺血、调节舒缩血管活性多肽的作用已经被证实[30]。

5.4 痰瘀互结证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实验用高脂血清24h 造成内皮细胞凋亡,其程度与凋亡比例呈正相关。运用中药保护损伤的内皮细胞,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凋亡的发生率。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凋亡比例随高脂血清及中药量的增加而递增。这与长时间严重缺氧缺血导致的内皮细胞发生急性坏死有关。还发现在具有增殖能力的细胞系中,缺血性损伤可引起细胞周期的变化,表现为S期峰值降低,G期静止。

5.5 痰瘀互结证与基因表达的相关研究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 C)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A(PDG F.A)mRN A表达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V SM C)过度增殖在心血管疾病中有重要意义[30,31]。王东生[32]采用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P BM C中P DGF AmR NA表达水平与中医 痰瘀 辨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发现PBM C中PDG F A mRN A的异常表达是 痰瘀 病理改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很可能是CHD因虚(非痰非瘀)致实(痰瘀)、因实致虚、终致虚实夹杂的分子机制。有报道提出[33],编码载脂蛋白E的基因第一内含子内的增强子、位于+113位编码区的C/G多态性及第四外显子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密切关联。欧阳涛[34]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 P)技术检测载脂蛋白E的基因型,实验表明载脂蛋白E第一内含子增强子BspL I位点的G/G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痰证及痰瘀互结证的易感基因型之一。

6 CHD 痰瘀 辨证客观指标的研究

6.1 血脂、脂蛋白 有资料表明[35,36],痰浊型冠心病与脂质代谢紊乱关系尤为密切。何剑平等[37]研究显示,在冠心病本虚证型之间及标实证型之间血T G、T C/HDL C、LDL C/HDL C、T C HDL C/HDL C水平分别按气虚组、阳虚组、阴虚组、血瘀组、痰浊组排列顺序依次升高;而H DL C水平则按这一顺序降低。冠心病痰瘀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皆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冠心病痰瘀型存在着明显紊乱的脂质代谢。黑卫可等[38]将56例患者分成痰瘀型、非痰瘀型两组,与健康人比较发现:痰瘀型男性T C、T G、L DL C,女性T C、L DL C明显高于健康人,且H DL C均明显低于健康人;痰瘀型组T C、L DL C均明显高于非痰瘀型组,且H DL C均明显低于非痰瘀组。而张瞀等[39]发现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患者的T C虽然随着痰瘀证加重有增加趋势,但都在临界水平以下,而不同证型间SL P G 异常出现率为痰瘀型>气滞血瘀型>血瘀型>痰浊型>无夹证型,由此得出SLP G与痰瘀证分型的诊断明显相关。周暇青等[40]利用动物模型,以形态学为主,比较研究了活血化瘀、健脾化痰和痰瘀同治三种中医治法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兔主动脉内膜脂斑形成及脂质水平的影响,发现痰瘀同治法降低血清T C、T G、L DL C、L PO和抗脂斑形成效果非常显著,从另一角度证实了血脂、脂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痰瘀证的相关性。

6.2 血液流变学 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都表现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升高,这已成定论[41]。痰瘀型组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比容均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或P<0.01),说明痰瘀型冠心病比血瘀型冠心病的血流变变化

更大;痰瘀型组的男性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女性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明显高于非痰瘀型组(P<0.05或P<0.01)。

6.3 微循环 冠心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在微循环上出现粒浮流甚至停滞等严重流态障碍。吕芳芳[42]认为:甲皱微循环气滞血瘀组以形态积分增高为主、伴流态积分增高;阳虚血瘀组以袢周积分为主;痰浊血瘀和阴虚血瘀组以袢周积分增高为主;气虚血瘀三项积分升高均不显著,但总积分升高显著,且低于其他3组。

6.4 CH D 痰瘀 辨证与CAG结果 血瘀相当于血液流变学异常,痰浊相当于冠脉管壁斑块形成,CH D中医病理变化由血瘀、痰浊、痰瘀互结自轻而重发展,与西医冠脉病变在一定程度上有一致性。李锋等[43]对51例CHD患者CA G结果的研究发现,痰瘀型26例,其中19例多支血管受累;血瘀型25例,仅8例多支血管受累,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张瞀[44]对75例CH D患者CA G结果分析发现,冠脉异常发生率痰浊型20.0%,血瘀型63.2%,痰瘀型75%,呈逐渐增高过程,因而中医痰瘀辨证在CHD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6.5 CHD 痰瘀 辨证与超声心动图 从影像学诊断的水平来看,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无创的方法在冠心病的诊断上得到广泛的应用[45]。袁丽萍[46]观察98例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超声心动图改变发现:痰瘀交阻型:左房左室内径、EPSS可能轻度扩大,室间隔或左室后壁运动障碍。与气滞血瘀型,气虚阳衰、心脉瘀阻型某些指标存在差异。

6.6 CHD 痰瘀 辨证与心电图 赵亚莉等[47]在263例冠心病患者中,以心肌缺血为主要表现占125例各型中心血瘀阻型为最高,计43例,占本组例数(68例)的63.24%,痰浊壅塞型占48.89%;心律失常在冠心病心血瘀阻型、痰浊壅塞型中所占百分比依次为16.18%、18.18%。

7 结 语

冠心病心绞痛从痰瘀论治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就现有资料而言,临床报道较多而实验研究较少。基础研究上,部分冠心病相关证候的遗传信息研究已经成为有价值的中药疗效观察指标和预后判断参考指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冠心病常由于血脂升高致使血液黏滞度上升,血液黏滞性加大,有利于血栓形成,堵塞冠状动脉,发生心肌缺血;显然,这与中医 痰性重浊黏腻,易于壅塞脉道 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中医从痰瘀论治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一个有效途径,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沈绍功.提倡冠心病治疗新思路[J].中国中医急症,1999,8(2):51.

[2] 沈绍功.胸痹心痛诊治新识[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5):

11 12.

[3] 张志忠.涤痰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

志,2004,31(12):1018.

[4] 衷敬柏.痰瘀蕴毒论治急性心肌梗塞[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8(3):36 37.

[5] 李凤文.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91,32

(10):46 48.

[6] 周群,王铁楣.动脉粥样硬化和胆石症异病同治的实验研究[J].中

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7):417 420.

[7] 张华.氧自由基与冠心病[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8):476.[8] 李小兵,方永奇.痰瘀证型的临床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

(2):53.

[9] 赵益业.从他脏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和实践基础[J].基础医学研究,

2004,6(4):257 277.

[10] 吴焕林,林晓忠,邹旭.邓铁涛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探析[J].辽宁

中医学院学报,2005,7(4):312 331.

[11] 黄柳向,陈丽萍.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

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2):1 5.

[12] 姜淑琴.冠心病从肾论治浅谈[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3):275.

[13] 张治祥.舒心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药,

2005(1):17 18.

[14] 吴焕林,赵益业,邹旭,等.冠心病的五脏相关论治[J].湖北中医

杂志,2005,27(8):18 20.

[15] 王晓峰. 痰瘀同治 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J].新疆中

药,1993(1):15.

[16] 王效菊,朱广仁.冠心病从痰瘀论治的临床体会[J].天津中医学

院学报,1996,15(2):10 11.

[17] 李洁,解品启,王英震.冠心病心绞痛从痰论治[J].陕西中医,

2001,22(2):96 97.

[18]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J].中

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57.

[19]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血瘀证判断标准[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3):129.

[20] 韩学杰.痰瘀同治方逆转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作用机制研究[J].中

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2):68.

[21] 韩学杰.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始动和诱发因

素[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3,8(12):30.

[22] 孙磊.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的临床研究[J].河南中

医学院学报,2004,113(19):29 30.

[23] 李鹏.心痛宁加味方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型心绞痛临床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4):330 332.

[24] 牛丽丽.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活性物质失衡对冠脉

的调控作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6,21(4):282 283.

[25] 王西平.益欣康泰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

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9):541 542. [26] Lerman A,Bu rnett JC.Intect and alter ed en doth eliu m in regula

tion of vasomotion[J].Cirulation,1992,86(6):12 19.

[27] S tew art DJ,C emacek P,Costello KB,et al.Elevated en doth ein 1

in heart failure and of normal response to pos tural change[J].Circ ula tion,1992,85:510.

[28] U ren NG,Seyd on X,Davies GJ.Effect of in traven ous calciton in

gene related peptide on isch emic th res hold an d coronary stenos is

s everity in humans[J].Cardiol,1993(27):1477 1481.

[29] 孔丽君.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辨证分型相关性研

究[J].实用中西结合临床,2004,4(1):7 8.

[30] H am o M,Bauters C,M cfadden EP,et al.Restenosis after coro

nary angioplasty[J].Eur H eart J,1995,16(s uppl):33 44. [31] Ross R.Ath ems clerosis:An in flamm atory dis ease[J].N Engl J

M ed,1999,340(2):115 126.

[32] 王东生.冠心病痰瘀辨证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DGF AmRNA表达

的关系[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2):14 17.

[33] S ong Y,Stam pfer M J,Liu S.M eta analysis:Apolipoprotein E

genotypes and ris k for coronary h eart disease[J].Ann Intern

M ed,2004,141(2):137 147.

[34] 欧阳涛.冠心病痰瘀证候与载脂蛋白E第一内含增强子基因多态

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6):414 417. [35] 沈礼勇,肖珙.冠心病痰浊型与血清载脂蛋白、脂蛋白组分的关系

[J].中国医药学报,1991(1):36.

[36] 林求诚,陈成东.冠心病中医辨证病理生理学基础初探[J].福建

中医药,1989,20(3):12.

[37] 何剑平,李小敏.冠心病中医辨证与血脂、脂蛋白关系的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1998,11(25):505 506.

[38] 黑卫可,李娟.冠心病痰瘀证与血液流变性及血脂关系的研究

[J].河南中医,1993,3(13):112 114.

[39] 张瞀,梁东辉,曾绍龙,等.老年冠心病痰瘀证与血清脂蛋白谱检

测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3(19):155 158. [40] 周暇青,宋剑南,吕爱平,等.中医不同治法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兔

主动脉内膜脂斑形成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6,3(37):174 175. [41] 梁雄伟,谭芬来,温泽淮,等.人群中血淤证患者血液流变性改变

[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1,9(23):99.

[42] 吕芳芳.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现代研究近况[J].山东中医杂志,

1999,18(11):524 526.

[43] 李锋,李秀云.51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分析

[J].陕西中西,1996,17(9):393.

[44] 张瞀.冠心病痰瘀辨证分型与血清脂蛋白动态平衡关系的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6(1):9.

[45] 刘伊丽,刘秀杰.现代冠心病影像诊断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社,1998:67.

[46] 袁丽萍.98例不同证型冠心病的超声心动图改变观察[J].云南中

医学院学报,1999,2(22):21 22.

[47] 赵亚莉,杨幼新.冠心病心电图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江苏

中医杂志,2001,22(9):20.

作者简介:刘鹏,现工作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医院(邮编:430022);张鹏,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9 10 22)

(本文编辑王雅洁)

冠心病与炎症反应

官春梅,王默然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349(2010)02 0213 03

冠心病(CH D)的病变特征是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后,血液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但在发展成为CH D的病人中,只有1/2的人表现为血脂增高[1]。因此,Ro ss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 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2]。大量研究[3 6]证实了这种假设,冠状动脉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所致的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AS 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1 冠心病发病机制与炎症反应

CH D的发生发展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病理生理过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破裂和冠状动脉痉挛。炎症在这三个病理过程中均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通过下列途径参与斑块的形成[7]:血管内皮损伤后白细胞聚集于损伤部位;损伤持续存在或加剧激活免疫反应,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并与白细胞结合,选择素介导白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层的滚动和相互作用,整合素使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结合更紧密;炎性细胞因子引导黏附的白细胞向血管内迁移,促进内膜层巨噬细胞增殖,并促使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表达增强,导致产生更多巨噬细胞吞噬经修饰或氧化的脂蛋白颗粒,即泡沫细胞,粥样斑块初步形成。

炎症反应在促进斑块破裂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中心作用的白介素(IL) 18,介导炎症反应的过程中,不但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且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不稳定,使斑块更容易破裂[8],但有关IL 18及其与其他细胞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在CH D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目前仍不清楚;另外,研究表明,IL 6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加速了脂质的沉积、促进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内皮下参与斑块的形成,并可刺激斑块中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从而导致斑块破裂[9]。

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痉挛中可能也发挥重要作用。T akag i 等[10]对常规疗法不敏感的冠状动脉痉挛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取得良好效果,他们认为冠状动脉痉挛的病理过程与支气管哮喘有相似之处:冠状动脉痉挛可能是由局部炎症引起动脉的高反应性诱发的,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认为炎症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11,12]。

2 冠心病与炎症标志物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CHD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常与炎症标志物变化(如浓度的增加及反应强烈程度等)相伴随,因此,炎症标志物在CH D的诊断、危险分层、治疗及预后预测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1 C 反应蛋白(CRP) 在炎症因子的研究过程中,CR P备受关注。一系列临床资料显示高敏CR P(hsCRP)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事件的独立因子[13]。CR 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这种关系使人们开始把生物标志和动脉粥样硬化联系在一起。目前认为, CRP对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ECs的炎症反应具有直接的影响[14]。一定浓度的人类重组CRP对内皮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可以预测血管性疾病。例如,CRP能明显下调内皮合成N O,使NO释放减少,同时,CRP能刺激内皮释放内皮素 1 (ET 1)和IL 6、上调黏附分子、促使M CP 1分泌以便巨噬细胞吞噬低密度脂蛋白(L DL)[15]。近年来,CRP被证实能促进ECs 凋亡,抑制血管生成,增强CD14诱导活化ECs。另外,CRP还能明显增强转录因子 B(NF B)的活性,促进大量前炎症因子的转录。CRP除了能促进ECs的活化,还能抑制骨髓内皮母细胞的活性和分化,内皮母细胞在出生后的新血管形成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CRP抑制内皮母细胞的作用是CR P加重慢性缺

冠心病中药方剂

冠心病特色疗法:冠心溶斑方 冠心病的病根就是冠状动脉血管内壁沉积的硬化斑块,使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或严重至堵塞不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发心绞痛、胸闷、憋气、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也是最近我们的专家收到的比较多的咨询问题了。冠心病的治疗必须及时有效,这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很多情况下,冠心病的治疗都是在中期开始的。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方法,主要是根据病情,在医师的指导下应用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治疗冠心病可以缓解症状和稳定病情,某些药物也可以延缓或减轻冠状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积极控制引起血管硬化的危险因素,可达到既完成了冠心病的治疗又起到预防的作用。 2、再灌注治疗 再灌注冠心病的治疗方法,采取办法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灌注,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从而改善血液动力学,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 3、心脏移植手术 适用于冠心病发展至晚期,经药物治疗无效,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无法矫治、修复、疏导,出现顽固的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危及生命,估测一年内死亡风险极高,均应及早施行心脏移植手术治疗冠心病。 中医配方冠心溶斑方是我国心血管药物的保密配方,同时也是我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团队经过十年历程精制心脏病秘方,采用"补气养心,活血溶斑"的中草药,慢慢溶解冠脉内壁硬化斑块,营养心肌,增强心力,并且综合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改善血液粘稠度,降血脂、胆固醇,使冠心病达到逐渐康复,并且起到预防不做搭桥、不装支架的作用。经多年临床验证取得显著疗效。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成立了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常乃轩院士为组长的冠心病协作组,开展治疗心脏病药物的筛选工作。其中"冠心溶斑系列药方"在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了极好的疗效。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治疗更全面,我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团队将"冠心溶斑系列药方"中融入新工艺并制成新剂型,采用"补气养心,活血溶斑"的中草药,慢慢溶解冠脉内壁硬化斑块,营养心肌,增强心力,并且综合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改善血液粘稠度,降血脂、胆固醇,使冠心病达到逐渐康复,并且起到预防不做搭桥、不装支架的作用。经多年临床验证取得显著疗效。该中药系列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中药保护品种,心脏病特效专用药,开创了免支架、免搭桥、不手术治疗心脏病的新时代。临床表明该药改善血液粘稠度,降血脂、胆固醇,使冠心病达到逐渐康复功能,达到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的目的,被专家学者形象称为"人体的自身搭桥"和"天然药物支架"。实现了不搭桥、不支架、不装心脏起搏器,单一用药就能彻底治愈心脏病。 "冠心溶斑系列药方"具有清溶解冠脉内壁硬化斑块综合作用,可彻底治疗冠心病、肺心

通瘀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20例临床观察

通瘀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2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12-20T12:33:53.50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10期作者:沈诚玮[导读] 探索通瘀化痰汤在治疗风痰瘀阻型急缺血性脑卒的临床表现。 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上海市 201799 【摘要】目的:探索通瘀化痰汤在治疗风痰瘀阻型急缺血性脑卒的临床表现。方法:选取上海市中医医院门急诊及住院部内2017年9月到2018年8月时间内120例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的患者,使用相同的人数按照随机抽取原则,并将其分为常态组和观察组,每组人数为60人。其中给常态组(n=60)的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措施,给观察组(n=60)使用通瘀化痰汤的治疗措施,最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进行分析。结果:结合两组患者在临床观察的表现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的肢体能力、视觉能力、语言能力、意识水平的指标优于常态组的患者,并且观察组的效果尤为显著,两组之间的差异性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瘀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改善了患者的临床效果情况,将其主观能动性进行极大的提升,最终促使患者的精神功能得到优化,并提高了患者的自制能力。 【关键词】通瘀化痰汤;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治疗 引言: 缺血性脑卒包括于短暂性缺血、脑动脉硬化、脑血栓等多种病理的表现方式,这也是导致脑中风疾病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最近几年AIS(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占据极大的比例,这也是造成组织坏死及软化的主要原因[1]。由于局部动脉的供血速度减少或完全中断,因此缺血性脑卒的治疗已成为医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上述,本文针对社区内选取的120例患者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在过程中探讨通瘀化痰汤联合西医药物治疗AIS的效果,现在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依据《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并选取了年份为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上海市中医医院门急诊及住院部接诊、住院的120例患者进行探索。其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性别,男性患者81共人,女性患者共39人;年龄,最大为76岁,最小为43岁,平均年龄(54.63±1.9)岁;其身高、年龄、病程、性别都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 1.2.1纳入标准 ①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指数(NHISS指数)数据在6至22纳入研究范围。②年龄在41岁至77岁范围内纳入研究范围。③切合缺血脑卒诊断标准并附有MRI或CT的诊断报告纳入研究范围。④能够积极接受并配合治疗的患者且症状发生于3天内纳入研究范围内。 1.2.2排除标准 ①排除心源性栓塞、脑出血及短暂性脑缺血频繁发作的患者。②排除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③排除对两种以上食物或药物过敏的患者[2]。④排除具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⑤排除昏迷的患者。 1.3方法 1.3.1常态组的治疗方法分析 常态组的治疗方法以传统西医的药物模式进行治疗,且规定阿司匹林药物100mg,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依达拉奉30mg。 1.3.2观察组的治疗方法分析 观察组的治疗方法以常态组的药物为基本进行相关的拓展,并加入通瘀化痰汤进行治疗,同时引导两组患者不能通用中风类药物。另外,需要两组患者都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且能在症候初诊和试验1、2周分别记录1次试验数据,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①需要基于常态组的药物使用规格,即阿司匹林药物100mg(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口服),依达拉奉30mg(静脉点滴,0.9%NaCL0.1L 稀释注射,30分钟内注射完)②需要严格规范通瘀化痰汤的规格,并依据规格要求患者服用,具体包括水蛭12g地龙9g天麻9g、炒白术9g、甘草6g、法半夏9g、泽泻30g、川芎12g、茯苓9g、白芍30g[3](每日1剂,代煎,早晚饭后30min服用,温水持续服用2周)。 1.4观察指标 患者通过评测NIHSS的基础分数参数(分值越低则健康程度越好),并通过系统的临床观察评估与观察,对观察组的患者的临床数据和效果进行评估,并对患者的生活状态参数评测。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内容使用SPSS18.0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同时需要判断统计参数在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实现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通过使用NIHSS评分数据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探索,可以明确的体现观察组的患者的评分参数低于常态组的数据评分参数((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其疗效总体高于常态组,且评分标准统计参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3.讨论 3.1通瘀化痰汤的应用价值

常见中医病证精华汇总

常见中医病证精华汇总 49类疾病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发作期: 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6、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7、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实喘: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6、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8、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六、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冠心病辨证论治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辨证论治 冠心病心绞痛,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心阳不振、气滞血瘀等引起的症状极为相似。因此中医把它归属于“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兹就该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分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高粱厚味损伤脾胃,或七情内伤所致气滞、血瘀、痰浊内生,使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胸痹”的主要表现为胸中气塞,心痛,短气,其病理关键为胸部的“阳气”极虚所致;故临床上往往表现出本虚标实之病证。本虚以脏气亏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阻为多见。脏气亏虚以心气虚为主。心气虚可进而导致心阳不足,阳气亏损,鼓动无力,清阳失展,血行滞涩,不通则痛。心痛病位在心,其本在肾。肾为先天之本,心肾二脏以经络相连。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阴虚生内热,热结于里,熬煎血液而成瘀滞,阻于心脉,心失所养,而致心痛;肾阳不足,心失温煦,亦可致心阳不足,鼓动无力,而成瘀滞。血瘀痰阻,又以血瘀为多见,因寒凝、热结、痰阻、气滞、气虚等因素皆可致血脉郁滞,而为瘀证,血瘀停着不散,心脉不通,故疼痛如刺如绞而痛处不移。 2 辨证治疗 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表现,按标本虚实归纳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治疗上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原则,心绞痛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先治标;疼痛缓解后以本虚为主,宜治其本;虚实夹杂时,可根据虚实的主次,适当兼顾。 2.1痰浊痹阻型症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苔腻,脉滑。治宜通阳化浊,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

加减(瓜蒌、半夏、延胡索、枳壳各12g,石菖蒲、丹参各15g,薤白、桂枝、厚朴、陈皮各10g)。日1剂,水煎服。 2.2气滞血瘀型症见胸痛如刺,或呈绞痛,胸闷气短,心慌,口唇、舌质瘀斑或暗,脉细涩或结代。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枳壳各10g,当归尾、赤芍、郁金、延胡索、桔梗各12g,川芎、丹参各15g)。日1剂,水煎服。 2.3心气阴两虚型症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倦怠懒言,头晕目眩,舌质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治宜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加减(太子参18g,麦冬、郁金、远志各12g,白芍、丹参、茯苓、何首乌各15g,五味子10g,夜交藤 20g)。日1剂,水煎服。 2.4心肾阴虚型症见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头晕耳鸣,腰膝软,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养心肾,方用左归饮加减(熟地黄18g,山茱萸、淮山药、枸杞子、丹参各15g,茯苓、麦冬、酸枣仁、知母、龟板胶各12g)。日1剂,水煎服。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8岁,1991年7月15日初诊。有冠心病史3年,曾因心绞痛住院2次。素有酸辣食物及烟酒嗜好史。本次发病胸痛如刀割样,心电图示心肌前壁缺血,经住院治疗后缓解。诊见胸闷气短,饮则恶心呕吐,大便2天未解,舌暗红,苔白腻,脉滑数。四诊合参,此乃痰湿中阻,气滞血瘀,治宜通阳化浊,行气化瘀,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丹参、郁金各15g,茯苓、山楂各18g,薤白、红花、桔红、甘草各6g,桃仁、香附、当归各 10g.5剂,日1剂,复煎,分2次服。 二诊:胸痛未再发作,胸闷减,大便仍干结;面色灰暗,舌暗红,苔薄腻微黄,脉滑而弦。方用:瓜蒌、丹参、茯苓各15g,薤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

冠心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脏病,目前冠心病的方法有很多,中医治疗冠心病取得很好的疗效,那么冠心病的中药治疗效果怎么样呢? 中医如何治疗冠心病: 中医认为冠心病为夺虚标实,标实以血瘀,痰湿,气滞,寒凝为主,本虚主要是气虚,阴虚,据此,冠心病常用的治则有: (1)活血化瘀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瘀证。鉴于血瘀与冠心病的密切关系,活血化瘀法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2)宣痹通阳法:汉代张仲景认为,胸痹心痛是阴气虚于上,痰湿等阴邪上乘阳位,痹阻胸阳而致,在治疗上创立了宣痹通阳大法。适用于冠心病的痰湿上乘、胸阳不振者。 (3)芳香温通法: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正常与否与寒热关系密切。血遇寒则凝,遇热则通。冠心病为寒气客于心脉,脉络卷缩绌急,血气不得流通所致。芳香温通即针对此而设。使气血流通,疼痛缓解。适用于冠心病寒凝血脉,特别是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发作可收到快速止痛的效果。

(4)调整脾胃法: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胸阳痹阻的根本健脾胃,补中气,提高机体运化痰湿的能力,使气血充足,心脉得养为冠心病的治本之法。适用于症状缓解期的治疗。 (5)益气养阴法:临床观察,冠心病不同程度存在气阴不足的情况,近年来,应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冠心病,取得了较大进展。适用于冠心病气阴两虚者,临证中可根据气虚与阴虚的程度灵活调补气药与滋阴药的比例。 (6)补肾固本法:冠心病的发病与肾虚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冠心病其位在心,其本在肾。所以,治疗冠心病补肾固本是十分重要的治疗之法。 在老一辈专家的经验基础上,我院以龚洪海博士为首的专家组采用辨病施治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益心免疫法""益心通络法""巨针巨刺综合疗法"等一系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特色疗法,并研制出"保心丹"、"中风康"、"益气保心汤"等系列方剂,临床多方联用,多法并用,益元荣脉、化痰除湿、活血化瘀,以达到养肝肾柔血管、降血脂消肥胖、融滞血祛瘀滞的治疗目的。治疗过程采用纯中药制剂,药性温和,无任何毒副作用,且适用范围广,标本兼治,疗效确切,通过系统治疗可使患者肝肾足,血脉健,血液清,心脑血管病从根本上得到康复。我院专家运用以上方法诊治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血脂异常、动脉硬化、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 冠心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方面具有很多优势。 1、立足整体,着眼局部 冠心病的发生是全身病变过程的局部表现,全身各层次众多因素均可集合于冠心病发病机制上,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和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联系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中医通过对人体各层次、多方面的干预,根据每个人的地域、体质、性格、生活环境等方面,从整体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同时也根据每个人病变的脏器特点,着眼于局部,辨证论治,制定不同的治疗法则。 2、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干预疾病 冠心病的发病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因此冠心病的防治与控制这些高危因素密不可分。中医药的多组分、多靶点特性决定了其不仅作用于疾病的某单一靶点,而是通过整体综合调治发挥保护效应。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能从多途径来调节血压、血糖、血脂,从整体综合调治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新生,稳定斑块,抑制炎症,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 3、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体的自主调节能力,扶正驱邪,使疾病向愈 中医根据每个人的体质,针对性治疗,针对不同证型,综合采用益气活血、滋阴、温阳、化痰、祛湿、清热、健脾等治法,扶正祛邪,调动机体潜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调节阴阳失衡,使疾病向愈,改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4、顾护胃气,避免胃肠道不良反应 冠心病多见于老年人,老人多脾胃虚弱,西医对冠心病的防治需要服用多种西药,很多西药对胃肠道都有刺激,出现食欲不振、烧心反酸、恶心、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而中医药在调理脾胃方面有巨大优势,通过益气、健脾、理气、散寒、祛湿、化痰、消积等治法,可改善消化道症状,增加食欲,提高人体抵抗力。 5、中药可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

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

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 目的探讨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6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5例及对照组34例,实验组以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对照组以银杏叶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症状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79.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症状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熄风化痰汤;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 缺血性中风即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多属中风中经络之范畴。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是治疗的重要时期,此时期治疗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根据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脑腔隙性梗死,统称为缺血性中风[1]。病前多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脂血症等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急性期挽救后所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半月至1年,称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本研究选取2010年5月~2013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69例,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诊断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5例及对照组34例,所有患者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知情同意。实验组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2~73岁、平均(56.39±11.21)岁;病程15~30d、平均(20.89±5.76)d:对照组34例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3~74岁、平均(57.29±11.24)岁:病程14.5~28d、平均(19.98±4.35)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风痰瘀阻型辨证标准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小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具备主症兼2项次症参照舌脉即辨证为本证。 1.3 纳入标准

当归芍药散治疗脑梗死风痰瘀阻证及对MMP_9的干预作用_赵义纯

中国中医急症2013年2月第22卷第2期JETCM.Feb.2013,Vol.22,No.2 脑梗死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主要疾病,这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及时有效的针对脑梗死的治疗可以降低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评价在西医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当归芍药散原方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干预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来 无锡市中医医院中风病科住院及门诊的脑梗死患者共 60例,中医辨证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并经头颅CT 及MRI 检查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排除年龄在40岁以下,85岁以上患者;脑外伤、脑肿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等患者;合并重度心肺功能不全、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中药组3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8~85岁,平均(70.73±8.78)岁;病程1~14d 。常规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0~85岁,平均(69.27±11.81)岁;病程1~14d 。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2010年中国 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指南给予西医规范化药物治疗,包括脱水、抗血小板聚集或降纤、他汀类及必要的控制血压、血糖,并根据合并症予对症治疗。中药组在常规治 疗基础上加当归芍药散:当归10g ,白芍30g ,川芎 15g ,白术12g ,茯苓12g ,泽泻15g 。每日1剂,水煎300mL ,分早晚2次分服,2周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 (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治疗前及服药1疗程后分别留取晨空腹血,分离血清后置-80℃冰箱保存,样本收集完毕后行MMP-9测定;MMP-9试剂盒由上海西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 法。批内变异系数<10%,批间变异系数<10%。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3)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检 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统计。各计量资 料数据以(x ±s )表示,各样本均数用t 检验,参数间进行 Spearman 相关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MMP-9水平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后NIHSS 评分、MMP-9水平均明显改善(P <0.01),中药组优于常规组(P <0.01) 2.2两个指标间相关性分析见表2。两组MMP-9 水平与NIHSS 评分均有正相关性。常规治疗组(r = 当归芍药散治疗脑梗死风痰瘀阻证及对MMP-9的干预作用 赵义纯 陆 曙△ 易晓净 (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214001) 中图分类号:R743.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745X (2013)02-0323-02 【摘要】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原方对脑梗死风痰瘀阻证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给予西医规范化药物治疗,中药组以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当归芍药散口服,2周为1疗程。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 评分、MMP-9均明显降低,中药组均优于常规组。两组MMP-9水平与NIHSS 评分均有正相关性。结论经方当归芍药散原方可有效改善脑梗死风痰瘀阻证患者的临床体征,降低NIHSS 评分、MMP-9水平。【关键词】 脑梗死 当归芍药散 MMP-9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1;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P <0.01。 组别NIHSS 评分(分)MMP-9水平(ng/mL )(n =30) 治疗后 9.80±0.42* 118.73±5.54* 中药组治疗前12.87±0.39171.94±6.16(n =30)治疗后 6.90±0.24*△91.33±3.70*△常规组治疗前12.63±0.43159.81±5.92表1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MMP-9水平比较(x ±s ) 生,2009,47(4):76,78.[3] 张勇.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121例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2):91,93. [4] 申霖来,陈枫,贾新改.针刺配合刮痧治疗腰肌劳损60例[J ].世界中医药,2012,7(1):30-31. (收稿日期2012-12-05) △通信作者 323··

冠心病中医保健方案

冠心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中医称为胸痹。冠状动脉供应心脏自身血液,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绞痛、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冠心病已成为当今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对于冠心病的诊断,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其一项“金标准”,但行此有创检查者还是少数,更多的冠心病的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这也给冠心病的健康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1 冠心病的一级管理 1.1 一级管理对象对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确诊冠心病人群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维持稳定,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与致残率[。目前,已经确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达300 种以上。主要因素分为不可变因素(如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和可变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缺乏体育锻炼、饮食等)。对可变因素的干预重点在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防止血管内皮溃疡面形成,阻止脆弱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栓,减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干预方式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更多的危险因素需要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冠心病的一级管理即危险因素的管理。 1.2 一级管理措施

1.2.1 戒烟临床研究显示,吸烟能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50%,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与吸烟量直接相关。吸烟还与血栓形成、斑块不稳定及心律失常相关。对于所有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均需详细询问吸烟史。对于这个危险因素的控制多用于发病前的预防性措施,对高危人群及患者宣传吸烟的危害,协助其完全戒烟并且避免被动吸烟。已有一些行为及药物治疗措施,如尼古丁替代治疗等,可以协助其戒烟。 1.2.2 适量运动运动应尽可能与多种危险因素的干预结合起来,成为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目前有资料显示,运动锻炼能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运动耐量,减轻同位素显像的缺血程度及动态心电图上的ST 段压低[6]。以症状限制性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方式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每次20~30 min,逐渐延长至40~60 min 左右,每周4~5 次,以能耐受、感觉舒适为宜,运动过程中自测心率以达到(170-年龄)次/min 为宜。 1.2.3 减轻体重按照中国肥胖防治指南定义,肥胖指体重指数(BMI)≥28 kg/m2;腹形肥胖指男性腰围≥90 cm,女性≥80 cm。肥胖多伴随其他促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胰岛素抵抗、HDL-C 降低和TG 升高等。与肥胖相。减轻体重(控制饮食、活动关的冠心病危险的增加多由上述危险因素导致[8]和锻炼、减少饮酒量)有利于控制其他多种危险因素,是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1.2.4 控制饮食摄入高脂肪和饱和脂肪酸、胆固醇、过量糖、过量盐和高热量的饮食易致冠心病,特别是长期食用饱和脂肪酸或动物

祛风化痰方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

2019年第40卷第5期!南中医中约杂志43 祛风化痰方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 雷学剑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六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1470) 摘要:目的探讨祛风化痰汤对风痰瘀阻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选取在本院就诊的风痰瘀阻型偏头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祛风化痰汤口服,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每次5mg,每晚1次。2组患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者给予布洛芬片口服,2组患者均以4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观察记录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偏头痛积分及止痛药应用情况。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VAS积分、偏头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并且治疗组患者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使用止痛药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痛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氟桂利嗪胶囊,值得推广。 关键词:祛风化痰汤;氟桂利嗪胶囊;偏头痛 中图分类号:R441.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5-0043-02 偏头痛是脑病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属于神经一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偏侧头痛,或者双侧头痛,可伴随有恶心、头晕、目眩、畏光等,经过适当休息可以缓解头痛症状。近年来,偏头痛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约为10%⑵。偏头痛病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病程长,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西医学治 疗偏头痛,多采用对症治疗,但是远期疗效不佳,并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⑶。本科室采用祛风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痛,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选取 在本院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偏头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分布在20~60岁,平均为(4 2.5±10.6)岁;病程为1~15a,平均为(5.7±4.6)a,疼痛严重程度分级:I级9例、H级21例、川级10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分布在21~58岁,平均为(40.7±11.3)岁;病程为1~16o,平均为(6.1±4.4)o,疼痛严重程度分级:I级10例、H级22例、川级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包括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⑷中关于偏头痛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⑸剳证辨证及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拟定:辨证为风痰瘀阻证,主症:偏头痛或者两侧头痛呈阵发性发展,时间数小时至数日不等;次症:胸闷腹胀,恶心、呕吐,舌质暗红,或者舌上有 瘀斑,舌下静脉迂曲,苔白腻,脉沉或者弦涩。 1.3纳入标准①入选患者符合偏头痛的西医诊断标准及风痰瘀阻证的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分布在20-60岁之间;③近三个月岀现频繁发展,发作频率&2次/周;④病程在1年以上;⑤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丿、脑、肾、血液、肿瘤等严重系统性疾病的患者;②患有脑外伤、脑内器质性病变及高血压患者;③哺乳期妇女及妊娠患者;④其他疾病导致的偏头痛。1.5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方祛风化痰汤,方药:白芷15g,防风10g,川莒10g,白芥子10g,清半夏10g,香附15g,茯苓15g,白芍10g,全蝎5g。由华润三九中药配方颗粒配制,每日1包,1日2次。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30003,规格:10mg粒),10mg,口服,每晚1次。2组均以4周为1疗程,患者岀现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时,给予布洛芬片(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00089,规格: 0.1/片),每次0.1g。 1.6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观察记录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偏头痛积分及止痛药应用情况。疼痛视觉模拟积分:选择数字评分标准,采用用带刻度的标尺,分成10级,尺子一端刻度为0,表示无疼痛,尺子另一端刻度为10,表示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在尺子上标岀相应位置,1~3表示为轻度疼痛,4~6表示为中度疼痛,6~10表示为重度疼痛;偏头痛评分:①头痛发生次数:每月头痛发作2次及2次以下计“2分”,发作3次或4次计“4分”,发作5次及5次以上计“6分”;②疼痛持续时间:发作时间<12h计“2分”,12h$发作时间<24h计“4分”,发作时间&24h计“6分”。③疼痛程度:疼痛不影响工作,计“2分”,疼痛影响工作,计“4分”,疼痛时不能工作,需要静卧休息,计“6分”。 1.7疗效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5*中的关于偏头痛的相关指标,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拟定。痊愈:患者经过治 作者简介:雷学剑(1979-),男,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中医理论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辩证施治

中医理论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辩证施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使动脉狭窄、阻塞、痉挛所致的心肌缺血性疾病,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本病多发生于四十岁以上的人,男性多于女性,是以脑力劳动者为多。 近二十年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了1~3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年龄提早了5~10年,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五类,本文章主要介绍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论点。 冠心病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没有此病名,但却有很多相关记载。冠心病、心绞痛《内经》中所论之“。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及《金匾要略》中所称之“胸痹心痛”相似,由此可将冠心病、心绞痛归属于“胸痹;心痛”等病症的范围。 病因: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特别是老年体虚,中年劳累过度,在上述因素影响下,更易发生冠心病、心绞痛,根据目前发病的年龄、职业、以及临床症状分析主要以饮食不当最为关键。 1、饮食不当过食肥甘生冷,饮酒过量,脾胃受损,运化失健,家湿生痰,上犯心胸,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发为心痛。 2、病机,脏气亏损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本病多在心气、心阳、心阴、心血不足的基础上发生,如心阳不足,阴寒痰浊内聚,痹阻心脉血瘀气滞,而发生本病。本病亦与肝、肾、脾功能亏损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脉失养,痹阻不畅,脾胃损伤,气血不足,或聚湿生痰,痰阻心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3、病理因素主要为阴寒、痰浊、血瘀、气滞,阴寒、痰浊均可阻滞心阳,致心之阳气不得舒展而发病。气滞络痹,血郁成瘀,气滞血瘀,痹阻心脉致心脉不通,气血不行而发病,如本病久发,寒凝痰阻,气滞血瘀,心脉痹阻,终致阻寒、痰浊、血瘀、气滞交互为患而致病。 4、辩证实治: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加以分析其治法应依据活血行瘀,理气止痛,豁痰开结,宣痹通阳为主要治法。

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综述-赵立生

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综述-赵立生

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综述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摘要:冠心病近年来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真心痛”“心痛”“胸痹”范畴。中医治疗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其中部分治疗方法已被现代科学研究证实,本篇文章将对近年来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文献综述如下。 1. 冠心病的概述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中医学并无冠心病这一病名,其可归属于“真心痛”、“心痛”、“胸痹”的范畴。《黄帝内经》有多篇论及“心痛”,“心痛”是“心”系病变的一种症候表现,是由心经脉阻闭不通所致。从临床表现的角度来看,该病表现类似于现代的心绞痛。《素问调经论》言:“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凝则脉不通”,该段内容的描述与现代医学关于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绞痛的描述很相似。中医辨证认为该病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及年老体虚等因素导致脏腑亏损,淤血内阻,闭塞血脉,进而引发冠心病。 2.病因病机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导致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外因是由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内因是心、脾、肝、肾等脏腑亏损,内外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心脉不通。而传统医学认为心脉不通的原因是由于瘀血、痰浊气滞,而长期脏腑功能失调又会导致瘀、痰、气滞的产生,故冠心病以瘀血、痰浊、气滞

为标,而以脏腑虚损为本,因虚而致实,本虚而标实。所以,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是以正虚邪实、本虚标实为主。 3. 治疗原则 针对冠心病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对于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本虚益补,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是否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补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补虚与祛邪的治疗目的都在于使心脉之气血流通,达到通则不痛,故活血通络法在不同的证型中可视病情,随症配合。 4.诊断分型 对于该病的诊断分型一直存在争论,《中医内科学》[1]把本病分为七个证型:心血淤阻型、痰浊闭阻型、寒凝心脉型、气滞心胸型、心肾阳虚型、心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王荣丽[2]通过中医辨证将病人分为两大类:阴阳气血虚损型和痰瘀型;丁莉[3]认为本病可分为五种证型进行论治,分别为:血虚证型、气滞证型、寒瘀痹阻证型、气阴两虚证型以及痰浊中阻证型;孙汇玲[4]认为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可分为心气不足型、痰湿阻滞型、寒凝血脉型、气虚血瘀型、血瘀阻滞型、心气阻滞型五种症型;关于本病的症候分型诸位医家虽然存在分歧,但大部分医家认为本病分为血瘀型、虚型、痰浊型以及寒凝型四种。 5.中医药治疗 许从真[5]将冠心病分为七型论治:其中气滞血瘀型治宜疏肝理

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验方集锦

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验方集锦(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928人已访问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的发生率正逐年上升。兹选介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经验,为广大病患者提供若干行之有效的经验方。 一、浙江名老中医叶建寅教授经验方 1、适用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丹参、赤芍、桃仁、酸枣仁、柏子仁各9克,薤白、郁金各4. 5克,茯神12克,瓜蒌皮6克,桂枝、生甘草各2. 4克,红枣5枚,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2、适用于心肌劳损型冠心病:当归、炒白芍、党参、酸枣仁、北沙参、合欢花、生白术、茯神各9克,桂枝、远志各4. 5克,用法同上。 二、广东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经验方 处方:法半夏、竹茹各9克,云茯苓、丹参各12克,橘红、枳壳、甘草各4. 5克,党参15 克,用法同上。 加减法:气虚加北芪、五爪金龙或吉林参;心绞痛明显可加失笑散或田七末;兼高血压加草决明、 珍珠母;兼高脂血症加山楂、首乌、麦芽。 三、浙江名老中医薛盟先生经验方 1、处方:生黄芪30克,茯苓、麦冬、莪术、三棱各10克,鲜石斛、北沙参、丹参各1 5克,石菖蒲、降香片、地鳖虫各9克,参三七粉、琥珀粉各3克,用法同上。 加减法:有血瘀加川贝、藕节、黛蛤散;头晕加枸杞、黄精等。 2、处方:生黄芪30克,丹参、北沙参、制黄精各15克,莪术、白芥子、薤白头、姜半夏、白藓皮、冬葵子各10克,瓜蒌皮、石菖蒲各9克,青龙齿18克,参三七粉3克(冲)。用法同上。 四、辽宁名老中医吴圣农主任医师经验 1、处方:桂枝、青木香各6克,檀香3克,枳壳、红花、川芎、磁朱丸各9克,枳壳、红花、川芎各9克,丹参、瓜蒌皮各15克,益母草20克,用法同上。

化痰通络汤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8.6

化痰通络汤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30例 开封市中医院孟占鹏 摘要: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把60例风痰瘀阻型中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化痰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经x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化痰通络汤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型化痰通络汤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风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2012年5月-2013 年5月,应用自拟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均为我科2012年5月-2013 年5月住院患者,且经CT及MR检查确诊,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2岁,平均63岁,以55~65岁之间最多,病程最短1天,最长一周。治疗组30 例,男17例,女13例; 伴高血压22例,糖尿病8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5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 伴高血压23例,糖尿病7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5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的 诊断标准[1],并经头部CT或MR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且患者意识清楚,发病时间6小时-1周。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中风风痰瘀阻型诊断标准: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涩。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发表于2009-05-1816:12概述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样硬化,心肌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受累特点是其内膜有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病变,常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冠心病属于中医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范畴。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脑力劳动者多见,对人们健康危害大,为老年人主要死因之一。 我国医学书籍中对此病早有记载。如《灵枢?厥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里所述的真心痛,是指冠心病的危重症,若失治、误治则预后不良。如《千金方》云:“胸痹有绞痛如刺……。”“不治数日死。”汉代张肿景《金匮要略》叙述最详。指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简要说明胸痹为胸中阳气闭塞引起,并扼要地描述了胸痹证的特征,胸痹病位在上焦,故《金匮要略直解》说:“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咳唾也”。尔后几乎无异议。到明清,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对本病的治疗也有独到见解。如《灵枢?五味》已有“心痛宜食薤”的记载。《金匮要略》强调宣痹通阳为主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世医得效方?心痛门》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的方法“治卒暴心痛”。后世医家又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如《证治准绳,诸痛门》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等治疗胸痹心痛。所有这些,均是当今治疗冠心病有效的方药。 病因

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常见致病因素是: 1.肾气亏损随着年龄的增长,脏气功能渐退,或未老而肾亏,命门火衰,不能温煦各脏腑,导致阳衰气滞,血行不畅,发生气虚血瘀;或肾阴亏乏,不能滋养脏腑之阴,也可导致阴虚血瘀。 2.寒邪内侵由于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心脏不通发为胸痹。如《诸病源侯论》说:“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 3.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或长期饮酒,脾胃受损,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阻渴胸阳,气机示畅,发为胸痹。 4.情志失调长期缺乏运动。精神抑制,情志失去平衡,或过度紧张不安,思虚过度,致血行不畅,气滞血瘀,心脉瘀阻发为胸痹。 病机 真心痛的病机主要是胸阳不振,阴寒之邪内侵与痰浊上扰所致。年大肾气渐衰,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阴寒与痰浊不化,痹阻心脉,进一步导致气滞血瘀,出现以瘀血为特征的胸痹证,严重者可发为真心痛,甚至心阳暴脱。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病机理是复杂的,综合性的较长过程。可归纳为四个步骤:1.心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平滑肌细胞增生。2.血小板粘附于受损的血管壁后,释放出血、血小板Ⅳ、Ⅷ因子等。3.低密度脂蛋白由受损的内皮细胞渗入内膜下的清素,血栓素A 2 平滑肌细胞,并被吞噬,进入细胞后被细胞内溶酶体的水解酶分解而释放出游离胆固醇,后者与亚油酸结合,成为重要发病环节。4.在上述病理变化基础上,最终发生冠状动脉纤维化、钙化。 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