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二、三产业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二、三产业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二、三产业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二、三产业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二、三产业的变动对我国经济

发展的影响

班级:统计1010班

学号:

姓名:

第一、二、三产业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经济增长的体现是GDP、GNP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与产业结构变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78-2006的统计数据,采用SAS的计算统计量,定量变量的图形表示,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相关手段,研究三大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民生产总值、GNP、三大产业、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一、前言

世界有200多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呢?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呢?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水平,为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和资金积累,成为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工作母机”;第三产业有力地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助于城市多功能作用的充分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从经济发展因素来看,三大产业的发展对GDP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我国第一、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纵向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自1978年到2006年,28年间下降了近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稳中波动,无论是上升还是波动变化趋势都不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是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因为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常可以通过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表示,而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够在整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为了研究影响中国生产总值的主要原因,分析GDP、GNP增长的规律,预测中国未来GDP、GNP 未来的增长趋势,我对数据进行以下分析。

二、数据选取与录入

本文选取数据为1978-2006年 28年的数据,内容包括国民总收入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值,本次数据只要是从国家统计数据库获得,其网址是:http://219.235.129.58/welcome.do

三、数据分析

1、计量分析

首先运行SAS软并在编辑器内编辑如下内容,F2、F3、F4、F5、NoName、NoName1分别表示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使得F2、F3、NoName 分别是因变量 F4、F5、NoName分别为自变量。

数据来源于SAS分析

从上图分析可知:共选取了28年的数据,第一产业的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087亿元,标准差为7291亿元,偏度0.6,为正,即为右偏,峰度-1,为负,厚尾,即尾部较正态分布更集中,从分位数结果看,第一产业最高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4040亿元,有一半的在5866亿元。有75%的观测值小于14817亿元。第二产业的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6478亿元,标准差为28489亿元,偏度1.2,为正,即为右偏,峰度0.7,为正,轻尾,即尾部较正态分布更分散,从分位数结果看,第二产业最高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3719亿元,有一半的在11699亿元。有75%的观测值小于41033亿元。第三产业的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1715亿元,标准差为24975亿元,偏度1.2,为正,即为右偏,峰度0.7,为正,轻尾,即尾部较正态分布更分散,从分位数结果看,第三产业最高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8555亿元,有一半的在9357亿元。有75%的观测值小于33873亿元。国民总收入的平均收入为56859亿元,标准差为60129亿元,偏度1.1,为正,即为右偏,峰度0.5,为正,轻尾,即尾部较正态分布更分散,从分位数结果看,国民总收入的最高收入为215884亿元,有一半的在26937亿元。有75%的观测值小于8847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值为57279亿元,标准差为60511亿元,偏度1.1,为正,即为右偏,峰度0.4,为正,轻尾,即尾部较正态分布更分散,从分位数结果看,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大值为216314亿元,有一半的在26923亿元。有75%的观测值小于8967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值为4585元,标准差为4612元,偏度1.0,为正,即为右偏,峰度0.2,为正,轻尾,即尾部较正态分布更分散,从分位数结果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大值为16500元,有一半的在2311元。有75%的观测值小于7159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均值分别为9087、26477、21714,由此可见第二产业的均值最高,三产业次之,一产业最低。说明第二产业也就是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等产出最大,反应出它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占有很大的比例。从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倍数看,在过去30年

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较慢,而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较快。二三产业都呈增长的趋势,且第二产业的增长趋势最为明显,第一产的的增长速度较慢。

2、相关性分析

数据来源于SAS分析第一二三产业从1978—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散点分布图,第一产业的纵坐标的组距为5000,第二产业的组距为20000,第三产业的组距为20000,由图可以看出,第一二三产业都呈增长的趋势,且第二产业的增长趋势最为明显,第一产的的增长速度最慢。

此图是国民总收入与三大产业的散点

图分布,由图可以看出,三大工业与

国民总收入呈线性相关关系,三大产

业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他们之间呈现的线性相关为正

相关,且第二产业与国民总收入呈现

完全相关性。

三大工业与国内生产总值呈线性相关

关系,三大产业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

增加而增加,所以,他们之间呈现的

线性相关为正相关,且第二产业与国

内生产总值呈现完全相关性。

三大工业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呈线性相关关系,三大产业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加,所以,他们之间呈现的线性相关为正相关,且第二产业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完全相关性。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所达到的高度也越高。产业结构高度化,就是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化过程,由技术含量低向技术含量高转化的过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化的过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过程。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如表格中提到的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其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都远远高于其他产业。中国要想发展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第三产业虽然起点较低,但发展速度迅猛,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标志。

3、回归分析

此图是第一产业与国民总收入的回归分析图

在显示的输出结果中,第一

部分为方差分析,对应于模

型的F统计量的值为

505.66,其中p值

<0.0001<0.05,所以模型的

作用是显著的。在汇总的信

息中,显示了R2和修正R2

分比为0.9493和0.9474

参数估计部分列举了回归方

程中两个参数的值以及有关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16157+8.03518F4

T检验的结果表明F4的系数显著不为0.

此图是第二产业与国民总收入的回归分析图

在显示的输出结果

中,第一部分为方差

分析,对应于模型的F

统计量的值为

31912.4其中p值

<0.0001<0.05,所以

模型的作用是显著

的。在汇总的信息中,

显示了R2和修正R2分

比为0.9992和0.9991

参数估计部分列举了回归方程中两个参数的值以及有关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998.17637+2.10972F5

T检验的结果表明F5的系数显著不为0.

此图是国民总收入与第三产业的回归分析图

在显示的输出结果中,第一

部分为方差分析,对应于模

型的F统计量的值为

7241.04其中p值

<0.0001<0.05,所以模型的

作用是显著的。在汇总的信

息中,显示了R2和修正R2

分比为0.9969和0.9961

参数估计部分列举了回归方

程中两个参数的值以及有关

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4675.67738+2.40322NoName

T检验的结果表明NoName的系数显著不为0。

此图是国内生产总值与第一产业的回归分析图

在显示的输出结果中,第一部

分为方差分析,对应于模型的

F统计量的值为527.36其中p

值<0.0001<0.05,所以模型的

作用是显著的。在汇总的信息

中,显示了R2和修正R2分比为

0.9513和0.9435

参数估计部分列举了回归方程

中两个参数的值以及有关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2355.42346+0.11752F5

T检验的结果表明F3的系数显著不为0.

此图是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二产业的回归分析图

在显示的输出结果中,第

一部分为方差分析,对应

于模型的F统计量的值为

28590.7其中p值

<0.0001<0.05,所以模型

的作用是显著的。在汇总

的信息中,显示了R2和修

正R2分比为0.9991和

0.9990

参数估计部分列举了回归

方程中两个参数的值以及有关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477.24359+0.47059F3

T检验的结果表明F3的系数显著不为0.

此图是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的回归分析图

在显示的输出结果中,第一

部分为方差分析,对应于模

型的F统计量的值为

6593.09其中p值

<0.0001<0.05,所以模型的

作用是显著的。在汇总的信

息中,显示了R2和修正R2

分比为0.9959和0.9953

参数估计部分列举了回归

方程中两个参数的值以及

有关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1878.17651+0.41189F3

T检验的结果表明F3的系数显著不为0.

此图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第一产业的回归分析图

在显示的输出结果中,第一

部分为方差分析,对应于模

型的F统计量的值为656.05

其中p值<0.0001<0.05,所

以模型的作用是显著的。在

汇总的信息中,显示了R2

和修正R2分比为0.9605和

0.9590

参数估计部分列举了回归

方程中两个参数的值以及有关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1983.09375+1.54926NoName1

T检验的结果表明NoName1的系数显著不为0。

此图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第二产业的回归分析图

在显示的输出结果中,

第一部分为方差分析,

对应于模型的F统计量

的值为14775.5其中p

值<0.0001<0.05,所以

模型的作用是显著的。

在汇总的信息中,显示

了R2和修正R2分比为

0.9982和0.9981

参数估计部分列举了回

归方程中两个参数的值以及有关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1829.70955+6.17119NoName1

T检验的结果表明NoName1的系数显著不为0.

此图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的回归分析图表

在显示的输出结果中,第一

部分为方差分析,对应于模

型的F统计量的值为

3769.17其中p值

<0.0001<0.05,所以模型的

作用是显著的。在汇总的信

息中,显示了R2和修正R2

分比为0.9929和0.9926

参数估计部分列举了回归方

程中两个参数的值以及有关

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3026.35054+5.39562NoName1

T检验的结果表明NoName1的系数显著不为0.

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目前,它正介于低收于国家和中等国家之间,即仍然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我国第三产业的状况: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我国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在GNP和GDP中所占比重较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就业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比较低。与我国第一、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纵向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自1978年到2006年,28年间下降了近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稳中波动,无论是上升还是波动变化趋势都不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是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因为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常可以通过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表示,而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够在整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一般来说,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越高,说明这个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程度越低。就中国而言,在未来可预见的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会不断下降,随后基本稳定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少,而且都是一些相对稳定的产业,所以国家调控的就比较少。

四、结论总结

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之中,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化是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波动,变化幅度不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三大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也是变化的。这使我们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是好的,中国的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拉近。其次,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第一、二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并且继续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最庞大的产业部门。第三产业的就业

在发达国家持续上升,尤其是在二战之后,上升趋势更为明显,说明发达国家工业化已趋于成熟,并开始迈进所谓“后工业化社会”。

五、政策建议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着重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毕竟第三产业才是国家未来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生存的必要条件。第三产业的发展攸关国家未来发展大计,必须加以足够重视。

六、参考文献

[1]SAS软件与统计应用教程王远征徐雅静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西方经济学高鸿业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3]国家统计数据库,网址:http://219.235.129.58/welcome.do

附录:1978-2006年历年国民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

指标国民总收入

(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元)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年3645.2 3645.2 1027.5 1745.2 872.5 381 1979年4062.6 4062.6 1270.2 1913.5 878.9 419 1980年4545.6 4545.6 1371.6 2192 982 463 1981年4889.5 4891.6 1559.5 2255.5 1076.6 492 1982年5330.5 5323.4 1777.4 2383 1163 528 1983年5985.6 5962.7 1978.4 2646.2 1338.1 583 1984年7243.8 7208.1 2316.1 3105.7 1786.3 695 1985年9040.7 9016 2564.4 3866.6 2585 858 1986年10274.4 10275.2 2788.7 4492.7 2993.8 963 1987年12050.6 12058.6 3233 5251.6 3574 1112 1988年15036.8 15042.8 3865.4 6587.2 4590.3 1366 1989年17000.9 16992.3 4265.9 7278 5448.4 1519 1990年18718.3 18667.8 5062 7717.4 5888.4 1644 1991年21826.2 21781.5 5342.2 9102.2 7337.1 1893 1992年26937.3 26923.5 5866.6 11699.5 9357.4 2311 1993年35260 35333.9 6963.8 16454.4 11915.7 2998 1994年48108.5 48197.9 9572.7 22445.4 16179.8 4044 1995年59810.5 60793.7 12135.8 28679.5 19978.5 5046 1996年70142.5 71176.6 14015.4 33835 23326.2 5846 1997年78060.9 78973 14441.9 37543 26988.1 6420 1998年83024.3 84402.3 14817.6 39004.2 30580.5 6796 1999年88479.2 89677.1 14770 41033.6 33873.4 7159 2000年98000.5 99214.6 14944.7 45555.9 38714 7858 2001年108068.2 109655.2 15781.3 49512.3 44361.6 8622 2002年119095.7 120332.7 16537 53896.8 49898.9 9398 2003年135174 135822.8 17381.7 62436.3 56004.7 10542 2004年159586.8 159878.3 21412.7 73904.3 64561.3 12336 2005年183618.5 184937.4 22420 87598.1 74919.3 14185 2006年215883.9 216314.4 24040 103719.5 88554.9 16500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数据库,网址:http://219.235.129.58/welcome.do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练习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是在什么时期() A.东汉 B.三国 C.唐朝 D.南宋 2.“圩田”是将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它创造于() A.华北地区 B.江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淮河流域 3.南宋时期,著名谚语“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 A.江苏、湖南 B.苏州、湖州 C.苏南、湖州 D.苏州、湖北 4.古代,我国北方人民曾多次大规模南迁,这一现象不可能出现在() A.秦朝末年到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 C.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 D.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 5.宋代在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 A.景德镇成为瓷都 B.两浙丝织产品居全国首位 C.海南岛出现先进棉纺织工具 D.棉纺织业的兴起 6.我国现行人民币有金属和纸币两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古代的() A.秦朝圆形方孔钱 B.汉朝的五铢钱 C.北宋的交子 D.南宋的会子 7.南方经济已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是在()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二、材料分析题 识读下图,请回答: 货币是社会流通领域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 (1)结合历史背景概括指出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图二所示的中国古代纸币最早产生于何时何地?它在货币发展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3)当今,我国还使用纸币吗?请说说使用纸币的好处。

三、问答题 1.评价宋朝时南方经济发展与江南开发的关系。 2.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3.简述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参考答案 一、1.D 2.B 3.B 4.A 5.D 6.C 7.C 二、(1)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货币形状各异、重量不一;秦朝统一全国以后,以秦国圆形方孔的铜钱作为统一货币,(2)产生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利于商业的发展。(3)依然使用。使用方便,流通安全,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促进社会生活的文明发展。(意思表达相近即可) 三、1.南方经济发展给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江南的开发。但人类经济活动也破坏了江南的自然环境,比如说,入口增加造成了环境污染等。 2.(1)宋代商业繁荣,而金属货币沉重不便携带,因此人们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币。(2)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3)今天的纸币由国家统一发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区域更为广泛,印刷更为精美,有防伪技术,不易仿造;同时纸币的发行、管理也更加科学。(本题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3.(1)南方农业有较大发展。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2)南方手工业兴旺。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3)南方商业繁荣,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宋代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地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的,却是我县目前情况下的唯一选择,是符合目前发展需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教版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南方商业的繁荣” 本课的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3)讲授新课: 一、农业: 1、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2、两宋时期,水稻在淮河和黄河流域大力推广种植。从越南引入占城稻;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棉花在两宋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讲述南方农业的发展,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这里可从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钱射潮”的传说入手,逐渐展开对南方农业发展原因的讲解。 二是南方农业发展的状况。强调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讲述南方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农作物品种的改进、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二、手工业: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2、宋朝的瓷窑有:定窑、钧窑、哥窑。北宋的景德镇是瓷都。 3、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 4、宋朝,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在讲述农业、手工业发展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北宋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 2、“瓦子”是城中的娱乐场所。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区域规划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重点通过比较法对济南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第三产业是济南市的优势产业,并以南部山区的规划发展为例对此加以说明,最后运用增长极理论就如何加快和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如何利用优势产业加快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提出几点意见与分析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济南市区域规划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 0:序言 增长极的形成,应具有历史、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的条件。从历史条件看,不同形式的集聚范围内,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社会文化环境如果具有了优势条件,就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从技术经济条件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技术和制度方面具有较强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区域,更适合于增长极的产生和发展。从资源条件看,在原料、能源以及水源等资源优势的区域,新的增长极更有利于形成。 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比较法是国际和地区间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基础,是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能互利和双赢的基础。各国、各地区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进口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和劳务,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也对别人有利,更对地区和全球有利。抓住比较优势,就是最落后的发展中地区也能成功地抓住机遇。对于大多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就是采用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1:济南概括 济南地理位置与资源

7-2-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自唐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掌握宋代丝织业的发展,景德镇的兴起和造船业的发达,知道开封和杭州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知道纸币的产生与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农业的发展 (1)粮食作物:从越南引进的(),在江南推广;太湖流域的()和()成为重要的粮仓;()产量居宋朝粮食产量的首位。 (2)经济作物:()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流域()的栽培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棉织业从()兴起,南宋发展到()地区。 (2)制瓷业:()地区成为我国制瓷重心()的冰裂纹瓷器非常美观。北宋兴起的()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业居世界首位,造船中心是(),()。 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而且()改为都城后远远超过过北宋的开封。 (2)对外贸易:()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大商港是(),()。()政府重视,设()管理。 (3)货币:()前期在()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南宋纸币叫()。

三、合作探究, 1、屏幕这幅图是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2、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了什么新发展?(和学生一起探讨纸币产生的原因、发展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课堂检测: 完成《学习与评价》与填充图册 六、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寄语】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应注重将历史课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

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鲁教版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一级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等综合教学方法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 2、难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破题导入:幻灯片显示: 钱塘江怀古 袁枚 江上钱王旧迹多,我来重唱百年歌 劝王妙选三千弩,不射江潮射汴河。 在五代十国这个动乱时期,为什么吴越能在那时候修筑海塘?江南地区在五代和以后有什么重要的变化呢?带着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学习“经济重心南移”一课。

2、自主先学、知识梳理: 参照《历史伴你学》P42“知识梳理”预习课本内容,归纳提炼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3、教材挖掘、合作探究: 一、农业 教师:首先我们来探究南方农业的发展。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学生阅读归纳原因,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学生:1、从唐朝中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中原地区的森林长期被砍伐,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这一时期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3、统治者的扶植、重视。宋真宗推广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1、为躲避战祸,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2、自然条件优越。3、政府重视、扶持。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提到,北方开发较早,中原地区的森林长期被砍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给子孙后代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今天的黄河水有大量的泥沙,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就是因为古代北方人民为了开发经济而长期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自然环境而造成的结果。今天,我国南方经济飞速发展,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平衡,党中央实行了西部开发的战略,今天的西部开发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A、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B、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不能乱砍乱伐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师:下面来看一下,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板书:2。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民用航空机场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航空运输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航空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正是航空运输业,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范围的运输网络,使全球范围的商务和旅行成为可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航空运输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自从1949年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开航以来,全球商业航空运输量已经增长了70倍。这种增长是任何一种其它的运输方式都无法相比的,同时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航空服务需求促进了航空运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数百万的航空乘客量和数十亿美元的商业销售额。 多年来,世界航空业的需求稳步增长。乘客数量在过去的10年内增长了45%,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翻了两番。货运交通的增长更快,吨公里数在过去10年内增长了80%,比80年代中期提高了3倍。这种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很多。首先,随着GDP的增长,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与休闲出游的机会增多。其次,航空业效益的提高和逐渐增加的竞争,使全球航空费用比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了40%(可比价)。第三,全球化推动了空间相互作用和国际贸易,增加了长途旅行和在国外政策和社会环境优越的地区进行商务活动的频率。最后,70年代源自美国,并在80年代逐步被欧盟及其它地区所采纳的放松管制政策,使得航空业得以迅速扩张、重组以及实现航线网络结构最优化,这极大提高了航空业的承运规模,并降低了航空飞行的费用,因而促进了乘客数量的持续增长。根据航空运输组织(ATAG)[1]的研究,2004年航空系统输送近20亿的定期航班乘客,3800×10t的货物,以及40%(按照货物价值)的区域间货物出口量,和大约40%的国际旅行。航空运输业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总计2900万个就业,和大约29600亿美元的全球经济影响,相当于全世界GDP 的8%。 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运输对经济发展有强大的积极影响,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例如,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扩大服务市场,还可以在广阔的活动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式的节约。更间接的实例还包括交通设施建设所诱发的其它行业的就业机会,以及建设中的自然资源投入和劳动需求所引发的乘数效应。 航空服务水平和航空网络的组织对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Bell和Feitelson指出,在每一个城市体系中,高效的交通网络都有两个最基本的效果——使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更加便捷;使劳动者的流动更及时,更有效。这对于需要频繁交流和直接接触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尽管近代技术革命减少了某些领域直面接触的需要,许多经济部门之间依然严重的依赖于他们和同行、供应商、顾客等的直接接触。Nooteboom认为便捷的交通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空间、认知和文化距离,从而成为知识交换的关键。对于管理和辅助人员(administrative and auxiliaryemployees)来说,由于涉及到各个层次的沟通,合作研究以及开发领域的工作,尤其需要面对面的频繁交流,因而高效的交通网络就愈加重要,相应的,这部分从业人员的乘机率大大高于其它产业。Button和Taylor的研究指出,从事信息业,生物科技,电子业以及管理的新经济部门,员工的乘机率是传统产业雇员的1.6倍。 在现代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运作模式的诸多决定因素中,“接近空港”而带来的可达性越来越关键。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更好地理解航空运输系统的性质,以及航空运输和机场在城市集聚区的作用。这篇文章集中探讨航空机场的经济作用。笔者将通过分析主要机场,特别是大型枢纽机场的优势,以及这种机场所在城市和地区所获得经济利益,着重探讨机场相关活动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1 航空枢纽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如今,航空枢纽已经基本拥有现代城市所拥有的一切功能和物质性基础设施,和地方社区一起承担许多职责,包括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一个机场可能有上百个承租人,从事一系列的航空事业或商业活动,为机场和地方创造可观的收入。机场年度预算可能达到上千万、上亿美元,投资计划可能达到数百万、数十亿,或者更多。即使是一个中型的商业机场,候机楼群、通用航空设施和机场辅助支撑设施(如用于飞机维护保养的建筑与器械,跑道、停机坪,滑道等航行区域)也价值数亿美元。现代机场是一笔“大生意”,极大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 因此,航空服务的方式对人口的地理分布,产业的发展和布局,都有重要影响。航空放松管制20年来,美国国内主要的航空公司都发展了轴辐式(hub-and-spoke)的航空网络。这为美国公众减少了航空费用,并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旅行线路。这种轴辐式的结构,使得不同城市航空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差别很大。 某个城市成为航空枢纽,不仅给乘客带来多种利益,也对本地的整个经济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居住在枢纽城市的居民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导学案

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重难点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农业:耕田垦辟范围的扩大;占城稻的引进;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纺织业:两浙的丝织产品已跃居全国首位;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 棉纺织工具 陶瓷制造业:江西景德镇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 纸币的产生:北宋时期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原因: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许多中原人南街,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 宁初期 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三、新课导引 相传在浙江龙泉地区,有章氏兄弟二人擅长烧瓷。人们把他们的瓷窑,分别 称为哥窑和弟窑。有一天,弟弟出于忌妒的心理,趁哥哥刚刚烧好一窑瓷器回屋 休息的时候,将冷水泼进瓷窑。过了些时候,哥哥从窑中取出瓷器,一下就惊呆 了,因为每件瓷器表面都有很多裂纹。没想到,坏事变成了好事,人们觉得这些 裂纹不仅不影响使用,还有一种装饰美,于是这窑瓷器志了比往常更多的钱。其 实,这只是一个有趣的传说。瓷器所以出现冰裂纹,是因为人们通壶控制器物胎体和器物表面釉层的物质成分,经焙烧后冷却,釉层的收缩大于胎体的收缩,釉面因而出现开裂,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冰裂纹以哥窑产品最为著名。 〔思考讨论〕你见过冰裂纹瓷器吗?宋代冰裂纹瓷器是宋代手工业成就的典型代表,宋代手工业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四、教材精华 知识点1 南方农业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代社会经济 发展的表现 手工业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浅谈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与载体,其系统的技术状态,功能负荷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基础设施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物质载体和保障,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产生聚集效应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我国城市体制的深化改革,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确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运行效率的基本保证。 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关键,综观各国经济的发展,当代所有发达国家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而不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工业落后的国家,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中间阶段,而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工业化过程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当社会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资本有了一定的积累,经济进入为起飞或快速发展做准备的阶段。通过这一时期基础设施的集中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中缺少基础设施的集中发展时期,这种结构的缺陷必然成为今后发展的瓶颈! 基础设施的先行建设是一国经济起飞的一个必要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在一国经济可能出现起飞之前,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必须有最低限度的先行社会基础资本建设。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城市经济活动的开展严重依赖于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及固体废弃物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纵观我国现行的基础设施基本状况:铁路建设落后,超负荷运转,铁路运载力不足而导致能源损失;公路规模尚小,高速公路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尚未形成具有大规模效益的高等级公路网;长期以来,我国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不稳,多数年份电力的增长速度低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水利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抗灾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大影响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更不能满足城市发展扩张的需要。城市供水的短缺、城市道路及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环境恶化,污染日趋严重;这些现象不仅从宏观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微观上,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和活动结果,而且影响经济的另一微观主体一家庭。从而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正是基础设施必须也能够大规模发展的时期。不失时机地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我国经济的起飞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点梳理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农业: 1、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2、太湖领域的苏湖、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3、北宋从越南引入占城稻;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二、手工业: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2、宋朝的瓷窑有: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北宋的景德镇是瓷都。 3、宋朝,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北宋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 2、宋朝商业都市最大的有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开封。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四、海外贸易的兴盛: 1、近到朝鲜、日本;远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宋朝重要的港口有:泉州、广州 3、设市伯司管理海外贸易。 4、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五、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本课小结】 【自我检测】 1、______(什么时期),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2、太湖领域的_____、_____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流传着“_____”的谚语。_____(什么时期)从越南引入_____; 3、_____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宋朝的瓷窑有:_____窑烧制_____。北宋的_____是瓷都。 4、_____(什么时期),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_____、_____造船业发达。 5、北宋有热闹的_____和_____;宋朝商业都市最大的有_____和_____。____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6、海外贸易的兴盛:近到_____、_____;远到_____和_____。宋朝重要的港口有:_____、_____。设_____管理海外贸易。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性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烟瘾,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南方商业的繁荣 三、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叙述与讲解,图表填写,史料解读,前后对比,问题探究。引导讨论。 教学过程: 复习上一课内容,检查预习情况 课堂导入:由学生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引出南方经济优于北方,从而引出古代南北方经济差距如何?导入正课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结合课本内容。 教师:引导,归纳。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2、自然因素{1、自然变化2、认为改变}3、政治因素 教师:介绍什么叫经济重心?经济重心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以及南北分界线。 学生:根据经济重心的衡量标准分析南方经济发展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南方农业的发展 学生:阅文,结合“唐朝盛世经济繁荣”图,思考南方农业的发展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引导,归纳 南方经济的发展:1、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2、棉花: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3、茶叶 学生:思考“动脑筋”,体会途中农业的繁忙景象。 教师:引导,介绍《耕获图》又名《农耕图》,图中反映出南宋农民从事耕牛,插秧、灌溉、收获、扬场、入仓的繁忙景象。 过渡:农业的发展会很大的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南方农业的发展促了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北京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北京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认为:“北京经济”比“首都经济”的提法更适合;“京津经济圈”比“首都经济圈”和“北京经济圈”的提法更合理;北京市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区域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中远期目标是建成一个现代的全球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北京不仅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且也应该是“知识型经济中心”。 关键词:北京北京经济京津经济圈知识型经济中心 (一)关于“首都经济”与“北京经济”的问题 近年来,“首都经济”一词,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中,但笔者认为“首都经济”的提法值得商榷。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首都是属于政治范畴。首都是全国的首都,是中央机关所在地,其影响力是全国性的。与之相对应,首都经济也应该是影响全国的。事实上,从经济辐射功能的角度上,在我国首都目前的这种影响很小;二是从国外来看,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出现“首都经济”的提法,倒是有人专门研究过大伦敦地区经济或大巴黎地区经济;三是谁也不能保证一国首都或永恒不变的,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首都并非定位于大城市,有些原来在大城市后迁移到小城市或新区。而北京市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永远不会发生改变,“北京经济”是一个永久性的概念。因此,我们认为,与“首都经济”的提法相比,“北京经济”的提法更适合。 我们知道,城市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综合体,其要素可分为两大类:基本要素和非基本要素。一切非地方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科研机构、基本建设部门、国防军事单位等都是城市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的存在和发展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直接的决定作用。而非基本要素的产品或服务则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而非外埠)需要的。据此研究范式,我们也可以把“北京经济”分为“基本经济”与“非基本经济”两类。前者是指为北京以外的地区(即外埠)服务的经济,后者是为本市(即本埠)服务的经济。从“首都经济”与“北京经济”二者的关系来看,后者应包含前者,“首都经济”应是“北京经济”的一部分。其关系如下: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高考二轮复习“综合题”课堂专项小测: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1、读“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示意图”和“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经济指标”,完成下列要求: 勒 拿 河鄂 河 毕 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示意图 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经济指标(%) (1)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与西部经济地带相比,最突出的优势体现在 。 (2)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的人口密度约为西部经济地带人口密度的 ,分析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 (3)俄罗斯濒临三大洋,境内河流也较多,但其水运不发达,其主要原因是 ,该国的运输业以 为主。 (4)与一些欧洲国家相比,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主要原因是: 。 解析:俄罗斯是世界上地跨两洲、临三大洋,跨经度最多,东西最长,纬度高的国家,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东西差异巨大,且不相匹配,从表格中的数据对比就可见其差异性。 答案:(1)能源、矿产、森林、淡水、水力资源丰富。 (2)1/11 ①寒冷的气候(俄罗斯远东区地处中高纬地区,北临北冰洋,气候十分寒冷,是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②冻土 ③崎岖的地形(俄罗斯的远东区主要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上,地表崎岖不平)。

(3)俄罗斯由于气候寒冷,河流和海域的封冻期较长铁路运输(每点1分,共3分)(4)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的自给程度很高;俄罗斯有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部门体系和深厚的国内市场。 2、右图是热带太平洋 中的一个小岛.现拟对该岛 进行综合开发。该岛白天热 晚间凉爽,全年盛行强劲的 东北风;没有煤、石油、天然 气资源;森林丰富;多温泉; 有流速很大的河流。请回答: (1)图中A、B两地降水 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中所示,拟在该岛平原地区建一个小型农场。根据图中农场的布局,为满足农场的能源需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出发,在E处应充分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___________,该能源项目的开发利用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向___________方向发展。 (3)D处应大力营造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岛除在E处开发的新能源外,还可以开发哪些新能源?请列举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现有条件,请你为综合开发该岛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拟将小岛开发为旅游区,请你为该岛设计一则特点鲜明而又简短易记的广告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和地图已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小岛位于热带太平洋的东北信风带,风能、水能、地热能丰富,目前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这些都是我们答题有用的信息,稍加迁移、、组织、加工即可。 答案:(1)B B地处东北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明显 (2)沼气良性循环 (3)海防林防止强风和海浪侵袭 (4)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5) ①开发海岛旅游资源,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的特色,例如发展海洋生态游。②着重开发海洋资源、耕海牧渔,着重发展资源加工,以及热带动植物资源等。③加强港口建设,通过海运发展外向型经济。 (6)略。 3、读广东地理区位图,试就广东省位于我国南方沿海的地理区位,简述广东省发展经济的优势。 解析:从广东的地理区位入手,迁移气候、资源、 交通、市场、第三产业发展等优势条件即可,注意答 题的条理性。 答案要点: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高温多雨,生 物资源丰富,发展高产优质农业条件优越;②气候四

(完整版)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docx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课标要求: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 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教材简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 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 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一级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 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 时。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 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 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能 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 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 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 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四、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表现

难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 七、评价方法:讨论法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同学们知道我国现在哪里比较富裕 吗? 得出结果是南方比较富裕。 老师指出现在我国是南方比较富裕发达,但在古代是 不是也这样呢?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今天学习的 新课就是第 10 课经济重心的南移2、新课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经济重心 学生讨论 教师给出结论 --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请同学们通览一遍课文,课文是从几方面叙述了 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使学 生从总体上了解教材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线索)

我国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 ——基于1978-2006年数据 吴文韬 摘要:本文建立在双变量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我国统计年鉴1978-2006年的年度经济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第三产业和我国GDP二者关系的相关性。对我国GDP 和第三产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GDP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第三产业发展显著影响GDP的增长,同时,我国的GDP增长也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其关联性,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第三产业,GDP,双变量模型 Abstract:The main body of a book basis of two variable model, we use the year economy data is that from 1978 to 2006. The demonstration having been in progress to our country GDP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relation is analysed. Demonstration result is indicated, Existence interacts as both cause and effect between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and tertiary industry relation, Tertiary industry develops notable effect GDP increase, GDP of our country increases development of effect tertiary industry;At the same time ,GDP of our country increases development of effect tertiary industry, and gave submitted pertinent suggestion. Key words:Tertiary industry ,GDP,Two variable model 一、引言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它的发展给我国带来许多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1、第三产业有力的促进我国物质文化的发展;2、更好的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3、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第三产业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我国当前就业压力。5、根据国外经验和对比,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来越大,从世界经济结构中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反映该国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在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成为推动GDP增长的新生“力量”。由此可见第三产业与GDP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对第三产业和GDP的统计每年都有,但是对第三产业和GDP关系定量分析的探讨和研究却不多。 吴顺发(2007)研究报告表明,经济总量增长14.6%。初步预测2008年实现GDP1057.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增幅分别比2006年提高2.2个百分点,比2007年预计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85亿元,增长17.3%,分别比2006年、2007年提高3.9和2.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1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1、运用经济学理论并联系我国实际,试论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答:城市经济是“由工商业等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城市人口频繁的交往以及在城市内部大量经济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直观地说,区域经济的研究重点是那些规模在城市之上同时又在一国内部的经济地带,比如一国的东部、中部或者西部。但是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区域经济,都强调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经济现象。 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对于整个区域来说,其具有强大的聚集、扩散功能、辐射和带动功能、创新功能等,是整个区域经济的龙头。其发展程度关系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我们一般认为是由在社会进程中为解决各生活聚居点在相互交易与交流上的不便,以及为了达到交易流通成本上的公平而选择的聚集点发展而成。现今,城市已经成为了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发展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聚集、扩散作用 (一)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在其经济活动中能够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区域内资金、商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中心,是区域经济的产业聚集点。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了许多优势行业和大量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周边其他地区,能够较快的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及新的技术,不但加强了该区域的整体经济对外的竞争力,也增加了区域内部的经济收入,能够带来巨大的集聚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同时,为整个区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收入,优化区域产业的配置。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城市的聚集作用使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能够较快的被生产出来以及较快的运用到区域内的各个生产中去,使一些较好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是一定层次的政府所在地,具有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其目的是保证城市按照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发展,维护城市现有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完好,充分发挥城市各要素集散的功能,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或功能的发挥。同时城市又是区域性公司、企业等组织的管理机构汇集地,通过其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 (四)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规划实践。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由于地租的过高、交通变得拥挤、生产生活成本过高,这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资本逐渐向次核心经济区转移。如此,次边缘区、边缘区的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 二、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一)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是区域内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能远远高于周边的地区。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贸、运输以及中介等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极强,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通过这种特有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以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均快于或优于其所辐射的区域,起着导向与示范作用。 (二)城市能吸引和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较高生产力,利用国际经济和新技术的积极因素,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形成新技术产业,实现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市一般具有相对完整、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职能,提供区域生产、生活必需的产品,同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工业和产业集群。 (三)城市与周边农村之间存在着不同梯度的产业链关系,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