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探索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探索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探索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北滩小学:杜积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眼下,“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新时尚,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

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4.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论文摘要]主要谈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以及自主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关注个性,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老师所授予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教材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下,通过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再创造学习理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在观念上必须更新。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二)提倡和谐的教学观。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师生之间的关系要谐和融洽;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余地;要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 (三)形成新型的教师观。教师是教学法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地进行教学法加工,更好地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激活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建模拓展应用、创新求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设计了如下环节: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当学生回答出喜欢积木时,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积木拿出来,再让他们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用它的一个面在白纸上画图形,看谁画的又多又好。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积木入手创设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同时,学生画出了很多的图形,也为下一步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材料。 (二)提出问题、激活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最新-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精品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鲁平 江苏省昆山市兵希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问题中主动思考。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和动机,研究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心理,通过学生的行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创造情景,烘托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问题中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根据数学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索;引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正所谓一切的学科都起源于生活、取自于生活,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科,要学好数学,探索数学问题,就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数学作为三大科目之一,对学生的重要性不可谓不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就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那么,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呢? 一、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激起探索欲望 数学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如何,学生对此并不熟悉,这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数学教学中灌入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所以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不再是学生心目中不实用的科目,这样就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比如,让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做课后作业时需要多长时间,上下学需要多长时间,遇到雨天要增加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出门才不会迟到。 而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利用生活中学生会遇见的问题,与自身的数学知识相结合起来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起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欲望。 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现阶段在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 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处于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要领悟改革的真谛,顺应改革的思路,以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标》的精神为指导,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探寻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理论建构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咼。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

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自主

自主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探究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优化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一年来我们致力于建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现将模式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并予以指正: 一、模式流程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出现问题、启发诱导自主探究、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解惑释疑分层练习、内化知识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二、具体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同学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同学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2、出现问题、启发诱导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同学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同学积极考虑,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发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身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同学以足够的

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同学围绕探究的问题,自身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身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倡议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同学,充沛发挥同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合作探究、解惑释疑 组织小组学习: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身的见解,充沛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同学,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考虑的效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效果,培养同学的群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组际交流:对小组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集体交流,促进同学自我考虑、积极交流、融会贯通,在各自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联系,以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10841840.html,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作者:尹博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4期 【摘要】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维的空间遭受压抑。"教"方面量的积累难以带来"学"方面质的飞跃。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培养综合素质,迈向素质教育,达到考试能力与素质教育和谐的状态。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主探索的新尝试,力求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自主探索问题情境张扬个性开放思维 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其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说的是数学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说还要训练出其他学科中所需要的清晰的思维智力,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关系极大,中小学数学教育担负着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的启蒙使命,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这个使命尤为重要。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不断增强探索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应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应用为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新课标》要求: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默默观看,教师忙忙碌碌地操作的被动的学习模式,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的确,让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同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自主探索欲望 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思维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联系或者差异,这种联系或差异经过适当的引导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人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内驱力,甚至可以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地步。可以采用"从生活中提炼"、"从复习旧知识中孕新知识"、"从疑点中设置"、"从趣味中激发"等等方法。比如:七年级"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中,复习部分以用同位角、内错 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作为铺垫,然后设问:如果先已知两直线平行,你可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什么数量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正确处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 ------冶父山镇罗岗小学高岳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人为地分开和割裂,要高度重视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合理组织和科学调控,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发挥最大效益,是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一、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学生手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忙于穿梭,疲于应付,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摆摆花架子,充其量只是漫无目的的自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究其根本,在于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自主就是完全放开,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活动,教师袖手旁观,不加干涉,不做有效引导,这种放野马式的自主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自主与引导密不可分,不能人为分开,高效的自主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引导。小学生处在学习的起步阶段,知识面窄、学习经验不足、学习方法单调、处理问题能力薄弱,在如何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等解决问题的时候,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因此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合理定位,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提供排除障碍、解决问题方法和措施,使其尽快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1)增加学生自主时空 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要给学生充裕的时空,教师少讲、精讲,可讲可不讲的地方就坚决省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弄懂掌握的的内容,教师就不必事无巨细地重言倒语,只在介绍背景、方法方式、升华提高、活动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即可。这样增加学生的活动时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阔的空间去读书、思考和体验。 (2)扩大学生选择权利 学生学习往往受老师画的条条框框的制约和束缚,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享受高度的选择权。学生有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和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合作者,事倍功半,成效明显。 二、正确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矛盾,也无谁优谁劣之分。善于自主学习的学生,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喜欢和人交流的学生,引导他们要学会进行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有机整合和交叉效应才是上策。 (1)加强合作的针对性。 合作任务要明确,具有针对性。要选择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合作不能漫无目的和随便随意,要精心挑选。 (2)加强合作过程的有效性。 合作的过程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给予学生一定的个别自主学习的时间,要求学生在思考有一定的结果时,理清自己的思路,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做到讨论交流时胸有成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认识,做合作的主人,而不是充当观众和听众。合作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随便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话,最好快速记录别人发言要点。自己发言时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结合别人的发言谈论话题。在充分交流基础上整合观点,进而形成集体意见,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和喜悦。 三、正确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并非贬低自主性学习的价值。探究性学习和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课题题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课题题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课题小学数 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一、课题背景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验是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实验假说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在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现行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的基础上,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合作和互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 习主动性和学业成绩,同时还能促进他们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合作意识、技能的提高以及健康个性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发展。 二、课题的目的、意义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

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A、实验对象:所任学科 B、实验时间:2003年9月至今 C、实验目标 (1)教师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与学生共同成长。 (2)学生目标: 一是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即能主动动脑思考问题;有主见,不盲从;能根据情况做出决定。 二是培养学生具有合作性。即能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三是培养学生具有探究性。即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主动进行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 数学学科定安县实验中学张楠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来看,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通过网络环境、解题反思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来学习。学生只要能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找到了捷径;学生只要养成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等于建立了一种自我调节的推进机制。在长期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下,让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途径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我完善。 关键词:有效教学;自主探究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各种教学技术的支持。在新课程教改中,本人对不同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解题反思模式下的自主探究学习 在学习中形成反思习惯对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目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习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自己内隐思维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展示出来,问题解决后不要停止,应立即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后的反思,并把反思中的得失板书出来,使学生能够效仿。 2、教师要启发学生解题思路的发现和结论的猜想,并树立自觉的猜想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猜想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从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出发,大胆猜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进行自主学习。 3、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4、反思题目结论,进行解题成果的扩大,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而且还要将反思对象扩展到学生作业后要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有了作业反思的要求,师生在教学上便产生了互动和交往,根据从学生的反思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等很多有利于教学的信息。 案例1:在讲解《勾股定理》时,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b a ,,斜边为c ,那么一定有222c b a =+。 问题提出:那么当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为多少? 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勾股定理解题的题目,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勾股定理再结合平方根的知识,得到斜边的长度为5254322==+。 引导学生对题目的结果进行反思:从具体再到抽象,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相同题目的解题公式: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b a ,,斜边为c ,那么一定有222222,,a c b b c a b a c -=-=+=。 通过这个问题的反思,使学生自己应用知识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具体——抽象——具体”的形成过程,完成知识的自主探索学习。 5、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外,用一段时间进行专门解题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一.背景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打破长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这种课堂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结构。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迅速增长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知识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认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教育的最高原则。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活动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生活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分享。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教师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让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使之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这是现代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

中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 江国文 [摘要]新课程数学教学改革是体现了现代教育新理念,同时又 彰显了新课程教材的新形象,在自主探索思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 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主 体发展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主体发展的学习能力,生成学生主体发展 的持续、和谐动力为核心目标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将是本文探讨的主 题。 [关键词]自主探索;思维能力;新课程;数学教学;创设情 境。 [作者简介]江国文,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初级中学 高级教师(浙江舟山普陀 316100) 一、问题的缘由 我们学校从2004年秋季开始,进行了初中数学新课程教改实验。在这一年新教材改实验结束后,学生数学成绩普遍较好,自主探索思维能力较强,特别是对不敏捷而踏实学习的学生提高更为明显。分析其原因,与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过程中思维能力的提高关系密切。因此,从2005年秋季开始,将如何更加充分发挥自主探索思维教学的优越性,进一步有意识的提高各类学生自主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能力,作为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因为自主探索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结构的核心,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思维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真正达到本数学新课程实验的教学目的。笔者就一年来的实验效果作些探讨。 二、明确自主探索思维的过程和规律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明确思维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一)学生自主探索思维过程的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发现问题 新课程的自主探索思维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在自主探索思维中,数学概念、公理、法则等都是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独力思考、合作学习获得的,是一种老师指导下的发现学习。学生碰到的困难比教师讲课要大得多,问题多得多,因此学生动脑的机会也多得多。学生发现问题可以问老师,但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索思考,就是自己问自己。问自己能促进自主探索思考,思维能力会比较活跃,理解也会比较深刻。而传统课堂教学则不同,它往往是由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2.分析问题 发现问题是探索思维的开始,而分析问题则是明确问题实质的过程。自主探索开始时,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对新课程的重点难点特别是比较复杂的内容抓不住要领,要走不少弯路。但是学生在这曲折理解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自主探索思维能力,随着学生的自主探索思维习惯的形成,分析、归纳、小结能力的增强,学生能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如能解决多种情况考虑的习题,使自主探索思维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是学生要解答的问题、求证的结论的各种可能途径提出种种猜想,边提出假设边进行检验,这是一种再探索思维的过程。离开了这种假设,自主探索思维将是一种盲目被动的思维活动。 4.检验假设 1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标》中恰当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得到落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趣探索,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激发灵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推力,它就象一块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探求新知识。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小熊分西瓜》的故事:熊妈妈买了一个西瓜,要分给三个儿子,给了他们1/3、2/6、3/9三个分数,要他们选择自己要得到的西瓜数量,大哥说我比较大,给弟弟分多一点吧,选择了1/3,二哥也说,我是哥哥,多的应该给弟弟,它就选择了2/6,三弟没办法只好选择了3/9。然后,

我就问同学们:“大家说,三个小熊说的对吗?它们到底得到了多少西瓜呢?”这时,他们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有的同学带着我的问题通过画图得出三个分数一样大,也有的同学用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发现1÷3、 2÷6、3÷9三个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商不变。看到同学们为了解决问题,得到结论,都纷纷使出自己的本事,各显神通,我真替他们高兴。就这样,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独立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自主探索的的机会,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中培养创新精神。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把自己剪好的松树、衣服、五角星、蝴蝶等图案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图形所具有的性质,通过“看”、“折”、“比”,独立思考,得出结论:“这些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这个教学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过程,理解了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因此,数学活动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合作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小组交流、合作探索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互递、知识互补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愉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自2011年10月始,笔者在探索、研究、总结、提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1]“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流程为:创设情境、问题导学----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评价体验----巩固练习、点拨提升----达标测试、拓展延伸。 关键词:自主;合作;小组;展示;交流;提升;体验;拓展 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两种有利学生增长技能、提高创新和研究能力以及与人合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将这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笔者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模式流程为:创设情境、问题导学----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巩固练习、评价体验----达标测试、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景,问题导学,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动机。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探究的状态,创设良好的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 性有着巨大的作用。 如: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二年级《平均分》的时候,在教学之初,就用多媒体创设同学们春游的情景,里面蕴涵着该节课学生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数学问题。这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主旨,另一方面也为下面的探索研究准备好了素材。

二、自主探究,经历知识、技能发现与发展的过程;小组合作,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统计观念、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观念的形成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是在过程中体验和发展的;应用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些过程目标实现的根本就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就要求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锤炼自己的思想,逐步使自己的经验合理化。因此,需要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想法不断的反思。如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二年级“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为了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需要探究新的算法,每一种计算方法的探索,都是由学生借助于操作小棒,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所得到。真正体现了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体验、探索的过程。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研究,取长补短,相互帮助,从而使自己的思路更广,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多更佳,进而揭示知识规律。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三、展示交流,在接纳与批判中完善;评价体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数学优秀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沈潮来 课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一个显著的特征,也是一个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中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和开展,进一步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以独立思考为核心,多种较优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 人。” 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而实现这样的课程功能,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载体。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于在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对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和尝试,这些合作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与他人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本质、理解他人基础。 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充当知识的传授角色,习惯于把知识结论直接的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总是以接受学习的方式面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习惯。这种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忽视了学生优良学习品质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已经不会自己学习,当他们需要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时,他们不会思考甚至不愿去思考。 六年级学生,许多学习品质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带有自身的随意性,正是培养他们学习品质的大好时机。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数学,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 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构建良好、有序的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是必须和必要的。 课题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自主” 是指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人,能不依赖于他人,自由地作出判断,主动地行动。 自主探究意识 “自主探究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的去探究学

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成功的起点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行为、认知、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以学生的行为方式为载体,通过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08年我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改,课改四年来,通过不断的摸索,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因而学生的学习一直是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这样的教育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却轻视了集体观念的教育,一味的进行独立思考却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情不可能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需要多人合作共同完成。要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就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新课程倡导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接纳感。 从目前我们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学习实质上是学生的被动学习,由于教材过分强调内容的完整性,加上课时的紧张,教师过多的是把概念、定理等结论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到的知识是不少,但是真正理解的却不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的自主式学习。自主学习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对新知识主动的选择学习、积极的独立学习和对学习的自我评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学习的责任转移到学习者自己的身上。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学习者应该自我调控自己

小学生自主探索

【篇一】小学生自主探索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一.背景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打破长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这种课堂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结构。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

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迅速增长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知识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认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教育的最高原则。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