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子生物学课程开题报告 -

分子生物学课程开题报告 -

分子生物学课程开题报告 -
分子生物学课程开题报告 -

贵州大学

生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课程开题报告

所在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学 号: 2015021262

姓 名: 苗徐静

学科专业: 生物工程 研究方向: 不区分研究方向

开题题目: 贵州福泉章姬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

及分子检测

导师姓名: 文晓鹏 入学时间: 2015年6月

填表日期: 2015 年 12月 31 日

不断被发展和改进,逐渐由抗原定位发展到待测样品中微量抗原的定量检测。同时国内外己建立了多种植物病原菌的核酸杂交检测方法。1998年Wullings等根据23 SrDNA 设计探针RSOLA和RSOLB,用荧光标记原位杂交技术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马铃薯中的青枯菌生化变种2进行了成功检测,灵敏度达到为I X 104cfu/mL,检测用时短,检测效率高。PCR-ELISA是用免疫学方法检测PCR产物,是在PCR扩增时用生物素(biotin)标记引物,通过ELISA技术使得PCR产物结合到链霉亲和素(( strepavidin )包被的酶联板上,用酶标记的抗体与杂交分子反应。Bailey等通过使用rDNA-ITS 1通用序列作为捕获探针,同标记了地高辛的PCR产物进行比色检验,在一轮反应中可以同时检测到10种腐霉和8种疫霉,所有操作不需要进行凝胶电泳和点杂交,可同时分析大量样品。上述技术虽然都可以对目标植物病原菌进行特异性的检测,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病原检测领域的应用,人们不满足于仅仅是对病原菌进行上述的定性诊断和检测,而是开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这种近些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定量PCR技术对植物病原菌进行微定量。近年来,荧光定量PCR技术该技术在植物病原检测方面也得到了应用,建立了一大批植物病原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这为植物病害的研究、诊断与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设计合成萎蔫病菌实时荧光PCR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萎蔫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体系。应用RT-PCR技术建立了小麦叶锈菌快速诊断体系,用于病害的快速预警和综合防治。Schroeder依据腐霉rDNA-ITS设计序列,九种腐霉菌的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引物,由SYBR GREEN I染料建立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应用于华盛顿东部地区土传病原菌腐霉快速检测及根际定殖数量的分析。目前,己建立了植物病原真菌的荧光定量PCR 检测技术还包括芸苔根肿菌、炭疽菌、腐皮镰抱菌、尖抱镰刀菌、小麦印度腥黑粉菌,大豆锈病的豆薯层锈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小麦条锈病等病原菌的定量测定。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秀娟,王树桐,张凤巧,杜洪忠,蒋继志.草墓根腐病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419-422.

[2]张艳秋,刘伟,胡长效.草莓根腐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1)14-16.

[3]孟凡娟,关法春,王超,李荣钦,杨峰.草莓主要土传病害的发生及防治[[J].北方园艺,

2011(1):161-13.

[4]曹奎荣.草莓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硕士论文〕.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

[5]徐淑华,蒋继志,郝志敏.河北满城地区草莓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68-71.

[6]曾富春,黄云,赵艳琴,马淑青.草莓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24(2)156-160.

[7]王中武,臧慧明.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8):63-64.

[8]刘紫英,康艳萍,袁斌.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4):577-580.

[9]刘芳,高原,张竞颐,刘红霞.北京地区非洲菊叶斑病病原菌鉴定[J].菌物学报,2010.29(1): 22-25.

[10]谭昌华,代汉萍,雷家军.世界草莓生产与贸易发展趋势(上)[J].世界农业,2003,289(5):10-12,40.

[11]谭昌华,代汉萍,雷家军.世界草莓生产与贸易发展趋势(下)[J].世界农业,2003,290(6):16-19.

[12]雷家军.我国草莓生产现状及展望[J].中国果树.2001(1):49-51.

[13]钟霈霖,乔荣,王天文.克服连作草莓障碍对策[J].耕作与栽培,2003,2:48

[14]GOLZAR H, PHILLIPS D, MACK S.Occurrence of strawberry root and crown rot in Western Australia[J].Australasian Plant Disease Notes, 2007.2:145-147.

[15]MANICI L.M, BONORA P. Molecular genetic variability of Italian binucleate Rhizoctonia spp. isolates from strawberry[J].European Journal Plant Pathology, 2007.118:31-42. [16]XIE L, ZHANG J.Z, WAN Y, HU D.W., Identification of Colletotrichum spp. isolated from strawberry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Shanghai City, China[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2010.11(1):61-70.

分子生物学综述

基于特定引物PCR的DNA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 PCR是一种选择性体外扩增DNA的方法,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遗传标记技术。SSR、SCAR、SRAP 和TRAP是四种最新发展的基于特定引物PCR的新型DNA分子标记技术,具有简便、高效、重复性好等优点,已在遗传育种的种质资源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这四种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综述了它们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分子标记SSR SCAR SRAP TRAP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始于1980年,本质上是指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某种差异的特异性DNA片段,DNA分子标记大多以电泳谱带的形式表现生物个体之间DNA差异,通常也称DNA的指纹图谱。与其他几种遗传标记相比具有的优越性有:大多数分子标记为显性,对隐性的农艺形状的选择十分便利;基因组变异及其丰富,分子标记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于标记分析;分子标记揭示来自DNA的变异;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形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无连锁;检测手段简单、迅速。目前DNA分子标记技术已有数十种,主要可分为4大类:基于分子杂交的DNA 分子标记技术;基于随机/特定引物PG R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基子限制性酶切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技术;基于芯片技术的DNA分子标记技术。概述新型的基于特定引物PCR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包括SSR,SCAR,SRAP和TRAP。目前这些I3;VA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仍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如何将它们有效地利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是函待解决的问。 1序列特异扩增区域SCAR 1. 1 SCAR标记的原理 序列特异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sed am-plifiedreginn)简称SCAR标记,是1993年Paran和Michelma记[1]]建立的一种可靠、稳定、可长期利用的RAPD 标记技术。SCAR标记的基本流程:先用随机引物进行RAPD筛选,获取特异的RAPD标记,然后对标记进行克隆和测序,根据测定RADII标记两末端的序列设计一对引物,此引物通常包含有原来的RAPD引物序列,多为20-24,再用该引物对所研究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这样就可以把与原来的RAPI3片段相对应的单一位点鉴定出来。 1. 2 SCAR标记的特点 SCAR标记方便、快捷、可靠,适合于大量个体的快速检测,结果稳定性好,重复性高。由干SCAR标记使用的引物长,因而试验的可重复性高,它克服了RAPD重复性欠佳的弱点,同时具有STS标记的优点,因此比RAPn及其他利用随机引物的方法在基因定位和作图中的应用要好,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种质资源鉴别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SCAR标记是共显性遗传的。待检DNA间的差异可直接通过有无扩增产物来显示,这甚至可省却电泳的步骤。由于RAPD 扩增过程中错配几率较高,RAPD标记片段同源性高导致SCAR标记的转化成功

2017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必须修满的生物学学分为 A A.4学分 B.6学分 C.10学分 D.12学分 2.下列各项中,属于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模块组成部分的是 A A.分子与细胞 B.稳态与调节 C.生物科学与社会 D.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高中生物课程选择性必修部分的是 D A.稳态与调节 B.生物与环境 C.生物技术与工程 D.遗传与进化 4.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结构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 必修课程共有3个模块 B.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3个模块 C. 选修课程有3个系列 D.现实生活应用属于校本生物课程 5. 对选考生物的学生来说,以下内容可以不修习的是 D A. 模块1:分子与细胞 B. 模块2:遗传与进化 C. 模块3:生物与环境 D. 系列3: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6. 关于新课标学分设置的以下描述中有误的是 C A. 必修课程共4学分 B.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学分 C. 选修课程每修习完成10学时可获得1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 D. 修习完高中生物课程最多可得14学分 7.对高中学生修习生物所得学分分布要求合理的是 B A.高中毕业不高考:0~4学分 B.高中毕业高考但不选考生物:不少于4分(必修) C.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10分(必修+选修) D.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6分(选修性必修+选修) 8.在新课标《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一个层级的是 A A.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 B.说出细胞由C、H、O、N、P、S等元素组成 C.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D.概述核算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是储存于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 9.在新课标《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同一层级的是 C A .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B.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 C.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D.由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10.高中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生物学科在流程上提出以下申请,不合理的是 A A. 高中毕业不高考:只选修生物校本课程 B. 高中毕业不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修 C. 高中毕业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 D. 高中毕业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析

分子生物学复习题(11整理版) 一.名解 1.*Supercoil (超螺旋):DNA双螺旋本身进一步盘绕称超螺旋。超螺旋有正超螺旋和负超 螺旋两种,负超螺旋的存在对于转录和复制都是必要的。 2.positive supercoiling(正超螺旋):按DNA双螺旋相同方向缠绕而成的超螺旋称为 正超螺旋。 3.negative supercoiling(负超螺旋):按DNA双螺旋相反方向缠绕而成的超螺旋称为 负超螺旋。因为生物界仅发现负超螺旋的存在,推测负超螺旋有利于DNA的表达。 4.Palindrome(回文序列):在同一条DNA单链上,存在两段实质上相同,但序列颠倒并 且二者碱基能形成互补的序列,这两段序列很容易就会根据碱基互补原则,互相吸引、配对,从而使得这条单链回折形成互补的双链结构。 5.domain(结构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划分为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 区域,折叠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6.Motif(基序):一般指构成任何一种特征序列的基本结构。作为蛋白质结构域中的亚单 元,其功能是体现结构域的多种生物学作用。 7.protein family(蛋白质家族):指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蛋白质。通常一个蛋白 质家族由同一个基因家族内的基因编码 8.microRNA/miRNA(微RNA):内源性的非编码RNA分子。这些小的miRNA和蛋白质形成 复合体时具有各种调节功能,在动物中,miRNA可以通过和mRNA不翻译区域互补结合(不需要完全互补)来抑制蛋白质翻译。 9.*the ubiquitin-mediated pathway (泛素化途径):泛素间隔或连续地附着到被降解 的蛋白质赖氨酸残基上,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泛素化。泛素:一个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多肽链,因其广泛分布于各类细胞中而得名。泛素能共价地结合于底物蛋白质的赖氨酸残基,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将被特异性地识别并迅速降解,泛素的这种标记作用是非底物特异性的。 泛素依赖的蛋白选择性降解过程: ①泛素活化酶(E1)与泛素结合,活化泛素。 ② E1-泛素随后与泛素携带蛋白(E2)结合,成为E2-泛素,E1被置换。 ③ E2-泛素在泛素蛋白连接酶(E3)作用下与目标蛋白连接。这样多个泛素结合上目标蛋白后,目标蛋白即被标记,随后被proteosome(蛋白酶体)降解。这个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 10.open reading frame(ORF) (开放阅读框):指一组连续的含有三联密码子的能被翻译 成多肽链的DNA序列。它由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 11.satellite DNA (卫星DNA):又称随体DNA。真核基因中的高度重复序列,其碱基组 成与主体DNA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可用密度梯度沉降技术,如氯化铯梯度离心,将它与主体DNA分离。因为不具有启动子,所以一般不转录。 12.Human Genome Project(HGP) (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 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研究方法精选文档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研究 方法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2015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研究方法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主要是给指导委员会阐明你的硕士论文将要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写和如何写的问题。 这里有几个方面:第一,你要写什么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现在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其中要包括你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 由于目前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 所以,你的硕士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 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 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 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 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如何写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 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 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 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哟。 复式结构实际上,我们在撰写论文时,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伞式结构一种模式。 应根据论文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构思有关阐析、推理及反驳等论证的实质部分如何穿插安排、展开,才能全面、准确、简明地说明问题,可以灵活运用复合型结构。 其模式如图2-7、图2-8和图2-9所示。

电动汽车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电动汽车充电对配电系统的影响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一、综述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015年9月,关于充电桩的好消息频频传出,如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国家标准修订稿通过审查,以及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北京通信展举行期间,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称:国家准备将充电桩普及的任务交由铁塔公司负责。 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的普及,石油的消耗也日益增加,作为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而且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环境有很大的污染,所以利用电能替代石油,实现汽车尾气的零排放,将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截至2015年一月,从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杭州已经建成了70座充换电站、620个充电桩,其中杭州主城区投入运营的充换电站有27个。在杭州市区里,一辆新能源车要找到最近的充电站,只要开4.5公里。 国内外电动汽车在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如下:经过2012和2013年的缓慢起步,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终于在2014年下半年爆发,全年销售已超过30万辆大关,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突飞猛进,比亚迪从2013年的第40名跃升至第七位,康迪电动车也挤进第十名。在201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量达到40万辆左右。 随着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电网原有装机和线路容量是否能应对新增充电负荷需求,即在不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原有电网利用率,增加容纳能力,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充电负荷对电网的负面影响,在分析充电负荷特性基础上,针对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各方面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将对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我国电动汽车起步较发达国家晚,但研究发展快。各汽车生产商进入研发电动汽车的行列,已经在促进电动汽车各方面技术发展方面取得有益的成见。由于配套设施等主要原因,家用电动汽车并没有广泛的推广开来,现有的电动汽车充电站主要对电动公交车和工程车辆进行充电。同时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行和电动汽车充电对配电网的研究仍然非常缺乏。电动汽车规模预测,用户充电行为的随机性,以及接入电网造成的影响和相应充电控制策略都没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和系统,以及对此的全面研究。 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影响,主要包括电网负荷特性影响、谐波影响、电压电流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

PCR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亚纯 09120103 摘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通过变性、退火和延伸的循环来完成核酸分子的大量扩增.定量PCR技术是克服了原有的PCR技术存在的不足,能准确敏感地测定模板浓度及检测基因变异等,快速PCR技术快速PCR在保证PCR反应特异性、灵敏性和保真度的前提下,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对核酸分子的扩增.mRNA 差异显示PCR技术是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研究差异表达和性状差异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已经开展了许多这三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就定量PCR技术、快速PCR技术、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作一综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及应用这项技术。 关键字:定量PCR;荧光PCR;快速PCR;DNA聚合酶;mRNA差异显示PCR 0 前言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由于PCR简便易行、灵敏度

高等优点,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但是,由于传统的PCR技术不能准确定量,且操作过程中易污染而使得假阳性率高等缺点,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1]。鉴于此,对PCR产物进行准确定量便成为迫切的需要。几经探索,先后出现了多种定量PCR (quantitative PCR,Q-PCR)方法,其中结果较为可靠的是竞争性PCR和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检测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在保证PCR反应特异性、灵敏性、保真度的同时,能够尽量缩短反应的时间,即实现快速PCR(Rapid PCR or Fast PCR)。快速PCR 技术不仅可使样品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尽快得到扩增,而且可以显著增加可检测的样品数量,显然,在大批量样本检测和传染病快速诊断等方面将会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例如,快速PCR在临床检测中可大大加快疾病的诊断效率;在生物恐怖袭击时能有效帮助快速鉴定可疑物中有害生物的存在与否;同时,由于PCR已经渗入到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快速PCR的实现必然可以使许多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显著加快,最终影

新课程标准呼唤教材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呼唤教材的创新 朱正威李红 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已于2001年8月正式出版并开始在全国7个实验区实验。该教材是依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时期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要紧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提倡和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一个深刻的变革,必须以创新的精神,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出新的教科书。 1 努力构建新的教材体系 新课程标准综合考虑学生进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进展3个方面,选取了10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和“健康的生活”。这是构建新的教材体系的差不多依据,但不是教材体系本身。因此,符合课程标准内容框架,又符合学生需求,便于学生学习的教材体系仍有待创建。 在内容标准的10个主题中,涉及的学习面专门宽广,要求达到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也是多维度的。若以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为核心,则各个主题都有可能在那个核心的统率下作不同程度的展开和深入,使教材体系有一个清晰的主线。而且,当代生物科学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别朝着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方向进展。分子生物学揭示的是生命的本质,是纵深的研究,学生需要有相当的生物学基础以及相应的物理学、化学基础才能领会,适宜作为高中时期的要紧学习内容。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人类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森林锐减及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差不多威逼到人类的生存和进展。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为解决全球环境与进展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经济建设,走可连续进展之路,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改日。生态学正在成为指导以后全球经济可连续进展、调整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准则和科学依据。作为21世纪的公民,学生应该从个人、国家和全球的角度认识自己在爱护生物囵中的角色和责任,通过学习初中生物学课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观念,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参与有关的决策。因此,将初中生物学教学放在人与生物圈的大背景中进行,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以致用。 鉴于以上考虑,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实验教科书围绕人与生物圈,设计了8个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爱护”、“生物圈中生命的连续和进展”和“健康的生活”。此外,把生物科学·技术·社会的有关内容,分散于8个单元中,既便于学生学习,也使各单元更富有时代气息。教科书的开始有“致同学们”,结尾有“生物科学技术的进展和展望”。这一教材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圈,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你们好 本人研究的《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是经市教科所批准的市级科研课题。经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本人在这里向大家汇报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即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也已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或简单的知识统一,而是以追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内涵,应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终身发展,面向终身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我很用功,但知识掌握得不多、不牢,能力提高得有限?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太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索,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一旦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方面用点心,就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意义:1、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素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中,通过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创造才能,进行因势利导,充分发展他们的智力;同时对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善于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引起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精力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 3、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规律的科学总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学生才能更有效的学习,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是培养新世纪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需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为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新世纪人才,就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习方法作为他们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近来关于学习方法的研究多,如美国戴维思的《这样学习最有效》,戴维思先生在书中提出成功的学习必须要有三个步骤:(1)、建立适当地心态,(2)、用正确的方法(如系统、技巧和训练),(3)、有一个好的环境;还有珍妮特.沃斯的《学习的革命》等。国内关于学习的问题研究的也比较多,如蒋宗尧的《学法指导艺术》,他在书中具体讲述了学习的概念、特点、过程、原则、规律,讲了学习的一些基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

生物芯片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芯片是便携式生物化学分析器的核心技术。通过对微加工获得的微米结构作生物化学处理能使成千上万个与生命相关的信息集成在一块厘米见方的芯片上。采用生物芯片可进行生命科学和医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对基因、抗原和活体细胞等进行测试分析的目的。生物芯片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将从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到检测的整个生化分析过程集成化以获得所谓的微型全分析系统(micro total analytical system)或称缩微芯片实验室(laboratory on a chip)。生物芯片技术的出现将会给生命科学、医学、化学、新药开发、生物武器战争、司法鉴定、食品和环境卫生监督等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关键词:生物芯片,缩微芯片实验室,疾病诊断,基因表达 正文:人们利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所发现的已知基因对其功能进行研究,把已知基因的序列与功能联系在一起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另外,与疾病相关的研究已从研究疾病的起因向探索发病机理方面转移,并从疾病诊断向疾病易感性研究转移。由于所有上述这些研究都与DNA结构、病理和生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许多国家现已开始考虑在后基因组时期,研究人员是否能用有效的硬体技术来对如此庞大的DNA信息以及蛋白质信息加以利用。为此,先后已有多种解决方案问世,如DNA的质谱分析法、荧光单分子分析法、阵列式毛细管电泳、杂交分析等。 但到目前为止,在对DNA和蛋白质进行分析的各种技术中,发展最快和应用前景最好看的技术当数以生物芯片技术为基础的亲和结合分析、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和质谱分析法。此外,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采用生物芯片技术和样品制备方法(芯片细胞分离技术和生化反应方法(如芯片免疫分析和芯片核酸扩增)相结合,许多研究机构和工业界都已开始构建所谓的缩微芯片实验室。 建立缩微芯片实验室的最终目的是将生命科学研究中的许多不连续的分析过程,如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和分离检测等,通过采用象集成电路制作过程中的半导体光刻加工那样的缩微技术,将其移植到芯片中并使其连续化和微型化。用这些生物芯片所制作的具有不同用途的生化分析仪具有下述一些主要优点,即分析全过程自动化、生产成本低、防污染(芯片系一次性使用)、分析速度可获得成千上万倍的提高、同时,所需样品及化学药品的量可获得成百上千倍的减少、极高的多样品处理能力、仪器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 一.生物芯片的微加工制备 生物芯片的加工借用的是微电子工业和其他加工工业中比较成熟的一些微细加工工艺,在玻璃、塑料、硅片等基底材料上加工出用于生物样品分离、反应的微米尺寸的微结构,如过滤器、反应室、微泵、微阀门等微结构。然后在微结构上施加必要的表面化学处理,再在微结构上进行所需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分析。 生物芯片中目前发展最快的要算亲和结合芯片(包括DNA和蛋白质微阵列芯片)。它的加工除了用到一些微加工工艺以外,还需要使用机器人技术。现在有四种比较典型的亲和结合芯片加工方法。一种是Affymetrix公司开发出的光学光刻法与光化学合成法相结合的光引导原位合成法。第二种方法是Incyte pharmaceutical公司所采用的化学喷射法,它的原理是将事先合成好的寡核苷酸探针喷射到芯片上指定的位置来制作DNA芯片的。第三种是斯坦福大学所使用的接触式点涂法。该方法的实现是通过使用高速精密机械手所带的移液头与玻璃芯片表面接触而将探针定位点滴到芯片上的[11]。第四种方法是通过使用四支分别装有A、T、G、C核苷的压电喷头在芯片上作原位DNA探针合成的。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生物化学实验》是独立设课,该课程是本科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生物化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掌握和学会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生物化学实验与生物化学基础理论课紧密结合,使学生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验,在实验中更深刻地理解基础理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生物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生物化学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教学和实际生产应用。 二、课程目标 1.熟悉生物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的实验能力。 2 .通过性质试验,验证各类常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的主要性质和鉴定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巩固和加深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 3.使学生基本掌握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pH计等仪器的使用,并掌握层析、电泳、离心、光谱光度等生物化学基本技术。 4.在实验中要有严紧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与实验结果,要善于发现新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数据处理、创新能力。 5.树立密切合作的风气,在实验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修养。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本实验课的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学科知识点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技能给予说明和解释。 掌握———是指运用理解的学科概念、原理、实验方法和技术,说明、解释、类推同类学科知识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 √”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号的内容为选做实验或开放性实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选做实验的内容,并鼓励微生物学兴趣爱好者进行既定的开放性实验或自己设计开放性实验。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例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年级:高一班级:4班 课题题目身边的空气 指导教师翦世平 课题组成员毕娜娜陈芮孙婧睿严家尉李航宇刘丽张先飞高敏相关课程化学研究方法调查 课题提出背景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市的大气污染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各种相关疾病。于是我们决定调查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认识到大气污染对人产生的危害,提高人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 任务分工:孙振超、张文钊负责活动记录、资料和整理陈述报告。李益玮、王超、路雯博负责上网及上图书楼查资料,撰写报告。曲浩、杨雨露负责访问校内外老师。侯凯文、郝梅燕、王璐瑛负责实地考察。 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08年10月-11月上网、图书馆查找有关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的资料 第二阶段:08年12月-09年1月,访问老师,了解大气污染原因及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第三阶段:09年2月-09年3月,实地考察,了解我市目前大气污染及其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 第四阶段:09年4月-09年5月,整理资料,分析结果。 第五阶段:09年6月,撰写结题报告。 研究内容: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可行性分析:图书资料,各类学科书籍,相关报刊,实验室(设备) 交通工具:公交车 其他:电脑网络 预期成果:调查报告 呈现形式:文学、图片 指导老师意见:同学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仔细认真,态度认真,思路正确。 签名:翦世平12月1日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年级:08级班级:4班

课题题目创造绿色电能指导教师张春振 课题组成员王晖、蒋河丹、臧晓宁、栾艳林、梁云翔、王文凯、原逸超、刘 林、刘明顺、于彤 相关课程电能的应用研究方法调查 课题提出背景说明:放假时,组员去串亲戚,坐车经过发电厂时,看到烟囱冒出滚滚浓烟,到了亲戚家,在电视上看到了有关绿色电能的报道,于是我们决定调查如何创造绿色电能 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到创造绿色电能的方法,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任务分工:王晖、蒋河丹、臧晓宁、栾艳林负责活动记录、资料和整理陈述报告。刘林、于彤负责上网及上图书楼查资料,撰写报告。梁云翔、王文凯负责访问校内外老师。原逸超、刘明顺负责实地考察。 活动步骤:第一阶段:08年10月-11月上网、图书馆查找有关绿色电能的资料 第二阶段:08年12月-09年1月,访问老师,了解发电的方法,利用价值,危害状况。第三阶段:09年2月-09年3月,实地考察,了解绿色电能在我们生活中的普遍性 第四阶段09年4月-5月了解绿色电能的应用范围 第五阶段:09年6月,撰写调查报告。 研究内容: 可行性分析:图书资料,各类学科书籍,相关报刊,实验室(设备) 交通工具:公交车 其他:电脑网络 预期成果:调查报告 呈现形式:文字图片 指导老师意见:同学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仔细认真,态度认真,思路正确。 签名:张春振7月1日 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发电厂进行调查可能不是很顺利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填写)

毕业设计分布式发电并网系统潮流计算与分析

电信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分布式发电并网系统潮流计算与分析 学生姓名张吉俊班级电气11级4班学号11230429 题目类型科学研究指导教师张晓英系主任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技术背景和设计依据: 分布式发电(DG-Distributed Generation)指的是直接接入配电网或用户侧的发电系统,功率等级一般在几十KW到几十MW之间,经济、高效、可靠地发电。根据使用的技术进行分类,DG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以天然气为常用燃料的燃气轮机、内燃机和微燃机等为基本核心的发电系统;(2)燃料电池发电系统;(3)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系统;(4)风力发电系统;(5)生物质能发电系统。分布式发电接入电网后,必然会改变电网的潮流分布,从而对节点电压,网络损耗产生重大的影响,其电压、潮流分布不仅取决于负荷,而且取决于分布式发电,而潮流计算是对其影响进行量化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分布式发电并网系统潮流计算与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原始资料 图1 20节点配电网络图 沿馈线将每一集中负荷视为一个节点并加以编号,从地区性变电站母线开始依次编为1,2,…,N(N=20),每一段线路的阻抗、各节点负荷大小如表1所示,配电网中节点1为平衡节点,电压取为1.02,基准值为10KV,功率基准值为100MV A。 节点电阻电抗有功无功 1 0.000 2 0.0005 0.0497 0.0261 2 0.0082 0.0246 0.0034 0.0065 3 0.0006 0.0017 0.0487 0.0002 4 0.0009 0.0027 0.0461 0.0163 5 0.0070 0.0209 0.0479 0.0180 6 0.0015 0.0044 0.0282 0.0497 7 0.0006 0.0017 0.0475 0.0217 8 0.0072 0.0219 0.0159 0.0217 9 0.0072 0.0217 0.0133 0.0468

现代分子生物学小论文

中国因大豆最新研究进展报告(专题三) 摘要: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也是人类的主要食用蛋白和工业原料的来源。而转基因是一种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的现代技术。目前,越来越多的转基因技术运用到食品医药行业当中。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大豆基因中,可获得抗虫大豆,其出油率也高于普通大豆。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概述转基因大豆依据的主要理论,目前国内研究进展,转基因大豆的现状及其安全问题等等。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食品安全研究进展外源基因现状 前言: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多种人体有益的生理活性物质。随着基因工程研究的升入,用转基因来改变大豆的性状已被广泛应用。转基因大豆最早的报道是1984年De Bloke等和Horsch 等的研究结果。1988年,McCabe和Hinchee分别用基因枪轰击大豆未成熟胚生长点和用农杆菌侵染大豆子叶节的方法获得转基因植株。1994年5月,美国孟山都公司培育的抗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大豆首先获准在美国商业化种植。1997年,杜邦公司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推广种植高油酸转基因大豆。1998年AgrEvo公司研制的抗草丁膦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转基因大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是世界大豆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已成为世界大豆发展生产的主流趋势。 1转基因大豆简介 转基因大豆最早来源于美国,1996年春,美国伊利诺伊西部许多农场主种植了一种大豆新品种,这种大豆是移植了矮牵牛的一种基因。这个新大豆品种可以抵抗杀草剂——草甘膦(毒滴混剂)。草甘膦会把普通大豆植株与杂草一起杀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培育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大豆包括抗草胺膦转基因大豆,抗磺酰脲类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等等。目前以抗草甘膦为目标而创制出的抗除草剂作物占绝对优势,其中尤以抗草甘膦大豆在世界范围内种植面积最广。 2转基因大豆的主要理论 2.1 转基因技术理论

生物学课程标准

一.模块 1 分子与细胞 本模块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以及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等内容。细胞是 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使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它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 实际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性细胞生命活动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科学自 然 观的形成。学习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内容要求】 概念 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1 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 酸等 ,其中蛋白质和核酸是两类最重要的 生物大分子 1.1.1 说出细胞主要由C、 H、 O、N、 P、 S等元素构成 ,它们以碳链为骨架形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 2 指中水一然

[附录 ] 附录 2 教学与评价案例 案例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的制订 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 , 能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观点,认识具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对生态系统各种成分功能和营养结构关系的讨论 , 以及运用反馈调节原理 , 能初步判断不同生态系统维持其稳定性的相对能力。 3·能够根据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结构以及数量关系构建稳定性生态系统模型,并制作简易生态瓶。 4,能够为常见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和维持可持续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案例 1 评析 养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本课程学习的宏观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 ,要根据实际上课具体内容 ,确定每个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习惯了以三维目标来描述教学要求和意 图 ,教师在对应核心素养制订教学目标时或许会感到困惑。本案例旨在示范如何依据核心素养来制订一节课的教学 目标。 案例中的教学目标,是依据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的。目标1 着重体现了“生命观念”的要素 ;目标 2 着重反映了“科学思维”的要素 ;目标 3 和 4 分别着重指向 "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这四个目标之间相互也有交叉 ,每个目标中可能还含有对其他素养 的要求。核心素养几个要素的协调发展是学生品格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制订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落脚点。 案例 2 筛选分离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用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提出分离目标菌的思路。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出分离目标菌的方案。 3.能依据方案运用无菌操作技术和分离、培养方法初步分离出目标菌。 二 .教学思路 提出课题讨论思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展示交流 三 .教学过程 活动任务活动目的 利用视频或文本介绍几种分离、筛选!工程菌种的用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实例 ,认识寻找、分离菌种的应用价值,提出课题。 选取哪种土样筛选分离得到尿素分解菌的概率用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念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较大 ?为什么 ?如果要分离其他微生物 ,应该到哪路。里去寻找 ? 提出分离尿素分解菌 (或其他目标菌 ) 技术路线 , 用科学思维提出、论证合理、可行的的设计思如土样的选取和处理 , 培养基的选择、配制和灭路 菌,培养条件的控制等 分组设计探究方案(可查阅资料 ),展示、交流方案针对具体问题 ,根据现有实验室条件, 设计可操作

分子生物学研究法(上)优缺点

第五章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上) ——DNA、RNA及蛋白质操作技术5.1 重组DNA技术 重组DNA技术(recombinantDNAtechnique)又称遗传工程,在体外重新组合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并使它们在适当的细胞中增殖的遗传操作。 重组DNA技术一般包括四步:①获得目的基因;②与克隆载体连接,形成新的重组DNA分子;③用重组DNA分子转化受体细胞,并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和遗传;④对转化子筛选和鉴定。 特点:不受亲缘关系限制,为遗传育种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适用于获取目标基因的表达产物。 5.2 DNA基本操作技术 (1)核酸凝胶电泳技术 将某种分子放到特定的电场中,它就会以一定的速度向适当的电极移动。某物质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速度叫作电泳的速率,它与电场强度成正比,与该分子所携带的净电荷数成正比,而与分子的磨擦系数成反比(分子大小、极性、介质的粘度系数等)。在生理条件下,核酸分子中的磷酸基团是离子化的,所以,DNA 和RNA实际上呈多聚阴离子状态(Polyanions)。将DNA、RNA放到电场中,它就会由负极→正极移动。 适用于DNA、RNA片段的分离。 缺点:紫外对DNA分子有损伤,染料毒性大。 (2)细菌转化与目标DNA分子的增殖 细菌转化是指一种细菌菌株由于捕获了来自供体菌株的DNA而导致性状特征发生遗传改变的过程。提供转化DNA的菌株叫做供体菌株,接受转化DNA 的细菌菌株被称做受体菌株。 常用的方法:CaCl2法和电击法 大肠杆菌是最广泛使用的实验菌株。在加入转化DNA之前,必须先用CaCl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之呈感受态(Competent Cells),Mg2+对维持外源DNA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转化载体上一般带有LacZ基因,常用带有不同抗生素的选择性培养基结合α-互补蓝白斑筛选法鉴定转化细胞。 (3)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用于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最常用的方法。 反应体系:模板DNA、PCR引物、四种核苷酸、Mg2+、TaqDNA聚合酶、缓冲液和超纯水。

15年开题报告研究方法

15年开题报告研究方法 汇报人:xxx

15年开题报告研究方法 15年开题报告研究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边学习边做课题,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不乏其人。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如同建筑师的蓝图。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当前许多教师由于过去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现在要申报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不知从何人手。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提高教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从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作用、结构等方面来谈教师应该如何规范撰写开题报告,力求对教师提供一点启示。 一、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自己提出的课题得到上级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课题开报告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

分子生物学论文

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 基因治疗与基因诊断的研究与发展 邓小红临床医学08级3班200805090346 摘要: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从理论设想变为现实,主要是由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技术方法,特别是重组DNA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在实验室构建各种载体、克隆及分析目标基因。所以对疾病能够深入至分子水平的研究,并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末诞生了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随后于1990年美国实施了第一个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的临床试验方案。可见,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范例。 关键词:基因治疗基因诊断重组DNA 英文题目: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in dissertation Molecular biology curriculum paper gene treatment and gene diagnosi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 t Deng Xiaohong clinical medicine 08 levels of 3 classes 200805090346 Summary: gene-diagnosing and gene therapy in the relatively short time from theoretical ideas into reality, mainly due to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ory and techniques, in particular the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rapidly, so that people can build a variety of carriers in the laboratory,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target genes. The disease can drill down to the molecular level research and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Thus, in the late 1970s was born gene diagnosis (gene diagnosis); subsequently, in 1990, United States implemented the first gene therapy (gene therapy) clinical trials programme. V isible, genetic diagnosis and gene therapy is a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ory and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medicine. Keywords: gene therapy gene-diagnosing recombinant DNA 1.引言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崛起,人们进入了合成代谢与代谢调节的研究。这一阶段,细胞内两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与核酸,成为研究焦点。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现了蛋白质的α螺旋的二级结构形式;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1953年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揭示遗传信息传递规律奠定了基础,是生物化学发展进入分子生物学时期的重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重组DNA技术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对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使基因操作无所不能,而且使人们主动改造生物体成为可能。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也是重组DNA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重要方面。 随着对各种疑难疾病的深入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诊断治疗手段无法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通过对生物体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基因诊断与治疗的作用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许多遗传疾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