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力

一、力

1、力的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力的测量(一般用弹簧秤)

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N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通常用力的图示将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表示力的方法称为力的图示.做力的图示时,先选定一个标度,再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将力的大小与标度比较确定线段的长度,最后加上箭头.

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表示物体在该方向上受到了力

4.力的分类:

按力的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按力的效果分类:拉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性质相同的力,作用效果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反之,作用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二、重力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重力不是万有引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向下),重力大小和方向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3、重力的测量:使用测力计。重力大小计算:G=mg.

4、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实际上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5、决定重心位置的因素:质量分布和物体的形状。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6、悬挂法求薄板重心位置:任意选择两个不同的点,先后用选取的两个点作为悬挂点,两

次悬线所在直线的的交点即为重心。

三、弹力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弹性形变: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3、塑性形变: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4、形变的种类:通常有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等。

5、弹性限度:物体发生形变能产生弹力,但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

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6、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的施力

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物体是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

7、弹力产生条件:(1)直接接触;(2)接触处发生形变.

8、弹力大小与形变大小的关系: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9、弹力的方向:

⑴支持面的弹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受力物体.

⑵绳对物体的拉力总是沿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⑶杆对物体的弹力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10、弹簧弹力大小的计算(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F 跟弹簧的形变量x

成正比,即: F=kx , .k 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N/m.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因素(材

料、长度、截面)确定,与F 、x 无关.

四、摩擦力

1. 摩擦力: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处产生的阻碍

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四

个条件缺一不可。

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大小:F=μF N

F N 为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正压力,μ为动摩擦因素,是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与这两个

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的比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又跟接触面的情况(如

粗糙程度等)有关。μ没有单位.

5、静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

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6、最大静摩擦力:物体刚要发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一般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

摩擦力。

7、静摩擦力的大小决定于外部作用力。取值范围为:大于0而小于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8、摩擦力可以是物体运动的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五、力的合成

1、 合力:如果几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另外的一个力作用于该物体产生

的作用效果相同,就把另外的这个力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合力。

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

3、共点力:几个力如果作用在物体的同一个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

力就叫共点力。

4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表示两个共点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行,则两条有向线段之

间的对角线表示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这就叫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5、合力F 的大小跟两个分力F 1、F 2的大小关系:合力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两个被合成的

力。2121F F F F F +≤≤-

6、合力F 的方向跟两个分力F 1、F 2的方向关系: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小

于等于180度。合力随两分力夹角的变化而变化。

7、分力F 1、F 2同向时,F=F 1+F 2, 合力与分力方向相同,分力F 1、F 2反向时,F=F 1-F 2,合

力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分力方向相同。

8、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9、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六、力的分解

1、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其它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作用

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那个力的分力。

2、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就叫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同时使物体发生形变

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二章直线运动

一、几个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变化。

2、宇宙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4、同一个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就有不同的观察结果及描述。

5、质点: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没有形状、大小,但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

6、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或物体的大小形状在研究中不

起作用(或影响很小)。

7、轨迹:运动的质点通过的路线。

8、直线运动:质点运动的轨迹是直线的运动。

9、曲线运动:质点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10、时间和时刻: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对应数轴上的各个点,时间则对应于某一线

段;时刻指过程的各瞬时,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11、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秒是主单位)、分、时,实验室里测量时间的仪器秒表、打点计

时器。

12、位移: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13、位移的表示:位移是矢量,用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位移

大小,线段的指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14、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一个标量。

15、路程与位移的大小关系:路程≥位移。

二、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1、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建立位移——时间坐标系,然后作函数图象的办法反映出来,

这样作出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S—t图象)。

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发生的位移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3、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发生的位移不相等,这样

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4、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是一条直线,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是一条曲线。

三、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速度(v):是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变化率是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它等于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即:V=s/t

速度是矢量,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2、速率:速度的大小。

3.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不相等,比值s/t不是恒定的,

由公式V= s/t求出的是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或位移s)内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4、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5、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6、瞬时速度(简称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它是矢量,方向与

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理解:瞬时速度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物体在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只能粗略

地描述各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如果各时间段取情越小,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对物体

运动情况的描述就越细致,当把时间段取极小值时,这极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就能精

确描述出运动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7、瞬时速率(简称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

8、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图象(V —t 图象,简称速度图象 )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恒定,不随时间而变化,V —t 图象为平行于t

轴的一条直线。

(3)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随时间均匀改变,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

变相等,V —t 图象为一条倾斜的直线。

(4)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变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而变化,在相等的时间内

速度的改变不一定相等。

9、加速度:(1)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它是描述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

(2)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多少,即a=(V t -V 0)/t

(3)单位:米每二次方秒(m/s 2)。

(4)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相同。物体加速时a 与V 同向,物体减速时a 与V 反向。

10、速度变化率:即速度变化的快慢,也就是加速度。

11、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

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大小方向都不变)。

12、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速度方向)相同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3、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速度方向)相反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4、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不随时间而改变。

15、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1)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速度描述运动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则描述速度变化

的快慢,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速度很大的物体加速度可以很小,速度很小的

物体加速度可以很大;某时刻物体的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

也可以不为零.

(2)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区别速度变化量指速度变化的多少,加速度描述的是速度变化

的快慢而不是速度变化的多少.一个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很大,但发生这一变化的历时很

长,加速度可以很小;反之,一个物体运动速度变化虽小,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完成了

这个变化,加速度却可以很大,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而不是变化量.

1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公式:at v v t +=0

(2)位移公式:202

1at t v s +

= (3)平均速度公式:t s v =

(4)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2

0t v v v += (5)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at v t = 221at s =

2t v v = 17、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推论:

(1)速度与位移、加速度的关系:as v v t 22

02=- (2)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即:2

at s =?

(3)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即:2t v v =

(4)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推论:

1ts 末,2ts 末,3ts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 V 2 :V 3 :………V n =1:2:3:………n

2第1个ts 内,第2个ts 内,第3个ts 内………第nts 内的位移之比为: s Ⅰ:s Ⅱ:s Ⅲ:……s n =1:3:5:……(2n-1)

3ts 内,2ts 内,3t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 S 1:S 2:S 3:…………S n =12:22:32:……n 2

4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 )1(:)23(:)12(:1:::321----=n n t t t t n

18、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

(1)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

运动方向竖直向下。

(2)自由落体加速度: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即为重力加速度

g ,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不同,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通常取g=9.8m/s 2 ,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3)规律:gt v t = 22

1gt h = 19、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

线运动。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20、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

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1、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

因。

2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

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2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或两者都发生变化,运动状态

都将发生改变。

24、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5、惯性的运用和防止:当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应尽量减小质量;当要求物体

的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时,应尽量增大物体的质量。

26、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2)公式:F=ma

(3)意义:在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建立了一座联系的桥梁。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 N

(5)力的单位—牛顿(N)的定义: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每秒的平方加速度的力,叫做1牛。

27、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把其中一个叫作用力,则另一个就叫反作用力。

28、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

条直线上。

29、力学单位制

基本单位:可以推导出其它单位的最基本的单位。

导出单位:根据基本单位和物理公式推导出来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SI)中力学的基本物理量为:长度,质量,时间;基本单位为:长度的单位米(m),质量的单位千克(kg),时间的单位秒(s)。

30、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根据物体的受力,判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2)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31、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自身重力的现象。

(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自身重力的现象。

(3)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0的现象。

(4)超重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失重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完全失重时,物体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32、牛顿运动定律适用范围: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

第四章物体的平衡

3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3)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即,F合=0

(4)力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合力为0,这种情形叫力的平衡。

3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应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平衡条件求解。

第五章曲线运动

35、曲线运动

(1)概念: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

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由于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即速度发生了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

动。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力(或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

上。

36、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1)合运动、分运动;合位移、分位移;合速度、分速度等概念与合力、分力相类似。

(2)运动的合成(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运动的分解(对位移、速度、加速

度的分解)都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3)应用平行四边行定则对运动进行合成和分解,与应用平行四边行定则对力进行合成

和分解相类似。

(4)分运动之间互不干扰,各分运动独立进行,这叫运动的独立性。

(5)合运动与分运动所以用时间是同一段时间,这叫运动的等时性。

(6)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互逆的过程,运动的分解原则是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7、平抛物体运动

(1)概念: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平抛运动的特点:○1它是曲线运动;○2只受重力作用;○3速率变化不均匀,但在

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等;○4加速度恒定(为重力加速度),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5它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

由落体运动。

(4)平抛运动的规律:水平方向的运动:0v v x = t v x 0= 0=x a

竖直方向的运动:g a y = 221gt y =

gt v y = 物体实际的运动:g a = 22y x s +=

22y x v v v += x y

v v =θtan

38匀速圆周运动:

(1)概念:质点沿圆周运动,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等的运动。

(2)线速度:大小:通过的弧长与通过弧长所用时间的比值,即t

s v = 线速度其实是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方向就在圆周该点的切线方向。单位:m/s

(3)角速度:半径划过的角度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t ?

ω= 单位:弧度每秒(rad/s )

(4)周期(T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单位:秒(s )

(5)转速(n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主单位:转每秒(r/s )。

常用单位:转每分(r/min )

(6)频率(f ):1秒内物体转过的圈数。T

f 1=

(7)圆周运动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Rn Rf R T R v ππωπ222==== n f T πππω222=== n

f T 11== 各物理量都要取国际主单位。

39、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1)向心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始终指向圆心的力。

(2)向心力的特点:总是沿半径指向圆心,方向时刻在变化,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力,而

是按效果命名的力,只能由其它的力来提供。

(3)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方向与向心力相同。

(4)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大小:

22222222

22

4444n mR f mR f mR mv T mR R v m mR F πππωπω======= 各物理量均取国际主单位。

(5)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22222222

22

4444n R f R f R v T R R v R a πππωπω======= 40、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火车转弯(轨道面的支持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汽

车过拱桥(支持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41、离心运动的运用和防止

(1)离心运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力突然消失或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

需向心力的情况下,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2)离心运动的运用:洗衣机脱水,棉花糖制作机等

(2)离心运动的防止:汽车转弯速度不应过大,砂轮飞轮等不得超过最大转速。

第六章 万有引力定律

42、行星的运动

(1)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

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与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

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

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k T

R =23

k 是一个只与中兴天体有关,而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4)开普勒的三个定律也适用于圆轨道。

43、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他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221r

m m G

F =

G 为万有引力

常量,数值上等于两个1kg 的物体相距1m 时的万有引力,

2211/.1067.6kg m N G -?=

44、引力常量G 的测定——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45、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1)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222222221)2(T r m r m r v m r

m m G πω=== (2)发现未知天体:根据理论轨道与实际轨道的差异进行探索。

46、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1)人造地球卫星:将物体沿地球球面的切线方向发射出去,当速度足够大时,它将能

围绕地球旋转,这就是人造地球卫星。

(2)第一宇宙速度:也叫环绕速度,V 1=7.9km/s 它是使物体成为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

速度,也是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大速度。

(3)第二宇宙速度:也叫脱离速度,V 2=11.2km/s 它是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而成为

人造小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4)第三宇宙速度:也叫逃逸速度,V 3=16.7km/s 它是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

小发射速度。

(5)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方法一:

R Gm v R r r Gm v r v m r

m m G 1111212221

=

==,所以近似等于地球半径道半径对地面附近的卫星,轨由此解出

方法二 s km v gR v gR Gm g m R m m G

R Gm v R r r Gm v r v m r

m m G /9.7112

1222111112

12221

=====

==带入数值即得所以所以有又因为在地球表面附近,所以近似等于地球半径道半径对地面附近的卫星,轨由此解出 第七章 机械能

47、功

(1)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

做了功。

(2)功是一个标量,单位:焦耳(J ),m N J ?=11

(3)功的计算:αcos ??=s F W

为力与位移的夹角。α

(4)功的正负:

物体克服力而做了功。

)发生了位移,理解为向(或力的分力反方向,表示物体在力的反方时,

位移;当的分力方向上)发生了体在力的方向上(或力对物体做正功,表示物,表示力时,;当,表示力对物体不做功时,在功的计算公式中,当0180900900900000<≤<><==W W W ααα (5)总功的计算:A 、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即 n W W W W W +++=321

B 、总功等于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即s F W ?=合

48、功率

(1) 功率(标量):功W 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它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 功率的计算:

)

()0(功率为瞬时为瞬时速度,则为平均功率;若度,则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若。表示瞬时功率时,趋近于当常用于计算平均功率,P V P V V F P P t t

W P ?== (4)功率的单位:瓦特,简称瓦(W ),s J W /11=

49、功和能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

50、动能定理

(1)动能(标量):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单位为焦耳。

(2)动能的计算:22

1mv E k = (3)动能定理: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当外力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增加;

当外力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减少。

(4)动能定理数学式:k k k E E E W ?=-=12

51、重力势能(标量)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单位为焦耳。

(2)计算:E p =mgh h 为物体到参考平面(选来作为0势能面的平面)的高度。重力势

能具有相对性,只有确定参考平面后,重力势能才有一个确定的植。

(3)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即:p p p G E E E W ?=-=21

52、弹性势能(标量)

(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而具有的能量。

(2)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弹簧的弹性势能:劲度系数越大、

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53、机械能: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合。

54、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

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数学表达是式:2121222121mgh mgh mv mv -=-或1212222

121mgh mv mgh mv +=+ 或1122p k p k E E E E +=+

在只有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在只有动能和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

化的情况下,机械能也守恒。

55、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其它力都不做功。

第八章 动量

1、冲量:定义: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即I=F.t 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单位:牛顿.

秒,符号:N.s

2、动量 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即P=m.v 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单

位:千克.米每秒,符号,kg.m/s

3、动量的变化量:末动量与初动量之差。即12P P P -=?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相

同。

4、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即P P P t F ?=-=?12, 其中F 为合力。动量变化量一定时,延长作用时间可减小作用力。

5、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变力,力不恒定时,F 取平均作用力的大小。 6、系统: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

7、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即原来的动量等于后来的动量P 0=P t

8、动量定律适用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0,适用范围:低速、高速、宏观、

微观,只要满足动量守恒条件的系统都适用。

9、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处理碰撞问题:物体碰撞过程中,相互作用时间很短,平均作用力很大,把碰撞的物

体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外力远小于内力,可以忽略不计,认为碰撞过程动量守恒。

(2)处理爆炸问题:爆炸过程,内力远大于外力,忽略外力,系统动量守恒。

(3)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只需要考虑过程的初末状态,不需要考虑过程的细节。

10、反冲运动:当系统向外抛出一个物体时,剩余部分将向被抛出部分的运动的反方向运动 的现象。

11、火箭飞行最大速度的决定因素:(1)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时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

质量之比);(2)喷气速度。

第九章 机械振动

1、机械振动(简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所做的往复运动。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地震是大地的剧烈振动。

3、弹簧振子:把一个有孔的小球安装在弹簧的一端,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小球穿在光华的水平杆上,可以在杆上滑动,小球和水平杆之间的摩擦忽略不计,弹簧的质量比小球的质量小得多,也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系统称为弹簧振子。

4、回复力:振动质点所受到的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力。方向:指向平衡位置,总与位移方向相反。

5、振动质点的位移指的是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即位移的起点永远都在平衡位置。

6、胡克定律:在弹簧发生形变时,弹簧振子的回复力F 跟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x 成正比,即kx F -= 式中的负号表示回复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这关系叫做胡克定律。K 叫做劲度系数,简称劲度。

7、简谐运动: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

作用下的振动。

8、简谐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与回复力的方向相同,与位移方向相反,总指向平衡位置。

9、弹簧振子是简谐运动中的一个,其加速度大小为x m

k a -=,方向与回复力的方向相同,与位移方向相反,总指向平衡位置。

10、振幅(用A 表示):振动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数值上等于振动物体发生的最大位移的绝对值,振幅是表示物体振动强弱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单位:米(m )。

11、全振动:质点从某一点开始,经过一定时间后质点再次来到该点并且速度与初始时刻相同(大小相同,方向相同),则物体所经历的这一过程就叫完成一次全振动。振子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其振动状态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一次全振动通过的路程等于振幅的4倍。

12、周期(T ):振动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它是表示质点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秒(s )

13、频率(f ):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即T

f 1= 单位:赫兹(Hz )111-=s Hz 14、固有频率:由振动系统本身性质所决定的振动频率,它与振幅无关。

15、振动图象: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通常称为振动图象,也叫振动曲线,所有简谐运动的振动图象都是正弦或余弦曲线。

16、振动图象的意义:(1)表示出振子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从图象可以得出振子在任意时刻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同时表

示出振幅和周期。

(3)振动图象不是振动质点的运动轨迹,而是质点在不同时刻相对

于平衡点的位置关系图。

17、振动曲线画法:(1)描点法;(2)在振动物体上固定一个记录装置进行绘制。

18、记录振动曲线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心电图仪、地震仪等。

19、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但研究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的意义,某些实际的振 动在振幅很小的情况下可看作简谐运动;一切复杂的振动都可看作是由若干个振幅和周期不 同的简谐运动的合成。

20、单摆:用细线悬挂起来的物体,如果细线的伸缩和质量可以忽略,且线长比物体大得多,

这样的装置就叫单摆。它是实际摆的理想化模型。

21单摆回复力公式:kx F l

mg k x l x l mg F -==-=则为位移,令为摆长,其中, 在偏角很小(一般小于5度)的情况下,单摆所受的回复力与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而方向与位移相反,因此单摆做简谐运动。

22、单摆周期公式: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研究了单摆的振动,发现它做简谐运动的周期跟摆长的二次方根成正比,跟重力加速度的二次方根成反比,跟振幅、摆球的质量无关。即g

l T π2= 23、摆的应用:(1)惠更斯利用摆的等时性发明了带摆的计时器;(2)单摆的摆长、周期很容易测定,所以可利用单摆准确测定各地的重力加速度。

24、秒摆:周期为2s 的摆。

25、简谐运动的能量:(1)振动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2)不考虑摩擦阻力时,振动系统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守恒;

(3)振动系统的机械能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机械能越大。

26、阻逆振动:振动过程中机械能不断减少,振幅越来越小的振动。

27、驱动力:阻止阻逆振动物体停下来的周期性外力(或说成维持阻逆振动所施加的周期性外力)。

28、受迫振动:物体在外界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物体做受迫振动时,振动稳定后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没有关系。

29、共振: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物体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增大的现象。驱动力的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时,振幅最大。

30、声音的共鸣:声音的共振现象叫共鸣。

31、共振的应用和防止:(1)应用:制作转速计、共振筛、乐器的共鸣箱等

(2)防止:使驱动力的频率远离物体的固有频率。

第十章 机械波

1、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

2、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

3、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凸起的最高处叫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波谷。

4、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密部,质点分布最疏的地方叫疏部。

5、发生地震时,从震源传出的地震波具有横波,也有纵波。发声体振动时在空气中产生的声波是纵波。

6、介质:借以传播波的物质。

7、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介质中的物质并不随波一起迁移。

机械波形成条件:一要有振源;二要有介质。

8、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9、波不但传递能量,而且可以传递信息,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广播、电视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息。

10、波的图象有时也称波形图或波形曲线。

11、在单位时间内某一波峰或波谷(疏部或密布)向前移动的距离等于波速,如果知道波的传播方向和波速,从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可以知道任一时刻波的图象。例如:知道在某一时

刻t 时波形图象,使波的图象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移动一段距离t t t V x ?+??=?就得到时刻

时波的图象。

12、简谐波:波形曲线是正弦或余弦曲线的波。

13、简谐波是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波,其他的波可以看作是由若干个简谐波合成的。

14、波长:在波动中,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15、波速:波的传播速度。波速等于波长除以周期,也等于波长和频率的乘积,即:T V λ

=

f V ?=λ波的周期(或频率)与各个质点振动的周期(或频率)相等,与波源的周期(或频率)相等。

16、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在不同的介质中波速是不同的。声波还跟温度有关。

17、波的衍射: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18、波衍射的条件:只有在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19、声波的波长在1.7cm —17m 之间,可以跟一般障碍物尺寸相比,所以声波能绕过障碍物,使我们听到障碍物另一侧的声音。

20、光也是一种波,光波的波长约在m μ4.0—m μ8.0的范围内,跟一般障碍物的尺寸相比非常小,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看不到光的衍射。

21、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22、波的叠加: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在他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23、波的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

24、产生干涉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

25、声波也能发生干涉,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也是波特有的现象。

26、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它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

27、产生多普勒效应时,并非波源的频率发生变化,而是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28、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

29、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接受到的完全波的个数。

30、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

31、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判断火车运行的方向和快慢;测量汽车的速度;判断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行速度等。

32、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20Hz —20000Hz

33、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波。

34、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波。

35、地震、台风、核爆炸、火箭起飞都能产生次声波。

36、波长越短,衍射现象越不明显。

37、超声波波长比可闻声波波长短得多,它基本上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可以定向发射。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距离要比光波和无线电波远得多,声呐就是根据超声波的这种特性制成的装置。

38、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很强,能透过几米厚的金属,利用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和反射情况,可以制成超声波探伤仪,用来探察金属内部的缺陷,也可对混泥土制品、陶瓷制品、塑料制品及水库大坝等进行探伤。

39、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可使液体内部产生相当大的液压冲击,能很快的把各种金属零件、玻璃、陶瓷等制品的表面污垢清洗干净。利用超声波可以把普通水打碎成直径仅为几微米的小水珠,变成雾气喷散到房间的空气中,增大房间中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加湿器的原理。

40、超声波可以用来制造各种乳胶。

41、超声波在诊断、医疗和卫生工作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第十一章 分子热运动 能量守恒

1、橡皮管冷却到C 0100

-以下会变得像玻璃一样易碎。

2、葛宾尼和罗雷尔于1982年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并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粗略测定分子大小的方法—油膜法。S

V d = V 为油滴体积;S 为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面积。

4、油酸分子的数量级是10-10m 测定结果表明,除了一些有机物的大分子外,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例如:水分子直径为m 10104-? 氢分子直径为m 10103.2-?

5、1mol 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并用阿伏加德罗常数来表示。

6、1986年用x 射线法测得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1231231002.6100221367.6--??=mol mol N A 通常取

7、分子质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

摩尔质量=m 8、1 nm=10-9m 一般分子直径大约为0.3nm —0.4nm 蛋白质分子的直径可达几十纳米,病毒的大小为几百纳米。

9、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10、扩散现象在固体和液体之间都会发生。

11、固体的扩散现象在常温下进行得很慢,在高温下扩散现象比较明显。

12、利用分子的扩散,在真空、高温下可以向半导体材料中掺入一些其他元素来制造各种元件。

13、悬浮微粒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是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花粉时发现的,后来把悬浮微粒的这种运动叫布朗运动。对于液体中各种不同的悬浮微粒都可以观察到布朗运动。

14、布朗运动证实了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15、液体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

16、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通常把分子的这种运动叫热运动。

17、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不但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了分子间是有空隙的,否则分子便不能运动了。

18、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它们的大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当两分子之间的距离为0r 时引力和斥力平衡;当两分子距离大于0r 时,引力大于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小于0r 时,斥力大于引力。

19、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内部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分子间这样复杂的作用力就是由这些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20、平均动能:物体里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21、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分子动理论使我们懂得温度的微观含义。

22、分子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23、分子间的距离无论是大于0r 还是小于0r 分子势能都比处于0r 距离时大。就像弹簧被压缩和拉伸。

24、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分子间距离变化在宏观上表现为物体的体积的变化,可见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25、当分子间距离的数量级大于10-9m 时,分子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26、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热力学能,也叫内能。

27、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28、物体的内能跟温度和体积都有关系。

29、热传递:没有做功而使物体的内能改变的过程。

30、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物理过程:做功和热传递。

31、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时,内能的改变就用功的数值来量度;热传递是物体内能发生改变时,内能的改变是用热量来量度。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32、热力学第一定律: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物体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那么,外界对物体所做的功W 加上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 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量U ?。即Q W U +=?

33、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并且在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

34、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35、能量守恒定律是经过人类的长期探索在19世纪确立的,恩格斯称之为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认为它的发现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6、19世纪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37、第一类永动机:人们把设想中的不消耗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对外做功的机器叫第一类永动机。

38、热机效率:1

Q W =η 为热机做的功。量,为热机从热源吸收的热W Q 1 39、第二类永动机:人们把设想中的只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吸收来的热量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40、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表示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尽管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能,内能却不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同时不引起其他的变化。

4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术:

(1)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这是按热传导的方向性来表术的。

(2)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这是按机械能与内能转化过程的方向性来表术的。它也可表术为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42、能量耗散:流散的内能无法重新收集起来加以利用的现象。能量耗散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的宏观过程具有的方向性。

43、宇宙中存在这温度下限:C 0

15.273- 以这个下限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用T 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 热力学温度T 和摄氏温度t 的换算关系是:K t T 15.273+= t 的单位用摄氏度,T 的单位用开尔文,因为在表示温度差的时候可以用摄氏度代替开尔文,所以式子中t 的单位用摄氏度,T 的单位用开尔文是允许的。

44、热力学0度(-273.150C )也称为绝对0度。

45、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46、能源:能够提供可利用能量的物质。

47、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

48、内燃机工作时的高温可使空气中和燃料中的氮、氧、碳、氢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中受到阳光中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二次污染物质——光化学烟雾,主要成分是臭氧。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臭氧,以及燃烧不完全产生的一氧化氮,都是有毒气体,能引起多种疾病。燃烧时产生的浮尘也是一种污染。

第十二章 固体、液体和气体

1、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气体的分子除了相互碰撞之外,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很小,而且,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很大,常温下大多数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都达到数百米每秒,在数量级上相当于子弹的速率。

2、所谓气体的压强,就是指气体对于容器器壁的压强。气体的压强的微观意义:单位面积上大量分子对容器壁碰撞的平均作用力。

3、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 a

4、影响气体压强的因数: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分子的密集程度;由于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所以气体的压强跟温度有关;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分子越密集,可见气体压强与体积有关。

5、气体体积(V )、压强(P)、温度(T)之间的关系:

V 一定时,T 越大,P 越大

T 一定时,V 越大,P 越小

P 一定时,T 越大,V 越大

恒量=T

PV ,即222111T V P T V P =(对一定质量的气体,任意两个状态下的PV 与T 的比值都相等)

第十三章 电场

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C )

2、正电荷的电荷量用正数表示;负电荷的电荷量用负数表示。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荷。

4、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5、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感应起电。

6、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这个结论叫做电荷守恒定律。

7、元电荷: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

C e C

e 191910)00000049.060217733.1(1060.1--?±=?=精确值为:

8、电子的电荷量e 和电子的质量e m 之比,叫做电子的比荷。

电子质量:kg m e 301091.0-?= 电子的比荷为:kg C m e e

/1076.111?= 9、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电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

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点电荷:能够看做一个点的电荷。把带电体看作电电荷的条件:带电体的直径远远小于两带

电体之间的距离。

10、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静电力或库仑力。2

21r Q Q k F = 其中k 叫静电力常量229/100.9C m N k ??=

11、电荷之间的力是通过电场发生的,只要有电荷存在,电荷的周围就存在着电场,电场的

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这中力叫做电场力。

12、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 跟它的电荷量q 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

q

F E = 某点的电场强度与是否在该点放电荷(检验电荷)无关,因此,E 与F 、q 无关,只是数值上等于F 与q 的比值,即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是一定的。

13、电场强度的单位:伏每米,符号:V/m m V C N /1/1= 即,如果1C 的电荷在电场

中的某点受到的电场力是1N ,这一点的电场强度就是1V/m

14、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跟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的方向相

同,负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电场力方向与该点场强方向相反。

15、点电荷的场强:2r

kQ E = 16、电场叠加原理:如果有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他们的电场就相互叠加,形成合电场,这

时某点的场强等于各个电荷单独存在时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这就叫电场的叠加原

理。

17、在电场中的每一点,场强E 都有一定的方向,如果在电场中画出一些曲线,使曲线上

每一点的切线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就叫电场线。

18、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场强越大;电场线越稀的地方,场强越小。

19、匀强电场:在电场的某一区域,如果场强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这个区域的电场叫做匀

强电场。

20、匀强电场是最简单的电场。两块靠近的平行金属板,大小相等、互相正对,分别带有等

量的正负电荷,它们之间的电场除边缘附近外就是匀强电场。

21、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距离相等的平行直线。

22、电场中的导体,在其内部和表面都没有电荷的定向移动的状态,叫做静电平衡状态。

23、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导体为

等势体,导体表面为等势面。

24、静电屏蔽:把一个实心导体挖空,变成一个导体壳,在静电平衡状态下,壳内的场强仍

处处为零,这样,导体壳就可以保护它所包围的区域,使这个区域不受外部电场的影响,这

种现象叫做静电屏蔽。

25、实际上,用金属网罩就可以起到导体壳的作用,有的电学仪器和电子设备外面套有金属

网罩;有的通信电缆的外面包一层铅皮,都是用来防止外界电场的干扰,起屏蔽作用的。

26、电势差:电荷q 在电场中由一点A 移动到另一点B 时,电场力所做的功W AB 与电荷量q 的比值,叫做A 、B 两点的电势差(U AB )。q

W U AB AB = A 、B 两点的电势差与是否移动电荷无关,与移动路径也无关,只与A 、B 的位置有关。

27、电场力所做的功跟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只跟A 、B 的位置有关。AB AB U q W ?=

28、电势差的单位:伏特(V )。如果1C 的正电荷在电场中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电场力所做的功为1J ,这两点间的电势差就是1V 。即1V=1J/C

29、电势差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但一般不区分正负,只关心大小,这时电势差都取正值,简写成U ,电势差也叫电压。

30、如果在电场中选择某一个参考点,可以由电势差来定义电场中各点的电势(?)

31、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参考点(0电势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32、有了电势的概念,就可以用电势的差值表示电势差。如B A AB U ??-=

电势的高低与选取的参考点有关,而电势差与选取的0电势位置无关。

33、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34、电势能:处于电场中的电荷,由于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具有的能量。电场力做功的过程是电势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电场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势能和其他形式能发生相互转化。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

35、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同的各点构成的面。

36、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垂直,即跟场强的方向垂直。

37、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并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38、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带电导体,任何两点间的电势差都为0 整个导体是等势体,导体表面是等势面。

39、在匀强电场中,沿场强方向的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场强与这两点的距离的乘积。

d E U ?= d

U E = 在匀强电场中,场强在数值上等于沿场强方向每单位距离上的电势差。由d U E =

可知场强的单位为:V/m

40、电容器:任何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容器。

41、平行板电容器:两个正对的平行金属板中间夹上一层绝缘物质——电介质而组成的电容器。两个金属板叫做电容器的两个极板。

42、充电:使电容器极板带电的过程。

43、电场能:电场中所储存的能量。

44、放电:电容器两极板电荷中和的过程。

45、电容器所带电荷量:指每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 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 成正比。Q/U 是一个常量,对不同的电容器,其值不同。

46、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 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 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用C 表示)。U

Q C =

47、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48、电容单位:法拉,简称法,符号:F 常用单位:微法(F μ);皮法(pF )

如果一个电容器带1C 的电量时,两极板间的电势差是1V ,这个电容器的电容就是1F

pF F F 12610101==μ

49、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 跟介电常数ε成正比,跟正对面积s 成正比,跟极板间的距离d 成反比。kd

s C πε4= k 为静电力常量 50、电容器极板间充满电介质时电容增大的倍数,叫做电介质的介电常数(ε)。

51、电容器的电容是由两个导体的大小和形状,两个导体的相对位置以及极板间的电介质决定的。

52、从构造看,电容器分为固定电容器和可变电容器。

53、固定电容器的电容是固定不变的,常用的有聚苯乙烯电容器和电解电容器。

54、电解电容器的极性是固定的,使用时极性不能接错。

55、击穿电压:加在电容器两极上的电压不能超过某一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电介质将被击穿,电容器损坏,这个极限电压称为击穿电压。

56、电容器的额定电压是指电容器长期工作时所能承受的电压,比击穿电压要低。

57、带电粒子的加速:m

qU V 2= 适用于匀强电场及非匀强电场。 58、带电粒子的偏转:偏转位移:U d

mv ql y 02

2= 指极板长度l 偏转角度:U d mV ql V V y

200tan ==φ V y 为竖直方向分速度。

59、示波器工作原理:使进入电场中的电子发生偏转。工作过程:(1)电子枪发出电子;

(2)电场使电子发生偏转;(3)电子撞击荧光屏形成图象。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1、自由电荷: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导体两端存在电压。

3、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4、电流的方向是从电势高的一端流向电势低的一端,即在电源外部的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5、电流:表示电流的强弱的物理量。

6、电流: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 跟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时间t 的比值称为电流(I )。t

q I = 7、电流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A

8、如果在1s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为1C ,导体中的电流就是1A

9、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导出单位,是根据确定的t I q ?= s A C .1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