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必背版)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必背版)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必背版)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必背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

1.教育的含义(名词解释)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填空)

教育者(: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和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特点:(1)启蒙性与长期性(2)全面性与渗透性(3)针对性和权威性。

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后的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

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3)内容的系统性

社会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特点:(1)对象的开放性(2)内容的多样性(3)媒介的多元化

4、教育的历史演进

1)原始形态的教育

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②教育与生产、生活密切结合;

③教育的手段以言传身教为主。

2)古代形态的教育

①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3)现代形态的教育

教育的公共性、生产性、普及性、法制化

4)当代形态的教育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

5、当代主要教育理念

1)教育理念的含义: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2)教育理念的作用:反思与概括、导向与激励、创新作用

3)主要教育理念:(每个理念的含义、特征,可能考填空、名词解释)

①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受到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特点:终身性、整合性、民主性、灵活性

②全民教育:指人人都要受到教育,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求,从普及初等教育、扫除成人文盲等方面进行教育改革,以消除教育上的不平等。

特点:差别平等、普及化

③素质教育:指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地位和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促使学生身心各种因素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特点: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和最根本的要求);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能力的直接动力是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④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特点:超越性、全面性、主体性、实践性

⑤全纳教育:以人权观来批判现行的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向隔离的状况,重申人所具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学校生活之外,提倡普通学校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特点:平等性、合作性、差异性、持续性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7、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①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性的提升

③教育学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上)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

1、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在与人及社会的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

分类:作用对象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作用

社会功能:教育对于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呈现形式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情况相符的情况

隐性功能: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也未被察觉到

作用方向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

负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作用

第二节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加:教育学对“人”的理解

①“人”的未特定化,这中为特定化赋予了人发展的巨大潜能。

②人具有能动性和受动性。能动性体现为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也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受动性体现为人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③人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性,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一定历史背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受到一定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

④人具有共性和个性,人具有作为人的一版本性与品质如语言思维意识劳动能力等,又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智力体力兴趣爱好性格气质。

加:人的发展及其特点

“人的发展”是人的主体在于周围环境中不断的积极作用下,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不断使个体的锅中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过程,是人不断自我构建生成的过程。

①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

②人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

③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④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2、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因素

作用:

①遗传因素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潜在的可能

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与阶段③遗传素质是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④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因素

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一定的限制;

②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③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的可能。

3)教育(单独考,论述,考研)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①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

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是有计划、全面、系统的,可以大大影响对人影响的效益。

③学校教育主要由专业人员实施

④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性和终身性

4)活动因素

①人的生理活动是人作为有机体与环境发生交换的过程;

②心理活动尤其高级心理活动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生命活动;

③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也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 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对人的发展方向起制约作用;

2) 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3) 学校教育主要由专业人员实施,通过教师对个体发展施加影响;

4) 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性和终身性,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4、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功能

个体社会化功能:

①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②培养个体的主要意识和角色;

③帮助个人掌握生活所必需的技能。

个体个性化功能:

①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②促进人的独特性形成;

③促进人的创造性的发展。

5、个体社会化的含义:

是个体在和社会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社会价值、规范,使自己逐步具有作为这一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行为方式等。

个体社会化包含三层含义:

①个体社会化是“生物人”到“社会人”转化的过程;

②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过程;

③是双向转化的过程。

6、个性化含义:

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第三章教育的功能(下)

1、教育与经济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经济实力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③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④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能够实现劳动力再生产

②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和创新

③教育对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

2、教育与政治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决定教育的作用

②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

③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④政治制约着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2)教育的政治作用

①教育有利于实现社会政治目标

②教育有利于维护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

③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生活

④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

3、教育于文化(很有可能出论述题)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标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③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

2)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是文化保存和传递的主要手段

②教育有利于文化传播和交流

③教育有利于文化的选择和整理

④教育有利于文化的更新和创造

4、教育与人口

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①人口质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③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和布局

2)教育的人口功能

①教育有利于人口的控制

②教育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③教育有利于人口结构的调整

④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及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名词解释)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指定的某一级或者某一类学校或者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确立

加: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

①教育目的的制定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

②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外在依据

③个体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内在依据。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三种取向:

①社会本位论

②个人本位论

③走向统一与融合的教育目的论

3、教育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是从社会需要而不是人的本性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标的唯一依据。社会本位论主张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除

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

代表人:斯宾塞、涂尔干、孔德、孔子。

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起源于卢梭的自然教育学,从历史的脉络上来看,从裴斯洛齐到斯宾塞,卢梭的个人本位论说逐步被“社会化”了。

代表人:卢梭裴斯泰洛奇斯宾塞帕克马斯洛。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4、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

①人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相联系

②人的片面发展是由于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

③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加: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

①“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阶段

②“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段

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阶段

④“为人民服务”阶段

⑤“让人民满意”阶段

5、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趋势和基本精神

演变趋势:

①关注中心的转移:政治挂帅→经济率先→育人为本

②培养对象规格的变化:几方面发展→全方面发展

③培养对象的变化: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①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精神

②培养劳动者,突出劳动或实践的重要性

③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心内容

6、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①德育

②智育

③体育

④美育

⑤劳动技术教育

第五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的含义: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其组织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系统,以及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的综合。

加:教育制度的特征

①历史性与现实性

②外显型与内隐性

③统一性与多元性

④稳定性与发展性

教育制度的结构

①非正式教育制度

②正式教育机构

③教育制度的实施机制

2、教育制度的功能:

①提供价值导向、

②节约教育经费、

③规范教育行为、

④形成教育秩序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3、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学制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

4、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双轨学制,又被称为“西欧型”或“欧洲型”学制;

②单轨学制,又被称为“美国型”学制;

③中间型学制又叫分支学制,以苏联为代表。

加: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依据

①现代学制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现代学制的制定受一定社会制度的制约

③现代学制的制定受人口状况的影响

④个人的身心发展是确立现代学制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我国教育制度的变革

5、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①壬寅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近代学制,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学制未及实施便被 1903 年的癸(gui)卯(mao)学制所取代;

②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

③壬子·癸丑学制,以美国的学制为蓝图;

④壬戌学制,又叫 1922 年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的学制。

6、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的趋势(简答或论述):

①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

②学制的弹性化、开放性特征日趋明显;

③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④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

⑤现代学制逐渐朝着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第六章教育艺术

第一节教育艺术

加: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艺术?

①教育具有艺术的内涵

②教育具有艺术的特征

③教师具有艺术家的素质

加: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联系:

①教育科学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依据

②教育艺术是教育科学的具体实施和体现

③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具有相似的研究对象

区别:

①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反应方式不同

②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研究范畴不同

③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研究方法不同

1、教育艺术的含义:

概括起来是指教育技艺、教育审美、教育表演、教育创造

教育艺术是指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和美的规律,综合灵活的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方式和技艺,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双重维度的一种创造性、感染力的艺术。

第二节教育遗书的内容和运用

2、教育艺术的内容及运用(简答或论述)

1)教育语言艺术

指教师善于运用富有审美价值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进而丰富、陶冶学生语言美感的教育艺术。

包括:口头语言艺术、书面语言艺术、肢体语言艺术

注意(怎样运用):①语言要言简意赅②语言要形象生动③语言要幽默含蓄

2)教育情感艺术:

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情感的鼓舞和感召力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情绪情感体验,唤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心灵陶冶和精神升华的创造性活动。

包括:积极情感艺术、消极情感艺术

注意(运用):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②善用赞美,少用批评:例如“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

应”等;③换位思考,移情训练

3)教育暗示艺术

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利用眼神、表情、动作、体态以及其他符号形式,通过含蓄间接的手段,在学生无对抗,无抵制的状态下,促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

包括:心理暗示的艺术、榜样暗示的艺术、环境暗示的艺术

注意(运用):

①创设和营造和谐、愉悦的教育气氛;

②把暗示教育与直接传授结合起来;

③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暗示艺术进行自我调节

4)教育幽默艺术

指教师运用诙谐、滑稽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教育方式,营造一种情趣横生、含蓄隽永、引人发笑而又令人回味深长的艺术情境,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过程。

包括:表情幽默的艺术、动作幽默的艺术、

注意(运用):

①注意搜集教育幽默的素材;

②掌握运用教育幽默的适度性;

③重视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和幽默能力

5)教育合作艺术

指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积极互动的过程中,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分享彼此的经验和体会,实现教育主体之间协同活动、共同提高的艺术活动过程。

包括:师生合作的艺术、师师合作的艺术、生生合作的艺术

注意(运用):

①激活合作意识,培养正确的合作理念;

②营造相互信任的教育氛围,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合作环境;

③贯彻兴趣与需要的原则,调动师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④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往

第三节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

4、教育艺术风格

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认知、反思、探索、提炼与升华等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形成与自己个性特征相符的特定教育理念、教育技艺、教育风格的稳定综合和综合表现。

5、教育艺术风格的基本特点

①独特性

②多样性

③稳定性

④发展性

6、影响教育艺术风格的因素(知道)

1)社会文化因素:①社会文化环境、②教育内容、③教育对象

2)个人主观因素:

①师德修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

②业务能力: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教育艺术风格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

③个性特征: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持久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7、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论述)

①观察模仿阶段

②移植借鉴阶段

③自主创新阶段

第七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班级组织概述

加: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当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

加:班级组织的发育阶段

①孤立探索阶段

②群体分化阶段

组织整合阶段

1、班级组织的含义:

班级组织是学校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教育与管理职能的正式群体。

2、班级组织的结构:

①班级组织的群体结构

②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③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信息沟通是班级组织的神经系统

3、什么是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按照社会一定的法律、条例、规章制度建立起来的,执行一定社会职能的,由法定地位的一种有组织的群体。正式群体中形成人际关系的模式是群体→交往→人际关系。

非正式群体又称自然群体,是由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是交往→人际关系→群体。

4、班级组织的特点:

①班级组织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②班级组织中师生交往的直面性与多面性

③情感是班级组织中主体之间的纽带

5、班级组织的功能:(考☆)

(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职能

③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

⑤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①促进发展功能

②满足需求的功能

③诊断与矫正功能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6、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班级制度管理

②班级文化建设

③班级活动管理

④班级生活指导:包括基本的生活指导、学习生活指导、身心健康教育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7、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

的重要力量。

8、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不敢说)

①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③组织好办集体活动

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⑤做好基层组织和协调工作

9、班主任建设班集体的方法(☆☆☆)

1)创造性地设计班级目标

①班级目标的制定要切合班级的实际水平;

②班级目标的制定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注重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个性发展;2)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①科学地分析班集体人际关系现状;

②重视班级骨干队伍建设;

③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④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①协调班集体内的各种组织成员的关系;

②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

③班主任要协调班集体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4)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环境

①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②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③营造文化物质环境

④营造社会化环境;

⑤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10、优秀班主任的基本素质(不敢说)

①良好的人际交往倾向

②良好的认知能力

③良好的团队管理能力

④丰富的知识经验

⑤个性魅力

第八章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的含义:(名词解释)

它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一通过系统地搜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1.1.(简答)教育的涵义及起源。 教育概念可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广义的教育指能增加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生物起源论者: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劳动起源论。 1.2.(填空)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1.3.(填空+简答)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 原始教育具有原始性(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剥削;生产资料公有):1.教育对象的全民化、2.教育内容的生活化、3.教育场所的社会化、4.教育价值的实用化。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与封建社会):1.学校出现并成为基本的教育形式、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教育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近代教育(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兴起;2.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3.职业教育获得发展;4.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并重。现代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国际化; 4.教育的民主化; 5.教育的人性化; 6.教育的一体化; 7.教育技术现代化。 1.4.(填空)教育学发展各阶段出现的主要的教育家及其代表性的著作或理论。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西方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著作。 教育学成为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 德国哲学兼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2.1.(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填空)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人才价值和人才素质。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2.2.(名词解释)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依据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从其实现的社会效益来衡量。 (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也是有一致性的) 2.3.(简答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坚定的政治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 3.1.(简答题+填空)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 1.专业道德:(对待教育工作)敬业精神、(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专业知识:1.学科的专业知识,2.教育专业知识; 3.通识知识

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的生产里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想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新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饿终身化和全名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明主化向纵深发展: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明主化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在教育学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取得突出成。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美国的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负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发展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大量出现。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3教育的功能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即人对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的目的进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是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是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基金和非激进之别。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2使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 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 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在小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形态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目标就是教育意图。狭义的课程目标含义定位于教育内部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的视角,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中,课程领导者通过权力的分享,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过程,提高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成学校形成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 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

2019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完整版)

2019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 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1。整数加法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整数减法 (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整数除法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 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8。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 要小于除数。 9。运算顺序 (1)小数、分数、整数

《教育学基础》试卷一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成熟 3.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方法 D.教育目的 4. 双轨制形成于() A. 美洲 B. 欧洲 C.亚洲 D.非洲 5. “师生在课堂上呈现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 A.民主型 B.依赖型 C.自由放任型 D.对立型 6.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7. 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包括() A.儿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B.儿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 C.儿童获得的知识欠缺系统性 D.儿童缺乏广泛的学习空间 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智力、能力 B.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D.知识、智力、情感 9.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A.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引起学习动机 D.运用知识 10.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2.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维果茨基 C.夸美纽斯 D.巴班斯基

教育学基础复习各章重点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教育的认识 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 耦合过程 动力性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 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最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必考知识点重点总结 精品

单片机概述 单片机是微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简称,微型计算机的一种。 它把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定时器\计数器以及I\O 接口,串并通信等接口电路的功能集成与一块电路芯片的微型计算机。 字长:在计算机中有一组二进制编码表示一个信息,这组编码称为计算机的字,组成字的位数称为“字长”,字长标志着精度,MCS-51是8位的微型计算机。 89c51 是8位(字长)单片机(51系列为8位) 单片机硬件系统仍然依照体系结构:包括CPU(进行运算、控制)、RAM(数据存储器)、ROM(程序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内部总线等。 由于一块尺寸有限的电路芯片实现多种功能,所以制作上要求单片机的高性能,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稳定。 单片机软件系统包括监控程序,中断、控制、初始化等用户程序。 一般编程语言有汇编语言和C语言,都是通过编译以后得到机器语言(二进制代码)。 1.1单片机的半导体工艺 一种是HMOS工艺,高密度短沟道MOS工艺具有高速度、高密度的特点; 另一种是CHMOS工艺,互补金属氧化物的HMOS工艺,它兼有HMOS工艺的特点还具有CMOS的低功耗的特点。例如:8181的功耗是630mW,80C51的功耗只有110mW左右。1.2开发步5骤: 1.设计单片机系统的电路 2.利用软件开发工具(如:Keil c51)编辑程序,通过编译得到.hex的机器语言。 3.利用单片机仿真系统(例如:Protus)对单片机最小系统以及设计的外围电路,进行模拟的硬软件联合调试。 4.借助单片机开发工具软件(如:STC_ISP下载软件)读写设备将仿真中调试好的.hex程序拷到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里面。 5.根据设计实物搭建单片机系统。 2.1MCS-51单片机的组成:(有两个定时器) CPU(进行运算、控制)、RAM(数据存储器)、ROM(程序存储器)、I/O口(串口、并口)、内部总线和中断系统等。 工作过程框图如下: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2015考研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重难点笔记汇总《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制度(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重点章)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组织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课堂教学(重点章)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次重点章)第一节生活、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第四节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五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六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非重点章)第一节班级组织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学生评价(次重点章) 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一.填空题 (每空 分 共 分) . 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德国的 梅伊曼 拉伊 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作用。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 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 中实现的。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 独特的创造性、 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 二.(判断 只写出对或者错 不必说明理由每题 。 分 共 分) .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 传递和转换 消解过程来研究。(× )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 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 规模 。(√ )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 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 )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 )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 三.简答(共 分) 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分) (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 )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 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资料讲解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幼儿教育 一、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 三、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育。 第二章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简答)教育目的。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教育目的●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阶段目标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 三、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简答) 1、教育目的; 2、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3、根据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 幼儿园的任务 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二)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浙师大 教育学基础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的词源 “教”是指儿童在成人的执鞭监督下习文之事。“教”即“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包括精神上的和肌肉上的。 中文的“教育”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外塑的行为。 西文的“教育”则强调人生来就有的特定潜能,教育的过程就如助产的过程,视教育为一种展开的、内发的、自然地消极活动。 “教育”的语义 在我国,一些早期的教育家就使用了“教育”一词,最早使用的人是孟子。 1901年5月,罗振玉在上海创办了最早以“教育”命名的杂志《教育世界》。 最早使用“教育学”一词的人或最早使用“教育学”理论的人——王国维 “教育”的层次 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 教育有时候特质思想品德教育。(它一般有三大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教育概念的三种界定方式:谢弗勒的分类 规定性定义——作者所下的定义;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意义。 描述性定义——适当的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例如:词典) 纲领性定义——事物应该怎么样,与其说某种事物实际上怎样完全不同。(往往包含:“是”、“应当”两种成分,是描述性定义与规定性定义的混合) 教育起源的三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 础。(“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力量”关键词:生物、冲动) 2、心理起源论孟禄(美)教育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模仿;尝试——成功 3、劳动起源论康斯坦丁诺夫(苏联)·凯洛夫、曹孚(中)、王天一(中) 教育起源于人类制造工具的时候,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起源论在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注:1、除去上述几种基本学说,还有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等几种不同的观点。2、凯洛夫是世界上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学的人;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学的人,作品:《新教育大纲》) 教育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1、非形式化教育阶段(人类产生到原始社会的解体)独立、散乱、无固定教育者, 与生活、生产过程相融合 2、形式化教育阶段从不定型到定型(私塾、书院) 3、制度化教育阶段(大约在19世纪下半期,教育系统基本形成;典型表征:学 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 其具有下列特征:学校化:教育等同于上学 制度化:明确各种制度 封闭化:以其自身特有的标准、规则构筑壁垒,对其他系统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内容(《教育学基础第1章—第5章》).doc

教育学基础重点复习内容(《教育学基础》第1章一第5章) 1、教育学的萌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2、《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著作。 3、世界上第一个教师:昆体良。代表作:《雄辩术原理》 4、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教育成了统治工具, 其工具开始有所显示。 5、第一本现代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6、教育的功能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 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 正向功能和社会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的形式看,教育功能 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从多维度的复合分类等。 7、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 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现实特征的过程。 8、影响个体发展的社会化因素: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 媒、职业组织、社区等。 9、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10、学校教育主耍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个体的社会化:(1)教 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 化。(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11、教育功能释放的场域:社会,环节:一是产品的社会输入,产品 的社会利用。

12、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 13、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 性。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14、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15、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有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 动有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有评价功能。 1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対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 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17、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18、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 教育活动,它是以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构建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的以构建和发展的教育活动。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体质、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9、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 理规则。 20、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一、经济,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 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二、政治,教育是人类

高等数学上册必背的知识点期末考试备考的重点知识

高等数学上册必背的知识点期末考试备考的重 点知识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高等数学上册,必背的知识点,期末考试备考的重点知识 东西不多,但都是经典,多了也记不住,是吧。 (14)C x dx x +-=?csc cot csc (15)C x xdx x +=?sec tan sec (16)C x xdx +-=?|cos |ln tan (17)C x xdx +=?|sin |ln cot (18)C x x xdx ++=?|tan sec |ln sec (19)C x x xdx +-=?|cot csc |ln csc (20)C a x a dx x a +=+?arctan 1122 (21)C a x a x a dx a x ++-=-?||ln 21122 (22)C a x dx x a +=-?arcsin 12 2 (23)C a x x a x dx +++=+? )ln(222 2 (24)C a x x a x dx +-+=-? ||ln 222 2 用于三角函数有理式积分的变换: 把sin x 、cos x 表成2 tan x 的函数 然后作变换2 tan x u = 2 22122tan 12tan 22sec 2tan 22cos 2sin 2sin u u x x x x x x x +=+== = 2 22222112 sec 2tan 12sin 2cos cos u u x x x x x +-=-= -= 变换后原积分变成了有理函数的积分 二 泰勒多项式 若)(x f 在点x 0处N 阶可导,称 ) ()()(! 1....)(! 21))(()()(0) (2 0// 0/ 0x x x f x x x f x x f x p o n o x f x n n o n --+ ++ -+=的 多项式 ) (x p n 为函数)(x f 在点x 0的(n 次)泰勒多项式。 的麦克劳林公式

教育学期末考试

教育学考试复习1-14章 绪论 1.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循循善诱等教育思想 2.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被称为“产婆术”,也是启发式教学。 3.“教育”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之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4.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智体三育. 5.《学记》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6.夸美纽斯于1632年完成了《大教学论》一书,这部著作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 独立学科的开始(初步独立)。第一次系统总结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7.卢梭的《爱弥尔》,倡导自由自然的教育。 8.赫尔巴特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完全独立。 9.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几个著名论断。代表作是1916年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有“五步教学法”10.洛克提出了白板论,主张绅士教育.斯宾塞提倡实科教育.布鲁纳主张结构课 程,重视早期教育和提倡发现教学. 11.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西方学者成为三大教育名著。 第一章教育概述 一、原始社会教育特征。 1.教育活动与生产和生活高度一体化,水平低。 2.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落后。 3.教育无阶级性。 4.与宗教紧密联系。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与现代生产具有高度相关性。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由脱离走向融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与普及性。 4.教育走向终身化和全民化。 5.可持续发展。 6.变革性与未来性。 三、教育具有商品性吗?具有。 四、学校教育产生于什么时期?奴隶社会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 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