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_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_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_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_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36—1848)

学习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重点和难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新世界观转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是资本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社会条件:政治经济及阶级状况

1、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马克。。。。。。。

(1)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产业。。。。。。。

(2)产业革命的直接后果是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

(3)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由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无产阶级作为社。。。。。。。

2、对于以上政治经济条件的理解

(1)把握历史。。。。。。。

(2)社会历史条件的有限性:第一,从马克思以。。。。。。。

(二)自然科学基础

1、19世纪的自然科学状况——自然科学在。。。。。。。

2、自然科学的成就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影响

(1)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科学与大工业一样是人。。。。。。。

(2)恩格斯则主张用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中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

(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1、发展时间:产生于17世。。。。。。。

2、代表人物:在法国从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起至西蒙?西斯蒙第为止;在英国。。。。。。。

3、主要内容。。。。。。。

(1)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实际。。。。。。。

(2)古典经济学家比较深。。。。。。。

(3)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

(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

1、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18世纪启蒙学者的理性原则的继续和发展,唯心主义。

2、主要内容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影响

(1)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

(2)空想社会主义者触及到了社会。。。。。。。

(3)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阶级斗争在历。。。。。。。

(4)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中,也提出不少合理的。。。。。。。(三)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

1、复辟时期:是指1815年拿。。。。。。。

2、代表人物:梯叶里、基佐、米涅

3、主要思想——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

(1)突破了把历史发展归结为个别。。。。。。。

(2)对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作了具体的考察。认为17。。。。。。。

(3)注重财产关系——试图证明财。。。。。。。

(四)德国古典哲学——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先导

1、代表人物: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

2、历史贡献:

(1)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

(2)最大成就是在唯心主义的基。。。。。。。

(3)德国古典哲学在历史。。。。。。。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形式是唯心的,内容是现实的。①把社会历史看作一。。。。。。。②认为在历史人物动机背。。。。。。。③只提出了认。。。。。。。

④思想是深。。。。。。。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①费尔巴哈坚持唯。。。。。。。。③费尔巴哈以人。。。。。。。

19世纪初期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合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第二节马克思和恩格斯新世界观的转变

一、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

(一)马克思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情况

1、倾向康德、费希特哲学时期:

(1)康德、费希。。。。。。。

(2)不足:导致马克思的研究脱离实际,他认。。。。。。。从而转向对“应有”和“现有”作辩证理解的黑格尔主义。

▲2、博士论文时期

1、论文成由:致力。。。。。。。

2、研究希腊晚期哲学的原因:希腊晚期哲学是自我。。。。。。。

▲补充: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自由原则

(1)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区别:第一、德谟克。。。。。。。(2)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

(3)在马克思看来,在希腊晚期。。。。。。。

3、论文中的独创精神

(1)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

(2)把自我意识看作。。。。。。。

①当世界的具。。。。。。。

②当世界与哲学处于。。。。。。。

③当哲学与世界相矛盾的。。。。。。。(扩展)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坚决用。。。。。。。

(4)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

▲补充:马克思的自我意识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的异同

。。。。。。。

二、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1841年到1842年马克思。。。。。。。

(一)对现实的批判

这一时期,马克思一方面继续坚持自我。。。。。。。

1、批判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1842.1《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坚持自我意识与。。。。。。。

(2)认为国家、法律的。。。。。。。

(3)人的行为是由一些。。。。。。。

2、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观点:站在劳苦大。。。。。。。

3、摩塞尔河沿岸农民。。。。。。。

(二)强调哲学对时代、人民的依赖性

1、注重哲。。。。。。。

2、批判以布?。。。。。。。

▲市民社会——最初是指僧侣阶层和封建。。。。。。。

(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1、转向唯物主义的原因:——第一次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1)对《莱茵。。。。。。。

(2)受费尔巴哈。。。。。。。

2、核心思想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批判一:在。。。。。。。

(2)批判二:黑格尔认。。。。。。。

(3)批判三:马克思从方。。。。。。。

(4)批判四:批判辩。。。。。。。

(5)批判五:批判黑格尔关于国家制度。。。。。。。

3、影响:马克思尚。。。。。。。

(五)恩格斯的转向——恩格斯通过英。。。。。。。

三、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

1、马克思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

(1)马克思批判了鲍威。。。。。。。

(2)马克思认为,产生社。。。。。。。

(3)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

(4)在探索实现。。。。。。。

评价:马克思对宗。。。。。。。

2、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

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

(1)从社会主义立场出发,批判英国古。。。。。。。(2)恩格斯已开始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另。。。。。。。(1)批判了卡莱尔。。。。。。。

(2)批判了卡莱尔。。。。。。。

拓展:

▲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人类解放

(1)宗教解放及局限性。。。。。。。

(2)政治解放及其局限。。。。。。。

(3)人类解放。。。。。。。

第三节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

一、异化劳动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局限马克思在《1844。。。。。。。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一)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

1、“异化”的概念及历史渊源:

①德国古典哲。。。。。。。

②德国古典哲学时代:。。。。。。。

③黑格尔:第一次在他。。。。。。。

④费尔巴哈:第一个把异化。。。。。。。

⑤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把“现象世界”看。。。。。。。▲2、“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即工人劳动。。。。。。。(2)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

(3)人的类本质与人。。。。。。。

(4)人与人的异化。人同自。。。。。。。

3、异化的属性

(1)劳动的对象化不。。。。。。。

(2)异化是现实。。。。。。。

(3)异化与异化。。。。。。。

(二)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异化劳动是《手。。。。。。。

1、确定了生产劳。。。。。。。

2、强调了人的自觉。。。。。。。

3、提出物质生产。。。。。。。

4、第一次把实践。。。。。。。

(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同异化劳动理论密切结1、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容:

(1)否定之否。。。。。。。

2、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1)批判一:黑格。。。。。。。

(四)对共产主义的论证

1、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

(1)第一,私有制不是天然。。。。。。。

(2)资本主义制。。。。。。。

2、从异化劳动。。。。。。。

(1)共产主义的。。。。。。。

(2)共产主。。。。。。。

★理解掌握:“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和。。。。。。。

从上述的论述中,。。。。。。。

(五)异化劳动的局限性

1、实际思想内。。。。。。。

3、对《手稿》的。。。。。。。

二、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1844年,马克思和。。。。。。。

(一)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一系列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批判:青年黑。。。。。。。

。。。。。。。

。。。。。。。

(三)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批判:鲍威尔等人敌视群众,尤其敌视无产阶级。不仅应该批判社会、特权者、私有主等等,而且必须批判无产者。

马恩观点。。。。。。。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问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1、18。。。。。。。

2、原因:

(1)马。。。。。。。

二、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大飞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实践”观点的形成过程

(1)《博士论。。。。。。。

(2)对黑。。。。。。。

。。。。。。。

2、《关于费尔。。。。。。。

(1)重要性:第一。。。。。。。

(2)旧唯物主义的特点:

①把对象、现实。。。。。。。

②承认真理的。。。。。。。

3、实践与唯物史观

(1)实践既是。。。。。。。

(2)旧唯物。。。。。。。

(3)费尔巴哈致。。。。。。。

4、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

马克思指明了自己同。。。。。。。

扩展:“实践”哲学纲要:(1)实践。。。。。。。

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制定

1845年9月到18。。。。。。。

(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唯物史观的实质1、历史发展的四个。。。。。。。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提出过程

(1)《经。。。。。。。

(2)《神圣家族》:明确提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得出接近于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思想

(3)《评弗里德。。。。。。。

(4)《德意志意识形。。。。。。。

(5)《哲学的贫困》:明确使用“生产关系”术语。

2、生产力和。。。。。。。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规。。。。。。。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提出过程

(1)《黑格尔法。。。。。。。

(2)《1844。。。。。。。

。。。。。。。

。。。。。。。

(四)阶级、国家和革命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通过经济斗争、革命和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到另一个阶级手中来实现的。

1、阶级、国家和革命的关系

。。。。。。。

。。。。。。。

唯物史观的发现,为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它和一切空想的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学说划清了界限。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

。。。。。。。

(一)批判蒲鲁东主义,阐发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1、蒲鲁东思辨唯心主义观点:

。。。。。。。

。。。。。。。

2、马克思的批判

。。。。。。。

。。。。。。。

3、《哲学的贫困》一书影。。。。。。。。。。。。。。

(二)新世界观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运用和发展《共产党宣言》的哲学意义:

(1)是马克思和。。。。。。。

(2)“这部著作以。。。。。。。

1、《宣言》贯穿着彻底的唯物主义。。。。。。。

常见的。

2、《宣言》闪耀着历史辩证法的光辉。。。。。。。

3、《宣言》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

。。。。。。。

4、《宣言》评价

(1)。。。。。。。

(2)。。。。。。。

(3)《。。。。。。。义哲学已经成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

核心复习题

1、简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3、马克思、恩格斯。。。。。。。4、试述异。。。。。。。10、马克思主。。。。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年哲学考研试题真题

辽宁大学2007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史 A卷 中国哲学部分 一、解释概念、命题。(5分*3) 1.前识 “前识”是韩非子在《解老篇》批判的一种观点。是指那种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前识这种东西是毫无根据的妄想。举例说,明明看一眼就知道牛是什么颜色,却要在屋子里冥思苦想,这是愚蠢的办法。 之后韩非子提出与前识论相对立的“缘道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性三品 1)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 2)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都是昏昏沉沉冥顽不灵的,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化。担当教育者任务的就是封建统治者。所以,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 3.顿悟成佛 1、顿悟成佛:顿悟是说凭自己本有的智慧“单刀直入”,一下子悟出佛理来。 2、顿悟成佛的理论基是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主张人人都能成佛的观点。所以,人的差别不在于有无佛性,而在于觉与不觉,这样就把成佛的途径全部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提倡内求于心,这是他顿悟成佛说的出发点。 二、简述题。(10分*2) 1.简述孟子“良知良能”思想。 1、含义: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固有的,不是后天获得的。这种不用学习、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就是“良知良能”。 2、所以,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办法,只要把失散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成,不必在实践中学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做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问题6: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

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问题7: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2009-06-20 14:21:09|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指_______ A、世界的本原性 B、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C、世界的物质性 D、世界的精神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_______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_______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_______ A、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_______ 1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6、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_______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低级到高级转化 D、由坏向好的方面转化 7、“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_______ A、人的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______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本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9、社会运动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 A、自然环境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10、社会形态是 A、存在与意识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选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课程编号:0223324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后续课程:西方哲学思潮评介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描述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其发展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并能对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建构其当代形态有所促进。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锻炼理论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免疫力,为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 章目名称讲授实验序号章目名称讲授实验 1绪论65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期的验证和发展62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6第五章 马克思在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发展73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纪观的探索167第六章 恩格斯晚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94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6绪 论(10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四、分期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电气课件中调试,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 的? 3、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 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 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 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 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练习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练习题 1、为什么说实践观点对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具有根本意义? 答:对马克思来说,实践的观点是思想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其哲学思想的建构原则。可以说,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来源和活力、目的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因此,实践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根本动力。马克思的哲学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的哲学活动基本是围绕实践展开的。他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去理解。他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这种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批判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实践的变革而不断处于变革之中。因此,实践观点在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根本意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答: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内容有: 1)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们为了生存,必然要进行生产,产生共同的活动,形成一定的交往关系。这些交往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又对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反作用。“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95年版,P80)“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95年版,P107)世界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内在的根本原因。它们决定着本地区、本民族交往的发展水平和要求,也决定着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关系的发展程度。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真题

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目代码:2041考试时间:月日(注: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 一.简答题 1.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辨证关系。 2.质与量的辨证关系。 3.真理的辩证法及其意义。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发展的规律。 二.辨析题 1.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征。 2.否定之否定规律只有通过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才能表现出来。 3.真理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 4.既然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而社会运动无主体。 三.论述题 1.“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你认为,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表达了什么样的对辩证法本质的认识。 2.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道理。

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目代码:2041考试时间:月日(注: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运动和物质的辨证关系。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辨证关系。 4.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二.辨析题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象化活动的关系。 2.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3.一切物质都具有同感觉相类似的反映特性,这是唯灵论的观点。 4.改革是一样深刻的社会革命。 三.论述题 1.用真理的辩证法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号:02330101 新课号:PHI-0-100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开课学期:春季 周学时: 2 学分:2 先修课程: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一、基本目的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精神实质,学习、借鉴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经验。特别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发掘马克思哲学源头,重新理解马克思,真正看清马克思哲学创新的思想底蕴、精神实质与当代价值、现代意义;二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全球化与中国化的时代潮头,为建构新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哲学奠基。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历史规律、历史经验。 第一阶段,即“第一个五十年”,大体是1844—18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为教学内容的第一篇或第一单元,包括四个时期:第一,青年马克思哲学创新铺垫期,——青年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三大理想、三大转变;第二,1843—1848年,早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关键期;第三,1848—1871年,中年马克思哲学创新深化;第四,1872—1883年,晚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升华期、恩格期著作,尤其是晚年的《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自然辩证法》、后期书信,应结合以马克思为主的哲学创新来理解。 第二阶段,即“第二个五十年”,约1895—194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次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为主要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东西两大潮头,重点突出列宁哲学三部曲:《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认识论、《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列宁最后著作中的社会主义观;对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人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作出新的反思。 第三阶段,即“第三个五十年”,约1945—19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再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主流形态;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曲折的历史教训;世界之交,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新走向与新问题。 三、教学方式 四个要点:“问题引入,原著铺路,还原历史,面对当代”。“问题引入”,就是开门见山地提出当代现实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尖锐问题,以及同学们先入为主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迷惑,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和本来面目究意是什么样”的问题,激发大家在课内、课外自己读原著。“还原历史”,我们力图突破原来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哲学简单化的理解,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面对当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代,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出哲学奠基。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卷本),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1)基本内容: 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同 青年黑格尔派一样)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 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一、名词解释题 1.市民社会[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市民社会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马克思主义用来指资产阶级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具体体现在:(1)在古代西方,市民社会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即政治社会。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②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 (2)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2.《反杜林论》[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反杜林论》集中反映了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马克思的支持下,于1878年出版。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做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经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它从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上彻底批判了杜林主义,而且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各国工人运动中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了重要作用,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3.青年黑格尔派[南开大学2015年研]

答:青年黑格尔派是指于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激进派,又称“黑格尔左派”。其活动中心在柏林,主要成员有:D.F.施特劳斯、B.鲍威尔、E.鲍威尔、A.卢格、K.F.科本、A.鲁滕堡、E.梅因、M.赫斯、M.施蒂纳等。 (1)兴起 1835年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促进了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兴起。青年黑格尔派反对黑格尔体系的保守倾向,力图从它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19世纪30年代,他们主要从事对宗教,特别是对福音书的批判性研究。施特劳斯认为,福音故事是像神话那样不自觉地发生的,其中客观的精神实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鲍威尔则认为它出自福音书作者的有意虚构,起决定作用的是自我意识,因而只有自我意识才能把人类从宗教异化下解放出来。 (2)分化与解体 进入40年代后,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青年黑格尔运动发生分化和解体。青年黑格尔派中最激进的分子(如卢格)开始公开批判普鲁士国家制度,赫斯开始宣传空想共产主义。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哲学。与此同时,以鲍威尔兄弟和梅因为首的一群人组成了“柏林自由人”小组,玩弄空洞的批判词句,蔑视群众,指责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施蒂纳则用至上的“唯一者”来鼓吹无政府主义。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一开始就有别于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他们迅速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进而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4.交往关系[南开大学2015年研] 答:交往关系是指社会交往关系。社会是由人类个体所构成的,人类个体之所以构成社会就在于人类个体之间的相互交往。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5版)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主体和主体性[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①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的人。主体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属于统一的物质世界。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也改造着自身。主体不同于主观,主观是主体的属性。②主体性是指主观主义思想作风。片面夸大主观作用,轻视客观实际;对人对事只凭主观印象,不作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其特点是片面性、表面性、直线性。 2.三大社会形态[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三大社会形态”是马克思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个阶段”。①人的依赖关系:在此阶段,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②物的依赖关系:在这一阶段才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③人的全面发展:在此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人们在自由地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自由个性的人。 3.本质与现象[南开大学2015年研] 答: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本质是类的本质,即一类事物之所以区别于他类事物的最根本的东

西,因此它是普遍性、共性,但并非共性都是本质。由于事物的种类是分层次的,本质也是分层次的,根据深浅层次的不同而分为多极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即该事物的各种个性、特殊性、具体性的总和。本质是内容,但现象不一定是形式,内容也不一定都是本质。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①二者相互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只能间接地被认识。②两者也相互依存: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它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③二者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本质变现象只能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现象变本质应理解为现象表现本质,现象越丰富,表明事物的本质也越深刻。同时,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现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同一本质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4.形而上学[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研] 答:“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通常有两种含义:①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由于传统哲学通常是以这种方式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因此人们往往把传统哲学称作“形而上学”。②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5.物质[南开大学2014年研] 答: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可以为人的意识所认识的客观实在。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基本哲学范畴。它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无限多样的特殊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试题(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编测试题、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20 分) 1.哲学共产主义 2.异化的含义 3.两种生产 4.市民社会 、分析命题(每题 5 分,共10 分)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存的 三、简答题(每题10 分,共40 分) 1.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 2.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 3.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 4.马克思的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 四、论述题(每题30 分,共30 分)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二编测试题

、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20 分) 1.社会发展五项式 2.客观真理 3.辩证逻辑四要素 4.实践的两大品格 、分析命题(每题 5 分,共10 分 1.“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真理是个过程。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列宁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思想? 2.如何理解历史的发展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 3.什么是实践?列宁对实践内涵的界定有什么样的深刻意蕴? 4.列宁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列宁对真理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三编测试题 、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20 分) 1. 物化

2.希望 3.额外压抑 4.交往 、简答题(每题10 分,共50 分) 1.简述物化的表现形式 2.东方国家没有形成市民社会阶层,东西方国家形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 3.阐释希望哲学对于人的理解。 4.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5.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30 分,共30 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卢卡奇物化 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四编测试题 、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20 分) 1.《矛盾论》 2. 《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练习题1、为什么说实践观点对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具有根本意义? 答:对马克思来说,实践的观点是其哲学思想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其哲学思想的建构原则。可以说,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来源和活力、目的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因此,实践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根本动力。马克思的哲学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的哲学活动基本是围绕实践展开的。他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去理解。他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这种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实践的变革而不断处于变革之中。因此,实践观点在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根本意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答: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内容有: 1)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们为了生存,必然要进行生产,产生共同的活动,形成一定的交往关系。这些交往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又对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反作用。“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95年版,P80)“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95年版,P107)世界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内在的根本原因。它们决定着本地区、本民族交往的发展水平和要求,也决定着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关系的发展程度。这样一来,随着人们交往活动范围的扩大,民族之间的封闭状态和分工便被打破,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2)资产阶级是开创世界历史的主体力量 资产阶级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极大的生产力,从而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此做了十分中肯的评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95年版,P277)资产阶级通过发展大工业和开拓世界市场,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处建立联系,使得原先的民族的地域的狭隘历史限制被打破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扩大了。资产阶级在开拓了世界市场的同时,又带来了国家间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由此可见,资产阶级是开创世界历史的主体力量。 3)共产主义的实现有赖于世界历史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1、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P11、13。 时代背景: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交往关系;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凸显,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开辟世界市场,用血与火开路,到处建立殖民地,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社会背景。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广泛吸纳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古希腊哲学,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雪茄的观点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这些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渊源。 2、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两个转变”→唯物主义、共产主义。 两个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结果。他们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 (1)马克思的哲学观。“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何理解?p19~20。 如何理解:马克思认为,哲学要抓住“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公开的、无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哲学应该是对人民最关心的时代问题的探究,是对人民根本的意愿、要求和呼声的理论表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 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郑忆石 钟锦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挥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功能,离不开对这门学科的正确认识、理解。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有其萌芽、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其间,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面临怎样的历史抉择?他们又说了些什么?他们的理论对其时和后世有何影响?我们该如何把悟其理论的内在脉络、理解其前后的不尽一致处?如何在“我们走近马克思”的同时使“马克思走近我们”?……弄清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评价其是非得失。因之,尽可能较为真实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是该门课程的讲授主旨。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前言 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影响 三、“读史使人明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简介 一、何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科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分期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参考书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绪论,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走进马克思》陈学明、马拥军著,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4、《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任平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被肢解的马克思》陈先达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上有何区别? 2.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客观环境、主体动因 第一节 历史选择了马克思 一.“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十九西欧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 1.尖锐的经济矛盾 2.激烈的政治冲突 二.“已有的思想材料”: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启迪 1.理论转折的先兆 2、理论遗产的启迪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理解了历史 一、家庭教育及其烙印 1、熟读萨翁十四行:超常的记忆力 2、“为伊消得人憔悴”:求真精神和谨严学风 3、盗火种的普罗来修斯:远大的抱负和无畏的勇气 二、理论探索的特色 1、鲜明的实践批判性 2、深刻的理论批判性 3、无情的自我批判性 《第二章》参考书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简明世界史》(近代部分),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4.《革命的年代》(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6.《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7.《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975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试题(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编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哲学共产主义 2.异化的含义 3.两种生产 4.市民社会 二、分析命题(每题5分,共10分)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存的。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 2. 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 3.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 4. 马克思的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二编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社会发展五项式 2.客观真理 3.辩证逻辑四要素 4.实践的两大品格 二、分析命题(每题5分,共10分 1.“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真理是个过程。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列宁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思想? 2.如何理解历史的发展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 3.什么是实践?列宁对实践内涵的界定有什么样的深刻意蕴? 4.列宁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 列宁对真理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三编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物化

2.希望 3.额外压抑 4. 交往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物化的表现形式 2.东方国家没有形成市民社会阶层,东西方国家形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阐释希望哲学对于人的理解。 4.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5.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四编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矛盾论》 2.《实践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