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革开放以来对_中国农村派_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对_中国农村派_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对_中国农村派_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对_中国农村派_研究综述

[经济思想研究]

文章编号:1003-6636(2010)01-0081-05;中图分类号:F092.7;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农村派0研究综述

颜敏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农村社会的动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大批知识分子深入农村,进行调查,使用新的理论方法研究农村问题。其中,以陈翰笙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派0是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他们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为载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关系入手研究农村问题,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关键词:中国农村派;陈翰笙;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研究综述

Research of th e/School of Ru ra l Ch ina0si n ce the I n trodu cti on of R efor m and O p en i ng Up Po licy:A R eview

YAN M i n

(Schoo l of Econo m ics,P ek i ng U n i versity,Be iji ng100871,Ch i na)

A bstrac t:In the1930s,the collapse o f rura l economy and t u r mo il i n rural soc iety i n China a ttracted g rea t attenti on.A larg e

nu mber of i nte llectua ls went deep i n the countrysi de and researched rural i ss ues usi ng ne w approaches.Am ong t he m was the Schoo l o f Ru ra l Chi na,an i m portant force i n research character i zed by Chen H an-sheng.U nder t he Ch i nese Soc i e t y for R ura l Econo m ics,they used basic pr i nciples of M a rx is m to st udy rural issues from the ang le of re lati ons o f producti on,f o r m ing d i sti ncti v e acade m i c features.

Key w or d s:the Schoo l of R ural Ch i na;Chen H an-sheng;Chi nese Society for Rura l Econo m ics;rev ie w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农村社会的动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大批知识分子深入农村,进行调查,使用新的理论方法研究农村问题,挽救农村危机。其中,以陈翰笙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是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他们在陈翰笙的组织下,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经济调查,并于1933年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致力于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试图找到解决农村危机的办法。这些学者后来因主要以5中国农村6为理论阵地参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而被称为/中国农村派0。该学派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为载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关系入手,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农村问题,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是当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学派。改革开放以来,该学派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本文对30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作一综述。

一、史料的回顾、整理和编辑出版

20世纪20年代末,陈翰笙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主持所务期间,组织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农村社会调查,目的是以精确的社会学调查对当时中国农村社会性质作一科学的分析。后来,为了便于团结力量、扩大影响,在农村调查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以下简称/农研会0)。农研会作为/中国农村派0的重要载体,其发

81

收稿日期:2009-10-30

作者简介:颜敏(1983-),男,山东滕州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展历史是学界关注的重要方面。

1982年,冯和法发表了5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战斗历程6(5中国农村观察61982年第4、5期)。他作为农研会的重要会员,详细回顾了农研会成立的背景,组织活动以及5中国农村6的编辑出版情况,为学界提供了大量的珍贵史料。1984年,全国政协编的5文史资料选辑6第84辑发表了钱俊瑞的5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成立前后6、薛暮桥的5回忆3中国农村46、孙晓村的5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与农村复兴委员会)))回忆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问题两条道路的斗争6、千家驹的5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在桂林6、冯和法的5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漫忆6等。同年10月6日,薛暮桥、钱俊瑞还在5光明日报6上发表了5漫漫黑夜中的一线光明)))纪念3中国农村4创刊五十周年6。这些文章集中展示了农研会及其会刊5中国农村6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历史和影响。

此外,一些纪念文章也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比如,秦柳方、千家驹等人著的5忆张锡昌同志在桂林6(5学术论坛61983年第2期)回顾了张锡昌在桂林主编5中国农村6战时特刊和主持会务的情况;陈翰笙著的5回忆王寅生同志)))3王寅生选集4代序6(5群言61997年第7期)回顾了他们一起组织无锡、保定、广东农村调查的情况;骆耕漠著的5怀念徐雪寒6(5出版史料62005年第3期)回顾了徐雪寒参与创办和经营新知书店,积极出版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学著作的情况。

1987年,秦柳方根据自己保存的资料,参阅了有关文件,写成5回忆1929年无锡农村调查6(5中国农村观察61987年第6期)一文。无锡调查是陈翰笙组织大规模农村社会调查的开端,但当时迫于中央研究院的压力,调查报告没能公开发表。秦柳方的文章弥补了这个缺憾,该文用翔实的数据向人们反映了当时无锡农村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尤其是剥削关系的历史状况,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著作方面,史料的整理和出版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是农研会会员的回忆录和传记的出版。主要有陈翰笙著5四个时代的我6(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薛暮桥著5薛暮桥回忆录6(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邓加荣著5孙冶方传6(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沙尚之编5记孙冶方6(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黄海著5卓越的探索者)))孙冶方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以及陈修良著5孙冶方革命生涯60年6(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等。其次是陈翰笙、薛暮桥、孙冶方、钱俊瑞、秦柳方、骆耕漠、狄超白等文集的出版。这些文集都全面而系统地收集了他们当年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论文。再次,农研会会员纪念文集的出版,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资料室5孙冶方纪念文集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于沛主编5革命前辈学术宗师:陈翰笙纪念文集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椿年、陆国俊主编5陈翰笙百岁华诞集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薛小和编5百年沧桑一代宗师:薛暮桥逝世一周年纪念文集6(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版),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5孙晓村纪念文集6(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等。这些纪念文集中包含了大量有关/中国农村派0历史活动和经济思想的文章。

此外,薛暮桥、冯和法编的53中国农村4论文选6(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的5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6 (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以及高军编的5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6(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等著作对/中国农村派0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了整理和选编,为查阅相关文献提供了很大方便。

二、对陈翰笙主持的农村调查的研究

陈翰笙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学的先驱,他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组织的农村社会调查,一方面使人们认清了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为论证农村社会性质提供了准确的现实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农村调查带出了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陈翰笙所组织的农村社会调查也是学界研究的重要方面。

关于陈翰笙农村社会调查的缘起,学界普遍认为与他在第三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的工作经历有关。1927年他到莫斯科第三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任研究员,此间,他与该所东方部部长马扎尔(L. M adjar)就中国农村性质问题产生了分歧。马扎尔(L.M adjar)认为,中国社会自原始社会解体后,既无奴隶社会,也无封建社会,而只是一种/亚细亚生产方式0决定的水利社会。这种循环式的社会发展模式至20世纪初期才被打破,而且只有在西方经济势力入侵后,中国才开始走向资本主义社会。[1]而陈翰笙则认为,/中国农业基本上是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性质。0[2]但是,由于他/不了解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因而拿不出更充分的理由和实例来驳倒马季亚尔0,/因而决心返回祖国后,一定要对中国的社会作一番全面的调查研究。0[1]这成为陈翰笙组织农村社会调查的直接动因。

1929年春,回国不久的陈翰笙被蔡元培聘为中

82

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所务。不久,他便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所这个平台,开始了广泛细致的农村调查,并聘用了王寅生、钱俊瑞、张锡昌、张稼夫、孙冶方、姜君辰、薛暮桥、秦柳方等人参加。在陈翰笙的主持所进行的重要的农村调查主要有: (1)1929年7月至9月在无锡的农村调查;(2)1929年在营口、大连、长春、齐齐哈尔等地进行的流亡的东北难民调查;(3)1930年5月)8月在保定(清苑)的农村调查;(4)1933年11月)1934年5月底在广东的农村调查;(5)1933)1935年的河南、安徽、山东烟区调查。陶诚的5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调查6(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61990年第3期),李章鹏的520世纪20)30年代陈翰笙农村调查的历史考察6(5河北学刊62006年第2期),汪效泗、郑杭生的5史学和社会学视野中的陈翰笙无锡调查6 (5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007年第2期),冯杰的5论陈翰笙的农村经济思想6(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侯建新的520世纪20) 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6(5史学月刊6 2000年第4期),张泰山的5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成果回顾6(5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002年第1期)等文章对以上农村调查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前后兴起的社会调查的热潮中,陈翰笙主持的农村社会调查可谓独树一帜。首先,在研究角度上,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即从生产关系着手,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0[3] /意图以精确的调查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作一科学的分析,并对当时席卷全国的农业危机作一深切诊断。0[4]/阶级分析是陈翰笙计划、组织调查和整理分析调查材料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也是其研究生产关系的根本方法。0[4]陈翰笙为什么会着重从生产关系和阶级分析的角度研究农村问题,而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以生产力作为研究的中心?张雪英认为:/马克思主义为陈翰笙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的工具,即社会经济结构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所作的论断。根据这样的观点,陈翰笙认为探讨一个社会的性质,必须搞清该社会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0[5]李章鹏也认为,/在他看来,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如何,直接决定这个社会的性质。0[4]

其次,在调查方法上,陈翰笙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中国农民进行科学分类[5]和对中国农村进行科学分区[4]。张雪英认为,/农村问题相当庞杂,科学分类是研究得以进行的重要门径。因此陈翰笙深知-首先就要考虑到分类问题.。-根据土地关系和雇佣关系.,将农民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这五个阶层。0[5]这种科学的分类,为准确调查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科学判定中国农村社会性质奠定了基础。在调查区域上,陈翰笙之所以会选择在无锡、保定、广东等区域进行调查,主要是因为, /江南、河北和岭南是中国工商业比较发达而农村经济变化得最快的地方。假如我们能够彻底了解这三个不同的经济区域的生产关系如何在那里演进,认识这些地方的社会结构的本质,对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序,就不难窥见其梗概,而于挽救中国今日农村的危机,也就不难得到一个有效的设计。0[6]除了宏观上的分类和分区外,在调查的技术层面上,陈翰笙也作了合理的设计,调查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分户挨家调查,二是分村调查。调查方式则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事先设计,即预先造出调查表;二是进行实地调查;三是事后分析。整个调查过程要由一人自始至终主持,以免前后不一致与脱节。0[5]正因为调查方法的适当,才保证了调查的顺利进行。

在上述的几次调查中,无锡调查最受学者的关注。汪效泗、郑杭生在5史学和社会学视野中的陈翰笙无锡调查6一文中对无锡调查进行了专门研究。该文详细考察了无锡调查的始末,对无锡调查得以顺利开展的原因进行了详细探讨,并从史学和社会学角度分别阐述了此次调查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陈翰笙主持的农村调查的历史地位,学界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叶世昌、苗欣宇和侯建新均认为,陈翰笙所进行的农村调查/用生动的、具体的材料,揭露了农村中严重的封建剥削关系的存在,用以反驳地主阶级的所谓-江南无封建.、托派的所谓-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等等谬论。0[7]得出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科学结论,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8]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论断的正确性。[9]李章鹏将陈翰笙的农村调查放到中国社会调查史上去考察,认为/陈翰笙在中国社会调查史上的地位,就是找到了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方法与西方经验研究相结合分析、了解中国农村实情的途径。0[4]另外,学界普遍认为,陈翰笙通过农村调查带出了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们在以后独自从事的调查和研究中,继承和发展了陈翰笙的思想观点,成为/中国农村派0的重要力量。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热潮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三、对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经济思想的研究

农研会是在陈翰笙领导的农村调查团的基础上

83

成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群体。后来会员规模不断扩大,最多时达500余人。农研会会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农村问题,其思想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与/托陈派0进行的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更使得他们在众多研究农村问题的团体和派别中脱颖而出。他们因以5中国农村6作为主要的理论阵地而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村派0。该学派的经济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作为/中国农村派0的重要载体,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经济思想是值得研究的。目前,对农研会经济思想研究的成果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研究

/中国农村派0同/中国经济派0进行的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是20世纪30年代思想界的重要事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受到了当代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论文方面,韩凌轩的5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6(5文史哲61982年第1期)、左用章的5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性质之论战6(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61990年第1期)、王硕的53中国农村4与3中国经济4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论战6(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5月)等文章对这次论战的背景、论战内容、影响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在著作方面,程恩富主编的5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国卷)6(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马健行编著的5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6(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胡希宁、张锦铨主编的5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简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张家骧主编的5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6(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张问敏著5中国政治经济学史大纲(1899-1992)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等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著作以及马伯煌主编的5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6(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刘宏、沈山、石淑华著5百年梦寻)))20世纪中国经济思潮与社会变革6(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以及陈勇勤著5中国经济思想史6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通史类著作都从不同角度对论战的思想主张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对陈翰笙、薛暮桥等主要会员经济思想的研究

陈翰笙是/中国农村派0公认的领袖,并长期担任农研会理事长一职。鉴于陈翰笙的历史地位和学术成就,学界对陈翰笙经济思想的研究明显较多。叶世昌、苗欣宇的5陈翰笙民主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6(5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62005年第2期),张雪英的5试论陈翰笙有关中国农村研究的思想与方法6(5中国经济史研究62008年第2期),冯杰的5论陈翰笙的农村经济思想6(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和李玮的5陈翰笙农村经济思想研究6(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等文章或者从宏观方面研究了陈翰笙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或者从微观层次上对陈翰笙经济思想的理论起点、问题切入点和研究理路进行了分析,希望在方法论上为现在的农村问题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对农研会会员个人经济思想的研究主要存在于一些专题类的著作中,如钟祥财著5中国土地思想史稿6(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着重研究了陈翰笙、孙冶方、薛暮桥、钱俊瑞的土地思想和土地理论;叶世昌、施正康著5中国近代市场经济思想6(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着重研究了钱俊瑞、骆耕漠、冯和法、孙晓村、薛暮桥、徐雪寒等人关于农产品商品化的思想;叶世昌、李金宝、钟祥财著5中国货币理论史6(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着重研究了钱俊瑞的国际货币权论、孙冶方对物产证券论的批判以及薛暮桥领导山东解放区经济工作期间提出的货币理论;张家骧主编的5中国货币思想史6(湖北人民出版社)研究了薛暮桥、姜君辰等马克思主义者在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思想。丁孝智著5五四以来中国商业经济思想的发展6(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研究了薛暮桥主持山东根据地经济工作时的商业经济思想和千家驹的物价思想;蒋玉珉著5合作经济思想史论6(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则研究了薛暮桥农业集体化思想。

(三)对/中国农村派0经济思想的总体研究

/中国农村派0是20世纪30)40年代活跃于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学术活动和思想主张备受当时人们的关注。将该学派作整体研究,也是当代学界研究的切入点之一。钟祥财的5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述论6(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详细研究了/中国农村派0研究农村问题的核心、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等;程霖的5中国农村经济改造模式与发展路径)))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的探索6(5财经研究62007年第5期),邹进文、王芸的5国民政府时期乡村经济建设思潮研究6 (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62006年第4期)和王景新的5乡村建设的历史类型、现实模式和未来发展6

84

(5中国农村观察62006年第3期)将/中国农村派0的经济思想放在当时的历史和学术背景下,与其他学派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而雷颐的5/中国农村派0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6(5近代史研究61996年第2期)和郭若平的5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学理探源)))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0有益成果的吸收6(5中共党史研究62003年第4期)则侧重于研究/中国农村派0的经济思想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形成的影响。

此外,池子华、倪东升的53中国农村4的历史和思想6(5社会科学家61995年第6期)对5中国农村6的创办和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研究。

四、总结与评论

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农村派0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也正在逐步深化。但是,与/中国农村派0丰厚的经济思想和卓越的历史贡献相比,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

1.对/中国农村派0经济思想的研究相对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对20世纪30年代众多农村经济学派的研究逐步深入,成果层出不穷,其中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0是最受学者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从何建华、于建嶸的5近20年来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综述6(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62005年第3期)一文可以看出,至少近20年来,对/乡村建设派0研究成果的数量远远大于对/中国农村派0的研究。这说明,/中国农村派0的经济思想还有待更深入的挖掘。

2.材料来源、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历史评价较为单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材料使用上,目前学者使用的多是5中国农村6上的文章,而对于/中国农村派0的经济学家发表在其他刊物上的文章,使用的和引用的都比较少;第二,在研究内容上,绝大多数学者研究的是陈翰笙、薛暮桥、钱俊瑞等著名会员的经济思想,而对于众多非著名会员的经济思想,则鲜有提及;第三,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革命史观0的研究方法依然是主流,学者多侧重于/中国农村派0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的贡献,而忽视了作为一个学术群体在学理上的分析;第四,在对/中国农村派0的历史评价上,目前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持全盘肯定的态度,而认识到局限性的则非常少。

3.至今还没有学者对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进行专门研究。农研会作为/中国农村派0的重要载体,是20世纪30)40年代在国民党统治区活动的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团体之一,它的存在为团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共同研究中国农村问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对于该社团创立、发展、组织、运作等情况作全面综合研究的,目前还没有。

由此可见,/中国农村派0和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依然是有待开采的富矿,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挖掘。但随着民国史研究视野的扩大,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对/中国农村派0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必将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

感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郑学益教授的意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陈翰笙,任雪芳.四个时代的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40.

[2]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张泰山.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成果回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4]李章鹏.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翰笙农村调查的历史考察[J].河北学刊,2006(2).

[5]张雪英.试论陈翰笙有关中国农村研究的思想与方法[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2).

[6]陈翰笙.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A].汪熙,杨小佛.陈翰笙文集[C].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73.

[7]钱俊瑞.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成立前后[A].薛暮桥,冯和法.5中国农村6论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侯建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J].史学月刊,2000(4).

[9]叶世昌,苗欣宇.陈翰笙民主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责任编辑:萧敏娜

85

国内农民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农民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的发展被置于发展的核心立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从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到关注农民发展,构成了农民改革和发展的一条主线。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民发展问题的讨论持续升温,研究涉及农民发展的概念、农民发展的主体、农民发展的现状以及农民发展权问题。通过梳理研究文献,总结农民发展研究取得了成果,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民发展研究。 关键词:农民发展;发展现状;农民发展权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即三农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农民进城和学者下乡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社会景观。农民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农民问题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学术术语,即农民发展,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动力,也是发展的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就是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发展。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农民发展既是中国发展的面临的艰巨任务和有待于破解的最大难题。没有农民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农民发展概念的提出,把农民作为发展主体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从而产生了一批较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学者们围绕农民发展的概念定义与内涵、农民发展的主体分类、农民发展的现状、农民发展权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既有共识,也存在分歧。梳理近十年来有关农民发展的研究成果,总结农民发展研究的成果,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可以进一步拓展农民发展研究的创新空间。 一、农民发展的概念 农民发展,作为一个新近的学术概念,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界定。叶敬忠(2000)将农民发展定义为农民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实现农户及农村社区的变迁的过程。这种变迁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机制与立法、人力与性别、知识与技术及环境等方面。[1]李克强(2007)认为农民发展的内涵就是农民本质力量和本质关系的发展,即农民意识的发展,根本就是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2]赵宇霞等(2012)将农民发展概括为农民生存发展、本质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3]周明海(2008)综合现有发展学的有关理论,认为农民发展至少应有以下四层含义:农民发展的前提是获取平等的发展机会,农民发展的条件是政府均等化的资源投资,农民发展的态势在于可持续发展,农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消除贫困、实现实质自由。[4]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生在90后,肯定是经历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热潮。但是在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我经常听到一些长辈谈及现代农村的诸多变化,他们也都是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真的远超从前了。从自身经历而言,童年时没有见过的许多事物,现在纷纷涌现,那些年经历的一些农村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片浪花。 小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经常听大人说着,以前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粗粮,吃红薯干儿、红薯粉儿、红薯叶,当时要想吃上一回白面,那得等到过年,还不一定吃得上。农村呢,除了过年,没有过其他节假的习惯,一是没钱没物过,二是都要出工做活,也没时间过。那时,农民最大的奢望与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至于菜,就只有天天开水煮蔬菜了,油肉这些平常是没有的,也只能是过年时能吃几天。 古代晋惠帝曾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么要问那时候的农村有肉吃吗?当然有,只不过吃肉的机会也是很少。听父亲说,当时生产队里养猪,遇到特殊的日子,就会选一头猪杀掉,全队人吃肉。那个时候吃肉叫打牙祭。父亲还说,80年代中后期,农村里吃肉的机会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这时农村也通电了,一开始出现了 收音机,慢慢黑白电视开始出现,不过那时停电是经常的事。对于农村的住房变化,这个算是最直观、最明显可以看到的变化了。当年的建筑,土墙,灰瓦,屋顶竹结构,易腐朽,由此也导致了下雨天屋里漏水的现象。在奶奶去世之前一直住的是这种房子,我也在里面住过很多次。冬天可以挡得住风,但是下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住土墙茅草房,最凄惶的时候是下大雨时,

房顶漏水,家中盆桶罐之类的容器得全部用上,晚上直接无法安睡。但漏水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最让人恼火的事墙脚浸水进水。老土墙房,通常没做什么基础,经年累月,墙脚被老鼠打了好多洞,雨水会从洞中浸进来,浸湿家中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担心土墙会被泡松垮塌。所以,每当下大雨,我们小孩在屋内用盆桶罐接漏水,大人得冒雨在屋外掏檐沟,使雨水尽可能地流走不形成积水,保护墙脚。这种住房现在还存在的原因是不舍得拆,基本上所有的新建住房都变成了砖瓦结构,结构比较科学合理,屋顶也不再漏水。更有许多的人盖起小楼,买上了小车,脱离了贫困生活。 当时买布要凭布票,每人每年的购买量都是有记录的。买布用来做衣服,但是当时好几年都不会有新衣服穿,基本上都是打补丁,一件衣服打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鞋,男人一般穿解放鞋,女人多是自己做的鞋。小孩一年可能有大半年是打光脚板,冬天天冷才穿鞋,袜子基本没有。 慢慢地,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 改革开放即将四十年,农村发展变化巨大,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党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把"三农"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重中之重工作,进一步制定了农村发展和惠民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辅农业,农民权益保护,农村

论述中国梦的主要内涵以及与个人梦的关系

1论述中国梦的主要内涵以及与个人梦的关系。 答: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际上这是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理想目标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丰富中国梦。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事业而言,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大学是一段追梦的岁月,大学生处于做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把艰深的概念通俗化。现在,大多数当代大学生为了生计而去报考公务员、报考研究生,求稳之心理已经逐渐蔓延了大多数大学生的内心。公务员报名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图安逸的心理状态,一味追求“铁饭碗”。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标,丢失了理想就丢失了人生的方向。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更应树立宏伟的目标,怀揣远大理想,为国家更加富强奋斗个人奋斗成功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你从山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我写的小说即将付印出版,他办的公司开始起步上路,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们都是主角。 积极进取、自信自强,才让自由女神成为梦想开始的符号。而今天的中国,正有越来越多人敢于梦想,也正有越来越多人梦想成真。 2论述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意义以及从哪些方面做起。 答: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未来国家海洋局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成。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既要注重开发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开发格局的优化。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科技方面,刘赐贵指出,国家海洋局将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跟踪和探索海洋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高勘探开发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岸带、海洋生态环境的水平,加强海水淡化、海冰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新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勘探和安全开发技术等。国家海洋局将按照“五个用海”的要求积极推动海洋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规划用海、坚持集约用海、坚持生态用海、坚持科技用海、坚持依法用海。 3深化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答: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紧迫的需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是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实力提升是首要任务,促进综合国力提升是根本目的。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同时,在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进程中,社会各界应切实将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推动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摘要]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三十年。本文解读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台的背景,全面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演进过程,旨在总结其经验,从而探出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实际的土地制度。其经验主要有: 土地制度的改革,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制度内的农民受益; 必须尊重农民的创造性选择; 必须循序渐进,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经验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三十年。三十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成功转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发挥了巨大的制度效应,它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彰显了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可以说,中国农民创造了世界的奇迹: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还多的人口。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台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它是伴随着上世纪50年代后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而诞生的,这种土地制度规定了我国农村土地是以生产队为基本所有单位,是以土地的集体所有为特征的,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的国情下,这种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唯一的正确的制度选择。其在实施的20年间, 确实比那种“个体的、分散

的、落后的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有活力,为国家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为了适应国家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历史过程中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8年国家初步工业化的目标已经顺利实现,工业化原始积累已经完成,人民公社制已完成了其应有的历史使命,其弊端也日益暴露。 人民公社制本质上是高度集中的“政社合一”体制,由于受到“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强调提出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强行在全国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并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统一安排生产、统一调配劳力,彻底废除农村土地私有制,彻底剥夺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从而使土地乃至农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都属公社共有,由公社统一经营。由于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到1978年,全国尚有2. 5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因而,一轮新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迫在眉睫,一种新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呼之欲出。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的分田单干,包产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土地政策的变革成为农村改革乃至中国改革的突破口。[1]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带有鲜明的渐进发展的特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的农地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第一轮土地承包时期(1978-1993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期(1993年-至今),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2]:

用史实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1]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基于国外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现状,国内博物馆在几年近也开始陆续免费开放。但是,由于管理机制的缺失,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制度并没有达到十分完善,并且免费开放的标准没有达到整齐划一。具体表现在:同一层次的博物馆的硬件和软件在免费开放的情况下并没有做到同步的提升。不同层次的博物馆在免费开放的情况下硬件和软件并没有达到一个递增递减的标准。因此我们需要对国外的免费开放博物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对他们的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学习,来针对国内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一举动作出一套完整的指南手册。 以下是对浙江博物馆以及湖北博物馆免费开放前后硬件和软件的变化的调查。 1.针对观众量的剧增,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实施日总人数控制测算。湖北省博物馆原设计的正常接待能力为日均3000人。针对免费开放后的变化,管理者对博物馆的现有接待能力进行了慎重的评估,认为每天5000人为可承受接待能力,因此决定将每天的观众量控制在5000人以内,以保证正常的参观环境和文物、观众的安全。 2)采取发放免费参观券的措施。为适当控制客流,采取了分时段发放免费参观券的办法。博物馆广播定时播放参观须知,讲解咨询人员加强组织疏导,引导文明参观。在馆门口发票处增设了观众排队领票围栏,每天9?誜00开馆发票,上午发放3500张,下午发放1500张,全天基本控制在5000张,下午停止发票前派保安排在领票队伍末尾,及时劝阻后来观众改日再来,有效缓解了观众拥堵现象。 3)对团队、外宾团体参观采取提前预约的方式。为调节观众流量,博物馆对团队、外宾团体参观实行提前预约,适当错开高峰时期,这样既保证了团队的参观质量,又保证了正常的参观秩序。 4)对观众集中的个别展室实施必要的人数控制。对曾侯乙墓、梁庄王墓等观众集中的展厅,加强引导,实施必要的人数控制。当人数太多时,及时通知安保人员组织观众在展厅门口排队进入,或劝导观众先看其他展厅,以控制和减少展厅的人流量。同时利用技术防范设施对金银玉器展厅和一级文物柜等重点部位进行严密监控,还派出保安在展柜周围人盯死守,并及时劝阻个别人不利于展柜和文物安全的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转眼之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早已有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不错,要是没有当初的邓小平一声令下喊出来改革开放的口号,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以珠海为中心的经济特区,使工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所有制结构日益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分类广泛、技术含量较高、外向度突出的工业格局。按照近几年统计显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 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农民们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可以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WTO组织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紧接着就是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也是世界给中国最大的肯定。之后神州五号,六号乃至七号的升天,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面还是在科技上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中国不再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吃的方面,人们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我国商品早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在质量上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化精选.

1 / 4word.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三个代表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坚持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中国农村产业也正蓬勃的发展着。从以下几点不难看出,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村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公路建设的变化 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就变成了“水泥路”,现在变成了真正宽阔的水泥马路,中间三四辆车可以并排通行,在街道上畅通无阻,路两边的人行道栽满了高大的树。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所以,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也支援了农业生产,把农民的致富路铺到家门口。为农村经济发展,为繁荣农村经济提供了服务;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也就是促进了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全方位的发展。所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落脚点就是要更好的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物流增加,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旧的以拖拉机和人力、畜力、自然力为主的运输方式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尽快改变农村落后的交通现状已变得适分迫切,同时也对农村公路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来说,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离开了农村公路的跨越式发展,也不可能完成新的跨越式发展。所以对农村来说,加强公路建设是必要的改变,也就是加快农业发展的保障。特别是近几年来,公路建设的速度更是惊人,一条条的公路就如一条条蜿蜒盘旋的巨龙一样,一直延伸到家门口。 二农用工具及交通工具的变化 以前农村人劳作耕田全都是用水牛,尤记小时候我常常跟着爷爷去犁地,用的都是黄牛拉的小车,即费时又费力。而现在,先进的耕田机器代替了简单的劳作,农忙的时候都是用农用专用的收割机、插秧机、犁地机等。以前我们用黄牛耕地,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好。现在我们用先进的耕田工具,不但省力,而且耕种快捷,节俭了劳动力,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加快了农民致富速度. 以前我们都是用人力小板车或者再先进一些用牧畜拉车去办事,而如今家家都是用拖拉机了,更甚至都使用私家车了。现在随着公路建设的进步发展,公交车随处都有了,四通八达的,到哪儿都有。 三农村住房的变化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要争气,要看变化有多少,住房条件少不了”。与过去相 比,当今的住房条件简直是今非昔比!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家家户户住的房子全都是毛草房。 2 / 4word.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生在90后,肯定是经历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热潮。但是在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我经常听到一些长辈谈及现代农村的诸多变化,他们也都是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真的远超从前了。从自身经历而言,童年时没有见过的许多事物,现在纷纷涌现,那些年经历的一些农村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片浪花。 小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经常听大人说着,以前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粗粮,吃红薯干儿、红薯粉儿、红薯叶,当时要想吃上一回白面,那得等到过年,还不一定吃得上。农村呢,除了过年,没有过其他节假的习惯,一是没钱没物过,二是都要出工做活,也没时间过。那时,农民最大的奢望与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至于菜,就只有天天开水煮蔬菜了,油肉这些平常是没有的,也只能是过年时能吃几天。 古代晋惠帝曾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么要问那时候的农村有肉吃吗?当然有,只不过吃肉的机会也是很少。听父亲说,当时生产队里养猪,遇到特殊的日子,就会选一头猪杀掉,全队人吃肉。那个时候吃肉叫打牙祭。父亲还说,80年代中后期,农村里吃肉的机会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这时农村也通电了,一开始出现 了收音机,慢慢黑白电视开始出现,不过那时停电是经常的事。对于农村的 住房变化,这个算是最直观、最明显 可以看到的变化了。当年的建筑,土墙,灰瓦,屋顶竹结构,易腐朽,由此也 导致了下雨天屋里漏水的现象。在奶 奶去世之前一直住的是这种房子,我也 在里面住过很多次。冬天可以挡得住风,但是下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住土墙茅草房,最凄惶的时候是下大雨时,房顶漏水,家中盆桶罐之类的容 器得全部用上,晚上直接无法安睡。但漏水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最让人恼火的事墙脚浸水进水。老土墙房,通常没做什么基础,经年累月,墙脚被老鼠打了好多洞,雨水会从洞中浸进来,浸湿家中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担心土墙会被泡松垮塌。所以,每当下大雨,我们小孩在屋内用盆桶罐接漏水,大人得冒雨在屋外掏檐沟,使雨水尽可能地流走不形成积水,保护墙脚。这种住房现在还存在的原因是不舍得拆,基本上所有的新建住房都变成了砖瓦结构,结构比较科学合理,屋顶也不再漏水。更有许多的人盖起小楼,买上了小车,脱离了贫困生活。 当时买布要凭布票,每人每年的购买量都是有记录的。买布用来做衣服,但是当时好几年都不会有新衣服穿,基本上都是打补丁,一件衣服打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鞋,男人一般穿解放鞋,女人多是自己做的鞋。小孩一年可能有大半年是打光脚板,冬天天冷才穿鞋,袜子基本没有。 慢慢地,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 历史沿革 作者:秦英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土地制度的一大创举,自提出至今也不过三十几年,通过不断创新、完善,现已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阶段,此阶段主要以中央文件及部门规章的调整为主。 1、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无疑是以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18位农民分田到户为起点,小岗村18位农民在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创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979年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规定“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这表明对于“包产到户”,国家在政策上有所放松。 3、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规定:“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集体经济长期搞不好的生产队,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也可以包

干到户”;“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这是第一个肯定包产到户的中央文件,对解决“包干到户”、“包产到户”问题的争论及推动农业体系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其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5、1983年1月,第二个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出台,该文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了高度评价,赞扬它是“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6、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三个1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主要强调要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将土地承包期政策明确规定为延长15年不变;对农民向土地的投资应予合理补偿;自留地、承包地均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作宅基地和其他非农业用地等。 上述4-6点所述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从政策上、理论上将包产到户稳定化、长期化、合理化、规范化,正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因此制度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广实施,1978年至1984年我国农业得到飞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二、逐步完善阶段,此阶段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进法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 院系:日本语学院 年级: 2009级 班级: 11班 班内序号: 05 姓名:张帅 2010年2月1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张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世界感叹。期间,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国人的共同努力,战略方针的高效有力,等等,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打下基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当然,在教育、科技、航天等领域,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 下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的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约合14 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2010级02班姓名:蒙清新指导老师:邓李林学号:20100342048 摘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如今改革开放的航船已驶过三十几个春秋,中国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本文在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内江市的农民收入现状及增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内江市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制约内江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成因,充分说明农民工收入状况造成的严重影响及需要迫切解决的紧迫感。我们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收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农民工收入情况增长问题影响改变 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刻地改变着郯城人民的命运。30年前,人们住的都是土房,房顶连瓦片都没有,下雨天,人们可就遭殃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有时墙壁也会掉土。还不时听见老鼠窸窸窣窣的声音。人们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野菜,穿的都是粗布衣,补丁罗补丁,家里孩子多的,大的穿小了,二的穿,二的穿小了,老三穿,一直穿到实在不能穿了,一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还有许多孩子因为家穷,念不起书,都没有上过学校。即便上了学校,一两年也就辍学了。交通工具就更没有了,出门全是步行。小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收割机,播种机,全部是人工,每当农忙时节,你便会看到地里忙忙碌碌的,大人小孩,手操镰刀,弯着腰一把一把的收割,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冒着炎炎烈日,时间就是生命啊,若遇上大雨那一年的功夫就化为泡影了,那时完全是靠天吃饭。现如今,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也不断优化。经过了三十年的努力拼搏,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今天,在衣、食、住、行、用等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能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直接反映了我国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一直以来,我国提出的农民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跨入小康社会,而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和农民生活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他的评语。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二、生物医药科技 (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

(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 (1) 军事科技是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工程技术,亦称国防科技、军事科技。他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武器装备极其研制、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军事工程,军事系统工程。 (2)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简言之,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议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信息科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单分子化学与单个原子和分子的磁性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单分子选键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

我家位于豫西的洛阳的一个农村里,小时候家乡的环境很好,那时经常听到鸟叫,处处都是大树,书上也有很多鸟窝,夏天的傍晚在河边有很多萤火虫在飞舞,树上也有很多知了在唱歌,整个生态环境非常好,非常适合人居住。同时我们家乡的伊河滩里也有很充足的水,有很多的鱼和蛇,夏天我们习惯去哪洗澡和逮鱼,还有我们的地里的水也很深,可以种水稻,并且年年都是大丰收甚至我们那湖地里的水经常可以埋没我父母的膝盖,每次收稻谷的时候就是最累的时候,因为地理水深,泥多,每次只能拿一捆稻谷,并且稻谷上很多水,也很重, 童年的家乡永远是美好的,环境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乡的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家乡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村西边的油漆厂,经常排放一些难闻的气味,最严重的是他在我们村的上风口,一排废气,我们村子里都是那味道,非常难闻,还有他还给我们存的小河里排放废水,弄的我们的小河里经常漂起死鱼,再加上那个上游的造纸厂也经常排放污水,现在我们村的小河已经断流了,没有流水了。五一放假我回家,去了我们的伊河滩,那里的地也很旱,汗的不可思议,因为以前那里的地的水总是埋没膝盖。我问了我母亲为什么会这么旱,她说我们伊河滩的树都被伐完了,也建了很多沙场,专门挖沙卖沙,导致我们河滩的水位不断的下降,现在我们伊河滩的地只有就少部分还能种水稻,很多地已经该种小麦,玉米,油菜的旱地作物了。 母亲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深思,我们村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也很快,人民的购买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是以前单靠种粮食卖粮食过日子了,甚至现在很多人都不愿种地了,都将地转让给了别人,因为他们赚的钱已经够自己一年花了,这不得不承认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环境问题,我们村的小河断流了,以前夏天的时候河水还很深,我们还经常在洗澡,现在却断流了,留给我们下一代的只是一个干涸的河床,只能听我们给他们讲那些小河的故事了。所以我感觉要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化升级,好在这正是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一个战略任务。 十七大报告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涵盖经济增长的含以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了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还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到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这些经济增长模式导致很多地方或大或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变化 班级:软件+土木082班学号:姓名:崔悦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2008年8月,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军团获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1位,成为了真正的体育大国! 中国的变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尝试,其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深度、广度和开放性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划时代的尝试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最重要的一步。从历史的长远观点来看,这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改革进程的路还很艰难,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变化之大,举世瞩目。如何借鉴30年成功的经验,牢牢把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这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其中,改革的“变”与“不变”最值得研究。 邓小平曾多次用“变”与“不变”指明改革的本质和前途,比如,他在1980年指出,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形势下,坚持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再比如,他在1984年分析改革形势时说,“最大的不变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此外,他还预言:这个“变”与“不变”的问题,“是人们议论纷纷的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