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静电现象说课稿

静电现象说课稿

静电现象说课稿
静电现象说课稿

《静电现象》说课稿

实验中学曹云云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

1.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带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件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难点和重点

前面我说过,摩擦起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因此,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直以牢记为主,而对于为什么说只有两种电荷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

1.4选用的教具及准备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探究性学生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基于以上原因,我为本课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如静电现象(手摸那个带电的球后,头发全都飘了起来)课件、摩擦起电,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外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静电现象的资料,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活动器材,如: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

1.5教学处理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洗洗头,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我会先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学生能较容易成功,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为后面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探究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的顺利进行,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细绳,使他们都能吊在细线上,这样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动,受力后也很易转动,实验效果明显,学生通过经历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4教法、学法

4.1教法

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4.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逻辑地分析,讨论,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

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逻辑推理,总结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事实,并应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5.1静电现象,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安排了静电现象视频和静电现象图片,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既有的经验、智慧和知识,让它们与后续的新知识进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构成。

5.2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活动7.4 摩擦起电

设问:你有办法吸起这些小纸屑吗?

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儿时的实验:用塑料尺或钢笔的塑料套摩擦头皮然后去靠近小纸屑。

师:我们刚才发放了玻璃棒和橡胶棒,去靠近这些小纸屑,试一试,又有什么结果。

学生靠近后,发现不能吸引。

老师以规范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去靠近这些小纸屑:

学生靠近后,发现这次能吸引了。

问: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说明了什么?还记得吗?

生:说明物体带了电。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带上电的?

生:用摩擦的方法。

师:你能帮摩擦起电下个定义吗?

个人认为,这样的过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归纳的过程。

5.3步步深入,突破难点

师:事实上,这些知识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了,是不是呀?时过境迁,更准确地讲是今非昔比,我们的心智更高了,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现在再看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你更感兴趣的问题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提问。

活动7.5 探究带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师:我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择其一二进行研究,刚才有同学问,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撇开这个问题先不谈,我想问:第一组同学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组同学也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

在学生讨论,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在物理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同样的物体带上电,我们就说它带的是同种电荷。

问:如果同种电荷遇到一起会怎样呢?同学们用这两根玻璃棒试试看。

学生实验后会发现两根玻璃棒会互相排斥。

问:由此能否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一结论?

学生很快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请持否定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使其他同学意识到: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结论;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橡胶棒继续实验,并告诉学生,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是相互

排斥的。

我始终认为,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我们物理课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

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同学们能否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我们假定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A电荷,我们只要让橡胶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则说明是同种电荷,即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也为A电荷;若不是排斥呢?说明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则我们就假定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B电荷。

学生实验后发现,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证明:一、它们是异种电荷;二异种电荷会互相吸引。

小结:经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大量实验证明:

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设问:刚才我们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塑料尺也带了电,那么,塑料尺所带电荷的种类有几种可能呢?

学生讨论和达成共识:有3种可能:①与玻璃棒的相同,为A电荷;②与橡胶棒的相同,为B电荷;③与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都不一样的第三种电荷,假定为c电荷。

再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若与玻璃棒排斥,则为A电荷;若与橡胶棒排斥,则为B电荷;若是第3种电荷,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因为与A不同,所以会和玻璃棒吸引;与曰也不同,所以又会和橡胶棒吸引,即两次都会吸引。

学生实验后发现:一次吸引,另一次排斥。

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从来没有见到过两次都吸引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课件展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应该说,上述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过程,重点得到强化,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而且,实验的进行和问题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6、作业布置

(1)课后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各种媒体搜集静电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见课本WWW2)。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活动、制作、实验、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本节课作业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作业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稿.pdf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尊敬的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本节教材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我将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教学设计。 本节由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三部分内容组成,它们是本章的预备性知识,关于静电现象方面的知识,初中已有介绍,而高中更侧重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对于静电感应现象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并在此基础上,知道感应起电与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一样,不是创造电荷,而是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从而对电荷守恒定律有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知道各种守恒定律都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它们不是科学家盲目摸索中得来的,守恒始终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本节要进一步突出守恒的思想。另外教材中还安排了元电荷与比荷这两个概念的介绍,这是基于今后的学习需要。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等,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在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静电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与思考中来。并且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已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结合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具体情景,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是。 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并且只存在两种电荷。 2.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说出让物体带电的三种起电方式。 4.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5.说出元电荷和比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了解是物体带电的方法,能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守恒的观点看待世界,形成多样统一的物理观。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的应用》是高中物理选修3的内容,是对静电感应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应用。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静电感应是电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在静电感应过程中,电荷如何移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正、负电荷如何分布。这些都是学生所难以掌握的。对于静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带电导体上的静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通过采取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设计方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电平衡产生原理。 2、知道静电平衡状态的特点。 3、知道导体上的电荷分布。 4、知道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 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小组讨论掌握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的过程。 二、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难点】 理解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的特点。 【教具】 演示:塑料板、装有小鸟的铁鸟笼、电子感应圈、法拉第笼 分组:起电机、金属笼、导线、验电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演示1)静电吸附 生产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很多,比如(静电吸附演示)老师用毛巾擦塑料板,请看,刚才老师用静电吸附展示了我们的课题,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个小实验。 (演示2)电击铁笼中的小鸟实验 这是一个金属笼,笼中有一只小鸟,小鸟落脚的地方都是用金属丝和金属盘制成,是不是都应该是导电的?(是)下面我用高压电去电击小鸟,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小鸟会怎么样?(死掉)是不是我们一起来做一下。 这是一个电子感应圈,它可以产生上万伏的高压,接通电源,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这是高压电,小鸟为什么还能安然无恙?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教学: 《板书》一、静电平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静电的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对静电现象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一定的理性认识,他们也生活中也接触过静电现象,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

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根据教材的活动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通过本课的教学研究活动,我的学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难点是对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我们都知道,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

幼儿园科学活动《奇妙的静电》说课设计

活动内容:奇妙的静电
活动内容:奇妙的静电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充分动手操作感知、发现物体摩擦后产生静电现象,初步了解静电的相吸、 排斥、放电现象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静电的利用与防止。 b5E2RGbCAP 2、使幼儿用观察记录的方式,交流探索摩擦起电现象的过程和结果,并用完整的语句进 行表达与描述。 3、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尝试与他人不同的方法,不但 增强其自信心。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碎纸、泡沫、丝巾带、海绵、尺、笔、木梳、毛皮、橡胶棒、丝绸、玻璃棒。 活动过程: 1、“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神奇”的魔棒吸起小碎纸。 2、幼儿尝试。 (1)想办法用玻璃棒吸纸屑,探索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能吸起纸屑。丰富词汇:摩擦。 (2)幼儿再次尝试,感受成功的喜悦。 (3)向幼儿介绍玻璃棒吸起碎纸屑的原理,揭示课题。 3、尝试用不同材料操作,感知静电的相吸、排斥现象。 (1)幼儿分组操作,并做操作记录。 (2)幼儿讲述操作过程。 (3)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材料摩擦以后都能产生静电现象。 (4)小实验,发现静电的排斥现象。 5 幼儿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静电现象,了解静电的利用与防止 大班科学《转陀螺》说课稿 作者: 苗青枝 来源: 宝宝龙幼教网 2007-10-1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转陀螺》。 一 说教材 (一)说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像风车的转动,车轮的转动……,在我们成人看来是理 应如此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 探索欲望,为了顺应孩子的心理,我选择了转陀螺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来帮助幼儿去发现探索并 体验转动的乐趣。 p1EanqFDPw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1 探索学习彩色陀螺的制作方法。 2 再做做玩玩中,观察陀螺旋转时色彩的变化。 3 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静电现象说课稿

《静电现象》说课稿 实验中学曹云云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 1.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带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②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难点和重点前面我说过,摩擦

静电现象的应用 说课稿 教案

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电场知识的应用。静电平衡状态及静电平衡下的导体的特点及导体上电荷的分布情况是本节的重点。教学中要重视两方面的处理:一是重视推理的过程,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推理过程,这样才能做到不仅知道结论,而且知道这个结论是怎样得来的,以加深理解;二是重视实验和动画演示,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知识。 对静电屏蔽的讲解,同样需要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知识。在使学生理解把导体挖空这个推理过程的同时要做好实验,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静电屏蔽现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场的基本知识,了解了电场的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基础。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关于静电现象应用的实例。但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一些结论也较难理解,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会给本节内容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设计思路 《静电现象的应用》是本章的难点内容,概念规律非常抽象。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探究全过程,才能深刻理解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规律。克服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和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探究品质。 本课题设计的另一思路旨在让学生认真讨论,积极参与,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本节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首先学生活动,对不带电的金属导体放入电场中发生静电现象的讨论;然后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得出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最后通过例题巩固加深理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电感应产生的原因,理解什么是静电平衡状态; 2.理解静电平衡时,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表面且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3.知道尖端放电、静电屏蔽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掌握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理解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 2.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 静电平衡导体的场强和静电荷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电场中导体的特点。 教学方法 推理归纳法、问题解决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验电器、法拉第圆筒、有绝缘柄的金属球一个、金属网罩、收音机、感应起电机、导线若干。视频资料,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问题: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 将不带电的导体靠近带电体时,导体上就带电了,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现象。 问题:静电感应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静电感应现象的实质是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电荷的重新分布。 问题:在静电感应时用手摸一下导体,再移走源电荷,则导体带什么电?若将导体接地则情况如何?左端接地呢?

八年级下册物理《静电现象》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物理《静电现象》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物理《静电现象》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静电现象》。下面我从十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 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我们教一门科目,不是建造有关这门科目的一个小型现代图书馆,而是使学生亲自像数学家思考数学,像史学家思考史学那样,使知识的获得过程体现出来,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 所以本课采用了演示和学生探索性实验相结合并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通过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体验中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在体验中感受科学的壮美与神奇! 二. 本课教材分析 《静电现象》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2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及对静电现象的解释.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也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但是本节课在此处并非是初中电学的起始课,而是作为人类探究物质微观结构(即原子结构)所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讲授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为说明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 三.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

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⑵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⑶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⑷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基础上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⑵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科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摩擦过头发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的理解能力,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线绳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用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点亮小灯泡教科版

小学科学《点亮小灯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该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二节内容。说起电小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都有过接触,这一单元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题开始,整理已有的电的知识,并引发出关于电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学生真正研究电是从《点亮我的小灯泡》这一课开始的,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并且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激发探究电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拉开序幕。 二、学情分析 点亮小灯泡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也许学生们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但是,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很重要的,当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去点亮小灯泡。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时小灯泡亮起来。学生经过简单的观察、实验活动,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故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小灯泡认识它的结构,知道小灯泡中发光的位置是灯丝,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能力目标:学会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情感目标: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区分回路、短路、断路,以正确的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现象猜测电流的流向 学生点亮小灯泡较为容易,但在此基础上要求寻找多种点亮小灯泡的方式就是一种难度的提升,四年级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及现象,但是想象和猜测电流的流动路径将成为他们的难点。 五、课程资源 1.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只小灯泡、1节1.5伏的干电池、1根导线、白纸。 2.教师准备:小灯泡剖面图、小灯泡、电池、双面胶、小灯泡及电池的自制图片若干。 3.多媒体课件:点亮我的小灯泡。 六、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秉承这一要求,我将课堂还给学生,依照“仔细观察——简单描述——实验操作——大胆猜测——探究学习——得出结论”的方法,学生逐层深入地学习。具体方法如下: (1.)结构观察法 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的观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提倡的‘亦步亦趋“的观察,而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它包含2层含义:一是无意观察,二是结构观察。本课在观察小灯泡的环节,采用了“结构观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

静电现象的应用说课稿

静电现象的应用说课稿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静电现象的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及教学理念 《静电现象的应用》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7节的内容,是对静电感应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应用。本节是这一章的难点,内容抽象、深奥,在生产生活中的涉及面广。上好本堂课就显得比较困难,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做好静电实验,而静电实验的成功率低,所以一旦实验失败便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同时我也准备了实验的实录,播放录像同样具有说服力。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课标的要求,我从以下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静电感应产生的原因,理解什么是静电平衡状态 2.理解静电平衡时,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以及导体上电荷的分布情况。 3.知道尖端放电及其应用,知道静电屏蔽及其应用。 ㈡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科学猜想、理论推导、实验验证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生产生活中静电现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给人类带来的便利,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因为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教师问题质疑,学生的讨论、教师的总结的方法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难点:理解静电平衡的特征,认识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引人,复习开题、目标展示、提出问题、引导分析、分组讨论、理论推导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搜集了视频录像和图片。最后总结,学习目标再现,让学生自评目标达成情况,并进行提问质疑,并把问题抛到课后,做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利用静电感应实验,复习静电感应现象。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本质是什么? 启发得出:是电荷的重新分布,那么重新分布的时候靠什么力分开的,重新分布以后导体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引出新课并展示学习目标。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理论推导,小组活动,归纳总结出,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征,其中用反证法和实验验证法。做法拉第圆通实验。 4、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实验演示和播放视频与图片。 5、归纳总结,再现目标。 对本节课的几点说明

中班科学说课稿:毛衣上的小火花---静电

中班科学《毛衣上的小火花—静电》说课稿 一、说教材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静电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孩子们在生活中都有听到过脱毛衣时“劈劈啪啪”的声音,会觉得很奇怪;记得有一次,我给女孩子梳头,孩子们发现头发被梳子吸了起来,十分好奇。于是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毛衣上的小火花”和孩子们一起来探索实验,感知神奇的静电现象,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科学的兴趣。 本次活动将围绕“亿童蓓乐活动区中班科学区”来开展,以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为依据,通过各种探索性游戏或趣味性的探索活动,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让幼儿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在表象水平上建立初级科学概念,养成初步的探索能力与科学探索精神。 “亿童”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活动开展的方案以及配套材料,主要包括:科学区使用手册、科学区探索图册、科学区活动材料等。 二、说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静电现象,初步感知摩擦起电的原理。 2.能力目标:能通过反复的操作探索和不同的材料进行摩擦起电,学会运用语言及符号等方式描述自己的发现。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说活动准备 毛皮一块、小气球一只、彩色纸屑若干、尺子、木质积木、木质筷子、塑料绳若干、记录表。 四、说教法 《纲要》“组织与实施”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性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所以在活动开始,我运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幼儿们非常喜欢的“变魔术”将幼儿引导进入角色,通过情景设置增加趣味性。 2、演示教学法: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 3、游戏教学法:借助幼儿都喜欢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科学探索。 五、说学法 本次活动将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想象思维的发展。 2、操作法:本阶段形式的进行在每一个探究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使幼儿开始构建知识、技能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当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他们独立进行实验,经历了: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从而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

静电现象的应用说课稿

《静电现象的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及教学理念 《静电现象的应用》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7节的内容,是对静电感应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应用。本节是这一章的难点,内容抽象、深奥,在生产生活中的涉及面广。上好本堂课就显得比较困难,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做好静电实验,而静电实验的成功率低,所以一旦实验失败便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同时我也准备了实验的实录,播放录像同样具有说服力。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课标的要求,我从以下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静电感应产生的原因,理解什么是静电平衡状态 2.理解静电平衡时,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以及导体上电荷的分布情况。 3.知道尖端放电及其应用,知道静电屏蔽及其应用。 ㈡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科学猜想、理论推导、实验验证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生产生活中静电现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给人类带来的便利,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因为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教师问题质疑,学生的讨论、教师的总结的方法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难点:理解静电平衡的特征,认识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引人,复习开题、目标展示、提出问题、引导分析、分组讨论、理论推导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搜集了视频录像和图片。最后总结,学习目标再现,让学生自评目标达成情况,并进行提问质疑,并把问题抛到课后,做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利用静电感应实验,复习静电感应现象。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本质是什么 启发得出:是电荷的重新分布,那么重新分布的时候靠什么力分开的,重新分布以后导体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引出新课并展示学习目标。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理论推导,小组活动,归纳总结出,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征,其中用反证法和实验验证法。做法拉第圆通实验。 4、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实验演示和播放视频与图片。 5、归纳总结,再现目标。 对本节课的几点说明 1、本节课的实验难做,在生产生活中的涉及面广,对结课时设计的提问环节,可能生成的问题很难预测周全。 2、本人经验与水平有限,一定会有许多错误与不足之处。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说课稿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一节是司南版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的开端,而本章也是整个高中阶段电学的开端。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初中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又为后继内容的学习做出了铺垫。学好这一节,对学生进一步研究静电场的有关性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静电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这一节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已对静电有初步了解,知道一些简单的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两种起电方式,对感应起电也有了些浅薄的了解,但只是一些感性认识,缺乏深层次理性认知。 2、学生化学课已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研究,这为本节课几种起电方式的微观解释大大降低了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静电感应这三种起电方式; 2、知道正负电荷的规定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 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能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三种起电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转移。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静电现象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尝试运用静电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将静电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难点 静电感应 突破:动画演示 五、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演示、启发教学、多媒体动画辅助 学法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六、教学媒体 1.实验器材: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验电器、摩擦起电机; 2.课件: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文档——人身静电高达七八千伏。 七、教学流程及操作 新课导入(3分钟) 1、演示摩擦起电机的人造闪电; 2、播放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 提出问题 为什么摩擦会造出闪电?为什么静电使长发飘起来?学完这一节我们将解决以上问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究实验(6分钟) 1、研究第一种起电方式——摩擦起电 设计意图:此处为学生实验,主要是回顾初中的知识,增强学生自豪感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一: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放于碎纸片附近观察实验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范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 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 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 验静电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静电的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 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 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对静电现

象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一定的理性认识,他们也生活中也接触过静电现象,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 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 常常有雷电产生……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根据教材的活动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 通过本课的教学研究活动,我的学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广利小学王伦兴 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研究不一样的电荷;让电荷流动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特点,针对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让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量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杆、气球,并且变废为宝将塑料包装绳制成小章鱼。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可以课前将这些材料用吹风机吹干或教室开空调保持干燥。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法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小组的合作,体现静电现象,发现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了突破重难点,使学生更好理解、解释物体间的静电现象电荷的作用,我还采用了谈话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我采用魔术导入。 1、魔术导入 摩擦塑料绳,使其吸引泡沫粒,让绳子站起来。学生会猜测是静电现象,揭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开篇通过静电小魔术,直接切入主题,简洁、明了,

说课稿神奇的静电

科学领域 中班科学探究活动《神奇的静电》 一、设计意图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教材分析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生成于幼儿对一次生活现象的观察,午睡起床后,当我给女孩子梳头时,我班的小朋友发现黄婧的头发粘在梳子上,还有的小朋友的头发梳过的时候就飞起来了,就问老师:“黄婧的头发怎么飞起来了?”很多孩子听到了也围过来,大家议论着头发怎么会自己飞呢,而且会粘在梳子上,有时也会粘在衣服上,难道是头发有魔力吗?围绕这一“魔力”的话题,我设计了这次科学探究活动《神奇的静电》,试图让幼儿在玩耍中探索出“魔力”产生的原因(摩擦),以及这种“魔力”到底是什么?(静电),真正的做到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 2. 幼儿情况的分析 从中班四五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好动,喜欢探索,好奇心强,对深奥的理论知识较难明白,而科学教育活动是在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现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让幼儿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

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的多。 3. 教学目标 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在操作中使幼儿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2)以幼儿为主体,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并激发幼儿对静电现象的探索兴趣。 4. 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使幼儿知道静电的存在并产生对静电现象的探索兴趣,让孩子有目的的探索出静电产生的原因,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活动过程中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有趣的情境和游戏,运用这些教学形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产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5. 活动准备 为帮助幼儿突破难点,能使幼儿充分的进行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活动前,教师和幼儿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塑料尺、塑料笔、梳子;小工具:筷子、铅笔、吸管、积木以及一些碎纸片纸小鱼若干。 二、教学法 在教法和学法上,我分析了本次探究活动的对象是中班幼儿,他们年龄小,好玩,注意力容易转移,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我以情景式教学方法为主,努力给幼儿创造一个可以供探究的环境,同时还采用了参与法,讨论法,

《点亮小灯泡》说课稿

小学科学《点亮小灯泡》说课稿 羊街小学夏宏 一、教材分析 该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单元“电”的第二节内容。说起电小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都有过接触,这一单元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题开始,整理已有的电的知识,并引发出关于电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学生真正研究电是从《点亮我的小灯泡》这一课开始的,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并且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激发探究电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拉开序幕。 二、学情分析 点亮小灯泡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也许学生们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但是,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很重要的,当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去点亮小灯泡。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时小灯泡亮起来。学生经过简单的观察、实验活动,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

的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故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小灯泡认识它的结构,知道小灯泡中发光的位置是灯丝,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能力目标:学会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情感目标: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区分回路、短路、断路,以正确的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现象猜测电流的流向 学生点亮小灯泡较为容易,但在此基础上要求寻找多种点亮小灯泡的方式就是一种难度的提升,四年级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及现象,但是想象和猜测电流的流动路径将成为他们的难点。

最新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全册】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静电的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对静电现象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一定的理性认识,他们也生活中也接触过静电现象,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根据教材的活动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通过本课的教学 研究活动,我的学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

电荷说课稿

《电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电荷》,是人教版2006年3月第3版2006年7月第十一次印刷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 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1、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2、电荷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验电器的知识。 ②难点: 原子结构、元电荷、自由电子电荷的移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②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荷的种类与相互作用。 ⑵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⑴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 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⑵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教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 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课件。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