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

总第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研究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翻译全文。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

3、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词、句,翻译全文。

2、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学习方法:自由品读――合作讨论――探究提升

预学篇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苏轼,四川眉山人,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字子赡、号东坡居士。我国民间所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指的就是: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苏轼少年时便显露出了超人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父母都是为人正直,使他养成了心胸坦荡的性格。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与他同病相连的张怀民住在承天寺!

【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解衣()遂至()未寝()藻荇()竹柏()

2、读准节奏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参照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导学篇

一、温习已学诗歌《浣溪沙》与《水调歌头》

二、朗读,品味文章之韵味

(一)诵读文本(朗读要领: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大家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文中哪些词体现了作者的快乐?

(二)疏通文意

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词句可以圈画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三、精读,感受“闲人”之魅力

问题设计一:

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标题加上人物、事件等,把它连成一句完整的话。

由此可见,本文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哪些表达方式?

问题设计二:

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问题设计三:

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面对澄明的月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问题设计四:

文中有一个关键字眼是什么?

生合作探究:

1、“闲人”是什么意思?

2、文中哪些地方点出“闲”?

3、“闲”仅仅指时间、事务上的清闲(无所事事)吗?文中闲人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还有哪些深层含义?

四、赏读,游赏月色之静谧

苏轼和张怀民赏到了怎样的美景呢?

试从修辞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角度进行品读赏析。

五、背诵课文。

1、背诵文言文的口诀:先理解,后记忆,多回顾,效率高。

2、背诵文言文方法——“三抓”背诵法:抓“领头字”、抓“领头句”、抓“过渡句”。

六、学生自主复习整理。

七、作业安排:完成《天天练》同步练习。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整理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生能背诵默写课文。 2、掌握“寝、藻、荇”等字音;“念、空明、但”等字意。 3、理解文中赏月名句及作者情怀。 正课: (一)考考你的积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就突发奇想把天上的明月邀请下来,陪伴自己喝酒。 古代的文人雅士们借月抒发了无数的愁苦,而月也排解了他们心中不尽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也曾在一个有着清明月色的夜晚与友人同游,为我们绘下那独特的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二):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15分钟自主归结知识点回顾重点) 自主解决:1、作者作品及作者的代表名作 2、文中重点的字音、字形、词义、句子翻译 3、理解文章主旨及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情感。 (三)重点梳理: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豪放派的代表。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 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板书:)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2、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内容简短但内涵丰富,包含了苏轼的整个人生态度。学生沟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对课文的翻译比较简单,重点是对“闲人”的理解,通过对“闲人”的正确理解折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文字浅显但主题深远。 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有: 念,遂,至,但 同时要重点注意几个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念无与(我)为乐者” (2)倒装句:相与于庭中步。 (3)“中庭”即“庭中”,古文中常有这类语序与现代汉语颠倒过来的词语,如“中夜”等 八年级的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而本文的难点就在与在逆境中如何思考人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念”、“遂”、“至”、“但”,能正确翻译全文。 2.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及方法目标 理解“闲人”的含义,以及写景、议论中所包含的 空明澄澈的思想情感、清高孤洁的人格追求以及超迈旷 达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汲取营养, 学习一种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超然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文中写景的妙处 2、对“闲人”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二、试读课文,认准字音。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二.初读课文,划分节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五、课堂小结 六.读课文,谈感受 七、作业布置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是喜欢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情,或念友,或感怀。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呢? 补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藻荇()遂()寝()柏() 2.释义。先翻译下列加点字词,再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遂: 整句翻译: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中庭:

部编版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一、【词句注释】 (1)承天寺: (2)元丰六年: (3)户: (4)欣然: (5)行: (6)念: (7)者: (8)遂: (9)至: (10)寻: (11)张怀民: (12)寝: (13)相与: (14)中庭: (15)空明: (16)藻、荇(xìng): (17)盖: (18)也: (19)但: (20)闲人: (21)耳: 二【译文】 三、【拓展探究】 1.全文以'_______'为线索,依据作者的_____,以诗的笔触描绘了__________,创设了一种__________的意境,表达了作者_________。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7.如何理解闲人? 8.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构: 第一层:(_____句) 第二层:(_____句) 第三层:(_____句) 10.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四、【理解性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22.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知识链接 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嘉祐二年(1057 年)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 年)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 年)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 年)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 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5 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 年)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 年)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 年)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丰六年(1083 年),时作者被贬在湖北黄州。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 一、读通课文,识记字词。 二、借助注释,合作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三、合作探讨,研读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3.作者所描写的夜景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5、结合背景谈谈你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理解。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试背课文。 五、作业: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请你课下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附:以下描写月亮的诗句,积累过多少?把喜欢的诗句写上采集本吧!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 【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课文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时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0余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

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提纲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背诵、翻译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3、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二、自我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法(筛选主要信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在城东买地养家。 《 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此时)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4岁。死后谥“文忠公”。 本文写于1083年,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他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温故知新法: 本文作者( ),字( )号( ),谥号( ),( )朝著名的( )家、( )家。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的词风。我们还学过他的:《 》《 》。(请同学起来背诵) 请写出唐宋八大家中其他五人: 3、注音:未寝. ( ) 藻荇.. ( ) 竹柏. ( )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翻译句子。 欣然..起行: 遂. 至承天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月色入户. 解衣欲.睡 盖.竹柏影也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 无与为乐者 4、小组内检查背诵情况、翻译一遍。 三、合作探究法: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诗人的心情。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了庭中月色,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怎样理解“闲人”二字? 四、走近苏轼(欣赏诗词) 五、小结: 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四、我的收获: 你从本文学到了些什么?(可从写法、思想感情方面考虑) 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 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宽广……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欣赏文中优美的意境。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二、课前自学 资料助读苏轼才华横溢,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就是苏轼经历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1、走进作者: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号,是________朝的 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请同学们将节奏标注到书上。) 3、再读课文,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并括主要内容。 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起因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写出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请同学们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时的画面。 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 描绘画面: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个“闲”字?“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 “闲” 复杂情感: 四、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的。 (1)欣然起行 (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相与步与中庭( ) 3、选出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4、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___________, 突出其__________的特点,“藻、”、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 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含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课时 八年级语文组 【新课导入出示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2、朗读课文,并结合文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并完成下列两道小题。 ①解释加点的词语 欣然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 相与 .. ..步于中庭 ..积水空明 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②翻译句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将课文分为三层,并用四字短语概括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记叙: 第二层, :月下美景 第三层, : 2.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时间( ) 地点()人物( ),起因() 3、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请结合写作背景) (2)作者所见月景如何?(用原文回答)请对本句话做赏析并用一个四字词语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根据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 遂() 寻() 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4)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5)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有几层含义?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微妙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 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并不“悲伤憔悴”。《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面任务。 1、生字关 遂()寝()竹柏() 藻()荇()相与() 2、朗读关:要读准字音,标出句子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我来读:我能读准字音、断好句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三)我会学: 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 ③相与步于中庭④盖竹柏影也 ⑤积水空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我会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质疑问难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写在下面,待在小组内解决或交由全班讨论。 二、合作探究 1、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翻译全文,解决疑难。每组推选一名组员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同学评议。 2、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一)赏月景 文中如何描写月景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二)品感情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揣摩下列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及答案

新城中学八年级语文 27.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主备: 丁伟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 ● 走近作者 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 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省眉山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 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 )陵 与.其奇者( )荇.( )寝.( ) 夕日欲颓.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 (5)但.少闲人( )(6)晓雾将歇.( )(7)沉鳞竞跃.. ( ) ● 文体常识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性文体。多 记事情,具有 和 相结合的特点。 ● 整体感知 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4、《答中书书》是弘景写给朋友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课探究【合作研讨】 ●疏通文意 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思路梳理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思路梳理。 把《答中书书》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接下来的十句): 第三部分(以感慨收束): 把《承天寺夜游》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记事):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简单介绍苏轼(年代、字、号、“三苏”等)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在堂上背诵课文; 能记住重点字词意义(户、欣然、念、遂、空明、盖、耳等)积累文言字词。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运用“三读法”,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学习文言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反复朗诵、品味写景的句子,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月”景的优美; 品读议论性语句,能结合写作背景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作者微妙的情感。 一读:读懂、读顺课文;二读:读懂课文内容;三读:读中品优美语句,读中悟作者感情。【学习过程】加油! -------------过关等级 A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遂.寝.藻荇.竹柏. 2、准确朗读课文,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过关等级 B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根据重点字词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文言文字词的积累,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真的读懂文章了吗?请回答下列问题,进入下一关。【温馨提示:可用原文的句子回答问题】 作者为何“起行”?作者为何去寻张怀民?他为何只去找张怀民? 他们所见夜景如何?面对月景,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综上所述,此文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请分别在文中标识。【温馨提示:圈点勾画法】 三读:读中品、读中悟【你的小组呢?一起来解决吧!】 -------------过关等 级 C 1、品月景【温馨提示:品读月景之前,请将课文有感情地再朗读一遍,闭上眼睛,进入 景中】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月”景的优美。 2、悟情感【温馨提示:请先阅读完“时空连线”中内容,或许对你有帮助】 “闲人”?为何苏轼说自己是闲人?你从中体会到苏轼的哪些微妙的情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过关等级 D 如水的月色笼罩着子瞻和怀民,此时,时空大门已然打开,我们借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根据提示,将此经典之作背诵下来 记叙:月色入户_____ 亦未寝______ 描写:积水______ 盖______ 抒情议论:何______何_____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 积累并品味文章语言。 2.理解作品意境,感悟作者情感,背诵全文。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情感。 资料链接: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 2、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辛弃疾;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3、关于古代的几种文体。“记”“说”“铭”“书” 4、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掉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

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2、解释文中的重点字词。 (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与为乐者(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6)相与步于中庭(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 3、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合作探究 (一)理清思路 1、概括文章事件。 2、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二)品味语言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有答案

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导课《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记承天寺夜游 学案(有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任务、掌握生字“藻荇”“竹柏”“寝”的读音,理解记忆“念”“相与”“步”“盖”1 “但” “耳”等词语的含义或用法,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基本方法。、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 子,体会其妙处。2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游记类文章的写法。3【知 识储备】、关于文体知识1 、关于苏轼2 3、关于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眉州眉山人,________,字,号1.本文选自《》, 作者是合称“三苏”,,其弟。他与其父(朝代)著名、 词”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同为“ 风。、给下列加粗字注音。2 )朗读课文,)竹柏(欣然()未寝() 藻荇(、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3 )念无与为乐者(1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 )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3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结合课下注 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解释下列加粗词语。))遂()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 者(欣然起行( ))水中藻荇交横(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 、翻译下35、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疏通文章大意,并翻译下列句子。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 】合作学习【、探究积累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1 )古今异义(1只供学习与交流. 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步但 )一词多义(2 欣然起行)行(斗折蛇行 )词类活用(3 相与步于中庭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2)从标题看这篇文章属于游记类文章,那么这篇游记作者主要记录 下了什么时间到什么1(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着力 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2(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 能说说这句写景的妙处吗? 3()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可 谓是普通至极,为何此处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作者真(4 是闲人吗?“闲人”一词,沧 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巩固强化】【 1、解释加粗的词。))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①念无与为乐者( ))④水中藻荇交横(③怀民亦未寝( )⑥如吾两人者耳(⑤欣然起行())⑧盖竹柏影也(⑦月色入户()、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

记承天寺夜游问题答案

问题回答答案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 “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 答案: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答案: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答案: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 【答案:拟人】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答案: 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答案:月光竹柏影比喻】 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答案: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文言词语及作者背景等)。 2、品读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难点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重点 学习过程 一、巩固复习 1、填空 本文作者(),字()号(),谥号(),()朝著名的()家、()家。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的词风。我们还学过他的:《》《》。 请写出唐宋八大家中其他五人: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 (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 (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新课学习 1、与苏轼对话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 2、与苏轼共赏月色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2)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3)第二段描写月光的手法妙在哪?

3、觅苏轼知音 (1)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3)“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4)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三、拓展延伸 积累三个古诗词中与“月”有关的句子。 四、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填空题。 1、“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2、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须扣住“月”字概括。)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