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理论答案

文学理论答案

文学理论答案
文学理论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

[基本概念]: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属于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类型,以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欣赏、消费和接受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普遍规律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的学科。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或“诗论”,它归属于文艺学,更进一步说归属于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生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

4.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5.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史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思考问题]:

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科学)。它以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五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或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根据文学活动的两个流动系统:从生产者(作者)角度,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从消费者(读者)角度,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文学理论有下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

3、试述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说。

当代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著名的

文学四元素说,即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构成。四者关系(可用图示表示,并简单解释。)

或: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其中,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和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但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参与建立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因此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的文学理论。它有五大理论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

2.中国特色;(应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特色)其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的文学实际相结合。其二,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相结合。这样,既使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表述具有中国特色,又可以丰富其内涵,增强其活力。

3.当代性:(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当代性)指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有时代特点。为此,一要研究与概括中国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和新问题。二要应对20世纪西方文学潮流的挑战。吸收其理性精华,揭露其非理性与形式主义实质。三要吸收新学科,包括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把文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科学的新水平。

4.文学活动论:这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之一,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的观念看,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欣赏和接受等活动展现出来,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并通过文学这诸种活动反观和改善自身,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5.文学反映论:这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之一,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观念看,认为文学是一种反映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具体说,是人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认识和反映。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唯一的源泉。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文学领域的运用。

6.艺术生产论:这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之一,马克思主义从现代的经济学的观念看,认为在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艺术品成为商品,因而文学活动就沦为一种艺术生产

或商品生产,它们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学创作成为“艺术生产”是有前提的,只有那些一开始就被纳入资本运作轨道的才属于艺术生产,因为它们不是生产观念,而是为资本创造价值。否则就不属于“艺术生产”范畴,比如密尔顿像春蚕吐丝一样的创作他的《失乐园》,这是他天性的表现,即使后来他把它卖了5磅钱,但是也不属于“艺术生产”的范围。

7.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这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之一,马克思主义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念,把文学看作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纳入他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同法律、宗教、历史、道德伦理一样,属于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文学艺术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那就是审美特性,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所以是审美意识形态。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直接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它是后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把文学看作“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8.艺术交往论:这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之一,马克思主义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介,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或曰对话结构。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做简要说明。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

具体说明请参见[基本概念]4、5、6、7、8。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和社会学、媒介学和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2.简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总特点。

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包括五个方面,即文学是一种活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艺术生产、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艺术交往。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与社会学、媒介学与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全面理解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3.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注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有中国特色,当代性三个问题。

4.“文学是人学”。

最早把文学叫做“人学”的是高尔基,他的意思是指文学是以人为描写对象,创造典型形象为主要任务。后来钱谷融先生明确提出“文学是人学”的观点,认为,文学不仅描写的

对象是人,它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也都是人,文学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通过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来反映社会现实,这就是说,虽然文学最终是要反映社会现实的,但是反映现实并不是文学的直接的、首要的任务;文学首要的直接的任务是描写人,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而不仅仅只是反映现实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文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为人,改善人生并改善人类自己。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基本概念]:

1.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与动物的生命活动不同,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全部特性和能力(肉体和精神的力量),比如臂和腿、头和手,比如智慧、思想和各种改造现实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展现出来,体现在客体当中,或曰转化成一个可感的对象,使之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人可以在这对象中反观自身。在这个对象化活动展开的过程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文学就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四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要素相互依存、流动和反馈,构成了整个文学活动。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就是一种交往对话结构。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构成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作者与作者)、自我与现实他者(作者与此岸世界即现实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自我与超验他者(作者与彼岸世界即理想世界)、自我与潜在他者(作者与读者),彼此之间展开对话和交流。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代表人物兰塞姆(J.C.Ranson)创造的一个术语,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家。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这实际是一种形式主义文论,只重视文学的形式,有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等学派。

6.劳动说:(应称为艺术起源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论据有四:(1)劳动创造了文艺活动的前提条件,即人、人的大脑、手、语言及思维能力。(2)劳动产生了人对文学的需要,即人在劳动中需要用说唱等文艺形式协调动作,交流信息与情感,减轻疲劳。(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原始艺术主要反映的是劳动生活。(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艺的形式,是由劳动号子、声音、动作转化而成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7. 巫术仪式发生说:这是关于文学起源问题的一种学说。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泰勒《原始文化》和弗雷泽的《金枝》。这种学说认为文学产生于巫术仪式,因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

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巫术的仪式化为某些文学类型(主要是戏剧)提供了直接的借鉴,形式具有表演性,内容具有叙事性;巫术仪式过程中迷狂状态与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有相通之处等。

这种学说具有极大的合理性,但它从实用的角度探讨文学活动的起源,忽略了文学活动的审美特性。

8.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不平衡”现象是马克思发现并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提出来的,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不平衡”有两种表现:一指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人类生产发展水平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例如古神话。二指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二者有时平衡,共荣共衰;有时不平衡,或者你衰我荣,或者你荣我衰,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又如中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等。

[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关系怎样?前者在后者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基础,它对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表现在下面几点: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②生活活动导致了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于远离物质与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位置。因为人的生活活动是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包括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两部分,文学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是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在精神活动内部,与政治、法律、道德等相比,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性,处于更远离经济基础的位置,被恩格斯称作“更高的即更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属于“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各自理论依据是什么?指出各自的片面性。(教材此问题没讲请,而且,四种视角本身不存在片面性,只有固执一个视角,才会出现片面性。所以,以下答案不同教材)

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是世界视角、作者视角、作品视角、读者视角。

从上述每一个要素视角出发,都会看到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只从任何一个视角看文学,也都会暴露片面性。

①世界:世界即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从古希腊的“摹仿说”,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波罗留勃夫斯基的“再现论”到我国解放后的“反映论”都大体表达了这样的认识,都强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理论依据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没有反映对象,就没有反映;文艺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文学作品中确实包含着现实世界的影子。这也是其合理性之所在。不过,如果只看到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不到二者的区别,看不到文学同时也是一种作家的主观表现,就具有片面性。

②作者:文学是作者创作的。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的相应感受,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从中国古老的“诗言志”、“诗缘情”到西方的“心灵表现论”,都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其理论根据是:文学是作家“情动”与要表达情感的产物,文学中也确实包含着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与理想。当然,作品中的情感同生活中原初的情感在强度与指向上都有区别,它趋于高尚。不过,倘若只把文学看作作者情感的表现,而看不到文学与生活的联系,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也是有片面性。

③作品: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文学作品。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这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即它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了生活与情思。它可以超越事物的本来形态,创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包含更深广的意蕴。这说明文学作品确实有其审美的独立自足性。但如果过分强调了这一点,而割断了文学作品与生活、与作者的联系,也是片面的。20世纪俄国的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就是这样,一味强调作品本身的形式价值,提出了“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只在于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与作者。其所说的作品又不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仅指作品形式的隐喻、语境、反讽等语言学因素,从而表现出片面性。

④读者: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感情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意义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愿意既有重合,也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强调文学欣赏与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认为作品是由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的,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们太夸大了文学接受中的再创造,宣布文本一经写出,“作家就死了”,作品任由读者去理解,有否认作品“原意”的意向,暴露出片面性。

3.简述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劳动说”观点。

“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论据主要有四: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人、人的大脑、手等,也创造了人的审美能力。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们在劳动中交流信息与情感成为产生艺术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即诗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

4.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原因。

关于文学发展的动力问题,历史上有不同的理论阐述。

(一)外部原因:首先,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一般言,政治、法律开明或失控时文学繁荣,黑暗时,文学衰败。这正是文学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教材上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的变化)。其次,黑格尔“理念”论也从文学的外部寻找原因,认为文艺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理念有精神外化为物质形态再返回精神的自身的要求(类似柏拉图的轮回观),理念运动的不同阶段就会有不同艺术类型来表现。作为世界本原的“理念”是推动文学发展的原因,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内部原因:有学从文学的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的原因。如加拿大原型批评家弗莱的“循环论”,认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四季一样循环往复。也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

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如俄国文论家普洛普,法国结构主义学者列维-斯特劳斯。

(三)我们认为,文学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的支配。从局部看,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时不平衡,但从历史的总体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始终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左右摆动,二者大致是平衡的。可见,经济在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总之,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制约着文学的发展,但在终极意义上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的发展。

5、怎样理解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

这是柏拉图的观点,认为艺术只是对现实感性生活的模仿,而现实感性生活又是对绝对真理的“理式”的模仿,所以艺术是“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这是西方文学“模仿论”的理论传统的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

它认识到了艺术的社会来源,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同时,又认为这个现实生活是不真实的,忽略了艺术对生活的创造性的一面,即作家的主观因素对艺术创造的影响,而且艺术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基本概念]:

1.文学的含义:文学的含义包括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指文学就是文化,是一切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义的文学,也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文化形态。这是广义文学。文学的审美含义指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这是狭义文学。现代,文学的通行含义指狭义。

2.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活动。文学作为话语包含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和语境。一是说话人,这是话语的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二是受话人,这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三是本文,这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言语系统、话语系统)。四是沟通,这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五是语境,这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3.话语蕴藉:这是对文学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和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不仅单个的文本,而且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集中表现在文本“含蓄”与“含混”两种修辞形态。

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意识形态中富有审美特性的种类,在审美

之中又渗透着政治、哲学、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并与之复杂的纠缠在一起,而其他意识形态又是巧借审美表现出来的。

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6.蕴藉:是我国古典文论的一个常用术语,用来品评人物时,指人物的品性宽容和富有涵养,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它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种语言和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即一种内部包含或蕴涵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意义上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7.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多指作家的创作时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它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

8.含混: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蕴含着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含混偏重阐释意义上的“一”中生“多”。

9.审美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

10.意识形态: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包括哲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等。它既是我们看世界的一套思想观念体系和程序;同时,也是一种看世界的视角和方法。

[思考问题]:

1.文学概念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同基本概念1)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同政治、法律、宗教、哲学和道德一样,同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这是它的普遍属性,但它比政治法律制度比起来,离经济基础还要更远些,如恩格斯所说,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对于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是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本答案总结很详细,简答可只答要点,论述则适当展开。)

(一)、审美意识形态:①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②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意识形态中富有审美特性的种类,在审美之中渗透着政治、哲学、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并与之复杂

的纠缠在一起,而其他意识形态又是巧借审美表现出来的。因此,审美意识形态并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情形,这种情形表明,任何审美表现过程并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的最终支配。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关系:①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组织中显示特定的社会生活的种种情状;②有些作品着力呈现纯粹审美的诗情画意,似乎难觅任何意识形态的蛛丝马迹,实际上,也可能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如对于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支配作用所进行的拨正,可以视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形态去拆解一种旧的审美意识形态。

(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①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②表现: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的。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具体表现为:A、无功利与功利(从目的看):文学直接的是无功利的,指文学主要是精神的非实用性活动,不寻求直接的实际物质利益为目的,具体表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文学直接的是无功利的,但间接的或内在的隐伏着某种功利性,功利性表现为,一、作为作家和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间接的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呈现为审美的掌握世界的深层目的。表现二,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审美无功利性仅仅是其实现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无用之用”

B、形象与理性(从方式看):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包含着某种理性。形象指审美形象,是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特有的存在方式,具有感性特征,同时渗透着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精神过程。这就决定了文学必然的表现为直觉方式,形象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直觉是主体对对象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它是感性的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不是分析的。但是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文学仍然必须依赖理性,形象的创造及被置入文学,这本身依赖于理性的力量,而且文学形象本身也蕴含着某种理性。

总之,一、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的;二、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了文学蕴含某种理性;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的是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

C、情感与认识(从态度看):文学富有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情感(审美情感)指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比如喜怒哀乐、好恶。它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是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而且作为审美评价,总是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互相渗透,并通过它们而显现。但同时,文学也是认识的。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着认识因素,意味着对社会生活的客观的理智的反应。因为作品必然包含着作者对笔下形象事物的思想认识。

总之,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文学的情感性和认识性应当联系起来考察。

综上所述,文学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属于审美范畴,是直接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隐含在深层,是间接的。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

德国学者阿多尔诺说:“艺术的本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摆脱经验现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另一方面,它又属于现实,属于这个社会网络。于是直接显示出特殊的美学现象:它始终自然地是审美的,同时又是社会现象的。”

4.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和意义状况,这是对文学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属性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具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的每一个要素和环节,比如作家的创作,作品,读者的接受和批评,都必须依据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文学活动的“五要素”无一不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所以,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例如,对同一种文学创作或接受活动,处于不同社会语境中的人们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来。二是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作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具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即文本是有限的特定的,而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例如:对“更上一层楼”的阐释。

这两层意义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

5.当前在文学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

关于文学的含义,一般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古义)文学泛指文化学术。狭义只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审美形态;还有一个折中义,文学也包括带有文学色彩、即带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非文学。

关于文学本质属性的观点有许多:

(1)模仿论:古希腊人认为:文学是自然的模仿。

(2)言志论:古中国人认为:文学是表达情感的工具(诗言志,诗缘情)。

(3)表现论:18世纪西方许多资产阶级学者(克罗齐等)认为:文学是自我表现。至于表现的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托尔斯泰认为表现情感,弗罗伊德等认为主要表现无意识。厨川白村认为表现苦闷:文学是苦闷的象征。

(4)再现论:19世纪俄国民主主义文论家别林斯基等认为:文学是生活的再现。

(5)形式主义论:现代西方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就是文学,文学是一个独立自足体,其意义只在形式,与生活、与作家的心灵、与读者等毫无关系。

(6)反映论:解放后,我国的教材从苏联移植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反映论,后来逐步达到如下共识: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用形象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

(7)教材的观点似乎应称为蕴藉论。

6.教材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他表现在哪几点上?

把文学视做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要点有四:1文学是意识形态;2是审美的意识形态;3是话语,4与其他话语相比,它是蕴藉的话语,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基本概念]:

1.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文学艺术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比,精神生产的特殊性有三:①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②以符号为手段。③是富有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这第三点有待商榷,精神生产中的文学艺术确实是富有个性的自由创造,但科学、政治、哲学等是否可以说是富有个性的自由创造?)

2.艺术生产:“艺术生产”的概念是马克思总结了资本主义时期文学艺术成为商品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社会生产活动(经济学)的角度,马克思把文学创造称为“艺术生产”,同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同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它们“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艺术生产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的从创作到印刷、销售等活动的全过程。它比“艺术创作”概念的内涵大,而且强调其商品性,即可以创造经济价值。

3.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其“特殊性”表现为:①它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不像经济学、社会学等科学只以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为对象。

②它是具有审美价值或者经过艺术提炼后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即能表现出真善美或假恶丑的生活。③它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即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而打上主观色彩的生活。

4.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作为文学创造的主体,他首先是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其次,他又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再次,他更是具体的社会人,他身上既有时代精神和社会公共意识,又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

5.文学创造客体的“主体化”: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和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从而创造出源于客体而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体系。

6.文学创造主体的“客体化”:指创作主体始终受创作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中,受到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多种因素影响,因而从他选择何种生活作为创作客体,必然受到社会背景的制约,进而创作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也都要受到具体客体的制约。

[思考问题]: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怎样?

“艺术生产”的概念是马克思总结了资本主义时期文学艺术成为商品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社会生产活动(经济学)的角度,马克思把文学创造称为“艺术生产”,同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同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它们“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艺术生产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的从创作到印刷、销售等活动的全过程。它比“艺术创作”概念的内涵大,而且强调其商品性,即可以创造经济价值。

文学创造作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相互影响的关系。首先,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其次,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便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这表现为:一、精神生产的繁荣和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不平衡关系)。比如,古希腊神话,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二、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一)文学与科学

科学活动运用理性思维,用概念、范畴的方式,揭示事物的客观真理,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满足人们的理性需要。其成果为抽象的概念体系。而文学活动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和评价,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其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成果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生动的形象和情感的世界)。

可见文学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在于:文学作为人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对世界的认识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审美化了。但是二者有时也可以相互借鉴,比如,左拉“实验小说”的创作,比如“零度写作”就是将科学的因素应用到小说的创作中。而科学也不可能完全排除人的某些主观情感因素。

(二)文学与宗教:

文学与宗教有很多相似性:对世界的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而且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学和宗教还奇妙的糅合为一体。但是,文学是以现实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引导人们发现、认识现实世界的美、回归现实世界,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拥抱体现人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然而宗教以虚幻的唯心主义为基础,教导

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企求彼岸世界的幸福,最终导向不可知的超验的彼岸世界。

(三)物质生产要受物质世界客观规律即必然性的制约,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工具科学化程度、规范化程序的制约,因而不太自由,很难出现个性化的创造。而文学创造恰恰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反对规范化、模式化,个人有着极大的创造自由,被马克思称为“真正自由的劳动”。事实上,不仅世间没有完全雷同的作品,而且,好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总能表现出作家的独特风格。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有何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话语?

科学言语要求明确规范,逻辑严谨,说理清楚,不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和千篇一律。日常言语较富有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不刻意追求艺术性,总体来说服从说明的需要。

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不以说理为手段,也与日常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1、作为叙述、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强调艺术性、技巧性和个人风格,追求含蓄有味和新奇感,有限的语言常包含着无限的意蕴。2、文学话语甚至使用“陌生化”的语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3、同一民族语言,在不同的作家手中和不同的语境中,总是千变万化、不断创新的。文学语言是一种“舞蹈”的语言,能创造新的“话语”。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作为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不是一切社会生活,而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其特殊性表现为三点:①它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即不是生活某一方面、某一层次,而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统一的整体生活。②它是具有审美价值或者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即能显示出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生活。③它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因为只有经过体验、感受、思索的生活,才能成为他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成为文学创造的实际客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除了是整体性的,具有审美价值或者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之外,还必须是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因为1、社会生活毕竟是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客观存在,如果不经过作家的主观情感的体验,这种特殊生活还处在自在状态,仍然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真实的现实客体。2、经过作家的情感体验,社会生活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外在的现实生活才能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现实,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文学题材。3、在文学创造中,作家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审美体验,它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当然也包含了认识和思考。也就是说文学对象作为作家情感化了的客体,具有主观性,但同时也具有客体性的品格。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与创造者”?

不能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1、“主体”这个概念是有特定含义的。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之为主体,只有当人与特定客体处于特定的关系,并对客体具有主动、主导地位亦即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2、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完全从属于别的人或资本,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3、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

文学创作是审美活动,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所以作家既不是物质实践主体,也不是认识主体,而是审美价值判断的主体。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是一种观念活动,与科学认识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对审美客体做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其主客体关系实质就是一种审美价值关系(因为审美活动属于价值判断活动)。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家首先是审美体验者,也是审美价值的评价者和创造者,而客体首先是作为主体的审美评价对象,作为审美的价值客体。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简言之:作为审美活动的文学创造,其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一是情感体验,二是感性直观。

首先,创作主体对于客体的审美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创作活动中,主体对于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情感体验中把握对象。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次,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客体始终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活动于主体的脑海,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具体生动的形象体系。

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在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关系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单向运动,而是创作主客体之间的双向运动。1、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和加工的有关信息,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使客体“主体化”,并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对象。2、其次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这整个过程,都要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从而使主体“客体化”。

8.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在文学创造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的特征。1、根本原因: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的活动具有有意识、有意志、有目的的特性,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内在的尺度”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2、作家的主导性、主动性地位首先体现在对创作客体的选择上;其次表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上。

往届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一、概念题(共 30 分每题 5 分) 1、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1分)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3分)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1分) 2、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5分) 3、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2分)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2分)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1分) 4、二分法是指中国古代和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为标准的文类划分方法。(5分) 5、意象,在人文学科中通常有四类:(1分)一是心理意象,即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意向性设计图像;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一切艺术形象的泛称,可简称“形象”;四是观念意象,即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4分) 6、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4分)它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1分) 二、简答题(共 40 分每题10分) 1.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1分)广义的文学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文化的基本含义是:(1)理解文学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开阔的文化视野;(2)文学发展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历史结果;(3)文学现象归根到底是某一文化形态的体现。(3分)狭义的文学是作为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审美的基本含义是:(1)文辞华美,“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2)对激情的体验和调动;(3)文学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3分)折中义的文学是作为惯例的规范;惯例的三方面要求是:首先,呈现形象的世界;其次,传达完整的意义;再次,蕴含特殊的意味。(3分) 2.意境是指抒情形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5分)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意境的产生同庄禅精神的影响以及色空观念的催化有很大关系。(5分)3.共鸣是指人们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所产生的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4分)其要点有二:一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感应与交流,二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的共识;(2分)产生共鸣的原因有: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优秀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读者人生体验与作品情境的一致,基本人性的相通以及主体心理的同构。(4分)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

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FreeKaoYan-文学理论真题

FreeKaoYan-文学理论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解释概念 1.文本: 2.题材: 3.意境: 4.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 1、典型形象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 2、作为文学创作原则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哪些不同 3、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4、阐释以下几段文字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思想 (略)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2、文学语言的深层义是怎样生成的 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术语解释 1.游戏说: 2.文学流派: 3.(诗歌的)扩展式结构: 4.叙述角度: 5.典型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这段文字出自何处为何人所说 2、将其翻译为现代汉语, 3、解释“兴,观,群,怨” 4、这段文字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文学观,并给予评价。

三、回答问题 1、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情节结构的小说和性格结构的小说有什么区别 四、论述题 1、举例论述你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2、举例论述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并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文学理论考试试题 注意:1、本试卷的第一、二、三大题,为各专业所有考生必做题。 2、本试卷第四大题为非文艺学专业所有考生必做题。 3、第五大题为文艺学

专业各方向考生必做题。 一、解释各组中的术语并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每个6分,共30分) 1、情节和故事 2、文本和作品 3、圆形人物和典型人物 4、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 5、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 二、下面的话阐明了一种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请予以分析和评价。(10分)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第一章至第十章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 一、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联系,他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来看:1、文学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2、它作为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4、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5、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二、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的依据: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是做简单说明。

答: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造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二、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学的观念来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文学是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经济学的观念来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观念来看,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从符号学的观念来看,文学史一种交往对话。这样,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附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 一.术语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艺术形象 2、文学材料 3、文学本体说 4、创作动机 5、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简述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理论。 2、简要说明文学的文化含义。 3、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 4、探索艺术起源问题的实证途径有哪些? 5、弗莱是如何理解文学发展的? 6、通俗文艺的价值在哪里? 7、说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在哪里? 三、扼要指出下列引语中艺术道理(每题3分,共9分) 1、文学是“无用之用” 2、文学是“诗的思想” 3.丰富的生活阻碍了艺术表现。 四.阐述分析下列材料所蕴涵的文学原理(8分)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光、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五、论述题(共21分)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更应是话语的艺术?举例说明。(12分) 2、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11分)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参考答案 一、 1、艺术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特有存在方式 2、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3、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4、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或意图。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5、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二、 1、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2、文学的文化含义。中国魏晋前。词源学:文——文章(写作和文采)。学——博学(学术)。文学=文献=文化=文=一切应知之学问. 西方18世纪前。古希腊无文学概念。o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广义的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是语言性符号。等同于文化。韦勒克:文学研究史=文明研究史。 3、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研究艺术起源有三种实证途径:从史前考古学角度分析史前艺术遗迹。从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分析。从儿童艺术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 5、文学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春天对应为喜剧。夏天对应为传奇。秋天对应为悲剧。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 6、通俗文艺的精神价值:在可读性中,让读者获得平易性的精神愉悦,进而产生超越生活的艺术快感。 7、人性在文学活动中的体现(即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使人能自由地表达对对象的感觉。文学活动使人能进行自由的精神创造。文学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三: 1、功利与无功利结合。 2、情感与认识的结合。 3、想象力作用。 四:文学物化。作家将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使其成为物质性文本的过程。从心理到物质的过程:“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五、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一、塑造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形象间接性原因:语言符号是“人为符号”,非“自然符号”。形象间接性局限:无艺术形象感情

文学理论试题

1998 一、解释概念(每个3分,共12分) 1.文本 2.题材 3.意境 4.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典型形象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 2.作为文学创作原则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哪些不同 3.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三、阐释以下几段文字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思想(每题8分,共24分) 1、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题为《江南春》的七绝:“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这首诗,明代的杨慎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评述杨慎的这一看法。 2、鲁迅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中说:“这些采用,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3、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说:“我们无须把风格这个名词只限于感谢材料这一方面。还可以把它推广,用它来指艺术表现的一些定律和规律,既对象借以表现的那门艺术特征所产生的定性和规律。根据这个意义,人们在音乐中区分教堂音乐风格和歌剧音乐风格,在绘画中区分历史画风格和风俗画风格。依这样看,风格就是服从所用材料的各种条件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它还要适应一定艺术种类的要求和从主题概念生出的规律。” 四、论述题(共24分) 1.举例说明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2.文学语言的深层义是怎样生成的? 1998 一、解释下面的术语,并分析每组两个术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典型与形象 2.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3.作者与讲述人 二、回答问题(每组10分,共30分) 1.个性与创作个性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 2.什么是文学鉴赏中的距离,距离在文学鉴赏中有何作用? 3.为什么说继承与革新是文学发展内在矛盾的反映? 三、解释歌德这段话所阐述的艺术观,并对其作出分析和评价(10分)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旨意,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是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心智的果实,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 四、论述题(每题15分) 1.举例论述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并解释多义性产生的原因。 2.什么是“故事时间”,什么是“叙述时间”?举例论述小说叙述中是如何处理这两种关系的。1999 一、术语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游戏说 2.文学流派 3.(诗歌的)扩展式结构 4.叙述角度 5.典型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共15分)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这段文字出自何处?为何人所说?(2分) 2.将这段文字译为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点的字(兴、观、.群、怨)。(4分) 3.这段文字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文学观?并给予评价。(9分) 三、回答问题(30分) 1.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情节结构的小说和性格结构的小说有什么区别? 四、论述题(40分) 1.举例论述你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2. 举例论述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并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2000 一、术语解释(每个3分,共12分) 1.艺术真实 2.典型人物 3.主题 4.限制叙事 二、解释并评价下面两段文字所阐述的文艺思想(每题9分,共18分) 1、郑板桥《题画竹》: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此磨砚展纸,落笔攸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2、亚里斯多德《诗学》:诗人的职责不在意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文学批评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在创作中,文学家的感知活动与其他艺术家有什么区别? 3、小说按照“据曲时间”的原则来叙事的美学目的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什么是“形象大于思想”?请以具体的文学事例给予解释。 2、举例论述诗歌创作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 2000 一、批评学试题(50分) 1、批评家除了应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外,为什么还应该具有严谨的学术素质?(10分) 2、简述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10分) 3、谈谈你对文学批评应该具有“对话”性或“对话”功能的看法。(15分) 4、举例说明何谓新批评所说的“含混”和“反讽”。(15分) 二、美学试题(共50分)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大二文学理论教程试卷及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文学概论试卷: 1.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指————————,——————————。 2.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是——————和————————。 3.文学意境的特征是————————,————————,——————————。 4.文学接受从总体上说,发生于读者对本文的阅读。但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的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支配下,在特定————————的影响下展开的。 5.文本一般可分三个层面,即————————,————————,—————————。 6.叙事的构成有:————————,————————,———————。 7.文学批评的形态有:————————、————————‘————————‘——————。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小说 2.理想型文学 3.叙事 4.文学典型 5.文学风格 三、辩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文学类型就是文学体裁 2.文学消费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什么是角色?什么是行动元?二者的关系? 2、诗歌的主要特征? 3、风格的特性? 五、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举例论述现实型文学的特征。 2、举例论述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一、填空补缺(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指————————,——————————。

学习-----好资料 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类型、文学体裁。 2暗示性、朦胧性。 3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4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 5话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6、 7、叙事内容,叙事话语,叙事动作。 8、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1分),叙述故事情节(1分)的文学样式(1分)。 2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1分)表现主观理想(1分)的文学样式(1分)。 3.叙事用话语(1分)虚构(1分)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1分)。 4.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1分)、富于魅力(1分)的性格(1分)。 5.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1分)和具体话语情景相结合造成的(1分)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1分)。 三.辨析(每题5分,共10分) 1. 2.错(2分)内容不同1分,定义2分, 3.错(2分),原因:文学消费具有双重性,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一般物质商品消费严格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而作家的创造性劳动无法估价(1分); 一般的物质商品消费有有形或无形的价值损耗,有一个必然被淘汰的过程,但文学产品则不同,各个时代的优秀产品具有永久价值(1分);文学产品的消费不只是简单的商品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往往具有再创造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1分)。 四.简答(每题5分,共20分) 1. 2.答:角色定义(2分);行动元定义(2分);两者关系(1分)。 3. 4.定义: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答案解析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 基本概括: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6.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文学理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本:2.陌生化:3.期待视野:4.原型: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 指、、、、。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 指、、、、、。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 括、、、、。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 括、、。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 括、、、。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 是、、。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 有、、、。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______、______、______。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

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 6.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包括: ①真实程度②文体形式③形象特征④意蕴内涵⑤政治倾向 7.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 8.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同点是: ①源于生活②细节真实③手法夸张④反映本质⑤表现情感 9.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实质上是在于: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4.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5.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6.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7.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

童庆炳《文学理论》1--8章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集(1)

百度文库专用 百度文库专用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集 一、解释术语: 1、文艺学; 2、狭义文学; 3、文学话语; 4、惯例的文学观念; 5、话语蕴藉; 6、文学; 7、精神生产; 8、文学创造; 9、文学创造的客体;10、文学创造的主体; 11、文学创造材料;12、艺术发现;13、创作动机;14、艺术构思;15、形象思维; 16、灵感;17、知觉;18、综合过程;19、突出与简化;20、变形;21、陌生化; 22、即兴与推敲;23、艺术真实;24、艺术概括;25、情感把握;26、形式创造; 27、艺术形式;28、“有意味的形式”;29、文学活动;30、审美。 二、填空练习: 1、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3、文学活动过程是一个从艺术生产到艺术价值生成再到艺术消费的过程。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象化论、艺术生产论、特殊的意识形态论、文学起源论、现实主义的创作论、文学历史发展论、文学批评论。 5、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性质的理解体现在:“对象化”论强调的是它的创造性,“意识形态”论强调的是它的依存性,“艺术生产”论强调的是它的独创性。 6、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7、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是:理论方式、宗教方式、实践—精神方式、艺术方式。 8、文论史上的几种文学起源说有: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摹仿说等。 9、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10、文学话语的社会性表现在,它具有意识形态性、民族性、人民性和阶级性。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①文学理论:以文学原理、范畴、价值判断为研究对象; ②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想的评论为研究对象; ③文学发展是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衍变及创作经验为研究对象。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作品论。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看: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③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④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形象、语言、结构、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⑤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审美对象,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读者接受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从学科品格上看: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他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现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在于它必须经得住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民主的即以提倡广大人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而不能以少数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科学的即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现代的即发展文学理论,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我们的文学理论也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

大二文学理论教程试卷及答案

-- 文学概论试卷: 1.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指————————,——————————。 2.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是——————和————————。 3.文学意境的特征是————————,————————,——————————。 4.文学接受从总体上说,发生于读者对本文的阅读。但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的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支配下,在特定————————的影响下展开的。 5.文本一般可分三个层面,即————————,————————,—————————。 6.叙事的构成有:————————,————————,———————。 7.文学批评的形态有:————————、————————‘————————‘——————。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小说 2.理想型文学 3.叙事 4.文学典型 5.文学风格 三、辩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文学类型就是文学体裁 2.文学消费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什么是角色?什么是行动元?二者的关系? 2、诗歌的主要特征? 3、风格的特性? 五、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举例论述现实型文学的特征。 2、举例论述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一、填空补缺(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指————————,——————————。

-- 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类型、文学体裁。 2暗示性、朦胧性。 3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4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 5话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6、叙事内容,叙事话语,叙事动作。 7、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1分),叙述故事情节(1分)的文学样式(1分)。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1分)表现主观理想(1分)的文学样式(1分)。 3.叙事用话语(1分)虚构(1分)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1分)。 4.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1分)、富于魅力(1分)的性格(1分)。 5.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1分)和具体话语情景相结合造成的(1分)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1分)。 三.辨析(每题5分,共10分) 1.错(2分)内容不同1分,定义2分, 2.错(2分),原因:文学消费具有双重性,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一般物质商品消费严格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而作家的创造性劳动无法估价(1分);一般的物质商品消费有有形或无形的价值损耗,有一个必然被淘汰的过程,但文学产品则不同,各个时代的优秀产品具有永久价值(1分);文学产品的消费不只是简单的商品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往往具有再创造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1分)。 四.简答(每题5分,共20分) 1.答:角色定义(2分);行动元定义(2分);两者关系(1分)。 2.定义: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是语言的加强形式,艺术中的艺术。特点:3分。 3.独特性(1分),稳定性(1分),多样性(1分)。综合阐述(2分)。 五.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再现性(5分)、逼真性(5分)、综合阐述并举例(10分)。 2、特征性(5分)、艺术魅力(5分)、举例并阐述(10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