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预防医学概论

预防医学概论

预防医学概论
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

一、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

概念:预防医学是以人群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不良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研究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身心健康的对策和措施。)

现代医学分为:

基础医学——基础医学的任务是揭示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运动规律及认识健康和疾病互相转化的规律。它主要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

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的任务是促进由疾病状态向健康转化。它主要研究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预防医学——预防医学的任务是防止健康状态向疾病转化。它主要研究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康复医学——康复医学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健康所应有的功能。

(二)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1.古代公共卫生:

2.工业革命时代

3.第一次卫生革命

4.第二次卫生革命

二、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

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1.研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探索改善和消除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利用有利因素的措施和原则等。

2.研究各种疾病、健康状况或生理特征在不同时间、人群、地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动规律,探讨病因,了解疾病及健康状况的消长变化情况,以便提出当前及今后医疗卫生工作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制定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并对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以使预防医学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达到预防疾病、增进激昂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卫生学:研究人类生活、劳动所处的外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改善生活、劳动条件、增进健康。

流行病学:用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围绕时间、空间、人群间的各种特征,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制定、评价防治对策及措施的科学。这是预防医学的主干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带头学科。

卫生统计学:是研究医学现象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为调查设计、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及预测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手段。

环境医学

社会医学

社区医学

三、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

2.实验研究方法

①.现场实验

②.实验室研究

3.临床观察方法

4.统计学方法

四、健康促进与疾病控制

(一)疾病的三级预防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WHO提出了新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躯体健康是指机体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包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三个方面。社会适应能力已包括三个方面:①.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②.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③.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

健康问题:个体所表现出的非健康状态,具体地说就是疾病、伤害、亚健康状态或健康缺陷等。

亚健康:是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却呈现生活能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既不完全健康,但又达不到疾病诊断标准和程度。

疾病:当机体受到病原生物、物理、化学等有害物质侵袭以及社会、心理压力时,机体内部环境平衡失调,适应和应激能力下降,导致全身、局部或器官的功能失常或结构损害。

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确定,在不给任何治疗和干预的情况下,从其发生、发展到结局(死亡或痊愈)的整个过程为疾病的自然史。

疾病的自然史分为四个阶段:

①.病理发生期:此期虽然未发病,但环境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已作用于人体;

②.症状发生前期:从疾病发生到出现最初症状或体征;

③.临床期:机体出现形态或功能上的明显异常,从而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病人个体可有轻、中、重不同的临床表现。

④.结局:疾病可以发展至缓解、痊愈、伤残或死亡。

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2.第二级预防(临床前预防)

3.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二)公共卫生措施

公共卫生措施一般包括四大类措施:

①.预防性卫生服务,包括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免疫接种等;

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包括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和监测、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控制、职业卫生与安全、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服务等;

③.健康促进包括改变个人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促进合理营养、体育锻炼和社会适应、减少精神紧张和社会压力等;

④.卫生服务研究包括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改进医疗卫生服务、卫生统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制定卫生法规、卫生机构管理研究、医学教育改革和继续教育等。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极其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公共性、国际性和社会危害严重性等特点,因此对该类事件的应对与防控策略是预防医学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

五、预防医学的特点

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个人与群体,主要是群体。

2.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是健康人群和无症状患者。

3.预防医学以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为主(包括人工作、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预防医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相补充的方法。

5.预防医学采用的对策产生效应时间多是在疾病/传染病可能发生/流行之前。采取积极的对策其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应。

六、医学模式

在人类发展和医疗发展经历中出现的几种主要的医学模式。

1.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

5.现代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囊括了有关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全部因素。

产生的背景:

①人类年龄谱、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

②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③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不断深入

现代医学模式的意义:

①医学发展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

②它深刻地揭示了医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③提示了医疗保健事业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人类生存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

1.概念

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给环境下的定义: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的作用。

2.分类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非物质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中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

自然环境分为:

①.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并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自然环境。

②.次生环境: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能量和信息的传递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的生存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二、构成环境的因素

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

1.生物因素

2.化学因素

3.物理因素环境中物理因素可分为自然环境中物理因素和人为的物理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如社会制度、经济水平、风俗习惯、文教卫生等。

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一个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复杂的功能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在生态系统中包括有以下的基本结构:

生产者:①.利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②.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微生物。

消费者:①.一级消费者—草食动物;

②.二级消费者—小型肉食动物;

③.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

分解者: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

无机物:最终形成环境中的简单物质。

2.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三项主要功能。这是生态系统能够得以存在、发展和演替的基础。

(1)能量的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通过食物关系,即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

物链是指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一种以另一种为食,彼此形成的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或各生物的位置称为营养级。

能量的流动的特点:

①.能量的利用效率很低生态金字塔是指把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有机体的生物量、能量及个体数量按营养级的顺序排列起来所绘成的图形。

②.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2)物质循环

(3)信息联系

3.生态平衡:

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这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衡量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基本包括三个方面: 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输出输入物质数量平衡。

生态域值:

生态失调:

生态危机:

第二节人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的概念及环境污染的原因

1.概念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2.环境污染的原因

环境污染的原因分为:

①.自然污染

②.人为污染

二、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

能进入环境并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为环境污染物。

1.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⑴生产性污染

⑵生活性污染

⑶其它污染

2.污染物的种类

环境中常见的污染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三类

⑴化学性污染物

⑵物理性污染物

⑶生物性污染物

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

1.概念

环境污染物的变迁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后,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作用发生迁移、转化、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作用下发生形态改变或转化成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环境的自净作用少量的污染物一时性进入环境后,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作用,最终使污染物的浓度或总量降低,达到自然净化,是生态系统不至于遭到破坏,这一过程称为环境的自净。

环境的自净作用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完成的:

⑴物理作用

⑵化学作用

⑶生物学作用

生物转化: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在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经过代谢产生复杂的变化过程。

经过生物转化作用后,大部分污染物的毒性降低,这一过程称为解毒。但也有少数的污染物经过生物转化作用后成为毒性更强的有害物,这一过程称为增度。

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或生物浓缩。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逐级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的程度均用浓缩系数来表示。(浓集系数=Cb/Ce Cb=生物体内的浓度Ce=环境中的浓度)

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其环境和化学性状都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

或与环境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四、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代谢和排泄

1.环境污染物的吸收

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为吸收。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

(1)呼吸道大气中的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粉尘、烟、雾)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特点:影响气态有害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

(2)消化道水和食物被污染后污染物主要经消化道进入机体。

特点:影响污染物在消化道吸收的因素:

(3)皮肤特点:经过皮肤进入机体的化学污染物主要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通过皮肤屏障。影响污染物经皮肤吸收的因素:

2.环境中化学污染物在体内的转运和分布

环境污染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特殊屏障

贮存库的作用

环境化学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某些部位直接发挥毒作用,这些部位为靶部位。

化学污染物的浓度或毒作用可在体内逐渐增加成为蓄积。蓄积分为:

①物质蓄积:机体与某些毒物持续接触后,在其体内某些组织或器官中毒物的浓度逐渐增多的现象。

②功能蓄积:长期接触某些毒物后,体内不一定能检出该毒物的蓄积,但由该毒物引起的机能改变都逐渐积累,出现中毒的病理征象。

3.环境中化学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

进入体内的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的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此过程被称为生物转化。

污染物在人体中的转化需要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①氧化②还原③水解

第二阶段:结合反应这是人体的主要解毒方式。

4.环境中化学性污染物的排出

①经肾排出

②经肝胆排出

③经肺排出

④经其它途径排出

(二)环境致病因素对人体作用的特点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特点:

1.广泛性

2.多样性

3.复杂性

4.长期性

(三)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主要因素

1.毒性

2.剂量或强度

剂量-反应关系: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者引起

某一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暴露剂量与个体表现出来的效应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最高容许浓度:在此浓度下生活与工作不仅不引起任何病理改变和急性中毒,而且经过长期接触后也不会引起慢性中毒。

3.作用持续时间

蓄积分为:①.物质蓄积:机体与某些毒物持续接触后,在其体内某些组织或器官中毒物的浓度逐渐增多的现象。物质蓄积的量与化学污染物的摄入量、作用时间和生物半衰期有关。生物半衰期指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②.功能蓄积:有些环境有害因素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不在体内蓄积,但该物质在靶器官或靶组织上产生的功能改变可逐渐累及,从而导致机体对该物质反应性增强,功能或生化代谢改变加重,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损害称为功能蓄积。

4.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①相加作用

②协同作用

③拮抗作用

5.个体因素

高敏感人群(高危人群):指因个体因素不同而对环境污染物特别敏感者。

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主要危害

1.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2.慢性危害

环境中有害污染物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这是由于毒物在体内的蓄积(物质蓄积)或由于毒物对机体微小损害的逐渐累积(机能蓄积)所致。慢性作用包括慢性中毒和慢性非特异影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是指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起干扰作用的外来化学物。这类化学物对动物(包括人)的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儿茶酚胺、睾丸酮等具有显著的干扰效应,在临床表现以生殖障碍、出生缺陷、发育异常、代谢紊乱以及某些癌症高发为特征。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影响机体的正常分泌功能及引发内分泌相关肿瘤的作用机制包括:

①. 模拟雌激素功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呈现出抗激素样作用;

②.模拟雄激素功能与雄激素结合,表现出抗雄激素样作用;

③.与性激素结合蛋白结合;

④.模拟甲状腺激素功能与芳烃受体结合,增强外周甲状腺素T4的代谢;

⑤.基因毒性和氧化致癌作用。

3.远期危害——致突变致癌致畸

⑴致突变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突然的根本的改变为突变。

⑵致癌

③致畸(致胚胎毒)是指在妊娠期接触外界环境因素而引起后代畸形的作用。

致畸:受精卵在发育的早期接触某种化学物质影响了器官分化发育导致形成流产、畸形儿。

致胚胎毒:受精卵发育过程中毒物作用于胚胎发育的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器官,使器官发育迟缓,产生退行性改变。

④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六、人体对污染物的反应

疾病是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功能、代谢及形态上发生病理性改变的慢性过程。这些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显出疾病的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

调节:

机能代偿:

失代偿:

第四节环境污染的防制

第二章地方病

地方病概述

一、地方病的定义

地方病是指具有较严格地方区域性特征的一类疾病。(具有在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一类疾病)它们是由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的独特的致病因素所决定的。

二、地方病分类

根据引起地方病的原因将地方病分为:

1.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指由于病区外环境中某些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水、食物等进入人体的量不足、过剩或比例失调所致的疾病。

2.自然疫源性地方病(生物源性地方病)这类地方病的病因为生物病原体即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这是一类具有传染性的地方病。这些疾病的病原体需要特定的媒介、中间宿主和宿主动物,其生存繁殖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当人进入这种环境也可以感染上此类疾病。如血吸虫病、鼠疫等。

3.病因不明的地方病有些地方病的病因至今还未搞明确。

三、地方病区的基本特征

发生化学性地方病的地区称为地方病病区,发生生物源性地方病的地区称为地方病疫区。其基本特征为:

1.地方病病区(疫区)内该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都显著高于非地方病地区,或在非地方病地区内无该病发生,即有地域的特异性。

2.病(疫)区居住的人群均可患病,一般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

3.非病(疫)区迁入的健康人与病区居民同样生活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生同样的疾病,而且发病率往往高于当地居民。原因:①.机体对致病因子的敏感性;②.机体的适应性较差;

③.机体的免疫状况。

4.离开病(疫)区病人,病情逐渐减轻或自愈,而离开病(疫)区的健康人(除处于潜伏期外)不患病。

5.病(疫)区内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与人类相似的地方病。

四、地方病的流行规律

1.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的流行规律

地区:

人群:

2.自然疫源性地方病

与其它自然疫源性疾病一样其发生和流行是由三个环节决定的,即病原体、媒介、宿主。

⑴.病原体:

⑵.宿主:

⑶.媒介:

五、地方病的监测与防治

(一)监测

1.有计划、有系统、有规律地连续监测地方病的消长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预防措施,为控制和消灭地方病提供科学依据。

2.通过经常性监测提供地方病的动态变化的信息资料,做出预测预报。

3.通过监测对防治措施进行评价以提高防治效果。

(二)防治主要为一级防治

第三章生产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生产劳动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人类为了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自身健康发展所必需的。生产劳动就是要在一定的生产环境中,从事一定的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

自然的生产环境如田地、森林等。

生产环境按生产过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车间、矿井、办公室等。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1.定义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在人们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2.分类职业性有害因素根据其性质分为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过程即生产工艺过程中使用的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使用材料以及加工生产的全过程)

⑴化学性因素

生产性毒物(职业性毒物)

生产性粉尘

⑵物理性因素

异常的气象条件:

异常气压:

辐射:

生产性噪声和振动:

⑶生物性因素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涉及针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劳动组织、生产设备布局、作业者操作体位和劳动方式、以及智力和体力劳动比例等。)

⑴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

⑵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

⑶个别器官或系统的过度紧张

(4) 职业性紧张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作业场所环境,包括按工艺过程建立的室内作业环境和周围大气环境,以及户外作业的大自然环境等。)厂房建筑结构、空气的流动、采光、照明、

安全防护等。

二、职业性损害

职业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可以造成的健康损害包括职业病、职业性多发病和职业性外伤。

第二节职业性损害概述

一、职业病的概念

(一)职业病的概念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二)范围和种类

2002年再次修订了职业病的范围,在新颁布的《职业病目录》中规定了10大类115种职业病,卫生部同时发布了六个相关的法规。

(三)职业病的特点

职业病病因很多,涉及机体的各系统,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具有以下的共同特点。

1.病因明确

2.有明确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3.发病有群体性

4.职业病一般较难治愈,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良好。

(四)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

诊断职业病应根据三方面的资料:

1.职业史:

2.生产环境的调查:

3.临床表现:

①.病史

②.体格检查

③.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的结果。

二、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多发病)

(一)工作有关疾病的概念

职业性有害因素能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造成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已患的疾病加重,从而表现为接触人群中某些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或病情加重,这类疾病称为职业性多发病(工作有关疾病)。

(二)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

1.工作有关疾病属于多因素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只是这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

2.在某些职业人群中发病率增高,但在非职业人群中也发生着这类疾病。

③.有些工作有关疾病是由非职业因素直接引起,职业因素只是作为诱发或加重的因素,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使已患的疾病加重。

(三)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

三、职业性工伤

职业性外伤是指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使人体组织构成或功能受到损伤,并使受伤人员立即中断功能作用的一切伤亡。

四、职业性损害的预防和控制

职业性损害的发生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人、职业有害因素的存在以及职业有害因素作

用的条件。职业病的防治就是根据这三项采取措施来防治。

1.对人:

①.就业前的健康检查职业禁忌症:指人不适合从事某种作业的疾病、解剖、生理状态。在此状态下如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导致原有病情加重,或诱发某些疾病,或对某些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易感性,甚至有时可能影响子代健康。

②.定期健康检查

③.职业病的普查建立职工健康监护档案

④.健康教育自我保健

2.对职业有害因素:根据国家的卫生标准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减少生产环境中的职业有害因素,控制职业有害因素的作用条件。

第四章食品与健康

第一节概述

一、食源性疾病

1.概念由于食品污染而造成的人体的损害称为食源性病害。

食源性病害包括急性短期效益的食源性疾病和慢性长期效应的食源性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病原体进入人体,以致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这一定义明确了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因素:①食物是疾病的传播媒介;②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病因子;③临床表现是以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主要特征。

食源性危害是指食物中污染的有害物质引起的拮抗代谢、拮抗生理功能(包括免疫功能)、致突变、致癌、致畸等潜在性的对健康的损害。

2.特征

(1)经食物传播

(2)暴发性

(3)散发性

(4)流行性

(5)地区性

3.危险因素

食源性病害是由食品污染而引起的。按照污染食物的危险因素的性质分为:

(1)生物性因素:

(2)化学性因素:

(3)放射性因素:

二、食物中毒的概述

1.食物中毒的定义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称为“有毒食物”,是指可食状态、正常数量、经口摄入而使健康人发病的食物。

2.食物中毒的发病特征

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不同,症状各异,但其发病有以下共同特点:

(1)潜伏期短,发病突然。

(2)中毒病人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大多为急性胃肠炎症状。病程较短。

(3)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食用了某种同样的有毒食品。未食者不发病。发病范围一般局限。

(4)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停止食用有毒食品,发病很快停止。

3.食物中毒的分类

食物中毒按引起中毒的病原物种类分为四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指因摄入被致病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

(2)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指由于摄入含有有毒成分的动植物性食品引起的中毒。

(3)化学性食物中毒指食用了化学性有毒食物引起的中毒。

(4)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指食用被产毒真菌污染并产生大量霉菌毒素的食物所引起的中毒。

4.食物中毒的调查和处理

(1)食物中毒的报告:

1)法定报告人与法定接收单位

2)报告时限:

3)报告内容:

(2)调查和分析原因

1)调查内容:①对病人的调查:②对可疑中毒食品生产经营现场的调查:

2)中毒样品的采集:

3)调查方法:

①个案调查

②制作现场检查笔录:

4)调查资料分析

①绘制流行曲线

②潜伏期计算

③确定中毒餐次

5)确定中毒食品及原因

(3)食物中毒诊断和事故处理

1)诊断

2)事故处理

第二节常见的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指食入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分为感染型、毒素型和混合型。

(一)沙门菌属食物中毒(沙门菌病)

1.病原

2.引起中毒的食品

3.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为急性胃肠炎。潜伏期12-36h(数小时6h-3d),

(二)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病)

1.病原

2.引起中毒的食品

3.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潜伏期11-18h(多为4-32h)。

(三)致病性埃希杆菌食物中毒

1.病原

2.引起中毒的食品

3.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理不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感染型食物中毒,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毒素型食物中毒。

(四)李斯特菌食物中毒(单细胞增多李斯特菌病)

1.病原

2.引起中毒的食品

3.临床表现

(五)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病)

1.病原

2.引起中毒的食品

3. 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6h (多见2-4h)。

(六)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病

1.病原

2.引起中毒的食品

3.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潜伏期12-48h (数小时-几天),长者可达8-10天。

(七)细菌性食物中毒防治原则

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

2.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疗原则

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治原则

二、有毒动植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了某些含有天然有毒成分或由于贮存不当产生大量有毒成分的动物或植物后引起的中毒。

(一)河豚鱼中毒

1.毒性成分

2.中毒机理

3.临床表现

4.治疗与预防

(二)毒蕈中毒

1.毒素及中毒特征毒蕈的成分很复杂,一种毒蕈可含多种有毒成分,有时多种毒蕈中同含一种毒素。根据毒素的作用器官及中毒症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胃肠炎型:

神经、精神型:

溶血型:

脏器损害型:

光过敏性皮炎型:

呼吸循环衰竭型:

2.防治

三、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系由于食用被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误食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中毒食品主要包括:①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②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③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

营养强化剂的食品;④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⑤食物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

(一)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1.中毒原因

2.中毒机理和临床表现

3.治疗与预防

(二)毒鼠强中毒

化学名为四次甲基二砜四胺,俗称一扫光、三步倒。

1.中毒机理毒鼠强可阻断γ-氨基丁酸受体,使中枢神经失去控制,对脑干有强烈刺激作用,主要表现为抽搐。

2.临床表现

3.治疗与预防

预防医学作业

名词解释 1公害病是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叫公害病。 2大气、土壤或水体等受到污染后能够自然净化的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作用 而使污染物总量减少,浓度降低,逐渐恢复到未污染的状态。= 3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简称。 4铅吸收是指尿铅含量超过正常值上限,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5矽肺(silicosis) 又称硅肺,是尘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长期吸入大量含有 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以肺部广泛的结节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6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食物中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和木质素的总称,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海藻胶、木质素等 7推荐摄入量RNI :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的需要。RNI= EAR+2SD8必需氨基酸//人体必不可少,而机体内又不有合成的,必须从食行中补充的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共有 8种: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如果饮食中经常缺少上述氨基酸,可影响健康。 9合理膳食指多种食物构成的膳食,这种膳食不但要提供给用餐者足够数量的热量和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以满足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还要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平衡和多样化的食物来源,以提高各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达到平衡营养的目的。 10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三部分组成。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有10条,适合于6岁以上的正常人群。特定人群膳食指南是根据各人群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膳食营养需要而制定的。特定人群包括孕妇、乳母、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平衡膳食宝塔以直观的形式告诉居民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合理数量及适宜 的身体活动量。 11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 I),是 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 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12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 13变异:即同质的观察单位之间某项特征所存在的差异。 14表示某个量的准确数与其近似数之差。 15非参数检验:在统计推断中,不依赖于总体的分布形式,直接对总体分布位置是否相同进行检验的方法,称非参数检验。 16发病率(incidenee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是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和描述疾病分布状态的一项测量指标。 17筛检:screening是在大量人群中通过快速的试验和其他方法,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可疑病人或有缺陷的人。 18)是指某传染病的传播自消灭之日起永远终止,并达到全球所有国家永不再发生该种传染 病。 19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 20垂直传播:胎盘传播;上行感染;产道污染 21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

预防医学笔记整理

绪论 一、预防医学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目标的学科。 2、预防医学的特点:研究对象是人群,包括个体和群体,以群体为主,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突出预防为主观念,实施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研究重点是健康影响因素以人群健康的关系;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预防整合于临床实践中,强调疾病的积极预防作用,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重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医学模式: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和方法及行为方式。(医学模式的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预防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临床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4、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最主要>、环境及卫生服务) 5、三级预防策略与措施的主要内容(重点)答案见书第七页表格 6、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比较严重; 妇幼保健工作比较薄弱; 农村卫生发展依然滞后; 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1、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且基本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等。原生环境存在着许多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例如清洁的水、空气等都对健康起促进作用,但原生环境对人群健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有的地区的水或土壤出现某些因素含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次生环境:指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下,原生环境中的物质交换、迁徙和转化、能量与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如耕地、种植园等。 2、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由于地理地质原因,使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有的地区土壤、植物、煤和水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少,导致该地区人群中发生某特异性疾病。 3、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

疾病预防教案

疾病预防教案 一、灾后常见感染疾病基本知识 1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6-11月份。传播方式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2,是手足口病及其它疾病流行的防控工作 二、如何防控疾病感染 (一)注意重点场所消毒 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良好习惯。1、勤洗手: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养成用肥皂和洗手液、用流动水进行洗手、用干净毛巾和纸巾擦手的习惯。2、防传染: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染他人;患者在家或外出时要佩带口罩,以免传染他人。3、注意饮食卫生和休息:均衡饮食,不吃生冷食物,多喝开水,不喝生水;适量运动,避免疲劳;注意休息,充足睡眠,保持身体良好的健康状况。4、注意室内外清洁和空气流通:搞好环境卫生,注意课室、居室清洁与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量不到公共场所和人群拥挤的地方活动。 (二)注意重点场所消毒 控制室内集体活动。活动时注意检查各种室内场馆的通风降温设备装置,做好通风工作;每节课应不少于3次开窗,保持课室空气新鲜。

(三)注意重点场所消毒。图书馆、电脑室、教室、寝室、厕所等公共场要定期消毒。供学生用的玩具、餐具、被服按规定进行消毒,个人使用的口杯、牙刷不得交换用。 (四)指导家长密切配合。加强家校联系,将衣被阳光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指导家长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变化,发现孩子发热、出疹等,及早带孩子就诊,配合医生在家或医院治疗,并报告学校 (五)加强信息上报工作。发现病历要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

《预防医学》第三次作业

[1分] A.暴露怀疑偏倚 B.无应答的偏倚 C.诊断怀疑偏倚 D.报告偏倚 E.测量偏倚 A.阳性预测值升高,阴性预测值升高 B.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升高 C.阳性预测值升高,阴性预测值降低 D.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降低 E.以上都不是 为阳 A.99.82% B.95.65% C.82.06%

D.82.50% E.15.06% A.描述疾病分布特征,寻找病因线索 B.探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情况及其差别,并验证病因假说 C.探讨干预措施在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效果及差别,评价干预效果 D.探索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对某些因素暴露的差别,验证病因假说 E.描述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分布特征,可进行临床比较 A.灵敏度 B.特异度 C.约登指数 D.一致性 E.诊断准确性 A.灵敏度 B.特异度 C.约登指数 D.符合率 E.预测值 A.纳入偏倚

B.奈曼偏倚 C.检出偏倚 D.无应答偏倚 E.易感性便宜 A.计算标准化率 B.多因素分析 C.限制 D.匹配 E.盲法收集 [1分] A.400﹡0.1∕0.9=44 B.400﹡0.9∕0.1=3600 C.400﹡70∕30=933 D.178﹡0.1∕0.9=20 E.178﹡0.9∕0.1=1602 0.9 A.92.7% B.0.O7 C.13.71 D.1.71 E.8

A.正确的 B.不正确,因为没有区分发病率和患病率 C.不正确,因为当要求用率来支持这一推论时却采用了百分比 D.不正确,因为没有识别可能的队列现象 E.不正确,因为没有对照组 0.9 A.0.89%, B.92.7% C.87.5% D.0.49%o E.0.40% A.高灵敏度试验 B.高特异度试验 C.高可靠性试验 D.高符合率试验 E.高精确度试验 ,在此期间 A.病例对照研究 B.队列研究

疾病预防教案1

《小学生常见疾病防治》主题班会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小学生常见病的种类。 2、掌握常见病的预防措施及防治方法。 教学重难点: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生处于童年期,也是人生中最健康的阶段,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极低,但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也难免会有些常见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健康,因此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小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治”。 二、小学生不传染的常见病有哪些呢? 近视眼、龋齿、单纯性肥胖、营养不良、贫血、蛔虫感染、脊柱弯曲异常。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谈谈它们防治方法。 (2)防治方法: a.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自觉做到“五要”、“五不要”。 五要是:光线要充足,姿式要端正(一拳一尺一寸),劳逸要结合,字迹要清楚,要认真做眼保健操。 五不要是:不要在光线太强、太弱和阳光照射下看书、写字;不要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写字;不要躺着或歪着看书;不要连续长时期看书、写字;不要近距离看书、写字。

b.药物治疗和配戴眼镜。 2.龋齿 (1)龋病及牙周疾病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我国学生的龋齿患病情况严重,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逐渐上升的趋 势,学生牙周病患病尤为突出。因此,我们要从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入手,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龋齿是口腔中的食物残渣附着在牙齿上经过发酵产生酸形成牙菌斑。可将龋齿分为三度即浅龋、中龋和深龋。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 (2)那么如何预防龋齿呢? a.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b.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既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咬合面来回刷。 c.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及含氟牙膏。 d.少吃甜食,加强锻炼合理营养。 e.定期检查。 3.蛔虫感染 (1)蛔虫感染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疾患之一,对儿童少年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有长期的不良影响。 (2)防治方法: a.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削皮。

《预防医学》 考试作业

1.名词解释 (1)计划免疫:是根据人群免疫状况与疫情监测分析,按照规定程序,在特定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疾病疫苗的预防接种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而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3)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4)学习障碍:是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 (5)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和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和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2.简答题 (1)简述三级预防策略的主要任务及实施对象。 三级预防是以人群为对象,以健康为目标,以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为目的的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 (2)简述如何指导本地居民进行PM2.5的自我防护。 1减少户外活动:尽量在一天中污染严重的时候呆在室内,通常污染严重时是从黎明直至黄昏这段时间,减少户外锻炼。2.空调:当使用空调是设置空气内部循环按钮。3.口罩:带上绿盾口罩有效防止PM2.5,但是要确保佩戴正确很紧的包裹住脸部。 (3)简述健康促进的主要策略。 1.倡导:倡导政策支持、社会各界对健康措施的认同和卫生部门调整服务方向,激发社会关注和群众参与,从而创造有利健康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条件。 2.赋权:使群众获得控制影响自身健康决策和行为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保障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及资源的平等机会;使社区的集体行动能更大程度地影响、控制与社区健康和生活质量有关的因素。 3.协调:协调个人、社区、卫生机构、社会经济部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在健康促进中的利益和行动,组成强大的联盟与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努力实现继康目标。

最新小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教案

小学生常见疾病预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学生常见病的种类。 2、掌握常见病的预防措施及防治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三)教学过程: 小学生处于童年期,也是人生中最健康的阶段,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极低,但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也难免会有些常见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健康,因此,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小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治”。 小学生不传染的常见病有哪些呢? 近视眼、龋齿、单纯性肥胖、营养不良、贫血、蛔虫感染、脊柱弯曲异常。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谈谈它们防治方法。 1.近视 近视是青少年的一种常见病,是指看远看不清,看近清晰的屈光异常。青少年近视多数是假性近视。其主要原因是平时不注意用眼卫

生,使睫状体过度紧张而逐渐形成近视眼。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真性近视。它的发生和发展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防治方法: (1)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自觉做到“五要”、“五不要” “五要”:光线要充足,姿式要端正(一拳一尺一寸),劳逸要结合,字迹要清楚,要认真做眼保健操。 “五不要”:不要在光线太强、太弱和阳光照射下看书、写字;不要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写字;不要躺着或歪着看书;不要连续长时期看书、写字;不要近距离看书、写字。 (2)药物治疗和配戴眼镜。 2.龋齿 龋病及牙周疾病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 腔疾病。我国学生的龋齿患病情况严重,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逐渐上升的趋 势,学生牙周病患病尤为突出。因此,我们要从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入手,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龋

齿是口腔中的食物残渣附着在牙齿上经过发酵产生酸形成牙菌斑。可将龋齿分为三度即浅龋、中龋和深龋。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 那么如何预防龋齿呢? (1)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2)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既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咬合面来回刷。 (3)使用保健牙刷及含氟牙膏。 (4)少吃甜食,加强锻炼合理营养。 (5)定期检查。 3.蛔虫感染 蛔虫感染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疾患之一,对儿童少年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有长期的不良影响。 防治方法:

预防医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公害病:指由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公害所发生的地区性疾病。如与大气污染有关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由含汞废水引起的水俣病、由含镉废水引起的痛痛病等。 2、自净作用一般指受污染的物体经本身的作用达到净化或无害化的现象。 3、三致:致突变、致畸和致癌,应用在药品管理法中,环境保护及饲料添加中经常用到。 4、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石英粉尘所致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我国目前常见的且危害较为严重的职业病。目前是职业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之一,也是12种尘肺中较重的一种。 5、膳食纤维:是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主要来自于植物的细胞壁,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树脂、果胶及木质素等。 6、推荐摄入量(RNI):是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组成部分。RNI的含义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个体需要量的推荐摄入水平。 7、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它是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必不可少,而机体内又不有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补充的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 8、合理膳食:是指一日三餐所提供的营养必须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合理饮食可以达到显著减肥的目的。 9、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三部分组成。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有10条,适合于6岁以上的正常人群。特定人群膳食指南是根据各人群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膳食营养需要而制定的。平衡膳食宝塔以直观的形式告诉居民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合理数量及适宜的身体活动量。 11、BMI指数(又称身体质量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12、等级资料: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方法测量得到。 13、变异:指的是生物体子代与亲代之间遗传基因发生改变的现象。指同种生物后代与前代、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 14、误差:一个量的观测值或计算值与其真实值之差;特指统计误差,即一个量在测量、计算或观察过程中由于某些错误或通常由于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变化偏离标准值或规定值的数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15、非参数检验:单样本非参数检验是对单个总体的分布形态等进行推断的方法,其中包括卡方检验、二项分布检验、K-S检验以及变量值随机性检验等方法。 16、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是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和描述疾病分布状态的一项测量指标。 17、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手段,自表面健康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有缺陷者。 18、传染病的消灭:简单的讲就是通过针对某种传染病开展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如儿童基础免疫中,通过五种疫苗的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的七种传染病,使之在人间绝迹。 19、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20、垂直传播:主要是指胚胎内的婴孩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而感染上与母亲相同的疾病。 21、人畜共患病:一种传统的提法,是指人类与人类饲养的畜禽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疾病,如狂犬病、血吸虫病等。 二、简答题 1、何为三级预防 答:1.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亦称为病因预防,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如高血压、冠心病、癌症、哮喘、溃疡病等大多与心理因素有关。

预防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 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增强体 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 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chemicals , EEDs):指可通过干扰生物或人体 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过程从而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3.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 IDD):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 系列病症。 4.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 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影响劳动能力的疾病。 5.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s):又称职业性多发病,与职业有关的,由多种非特异性致病因 素所致的疾病。 6.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发生的中毒。 7.刺激性气体(irritant gases):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 8.尘肺病(pneumoconiosis):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 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9.手臂振动病(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是指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手 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10.放射病(radiation sickness):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放射损伤。 11.营养素(nutrients):指食物中可提供能量、构建机体和修复组织、调节代谢以及维持生理功能的化 学成分。 12.营养(nutrition):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和从事各 种活动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1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也称食物热效应,是机体由于摄取食物而引起体内能 量消耗增加的现象。 14.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并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 件下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15.细菌性食物中毒(bacterial food poisoning):指由于摄入被细菌或其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 急性或亚急性疾病。 16.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既是衡量所摄入的营养素是否适宜的 标准,又是帮助个体和群体制定膳食计划的工具。

幼儿园大班疾病预防教案模板五篇精选

幼儿园大班疾病预防教案模板五篇精选 在日常的生活中,生病是常有的事情,各种疾病带给我们很多的痛苦。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幼儿园大班疾病预防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标: 1、了解关于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知识。 2、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3、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手足口病,不恐慌。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活动重难点: 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措施。 活动准备: 手足口病例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每天老师都会给你们量体温、检查小手和嘴巴,谁知道这是为什么?(请幼儿讲述) 二、介绍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1、看来小朋友们对手足口病都已经有所了解,那手足口病都有哪些症状呢?(幼儿讨论)得出结论:症状:潜伏期2-5天,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很疼。还会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病重的会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所以,小朋友不舒服时要赶快告诉老师和大人,及时就医。 2、请幼儿观看手足口病例图片。(加深幼儿对手足口的认识) 3、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病菌是怎么传播的呢?(幼儿讨论)小结: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主要通过三条途径传播:一是人群密切接触;二是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通过空气传播;三是引用或吃了被病人污染的水、食物。过粪、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患儿摸过的玩具、图书;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我们在接触都会得病。

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 三、知道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幼儿讨论) 小结:预防措施: (1)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2)早上入园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用肥皂,六步洗手法)、勤剪指甲、勤洗澡。 (3)健康幼儿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 (4)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不要经常串门;不要和患病儿童接触。 (5)家长外出回家后,立即让家长洗手、换衣服,防止将病菌带给自己。 (6)饭前用84抹布擦餐桌,不吃生冷食物;夏天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幼儿加强营养,不挑食,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 低抵抗能力。 (7)保持活动室或家庭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至少每两小时开窗一次,每次通风 半小时以上,垃圾及时清理、消毒。 四、开展比赛活动。 (1)比比谁的小手最干净。 小朋友们都知道了手足口病是怎么回事,也知道了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现在,咱们 就来比一比谁洗的小手最干净。以小组为单位洗手,选出洗手最认真的小朋友。 五、结束部分 一起说手足口病儿歌: 你拍一,我拍一,勤洗澡来勤换衣;你拍二,我拍二,开窗通风好习惯;你拍三,我拍三,肥皂洗手把好关;你拍四,我拍四,人多地方我不去;你拍五,我拍五,晒晒毛巾和被褥;你拍六,我拍六,盐水天天来漱口;你拍七,我拍七,生冷食物不要吃;你拍八,我拍八,手足口病赶跑它;你拍九,我拍九,太阳下面扭一扭;你拍十,我拍十,良好习惯要保持。 活动目标 1.了解造成视力下降的原因,懂得如何预防近视。

《预防医学》第三次作业

《预防医学》第三次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预防医学》第3次作业 您本学期选择了“预防医学”,以下是您需要提交的作业。 说明:本次作业的知识点为:下篇04---下篇06-01,发布时间为2014-10-18,您从此时到2015-1-30前提交均有效。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在现场调查时,当问及某个敏感问题时.很多被调查对象倾向于夸大或掩盖真实情况,此时可能引起的偏倚是 [1分] A.暴露怀疑偏倚 B.无应答的偏倚 C.诊断怀疑偏倚 D.报告偏倚 E.测量偏倚 2. 某一特定筛检试验,用于患病率较低的人群时,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1分] A.阳性预测值升高,阴性预测值升高 B.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升高 C.阳性预测值升高,阴性预测值降低 D.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降低 E.以上都不是 3. 对5000名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发现糖尿病病人161例,测口服葡萄糖2h后的血糖,以血糖大于6.16mmol/L(110mg/dL)为阳性,小于6.16mmol/L(110mg/dL)为阴性进行筛选,查得真阳性154人,真阴性为3971,则符合率为 [1分] A.99.82% B.95.65%

C.82.06% D.82.50% E.15.06% 4. 队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1分] A.描述疾病分布特征,寻找病因线索 B.探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情况及其差别,并验证病因假说 C.探讨干预措施在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效果及差别,评价干预效果 D.探索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对某些因素暴露的差别,验证病因假说 E.描述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分布特征,可进行临床比较 5. 并联试验可以提高诊断方法的 [1分] A.灵敏度 B.特异度 C.约登指数 D.一致性 E.诊断准确性 6. 反映诊断试验收益的指标 [1分] A.灵敏度 B.特异度 C.约登指数 D.符合率 E.预测值 7. 某地区居民队列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25.0的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性为其他人群的2.8倍(有统计学意义);而该地区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BM>25.0的人群患高血压的OR为1.22(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研究表明此差异的原因是,病人诊断为高血压后,开始注意饮食、体育锻炼等。引起上述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的偏倚是 [1分] A.纳入偏倚

健康管理师第3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健康管理师第 3 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第 1 节《预防医学概述》理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 , 请将其代码填在题目后人括号内选或未选均无分) 1.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是:( C ) A个人 B健康人 C个人和群体 D病人 2.预防保健目的消极方面表现不包括:( ) A减少疾病罹患、伤害及残障 B 降低整体罹患率及病死率 C减少早发性死亡 D针对致病因子采取的措施 3 预防医学是( A ) A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B 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C综合独立的学科 D预防为主的学科 4.预防医学的学科体非常丰富, 下面哪项不是其体系( B ) A流行病学 B康复医学 C环境卫生学 D社会科学和卫生管理学 5.下列不属于健康危险因素的是( C ) A喜欢吃腌制食品 B 经常食用油炸食品 C 适量运动 D大量饮酒 二、多项选择( 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预防医学体系包括: (ABCD ) A行为与社会科学 B卫生管理学 C环境卫生学 D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 2.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决定因素有( ABCD ) A社会经济因素 B 物质环境 C个人因素 D卫生服务 3健康的个人因素包括( ABCD ) A健康的婴幼儿发育状态 B 个人的卫生习惯

C个人的能力和技能 D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 4.物质环境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按照有害物质的性质分为( C ) A空气,土壤,水,食物 B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心理环境因素 C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建筑因素 D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 5.三级预防策略包括:(ABC ) A 一级预防 B 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 全面预防 三、判断(对的打V, 错的打X) 1.卫生服务是维持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损伤,健全的卫生机构,完备和质量保证的服务网络,一定 的经济投入, 公平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 以及保证服务的可及性, 对人群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 用.( V ) 2.第一级预防是指: 又称病因预防, 在第一级预防中, 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 则称为根本性预防.( V ) 3.高血压预防是二级预防,脑卒和冠心病是三级预防。(X ) 第 2 节《预防医学概述》理论习题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在题目后人括号内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临床服务的概念是指:(C ) A临床环境下的第三级预防服务 B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服务 C临床环境下的第一级预防与第二级预防的结合 D 由公共卫生人员负责执行。 2.临床预防服务和健康管理的对象是(C)A患者 B 健康者 C 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 D健康者和亚健康者 3.化学预防是指对无症状的人使用药物、营养素、生物制剂或其它天然物质作为(A)措施,提高群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预防某些疾病。 A 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综合预防 4.健康咨询是通过收集求医者的健康危险因素,与求医者共同制定改变不良(_A)的计划,随访求医者执行计划的情况等一系列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A健康行为 B临床预防 C心理行为 D药物治疗 二、多项选择(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预防医学》教案1

《预防医学》教案 一、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健康的新概念,三级预防内容。 熟悉第一次,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特点,重点防治内容和卫生工作方针。 【内容】 1. 预防医学定义 2. 预防医学的发展个体医学与群体医学,第一次卫生革命-传染病防治,第二次卫生革命-慢性病防治。 3. 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新医学模式的特点。 4. 健康与疾病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5. 公共卫生措施预防性卫生服务,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卫生服务和研究。 6. 三级预防的内容,我国预防工作的成就,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 【复习思考题】 1. 预防医学的特点与医学专业的关系。 2. 第一、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特点。 3. 健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4. 我国的卫生方针是什么? 5. 新医学模式的特点,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务工作者的关系。 6. 三级预防的内容与临床医师的关系。 【授课班级】2014级护理高职 【授课日期】2016.08.31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第二节

【目的要求】 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及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人与环境的辨证关系;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他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作用。 熟悉环境污染、公害及公害病的概念;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防制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了解人类生存环境诸要素与健康的关系,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及消除有害的环境因素对保证人类健康生存重要性的认识;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方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内容】 1. 人类环境组成的特点;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2. 环境污染与公害;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归转。 3.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特点及其危害作用;近期作用、远期作用、直接作用、间接效应。 4. 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 5. 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环境污染的防制措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 【复习思考题】 1. 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常见污染物的种类有哪些? 3. 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有何特点? 4.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如何防制环境污染? 5. 什么叫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生物富集、生物转化? 6. 何谓社会心理因素?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7. 心理因素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预防医学》第三次作业

《预防医学》第3次作业 您本学期选择了“预防医学”,以下是您需要提交的作业。 说明:本次作业的知识点为:下篇04---下篇06-01,发布时间为2014-10-18,您从此时到2015-1-30前提交均有效。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在现场调查时,当问及某个敏感问题时.很多被调查对象倾向于夸大或掩盖真实情况,此时可能引起的偏倚是 [1分] A.暴露怀疑偏倚 B.无应答的偏倚 C.诊断怀疑偏倚 D.报告偏倚 E.测量偏倚 2. 某一特定筛检试验,用于患病率较低的人群时,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1分] A.阳性预测值升高,阴性预测值升高 B.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升高 C.阳性预测值升高,阴性预测值降低 D.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降低 E.以上都不是 3. 对5000名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发现糖尿病病人161例,测口服葡萄糖2h后的血糖,以血糖大于L(110mg/dL)为阳性,小于L(110mg/dL)进行筛选,查得真阳性154人,真阴性为3971,则符合率为 [1分]

4. 队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1分] A.描述疾病分布特征,寻找病因线索 B.探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情况及其差别,并验证病因假说 C.探讨干预措施在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效果及差别,评价干预效果 D.探索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对某些因素暴露的差别,验证病因假说 E.描述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分布特征,可进行临床比较 5. 并联试验可以提高诊断方法的 [1分] A.灵敏度 B.特异度 C.约登指数 D.一致性 E.诊断准确性 6. 反映诊断试验收益的指标 [1分] A.灵敏度 B.特异度 C.约登指数 D.符合率 E.预测值 7. 某地区居民队列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的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性为其他人群的倍(有统计学意义);而该地区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的人群患高血压的OR为(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研究表明此差异的原因是,病人诊断为高血压后,开始注意饮食、体育锻炼等。引起上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的偏倚是 [1分] A.纳入偏倚 B.奈曼偏倚 C.检出偏倚

预防医学教学教材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一、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健康的新概念,三级预防内容。 熟悉第一次,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特点,重点防治内容和卫生工作方针。 【内容】 1. 预防医学定义 2. 预防医学的发展个体医学与群体医学,第一次卫生革命-传染病防治,第二次卫生革命-慢性病防治。 3. 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新医学模式的特点。 4. 健康与疾病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5. 公共卫生措施预防性卫生服务,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卫生服务和研究。 6. 三级预防的内容,我国预防工作的成就,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 【复习思考题】 1. 预防医学的特点与医学专业的关系。 2. 第一、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特点。 3. 健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4. 我国的卫生方针是什么? 5. 新医学模式的特点,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务工作者的关系。 6. 三级预防的内容与临床医师的关系。 第一篇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 【目的要求】 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及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人与环境的辨证关系;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他们对人类健

康的危害作用。 熟悉环境污染、公害及公害病的概念;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防制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了解人类生存环境诸要素与健康的关系,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及消除有害的环境因素对保证人类健康生存重要性的认识;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方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内容】 1. 人类环境组成的特点;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2. 环境污染与公害;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归转。 3.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特点及其危害作用;近期作用、远期作用、直接作用、间接效应。 4. 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 5. 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环境污染的防制措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 【复习思考题】 1. 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常见污染物的种类有哪些? 3. 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有何特点? 4.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如何防制环境污染? 5. 什么叫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生物富集、生物转化? 6. 何谓社会心理因素?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7. 心理因素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8. 环境污染可引起哪些疾病? 第三章化学因素与健康

预防医学作业

预防医学作业 一、 -名词解释 1、公害病:指由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公害所发生的地区性疾病。 如与大气污染有关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由含汞废水引起的水俣病、由含镉废水引起的痛痛病等。 2、自净作用一般指受污染的物体经本身的作用达到净化或无害化的现象。 3、三致:致突变、致畸和致癌,应用在药品管理法中,环境保护及饲料添加中经常用到。 4、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石英粉尘所致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我国目前常见的且危害较为严重的职业病。目前是职业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之一,也是12种尘肺中较重的一种。 5、膳食纤维:是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主要来自于植物的细胞壁,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树脂、果胶及木质素等。 6、推荐摄入量(RNI):是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组成部分。RNI的含义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个体需要量的推荐摄入水平。 7、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它是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必不可少,而机体内又不有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补充的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 8、合理膳食:是指一日三餐所提供的营养必须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合理饮食可以达到显著减肥的目的。 9、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三部分组成。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有10条,适合于6岁以上的正常人群。特定

人群膳食指南是根据各人群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膳食营养需要而制定的。平衡膳食宝塔以直观的形式告诉居民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合理数量及适宜的身体活动量。 11、 BMI指数(又称身体质量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12、等级资料: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方法测量得到。 13、变异:指的是生物体子代与亲代之间遗传基因发生改变的现象。指同种生物后代与前代、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 14、误差:一个量的观测值或计算值与其真实值之差;特指统计误差,即一个量在测量、计算或观察过程中由于某些错误或通常由于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变化偏离标准值或规定值的数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15、非参数检验:单样本非参数检验是对单个总体的分布形态等进行推断的方法,其中包括卡方检验、二项分布检验、K-S检验以及变量值随机性检验等方法。 16、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是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和描述疾病分布状态的一项测量指标。 17、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手段,自表面健康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有缺陷者。 18、传染病的消灭:简单的讲就是通过针对某种传染病开展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如儿童基础免疫中,通过五种疫苗的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的七种传染病,使之在人间绝迹。 19、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20、垂直传播:主要是指胚胎内的婴孩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而感染上与母亲相同的疾病。

预防医学_B

预防医学_B 一、单选题 1. (4分)铅作用于机体出现的早期变化 ? A. 贫血 ? B. B.腹绞痛 ? C. C.腕下垂 ? D. D.卟啉代谢障碍 ? E. E.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管型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第六章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第六章第二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2. (4分)某县人口50万,约80%居民以河水为饮用水,该县设有一传染病科的综合医院。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进河水中。该县1986年1月~11月份伤冷发病人数达1063例,超过该县历史同期均匀发病人数的6.9倍。初步调查,发现患者集中于河水排污口的下游地带。这一地区 ? A. 产业用水管线泄漏,产业废水污染了水源 ? B. B.城市污水污染了水源

? C. C.供水过程中有被投毒的可能 ? D. D.供水设施和净化消毒措施未能正常运转 ? E. E.以上都不是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第五章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第五章第三节水环境与健康 3. (4分)按照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粮食应该占每日食物总量的? A. A.30%-50% ? B. B.10%-20% ? C. C.30%-40% ? D. D.30%-60% ? E. E.40%-50%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第二章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第二章第三节社会卫生保健和护理 4. (4分)APGAR家庭功能问卷评定结果,家庭功能中度障碍标准为? A. 4-6分

? B. B.7-10分 ? C. C.0-3分 ? D. D.5-6分 ? E. E.>9分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第四章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第四章第四节家庭因素与健康5. (4分)诊断职业病的重要前提是? A. 职业史 ? B. B.生产环境调查 ? C. C.临床观察 ? D. D.实验室检查 ? E. 排除其他疾病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第六章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第六章第一节职业有害因素概述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