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RDI家长的感悟

RDI家长的感悟

RDI家长的感悟
RDI家长的感悟

家长的感悟

初读RDI,我的体会是:

1、RDI比较正常孩子和自闭症孩子的发展轨迹,试图将自闭症孩子遵循正常孩子的发展阶段,按照从低到高的阶段,让自闭症孩子逐步发展出正常的人际关系;

2、RDI注重从培养动机和兴趣着手,使孩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因此,要学会变通,结合孩子的特点,找到适合孩子的各种互动游戏;

3、RDI的练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家长认真摸索的过程,平时要经常总结,悟出来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

4、ABA与RDI并不矛盾,应是互补和促进关系,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两种方式的融合贯通,可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增进对家长的感情;

5、只要用心,生活中随时可运用RDI。

1、切记杨教授说过的,快就是慢,慢就是快的这句话。我当时也想如果一天一个游戏,很快就能把书上介绍的游戏做完,这样孩子不是就能一阶段一阶段的往上升了吗?最有感触的是,两年前,他不会追逐游戏。而昨天下午,他突然明白了,而且不停地让我追他。我想真的要水到渠成,才能去做一些活动。宁可做低阶段的活动,也不要做高阶段的,基础打好了,反而进步才快。这阶段我明显觉得孩子在参与游戏方面的进步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快。樊老师和我可以轻易的和他进行互动,而且无论玩什么,他都非常开心。

2、不能仅是一个“实验室”产品。我的意思是,很多人都会觉得孩子在游戏室玩得挺好的,或者在上个训课时好像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为什么平时表现不出来呢。我个人觉得下课的时间也非常重要,每一分钟都存在着训练机会,每个地方也都有很好的训练机会。比如:在平时,我始终在每个活动中贯穿着手指指的训练。社会参照的训练我也是想方设法的利用一切机会在做,就这样的做法,孩子到现在社会参照还是不熟练、不稳定,但是我有信心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进步。楼梯口,我让孩子带路,我参照他的手势和眼神,让我上楼还是下楼。洗手时,我让孩子选择洗手盆。加餐或是吃饭时,我们就成了两个哑巴,大哑巴问小哑巴吃那个菜,小哑巴用手势选择。回家路上遇到岔道,我也是让孩子告诉我走那条路。诸如此类的非语言沟通的训练,没有办法一一列举,反正就是利用一切你和他在一起的下课时间,和他沟通。这样的生活化训练,孩子其实是非常喜欢的,而且泛化好了,这个能力才真正的成为终生可用的能力。

3、我的孩子程度非常低,底子薄,所以基础一定要打好。到目前为止,我和他互动都是非常简单的游戏,我还会和他玩大量的“零阶段”活动和肢体游戏,只要能把他逗乐,我觉得其实游戏的高低其实是无所谓的,其实我们是通过游戏这个载体,建立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和互动,所以这个目标我是牢记心头的。对于低功能的孩子家长,我建议一定要多做“零阶段”的活动。因为只有他熟悉了互动的节奏,他才有可能慢慢接受互动,并逐渐诱发出他的动机来。

4、又有很多家长说,我和他玩,可是玩不起来啊。其实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首先,就是你的全情投入,只有你享受到了和孩子一起玩的乐趣,孩子才能感受到快乐。我觉得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完全可以做到。对孩子,我们一定要发自真心的笑他才能感受到你的关爱。同时,我们放下身段,降低到和孩子一样的视平线上,玩与他心理年龄符合的游戏,并做到我们真正的乐在其中,孩子才能快乐。我们有时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游乐场,变成一个大玩具,让孩子觉得人是有趣的,比他面对物体要更有吸引力,这才是成功的。

5、玩其实和学习是不冲突的,在我们评估的过程中,杨教授就示范了一下,怎么在游戏中教认知。他让我儿子选择:要一个还是两个好多鱼?孩子当天没有反应,但是后来我又和他玩了几次,现在就比较清楚的选择了。

6、和孩子玩的时候,建议观察他,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从他的兴趣点出发事半功倍。我孩子喜欢转盆子,先开始,我对这个行为深恶痛绝,把家中所有能转的东西都藏了起来。但是,我总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能转的东西藏起来啊。后来我就和他一起转东西,然后他发现我的技巧更高,转得更花,所以他会邀请我转东西。其实孩子的刻板行为也是很好的契机,只要你足够聪明能够想象得出。孩子前一阵子迷恋以琳每一层的灯,我就陪他一起看,然后告诉他:这个灯坏了,那个灯好的。一楼的两个灯都是好的,二楼的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现在他有时会指着灯,告诉我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

7、介入的时候,我觉得最好不要强行介入。我先开始也是这样,看到他在自闭,就马上叫他起来,然后按照我的方式玩,结果是我干笑,而孩子魂早就飞了。然后我现在会慢慢从远的地方接近他,知道他觉得我可以存在与他的空间。然后跟随他的兴趣和他互动,这样的效果比强硬的效果好。

8、减轻自身的压力,不要在自己和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玩RDI。我自己有压力的时候,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我觉得没有办法和孩子互动起来。RDI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减轻生活的压力。要抓着生活中的小片刻和孩子玩,享受生活的乐趣。

9、多学习别人的经验,比如我会关心以琳网上几个做RDI游戏的家长的帖子,从他们哪里学习了很多的经验,也少走了不少的弯路。也可以平时和其他的家长多交流,这样的话思路会更宽,方法会更多。

10、前一阶段,郭爸爸在聚会中说了一句话,说:只有你在生活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这些理念,你才是把杨教授讲的东西用到家了。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如果把这个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或是生活理念,我们就会很轻松的去做这件事情了。当然这个需要我们自身的改变,只要我们的态度改变了,事情才有可能发生变化,我们的孩子才能有变化。

我们喜欢原本的自我被完全接纳

所以我们应努力去欣赏每个孩子原本的面貌

生活里的希望及意志乃由自我而产生

所以我们将肯定及巩固孩子的个性及意志

当我们无助时会感到害怕

所以我们应以善良亲和温柔之心

轻触无助儿童的内在世界

――――【美国】Dr.Garr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18381346.html,ndreth(美国北德州大学游戏治疗中心创始人)

顾思定的夫人,也是RDI的合作者谢丽博士,绝对会是你心目中最慈爱的老祖母形象之一.在她丈夫两天的讲座里,她基本上是不声不响地坐在大厅一角,和大家一起听,还不时做笔记.中间一有休息,她就会走到讲台上去帮丈夫去解答接待.只有在中午的午餐时间,她负责给一些家长讲解RDI咨询的过程,我这才有机会能听的多一些.

中间有家长提问,请她介绍一下RDI和其他的训练方法的异同.对于其他的方法的评价,谢丽委婉地拒绝了,但是她话锋一转,讲了个小故事:

她在家里的时候,星期天常常是作为附近教堂里托儿中心的一个后备义工,那天那边缺人手正好她也在家的话,她就会被叫走帮忙.当然他们也知道她是个心理医生,所以遇到难题时也会找她.

那天她被叫去,是一个女孩子.过去没见过,不知怎么的那孩子的情绪很激烈,周围人人对围着她,指手画脚的不知怎么办好.谢医生过去了,她没去问人家这孩子怎么了,没管她有没有毛病,她只是微笑地关注着这个孩子,好象是在轻轻低语:"I hear you, I hear you".渐渐地那孩子平静下来了.

就象是顾思定在回答到底要做多少RDI的游戏才能有效一样,他说,对他来讲,无论是RDI,还是ABA,还是DIR,还是OT或PT什么的,这都不过是几个字母而已,如果这些方法没能去探究孩子的心灵深处,没有去揣摩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没有试图去理解孩子的思想,感情和动机,那么无论你的程序分的再细,你的游戏做的再活,你大概也是瞎忙呼而已.如果是这样的训练,那么它们和一堆字母的排列组合又有多大的差别呢?

那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在以琳网这么多的人各显神通,无论你是排毒的,禁食的,ABA的,RDI的,地板时光的,这个那个的,谁对谁错,谁主流谁异端,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觉得没有.重要的不是你走的那条路,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用心地深入,有没有去探究孩子心里的呼声,有没有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也这样凝视着孩子,心里说:"I hear you, I hear you."

目前RDI正式出版的书有3本,都是1.0版本。

其中翻译成简体中文的有两本,分别是《活动手册》的上、下册,上册是1-3级,下册是4-6级。

中山三院出版(好像是两本120人民币)要定购,联系电话:20-87563296

翻译成繁体中文的也有两本,分别是《活动手册》上册以及《解开人机关系之谜》,是台湾九周文化

出版社出版,加上邮寄费两本大约260人民币左右,在台湾金石网站可以订购: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18381346.html,/

最近在yahoo群组上看到一篇文章,是RDI4.0关于自闭症核心缺陷的描述,试着整理出来给大家分享。再一次,这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里面提到的自闭症的核心缺陷提供了一个让我们可以更细致地去看待、评价孩子相关能力的框架,希望有兴趣的家长一起研究讨论。

--飞飞爸

第一篇——综述

互动主体性之下的自闭症核心缺陷

自闭症可以认为是原发的神经问题导致的在初生18个月内的互动主体关系发展障碍。自闭症的“严重程度”可能与这种障碍的程度有关,但它并不代表自闭症的预后。

互动主体性=亲子间的主体互动关系,是你和孩子互相分享想法、主张、感受和知觉等主观状态的关系类型。在这种关系中父母是:

?教导孩子如何象父母那样思考,寻求意义,处理事情和解决问题

?建立“师徒关系”,孩子通过这种师徒关系向他们的父母学习

?父母的角色是提供安全而富挑战性的体验,孩子通过这种体验建立能力感,然后他们更愿意寻求“借用”父母的视角(来处理解决问题)并且尽可能广泛地附加属于自己的意义

?创建交流的基础,然后父母可以和孩子分享他们的注意力焦点,分享共同的知识或背景信息

?通过“引导式参与”来建立互动主体关系IR,建立起互动、协助过程的角色,使用放慢步伐、聚焦、共同调控、同步

只有当父母(师)和孩子(徒)找到定位他们的主观世界的方法,懂得怎样联系和连接他们的所思所想,才可能建立互动主体关系。一些孩子还没有懂得学习和感知别人的主观感觉,这些孩子还处在“前学徒”阶段,我们要给这些孩子提供共同调控的体验,我们要让他们体验规则的互动中的能力感,这样他们才愿意信任我们并建立师徒关系

自闭症的核心缺陷都是在互动主体关系缺失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于自闭症个体而言,神经系统的损伤阻断了对于建立亲子间有效关系所须的持续反馈过程。孩子被剥夺了从互动主体关系中获益的机会。互动主体关系是通往复杂性、认知、情绪和社交功能的主要通道。可以认为互动主体性是寻求在我们之间建立联系的渴望。

在互动主体关系中,参与者努力地去掌握其他人的主观视角,这个过程的成果是伙伴间的思想产生了接触、连接和统一,实现了精神的交汇,互动主体性是发展复杂精神融合的实验室。

互动主体性学习过程的缺失导致以下后果

?拒绝动态事件、挑战和不确定性

?失去师徒关系、引导式参与的机会

?无法发展出动态心理处理能力

?糟糕的生活质量

RDI的目标是重建互动主体关系

互动主体性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Dr Peter Hobson说,为了拥有活跃的思维,孩子们必须要通过互动主体关系实现精神的交汇。失去了精神的传

递,思想无法称为人类智慧的灵活和创造性的媒介。无法以适当的方式和别人进行融合,人就失去了灵活思考的基础和心理弹性

缺乏和父母真正融合在一起的、真正投入的学习,自闭症孩子走向了一条不一样的发展道路,他们堆积起一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是和我们共同拥有知识和智慧

主体间性的发展级别

第一级——“共舞”:

在孩子9个月大的时候,亲子间的互动主体关系基础已经形成。孩子学会了让自己的行动和情绪和父母保持协调。他学会了与你共舞,而且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这个阶段的主题是你我在共舞,同步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保持行动和情绪的同步。动机的在第一级得后期到满足并且是准备进入下一阶段的信号。

第二级——借用观点

从9到15个月,孩子学会把他们的父母当作向导,他们“借用”父母的观点,通过借用父母的主观视角来认识世界,他们发现他们可以对共同的事物分享感知、观点和主观反应。这一阶段的主题是“你和我对‘它’的反应。”关系的重点在于寻找联系主题间思想、想法和感觉的方法,这也是孩子开始感觉到“自我”存在的起点。

第三级——理解“意图”

从15到24个月,孩子开始发现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即内在主观性。孩子焦点开始从你的行动和外在事物转向你的内心、你的意图、你的感知和你对外界事物的情绪反应,他们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他们开始考虑你的反应和你对他们行动的理解,他们能够感受到你可能有的视角而不必真的看到你,他们会开始和你分享他的意图以免你误会他的行为。他们意识到人们在行动之前先要做出决定。他们学习你的意图、考虑因素、情绪反应、感知和思想,而不仅仅是你的行为。他们开始和自我以及别人形成关系,并且使用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关于他们的行为怎样影响别人的知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个阶段可以观察到孩子存在有意图的行为、身份识别与认同、修补交流等现象。

第四级——分享内心

从24到36个月,孩子和你形成意识的连接时已不再依赖于外在实物参照,你们可以在某物不在眼前的情况下对你们共同知道的事物展开对话。

这个阶段可以观察到对话、合作、共同创造等行为

第五级——回忆

你们可以一起讨论你们共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这个阶段可以观察到回忆、有导向的反应以及共同计划未来等行为

失去互动主体性的后果——自闭症的核心缺陷

? Appraisal动态评估

? Episodic Memory事件记忆

? Experience Sharing经验分享

? Creative Thinking创造性思维

? Self Awareness自我意识

注:InterSubjectivity这个单词不是很好译,文中我有时译成“主体间性”“互动主体性”“互动主观性”等,字眼虽然不太重要,不过要能有个很好的译法,也会有助于理解,看谁给各建议吧。

由于难于译准,还是把自己的理解给说一下——

Intersubjectivity是RDI4.0对于自闭症核心缺陷的归纳,

它首先是一种主观性、主体性,另外它强调是孩子在与父母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主体性和本体感(区别于与客观“物体”形成的主体性)

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五个级别),和五个相关联又有区别方面(动态评估、事件记忆、经验分享、创造性思维

和自我意识)

第二篇——动态评估

什么是动态评估

?动态评估是我们尝试在环境提供的机遇和个人需要间寻求最佳匹配方案的心理过程。我们给任何信息赋予的意义和价值其实是由我们在那一时刻觉得重要的东西来决定的。这就是我们的主观评估。

?正常的人能够评估一个环境,明白到自己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作出反应,并利用这种灵活性来寻求一种最有利于达到自己目标的响应方式;

?评估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寻求确认所面对的环境或者人是安全的,一旦我们认为有足够的安全性来和所面对的环境和人,我们会进入第二阶段的评估。在第二阶段中,我们的注意力焦点集中在考虑该如何去组织我们的信息,包括寻求一种潜在的“图形—背景”(“主要—次要”)式的关系,寻找对于我们来说最突出和有情感意义的信息。所谓“相关信息”是主观的,没有绝对的相关信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关注到完全不同的“相关信息”。这就是自然的评估过程。

?孩子通过与成人向导之间互动的师徒关系学会评估。大人提供安全的、富挑战性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认识到他/她也有能力用多种方法来组织和应对相同的设置、物件或人。孩子能够借用大人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并学会用新的方法来看待相同的经验。

?每次我们突出另一种对特定设置、人或物的感知、反应和思维的方式时,我们正是在扩展孩子的评估能力。?评估的结果决定了在特定时刻,哪些事物在我们的思想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灵活地、最具适应性地对环境作出评估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互动主体关系或师徒间的思维共享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多种评估方式而设的,它让孩子可以转换观点。最开始孩子是借用大人的观点,然后当亲子间形成观点分享关系时,孩子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评估;

?事件记忆对于评估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否则你就没有评估的依据,正是对于同一情境的各种不同的感知方式、不同的意义获取方式构成了动态评估。要作出有效的动态评估,我们需要积累、收集关于用不同方式组织同一刺激的记忆。

动态评估如何影响自闭症个体?

?自闭症者常有高度固执和奇异的评估过程,例如,只能从某条固定的线路到达商店。一个固执的评估意味着孩子对这个情境只形成了一种感知响应而无法用其它任何方式进行感知;

?自闭症者对于不确定性常常作出认为是危险的评估;

?我们需要拓宽自闭症孩子评估一个情境和组织信息的方式的多样性,这样一旦孩子能够从先前评估的记忆中获得参照,他就能对该情境作出因时而异的评估。例如,我们想要发展对于散步的多种评估,首先我们一起散步然后关注于一些你从没注意过的东西,例如今天我们从某条线路走并关注路上的树叶,第二天再走同一条路但我们关注路上的汽车;

?让自闭症者明白他们可以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例如要“树叶之行”还是要“汽车之行”,这是评估过程的开始;

?自闭症者难于理解和明白同一简单的环境基于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可以有多种潜在的组织方式。这样自闭症者就被“锁定”只能用单一的方式从具体的设置中获取意义,导致了明显刻板的反应。在其它时候,自闭症者可能将注意力资源转移到对他的成长没有什么益处的信息上;

自闭症者缺乏动态评估能力的表现

?例如,一个自闭症孩子第一次进入一间新的屋子并注意到灯具,屋子是新建的然而孩子表达着他如何地喜欢这些灯具,他关注进入的每一件房间里面的灯具并不断地说着。这是评价一间新屋子的其中一种方式,本身并没

有问题,但是这个孩子第二天进入同一间屋子时,他可能为了确认房间里的每一个灯具与昨天无异而没有注意到今天换了个老师。

?这种评估方式严重地局限了孩子正确评估环境的能力。他们试图用相同的评估方式来评价每一个情境从而找到对环境的感觉。这导致严重的互动主体性的缺失,因为孩子的评估行为没有和周围的人联系起来;

第三篇——事件记忆

什么是事件记忆

事件记忆是通过情绪联结而被强烈巩固的关于我们所经历的事件的个人记忆。它是基于我们在特定时刻对于个人经历的主观意义的,而不仅仅是细节和程序。它联系了我们的情绪记忆(我们经历特定事件时的情绪)、语义记忆(我们对于该事件的细节的记忆)以及我们对于自己在那一时刻“做了什么”的理解(从我们自己的主观经历中获得的意义)。它帮助我们联系过去的经历和对未来可能性的期待。正面的事件记忆有助于建立自信和接受挑战的动机、并让我们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好准备。

事件记忆的用途:

?弹性:记得从前克服逆境的成就

?排除困难:反省问题出在哪里并在下次遇到问题时作出调整;

?解决问题:反省和思考从前解决相似问题的方法从而知道怎样最有效的;

?预见未来:基于过去的经历经验来预见未来的事件和结果,激发自己持续的努力;

?回忆:分享先前的经验来巩固人际关系;

?准备:基于从前经历来预演相似的情景从而时刻做好准备;

?基于过去和某人的关系经历来决定是否以及如何来信赖某人;

?形成基于过去经验的对现实状况进行评估来决定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来完成任务的能力;

事件记忆涉及大脑前额皮质及边缘系统

正常孩子真正的事件记忆大概在孩子3岁半时形成;

一旦形成了真正的事件记忆,我们将看到孩子使用自我调节式和经验分享式的语言;

记忆能力的发展阶段:1,认知记忆;2,关联记忆;3,序列/程序记忆;4,语义记忆;5,事件记忆

只要你放慢速度、小心地“聚焦”来“引导”而不是“强迫”孩子,就会有助于孩子的记忆;

事件记忆的关键在于记忆的形成,而不是后续的回顾;

我们可以通过小心的活动架构推演、提供协助、协调—失调—重新协调的循环、保持清晰的目标以及聚焦等方法来发展事件记忆能力

事件记忆如何影响自闭症者

?自闭症者在基于情绪内容从经历中提取个人意义方面存在障碍。这将伤害到他们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以及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能力。这限制了个人记忆仓库的发展,特别是关于自己如何努力不懈地寻求不同解决方案的记忆。缺乏个人意义的记忆对孩子灵活地对变化作出响应得能力形成了负面影响,他们形成诸如逃避、走开、拒绝等自我指示式的学习方式,降低了进入包含不确定性和新奇刺激的挑战性环境的动机。

?自闭症者缺乏建立多记忆并把他们用作对不同的条件、不同的人和不同环境作出灵活的、适当的反应的素材的能力;

?因为缺乏事件记忆,自闭症者可能在期待未来、泛化、灵活性、动机、适用性等方面存在困难并无法有效地应对不确定性;

?当一个人建立事件记忆时,他将变得更精于搞清楚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将拥有坚持去解决问题的愿望,喜欢选择挑战性任务甚于熟悉的任务,他会努力去处理突如其来的变化,并将变得不那么依赖于固定的脚本;

自闭症者缺乏事件记忆的表现

?一天,一个孩子来到学校,老师问他作业呢,他不懂回答所以他说作业给狗吃掉了,老师告诉他这个理由不合理并把他送到主任室。第二天,同样的事情发生了,孩子同样的回答然后同样被送到主任室。这是怎么回事呢?他是否只记得所有人都疯了(情绪记忆)?还是只记得他必须去主任室(程序记忆、语义记忆)?还是他根本什么都没有记得?

?显然,这个孩子没有编码或形成关于自己当时在做什么的记忆并把他的行为和他人的感受以及他自己必须去主任室的后果联系起来。问题的重点并不在于事情的后果,而在于他没有围绕这个后果形成记忆。事件记忆允许我们形成一种心智的时间旅行和预演,让我们可以思考和推演事情的后果。你可以回头想起上回用狗吃掉作业的借口不凑效,大家都笑疯了,而自己则被送到主任室,所以下次我也许该换个理由。

第四篇——经验分享

什么是经验分享

经验分享是人类交流和互动的精华所在,在交流和互动中,目标是分享情绪反应、意图采取的行动、改变和变化、记忆、计划、主意、观点、思维以及和他人一起预见未来。经验分享发生于动态环境中,在动态环境中,新奇的、不确定性的信息被引入,这要求参与者能够理解人们是各自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感受这个世界的(互主观性)。它要求我们互相分享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心理表示从而能够在我们的思维之间建立联系。我们在相互的思想之间进行桥接,努力的结果是思想的交汇或链接并导致大大地提高了心理融合的机会。参与者必须观察和参照别人的非语言交流:语调(语言背后的语调的改变、重音、节奏等)、面部表达、手势、姿势和物理空间,还要能够感受规则模式以及感受规则互动中的能力感。经验分享要求我们协调并持续监控我们和别人的互动行为并在互动中持续地进行调节。

经验分享能力的缺失如何影响自闭症者

自闭症人士,即使是有很多语言的自闭症者,常常缺乏面对来自复杂的动态环境的交流的挑战。这些挑战让我们处理来自其他人的新奇的信息,并且通过交流来达到理解和分享别人对于已知事物的领悟、想法、感觉和观点(互动主体性)。如果没有与别人建立思想联结的意图和渴望而只想达到特定的需要,这样的交流称不上经验分享。缺乏由互动主体性提供的关键的引导作用,师徒关系已经从引导式参与中学习的渴望被中止,这导致缺乏参照别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等信息以及持续地对互动进行调节和修正的动机,这明显地影响了自闭症者保持协调状态并“共舞”的能力。

缺乏经验分享在自闭症者中如何表现

?一个自闭症孩子和他的爸爸来到公园的沙池,他的爸爸尝试和他堆一座城堡,但孩子宁可自得其乐地拿着自己的桶在倒沙子

?这个孩子没有发现与爸爸进行经验分享、引发爸爸关于如何堆城堡的想法的价值。

第五篇——创造性思维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从不同的来源和环境收集信息并形成对现实问题的“足够好”、“最佳”解决方案的能力。这要求有灵活的转换思维角度的能力,而不是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在从前的策略无效时形成新策略或某个特定资源不存在时临时寻求替代方案的能力。我们必须接受来自动态系统的变化,并作必要的持续的调整来保持协调状态。

?假设你驾船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你设定了路线,但如果你一点也不移动和改变方向,你将永远不能到达目的地。因为存在太多外在因素会的影响你的航线了,如风、浪等。当你决定开始这一段旅程,你就已经接受

了必须持续地进行调整以保持航线的正确。航程中,你不但要清楚你什么时候航线正确,而且要清楚什么时候偏离了航线,何时该进行修正。你必须决定如何作出一个最合适的足够好的调整和修正。每次你正确地调整了航线,你认识到以后还会继续有更多的调整需要进行,这种调整永远不会停止。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地应用我们的想象和表现来寻求信息集成的方法,生成、创造和建立从前没有的事物。我们学会了创造从其他人那里学不到的新事物。

创造性思维的三个主题是:集成、想象和创新

集成包含了归纳、总结和综合

想象包含了假装、推测和象征

?创新包含了生成、创造和即席反应

?我们从一开始就在为创造性思维打基础

?当我们强调“不同而同”的概念时,我们是在为创造性思维打基础

?想象是思维外界存在或不存在的事物的操作、集成和重组。它是孩子作为学徒逐步形成的动态的、流畅的思维过程。(当我们强调内在主体性关系时)

?当我们创造有益的挑战时,就是在促进创造性思维。我们想看到的是“学习性反应”(就是孩子遇到问题时若有所思的情况)。创造性思维可以和问题的解决相关联。它随着第二阶段的互动主体性的发展而产生。

?创造性思维是心智发展一个必然的产物;

?创造性思维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创造性思维的缺失如何影响自闭症者

?自闭症者在接受变化并对应作出调整和修正来保持协调状态方面存在障碍。他们常常用非黑即白、或直线式的思维而缺乏弹性。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一种方法来解决特定的问题。这影响了自闭症者在想要得到的结果发生变化时缺乏转弯、改变想法和作出修正的能力以及以“足够好”的方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的能力。最终导致自闭症者在不断变化和无法拒绝调整环境中失去探索和发现的动机。

缺乏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我们常常教授自闭症孩子如何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生存。但是,我们很少能100%预知一段对话将如何进行。我们意识到我们要作出修补和调整来保持有效地参与对话,例如当听不清楚或不明白时,我们会让说话者解释或重复一边。

?我们生活的大部分都是环绕着很多小的修改,通过这些调整我们保持调适的状态。我不会教你如何在虚伪的世界里生活,但我会告诉你,不管你对真实的世界感到多有能力感,你总会有遇到挫折而必须学会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维持“协调的舞步”的时候。

第六篇——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包含了自我身份识别以及对于自己的情绪和行动如何影响自己和别人的理解,是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分析以及理解自己的行动如何影响别人的能力。它要求能够持续地监控自己的行动并使用自我调整策略来达到更好的情绪知晓及控制。自我意识直接衍生出互动主体性。

?自我意识包含三个方面: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我识别。在3-9个月时的初级互动主体性阶段就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原形。

自我调节:共同协调是自我调节的前提条件,它是带着训练轮子的自我调节,是带协助和外部参照的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你有意识地关注自己或自己的工作,明白自己如何在世界里或特定环境中的存在。它是坚持和自我保持一种连续的、时刻协调关系。当你决定调整、克制你的行为、减轻你的压力、吃少一点、吃多一点、打破一条强加的规则等等,你就是在进行自我调节。你的行动是有意识的而不是预设的、受提示的或是被规则支配的。

自我评价是在你学会自我参照并记录你自己独特的参数和反应后对你的行动进行的分析、评价和评估。

自我识别是关于自己如何存在并和他人区别的感觉。自我识别可以作为自我评估的一种参照,这种参照最初借自于成人向导,例如“其他人会怎么想?”。自我识别是你如何感知自己的价值。它是关于自己的独特性以及自己和其他人的相似性的理解。事件记忆的缺陷会导致建立自我识别的困难。

?社会参照和经验分享是自我意识的前驱。在真实的不确定性前的真正的参照假定了孩子知道另外一个人对于当前的不确定性情况可能有不一样的评估并寻求借用这个评估。一旦参照开始成为一种内在主观过程,我们看到无需外在参照作为帮助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自我意识如何影响自闭症者

?自闭症者在理解他们的行动如何影响别人以及每个人如何对世界做出不同的主观分析方面存在障碍。为了维持互动的舞步,你必须学会自我调节,这种自我调节要求具备监控自己、自己的行为以及明白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周围的人的能力。

?自闭症者面临的最大的实践问题是他们身处于一个要求很高自我调节能力的环境中,而他们远远没有做好准备。

?当自闭症者没有一次性通过互动主体性的发展阶段,他们常常形成一种刻板的自我评估,常常自我苛刻和顽固。

?自闭症患者在理解自身经历的延续性方面存在困难,他们无法用他们的经历来对之前作出的决定进行反思并用于解决未来的问题。

?自闭症患者可能无法知觉自己是一个独特的物理实体、一个共同协调的参与者以及一个情绪调节者。他们可能无法明白他们能对事物作出他们自己的简单评估并和自己信任的向导作出比较。这影响了他们的经验分享的交流。

?我们在发育的不同时点上对自我意识作出不同的训练。首先你要强调明白一个人和其他人可以在情绪上链接或断开链接。然后,我们可以在一个共同协调的舞步中链接在一起。另外是明白我们可以自己作出选择。

?如果没有可选的范围,只有一种选择、一种决定、一种信仰,那么无法形成真正的动态的自我。

自我意识的缺乏在自闭症中如何体现

?一个自闭症孩子进入杂货店,他们看到购物篮被移动过,他们开始发难地对他们的父母大喊大叫,可是他们的父母完全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孩子无法明白父母和他们并没有相同的主观评估,很大可能是父母甚至没有注意到篮子被移动过。

?这孩子没有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自我调节的能力并用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来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纽约的RDI家长培训班班上,顾思定(这是我给STEVEN GUSTEIN博士取的中文名字)和他的夫人谢丽(RACHELLE SHEELY博士)讲的两个个人的生活小故事,非常给人启示.

顾思定小时候,是个ADD(注意力缺乏症),在五十多年前的美国,人们还不知道这个ADD,所以在他一年级时,学校认为他智力低下,把他分到了特教班.但是他到了特教班后,因为教学方法的不同,孩子们再不要求端端正正坐好,跟着小黑板念字了,而是寓教于乐,这下老师们又发觉他是班里最好的学生了,因为有了特别的关注,老师又发现他的视力有问题,等带上了眼镜后,发现他的智商有130以上,所以马上又把他分到了“天才班”.

但到了天才班里,小顾思定并不快乐,因为他还有个缺陷是:眼手协调能力很差.他出身在纽约布露克林一个传统的犹太人家中,家族中一向以动手能力强而自豪,他的祖父是个木匠,父亲开眼镜店,所以他从小就跟父亲学手艺,但是却令父亲很失望,他对儿子说, “看来你以后只能去当教授了”.说实话,我不知道顾思定现在讲这话是美国人的幽默还是当时老父亲的无奈,我不了解犹太文化,但是我也知道在纽约的一些犹太社区是非常保守的.

小顾思定的动手能力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是个左撇子,但是他妈妈常年卧病在医院,他实际上是由比他大几岁的姐姐抚养大的.小姐姐却把左撇子看成是一个毛病,而努力地强迫他用右手.这样的后果是他上学时写的字没

人能看得懂.

结果到了两年级时的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诗,小顾思定也写了,但是老师看不懂他的书写,就把他叫去说, “你写的什么字我看不懂,你来念给我听吧”,结果老师一听还真不错,就自己重抄了一遍,贴在墙上给大家示范.

在五十多年后功成名就的顾思定感谢着他人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贵人,他小学两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是她把两件事分开了:诗的内容和字的书写.就象是深藏于顽石里的玉,很可能没被人看出来而一脚踹开了.她没有因为这孩子的字实在太差了,而把孩子骂一顿,根本不去看这个诗的本身如何.那个老师的一念之差,却让一个从小没有自信心的孩子,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原来还有写作这个长处,而那个小小的自信却一直伴了他的终身.

我想这那种场合里,顾思定讲这个故事的本意应该不是只求博众人一笑吧.他想传达给大家的是:尽管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闭症的孩子,但是他在这样那样上的缺陷并不能表示他没有一般人都有的愿望和需求;他们没有合理的行为,并不表示他们没有合理的思想;他们没有语言,并不是表示他们没有需求;他们学习困难,并不是表示他们一无长处.对于我们这些家长来说,尤其是那些能上以琳网或其他网站学习的家长们,有没有爱心应该不是个问题,问题常常是我们的思想方法.我们怎么样才能不被面前的困难所困惑,吓倒,激怒,我们怎么样才能把他们的缺陷和他们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感情,思想,需求和尊严分开来,在他们反常的行为中,我们要想的是: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在他们这也不行那也不会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看到那些是大人们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要求?那些是因为家长自己的虚荣心而硬是要赶鸭子上架?那些是他们虽然努力却还是达不到的目标?那些是他们能做到的?那些是他们能做到但是他们在偷懒?

我们的任务是要把这一切分清楚,就象当初顾思定的两年级老师能把不可辨认的字和写的不错的诗分开来一样,或许你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那样的老师,但是至少你自己应该成为你孩子那样的“贵人”.因为你是家长,特殊孩子的特殊材料练成的特殊家长.你别无选择.

蹬自行车”

发现“蹬自行车”是个很好的RDI游戏(不是指骑自行车,而是两个人脚心相抵的蹬),可以加入以下变化:

1、协调相对位置:故意采取不合适的位置,比如离得稍远,脚虽够得着但使不上力,或者歪着,两双脚不能正对着,等待孩子来协调

2、教练发出指令:预备--起,两个同时用力,注意孩子是否跟你同步启动。

3、活动过程中:注意自己的力量,去感受孩子参与这项活动的程度,是否能适时地收腿和蹬脚,大人的腿部力量变轻些才能感受到孩子的状况。

4、加入节奏的变化:过段时间后悄悄变慢或变快,看孩子有没有及时调整节奏,这时大人开始要控制节奏,再退到50%的参与程度。如果孩子不能及时跟上,可以用语言提示“快一点,慢一点”

5、加入形式的变化:从两人来回蹬变成往两边分。

6、结束:大人假装累坏了,抬不起腿,提出结束,休息一下换下一个活动。如果孩子能同情你,主动提出你累了就休息,那就太完美了(不过,那可能就不是自闭儿了吧,嘻嘻)

也许我们要做的计划只能是平衡发展计划而不是日常计划,RDI是心理学的分支,对正常孩子同样适用,日常计划有时还不如即兴的活动更能达到效果,因为当日常计划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家长对计划的执著容易让我们暂时丢失爱心,所以事后的总结更重要,但家长要把握活动的方向(这就是平衡计划),否则即兴的活动是盲目的。

“上帝就在细节中”这句话用在我们星儿及家长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跟家长聊起来,其实第一阶段前应该有个第零阶段,就是亲子关系的建立。

也许在国外这一块的基础很好,所以作者没有多提,但在我们知道的家庭中,还真的有不少妈妈和孩子的关系非常对立的情况。

做RDI,孩子对教练的信任和亲密关系是最最基础的,否则他不会接受你的引导。

可以和ABA并用.RDI更多的是教我们一种思路和方法,是非常适合于在日常生活中融会贯通的.

何子的提供的网址的内容让我想到一些有关记忆的原理,试着看看能不能说的清楚:

人的大脑是由很多神经原组成的,大脑在受到外部刺激时会激活相应的神经原组合,某个神经原组合被激活的次数越多,则同一个或相似的神经原组合被激活的概率就越大。

某种刺激的强度越大越突出,日后被再次激活的概率也越大。

所谓记忆和回忆在生理结构上也就是大脑神经原网络的激活以及相似网络的再次激活。

例如:

A这组神经原组合代表了看到苹果的视觉刺激;

B这组神经原组合代表了听到“苹果”的听觉刺激;

当你让孩子看到苹果并在他面前说“苹果”时,A和B神经原网络同时被激活了形成了C神经原组合,如此反复,C网络得到强化,则下次你在孩子面前说“苹果”时,首先激活了B部分神经原组合,由于B和C有相当大的重叠,继而激活了大部分的A部分神经原,这样在孩子脑海中就浮现了苹果的图象。

以上是事物的例子,抽象的感觉也是类似的——

A这一组神经原代表了高兴的情绪(情绪记忆)

B、C、D这几组神经原代表了公园、草地、青蛙等概念(语义记忆)

E代表了对“我去公园玩在草地上看到青蛙”的事件顺序的记忆(程序记忆),这样则ABCDE耦合在一次就形成了“我去公园玩在草地上看到青蛙很高兴”的事件记忆了。

事件记忆有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以情绪为纽带”,在整个事件记忆中情绪作为“索引”把事件相关的语义记忆、程序记忆集成在一起,在日后的回顾中,可能谈论到“青蛙”,这可能激活了D,D和A有曾经一起激活的历史,因此激活了A,以A为纽带又激活了BCE,这样整个事件就在脑海中浮现了。

自闭症者往往就是在以情绪为纽带的记忆功能上存在障碍。

这样的记忆和回忆的原理是RDI一些原则的理论依据——

Spotlight

——根据某种刺激的强度越大,日后被激活的概率也越大的特点,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进行SpotLight;根据事件记忆以情绪为纽带的特征,我们应该突出活动中最兴奋、最成就感的一刻

Declarative Language陈述性语言

——根据神经原网络按相似性激活的原理,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今天一起去公园玩了”的共同回忆比起“你今天去哪里啦”的拷问更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事件记忆,因为陈述性语句提到了更多的相关刺激物,形成的刺激更相似于最初的记忆网络,也就更容易激活对整个事件的回忆了,至于说到“我们今天一起去公园玩了”而孩子并没有联想起青蛙,那很可能是孩子没有对青蛙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缺乏SpotLight),后续强加的审问已经没有

多大意义了。

拥有事件记忆能力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人生经历,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也就不成为人了。

然而事件记忆对自闭症而言还另有其它作用,自闭症者的都倾向于回避动态环境如人际交往,对自闭症患者的事件记忆培养应着重于关于能力感的记忆。RDI中有为孩子提供Productive Uncertainty有益的不确定性的要求,也有RCR(Regulation-Challenge-Regulation)循环为孩子提供适度挑战,其实都是在试图建立孩子对于处理不确定性的信心。假设不确定性激活A这组神经原网络,克服不确定性的成就感激活B这组神经原网络,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在不确定性和克服不确定性的成就感之间建立联系,当这种联系不断得到强化,则孩子在面对困难(不确定性)时就会显得比较自信。这就让我们明白“有益的不确定性”的要求——足够强烈(弱了就不会激活A,不成为挑战),又适可而止(过头了形成挫折感就不会激活B)

推荐大家看一下:特殊兒教養寶典(上)(下)

书中强调假扮游戏、游戏式干扰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感觉可以跟RDI配合起来使用。

國內外專家齊聲讚譽,特殊兒療育的新嘗試

國際知名早期療育權威葛林斯班醫師和兒童心理學家薇德博士,首度攜手將獲獎的研究成果及豐富的臨床經驗結合,匯整成一套特殊兒童教養指引。這套教養指引適用於所有「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包括自閉症、廣泛性發展障礙、認知遲緩、語言遲緩、智能障礙、唐氏症、腦性麻痺、注意力欠缺症,以及聽力障礙、視覺障礙、感覺統合障礙等所有發展障礙問題。

本書作者提出一個全新的觀點,幫助讀者重新認識這些障礙的特性,跳脫診斷標籤的限制,具體了解每個孩子個別的優點或問題;同時也示範一些必備的技巧、具體方法,以協助孩子掌握重要的里程碑,充分發展智力及情緒潛力。此外,作者葛林斯班著名的「地板時間」療法,能夠協助家長、教師及相關人員,利用類似遊戲的互動方式,幫助孩子確實提昇發展層級,並掌握過去不被看好的創造力和抽象思考能力。書中也舉出一些真實的案例,深刻描寫養育特殊兒童的酸甜苦辣心路歷程。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際知名早期療育權威葛林斯班醫師和兒童心理學家薇德博士,兩人首度攜手將獲獎的研究成果及豐富的臨床經驗結合,匯整而成的一套特殊兒童教養指引。

這套有清楚步驟的統整方法,適用於所有「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包括自閉症、廣泛性發展障礙、認知遲緩、語言遲緩、智能障礙、唐氏症、腦性麻痺、注意力欠缺症,以及聽力障礙、視覺障礙、感覺統合障礙等所有發展障礙問題。

作者提出一個全新的觀點,幫助讀者重新認識這些障礙的特性,跳脫診斷標籤的限制,具體了解每個孩子個別的優點或問題;同時也示範一些必備的技巧、具體方法,以協助孩子掌握重要的里程碑,充分發展智力及情緒潛力。

書中介紹了葛林斯班著名的「地板時間」療法,能夠協助家長、教師及相關人員,利用類似遊戲的互動方式,幫助孩子確實提昇發展層級,並掌握過去不被看好的創造力和抽象思考能力。書中也舉出一些真實的案例,深刻描寫養育特殊兒童的酸甜苦辣心路歷程。

上冊內容包括:「第一部份:發掘每一位兒童的個別優、缺點,發展能力及障礙」以及「第二部份:促進情緒和智力的成長」:詳細說明「地板時間」療法的獨特技巧,以及如何應用在幫助特殊兒童增進其注意力、參與及親密關係、雙向溝通、表達感受和想法、發展邏輯思考能力。

★作者簡介★

◆史丹利?葛林斯班醫師

國際知名的兒童心智科權威,美國精神醫學、行為科學及小兒醫學領域的臨床教授,也是一位臨床兒童精神科醫師、兒童心理分析家,曾擔任過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臨床兒童發展方案的負責人。由於在工作上的傑出表現及貢獻,曾獲得許多學術獎項。有超過一百篇的學術著作,同時也是二十七本書的主編或作者,包括:《心靈的成長》(The Growth of the Mind),《嬰兒和兒童前期》(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發展取向的心理治療》(Developmentally Based Psychotherapy)等。

◆塞麗娜?薇德博士

開業的臨床心理學家,擅長於嬰兒及年幼兒童的診斷及治療工作。是精神醫學院嬰兒心理衛生方案的教授,也是「零到三歲」方案負責人、委員、諮詢專家。有豐富的專業論著,帶領過三十次以上國內暨國際研討會,探討複雜發展問題的診斷治療。

◆羅冰?西門絲

作家,著作包括《哭泣之後:父母親傾訴養育殘障子女的心路歷程》(After Tears: Parents Talk about Raising a Child with a Disability)、以及《互為一體的夫妻:療愈及轉化的故事》(The Couples Who Became Each Other: Tales of Healing and Transformation)。

★譯者簡介★

劉瓊瑛

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工作研究院碩士,有二十多年兒童及家庭心理衛生臨床工作經驗,目前除在大學兼課及擔任臨床社工督導之外,並積極投入國內早期療育工作。譯有《ADDH兒童的迷思》、《結構派家族治療入門》、《回家》、《弱勢家庭的處遇》等多本專業書籍。

★精采內容摘要★

傳統上,我們常使用「症候群」的方式來檢視有特殊需求的兒童,譬如一些全世界通用的標籤如「自閉的」、「自閉相關障礙」、「廣泛性發展障礙」、「智能障礙」、「唐氏症」等。同時我們也按照這些標籤來推斷預後狀況;譬如自閉的孩子,就被預期未來能發展的空間極為有限。這些孩子不被看好能進入大學就讀、或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智能障礙的孩子則被分類成不同的障礙程度,不同程度的孩子各有其既定的發展極限。

大部份的標籤反映出孩子的問題具有慢性化及終生障礙的特性;而伴隨這些標籤的障礙類型及預後狀況,也成為專業人員建議父母及父母設定未來目標的主要依據。

這些假說的背後有一個支持的信念,認為被歸類為同一種症候群的孩子,彼此之間非常相似,且相同處應該多於相異點!不過最近幾年,當我們把研究重心由已經被診斷多年的大孩子轉移到才剛剛出現問題的嬰兒或年幼孩子時,卻發現很不一樣的現象──習慣被歸為同一種障礙類別的兒童,其實彼此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某些個案之間的相異處甚至多過於其相同點!我們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有其各自的神經系統,以及獨特的發展頭腦;每一個孩子絕對都是一種個別的類別!因此我們根據這樣的發現,發展出一套新方法來觀察及治療有特殊需求的兒童。

這個方法必須仰賴父母親及專業人員有能力處理每個兒童神經系統的特性,能夠根據孩子的獨特性建立適切的治療方法,而非遵循以所有相同診斷兒童為對象的標準方案。父母親及專業人員若要執行這套方法,必須充分認識孩子的獨特型態;這些型態不只包括孩子的生理層面,還要涉及孩子如何與其周遭環境及他人互動。有了這些了解,才有可能針對個別兒童的需要,量身訂做一套合適的治療方法。

這套方法對於孩子的預後及發展有顯著的效果。許多診斷為自閉相關障礙的兒童都變得能與人熱絡互動且神情愉悅──與自閉症的定義剛好相反的特質。許多診斷為智能障礙的兒童也都能發展出與人溝通、推理、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我看到过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参考数字——80%——如果孩子有80%的时间能够进行我们认为比较自然的参照行为,则认为孩子比较好地掌握了参照能力,因此我想认为这个孩子还处于参照的初级阶段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另外,在一些关于婴儿发育的资料中讲述了孩子情感发育过程——孩子首先学会跟随父母的情绪变化,继而学会借用父母的观点、继而又学会理解别人的意图、然后学会分享内心世界、最后能够与伙伴拥有共同的回忆和期待。RDI其实是吸纳了些展理论而提出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RDI的第一阶段是“情绪分享”——(基本上)就是“学会跟随父母的情绪而起伏”,然后第二阶段是“社会参照”——(基本上)就是“学会借用父母的观点”。看看这套发展理论,我们又能更好地理解RDI的阶段——参照是孩子在遇到不确定性的时候寻求从父母的眼神或肢体语言获得参考信息的动机和能力。

对“参照”有了这样一层理解,再来看上面说到的孩子找瓜子的例子,我们可以有更细致的观察。当瓜子被藏起后,我们也许可以有几个观察点——

1,孩子是否发现了变化(瓜子没了,这是一个不确定性),

2,孩子是否主动寻求你的目光或手势了;

3,孩子是否能从你的目光和手势获得信息了;

4,孩子是否能够根据获取的信息正确找到瓜子了。

有了这样的细分,我们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就可以有不同的期待,程度好的我们期待他能成功自然地完成整个过程,情况较差的孩子,也许他感到不确定性后只能看看你然后无法继续参照,但是这简单地顿一顿、看一看,正是孩子寻求参照的动机的表现,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家长应该学会从这种观察中看到孩子的能力和希望,并小心地保护和强化这种动机(如进一步放慢节奏或提供协助如把瓜子放在一个其实非常非常容易发现的地方),直到孩子不但有参照的动机而且有参照的能力

还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阶段“情绪分享”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基础,如果孩子在如上述藏瓜子的活动中连一点点向你寻求参照信息的意思都没有,那很可能是第一阶段都尚未巩固。孩子之所以首先向父母寻求参照,是因为他们在前期的共处中建立了依赖关系,在情绪分享的过程中,孩子逐渐相信父母的行为是安全地、可信赖的,所以当他们感到疑惑的时候,他们愿意“寻求借用父母的观点”——就是参照了。可见由情绪分享发展到参照能力是十分自然的过程,如果没有情绪分享,就不会有参照的动机,也就不会有参照信息的获取和应用等更复杂综合的能力了。其基础性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飞飞爸

我住在美国, 孩子在三岁时诊断出自闭症, 之后接受了一年半的ABA治疗, 学区提供一个星期十五个小时的ABA, 加上一星期九个小时的特殊儿童的幼儿园, 孩子在细动作方面的进步最大. 会自己扣扣子, 剪贴, 等等. 可是在人际互动和在语言方面几乎停滞不前. 在他三岁时, 我一点都不担心他的发展, 但是到四岁左右的时候, 我非常担心. 忧心不已.

快三岁时, 会说一点话, 偶尔有句子出现. 认很多的图片, 大多是中文, 会约两三百个常用英文. 大多是妈妈教的. 喜欢找妈妈玩, 偶尔跟哥哥玩. 眼睛看着人的时间还蛮多的. 认得所有英文字母, 认数字1~10, 认大部分的形状和颜色会数数到二十(中英文都会). 其它的发展和其它两三岁小孩差不多, 除了说话表达能力差了些.

四岁时, 还是只会说一点点话, 认图还都是中文, 认知方面增加很少, 越来越少眼神接触, 因为口语表达不好, 因为沮丧就大哭的机率增加很多.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为什么以他三岁的程度, 四岁时却没有进步太多. 后来发现孩子并不适合用ABA来教导. 那用什么才合适呢? 自己做了一些研究以后, 决定做RDI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 是由一个或是一组顾问来指导父母, 保母或老师来和小孩做治疗. 中文方面的书籍有下面两本(解开人际关系之谜和儿童人际关系发展手册) . 在台湾还没有认证的RDI顾问, 美国也不是很多地方都有. 往往有些父母要开车一两小时去做治疗. 在台湾如果想做的话有两个方法, 一个是买上面两本书来研究一下, 照着手册上面的方法和自己的孩子做练习. 另一个是找一个机会带孩子来美国或是离台湾比较近的地方找有认证的RDI治疗师做RDA(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Assessment), 看看小朋友是在哪一个程度, 应该由哪一个阶段开始作. 之后每个月或是每两个星期寄录像带给顾问看, 用电话讨论应该再做哪些新的活动, 旧的活动有哪些应该改进的地方. (要找顾问请到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18381346.html,/RDI/consultants.asp)

我的孩子做了五个月的RDI, 姑且不论进步多少, 就光是每次孩子眼神发亮的盯着我, 很开心的要求我跟他一起玩RDI的游戏时, 我就非常感激这种治疗方法. 用这种融入生活(life style) 的治疗方法, 我们一起洗衣服, 洗菜, 煮饭, 擦窗户, 洗澡, 散步……等等,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一起分享生活的乐趣, 让我觉得和这样一个小朋友一起生活有着无限大的乐趣. 更何况他现在开始会用眼神询问这是对的还是错的, 用眼睛解读别人的脸上表情的认同或不认同.

我很想把一些我上的课和做的一些游戏, 在网络上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的小孩由第一级(Level 1: Novice)的第零个阶段( stage0:regulation, deregulation, regulation )开始, 现在大部分在做第一阶段(stage1: attend 专心)和第二阶段(stage2: reference 参照能力)的活动.

书上没有第零个阶段, 第零个阶段是让孩子注意到游戏的惯性(pattern), 突然终止, 让小孩要求游戏继续下去. 例如一个大人抱着孩子做下来, 轻轻的前后摇摆, 好像抱着小婴儿摇晃一样, 嘴里说着’摇呀, 摇呀, 停止.’(rock, rock, stop) 摇两下就停下来, 再摇两下再停下来, 这样重复好几次, 一直到大人和小孩都很习惯这样摇晃的频率, 然后突然在某一次”停”的时候, 完全停下来不动, 不再继续摇晃, 看看孩子的背会不会试着往后压或是往前摇, 这就是互动的开始, 孩子在修补刚刚终止的动作, 所以大人再继续帮他摇.

下面有一些这个阶段( stage0:regulation, deregulation, regulation的活动给大家参考

1 rock, rock, stop (摇呀, 摇呀, 停止)同上

2. roll, roll, stop (滚呀, 滚呀, 停止) : 让小孩趴在花生球, 大龙球或是大一点的充汽球上, 往前滚, 往后滚, 停止, 嘴里说着’滚呀, 滚呀, 停止.’(roll, roll, stop) 前滚后滚就停下来, 再滚两下再停下来, 这样重复好几次, 一直到大人和小孩都很习惯这样滚动的频率, 然后突然在某一次”停”的时候, 完全停下来不动, 不再继续滚, 看看孩子会不会试着球上滚动, 这就是互动的开始, 孩子在修补刚刚终止的动作, 所以大人再继续帮他滚.

3. walk, walk, walk, stop (走, 走, 走, 停): 大人牵着小孩的手, 走几步路, 停下来, 这样重复好几次, 一直到大人和小孩都很习惯这样走路的频率, 然后突然在某一次”停”的时候, 完全停下来不动, 不再继续走, 看看孩子会不会拉着大人往前走, 这就是互动的开始, 孩子在修补刚刚终止的动作, 所以大人再继续牵着他的手往前走. 如果孩子可以做的很好, 就不要牵手, 改成两个人拉着手帕, 如果拉着手帕也做得很好, 就不要牵手了, 让他自己走. 只是, 现在如果他要你继续走, 必须要有眼神的接触, 必须要抬起头来看着大人, 才能继续刚刚的动作.

人际关系的发展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重要性, 当我买了解开人际关系之谜和儿童人际关系发展手册的书籍回来, 也买了DVD影片( Going to the heart of autis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18381346.html,/resources/viewResource.asp?pid=200), 照着里面的活动跟自己小孩玩, 很奇怪的是, 小孩的反应有的和预期的一样, 有的和预期的不一样, 自己土法炼钢, 练了一阵子, 效果并不好. 找了RDI顾问以后, 才知道还有一个第零阶段( stage0:regulation, deregulation, regulation ). 没有第零个阶段, 做第一阶段(stage1: attend 专心)的效果也就受到了影响. 跟游戏治疗(floor time)以小孩为中心不太一样, RDI是以大人为中心的活动. 要得到孩子的注意以前(第一阶段stage1: attend 专心), 必须先让它能够跟大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第零阶段的活动, 大多在教导孩子们习惯大人的存在与相处的模式.

再介绍一些第零阶段( stage0:regulation, deregulation, regulation )的活动

帮忙家务

1. 洗衣服: 带孩子洗衣服, 把洗衣桶放在大人旁边, 孩子站在洗衣机前面, 如果孩子不够高的话, 就让他踩在凳子上. 大人把脏衣服一件一件(或一小堆一小堆)拿给小孩, 小孩再把衣服丢进洗衣机. 大人一边递衣服, 嘴巴一边说, ‘洗衣机, 洗衣机, 洗衣服’这样重复好几次, 一直到大人和小孩都很习惯这样的频率, 然后突然在某一次把正要把衣服拿给小孩的时候, 抓住衣服不放手(或是把衣服拿很高), 有的孩子在这时候会用力拉衣服, 这时候你就可以把衣服给他, 让他把衣服放进去. 如果你的孩子抬起头来看着你, 你就要给他一个很大的微笑, 再把衣服给他, 当孩子抬起头来看着你的次数愈来越多时, 这时候表示, 你已经可以加入一些第一阶段的活动了.

2. 擦桌子: 拿一条大的抹布, 可以让大人和孩子一起把手放在上面, 刚开始可以抓着孩子的手, 轻轻的擦桌子, 一边擦一边说’擦桌子, 擦桌子, 停下来’擦两下就停下来, 再擦两下再停下来, 这样重复好几次, 一直到大人和小孩都很习惯这样擦桌子的频率, 然后突然在某一次”停”的时候, 完全停下来不动, 不再继续擦, 让孩子在修补刚刚终止的动作, 所以大人再继续帮他擦. 熟悉了了以后, 不要抓着他的手, 让他把手放在抹布的另一边, 两个人一起做.

3. 打蛋: 把蛋打在容器中, 握着孩子的手拿筷子或打蛋器打蛋. 一边搅拌一边说’打蛋, 打蛋, 停’打两下就停下来, 再打两下再停下来, 这样重复好几次, 一直到大人和小孩都很习惯这样打蛋的频率, 然后突然在某一次”停”的时候, 完全停下来不动, 不再继续搅拌, 让孩子在修补刚刚终止的动作.

在顾问(RDI certified consultant)那里做的活动和书上的活动不太一样, 而且针对我的孩子的情形坐一些修改. 我陆陆续续会把每星期学到的东西贴出来和大家分享, 下次我会贴一些第一阶段的活动. 家长如果有孩子年纪在四岁以下, 非常建议从第零阶段开始. 如果觉得自己孩子程度很好, 也要从他的能力以下的一两个阶段开始. 不要急, 做得过程, 大人要能够享受和他一起玩的乐趣. 孩子很敏感, 把RDI当功课做和把RDI当作一起玩的活动, 效果差很多. 本来RDI就是要教孩子体会人际互动的乐趣, 如果连大人都不能体会和享受和自己孩子互动的乐趣, 那要如何让孩子知道走出自己的世界和别人互动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 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和自己互动时发亮的眼神和开心的笑容, 这就是对孩子们最大的鼓励了.

浅谈RDI(3)

做RDI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要常常小小变化一下内容, 例如上次提到的洗衣服,

洗衣服:

带孩子洗衣服, 把洗衣桶放在大人旁边, 孩子站在洗衣机前面, 如果孩子不够高的话, 就让他踩在凳子上. 大人把脏衣服一件一件(或一小堆一小堆)拿给小孩, 小孩再把衣服丢进洗衣机. 大人一边递衣服, 嘴巴一边说, ‘洗衣机, 洗衣机, 洗衣服’这样重复好几次, 一直到大人和小孩都很习惯这样的频率, 然后突然在某一次把正要把衣服拿给小孩的时候, 抓住衣服不放手(或是把衣服拿很高), 有的孩子在这时候会用力拉衣服, 这时候你就可以把衣服给他, 让他把衣服放进去. 如果你的孩子抬起头来看着你, 你就要给他一个很大的微笑, 再把衣服给他,

做了几次以后, 可以稍微改变一下, 例如在某一次把正要把衣服拿给小孩的时候, 抓住衣服不放手, 或是把衣服拿很高, 或是丢给他, 或是把衣服抛高让孩子接住, 或是孩子本来看准了, 就眼神离开, 只是伸手过去拿, 在孩子伸手的时候, 大人突然把衣服抽离开, 让孩子扑个空, 再把衣服拿在靠近眼睛的地方, 等他瞄你一眼的时候再给他衣服等等, 最主要的是抓住他的视线, 让他能够看着你.

不能请顾问, 自己做RDI也可以做得很好. 只是有一些循序渐进的窍门不好拿捏. 还有一些顾问重视的地方, 我们自己却忽略了. 自己做的时候, 如果有可能的话, 把它录像起来, 自己看自己哪里做得好, 哪里做得不好, 作一张表自己填写, 主要有下面几个问题:

1. 孩子是否投入活动中

2. 孩子是否眼神接触的频繁

3. 大人是否对孩子的反应给予适当的鼓励

4. 活动的难易程度如何, 孩子是否由活动中得到互动的乐趣

5. 大人是否由互动中得到乐趣

有时候我们急着要教孩子一些技巧而忘记了我们本来的目的, 那就是让孩子享受到互动的乐趣. 活动的程序是否正确并不重要. 例如有一次, 我们在做”我的想法是……”的活动. 我和小孩一起画一张图, 是一个人. 大人先说’我的想法是…脸’, 然后再纸上画一个大脸. 大人把蜡笔递给小孩, 小孩接着说’我的主意是…眼睛’, 然后小朋友会自己画一个眼睛, 画完以后会把蜡笔递给大人, 大人接着说’我的想法是…耳朵’, 然后再纸上画一个耳朵. 大人再把蜡笔递给小孩, 如此这般, 完成一张图画. 我活动的时候, 孩子常常漏说”我的想法是……”, 我要记得提醒他说”我的想法是……”, 而且, 当小朋友画完一个部位时, 没有把蜡笔交出来还想在自己一直画下去, 我常常提醒他, 换妈妈画了. 我自己觉得这个活动孩子并没有参与得很好. 可是顾问一看到录像带, 就一直很高兴的说, ‘太好了, 太好了, 你看小朋友一直有很好的眼神接触, 而且他非常注意大人在画什么, 互动实在是太好了’. 这时候, 我才知道, 我自己太专注于要孩子照着游戏规则玩, 而忽略了他的眼神接触和互动的乐趣. 所以, 如果有可能的话, 家长把活动录像起来, 再看一次, 感觉会很不一样.

书(解开人际关系之谜和儿童人际关系发展手册)写得不错, 只是有一些活动是一连串上去的, 像是在第零阶段的一些活动可以一直延伸到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一直上去. 同样的活动因为小孩所在的阶段不同, 而稍稍有些不同.

浅谈RDI 4

自己做RDI时, 做一张check list, 有哪些活动, 每天纪录. 每个星期更新一次活动, 看看哪一个可以继续做下去, 哪一个太难了先暂停, 哪一个已经驾轻就熟, 可以换下一个活动, 对刚刚开始的人很有帮助.

刚开始第零阶段的功课要做得扎实, 我们做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 网络上有人说他们做了六个月的时间还在做第

零阶段. 尽管我们现在大部分都在第一和第二阶段, 每天还是多少做一些第零阶段的活动.

下面是一些stage0, stage1的活动, 有一些活动, 我自己分不太清楚, 哪一个是第零阶段或第一阶段.

1.把第零阶段的活动串在一起, 最开始可以两个, 再来三个串在一起. 再来四个串在一起. (请参考浅谈rdi1和浅谈rdi2) 例如: rock, rock, stop (摇呀, 摇呀, 停止)+ roll, roll, stop (滚呀, 滚呀, 停止). 先做rock, rock, stop (摇呀, 摇呀, 停止)做一两分钟以后, 换到roll, roll, stop (滚呀, 滚呀, 停止) 做一两分钟以后, 再换到rock, rock, stop (摇呀, 摇呀, 停止), 再换到roll, roll, stop (滚呀, 滚呀, 停止) 做一两分钟, 刚开始由大人引导变换活动, 如此重复几次以后, 大人和小朋友都很熟悉这样的频率了, 在变换场景时, 不要由大人引导, 等待小朋友自己走到下一个场景.

2.放气球: 把气球吹满气以后, 在小朋友面前说’1, 2, 3, 放’, 如果小朋友喜欢的话, 放了几次, 他捡气球回来给大人时, 做一些吸引他注意的声音, 确定他有眼神接触, 才开始吹气球, 吹到一半, 吸一口气, 可是不吹出去, 等小朋友也学你吸一口气, 吹吹吹时, 在继续接下去吹. (或者是有眼神接触也可以, 看哪一个小朋友比较容易做到, 就选那一个做)

3.擦玻璃: 材料: 报纸或抹布两份, 清洁剂(喷玻璃用)两份. 在公寓得落地窗, 小朋友和大人一个人站在室内, 一个人站在室外. 一个人拿着一个抹布和一瓶喷玻璃清洁剂(如果怕危险, 里面可以装水让小朋友喷), 小朋友要能一上一下, 或是一左一又跟着大人擦玻璃, 大人擦到哪里, 小朋友要跟着擦到那里, 大人喷玻璃, 小朋友也要跟着喷. 透过玻璃, 眼神的接触, 分享情绪, 在擦玻璃时都可以加进去. 如果小朋友只想透过玻璃跟你击掌, 亲一下, 或是做鬼脸, 那也非常好. 如果他还没有办法跟着大人隔着玻璃做, 最开始就让他跟在大人旁边乱抹乱擦就可以了, 那也是很好玩的.

另外, 我把回复一位访客的问题也贴在里面, 给大家参考

眼神训练慢慢来

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吸引他的注意

stage 1 Attend

讲话讲到一半, 突然听下来, 让他看着你再继续

(先假装失声, 如果他不看你, 做一个很夸张的抽气声, 口吃或奇怪的声音, 如果他还是不看你, 你就假装手抓着喉咙, 说不出声音, 把自己的脸慢慢贴近他的脸, 确定他的眼神和你接触, 给他一个奖励的微笑, 再继续说下去) 多做一些RDI第一和第二阶段的游戏, 参考书籍有两本: 解开人际关系之谜和儿童人际关系发展手册

stage 2 Reference

Mr. Potato Head 是美国小孩常玩的玩具, 一个马铃薯形状的头, 上面有一些洞洞, 可以插入眼睛, 鼻子, 等五官. 大人坐在旁边, 刚开始时, 大人手里拿着马铃薯头, 小朋友前面有一堆五官, 要小朋友看着大人的脸部表情, 决定哪一个五官是大人希望小朋友放在头上的, 大人不说话, 可以点头或摇头表示是或不是, 可以用微笑或哭脸表示, 也可以挤眉弄眼的来表示. 如果小朋友不看你就自行决定五官要插进去, 你可以把马铃薯的头抽走, 有可以大声咳嗽或抽气提醒他注意, 如果你抽走马铃薯头, 小孩很疑惑不知道怎么做下一步, 你可以口头提示他试一试拿另一个, 所有的五官都是大人决定要拿哪一个. 如果这一个步骤做得很好, 多玩几次以后, 下一步就要连放五官的位置都是要参照大人的表情决定. 所以到后来, 小朋友需要拿起一个五官---参照大人的脸部表情---试着不同洞的位置, 一边试, 一边参照大人的表情, 不对要一个洞换一个洞, 继续看大人的脸---再拿起一个五官---参照大人的脸部表情---试着不同洞的位置, 一边试, 一边参照大人的表情, 不对要一个洞换一个洞, 继续看大人的脸---一直到所有的洞都插好了----看看成品, 用力的大笑或嘲笑他的眼睛长在脚上, 嘴巴长在头上, 手长在鼻子上等等. 活动中, 一个小朋友要看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有可能完成. 哈哈, 他多看你一眼, 你就多赚到一次.

多做几种这些活动, 几个月下来, 他的眼神就会进步很多. 我们弟弟现在每次都有事没事就跑来看我是不是有什么好笑的表情, 他的aba治疗师也都大力称赞他的眼神接触增加, 时间拉长很多.

没有Mr. Potato head, 我用积木也照玩, 拼图也照玩, 随便剪个纸或是碎布当作是五官, 在纸上或是布上画一个圆圈当作脸, 也可以玩得很开心喔. 加油.

其实RDI可以说只是还孩子一个正常的心智成长过程而已,人际关系成长理论是RDI的最核心理论,绝大多数正常的孩子都是沿这样的过程成长的,只不过正常的孩子发展过程十分流畅迅速以至于我们不会去仔细去拆分来观察其过程,而自闭症孩子则需要我们放慢脚步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培养每一阶段的功能而已。

孩子到达RDI第三四阶段后,就能自发的和小朋友进行部分游戏了,这时候家长特别容易懈怠,比如我,现在基本上没有紧扣RDI的目标来活动,与孩子在一起都是顺其自然的玩,没有主动去设计一些“机关”,加入R DI活动的元素。现在我也是迷途知返了,既然认同这个理论,就应该坚持下去!

我自己感觉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特别重要。虽然我们在“训练”,但不能给孩子压力,只要他显示承受不了这种变化,就应该赶快退回去,等我们想到更好的办法再继续进

行!其实较低阶段的活动多做点时间也没有任何坏处,基础打得牢,以后进展更快!

刻板与协调

刻板与协调是一对矛盾。RDI第一级第三阶段是协调,第四阶段是变化,目标都是孩子能接受变化,并自发调整自己的行动来配合这种变化,最后是以变化为乐。当达到以变化为乐事的时候其刻板行为应该有很大的改善了吧。

所以我们并不刻意地纠正孩子的刻板行为(转移注意力不属于强行纠正),对孩子上课下位子之类的事也是作为一种衡量的指标,当孩子的RDI水平提高后,这些就会自动减退。从丫丫的身上,我确实看到了效果,以前我很头疼的纪律问题,现在基本上没有了,当然,她现在还在幼儿园中班,还没有经受上小学的考验,所以我们还需

要继续努力!

十个一活动家长感悟

西眉小学开展“十个一”活动家长参与体验感悟 如何让孩子过好假期 西眉小学三年级三班学生家长:唐刚孩子放假回到家中,如何让孩子过好假期,成为家长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我想先说说我从资料中了解到的美国孩子过暑假的方式,或许对那些真正关爱孩子的家长能够有所启发。对美国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暑假安全。按照美国法律,家长不得把12岁以内的儿童独自留在家中,以避免各种意外伤害,否则就触犯了法律,通常第一次会被警告,第二次则有可能受到失去半年以上对孩子的监护权。如果家长单独把孩子留在家中而造成意外伤害事故,还将遭到司法部门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等重罪指控。假期学校不开门,如何照看这些孩子就成了社会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在美国的不少社区,一到暑假,各种小学生日托班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多是为小学生白天寻找一个安全可靠、有成人照顾的活动场所。在洛杉矶一处假期日托班,20多名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看书、画画、看电视、做游戏,大家嘻嘻哈哈,十分热闹。 在我们中国如果我们能像美国的孩子那样过暑假,相信孩子们一定会觉得非常有意义。其实在我们孩子的暑假里,只要我们注意劳逸结合,注意安全,那样的暑假生活也完全可以属于我们! 但是,我发现不少家长很早便开始已经安排好了孩子的假期生活。据了解,家长的安排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放任不管型。这类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紧张了一个学期,

现在好不容易放假了,就应该让孩子彻底放松一下。于是,家长平时的严格要求没有了,孩子的晨读、晚饭后听英语等习惯不用再坚持了,取而代之的是家长无原则的放任,孩子无节制地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聊天。 二是笨鸟先飞型。这类家长认为,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自己的孩子智力一般,成绩一般,如果假期再不抓紧时间,孩子又怎能在将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于是,家长把孩子的假期安排得满满的,每天都是看书、做题,以至于孩子根本感觉不到一点假期的气息。 三是四处上“班”型。这类家长片面地把技能理解为能力、把特长当作素质,认为让孩子多掌握一些技能、多具备一些特长,就是素质教育。于是,也不管孩子兴趣与否,就擅自为孩子报了绘画、舞蹈、器乐、英语等一系列培训班,整日带着孩子下了这“班”上那“班”,疲于奔命。孩子累,家长也累! 应该说,这些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做法却不无偏颇之处。其实,孩子的假期,首先应该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古人云: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放假就是为了让孩子放下包袱、放松心情,轻轻松松过假期。倘若家长违背规律,仍一味让孩子“死啃”书本、疲于“上班”,那么在长期重压下的孩子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这就好比弹簧超出受力极限就会折断一样。孩子一旦失去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学习就变得枯燥无味,没有了丝毫乐趣。试想,这样的孩子学习欲望会高吗?学习效果能好吗?因此,假期中家长应该为孩子减压,让孩子在减压中感受轻松,

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五年级7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五年级7篇 《爱的教育》穿插着老师每月给学生讲述的“故事”,还有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五年级,欢迎阅读与借鉴! 爱的教育读后感1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一本1924年,是作者耗时十年的经典作品。《爱的教育》出自于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 它主要讲述一个四年级小学生通过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许多发生在学校、班级与家庭里的故事。在生活中每天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不同的是主角有着一颗纯真质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所有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温馨动人地世界。以学校教育为背景,对父母地爱护与老师地关怀及其辛劳充满了崇高地敬意。它犹如一股清泉,注入了正在成长中地我们地心灵,也感动了众多教师与家长。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把“爱”变现得动人真切,淋漓尽致。处处扣人心弦,时时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地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了人生地善良与纯洁。它包涵了作者对社会中下层生活艰辛地深切关爱,对普通人纯真心灵地热枕赞颂。 这书真的充实了我的假期。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寓崇高,令我阅毕全书后激荡于胸怀的感情波澜久久难以平伏。 爱的教育读后感2 书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翅膀。我看过许多书,书上的许多人物我都喜欢,我最喜欢的是《爱的教育》中的人物洛贝谛。 洛贝谛是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是父母的的掌上明珠。一天早晨,在上学路上,一个低年级的学生离开父母后不小心摔倒在马路上。这时一辆汽车向孩子疾速驶来,眼看就要撞上那个同学了,洛贝谛见此情景,勇敢地跳过去,一把抓住了孩子往后拖。孩子得救了,可他的脚却被碾在了车轮下…… 读到这里我非常震惊,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也许不会勇敢上前。我为自

读《爱的教育》有感10篇

读《爱的教育》有感10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这一本书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给大家展示了各种不同的爱,有热爱学习的,有热爱朋友的,有热爱父母的,有热爱师长的……我心里跌荡起伏着一阵阵感动,如同决堤的洪水喷涌不断。同时也受到很深很深的教诲,感觉到了世上的真爱无处不在。 《爱的教育》一书是由意大利的着名作家德·亚米契斯写的。这一本书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做安利柯。他记录下的“每月故事”都是身边一个个感动人心的故事。包括他父母的淳淳教诲,老师的默默辛劳和同学的团结互助,都体现了各种不同程度、但却温暖人心的爱,我仿佛融入到了故事里

面,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感动之中,我也在默默反思着,我想:父母那么疼爱我们,给我们吃饱的,穿暖的,用好的。我们对父母抱有感谢的心吗?我们爱自己的父母了吗?也许,给他们倒一杯水,给他们捶捶背,问一下他们的工作情况或身体状况,听听我们诉说心中的烦恼和分享心中的愉快,父母就能心满意足了。相同,许多老师、同学也曾经帮助过我,我心存感谢吗?我是否将这种无私的爱接力传递给别人呢?我是否尽力去关心别人呢?所以,有爱的社会,才能将爱传递每一个角落,让全世界的人知道爱有多么的重要。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让我从小开始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疼爱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 《爱的教育》这本书的道理我要时刻铭记心中。 《爱的教育》这本书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以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安利柯

的眼光和口吻,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故事中有善良的卡隆、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刻苦勤奋的斯代地、可爱懂事的波列科西……他们送给了安利柯最真挚的友谊,最美好的回忆。还有慈爱的父母、令人敬佩的老师,他们给予安利柯最无私的爱,教会了他宽容与理解。 在众多故事中,使我感受最深的要属每月故事中的《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了。它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母亲为了全家的幸福,去了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到一个富有人家里去帮工。这家主人对她很好,工资也很高,可是,她虽然缓解了家里困苦的处境,但还是无法减轻家人对她的思念。于是,她的小儿子便踏上了漫漫的寻母之途。在经过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这个小儿子终于找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母亲。可他的母亲为了多拿报酬,生了重病也不肯说一声,直到晕倒在地。那好心的女主人一直陪

家长感言大全20字范文

家长感言大全20字范文 篇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孩子已经在xx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学期。由于我工作在外,便很少在家照顾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做的很不到位,但是每次休假回来,都能够明显的感到孩子真真切切的变化。 第一,孩子的家庭作业不用我们督促了,自己安排时间做,而且主动检点家长写父母感言。 第二,孩子变得比以前讲卫生了,不再是那个邋遢的他了。 第三,孩子懂事儿了,懂得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再是那个家长心中永远长不大的小皇帝了。 第四,通过对比发现,xx老师对学生这种负责的态度是以前的代课老师所没有的,老师不仅无私的奉献着他们的精神财富,而且还奉献着他们的物质财富。 另外,孩子在这一学期所接受的教育是从学校到家里、

从老师到家长、从课堂到假期,全方位立体式,无缝隙的教育,让我真真正正的认识到,选择双语是对孩子的负责,是最正确的选择! 最后,还有咱们xx班的家长朋友们互相关照,孩子之间也是在互帮互助*同进步,这些都使我们对双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新的一年里,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创造一个更辉煌的明天。 篇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朋友,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我们每个家长的愿望,青出之于蓝而胜于蓝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因此,要想我们的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这片沃土,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培育,更不能缺少家庭的关怀。家校携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学校精心的哺育我们的孩子,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重视孩子的“健康” 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三、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 四、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 最后,我再次代表家长向各位老师道一声:你们辛苦了!祝你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合家欢乐!祝所有孩子更加懂事,学习进步! 谢谢大家! 篇三 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反复反省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导一个孩子除了经常督嘱他学习,在学习上刻苦用功学习之外,还要叫他为人处事,使自己的孩子学会怎样为人,待人,为人处事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明确学习目的,这样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明显地提高。 通过这次家长会我体会到:1、要时常和孩子沟通,要把孩子当朋友。不要以命令口气去教育和强迫方式教孩子去做事。2、多给予孩子以鼓励和表扬,孩子做错什么事情不要一味的去批评和指责。3、要培养孩子自信心。父母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因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

爱的教育六月读后感汇编

爱的教育六月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小编收集整理的爱的教育六月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的教育六月读后感【一】读过此书,我被这种种高尚的爱感动着,但我更深刻的感受不是来自关于“爱”的本身,而是来自于安利柯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的爱的教育。 书中的安利柯是一个活泼、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小男孩儿,他的健康成长得益于父母、老师、舅舅等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而作为安利柯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安利柯的成长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他们总是善于发现安利柯身上微不足道的问题,及时地从正面以最好的做事经验和自己的身体力行教授给孩子,让自己的崇高的品行和博学影响着孩子,以生动、富有哲理的话语去引导、教育、感染孩子,使安利柯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着爱的营养,不断地校正自己的言行,同时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时时、处处、事事都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我相信读过《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家长,都会象我一样,在被感动的同时也想成为安利柯父母那样优秀的家长。所以,让我们跟着这本书,向安利柯的父母学习一下如何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爱的教育六月读后感【二】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

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 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以及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在此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感受《爱的教育》这本书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的教育六月读后感【三】我认为《爱的教育》虽然讲的是情感教育,却洋溢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在阅读时好似把我带入了广阔的社会中去,它真是让我懂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每个故事都讲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谊和宁肯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爱可以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

爱的教育每一篇的感悟

爱的教育每一篇的感悟 当我看完《爱的教育》这本书,我被深深的感动了,是这本书让我对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爱的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爱的教育每一篇的感悟篇1 禅的最高境界是无,聪明的最高境界是难得糊涂,美的最高境界是无痕,而爱的最高境界是无私。 《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一个学年写的所有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爱,姐弟之爱,子女与父母之爱,师生之爱,对祖国的爱。读完后,我犹如在爱的怀抱中获得重生。 爱的境界,是充满无限生机的草原。正如《让爱更美好》歌中所长:“让爱传出去,阳光温暖我和你……”爱的境界,犹如金色的海洋,也像天上眼睛忽闪忽闪的小星星,有如海里自由自在游动的小鱼,恰似无数张露出微笑的可爱的孩子的脸,还像……《爱的教育》,让我们把爱传出去! 掩卷沉思,我不由得想起那年的暑假…… 那天,气急败坏的太阳急红了脸,源源不断地把怒火洒向大地。人们走在路上,就像一个个被烤焦的红薯。我热的满头大汗,

想去买瓶冰镇的可乐,浇浇嗓子眼里冒出的火。我带着五元钱,从家里出发了。也许是心烦气躁,还没走到小卖店,钱却丢了。懊恼的我正准备回家,却发现了一张五元钱的钞票皱巴巴地躺在地上——不是我的那张。我立刻紧张兮兮的四处张望,还好,没人注意!我急忙把钱捡了起来,正准备去买可乐,心里却冒出了一个声音:丢钱的那个人,他肯定也和我一样懊恼,找不到钱,一定很着急。于是,再三挣扎,我把那五元钱放回了原位。我相信,丢了钱的人,总会回来的!这个念头支撑着我,我等了足足十多分钟、看!有新线索!只见一位身穿粉红色短裙的姐姐正低着头,眼睛进行“地毯式”搜索,好像在寻找着什么。我一眼认定,那钱就是那位姐姐丢的,立马把地上的钱给她,我问:“姐姐,这钱是你丢的吗?”姐姐回答:“是我丢的,小朋友,谢谢你帮我找回来。”我笑了笑,心里甜滋滋的! 虽然,没有喝到甘冽清甜的可乐,我却品味到了爱的境界,它是无私的,也是甜美的! 爱的教育每一篇的感悟篇2 有人可能会问,什么是最纯真的友谊?友谊,是两个朋友之间的信任,那什么是朋友呢?朋友就是知己。知己就是最懂你的人。正可谓知己难求,朋友也是一样的,一个人的一生才会遇到几个真心朋友。当然不是随随便便一个朋友就是真心的,真正的

家长感悟

听了王老师的讲坐对我的启发太大了,讲的很精彩,讲出了家长的心声,点亮我恍然的心。 我做父亲都快八年了,切一直恍然,不知道怎样去做好一个父亲,孩子每次做错了什么事,我都只是就事论事,没有真正的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问题,也没有好好的和孩子沟通。所以孩子存在的问题依然未改变。 听了王老师的讲坐才真正的领悟到要想教育好孩子得用心,用爱,多和孩子沟通,多为孩子想想,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治病得对症下药。还要多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责任感。不管对与错成功还是失败,都要让孩子勇敢的去面对。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孩子养成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这就需要家长更严格的去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为孩子做好榜样,一直坚持到底。 姚幸均爸爸 今天有幸聆听了“京师学堂”请来的北京人大附中的王楠老师的讲座,非常受感动。象王楠老师这么年轻、这么有水准,真是难得! 王楠老师侃侃而谈,讲了近2个小时,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条: 一.更新教育理念 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王楠老师把它改为:“一日为父,终生为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受影响最深的老师。希望我们做父母的,要懂得榜样的力量。“请您少看会儿电视,少喝顿酒,少搓几盘麻将。所谓您是懂事长,您的孩子才能够懂事!” 二.教育观念的改变 中国的家长多数是保姆型的家长,从小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包办代替了,那么,认为自己付出这么多,就应该得到回报,孩子万一成绩不理想,就火冒三丈,轻则骂,重则打。有的家长只顾多赚点钱,好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忘记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也要好好地去经营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还有的太随意、太随性了,想管就管一下,心情好就笑一下,心情不好牢骚话就连篇甚至懒得管一下。 育人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请问:您的孩子有一个一年计划、三年计划和五年规划吗? 三.怎样让孩子努力地自觉地学习?

爱的教育读后感10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10篇 《爱的教育》作品中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爱的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爱的教育读后感】假期间,我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感受很多。 这本书是由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编写的。他以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用日记的形式记叙了学校与家庭中发生的事情。每一篇都洋溢着爱的旋律,人肺腑,扣人心弦,为我们展现一个温暖的世界。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乐观向上、善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好青年。他的父母亲和姐姐、老师、同学都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教导他如何做人,安利柯也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书中的故事有的凄美有的欢乐,让我仿佛融入到了他们当中。 看了之后,我懂得了很多,我知道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同情弱小。看了之后,我对“爱”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爱”分很多种,有对祖国的热爱,善良的母爱,宽大的父爱,对同学的关爱,对学习的喜爱,对弱者的怜爱,对物品的珍爱。我们也要有一颗纯真、善良、充满爱的心。我们更要学会感恩,感恩生养我的父母,感恩给予我知识的老师,感恩帮助过我的同学。 《爱的教育》就好像一只动听的乐曲,一杯冲洗我心灵的清水,一桌美味的精神大餐……

相信人人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篇二:爱的教育读后感】这本书是意大利亚米契斯写的,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一个11岁的少年。他为了自己祖国的尊严,抛弃了那三个旅客给他的金币。并怒气冲冲地对那三个旅客说他们侮辱了他的祖国,他一分钱也不要。为了自己祖国的尊严而放弃了自己的利益,这一点很然我肃然起敬。 书中还有一个文章叫弟弟的女老师,我非常尊敬文中的女老师,她代替这些孩子的母亲替他们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尽管老师非常辛苦,但是还有一些家长常常为自己的孩子发出责备。我想让这些母亲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个老师,你到底会不会照顾得这么无微不至呢?你会不会把孩子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待?你会不会进到一个老师的职责呢?如果不能就不要再个老师添麻烦了。 这本书为我们介绍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如那个爱国的少年,卡隆帮助弱者等等等等。还为我们介绍了数不胜数的的各种爱,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好书,希望大家都找来看看。 【篇三:爱的教育读后感】《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心得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的教育》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1前段时间我读了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让我知道了许多有着教育爱和爱中的教育的故事。 这本书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爱的教育一书上每一个小故事都讲述了一种不同的爱,特别是每月故事更是让人感动,让我觉得世间处处有真情。其中《寻母记》更使我感动,一个才十一岁的孩子就孤身一人从热那亚出发去美洲,这需多少爱来支持他啊!然而到了那里,母亲却又随着房主到了其他地方。 书中还提到了这样一件感人肺腑的事情:二年级学生洛佩谛为了救一个站在当街的一年级学生,而赶在车子前面,救出了他,自己却被车子轧断了一条腿。同学、老师、校长都纷纷称赞他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救助朋友的人”。还有一件事:一个小男孩因为受别人羞辱而气愤地将墨水瓶丢向欺侮他的同学,不想却丢在了刚走进教室的先生身上。先生并没有盲目地责怪他,而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并“请”造事者起立,承认错误,从而培养学生有坦白过失承担责任的勇气。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们要看到在当前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同学之间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嫉妒打击、怕得罪人、恶意竞争等不良作风日益生成,关心人、了解人、帮助人的优良风气日渐淡漠。因此,在全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在学校、在学生中提倡和开展爱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社会、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上一切需要爱护的人,培养学生得、智、体全面发展,做个新时代的好少年,让我们用爱去唤醒人类的真实情感,让爱在每个人的心中永驻。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2最近读完了名著《爱的教育》。这本书共一百个故事,以日记体的形式,以主人公安利柯的叙述来完成。其中绝大部分是其学习生活中的故事,还穿插了父母给他的信和每月故事。作品主要描述了同学之情,师生之谊,家长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孩子对家长的积极影响,教育孩子应如何热爱国家、尊敬师长、关心他人、战胜自我、健康成长。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刻画较为生动、真实。有为人仗义,是非分明的卡隆;有品行兼优、为人热情的代洛西;有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不断成长进步的故事主人公安利柯;也有经商家庭出身具有经济头脑的代洛斐,小石匠,卖菜人略有残疾的孩子克罗西,救助他人落下残疾的洛佩蒂,欺软怕硬、不良少年弗兰蒂等。人物刻画涉及的社会面较为广泛,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较为全面,尤其是对中下层社会现实的反映。人物心理刻画较为真实。学生们升级考试时,代洛西的传条,口试中对老师动作的提示,神态等的描写,似有考试舞弊之嫌,却给读者十分真实的感受。 “爱”贯穿于整部小说之中,不愧为“爱的教育”。亲情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社会之爱、国家之爱、人类之爱交融于小说之中,读于其中,便置身于爱的温馨之中。父母、姐姐对安利柯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时时感受着亲情的力量。生病、学习中互相关爱的同学,告

爱的教育家长读后感

爱的教育家长读后感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但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的真情故事啊,可见,爱,是无处不在的,作文之读后感:爱的教育家长读后感。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离开了爱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爱可以使人绝处逢生,爱可以使浪子回头,爱又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力量。是爱,使我们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是爱,给予了我们内心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伟大的,爱是宽恕的,爱又是包容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爱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多感受一份爱,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献一份爱,就多一份快乐。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沐浴在爱的海洋里。 有一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通过一个小学生记日记的形式,讲述了很多小故事,从中使人感受到了人类是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呀,而这种关心、理解,都离不开一个最核心的东西——爱! 整部小说,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卖菜妇女、卖柴人、铁匠的儿子、老石匠的儿子、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教师……等等。这些平凡的小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故事,在我心中激起了一阵阵感情的涟漪。尤其是那些讲述同龄人的故事,如“我”的好朋友卡罗内,他不仅品学兼优,而且乐于助人。当一个同学丢失了买笔记本的钱,站在大街上哭时,他就把自己的钱给了他。卡罗内更是个同情弱小、能为朋友敢于牺牲自己生命的人,他常常斥骂甚至动手打那些欺负别人的人。他非常爱他的母亲,他会花几天时间给母亲写一封长达八页纸、四周还画上花边的信,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母亲。这是一个充满着爱心的多么可敬的孩子啊!还有那个年仅11岁的爱国少年,为了祖国的尊严而拒绝施舍(尽管他十分急需那些钱);还有为救最低班的小学生而被车压碎了脚骨头的洛贝谛;还有那个既热爱学习、又热爱劳动,把劳动当作娱乐,善于利用时间的可莱谛,还有……这些平凡而朴素的小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生活充满爱,为他人奉献爱。正因为他们的爱,“我”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 读着《爱的教育》,我思绪万千;合上《爱的教育》,我心潮起伏。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正站在我的眼前,时时感动着我,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时,我自己仿佛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看看他们,想想自己,我感到自愧不如。记得有一次,我遇见一个伸手向我乞讨的小孩子,我竟然冷漠地在他面前走过。和卡罗内一比,我感到自己是多么残忍,多么渺小呀!虽然我上前掏尽所有的零钱给他,也挽回不了他那残酷的生活现实,但至少可以给他灰冷的前途送上一丝温暖吧。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上,我有时也会因为小事而与他们吵架。 中国的大文豪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朋友们,让我们学学卡罗内、洛贝谛他们吧,多献出一点爱,用爱的钥匙,去打开人们的心扉,那么阳光将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这本书我以最快的速度读完了,的的确确流了惭愧的眼泪和感动的眼泪。我深深体会到

《爱的教育》心得体会

《爱的教育》心得体会(一) 《爱的教育》告诉我,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对祖国,对家乡,对同胞,对弱者,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都要给予爱和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动情,每一段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儿童们的纯真与情趣。 《爱的教育》的精彩之处和在于,每一篇小故事都有一个或几个主人公,把每个故事拆出去也并不影响它的完整性,这尤其是照顾了读者,特别是我们学生的阅读心理和特点,使我们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某个道理,使书中的人物更形象,性格特点更易于展现,其中让我印象深刻地是有一篇“可爱的老师”的日记,作者细心地勾勒出每位老师的形象,“性格柔和”的“修女”老师对孩子们“发大声和动怒是绝对没有的”,但孩子们对老师的训诫还是肃然起敬,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王老师,还有另一位老师,则截然不同,她“用教鞭击桌用拍手来使他们镇静”,但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恐惧,反而让孩子们依附着她的快乐,一幅幅画面,表明了孩子们对老师真挚的感情,更证明了老师对孩子们的关心和崇高的,无微不至的,这位老师倒像极了我的陈老师,还有一篇“家长”的日记让我印象深刻,它叙述着“学生的父母”他们是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的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容貌不同,职业各异,但却都有着一颗“为孩子着想”之心,他们默默地接送孩子,关心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把对自己孩子的爱,迁移到孩子的同学和伙伴身上,他们因为同为父母,而变成“平等的友人”读着这样的描写,记叙“学生的父母”的日记,我的心也会随温暖起来,会被其中浓浓的亲情所感动,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进一步理解,领会天下父母心,把感动和感恩扛在自己的肩上。 读了这本《爱的教育》我们懂得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成绩虽然重要,但品德更重要,这本书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最佳读本,它可以让我们明确地感受到什么是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是我们不应该去做的,如此,我们才能更健康,更完善地体会出素质教育的魅力。 《爱的教育》心得体会(二) 早就听说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曾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100多年来此书一直畅销不衰,曾多次被改编为动画片、电影、连环画,读者遍

家长感言57939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可爱的孩子们: 大家好! 我是大二班唐博飞的妈妈,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参加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毕业典礼。也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代表我们大班的家长在此发言。此刻,相信在座的各位家长的心情和我一样,心中充满了感激,请允许我代表大班所有的家长真诚的感谢我们市直二幼的全体老师们!感谢你们几年来的辛勤付出,默默奉献和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感谢你们为孩子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感谢你们为孩子们的人生道路铺就起一条绚丽的起跑线,为他们的人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时间飞逝,转眼三年,幼儿园成了孩子们的又一个家,孩子们多了几位老师妈妈。三年的幼儿园生活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太多太多… 孩子们,知道吗?三年前,当我们怀着不安的心情把你们送到幼儿园时,是老师伸出双手将你们揽进了自己的怀里,使我们放下了忐忑的心。 当你们哭着闹着喊着:妈妈,我要找妈妈时,是老师一边帮你擦着鼻涕眼泪,一边哄着你开心,使你破涕为笑。 当你尿湿了裤子又不敢告诉老师时,是老师悄悄地将你抱进寝室一边安慰,一边轻柔地帮你换上干净的衣裤,使你不在害羞。 当你哭闹着不肯吃饭时,是老师一手搂着你,一手拿着勺子将饭菜一口一口地喂进你的嘴里,使你不在饿着肚子。

午睡时,又是老师将哭着的你们抱在怀里,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一边轻柔的拍着,一边哼唱着儿歌。看着你们挂着泪珠熟睡的笑脸,老师笑了。殊不知此时她的胳膊已是酸痛的抬不起来,放在桌上的饭菜没吃上一口,却以凉透。 孩子们,三年来,是你们的老师用她们的爱陪伴着你们,让你们学会了自理自立,学会了基本的道德准则,知道尊重他人,孝敬父母,乐于助人,懂得感恩。 谢谢你们,老师们!是你们陪同孩子们共同经历了一次次脱胎换骨的痛,是你们让我们目睹了孩子们破茧成蝶的一个个美丽瞬间。 亲爱的孩子们,今天你们就要结束幼儿园生活,带着稚气,带着自信,带着快乐,带着老师和爸爸妈妈的希望和祝福飞向更辽阔的蓝天。孩子们,不管你们走得有多远,请不要忘记幼儿园的快乐时光,不要忘记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也不要忘记像妈妈一样呵护你们成长的老师。不管将来的道路有多远,幼儿园永远是你们温暖的家。祝福你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一路顺风,健康快乐!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家长再一次向老师们说一声:亲爱的老师们,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祝你们永远健康、美丽、幸福!也祝市直二幼的明天更加美好!谢谢!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爱的教育》家长读后感

《爱的教育》家长读后感 《爱的教育》适合家长和孩子一同阅读。 下面是小编奉上的《爱的教育》家长读后感,不知从家长们的角度看,小说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范文一 这个暑假,我陪着孩子一起走进《爱的教育》的世界,领略着安利柯的父亲对孩子的殷勤教导与安利柯经历蜕变的成长命途。一天一天,一页一页,就连原本带着不满、无法静下心来的我,竟是这样肆意地闯进了这样爱的世界,又更何况是孩子呢? 这本书好似是台照相机,记录着生活中的善与恶,也同样记录着同学间、师生间、亲子间的点点滴滴,呈现一派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人生。这本书以一个小学生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稚嫩却不乏警醒,作为已为人子母的我,有时也不禁感叹,这本书蕴含着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咀嚼消化,并用于自己本身现状。若是这样,这本书收益的人群将会是父母、孩子、师生甚至这整个社会。 克洛西无疑是孩子们的榜样。残臂穷困的他丝毫没有丧失志气,在破旧的阁楼上依旧能忘我地读书,正所谓“风雨不动安如山”,他不正是如此吗?看到此,我脑海中就浮现出周总理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凌然正气,掷地有

声,一下子就能撼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弦。 克洛西与周总理的精神不也是现在孩子们最缺乏的吗?一会儿叫苦,一会叫累,不懂得珍惜现在他们虽拥有的一切。记得着名语文教师谌卫军写过这样一首诗“我是一只鸵鸟,将头埋进幻城,在这灿烂的阳光下,我却得了夜盲症。”如今的孩子们都是这样的一只只“鸵鸟”,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却缺乏着精神上的馥郁,有着我们给他们的桎梏,失去了他们自由飞翔的空间。 我认为家长们的心是一样的,爱着孩子,却受着万般折磨。在放与不放间踌躇,像鹰一般残忍,我们不忍,像放鸢一般寸步不离,孩子不愿。而在这本书中,我认为家长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 有一点我认为在日常教育中,家长可以尝试的,那便是用书信来教育孩子。在书中,安利柯的父亲与母亲在教育他时,很多时候采用了这种方法。当安利柯的母亲看到安利柯在一个抱着小孩的女乞丐前冷漠地走过后,便写了一封信教育他应设身处地为穷人着想,并告诉他穷人受施舍后的祝福会给自己快乐和健康。 这种方式的教育既有利于避免与孩子间面对面的冲突,还可增加孩子启发的时间。并且还能记录下一次次的教育过程,让孩子能够永远铭记。我国着名翻译家傅雷夫妇对儿子傅聪的教育则是如此。《傅雷家书》中一篇篇父亲对儿子的

家长对孩子的感言

家长对孩子的感言 篇一:伴随孩子一同成长 一、对孩子要关爱而不溺爱 、关心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的作用,加强孩子的品德教育。在家营造学习向上的氛围,增强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单位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取得成绩和孩子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增强孩子勇争上游的信念,从小树立高起点的奋斗目标。 2、以平等的身份多和孩子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控孩子学习、生活动向,帮助孩子学会总结,积极正面的鼓励是孩子学习最大的动力,在沟通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求学观。社会竞争机制的无处不在告诫孩子要从接受竞争到适应竞争到勇于竞争,树立向强者挑战的决心。

3、对孩子的问题要防微杜渐,及时发现,提前预防,尽早帮助孩子分析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厌学、畏难、松懈或是骄傲自满的情绪,这可以贯穿在每天的沟通和交流中解决。 4、对孩子的要求不能照单全收。合理的要求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哪怕有条件也不能答应,如无节制地玩电脑、睡懒觉、学习效率低下、拜金等行为。这是检验家庭教育中价值取向的标准。 5、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要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误,人无完人,家长本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在要求孩子做得更好的同时,是否也能反思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好,要告诫孩子,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长大的,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能从错误中找到问题所在,下次不犯相同的错误就好。 二、对孩子放心但不放任 、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不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奴隶,让孩子在快乐

中学习,从学习中享受快乐,要让孩子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2、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同时尊重孩子的隐私,允许孩子青春期的一些反常行为,只要正确引导就好。 3、定期帮助孩子总结学习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相对应地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真正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4、制订的学习方案要切实可行,循序渐进,切忌眼高手低。目标的制定要因人而异,要切实可行,且短时间应有效果,要让孩子在付出的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孩子不断地增强信心。 三、不能将对孩子的牵挂演变成牵绊,关心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慰藉。 、在工作中要积极进取,要让孩子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开心、骄傲;

《爱的教育》读后感十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十篇 《爱的教育》作品中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下面是给大家介绍的《爱的教育》,欢迎阅读。 假期间,我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感受很多。 这本书是由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编写的。他以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用日记的形式记叙了学校与家庭中发生的事情。每一篇都洋溢着爱的旋律,人肺腑,扣人心弦,为我们展现一个温暖的世界。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乐观向上、善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好青年。他的父母亲和姐姐、老师、同学都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教导他如何做人,安利柯也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书中的故事有的凄美有的欢乐,让我仿佛融入到了他们当中。 看了之后,我懂得了很多,我知道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同情弱小。看了之后,我对“爱”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爱”分很多种,有对祖国的热爱,善良的母爱,宽大的父爱,对同学的关爱,对学习的喜爱,对弱者的怜爱,对物品的珍爱。我们也要有一颗纯真、善良、充满爱的心。我们更要学会感恩,感恩生养我的父母,感恩给予我知识的老师,感恩帮助过我的同学。 《爱的教育》就好像一只动听的乐曲,一杯冲洗我心灵的清水,一桌美味的精神大餐…… 相信人人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这本书是意大利亚米契斯写的,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一个11岁的少年。他为了自己祖国的尊严,抛弃了那三个旅客给他的金币。并怒气冲冲地对那三个旅客说他们侮辱了他的祖国,他一分钱也不要。为了自己祖国的尊严而放弃了自己的利益,这一点很然我肃然起敬。 书中还有一个文章叫弟弟的女老师,我非常尊敬文中的女老师,她代替这些孩子的母亲替他们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尽管老师非常辛苦,但是还有一些家长常常为自己的孩子发出责备。我想让这些母亲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个老师,你到底会不会照顾得这么无微不至呢?你会不会把孩子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待?你会不会进到一个老师的职 责呢?如果不能就不要再个老师添麻烦了。 这本书为我们介绍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如那个爱国的少年,卡隆帮助弱者等等。还为我们介绍了数不胜数的的各种爱,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好书,希望大家都找来看看。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我觉得安利柯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

《爱的教育》读后感大全

《爱的教育》读后感大全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期中所记的日记,以及每月一次老师所讲的关于意大利少年的故事。 我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我走进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是怎样生活、怎样学习的,是怎样去爱的,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生活的追求! 小说记述了主人公恩里科在三年级整整一学年中所经历、观察和感受到的一切,其间穿插了他的父母、姐姐写给他的话及老师给学生抄写的每月故事,通过他们来颂扬爱的美德、和高尚的心灵,教诲青少年爱祖国,爱人民,爱大自然,爱学习,爱劳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保护弱者,同情不幸的人。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让我同样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爱不加虚伪,不加冷藏,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这个星期我用了五天的时间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当我读完这本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好书,我深有所感: 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已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里面有许多作者的小伙伴,他们是可爱讲道理的孩子虽然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残疾,有的学习落后,但作者他从不计较,与他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并从开心和快乐中得到了教育,《爱的教育》这本书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渺小却并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铁匠,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等等,这些平凡的人物在许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 我,一个泛泛之辈,有许多朋友,但真正的好朋友屈指可数,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读完《爱的教育》后我懂得了我的好朋友为什么很少的原因了,要做一对好朋友不应该分贫穷贵贱,更不能因为自己朋友的学习差了而认为他不是你的朋友,而作为真正的好朋友应该在朋友困难是帮助自己的好朋友,这样才算是好朋友。 这本书还教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毫不后悔用我寒假里的五天时间来读完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令我收益匪浅,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的神圣的爱无不溢流于纸上,扣人心弦,动人心魂,其中的“每月故事”在意大利和许多国家早已家喻户晓,成了教育和鼓励孩子们的积极进取的名篇佳作。通过拜读,给我感人至深的启示是:爱不但可以创造生命,更可以创造奇迹!

家长感言感恩

感恩教育家长感言 叶乔志家长:马岚 感恩教育,是一场贯穿生命始终的重要课题。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明与美德。古代先贤圣人早在《弟子规》就有“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的古训。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沟通少了,所以更应该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醒众人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理解,更懂得接纳。 纵观周遭的一切,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并不会因为节奏的加快而缺乏美,只要我们心存感激,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细细体验,处处都烙有美的痕迹。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互为依靠,息息相关的。如同那首歌中唱的那样,绿叶对根的情意。又是一个春天到了,看着满目的葱翠,不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最好回报吗?抬头看看窗外的蓝天,那飘浮着的朵朵白云何尝不是在轻轻述说对哺养它的蔚蓝天空的感恩。再低头看看湖中的鱼儿,自由的、幸福地吐着悠闲的泡泡,不也是在表达对养育它的水的恩情?因为感恩,我们才发现生活的美好,多彩。因为感恩,我们才拥有了享用一生的友情。因为感恩,我们逐渐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我们要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有机会领略生命沿途的美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所以想让自己的孩子懂得感恩,父母自己首先得以身作则。现在大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我不强调孩子只要分数,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人品。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私,冷漠、任性,没有责任感的人。而希望他是充满爱心,心理健康,阳光开朗,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的孩子。我也是这样启发和开导儿子去懂得感恩的。当然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是没有用的,而是要把握时机,在恰当的时候,带着探讨的口吻跟孩子交流沟通。因为现在孩子正值青春期,也是教育专家所说的“仇亲期”。如果没有恰当的方法和合适的时机,你的话有可能只会令他反感,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我觉得自己也是在和儿子慢慢的磨合中掌握这种规律的,而且效果挺好。 就拿这次假期我们出去旅游来说,我惊喜的发现孩子长大了。我们这次出去旅行时间挺长,途中跨越三个国家,旅途确实辛苦劳顿。而且团队中涉及五个家庭,有三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还有三个孩子,外加我儿子和儿子相仿的一个他的大哥哥,真可谓老的老,少的少。出发前,我们都挺担心的。更何况出发当天就出现了状况,儿子的舅妈我的弟媳胃痛发作,精神萎靡。但我发现一路上儿子总是抢着帮舅妈拿行李,背上还要背着他爷爷奶奶的一个重重的大包。有时我们看不过去,要帮他的忙,但他总是很执着的加以拒绝。有一天到达旅馆后,他帮 忙把舅妈的行李提回我们的房间,他舅妈感谢他的帮忙,他不好意思的说,出发前舅舅就交代他,舅妈不舒服,让他一路多照顾,他真的听进去了,而且一直做得很好。我们听后也感到挺欣慰的。还有在大家一起吃饭时,我有时候会说儿子你辛苦了,多吃点。而且像在家一样喜欢给他夹菜,但多次被儿子拒绝,他总是说不用,我自己来,你照顾好自己。我当时也觉得挺奇怪,后来,在跟他的沟通中才发现,我的儿子真的值得我骄傲。他背后悄悄跟我说,老妈,别老让我多吃,一桌吃饭的还有其他人,还有弟弟妹妹,你应该照顾到大家,不能只考虑自己。说实话,我当时听了真的挺感动,觉得儿子真是长大了,懂得规范自己的行为,照顾大家的感受了,懂得在集体中他自己的位置了,懂得给弟弟妹妹做表率了。 所以,这次旅游我发现我们收获的不止是对旅途美景的感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集体中体会了什么是真正的尊老爱幼,为他上了生动的一课。同时父母也得到了成长,在我的儿子身上,我看到了希望,更感觉到了责任。言教不如身教。我相信这次融洽的和谐之旅会给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家长都留下深刻的印象的。 我发现,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后,儿子的进步还是很明显的。起码在家里,他有很多进步。假期有一天我说,今天妈妈很累,你帮忙洗碗,他很高兴就答应了,而且洗的很认真,很干

相关文档